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態系統作用范文

時間:2024-02-19 18:01: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城市生態系統作用,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城市生態系統作用

篇1

關鍵詞:城市;生態系統;園林;樹木;作用

作者簡介:朱萬忠(1969―),男,江蘇高郵人,助理工程師,主要從事生態園林與城市建設的工作。

中圖分類號:TU98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1)10004502

1 引言

隨著經濟方面的飛速進步,“環境與發展”的主題逐漸成為所有人的共識,人類越發認識到單純的實現政治經濟計劃,忽略生態協調發展,必然會導致自然對人類無情的報復。目前城市人口增長迅速,產生了大量的生產、生活廢水;城市交通快速發展,產生了大量的汽車廢氣、噪聲污染。因為工業化的逐步推進以及農業現代化的推進,環境污染日益惡劣,在外在環境產生污染現象的同時,人們的心理(視覺、神經系統等不同層次)同樣產生了一定的污染現象,因此如不對這些現象及時進行有效控制,必然會導致以前的建設成果毀于一旦,所以要營造與人類生產生活相協調的城市生態系統,有效實現生態系統的作用,以保證人類能夠有效的將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同經濟效益實現統一。當今,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欠發達國家均特別關注城市生態系統的營造,園林樹木營造即為這一工程中的關鍵環節之一。オ

2 園林樹木在城市生態系統中的作用分析

2.1 調節區域氣候

在城市中,建筑多為鋼筋水泥構造,地表土壤多為工業化合物所覆蓋,因此不能有效的進行自然循環,水分流動存在巨大差距,熱島效應突出。在城市公園及不同植被區,樹木、防風林等綠色植被中的樹木能夠有效地調節區域氣候,能夠有效調整區域中的溫度、濕度等,依照研究顯示,有植被的區域比沒有植被的區域空氣濕度高7%~14%;處于成長旺期的楊樹,夏天能夠通過蒸騰作用每小時將2kg的水揮發到空氣中,全天能夠揮發300kg,假如能夠集中種植1 000棵楊樹,那么在這一區域就能夠獲得澆灌300t水的作用。同時城市園林樹木能夠有效調整溫度,依照研究顯示,載種了銀杏樹、刺槐、懸鈴木等植被的街道同沒有植被的街道相比溫度能夠降低3~5℃,另外,陽光被植被阻擋,約有1/4的陽光發生反射,很大一部分陽光被植被自身吸收,能夠快速減低輻射熱,對于解決城市的“熱島效應”以及人口自身帶來的熱污染具有突出而明顯的積極影響。

2.2 改善空氣質量

2.2.1 放氧

植被能夠有效對氣體中包含的CO2及O2進行調整。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能夠有效減少空氣中的CO2,并且排放出一定的O2。一般每公頃植被24h要利用1 000kgCO2,產生730kgO2,體重在65kg的成人,24h需要吸入0.75kgO2,產生0.9kgCO2。因此人均10m2的植被,完全能夠滿足一個成人對O2需求[1]。依照研究顯示,溫度保持在18~20℃的全光照環境中,單位新鮮落葉松針葉每小時能夠消耗23.4kgCO2,通過這種方式能夠有效減少CO2含量。

2.2.2 殺菌

城區中的細菌含量遠遠高于植被覆蓋區域,其原因在于植被能夠殺菌。松樹林能夠調節呼吸系統,就是因為松樹分泌的松脂能夠有效進行殺菌以及起到防腐作用。同時能夠進行殺菌的樹種包括側柏、圓柏、杉松、雪松、大葉黃楊、鉆天楊、胡桃、刺槐紫薇等[2]。

2.2.3 解毒

城市空氣中雜質較多,包括SO2、Cl2等,植被能夠有效對其進行吸收并分解,從而降低空氣有毒物質含量。依照相關研究顯示,樹齡10年的黑松林,單位面積葉量是1.5kg,在夏季(6~8月)能夠吸收硫量為5g,每1hm2的植被在生長期(4~9月)能夠吸收硫量為100kg。研究顯示,忍冬、榆、花曲柳、水蠟等能夠有效吸收SO2,梧桐、女貞能夠吸收HF。

2.2.4 吸塵

植被能夠有效減少空氣中的塵埃。在城市建筑環境中存在一定植被的室內塵埃量低于建筑表面不存在植被的建筑室內含塵量:城市中的綠色植被能夠有效減少空氣中的塵埃量,提高空氣質量。通常來講,樹冠大而多,能夠進行分泌的樹種能夠有效減少塵埃,其中涵蓋了,榆樹、樸樹、木槿等樹種,綠化植被同樣也能起到吸塵的作用。園林樹木在調整城市空氣質量方面占據著突出的位置。

2.3 減少噪聲的作用

植被枝葉濃密能夠有效減少噪聲。在城市中,錯落有致的綠化植被,如同一層層隔離帶。根據調查,高速公路上的汽車噪聲污染,通過12m寬的綠化植被傳播到相鄰的建筑物時,同相等長度的沒有植被的區域相比,噪聲得到了明顯的減弱。公路上20m寬的不同植被交替載種(像雪松、楊樹、梧桐相間分布)形成的隔離帶效果更加突出,噪聲經由隔離帶之后,同沒有植被的區域相比,得到了明顯的減弱;寬闊的植被帶能夠有效降低噪聲強度。

2.4 阻火防風避災的作用

2.4.1 阻火抗燃功能

綠色植被自身含有較多水分,一些植被能夠有效地阻止火勢蔓延。如圍繞城市住宅區以及生產區營造相應的隔離帶,就能夠成功地阻止火勢蔓延,能夠有效阻火的樹種包括蘇鐵、銀杏、棕櫚女貞、山茶等。

2.4.2 防風功能

沙塵暴能夠破壞城市建筑、基礎設施,造成土地貧瘠,威脅生命財產安全。預防途徑關鍵是培育植被,提高植被覆蓋率,營造防護植被,降低風速,降低災害發生率。面向沙塵暴發生頻繁的區域來說,大面積營造防風林帶迫在眉睫,要于城市、近郊以及城市中構建規模不一的防風林帶,同時能夠在主風方向大量種植植被,構建防風林帶。在城市中提高植被覆蓋率,來減少沙塵暴發生的幾率。

2.4.3 避災功能

在經常發生決堤的區域以及地震密集的區域,城市綠地為保證生命財產安全的關鍵,其功能不能忽視,城市中人口密集,建筑密集,如果發生自然災害,安全的應急場所,可以快速安置群眾。城市綠地平時可供群眾休閑娛樂,在發生自然災害的時候能夠有效減少損失。

2.5 休閑功能

城市綠地、城市、城市郊區能夠供城市群眾在閑暇無事的時候進行娛樂、休閑,開展各種娛樂休閑活動,能夠有效的開展人際交往活動,為其提供一個良好的活動氛圍。城市綠地、植被錯落有致,像北京一年中大部分時間能夠看見新鮮植被,能夠使人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尤其能夠幫助城市群眾放松自己的精神,追求精神生活,獲得身心放松。

生態園林是城市地域文化的有機組成,能夠體現每個城市的風格定位,體現城市的文化特色和城市品位。城市園林的社會屬性使之對城市居民起著文化熏陶的作用,為人們繪畫寫生、文學創作、影視制作、科研科普等提供素材和場地,使其產生城市公眾自豪感,提升城市的宜居程度。由此可見,城市生態林是城市生態、社會、文化等的主要載體與綜合體現,是宜居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其他建設無法替代的巨大作用。

3 結語

建設園林生態城市,有效利用具有生態特征的技術手法和文化模式,實現人工自然生態復合系統良性運轉以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可持續和諧發展的城市。從生態化城市建設來看,城市離不開園林樹木,生態園林促進城市建設進程,提升城市“宜居”品位。園林樹木富于城市更多的內涵,它以城市為載體,以樹木植被為主體,以城市綠化、美化和生態化為目的,以人為本,園林風光與人文景觀有機結合,不斷提高、充實、完善人類生存環境的高端追求,促進城市、城市居民及自然環境間的和諧共存,推動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生態林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城市生態平衡中起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陳有民.園林樹木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0.

[2] 李書心.遼寧植物志[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2.

篇2

1.1東城區市政綜合監管信息系統

北京市東城區市政綜合監管信息系統以萬米單元網格為基礎,將東城區25.38km2劃分成10個街道、137個社區、1593個網格單元。該系統將城市管理內容詳細劃分為六大類56種城市管理部件和七大類33種城市事件;并由350名城市管理監督員對所分管的萬米單元實施全時段監控,同時開放了公眾參與電話平臺、短信平臺和網上平臺,鼓勵公眾參與城市環境管理。該系統集成基礎地理、單元網格、部件和事件、地理編碼等多種數據資源,通過多部門信息共享、協同工作,實現對城市市政工程設施、市政公用設施、市容環境與環境秩序的監督管理[16]。該模式對城市管理空間、管理對象、管理方式和管理主體進行了科學詳細的劃分,創新了城市管理信息實時采集傳輸手段,不僅實現了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標準化、精細化、動態化,提高了資源的整合與共享效率與城市管理水平,也實現了對市民的意見、心聲進行實時的收集與反饋[17]。東城區城市市政監管系統從2003年建立至今,積累了海量數據,從微觀上反映了人類活動與城市生態環境的相互關系[17]。

1.2數據來源與分析方法

本文用于分析和挖掘的數據資源主要來自以下3個方面(表1)。(1)城市綜合監管系統監測數據本文工作主要依托東城區市政綜合監管信息中的部件問題數據庫開展。城市管理部件是指城市市政管理公共區域內的各項設施,包括公用設施類、道路交通類、市容環境類、園林綠化類、房屋土地類等市政工程設施和市政公用設施[18]。東城區市政綜合監管信息所涵蓋的城市管理內容,包括對市政工程設施和市政公用設施的規劃、建設、管理、養護與維修(包括城市道路、橋涵、排水設施、照明設施及其附屬設施等);以及對市容環境與環境秩序的監督與管理[19]。一般來說,該監管系統所獲取的上報條目包含以下5個方面的信息:a)問題基本信息:問題編號、上報時間、上報人員、問題來源;b)問題描述:詳細描述、問題狀態、問題類型;c)問題位置:問題所在城區,街道,社區、地理坐標;d)責任區劃與處理部門:單元與責任網格、派遣處理人員、處理部門、舉報人信息、是否需要專業部門;e)問題核查、處置與反饋:問題延期時長、核查反饋。(2)東城區綜合監管系統的空間數據基礎為將2009年的市政綜合監管系統所監測的屬性數據匹配到相應的空間位置,本文采用原東城區(尚未與崇文區合并)的行政邊界數據與相關地形圖,將所有監管系統條目所涉及的地理坐標全部轉換成矢量數據并制作成圖。(3)實地調查和復核數據為準確分析城市綜合監管信息條目中所反映的城市管理問題發生的現場場景,及其與城市生態系統各要素的對應關系,本研究于2011年6—10月間在研究區域內對隨機抽取的200多個相關條目進行了實地調查和復核,對其周邊的生態環境要素進行了調查,以便就某一具體城市管理部件與事件的生態學意義進行分析。

