垃圾處理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4-02-02 17:50:4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垃圾處理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垃圾;降解;填埋法
中圖分類號:TB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11017502
0 引言
隨著我國當前經濟的飛速發展以及城市化速度的加快,城市的生活垃圾產量也在非常迅速地增加。有報道稱我國當前的生活垃圾的年產量已達2億噸,如此大量的城市垃圾已經對于我國的環境構成了巨大的威脅。另外,城市生活所產生的垃圾還可能占用大量的耕地,對于我國的農業及其相關行業的發展也有這巨大的威脅,因此城市的生活垃圾在造成污染環境的同時也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非常多的負面影響,可見,當前的城市生活垃圾已經嚴重危及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 我國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現狀
我國由于人口眾多,導致了生活垃圾產量非常之大,同時近年來的城市化發展也加速了城市生活垃圾的產量,各類報道都可見我國的城市生活垃圾的產量增加的非常快,另外,由于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種類也非常多,導致了垃圾的處理與降解過程非常復雜,例如對于垃圾中的無機成分的降解已經得到了廣大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另外,無機垃圾成分增加的同時,有機的、易腐敗的垃圾成分也顯得逐漸增多了,這都對于垃圾的處理與降解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一般來說,我們城市的生活垃圾中還有很多可利用的成分,例如有的統計結果表明,城市生活的垃圾中可用成分和可再生成分高達百分之三十以上,城市的生活垃圾的資源化潛力在目前看來還是很大的。對于此現象,我們認為城市生活垃圾的處理方式在以往的填埋與堆肥焚燒的基礎上應該更為重視回收利用,雖然,當前我國很多地區在垃圾處理過程中主要采用的手段是焚燒和填埋,也許因為填埋法具有投資少、容量大、見效快等優勢,但是如果可以回收利用,對于可持續發展將是非常有利的,因此要不同的地區應該根據各地的地形和地質條件來選擇是否填埋或者焚燒。近幾年來已經表現一個明顯的趨勢:垃圾填埋場建設日趨完善,一些具有較高水平的垃圾衛生填埋場都在建或者已經建成了。雖然填埋法作為主要的垃圾處理方式,但是還應該發展對于環境可持續發展更為有力量的垃圾處理與降解的方法。
2 城市生活垃圾的性質分析
我國當前的城市生活所產生的生活垃圾的組成成分非常的復雜,在城市生活垃圾中,主要的組成成分會由于地區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都主要包括菜葉、肉骨、陶瓷、土石、廢紙、磚瓦以及草木和建筑裝修廢材等。對于諸多生活垃圾,我們可對其進行大致的分類,對于分類的結果,可主要分為有機物和無機物,也就是有機垃圾和無機垃圾,在垃圾處理與降解的處理方式選擇中,我們應該對于垃圾的性質進行區分,首先對于無機物如磚瓦等成分不隨時間發生成分的改變,這些垃圾的處理方式相對簡單,可以采用掩埋方法。但是,也是其次,對于一些有機的生活垃圾的處理方法則應該與無機垃圾不同,菜葉、塑料等有機物將隨著填埋方式和具體的填埋的深度和時間都會發生分解或降解,但是有些垃圾則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得到徹底的降解,這些都對于環境產生一定的威脅,因此應該采用更為合理的回收利用等方法。此外,城市生活垃圾中有一些組分也是不利于垃圾降解的。例如城市生活垃圾中可能存在過量的重金屬汞和銀等重金屬,這些重金屬都是有毒的,可能會對環境造成重大污染。同時,這些重金屬可以與菌體蛋白結合使之變性或沉淀,對垃圾的分解有抑制作用。
3 城市生活垃圾的生物降解處理方法初探
對于城市垃圾的處理方法中,比較常用的是衛生填埋,這個方法是我國城市生活垃圾降解與處理的主要方法之一,該方法處理適合我國當前的國情,因為我國對于垃圾中可利用的成分不能有效的回收利用,技術還不能夠過關,但是這種方法的廣泛采用會對于我國今后很長一段時間的環境造成巨大的影響,因為這樣的處理方式中的城市生活垃圾降解比較慢,會對于環境造成慢性的影響,并且如果要消除這樣的影響的成本比較高,鑒于目前我國的技術基礎情況,加速填埋城市生活垃圾的生物降解以及降低滲濾液的污染負荷方法仍然是傳統填埋場采用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與降解的必然選擇。在實際操作中,城市生活垃圾在填埋過程中有可能會同時伴隨著多種物理、化學和生物反應,這些反應可能會造成多種環境污染因子,造成環境污染更加嚴重。在這一多過程的反應過程中,微生物對有機物的生物降解作用也可能會起主導作用,如果如此,微生物的參與反應可減輕城市生活垃圾對于環境的影響。
4 城市生活垃圾的降解工藝分析
填埋場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在填埋場引入外源優勢菌對于增加場內優勢微生物的數量、改變填埋場微生物的種群結構具有重要的意義。纖維素降解菌、滲濾液的化學需氧量COD降解菌和絮凝劑產生菌組成復合菌。采用不斷增大垃圾滲濾液濃度的方法,對功能菌進行定向馴化和擴大培養。真菌接種于查氏培養基中混合培養,細菌接種于牛崗膏蛋白陳培養基中混合培養。調節菌懸液的濁度OD600為0.8±0.1,制成微生物菌劑備用。外源功能菌引入填埋場,可以加快填埋垃圾的生物降解速度,加速了填埋場的穩定化進程,加速了滲濾液COD和氨氮的降解過程,減輕滲濾液“末端”人工強化處理的巨大壓力,節約了管理資源。生活垃圾中的有機物主要是淀粉、纖維素、蛋白質,殼多糖等,這些物質可以作為微生物生長的原料,被微生物所分解利用。微生物是活性污泥降解的主體。因此我們要為污泥中的微生物提供一個較好的生存環境條件。將生活垃圾加入活性污泥,微生物吸收這些營養后復活、馴化、生長。它與垃圾中原有的雜菌不斷的競爭,最終成為降解反應體系中的優勢菌群。在有機物多時,以有機物為食料的細菌占優勢;隨著有機物的減少,細菌的不斷增多,原生動物就出現了。這些原生動物以細菌為食。可以對垃圾降解起到很大的作用。生活垃圾中的可溶性有機物被微生物吸收,一部分通過氧化、還原、分解、合成等轉化為微生物所需的營養物質;一部分有機物分解為CH4、CO2、H2S、NH3及簡單無機物,同時釋放出能量。公式如下:
生活垃圾+H2O細胞物質+簡單無機物+CH4+CO2+H2S+NH3+熱量
5 結論
垃圾填埋法是我國目前最為普遍的一種垃圾處理方式。此基礎上我們要更好的處理垃圾,必須要加速填埋垃圾的生物降解,降低滲濾液的污染負荷。生物強化技術將外源功能菌引入填埋場,加快垃圾的生物降解速度;活性污泥中的微生物也可以加快垃圾的生物降解。
參考文獻
[1]黃宏章.垃圾處理產業化初顯端倪[J].開放潮,2003,(08).
[2]吳昊,喬德陽,徐惠彬.活性污泥中微生物降解生活垃圾的探討[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07,(10).
[3]張麗娜,李風偉.生活垃圾生物降解處理工藝淺析[J].科技信息,2008,(34).
[4]劉登.我國建筑垃圾資源化管理現狀及對策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上旬刊),2009,(05).
[5]邱忠平.生物強化技術加速填埋場穩定化進程實驗研究[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2012,(3).
篇2
Abstract: Waste classification can both improve the level of waste resource utilization and reduce the amount of garbage disposal. It isthe important way and means to achieve waste reduction and waste resource utilization.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tatus ofJapan waste 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including new measures and new waste classification methods, with a view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waste classification and treatment in China.
