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筑賞析論文范文

時間:2023-04-08 12:21: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國建筑賞析論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國建筑賞析論文

篇1

關鍵詞:城鄉規劃;一級學科;培養目標;課程結構改革

1 城鄉規劃專業學科發展研究

1.1國內城鄉規劃專業的起源

城鄉規劃專業在我國創立于1952年,隨著全球化進程和我國快速城鎮化進程,其知識結構和職業需要已經遠遠超出了以“建筑學”為專業主體的傳統內容。《城鄉規劃法》的頒布實施,注冊規劃師職業制度的建立,社會、經濟、生態環境和政策管理的影響整合,使得“建筑工程類”的知識面已無法應對城鄉綜合發展的復雜性與多元性,制約了城鄉規劃的學科發展。

1.2當代城鄉規劃學專業學科發展

城鄉規劃學科和建筑學、風景園林學構成以人居環境科學為學科門類的三個一級學科群,學科群培育發展,以開放的學科體系構成。

二級學科的類型分為區域發展與規劃、城鄉規劃與設計、住房與社區建設規劃、城鄉發展歷史與遺產保護規劃、城鄉生態環境與基礎設施規劃、城鄉規劃管理。

2 以沈陽城市建設學院為例對城鄉規劃專業教學的研究

2.3 現狀的課程以及學生狀況評析

2.3.1 專業概況

我校是以工為主,工、管、藝術三大學科交叉滲透、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據此我專業在專業課程設置上突出工學學科特點,同時兼顧管理和藝術學科的交融。在課程設置上具體加大建筑設計、建筑構造等工學類課程的學時比例;同時也開設藝術類選修課程如中國畫基礎、建筑美學以及如城市管理與法規屬于管理類的課程,這是兼顧專業自身要求以及因地制宜的課程體系。

2.3.2 課程存在問題

(1)落實教學培養目標不足

個別課程結構不盡合理、邏輯關系個別錯位,課程內容重復,實踐類課程質量待提高,理論課程教學內容與實踐聯系不緊密等問題。

(2)通識教育不足

通識教育目的是將學生培養成民主社會中責任者和公民的教育,強調大學的目的在于提供心靈的教養。我校當前開設的通識教育課程主要是AB類課程,缺少藝術、管理、文學類通識教育類必修課程。

2.4 現行課程的改進措施

2.4.1 落實教學目標

根據就業調研、預測以及學生的基本情況,現行的本專業的培養目標:更突出以設計為主、兼顧策劃、管理,而去掉教學、政策、法規研究。

(1)調整課程結構、理順邏輯關系

第一種是以學科加年級形成的課程結構,即一、二年級以通識教育課程為主的必修和選修課程,三、四年級以專業主干課程為主的必修和選修課程;第二種是實行“學分制”全面選修的課程結構,其中又有完全“學分制”和學年“學分制”課程結構之分;第三種是基礎課程與“工作室”制相結合的課程結構;第四種是中外合作辦學引進國外設計教育的課程結構。

(2)提高實踐類課程質量

增加計算機輔助設計學時,增加軟件教學內容,增加規劃集中周課時。

(3)理論課程緊縮并緊密聯系實踐教學內容

城市設計、交通、規劃原理等課程均需要在理論課教學的基礎上,增加針對課程的小設計。

2.4.2 通識教育是重要基礎

我校建筑與規劃設計本科專業的課程結構,應以拓寬學生學科視野的廣度與深度,努力為學生創建信息多元、富于彈性的教育空間,提供開放包容的教育環境,幫助學生成長為可持續發展的有創見性的人才。建議開設人生哲學、創新能力、藝術賞析、寫作評論、研究方法、團隊協作、領導力等通識教育課程、以適應學校以及專業新的更高的要求。

2.5 課程結構的調整對比研究

2.5.1 總課程學分及構成比例比較

總課程結構調整前,實踐環節學分少,國家規定實踐課應占25%。選修課比例不足,必修課比重過大。總課程結構調整后,實踐環節比例增加,占24%。必修課比重下降。

2.5.2 必修課程學分及構成比例比較

必修類課程結構調整前,公共基礎課比例占必修課程29%。其中25%為政治,18%為體育,37%為英語。最為重要的專業課比例過低27.3%,不及公共基礎課。設計類課,比例過低,占必修課的48%。必修類課程結構調整后,專業課比例升高達到31%。

