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規劃設計要點范文
時間:2024-02-05 17:50: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醫院規劃設計要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精神專科醫院;建筑規劃;建筑設計
Abstract: The specification psychiatric hospital construction, to improve the psychiatric hospital project decision-making and project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level, rationally determine the scale of construction, proper understanding the construction standard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basic functions of the psychiatric hospital, to improve investment efficiency, and promote mental health in the healthy development.Key words: psychiatric hospital; construction planning; building design
中圖分類號:TU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2)02-
精神專科醫院建設,應首先科學制定總體發展建設規劃,并經有關部門批準后,再根據實際需要和財力、物力等條件,一次或分期實施,這是總結50多年來醫院建設的經驗和教訓。其目的在于控制浪費、隨意建設導致布局不合理、流程不科學、運行不經濟等違反管理科學和醫院自身發展規律的不正確作法。
精神專科醫院的建設必須與項目所在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同時要根據當地實際情況,處理好需要與可能、現狀與發展的關系,力求使精神專科醫院建設在規模、功能、裝備、建設水平等方面達到比較合理的水平。精神專科醫院建設工作應依法進行,必須遵守國家有關經濟建設的法律、法規和精神衛生事業發展的政策,增強科學性,避免盲目性、隨意性。
一、精神專科醫院的總體規劃
(一)精神專科醫院建設應當符合當地城市總體規劃、區域衛生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的規劃的要求。
(二)科學合理安排院區內各個功能科室與部門,確保功能分區合理,各個功能部門配置得當,人流、物流順暢便捷。
(三)根據不同的地域條件,合理確定建筑物的朝向,充分利用自然通風與自然采光,為患者提供良好的醫療環境,為員工提高良好的工作環境。
(四)醫院總體建筑規劃應考慮門診、急診、醫技部門、住院部、保障系統、行政管理和院內生活用房相互間的功能聯系,講求方便,減少行程,提高工作效率,并保證衛生安全。
(五)患者活動操場宜寬敞、美觀、清潔,種植各種花、草、樹木,并有噴水池等,不宜栽種高大的樹木,并注意其間隙和密度,便于巡視,觀察病人活動情況。樹木與圍墻和屋檐保持一定的距離,以防病人伺機攀高墜傷或越強逃跑。各種體育和安全防護設施完好,設置足夠的長椅,供病人休息。
二、精神專科醫院的建筑地點選擇
(一)醫院地點應滿足功能與周圍環境的要求,選擇交通便利、就醫方便、地形比較規整、工程水文地質條件較好的位置。應當符合建筑抗震設防要求,不應選擇危險地段。
(二)應注意市政公用基礎設施條件,如給排水、供電、電訊、熱力、煤氣等,在有條件的地方應爭取靠近并利用現有市政公用基礎設施,減少投資。
(三)應充分考慮醫療工作的特殊性,按照公共衛生方面的有關要求,協調好與周邊環境的關系。
(四)避開傳染源和易燃易爆物的生產、貯存場所。
三、建筑設計
(一)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
1、所有區域,應盡考慮自然通風條件,所有區域的的新風量指標應滿足國家現行有關為生標準要求,當自然通風條件不能滿足現行有關衛生標準時,應設置機械通風系統。
2、冬季設置供暖設施,供暖系統的熱源、設備選型應視能源結構、經濟能力等情況綜合分析確定。如果不采用空調系統供暖,宜采用以熱水為熱媒的散熱系統供暖。供暖的室內設計溫度不應低于18攝氏度。
3、如果設置中央空調系統,室內設計參數應符合規定要求。
(二)給排水
1、醫院給水水質應符合《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
2、室內外給水和熱水的干、支管應設檢修閥門。
3、每個護理單元應獨立設置開水器。
4、醫護人員使用的洗手盆、洗臉盆、化驗盆等應采用非接觸龍頭,小便器應采用感應開關,大便器應采用腳踏開關或感應開關。
5、營養辦公室、配餐室和餐車停放處,應設沖洗和消毒餐車的設施。
6、除淋浴、拖布池等必須設置地漏的場所外,其他用水盡可能不設地漏,各排水點應有良好的水封。
7、排水管上的通氣管口不得接入空調通風系統的排風管道。
(三)電氣
1、電源總開關應設在病區外,若病區末端配電箱,應將其安在護士辦公室內,末端配電箱設置門鎖。病房內其他地方禁止設置電源開關。
2、在病區走廊、病房內應設置若干地燈。
3、設置醫護呼叫對講系統、通信系統、電話系統、有線電視系統。病區、走廊及病房宜設置監視系統。教學醫院宜設置閉路電視示教系統,防止無關人員或患者隨意出入的場所應設置門禁系統。
4、可采用雙回路電源供電,一路檢修或故障時,另一路不斷電。
5、消防應急照明電源應采用雙路電源末端互投自動控制或采用自帶蓄電池燈具且供電時間大于30分鐘。
四、功能單元設計
精神衛生專科醫院配置主要功能單元包括:急診部、門診部、醫技科室、住院部、保障系統、行政管理、院內生活、教學科研等部分。
(一)門診部、急診部設計要點
門診部應設在靠近醫院主要交通入口處,與急診部和醫技部臨近,并設直通醫院內部的聯系通路。根據規模、用地情況,門診部與急診、醫技部可組合為一體。少兒精神科、精神醫學鑒定科、臨床心理科應考慮設置單獨出入口。
門診部分采用分科候診,門診量小的醫院也可合科候診。可采用廳式候診或廊式候診形式。診室應以單人診室為主,參考方案中單人診室面積控制在8―12平方米之間。根據教學等工作需要,可設置少量多人診室。
為方便醫護人員交流及互相支援,診室之間應設置醫護人員應急出口。
急診部要自成一區,單獨設置出入口,便于急救車停靠,并與門診部、醫技部聯系方便,也可考慮與門診部組成一體。
(二)醫技部、工娛療室設計要點
醫技樓與門診、急診及住院部之間應設有便捷的交通聯系通道,方便各部分病人使用。醫技樓內應考慮設置醫護人員工作區域,與病人活動區域相對獨立,避免相互干擾。
工娛療室設置位置應最大限度方便住院病人到達,并應與門診部、急診部及醫技部的其他功能適當分割,可考慮與住院部組合為一體。
(三)住院部設計要點
護理單元按設置40張病床考慮,護理單元內設置獨立的醫護人員內部工作區,該區域應與病人活動區域設置必要、可靠的隔離措施。護理單元內的病房以每間4―6張床為主,附以少量單床間。
各護理單元內宜設置興奮室一間,供急性發病病人住院使用,其墻面、地面等部位均采用必要的安全保護措施。護理單元內應設置一定規模的病人餐廳及活動室。
住院部出入院處可獨立設置,規模較小的醫院也可與門診掛號、收費處合并設置。
(四)其他部分設計要點
保障系統與院內生活部分可合并設置,并應考慮在院區內獨立成區,靠近后勤輔助出入口。
篇2
第一條為加強城市規劃編制,規范和有效指導城市規劃,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市城市規劃管理條例》和《城市居住區規劃設計規范(GB50180—93)》(2002年版)、《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工程建設標準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XJJ013—2004)》(試行)等法律、法規和有關城市規劃標準、規范,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市城市規劃區內生活性建筑的規劃設計和規劃管理適用本規定。
第三條本規定所稱生活性建筑是指居民住宅及托兒所、幼兒園的教室、活動室、臥室和大、中、小學教學樓、醫院病房、老年公寓、休(療)養院住宿樓等公共建筑。
第四條新建生活性建筑間距除應當綜合考慮環境、消防、防災、視覺衛生、工程管線、文物建筑保護和合理利用土地等因素外,應同時符合本規定。
第五條根據城市建設形成的歷史情況和城市總體規劃確定的原則,將城市生活性建筑日照間距分為四個地區(見附圖)。
第六條本規定所稱住宅按層數劃分為:1—3層為低層,4—6層為多層,7—9層為中高層,10層以上為高層。
第二章日照間距規定
第七條新建、擴建、改建的低層、多層、中高層住宅與相鄰住宅的間距(原位置、原面積、原層數、原高度翻建建筑物除外),應當符合下列規定:
(一)平行布置時的住宅正面最小間距按照下列建筑間距系數控制,且計算間距最小取值不得小于15米。
1、朝向為正南向的,建筑間距系數一類地區不得小于1.4;
二類地區不得小于1.5;三類地區不得小于1.6;四類地區不得小于1.9(其中頭屯河區、東山區、機場地區建成區改造建筑物日照分區按三類地區執行);
2、朝向為南偏東或者南偏西的,建筑間距系數可根據不同方位折減系數換算。
(二)垂直布置時的最小間距應當符合下列規定:
1、低層住宅之間、低層與多層住宅之間不得小于8.0米;
2、多層住宅之間不得小于10.0米;
3、低層、多層住宅與中高層、高層住宅之間,不得小于13.0米;
4、中高層住宅與中高層住宅之間不得小于15.0米。當中高層住宅遮擋低層、多層、中高層住宅時,不得小于20.0米;
5、當建筑正面之間遮擋面寬超過16.0米時,視為平行布置,按本條第(一)項規定執行。