關鍵詞: 日本;垃圾分類;啟示。
0 引言。
在日本,無論是政府還是普通居民,扔垃圾已是一件必須嚴格遵守和認真執行并已形成規矩的事情,而且是一件已經做得非常細致的事情。為了減少垃圾量和提高資源的回收再利用、實現循環型社會,日本政府在 2010 年 10月出臺了新措施,在以前垃圾分類的基礎上作了新修訂。
本文以東京都八王子市為例,對日本的垃圾分類和處理進行細致的梳理、分析,其中包括日本最新的垃圾分類方法,以期對我國的垃圾分類處理提供一定的借鑒作用。
1 日本的垃圾分類和處理概要。
日本的垃圾大致分六類,包括: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有害垃圾、資源性(可回收再利用)垃圾、大型垃圾等。
具體分類如下:
1.1 可燃垃圾 包括:廚房垃圾(生垃圾)、一次性紙杯紙盤筷子竹串、香煙煙頭、紙屑、木片、干燥劑、草木樹皮等。2010 年 10 月后加入牙刷、兒童玩具、圓珠筆尺子等塑料制品,皮鞋、皮帶、雨靴、橡膠手套等皮革制品和橡膠制品。注意事項:①扔垃圾時,必須用規定的專用可燃垃圾袋。②廚房垃圾(生垃圾)必須用水沖干凈后把水瀝干再放到垃圾袋里,并扎緊袋口。③樹枝必須折斷成 50 厘米左右,用繩子捆好,樹葉、雜草等必須抖干凈土后裝入 45升以下的透明袋里并扎緊。
1.2 不可燃垃圾 包括:碗、杯子等陶瓷器;勺子、菜刀、鍋、訂書機、剪刀、指甲剪等金屬制品;電燈泡;雨傘;打火機;化妝瓶等玻璃制品。
注意事項:①扔垃圾時,必須用規定的專用不可燃垃圾袋。②打火機、噴霧器管等有爆炸危險的物品,丟棄前要將內部氣體全部排除。③菜刀、碎玻璃等危險品要用厚紙包好后裝入不可燃垃圾袋中,并在收集袋表面標記“危險”
字樣。
1.3 有害垃圾 包括:干電池、紐扣電池、熒光燈管、水銀體溫計、水銀血壓計等。
注意事項:扔這些有害垃圾時一定要與不可燃垃圾分開,裝入透明、半透明的袋子里放在不可燃垃圾專用袋旁邊。如果是充電式電池,則與專業的充電式電池回收店聯系。
1.4 資源性(可回收再利用)垃圾 資源性垃圾具體又可分為以下六類:①塑料制品:印有“プラ(塑料)”標志的杯子、管子、袋子、泡沫包裝盒、塑料瓶蓋子等。②塑料瓶(PET bottle):飲料瓶;裝油、醬油、酒類等調味料的塑料瓶等。③瓶:包括裝食品、飲料、化妝品等的玻璃瓶、金屬瓶。其中農藥瓶扔到“不可燃垃圾”里。④罐:包括裝飲料和食品的灌裝類。殺蟲劑、噴霧器、煤氣罐等則屬于“不可燃垃圾”。⑤舊衣服、破布類:包括舊衣褲(雨衣除外)、窗簾、床單、毛毯等。但坐墊歸“可燃垃圾”。⑥紙類:包括報紙、傳單;紙箱;雜志、廢紙;紙盒、信封、裝零食的紙袋、香煙盒等。
1.5 超大型垃圾 指體積在一立方米以上或重量在5kg 以上的物品。包括:被子、沙發、桌子椅子、柜子、自行車、縫紉機等。按照體積大小,購買粗大垃圾卷,貼在物品上,按規定時間或提前電話預定上門收集。
1.6 市內不能收集的垃圾 由于設施有限而不能處理的物品或生產廠家專門回收的物品。包括家電類(空調、電視、冰箱、洗衣機等)、電腦(臺式、手提)、輪胎、摩托車、榻榻米、廢油、廢棄建材、涂料、農藥、蓄電池、滅火器、鋼琴等。這些垃圾需要與生產廠家或專業的回收店聯系處理。
2 日本分類處理垃圾的歷史。
日本是一個南北方向狹長的島國,人多地少,國土面積狹小,客觀地理環境決定他們不能像其他國家一樣采用填埋垃圾的方式來處理垃圾。在日本,采用最多的方式就是建立垃圾焚燒發電廠。上世紀 80 年代,日本對垃圾焚燒的依賴程度居全球之首,焚燒廠的數量占全球的 70%,全國超過 1/3 的城市固體廢棄物通過焚燒處理,這導致大氣中的二惡英含量嚴重超標,成為“二惡英大國”。
為了解決這個環境難題,日本政府從垃圾的源頭著手,發起了大規模的垃圾分類和回收運動,運動也得到了國民的信任和支持。為了減少垃圾,增強回收利用,日本各地紛紛采取新應對措施。2008 年,東京的垃圾年產量相比20 年前減少了一半。同時,由于實行了嚴密的分類措施,現有的垃圾焚燒廠所燃燒的垃圾已經完全剔除了塑料等化學制品,大大降低了焚燒所造成的有毒氣體排放量。
早在 1995 年,日本就出臺了《關于包裝容器分類回收與促進再商品化的法律》,2000 年制定了《推進構建循環型社會形成的基本法》。
盡管如此,每年生活垃圾排出量仍保持在 5000 萬噸左右。其中七成左右經焚燒處理。雖然通過焚燒可實現減量化,但在土地資源緊張的日本,填埋場的負荷一直是政府擔憂的問題。1998 年至 2005 年,東京都多摩地區試行了生活垃圾收費政策。如 2004 年八王子市實施了《垃圾的收費化》、《戶別收集》、《資源物回收的擴充》三項法規,但垃圾減量、延長垃圾最終填埋場的壽命已經成為包括八王子市在內的多摩地區 25 個市共同的緊急課題。
3 垃圾分類處理中的新變化。
八王子市政府在 2008 年度的一項調查結果顯示,在現行的垃圾分類中有很多還可以回收再利用的物品。如圖1 所示。
從圖 1 可以看出,可燃垃圾中的可回收紙類占 13%,而不可燃垃圾中的可回收塑料則占到 61%,這些都是可以作為可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的。由于近幾年垃圾處理技術的進步,為了進一步減少垃圾量,提高垃圾的回收利用率,2007 年出臺的《八王子市垃圾處理基本計劃》大致作了如下兩方面的調整:
3.1 增加可回收塑料的物品數目。之前的可回收塑料僅包括塑料容器、泡沫制容器、泡沫聚苯乙烯制緩沖材料三種,而變更后的可回收塑料除了上述物品外還包括了所有印有“プラ”標志的杯、管、袋裝的食品包裝;塑料瓶蓋子、網狀物品等塑料制容器包裝。
3.2 一部分不可燃垃圾變為可燃垃圾。包括印有“プラ”標志但洗不干凈的東西;沒有“プラ(塑料)”標志的兒童玩具、文具等塑料制品;皮革、橡膠制品等。這些物品從不可燃垃圾變為可燃垃圾后,燃燒時產生的熱量可以用來發電,同時也減少了垃圾的填埋量。通過這些調整措施,可以最大限度的抑制垃圾的產生和排出,即使產生的不用物品也可以最大限度的有效利用,使有限的資源能夠得到高效循環,盡量減少環境的負擔,實現循環型社會。
4 啟示。
人們對垃圾能做到如此細致的分類處理與日本政府的環保管制和宣傳得力是分不開的。在日本,市民如違反規定亂扔垃圾,就是違反了“廢棄處置法”,會被警察拘捕并課以 3 萬~5 萬日元的罰款。幼兒園的孩子都知道普通的環保知識,并以此來督促自己的父母長輩自覺遵守。日本政府對每一類垃圾都有相應的垃圾袋出售,而超市售出的每一樣產品的外包裝上都會注明此類包裝屬于什么樣的可回收資源。每年的 12 月份,居民們都會收到一張來年的特殊“年歷”:每月的日期都由黃、綠、藍等不同的顏色來標注。在“年歷”的下方注有說明:每一種顏色代表哪一天可以扔何種垃圾。“年歷”上還配有各種垃圾的漫畫,告訴人們不可燃的垃圾都包括哪些,可回收的垃圾都包括哪些,使人一目了然。有了這張“年歷”,在這一年里,人們都要按照“年歷”的規定日期來扔不同的垃圾。
垃圾分類既能提高垃圾資源利用水平,又可減少垃圾處置量。它是實現垃圾減量化和資源化的重要途徑和手段。生活垃圾進行分類處理后,30%-40%是可以利用的資源,具有很好的經濟價值,并且可以減少污染 74%;每回收1 噸廢鋼鐵可煉好鋼 0.9 噸,比利用礦石冶煉節約成本47%,減少污染 75%,減少水污染和固體廢物 97%;回收食品廢物等有機垃圾 1 噸,可生產 0.6 噸有機肥,也可生產垃圾燃料,作為發電、供熱燃料。因此,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對減少自然資源消耗、保護環境等有著重要的意義。
5 結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國大部分地區的硬件還遠不能與日本相比,但更大的差距恐怕還是在軟件上,即在于政府和民眾對垃圾分類的認識上,在于政府關于垃圾分類的制度建設上,也在于每個市民對垃圾分類的認真細致精神和環保節能意識上。由此看來,日本的垃圾分類,對我們建設文明城市、培育文明意識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
參考文獻:
[1]關于包裝容器分類回收與促進再商品化的法律。
篇3
關鍵詞:建筑垃圾、破碎、破碎機、接近處理
一、城市建筑垃圾再生利用的必然
通過利用破碎機把簡單分類的建筑垃圾進行破碎篩分,可以把建筑垃圾變廢為寶,合理再生利用。一方面解決了**市建筑垃圾的處理問題,另外一方面減少了**市每年購進建筑骨料所花費的費用,同時以垃圾現場“接近處理”為原則的破碎處理也在某一方面緩解了燃料能源運輸的大量消耗。
(一)市建筑垃圾分類
建筑垃圾的利用價值如果想要得到最大的提高,則需要將建筑垃圾在生成之時就進行相應的分類。建筑垃圾的分類在建筑拆遷之時就進行分類。做到木料、混凝土、磚瓦、廢舊鋼鐵、其他生活垃圾等分開堆放。
垃圾分類在早幾年的時候就已經提出,提出垃圾分類的原因就在于分類后的垃圾便于再次加工利用,提高利用的價值空間。目前,無論國內外的垃圾處理都是通過對垃圾在產生與堆放之時進行分類,任何一個國家與企業都無法做到對混合垃圾的再生處理與利用,這是垃圾之所以為垃圾的一個原因之一。如果把垃圾分類,垃圾合理堆放,那么就便于垃圾處理與再生利用,從而提高再生垃圾的利用價值與利潤空間。
(二)城市建筑垃圾分類的操作方式
城市建筑垃圾在產生之時就應該加強管理。城市建筑垃圾的產生來源之一為道路翻修,道路翻修的時候產生的建筑垃圾以混凝土垃圾為主,這一部分建筑垃圾經過破碎處理可以得到再生混凝土的骨料,有較高的利用價值。所以,道路翻修的時候產生的建筑垃圾不應該與房屋拆遷時候產生的建筑垃圾混合堆放,應當單獨堆放,以便于產生更大的利潤空間。
城市建筑垃圾的另一個來源就是房屋拆遷的垃圾。房屋拆遷時所產生的建筑垃圾為混合建筑垃圾,這一建筑垃圾里面含有混凝土、磚瓦、木料、金屬等,利用起來非常麻煩。這個垃圾的分類就要從拆遷之時進行簡單的分類,分層次分材質進行拆遷。
二、建筑垃圾處理利用的具體方案:
建筑垃圾經過簡單的分選可以分為混凝土建筑垃圾、磚瓦建筑垃圾、廢舊木料建筑垃圾、廢舊鋼鐵建筑垃圾等。其中以混凝土和磚瓦建筑垃圾為最多,這一塊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是目前我們解決建筑垃圾中所面臨的最大的難題。但是目前可以通過一系列的破碎篩分,可以將這些建筑垃圾再次合理利用。破碎后的物料可以用作于修建公路的打底料或者基礎料,也可以用于制作免燒磚,切塊磚等。
