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廢氣防治范文

時間:2024-02-07 18:07: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工業廢氣防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工業廢氣防治

篇1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原則

(一)指導思想

以改善區域空氣質量為目的,以削減大氣污染物排放總量為抓手,在全面摸清工業區(鎮)廢氣污染源產生情況的前提下,借助和依靠法律、行政、經濟和科技等手段,以企業為單位按照“三個一批”(即轉型一批、整改一批、淘汰一批)思路,有針對性、分階段開展工業廢氣污染專項整治,盡可能以最小成本獲取最大整治效果。

(二)工作原則

1、突出重點、講求實效。按照“重點突出、分清主次”的原則,著重整治影響工業區(鎮)空氣質量的重點企業和居民集中區周邊的企業。

2、因企制宜、多策并舉。按照“改造、提升、治理、淘汰并舉”的原則,從產品提升、工藝改進和廢氣治理入手,制定并開展“一企一整治”。

3、分步實施、穩中求進。按照“先易后難、以點帶面”的原則,根據實際情況,分類排出企業,分階段、梯度式推進工業廢氣污染防治

二、整治目標和工作重點

(一)實施目標

1、區域大氣環境質量總體得到有效改善,環保(廢氣)投訴數量有所下降。

2、完成縣下達工業區(鎮)2012年大氣主要污染物減排目標任務。

3、因廢氣污染對工業區(鎮)外界形象和園區品位影響有所減小。

(二)實施重點

目前工業區(鎮)工業廢氣源主要有五類(具體詳見附表),一是石化類企業;二是生產染料、中間體及其它類化工企業;三是飼料企業;四是三廢集中處理處置企業;五是印染企業定型廢氣。在前幾年已對印染企業定型廢氣進行整治并取得實質性成效的基礎上,今年重點主要三方面:

1、生產染料、中間體及其它類化工企業,特別是染料及部分精細化工企業產生刺激性無機氣體和特殊有機污染氣體。

2、三廢集中處置企業,尤其是群眾反響的污水、污泥處理產生惡臭氣體。

3、繼續抓好印染企業定型廢氣處理裝置的督促運行工作,切實做到裝置安裝率、運行率、有效率三個100%。

三、具體方法

1、對摸排確定的重點整治企業,企業對照各自環評要求,開展廢氣治理設施安裝運行情況的自查自糾。

2、在企業自查自糾的基礎上,聘請專家對企業“三廢”治理設施配套及運行情況進行現場檢查,提出整改“一廠一策”。管委會配套相應激勵政策和監督機制,促使企業配套完善“三廢”治理設施并確保正常運行。對一些工藝落后、過期設備,結合安全生產“五個強制”政策,采取強制淘汰措施。

3、加大對小化工、小熔煉、小皮革、小塑料造粒、小電鍍等“五小”行業的治理力度。對一些無證無照且廢氣污染嚴重的企業堅決予以取締。

4、對未開展清潔生產的重點整治企業,列入2012年清潔生產審核計劃,強制開展清潔生產審核。

5、積極推進循環經濟項目。按照濱海工業區循環經濟試點方案要求,有序推進相關循環經濟項目,特別是PTA高壓尾氣中有機物回收再利用項目、三家皮塑企業的DMF回收項目、印染定型機廢油回收項目等既能減少廢氣排放,又能產生經濟效益的重點項目。

6、加強對企業廢氣治理設施的運行監督。定期不定期的檢查企業廢氣治理設施運行情況,運行臺帳的記錄和試劑購買情況;聯合上級主管部門加大夜間執法檢查,嚴肅處理無故不開啟廢氣處理和吸收裝置的偷排行為。完善監督制度,在區內開設投訴信箱,公開24小時投訴受理電話等。

四、實施步驟

1、啟動階段(2012年4月底前)。根據前期調查確定的大氣污染排放清單和相應企業,按照整治原則,召開動員大會,布置企業廢氣治理設施配套運行情況自查自糾工作。

2、推進階段(2012年5月——2012年11月底)。在企業自查自糾的基礎上,聘請專家對企業自查自糾情況進行現場核查,對整改不力的企業由專家制定專門的整改方案,管委會采取法律、行政、經濟和科技等綜合手段抓好整改落實工作。尤其對一些工藝落后、過期的設備,結合安全生產“五個強制”政策,采取強制淘汰措施。對未通過清潔生產審核的企業,強制開展清潔生產審核。對一些無證無照的小化工、小冶煉、小塑料造粒等行業集中整治取締。

3、深化階段(2012年11月——2012年12月底)。會同上級主管部門進行抽查,未完成整改的,進行全區通報并予以執法查處。

五、整治要求

(一)統一思想,形成共識。工業廢氣污染問題已經成為當前群眾反映最強烈、社會關注度最高的民生問題。開展工業廢氣污染整治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生態文明和完成減排任務的具體措施,工業區(鎮)將專門成立整治工作組,各村(居)、企業要切實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堅持按照“政府督促、企業主體、綜合聯動”的思路,切實落實各項整治措施,確保取得實效。

篇2

關鍵詞:環境經濟學;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數;工業廢氣;污染物;治理投資

中圖分類號:F062.2 文獻標志碼:A

0引言

中國是一個疆域廣闊的國家, 經濟發展水平、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等在不同區域存在著很大差異。經濟快速發展以及工業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使得工業污染物的產生與排放日趨嚴重,治理工業污染物日趨緊迫。工業是中國污染物排放的主體,因此降低工業污染物排放強度,加大治理工業污染物力度是中國環境保護的重點,也是工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工業污染是指工業生產過程中所形成的廢氣、廢水和固體排放物等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工業廢氣是工業污染的主要組成之一,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越來越多的資源被開發利用,資源消耗速率開始超過資源的再生速率,產生的廢棄物數量大幅增加,導致工業廢氣排放量及其增長率持續上升[1]。工業廢氣中含有多種污染物,工業廢氣排放量的增加成為破壞空氣質量的重要因素[2]。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之一是要在2020 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因此降低工業污染物排放強度、有效治理工業污染物是中國實現工業化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關鍵環節。

筆者以工業廢氣污染物排放與治理投資關系為重點,提出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數(PCII);并根據《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以中國31個省市自治區為研究對象,針對工業廢氣中的SO2和煙(粉)塵,統計其排放量,并計算對應的PCII值;最后,運用數理統計方法進行對比分析。

1工業污染物排放分析

1.1工業污染物組成

工業污染物是中國污染物排放的主體。工業污染物排放主要是由工業生產過程中的“三廢”及各種噪音產生的,可分為工業廢水、工業廢氣、工業固體廢物和工業噪聲等。

工業廢水是指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污水和廢液,其中含有隨水流失的工業生產用料、中間產物和產品以及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染物。工業廢水排放量約占總廢水量的2/3,主要指用于洗滌產品、冷卻設備、產生蒸汽輸送廢物和作為生產原料以及稀釋等方面的廢水[3]。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中國水污染加重,污染源主要來自工業發展超標排放的工業廢水和大量未經處理直接進入水體的生活污水[4]。工業廢水處理經過100多年的大量試驗研究和生產實踐,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由于許多工業廢水成分復雜,性質多變,仍有一些技術問題沒有完全解決。

工業廢氣是指企業廠區內燃料燃燒和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排入空氣的含有污染物氣體的總稱。這些廢氣有SO2、CO、硫酸(霧)、煙塵及生產性粉塵等。工業廢氣排入大氣會污染空氣,這些物質通過不同途徑進入人體內,有的直接產生危害,有的還有蓄積作用,嚴重危害人體健康。在《全國環境統計公報》和《中國環境狀況公報》中,統計的工業廢氣主要污染物有SO2、煙塵及粉塵等。

工業固體廢物是工業生產過程中排入環境的各種廢渣、粉塵及其他廢物,分為一般工業固體廢物和有害工業固體廢物。工業固體廢物數量龐大,種類繁多,成分復雜,處理困難。工業固體廢物的堆存占用大量土地,并對空氣、地表水和地下水產生二次污染。削減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是中國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的重要任務之一。一些工業固體廢物經過適當的工藝處理,可成為工業原料或能源,較工業廢水、工業廢氣容易實現資源化。

工業噪聲是指工廠在生產過程中由于機械震動、摩擦撞擊及氣流擾動產生的噪聲。工業噪聲聲源多而分散,類型比較復雜,因生產的連續性導致聲源也較難識別,治理起來相當困難。

1.2工業廢氣排放分析

工業廢氣排放量是指企業廠區內燃料燃燒和生產工藝過程中產生的各種排入大氣的含有污染物氣體的總量[5]。工業廢氣排放量測算方法為燃料燃燒過程中的廢氣排放量與生產工藝過程中的廢氣排放量的加和。

中國屬于煤炭型污染比較嚴重的國家,燃煤型能源結構導致SO2、煙塵、粉塵和氮氧化物進入大氣,成為大氣污染嚴重的主要原因[6]。根據《中國環境統計年鑒》, 2008~2011年中國工業SO2、工業煙塵、工業粉塵的排放量以及工業煙(粉)塵排放總量(工業煙塵排放量與工業粉塵排放量的加和)見表1。

根據表1可知:中國工業SO2排放量遠大于工業煙塵、工業粉塵的排放量,也大于工業煙(粉)塵排放總量;中國工業煙塵排放總量略大于工業粉塵;中國工業SO2、工業煙塵、工業粉塵的排放量及工業煙(粉)塵排放總量在2008~2010年逐年小幅下降,但到2011年工業SO2與工業煙(粉)塵排放總量有所上升。

4結語

(1)中國工業廢氣排放量隨著工業化程度的提高而上升,沒有出現顯著的下降趨勢,說明環境污染的治理滯后于工業化的進程。

(2)提出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數(PCII),用于反映經濟增長與環境發展狀況,表征環境污染治理力度。PCII值愈大,說明污染治理投入力度愈大;反之,說明污染治理投入力度愈小。

(3)工業SO2排放量普遍大于工業煙(粉)塵排放總量,治理工業煙(粉)塵的投入度大于治理工業SO2的投入度;31個省市自治區的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數曲線總體隨治理工業廢氣投資的增加而波動上升;治理工業廢氣投資與對應的IPCIISO2[KG-30x]、IPCIISD總體呈正相關關系,但污染治理投入度指數曲線的波動很明顯,說明一些地區治理工業廢氣投資不夠或分配不均衡。

(4)中國環境污染治理投資中的工業污染治理項目投資額所占比例較少,而且逐年下降,遠低于“三同時”項目環保工程投資額和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這也是導致工業污染狀況不容樂觀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應提高工業污染治理項目投資,引進先進技術,提高投資利用率,降低工業污染物排放強度。

參考文獻:

[1]任重,周云波.環渤海地區的經濟增長與工業廢氣污染問題研究[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9(2):6368.