1.3數據分析方法

1.3.1基本思路

由于城市生態系統是一種特殊的人工生態系統,人類活動不但受制于這一系統,也對其組成和功能有著直接和深遠的影響。雖然市政監管信息著眼于對市政管理,但其服務的對象是城市生態系統的關鍵因素———人。因此,本研究假設海量的城市綜合監管數據,能從微觀上反映了人類活動與城市生態環境的相互影響,體現人類活動與城市生態系統間的相互摩擦的焦灼點(表現在各類部件、事件問題),而各獨立、微觀的部件、事件問題通過逐步累積和放大導致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的涌現;反之,如果城市人類活動與城市生態環境要素處于科學配置、和諧運行狀態,則城市趨于其可持續發展和運行模式(圖1)。北京市東城區市政監管系統從2003年運行至今,積累了海量數據,每一條上報信息均帶有詳細的問題描述、空間地理坐標、管理責任者、處理時長等信息,隱含著大量該區域能量流、物質流和信息流的信息,能有效支持對東城區城市生態系統復雜性和規律性的研究。

1.3.2歸類分析法

結合市政監管信息每一條上報條目的詳細屬性,深入挖掘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產生原因的復雜性、管理部件的復雜性、以及與人類活動關系的復雜性。采用歸類分析法并將其劃分為七大類:水、土、氣、聲、視覺污染、固體廢棄物和城市綠地系統退化,并結合所發生城市管理部件與事件的場景和東城區城市生態系統復雜性特點進行分析。

1.3.3空間關聯關系分析

在ERDAS2011軟件平臺下對北京市東城區遙感影像進行預處理,包括數據的配準、裁切等,遙感影像主要作為背景圖直觀反映城市管理部件和事件所處的空間位置與綠地系統和水系的關系。同時,在ArcGIS10.0平臺下,導入東城區市政綜合監管數據自身所帶的地理坐標信息,將其與轉化為矢量數據,并與地形圖、專題圖和預處理后的遙感影像進行疊加分析,以探討東城區城市生態環境問題發生的時空分布規律。

2結果與分析

2.1城市管理部件發生問題的規律性

數據統計表明,2009年6月1日至11月30日的183d時間內,北京市東城區共發生部件問題5028起,每天約27起,每天每平方公里約發生1起。其內容也涵蓋了公用設施類、道路交通類、市容環境類、園林綠化類和房屋土地類5個大類、54個亞類(表2)。這五大類城市管理部件中,有以下特點:(1)公用設施類產生問題的數量占54%,遠高于其他4類部件,其中各類電力、雨水、污水、通訊井蓋的缺失占45%。我國城市中很多市政基礎設施同時也是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如其中雨水箅子堵塞問題占了22%,這一問題更直接反映了城市水環境污染、噪聲污染和城市內澇等問題的根源;(2)市容環境類部件問題數量約占總數量的20%,種類集中在垃圾收集設施和公廁等,從城市生態環境角度分析來看包括固體廢棄物堆放、污水外溢、異味,及對景觀環境視覺污染等影響,間接體現出能量流和物質流過程中的不通暢;(3)園林綠化類的部件問題占總數量的17.1%,涉及的問題包括植被枯死對城市景觀的影響、枝條斷落產生的安全隱患,從某一側面反映城市綠地系統所面臨的風險和退化問題;(4)道路交通類的部件產生的問題占8.38%,但其亞類型較多,產生的環境影響主要是在城市景觀視覺方面,以及少量污水外溢等環境問題;(5)房屋土地類部件產生的問題最少,且只涉及一種管理部件,反映的環境影響主要是宣傳欄破損、脫落等對城市景觀環境視覺的破壞。

2.2城市管理部件異常所影射的城市生態系統復雜性

2.2.1城市管理問題類型的多樣化源于城市生態系統的復雜性

城市生態系統在人類高度控制下,其結構、過程與功能受到人類活動干擾極為強烈。城市市政綜合監管系統中每一條微觀的、與城市生態系統和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部件問題,都可視作“城市病”的癥狀,為根治城市環境問題病灶,提供了寶貴的思路和方向。例如,城市水環境污染問題可由城市部件中自然或人工河流、湖泊的清潔度,有無發臭水體,有無水華等現象反映出來;城市洪澇問題多源于雨水箅子、污水井蓋的堵塞,可由平時或雨后雨水箅子是否堵塞、街面是否有積水現象反映,同時城市綠地可以起到滯洪的作用;園林綠化部件中的行道樹能有效滯塵,改善城市大氣環境質量,并有效減弱交通噪聲;城市固體廢棄物問題的嚴重性可由垃圾箱數量、滿溢程度、是否能及時清理等體現;城市光污染問題可由公用設施部件中路燈、景觀燈、地燈等部件反映;城市景觀視覺污染主要來自破損的市政設施,如宣傳欄、垃圾箱、以及堵塞的化糞池等。按照這種規則,本文歸類了東城區綜合監管信息所體現的生態環境問題。結果表明,東城區市政綜合監管系統中有44.95%的部件問題直接涉及城市生態系統的關鍵要素,這里將其初步劃分為水、土、氣、噪聲、光污染或視覺污染、固體廢棄物和綠地生態系統退化等七大類要素。而進一步通過上報條目的內容描述,或最終解決這一問題的職能部門來看,其他問題也全部間接涉及到城市自然、社會和經濟這三個子系統的關鍵要素。圖2直觀描述了東城區2009年6—11月間,5028條城市部件問題中2260條所直接映射的上述七類生態環境問題的對應關系,這種相似的比例關系,體現了城市管理問題類型的多樣化與城市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密切相關。

2.2.2城市管理部件的復雜關聯關系導致城市生態系統復雜化

市政綜合監管信息能綜合體現城市生態系統結構上的多層次性、時空上的多尺度性、控制參量的復雜性和作用過程的多樣性特點。如城市水務系統的市政管理中,不僅涉及原有河湖等自然生態系統,也涉及排污河道、水閘等人工生態系統,還需綜合考慮城市其他基礎設施系統,甚至是隨供排水一起鋪設的各類電力、通訊、熱力等地下管線,以及化糞池等。城市內澇問題的產生,不僅源于不透水地表增加,綠地系統減少,更源于雨水篦子的堵塞和管網系統的老化等。又如城市綠地系統管理中,市政監管信息多反映的是行道樹部件的樹枝阻礙交通、遮擋信號燈等負面效應,無法將其滯塵作用、減小大氣污染和降低交通噪音的正面生態系統服務效應列為管理目標。從市政監管信息中對行道樹部件的問題認識,充分體現了城市生態系統要素在城市市政管理工作中的多義性和復雜性。

2.2.3城市管理部件問題的空間分布差異性體現其生態系統復雜性

城市景觀格局影響城市生態系統過程和功能,也導致各種城市生態環境問題分布的空間異質性。東城區城市環境管理部件問題在空間上分布雖較為雜亂,但仍然體現出一些與東城區自然、社會、經濟系統密切相關的規律性(圖3),這些特點通過空間疊加與目視分析,表現出如下特點:(1)從整體來看,城市管理部件問題呈現沿交通網絡分布擴散的趨勢,使得城市生態系統也呈現復雜的線狀網絡。如在東華門街道辦,管理部件問題較為集中地分布在南北向和東西向道路上。從我國目前城市結構來看,道路網絡承載著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大部分功能,包括交通運輸、給水排水、供氣供熱、電力電信等線性公共設施多集中在交通網絡上,所以城市生態系統的能量流、物質流問題也呈線狀特征集中分布在交通網絡上,這使得多種生態環境因素復合疊加、高強度地聚集在某一脆弱地帶,繼而造成城市生態系統復雜性與脆弱性并存的現象。(2)城市管理問題呈聚集效應,且在不同類型城市功能區表現不同,這種空間分布上的不均勻體現著城市生態系統的復雜格局。如東華門街道辦西邊為天安門和故宮博物館所在地,雖然白天游人流動強度極大,但由于城市管理力度加大和夜間實際居住人口密度較低,使其相對管理部件問題較少。而在重要商業中心王府井所在地,人流、物流高度集中,產生了大量部件問題,與之對應的是該地區透水地表面積較少,熱島現象也十分明顯。同樣在朝陽門街道辦,因娛樂、餐飲業較為集中,綠地系統配置較少,產生了較多噪聲污染、光污染和水污染問題。但在香河園街道辦事處轄區,因有地壇公園、青年湖公園、柳蔭公園等大量綠地和成熟社區,生態系統相對穩定,管理部件問題相對較少。這些現象表明,城市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復雜性與發揮不同城市功能的住宅區、商業區、工業區、文化區、行政區、綠化區和公共活動區有著密切關系。雖然影響城市生態系統格局的空間因素復雜多樣,也受歷史、經濟、社會、城市規劃管理措施等思想的影響。但通過東城區城市管理部件的空間分布特點來看,城市生態系統的復雜性被深層次的體現在城市管理與運行的監管系統之中,也就是說,城市管理問題與城市生態系統的演變過程密切相關。

3結論

篇3

關鍵詞:城市生態健康;指標體系;改進的層次分析法(IAHP);綜合評價;山東省

中圖分類號:X8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15-3211-03

Urban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in Shandong Based on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odel

WANG Yan1,CAO Jun-ru1,MENG Qing-juan2

(1.School of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255049, Shandong, China;

2. Binzhou Quality Supervision Station of Building Engineering, Binzhou 256613, Shandong,China)

Abstract: Urban area is an advanced man-made complex ecosystem consisting of society, economy and nat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urban area is determined by urban ecosystem health. Five factors were suggested to access the urban ecosystem health, including vigor,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resilience, maintenance of the ecosystem functions and the health situation of crowd. An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of urban ecosystem health was set up using 17 cities of shandong province as research object. Improv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method was used to calculate each index weight, and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model was utilized to assess urban ecosystem health in Shandong. According to the value of urban ecosystem health assessment and grade standard of urban ecosystem health, 17 cities in Shandong province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as healthy, sub healthy and unhealthy. The result of assessment was reasonable so as to provide credible background for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 ecosystem health in Shandong province.