建筑垃圾的再生利用是由PE顎式破碎機,PF反擊式破碎機,PCL立軸沖擊式破碎機,振動篩、除塵器以及集粉器組合而成的適合在城市邊緣就可以處理建筑垃圾的新一代破碎再生設備。
(一)歸類:
首先將建筑垃圾進行簡單的歸類,把木料、可見鋼鐵從建筑垃圾中挑選出來,如果有條件可以進行更深一層次的歸類,把建筑垃圾再次分為混凝土垃圾和磚瓦垃圾。混凝土垃圾和磚瓦垃圾經過加工之后得到的料用處不同,如果分不開,破碎加工過的成品料僅可以以磚瓦料破碎后得到的料歸為一類。
在進入破碎機進行破碎之前,建筑垃圾先要通過喂料機喂料,在通過喂料機喂了的時候,振動喂料機在連續均勻的給料同時,將廢混凝土中的泥土、雜質去除。
(二)破碎:
經過歸類后的建筑垃圾可以通過PE顎式破碎機進行簡單的破碎,把大料變為方便加工的小料,然后在變成小料后的同時進行再次挑選歸類,可以從中選出部分不可見的廢舊鋼鐵垃圾,從而達到進入下一級破碎的時候要破碎的物料全部為混凝土或者磚瓦,便于再次破碎利用。經過PE顎式破碎機破碎后并且經過再次挑選歸類后,將原料進入PF反擊式破碎機進行再次破碎。磚瓦垃圾由于自身比較松軟,容易破碎,所以在進入PF反擊式破碎機后經過破碎得到的料都是比較小的砂粉料;混凝土進入PF反擊式破碎機后得到的料雖說也有比較小的砂粉料,但是也有很多是破碎為適用于建筑基礎的1-3石料。這些垃圾原料在經過第二次破碎后基本成可以再次利用的成品料。如果建筑垃圾的料比較復雜,磚瓦垃圾和混凝土垃圾處于復雜結合狀態,則應當考慮進行第三次破碎。第三次破碎使用PCL沖擊式破碎機進行破碎,經過PCL沖擊式破碎機破碎后的物料將集中為砂粉混合料,一般用于制作免燒磚或者切塊磚。
(三)除塵
因為建筑垃圾屬于質地松軟的物料,所以在破碎的時候會產生一定的粉塵和細粉,所以要增加除塵設備。除塵設備的增加一方面是為了減少粉塵對環境的污染,另外一方面是將粉塵收集起來進行再次利用。在破碎時候產生的粉塵主要集中在PF反擊式破碎機出料口和篩分環節,所以這兩個地方要進行除塵(如果進行三級破碎,則在三級破碎的地方也要進行除塵)。除塵器可以連接集粉器,把粉塵收集起來,進行罐裝利用。
(四)篩分
建筑垃圾經過破碎之后,經過振動篩的篩分可以得到所可以利用的成品原料。振動篩的篩網可以調節成所需要的成品粒度大小,然后經過皮帶輸送機運送到相應的成品料堆場。
(五)輸送
建筑垃圾破碎之后在各個設備之間進行輸送的時候需要使用皮帶機進行設備之間的連接及輸送。在輸送的過程中可以在皮帶輸送機上加上強磁進行磁選,再次清理下建筑垃圾里面的廢舊鋼鐵。從而使建筑垃圾破碎之后的再生料更加干凈,利用起來更加安心。
三、建筑垃圾破碎篩分后成品料的利用價值
(一)用于制作磚瓦
建筑垃圾在經過:歸類--破碎―除塵―篩分這幾個步驟后得到的成品料中以砂粉料為最多。這一部分砂粉料大概占成品料的30%―45%左右,成品粒度在8mm以下,這些原料是制造免燒磚和切塊磚的最佳原料。另外經過除塵器收集起來的粉塵也可以用于制作免燒磚或者切塊磚。
(二)用于建筑、道路的地基基礎
建筑垃圾里面的混凝土經過加工處理后可以得到常規的1-3石料,這些石料可以用于建筑或者道路地基的基礎輔料。
建筑垃圾的硬度系數在2到3之間,經過破碎后該硬度系數的物料完全可以作為建筑輔料使用。2007年在上海寶山十三冶建筑工地上就有這樣一條石料線,他所破碎的物料是道路重修時所產生的混凝土垃圾,該建筑工地就是把這些混凝土垃圾進行破碎后選取其中的1-3石料作為建筑輔料使用,經過論證完全可以供應混凝土攪拌站使用,并且在上海市滬太路改造工程試驗段提供石料的試驗得到了肯定。
(三)用于其他建筑輔料
建筑垃圾經過處理后的成品料可以用于制作輕骨料混凝土,建筑隔墻用輕質條板,輕集料混凝土小型空心砌塊,同時能夠產出再生集料建筑板材、再生集料砂漿等再生產品。
(四)建筑垃圾處理所帶來的其他效益
建筑垃圾經過處理后可以使用的物料在市面上已經有多種用途,并且一個建筑垃圾處理站的建立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解決一部分人的就業問題。一個建筑垃圾處理站的建立同時也可以為該地區的環保做出相應的貢獻,解決了政府為建筑垃圾堆放問題而頭疼的事情。
篇4
為切實加大全省生活垃圾處理工作力度,提高生活垃圾處理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改善人居環境,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建設生態宜居城市為中心,以城鎮建設上水平為抓手,把生活垃圾處理作為維護廣大人民群眾利益的重要內容和公共服務的重要職責,綜合運用法律、行政、經濟和技術等手段,加快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保證設施正常運行,提高處理能力和水平,全面推進全省生活垃圾處理事業又好又快發展。
二、目標任務
到2015年,全省城市和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以上,其中設區市達到95%;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將和兩個設區城市建成全省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城市;各設區市開展餐廚垃圾分類收集運輸工作,至少建成1座餐廚垃圾處理設施;、、、、和6個設區城市初步實現餐廚垃圾分類收運處置,其中市建成全國餐廚垃圾單獨收集、運輸、處置示范市;和兩個設區城市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比例達到50%以上,其他設區城市達到30%以上;大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垃圾處理模式,加快村鎮垃圾處理設施建設,50個縣(市)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村收集、鎮(鄉)轉運、縣(市)處理”體系;建立完善城鄉生活垃圾處理監管體制機制。到2030年,全省城市和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全面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處理;城鎮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和服務進一步向鄉村延伸,鎮、鄉、村生活垃圾全部實現密閉化收集運輸和無害化處理,城鄉生活垃圾處理達到全國先進水平。
三、方法途徑
(一)通過減量化減少垃圾形成。通過政策引導,在生產和生活中強力推行使用清潔能源和原料,大力開展資源綜合利用,倡導節約和低碳的消費模式,禁止過度包裝,減少包裝性廢物產生。組織凈菜和潔凈農副產品進城,推廣使用菜籃子、布袋子。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狠抓源頭減量,減少生活垃圾形成。
(二)通過資源化促進垃圾利用。堅持發展循環經濟,大力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提高生活垃圾中廢紙、廢塑料、廢金屬等材料的回收利用率。組織開展城市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試點,積極推廣利用生活垃圾資源化處理方法、生物質能利用技術和以生活垃圾為生產原料的各類新產品、新技術,提高生活垃圾中有機成分、熱能和資源化利用水平。
(三)通過無害化提升垃圾處理水平。采用科學合理、先進適用的處理技術,加快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及配套設施建設,規范項目建設全過程控制。嚴格執行國家生活垃圾處理污染控制標準,強化生活垃圾處理過程監管,保證設施正常穩定運行、各種指標全部達到國家標準要求,切實提高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水平和能力。
四、重點工作
(一)編制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專項規劃。按照“城鄉統籌、合理布局、設施共享,集中與分散處理相結合”的原則,加快編制(修訂)《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專項規劃》,推進“市、縣、鎮、鄉、村”城鄉一體化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網絡化發展,統籌安排生活垃圾收集、處理設施布局、用地和規模,并列入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近期建設規劃和年度建設計劃。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用地納入城市黃線保護范圍,禁止擅自占用或者改變用途,嚴格控制設施周邊的開發建設活動。各設區市于2012年6月底前、各縣(市)于2012年底前完成《規劃》的編制工作。
(二)推進生活垃圾源頭減量。大力宣傳和倡導使用清潔能源和原料,制定鼓勵資源綜合利用政策,在生產領域、流通環節和消費使用等全過程開展垃圾減量工作。商務部門要研究制定限制過度包裝的相關政策,減少包裝性廢物產生,探索建立包裝物強制回收制度,促進包裝物回收再利用。農業、商務和市場管理部門要組織凈菜和潔凈農副產品進城,推廣使用菜籃子、布袋子。在中央實施農村清潔工程示范建設的基礎上,擴大省級對城市及縣城周邊農村地區實施農村清潔工程示范建設的范圍,實現城鄉一體化發展。發展改革、環境保護和城市管理等部門要有計劃地推進燃料結構調整,在城市、縣城、鎮及鄉村推廣使用天然氣、太陽能、沼氣等清潔能源,減少灰渣產生。在賓館、餐飲等服務性行業,推廣使用可循環利用物品,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
