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環境狀況調查范文

時間:2024-02-05 17:50: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農村環境狀況調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加強農村環境衛生建設,提高農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農村的重要內容。農村廁所與糞便處理及垃圾、污水處理措施等直接反映農村環境衛生狀況,是反映農村社會經濟發展和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指標。為了掌握農村地區存在的影響居民身體健康的環境危害因素,為政府及有關部門制定農村環境衛生改善規劃提供科學依據,根據《遼寧省2014年農村環境衛生監測項目工作方案》的要求,我中心于2014年11月份在金州新區和莊河市開展了該項目監測工作,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1 材料與方法

1.1監測范圍與對象

大連市確定金州新區和莊河市2個區市縣作為監測縣。每個監測縣隨機選擇5個鄉鎮(不含城關鎮),每個鄉鎮隨機選擇4個行政村,共40個行政村作為監測點。在每個監測點隨機選擇5戶家庭,共200戶作為監測戶。監測縣、鄉鎮、監測點(行政村)、監測戶的選擇,嚴格遵循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進行,以保證樣本的代表性。

1.2監測內容與方法

通過查閱資料、訪談、現場觀察、實驗室檢測等方法,獲得監測數據,并填寫統一調查表格。內容包括基本情況、廁所與糞便無害化狀況、垃圾情況、污水情況、病媒生物情況。

鼠類密度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監測方法 鼠類》(GB/T23798 -2009)鼠跡法進行;蠅類密度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監測方法 蠅類》(GB/T23796-2009)成蠅目測法進行;蟑螂密度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監測方法 蜚蠊》(GB/T23795-2009)目測法進行;蚊蟲密度按照《病媒生物密度監測方法 蚊蟲》(GB/T23797-2009)幼蟲容器指數法進行。

1.3統計分析

對所有調查問卷進行整理,統一編號,錄入全國農村環境衛生監測信息管理系統,EXCEL軟件對數據進行整理。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進行數據分析。

2 結果

2.1廁所與糞便處理

本次調查結果中,金州新區戶廁總數17427個,其中92.5%為非衛生戶廁,7.5%為衛生戶廁。100戶監測戶中89.0%戶廁設置在院內,98.0%的戶廁室內清潔,僅有17.0%的農戶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莊河市戶廁總數22555個,其中65.6%為非衛生戶廁,34.4%為衛生戶廁。100個監測戶中85.0%的戶廁設置在院內,53.0%的戶廁內清潔,43.0%的農戶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

2.2垃圾、污水處理

2.2.1垃圾處理方式

本次調查中,金州新區20個監測村中,95%的監測村生活垃圾統一收集,95%進行填埋處理。有企業20個,50%處理方式為填埋,35%為再利用。100個監測戶中71%的家庭垃圾丟棄進垃圾箱/池;莊河市20個監測村的生活垃圾全部采用定點堆放的方式,90%的處理方式為填埋。有企業64個,垃圾處理方式全部為填埋。100個監測戶中50%的家庭垃圾丟進垃圾箱/池,42%丟在房子周圍固定點。

2.2.2污水排放方式

本次調查中,金州新區20個監測村中,50%的生活污水排放方式為暗溝,排放于河流和坑塘。20個企業中,85%的污水經處理后排放。100戶監測戶的生活污水46%由暗溝排放,25%由明溝排放,21%由管道排放,65%排入坑塘;莊河市20個監測村中,95%的生活污水隨意排放,85%排入河流。64個企業中,96.9%的污水經處理后排放。100戶監測戶的生活污水排放方式57%為隨意排放。

2.3環境衛生管理狀況

本次調查中,金州新區20個監測村中,100%有環境衛生經費投入,85%開展環境衛生宣傳教育,80%做過專門的規劃,85%有環境衛生管理制度,60%有專職保潔員,75%有兼職保潔員;莊河市20個監測村中100%有環境衛生經費投入、開展環境衛生宣傳教育、做過專門的規劃、有環境衛生管理制度,65%有兼職保潔員,70%有專職保潔員。

2.4農藥使用

本次調查中,大部分農戶使用農藥并有防護措施,農藥存放在雜屋內或現用現買。金州新區農戶有62.3%從供銷社購買;莊河市農戶主要從供銷社和個體購買農藥。絕大部分農戶將廢棄的農藥包裝棄在田邊或垃圾堆。

2.5病媒生物

2.5.1監測戶房屋周圍病媒生物滋生地情況

本次監測戶房屋周圍病媒生物滋生地情況調查中,金州新區100個監測戶中,病媒生物滋生場所主要為柴草垛(67.0%)和水廁/旱廁(58.0%),其次是雞/鴨/鵝圈(38.0%)(下轉第189頁)(上接第184頁)和豬圈(46.0%);莊河市100個監測戶中,病媒生物滋生場所最多的為水廁/旱廁(99.0%)和柴草垛(90.0%),其次為雞/鴨/鵝圈(70.0%)和豬圈(57.0%)。

2.5.2病媒生物控制活動開展情況

金州新區20個監測村中開展滅鼠活動的為100%,開展滅蠅活動的30%,開展滅蚊和滅蟑螂的分別占5%;莊河市20個監測村中,100%進行了滅鼠活動,未進行滅蠅、滅蚊或滅蟑螂活動。

2.5.3監測村病媒生物控制活動開展頻次情況見表1。

3討論

環境衛生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人民的健康。通過此次調查分析可以看出:大連市對農村環境衛生管理總體投入力度比較大,盡管如此,實際中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篇2

[關鍵詞] 農村;環境衛生;監測

[中圖分類號] R1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6)04(c)-0149-04

Surveillance result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hygiene in villages in Beipiao city from 2014 to 2015

XIE Pu-zhi

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of Beipiao City in Liaoning Province,Beipiao 1221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and master the level and dynamic changes of damage factors of the environmental hygiene health care in villages in Beipiao city and evaluate the environmental hygiene in villages so as to reflect the achievements of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the environmental hygiene in villages and provide scientific evidence for making scheme of environmental hygiene in villages. Methods 200 families from 40 administrative villages in 10 counties from 2014 to 2015 in our city were selected as the surveillance subjects and at the same time,19 schools in the chosen counties were also selected.The surveillance data was obtained by searching materials,interviewing,on-site observation,and laboratory detection. Results In the 40 counties,73.1% of the population drank tap water,98.0% of the population discharged the sewage casually and 2% sewage went into the river.Garbage mainly included domestic garbage and livestock breeding waste,no industrial waste.About the collection,92.5% garbage were put on a fixed point,3.0% were put casually.7.5% villages had the project of wiping out the mice,mosquito,flies and cockroaches.186 classrooms were sampled from the 19 school and 21 classrooms had unqualified hygiene of per capita area of the classroom and 33 classrooms had unqualified hygiene of minimum distance from the anterior edge of the front desks to the blackboard,the lamp tube was not in vertical with the blackboard in 70 classrooms,and the ratio of glasses and the ground was below 1:6 in 46 classrooms.In the 40 soil samples,the positive detective rate of roundworm eggs were 67.5% with the detective rate of live eggs of 22.5%.The pH value,lead value and chromium value was all within the standard range.The chromium value of 2.5% samples was above the National Grade Ⅱ standard and within the National Grade Ⅲ standard and the value of chromium of the rest samples was within the National Grade Ⅱ standard.About the 400 families,65% had sanitary washrooms,56% families did not use the pesticide,98% families had flies in the room and 95% families had pigpen,pens for chickens,ducks,geese and firewood pile. Conclusion The villages in our city still have the problems of low water supply pervasion,low utility rate of sanitary washrooms,low consciousness of hazard-free treatment of feces and lag of biological vector control and prevention.

[Key words] Village;Environmental hygiene;Surveillance

近年來,我國農村環境衛生工作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農村環境衛生發生了很大變化,衛生質量得到明顯改善,但隨著農村城市化的進程,人們對農村衛生環境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1-2]。為掌握北票市農村環境衛生現狀及主要危害因素以及為制訂政策措施提供依據,北票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于2014年和2015年對北票市農村的基本情況、飲用水衛生、垃圾收集、污水排放、廁所衛生、病媒生物防制及個人衛生習慣等情況開展了監測調查,現將監測調查結果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監測資料

為保證監測樣本代表性,本次調查嚴格遵循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選擇監測點,隨機在北票市選取10個鄉鎮的40個行政村共200戶家庭作為監測戶,同時在所選鄉鎮選擇19所學校進行環境衛生狀況監測。

1.2 監測內容和方法

農村環境衛生監測包括農村戶廁與糞便無害化處理、垃圾與污水、病媒生物密度與防治、農村村容村貌與環境衛生管理;農村學校衛生包括學校環境衛生狀況及學生健康狀況;土壤衛生包括土壤寄生蟲和重金屬污染;基本情況包括收集監測點的自然與經濟狀況、人口學資料、居民健康狀況等基礎信息。通過查閱資料、訪談、現場觀察、實驗室檢測等方法獲得監測數據。

2 監測結果

2.1 監測點調查結果

2.1.1 基本情況 北票市位于遼寧西部,大凌河中游,全市總面積4469平方公里,轄農村30個鄉鎮、7個城市管理區、261個行政村。總人口57.60萬,總戶數22.18萬,其中農村人口數為36.30萬,農村戶數14.37萬。2014年人均純收入11796元。

所調查的10個鄉鎮總人口數11.24萬人,戶數3.21萬戶;平均人均收入1083元;60%的農村經濟來源以種植業為主,40%農村以外出務工為主。10個鄉鎮既往無自然疫源性疾病和傳染病發生。