Key words: urban ecosystem health; index system; improved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IAHP);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Shandong province

目前,山東省正處于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但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資源耗竭、環境污染、自然生態退化和人群健康受損等城市生態系統健康問題。而生態系統健康直接影響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建立一套相對完整的城市生態健康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定量的評價方法,對山東省17個城市的生態健康進行評價,以便為促進城市生態系統健康發展、實施城市生態系統健康管理提供依據。

國內對城市生態健康的研究起步雖然較晚,但進展迅速,熊鷹等[1]應用屬性理論與方法對長株潭城市群生態健康進行了評價;張曉琴等[2]采用因子分析與模糊優選評價模型對蘭州市生態系統2000~2006年的相對健康狀態進行了評價;蘇美蓉等[3]運用集對分析法對北京、上海、武漢、廣州等16個城市的生態系統健康狀況進行了評價。本文采用以上評價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并針對其中的不足,建立適合山東省17個城市的生態健康評價指標體系,運用改進的層次分析法計算出各評價指標的權重,采用綜合評價法對山東省17個城市的生態健康進行評價,根據評價結果提出提高城市生態健康水平的建議,以解決具體的社會生產和實際問題。

1城市生態健康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

1.1評價指標的選擇

城市生態健康指標的選擇目前在學術界還沒有統一的標準,但評價指標應遵循能完整準確地反映城市生態健康狀況的原則[4]。桑燕鴻等[5]從活力、恢復力、組織結構等8個方面建立了城市生態健康評價指標體系;張曉琴等[2]運用壓力-狀態-響應模型構建了評價指標體系。城市是一種高度人工化的自然-社會-經濟復合生態系統,每個城市都有自身的特點,應該建立適合自身的城市生態健康評價指標體系,考慮山東省的實際情況和數據可獲得性,本文選擇活力、組織結構、恢復力、服務功能的維持、人群健康狀況作為城市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的5個要素,針對每個要素的內涵提出相應的指標,最后構建山東省城市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指標體系(表1)。

1.2評價標準的確定

城市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指標確定后,就需要明確各項指標的健康標準,才能對城市生態系統的健康狀況進行評價[6]。目前學術界尚沒有統一認可的城市生態系統健康標準,本文參照國際和國內標準以及國際和國內公認的生態城市、園林城市、環保模范城市標準來制定,將城市健康標準劃分為5 級:病態、不健康、亞健康、健康和很健康。具體的分級標準值及各標準值的區間范圍如表1所示。

2評價指標權重的確定

指標權重的準確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綜合評價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傳統的權重分配常用Delphi專家咨詢法和層次分析法,其中Delphi法不僅對咨詢專家要求較高,而且多輪咨詢的工作量較大。近年來用層次分析法確定權重越來越受到研究人員的重視,并在多方面得到應用,但AHP采用九標度刻劃比較判斷結果,使專家感到操作困難,而且計算復雜,還需要進行一致性檢驗。為克服AHP的上述特點,本文采用了改進的三標度層次分析法IAHP[7],其計算步驟如下: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1)建立比較矩陣C=[cij]。當指標i比指標j重要時取cij=1;當指標i與指標j同等重要時取cij=0;當指標i不如指標j重要時取cij=-1。

2)建立感覺判斷矩陣S=S[sij],其中:

sij=di-dj,di=∑cij(1)

3)建立客觀判斷矩陣R=[rij],其中:

rij=P(sij/Sm),Sm=maxsij(2)

其中,P為使用者定義的標度擴展值范圍,如P取值為3、5或7。

4)在完成以上的工作后,對矩陣R的每一列元素都進行歸一化計算,即得到權重分值。

IAHP具有操作簡便、結果客觀、完全一致三大優點,采用改進的層次分析法計算的上述指標體系的權重分配如表1所示。

3山東省城市生態健康綜合評價

3.1單指標評價

城市生態健康評價過程,是在單指標評價的基礎上進行加權綜合評價[8]。單指標評價也叫做無量綱化,是指采用一定的數學方法將指標統計值的量綱消除掉,使不同量綱之間的值可以相互比較和綜合。設第i個子區的第j個指標的取值為xij,則指標的單項評價值yij有兩種計算方式。

x為正作用指標時,用公式(3)來計算:

yij=(xij-xjmin)/(xjmax-xjmin)(3)

x為負作用指標時,用公式(4)來計算:

yij=(xjmax-xij)/(xjmax-xjmin) (4)

式中:xjmax為第j個指標中的最大值;xjmin為第j個指標中的最小值。

該無量綱化將使所有指標值界于0~1,正、負指標取值在無量綱化后具有同向性,即得分越高,其可持續發展功能越強。

3.2綜合評價

根據綜合評價法的方法與原理,采用指標加權求和法,從而得到各城市健康評價的總分值。該模型強調指標的群體性和迭加性,指標之間是可以相互替代的,即個別指標的落后對系統整體功能不會造成太大影響。加權求和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F為評價單元總分值;n為評價指標數;wi為第i個指標的權重;fi為第i個指標的分值。

采用前述指標體系和評價模型,根據所采集的統計數據,對山東省17個城市生態健康水平進行了綜合評價,評價結果如表2所示。

根據山東省17個城市的生態健康綜合評價值和健康狀態分級標準(表3)可以看出,山東省17個城市的綜合評價值分布在3個區間內,即可以將山東省17個城市的城市生態健康情況分為3類:健康、亞健康和不健康。其中青島、東營、煙臺、威海為健康城市;濟南、淄博、棗莊、濰坊、濟寧、泰安、日照、臨沂、德州、聊城、濱州、菏澤為亞健康城市;萊蕪為不健康城市。根據分類結果,在MapInfo中繪制出專題地圖(圖1)。

通過山東省17個城市各個評價指標的具體數值與標準值的比較,可以發現萊蕪市單位GDP能耗太大,人均GDP、第三產業占GDP比重指標方面與其他城市相差太大,需要采取相應的措施,擺脫不健康狀態;而棗莊等個別城市處在不健康狀態邊緣,針對弱項指標應制定相關政策,逐步提高城市生態系統健康水平;作為省會的濟南市由于人口過多,雖然綜合經濟實力很強,但人均GDP并不高,市區人口密度太大,失業率較高,都是影響其城市健康程度的主要問題,但這些問題難以在短期內解決;威海和青島是最為健康的兩個城市,綠化程度高,恢復力強,服務功能強大,多數指標都在全省前列。綜合來看,山東省很多指標優于其他多數省份,其特點是整體效果好,恢復力要素很強。通過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各個城市的生態健康程度有望提升一個層次。

4結論

本文在對城市生態系統健康認識的基礎上,建立了城市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指標體系,運用綜合評價法對山東省17個城市的生態健康進行了評價,得到結論如下。

1)從活力、組織結構、恢復力、服務功能的維持、人群健康狀況5要素,選取了17個評價指標。運用改進的層次分析法計算出各評價指標的權重,該方法巧妙地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結合起來,操作簡單,所得權重較準確。

2)對山東省17個城市生態健康的評價結果表明,山東省17個城市中有4個城市為健康狀態,1個城市為不健康狀態,大部分城市處于亞健康狀態,影響山東省17個城市生態健康的不利因素主要是城市生態系統的活力不強和組織結構不盡合理。

3)評價結果較合理,該評價結果可為促進城市生態系統健康發展、實施城市生態系統健康管理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熊鷹,陳昊林. 基于屬性理論的長株潭城市群生態系統健康評價[J]. 生態環境學報, 2010,19(6):1422-1427.

[2] 張曉琴,石培基. 基于PSR模型的蘭州城市生態系統健康評價研究[J]. 干旱區資源與環境, 2010,24(3):77-82.

[3] 蘇美蓉,楊志峰,陳彬. 基于生命力指數與集對分析的城市生態系統健康評價[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0,20(2):122-128.

[4] 顏文濤. 城市生態系統健康屬性綜合評價模型及應用研究[J]. 系統工程理論與實踐,2007 (8):137-145.

[5] 桑燕鴻,陳新庚,吳仁海,等. 城市生態系統健康綜合評價[J]. 應用生態學報,2006,17(7):1280-1285.

[6] 官冬杰,蘇維詞. 城市生態系統健康評價方法及其應用研究[J]. 環境科學學報,2006,26(10):1716-1722.

[7] 王艷,宋振柏,吳佩林. 基于GIS的城市土地適宜性評價[J]. 安徽農業科學,2008(6): 2487-2489.

篇4

[關鍵詞] 城市規劃 生態系統建設 可持續發展

一個城市的建設和管理,首先取決于科學合理的城市規劃,并以之為依據,指導城市開發、建設和管理;城市的合理發展,首先必須通過科學地預測和規劃,明確城市的性質、規模、發展方向和發展格局,在規劃的指導和調控下,有步驟、分階段地實現城市的發展目標。隨著城市社會經濟活動規模的擴大和城市系統整體功能的復雜化,對城市規劃的要求不斷提高,城市規劃的重要性也更加突出。

1.生態城市規劃的觀點

從生態學的觀點而言,城市是以人為主體的生態系統,是一個由社會、經濟和自然三個子系統構成的復合生態系統。一個符合生態規律的生態城市應該是結構合理、功能高效、關系協調的城市生態系統。這里所謂結構合理是指適度的人口密度,合理的土地利用,良好的環境質量,充足的綠地系統,完善的基礎設施,有效的自然保護;功能高效是指資源的優化配置、物力的經濟投入、人力的充分發揮、物流的暢通有序、信息流的快速便捷;關系協調是指人和自然協調、社會關系協調、城鄉協調、資源利用和資源更新協調、環境脅迫和環境承載力協調。概言之生態城市應該是環境清潔優美,生活健康舒適,人盡其才,物盡其用,地盡其利,人和自然協調發展,生態良性循環的城市。

2.我國城市規劃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但與此同時,在許多大中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現了諸如水資源緊張、能源短缺、廢棄物污染、大氣環境質量惡化、中心區人口過密、基礎設施特別是道路交通設施嚴重滯后等現代城市通病,這些問題一方面對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現實的負面影響,同時也給城市系統的正常運轉和今后的長期發展埋下了不容忽視的隱患。如何尋求適合我國國情的城市發展道路,有效地解決城市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矛盾,是未來城市規劃工作中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