(三)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和處理。科學制定生活垃圾分類和收運辦法,明確工作目標、實施步驟和政策措施,廣泛動員社區及家庭積極參與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工作。和兩市于2012年底前制定《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和處理實施方案》,全面開展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運輸和處理工作,確保“十二五”末建成全省示范城市。其他各設區市要加快開展試點工作,穩步推進廢棄含汞熒光燈、廢溫度計、廢舊電池等有害垃圾單獨收運和處理工作;加強餐飲業和單位餐廚垃圾分類收集管理。
(四)完善生活垃圾收集、運輸體系。建立與垃圾分類、資源化利用及無害化處理相銜接的生活垃圾收運網絡。新建居民小區要在開發過程中,按照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的要求配備不同用途的垃圾箱;已建成的居民小區,由當地政府根據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推進工作情況,逐步配備用途各異的垃圾箱,確保分類收集需要。加快老城區生活垃圾中轉站補建步伐,新區開發同步建設生活垃圾中轉站。每個鄉(鎮)建設一個以上垃圾中轉站(場),每個村莊因地制宜建若干個垃圾池。按照生活垃圾收運需要,配足配全收運車輛,做到城市、鄉(鎮)、中心村生活垃圾收集全覆蓋。對現有生活垃圾收運設施進行升級改造,淘汰敞開式收運方式,大力推廣使用密閉、環保、高效的壓縮式生活垃圾收運設備,解決垃圾收運過程中的臟、臭、噪聲和遺灑等二次污染問題。
(五)加快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根據本地生活垃圾成分構成及變化趨勢,因地制宜選擇先進適用、符合節約集約用地要求的無害化生活垃圾處理技術。完善現有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采用焚燒、堆肥及綜合處理工藝的,要配建應急生活垃圾填埋場,提高應急處理能力;采用填埋處理工藝尚未建設滲濾液處理設施的,要盡快補建滲濾液處理設施,確保滲濾液得到有效處理。在科學合理的運輸距離內,縣(市)要建設覆蓋全部鎮、鄉和村莊的第二、第三垃圾處理場。加快在建項目建設進度,爭取早日建成投入使用,盡快發揮效用。認真謀劃、統籌考慮城鄉一體化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加快立項、可行性研究、建設用地、環境影響評價、初步設計、施工圖審查等環節審批速度,盡早開工建設。強化建設項目管理,落實項目法人、招投標、質量監督、合同管理、工程監理、工程竣工驗收等制度,確保工程質量。
(六)健全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運行保障機制。落實《省生活垃圾處理費收費管理辦法》,進一步完善征收措施,落實征收責任,建立激勵機制,加大收繳力度,做到應收盡收。制定實行財政代扣、地稅部門代征、燃氣等公用事業代繳與環衛部門直接征收相結合的生活垃圾處理費統扣統繳政策,增強繳費意識,降低收費成本。生活垃圾處理費須全部用于生活垃圾收集、運輸和處理,不得挪用。各設區市政府要根據生活垃圾處理成本變化情況,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則,盡快對現有生活垃圾處理費標準進行調整。由于收費政策不到位,造成征收的垃圾處理費不能滿足設施正常運行的設區市、縣(市),要將不足部分費用納入同級財政預算,足額予以保障。
(七)規范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運行。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運營單位要嚴格執行各項工程技術規范,完善各項管理制度,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有效應對突發事件,確保安全、高質量運行。填埋設施運營單位要制定作業計劃和方案,實行分區逐層填埋作業,縮小作業面,根據季節和天氣情況適時進行消殺除臭滅蠅,控制設施周邊的垃圾異味,嚴格執行《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GB16889-2008),實行滲濾液處理在線監測措施,防止滲濾液滲漏和填埋氣體無序排放,禁止滲濾液處理設施閑置不用或不達標排放。焚燒設施運營單位要足量使用石灰、活性炭等輔助材料,去除煙氣中的酸性物質、重金屬離子、二口惡英等污染物,保證達標排放。建立污染物排放日常監測制度,按月向所在地住房和城鄉建設(市容環衛)、環境保護部門報告監測結果。
(八)完善生活垃圾處理監管體系。研究制定全省生活垃圾分類、回收利用、工程驗收和污染防治及生活垃圾處理設施運營狀況、處理效果評價標準體系。依法制定生活垃圾處理特許經營管理辦法,規范對生活垃圾處理行業的管理。完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監管系統,實現全省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狀況定期上報、匯總和分析。建設主要污染物在線監測系統,實現污染物檢測設施開關狀態、監測數據的實時傳輸和監控。加快信用體系建設,建立生活垃圾處理運營單位失信懲戒機制和黑名單制度,為生活垃圾處理監管提供基礎保障。
(九)強化生活垃圾處理監管。建立生活垃圾處理工作巡視督察制度,定期開展生活垃圾處理設施排放污染物監測工作,常規污染物排放情況每季度至少監測1次,二口惡英排放情況每年至少監測1次,必要時加密監測,主要監測數據和結果要按照國家信息公開制度的有關要求向社會公示。對非正規生活垃圾堆放點、不達標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和達到設計服務年限的無害化處理設施,進行排查和環境風險評估,實施改造或封場治理;重點做好高溫除臭、沼氣導排、雨污分流、預防潰壩等關鍵環節隱患排查和安全監管,確保設施安全、規范、穩定運行。
五、保障措施
(一)認真落實責任。各級政府要切實加強對生活垃圾處理工作的組織領導,列入重要工作議事日程。住房和城鄉建設(城市管理)部門要切實負起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行業管理責任,牽頭建立生活垃圾處理廳際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工作中的重大問題。發展改革部門要會同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編制垃圾處理專項規劃,制定和完善垃圾處理收費等綜合性政策,積極爭取國家對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資金的支持。財政部門要會同住房和城鄉建設等部門研究支持生活垃圾處理的政策,落實財政專項補助資金,建立資金使用監管和保障制度。環境保護部門負責做好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環境影響評價,制定污染控制措施標準,監管污染物排放和有害垃圾處理處置。科技部門會同有關部門負責生活垃圾處理技術創新工作。工業和信息化部門負責生活垃圾處理裝備自主化工作。國土資源部門負責制定生活垃圾處理設施用地標準,保障建設用地供應。農業部門負責生活垃圾肥料資源化處理利用標準制定和肥料登記工作。商務部門負責生活垃圾中可再生資源回收管理工作。
(二)強化政策扶持。研究制定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減量化、資源化激勵政策和廢品回收補貼政策,建立利益導向機制,引導群眾分類投放生活垃圾,鼓勵對生活垃圾實行就地、就近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按照《劃撥用地目錄》要求,對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用地實行土地劃撥供應,在年度用地指標范圍內,優先安排生活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用地。建立政府財政投入、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和積極爭取國家補助資金等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資體制。加大市、縣財政投入,進一步提高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提高環衛工人工資標準,依法足額繳納各項社會保險費,改善環衛工人的作業條件和工作環境,保障環衛工人的合法權益。
篇5
關鍵詞:垃圾滲濾液;有機污染;厭氧工藝;生物處理法
中圖分類號:Q958文獻標識碼: A
一、垃圾滲濾液處理的來源和特點
城市垃圾填埋場垃圾滲濾液處理工藝技術主要分為四大類,它們分別是:(1)生物處理法有傳統活性污泥法、穩定塘法、厭氧固定膜生物反應器法等;(2)土地處理法。(3)物化處理法有絮凝沉淀、化學氧化、活性炭吸附、膜分離和電化學法等;(4)減量處理法包括減少進入填埋場的各種水分的方法、蒸發法、蒸餾法、回灌法等;當前主流的垃圾滲濾液處理工藝技術主要是生物處理法與物化處理法。
垃圾滲濾液污染物的濃度很高,BOD5含量最高可達普通城市污水濃度的幾百倍。一個日處理1 500t左右的垃圾填埋場產生的滲濾液已經極其可觀,其污染物負荷與一座十幾萬人口的城市所產生的生活污水不相上下。全國垃圾滲濾液的污染排放量約占年總排污量的1.6%,而以化學耗氧量核算卻占到可見垃圾滲濾液排放量的5.27%,由此可見垃圾滲濾液雖然絕對數量較少但是其危害程度卻較大。就一般概念而言,通常所指的垃圾滲濾液的概念是指外部雨水等流體進入垃圾填埋場后,通過與垃圾填埋場內的填埋垃圾層及上覆土壤所產生的污水及本身流體所含有的垃圾液體混合而成的具有較高濃度的污水。這種污水富含有機污染物及重金屬離子和病菌等污染物和有毒物質。其具有成分極其復雜、污染物含量變化大、處理難度高、污染時間具有長期性等特點。且垃圾滲濾液排出量影響因素較多,排出量主要受外部水量注入量如降水等因素影響。