所調查的40個鄉政村,總人口數9.24萬人,戶數2.91萬戶;平均人均收入1125元;75%的村有垃圾集中堆放點;90%的村內道路有硬化;82.5%的村內河道溝渠基本暢通,垃圾、雜物較少;省級衛生村占7.5%,市級衛生村占17.5%。對320名死亡人口進行調查,平均死亡年齡68.45歲;死于慢性病者占64.7%,死于惡性腫瘤者占15.9%。

2.1.2 飲用水基本情況 40個村總人口數9.24萬,集中式供水人數6.75萬,分散式供水人數2.49萬;飲用自來水的人口占73.1%。集中式供水的水源類型為深井水,均未進行消毒處理直接供水;供水形式:40%為定時供水,60%為全天供水。分散式供水主要水源類型為淺井水,取水方式:95%為機器取水,5%為手壓泵取水。

2.1.3 廁所與糞便處理情況 40個村共有戶廁數9.24萬,其中無害化衛生廁所6.21萬(三聯沼氣池式0.25萬,三格式5.89萬,雙甕漏斗式0.07萬),無害化衛生廁所普及率為67.2%。

2.1.4 垃圾、污水情況 40個村的垃圾主要包括生活垃圾和養殖業垃圾,無工業垃圾。收集方式:92.5%為定點堆放,3%為隨意堆放;生活垃圾處理方式是填埋。養殖業垃圾采取再利用即用于農業肥料。

污水為生活污水和養殖業污水,無工業污水。生活污水隨意排放者占98%,2%的污水排入河流;28%的養殖業污水采取處理后排放,72%采取直接排放。

2.1.5 農村環境衛生管理 40個村中,37個村有專職或兼職保潔員,35個村建立了環境衛生管理制度,31個村專門做過規劃,40個村全部開展環境衛生相關宣傳教育,16個村進行過環境衛生經費投入。

2.1.6 病媒生物控制方面 40個村中,開展滅鼠、滅蚊蠅、滅蟑螂工作的村占7.5%,且每年投藥2次,投藥點90處;開展滅鼠、滅蟑螂工作的村占17.5%,每年投藥2次,投藥點170處。

2.2 農村學校衛生基本情況

2.2.1 基本情況 共調查19所學校,其中9年一貫制學校2所,中心小學8所,中學9所。男生2728名、女生2440名;寄宿生257名。男教職工309名,女教職工526名。學生主要飲水方式為學校提供開水;校內供水情況以集中式供水為主,學校自備式供水為輔,自備供水水源為深井水,且未對水質進行處理,直接使用。

2.2.2 廁所衛生 獨立式公廁23座,教學樓內廁所2座,宿舍樓內廁所5座;學生男廁總蹲位(坑)數360個,學生女廁總蹲位(坑)360個;99%學生參與廁所的使用、維護和管理;廁室內和廁所周圍5 m范圍內可用水龍頭45個;廁室內和廁所周圍洗手池均未備有肥皂。

2.2.3 衛生保健與傳染病管理 19所學校均配備衛生專業技術人員,并有校醫室,建筑面積均在15 m2以上;各學校均有專(兼)職傳染病疫情報告人員;各學校均建有學生健康檔案,并有因病缺課病因追查與登記制度。

2.2.4 教室環境衛生 所抽檢的186個教室中,21個教室人均面積不符合衛生標準[3],33間教室前排課桌前緣與黑板的最小距離不符合衛生標準,70間教室的燈管與黑板不垂直,46間教室的玻地比小于1:6。

2.2.5 學生健康檔案 共體檢5168名,其中近視1021名,沙眼29名,肥胖與營養不良511名,齲齒1338名。

2.3 土壤采集與檢測結果

共檢土壤樣本40份,均進行了pH值、鉛、鎘、鉻、蛔蟲卵檢測。40份土壤中,蛔蟲卵檢出陽性數27份,檢出率為67.5%,其中活卵檢出9份,檢出率為22.5%。

根據《土壤環境質量標準》[4]二級標準規定,40份土壤樣本的pH值、鉛、鉻都在國家標準范圍之內,2.5%的樣本鎘超過國家二級標準,但在三級標準范圍之內,其余樣品鎘檢測值均在國家二級標準范圍之內。

2.4 入戶調查

2.4.1 基本情況 共調查200戶農戶,60%的農戶以種植為主要收入來源,40%的農戶燃料主要為柴,90%的農戶主要引用自來水,喝生水很少,60%的村民有飯前便后洗手習慣。

2.4.2 生活垃圾、污水處理情況 垃圾產生量平均每戶每天2 kg左右,主要是丟棄在房子周圍的固定堆放點,部分則丟棄在垃圾箱,少部分隨意丟棄。污水基本是隨意排放。

2.4.3 廁所使用及糞便使用情況 65%的農戶是衛生廁所,大部分都較清潔,無臭味,無蠅蛆。使用非衛生廁所糞便暴露者占15%,對糞便均采取土埋后施肥。

2.4.4 農藥使用情況 56%的農戶不使用農藥。使用農藥者也是到供銷社門市部購買,施藥時穿長袖衣、褲,戴乳膠手套。

2.4.5 環境衛生狀況 室內衛生都較干凈,庭院環境衛生一般。廚房未發現蟑螂成蟲和活卵及蟑跡、鼠跡;98%的農戶室內有蒼蠅;95%農戶都有豬圈,雞、鴨、鵝圈以及柴草垛。

3 討論

近年來,通過大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創建衛生城市和農村改水、改廁、改灶等活動,我市的城鄉面貌已大為改觀[5]。本次監測結果顯示,已實施多年的農村改水工程和無害化衛生廁所的建設已見成效,多年的健康教育宣傳有效地改善了廣大群眾的生活習慣,這些成為長效開展農村環境衛生工作的保證,現代化的新農村正在形成[6]。通過調查發現,我市農村存在自來水普及率偏低、衛生廁所使用率低、污水處理率低、公共衛生設施配套建設覆蓋率偏低的情況[7],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我市農村飲水狀況不容樂觀

自來水普及率仍然偏低,集中式供水缺少有效的處理工藝,生活飲用水管理不到位,多為不經消毒的井水、山泉水,供水安全難以保障。建議水務部門加大安全飲水工程的建設力度,疾控部門應加強農村飲水水質監測,使水質監測網絡化和制度化,政府及相關部門應更加注重基礎衛生設施建設[8],采取相應的措施改善農村居民供水條件和水質狀況,確保廣大農村居民飲水安全。

3.2 我市農村衛生廁所使用率偏低,糞便的無害化處理意識不強

農村飲用水和環境衛生雖然得到了改善,但在污水排放和衛生廁所使用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加強和提高[9]。部分農戶雖然建設了衛生廁所,但是不能很好地維護和正常使用,達不到糞便無害化的要求。部分根本沒有糞便收集和處理裝置,造成蚊蠅大量孳生,這是農村腸道傳染病和寄生蟲病發生和流行的重要原因。土壤蛔蟲卵檢測結果的陽性率很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施肥過程中所用的都是非衛生廁所中的糞便,并且大部分糞便都未經過無害化處理就直接進行施肥,再加上土壤比較潮濕,造成蛔蟲卵大量繁殖[10]。建議衛生部門積極開展衛生知識、健康教育宣傳工作,提高廣大農民的衛生意識,普及推廣衛生廁所和糞便無害化處理技術,這是農村環境衛生工作的重要任務。

3.3 病媒生物防控工作開展滯后

在所調查的40個行政村中,能夠主動開展病媒生物控制的村僅占25%,鄉、村經費投入較少,所用的“除四害”藥品均為我市愛衛辦提供。這主要是由于人們的健康觀念以及對病媒生物的危害認識不足、物資藥品經費投入不足所造成。建議衛生部門應加強對廣大農民相關知識的宣傳教育,廣泛開展愛國衛生運動,積極開展除四害活動[11]。相關業務部門應加強監測管理,共同將此項工作長期順利地開展下去。

3.4 居民防病意識低,衛生習慣差,環境衛生知識匱乏

建議相關部門加大宣傳力度,強化環境衛生監管,采取多種形式,廣泛、深入地進行宣傳教育,使村民了解改善環境衛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思想根源上提高廣大農村群眾的環境衛生意識[12],自覺減少對環境的污染[13]。

綜上所述,要改造農村環境衛生,降低傳染病的發生,就必須建立環境衛生的長效管理機制,把環境衛生納入村鎮規劃和建設中[14],注重環境衛生的整體改造建設,加強對農村居民健康教育的宣傳,把農村環境衛生監測當作長期、經常、持久的系統工程來進行[15]。

[參考文獻]

[1] 張樹其,解志紅,宮獻生,等.2011-2012年高密市農村環境衛生狀況調查[J].預防醫學論壇,2013,19(12):906-910.

[2] 游光富,蘇勤,范頌,等.瀘州市2011年農村環境衛生監測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3,40(19)3555-3558.

[3] GB/T18205-2012.學校衛生綜合評價[S].

[4] GB15618-1995.土壤環境質量標準[S].

[5] 楊克敵.環境衛生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2:10.

[6] 柴志凱,趙俊英,代培芳,等.2013年山西省農村環境衛生監測結果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15,15(15):782-783.

[7] 王兆吉,萬蕾.即墨市農村環境衛生健康危害因素調查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4,24(7):4055-4056.

[8] 曹志玲,陸曉娜,任淑敏.2011-2013年山西省平順縣農村環境衛生監測結果分析[J].實用醫技雜志,2014,21(12):1298-1300.

