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法大綱主要內容范文

時間:2024-02-02 18:14:5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土地法大綱主要內容,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土地法大綱主要內容

篇1

[關鍵詞]物權法 現代化 趨勢

法律乃特定社會經濟生活條件的產物和反映,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而演變。20世紀來,世界經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后由近代自由競爭階段進入現代壟斷階段,而包括中國在內的廣大發展中國家也逐漸致力于本國經濟的現代化。經濟現代化的進程,對各國固有的法律提出了新的挑戰,傳統法律正面臨著一場現代化的革命。民法作為“將經濟關系直接翻譯為法律原則”[1]的法律部門,其現代化更成為經濟現代化的基礎和法律現代化的重心。民法的現代化涉及到民法原則現代化、民法制度現代化、民法體系現代化、民法觀念現代化諸方面[2],其中,物權法的現代化是一個重要內容。本文試結合西方物權法近一個世紀以來的演變[3],對物權法的現代化發展趨勢做些分析,以期為我國將來制訂物權法提供參考。

一、法律本位社會化

所謂物權法法律本位的社會化是指物權法的基本精神從傳統的強調物權為排他的不受干涉、不受限制、完全由個人支配的權利,轉變為強調物權是負有一定義務、受到社會公益限制并由國家法律進行干預的注重社會利用的權利?,F代物權法法律本位的社會化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首先,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階段以來,壟斷組織在社會生活中的支配地位日益突出,資本主義上升時期為資產階級憲法與法律所標榜的“(私人)所有權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則日益成為經濟強者侵害經濟弱者(勞動者、消費者等)的工具,這就需要國家出面對個人財產權進行一定的干預;其次,二戰以后社會主義運動在世界各地蓬勃興起,社會主義國家確立起公有制度,實行對國家所有權的特殊保護,一度使物權法法律本位的社會化達到了極致;最后,現代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生產力的極大提高,迫切要求加速財產的流轉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這也促使財產從封閉的、私人的所有轉向開放的、社會的利用。物權法法律本位的社會化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所有權受限制。這是物權法法律本位社會化的核心。早期資產階級民法將所有權絕對或私的所有列為民法三大基本原則之一,所有權地位至高無上,所有權內容寬泛無邊,保護私人所有權(財產權)成為“一個自由政府的基本準則”和法律“賴以存在的基礎”及“主要目標”[4]。在大陸法系各國,羅馬法法諺“行使自己之權利者,對任何人均不會構成不法”[5]長期被奉為圭臬;在英美法系,所有權的行使也幾乎是不受限制。然而,到了19世紀末,社會經濟生活發生了急劇變化,與上述所有權觀念形成巨大的反差,于是德國法學家耶林首倡“社會性的所有權思想”[6],同時代的另一位德國學者基爾克則發展了“禁止權利濫用”之法理[7],他們強調私人所有權須與社會利益相協調、私人所有權的行使須有一定限度,這一新的所有權觀念逐漸為各國所接受,“迄今為止,一直存在著一種不可動搖的趨勢,這就是對所有人隨心所欲處分其財產的自由,加強法律上的限制”[8],目前這一趨勢仍在不斷發展。法律對所有權的直接限制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分析:1.就限制規范來看,多為義務性規范,其內容或者是強制所有人為一定行為,或者是禁止所有人為一定行為,或者是要求所有人容忍他人為一定行為。2.就限制的方面來看,主要有主體、內容、客體、目的等四個方面的限制。3.就限制所要保護的利益來看, 主要突出保護國家利益、社會利益(或稱公共利益、公共福祉)、第三人利益(或稱其他個人利益)。4.就限制所涉及的事項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是不動產相鄰關系;二是國防、通訊、城建、環保、安全等公共事務;三是土地、礦產、水利、珍稀動植物等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保護;四是人文景觀及文件、古玩等文化藝術資源的利用與保護;五是對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郵電、鋼鐵、煤礦、電力、銀行等企業實行國有化政策。需要指出的是,對所有權的上述法律限制,不少也適用于對他物權特別是用益物權的限制,這同樣是物權法法律本位社會化的體現。