[2]蘇捷,王麗濤,魏巍,等.2001~2011年我國城市空氣污染變化特征及分析[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29(4):4852.

[3]何廣武,于忠勝.我國水資源利用及水環境污染控制對策[J].價值工程,2010(1):70.

[4]裴軍.城市環境污染的現狀、原因及對策建議[J].中國科技論壇,2009(2):98102.

[5]馬京奎,劉炳江.2011年中國環境統計年鑒[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1.

[6]王娜,趙景波.陜西省主要城市工業廢氣污染現狀及防治措施[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35(4):111114.

[7]劉鐵鷹,李京梅.中國工業廢氣排放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區域分異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1(8):4248.

[8]董小林.環境經濟學[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9]董小林,楊夢瑤.基于GPI的區域經濟發展與環境污染關系[J].長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3(1):106110.

[10]董小林,白云峰,潘望,等.工程項目施工組織環境保護方案設計研究[J].建筑科學與工程學報,2013,30(2):121126.

[11]楊夢瑤,董小林.環境文化建設的體系建構與重要作用分析[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1):3841.

[12]董小林,馬瑾,王靜,等.基于自然與社會屬性的環境公共物品分類[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4(2):6467.

篇3

近日,本刊特約記者接到江西省贛縣一位市民的投訴,稱該縣廉租房不但建于工業園區,廉租房對面還是一家未辦理環境影響評價的企業――

廉租房選址工業園難理解

贛縣位于江西省南部,是國家級貧困縣。該縣第一、二批廉租房都建在城區,但第三批建在郊區的工業園內。該小區由贛州市發改委2009年作出批復后興建,共有395套住房,建筑主體層數為6層,套形面積49.9平方米。

2011年9月26日,記者進入贛縣工業園后,感覺空氣不如園區外新鮮。幾分鐘后,記者來到第三批廉租房小區。

居民李明(化名)于2010年搖到第三批廉租房后,興奮得一夜睡不著覺。但是,2010年9月,他搬進位于工業園區的廉租房后,噩夢就開始了。“沒有多久,我就感覺有點不對勁,空氣讓人頭暈胸悶。一家工廠經常偷排難聞的廢氣,長此以往,真擔心自己一家人會患上疾病!”李明提起自己當初的選擇,后悔不已。

這家工廠,就是小區正大門對面的贛縣誠正有色金屬有限公司。記者看到,一根高三十米左右的煙囪不時冒著煙,散發出刺鼻的氣味。一個中年婦女對記者投訴道:“最難受的是夏天,我們又沒有裝空調,關上窗戶后,晚上很難入睡。早知道是這樣,我就不參加這一批廉租房的搖號了。一些住在這里的廉租戶受不了空氣的污染,有的已經搬走了。”

入住一年來,小區住戶不斷到環保、房管局等有關部門反映企業污染的問題,希望能夠早日促成企業關停或是搬遷,過上安寧清靜的日子。但是,收效甚微。

這位中年婦女稱:“黨和國家的政策非常好,為我們無房戶解決住房,我們從心里感激政府。但將我們安置在工業園區居住,并且在一家污染企業的附近居住,我們很不理解。”

環保部門稱工業園區內

不能建廉租房

居民們不解的是,廉租房為什么要選址工業園。

2011年9月27日上午,記者來到贛縣房管局。局長肖志云稱,考慮到居住在廉租房小區的居民,大多就業難,建在工業園區可以更好地解決他們上下班,讓他們就近打工就業,解決企業用工難的問題。將廉租房建在工業園區,政府是出于一片好心。只要是企業達標排放,就對人影響不大。

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各地為了加強勞動力回引,同時也為了工業園區的快速發展,當地政府都在想盡辦法,為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地上崗創造便利條件。當地政府紛紛出臺了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優惠政策,保證務工人員在工業園區“有業可就、有房可住、老有所依、少有所學”,以吸引縣內勞動力就近就業,滿足工業園區建設及招商引資企業用工需求。贛縣將廉租房建設搬進工業園區,其實并非個案。據江西省吉安市某媒體報道,永新縣去年將廉租房“搬”進了工業園區,專門用于解決園區務工人員的住房困難。該報道稱,永新縣工業園迅速發展壯大,園區企業達117家,務工人員2.3萬人。結合企業和務工人員的反映,該縣在小屋嶺工業園內規劃建設7棟、共計252套廉租房專門供園區務工人員租住。把廉租房搬進工業園區,這樣既減輕企業負擔,又改善園區務工人員的住房條件,特別是解決了夫妻雙方都在園區工作職工的實際困難。

但是,因為空氣的污染,居民們并不領情。肖志云局長稱,污染所涉及的專業性強,可以向環保部門反映解決。

那么,工業園區內建廉租房,是否符合環保部門的規定呢?

帶著這個問題,記者來到贛縣環保局。該局甘局長嘆了一口氣,說:“按照規定,不應該在工業園區建廉租房。遭到投訴的贛縣誠正有色金屬有限公司于2008年立項批準后,到現在因為不具備驗收的條件,也沒有經過環保部門驗收。我們已經責令該公司停產。”

該局環境監察大隊長郭大隊長拿出一份責令贛縣誠正有色金屬有限公司停產整頓的通知:“2011年8月16日,市、縣監察執法人員在環境污染隱患排查中發現,該公司至今未通過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竣工驗收,且有洗袋子的部分酸性水未經處理直接外排。該行為違反《國務院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第二十條規定,廢氣污染嚴重,群眾投訴強烈。經研究決定,責令該公司立即停止生產,并加強廢氣治理設施建設,于2011年11月30日之前到環保部門辦理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竣工驗收申請,并通過驗收。”

記者追問,在企業多長距離之內不能有居民區?郭大隊長稱,這個有一個“環境”距離。她強調,即使工業園區的企業排污達標,也不可能達到居住環境標準。

看來,相關部門的好心已經辦成壞事。那么,第三批廉租房居民們的困難如何解決?

專家援助

民生工程該如何贏得民心?

2011年10月10日,江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保障處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稱,關于廉租房的建設選址主要考慮交通方便、生活配套設施齊全等兩方面的因素即可;對于是否在工業園區建廉租房,沒有明確規定不允許。但是,2003年9月1日起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第二章明確規定,規劃建設項目在編制過程中必須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江西省政協常委許小歡在了解到上述情況后稱,近年來,各地政府加大廉租房建設的力度,確實為不少中低收入家庭、新生代農民工、新就業的大學生、邊緣群體等,解決了住房問題。政府在建設廉租房時,不僅要給他們提供一個生活配套設施健全的硬環境,也要有一個較好的軟環境。要讓他們能夠住得起、住得近,還要住得健康安全,這樣他們才能安居樂業。因此,廉租房建設規劃一定要科學合理,位置不能太偏,地段要遠離污染的地方,特別是不能選址在工業園區內。如果確實要解決園區務工人員的住房困難問題,可以將廉租房選址在工業園區附近,且是經過環保部門檢測沒有污染的地方。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把廉租房這一民生工程辦成民心工程。

篇4

一、住房公積金保障制度實施現狀的分析

瑞安市從1994年推行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以來,公積金歸集額直線上升,1998年試行職工個人購建房住房公積金貸款業務,進一步擴大了住房公積金制度的影響面。公積金制度的建立不僅加快了居民住房條件的改善,而且活躍了房地產市場,推進了城市化進程。到20__年7月底,全市參加住房公積金共有944個單位,31179人,全市已累計歸集住房公積金7.35億元,住房公積金余額達到6.15億元。而非公企業住房公積金歸集余額僅為0.16億元,只占了歸集總額2.6的,由此可見,在住房公積金金額不斷增加的同時,住房公積金歸集出現的缺陷也日漸顯現,筆者以瑞安市為例對繳存住房公積金對象進行分類分析。

(一)國家機關、事業單位成為公積金歸集的主要對象。目前瑞安市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的公積金繳存是24047人,歸集余額達4.667億元,占總余額的75.9,這一部分穩定的繳存者成為公積金歸集的主力軍,同時他們也成為公積金低利率貸款的主要受益者。

(二)國有企業基本上建立了住房公積金。瑞安市國有企業住房公積金歸集余額為1.323億元,占總余額的21.51。這一部分主要包括兩類,第一類是經濟效益較好的國有企業如煙草公司、交通運輸部門、郵電、各大銀行及金融機構等基本上等同機關事業單位,繳存情況良好。另一類是效益一般的國有工貿企業如百好乳品廠、萬隆化工廠等雖然繳存數額相對較低但基本上還是正常繳存。