3.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

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要求在城市規劃中除了包括常規的規劃內容之外,還必須綜合考慮城市發展的資源與環境問題,預測在不同政策方案下,城市系統的發展水平和資源環境狀況,在環境容量與環境承載力兩個關鍵指標的約束下,制定城市的發展方案及相應的發展對策建議,為了達到上述目的,需要對城市規劃的內涵進行必要的拓展,形成可持續發展觀念下城市規劃的新思路。城市規劃是一個反復迭代的過程,如果城市規劃的初步方案突破了城市的環境承載力及城市的資源供給力,則要求進行相應的需求管理,對城市的社會經濟發展需求進行控制,據此在環境指標和資源指標下得出一個新的城市規劃方案,再與環境承載力和資源供給力比較,直至滿足為止。這種城市規劃新思路要達到的基本目標是綜合需要與可能,建立一個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城市系統;同時必須考慮城市環境承載力和城市資源供給力,將城市的資源環境消耗確定在一個合理的限度之內。

根據研究目標設立了兩個決策作用點:城市交通環境承載力和城市資源供給力。城市環境承載力即城市環境對污染承載能力;城市資源供給力即城市的資源(包括土地、淡水、森林、能源等資源)對城市發展的供給能力。對于任何區域,按照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城市的資源利用和城市的環境污染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超過限度將制約社會經濟的發展。

4.規劃確保城市生態系統持續發展

城市生態系統的特點與自然生態系統相比,城市生態系統具有以下特點。第一,城市生態系統是人類起主導作用的生態系統。城市中的一切設施都是人制造的,人類活動對城市生態系統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支配作用。與自然生態系統相比,城市生態系統的生產者――綠色植物的量很少;消費者主要是人類,而不是野生動物;分解者微生物的活動受到抑制,自然的分解功能不強。第二,城市生態系統的物質和能量的流通量大、運轉快,是高度開放的生態系統。城市中人口密集,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絕大部分食物要從其他生態系統人為地輸入;城市中的工業、建筑業、交通等都需要大量的物質和能量,這些也必須從外界輸入,并且迅速地轉化成各種產品。城市居民的生產和生活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其中的有害氣體必然會飄散到城市以外的空間,污水和固體廢棄物絕大部分不能靠城市中自然系統的凈化能力自然凈化和分解,如果不及時進行人工處理,就會造成環境污染。由此可見,城市生態系統不論在能量上還是在物質上,都是一個高度開放的生態系統。這種高度的開放性又導致它對其他生態系統具有高度的依賴性,同時會對其他生態系統產生強烈的干擾。

5.城市規劃工作中生態建設應該遵循的原則

1)生態優先,體現以人為本:

鑒于城市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的矛盾,城市生態應該把凈化大氣、保護水源、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維持碳氧平衡、防風防災、調節城市小氣候環境等生態功能放在首位;并應從滿足人體尺度,為人類提供方便,增加生活情趣含量以及觀賞休閑等需求作為建設重點;從偏重于視覺效果轉向注重人體身心健康角度綜合考慮,強調人居環境,體現以人為本、人與自然相互協調。

2)師法自然,注重生物多樣性

通過建立穩定和多樣化的植物群落,達到傳承文明,師法自然,景觀多樣,應接不暇的效果。充分利用樹種資源和生態位資源,形成不同類型的城市生態系統,既滿足人們不同的文化和生活需求,又為不同生物提供生存繁衍的生態環境,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

3)系統優先,強調整體效果

科學配置,完善城市生態的類型和布局,最大限度提高系統生態總量,發揮城市生態環境的最優效益,實現生態系統各子系統的相互協調,充分提高整個城市的總體功能。

4)因地制宜,突出本土特色

根據不同地段的自然條件、生態環境質量,確定適宜的環境結構,選擇應用具有主導功能特點的構思,進行城市生態環境的合理布局。借鑒本土建筑特別是建筑群落的優點,突出生態建筑群落模式的特點,完備優化城市結構。

結束語

城市規劃與建設是人類在地球生物圈的重要活動,生物圈為人類提供了生存和發展的環境。生物圈中的各種生態系統都與人類的生存和發展息息相關。人們在開發和利用生物圈中各種資源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不能忽視生態系統自身的特點和生態規律,不能忽視人類活動對各種生態系統造成的脅迫效應和影響,更不能將充滿生命的生物圈簡單地看作人類的資源庫和蓄污池。人們在城市規劃和建設中在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要尊重自然、善待自然、按生態學規律辦事,才能使大自然賜予人類的寶貴財富能夠被人類持續永久地利用,才能使人類與大自然和諧共處,持續擁有這美好的地球家園,實現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參 考 文 獻

篇5

關鍵詞:綠色建筑;生態城市;科學規劃

人居環境的建設是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發展的必然途徑,對最重要的城市構成要素――建筑來說,由傳統高消耗型建造模式轉向集約高效的綠色節約型發展模式,即發展綠色建筑是提高中國社會發展效率與節約城市建設、運行成本、針對社會轉變選擇的必由之路,也是后工業時代當今世界建筑發展的必然趨勢。因此綠色建筑是現代社會建設生態城市、節約型城市及循環經濟的重要的存在基礎和影響要素,它影響著城市生態系統安全與功能穩定的組織結構,參與著城市生態服務能力的效率變化,并起到提高生態人居系統健康質量的作用。

綠色建筑不是獨立存在的,作為城市的核心構成要素,它涉及城市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的高效存在與服務功能的穩定性是發展綠色建筑的核心基礎,也是綠色建筑設計與建造技術應用的前提條件;它涉及科學的規劃理念與方法的改變,綠色建筑規劃的前提是基于相關的科學的規劃方法――生態規劃;它涉及新的涉及邏輯與方法,綠色建筑設計在常規的設計內容之前需完成綠色建筑的生態策略設計;它涉及各類生態技術、綠色建筑的實現離不開技術的支持,但綠色建筑并不是技術堆砌的建筑;它還涉及綠色建筑的評估,運營管理及經濟性。

規劃、設計階段存在的問題

在發展中國家,由于全球經濟競爭壓力往往導致以犧牲環境與資源為代價追求短視的利益與效益,所以不能恪守嚴謹的科學規范對未來負責,不能履行可持續發展的責任與義務。中國的發展也同樣面臨這樣的問題。

城市現狀存在背景是推動綠色建筑科學發展的主要障礙所在

如人居系統與自然系統的關系問題,城市生態系統安全問題,健康的生態人居環境問題、資源浪費與效率低下問題、城市功能定位與布局問題、城市無序擴張與蔓延問題、城市建設成本與質量問題、城市土地利用板結問題、城市綠地系統功能與生態效益問題、歷史人文資源保護問題。

規劃技術落后的問題

由于在中國城鄉規劃發展中長期以來缺少科學指導,加上高速成長性的城市化進程,生態系統退化與生態破損成為城市化高速發展的生態安全后遺癥,這是人類社會必須承擔的生態代價與補償責任。面對這些問題,原有的規劃技術體系與現代社會發展需求存在著很大的目標差異,也存在著不小的能力差距與面對現實的滯后問題,這是阻礙綠色建筑推廣與落實的基礎性問題。

綠色建筑恰恰是人類社會主動覺醒,修正人類從工業社會文明所形成的人與自然競爭、對抗的意識、轉向后工業社會文明所主張的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存、天人合一原則的重要行為方式和理念認知。

生態觀念的誤用

在日常生活中,常會看到生態觀念的誤用問題。比如認為生態狀態的好壞就是綠地的多少,實際上綠地只是環境因素之一,但環境不僅限于綠地,不能單以綠地指標來衡量,它還包括水域及其它生物資源。我們通常把水景作為良好生態景觀的標志,但河流整治后的砌襯卻隔絕了水系與周邊環境的溝通,稍好的情況是將堤岸砌筑成梯級,動物可跳躍跨過,同時形成生物空間。再如,城市道路建設經常阻斷周邊的環境。在這種情況下應設置動物跨越通道。

科學規劃與綠色建筑的關系

建筑存在于城市之中,沒有科學的城市規劃,綠色建筑就失去了存在的外在條件。城市現狀問題在前面已說明,而在以往的城市規劃中,城市生態研究僅僅作為規劃編制中的過程參考,缺少在不同尺度上對城市生態安全系統、生態系統容量能力、生態承載的分析作為編制規劃的科學量化依據,也由于人為活動趨利的共性趨同作用,使得城市從中心區到副中心區的板結擴散,將城市生態系統結構肢解得肢離破碎,導致城市中心區域組織系統結構致密且高密度的聚集,同時也使城市邊緣的城鎮體系趨向于仿效中心城區的高密度建設模式。城市規劃多從土地及空間資源配置出發、注重城市功能及交通優先,這種規劃多以人的需求為核心,往往具有一定的片面性,較難形成良好的城市生態環境。一個又一個失控的攤大餅式城市規劃不斷出現,作為城市區內和城市邊緣系統自然生態優化資源的濕地、河岸、湖泊、水庫、林地、古寺廟周邊以及森林山地成為商業建設項目搶占目標,隨之進行破壞性建設,成為綠色建筑實施的根本障礙。

綠色建筑的重要目標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資源,最小限度地破壞環境。在城里人想出城,城外人想進城的當代居住消費欲望的驅動下,對于自然資源的消費對城市系統周邊生態功能維護、城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生態保護與調控都產生了極其不利的負面作用。因此,科學的規劃成為綠色建筑的前提與依據。

綠色建筑是現代生態城市、節約型城市、循環經濟城市建設的重要影響和存在要件。它影響城市生態系統的安全與功能、組織、結構的穩定,對提高城市生態服務能力的變化效率和人居系統健康質量起著重要作用。城市生態系統的高效存在與服務功能的穩定性是發展綠色建筑的基礎,也是綠色建筑設計與建造技術應用的前提條件。因此,綠色建筑與生態規劃之間聯系密切,互為依存。

綠色建筑的發展需要生態規劃作為科學的核心指導原則與保障的前提依據。在城市中綠色建筑不是一個人類對抗自然力而建造的人居孤島,綠色建筑是人類尋求與自然親密和諧、共存共生的樂園。綠色建筑離開生態規劃既失去自身的環境依據,也失去了參照的系統依據。

綠色建筑是生態規劃在城市中實施的重要載體。綠色建筑的存在與發展不僅需要綠色建筑技術為條件,綠色環保新材料為方法,還需要應用生態規劃作為指導各項規劃編制、政策法規完善、編制綠色建筑標準的核心依據。這才能夠使綠色建筑推廣擁有保障的綜合環境與條件。

綠色建筑規劃涉及的階段包括:城市規劃階段和場地規劃階段。在城市規劃階段的生態規劃為綠色建筑的選址、規模容量提供依據,并隨著城市規劃的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及城市設計不斷深入,具體落實到綠色建筑的場地。綠色建筑的場地規劃是在城市規劃的指標控制下進行生態設計,是單棟綠色建筑的設計前提。

參考文獻:

[1]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綠色建筑文集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5.