(三)不平行也不垂直布置時的最小間距,當相互夾角小于60時,按平行布置的間距規定執行;當相互夾角大于60時,按垂直布置的間距規定執行。朝向的確定,以被遮擋住宅為準,按窄端最小距離計算間距。
(四)并列布置時的山墻之間的最小間距應當符合下列規定:
1、低層、多層住宅與低層、多層住宅之間不得小于6米,相鄰兩山墻均有居室窗戶或開門的,不得小于10.0米;
2、中高層、高層住宅與低層、多層住宅之間不得小于9.0米,相鄰兩山墻均有居室窗戶或開門的,不得小于13.0米;
3、中高層、高層住宅與中高層、高層住宅之間不得小于13.0米,相鄰兩山墻均有居室窗戶或開門的,不得小于15.0米。
第八條高層住宅與相鄰住宅的間距應當符合以下規定:
(一)滿足對住宅日照計算要求,具體計算規定由市城市規劃管理部門另行規定;
(二)高層住宅與各類住宅平行布置時,南北向建筑間距最小值為30米,東西向建筑間距最小值為27米;
(三)高層住宅與中高層、高層住宅垂直布置時的間距應大于或等于15.0米。如垂直山墻面寬(含陽臺)大于16.0米,每增寬1.0米,相應間距遞增1.0米,如超過20.0米以上(含20.0米),按前兩款執行;
(四)既不平行也不垂直布置時的最小間距,按照第七條第(三)項規定執行;
(五)并列布置時的山墻最小距離,高層條式建筑與各種層數住宅之間不得小于消防間距要求;高層塔式建筑與高層塔式住宅之間南北間距不得小于24米,東西間距不得小于20米;
(六)新建高層建筑的裙房高度不超過24米的部分,按多層建筑規定計算間距。
第九條建筑間距符合本規定,但小于建筑防火間距時,須按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J16—87,2001年版)、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50045—95,2001年版)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條新建不規則平面的住宅,根據建筑水平投影的寬度確定的長邊、短邊分別以最突出部分(含陽臺)按面墻和山墻計算與相鄰住宅的相對距離。低層、多層、中高層住宅水平投影寬度超過16米的,視作平行布置;水平投影寬度小于16米的,視作垂直布置。高層住宅水平投影寬度超過20米的,視作平行布置;水平投影寬度小于20米的,視作垂直布置。
第十一條建筑與相鄰托兒所或者幼兒園的教室、活動室及臥室、大、中、小學教學樓、醫院病房、老年公寓、休(療)養院的住宿樓等有日照要求的特殊建筑的間距應當符合以下規定:
(一)建筑與被遮擋特殊建筑的間距應當符合下列規定之一:
1、滿足對特殊建筑日照計算的規定要求;
2、當建筑與被遮擋特殊建筑平行布置或者夾角小于60非平行布置時,特殊建筑的正面間距可以比照第七條第(一)項的規定執行,但托兒所或者幼兒園的教室、活動室及臥室、醫院的病房、療養院的療養用房、老年公寓的間距系數按增加0.3計算,大、中、小學教學樓的間距系數按增加0.15計算。
(二)建筑與相鄰特殊建筑的間距應當符合最小間距規定。建筑與相鄰特殊建筑的最小間距比照第七條第(二)、(三)、(四)項以及第八條第(二)、(三)、(四)、(五)項的規定執行。
第十二條其他建筑遮擋生活性建筑陽光時,按本規定執行。
第十三條生活性建筑與其他建筑相鄰或混合布置的建筑間距,按消防、環保、視覺衛生、抗震和日照等要求擇寬確定。
第十四條沿街建筑間距控制按照已獲批準的規劃實施,并應符合城市街景規劃的要求。
第十五條相鄰建筑存在地勢高差的,可根據相互關系進行適當折減。
第三章建筑退讓邊界原則
第十六條建筑間距由相鄰建筑物產權者雙方共同退讓,原則上負責退讓自身建筑高度規定計算的一半建筑間距。高層居住建筑與非高層居住建筑之間的建筑間距,非高層建筑物只負責退讓自身建筑高度的規定計算一半建筑間距,其余部分由高層建筑負責退讓;多層居住建筑位于北側的,其退讓的建筑間距不得小于12米。
第十七條沿街建筑物鄰街一側建筑間距的計算,從規劃道路中心線起算,并符合道路規劃的有關規定。
第十八條用地邊界外側為城市道路、河道和綠地的,應當按照規劃設計要點規定的退讓城市道路、河道和綠地的要求進行退讓。
其他建筑類型或者布置形式退讓用地邊界的最小距離,由規劃管理部門在規劃設計要點中確定。
第四章附則
第十九條本規定自2005年7月18日起施行。
本規定有關名詞解釋
1.城市規劃區——城市市區、近郊區以及城市行政區域內其他因城市建設和發展需要實行規劃控制的區域。
2.建筑間距——兩棟建筑物或構筑物外墻之間的水平間距。
篇3
[關鍵詞]:南寧市;綠道;規劃;設計
[引言]:由于城市化建設步伐越來越快,人們的生存空間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的破壞,也使得生活環境面臨威脅,所以人們在不斷的追求優良的“人居環境”。綠道建設,能夠提供生態鏈接空間,在改善生態環境的同時,還有利于休閑游憩的空間營造,幫助城市緩解熱島效應,改善市民的居住生活環境。因此,建設綠道能夠較好地改善城市生活環境、提升城市生活品質。
1、城市綠道概念界定
1.1綠道
綠道是對各種類型開敞線型空間的總稱,對于綠量有一定的要求。平時,我們生活之中所接觸的公園路、園林景觀路等都可以稱為綠道,其所涉及到的范圍相對廣泛,從濱水帶到郊野的小溪邊的林蔭道等,都可以作為綠道[1]。
1.2城市綠道
城市綠道指的是城市之中的綠道,是將自然生態資源和人文歷史資源作為節點,以城市道路、市政走廊等作為線性要素依托,從而建立出具有良好景觀資源的開敞空間。城市綠道規劃設計是將城市之中分布零散、破碎的綠色空間相互串聯,從而形成一個完整的、能夠避免機動車干擾的慢行城市系統。城市綠道擁有保護城市各類綠地、改善城市生態環境、保護城市自然生態等功能。
2、南寧市綠道規劃設計方法
2.1重視突出文化特色,注重生態恢復
南寧市針對城鎮化建設帶來的文化缺失,在綠道規劃中提出,需要充分挖掘當地的人文特色,能夠尊重地方風俗習慣與民族景觀特色,不破壞歷史文化與遺跡,這樣才能夠展現地方風情。南寧市則要充分結合現有的地形、水系以及植被等資源,盡量讓綠道在規劃區域之中均衡的分布,這樣就可以為保護生態環境,修復生物物種等提供條件。針對不同文化層次、不同職業的人群需求,南寧市打造出多功能的節點和綠道,通過劃分綠道類型以及后期管理方式之上的差異,就可以將各種綠道應有的價值完全體現出來。
2.2形成穩定的網絡體系,保障游人安全
連通規劃區域的綠色廊道能構成相對穩定的網絡體系,也有利于抗擾動能力的提高。優選綠道路徑和節點,強調歷史、自然以及人文節點之間的相互聯系與溝通。在南寧市之中,綠道交通是以步行、觀光車、自行車等慢行的交通為主體,同時做好照明系統、標識系統以及應急救援系統等完善,確保游人本身的安全性。
合理考慮各種要素及原則:南寧市在綠道選線的時候,主要包含了地理氣候、自然生態、經濟發展等各種產生制約的因素,并且做好開發模式與建設量的合理開發,這樣就能滿足高質量的目標要求。在規劃中,應該考慮到政策要素、生態環境、地方醫院以及城鎮布局等因素,做好各方需求的相互協調,進而綜合確定規劃方案,制定階段性的、總體性的發展目標。統一規劃思想以及工作的方法,能夠堅定規劃原則,確保各類綠道和配套設施都能夠得到合理的規劃,進而形成系統完善的、銜接良好的網絡系統[2]。
3、南寧市綠道游徑系統規劃
3.1基本的建設要求
綠道游徑的設置:綠道游徑包含了步行道、自行車道以及囊括了自行車道和步行道的綜合體。對于城市的綠道游徑,首先考慮步行道建設,對于郊野型和濱水型,可以考慮綜合慢行道。綠道游徑應該在現有何地、道路防護綠帶等充分利用的基礎上,避免大填大挖,確保經濟合理與技術可行。綠道游徑不得經過存在不良地質的危險地段。
綠道游徑的改建:在改建綠道游徑的時候,應該確保現有綠化植被的保留,因地制宜的按照路側綠地的綠化分布情況或者是喬木的位置來進行游徑路線的靈活調整,確保施工的破壞度能夠最小化。同時,在改建綠道之后,還應該恢復受到破壞的場地以及綠化植被。綠道游徑需要同軌道交通站點以及交通網絡保持相互的聯系,增強其可達性。當綠道需要跨過河流、鐵路、山體等障礙物的時候,可以利用人行天橋、輪渡、路面畫線等方式來確保連通。綠道游徑一般都不能直接接入城市道路和公路。綠道游徑可以發揮聯通的作用,接入城市道路、隧道以及橋梁的非機動車道,并且需要嚴格按照交通安全法內的相互規定,其長度不得超過3km。另外,與機動車道需要設置安全隔離的設施,并且在前方的機動車道還需要設置好警示標志以及減速帶。
滿足鋪裝要求,合理設計濱水型綠道:綠道游徑路面鋪裝需要滿足使用強度的要求,再配合上滲水性強、環保生態的本地自然材料作為其基礎。濱水型綠道游徑,應該遠離機動車道,盡量靠近水邊,這樣能夠符合觀水和親水的要求,同時還需要注意設置防護設施與警示標志[3]。
3.2綠道游徑設計標準
3.2.1按照不同類型的使用功能以及經過的空間條件,就可以對綠道游徑的寬度進行適當的調整,對于南寧市而言,其綠道游徑最小的寬度標準見表1所示。
3.2.2南市在選擇綠道游徑鋪裝材料的時候,盡量以功能和類型作為基礎,在滿足使用強度的基礎上,采用環保生態的自然材料作為其路面。盡量讓選擇的材料同周邊環境之間相互的協調,并且還能夠代表南寧市的文化特征以及本地特色要求。
3.2.3對于南寧市都市型的步行道,可以考慮鋪設透水材料,對于郊野和濱水,則考慮軟性鋪裝材料,具體如木料路、顆粒石路等。對于透水性材料的鋪裝,具體見圖1所示。
3.2.4自行車道應該考慮紅色的基調,能夠選擇紅色透水行瀝青。當然,在選擇材料方面,需要根據技術發展的實際情況,合理的選擇材料,具體見圖2所示。
3.2.5設計慢行道的坡度,需要與現有自然條件下的縱坡和橫坡相互的匹配。針對不同的慢行道,坡度設計范圍具體見表2所示。
3、結語
總而言之,在快速城鎮化的背景下,綠道能夠滿足生態效應和經濟效應的要求,為城鎮居民提供綠蔭和休憩的場所,這樣就能確保身心健康,并且降低衛生成本的消耗,為對具有地域特色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展示提供良好的介質。而這就要求我們基于人與自然相互協調發展的觀點來思考問題,并且將問題解決。所以在規劃并設計南寧市的綠道時應充分尊重地域文化,注重生態環境的修復和保護,總結出具有南寧市特色的規劃設計方法,并且能夠將其落實到建設以及后期的管理之中去,這樣才能夠形成自然和諧的文明綠道網絡,最終滿足南寧市的可持續發展要求。
【參考文獻】:
[1]胡軍發.城市綠道規劃設計研究――以重慶為例[J].低碳世界,2016(13):128-129.