二、選擇垃圾滲濾液處理工藝的原則
根據進水水質特點、排放標準要求、滲濾液處理的規模,結合當地自然和社會經濟等條件綜合分析確定,選擇垃圾滲濾液處理工藝的原則如下:(1)處理工藝確保出水穩定并達到設計排放標準,處理技術先進、可靠;(2)工程運行費用低,管理、維修方便,運轉自動化程度較高;(3)可根據進水水量、水質靈活調整運行方式和參數,最大限度地發揮處理裝置和構筑物的處理能力。借鑒和參考國內外先進技術和經驗,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切實可行的處理工藝,保障垃圾滲濾液處理處理系統的正常、穩定運行。
三、某市垃圾滲濾液處理實例
本市生活垃圾滲濾液處理廠設計處理量600m3/d,設計進水指標CODcr 3000-8000mg/L、BOD5 1000-3000mg/L、氨氮1200-2500mg/L、總氮1400-3000mg/L,采用水質均化+膜生物反應器(MBR)+納濾(NF)+反滲透(RO)的組合工藝,將生化和膜處理相結合,能將滲濾液中的污染物質分解,減少污染物的總量,同時具備脫氮除磷功能,可以處理不同“場齡”生活垃圾填埋場產生的滲濾液。出水指標執行《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GB16889-2008)表二排放要求。
1、預處理系統
垃圾衛生填埋場產生的滲濾液匯入調節池中,滲濾液經提升后經籃式過濾器進入水質均化罐,水質均化罐起到調節進水水質,平衡滲濾液中營養物,提高滲濾液的可生化性的作用。
2、MBR系統
“反硝化(A)-硝化(O)-超濾(UF)”稱為膜生物反應器(MBR)。垃圾滲濾液含有較高的有機污染物,選擇工藝時既要考慮COD和BOD5的去除,又要強化氨氮和總氮的去除。MBR及其組合工藝的主要特點:①出水水質穩定,由于膜的高效分離作用,分離效果遠好于傳統沉淀池;系統內能夠維持較高的微生物濃度,提高了反應裝置對污染物的整體去除效率,保證良好的出水水質。②剩余污泥產量少,該工藝可以在高容積負荷、低污泥負荷下運行,剩余污泥產量低,降低了污泥處理費用。③可去除氨氮及難降解有機物,由于微生物被完全截流在生物反應器內,從而有利于增殖緩慢的微生物如硝化細菌的截留生長,系統硝化效率得以提高。該處理工藝選擇外置管式超濾膜,超濾用于去除廢水中大分子物質和顆粒。超濾截留大分子物質和微粒的機理是膜表面孔徑機械篩分作用,膜孔阻塞、阻滯作用和膜表面及膜孔對雜質的吸附作用,還可以去除一些膠體顆粒和微生物細胞。外置式管式超濾膜具有運行穩定可靠,操作管理容易,易于膜清洗、更換等優點。
3、納濾(NF)
納濾采用螺旋式卷式膜,是以壓力差為推動力,介于反滲透和超濾之間的截留水中粒徑為納米級顆粒物的一種膜分離技術。它截留有機物的分子量大約為200-400左右,截留溶解性鹽的能力為20-98%之間,對單價陰離子鹽溶液的脫除率低于高價陰離子鹽溶液。
4、反滲透膜(RO)
反滲透技術(RO)是以壓力為驅動力的膜分離技術,其基本原理以壓力差為推動離,施加超過溶液滲透壓的壓力于半透膜,將濃溶液中的水壓滲到膜的稀溶液一側,而濃溶液則不斷濃縮留在膜的另一側,達到濃縮液分離的目的。RO處理系統不易受環境的影響,對反滲透影響較大的環境因素主要是壓力、溫度、進水水質。RO處理系統能去除無機鹽、重金屬離子、有機物、膠體、細菌、病毒等,保證出水達標。膜分離在應用存在膜污染的問題,主要存在有無機污染、有機污染和微生物污染三種形式。由于污染物質在膜表面形成附著層或堵塞膜孔,從而導致膜通量減少、膜及膜孔結構發生變化。當進水污染物濃度較高時,進水的滲透壓就特別高,需要進水有較高的壓力克服滲透壓,才能實現物料分離,這導致能耗較高。
5、其他處理系統
本處理工藝中生化處理產生的剩余污泥經脫水后運至垃圾填埋庫區填埋;各處理工藝中產生的臭氣統一收集進行處理;反滲透產生的濃縮液收集至濃縮液池,最終回灌至垃圾填埋庫區。
總結,該滲濾液處理工藝運行以來,各處理單元處理效果較好,出水指標CODcr 14.6mg/L、BOD5 6.3mg/L、氨氮0.76 mg/L、SS 3.4 mg/L,根據監測結果顯示水質指標均滿足《生活垃圾填埋場污染控制標準》排放要求。
四、滲濾液處理技術的應用對策
在日常研究中,人們普遍根據m(BOD 5)/m(CODcr)的數值對垃圾滲濾液處理技術的適應性進行分類。(1)當值>0.3時適用生物處理法,這也意味著此時垃圾滲濾液的可生化性較好。如若垃圾滲濾液為高濃度的有機物時,對該垃圾滲濾液進行處理時應采用好氧、厭氧處理相結合為宜。(2)對于值
結束語
綜上所述,垃圾滲濾液處理工藝必須加以整合,必須要考慮到多方面的因素,結合具體的滲濾液組份的變化綜合應用多種工藝技術手段進行處理。盡量考慮在節省投資、提高效率、縮短處理時間方面有所突破。充分考慮到各種化學離子及組份的相互干擾性,并充分利用這種干擾性進行交聯式處理,這樣既可節約物化成本,也充分利用了滲濾液的化學組分,實現了利用式處理。從最重要的環保角度而言,物化法結合生物法進行綜合處理是垃圾滲濾液的發展方向與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張與兵,熊惠英.垃圾填埋場滲濾液組合處理工藝工程實踐[J].工業安全與環保,2014,02:54-55+76.
[2]聶法臣.垃圾滲濾液處理工藝技術研究[J].遼寧化工,2014,03:285-287.
篇6
關鍵詞:MBR,滲濾液處理工程,生物反應單元,物理過濾膜單元
中圖分類號:E271文獻標識碼: A
1、滲濾液處理現狀分析:
垃圾滲濾液又稱為垃圾滲濾水,垃圾在堆放或填埋過程中受到擠壓和覆蓋,垃圾體內部形成了厭氧環境,在厭氧微生物的作用下,垃圾體內部的有機物被分解為甲烷和二氧化碳,部分有機物被水解酸化為脂肪酸類物質,隨著降雨的過程被帶出垃圾體,從而形成垃圾滲濾液。一般來說,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場新場滲濾液水質有以下一些特點:
(1)垃圾滲濾液水質復雜,表觀呈現暗黑色或暗棕色,惡臭味較重,無機懸浮物濃度很高并且伴隨多種有毒有害的成分例如重金屬離子等。
(2)CODCr、BOD5濃度值較高,水質濃度隨時間變化較大,尤其是進入后期之后,COD/BOD比值更高,可生化性較差。
(3)無機性氨氮含量很高,最高可以達到幾千ppm,在抑制活性污泥微生物生長的同時,對于強化反硝化的碳源需求量也很高。
(4)營養元素的比例失調,微生物合成用P元素嚴重缺乏,BOD5/TP大于300,比值與微生物所需要的碳磷比(100:1)相差很遠。
(5)中后期滲濾液含大量的腐殖酸和無機鹽類,特別是氯離子含量可超過5000ppm,對金屬腐蝕性及后續膜過濾的處理壓力增加較大,維修成本增加。
表1-1國內部分城市垃圾滲濾液處理水質
2、MBR工藝說明:
MBR處理系統(membrane biological reaction)其中文全稱為膜生物反應器,系統由超濾級別的膜系統和活性污泥生物反應器兩部分構成,整個系統的原理是在活性污泥反應區利用好氧、缺氧活性污泥微生物在生物反應器內與基質(廢水中的可降解有機物等)充分接觸,通過氧化分解作用進行新陳代謝以維持自身生長、繁殖,同時降解有機污染物、吸附無機細小顆粒。接著被去除污染物的水在超濾膜系統中進行過濾和截留,過濾作用即將超大分子的有機不可降解類物質與水分子進行分離,截留作用即將活性污泥微生物截留在生物反應器中,防止活性污泥流失。
MBR處理系統的主要特點:
1)生化處理系統和超濾過濾系統可針對去除的污染物類型進行靈活變化,應用水處理領域范圍廣闊;
2)剩余污泥減量化,由于超濾的截留作用,生化反應區的污泥濃度維持在較高水平,泥齡較長,因此剩余污泥較少。
3)污水處理和回用同步,在生物反應階段污染物降解的同時,超濾截留作用同時進行,產水可進行簡單回用;
4)生物脫氮效率高,由于污泥濃度的提高,活性污泥的單位BOD負荷降低,有助于硝化反應的順利進行;
5)單位運行費用低廉,由于超濾截留的強大作用,處理單位COD指標的電耗相對較低;
6)構筑物投資成本降低,反應器容積被減少的同時超濾膜系統為集成設備,放置于設備間即可,不需要單獨的構筑物。
2.1生物反應單元:
生物反應單元一般由兩級的反硝化/硝化單元串聯組成,亦可根據水量的不同進行改變,在第一級的反硝化/硝化單元內設置強化內回流,第二級的反硝化/硝化單元內不設置內回流,利用膜過濾單元截留的濃水回流至第一級的硝化段內提高其活性污泥濃度和硝化程度。
第一級的反硝化主要依靠底物中的BOD作為碳源進行脫氮,而第二級反硝化依靠內源呼吸進行脫氮,同時可隨著進水的氨氮濃度不斷提高進行外加碳源的作業來提高二級脫氮速率。一級硝化的功能除了進行脫氮外還要降解大部分的有機污染物,而二級硝化的功能則是主要去除剩余部分的COD。第一級反硝化速率取決于一級硝化的徹底程度,第二級反硝化速率取決于進入碳源的量,而異養菌和自養菌本身存在著競爭優勢的問題,硝化菌為自養菌,活性污泥微生物為異養菌,因此控制一級硝化內的F/M值很重要。
圖2-2
從微觀角度來講,生物脫氮的過程可分解為如下過程:
O池為好氧環境,氨氮在硝化菌的作用下利用氧氣將NH4-N轉化為NO3-N,同時硝化菌利用部分NO3-N進行自我增殖,是一種好氧自養菌,其反應過程如下:
同時,好樣微生物菌膠團利用有機污染物作為食物 在生物酶的作用下進行分解合成來完成自我的代謝,因為要進行有氧呼吸,所以必須生存在好氧環境里,但屬于好氧異養菌。
由于菌種的不同,代謝的原理也不一樣,因此硝化菌和好樣菌膠團的代謝周期也不同,由于進水的C/N很高,所以好氧菌的資源遠比硝化菌的資源多,所以好氧菌的代謝周期要比硝化菌代謝周期要短,因此會出現好氧菌的世代結束時硝化菌的代謝還未完成,因此要盡量降低容積負荷以平衡兩種菌類的代謝時間。
同時由于好樣菌膠團的數量遠大于硝化菌,一般在混合反應器內硝化菌濃度為總體濃度的5%左右,所以一般硝化菌生長在好樣菌膠團內部,為保證硝化過程的正常進行必須保證氧的穿透率,因此要提高溶解氧,通過實驗研究,我們發現只有在低F/M污泥負荷、低溶氧,或者適中F/M污泥負荷、高溶氧狀態下硝化反應的速率是最快的:
圖2-3
對于一般反硝化/硝化反應器來說,降低F/M會增加投資,而提高溶解氧又會提高運行費用,但由于加入了超濾膜的截留作用,活性污泥的流失基本不存在,所以O池內的活性污泥濃度可達到10g-20g/L,因此在不增加投資的情況下F/M值會保持較低水平,同時溶氧可維持在1.5-2.0mg/L,硝化反應速率很快。