2.5.3 專業課程學分及構成比例比較

專業課程結構調整前,理論課過高,占必修課的52%。專業課程結構調整后,理論課比例下降占43%,設計類課程超過理論類課程。

2.6 教學方法改革研究“四維無融通”模式

改革課程教學的基本思路:以提高教學績效為目標,以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為核心,運用教學激勵與情境創設手段,在歷史時空經緯坐標中實施將課堂、校園、校外三個空間維和歷史時間維“四維”有機結合,構建“全員參與的復合互動式課堂”、“全過程體驗的專業實踐活動”、“全方位參透的大教學系統”等三大系統,建立“課堂教授與課外作業輔導相融通、原理性教學與操作性教學相融通、教師導學與學生教課相融通、情景模擬與規劃分析相融通、教案教學與科研項目相融通”的五大教學模式,以解決師生平等交流欠缺、理論與實踐結合不足、情感與認知匹配不力、重課內輕課外、重結果輕過程、重個體輕合作問題。

3 總結

建筑與規劃設計專業的學科建設,迫切需要融入現代教育理論和課程理論的指導,這是促進學科體系和課程結構研究更加科學化、合理化和規范化的必要手段與途徑。

對建筑與規劃設計本科專業課程結構的探討,是一項實踐性和理論性都很強的工作。若只有課程教學的實踐經驗或體會,只能是從感性的和局部的視角認識問題。往往會出現經驗大于理論,而得出南轅北轍的觀點,更難以使課程結構的探討達到研究所需要的高度。而要真正推進課程結構的設計,就必須深入地研究現代教育理論和課程理論,從宏觀教育的高度,把握建筑與規劃設計專業課程結構的調整與改革方向,擺脫狹隘經驗的束縛。

參考文獻:

[1]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等編,《中國城市規劃發展報告2010―2011》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1,6

[2]吳志強,《百年城市規劃理論史綱-導論》 《重大事件對城市規劃學科發展的意義及啟示》

[3]理查德―勒蓋茨,《為中國規劃師的西方城市規劃文獻導讀》

[4]謝香云,師生互動對教學方法改革的影響[J]。教育評論,2001,1:64-67

[5]李文成,《國外私立高等教育發展研究》鄭州大學出版社,2007,10

篇2

大連大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始建于1949年4月成立的大連大學(1950年7月大連大學建制撤銷,1978年10月成立大連工學院旅大分校,后為大連工學院分院,1983年11月大連工學院大連分院獨立辦學更名為大連大學)、1948年3月成立的關東文法專門學校(后為大連師范專科學校)、1950年10月成立的旅大市衛生學校(后為大連市衛生學校)。1987年10月,大連大學、大連師范專科學校、大連市衛生學校三校合一,組建新的大連大學,大連大學設工學院、師范學院、醫學專科學校。時任大連市副市長趙亞平出任新的大連大學校長、黨組書記。現任大連大學黨委書記王志強,校長潘成勝。

多年來,大連大學在先進大學文化的引領下,秉承“讓每個人都成功、讓每個人都快樂”的核心理念,倡導“崇尚學術、崇尚科學”的優良校風,堅持“面向未來,發展是硬道理”的科學發展觀,堅持“以貢獻求支持、求發展”,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現已發展成為一所擁有哲學、法學、經濟、教育、文學、藝術、歷史、理學、工學、醫學、管理11大學科門類的綜合性普通高等學校。學校現有25個學院,61個本科專業,20個一級碩士學位授予點,120多個二級碩士學位授予點,全日制在校學生15000余人,外國留學生、成人教育學院學生5000余人,設有附屬中山醫院、附屬新華醫院2所三甲醫院。

大連大學始終把建設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放在首位,努力積聚豐厚的人才資本。學校現有教職工4500余人,專任教師1024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451人(含2所附屬醫院),其占專任教師比例數列遼寧省80余所高校中的前列。專任教師中有長期在校工作的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博士生導師16人,正高職人員393人;有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人選2人、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7人;有全國優秀教師、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劃入選者、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獲得者、遼寧省優秀專家、遼寧省高校教學名師、遼寧省百千萬人才工程百人層次人選等30余人。學校被市政府確定為大連市“人才儲備基地”。

大連大學不斷深化教學模式改革,利用多學科的綜合優勢,注重專業內涵建設,優化與整合課程體系,為學生提供了“因材施教、教學相長”的學習環境,構建了以學科競賽為核心的大學生課外創新實踐體系,為學生的自主實踐活動提供了豐富的機會,學生培養質量明顯提高,考取研究生比率和一次性就業率逐年上升,在大學生學科競賽中取得了獲節能減排競賽連續兩屆全國特等獎、“挑戰杯”科技作品和創業計劃大賽全國二等獎等標志性成績,還在數學建模、機械設計、電子設計、力學競賽、ERP競賽等、以及外語和具有較大影響力的藝術類賽事中獲得多項獎,以學生為第一作者發表的論文、文章與作品數量逐年上升,以學生為第一發明人而被授權的專利達數十項。學校建有國家大學生素質教育基地、大學基礎物理實驗示范中心、高校特色專業建設點等7個基地;建有省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及培養基地7個,省級示范性專業、特色專業、品牌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重點支持專業、工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試點專業13個,省級精品類課程20門,是省微電子通信與IT產業人才培養、培訓基地。2005年以來,學校共獲得省級教學成果50項,啟動校級教改課題425項,建有270個穩定的教學實踐基地。