[2]張亞瓊,周晨.綠道規劃設計研究進展[J].湖南農業科學,2016(05):122-124+128.
篇4
關鍵詞:藥用園林觀賞植物; 品種分類選擇;應用與作用;種名功效;規劃設計;植物造景
1 藥用園林觀賞植物的概念
藥用園林觀賞植物是指適用于園林綠化的觀賞植物材料,同時在醫療、診斷、保健、預防疾病以及在其它方面具有藥用價值,包括木本和草本的觀花、觀葉或觀果植物以及適用于園林綠地和風景名勝區的經濟植物和防護植物。
藥用園林觀賞植物首先必須滿足園林綠化功能,然后在不影響城市園林改善環境、景觀美化及旅游休憩等主要功能的前提下,發揮其藥用價值。
2 黑龍江當前藥用園林觀賞植物種類分析
經調查統計,黑龍江藥用植物目前有69種,隸屬于34科,52屬。其中:薔薇科14種,木犀科4種,豆科4種,百合科3種,葡萄科3種,2種的有:松科、柏科、楊柳科、榆科、椴樹科、槭樹科、忍冬科、蕓香科、毛莨科、獼猴桃科、睡蓮科。從綠化型態分:落葉喬木26種,常綠喬木4種,花灌木19種,木質藤本6種,草本花卉10種,濕生草本4種。
在黑龍江,果實可供藥用的園林植物種類最多為24種,其次是干或莖可供藥用的種類為14種,葉為13種,根或根莖為13種,枝可作藥用的種類為12種,種子為9種,花可作藥用的種類9種,全草可以入藥的種類為6種。藥用園林觀賞植物在種類組成上具有廣泛的空間性。用作景觀的喬、灌木,在選擇花、落葉、果實、種子的藥用植物:以觀花為主的園林植物,在采收時要考慮到如何采收而不影響景觀效果;葉能作藥用的園林植物,要選擇秋季落葉能入藥的品種,或者進行少量修剪來采收;用枝的植物,每年適當修枝進行少量采收;枝、干、莖及全株入藥的園林植物,在更新換代時采收。用作綠籬的植物,選擇修剪量大的藥用植物進行配置。用作地被的草本植物,每年或每2年采收1次;作為多年生的花卉植物,根和根莖根據園林景觀綠化時的密度要求適當的、有規律地采挖。作為一、二年生的花卉植物,采挖時注意不能破壞園林景觀的完整觀賞性,可以每年或每2年采挖1次。
3 黑龍江藥用園林觀賞植物的種名和功效
黑龍江藥用園林觀賞植物的種名和功效見表1。
4 藥用園林觀賞植物按用途分類
4.1 嗅覺型藥用植物 主要通過其散發的花香引起人們嗅覺的不同感受,從而對人群產生不同的功效。可針對其不同的花香對人體產生的不同療效進行種植應用,如荷花香能讓人心情平和,可以在寺廟、醫院、公園的湖內種植,營造寧靜修養的氛圍;玫瑰花香使人爽朗愉快,可在公共場所種植;薰衣草的花香沁人心脾,使人醒腦明目,減輕疲勞,可在居住小區、作業的廠區、公園及小游園種植。
4.2 外療型木本植物 通過樹干、莖、葉等,能產生分泌多種不同的揮發性物質,從而殺滅多種細菌,增強人體器官的生化功能,起到防病、強身、益壽的作用。此類植物要成林或大規模種植而產生保健效果,如松柏林散發的清香氣味能使人舒筋活絡、溫中行氣,防治結核病等細菌。
4.3 藥用型果蔬植物 從視覺、味覺等角度滿足人們生活保健的需要,如大花萱草、蒲公英、石刁柏可作保健類蔬菜,杏、山楂、桑可作保健類果樹。可以在生活區花園、家庭園藝區種植,既能增加田園逸趣,又能為花園增添實用價值。
4.4 內療型地被植物 利用藥類園林觀賞植物的根、莖、葉、花、果等不同藥效,采取內服或外用,而達到防病、治病的效果。如興安杜鵑、沙地柏、繡線菊、芍藥、萱草、鳶尾等,通過在園林景觀綠化中精心設計運用,均可做觀賞地被植物成片栽植,同時進行立牌標注、說明,不僅有觀賞價值,還能增強人們的中藥健康知識。
4.5 綜合型藥用植物 不僅具有嗅覺型、外療型特征,其花、莖、葉全株均可入藥進行內療。如薰衣草既是嗅覺型、外療型的植物,能提神醒腦、安定神經、凈化空氣、驅除蚊蠅,它又是內療型植物,花、莖、葉均可入藥,能調節內分泌、抑制高血壓、增強免疫力,有健胃、發汗、止痛之功效。
5 藥用園林觀賞植物園的規劃設計原則
5.1 綜合規劃 以城市園林景觀綠化為設計要點,綜合考慮選用的藥用植物,遵循綠化美學的原則,把園區規劃成為具有科普、生產、示范、觀賞、旅游、藥療的植物園區。對各類植物合理搭配,形成喬、灌、草、花、果、葉相結合的觀賞植物群落體系。
5.2 因地制宜 根據區域環境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生長的藥用植物,針對不同植物的不同功效、不同喜陰好陽之習性應用于合適的地方,不能盲目地為了應用而違規種植。
5.3 合理搭配 對不同藥用植物的功效合理搭配藥用觀賞植物,處理好植物間競爭、共生、循環的關系,使植物在產生最好的藥用功效狀態下健壯生長。
5.4 保健生態 通過花園式的設計,以藥用觀賞植物為主,種植具有大量保健中藥材的植物種類,通過藥用觀賞植物的合理搭配及園林小品的適當點綴,為人們創建觀賞、休憩、保健的綠色空間,營造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藥用植物特色旅游景區。達到融科學、文化、藝術、保健為一體,以新理念、新手法構建具有良好保健型生態藥用觀賞植物的園林城市。
6 小結
藥用園林觀賞植物在園林綠化中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社會、生態、經濟的多種綜合效益,具有多層次開發利用的價值,設計應用中克服困難與弊端,合理運用,大力宣傳,弘揚中醫文化,使中藥源遠流長。
(收稿:2011-12-31)
參考文獻
[1]姚文淑.藥用植物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2]堇世林.植物資源學[M].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1991
[3]王英蓮.花卉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4]劉慎諤.東北藥用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
[5]李景華.東北城市園林中的藥用園林植物[M].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2007
[6]周一良.黑龍江植物源志[M].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出版,2003
[7]李景華.黑龍江省3座城市藥用園林植物素材的選擇[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7(5)
[8]李修清.藥用植物在園林中的應用研究[J].現代農業科技,2011(8):1~2
[9]孟欣慧.藥用植物專類園規劃設計要點[J].安徽農業科學,2007(21):35~36
篇5
關鍵詞:醫院;遷建工程;總平面設計;制約因素
Abstract: The article summarizes master plan constraints of Guangzhou Baiyun District People's Hospital relocation project from six aspects including base form and water system etc., proposes the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and introduces the idea of the final master plan layout and its features.