[2]李路明.綠色建筑評價體系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04.

[3]西安建筑科技大學綠色建筑研究中心M.綠色建筑.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1999.

篇6

關鍵詞:園林景觀;優化設計;生態園林

Abstract: the landscape in the wa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pends on the ecological landscape. In landscape ecology in the "plaques", "assembly" and "the matrix", "node" concept, landscape ecology garden green space system for the city of the whole picture provides the means, the botanical garden space and the whole city landscape connected, endowed with new connotation. In this paper,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desig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 briefly described,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colleague.

Keywords: landscape; Optimization design; Ecological garden

中圖分類號:K928.7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城市景觀生態的特點

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來看,城市景觀設計的對象是具有特殊屬性的生態系統,人是城市生態系統的主體。由于人的作用,城市生態系統改變了自然生態系統的屬性,其物理環境結構和物質能量流發生了迅速的變化,系統的自然調節凈化機能受到巨大影響。因此,城市是典型的以人類干擾為主的景觀,是一種連續動態變化的特殊景觀,其自發的過程是自然景觀的破壞和人工景觀要素的擴大。其景觀結構的具體表現為:工業斑塊數量增多,環境污染源增多,面擴大;內部綠地和水域等環境資源拼塊銳減;城市建筑急劇膨脹并向郊區擴展,取代農田基質和綠地斑塊;城市景觀的平均凈生產力是負值,比其它任何景觀斑塊卻更具有依賴性,需要依靠廊道運輸大量能源來維持正常運轉。可見城市景觀的自發發展具有日趨惡劣的趨勢。

2城市景觀生態設計的原則

2.1 整體優化原則

城市景觀是城市尺度上是一系列生態系統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與功能的整體,在設計中應把它作為一個整體來分析和研究,達到整體最佳狀態,實現優化利用。在把握城市總體景觀結構的基礎上對于城市中的自然綠地、水域等環境資源拼塊的分布和發展趨勢要做系統的調查分析,以此作為宏觀基礎來對城市廣場、公園、綠地等中觀的城市景觀要素進行指導和協調。

2.2 異質性原則

異質性是景觀的重要屬性,景觀空間異質性的維持與發展是景觀生態規劃的重要原則。

2.3 多樣性原則

景觀多樣性是描述生態鑲嵌式結構的拼塊的復雜性、多樣性,可以采用多度、均勻度、鑲嵌度和連通度等加以描述。生態學的研究表明,生態系統內結構和物種多樣性有利于系統抗干擾能力的提高,有利于系統的穩定和發展。景觀設計中的多樣性原則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景觀拼塊結構的多樣性,即城市中各種景觀資源及其相互作用的機制應盡可能多樣化,以利于城市生態系統的運轉;城市景觀生態元中生物分布的多樣性;城市景觀生態元空間形態及承載行為模式的多樣性。

2.4 景觀個性原則

每個景觀都具有與其它景觀不同的個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觀具有不同的結構與功能,這是地域分異客觀規律的要求。地域性因素直接影響到城市景觀設計的對策和方法,城市的氣候、水文、地理、土壤、植被、動物、微生物等地域性,自然條件是因地制宜設計的基礎。同時,根植于地域的文化傳統與文化遺跡也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2.5 遺留地保護原則

城市生態系統是扎根于土地之上的,地域性因素直接影響到城市景觀設計的對策和方法。城市的氣候、水文、地理、土壤、植被、動物、微生物等地域性自然條件是因地制宜設計的基礎。同時,根植于地域的文化傳統與文化遺跡也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一定要絕對保護自然保留地和寶貴的歷史文化遺跡。

2.6 生態關系協調共生原則

指人與環境、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景觀利用的人為結構與自然結構及生態系統與生態系統網的協調,把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建立在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之上,實現人與自然共生。

2.7 綜合性原則

景觀是自然與文化生活系統的載體,景觀生態規劃需要運用多學科知識,綜合多種因素,滿足人類各方面的需求。以上原則都可以直接借鑒于城市園林規劃設計中,提供理論上的指導。當然,這些原則并不是在每一塊綠地都能得到體現,不同園林綠地有著自身的特殊性,需加以考慮、應用的生態學原則也必然有所不同或側重。如:風景區規劃要特別注意多樣性原則、生態關系協調原則的應用,在此前提下盡可能考慮其它原則;大環境綠化及城市綠地系統規劃,首先考慮的是整體優化原則及多樣性原則;而名勝古跡和紀念性園林規劃則應更多地考慮遺留地保護原則、景觀個性原則。

3城市景觀生態設計的方法

由于生態化設計的特殊性和系統性,照搬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的方法是不完全適用的,城市景觀的網絡生態化設計應該在根本上從景觀生態出發。

3.1 廊道的構建

廊道是指不同于兩側基質的狹長地帶,也就是一個線狀或帶狀的斑塊。城市中的公路、鐵路、河流、各種綠化帶、林蔭帶均屬于廊道。廊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景觀的連通性,也影響著拼塊間物種、物質和能量的交流。城市廊道網絡的構建不僅僅是道路和綠地系統的規劃,它奠定了城市生態系統的基本空間格局,是整個城市生態系統各景觀生態元相互作用的通道,直接影響到生態系統的運行效率。例如:方向和規模恰當的廊道可引人自然氣流,改善局部氣候環境,也可以阻擋風沙或寒流。再如:控制廊道對拼塊的干擾,可以控制拼塊的發展趨勢,從而保護自然資源拼塊,協調人工景觀拼塊的發展。以“廊道”的概念來設計城

市的基本生態網絡,可以不再局限于僅以人的需求為出發點的城市空間和交通層面的規劃,保證城市生態系統的有機性。廊道網絡的構建應遵循整體性和地域性原則,并預留動態發展的彈性空間。

3.2 景觀生態元的分級

景觀生態元的分級并不是僅僅依據其自身的規模或面積而定,一般可分為三級。對于城市的生態環境系統有較強的調控影響能力的景觀生態元為一級,如城市級中心綠地公園,規模大的自然水體及綠化帶等。相對而言對城市生態環境影響較小,但對局部環境有較強調控作用的為二級,如小區級的游園、綠地、林蔭道等。對局部微環境調控能力也較小的為三級,如以鋪地為主的活動廣場等。景觀生態元的分級有兩方面的作用:第一,為景觀生態元的配置提供依據,使城市景觀不僅在功能和視覺上布局合理,生態調控容量也張弛有致,不致出現盲區。第二,為景觀生態元的進一步細化設計提供依據,對生態調控量大的景觀生態元,應盡量控制人的干擾,保持其局部系統的多樣性和穩定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調控作用。而生態調控容量小的景觀生態元往往功能性較強,人為干擾多,應在滿足人的需求的同時防止負面效應,并借助廊道和相鄰景觀生態元的作用來強化調控能力。

3.3 景觀生態元的配置

景觀生態元的配置對于城市生態系統有著重要影響。R.T.T.Foreman和MichelGodron對宏觀尺度的景觀格局提出了基礎格局和最優景觀格局的模式:保留生態學上具有不可替代意義的大型自然植被拼塊用以涵養水源,保護稀有植物;有足夠寬的廊道以保護水系和滿足物種、能源的流動;在開發區或已建成區內用小的自然資源拼塊和廊道以保證景觀的異質性。這種集聚間有離析的景觀格局對城市景觀生態元的配置有直接的借鑒意義。廊道網絡的節點是廊道的交結區域和物流、能流的源或匯,其空間可達性和生態調控的輻射性都很強,因此景觀生態元的位置與廊道網絡節點相耦合,可更好地發揮其美化和生態的效能。同時,景觀生態元在廊道網絡節點上的布置應參照最優景觀格局的模式,級別大小相間,物流、能流高效暢通,生態調控容量互補,從而分擔人為干擾的壓力和生態變化的風險,確保各個景觀生態元融入城市生態網絡,提高整個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4生態園林設計的景觀生態表現

(1)城市綠地分布要均勻、合理,形成一個由綠地、綠廊、綠網構成的綜合綠地系統。擴大城市公共綠地的服務半徑,特別是城市中心區、舊城區和居民區應該加強綠地建設,讓更多的市民都能受益。

(2)規劃設計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風格,風格多樣,量力而行”,尊重當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體和生態群落,盡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動植物和微生物,引入植物要與當地特定的生態條件和景觀環境相適應。硬質鋪裝要少而且要使地面水能充分滲透到地下,加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自身維護能力,還能節約大量的維護費用。

(3)植物配置要形成以喬木為主,喬、灌、藤、花草相結合的復層混交綠化模式。以“林蔭型”綠化為主導,加大道路、小區、游園及廣場的遮蔭效果,增加綠化地的色彩,為市民提供距離合適,景觀優美,綠化充分,環境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環境;變“平面型綠化”為“立體型”綠化,擴展綠化的范圍,發展垂直綠化、屋頂綠化、陽臺綠化,加強植物新品種的開發、研究和應用,增加城市綠量,美化城市景觀,構造城市空間的多層次綠化格局。

篇7

關鍵詞:城市生態環境;園林設計

Abstract: this article from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urban landscape design of the landscape design of getting to know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fluence.