(二)他物權優位化。從實質上看,他物權設立本身就是對所有權的一種限制,只是這種限制多是通過設定他物權的合同來實現,即體現為一種當事人自愿的限制,因而與上文所講法律的直接限制有所不同。在20世紀以前,雖然“所有權人得以契約為媒介,將物讓與他人使用”,但“立于所有權之絕對不可侵犯或絕對自由原則,表現出所有權之優越性(強大性)與利用權之劣弱性”[9],也就是說,在所有權與利用權的關系上是所有權優位,法律置重于保護所有權的利益,整個物權法也以所有為中心;20世紀以來,與所有權的絕對性受到法律限制相一致,他物權對所有權的限制也日益加強,他物權人的利益更加受到法律的重視,出現了他物權優位化與所有權虛有化的傾向,物權法也由“以所有為中心”轉變為“以利用為中心”。他物權優位化的表現是:1.他物權的排他性不斷增強。他物權雖大多系依據合同從所有權的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等權能分離出來,但它本身是一種獨立的物權,其內容法定,在其存續期間所有人暫時喪失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等權能的一部分,他物權人則可排除他人(包括所有人)的干涉,這樣所有人不但無權行使分離出去的權能,也不得妨礙他物權人依法行使這些權能。2.用益物權成為他物權乃至整個物權法的重心。在對物的利用方面,除部分消耗性生活資料(如燃料、食品等)是由個人所有、個人使用外,其它消耗性生活資料(如衣服)和大量非消耗性生活資料(如汽車、房屋、家具等)都可以從所有人那里租用,金錢可以借貸,而幾乎全部生產資料(包括固定資產、流動資金)也都是由所有人之外的人(主要是公司法人)來使用。公司法人財產權是從公司股東個人所有權分離出來并成為現代經濟生活中地位最為突出的對所有人財產的利用權,從本質上看就是一種用益物權。3.擔保物權日益注重發揮物的經濟效用?,F代擔保物權中地位最突出、實務中使用最多的是不移轉物的占有的抵押權,抵押權使抵押人仍然保留對物的用益,在浮動抵押場合還使抵押人能對抵押財產進行較自由的處分,而在質押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權利質(如股票、債券上的質權)也不以移轉企業資產為必要,這一點與抵押有異曲同工之妙;還有抵押證券的盛行,更使抵押權具有了流通性,成為投資工具之一,從而在傳統的擔保功能之外兼具融資功能。

(三)現代社會,還有一個值得人們特別關注的“社會化”現象,這就是許多國家通過私有制經濟與公有制經濟相結合的混合經濟政策[10]、自由競爭與國家適度干預相輔相成的折衷型市場經濟政策以及福利國家政策等來促使物權社會化。如在混合經濟政策下,由于公有制經濟特別是國有經濟占據相當比重,這就有利于全體社會成員一體享受公用設施和社會福利;在折衷型市場經濟政策下,由于國家以“有形之手”進行干預,這就減少了“無形之手”所無法觸及的個人權利濫用和資源浪費;在福利國家政策下,由于高度福利化,社會財富經過分配與再分配達到一定平衡,這就相對縮小了貧富不均。此外,在一些具體政策如資本社會化(特別是股份公司股東分散化)、企業工人參

加企業管理甚至參股(即職工股)等也體現了物權的間接社會化。

二、法律性質公法化

物權法原為調整私人之間基于對物的支配而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因而依據大陸法系傳統的公、私法劃分觀念,物權法屬于私法范疇,其規范應納入民法之中,并應貫徹所謂“私法自治”即當事人意思自由的原則。這是對20世紀以前西方物權法性狀的正確描述,蓋因此一時期經濟上奉行自由放任政策,社會注重對個人之尊重,國家較少干預私人財產權,故物權法的中心即是對這種以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為基礎的物權的確認與保護。然而,自本世紀以來,社會經濟發生顯著變化,自由放任主義的弊端日益顯現,整個私法領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于是私法的調整或者說革新也就成為必然,這主要體現為對所有權絕對的修正、對契約自由的限制以及創設無過錯責任原則等,其基本精神是注重社會公益、強化國家干預,這就使民法從純粹的私法變為兼具公法某些內容與特征的法律部門,此所謂“私法公法化”的趨勢。物權的公法化是私法公法化的重要內容與體現,從根本上講它是由物(即物質資源)的稀缺性及物權在社會經濟生活中的重要性決定的,是適應生產社會化和資源利用高效化的要求而產生的。