Keywords:Hospital;Relocation project;Master planning design;Constraints
doi:10.3969/j.issn.1671-9174.2014.11.001
廣州白云區人民醫院遷建工程總占地面積93194m2,計容總建筑面積約129118m2。該項目將分二期建設:一期為2012年~2015年,建設內容包括門診部、急診部、醫技科室、住院部(600床位)、保障系統以及地下車庫等功能區,建筑面積約70000m2,投資約7億元人民幣;二期為2016年~2020年,建設內容包括住院部(400床位)、辦公樓、科研教學用房及地下停車庫等,建筑面積約59118m2,投資約4億元人民幣。
一、總圖布局的制約因素
(一)基地形態
用地具有狹長的東西走向特征,基地東西長418m,南北長154m(最窄處)。
(二)地貌特征
整個基地東高西低、南高北低。
基地東南角存在山體,山體占地面積6000m2,絕對高度為12.7m。
(三)基地水系
基地北側有彎曲河流,基地范圍內河流長度為472m,寬度為8m。
(四)規劃條件
規劃條件是城鄉規劃主管部門對建設項目提出的規劃建設要求,是修建性詳細規劃編制和審批的重要依據。建設單位或個人應當按照城鄉規劃主管部門確定的規劃條件進行開發建設。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變更城鄉規劃主管部門確定的規劃條件。
規劃條件一般包括:規定性(限制性)條件,如地塊位置、用地性質、開發強度(建筑密度、建筑控制高度、容積率、綠地率等)、主要交通出入口方位、停車場泊位及其他需要配置的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控制指標等;指導性條件,如人口容量、建筑形式與風格、歷史文化保護和環境保護要求等。
(五)基地周圍的控制性詳細規劃
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城市總體規劃或分區規劃為依據,確定建設地區的土地使用性質和使用強度等控制指標、道路和工程管線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間環境控制的規劃。
該項目基地東側為大型城市綠地,為基地提供了優美的外部綠化環境;
基地北側沿河設濱河公園,為打造優美的患者康復空間提供了條件;
基地西北角有幼兒園及住宅用地,基地西北側建筑布局受到日照的影響;
基地東北角為市政及停車場用地,為緩解基地停車壓力提供了可能;
基地南側中間地帶有小學校園用地,這給基地出入口的設置帶來了限制;
基地周圍均有城市道路,南側、東側為城市主要道路,為不同方向出入口設置提供了條件。
(六)風玫瑰圖
廣州城市主導風向為北向、東向、東南向,西側為下風向。
二、總圖制約因素的應對策略
(一)采用“帶型”醫療功能布局模式
門診、醫技、病房自西向東“一”字形展開,西側為門診、醫技,東側為病房,醫技科室位于門診、病房之間。
病房樓位于東側,錯位布局有利于景觀及日照。
東西向舒展的“S”形廊架沿南側城市道路展開,與主入口廣場形成良好的城市街景界面,體現了城市設計的宏觀理念。
(二)基地東南角保留山體的綠化景觀
基地中以保留山體作為醫院的中心綠地,周圍設水池、景亭及特色園林庭院,為患者提供了一處日常使用的城市山林景觀。
一、二期護理單元的“母題”重復,形成簡潔統一的病房樓外觀,利用北側濱河公園及南側保留山體的綠化資源,使病房擁有良好朝向,推窗見綠。
(三)利用基地北側彎曲的河流營造濱河公園
利用北側河流形成濱河綠地景觀,為患者提供良好的醫療、康復、休憩環境。
濱河綠地景觀為改善醫院微環境氣候條件提供了硬件基礎。
北側濱河綠地與南側保留山體的景觀視線相融合,再現嶺南建筑環境的真諦。
(四)將規劃條件作為必須遵循的設計要點
東、西、南側均可以開設車行出入口,方案在南側設置醫院總出入口;門診主要出入口設置于基地南側,和城市主干道相連,開敞的門診廣場為患者的就診提供了方便;東側為探視及辦公入口,西側為后勤供應出入口;符合醫院布局要求。
建筑密度小于40%,為達到規劃指標要求,整個醫療區采用集約帶型發展模式;綠地率大于40%,利用山體及濱河綠地形成集中綠地,滿足指標要求。
車流及停車場的設計嚴格按照規劃要求執行,例如:機動車出入口設于東、南、西側,但不得設于城市主干道交叉口處50m范圍內;按照0.8泊/100m2建筑面積的要求配建機動車泊位,按照3.0泊/100m2建筑面積的要求配建非機動車泊位;地下車庫出入口坡道必須設置在建筑物紅線范圍內;等等。
方案根據總圖布局特點,合理安排地上、地下停車,同時滿足機動車、非機動車,出租車、醫療救護車的要求。
(五)將控規圖則作為上位規劃的法定圖則
北側沿河綠地與基地沿河綠地公園相呼應。
基地西北角為幼兒園,此處的建筑以多層門診為主,避免高層建筑在此區域布局影響北側日照。
基地東側為集中綠地,以安排主要用于康復療養的一、二期病房區為主。
基地周圍完善的道路系統,為醫院實現不同出入口功能提供條件。
(六)根據風玫瑰圖合理布局
廣州的主導風向為北向、東向、東南向,西側為下風向,因此,感染后勤部分在基地西側布局,滿足風向及院感要求。上風向安排以康復療養為主的一、二期病房區。
三、總圖布局的構思及特點
(一)設計構思
設計構思的過程如圖5所示。
(二)方案比較
方案一:門診醫技位于基地山地的西側,一期二期病房樓以單護理單元的形式出現,且一期病房樓靠近南側,這樣的布局,雖能滿足正常醫療功能的需要,但是一期病房樓過于靠近山地,將破壞原有景觀。其次,病房樓離醫技區太遠,不利于患者進行醫療檢查和手術。第三,從城市沿街立面考慮,形體不夠協調,離主入口較近,且一、二期病房樓建完之后的整體效果也不夠連貫,外觀不夠美觀。
方案二:門診醫技也位于基地山地的西側,一期病房樓以雙護理單元的形式出現,二期病房樓以單護理單元的形式出現,且一期病房樓一部分位于醫技之上,這種布局帶來許多問題:醫技位于病房樓之下,造成患者、醫生、探視人員多股人流交叉,使用起來較為不便;外形與山地和基地北側的河流沒有結合,使建筑在山清水秀的環境中顯得比較突兀;用地局促,形體不夠舒展,且一期雙護理單元病房樓的沿街立面缺少氣勢。
方案三:發揚方案一和方案二的優點,對其不利之處加以改善,利用“S”型景觀廊,把整個建筑串聯起來,結合了山地景觀,也順應了北側的河流,使建筑形體更加協調美觀;病房樓獨立成區,便于人流的管理,人員流線清晰不交叉,且病房與醫技較近,方便患者使用;基地南側留出足夠的綠地廣場,便于人員的疏散,在沿街立面上也比較有氣勢。
(三)總圖規劃設計理念
東南側保留的城市山體與北側城市水系的結合,再現建筑與環境的共生理念,是建筑創作的關鍵與源泉。
一條貫穿東西的醫療主街與一條“S”型優美弧線成為該方案建筑功能與環境結合的體現。
在醫療建筑的規劃設計中,門急診、醫技、病房三大功能模塊形成“同心圓”式的區域關系,為患者提供最為短捷的就診路線,是醫院功能設計的本質所在。
東西向的醫療主街把門診區、醫技區、病房區由西往東進行串聯,滿足了功能的需求;院區主入口位于黃石北路上,正對門診區入口,灰空間的處理將綠化引入建筑的同時,讓患者情緒得到緩解。
東側為全院病房區。一期病房樓與二期病房樓通過二期的圓形共享大廳進行連接,二期建成后共享大廳承擔住出院辦理及分散人流作用,“S”型弧廊和醫療街將一、二期病房有機連接。
(四)合理的高度分區
1.用地地形高程分析如圖10所示。
2.基地建筑高度分析。東高西低有助于西北側住宅、幼兒園的日照及通風采光。
東側病房樓采用高層板式建筑,是整個基地建筑群的視覺重點。
門診、醫技樓:4層,18m;病房樓:20層,80m;行政辦公科研:4層,18m。
(五)合理的功能分區與流線
1.門、急診功能區:臨近城市主干道布局,門診、急診、兒科均對外設置獨立出入口,開闊的院前廣場利于人流、車流的疏散,內部交通短捷高效。急診入口設置在門診東側,緊鄰醫技布置,夜間急診部既可實現與門診區的分區管理,又可確保和影像醫技的快速、高效聯系,同時可保證急診患者和住院部的便捷聯系,且有獨立的廣場和入口。
2.醫技功能區與手術中心:醫技區位于門、急診區與病房區的核心位置,最大限度提高醫技的使用效率。內容包括放射影像科、檢驗科、功能檢查中心、內窺鏡中心、手術中心等,且手術中心位于門診頂層和病房之間,有獨立封閉通道聯通,兼顧門診和病房樓使用。
3.病房功能區:位于基地東側,結合道路設置住院部廣場,減少了對門診區的外部干擾。采用每層一個護理單元的形式,600床集中設置,使醫患、潔污等各種動線組織快速便捷。住院部南側精心設計的山水庭院,為住院患者提供一個溫馨、親切的休閑環境。
探視入口位于基地東側,通過探視廣場周邊停車組織探視人流車流,外來探視人員由探視廣場進入住院公共大廳,路線清晰明了。
4.行政、科研辦公功能區:在東北側地塊獨立成區,環境優美,留有發展用地。
5.感染科:位于基地西北側、基地的下風向,一層設單獨入口,自成一區。高壓氧艙及后勤保障樓相對獨立,留有一期周轉辦公及后勤用房。
6.設施設備配套功能區:設備機房作為院區動力和能源中心,主要設置在地下一層。門診醫技區地下一層平時主要功能為地下車庫,戰時作為局部人防設施。
(六)建筑造型的自然生成
南側“S”形連廊體現了醫院接納、包容的內在氣質,個性鮮明,具有較強的視覺沖擊力;西側采用折板將后勤保障模塊與門診模塊串聯形成流暢的城市界面;柔美的病房樓形體,造型端莊典雅,彰顯人文氣質;醫療區完成后形成開闊大氣的展現面,整個醫療區向城市干道及人流來向呈現了舒展、連續的建筑景觀。
主入口的灰空間處理手法,為疏散廣場人流及主入口的標志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東西醫院街與“S” 形廊架在門診與病房之間形成主醫療區的通透景觀,將南側保留山體與北側河流空間貫通,形成綠色景觀視廊,各功能模塊之間設多個綠化庭院,為患者創造寧靜的療養康復環境。
四、結束語
無論是新建醫院還是舊醫院改造,基地制約因素的解讀永遠是設計方案構思階段最重要的關注點,只有認真分析基地獨特的制約因素,才能使建筑設計方案在理性分析的基礎上,具有獨特的地域風格。 (編輯 呂志新)
參考文獻
[1]李霞. 談醫院項目的總圖設計[J].中國醫院建筑與裝備,2012,13(7):83-84.