Keywords: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Landscape design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一、城市生態環境

城市是地球表面物質和能量高度集中和快速運轉的地域,是人口、產業最密集的場所, 是以人為主體的環境系統。按上述定義,城市居民與其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結構和功能關系,稱城市生態。特定城市區域中, 城市居民與城市環境的統一體以及這個統一體中進行物質能量流動的因素,稱城市生態環境。所以城市生態環境也是空間實體。城市中進行物質能量流動的因素有自然環境因素( 又稱生命維持系統) 和社會經濟因素( 又稱人類活動系統)。所以城市生態環境由自然生態環境和社會經濟環境以及溝通自然、社會、經濟的各種人工設施和上層建筑( 合稱人工生態環境)組成。這些組成成分, 通過生命代謝作用、投入產出鏈、生產消費鏈進行物質交換、能量流動、信息傳遞而發生相互作用,互相制約, 構成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有機聯系的整體,稱城市生態系統。它是城市居民與其環境相互作用形成的復雜的網絡結構,所以城市生態系統是以人為中心的城市環境系統(Miller,1979), 或稱城市生態環境系統。可見城市生態環境與城市生態系統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只是研究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城市生態系統研究側重網絡結構關系和調控機理;城市生態環境研究側重環境特征、要素結構功能的變化, 以及污染物的環境行為和效應。城市生態環境是城市生態系統的基礎和條件, 城市生態系統是城市生態環境高一級的綜合。人是城市生態環境的建造者, 人也是城市生態環境中的一員。人的生命活動是環境中能流、物流的一部分,參與城市生態環境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受自然規律的制約。人是城市生態環境的主宰者, 支配城市生態環境的發展方向和速度, 對城市生態環境起調節控制的作用。但人不能超越一定時期中城市生態環境的容量而無節制地發展, 否則將受到環境的報復。人還是城市生態環境中生物系統的主體,是城市物質能量的主要消費者, 同時又是生產者, 參與生產經營,創造物質財富, 參與物質財富的分配、交換與消費。人一方面進行物質的再生產; 另一方面也進行自身的再生產,保證社會的延續和發展。

1、城市生態環境具有整體性。城市生態環境由自然、經濟、社會三個部分交織而成。組成城市生態環境的各要素、各部分相互聯系,互相制約, 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任何一個要素發生變化都會影響整個系統的平衡推動系統的發展,以達到新的平衡。

2、城市生態環境是一個開放性系統。其物質能量的恒定需要與系統以外的環境進行廣泛的交換。原材料、燃料要輸入,產品、廢物要輸出, 城市生態環境系統的穩定性既取決于環境因素的容量,也取決于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和能量流動的水平。

3、城市生態環境具有一定的負荷能力。城市生態環境的負荷能力是有限的,超負荷則生態平衡被破壞, 說明城市生態環境的脆弱性、平衡的不穩定性以及在一定限度內的可以自我調節的功能。城市生態環境在長期演變過程中逐步建立起自我調節系統,可在一定限度內維持本身的相對穩定。城市生態環境具有較強的人工調節功能, 對來自外界的沖擊能夠通過人工調節進行補償和緩沖, 從而維持環境系統的穩定性, 但這取決于人工調節的合理和適時。環境容量愈大,調節能力愈強,環境系統愈穩定。

二、城市園林設計及其原則

城市園林的設計就是要以復合生態系統理論為基礎, 運用植被、工程、藝術等技術方法, 使自然環境與城市環境相融合,形成人與自然地和諧的城市園林環境, 達到改善城市環境生態系統功能,提高人居環境質量, 構建人、社會與自然完整和諧的系統。生態設計并通過物種多樣性、景觀多樣性、功能多樣性和空間場所的多樣性達到城市環境的生態穩定性,景觀優美性和生活舒適性。

城市園林設計必須遵守以下原則:

1、宏觀與微觀統一

要科學的規劃,把項目規劃放到整個城市規劃或區域規劃中,關注構景各要素與園林整體之間的協調統一;園林綠地與整個城市綠地系統之間的協調統一;園林建筑與小品在形式體量尺度色彩質地上必須服從周圍環境需要,與其他景物協調統一 整體布局要主次分明前后呼應烘托對比,使景物相得益彰

2、 天人合一

在規劃設計園林綠地景觀時,要始終以人為本,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使人與自然界的植物 動物微生物及環境因子組成有機整體,體現生物多樣性 要以植物學景觀生態學人居學社會學美學等為基礎,遵循生態原則,充分利用自然景觀進行城市景觀生態建設 盡量減少對自然的傷害,減少對環境的破壞,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把可持續發展思想和生態學原理運用于城市園林的設計和規劃之中建設的目的也由生存的層次向心理和精神上的愉悅發展,甚至是對美和情的追求方面邁進 追求一種優雅放松生態安全并有強烈歸屬感的景觀風貌符合人與自然相協調的規劃設計理念,既是時展的產物,更是時展的需要

3、 因地制宜

特色是園林綠化設計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必須根據不同地域的氣候特點 居民生活習慣和對戶外活動的要求不同做出不同設計由于北方四季分明,冬春風沙大,因此綠化首先從防護功能出發,充分考慮冬季防風,降低風速,防塵的效應;夏季應考慮通風,遮蔭降溫的作用,應以喬 灌草為基本形式,并有一個合理的配置比例,樓間綠地應有足夠的遮蔭喬木。

三、園林設計對城市生態乎衡中的影響

建立良性的園林生態系統,主要是以綠色植物為主體,建造具有適應城市環境,具有凈化能力的城市森林、風景區、工業區、居民區的綠化系統,作為治理污染,提高環境質量的主要措施之一。在生物圈中園林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特殊地位和功能,樹木和綠地復蓋區以及城市里的公園,城市周圍的森林,是調節城市氣候防止大氣污染的最好因素。園林植物的功能是:

1、調溫調濕作用 城市里的熱污染,這種人工熱源作用可以通過園林樹木的蒸騰作用來調節,蒸騰消耗熱量,降低溫度,增加空氣濕度,據實地監測數據,綠化區比無綠化區最高降溫3.5℃,濕度最大值出現在上午8時,綠化區比無綠化區增加3 %,日平均最大增溫為13 %,可見園林植物對調溫調濕功能明顯。

2、吸收有毒氣體 城市園林的氣體交換能吸收一定量的污染物質,降低其濃度,對空氣中含有的二氧化硫、氫氟酸、氯氣等以及金屬塵粉有吸收、阻擋、過濾的作順,試驗證明綠化街道上樹下距地面1.5米高處空氣含塵粉量與同一街道未綠化地降低56.7%。此外,空氣中含有浮游微塵物,有桿菌、絲狀菌、球菌、芽茵等病菌,嚴重威協人體健康,而許多園林植物能分泌“植物殺茵素”有殺菌能力,如1公頃柳杉每年可吸收720公斤二氧化硫,能吸收汽車尾氣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化氫等有害氣體。

3、減塵帶塵作用 工業城市大量金屬瓢塵排入大氣中,對人體健康威脅很大,如種植草坪覆蓋地面,既美化環境又能減少灰塵污染,如種茂密的野牛草,其葉面積為其占地面積的19倍,草坪根部與地而牢固結合,有效防止起塵和降塵的二次污染,園林植物的莖、葉具有絨毛起滯塵作用。

4、 園林樹木對風的影響。城市熱島強度增大,熱空氣上升,此區域稱為低壓區。城市內的綠化覆蓋率可降低城市風速,較郊區低13%-30%。城市園林綠化可產生有效抑制風沙的作用。據北京林業大學研究,北京解放初期綠地很少,春季風沙嚴重,每月有8-16次之多,解放后大力開展綠化造林,北京市綠地面積迅速擴大,60 年代時的北京春季風沙大幅度減少,平均每月不足3次,可見城市園林綠化可起良好的生態作用,產生“綠化效應” ,可抵消或減弱“城市島熱”和“城市沙漠”的現象。此外,城市園林綠化還有降低噪音,涵養水源,保持環境安靜舒適等功能,因此從生態學觀點出發,城市園林應以綠化為基礎,大力植樹種草,從根本上改善和提高環境質量。

參考文獻:

唐婉屏. 簡論城市園林生態系統. 沈陽農業大學學報, 1988, 19(4): 46-49.

篇8

關鍵詞:建筑設計;生態學理念;應用

Abstract: In the architectural design, ecological concepts into building system, build an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system well; make the building system in harmony with the overal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s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future.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design; ecology; 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TU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碼:

1、生態學及生態建筑

生態學是研究生命系統與其周圍環境系統之間的全部關系的學科。生態學認為任何大小的空間內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過物質的循環、能量的流動和信息的交換而構成一個開放的具有自我調節功能的有序整體,即生態系統。依據生態學的基本觀點,建筑必須考慮人類整體以及自然整體的生存和生活。從這樣的觀點出發,建筑與其周圍的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周圍整體環境中的一個環節,建筑物對其周圍環境的影響應當控制在生態系統的自我調控能力之內,使得整個生態系統處于良性循環的狀態,使得建筑物與周圍的環境處于和諧狀態,一言以蔽之,即實施生態建筑。這樣的建筑以整體和諧、高效環保、 靈活性強為其根本特點,因此,生態建筑在設計的時候,必須遵循如下原則:

首先,整體設計。這一原則要求我們在做設計的時候,應當從生態整體的觀點出發,使得建筑物與自然環境、社會人文環境以及經濟環境之間達到和諧共生, 成為一個有機整體,使得人、建筑、環境構成一個良性循環的系統。

其次, 高效無污染。這一原則是前一原則的延伸。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采用對自然環境以及對人體無害的材料,盡可能減少建筑物對周圍環境的破壞,以最少的非再生資源消耗換取最大的使用價值,即舒適健康的人居環境,這是生態建筑最基本的要求,也是生態建筑最為顯著的特點,貫穿于建筑的始終。

再次,靈活多適。由于建筑系統在其全壽周期內,與周圍環境存在著相互作用的關系,這種相互作用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同時建筑物的功能在這個周期之內也會發生變化,為了避免過早廢棄,需要建筑師采用 “適應性改變”、“靈活性設計概念”、“長壽多適概念”以及“合理廢棄概念”等策略,以使建筑物能夠適應未來的變化。

2、生態建筑的基本特征

生態建筑的環境要有潔凈的空氣、水源與土壤不受到不良自然環境的危害, 也不易遭受自然災害的侵襲,基本特征如下:

2.1建筑物要盡量保持和開辟綠地。在建筑物周圍種植樹木防風、遮蔭,改善景觀,保持生態平衡。重視室內空氣質量,保持新風在室內的流動。

2.2建筑物的資源、能源和其他消耗至最低程度。建筑物應該充分有效地使用水、能源、材料和其他資源。盡量利用清潔能源(如地熱與太陽能、水能、生物能和風能 ),保護與改善自然環境。在滿足人們的健康、舒適、安全使用的情況下降低消耗、節省資源。