(三)國有、集體企業改制后轉為非公企業和新建的非公企業成為住房保障體系中不和諧的一族。隨著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和非公有制經濟的蓬勃發展,非公企業的從業人數在數量上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而絕大多數非公企業未建立住房公積金,這已成為公積金制度能否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的重要問題,也是住房公積金管理工作的一塊硬傷。非公企業住房公積金的建制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帳戶封存多。很多國有、集體企業在改制為非公有制企業后就停止了住房公積金的繳存,目前全市累計封存住房公積金帳戶2095戶。二是實施人數少。如果參照非公企業養老保險金的繳納情況來統計,全市未建立住房公積金的非公有企業200家,共計15000人;如果按非公有制企業的實際數量來統計,這個數字將更大。三是繳存額度低。目前參加非公有企業的繳存額主要集中在最低額240元這一檔。

二、非公企業的住房保障體系是一塊缺失的陣地

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的初衷是想通過長期、穩定的住房儲金積累,發揮資金互助功能,解決廣大中低收入職工的住房問題。目前,由于大部分非公企業未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導致非公企業職工的工資構成中缺少了應有的住房消費資金部分,失去了申請住房公積金低息貸款的基本條件,從而使最需要改善住房條件的這部分企業職工卻游離于政策覆蓋面之外,成了被住房保障體系冷落的群體。在城市化進程中,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城是不可逆轉的大趨勢,越來越多的城市也開始在政策上不斷降低農民進城的門檻。然而,對“農民工”來說,戶籍的開放不能使他們成為真正的“城里人”,只有有了自己的居所,他們才屬于這個城市。要花上幾十萬元購買商品房“安居”,對他們來說遙不可及。住房問題已成為是阻礙農民到城鎮落戶就業,實現農村勞動力有效轉移的一個制度瓶頸。

(一)非公企業的打工族成為住房公積金保障制度局外人的原因分析。一是業主意識不強。實施住房公積金制度,意味著非公有制的企業每月要按一定比例為職工繳存住房公積金。雖然國務院《住房公積金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規定為職工繳存住房公積金的費用可稅前列支,但畢竟還是要增加企業的生產經營成本。企業主從企業效益和職工流動性大的角度考慮,往往不舍得在這方面投入。二是制度保障不力。盡管《條例》是強制實施為保障的,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這項制度尚沒有真正納入國家強制實施的社會保障體系之中,缺乏專門的執法機構,從而使這項工作難以有實質性的推動。三是宣傳力度不夠。造成了非公企業經營者貫徹實施《條例》的法律意識不強,非公企業職工在住房公積金問題上的維權意識淡薄。

(二)住房保障制度的不公是社會不和諧的雜音。由于非公企業職工的工資待遇水平普遍較低,如果不建立公積金制度,這部分職工家庭就不能享受住房公積金優惠政策,實際上是侵犯了職工的合法權益;住房公積金的稅前列支政策,實質上是由國家、集體、個人三者共同負擔,解決職工住房問題的一個籌資機制。如果企業不為職工繳存住房公積金,把企業職工的住房問題推向社會,長此以往,政府住房解困的負擔將越來越重,容易誘發新的社會矛盾。據20__年2月3日《中國經濟時報》報道,“非公有制經濟在行業分布上以輕工紡織、普通機械、建筑運輸、商貿服務等領域為主,現已向重化工業、基礎設施、公用事業等領域拓展。在40個工業行業中,非公有制經濟在27個行業中的比重已超過50,在部分行業中已占70;在商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

非公有經濟已占主體地位”。面對如此龐大的民間資本,如此龐大的雇傭隊伍,如果不致力于解決諸如住房保障等這些勞動力的基本需求品,將會由此引發大量的勞資沖突,從而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和長治久安。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展示了勞資關系惡化所導致的結果,不能不引起嚴正關注。(三)在非公企業建立住房公積金保障制度的必要性。一是維護國家穩定,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二是維護國家法規嚴肅性的需要。國務院《條例》和省《條例》都對城鎮非公企業實行住房公積金作了明確規定,是法律依據,貫徹好兩個《條例》也體現了依法行政的要求。三是維護保障職工合法權益的需要。住房公積金是企業職工應該享受的法定住房貨幣工資,政府應當有責任去維護職工的合法權益。四是增強企業凝聚力的需要。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后,給員工以歸屬感。穩定了員工隊伍,調動了員工的積極性,可能會給企業帶來更大的效益回報。五是公積金事業健康發展的需要。只有在數量眾多、蓬勃發展的非公企業拓展住房公積金制度,住房公積金才有其源源不斷的生命力。

三、非公企業建立住房公積金保障制度的對策與建議

(一)統籌規劃,加強領導。當前,勞資關系已成為最重要的經濟社會關系,勞資關系的和諧度,直接影響經濟運行的良性度和社會穩定的和諧度。住房公積金與養老保險金、醫療保險金一樣,同屬于社會福利保障基金性質,各級政府應高度重視,要把在非公企業推行住房公積金工作列入“十一五”規劃,制定具體的政策措施,從制度上加以落實。同時,非公企業建立住房公積金制度是一項難度大、涉及面廣的工作,必須要加強組織領導,強化執法手段,很抓工作落實,確保該項工作能夠在“十一五”期間得到實質性的推動。

(二)廣泛宣傳,營造氛圍。非公有制企業住房公積金的建制,是一項嶄新的工作,公積金管理機構要積極做好宣傳發動和輿論引導工作。通過報紙、電視、廣播、宣傳資料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條例》和有關文件精神,讓非公企業的職工了解自己應該享有住房制度方面的哪些權益,讓全社會都來關愛非公企業職工的安居樂業。另外,還要經常性地組織面向非公企業法人代表的法律及業務培訓宣講,使他們充分認識到為職工繳存住房公積金不僅是承擔社會責任的應盡職責,也是企業實施人本管理的戰略舉措,從而進一步統一思想,形成推進這項工作的良好氛圍。

篇5

福建省勞動局:

    你省轉來福州市勞動局《關于短期投資的外資企業中方職工因工傷致殘后的保險待遇如何支付的請示》(榕勞仲〔93〕257號)收悉。經研究,函復如下:

    根據國務院《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勞動管理規定》(國發〔1980〕199號)和勞動人事部《關于外商投資企業用人自主權和職工工資、保險福利費用的規定》(勞人計〔1986〕44號),外商投資企業中方職工在職期間的保險福利待遇應按照中國政府對國營企業的有關規定執行。因此,對外資企業中方職工因工致殘的退休費和護理費的支付,應按照《國務院關于工人退休、退職的暫行辦法》(國發〔1978〕104號)及你省有關規定研究確定。

篇6

【關鍵詞】工業;工業廢氣;污染;治理

當前工業廢氣污染已經成為大氣污染的主要來源,其對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傷害。當前國家加大了對環境污染的治理力度,而治理工業廢氣污染成為當前環境保護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工業廢氣污染治理技術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一系列的相對成熟的治理技術。本文筆者分析了當前工業廢氣污染存在的危害性,并對工業廢氣污染治理技術應用和發展的意義進行探討,同時結合多年的工作經驗,對近年來在治理工業廢氣污染方面所采用的技術進行研究。

一、工業廢氣污染的危害

1、工業廢氣污染對人體造成傷害。工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廢氣不經過處理,直接排放到大氣中,會對人體造成嚴重的傷害。其中最主要的體現是,人體吸入工業廢氣會造成呼吸道疾病與生理性能停滯,甚至會出現致癌或者眼睛失明等現象。

2、工業廢氣污染對植物造成危害。工業廢氣中含有大量污染物,尤其是尤其是二氧化硫、氟化物等,這些會對植物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不僅會造成植物葉枝脫落,還會造成植物尤其的農作物的減產。此外,會影響到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也間接影響到人類的生存環境。

3、工業廢氣污染會對全球氣候環境造成影響。工業廢氣污染作為大氣污染的一個主要來源,它對大氣環境的污染已經超越了國界,危害已經遍及全球。工業廢氣污染對全球環境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加速全球臭氧層的破壞;二是工業廢氣污染會形成酸雨,造成農作物減產,建筑物等腐蝕;三是工業廢氣污染會使全球氣候變暖,兩極冰雪融化等,嚴重破壞生態環境。

二、研究工業廢氣污染治理技術的應用和發展的意義。

由于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工業生產活動中排放的廢氣越來越多,已經給人類的生存環境帶來了嚴重的污染。研究工業廢氣污染治理技術的應用和發展,一方面可以為人類的生存環境的改善提供幫助,更好地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另一方面可以增強企業自身的環保意識,降低企業的能耗和環保投入資金,實現政府、社會以及企業之間多贏的局面。

三、當前工業廢氣污染治理技術探討

工業廢氣一般分為固體顆粒粉塵污染物和氣體污染物,因而工業廢氣污染治理技術也要針對污染物的不同而不同。當前比較成熟的工業廢氣污染治理技術主要有以下幾種:

1、吸附法。吸附法主要是利用某些具有較強吸附能力的固體吸附劑(譬如活性炭、分子篩、硅膠等)吸附工業廢氣中的有害成分而達到消除有害污染的目的。這種方法具有設備簡單、應用范圍廣、凈化效率高的特點,是一種傳統的廢氣治理技術,也是目前應用最廣的治理技術,但是該技術存在投資后運行費用較高且有產生二次污染的缺陷。

2、吸收法。吸收法是利用某種特定的化學液體來對工業廢氣進行吸收,再利用有機分子和吸收劑物理性質的差異進行分離的廢氣污染物控制技術。但是該方法具有較大的局限性,主要適用于濃度較高、溫度較低和壓力較高情況下廢氣污染物的處理。同時這種方法的回收率太低,由于前期投資及運行成本都很高,導致經濟效益不明顯。

3、催化燃燒法。催化燃燒法主要是借助某種催化劑來分解或者使工業廢氣燃燒后變成無害氣體。這種方法使用設備簡單,投資少,見效快,基本上不會造成二次污染。缺點是不能對廢氣中的有機物質進行回收,只有投入,而不產生任何經濟效益。