表2-1 不同污泥負荷條件下的硝化影響
注:上述條件為水溫20℃,PH值6-8
A池為缺氧狀態,在此環境中,溶解氧濃度低于0.5mg/L,生長的主要菌種為反硝化菌,其通過分解有機物并利用NO3-N作為電子受體,利用分解產生的氧作為氫受體來完成同化和異化過程:
在反硝化菌的作用下,大約75%的硝態氮被轉換成N2和NO排出系統,小部分轉化為反硝化細菌本體,當進水的C/N超過5時,反硝化速率最快,可達到50ppm。
表2-2 不同碳源條件下的脫氮影響
生化反應單元通過膜的截留作用,活性污泥基本不會流失,反應池內的污泥濃度可達到15g/L,BOD容積負荷可達到1.5kgBOD/m3?d,對污染物質的去除率較高。
圖2-4 BOD記錄表
圖2-5 NH3-N記錄表
2.2物理過濾膜單元:
MBR工藝過濾膜單元一般采用超濾級別作為截留和過濾設備,超濾的過濾精度介于微濾和納濾之間,最小過濾孔徑可達到30nm,可有效的將活性污泥截留在反應區內。根據膜組件的設置類型,膜生物反應器可分為外置式膜生物反應器和內置式膜生物反應器兩大類;根據過濾原理的不同又可分為錯流式、外壓式和抽吸式;根據過濾膜材質的不同又分為PVDF材質、PVC材質、PTFE材質和PE材質。
圖2-6超濾膜結構圖
在滲濾液處理領域,使用的外置式超濾膜一般為管式超濾膜,過濾模式為循環錯流式,過濾層材質一般均為PVDF,支撐層材質為聚醚砜;使用的內置式超濾膜大部分為中空纖維膜,纖維材質可以是PVC、PE、PTFE等等,過濾模式一般為抽吸式;兩種膜在使用點不同,條件也不同。
表2-3 外置與內置超濾對比表
從上述表格中可以看到,外置式膜過濾系統的特點是:操作簡便,膜通量較大,膜通量衰減速度較慢,清洗周期較長;但在一般條件下,為減少污染物在膜表面的沉積,延長膜的使用壽命,需要用循環泵提供較高的膜面錯流流速,致使水流循環量增大,單位運行成本費用稍高,同時存在一些小的問題是泵的高速旋轉產生的剪切力會使某些微生物菌體失活。
內置式膜過濾系統的特點是:膜通量較小,通量衰減速度較快,清洗需要離線操作,清洗周期較短;但由于內置式膜過濾系統的組成較為簡單且過濾原理與外置式有很大差別,因此其系統能耗較低,單位運行成本較低。膜組件下設置的曝氣系統不僅給微生物分解有機物提供了所必需的氧氣,而且氣泡的沖刷和在膜表面形成的循環流速對污染物在膜表面的沉積起到了積極的阻礙作用。
3、結論
3.1與其他工藝相比,MBR處理工藝是目前滲濾液處理領域內最為有效且最為適當的處理單元,無論在經濟性、處理效率等方面;
3.2 MBR工藝具有良好的生物脫氮作用;
3.3 MBR工藝具有高污泥濃度、高泥齡的特點,BOD容積負荷較高,對BOD的去除有很高的效率;
3.4 MBR工藝具有良好的截留作用,對不可降解的COD具有去除作用。
參考文獻
[] 蔣海濤,周恭明,高延耀.城市垃圾填埋場垃圾滲濾液的性質特征[J].環境保護科學,2002(6).
[2] 王建華,徐又一,朱寶庫.膜-生物反應器的研究及其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J].膜科學與技術,2003,23(4):224-233.
[3] 黃霞,桂萍,范曉軍,等.膜生物反應器廢水處理工藝的研究進展[J].環境科學研究,1998,11(1):40-44.
篇7
一、垃圾分類領域科普的重要性
(一)科普有助于提高公民垃圾分類的意識,掌握正確的垃圾分類方法
缺乏科普知識的人不了解當今社會的資源危機和環境污染的情況,他們不會主動參與到垃圾分類的實踐中。反之,當人們對我國的資源危機和環境污染的現狀有了相關了解,便會主動減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參與垃圾的分類回收等環保活動,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
另外,科普有助于公民掌握正確的垃圾分類方法。學習垃圾分類的科普知識將有助于民眾了解哪些垃圾為可回收物,哪些垃圾為不可回收物。垃圾分類的細化將更好地促進垃圾處理產業的可持續化、無害化發展,人們對垃圾分類的舉手之勞可以極大地減少對垃圾后續處理的成本。
(二)科普有助于公民行使監督權利,保護個人權益
垃圾如果處理不當,會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許多垃圾焚燒廠為了節約成本,超標排放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超標排放將對附近居民產生極大的危害,科學知識的普及將有助于附近居民主動了解相關的知識,主動監督垃圾焚燒廠的二氧化碳排放,保護個人權益。國家有關部門的監管固然重要,但是可能存在著監管不到位的情況,因此涉及公民自身健康的問題,公民應該了解相應的科學知識,有意識地去監督周邊環境的污染情況,維護環境整潔和自身健康。
(三)科普有助于公民抵制偽科學
在網絡時代,由于每個人都是信息的者和傳播者,難免有人偽科學知識,在這種情況下,正確的科普知識的傳播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科普知識的傳播有助于人們戰勝偽科學,提高辨識能力。
如今,人們對垃圾焚燒“談虎色變”,認為垃圾焚燒對群眾健康有極大危害。2014年,杭州余杭的垃圾焚燒項口引起令人痛心的群體性事件。實際上,垃圾焚燒技術本身是適宜于我國國情的一項技術,也是我國很多地區處理垃圾的最佳選擇。垃圾焚燒廠如果設備先進,監管到位,現代的焚燒技術與煙氣凈化技術可以保證居民的身體健康不受危害。因此,垃圾焚燒在日本、美國等發達國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國很多人由于對垃圾焚燒技術缺乏基本的認識,容易受愚昧認識的引導,才造成了許多人對垃圾焚燒的恐慌。因此,科普有助于人們正確認識垃圾焚燒技術。
二、初等教育的科普責任
(一)初等教育的科普教育有助于培養小學生的科學興趣
小學生由于接觸世界較少,更容易對各種事物感興趣。科普教育和實踐,有助于滿足小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其科學興趣,使之親身體驗科學過程。小學生頭腦靈活,思維活躍,學習能力強,對外界的變化更為敏感。而科學普及正是把深奧的知識用通俗的語言表達出來,融科學性與趣味性為一體,既考慮到學生的認識規律,又顧及學生的接受心理,能激發學生的科學興趣。比如,各大城市的科技館,往往能吸引很多小學生。在科普教育中,學校可以充分發揮課內外的教育優勢,培養小學生的科研興趣。
(二)初等教育的科普教育有助于彌補家庭科普教育的不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在孩子好奇心培養、創新意識培養上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一些家長自身素質不高,沒有意識到科普教育的重要性;還有些家長自身文化水平較低,缺乏基本的科學素養,無法承擔對孩子的科普教育。據調查,雖然垃圾分類這個概念由來已久,很多家長還是對此非常陌生,在生活中也沒有垃圾分類的意識與行動。另外,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節奏較快,家長由于工作繁忙,無法與孩子耐心地溝通,教育問題常常擱淺,科普教育更是“束之高閣”。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更要重視對學生的科普教育,以彌補家庭
科普教育的缺失,保證學生形成良好的科學素養。
(三)初等教育的科普教育有助于帶動提高全社會的科學素質
當前,我國公民整體科學素養有待提高,其主要途徑是教育。一方面,學校對學生的科普教育會產生“輻射效應”。學生可以把學校學到的科普知識傳遞給家長,家長可以傳遞給身邊的人,甚至向全社會傳播。另一方面,早期教育的科學普及會對學生的一生產生影響。通過早期教育的科學普及提高國民科學素質,已經在發達國家取得了成功。
二戰后的德國和日本,工業和科研設施百廢待興,然而在戰敗后的幾十年,兩國迅速重新崛起,這與兩國長期以來高度重視初等教育的科普教育密切相關。以垃圾分類為例,通過初等教育,人們將從小養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并可以將這種習慣帶給家長,而且小學生會形成垃圾分類的好習慣,伴隨他們的一生,從而提高全社會的垃圾分類意識。
三、制約初等教育承擔科普責任的因素
(一)教育成果的評價機制與教育投入
傳統的應試教育思想以升學為口的,對科學普及的重視程度不夠。科普教育不能靠簡單的說教,它離不開先進的科學條件,如博物館、科技館等。在我國經濟欠發達的落后地區,相應的科普條件還不具備。以垃圾分類為例,在農村地區和偏遠山區,垃圾普遍沒有進行回收和分類,人們沒有垃圾分類的意識,使關于垃圾分類的科普教育更加困難。另外,初等教育中的科普教育未能形成規范體系,缺乏明確的指導,這也是阻礙在初等教育進行科普教育的因素之一。現有的教育體制未能將科普教育課程化,無法保障科普教育的時間投入和經濟投入,學校多是把科普當作學生的課外興趣,沒有足夠重視。
(二)教師科普意識和能力的局限
很多教師受自身素質的限制,對科普的重視程度不夠。在鄭州大學進行的一項社會調查中,對“老師只喜歡成績好的學生”的觀點得到了近70 %被調查對象的認同,這在某種程度上說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單一化的形勢未發生根本的改變。事實上,科普工作本身的難度不亞于科學研究本身,要將深奧的科學知識準確、通俗地進行講解并非易事,科普工作者需要經過專業的培訓。我國相關部門為教師提供科普教育的培訓少之又少,很多承擔科普教育任務的教師都由語文、數學、外語等主要科口的教師兼任,致使科普教育的質量很難保證。垃圾分類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推行了多年,卻一直沒有取得較好的效果,這難免與我國民眾整體的環保意識不強,科學素質不高有關。在這些城市尚且如此,而在一些落后地區和偏遠山區,由于教師本身的素質不高,對很多科學問題的認識不夠準確,形勢便更加嚴峻。
(三)科學知識本身的復雜性和模糊性