[9] 于麗萍,齊愛,劉鳳蓮,等.農村監測點環境衛生現狀和飲用水調查[J].寧夏醫學雜志,2013,35(4):370-371.

[10] 齊立勇.2012年新疆巴州輪臺縣農村環境衛生監測結果調查報告[J].醫藥前沿,2013,3(16):277.

[11] 顏小平,徐健,李賜科,等.2012年夾江縣農村環境衛生監測結果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3,29(1):157-158.

[12] 張念東.2011年南丹縣農村環境衛生監測結果分析[J].中國衛生產業,2012,9(34):34.

[13] 蔣馥陽,韓雪榕,張毅.2013年大連市農村環境衛生監測結果[J].職業與健康,2014,30(18):2626.

[14] 陳學敏,楊克敵.現代環境衛生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1.

篇3

【關鍵詞】農村 環境污染 治理 思考

0引言

相關研究表明,我國環境污染問題已經達到非常嚴重的地步,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有效的環境治理,其帶來的環境后果將是非常嚴重的。其中,農村作為我國發展的資源之本,其環境的優劣在對于能否在國內實現可持續發展有著關鍵性的作用,要想真正建設實現環境友好型社會,治理農村環境污染是之根本所在。

1現階段國內農村環境的污染治理

1.1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主體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現階段農村環境污染方面可以分為兩類:第一類是點污染源污染,第二類是面污染源污染。從污染源的查找以及環境污染的治理過程來看,點污染源所引起的環境污染問題相對比較容易解決的,對于點污染源帶來的農村環境污染,我們依然可以采用“誰污染、誰治理”的農村環境治理理念。但是對于面污染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其真正地污染是非常難于治理的,其包含的種類也是非常多的,常常包含有:農村生活產生的垃圾污染、生活產生的污水污染以及在進行農業生產過程中帶來的非常嚴重的生產污染等。這些污染源的分布是非常廣泛的,往往具有“由點連成線、有線連成面”的污染趨勢,其帶來的農村環境污染往往的非常嚴重,并且具有很大的持續性。其中農業生產過程中所使用的農藥以及相關的化學制劑帶來的農村環境污染往往帶有非常大的危害性。當然,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對于使用農藥以及相關的化學制劑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使用的過程中我們應當注意對于使用過程中劑量以及使用方法的選擇。

1.2現階段國內農村環境污染采用的治理方式

眾所周知,對于農村環境帶來污染的主要因素有兩個,其一是農民日常生活帶來的生活垃圾污染,這里所述的生活垃圾包含:氣體污染物、水體污染物以及相關的固體污染物。其二是農業生產帶來的污染,農業生產帶來的污染主要指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帶來的環境污染。由于農村污染具有上述兩種污染源的形式,這就導致農村環境污染在具體的治理過程中不適合采用我們傳統采用的“末端環境污染治理”模式,因為常用的“末端環境治理”主要是針對城市之中一些大中型廠房帶來的環境污染。如果我們在農村環境污染治理過程中采用“末端環境污染治理”模式,這查找發現環境污染源是非常困難的。況且這類末端治理技術的采用對農村面源污染也是難以奏效的。因此,為了更好的建立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途徑,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相關的工作。現分述如下:

1.2.1國家應當逐步完善國內環境污染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規,例如:國家的相關立法單位應當對現階段的環境保護法進行定期的審核和修改,因為隨著我國經濟環境的不斷變化,其給環境污染治理帶來的相關標準和技術要求等都在發生著不斷的變化,所以相關環境保護立法單位實現對于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動態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同時這個過程中也應當對于相關法律條文的可行性進行科學的研究,防止法律法規成為一紙空文。

1.2.2在農村內部應當逐步完善環境保護機制,對于現階段農村實際的環境保護措施以及相關自然資源的利用情況進行動態的跟進,最后對于現階段農村環境污染的程度進行合理的計算,最后確定出合理的環境污染治理體制。

1.2.3要優化農業技術推廣體系,要講究社會效益,摒棄經濟效益為主的做法,以國家為主,用市場價格調節為重要手段,大力推行生態化的現代農業技術替代傳統農業技術,執行最嚴格的環境污染控制標準,合理設定使用量標準,堅決降低化肥、農藥的總耗用量。

1.3現階段我國農村污染治理的重點方面

在調查中我們發現,現階段引起國內農村環境污染的因素的是非常多的,但是對于不同的農村地區,影響其內部環境污染的因素也不盡相同。這就需要相關的環境保護工作技術人員,對于不同的地區農村環境污染的具體原因進行全面的勘測,最后得出科學合理的結論。

此外,對于各個地區農村環境污染的因素在進行環境污染的治理過程中,我們應當分清主次,對于主要的因素要進行針對性的治理工作。在有條件的地方試行農民職業化,讓農民掌握最好的現代農業技術,在“不降低農業產出總量,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國家足額補貼”的前提下,盡量降低化肥、農藥以及農膜的使用量,減少與約束農村環境污染源頭。

同時在進行農村環境治理的過程中我們應當注意對于農村內部畜牧業的限制,對于農村內部畜牧業的發展進行合理的規劃。此外,對于有些農村地區的水產養殖業我們也應當進行全面的控制,因為農村水資源環境的保護與農村水產養殖業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對矛盾體,在進行農村環境污染以及保護的過程中,如何實現農村內部的水產養殖業與水資源保護的協調發展,逐步全面的做到水產養殖業的發展以及資源環境保護的雙豐收,是現階段治理農村水資源環境污染的重要方面。

2結束語

隨著時代的進一步發展以及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提升,國家以及人們對于生態環境的要求將會不斷增加,其中農村環境作為整個生態環境的基礎,其污染治理一定要到位。這就需要相關的環境治理技術人員一定要認識到自身所肩負的艱巨的責任和義務,不斷提高自身的能力水平,逐步增強我國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技術水平。

參考文獻:

[1]陳國鋒,張祝平.論農村生態環境污染治理與可持續發展――對國家級生態示范區浙江麗水市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調查與思考[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6,06:84-88.

[2]陳恒彬.構建農村環境污染治理的長效機制:“二維”框架的路徑選擇――以鄒平縣張高村的環境狀況為例[J].大連干部學刊,2007,07:25-27.

[3]李平.永興縣農村環境污染治理對策探析――基于政府公共管理職能的視角[J].梧州學院學報,2014,01:36-41.

篇4

摘 要 目前,新農村建設正在全國展開,針對北京市郊新農村建設,本文利用對兩個村的150份問卷調查,通過構建Logistic回歸模型對支付意愿的影響因素進行實證分析。回歸分析表明,村民家庭年收入、對當前環境的滿意程度和對社會服務的滿意水平等因素對支付意愿有顯著影響。

關鍵詞 新農村建設 支付意愿 Logistic模型 北京郊區

一、引言

農村環境作為一種資源,和其他資源一樣具有發展性,農村環境的作用會隨著投入的增加和使用方式的優化而發展和加強。

農村人居環境是農戶賴以生存、生活的基本條件,是農村區域內農戶生產生活所需物質和非物質的有機結合。李伯華、竇銀娣和劉沛林(2011)認為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符合純公共物品的特性,即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一旦農村人居環境得到保障,每個農村人口得到的是平等影響。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它不僅包括農村環境治理、生態環境保護等這類純公共物品,更多的包含諸如基礎設施建設、社區公共服務、區域空間規劃等準公共物品。因此,對農村人居環境建設性質的正確認知是農戶行為邏輯的基本起點,是保障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同時農村環境建設是重建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和維護機制的有效突破口,也是一個形成農村“民主管理”、“文明鄉風”的過程。新農村建設中,很大一部分投入是針對農村公共物品供給和維護的,例如農村環境基礎設施的投入。因此本文從調查村民對人居環境的滿意程度來觀察新農村建設的情況,以及從村民的支付意愿來看農戶對新農村建設的行為動態。

二、數據來源及人居環境支付意愿模型構建

條件價值評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簡稱CVM)是測度消費者對服務或物品價值的支付意愿的重要方法之一。從19 世紀70 年代至今,CVM已經在包括英美法等國家在內的歐美發達國家得到廣泛的應用,其應用范圍也擴展到包括計量環境的娛樂、狩獵和美學效益、環境質量改善、濕地恢復、自然資源保護所產生的經濟價值等許多方面。

本文提出農戶對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的支付意愿受到人居建設對象性質的影響,對人居建設對象性質判斷取決于農戶的認知程度和現實感知,并最終影響農戶作出符合其個體的最優支付決策,即通過SPSS的回歸分析,來分析對農戶支付意愿具體的影響因素。

這次實踐調查將“個體特征”、“工資”和“環境滿意”“住房滿意”“社會服務”作為影響農戶決策的主要變量。本次調查采用入戶調查的形式,實際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50份,占總樣本量的75%。其中,男性82人,女性68人,多數為中年以上年齡,說明在農村實際居住務農人員年齡偏大,年輕一代在農村的很少。

問卷的核心問題如下:

①假設政府準備對農村環境進行改善,您是否愿意為實現這個目標而從您的收入中拿出一定的資金?