4、生物法。生物法起初主要應用于脫臭。近年來隨著對工業廢氣污染治理技術研究的不斷深入,該法也逐步應用于有機廢氣污染物治理。這種方法與先前的常規治理技術相比,具有設備簡單,投資運行費用低,無二次污染等優點,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該方法只能在處理低濃度、易生物降解的有機廢氣污染物時才具其經濟性,也就是說此方法不具有普遍適用性。

5、光分解法。光分解法主要是在光照環境下,借助催化劑(如TiO2)介質材料產生正負電子荷,將空氣分解為氫氧根離子,從而產生分解還原作用.因此可以將各種有害化學物質、惡臭物質分解或無害化處理達到凈化空氣、抗污除臭的作用。光分解廢氣的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特定波長的光直接照射,使廢氣直接分解;另一種是在光照條件下,借助催化劑的作用對氣體進行分解。這種方法主要是一些技術比較先進的國家研究效果比較突出,而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的開拓。

四、工業廢氣污染治理技術展望。

工業廢氣污染治理在環保治理工程領域開展時間不是很長,目前雖然各種治理技術復雜多樣,但是由于某些工藝還不夠成熟,或多或少都會存在一定的缺陷。隨著環保技術的不斷發展,工業廢氣污染治理技術將會朝著多樣化、低成本、低能耗、管理維護簡單等方向發展。

五、結語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工業生產活動產生的廢氣污染日益嚴峻,雖然國家近年來加大了環境治理力度,采用了一些廢氣污染治理技術,但是由于我國工業廢氣治理、凈化技術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技術效率、規模效率不高,持續研究開發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為了進一步提高我國工業廢氣治理水平,我們要加快工業廢氣污染治理技術的研發、創新及應用水平,促進新技術、新工藝、新裝備快速市場化。

參考文獻

[1]徐磊,黃學敏,曹曉強.生物法在處理有機廢氣中的研究現狀及展望[J].山西建筑,2007,33(11):364-365.

[2]賀文力.試論工業廢氣的危害及其主要防治方法[J].科技與創新,2014年11期.

[3]韓明遠.試析治理工業廢氣污染技術的有效應用[J].民營科技,2015年08期.

[4]祝洪芬.工業廢氣污染治理的相關技術[J].中國科技信息,2015年02期.

篇7

關鍵詞:污染源;企業;綠色招商

中圖分類號:X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69X(2009)05-0038-03

1 引 言

近年來,黑龍江省寧安市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企業數量變動頻繁,資源能源消耗量大幅上升。新的工業污染日益加重,成為制約該市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之一。寧安市根據全國的統一部署,全面開展了污染源普查工作,基本摸清2007年度全市污染狀況。本文以工業污染源普查成果為依據,探討該市工業污染的原因及防治對策。有利于正確判斷環境形勢,科學制定環境政策、環境規劃和污染治理方案,為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奠定基礎。

2 寧安市工業污染現狀

根據全國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界定的工業源普查規模和范圍,寧安市符合普查要求的工業源194家,占全市污染物排放量的80%。普查范圍覆蓋全市所有符合普查要求的工業源。數據采用順序為監測數據、產排污系數核算、物料衡算,數據真實可靠。本次普查結果基本上體現和代表了全市的工業污染現狀。

2.1 全市企業分布18個小行業

該市無大型企業,中型企業7家,其中重點源是6家,一般源是1家;小型企業187家,其中重點源是72家,一般源115家。

全市工業企業分采礦業、制造業、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3個大行業,18個小行業,主要分布的行業制造業占優勢,共計154家;熱力供應位居第二,共35家。制造業中:以69家木材加工及木制品業、33家農副食品加工、15家非金屬礦物制品業位居前三位。全市工業源區域分布情況見表1(三陵鄉無工業污染源未列入)。

2.2 工業污染物排放情況分析

2.2.1 廢氣污染物排放情況

寧安市鍋爐總數130座,鍋爐總額定出力355.46MW,窯爐總數40座,廢氣治理設施總數84套,無脫硫設施。廢氣治理設施的投資2 531.50萬元,廢氣治理設施的運行費用706.24萬元,廢氣治理設施設計處理能力2.1788×106m3/h,廢氣治理設施實際處理廢氣量385 649.50萬m3。工業廢氣排放量563 995.39萬m3,其中:燃燒過程排放量277 886.55萬m3。廢氣中污染物排放量:煙塵排放量6 346.37t;二氧化硫排放量1 554.55t,其中:燃料燃燒過程中排放量1 256.18t;氮氧化物排放量1 175.66t,其中:燃料燃燒過程中排放量976.71t。工業粉塵排放量1 529.43t,氟化物排放量1413.24kg。主要大氣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強度0.50kg/萬元GDP,單位面積排放量是34.35kg/ Km2。工業綜合能耗38 9339.83t,工業GDP能耗為0.72t標煤/萬元GDP,以寧安市城區消耗最大,占全市的80%,全市能源消耗原煤位居第一位。

供熱行業是33家,也是排放大氣污染物主要的行業,城區是25家供熱企業,東京城鎮8家供熱企業。用煤量是59530t,廢氣排放量是61839.16萬m3,煙塵排放量是789.74t,二氧化硫是272.2t,氮氧化物175.01t,供熱量達到729744GJ。

2.2.2 固體廢物排放使用情況

寧安市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是204129.2t,共有冶煉廢渣、爐渣、粉煤灰、污泥和其他廢物,以爐渣和粉煤灰為主,兩者之和占總固體廢物的56%,基本上全部綜合利用于建筑行業或鋪路等;其他廢物85757.39t,占固體廢物的42%,其中84356.89全部綜合利用;污泥量為439.03t,其中320t綜合利用,116.03噸進行處置。全市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量為202608.11t,綜合利用率達到99%。

2.2.3 水污染物排放情況

寧安市136個企業用水,用水總量2835.73萬噸,取水總量427.43萬t(城區和渤海鎮取水總量分別占總取水總量的62%、28%),其中:60個企業用城市自來水(地表水)8.38萬噸(城區、東京城鎮自來水取用量分別占74%、18%);78個企業用自備水(大部分是地下水)419.05萬t(城區和渤海鎮自備水用量分別占自備水總用量62%、29%)。其中23個企業有重復用水約2408.30萬t,其它鄉鎮的取用水量很小。全市工業源自備水中只有倍豐集團寧安化工有限公司3000噸自備水為地表水,其他均為地下水。

工業排水主要是排入牡丹江,全市共有廢水治理設施21套(18個企業),總投資4 321.1萬元,運行費用441.36萬元,耗電量316.2kW/h,廢水處理設計處理能力64734t/d,年實際處理量為1 318.37萬t。2007年GDP539 400萬元,工業增加值147 120萬元,工業源主要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的排放強度為3.8kg/萬元GDP,13.98kg/萬元工業增加值,單位面積排放量為259.55kg/km2。全市工業廢水排放量314.44萬噸,排放量的百分比為寧安市城區64%、渤海鎮21%、寧安鎮9%、蘭崗鎮4%,重點排水企業主要分布在城區及渤海鎮。

水污染物中相對排放量大的主要有化學需氧量2056.69t、占67%;生化需氧量809.34t、占27%;氨氮148.63t、占5%;石油類21.54t、占1%;揮發酚0.18t、接近0%;氰化物1t、接近0%。城區、渤海鎮排放化學需氧量和氨氮位居前兩位,主要排放化學需氧量的單位是鏡泊湖糖業有限公司、黑龍江倍豐農資集團寧安化工有限公司年排放量分別為1370.07t、166t。位于渤海鎮的鏡泊湖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排放化學需氧量205.59t。氨氮排放量大的企業倍豐集團寧安化工有限公司年排氨氮107t,鏡泊湖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年排氨氮38.33t。

倍豐集團寧安化工有限公司、鏡泊湖糖業有限公司、鏡泊湖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和豐釀酒有限公司、鑫鵬肉業有限責任公司5戶排水企業的取水量之和為360.5萬t,占工業源取水總量的84.34%;排水總量為260.07萬t,占全市工業源排水總量的82.71%。該市水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行業主要是氮肥制造、制糖、淀粉及淀粉制品的制造、酒精制造、畜禽屠宰業等。

3 寧安市的主要環境問題

(1)企業的布局和污染物的排放負荷分布不均,主要分布在城區、渤海鎮、東京城鎮,經濟相對繁榮的地區,排放污染源的負荷越大,污染越嚴重。

(2)該市有些企業生產工藝相對落后,排放的污染物量很大。應加大調整產業結構及淘汰落后生產工藝的力度,限制耗水耗能高的企業。

(3)區域工業布局不合理。由于歷史遺留問題,有個別企業或建在居民區,或建在居民區主導風向上風向,或臨近居民飲用水源地等敏感區域。

(4)為搞活地方經濟,大力招商引資,對招商項目提供各種優惠政策,環境管理機構無法全面履行環保監管職能,導致進入該市的項目,執行建設項目審批制度過于簡單,污染問題隨之出現。

(5)有些鄉鎮企業技術落后、設備簡陋,管理水平差,屬于初級產品加工型和消耗自然資源型,競爭力相對較差,“三廢”產生量相對較高。

4 防治對策及建議

4.1 調整產業結構

限制耗能高、耗水大、浪費資源的行業,淘汰落后工藝設備及生產線。例如關停天馬水泥有限公司兩條落后生產線,關停粘土燒磚的小企業等。

調整鄉鎮工業發展方面,嚴格控制污染嚴重項目的建設,根據資源條件,充分發揮本地區的優勢,因地制宜,引導鄉鎮企業發展無污染和少污染的行業。在管理中應注意:產品結構要合理、選址要得當、堅決實行“三同時”制度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4.2 合理工業布局