篇8
關鍵詞:AO 組合工藝;垃圾滲濾液;堿度;最優參數
1 概述
生物處理過程中,堿度變化直接影響著氨氮的氧化過程。好氧型自養菌及異養菌在好氧SBR反應器內處于共存狀態,兩者分別以無機碳、有機碳作為碳源,并在氧化碳源的過程中獲取能量。在一定溶解氧濃度條件下,氨氮被硝化菌氧化為硝酸鹽氮及亞硝酸鹽氮[1-2]。
2 堿度對處理效果的影響
2.1 堿度狀態分析
采用酸式指示劑滴定對滲濾液進行堿度分析,試驗過程中滴加酚酞溶液未變色,滴加甲基橙溶液變黃,滴定 HCl,溶液變桔紅。說明滲濾液中碳酸鹽含量為0mg/L,其堿度主要由碳酸氫鹽含量造成。兩級AO組合工藝各反應器聯合運行時,進水堿度為17874mgCaCO3/L,相對于1655mg/L進水氨氮,堿度處于過量狀態(堿度/氨氮比值為10.8);調控最佳回流比時,進水堿度在硝化液回流稀釋作用下降至1124mgCaCO3/L,相對于152mg/L進水氨氮,其處于相對過量狀態(堿度/氨氮比值為7.4),好氧SBR對氨氮的去除效果較前者比有明顯提高。在堿度/氨氮比值由3逐漸增至11過程中,各反應器pH值變化較為規律。如圖1所示,相對于堿度不足或過量兩種情況,堿度充足時,各反應器間的pH值差距最小,pH值變化幅度為0.48。
2.2 堿度對COD去除效果影響
由圖2可知,在堿度/氨氮比值由3增至11時,進水COD濃度在1445~1588mg/L范圍內變化,出水COD濃度保持在42.6~68.1mg/L,COD去除率相差不大,效果比較穩定,說明進水堿度對COD的去除效果影響不大[3]。堿度/氨氮比值為7,即堿度充足時,COD去除率最高達97.5%。
2.3 堿度對氨氮去除效果影響
由圖3可知,在堿度/氨氮比值由3增至11時,進水氨氮濃度在156~173mg/L范圍內變化,出水氨氮濃度幅動較大,氨氮去除率在45.0~97.0%。說明進水堿度對氨氮去除率影響較大,在堿度不足或過量的情況下,硝化反應受到抑制,氨氮還原速率減慢,系統對氨氮的去除率下降。
2.4 堿度對總氮去除效果影響
由圖4可知,堿度/氨氮比值由3逐漸增至11過程中,進水總氮濃度在248~278mg/L范圍內變化,出水濃度幅動較大,總氮去除率在44.1~88.3%。堿度不足時,隨進水堿度的減小,滲濾液pH值降低,抑制反硝化菌代謝活性,導致氨氮去除率降低,進而影響系統對總氮的去除效果。
由圖5可知,在堿度/氨氮比值為7時,系統COD、氨氮、總氮總去除率均達到過程最大值,分別為99.8%、99.8%、98.6%,較最佳回流比條件下系統總去除率有略微提高,其中總氮總去除率提升相對明顯,為0.1%。在最佳回流比運行條件下,優化進水堿度,出水COD、氨氮、總氮濃度分別降至39.9mg/L、3.8mg/L、30.1mg/L,達到國家排放標準。
3 結束語
本試驗主要針對兩級AO組合工藝處理滲濾液系統堿度的變化對滲濾液處理效果的影響,試驗結果表明:堿度直接影響氨氮氧化過程,堿度不足或過量條件下,系統對COD的去除效果影響程度較小,而氨氮、總氮的去除效果明顯降低;在堿度充足,即比值為7時,系統對滲濾液處理效果最佳。
參考文獻
[1]Zeeman G, K Kujawa, et al. Anaerobic treatment as a core technology for energy, nutrients and water recovery from source-separated domestic waste (water) [J].Wa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57(8):1207-1212.
[2]Silva A C, Dezotti M, G L Sant'Anna Jr. Treatment and detoxication of a sanitary landfill leachate[J].Chemosphere,2004,55(2):207-214.
[3]楊云峰.堿度對 UASB 穩定運行的影響[D].濟南:山東大學,2005.
[4]楊玉秀.A/O工藝處理高氨氮廢水的試驗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13.
篇9
【關鍵詞】 泮托拉唑; 生長抑素; 上消化道出血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常表現為大量嘔血及黑便,是臨床常見急癥。臨床上最常見的病因是消化性潰瘍、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急性胃黏膜病變、胃癌、食管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征等。本文收集2006~2010年云南省第三人民醫院消化內科收治的31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155例患者均應用泮托拉唑針聯合注射用生長抑素治療,另155例單獨使用泮托拉唑針治療者歸入對照組,治療組較對照組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310例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均為住院患者,男性340例,女性70例,年齡16~89歲,平均(45.2±10.5)歲。310例患者均經胃鏡檢查或上消化道鋇餐確診。上消化道出血原因有胃單發潰瘍65例,多發性潰瘍15例,復合潰瘍20例,吻合口潰瘍10例,十二指腸球部潰瘍74例,胃癌5例,急性胃黏膜病變18例,食管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征5例,食管潰瘍4例,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94例。
1.2 臨床表現 310例患者均不同程度地表現為嘔鮮血或咖啡渣物、黑便及糞便隱血陽性,病情按上消化道出血病情嚴重程度分級而定[1]。輕度205例,中度73例,重度32例。
1.3 治療方法
1.3.1 基礎治療 所有患者均給予補液,必要時輸血,補充血容量,常規止血藥物治療,監測血壓、心率、呼吸、尿量及神志變化,定期復查血紅蛋白濃度、紅細胞計數、紅細胞壓積與血尿素氮。
1.3.2 用藥 治療組泮托拉唑針(韋迪)40 mg加生理鹽水100 ml,靜脈滴注,2次/日或q 8 h;注射用生長抑素(乙己蘇)250 μg皮下注射,繼之予生長抑素3000 μg加生理鹽水至5 0 ml,以微量泵250~360 μg/h,持續泵入72 h。對照組僅用泮托拉唑針(韋迪)40 mg加生理鹽水100 ml,靜脈滴注,2次/日或q 8 h。
1.4 療效標準 以胃鏡檢查為主,結合臨床實際擬定。治愈:嘔血、黑便停止,超過72 h,臨床癥狀消失,胃鏡檢查示潰瘍面愈合或縮小;好轉:嘔血停止超過72 h,黑便次數明顯減少,糞質變干,黑便顏色變淺,臨床癥狀明顯減輕,胃鏡下潰瘍面縮小50%以上;無效:嘔血、黑便等臨床癥狀無改善,或病情加重乃至死亡,胃鏡下潰瘍面無變化或增大,潰瘍面仍有出血。
2 結果
治療組155例患者中14例自動出院,5例治療第2天轉普外科,3例治療第2天轉ICU,2例死于潰瘍穿孔累及胰十二指腸動脈破裂,6例死于失血性休克,1例死于肝癌。治療組的治愈率(92.44%)及止血率(95.85%)與對照組的治愈率(82.56%)及止血率(88.92%)相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是指在數小時內失血量超過1000 ml或循環血量的20%,其特點是嘔血、黑便或伴有不同程度的周圍循環障礙,是臨床常見急癥之一。急性出血系出血突然發生,嚴重者于數分鐘內出現休克,病死率可達8%~13.7%。如不及時進行緊急處理,常可危及患者生命[2]。急診內鏡檢查及鏡下治療幾乎適用于各種原因導致的上消化道大量出血,內鏡治療起效迅速、療效確切,藥物治療采用質子泵抑制劑(PPI)和抗菌藥物的聯合用藥方法[1]。質子泵抑制劑(PPI)應作為抑酸藥物,能提高胃內pH值。進入體內后,特異性地聚集于壁細胞,在酸性條件下轉化為活性形式,抑制胃酸分泌,能使胃內pH值迅速上升達6.0以上,并維持此值,從而使血小板聚集,加速凝血反應,并使胃蛋白酶失活,穩定已形成的血栓。凝血酶能使纖維蛋白原變成纖維蛋白,血凝塊堵塞小血管殘端,而達到止血目的。泮托拉唑(韋迪)為質子泵抑制劑,其作用于壁細胞胃酸分泌終末步驟中的關鍵酶H-K-ATP酶,其抑制胃酸作用更強更持久,通過提高胃內pH值,發揮血小板及血漿凝血功能所誘導的止血作用,既可促進血小板聚集和纖維蛋白凝塊的形成,避免血凝塊過早溶解,有利于止血和預防再出血,又可治療消化性潰瘍,與H2受體拮抗劑雷尼替丁相比,其抑制刺激的胃酸分泌作用更強,促使難治性潰瘍愈合速度更快,止血效果明顯[3]。生長抑素半衰期一般為3 min左右,靜脈注射后1分鐘內起效,15分鐘內即可達峰濃度,有利于早期迅速控制急性上消化道出血[4]。注射用生長抑素(乙己蘇)是由14個氨基酸組成的環狀活性多肽,能夠減少內臟血流、降低門靜脈阻力、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抑制胃腸道脈主干血流量25%~40%,降低門靜脈壓力12%~16.7%,還有抑制胃腸道及胰腺內外分泌的作用,抑制胃泌素及胃酸的分泌,除了保護胃黏膜外,也可能有細胞保護作用,促進出血部位黏膜的愈合。臨床常用于急性靜脈曲張出血(首選藥物)和急性非靜脈曲張出血的治療[4],可顯著降低消化性潰瘍出血患者的手術率[5],同時,可有效預防內鏡治療后的肝靜脈壓力梯度(HVPG)升高,從而提高內鏡治療的成功率。生長抑素可明顯減少內臟血流量,研究表明靜脈注射生長抑素l0分鐘可使曲張靜脈內壓力、門脈壓力降低降低51%,并見奇靜脈血流量明顯減少,抑制胃酸、胰膽和小腸的分泌,其作用明顯優于H2受體拮抗劑。泮托拉唑、生長抑素兩者合用對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療效果更佳,值得臨床推廣。
參 考 文 獻
[1] 中國醫師協會急診分會.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急診診治專家共識.中國急救醫學,2010,30(4):289-293.