A 愿意 B 不愿意

根據相關研究,選擇性別、收入、環境滿意、住房滿意、社會服務5個因素作為自變量建立如下多元線性回歸方程:

ln WTP=β0+β1(sex)+β2(salary)+β3(env)+β4(soc)+β5(bui)

式中:β0為常數項;β1、β2、β3、β4、β5為所求的回歸系數;lnWTP為被調查者WTP的自然對數;sex為被調查者的性別;salary為被調查者年收入;env為被調查者對環境的滿意程度;soc為被調查者對社會服務的滿意程度;bui為住房滿意程度。

三、分析結果

從圖1中可以看出不含變量時總的預測準確率為58%。

從分類預測中可以看出,預測準確率由塊0的58%上升到90%,說明新變量的引入對改善模型預測的效果有意義。

由結果可以看出變量salary系數的wald檢驗的結果sig為0.026有統計學意義。變量environment系數的wald檢驗的結果sig為0.000有統計學意義。Society系數的wald檢驗的結果sig為0.014有統計學意義。其他變量都不顯著。

四、結論和建議

影響支付意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1)工資水平是影響居民支付意愿的重要因素。工資系數的統計檢驗在5 %的水平上顯著,而且系數符號為正值。說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被調查者面對的工資高,回答“同意”的可能性越大;(2)環境滿意水平是影響居民支付意愿的一個重要因素。環境滿意水平的系數在5%的水平上顯著,而且系數為正值。這說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環境滿意度越高,回答同意支付的可能性越大;(3)社會服務滿意水平是影響居民支付意愿的另一個重要因素。社會服務同為人居環境建設的一個重要部分,社會服務水平的高低也影響著居民的支付意愿。

建議:(1)居民的支付意愿受到居民自身因素和外界條件的共同影響。政府在調整和制定政策時,應該綜合考慮不同居民的經濟狀況和承受能力,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2)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加大環境設施建設,改善農村環境。居民所在社區的基礎設施狀況,如供水、通訊和醫療衛生等是環境滿意程度的重要內容,是居民福利狀況的重要標志。在能看見環境有改善的情況下,村民才更樂意有自己的投入。(3)政府部門應該努力改善自己在居民心目中的形象,比如增加在項目的運作和資金使用方面的透明度,以及為居民提供良好的服務等,以提高居民的信任程度。

參考文獻:

[1]梁勇,成升魁,閔慶文等.居民對改善城市水環境支付意愿的研究.水利學報.2005.36(5):613-617,623.

[2]趙萬民,周學紅.人居環境發展中的五律協同機制研究.城市問題.2007(1):20-23.

[3]彭本榮,洪華生,陳偉琪等.海岸帶環境資源價值評估――理論方法與案例研究.廈門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43(z1):184-189.

篇5

關鍵詞:農村;環境污染;環境權;政府責任

隨著我國城市化、工業化的快速發展,不可避免的造成了環境問題,環境污染逐漸成了熱門話題,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等無時不刻不在威脅的人類的健康與生存。城市污染較為嚴重,污染已經慢慢的向鄉村延伸。好多落后的工業項目轉移到了農村,更多的城市垃圾轉移到了農村,導致農村的生態環境遭到了極大的破壞,甚至有些地方出現了癌癥村。同時農民自身不合理使用化肥、農藥、鼠藥等、隨意養殖大型牲畜以及生活垃圾的不正確處理也導致農村環境惡化。改善農村環境已經成為迫在眉睫的任務,對政府來說也是重大的民生工程。2012年以來,遼寧為了治理農村環境出臺了《關于全面開展農村環境治理的實施意見》和《關于開展宜居鄉村建設的實施意見》,農村環境有了一點改善,但仍然沒有達到宜居鄉村的目標。筆者針對遼寧農村環境的現狀做了大量的調研,并對調研結果進行了分析,提出幾個關于遼寧農村環境保護的問題。

一、農村環境污染源問卷調查情況

針對遼寧農村環境問題,給全省十四個市的一百多個鄉鎮分發了調查問卷,共計發放1000張問卷,通過問卷了解了我省農村目前環境保護的狀態以及存在的問題,我省農村環境污染問題較多,多數人認為空氣質量較以前變差,土壤產量越來越低,農村的塑料制品垃圾越來越多,農田里的作物經常被塑料包裝覆蓋,影響了作物的生長。通過調查問卷統計,集中關注了幾個問題,其中“在農村主要的污染源”(多選):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養殖污染、農藥化肥污染、工業企業的污染、轉移的污染,其中以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養殖污染、農藥化肥和農業投入品污染最為嚴重,分別占57%、97%、87%、58%。問卷中“您所在鄉鎮目前要重點解決的污染是”:水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大氣污染、土壤污染。其中固體廢棄物污染被選擇所占比例最高為:78%。說明現在我省農村污染集中在水、生活垃圾、養殖垃圾、農藥化肥使用,尤其是生活垃圾、養殖垃圾、農藥化肥使用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污染。

(一)水污染

水環境包括地表水環境和飲用水水源地環境,在農村隨意向河流內排放垃圾的現象很嚴重,隨意在河道上修建廁所,農藥的不正確使用,生活污水的隨意處理均會造成地表水環境污染。農村的飲用水大多是以戶為單位打井飲用,為淺層水,極易受到污染。飲用水一旦被污染,會嚴重危害人類、牲畜的健康與生命。在農村缺少生活飲用水源保護區,各種污染會破壞飲用水水源地的水質,另外缺少監測與預警,在發生了飲用水水源地污染的情況下,農民并不知情,繼續飲用會造成嚴重的損害。

(二)生活垃圾污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日常生活中,大量塑料制品走進千家萬戶,雖然方便了人們的生活,但一些塑料包裝袋、包裝盒被人們不自覺性亂丟、亂放,造成新的污染,另外這些年來,由于大棚冷棚開發,地膜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使用,地膜殘留對土地又造成了新的污染。農村的生活垃圾并未進行分類處理,往往在田間地頭隨意堆放,也沒有部門對垃圾進行集中處置,造成污染嚴重。

(三)養殖污染

傳統的畜禽養殖規模較小,大多農戶都能把畜禽糞便作為農家肥,運到地里提增地力。中國東北農村一直延續著人畜混居的生活方式,生活與養殖未能分開,造成污染情況。近幾年,隨著畜牧業大力發展,農村畜禽養殖無序分散,大量畜禽糞便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放,造成當地環境特別是地下水污染,現已成為農村一大污染源,在專門劃分養殖區的大型養殖場的污染危害更加嚴重,對人民健康構成了極大威脅。畜禽養殖污染面逐年增大,造成村屯環境危機。

(四)農藥化肥污染

由于普遍追求產量,在我國農村大量使用化肥,特別是氮肥會導致土壤的酸化和水體硝酸鹽污染,農藥殘留對我國的食品安全和出口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另外農民不能科學的使用農藥、化肥,直接向灌溉渠道傾倒農藥、化肥等農用化學物質的殘液、殘渣。農藥進入水體后,累積到一定程度會導致水體內生物大量死亡,而且由于水體的流動性可能會影響到飲用水的安全。長期被農藥污染的土壤不僅會明顯酸化,而且含水能力也會下降導致土壤板結等。

二、農村環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一)立法空白

1、缺少農村環境專門法律。

我國現行的農村環境保護的行政法規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標準管理辦法》、《退耕還林條例》等。我國現行的農村環境保護的部門規章有:《環境辦法》、《秸稈禁燒和綜合利用管理辦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等。我國已經基本上形成了一套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但是缺少一部專門的《農村環境保護法》。

2、現有環保法律缺少農村環境保護內容。

關于固體廢棄物的處理我們國家有法律,我省有地方政府規章,國家層面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遼寧有《遼寧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辦法》,但在法律法規中均沒有提及農村,如:《遼寧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辦法》第二十條規定:城市人民政府應當發展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產業,采用無害化和資源化的處理方法集中處置城市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集中處置設施、場所,必須符合環境保護標準和城市環境衛生標準。在農村對生活垃圾的處理一樣需要有指定的場所,也需要符合環境保護的標準,可以說在這方面存在立法上的空白。

(二)農民意識問題

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民的數量龐大,但是受經濟、政治、文化的制約,農民的法律意識不強,環保意識不強,缺少維權意識。從權利的角度看,對公民來說每個人均享有健康權、知情權、參與權。

1、農民認識不到環境污染對健康的影響。

由于農村的地理環境和天然封閉性,農民接受不到關于環境保護的教育,往往只知道空氣在變壞,周圍的環境在變化,卻不知道自覺的、主動的去保護環境。從調研中發現,農民缺乏科學使用農藥知識,只是一味追求加大劑量,特別是在玉米種植結束噴灑除草劑期間,正值果樹盛花或坐果期,由于受到藥害,造成大多果樹掛不住果乃至果樹干枯死亡,從近幾年的實際觀察看,玉米除草劑的大量使用致使多種植物比如:南果梨、蘋果、楊樹、樟子松等受到藥害十分明顯。

2、認識到危及到健康安全,卻不知道何種手段和方式來保護自己。

在農村一些地方發現健康狀況集體出現問題,例如癌癥村,大部分農民知道是環境污染造成了自身健康的損害,但是他們不知道如何救濟自己的權利,因為很多環境污染難以取證,許多污染要經過漫長的時間才能體現危害,農民沒有證據證明是環境污染造成了健康損害,也就不了了之。即使農民知道通過訴訟的手段救濟自己的權利,但是訴訟費用、訴訟時間問題,誤農的問題,都會影響農民的維權積極性。