把調整工業布局作為防治鄉鎮工業污染的重要對策。如劃定鐵西和范家工業園區,對工業布局進行合理調整。科學制定城鎮的建設與發展規劃。努力使鄉鎮工業的發展與村鎮建設結合在一起,工業布局與經濟發展必須用戰略眼光統籌規劃,小城鎮與小城鎮之間要統一協調關系,對于環境隔離帶很小的區域,要特別注意大氣的交叉污染和水質疊加影響,在工業布局中要留有足夠的環境隔離帶和避開水域相鄰區域的水源保護帶。新建的鄉鎮工業項目選址。不但要考慮對項目所在地的環境影響,而且要考慮周圍相鄰環境的環境。在城鎮的上風向、水源上游、城鎮居民區、自然保護區等環境敏感地區,限制建設工業企業及有污染的鄉鎮工業群體。

4.3 針對性治理高污染企業

對氮肥制造、制糖、淀粉及淀粉制品的制造、酒精制造、畜禽屠宰業等水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業和33家大氣污染物排放相對較高供熱企業,以及工業廢氣治理方面無脫硫設施等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治理。實施總量控制和節能減排,以最小的環境代價或零環境代價換取最大的經濟利益。

4.4 關停并轉遷污染企業

結合鄉鎮工業調整,對于那些污染嚴重效益差又難于治理的企業,實行關、停、并、轉的措施,減少污染的數量;對于居民密集區、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等環境敏感區內的有污染危害的企業,必須實行關、停、并、轉、遷的措施;對于搬遷困難,而且工業污染嚴重的企業,抓緊技術改造,實行停產限期治理或合并、轉產等措施;對嚴重破壞農業生態的鄉鎮工業分別采取停產或限期治理等措施。

4.5 加大環境執法力度

加強環境管理,實行環境保護責任制,各級人民政府要對所轄企業的污染防治負責,把保護環境作為制定經濟發展計劃的重要綜合平衡因素。環境保護部門切實行使國家賦予的規劃、監督、協調等職能。

應建立健全鄉鎮環境機構,根據各地具體條件和實際情況成立或配備兼職和專職的環保工作人員。

加強環境保護的法制建設,制定和健全環境保護法規,建立環境法制體系,使環境保護工作在法制軌道上開展。4.6 依靠科技進步減少廢物排放

依靠科持進步是防治工業污染最積極、最根本的措施。必須明確環保科學技術為環境管理服務的方向,提供適合市情的治理技術和科學管理依據。

努力提高監測工作水平,及時準確地報告環境狀況,提高數據綜合分析能力,使之適應環境管理工作的需要。

針對寧安市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開發和引進節約能源和資源,無廢物排放或減少廢物排放的清潔生產工藝、新技術、大力推廣“三廢”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技術,使“三廢”資源化、產業化、商業化,逐步實現廢物排放量最少化。

4.7 提高全民環境意識

加強環境保護的管理和教育工作,提高全民的環境意識,特別是各級領導者的環境意識;抓好環境管理部門和鄉鎮工業管理部門領導和職工的環保教育工作;對鄉鎮企業專職和兼職環保工作人員的進行相關培訓。大力開展環境法制宣傳,普及環境知識,增強法制觀念,人人養成自覺守法的習慣。

篇8

結合。

關鍵詞:機械化生產;環境污染;污染治理

中圖分類號:X8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2374(2013)32-0078-02

1 概述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越來越注重生存的環境,然而21世紀下的機械工業的不協調發展,導致環境發生大的變化,機械工業化的污染導致生態與環境的嚴重破壞,生存于該環境下的人與物受到外界惡劣環境的影響,出現病癥。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據相關分析顯示,我國相同GDP產值帶來的環境污染排放量是發達國家的10倍以上,其中污染排放量已經嚴重超過了環境承載能力,環境破壞帶來的負面的經濟影響是巨大的,可能達到60%以上,因此,工業污染帶來的經濟效率是微不足道的。在這樣一個機械化大生產背景下,合理地控制和調節機械化污染和做好一定的污染治理工作是必要的,本文將全面而系統地闡述機械化生產下的污染治理策略分析。

2 機械生產污染分析

機械化生產一般指的是機械化生產下產生的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及各種噪聲等,其中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對環境影響較大。

對于水污染問題,近些年來,國家環保局公布說明,我國70%的江流湖泊均有一定程度的輕度水污染,水污染導致魚類以及飲用水安全受到威脅,水污染成分大多以有機物污染為主,污染程度超過了水凈化容納能力,其中化學需氧量排放量物質較大,雖然近年來有一定的回落,然而變化波動不大,對于氮氧排放量基本持平,然而整體廢水排放量逐年遞增,2010年,我國的廢水排放量已經達到600億噸。

對于大氣污染問題,由于一些有害氣體的大量排放,不僅造成局部地區大氣的污染,而且影響到全球性的氣候變化。目前對大氣質量的監測主要是監測大氣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懸浮顆粒物(主要為PM2.5)等的濃度,然而還有一些廢氣物,例如工業煙塵、工業粉塵等,大氣污染常見的污染是酸雨的形成、全球溫室效應等。從2001年到2010年,我國二氧化碳排放量先是快速的增長,到2006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緩慢地回落,回落幅度較小,工業煙塵、工業粉塵在這期間有略微的回落,整體趨勢導致大氣污染仍然較嚴重。

對于固體廢棄物而言,包括PM2.5、工業煙塵、工業粉塵、廢渣以及其他廢棄物,工業廢棄物嚴重影響居民出行,在街道馬路上的堆積不僅影響環境質量,而且占用大量的土地;我國的工業產生量和排放量是逐年遞增的,到2010年,固體廢物的產生量已經達到25億噸,然而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是遞減的。固體廢棄物的大量堆積,一段時間,隨著雨水等外界風化作用,部分固體廢棄物消融于土壤中,導致土壤的污染,農田等用地出現污染,嚴重影響人們的飲食安全。

我國能源以煤炭資源為主,然而在大闊步地追求經濟效率的同時,應該合理地協調配合經濟發展、環境污染治理、社會效率,實現企業全面質量管理,走生態工業道路。

3 污染防治分析

機械化大生產必定帶來一定的環境污染,應該怎么合理地防治環境污染是當務之急;污染防治問題歸因于如何排放破壞環境的污染物,污染程度取決于污染物的排放量,因此,從政策上出發,可以考慮關閉一些嚴重污染的小型企業,然而這個舉措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實現環境治理和經濟發展的“雙贏”是舉步維艱的,需要一定的硬條件和軟素質。

硬條件包括企業的技術實力、環境防治的資金投入等。污染物排放是客觀存在的,如何有效地減小污染排放物的危害程度以及化廢棄物為我們所用成為有效治理污染的舉措。現在企業機械化大生產,生產增長方式粗放,經濟結構不合理,資源消耗量很大,歸根結底是我國大部分企業技術能力不夠,缺乏技術創新、開發創新,沒有新資源、新能源、新設備、新產品取而代之那些污染物。對于資金的投入是重中之重的,資金的投入,促進人才技術的創新,促進環境防治工作有序的進行,使得環境效率更加的突出,而且企業的環境保護意識也來源于企業的資金情況。

軟條件是國家的調制機制、制度、法規等,國家的調制機制也起著關鍵的作用,國家鼓勵技術創新、嚴格控制污染排放量,促使大中小企業注重環境防治工作,避免不必要的工業化生產浪費。國家由此可通過經濟激勵措施促進循環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建立一套完整的經濟指標體系,加強監測和企業的污染排放報告制度等。國家通過規劃,促進生態管理規劃,一定程度上約束機械生產行為。國家從根本上考慮環境防護,促使各大小型企業引起重視,國家政策的調控是機械化大生產下的指揮棒,機械化生產有別于其他非實體經濟的發展。通過一套完整的經濟管理體系,可以有效地防治環境問題,實現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4 結語

人類生活在大氣里,潔凈大氣、飲食、飲用水是人類賴于生存的必要條件。隨著地球上人口的急劇增加,人類經濟增長的急速增大,地球上的污染日趨嚴重,其影響也日趨深刻。近30年來,我國工業化生產發展迅速,然而三廢排放量逐年遞增,尤其是2000年以后,廢水、廢氣、固體廢棄物排放量上升明顯,一定程度上帶來了經濟的發展,造成環境破壞付出的代價更大。通過國家的宏觀調控,企業人才的培養以及全面質量管理,實現機械化大生產同污染之間的“雙贏”的目的,有機結合經濟發展、環境污染治理、社會效率,促進機械化大生產背景下的污染防治。

參考文獻

[1] 張小蒂.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與環境變化的實證分析[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02,(11).

[2] 中國環境保護部.中國環境狀況公報[R].中國環境保護部,2001~2010.