物權法的公法化體現為:

(一)就規范形式來看,涉及物權的公法規范大量增加。首先是民法物權編本身規定的公法規范以及對公法的適用規范越來越多。這主要涉及物權登記、征收及國有化等事項。例如:《德國民法典》第873條規定土地權利的取得除應有當事人的協議外還應登記,且規定 “……權利人已將符合土地登記法規規定的登記許可,交付于相對人時,始受協議的拘束”。我國臺灣地區民法物權編施行法第3條也規定“民法物權編所規定之登記,另以法律定義”,這就是物權法(私法)的公法規范和對公法規范的引用條款。其次是有關公法規范未在民法中規定而在其他法律中規定的更多,一方面在憲法中大量存在物權法律規范,其內容通常是確認物權特別是所有權為基本權利,并確立所有權的法律保護與限制的一般原則。例如二戰后《德國基本法》第14條規定:“所有權和繼承權受保護。其內容和限制由法律規定。所有權承擔義務。它的行使應當同時為公共利益服務。剝奪所有權只有為公共福利的目的才能被允許。剝奪所有權只有依照法律或者根據法律的原因進行,而且該法律對損害賠償的方式和措施有所規定。該損害賠償必須在對公共利益和當事人的利益進行公平地衡量之后確定。對損害賠償額的高低有爭議時可以向地方法院提起訴訟?!盵11]另一方面,在行政法等公法中物權法規范亦與日俱增。如土地法規、建設法規、公用事業法規、環境保護法規、自然資源及文化資產保護法規等的有關規定,其主要內容是對物權的行使作出若干限制、設定某些負擔。

(二)就環境保護法與物權法的關系來看,越來越多的環境保護法規,對物權關系產生了重大影響。環境保護法的全部內容,無論是水污染防治、噪音管制、廢棄物處理,還是自然資源保護等,都直接涉及當事人在物權關系中的權利義務,可以說環境保護法已成為物權法最重要的補充法律,而環境保護法就具有明顯的公法性質,由此亦可窺見物權法公法化之一斑。

(三)就物權法的傳統來看,物權法一直堅持法定主義,并不斷加強對當事人意思自由的限制,因而物權法規范也以強制性規范為主而當事人意思自治的任意性規范極為有限。以我國臺灣地區物權法為例,其民法物權編除第828條第2項、第840條第1項、第861條但書等少數條款允許當事人以契約(上述情形分別為共同共有契約、地上權設定契約、抵押權設定契約)變更有關法律規定外,其余絕大部分條款皆屬強行性的,必須絕對適用。物權法的這一傳統,由于物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重大關系而在現代物權法中進一步得到加強。

由此可見,現代物權法已不再是單純的所謂“私法”,而是私法與公法的融合,在法律性質上其公法性不斷加強,其私法公法化的發展趨向顯而易見。

三、法律關系擴張化

物權關系的擴張化主要表現在法律關系構成的擴大化和物權形態新型化兩個方面:

(一)就法律關系構成而言,首先是物權的主體擴大化,即由自然人擴及法人、非法人組織。法人支配、利用著社會財富的絕大部分,成為現代社會中地位最突出的物權主體。其次是物權的客體多樣化,其一是由有體物擴及無體物和權利,出現了無體物上的物權和權利上的物權,如對電、熱、聲、光、氣、空間、信息、衛星軌道、航空器航線、無線電頻譜等無體物的物權以及對票據(包括本票、匯票、支票)、證券(包括股票即股權憑證、債券即債權憑證等)、知識產權(包括著作權、商標權、專利權等)等權利的物權;其二是由獨立物擴及非獨立物,這方面的典型是對公寓式住宅的區分所有權、區分使用權;其三是由特定物擴及不特定物,如以企業財產為標的的財團抵押及浮動擔保[12]。最后是物權的內容復雜化,即因所有權的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等權能與所有權分化組合的方式不同,以及所有權的使用價值權、交換價值權與所有權分化組合的方式不同,形成了新型用益物權、擔保物權形態,如分期付款買賣中買受人對標的物享有的“不完全所有權”[13]、公寓式住宅住戶享有的區分所有權及區分使用權等。