(三)政府責任問題

1、政府投入過少。

長期以來,國家為了治理城市環境制定了多項的優惠政策,如對工業污染治理設施建設貸款給予補貼、對排污費進行返還等。而對農村各類環境污染治理,卻沒有類似政策。廣大農村從財政渠道幾乎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環境管理建設資金,即使得到部分治理資金,解決的只是表面問題,和其他國家相比,我國向農村環境保護方面的投入過少。日本通過向農村增加環境的財政資助的方式,加強對農村環境污染問題的防治與污染,并制定了一連串的環境補貼政策來鼓勵農民參與到環境保護當中。如通過增加對環保型農業的財政投入推動綠色經濟的發展等等。此外,日本政府積極發動農民群眾和地方組織的力量,將對農村的環境保護建設視為全人類、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這是日本相對世界其他各國比較突出的、有特色的優勢。通過多種方式投融資保護農村環境是政府的責任。政府應該加大投入,一方面通過財政支持,另一方面充分發揮村民自治制度自籌資金,兩者相結合解決環境污染問題。

2、政府部門職責分工不明確。

目前農村環境保護職責權限涉及規劃、國土、住建、發展改革、財政、林業、農業、畜牧、衛生、水利、環境保護等多個部門,交叉的職能很多,職責分工也不明確,因為沒有上位法對其加以明確的規定。涉及到利益的都愿意去管理,涉及到責任的都互相推諉扯皮,由此導致在實際工作中出現誰都管而又誰都不管的問題,降低了工作效率,嚴重影響了農村環境的治理與保護。比如關于農村建立污水處理廠的問題,在省內不同的市有不同的做法,有的是鄉鎮負責建立,有的是縣級城建部門負責建立,對于此問題應該有明確的部門負責,這樣在追究責任的時候才能掌握責任主體,在省級層面應該有統一的法規或者規章規定。各個部門應該由地方法規或者規章明確其各自職責,各司其職,共同做好農村環境保護工作。

3、行政執法體制不健全。

國務院尚未設立獨立的農村環境保護機構。遼寧省環保廳設有農村環保處,處理農村環保問題。我國現行法律規定了縣級以上環境機構的職能,未對鄉鎮環境保護部門的建設加以明確。執法層級過高,鄉鎮政府并不具有執法權,針對農村環保問題,只能期待縣級政府相關部門處理,行政執法權應該適當下移,或者改進綜合行政執法,讓鄉鎮政府成為農村環境保護的執法主體。結語:通過對我省農村環境的實地調研以及向鄉鎮分發環境調查問卷,發現了很多農村環境污染問題,要切實的改善農村環境,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要推進相關地方性法規、規章的制定,通過制定法規規章將環境保護納入經濟發展規劃中,規定具體農村環保制度,同時提高農民環保意識,切實改善農村環境污染問題。

參考文獻

[1]孫莉等.我國農村環境保護立法現狀及完善建議[J],中國環境管理,2014,(2).

[2]唐剛.我國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問題[J].法制與社會,2010,(2)(中).

[3]李摯萍,陸春生.農村環境管制與農民環境權保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53.

篇6

【摘 要】農村環境衛生治理是促進農村兩個文明建設,提高廣大群眾生活質量重要問題,改善農村的衛生環境,是建設農村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重要環節,也是經濟發展的協調發展的關鍵環節,本文對如何加強農村環境衛生治理,促進經濟協調發展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農村環境;衛生治理;經濟發展;協調發展

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環境有了很大變化,臟亂的面貌得到明顯改善。從“清潔鄉村”到“生態鄉村”建設,農村環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但我們也要看到,農村環境衛生形勢仍不容樂觀,鄉鎮工業的不斷發展,對農村環境的破壞和污染已十分嚴重;城區周邊化工企業的超標排放,也直接影響了區域范圍農村生活生產用水。農業產業化過程中,有害作物和病蟲抗藥力逐年增加,高毒高殘留農藥的使用不同程度的造成了大氣、土壤和地下水源的破壞。為了社會的可持續的發展,我國各級政府應該既要注重經濟的增長,又要注重環境的改善。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國的環境有利一定的改善,但是,仍然有一些問題需要我國政府去解決,在現代經濟增長的環境下,我國應當用合理的方式方法進行環境的治理,從而促進環境衛生治理與經濟發展兩者的協調發展。

一、農村環境衛生治理存在的問題現狀

(一)環境污染嚴重

村民生活中產生的垃圾,一般都是隨意堆放。哪里都是‘垃圾桶’,村民走哪扔哪。房前屋后,池塘水溝、田間地頭到處都是垃圾填埋場,各種生活垃圾和生產廢棄物堆積淤塞、垃圾遍地。不僅招來蒼蠅和細菌,而且有可能會對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加上農民環保意識普遍不高,存在著不文明生活方式和行為,亂扔果皮垃圾、隨地吐痰等既影響了農村的環境衛生,又危害了農民的身體健康,阻礙了農村文明程度的提高。 村級環境衛生在道路硬化及供水方面質量較好。其余,在垃圾的亂堆亂放、污水明溝排放、廚房衛生差及衛生廁所少等方面問題較為嚴重。調查中我們看到,垃圾隨意傾倒在房前屋后,造成周圍環境污染同時,約有八成的農民仍在使用露天旱廁、糞坑等。和國內平均水平差距太大,由于這些開放性設施簡陋,加之他們在經過很長時間才進行一次清除,在夏季多雨的情況下,隨時可能發生污水糞便橫流,嚴重時可以直接污染水源,導致腸道傳染病和寄生蟲的傳播。

(二)基礎設施落后

由于經濟收入的限制,對于村鎮環衛設施投入少,建設滯后。有的地區啟動村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但村鎮生活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管理嚴重滯后,用于村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的公共財政投入偏少,盡管垃圾收集系統已經逐漸完善,鄉鎮一級基本具備了垃圾收集系統,部分已經發揮作用,但是由于資金不足和人才匱乏方面,大部分農村環境衛生基礎設施陳舊,化糞池達不到無害化的規范要求;垃圾桶簡陋、密封性和防水性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不到位等等。

(三)發展與環境的沖突

現在正在大力發展高速公路和鐵路。有些鄉村地段,因為建設高速公路和鐵路橋,需要征地,但拆遷手段過于直接和粗暴,管理和執法工作不夠人性化,導致苗木補植和拆遷沖突等現象比比皆是,使得賠付問題復雜,社會不穩定因素激增,同時更產生了大量建筑垃圾和粉塵,污染了大氣環境,破壞了道路;農村各種小型作坊和磚窯對于環保不重視,隨意處理垃圾和污水,造成了土質大量的流失和水質、空氣的嚴重污染,嚴重污染了周邊生產生活環境,威脅著農村居民的身體健康。

二、存在問題分析

(一)規劃設計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理念

長期以來,因為經濟所迫,對于農村的環境衛生建設都呈現放任發展的態勢;基礎條件較好的村雖能認識到規劃的重要性,有局部的規劃,但未能形成科學嚴謹的規劃體系,這源于上級部門對農村衛生體系建立的的關注程度,農村環境衛生規劃一直以來受到的重視不夠,很多地區沒有形成一個包括市、區 (縣)、鄉 (鎮)的整體規劃,更沒有具體的實施方案和行動計劃。各行政村按照屬地化管理的原則,只負責清理自己轄區內的生活垃圾,因此村村都形成自己的 “垃圾堆點”,顯得雜亂無章。

(二)經費短缺,環衛硬件設施缺乏

農村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建設相對于城市來說比較滯后,因為當前農村環境衛生投入主要靠上級區市財政對農村環境衛生經費補貼和本村集體經濟收入。特別下排污管網建設,垃圾“中轉站”和填埋場建設等,主要是靠農村自己集資建設,由于各村經濟條件的差異,經濟收入薄弱的農村很難籌集到解決環衛設施建設資金。特別在一些偏遠山村,生產生活垃圾無人問津,全部依靠鄉鎮政府予以解決。由于經費短缺,農村地區環境衛生在設施設備配置、業務范圍拓展、管理能力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由于農村環衛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農村環境“臟、亂、差”的問題日益凸顯,有限的經費主要用于生產性投入,對農村公共環境衛生的投入非常少。政府財政的支持力度不能滿足提高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水平和村容村貌的要求。

(三)付檢查的行為較普遍

在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火熱背景下,不少地方已經按照國家環保的要求,在農村垃圾的運轉處理上,應實行城鄉一體化,即:組保潔,村收集,鎮清運,區填埋或資源化處理;但由于經費等方面的問題,突擊整治比較普遍。通常都是上級政府大力支持,村鎮積極購買環衛設施,等表面工作做完,檢查、評比過后,那些基礎設施缺少長期的維護費用,慢慢又會被廢棄不用。

(四)思想觀念影響行為

農村群眾也希望擁有良好的環境衛生,但他們的衛生習慣成了阻礙。從各種各樣的環境衛生整治和衛生村鎮的評比創建活動過程中,農民群眾都是積極參與的,顯示出他們也是十分期盼有良好的居住環境的,但由于村民長期以來隨意的生活方式,環境衛生意識不強,未能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思想和行動不能保持一致,不自覺地破壞環境衛生,亂堆亂放、私搭亂建等不良行為多有發生,有些農戶把柴草、樹枝、建筑材料、雜物隨意亂堆亂放,不愿意走幾步路將垃圾倒入垃圾池或垃圾桶,隨意傾倒在路邊、河邊、空閑地等,使農村環境衛生狀況得不到根治。這些不良習慣想要徹底改變,還需要長期的引導和宣傳教育。