篇9

關鍵詞:洛倫茲曲線;工業GDP;基尼系數;污染負擔

中圖分類號:F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3)09-0022-08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各國都面臨著環境污染與治理問題,采取有效的環境政策是促進環境與經濟和諧發展的必然要求,在大氣污染治理中,工業廢氣排放的治理是世界環境問題的主要內容之一。大氣環境與人們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一旦大氣環境受到破壞,人們的身體健康就會受到損害,而且是任何人都無法躲避的,工業廢氣的排放與增加會直接帶來大氣環境的破壞,成為威脅人們健康的重要因素。比如,近年來在我國一些地區已經出現嚴重霧霾天氣,大氣污染問題已經引起了政府和市民的普遍重視,霾對呼吸系統、心血管、神經系統都有影響,尤其是會使呼吸系統患病率顯著增加[1]。各地區都在試圖多途徑、多種措施來加強大氣污染的治理工作,加強環境管理體制的建設[2]。針對治理大氣污染工作,各地方政府和企業不斷通過工業企業技術改造、汽車尾氣治理和新能源交通工具使用推廣,等等,希望能夠在環境污染的防治方面取得進一步的成效[3]。減少工業廢氣排放,降低工業化污染,已經成為政府、企業和市民普通關注的問題。

一、我國工業廢氣排放與控制現狀

工業廢氣的排放量在工業化發展中會處于不斷上升的趨勢,我國通過改善環保排放裝置、對污染企業進行整頓等措施嚴格控制工業的廢氣排放,取得了一定成效。如圖1所示,2002—2010年,包括工業二氧化硫和生活二氧化硫的排放總量自2002—2006年一直呈現逐年遞增的態勢,但2007—2010年排放總量呈現了下降趨勢;2002—2010年,工業煙、粉塵的排放量呈現了整體下降的趨勢,說明對煙粉塵的清潔控制技術水平較好,從整體來看,在這一階段,我國廢氣排放量的規模有所下降。

從近兩年廢氣排放量的變化來看,2010年我國工業廢氣排放總量為519 168億立方米,二氧化硫排放總量為2 185.1萬噸,工業二氧化硫排放量為1 864.4萬噸,工業二氧化硫去除量3 304萬噸,工業煙塵排放量603.2萬噸,生活煙塵排放量225.9萬噸,工業煙塵去除量38 941.4萬噸,粉塵排放量為448.7萬噸;2011年我國二氧化硫排放量為2 217.91萬噸,比上年增加了32.81萬噸,煙(粉塵)排放量為1 278.83萬噸,比上一年增加1.03萬噸。從數據分析上看,我國在控制廢氣排放上已經取得一定的成績,但是,2011年比2010年二氧化硫和煙(粉)塵的排放量有所增加,這說明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入,工業廢氣排放總量同時在增加,污染物的減排任務也隨之增加,環境保護問題更應受到重視。

隨著經濟的繼續向前發展,能耗及工業總產值在逐年增長,工業廢氣的排放總量將會進一步增加,甚至是成倍增長[4]。因此,我們需要從多角度、多方面來研究和探討降低單位工業總產值帶來的廢氣負擔率,對此,我們需要進一步分析各地區廢氣排放量的變化及負擔狀況,研究存在的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廢氣減排工作的順利進行。

二、廢氣排放的環境洛倫茲曲線

按照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經濟增長會導致環境污染不斷加深,當經濟發展水平超過特定水平之后,經濟增長,產業技術進步或調整,會使得環境污染呈現降低的態勢[5]。環境污染與經濟增長存在一定的內在關系[6]。由于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必然使得各地區的廢氣排放與控制水平存在差異,我們必須要對不同地區的差異及其原因進行分析。

對我國工業廢氣排放量的波動與分布特點進行進一步分析,研究各地區廢氣排放負擔是否存在差異及其原因,對完善環境治理政策,提出相關建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為研究各地區廢氣排放是否平均,首先選擇洛倫茲曲線和基尼系數進行實證分析。洛倫茲曲線原本是用來描述社會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一種曲線,在這里引用洛倫茲曲線的研究方法和基尼系數指標來分析各地區廢氣排放的負擔狀況與存在差異的原因。二氧化硫、煙(粉)塵是工業廢氣排放的主要物質,也是對環境造成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假定各地區在生產過程中在GDP方面的貢獻率會帶來一定量的廢氣污染物的排放,用各地區的工業GDP占全國工業GDP的比重表示各地區工業生產貢獻率,用各地區二氧化硫和煙(粉)塵的排放量占全國二氧化硫和煙(粉)塵排放量的比重表示各地區工業生產帶來的氣體污染負擔率。將各地區的工業生產貢獻率與大氣污染負擔率進行比較,用以衡量各地區污染氣體排放帶來的環境損失與生產貢獻之間的差異。

(一)指標選擇

各地區工業生產貢獻率Ia=各地區的工業GDPa/全國工業GDP

各地區的廢氣排放負擔率Max=各地區廢氣排放量Pax/全國廢氣排放總量P

廢氣排放負擔率與生產貢獻率之比Qax=Max/Ia

x=1,2,分別代表煙(粉)塵和二氧化硫;a=1,2,3…31,表示31個地區。

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經濟增長和清潔技術提高會有助于實現工業廢氣的減排[7]。基于此特點,如果Q小于1時,數值越小,意味著該地區工業生產帶來的經濟效益的增加率越高于廢氣污染的增加率,表明該地區具有較高的生產力水平,因工業排放導致的大氣污染程度較低,或者是該地區的控制污染技術水平較高,大氣污染物的排放受到很大程度的控制;反之,如果Q大于1,則代表該地區工業生產帶來的經濟效率低于廢氣污染的增加率,表明該地區的生產會帶來更多的廢氣排放,環境效益的損失大于經濟效益的增加,若Q值越高,則表明該地區需要努力提高生產技術水平,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或者通過強化保護大氣環境的措施,提高清潔技術水平,控制工業廢氣的排放。

(二)繪制環境洛倫茲曲線

洛倫茲曲線通常是一條下凸的曲線,用以表示不平均的程度,下凸程度越大,代表越不平均[8]。如圖2和圖3所示,45度的對角線是表示絕對平等線,即各地區廢氣排放水平不存在差異,各地區的廢氣排放負擔相同;橫軸和右側的縱軸所組成的折線是絕對不平等曲線,表示廢氣排放僅由一個地區釋放,也就是基于工業生產的大氣污染物的負擔是由一個地區帶來的;左側的縱軸表示各地區不同氣體排放量在全國中的比重,即各種廢氣排放的污染負擔率,橫軸表示各地區工業生產貢獻率,即各地區的工業GDP在全國工業GDP中的比重。圖中四條彎曲的曲線是將不同地區工業生產貢獻率與氣體污染的負擔率確定的散點連接而繪制的,每條曲線與對角線組成的面積用A表示,曲線與折線之間的面積用B表示,用A/(A+B)的數值即基尼系數來分析氣體污染物的排放水平,該數值越大,則表明氣體污染物的排放越是集中在少數幾個地區,反之,則表示各地區的氣體污染排放負擔相同[9]。

由于實際中數據是離散的,為更準確地計算基尼系數,需要準確繪制洛倫茲曲線模型[10]。根據圖2和圖3中散點分布特點,經過模型的篩選與最優分析,最終選用二次曲線模型,對廢氣排放負擔的環境洛倫茲曲線進行曲線估計,如表1所示,給出了兩種氣體污染的環境洛倫茲曲線的回歸模型檢驗報告,從擬合優度、模型檢驗結果和各個參數值來看,模型均具有統計學意義,擬合優度很好。

建立的回歸方程為:

通過定積分進行計算,獲得不同氣體排放的基尼系數A/(A+B)的比值,2010年數據為:0.09 7(二氧化硫),0.266(煙粉塵);2011年數據為:0.241 7(二氧化硫),0.3280(煙粉塵)。一般情況下,如果基尼系數小于0.2,認為絕對公平,0.2~0.3,表明相對平均,0.3~0.4,表示較為合理,0.4~0.5,認為差距較大,0.5以上認為高度不平均[11]。2010年,二氧化硫排放的基尼系數小于0.2,表示各地區因工業化生產帶來的二氧化硫排放負擔的差異不大;煙粉塵排放的基尼系數處于0.2~0.3,表示相對平均。2011年,二氧化硫排放的基尼系數處于0.2~0.3,表示相對平均;煙粉塵排放的基尼系數處于0.3~0.4,表示較為合理。由于得出的基尼系數較小,說明從各地區的工業發展生產水平來看,各地區廢氣排放負擔分布是較為均衡的,廢氣的排放負擔并不是由于一個或若干地區的工業集聚造成的。各地區工業生產所排放的煙粉塵,相對于二氧化硫的排放而言,各地區的差異要更明顯一些;而從2010年與2011年廢氣排放的基尼系數變化來看,數值呈現增加的態勢,說明我國各地區在廢氣減排工作上的成效存在速度上的差異,或者說各地區工業生產帶來的廢氣排放負擔率的差異呈現擴大的趨勢,一些地方的廢氣減排工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

三、各地區廢氣負擔狀況比較

為進一步分析2011年各地區廢氣排放負擔的差異,僅考慮各地區工業生產貢獻的前提下,將各地區由于生產貢獻帶來的廢氣污染負擔狀況進行比較。表2給出了2011年各地區生產貢獻率與廢氣排放負擔率比較狀況,其中北京、天津、和甘肅等17個地區的各種工業廢氣的污染負擔率都小于生產貢獻率,顯示出較高的工業生產水平或較低的工業廢氣排放水平,這表明在這31個地區中有1/2強的城市在工業生產中廢氣的排放水平低于全國的平均標準。河北、山西、山東和河南等9個地區,存在工業生產的貢獻率小于廢氣排放的負擔率的情況,氣體污染負擔明顯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從數據分析上看,河北最為明顯,煙粉塵的污染負擔率是工業貢獻率的3倍,二氧化硫的污染負擔率是工業貢獻率的近2倍。這表明,河北的工業廢氣排放亟待有效措施加以控制,而導致河北省廢氣排放負擔較高的原因,更大的可能應該是重工業結構和較低的廢氣控制技術水平。該地區的工業結構亟待優化調整,清潔技術水平亟需提高[12]。

為進一步研究各地區工業廢氣排放的共性與差異,對數據做進一步的聚類分析。選擇、山東、河北、云南和江蘇作為初始類的中心點,這幾個地區包括了31個地區中從高至低的不同的大氣污染排放水平,但這不一定是最好的代表,需要再進行迭代過程尋找更好的類中心點代替初始類中心點。如表3所示,第一次迭代后,5個中心點分別變化為0.287、0.000、0.381、0.130和0.249,第二次迭代后,5個類的中心點變化均小于指定的收斂準則0.01,達到聚類結果要求。