賈敬龍 田少斌
山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第三分院 濟南 250001
篇6
一、精心編制各類規劃
1、啟動編制《灣里組團規劃》(責任單位:城建局)
2、編制《灣里區水系綜合整治規劃可行性研究報告》和初步設計報告。(責任單位:區水務局、區城建局、區環保局)
3、編制灣里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實施方案。(責任單位:區發改委)
4、編制《羅亭鎮總體規劃》和《羅亭鎮及羅亭工業園控制性詳規》。(責任單位:羅亭鎮、羅亭工業園、區城建局)
5、完成《梅嶺休閑接待中心控制性詳規》、《洗藥湖避暑度假村控制性詳規》向國家建設部報批工作。(責任單位:區旅游局)
6、完成《灣里區第二輪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__-2020年)》向省政府報批工作,并向市政府提交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責任單位:區國土分局)
二、認真落實生態保護措施
1、完成“森林城鄉、花園南昌”植樹造林1.3萬畝建設任務。(責任單位:區林業局、區城建局、各鄉鎮、街辦)
2、加強森林防火和林政管理、農房管理工作,始終保持對盜伐盜運林木和農民違章建房的高壓態勢,鞏固生態保護成果。(責任單位:區林業局,區農房辦,區國土分局,區行政執法分局,各鄉鎮)
3、制定第二批規模養豬場搬遷計劃,并啟動實施。(責任單位:區環保局、區農辦、區拆遷辦、有關鄉鎮)
4、完成羅亭卓茵景觀公司水保生態基地100畝經濟林的栽種任務。(責任單位:區水務局、區林業局、羅亭鎮)
三、加快發展地方經濟
1、進一步加強財稅工作,全面完成一季度財稅收入任務,力爭實現“開門紅”。(責任單位:區財政局,區國稅局,區地稅局)
2、制定20__年度全區重大重點建設項目計劃及項目推進考核辦法。(責任單位:區發改委)
3、制定20__年度全區招商引資工作方案和招商引資目標考核獎勵辦法,確定今年重點招商引資項目,加大跟蹤洽談力度,力爭更多項目落戶。(責任單位:區外經貿委及招商領導小組成員單位)
4、啟動梅嶺旅游總公司組建工作,開展旅游景點整合工作。(責任單位:區旅游局、區景點收購小組成員單位)
5、制定梅嶺景區創建國家4a級景區實施方案,并編制創建國家4a級景區旅游專項規劃。(責任單位:區旅游局)
6、制定《鼓勵發展“農家樂”產業實施方案》,重點抓好招賢坑頭王家、梅嶺麻沙、太平泮溪等3個區級旅游示范村建設。(責任單位:區農辦,區旅游局、招賢鎮、梅嶺鎮、太平鄉)
7、制定《鼓勵發展農村村級集體經濟實施意見》。(責任單位:區農辦、各鄉鎮)
8、完成羅亭工業園起步區491畝土地的土方平整、雨污管網鋪設和景觀排水溝建設,基本完成園區縱二路以東202畝土地的征用和土方平整工作,啟動工業園招商服務中心和羅亭新水廠建設,加快推進羅亭工業園入園企業建設。(責任單位:羅亭工業園管委會、羅亭鎮)
9、啟動實施太平鄉600畝茶葉基地建設。(責任單位:區農辦、區林業局、太平鄉)
10、制定20__年全區經營性用地收儲和出讓計劃,并做好土地報批、出讓工作。(責任單位:區國土分局)
11、按照依法依規、先易后難、分期分批、分類解決的原則,對景區內停建項目進行全面梳理,并提出初步處理意見。(責任單位:區監察局及有關部門)
12、制定區屬國有工業企業改制實施方案(責任單位:區發改委)
四、大力推進基礎設施建設
1、配合做好云灣公路
拓寬改造和南昌(灣里)射擊中心建設。(責任單位:區城建局、區國土分局、拆遷辦、招賢鎮)
2、完成紅灣公路拓寬改造工程征地拆遷和用地報批工作,啟動工程招投標工作。(責任單位:區城司、區拆遷辦、區國土分局、招賢鎮)
3、啟動天寧路西段項目征地拆遷和規劃設計等前期工作。(責任單位:區城司、區城建局、區拆遷辦、區國土分局、招賢鎮)
4、完成旅游環山公路太平—洗藥湖段拓寬改造工程的勘察、設計工作。(責任單位:區交通局,區公路分局)
5、完成太珂公路改造工程8km的施工圖設計工作。(責任單位:區交通局)
6、完成昌灣大道(井岡山至衛生材料廠門口)路燈安裝工程,確保春節前完工并投入使用;制定“路燈進社區”工程實施方案。(責任單位:區城建局)
7、制定城交北路、文明南路、文明北路和鄧壟路維修改造方案,并啟動實施。(責任單位:區城建局)
8、啟動店羅公路部分彎道取直和水毀工程維修工作。(責任單位:區交通局)
9、完成“東方紅”臨港建筑拆遷工作。(責任單位:區拆遷辦)
10、制定20__年度公交候車亭建設計劃,并啟動實施。(責任單位:區交通局)
五、認真做好其他工作
1、認真做好申報省級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工作。(責任單位:區科技局)
2、啟動新灣里一中、區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建設工程規劃設計工作。(責任單位:區教文體局、區城建局)
3、全面實施中小學校舍d類危房改造工程,春節前完成d類危房拆除任務。(責任單位:區教文體局、各鄉鎮)
4、全面落實義務教育學校教師績效工資工作。(區人勞和社保局、區財政局、區教文體局、各鄉鎮)
5、啟動實施市第四醫院異地重建工程,加快推進幸福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責任單位:區衛生局)
6、繼續做好防控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重大急性傳染病工作,繼續實施“光明·微笑”工程。(責任單位:區衛生局)
7、開展春季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活動,加快推進計劃生育服務站建設。(責任單位:區人口和計生委、各鄉鎮、街辦)
8、完成20__年度新農村建設試點村選點定點工作。(責任單位:區農辦)
9、啟動并爭取完成區招商服務大樓規劃設計工作。(責任單位:區外經貿委、區城建局)
10、啟動實施區政府機構改革工作。(責任單位:區人勞和社保局)
11、完善灣里區城市長效管理和考評辦法。(責任單位:區創建辦等)
12、制定灣里區城市低洼危舊房和工礦企業棚戶區改造計劃。(區城建局、區發改委、區房管局、區國土分局)
13、完成第一棟廉租住房建設并交付使用,完成第二棟廉租住房主體工程建設。(責任單位:區房管局)
14、加快城鎮拆遷安置小區和農村拆遷安置房建設。(責任單位:區房管局、城司、有關鄉鎮)
篇7
【關鍵詞】:建筑設計方案; 審核把關
[ Abstract ]: Architectural design review is a very strong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work, in addition to the Department for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ccording to the planning design conditions issued by the regulatory detailed planning and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s well as management of the relevant laws, regulations and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architecture design scheme for the audit, also need to coordinate the various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through analyzing the design scheme, adjust or take necessary technical measures to guarantee the building design,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professional sector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make construction project is carried out smoothly. The author unifies the actual work o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examination in detail, it was very practical.
[ Key words ]: architectural design; audit control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建筑設計方案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設計成果,內容涉及到多個專業管理部門,建筑工程的設計與建設,除了滿足建筑物本身的使用功能外,還必須考慮建筑物對其周圍外部環境的作用以及外部環境對建筑物本身的作用,建筑工程的建設對于城鄉規劃的實施和城鄉環境的影響至關重要。建筑工程一旦付諸實施,投資少則幾十萬,幾百萬,多則幾千萬甚至上億元,因建筑物具有實體不可移動的特性,一旦建成,長期存在,將是百年大計,輕易拆除、改建將對國家、集體或個人造成重大的損失。因此,建筑設計方案審核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管理工作,除了根據城鄉規劃部門依據控規出具的規劃設計條件及城鄉規劃管理的有關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對建筑設計方案進行審核外,還需協調好各專業管理部門的管理要求,通過設計方案調整或采取必要的技術措施,保證建筑設計方案滿足各專業部門的管理要求,促使建筑工程順利實施。審定后的建筑設計方案將作為擴初設計和施工圖設計的依據,因此,建筑設計方案的審核把關工作非常重要,下面就如何審核把關建筑設計方案談幾點粗淺意見。