(二)就物權形態新型化而言,首先,在所有權方面,主要有空間所有權、建筑物區分所有權、新型相鄰權等新型物權出現。1.所謂空間所有權是指對地表及地表上下的一定水平空間所享有的所有權??臻g所有權的興起,使傳統的不動產物權法從對土地平面利用的“土地法”演變為對土地立體利用的“空間法”[14],并帶來了傳統物權法觀念的一些革新,如物權客體可以為無體物(空間)和區分集合物(分層空間之集合)、一個整體物上可以區分設定數個所有權(空間區分所有權)等。2.所謂建筑物區分所有權是空間所有權的一種,除具有空間所有權的一般特征外,建筑物區分所有權還帶有濃厚的人身色彩,即其內容不僅包括專有權、共有權等財產性權利,還包括權利人在區分所有人團體中的社員權這一身份權利,這亦是對傳統物權法的一個突破。3.新型相鄰權則是指與傳統農業社會中的用地、用水等相鄰權不同,在現代工業生產中產生與發展起來的環保、防險等相鄰權以及空間相鄰權(包括建筑物區分所有人相鄰權)等。

其次,在他物權方面,主要涉及新型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1.新型用益物權,如空間使用權、信息使用權等。空間使用權包括空間地上權和空間地役權??臻g地上權、空間地役權與傳統地上權、地役權內容大致相同,只是適用范圍擴及空間,這里就不贅述。信息使用權是隨著現代社會向“信息化社會”邁進而產生的一種新型權利。對信息的使用通??梢噪[私權、著作權、專利權、商業秘密權等的保護方法加以保護,但有些信息不適用上述方法或者適用上述方法不能有效保護,如商品供求信息、技術服務信息、氣象預報信息等,這時即可設立信息使用權通過使用許可的方法使信息生產、服務者的權益得到充分保護。2.新型擔保物權,主要涉及動產抵押、動產與不動產混合抵押、根抵押、抵押證券、權利質、所有權保留、讓渡擔保等新型物的擔保方式。這些新型擔保物權均從不同方面突破了傳統物權制度,如動產抵押、動產與不動產混合抵押及權利質打破了抵押標的物只能是不動產及質押標的只能是動產的限制,浮動抵押、根抵押動搖了抵押權的特定性、從屬性,抵押證券使抵押權具有高度流通性,所有權保留和讓渡擔保使嚴格的物權法定主義受到沖擊;并且,這些新型擔保物權在現代物權法中地位日益突

出,在實務中的應用更為普遍。

最后,物權形態的新型化還表現為一些傳統物權形態因不合時宜而衰落甚至消亡:其一,在用益物權方面,永佃權消逝,典權的發生減少,設定地役權微乎其微;其二,在擔保物權方面,動產質的利用率降低,不動產質近于成為一個純粹的法律概念,不動產抵押更多地采用抵押證券或根抵押形式或者讓位于混合抵押。

四、法律界區模糊化

在傳統民法上,物權與債權有著嚴格的區分,但在現代社會,隨著經濟生活的多樣化,民法上的權利關系也愈加復雜,物權、債權逐漸相互滲透、相互融合,“物權與債權的分界也不是絕對的,在現代法上二者之間有一定的模糊區域”。[15]這就是物權、債權的相對化或物權與債權的交融,由此帶來物權法與債權法法律界區的模糊化。

物權法法律界區的模糊化體現在:

(一)債權物權化。這是指債權逐漸具有了物權的某些特征,如法定性、排他性等。首先,債權物權化的典型是租賃權的物權化。租賃原是基于租賃合同而發生的債權,根據傳統法上物權優于債權的理論,租賃物的所有權應優于租賃權,也就是說所有人對租賃物的任何處分 (特別是買賣)可以對抗承租人,這就是“買賣擊破租賃”規則;然而這對租賃關系中本就處于弱者地位的承租人來說是極不公平的,也與現代物權法“以利用為中心”的主旨不符,特別是在農地及住房等租賃關系中由于農地、住房是承租人必需的生存條件之一,如果仍然堅持所有人之絕對優先地位,就會危及承租人之生存權這一基本人權,[16]故現代各國民法均不斷強化租賃權,這體現在賦予租賃權以對抗第三人的效力、延長租賃權的存續期間、確認租賃權的轉讓及轉租自由等, [17]其中最重要的是在租賃與買賣的關系上確認原租賃合同對于新的所有人(即買主)仍然有效,從而在承租人與新的所有人之間基于法律的直接規定而當然形成新的租賃關系,這就是“租賃破除買賣”或“買賣不得擊破租賃”規則。例如日本民法典第605條規定:“不動產租賃實行登記后,對以后就該不動產取得物權者,亦發生效力?!逼浯?,在前文提及的所有權保留買賣、讓渡擔保等情形下,受讓人(即所有權保留買賣中的買方及讓渡擔保中的債權人)對標的物的權利即具有物權的特性,于所有權完全移轉前受讓人所享有的權利“也并非完全沒有排他的效力”[18].最后,無記名債權(如無記名公司債、車票、戲票等)的證券券面并不表明具體債權人,其成立、存續、行使皆以證券之持有為必要,因而是一種證券化的債權,其交易須依證券法進行,故一些國家民法認其為一種特殊動產,即使之物權化。如日本民法典第86條第2款就規定:“無記名債權視為動產”,對其除適用證券法外還準用民法動產物權之規定。

(二)物權債權化。這是指物權逐漸具有了債權的某些特征,如意定性、相對性等。首先,擔保物權具有債權性,其效力附從于其所擔保的債權的效力,其轉讓受債權制約,其內容主要是價值權、優先受償權而支配的成份較弱。其次,物權的證券化,如倉單、提單、商品券、抵押證券等的出現,亦使這些證券所代表的物權之絕對權性質淡化。最后,分期付款買賣、融資租賃、租買及讓渡擔保等中受讓人所享有的物權系基于合同產生,其內容、效力亦由合同決定,而非法律的直接規定,這是物權債權化的又一明顯體現。

(三)債權法對物權關系的類推適用。例如債權契約成立的規定即可類推適用于物權契約、債權請求權尤其是債務不履行所生請求權原則上亦可類推適用于物權請求權等。[19]

(四)物權與債權功能互補。首先,物權與債權互用,一方面物權人可以利用債權來減少因奉行物權法定主義而不能設立法律規定以外的物權類型的不便,如甲、乙在一棟建筑物中分別享有相鄰上下層房屋的區分所有權,甲欲出賣房屋,乙主張優先承買,但于此情形法律并無物權性質優先承買權之規定,當事人即可通過預先訂立契約設定債權性質的優先承買權;另一方面債權人亦可利用物權滿足債權的要求,如共有人通過共有物分管契約設定物權性質的權利使分管契約對應有部分受讓人仍繼續存在。其次,物權與債權互換,如依臺灣地區法律,永佃權定有期限者視為租賃,適用租賃(權)之規定,租地建房而成立的租賃權則應為地上權之登記。最后,物權與債權互動,物權為債權之基礎,債權為物權之原因,債權與擔保物權關系更為特別,即擔保物權用以擔保債權的實現,而債權又可作為擔保物權(質權)的客體。[20]

(五)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關聯共同。這里所說的關聯共同,主要是指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的效力條件互為影響。這是承認物權行為的國家如德國、瑞士等為克服絕對堅持物權行為無因性所致弊端而采取的緩和舉措。它主要反映在兩個方面:其一是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條件關聯,即物權行為效力之發生以債權行為有效成立為前提,債權行為無效則物權行為亦歸于無效。其二是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瑕疵共同,即如存在行為人能力欠缺、雙方通謀為虛偽意思表示、脅迫等情形,則物權行為與債權行為同歸無效或并得撤銷。[21]