[2] 張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臨床救治的相關問題.2010,15(8):219-223.
[3] World Gastmonterology Organisation (WGO).Practice guidline:e-sophageal varices.WGO,2008,17.
[4] Matrella E,Valatas V,Notas G,et al.Bollus somatostation but not reotide reduces hepatic sinusoidal pressure by a No-independent mec hanism in chronic liver disease.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1,1(6):857-864.
篇10
關鍵詞:拉赫瑪尼諾夫;旋律發展;演奏處理
【中圖分類號】:G623.71 【文獻標識碼】:A
一、作為作曲家的拉赫瑪尼諾夫
拉赫瑪尼諾夫(Sergej Rachmaninov)1873年4月1日生于諾夫哥羅德區的一個鄉村小城謝苗諾沃。4歲開始學習鋼琴,1882年進入圣彼得堡音樂學院,1885年經他大表兄濟洛季的推薦,轉到莫斯科音樂學院師從紀律嚴明的鋼琴教育家茲韋列夫學習。1888年開始師從塔涅耶夫學對位法和師從阿連斯基學習和聲。兩項專業都因成績優異而提前一年畢業。
早期重要作品包括《第一鋼琴協奏曲(Op.1)》《幻想小品五首(Op.3)》《沙龍小品七首(Op.10)》《瞬想曲六首(Op.16)》和受到柴科夫斯基賞識和關懷的歌劇《阿列科》。
拉赫瑪尼諾夫的早期創作生涯到此可稱一帆風順,直到1897年他的《d小調第一交響曲》首演慘遭失敗,突如其來的精神打擊使他患上了由神經衰弱引起的嗜眠癥,完全喪失了創作信心,鋼琴演奏事業也暫停達十多年之久,幸好后經著名精神病醫生達爾博士的精心治療才得康復。拉赫瑪尼諾夫病愈后創作的第一部大型作品是他的最著名杰作――《c小調第二鋼琴協奏曲(Op.18)》,并且在創作風格上也有了新的重要發展。這一時期重要鋼琴作品有《肖邦主題變奏曲(Op.22)》《十首前奏曲(Op.23)》等。
1902年拉赫瑪尼諾夫與剛在莫斯科音樂學院鋼琴專業畢業的表妹娜塔利亞?薩季娜結婚。這一時期主要作品有《e小調第二交響曲(Op.27)》《d小調第一鋼琴奏鳴曲(Op.28)》根據德國畫家伯克林的名畫所作的同名交響詩《死島(Op.29)》以及為訪美著手創作的《d小調第三鋼琴協奏曲(Op.30)》。
1910年2月他離美回國,完成了他晚期的大部分重要作品。諸如《十三首鋼琴前奏曲(Op.32)》《九首鋼琴音畫練習曲(Op.33與Op.39)》和《b小調第二鋼琴奏鳴曲(Op.36)》;除上述鋼琴作品外還創作有合唱交響曲《鐘聲(Op.35)》、為俄國教會作的《通宵守夜(Op.37)》以及為數不少的藝術歌曲。
1923年拉赫瑪尼諾夫從美國遷居歐洲,并且在美國和歐洲各國舉行鋼琴演奏會,繁重的演奏活動大大地占用了其作曲的時間,因此這個時期作品數量大減,但也不乏優秀的名作,如《g小調第四鋼琴協奏曲(Op.40)》、鋼琴曲《科雷利主題變奏曲(Op.42)》(作品/5)、為鋼琴與管弦樂隊而作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Op.43)》和可作為其自傳的《a小調第三交響曲(Op.44)》。1939年夏,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拉赫瑪尼諾夫為了家庭安全著想,從歐洲遷回美國,在紐約州長島完成了他的最后一部作品《交響舞曲(Op.45)》,這首作品較集中和典型地體現了他晚期全部的創作風格。
二、關于作品的旋律發展方式
這個作品主要由四個用同一材料寫成的樂段構成,加上這首作品是由聲樂作品改編而來,其旋律的發展是全部最為重要的因素,這里有必要專立章節來分析一下整首作品的旋律發展方式(見例2)。
上例是作品的主題旋律第一次呈示的原始型態。通過分析可以發現,以輔助音音型出現的材料a與以連續級進為特征的材料b是構成整條旋律以至織體的最重要的兩個材料。事實上,這個主題就是由這兩個核心音調與第二小節出現的前八后十六的節奏音型動機為基礎,用重復、纏繞、拼接等發展手法構成的。
在第一個樂段的主題呈示中,兩個核心音調就對主題起到絕對的控制作用,從上例看到,整條旋律就是用兩個核心音調的相互交叉重復所構成的。在左手的伴奏聲部,高音層是材料a的擴大發展;低音層則是材料b的逆行擴大構成的線性低音進行。拉赫瑪尼諾夫用這兩個以級進音程進行為主的材料作為主題旋律的基礎,使作品獲得綿延不斷的歌唱性格。這里所形成的統一材料發展而成的對位效果,在拉赫瑪尼諾夫的作品中十分常見。
下例是第二個樂段前4小節的簡化譜例(取消伴奏織體),從各聲部的旋律不難看出,主題旋律和各個對位的旋律構造都是嚴格建立在材料a和b的基礎之上的。在這個段落里,拉赫瑪尼諾夫將兩種核心材料的巧妙安排到各個聲部中作復雜的對位化展開。
作品的第三個樂段的旋律中,作為三部曲式的展開中部,這里的旋律仍然以核心材料a、b為主要基礎構成,只是組合形式發生了改變。在作為三部曲式呈示部的兩個樂段中,兩個核心材料主要是在同一聲部相交叉的重復衍生而構成。在這個段落,則演變成單個聲部的旋律主要由同一個材料構成從而與另一個聲部另外一個材料形成對比式發展。如下例是展開中部開始的四個小節,高音聲部的旋律主要由材料b派生而來,中間聲部和低音聲部的對位旋律由材料a派生而來,從來形成與呈示部不一樣的組合方式(見例4)。
三、關于《練聲曲》在演奏處理問題上幾點思考
1.聲部
拉赫瑪尼諾夫練聲曲是首四聲部的作品。左手從頭至尾是兩個聲部,右手部分也只是前三小節的單聲部,在第四小節開始就出現了兩個聲部。要想在如此多層織體中彈出層次分明且具有立體感的音色是很不容易的。
(1)保持旋律聲部的清晰可見,在平時練習的時候可按照譜面的指法要求單手彈奏旋律聲部。從低到高單手彈奏各個聲部,再將聲部合起來。合的時候先不急于四聲部同時彈奏,可以兩個聲部一合。如:低與高、低與中、低與次中。
(2)注意低聲部,低聲部就好比是和聲的地基,沉穩的低音能夠更清晰地體現和聲功能序進與和聲節奏。在彈奏時左手的小指指尖要將低音牢牢地摳住。
(3)很好地分配各聲部之間的力度關系。彈奏時要注意各個聲部的觸鍵方法,處理旋律聲部及低音聲部時,手指指尖可以適當地加些力量。而內聲部則需要貼鍵輕聲地彈奏。練習時可以先從低到高單手彈奏各個聲部,再將聲部合起來。合的時候不急于四聲部同時彈奏,可以兩個聲部一合。如:低與高、低與中、低與次中。
(4)這首樂曲中多次出現雙聲部反向進行、左右手旋律聲部交替進行。所以聲部與聲部之間要有良好的互動。如:在樂曲的第9小節要注意旋律聲部與次中聲部的同時突出(見例5a);第11小節左手繞過右手彈奏旋律聲部(見附錄第11小節);第12小節左右手的聲部交替進行(見例5b);第20小節高聲部與低聲部的一同進行;第21小節左手再次彈奏主旋律等。
2.力度
這首練聲曲是俄羅斯晚期浪漫主義的代表作之一,旋律委婉舒緩,溫和略帶愁思,所以在演奏過程中力度的變化不能過于夸張。然而也不能過于沉悶,否則就無法表現作品的內涵。
本作品涉及的力度有“p、mf、f”。總體上力度變化不大,但是在旋律當中有著非常多的“漸強“漸弱”,這就意味著在彈奏每一句時都要在情緒上有所變化。
第一段的基礎力度為“p”,旋律的走向由高音區逐步走向中音區,在彈奏過程當中盡量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到第5小節旋律聲部第一次出現了三度的連續跳進,同時也出現了漸強再漸弱的力度記號,這里情緒可以比前面稍微抬高些,兩拍之后緊接著弱下去,此時第一段結束(見例16)。
第二段以“mf”的力度開始,內聲部開始活躍起來,并且出現了“poco piu animato”(稍稍再活躍點),第9小節后兩拍出現了高、次中聲部反向運動的現象。第11小節第一次出現了“f”,由此可見在處理第二段的時候可以比第一段要高漲些(見例5a)。
第三段同樣以“mf”作為開始,但此時出現了表情術語“poco piu mOSSO”(稍微再快一點),旋律發展也從原來的“憂郁型”轉到了“悲壯型”,還出現了上方二度模進,并在28小節引出了本曲的。所以彈奏第三段時要比前兩段做出大一些的對比。
再現段除了開頭兩拍的一個“mf”,之后一直以“p”結束。
3.觸鍵
浪漫主義時期的作品音量與音色都有比較大的變化和對比,為了達到不同的音響效果,這就要求有不同的觸鍵方式。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垃圾焚燒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