1、設計編制依據的審核。建設工程審批程序進行到方案階段,前期的如規劃用地紅線、規劃設計條件通知書、發改局的立項批復文件、環保局的環評批復文件、縣政府會議紀要等內容都是設計文本的設計、編制依據,設計單位應把這些批復文件作為文本編制依據編進文本。在實際工作中,很多設計單位經常把這些內容忽視了,導致設計文本的編制依據不足。
2、建筑密度的控制審核。建筑密度是反映建設地塊空間環境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應在確保建設基地內綠地率、消防通道、停車、回車、回車場和建筑間距的前提下予以審定。洞頭縣對不同地段、不同性質的建筑,有不同的密度控制要求:居住建筑是20-40%,辦公建筑是25-35%,商住樓是25-35%,商業建筑是30-50%,旅館是20-45%。
3、容積率的控制審核。建筑容積率審核是一項十分細致的工作,由于經濟利益的驅動,開發商盲目追求高容積率,甚至弄虛作假,應嚴格審核。審核建筑容積率應注意的問題如下。
3.1要區別同一項目中的不同性質和不同類型的建筑。《洞頭縣規劃管理技術規定》中,對不同性質和高、多、低層的建筑容積率準許值有明確的規定。
3.2為鼓勵提供公共空間,洞頭縣規劃管理技術規定在城市中心地帶、公共建筑地段及缺乏公共活動空間地段,建設單位在符合消防、交通、安全、衛生等規定的條件下,能為社會公眾提供通道、綠地、停車場、休閑活動場地等公共使用空間的,可在規定控制指標的基礎上酌情增加建筑面積,每提供1m2的底層有效空間面積,允許增加1.5m2的建筑面積。但增加的建筑面積總計不得超過原核定建筑面積的10%。
3.3區別應計入和不應計入容積率計算范圍的建筑面積。洞頭縣是一個缺地的海島縣,這幾年機動車數量增長很快,政府為鼓勵地下空間使用,規定地下室、地下車庫、頂面高出地面的高度不超過1米的半地下室等地下附屬設施,其建筑面積不計入容積率。
3.4建筑面積的計算應規范。如規劃道路紅線和河道籃線內的土地面積不計入建筑基地面積;建筑面積計算應按房產測繪規范等國家有關規范執行。
4、綠地率的控制審核。綠地率是反映建設地段綠化環境質量的重要指標,控制綠地率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提高環境質量的必要措施。城市各類建設用地內的綠地率必須符合建設部城建〔1993〕84號《城市綠化規劃建設指標的規定》。
4.1洞頭縣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的一般居住區、機關單位、工廠等綠地率規定指標是按區位(舊城區、新城區、其它新建區)和用地性質(新建居住區、新建行管單位、工廠倉儲、交通樞紐、醫院學校、旅館)控制,居住區各級綠地應保證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面積在日照陰影范圍之外。
4.2洞頭縣規定建設用地內的草磚地坪按其面積的四分之一計入綠地率。地塊內的河流、湖泊、水溝等自然水體不計入綠地率。
4.3洞頭舊城區因用地緊張確實難以達到規定綠地率時,可將屋面地栽綠化面積折算為地面綠地面積。
4.4沿海岸、河岸、湖泊岸線的綠化帶用地寬度不得小于10米,綠化帶內不得建設與休憩無關的建筑物和工程構筑物。
4.5綠地率除應符合規定要求外,對于地區開發建設基地和面積較大的單項建筑工程基地,還應設置集中綠地。集中綠地計入綠地率,但規定建筑間距內的綠地一般不能作為集中綠地計算。審核綠地率或集中綠地不能只注意圖紙表現,更重要的是要注意綠化的實際效果,盡可能多種植喬木。
5、建筑間距的控制審核。建筑間距是建筑物與建筑物之間的平面距離。建筑物之間因消防、衛生防疫、日照、交通、空間關系以及工程管線布置和施工安全等要求,必須控制一定的間距,確保城市的公共安全、公共衛生和公共交通。建筑間距是審核建筑設計方案的重要內容之一,建筑間距主要受到以下幾個方面因素的制約。
5.1日照影響的因素。住宅、學校、幼兒園、托兒所、療養院和醫院病房均有日照要求,都應按規定要求核定建筑間距。在審核時,不僅要注意新建建筑之間的間距,更要特別注意新建建筑與建設基地旁邊的上述各類建筑的日照要求,以保障相關方面的權益。因此,建設單位在報送建筑設計方案的同時,還需報送日照分析報告,洞頭縣日照標準是大寒日日照時數≥3小時。
5.2消防安全的因素。建設基地內的建筑間距應保證消防通道的暢通,高層建筑還應留出高層消防登高場地。此外,還應按有關規定核定建筑安全防護間距。
5.3衛生防疫的因素。對于新建建筑或建設基地外建筑有傳染病房或有污染源的,應按衛生防護規定,確定審核范圍內的建筑使用性質,并核定其與有衛生防護要求的建筑(如住宅、學校等)之間的建筑間距。
5.4施工安全的因素。由于建筑樁基或地下室施工時會對建設基地外相鄰建筑的安全產生不理因素,在審核建筑間距時,應充分考慮這種因素,保證有足夠的施工安全間距,必要時應對樁基和地下室施工方案組織專家進行評估,再確定建筑間距。洞頭縣的新城一期、二期,元覺狀元南片墾區、霓嶼布袋岙圍墾區等,這些地區屬灘涂軟基,審核時尤其要注意。
6、建筑物使用性質的控制審核。建筑物使用性質的審核主要是審核建筑平面使用功能,對其中使用功能不明確的,應要求予以明確,并能符合土地使用性質相容性的原則。在建筑物使用性質審核中,還應注意不同性質建筑之間避免互相干擾:一是如擬建工程是由不同性質建筑組合的群體或綜合體(如學校或綜合大樓),則應審核其布局的合理性,既方便聯系又互不干擾。二是擬建工程不要對基地周圍環境產生不利影響,如基地外是住宅、學校,則在其相鄰的基地內不應安排有噪聲、震動、“三廢”污染或有礙公共安全、公共衛生的建筑物,等等。
7、建筑環境的控制審核。建筑物與周圍環境的關系,也是審核的重要部分。特別是對于重要的、敏感的地區,應按城市設計的要求,對建筑物高度、體量、造型、立面、色彩進行審核。如該地區還未做城市設計,應組織專家進行評審,從該地區環境出發,使其在更大的空間內達到最佳的景觀效果。如洞頭的新城二期就專門委托編制了《洞頭縣新城二期環海中湖城市景觀設計》。
另外還有設計文本編制深度審核和建筑退讓、建筑高度、出入口、停車泊位、建筑節能等指標的控制審核,雖然這些指標在《控制性詳細規劃》中有明確規定,但也要求審核時要根據所在地的實際情況作出準確的判斷。
8、結束語
總之,建筑設計方案審核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管理工作,只有根據地區實際情況,靈活運用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綜合考慮,才能把好建筑設計方案審核關。
參考文獻
[1]岑樂陶. 城市規劃設計與管理.實用便攜手冊, 2008.4:
篇8
關鍵詞:人口老齡化,城市規劃,居住區規劃設計
中圖分類號:C92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前言
所謂人口老齡化,又稱人口老化,就是指老年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增多的一種社會人口年齡結構的變化。國際上公認,凡是60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的10%以上,或65歲以上老年人占總人口7%的國家和地區。就稱為老年型國家或老年型地區。由于我國總人口基數大,老年人占總人口比重上升,導致了老年人總量的迅速增長。隨著我國物質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醫療衛生條件的不斷改善,人口老齡化程度將日益加劇。
老齡化問題畢竟不僅僅限于老年人自身的問題,它還與社會的經濟活動、文化教育、醫療保健、社會福利、勞動就業、計劃生育、城市規劃和市政建設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改善有著直接密切的關聯。這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如何盡可能使社會經濟發展受其影響的程度減少到最低限度,則是全社會的共同愿望,也是人們研究老齡化問題的目的所在。
老齡社會養老需求對居住區設計的影響
人口老齡化的趨勢迫使在建及待建居住區中完善老年人的居住環境,補充老年人的活動設施,引入無障礙設計思想,開展康復保健、專業照顧等成為需要解決的問題。為滿足老年人的不斷變化的住房、心理和行動的需求,創造適宜老年人活動的戶外環境,創造適合老年人居住的居住環境十分必要。
應對老齡化問題的居住區規劃設計
3.1.支持居家養老的住宅設計
在我國社會福利保障體系尚不完善的條件下,今后相當時期內,居家養老將是我國養老的主要方式。城市管理者應對老齡人群及老齡家庭的住房需求進行準確的預測,結合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提出適當的比例,發展適合老年人及老年人與子女可分可合的住宅類型。鼓勵居家養老還需要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制定鼓勵居家養老的相應支持政策。
我國對于老少合居的情況,應建設多間套住房,年輕夫婦與父母住在一起,各有獨立居室。對于老少分居的情況,應增加小套型的住宅,“1室戶+2室戶”、“1室半戶+2室戶”、“2室戶+2室戶”的形式。同時在住宅設計中,還要充分考慮老年人的身體機能、心理特征、生活方式和喜好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合理有效地安排生活空間。比如老年人步行和使用輪椅的空問,應消除地面的高差,能使老年人自由地在住宅內移動。老年人通常在室內的時間長,所以特別要考慮到日照、通風、采光和換氣,讓起居生活空間能直通陽光;對衛生和廚房空問設計及其設備的使用安全性和地面的防滑處理都是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此外還要充分兼顧老年住宅的私密性。