表4為最終的聚類中心,可以看出,第1類的指標數據最低,包括的地區有6個:北京、天津、上海、海南、和青海,這些地區各項指標的數據較低,表明由于生產水平較高,生產貢獻率遠大于氣體污染物的排放負擔率,或者是該地區工業廢氣污染的排放率本身較低。但是在實踐中,對于各地區的大氣環境負擔率進行分析,還要考慮到其他影響因素,例如北京、天津和上海這三個城市即使工業生產所帶來的貢獻率高于大氣污染導致的環境損失率,但是引入土地面積、人口等因素,可能導致的結論會有所不同,比如:從單位土地面積上分析,北京地區所承擔的氣體污染負擔可能是很高的,在此,我們僅考慮工業貢獻率與廢氣污染負擔程度。第2類、第3類和第5類的各指標數據較高,一共包括8個城市:山東自成一類;河北、山西歸為第三類;廣東、河南、內蒙古、遼寧、江蘇歸為第五類;其余17個地區歸為第4類。在我國31個地區中,僅有不足1/3的城市的工業生產貢獻率小于工業生產導致的廢氣排放負擔率,這與各地區的生產力水平和各地區廢氣排放的控制程度有關。

綜合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廢氣排放量的變化與工業化發展水平密切相關,由于各地區的工業生產水平不同,所處的環境庫茲涅茨曲線上的階段也是存在差異的,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地區,廢氣排放的控制效果遠大于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所承擔的廢氣負擔率也相對較低;而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地區,隨著工業生產總值的增長,廢氣排放的增長速度高于工業貢獻的增長速度,該地區的工業廢氣排放負擔較重。對于各地區廢氣排放負擔存在的差異,需要針對各地區工業發展的差異特點及原因采取針對性的策略,以期更有效地幫助這些地區提高控制廢氣排放的效果。

四、地區工業廢氣排放負擔存在差異的原因

各地區廢氣排放負擔存在差異,究其原因應該有多方面的因素,既有技術因素,也有產業結構和制度差異等方面因素。從地區控制污染的差異性政策的制定方面來看,我們必須要對各地區廢氣排放負擔梯度差異的根源進行分析。我們可以將造成地區廢氣排放負擔梯度差異的主要原因歸納為以下幾個方面:

1. 各地區工業發展水平差異導致能耗水平不同,污染物排放負擔會存在明顯差異。從表5“2011年31個地區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統計分析”來看,北京能源消耗指標最低,為0.459噸標準煤/萬元,31個地區的總體均值為1.040 93噸標準煤/萬元,中值為0.903 50噸標準煤/萬元;而前面分析的廢氣負擔較高的8個地區:河北為1.300噸標準煤/萬元,山西為1.762噸標準煤/萬元,內蒙古為1.405噸標準煤/萬元,遼寧為1.096噸標準煤/萬元,河南為0.895噸標準煤/萬元,廣東為0.563噸標準煤/萬元,江蘇為0.600噸標準煤/萬元,山東為0.855噸標準煤/萬元,除河南、廣東、江蘇和山東以外,其他地區的萬元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既超過了各地區的平均水平,也大于中值水平。這說明這些地區的廢氣負擔較高的原因之一,是與這些地區的工業生產力或生產技術水平有關,同樣水平的工業生產貢獻所消耗的能源數量高于平均水平,自然地,工業污染物的排放量也會高于各地區平均水平,該地區的廢氣排放負擔超出各地區的平均水平。不僅如此,廢氣污染負擔較高也會導致治理環境的投資增加,從2011年各地區完成的工業廢氣污染治理投資按金額由少到多的排序結果來看,遼寧為第13位,廣東為第23位,江蘇、山西、河南、河北、內蒙古和山東投資總額排名依次為26~31位,31個地區中山東省治氣廢氣投資額最高,為244 688萬元,由此可見,在評價各地區工業貢獻時,必須要考慮環境成本;在工業發展中,工業廢氣總排放量既與工業總產值相關,也與能耗值相關;我們需要平衡經濟效益與環境成本,盡可能使兩者之差最小化,努力實現“環境優化增長”代替“環境換取增長”的發展方式。因此,各地區產業的生產由于技術裝備水平等方面存在差異,使得能耗水平存在區別,最終使得工業廢氣排放方面會出現梯度的差異。據此,在控制廢氣排放方面,廢氣排放負擔較高的地區應該通過提高生產工藝技術水平、改善用能結構和改進技術等方面,努力降低能耗值,從根源上控制廢氣污染排放量。

2. 地區的產業結構差異會使得各地區廢氣排放負擔存在差異。工業分布數量高的地區,工業廢氣排放負擔可能會較重。我國地區發展一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產業結構的變化呈現出工業化進程中不同階段的一般特征,在工業化水平較高的地區,它的技術密集型產業及現代化的第三產業已經成為經濟的發展主體;在工業水平低的地區,第一產業比重會相對較高;而工業化發展水平處于中間位置地區,第二產業的比重相對較高,相應地,這些地區的工業廢氣排放負擔也會相對較高。把2011年各地區第二產業生產總值占工業生產總值的比重按由小到大的順序排列,結果顯示:廣東排名第11位,江蘇排名第16位,山東排名第20位,河北、遼寧、內蒙古、河南、山西排名第22、25、28、29、31位(詳見表6)。這些排名越靠后的地區,工業貢獻更多的是依靠第二產業的發展。而有些地區,如安徽、江西、重慶等,雖然第二產業的比重較大,但是廢氣排放負擔沒有呈現較高的現象,是因為這些地區在污染產業生產中使用的清潔技術較高,或者是環境污染的控制效果更好。因此,有些地區工業廢氣排放負擔較高的另一原因,就是工業比重相對較高,污染物排放較多,甚至可能是污染工業的比重較大導致該地區廢氣排放負擔較重,而且,這些地區對工業廢氣污染的控制效果較差。

3. 環境政策存在地區差異,導致高污染行業向環境成本低的地區轉移,使得地區工業廢氣排放負擔存在差異。地區環境成本的差異會影響污染產業的地區分布,污染產業的選址會傾向環境成本低的地區,因此,差異的環境標準成為影響地區污染產業分布的重要原因,也成為影響地區廢氣排放負擔差異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各地區的治理廢氣排放的政策與標準存在差異,會導致高污染行業實際成本存在地區差異,這必然使得產業由高環境成本的地區向低環境成本的地區轉移。而對于環境成本高的地區,其污染狀況會因完善的環境政策而受到抑制,產業的布局也會有所改變,例如,國家對長三角、珠三角等重點區域率先實施大氣污染聯防聯控機制,減少酸雨、灰霾現象;浙江、江蘇兩地就對環太湖區域實行了差別化環境政策,實行更加嚴格的排放標準,從源頭上壓減排污總量。這些差異化的環境政策必將導致相關地區的某些工業廢氣排放受到限制,而相對于沒有實施嚴格管制措施的地區,某些污染較重的產業會繼續存在甚至增加,最終導致該地區工業廢氣排放負擔加重。

綜上所述,工業廢氣減排工作是我國大氣污染治理的重要內容,在各地區大氣污染負擔率與生產貢獻率比較中,進一步證實:不同地區的工業生產貢獻所帶來的氣體污染物排放水平是存在差異的;而對于地區廢氣排放負擔存在差異的原因分析中,研究發現:地區廢氣負擔水平較高的主要原因或者是由于地區產業生產技術水平不高,或者是因為第二產業比重較高且污染控制水平較低,或者是因為污染產業分布較多等原因所導致的。而像北京、上海等經濟水平較高、生產力水平比較高的地區的工業生產所帶來的工業污染物的排放比率要比落后地區的明顯低很多,這說明,提高生產力和清潔技術水平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污染物的排放水平。

五、控制工業廢氣的對策建議

經過前面地區廢氣排放存在差異的實證研究與原因分析,對于我國廢氣污染物排放的管理,我們既需要制定各地區都適宜的共性管理政策與措施,也需要針對各地區的實際情況,分析廢氣排放存在差異的內在原因,有針對性地采取差異性的管理措施。對于廢氣排放負擔較高的地區,我們主要是通過多種措施與途徑,盡快提高生產力水平和技術水平,加強氣體污染物排放的控制措施,有效降低氣體污染物的排放負擔。為更好地提高我國廢氣排放的控制水平與取得較好的環境保護效果,提出以下建議:

1. 不斷提高地區產業發展水平,提升清潔技術與促進清潔能源使用。第一,從長期來看,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深入,各地區都會面臨工業廢氣排放負擔加重的壓力,為了實現長期有效地控制工業廢氣排放數量,通過提升廢氣處理的清潔技術和促進清潔能源的使用,可以更好地實現經濟與環境的雙收益。第二,從當前各地區的工業廢氣負擔存在差異的原因來看,無論是對于由于產業結構不合理導致的有些地區廢氣負擔較重,還是由于自身生產技術水平較低、能耗較高導致的工業廢氣減排壓力較大,提升清潔技術可以改善廢氣排放狀況,促進清潔能源使用可以從根源上降低污染排放水平,從而有效地降低有關地區的廢氣污染負擔。因此,對于清潔技術的提升與清潔能源的使用,需要各主體共同努力。從政府方面,需要從宏觀角度,對廢氣排放進行控制與管理,幫助企業從環境管理方面促進清潔技術的應用;從企業角度,需要加強清潔生產指導,促進企業節能增效;從市民角度,需要提升人們的生態文明意識,加強清潔工程的自覺監督意識,積極參與到環境污染的防治工作中來。加快發展清潔能源與提升清潔技術,是解決未來能源保障和生態環境問題的重要對策,依靠清潔技術與清潔能源,可以有效降低廢氣排放負擔,擺脫對傳統化石能源的依賴,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促進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2. 加快污染負擔率較高地區的產業結構合理化調整的步伐。有些地區廢氣負擔較高的重要原因是與該地區的產業結構相關聯的,而地區生產水平的差異,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和各地區的產業布局有關,而產業結構調整一直是各國經濟發展中的重要課題,隨著我國工業化階段進入中后期,各產業之間的相互協調能力、產業結構轉換能力應該逐步增強,在各地方區域發展中,需要更加重視最佳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并存的產業結構。地區工業廢氣排放負擔的差異及原因,進一步說明了廢氣排放負擔較高的地區應該在工業結構、技術設備和生產技術發展水平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對于廢氣排放負擔較大的地區應借鑒先進地區的經驗,努力提高廢氣控制技術水平,加快重工業結構的調整,依靠技術支撐,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企業要加快技術改造的步伐,圍繞工業結構合理化發展的要求,注重提高技術創新能力和促進創新成果產業化。