五、法律內容國際化

當今的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各國、各地區間經濟、文化(包括法律文化)的交流極為普遍,特別是冷戰結束后出現的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區域經濟集團化的趨勢,為物權法的國際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而物權法本身作為人類開發、利用大自然的產物,在許多方面是相通的,如都需要確定物的范圍、物的歸屬(所有權)、物主與他人之間對物的分享(用益物權、擔保物權)、物上權利的設定及變更程序等等,特別是作為物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自然資源的稀缺性,使人類日益重視對物的合理開發利用,因而開始了在相關領域的合作(如公害防治、海底開發、外空利用、瀕危物種保護等),這就為物權法的趨同乃至在某些方面的國際統一奠定了基礎。

物權法內容的國際化體現在:

(一)有關國際公約的制定。這主要涉及到極地、公海、外空、世界文化及自然遺產等人類共同繼承財產的開發、利用、保護以及自然資源保護、環境保護等領域,如1959年《南極條約》、1972年《保護南極海豹公約》、1980年《保護南極海洋生物資源公約》、1970年《關于各國管轄范圍以外海床、洋底及其底土的原則條約》、1972年《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1973年《瀕危物種國際貿易公約》、1980年《世界自然資源保護大綱》等等。此外,在沖突法方面,還有1958年《國際有體動產買賣所有權移轉法律適用公約》、1984年《關于信托的法律適用及其承認的公約(草案)》等。

(二)區域共同法的產生。在歐洲、美洲、亞洲等地區存在著不同規模和形式的區域政治性或經濟性合作組織, 如歐洲經濟共同體、美洲國家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亞太經合組織、東南亞國家聯盟等,它們亦制定一些涉及物權特別是自然資源、環境保護等方面的區域共同法,如《非洲保護自然及自然資源公約》、《南太平洋自然保護公約》等。

(三)各國國內法的趨同。就各國物權法的體系與內容而言,實行動產與不動產雙軌立法是各國通例,各國物權法大多規定物權的種類、物權的內容及其效力、物權設立及變更程序、物權的保護或救濟等;就各國物權法的未來發展而言,前文所講物權法法律本位社會化、法律性質公法化、法律關系擴張化、法律界區模糊化等亦為共同趨勢。各國物權法趨同的突出表現是兩大法系即大陸法系與英美法系物權法的融合以及發展中國家對發達國家物權法的廣泛吸收與借鑒。

但是,迄今為止,物權法的國際化仍然極為有限,物權制度的趨同或統一僅在自然資源、環境保護等

少數公益領域得以實現,而物權法的基本方面即動產、不動產物權制度則主要還是各國各行其是,同時通過各國沖突法以及少量沖突法公約來解決涉外物權法律適用問題,因此企圖實現國際范圍內的物權法統一幾乎是不可能的,物權法始終表現出頑強的民族性或國家性。造成上述狀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經濟方面,根本經濟制度、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制約著物權制度的發展,如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國家物權法與以私有制為基礎的資本主義國家物權法就存在著顯著的差別,而工業國家與農業國家的物權法也大不一樣。其次是政治方面,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的分歧和對立同樣制約著物權法的發展,如資本主義國家對公有制的畏懼、社會主義國家對私有制的擯棄曾分別造成對國家所有權、個人所有權的極度限制甚至扼殺。再次是歷史傳統方面,不同的法律文化傳統亦會造成物權法在內容與形式上的某些差別,如大陸法系物權法由羅馬法一脈相承,以成文法為主要表現形式,以民法典物權編為主體,形成以自物權(所有權)、他物權劃分為基礎的雙軌體制;英美法系財產法則自成體系,以判例法為主要表現形式,形成以不動產物權、動產物權劃分為基礎的雙軌體制,其內容極為龐雜、精細。最后是自然環境方面,