三、對農村環境衛生治理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發展的建議

(一)加快農村建設,改變農村環境衛生,首要條件就是要有個科學的規劃

農村環境衛生工作,需要上級領導重視,加強指導,政府做好組織協調,通過宣傳進行行政推動,才能激發村民的積極性,自覺參與改善農村環境衛生,為衛生工作順利開展打好堅實的基礎。以改善鄉村人居環境,統籌推進城鄉發展為目的,將通過清潔鄉村、生態鄉村、宜居鄉村、幸福鄉村四個階段活動,從農村實際出發,合理規劃、因地制宜開展行動,通過科學規劃供排水、垃圾填埋處理等必需的配套設施,為農村環境衛生狀況創造先期條件,使鄉村清潔衛生逐漸好轉,各地政府要積極配合,引導群眾處理垃圾、治理水源、管理田園。

(二)擁有足夠的基礎設施,才能給環境衛生建設提供保障

政府在環境污染治理過程中應當沖充當主導地位,政府不僅要制定嚴格的標準來防止污染物的過度排放,加強環境的治理的執行力度,采用優惠政策鼓勵企業使用環保型設備和更清潔的能源,推動技術的創新和改革。鼓勵企業進行綠色技術的研發,政府可以通過對企業收取一些排污費來嚴格限制排放污染物。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村鎮垃圾設施建設的補助,會同環保部門開展農村環境連片綜合治理,重點建設農村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對破壞生態環境的工廠企業要堅決予以治理,摒棄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發展的舊思路。還要注意抓好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工作。在山區栽種大面積速生豐產林木;河流減少圍網養殖密度、清除河道沉積和漂浮物。各區、鄉鎮、村根據規劃要切實承擔起相應職責,根據自身情況積極參與環衛基礎設施的投入。經濟條件差一點的村,可先投入建立公廁和垃圾池這些基礎設施,再根據經濟情況逐年增加投入建設;經濟條件較好的村,要加大對現有環衛設施的改造,促進現有環境衛生設施的升級換代,進一步提高環境衛生的層次和水平。

(三)在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和建設取得成效后,還需要進行長期有效管理

政府部門要加強領導,健全農村環境l生管理機構,鄉鎮、村都要建立相應的環衛隊伍。理順城鄉一體化管理體制,加強科研投入,開發農村垃圾就地處理的適用技術,根據各地具體情況,分級負責城鄉生活垃圾的處理,在處理農村垃圾方面,按照“誰投資、誰受益、誰負責”的原則,實行“獎補籌”一條線的原則執行。制定適合當地的農村環境衛生發展規劃,并按照規劃,建立村委會負責制度,保障上級方針政策的貫徹和措施的執行。加強環境衛生宣傳教育積極做好宣傳發動工作。對重點存在的問題進行曝光,從而營造強大的輿論氛圍。充分利用農村宣傳陣地,以多樣的宣傳方式,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積極參與的形式,引導廣大群眾克服陳舊的生活習慣,逐步提高群眾的自覺性。逐步建立和完善農村環境衛生長效管理機制。既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也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提高農民生活質量,促進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村民的參與程度直接關系到環境衛生長效管理工作的成敗。通過廣泛宣傳垃圾污染的嚴重性和提高環境衛生水平的重要意義,對農村中小學生的衛生和環保知識教育,使農民切身感受到良好的生態環境對身心的益處,充分發揮村民的主觀能動性,提高村民的環境衛生意識,提高他們參與管理環境衛生工作的積極性。

四、結束語

農村環境衛生與農民生產生活密切相關,村容整潔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之一,由于農村經濟還比較落后,在保證各項措施的建設和實施同時,要充分選用適用于農村的低成本管理體系和處理技術,從多渠道落實環境衛生建設和維護費用,加上適當的檢查考核制度和獎勵措施,充分調動村委和農民雙方能動性,才能使農村環境衛生工作走上規范化、制度化軌道,創造良好的農村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 朱定國.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的問題及對策[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4年.

[2] 胡昌蘭.農村環境衛生整治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J].華章.2013年.

[3] 丁培軒.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的問題及對策[J].農業問題研究.2013年.

[4] 吳冰思.淺析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環境衛生規劃要點.環境衛生工程[J].2012年.

篇7

國內外在環境質量評價指標體系方面雖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指標體系各有其特點和應用范圍,涉及城市、流域、省域等多個方面,但大部分成果均處于探索階段,評級指標體系尚不健全,且部分研究成果還存在指標值、權重值等確定的主觀性強等問題。隨著環境質量評價研究的深入,有必要根據各類指標的優缺點和適用范圍,結合區域環境狀況,建立適合特定區域的評價指標體系。蔡文教授以可拓數學為基礎,提出了物元分析理論,是基于事物的功能目標與環境之間的可容性和事物之間的相關性,把現實問題概括為相容、不相容問題并進行轉化處理的分析工具。朱繼業等以物元分析理論為基礎,結合不同時段的綜合水質,建立動態系統物元,運用綜合評判模型進行綜合水質評價,并通過建立回歸預警模型對水質進行預報,在實踐中取得較滿意的效果。陳德明等應用物元分析模型對大氣環境質量進行評價。雖然物元分析法有效的從多角度識別變化的事物,且運算簡便、直觀性好,但關聯函數形式確定的不規范,較難通用。

..........

2理論基礎及研究方法

2.1理論基礎

農村生態系統是一個有自然一社會一經濟組成的復合系統,農村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性是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需要以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指導,將農村環境問題與區域發展問題有機結合起來,推動經濟、社會、環境三大系統的整體協調,推動當前與未來的協調。人地關系論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以該理論為基礎,科學合理刻畫“人”與“地”的關系,明確其協調或矛盾的程度及產生的根源,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遵循自然環境自身運行規律的基礎上,針對自然環境中出現的問題釆取一系列措施和辦法加以管理和保護,協調人類活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將人類活動限定在自然環境容納和承載范圍之內,推動自然生態系統功能的完善,實現人地協調共生。農村生態學有助于正確理解農村居民與居住環境的關系,為解決農村環境問題、制定正確的發展戰略提供科學依據,進而尋求農村經濟發展和自然環境保護發展相互適應、保持平衡的對策和途徑。

2.2研究方法

清單分析是指通過確定污染物產物單元,結合產污單元產污系數,對環境污染進行量化和合理性分析。清單分析的基礎就是產污單元的識別和產污系數的確定,通過核算公式對污染物產生量進行核算。本研究通過確定污染物產物單元,結合各產污單元產污系數對農村主要污染物、煙塵、生活垃圾和固體廢物產生量進行核算。農村環境質量評價涉及很多因素,同時又要反映環境狀況的空間格局。綜合指數評價法是在指數單因子評價的基礎上進行的綜合,可體現環境質量評價的綜合性、整體性和層次性,反映了各指標因子對環境的共同影響.

3研究區環境現狀分析......................13

3.1地理位置和行政區劃...........13

3.2自然生態環境............13

3.3社會經濟概況......18

4基于清單分析法的湖南省農村環境污染物產生量核算...........20

4.1污染源分析..................20

4.2大氣污染物產生量核算......26

4.3水污染物產生量核算......................28

4.4固體廢物產生量核算...............31

5湖南省農村環境質量綜合評價......33

5.1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33

5.2農村環境質量綜合評價...........34

5.3建議與對策......44

5湖南省農村環境質量綜合評價

5.1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選取的指標要反映農村環境現狀及變化特征,不宜過細、過簡,又不能繁瑣、重疊,選取的指標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對湖南省農村環境質量評價來說,所選取的指標要體現出對農村的環境和社會發展有比較大的影響,確保評價結果的真實性和客觀性。農村環境是一個自然、社會和經濟的復合系統,指標體系要有整體性,應能比較全面反映和測度湖南省農村主要環境問題各個方面的基本特征,既能反映局部的,又能反映全局的環境特征。指標體系的選取盡可能利用現有統計指標,易于通過統計資料整理、抽樣調查和有關部門直接獲得,具有可測性和可比性。評價指標體系選取的指標應根據評價需要和指標的功能不同分出層次,明確相應指標層次,構建完整的評價指標體系。

5.2農村環境質量綜合評價

通過層次分析法和專家咨詢法,求得各指標的絕對權重和相對權重(5-2)表并且通過一致性檢驗。絕對權重即為各指標對整個評價指標體系的權重,相對權重則是指標對各子系統的權重。由于區域環境系統不像大氣和水那樣的單一體系,農村環境系統結構復雜,地域性強,很難用統一的標準去評價差異較大的區域,農村環境質量評價理論上沒有制定統一的評價分級標準。目前國內進行環境評價的依據主要有國家、行業和地方規定的標準、背景和本底標準、類比標準等,本研究在參考相關學者的有關研究成果并咨詢有關專家的礎上,根據湖南省農村環境質量評價結果排序特點,將湖南省農村環境質量評價結果劃分五個等級,依次表征優、良、一般、較差、差,不同等級結果的空間分布特征體現了湖南省農村環境的區域性差異。

............