3.2.發揮社區養老作用的居住區設計
隨著經濟的發展,家庭人口結構的變化、獨身子女政策繼續奉行,再加上子女工作繁忙,將來一對年輕夫婦要擔負起照顧雙方家庭的4位老人,尤其是照顧體弱多病的高齡老人,將成為家庭生活中的突出矛盾,這就需要社會承擔起家庭成員難以承擔的責任,因此,社會養老模式將是我國未來養老形式發展的一個趨勢。
近年來,社會福利院、老年公寓、敬老院和托老所等社會養老專用設施規劃建設已引起社會的重視和關注。在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和支持下,興建了一批規模較大的社會福利院和老年公寓,然而,對于大多數家庭而言,社區敬老院或養老中心,以及托老所更受他們的歡迎。
社區敬老院能讓子女減輕老人住福利院的經濟負擔,便于照料和探望,也便于社區熟悉老人之間的交往和溝通。社區敬老院宜在居住區范圍內設置,并結合老年活動中心、護理醫院等設施一同考慮。托老所是有效的一種寄養形式,主要收養受傷病折磨,或生活不能自理,或家中無人照顧的老人,它既解除了雙職工子女的后顧之憂,又有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托老所可內設醫療保健室、心理咨詢站、老年康復室、文娛活動室等設施,宜在居住小區設置,以方便老年人就近入托。
由于之前的城市規劃沒有充分考慮預留社會養老福利設施和老年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用地,致使現有的老年專用設施遠遠不能滿足日益加劇的社會老齡化發展的需求。要解決目前養老設施不足的矛盾和避免今后居住區建設中的遺憾,出路在于:一、從實際出發對于現有的居住區公建配套設施進行合理的調整,通過建筑物使用性質的轉換,將目前空置的或移作它用的托兒所、幼兒園設施改作老年專用設施。二、把各系統的職工療養院改成養老院。三、城市規劃應對不同等級的老年設施在布局和數量上加以規范,對于公建配套指標應予以明確定位。
3.3. 適應老齡化社會的居住區室外環境設計
老年人對戶外環境有其特殊要求,具體體現為:
生理方面——采取措施,避免老人在戶外活動中的不便或危險,確保安全。
心理方面——確保老年人擁有住宅附近空間的使用權,組成合適的防線。
社會方面——適應獨立的、特殊的要求,提供滿足單體及群體的公共服務設施。
針對以上特點,應加強對老人活動空間的設計,從戶外活動空間及其細部設計的內容人手。
老年人戶外環境的特殊設計要點:
(1)從路網設計中通過巧妙合理的道路規劃,實行嚴格的人車分流。把道路分成幾個層次來處理,園區主干道寬7米,各戶宅路在盡可能的情況下與次干道連接,避免與主干道連接。道路系統考慮老人的自身安全維護能力的降低,將讓步行者無需或較少通過主干道就可以到達想去的任何公共綠化景觀區和會所。采用欄桿用以阻隔汽車,以保證行人的安全。
(2)在活動空間的組成和布置中,專門設計針對老人不同行為特點的動態活動區(門球、慢跑、舞劍、打拳等)和靜態活動區(聊天、觀景、曬陽、休息等),包括戶外活動中心、小群體活動場所、座息空間、步行空間、種植園等大小、形狀、私密性各自不同的空間。活動設施的尺度應與人體工程學諸尺度相適應,從材料的色彩、質地和化學性質上都要考慮人與其相接觸時的舒適性和安全性,以及使用的耐久性。
(3)無障礙設計從座椅、花壇、標志、照明等方面考慮。在規劃設計中,對地面之間的各種高差及臺階進行無障礙設計,設置殘疾人坡道,在庭院設計中考慮增設道路,鋪設盲人導引塊、盲人指路牌等設施。
3.4.做好社區養老服務的組織工作
政府需要為社區養老服務提供盡可能的設施和資金支持,放手讓社區組織去開展社區養老工作,同時應注重積極利用社區自身的人力資源條件,發展社區老齡支持服務。發展社區服務需要一定數量的人員來工作,而離退了工作崗位以后返回杜區的老年人正是發展社區服務事業的重要的人力資源。社區服務應進一步把健康老人或中低齡老人組織起來。積極為老人提供在社區的般務機會和場所,使他們發揮余熱,為高齡、病弱老及兒童、殘疾人等提供低收費的有償服務。
4.結語
城市規劃部門必須從現在起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切實提高對老年社會養老福利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在居住區規劃中所處地位的認識。要從老年人的特點出發,在居住區各級各種老年專用設施的規劃上做到布局合理、配套齊全、交通便捷、使用安全、方便,為老人創造一個優美、舒適、熟悉的生活和居住環境,以體現全社會對老人的關懷。總之,城市規劃和社區建設要充分認識人口老齡化對社會的影響,通過調查研究,及早制訂相應對策,以適應老齡化社會發展需
篇9
[關鍵詞] 地下鍋爐房外墻計算 扶壁柱
中圖分類號:TK223文獻標識碼: A
1 引言
在進行大型醫院、商業區等規劃設計時,為了滿足美觀及降低噪聲的要求,常常將自帶的供熱鍋爐房置于地下。地下鍋爐房采用鋼筋混凝土地下室的結構形式,與地上鍋爐房相比,需考慮的因素更多,包括側土壓力的計算、頂板活載的選取、抗浮、裂縫控制、扶壁柱受力機理、中間層樓板嵌固作用、大體積混凝土施工等等。本文根據實際工程,對上述設計要點進行了簡要的探討,以期對實際工程設計有所借鑒。
2 工程背景
本文以新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友誼醫院分院地下鍋爐房項目為實際工程背景。
2.1 場區概況
地下鍋爐房所在地區基本資料如下:
基本風壓:0.60(50年);基本雪壓:1.40(50年);
抗震設防分類:丙類(標準設防類);抗震設防烈度:7度;地震基本加速度:0.15g;場地類別:Ⅱ類;地面粗糙度類別:B類。
2.2 工程概況
本鍋爐房共三層,地上一層,地下兩層,埋深約12m。采用鋼筋混凝土地下室結構形式。設計使用年限50年,建筑結構安全等級為二級,抗震等級:四級。地基基礎設計等級為乙級,地基承載特征值為300kPa。地下水位位于地面以下約11m。
3 地下鍋爐房結構設計要點
3.1 地下鍋爐房荷載選取
豎向荷載包括上部及各層地下室頂板傳來的荷載、墻體自重及室外地坪荷載,水平荷載包括側向土壓力、地下水壓力等荷載。室外地坪活荷載:本工程取10kN/m,如有特殊較重荷載時,按實際情況確定。本工程因地下水位較低,故地下水壓力很小。
3.2 地下鍋爐房外墻計算分析
一般的地下室設計,當地下室為單層時,可將外墻認為上部鉸接,下部嵌固(圖3.1);當地下室為多層時,計算模型可簡化為上鉸下固、中間為連續支座的連續梁(圖3.2),承受三角形的荷載(不計梁自重),此時是將中間層樓板當成中間支座。
圖3.1 單層地下室計算模型 圖3.2 多層地下室計算模型
當進行地下鍋爐房設計時,由于鍋爐平臺等設備使用功能的要求,地下鍋爐房鍋爐間為大開間,故鍋爐房局部為單層,局部為二層,如圖3.3及圖3.4所示。
圖3.3 地下鍋爐房平面圖
圖3.4 地下鍋爐房剖面圖
對于單層部分,外墻計算可用圖3.1所示計算模型。對于二層部分,因樓板不是滿布,存在大開間,樓板對外墻的支撐作用會有大的削弱,故二層部分若用圖3.2所示計算模型,則需滿足前提條件:二層樓板剛度、抗彎、抗剪均能滿足要求。因此,二層樓板厚度及配筋不宜過小。以本工程為例,二層樓板厚度取180mm,配筋為雙層雙向E12@100(三級鋼)。驗算時,將樓板視作深梁,尺寸180mm×8000mm,取樓板處上下層地下室各一半的側土壓力,作為線荷載施加于深梁上,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驗算深梁抗彎抗剪,均滿足要求。因此,地下鍋爐房外墻計算時,對于多層且樓板存在大開間時,不可一概而論的運用圖3.2所示計算模型,而應該先驗算樓板能否滿足對外墻的支點作用,當樓板滿足此要求后,方可按圖3.2所示計算模型計算。若不滿足,則需另行考慮。
3.3 地下鍋爐房扶壁柱受力機理分析
地下鍋爐房設計時,扶壁柱的作用可以分兩種情況考慮:
情況(1):扶壁柱用來嵌固框架梁,不考慮扶壁柱對外墻的固定作用,外墻荷載由外墻承擔,扶壁柱配筋等同于相同寬度的外墻配筋即可,此時外墻截面較大,扶壁柱截面較小;
情況(2):扶壁柱不僅嵌固框架梁,同時當做外墻的固定端,外墻荷載通過外墻傳到扶壁柱上,需精確計算扶壁柱的配筋,此時外墻截面較小,扶壁柱截面較大;
以本工程為例,因局部一層部分層高為約12m,層高較高,若按情況(2)考慮,扶壁柱截面太大,故一層部分按情況(1)考慮,本文僅考慮局部二層部分扶壁柱受力機理。局部二層部分按情況(1)考慮時,外墻厚450mm,豎向筋為E20@100,水平筋為構造配筋E14@150,扶壁柱截面為500mm×500mm,縱筋為14E25,如圖3.5所示。按情況(2)考慮時,扶壁柱為外墻固定端,外墻被扶壁柱分割為多塊板,每塊板均可當做三邊固定,一邊鉸接。此時,二層部分外墻厚350mm,豎向配筋地下二層為E20@100,地下一層為E20@150,水平配筋為地下二層E20@100,地下一層E16@100。扶壁柱截面為650mm×1150mm,縱筋為14E30+6E25,如圖3.6所示。。
圖3.5 情況(1)時外墻與扶壁柱
圖3.6 情況(2)時外墻與扶壁柱
本工程基礎底板采用筏板基礎,當按情況(1)時,因外墻與底板連接處如圖3.7所示,當按情況(2)時,外墻與底板連接如圖3.8所示。
圖3.7 情況(1)時外墻與基礎底板連接做法 圖3.8 情況(2)時外墻與基礎底板連接做法
通過比較可知,按情況(2)設計時,外墻減小了100mm厚,配筋變化不大,扶壁柱截面增大到2倍多,配筋增大較多,綜合起來,情況(2)材料用量比情況(1)多,故本工程選用情況(1)計算。在實際工程設計中,進行地下鍋爐房設計時,具體采用何種形式,需根據具體情況并參照建筑工藝要求選擇。