特別是土地多寡、地貌地況亦對物權法發生一定影響,如人多地少的工業國家比較注重土地的立體開發,而地廣人稀的農牧國家則大多停留在土地的水平利用階段。

六、法律形式復雜化

物權關系的擴張化和復雜化,使得對物權的法律調整更加精細、完備,物權法的表現形式更為復雜,物權法體系的構成日益多樣。

物權法法律規范形式的復雜化體現為以下幾點:

(一)就大陸法系各國而言,物權法不僅體現為民法典物權編,而且散布于民法典其余各編;不僅體現于民法典,而且體現為民法典以外的單行法。例如:我國臺灣地區物權法既包括其民法第三編“物權”(第757-966條),也包括第一編“總則”有關民事權利、物、法律行為等規定,第二編“債”中有關不動產出租人留置權、承攬人法定抵押權及類推適用于物權關系的規定,第四編“親屬”中有關夫妻財產制、未成年子女特有財產的規定,第五編“繼承”中有關繼承不動產物權須辦理繼承登記、無人繼承之財產的歸屬等規定;除民法典上述規定外,還有《土地法》、《土地登記規則》、《平均地權條例》、《動產交易擔保法》等物權特別法。[22]德國的情況也是如此,其物權法除民法物權編及其余編有關規定外,還包括《地上權條例》、《住宅所有權和長期居住權法》、《土地交易法》、《土地租賃法》等單行法。[23]就英美法系而言,其物權法也不僅僅體現為判例法,而且還有不少制定法,表現形式也十分復雜。

(二)各國物權法不僅體現為物權實體法(主要規定物權內容、效力等實體權利義務),而且體現為物權程序法 (主要規定物權取得、變更、移轉等程序);不僅體現為私法,而且體現為公法。德國物權法即是由物權實體法、物權程序法、強制執行法、公法中的物權規范四種形式構成。[24]

(三)各國物權法不僅體現為所有權、他物權二元結構,而且體現為不動產物權、動產物權二元結構,并逐漸將這兩種結構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統一、嚴密的物權法律體系。

注釋:

[1]余能斌、馬俊駒主編《現代民法學》,武漢大學出版社1995年版,第4-10頁。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第484頁。

[3]英美法系無“物權法”一詞,對應的概念為“財產法(propertylaw)”,為行文方便,下文均稱“物權法”。

[4] [美]伯納德·施瓦茨著、王軍等譯《美國法律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第19、160、91頁。

[5] 轉引自[臺]劉德寬著《民法諸問題與新展望》,臺灣1980年再版,第51頁。

[6] 同[4],第136頁。

[7] 同[5],第61頁。

[8] [德]羅伯特·霍恩等著、楚建譯《德國民商法導論》,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6年版,第189頁。

[9] 同[5],第50頁。

[10] [法]讓-多米尼克·拉費等著、宇泉譯《混合經濟》,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第1-6頁。

[11] 轉引自孫憲忠著《德國當代物權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56頁。

[12] 錢明星著《物權法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356-357頁。

[13] 對分期付款買賣、融資租賃、租買等關系中的買受人在付清款項之前對標的物享有的權利,有認為是一般債權,有認為是租賃權,有認為是擔保物權,有認為是不完全的所有權或對所有權的期待權、準所有權、共有權、附條件的所有權。參見《民法諸問題與新展望》,第6-8頁;《德國民商法導論》,第187、202頁。

[14] 《民法諸問題與新展望》,第63-69頁;陳華彬著《現代建筑物區分所有權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第83-84頁。

[15] 郭明瑞、楊立新著《擔保法新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7頁。

[16] 關于生存利益、生存權與物權社會化及租賃權物權化的關系,參見《民法諸問題與新展望》,第57-58、61-62頁。

[17] 《民法諸問題與新展望》,第58-59頁。

[18] 《擔保法新論》,第17頁。

[19] 王澤鑒著《民法物權》第一冊,臺灣1992年9月第2版,第8頁。

[20] 同[17],第9-10頁。

[21] 同[17],第73-74頁。

[22] 《民法物權》第一冊,第4、7-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