6結論與展望

篇8

關鍵詞:農村;環境保護;分析

中圖分類號:DF46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當前農村環境保護機制健全與完善的嚴峻形勢

我國環境保護一直將重心放在城市環境治理和保護上,長期疏于對農村環境的保護。相對于城市環境保護和工業污染的防治而言,我國農村環境保護工作起步較晚、基礎弱。上世紀70年代以來,盡管設置了一些如“農業環境監測報告制度”、“農業環境污染事故報告制度”、“農業環境監測年報制度”等制度,但隨著機構調整以及有關部門對農村環境問題重視不夠,很多制度都形同虛設。如此狀況,在面對新一輪農村經濟發展之際,我國農村環境保護將遭遇極為嚴峻的挑戰。

1.1 經濟增長與內需拉動嚴重挑戰我國農村環境保護

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和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到2020年,農村改革發展基本目標任務之一就是要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費水平大幅提升。根據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之問呈現出倒“U”形關系。根據當前的國內經濟形勢,再加上中央出臺的一系列政策利好,農村必將成為我國最為重要的新的經濟增長點。農村經濟將快速發展,廣大農民收入將大幅增加,農村內需將被激活,大量的耐用消費品將進入農民家庭。城市環境污染的格局表明,生活及耐用消費品報廢垃圾已經成為城市污染的主要來源,且更加難以管理。農村內需的啟動,必然也是生活及耐用消費品報廢垃圾大量產生的開始,這也同樣將挑戰我國農村的環保機制。

1.2 農村生態環境的現狀,迫切需要健全和完善我國農村環保機制

農村生態環境的脆弱性,決定了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責任重大。從我國目前農村生態環境的現狀來看,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刻不容緩。農村環境污染問題阻礙了農村社會和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對我國的食品安全和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以及國家生態安全等諸多領域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力。當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的現狀,引起了諸多學者的沉痛擔憂。現實情況的嚴峻形勢,對我國農村環保機制健全和完善提出了迫切要求。

1.3 農村環境污染與農民環保意識的落后制約我國農村環保機制的健全與完善

農村的各類環境污染明顯呈現與城市污染迥異的特點。這也是它成為國際環境保護難以對付的主要原因。以農業生產導致的面源污染為例,其具有三個明顯特點:一是排放主體的分散性和隱蔽性。面源污染會隨流域內土地利用狀況、地形地貌、水文特征、氣候、天氣等的不同而具有空間異質性和時間上的不均勻性。二是隨機性和不確定性。例如,農作物的生產會受到自然的影響,因為降雨量的大小和密度、溫度、濕度的變化會直接影響化學制品(農藥、化肥等)對水體的污染情況。三是不易監測性。這是指對面源污染的管理存在成本過高,只能對受害地監測,很難監控排污源等情況。農村環境污染的這些固有特點對我國環境保護機制提出了挑戰,原有的城市環境保護機制較難適應農村環境,因此機制創新是我國農村環境保護機制健全與完善的關鍵。結合國際環境保護機制的發展趨勢,機制設計不斷增強工具彈性以及多方參與,實現監管部門、被監管者和公眾的多方互動是改革及發展的方向。互動既有利于實現工具的有效,又能提高監管者與被監管者各自的效率,從而提高環境績效。在這些關系中,公眾的角色至關重要,但當前我國農村廣大農民文化素質相對較低,環保意識落后,嚴重制約著農村環保機制的健全與完善。一方面,農民環境意識的落后,難以對污染者與相關部門形成全民監督,不利于環保機制的健全與完善;另一方面,農民環境意識的落后,也阻礙了自身文明行為及良好生活習慣的形成。民眾環境意識的進化,始終是推動環境保護向前發展的源動力,改善農民環境意識將成為實施我國農村環境保護的關鍵任務。

2 健全和完善我國農村環境保護機制的具體策略

隨著環境污染的日益復雜,各種環境工具的應用都存在諸多局限,難以真正實現環境保護機制的內生化,解決環境污染的外部性問題。只有真正提高社會各主體的環境意識,建立參與主體之間互動有效的、不斷演化發展的環境保護機制體系,才能真正提高環境保護機制應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以推動各主體自組織管理環境,提高環境績效。我國農村環境保護機制的健全和完善是一個系統工程,難以一蹴而就,需循序漸進。

2.1 重整農村環保組織機構,理順籌資機制,加大對農村的環保投入

重新整合和構建農村環境保護的相關組織機構,探索適合農村的構建形式,明確組織機構的責、權、利,提高組織運行效率。理順組織機構及環境保護與污染治理的籌資機制,提高資金運用的效率與透明度。考慮當前農村基層財政的基本狀況,應盡可能提高中央和省級相關統籌資金的比例。要改變過去環保投資只見城市不見農村的情況,加大對農村環境保護資金的投資力度。要在政府環保資金預算中具體安排農村環保資金,并加大農村環保資金專項轉移支付力度。

2.2 健全農村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及其它相關制度,創新農村環境保護機制

在積極推行農村改革,發展農村經濟時,要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始終堅持環保優先。在健全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和相關制度,創新農村環保機制方面,在農村實施環保優先的具體內容包括有:在制定法規時,優先進行環保立法;在編制發展規劃時,優先編制環保規劃;在作出發展決策時,優先考慮環境影響:在調整經濟結構時,優先發展清潔生產;在利用有限資源時,優先節約環境資源;在新上投資項目時,優先安排環保評估;在增加公共財政支出時要優先安排環保開支;在建設公共設施時,優先安排環保設施;在進行技術改造時,優先采用環保型技術;在考核發展政績時,優先考核環保指標。此外,要加快制定對農村、農業各類相關資源的保護及利用辦法,創新農村環保機制。要充分考慮區域特點,因地制宜,在多方互動參與過程中摸索新的環保調控工具,調動多方資源進行環保機制創新。

2.3 積極發展農村義務教育,提高農民綜合素質與環境意識,培育農村民間環保組織

大力發展農村教育事業,提高廣大農民群眾文化水平是一項基礎性的民生工程,是廣大農民改變陋習,增強認識新事物,提高環保創新能力的基礎。廣大農村居民是農村環保創新的主體,他們的環境意識和素質的提高直接關系到農村環保創新的成效。加強農村環境教育,必須要根據農村目標人群的人口學特征,實施不同的教育。與此同時,要利用典型案例,宣傳環境保護的重要,提高農民環境意識,增強農民的環境維權意識。為此,保障廣大農民環境維權道路通暢至關重要。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農村環境信息公開制度,加強對農民進行環境維權的教育;另一方面,要降低農民環境維權的成本,為農民提供法律服務,并實現法律援助制度覆蓋廣大農村。此外,民間環境保護組織一直在推動環境保護進化方面起著非常突出的作用。在我國,根植于農村的民間環境保護組織還非常少見,因此,大力培育農村民間環保組織,并積極推動城市各環境保護組織向廣大農村延伸,將對農村環保工作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2.4 積極發展生態農業、清潔生產,優化農村與農業產業結構,在生產環節實現節能減排

在采取多種渠道,不斷增強農村環境公共品供給的同時,要積極發展生態農業和清潔生產,倡導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優化農村和農業產業結構,在生產環節實現節能減排。首先,要在扎實調研的基礎上,進行環境功能區劃,編制環境容量規劃。其次,要發展節地、節水、節肥、節能等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農業,積極推廣清潔生產。第三,要調整農村工業相對分散的格局,在環保規劃的前提下,將農村工業的發展與小城鎮規劃建設結合,建設農村工業小區,對企業污染進行集中治理。

3 結束語

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所具有的戰略意義已經成為政府和民間的共識,而農村環境問題的解決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構建農村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參考文獻:

[1] 章力建;朱立志 農村環境污染問題及對策.農業環境與發展2009(06).

篇9

【關鍵詞】農村;生態環境;監察

農村生態環境是一個大的生態環境問題,在全國生態環境建設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而且當前農村生態環境繼城市環境之后也在惡化,農村生態環境保護的地位急需加強。農村生態環境監察是環境監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環境監察從工業污染源監管向生態保護領域監管、從城市環境監管向農村環境監管的拓展,是強化生態環境管理、遏制城市和工業向農村地區轉移的有效手段,是改善生態和農村質量、保障生態和農村環境安全的重要措施,是實施各項生態和農村環境管理政策的有力支撐和重要保障。

生態環境監察是防止人為破壞生態環境、鞏固生態建設成果、維護生態安全的有力措施,生態環境監察有利于解決實際工作中存在的重治污、輕生態,重點源、輕面源,重城鎮、輕農村和落實環保法律、法規不均衡的問題,體現了環境保護工作的根本要求。生態環境監察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有效地打擊各類生態環境違法行為,解決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對促進生態環境質量的改善和維護群眾環境權益,化解制約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問題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生態環境監察體現了環境保護工作的創新原則。生態環境監察是具有戰略意義的創新舉措,是探索環保新道路的重要內容。

1 農村生態環境監察工作現狀

1.1 任務重、人員少

隨著農村工業經濟和畜禽養殖業發展,加之農村生產所用化肥、農藥等造成的面源污染,以及環境污染事故與糾紛調處、污染投訴舉報等工作、農村環境監管人員經常是捉襟見肘、疲于奔命。許多工作只能是“點到為止”,不能深入開展。

1.2 裝備差、經費難保障

受地方人事、財政和經濟水平等因素的限制,環境監管經費、裝備遠遠達不到現階段農村環境污染狀況的執法要求。部分地區出現監察力度越大、資金缺口越大,缺乏經費、嚴重限制了農村生態環境監察工作。

1.3 素質低、業務不精

目前,雖然環境監察系統大專以上學歷已達65%以上,但多數集中在大中城市。而縣級以下相當一部分人員素質低,且所學專業“五花八門”,對法律法規、產業政策、生產工藝、生態建設等不熟悉,急需加強環保操作實務培訓。

1.4 體制存在問題

農村生態環境系統是一個有機聯系的整體,客觀上要求對環境資源進行一體化管理。而目前我國實行的是環保部門統一監督管理和其他部門分管相結合的管理機制,執法主體林立,權責分散,使農村環境監察工作經常出現有法難依、執法難嚴和違法難究的現象。