2.3建筑物應有合理的朝向布局,以充分利用太陽能。建筑物的形體布置合理, 應減小建筑物的體形系數,以減少采暖與制冷能耗,建筑物的圍護結構應該采用高效保溫隔熱構造,并具有良好的自然采風系統以及充分的自然通風條件; 建筑物內的房間設置、布局恰當,既滿足使用舒適度,又節省能源。

2.4回收并重復使用資源。從舊有建筑物中拆除的建筑材料,如磚石、鋼材、木料、板材和玻璃等,盡可能保護好,根據不同情況,力求回收利用,做到建筑材料―――建筑―――建筑材料―――新建筑的良性循環。

3、從生態學的角度出發進行建筑設計

一個生態系統,如果結構和功能受到損害,生命維持系統瓦解,就會引發生態危機。城市生態系統亦然。一個優化的城市生態系統除要求功能多樣,以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和自調節能力,還要求各項功能協調,系統內耗最小,這樣才能達到系統整體的功能效率最高。因此一棟建筑的設計, 甚或是一個街區設計就要考慮城市生態系統的各個要素,處理好局部與整體的關系,盡量增加局部的自然生態要素,并且與特定的氣候及地理環境相適應,這樣才能有利于城市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減少城市系統循環的梗阻, 維持城市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生態學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式,是把問題的各個要素放入一個整體系統內,并以相互聯系的方式來對待,問題的最終解決不是單一地消滅或改變其要素, 而是達到一種系統內的平衡。受這種思維方式的啟發, 建筑設計, 也應當把設計放到整個城市生態系統當中,對歷史、文化、經濟、社會、氣候、地形、心理行為等要素加以考慮,把問題與答案、思考過程與設計結果放在整個系統內,動態地研究或探討它,以尋找最佳設計方案。這就是作為生態學角度進行建筑創作的整體方法論。( 圖 1)

圖1生態學角度的創作方法論圖解

城市生態系統除具有生態系統的某些特征外,又具有人為性、開放性、復雜性等特點。城市的開發建設與建筑活動要兼顧這兩方面的特性,使人工系統與自然系統協調,使建筑與城市生態系統協調,城市生態系統與大自然生態系統協調, 從而使建筑環境與城市環境獲得可持續發展的前景。

首先,建筑設計中的重要工程處于一定的自然生態系統之內,應注意保護自然景觀,特定地段的物種多樣性, 創造自然開敞的綠地系統,并與當地的氣候和地形相適應, 注意節能。自然景觀的破壞是一個無法修復的不可逆過程,有效地利用自然景觀資源遠比破環它更經濟,更容易形成特色。城市物種本已貧乏,保護猶不及,更不應毀壞。創造自然開敞的綠地系統,為生物提供繁衍之地, 增加人類對于自然的可達性和親密性, 同時也能調節城市的微氣候。

其次,建筑設計處于特定的人類文化系統之中,要注重社會、歷史、經濟、文化、心理行為等要素的繼承和創新。這與近年來所探討的文脈的繼承有類似之處,只不過本文是借用生態學的研究方式,從系統論的觀點出發,把這些要素放置到一個動態系統之內,來考慮建筑設計在這個系統中的操作過程。建筑設計不應當消滅或改變這些要素而是要進行創新和重組,疏導原系統的梗阻,降低原系統的內耗,達到系統內的新平衡。當代人常會感到環境的混亂不定和無歸屬感,這是由于建筑與環境設計和文化諸要素割裂所致。

4、生態建筑設計方法

4.1建筑與人和諧共生

在設計中強調以人為本,決不是“人類中心論”。建筑活動的主要目的是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健康、無害、舒適的環境。建筑應滿足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利用自然條件創造優美的外部視覺景觀,改善室內環境品質,提高舒適度,降低環境污染。滿足人們生理和心理需求,才是綠色生態建筑的基本內涵。

4.2建筑與自然環境共生

在對建筑物進行規劃設計時,首先要遵循這一原則,即盡可能尊重和保留有價值的生態要素,盡量少地干擾和破壞自然環境,使建筑環境與自然環境融合和共生。設計時,必須尊重這些自然因素,必須考慮建筑物對這些因素所可能造成的影響,根據這些因素的本質特性,科學地確定建筑面積,因地制宜,設計合理的建筑類型,選用對周圍生態環境干擾少的建筑材料,減少對水資源的破壞和污染,全方位考慮建筑綠化,降低能源消耗,以使得設計出的建筑物對這些自然因素的影響降至最小。

4.3建筑與社會環境和諧

建筑物在與自然環境共生的同時,還必須與社會環境和諧,因此,在建筑方案設計之前,必須對當地的風土人情、地域景觀、審美品位進行詳細的調查,在此基礎上,選擇恰當的建筑語言,設計恰當的空間形態,使建筑物在其全壽周期內,對當地的地域景觀、傳統建筑能夠起到保護和發展的作用,對居民原有的生活方式能夠起到保持作用,對土地、能源、交通不形成壓力作用,能夠讓居民參與建筑設計與街區更新過程,保持地域的恒久魅力與活力等。

5、我國生態建筑發展存在的問題

5.1 缺乏對生態建筑的正確理解

生態建筑的概念國內外學術界有許多不同的解釋,但核心的內容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環境,運用建筑學、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合理安排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的關系,使建筑物與其周圍環境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建筑物的自我調節能力,并具有節地、節水、節能、減少污染、延長建筑壽命、改善生態環境等優點。但是有人認為只要將建筑物周圍加一些綠化就是生態建筑,在建筑物內部點綴一些植物就是生態建筑,建筑物單純的節能就是生態建筑,還有人認為建筑的平面將來有重新劃分的可能就是生態建筑等等。

5.2 缺乏對農村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生態建筑的系統研究不平衡,其中城鄉的差別較大。目前各個學科研究的重點大多局限在比較發達的城市,缺乏對農村居住環境的系統研究,特別是東北地區。大部分的研究都從本學科(生態學、 環境學、 城市規劃學、建筑學、農業建筑學)的專業角度出發,雖然研究的內容較為豐富,但是各個學科之間沒有很好的結合起來進行深人的研究,特別是如何在特定地區將人居環境與植物環境工程結合起來是函待解決的課題。

5.3 缺乏生態建筑的廣泛實踐

目前,我國建筑界發表了許多關于生態建筑的論文,這些論文對于宣傳可持續發展的思想、推動生態建筑的發展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絕大多數的論文都停留在關于生態建筑設計的理論框架、設計原則及生態學理論對建筑學的指導、國外先進生態建筑的經驗介紹,缺乏實際工程實踐模式、計算機模擬、環境效果的測試分析。

篇9

關鍵詞:城市景觀 優化設計 生態園林

景觀生態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是地理學與生態學交叉形成的,研究景觀生物群落與主要環境條件之間錯綜復雜的因果反饋關系的學科,研究景觀結構單元的類型組成、空間格局及其生態過程的相互作用,強調空間格局、生態過程及尺度之間的相互作用,其斑塊一廊道一本底理論、景觀異質性理論、景觀連接度及連通理論對城市生態園林建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生態園林是當代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發展的目標模式,它以保持生態平衡、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為主導思想,講究因地制宜,遵循生物共生、循環、競爭等生態學原理,按照各物種自身的生物學特性,充分利用空間資源,讓各種生物有機地組合成一個和諧、有序、穩定的群落,創造美化、優化、凈化的高質量生活環境.

1.城市景觀生態的特點

從景觀生態學的角度來看,城市景觀設計的對象是具有特殊屬性的生態系統,人是城市生態系統的主體。內部綠地和水域等環境資源拼塊銳減;城市建筑急劇膨脹并向郊區擴展,取代農田基質和綠地斑塊;城市景觀的平均凈生產力是負值,比其它任何景觀斑塊卻更具有依賴性,需要依靠廊道運輸大量能源來維持正常運轉.可見城市景觀的自發發展具有日趨惡劣的趨勢.

2.城市景觀生態設計的原則

2.1整體優化原則

城市景觀是城市尺度上是一系列生態系統組成的具有一定結構與功能的整體,在設計中應把它作為一個整體來分析和研究,達到整體最佳狀態,實現優化利用.在把握城市總體景觀結構的基礎上對于城市中的自然綠地、水域等環境資源拼塊的分布和發展趨勢要做系統的調查分析,以此作為宏觀基礎來對城市廣場、公園、綠地等中觀的城市景觀要素進行指導和協調.

2.2異質性原則

異質性是景觀的重要屬性,景觀空間異質性的維持與發展是景觀生態規劃的重要原則.

2.3多樣性原則

景觀多樣性是描述生態鑲嵌式結構的拼塊的復雜性、多樣性,可以采用多度、均勻度、鑲嵌度和連通度等加以描述。城市景觀生態元空間形態及承載行為模式的多樣性.

2.4景觀個性原則

每個景觀都具有與其它景觀不同的個性特征,即不同的景觀具有不同的結構與功能,這是地域分異客觀規律的要求。同時,根植于地域的文化傳統與文化遺跡也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2.5遺留地保護原則

城市生態系統是扎根于土地之上的,地域性因素直接影響到城市景觀設計的對策和方法.城市的氣候、水文、地理、土壤、植被、動物、微生物等地域性自然條件是因地制宜設計的基礎,同時,根植于地域的文化傳統與文化遺跡也是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一定要絕對保護自然保留地和寶貴的歷史文化遺跡.

2.6生態關系協調共生原則

指人與環境、生物與環境、生物與生物、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景觀利用的人為結構與自然結構及生態系統與生態系統網的協調,把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建立在良好的生態環境基礎之上,實現人與自然共生.

2.7綜合性原則

景觀是自然與文化生活系統的載體,景觀生態規劃需要運用多學科知識,綜合多種因素,滿足人類各方面的需求.以上原則都可以直接借鑒于城市園林規劃設計中,提供理論上的指導,而名勝古跡和紀念性園林規劃則應更多地考慮遺留地保護原則、景觀個性原則.

3.城市景觀生態設計的方法

由于生態化設計的特殊性和系統性,照搬城市規劃和城市設計的方法是不完全適用的,城市景觀的網絡生態化設計應該在根本上從景觀生態出發.