3. 按地區發展差異,制定差異化管理方案,分步驟、分主次地對環境污染加強綜合治理控制。由于地區發展水平的不平衡,各地區廢氣排放負擔存在差異,針對各地區的特點應該制定差異化的管理方案,有針對地解決地方污染物控制難題,提高減排成效。比如,對于工業廢氣污染負擔較高的地區,可以以治理工業廢氣為主要方面,繼續完善工業污染源的控制,強化管理措施與方案;對于像北京、上海這樣的地區,工業廢氣在大氣污染源中相對于其他地區而言并不是處在第一位,機動車排放帶來的污染影響明顯高于落后地區,可以建議這些地區先以控制機動車減排工作為主。除此之外,從差異化的地區環境政策來看,我們還要注意,不僅要做到降低目前有些地區的污染水平,還應該防范因環境成本差異將導致的污染產業轉移現象,杜絕因污染產業轉移,導致相關地區新污染負擔增加的現象,在環境保護方面,應該“防”與“治”兩手一起抓。

4. 加快推行排污權交易,深化環境成本內在化的工作。只有不斷加強環境成本內在化,才能有效消除污染產業的外部非經濟性,體現環境公平。排污權交易制度是環境成本內在化的一個重要的政策途徑。排污權交易是當前世界各國關注的重要環境經濟政策之一,促進排污權交易的發展,可以更有效地提升廢氣減排效率。排污權交易通過控制污染物排放的總量,利用市場規律及環境資源的特有性質,在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監督管理下,各個持有排污許可證的微觀主體在政策、法規的約束下對排污指標、排污權有償進行轉讓或變更,它化解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矛盾,從經濟學的視野解決了社會問題。為適應環境政策的發展步伐,我們需要在市場規則、排放交易系統建設和環境管理制度方面,盡早做好進行排污權交易的相應準備。一是制定嚴格的廢氣控制排放標準。對于有些地區超總量指標排放必須進行嚴懲,保證廢氣排放量控制在一定范圍內,并積極采取措施,不斷努力降低污染物排放總量;二是加快建立污染源排放的統一監管機制和連續監測系統,可以進行聯網并強化管理;三是應建立廢氣排放權交易中介和排放配額跟蹤平臺,合理制定排放總量指標的分配方案。對于環境污染問題的治理,事關經濟發展的可持續,人類生存的可持續,必須要不斷完善有關法律體系、嚴格標準及執行制度,這樣才能在環境保護方面取得更有為效的成績。

5. 嚴格管理污染源流向,加強監管工作,強化環境污染的預防工作。由于污染事實發生時,因果關系調查的復雜性,影響因素的多樣性,一旦發生環境公害,我們再去研究它的因果關系,很難從法律上將之輕易地定性為某個微觀主體的責任,而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方式危害很大,治理污染時間周期很長,環境治理成本巨大,所以,對于環境污染防治工作而言,應以更為有效地預防為主,這是實現環境資源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一方面,為了盡可能將環境污染風險控制到一定范圍內,國家或地方政府應該對污染源進行有效地管理和登記,比如:對農藥成分進行限定,對農藥的生產、銷售、流通和使用進行登記;對生產中可能帶來負外部效應的企業進行登記與監管,嚴格管理企業中能帶來污染的化學物質流向,及時進行申報,等等,努力降低環境污染事件發生的概率。另一方面,針對污染源的產業分布狀況與特點,加強反污染措施的安置。對于一國環境的污染,只有有計劃地對不同產業采取差異性的措施,才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總之,每個工業化發展的國家都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會遇到環境污染和退化的問題,先污染后治理的代價是巨大的,所以,每個國家都要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盡可能降低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環境代價。我們可以通過切實地采取環境污染預防措施,來盡可能地降低經濟發展的環境成本,保護和改善環境。對于我國環境污染的防治工作,需要針對主要問題從多個角度提出有效方案。針對我國的環境治理工作,需要我們根據各地區環境污染治理的階段與特點,因地制宜地制定適合各地區發展的差異化管理方案,促進我國經濟與環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段佳.霾未走遠 提防煙塵再風浪[N].科技日報,2013-02-05.

[2]張銘賢.積極推進華北大氣污染聯防聯控[N].河北經濟日報,2013-03-04.

[3]傅年豐.合肥市多措并舉治理大氣污染[N].人民政協報,2013-03-01.

[4]鄭敏敏,肖秀欽,陳慶華,張江山.福建省工業廢氣排放量的因子分析與灰色預測[J].環境科學與管理,2012,(4):4-7.

[5]劉鐵鷹,李京梅.中國工業廢氣排放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區域分異研究[J].中國科技論壇,2011,(8):42-48.

[6]Gene M. Grossman,Alan B. Krueger. Environment impact of a north American free trade agreement[Z/OL]. NBER working paper series,N0.3914.1991[2013- 04 - 01].http:///SO13/papers.cfm?abstract_id= 232073,pp1-57.

[7]林永生,馬洪立.大氣污染治理中的規模效應、結構效應與技術效應——以中國工業廢氣為例[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129-135.

[8]張晶,封志明,楊艷昭.洛倫茲曲線及其在中國耕地、糧食、人口時空演變格局研究中的應用[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07,(11):63-66.

[9]謝健.洛倫茲曲線與基尼系數的估計方法[J].浙江經濟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99,(4):19-22.

[10]牛曉其.理想洛倫茲曲線擬合及其方程特性[J].安徽師范學院學報,2009,(2):19-22.

篇10

關鍵詞:環境影響評價, 工程分析 ,污染源分析 ,陶瓷

Abstract: the ceramic industry for raw materials, energy, land resource consumption huge, production process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environment, belong to "three highs information" industry, is the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lans over one of the key industrie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the project implementation through may of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nalysis, forecast and assessment, and put forward to prevent or alleviate adverse impacts on the environment countermeasures and measure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pollution source control get certain especially the role. Combined with a ceramics factory environment impact assessment of ceramic industry examples in eia operation period pollution guide-subject analysis, ceramic industrial project for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the work of the pollution sources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analysis technology.

Keywords: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ngineering analysis, pollution sources analysis, ceramic

中圖分類號:K826.1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前言

我國是世界陶瓷最大生產國,約占世界份額半壁江山。陶瓷工業對原料、能源、土地等資源消耗巨大,生產過程中對環境產生較大影響,屬于“三高一資”行業,是國家環保規劃重點治理行業之一。環境影響評價制度作為我國一項基本的環境保護法律制度,對建設項目實施后可能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評估,并提出預防或減輕不良環境影響的對策和措施,對污染防治尤其是源頭控制取到了一定的作用。工程分析是環境影響評價中分析項目建設環境影響環境內在因素的重要環節,其中污染源分析是環評中各專題的基礎資料。通過污染源分析得出建設項目的產污節點、源強、污染物排放方式和排放去向等技術參數,為大氣環境、水環境、聲環境影響分析與預測提供依據,為定量評價建設項目對環境影響提供可靠保證,為評價污染防治措施技術經濟可行性提供基礎,為實現建設項目污染物達標排放和總量控制創造條件。因此,污染源分析是否合理、可信直接影響環境影響評價各專題評價以及總評價結論。本文結合某陶瓷廠環境影響評價實例對陶瓷工業環境影響評價中營運期污染源分析進行淺析。

1污染源分析

污染源分析主要采用類比法、物料衡算法以及資料復用法對建設項目生產過程的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源強進行分析與核算,通常包括廢氣、廢水、固體廢物和噪聲四個方面。

1.1 廢氣

根據陶瓷行業大氣污染物排放特點并結合陶瓷廠實際生產工藝分析可知,項目產生的廢氣大致可分為三大類:第一類為含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等為主的燃料廢氣,主要來源于噴霧噴霧干燥塔、窯爐、鍋爐;第二類為含生產性粉塵為主的工藝廢氣,這類廢氣溫度一般不高,主要來源于原料場、配料、壓力提升、噴霧干燥制粉、過篩、粉料壓成坯體、干燥、輸送帶等工序;第三類為煤氣車間廢氣。

1.1.1 燃料廢氣

(1)噴霧干燥塔

噴霧塔分別使用水煤漿和水煤氣為燃料。噴霧塔廢氣中主要污染物為燃料燃燒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煙塵。由于燃燒水煤氣過程中,產生的煙塵量很少,或忽略不計,廢氣中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水煤漿為燃料,燃燒廢氣中主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煙塵。

(2)窯爐

本項目以水煤氣為燃料。水煤氣燃燒過程中產生的廢氣主要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窯爐燒結過程中產生的粉塵。窯爐燒成工序產生的粉塵主要來源于裝、出窯時產生的粉塵廢氣,這些粉塵將隨燃燒煙氣一起排放,由于進窯磚坯已經經過壓機壓力成型,出窯磚坯已經燒成磚,均不會產生大量粉塵。根據相關資料顯示,窯爐粉塵的濃度在90~150 mg/m3之間。

(3)燃煤鍋爐

項目配有燃煤鍋爐為煤氣發生爐提供蒸汽,一般情況下,煤氣發生爐在點火及停爐檢修時需提供大量蒸汽。鍋爐廢氣中主要污染物為燃煤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煙塵。

1.1.2工藝廢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