2 開展農村生態環境監察要點

2.1 嚴控工業企業對農村地區污染

加強對農村工業企業的監管力度,嚴格執行企業污染物達標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生、工藝落后的企業向農村轉移,嚴防“十五小”“新六小”在農村地區死灰復燃。

2.2 加強畜禽養殖污染防治

首先,對畜禽養殖業的環境監察就是要把養殖場(小區)作為一個污染源,與工業污染源同樣實施環境監察。重點檢查養殖場的“環評”審批、環保“三同時”制度執行情況和糞便、污水排放處理設施的建設、運行情況。其次,對沒有達到規模的畜禽養殖場,采取限期治理或集中養殖治污。將分散的非規模養殖場集中起來,由養殖戶摧毀股份投入污染治理資金,以把分散投入的治理資金集中用于污染治理設施建設。

2.3 努力控制農業面源污染

農村環境監察要與農業部門一起,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引導和鼓勵農民使用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精確施藥技術,推廣可降解的農用薄膜,減少農用薄膜在農田中的殘留;持續做好秸稈禁燒工作,大力發展秸稈機械還田、過腹還田、秸稈造紙、生產食用菌、制取沼氣等技術,實現“不著一把火,不冒一處煙”的目標。

3 進一步加強農村生態環境監察的對策和建議

3.1 提高對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的認識

要加強鄉村兩級干部的環境法制教育,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政績觀。建立包括經濟、資源、生態環境建設等方面指標的領導干部綜合考核體系,打破干擾農村生態環境監察工作的地方保護主義和人為障礙,爭取鄉村兩級干部的支持和群眾認可。

3.2 加大農村環境監管的力度與廣度

在開展環境隱患排查、環境安全檢查、飲用水水源保護、大氣污染物排放督察的專項行動中,既要對區域工業園區、開發區、工業聚集區開展集中督察,也要對廣大農村地區開展拉網式排查,不留盲區。及時清理不符合產業政策的 “十五小”、“新六小”項目,嚴厲打擊未批先建、違規投產等違法行為。對符合要求的項目,按照 “三同時”制度,強化竣工環保驗收。開展農村環境監測、評價,特別對農村重要水功能區和重點水域的水質開展監督巡測,對環境風險進行評估。

3.3 突出農村畜禽養殖污染整治

畜禽養殖目前成為繼工業污染、生活污染、農業面源污染之后的第四大污染源,是造成農村生態環境破壞的主要方面。農村畜禽養殖污染整治,要制定完善區域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根據《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規定,環保部門應主動會同農牧主管部門,完善區域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規劃,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城鎮居民區、文化教育科學研究區等人口集中區等區域內建設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對未建設污染防治配套設施、自行建設的配套設施不合格或污染防治設施已損壞、設施治理能力與污染物產生量不匹配的,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給予限期治理。排放畜禽養殖廢棄物不符合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或者未經無害化處理直接向環境排放畜禽養殖廢棄物的,給予行政處罰,造成生態破壞的,應責令生態修復。環保部門應建立畜禽養殖污染專項檔案,對畜禽養殖污染物排放超出當地土地消納能力或達到環境容量限值的,停止審批畜禽養殖項目,實行污染物總量控制。

3.4 開展建設項目的環境監察

依據《環境影響評價法》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加強對建設項目的環境監察。檢查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三同時制度及環保驗收的執行情況;檢查環境保護和生態恢復措施是否達到國家有關環境保護規定和環境影響報告文件批復要求,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設施是否正常運行,污染物排放是否達標,依法查處建設項目環境違法和生態破壞行為。

3.5 注重多部門聯合執法

目前,涉及農村環境管理有農業、林業、水務、國土、住建、環保等多個部門。在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過程中,環保部門應主動對接相關部門開展聯合執法行動,逐步建立完善各部門之間信息交流機制,規范移送不屬于本部門管轄的違法案件。同時,多個部門應共同調查農村環境污染狀況,積極推動農村連片整治,提高治理成效,改善區域環境質量。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爭取當地黨委、政府支持,統籌協調國土資源、城鄉建設、農業、林業等等部門建立生態和農村環境監察執法工作共同機制,建立信息通報和案件移交工作制度,形成生態和農村環境保護的多部門監管合力。

3.6 加強生態和農村環境監察執法能力建設

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要積極爭取當地黨委、政府(下轉第352頁)(上接第269頁)支持,加強生態和農村環境監察配備專(兼)職人員,裝備必要的交通、通訊、現場快速檢測和調查取證等設備。建立生態和農村環境監察資金渠道,保障執法工作經費。加強生態和農村環境監察人員培訓,提高執法水平。

篇10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出的“村容整潔”要求,其實質是在農村地區倡導新的生產生活方式,弘揚與自然和諧的生態文明,建設布局合理、設施配套、環境整潔優美的農村人居環境。通過建設“清潔水源、清潔家園、清潔田園”,有利于引導農民轉變觀念、改善落后的生活習慣,培養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改善農民的身體健康狀況、增強體質,提高生活質量,提升農村地區的生態文明水平,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農村社會穩定,從而推動構建和諧社會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隨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粗放的農村經濟發展模式沒有得到根本轉變,許多環境問題日益凸現,特別是鄉鎮“臟、亂、差”問題突出,飲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畜禽養殖污染加劇,農村面源污染得不到有效控制,一些鄉鎮企業違法排污,城市污染向農村加速轉移,導致農村環境質量明顯下降,不僅威脅著農村居民的身體健康,而且嚴重制約著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隨著我國農村溫飽問題的基本解決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逐步推進,廣大農民迫切要求改變這種環境狀況。

長期以來,由于受歷史的局限和經濟條件的制約,基層政府提供環保基礎設施等公共服務的能力較弱,加之缺乏有效的共同服務投融資機制和政策,許多農村地區環保基礎建設總體上處于空白狀態,許多地區成為污染治理的盲區和死角。人畜糞便、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等大量廢棄物大部分沒有得到處理,隨意堆放在道路兩旁、田邊地頭、水塘溝渠或直接排放到飲用水體中。大部分地區的河、湖、塘等水體普遍受到污染,飲用水水質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即使在一些經濟相對發達的農村地區也存在污水、糞便、垃圾隨意傾倒的現象。

農業生產廢棄物綜合利用率低下。我國每年農作物秸稈年產量約為6.5億噸,預計到2010年將達到7.26億噸,相當于3.5億噸標準煤,但其中60%以上未被有效利用。秸稈隨處堆放或就地焚燒,嚴重污染了環境。調查顯示,近年我國每年畜禽糞便產生總量都在20億噸以上,而我國大多數養殖場糞便、污水的處理能力不足,許多規模化養殖場沒有污染防治措施,大量糞便、污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水體,所造成的環境污染相當嚴重。

農村面源污染也是突出的問題。化肥、農藥不合理施用以及廢棄農膜殘留是農村面源污染產生的主要途徑之一。

農藥殘留于環境中極易誘發基因突變,使生物物種退化甚至衰竭死亡,造成生態系統平衡的失調乃至崩潰。農藥通過食物鏈的傳遞與富集以及毒性放大,使人類遭受高劑量的農藥毒害。農藥的不合理使用不僅污染環境,影響農產品出口,而且嚴重危害人體健康。人類的一些癌癥甚至是農藥誘發的。

化肥的過量施用或施用不當,會間接構成對人體的傷害。氮肥施用過量使蔬菜體內的硝酸鹽超標,人食用后在消化道內轉化為毒性很大的亞硝酸鹽,受害較輕時會導致皮膚發紅,視覺、聽覺衰退、遲鈍等癥狀,較重時可致癌。化肥總體利用率只有30%左右。大量化肥流失,可造成土壤板結、地力下降,地表水的面源污染和地下水污染。

當前,我國農村生產和生活中存在的這些環境問題,已經直接危害了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制約了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這些問題如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將成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總體目標實現的制約瓶頸。新農村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面對的是我國農村經濟發展不平衡,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認識也不可能同時到位的現實形勢。因此,在統籌規劃的基礎上,應采取以下幾個方面的措施和對策。

一是制定好新農村建設環境保護相關規劃,形成一套能夠將生態、生產和生活統籌協調起來的鄉村建設思路,并貫穿于農村發展的戰略規劃中,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為中心,制定從實際出發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農村環境保護規劃,統籌各部門的資源,集中解決當前農村經濟發展中突出的環境問題。

二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農村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包括農村環境衛生整治、生活污水與生活垃圾收集與處理、村容村貌改善等方面。開展對農村改水、改廁、改圈、改廚,建造衛生廁所,合理布局畜禽養殖區與村民居住區,人畜糞便處理后盡可能資源化利用,提高農村自來水普及率和飲水衛生合格率。

三是治理農村生產環境污染。積極開發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特別是在基本農田保護區、“菜籃子”基地等與人民群眾食品安全保障密切相關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建設重點治理工程。

四是加強農村環境管理。健全環境監測和預警體系,進一步加大對農村的監測和監管力度。做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環保科普教育工作,以盡快普及環保知識,提高廣大農民的環境意識。引導廣大農民自覺地保護好農村生態環境,形成良好的環境衛生和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生活、消費習慣。

五是建立健全農村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需要構建一個比較完善的、針對農村環境污染特點的、獨立的農村環境保護法律體系。根據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決策,應用可持續發展原則,結合農村環境保護的特點,構建一個農村環境保護法律體系。

六是建立有計劃的長期堅持的環境宣傳教育機制,提高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政府要規定專門的部門開展這項工作。重點是鄉鎮,村一級要培養專門人員定期對農民進行切實可行的環境保護宣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