3.1廊道的構建

廊道是指不同于兩側基質的狹長地帶,也就是一個線狀或帶狀的斑塊.城市中的公路、鐵路、河流、各種綠化帶、林蔭帶均屬于廊道。例如:方向和規模恰當的廊道可引人自然氣流,改善局部氣候環境,也可以阻擋風沙或寒流。廊道網絡的構建應遵循整體性和地域性原則,并預留動態發展的彈性空間.

3.2景觀生態元的分級

景觀生態元的分級并不是僅僅依據其自身的規模或面積而定,一般可分為三級.對于城市的生態環境系統有較強的調控影響能力的景觀生態元為一級,如城市級中心綠地公園,規模大的自然水體及綠化帶等。景觀生態元的分級有兩方面的作用:第一,為景觀生態元的配置提供依據,使城市景觀不僅在功能和視覺上布局合理,生態調控容量也張弛有致,不致出現盲區.第二,為景觀生態元的進一步細化設計提供依據,對生態調控量大的景觀生態元,應盡量控制人的干擾,保持其局部系統的多樣性和穩定性,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調控作用.而生態調控容量小的景觀生態元往往功能性較強,人為干擾多,應在滿足人的需求的同時防止負面效應,并借助廊道和相鄰景觀生態元的作用來強化調控能力.

3.3景觀生態元的配置

景觀生態元的配置對于城市生態系統有著重要影響.R.T.T.Foreman和MichelGodron對宏觀尺度的景觀格局提出了基礎格局和最優景觀格局的模式:保留生態學上具有不可替代意義的大型自然植被拼塊用以涵養水源,保護稀有植物;同時,景觀生態元在廊道網絡節點上的布置應參照最優景觀格局的模式,級別大小相間,物流、能流高效暢通,生態調控容量互補,從而分擔人為干擾的壓力和生態變化的風險,確保各個景觀生態元融入城市生態網絡,提高整個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

4.生態園林設計的景觀生態表現

(1)城市綠地分布要均勻、合理,形成一個由綠地、綠廊、綠網構成的綜合綠地系統.擴大城市公共綠地的服務半徑,特別是城市中心區、舊城區和居民區應該加強綠地建設,讓更多的市民都能受益.

(2)規劃設計要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風格,風格多樣,量力而行”,尊重當地原有的地形、地貌、水體和生態群落,盡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動植物和微生物,引入植物要與當地特定的生態條件和景觀環境相適應.硬質鋪裝要少而且要使地面水能充分滲透到地下,加強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和自身維護能力,還能節約大量的維護費用.

(3)植物配置要形成以喬木為主,喬、灌、藤、花草相結合的復層混交綠化模式.以“林蔭型”綠化為主導,加大道路、小區、游園及廣場的遮蔭效果,增加綠化地的色彩,為市民提供距離合適,景觀優美,綠化充分,環境宜人的生活和工作環境;變“平面型綠化”為“立體型”綠化,擴展綠化的范圍,發展垂直綠化、屋頂綠化、陽臺綠化,加強植物新品種的開發、研究和應用,增加城市綠量,美化城市景觀,構造城市空間的多層次綠化格局.

篇10

城市的形成和發展是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結果, 20世紀,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城市規模以空前速度擴展,新城市也紛紛涌現,我國是世界上城市最多的國家之一,近幾十年來,我國城市化進程很快,城市人口迅猛增加,城市作為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促進我國政治、經濟的發展和現代化建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然而城市化發展過程伴隨著一系列的環境問題:大氣污染、水體污染 、環境噪聲、熱島現象等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成為影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課題,推行城市園林綠化無疑是最佳的選擇。城市園林綠化作為城市的一項基礎建設行業,作為城市環境建設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正在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中發揮重要作用。

1城市園林綠化具有保護環境與資源的鮮明特征

1.1以保持自然、使生態良性持續發展為基礎,使經濟發展與人口、環境、資源的承載能力相協調,是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基本條件。以往人類建設城市獲取的主要教訓之一是:使城市遠離了自然,導致城市環境的嚴重惡化而直接制約著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它深刻地揭示了一個嚴酷的規律:城市中自然環境的喪失,將是關系到城市的生存與發展。因此,近年來國際社會發出了“城市必須與自然共存”的強烈呼聲,強調城市人工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協調發展。“人類渴望自然,城市呼喚綠色”,深刻地道出了城市環境建設中所應遵循的基本準則,指出了現代化城市同以往的城市建設方針在本質上的區別,更反映了現代社會人們的普遍愿望。

1.2從城市園林綠化事業的實質及其管理部門所肩負的職能來看,城市園林綠化是對城市中原有的自然環境部分的合理維護與提高,通過人工重建生態系統的系列措施和模擬自然的園林設計手段,園林綠化更是在城市這個人工環境中對自然環境的再創造,是對園林植被(花、草、樹木)這種能夠塑造自然空間的資源在城市人工環境中的合理再生、擴大積蓄和持續利用。綠色是環境建設之本,城市園林綠化的空間,就是城市中主要的自然空間。園林綠化作為城市中自然空間的締造者和維護者,其發展規模與建設質量直接影響到城市結構的改善,預示著城市的發展潛力和未來。

2城市園林綠化的生態效益及其綜合功能,在城市生態系統中具有不可替代性

2.1由于城市所消耗的大量物質和能量大部來自城市以外的生態系統。因此,城市生態系統是一個不完整的、不能完全實現自我穩定的生態系統。但是,城市生態系統也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的能力,主要表現在城市植物能夠進行初級生產,產生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城市生態系統中這種彌足珍貴的自我調節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來自城市園林綠地。

2.2城市植物的這種功能通過“食物鏈”對城市作出的貢獻是非常有限的,更多地表現為對城市環境質量的改善。城市生態系統包括城市人群、植物、動物、微生物、自然環境、人工環境和廢棄物等組成部分。其中城市園林植物通過其生理活動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所產生的生態效益;通過植物景觀所構成的美化城市環境和為人們提供游憩空間對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效益;創造減災條件(如火災)和提供避災場所(如地震)所產生的城市安全效益;以及改善城市投資環境和促進旅游業的發展所產生的多項經濟效益,都是城市生態系統中除城市植被以外的其它生態因子所不能提供的,具有不可替代性。

2.3城市環境的改善代表著城市的長遠利益,是城市經濟發展的基礎。從城市生態系統中園林綠化功能的不可替代性來認識城市園林綠化的重要性,應當成為現代城市建設中衡量這一行業地位的重要標準。正是由于這種不可替代性,加上園林綠化所創造的綜合效益為社會公眾所共享的社會公益屬性,理所當然地應賦予城市園林綠化作為一項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城市基礎設施的地位,因而引起城市各級領導和社會公眾的密切關注和重視。

2.4城市園林綠地系統是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基地。生物多樣性是提高人類生存能力和改善人類生活質量的物質基礎,其價值與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息息相關。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障礙。就城市而言,這種趨勢尤其嚴峻。城市建設過程中由于人為的干預改變了原有地域的生境,尤其是造成自然生境的片斷化,導致生物物種的大量減少甚至喪失,使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較之非城市地域面臨更為艱巨的任務。目前我國有30%的人口生活在城市規劃區,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仍然是以對自然資源的高度消費為特征,加上城市區域原有的物種資源的流失,將使城市進一步處于人口高度集中、自然基礎最為薄弱的困難境地而直接威脅到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2.5城市園林綠化是一項具有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雙重效益的行業建設。城市生態系統是以人為中心的復雜的自然——社會——經濟系統。城市環境的實質含義是人類聚居的環境。城市園林綠化是以人(居民)為主要對象進行服務的事業。園林綠化產生的“生態效益”。是從改善人體生理健康的角度服務于人類;“景觀效益”是從改善人的心理機能和精神狀態上服務于人類;“游憩效益”則是從改善人的行為方式和行為質量上服務人類。總的目標是追求人與環境的協調,實質上是一個以人為主體的生態問題。

3城市園林綠化對解決城市化過程中環境問題的作用

3.1平衡大氣中二氧化碳和氧氣。綠地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能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這對地球上氧氣和二氧化碳平衡起著重要作用。在城市環境中,由于人口的增加,氧氣消耗大,二氧化碳濃度高,這種平衡更需要綠色植物來維持。

3.2凈化空氣、吸煙滯塵。城市園林綠化還能對空氣中的塵埃進行過濾及吸附,以阻止空氣中的異物進入人體肺部,導致氣管炎、肺病等呼吸道系統疾病的產生。由于樹木及草坪能有效阻擋并過濾、吸附空氣中粉塵從而降低塵埃污染,因此擴建城市綠化面積對于保護生態環境有著積極的作用。據有關專家測定,每1hm2加拿大楊平均每年可吸收大氣二氧化硫46kg,每1hm2胡桃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硫34kg,因此,城市園林綠化具有凈化空氣能力。

3.3減弱噪聲。眾所周知,由于噪音損害人們的身心健康并在一定程度上縮減人類壽命,因此,噪音已不再是單純的擾民行為,而因其具有強烈的破壞力被列為社會公害。相關資料記載,植物的葉與枝條輕而柔軟能吸收聲波,寬闊高大且濃密的樹叢可以減弱噪音5dB-10dB;喬灌草結構帶30m寬可降低噪音3dB-5dB。

3.4改善城市小氣候。城市綠林在酷熱的夏季,其枝葉形成濃郁覆地,直接遮擋來自太陽的輻射熱而且也阻隔了來自地面、墻面和其他相鄰物體的反射熱,同時 城市綠化地段有強烈蒸散作用,它可消耗掉太陽輻射能量的60%-75%,因而能使城市氣溫顯著降低,高溫持續時間明顯縮短,在嚴寒多風的天氣里,也能使溫度降低較為緩和。

3.5美化城市環境。城市園林綠化一般以喬灌草相結合配置這些花、草、樹木不但具有顯著的生態作用,而且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布局合理、設計美觀的城市綠地不僅可改善城市環境,而且可美化城市,使人賞心悅目一年四季五顏六色的花,千姿百態的造型,均可為城市增添幾分自然美。

3.6城市園林中的植物配置。合理的植物配置不僅可以起到應有的景觀價值及生態效益,而且可以減少管理費用。根據城市特定的生態環境條件,應選擇一些抗污染、吸塵能力強、抗干旱、耐貧瘠、耐粗放管理的鄉土植物,在“適地適樹,適地適草“的基礎上,再適當地引進一些適于本地生長的野生植物或外地植物。因為這些草坪草種較抗旱、耐熱且管理粗放,樹下遮蔭的地方應選擇紫羊茅、細葉苔草、粗莖草熟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