3.4 地下鍋爐房裂縫控制措施
地下室外墻混凝土易出現收縮,收到結構本身和基坑邊壁等的約束,產生較大的拉應力,易產生裂縫。地下室外墻裂縫寬度控制在0.2mm以內,其配筋量往往由裂縫寬度驗算控制。
控制裂縫措施一般有:
(1)補償收縮混凝土,即在混凝土中滲入UEA、HEA等微膨脹劑,以混凝土的膨脹值減去混凝土的最終收縮值的差值大于或等于混凝土的極限拉伸即可控制裂縫。
(2)由于混凝土中膨脹劑的膨脹變形不會與混凝土的早期收縮變形完全補償,為了實現混凝土連續澆筑無縫施工而設置的補償收縮混凝土帶,一般超過60m設置膨脹加強帶。
(3)設置后澆帶,在混凝土早期短時期釋放約束力。
(4)提高鋼筋混凝土的抗拉能力,混凝土應考慮增加抗變形鋼筋,對于側壁,增加水平溫度筋,側壁受底板和頂板的約束,混凝土脹縮不一致,可在墻體中部設一道水平暗梁抵抗拉力。
4 結論
本文以實際工程項目為背景,探討了地下國防結構設計時需考慮的一些要點,包括荷載選取、外墻計算、扶壁柱不同受力機理分析及外墻裂縫控制等內容,為今后同類型的鍋爐房設計提供了一些參考。
參考文獻
[1] GB50010-2010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S];
篇10
關鍵詞:醫院;電氣化程度;住院樓;電氣設計;電氣安全;供電質量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獲得了快速發展,帶動了現代醫療科技的進步,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醫療的需求也越來越多,醫院新建工程不斷增加,需要給予科學的電氣設計。在臨床診斷與治療中對電子儀器和電氣設備的應用日益增多,用電需求量擴大,用電方式變得復雜起來,這給醫院的用電質量提出了新的標準。為更好地滿足醫院運營需要,做好醫院電氣設計就顯得尤為關鍵。文章以某醫院住院樓為例,對其電氣設計做出了探討。
1醫院住院樓電氣設計問題分析
1.1醫院住院樓電氣設計問題
從我國現有醫院建設來看,國家并沒有正式的電氣設計標準,因此在不同地區,醫院住院樓電氣設計出現了較為懸殊的設計水準,同時還有部分醫院不重視電氣設計,建設資金用在了醫院硬件建筑上。很多醫院對電氣設計沒有足夠的認識,在設計中出現了線路額定負載等余量不足的問題,制約了電力系統的穩定性。鑒于醫院建筑與其他建筑在使用功能上的不同,再加上用電設備使用特點的差異性,使得醫院住院樓需要較多的一級負荷,電氣線路又比較多,這就增加了電氣系統設計的難度。不僅如此,在一些醫院住院樓電氣設計中,忽視了照明燈的科學選擇,結果導致眩光污染問題,給病人康復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響。
1.2某新建醫院住院樓工程概況
某醫院新建了一棟住院樓,總建筑面積達到了27650m2,包括地上15層和地下3層,建筑高度65m,設計病床位數400床。新建住院樓屬于高層建筑,采用一級耐火等級。根據規劃設計,本住院樓包括4個胸外科護理單元、4個心內科護理單元、1個ICU監護室、1個CCU監護室和1層手術層,并配備有功能科、腫瘤中心、設備用房和兩層地下停車場。根據建筑一級負荷用電單位用電標準,住院樓消防負荷、生活變頻水泵、地下停車場設備、吸引機房、供氧機房、手術室空調系統等均劃歸一級負荷。其中,消防負荷有排煙風機、應急疏散照明、應急照明、消防電梯和正壓送風機等。而二級負荷包括百級以外手術室空調系統、客梯和醫用電梯。一級負荷別重要負荷包括手術室、CCU監護室和ICU監護室。
2醫院住院樓供電方案規劃
按照《民用建筑電氣設計規范》和《綜合醫院建筑設計規范》,并參考國家IEC標準,此醫院住院樓供電方案中,在地下一層設置變配電室,并采用兩路相互獨立的10kV電源供電,并配備第三電源用于斷電時的緊急供電。其中CCU監護室、ICU監護室和手術室等一級負荷別重要負荷,配置EPS應急電源,確保上述單元供電的連續性和對轉換時間的需要。按照負荷計算和住院樓用電的特殊性,住院樓供電方案計劃設置2臺干式變壓器(800kVA)、2臺變壓器同步開展工作。同時這兩臺變壓器也互為備用設備,一臺變壓器出現故障后,另外一臺變壓器負責住院樓全部用電負荷。一級負荷中的特別重要負荷手術層、CUU監護室和ICU監護室由配電室單獨引入雙路電源供電,并于末端自動切換,同時配置EPS應急電源供電。對于住院樓各類電源,均由配電室分別引至電氣豎井中,豎井內均設有普通照明、消防應急照明配電箱和普通動力箱,然后由豎井配電箱分別引至住院樓的各個科室,用于科室的照明、空調使用等。其中應急照明配電箱由雙回路電源供電,在末級設置自動切換開關切換。根據科室、樓層獨立設計計量,并保證在電氣豎井配電箱內設置計量表。
3住院樓照明系統設計
醫院住院樓照明設計,需考慮醫護人員和住院病人兩方需求,為住院病人提供一個良好的照明環境,穩定病人情緒,使其耐心就診和住院。而同時為了給醫護人員開展工作創造良好環境,也需要一個科學的照明系統設計。在照明系統設計中,綜合自然采光、光源、燈具等因素,實現了科學布燈、控制方式和節能的目標。采用一床一燈方式設置局部照明,綜合醫療設備帶安裝模塊式熒光燈或可調節式懸臂壁燈。無論何種燈,都用可調節光源,滿足患者和醫護人員雙方要求。病房區設置夜間照明燈具,病房和衛生間過道安裝夜間照明燈具,用帶有遮光罩的節能型燈具。病房層公共走廊采用應急可控方式應急照明燈,其控制開關設在護士站,由值班護士負責管理。住院樓的公共走廊、消防電梯間、公共大廳和疏散樓梯間等安裝疏散照明燈具,而大廳、疏散通道安裝疏散指示燈,并在安全出口位置安裝標志燈。
4重要科室防靜電和防漏電措施
與民用建筑供電與醫院建筑供電不同,在醫院住院樓內,一處微小的漏電均可釀成大的醫療故事。因此,醫院住院樓配電系統接地保護型應采用TN-S系統,CCU監護室、ICU監護室和手術室的配電系統,均采用IT系統接地。眾所周知,用電設備直接漏電電流>10uA時,可對人體心臟造成很大的危害,導致微電擊事故。為了切實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根據國際標準,手術室、CCU和ICU監護室一般采用局部中性點不接地IT系統。與民用建筑供電相比,醫院供電具有特殊性,在醫療環境中,即便是微小的漏電電流都可能導致微電擊事故。通常醫院住院樓或一般民用建筑,均采用電磁式剩余電流保護器來防止靜電,其響應值為mA級,根本不能滿足醫療領域保護患者的要求。因此,對于醫院的特殊重要科室,比如手術室、ICU等場所,均要采取有效的防靜電和防漏電措施。一般而言,醫院的重要科室均要通過局部中性點不接地的供電系統(IT系統)來防靜電和防漏電。其中IT系統是指所有帶電部分對地絕緣或配電變壓器中性點,均應通過復合要求的阻抗來進行接地。醫院住院樓手術室、CCU監護室和ICU監護室均設置了局部IT系統,這一系統由測試儀、電流互感器、外界報警顯示儀、單相隔離變壓器和絕緣監視器等組成,通過單相3~10kVA隔離變壓器來對重要科室進行供電:一是避免其他供電回路中漏電電流威脅重要科室的醫療設備,杜絕釀成醫療事故的風險;二是隔離電源上負載發生對地故障時,由于對地不構成回路,不易產生危害較大的容性漏電流。總而言之,IT系統內的絕緣監視儀,可保證系統帶故障運行,不導致斷路器工作,確保ICU監護室、CCU監護室中醫療設備供電的連續性。
5住院樓電氣安全防護與接地系統
醫院住院樓電氣安全與接地設計,直接關系到住院病人和醫護人員生命安全,對設備正常運行、建筑物防雷擊也非常重要。根據《建筑物防雷設計規范》計算了本住院樓的年預計雷擊次數,屬于二類防雷建筑物。金屬屋面、金屬管道、風管和構件等,均與避雷帶可靠焊接。在住院樓的每層,均利用結構梁內主筋作為連接,與玻璃幕墻、金屬窗連接。本住院樓防雷引下線和防雷電感應,在重要科室均設置電位接地系統。在各個功能房,均設置LEB總等電位接地端子箱,為現場醫療設備使用提供有利的條件。同時電源系統設有三級浪涌保護裝置,用來限制感應過電壓入侵。
6住院樓火災自動報警系統
醫院住院樓為一類防火建筑,采用控制中心報警系統,設有一臺集中火災自動報警控制器,其中系統可集中顯示火災報警部位信號與聯動控制狀態信號。這一系統由智能顯示工作站、火災報警控制器、火災探測器、消火栓按鈕、輸出模塊和手動火災報按鈕等部分組成。住院樓消防控制設備集中布置在消防中心控制室,且控制線纜都是由室外弱電電纜溝引入。根據防火分區火災報警控制回路,分為火災報警控制器等在內的二總線智能控制器。在確認著火后,控制器可向火災現場發出報警信號和火災應急系統,這時及時通知消防設備和消防人員,并瞬間切斷非消防電源,消滅初期火災。其中,火災報警控制器聯動控制和火災監測能力顯著。按照《高層民用建筑設計防火規范》(2005)的相關規定,應于住院樓內設置漏電火災報警系系統,并將空調、照明和動力二級配電箱進線均裝設于漏電報警模塊箱中,用以檢測配電箱漏電電流變化,負責監視設備的運行狀況,及時報告異常情況。
7結語
醫院住院樓電氣設計關系到病人生命安全和醫護人員能否正常開展工作,必須給予高度重視。醫院住院樓電氣設計要綜合考慮病人需求、醫院醫護人員需求兩個方面,做好供電方案規劃,根據規劃進行各部分的布設,科學設計各個部分的照明,重要科室做好防靜電和防漏電措施等,為醫院創造一個安全穩定的電氣系統,提供一個溫馨舒適的環境,讓病人住得放心、舒心,降低電氣事故發生的概率。
參考文獻
[1]王德強,呂偉,宋衛國.醫院住院樓層人員疏散的觀測及模擬研究[J].火災科學,2013,(1).
[2]鈕風云.醫院照明設計的特點[J].現代建筑電氣,2013,(S2).
[3]俞金根.醫院門診住院樓機電安裝工程施工技術與質量控制分析[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4,(10).
[4]李立曉.醫院電氣設計實例[J].智能建筑與城市信息,2013,(4).
[5]歐江秒.探討綠色建筑電氣節能設計要點[J].民營科技,2015,(7).
[6]王偉才,張龍江,江海,等.淺談醫院照明設計的特點和措施[J].山東建筑電氣設計,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