學校注重塑造先進的大學精神,積極樹立現代文化模式,大力倡導求實的文化理念,建設了一批以素質教育博物館和紀念園為標志的文化載體。

大連大學有7個遼寧省省級重點學科、重點培育學科,3個省高水平重點學科,5個省優勢特色重點學科,有8個學科獲省提升高等學校核心競爭力特色學科建設工程“一流學科計劃”和“特色突出計劃”;已建成先進設計與智能計算機重點實驗室、遼寧省通信網絡與信息處理重點實驗室等22個部、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及人文社科基地。近年來,學校承擔一批國家863和973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等,其中國家863、973項目和國家支撐計劃項目50余項,國家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90余項;學校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5項,國防、軍隊科技進步一、二等獎7項,省部級自然科學、技術發明和科技進步一、二等獎25項,列遼寧省80余所高校的前列。

學校總占地面積121.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55.3萬平方米,圖書館面積2.16萬平方米,館藏圖書160萬余冊。由綜合體育館、中心體育館、網球館、游泳館等組成的體育場館面積達2.07萬平方米,體育設施達到國際比賽標準,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美國田徑隊的訓練基地。

大連大學注重吸引國外智力,積極開展國際間交流與合作。先后與日本筑波大學、中央大學、名古屋外國語大學、北陸先端科技大學院大學、金澤大學,美國特洛伊州立大學,韓國中南大學院、群山大學、昌原大學校、鮮文大學等6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友好合作關系,聘請外國專家與知名學者來校任教、講學、訪問,學校也組團或派教師出國進修、考察及學術交流。

目前,大連大學已經進入了“調結構、建特色、上層次”、努力創建全國一流教學研究型地方大學的新的發展階段。學校工作的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是——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繼續實施“質量立校、人才強校、文化興校、依法治校”的辦學方略。以學科建設為龍頭,以提高教育質量和服務地方能力為重點,以人才隊伍建設和大學文化建設為支撐,以特色建設和內涵發展為主題,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動力,凝練學科方向,轉變發展模式,立足大連,服務遼寧,面向全國,培養“會做人、能做事,會學習、能創新”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到2015年,力爭實現博士學位授權單位的突破,初步建成規模適度、質量優異、結構合理、特色明顯,優勢突出,部分學科居于省內地位、綜合實力處于國內地方高校一流水平的教學研究型地方大學。

音樂學院

音樂學院的前身是1987年的大連大學師范學院藝術系,經過二十多年的建設,學院的辦學水平逐年提高,專業結構日益合理,學科建設發展迅速。學院現設音樂教育、舞蹈、管弦、鋼琴、聲樂、文藝編導、音樂理論7個系,共有40余個專業方向,擁有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授予的音樂與舞蹈學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予權。

學院現有在校生805人,教職工79人,專任教師67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19人,外聘教師20余人。近年來涌現了一批具有較高學術造詣,在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學科帶頭人。學院在研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1項,省級科研項目21項,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在、省級大賽中獲獎項40余次,大連大學青年交響樂團連續兩年在法國、美國、加拿大交響樂比賽中獲金獎;聲樂專業在第一、第二屆、第四屆全國高等院校聲樂展演賽中榮獲金獎5項;合唱團應澳門政府,澳門文化局邀請參加第25屆澳門國際音樂節,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舞蹈團在第七屆中國舞蹈“荷花獎”校園舞蹈大賽獲表演銅獎;青年教師在國際鋼琴、聲樂比賽中獲獎7人次,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由中國音樂家協會普通高校音樂聯盟主辦的“神州唱響”全國高校聲樂展演連續四屆在我校舉行,中國音協黨組書記徐沛東、歌唱家、聲樂教育家金鐵霖、馬秋華等親臨比賽現場并給予了高度評價,我校師生獲得教師組、學生組多項金獎。

學院有著廣泛的學術交流活動,幾年來先后邀請了國內外數十位專家、學者到校講學、任教和舉辦音樂會。多位教師應邀出訪美國、韓國、日本、加拿大、德國、奧地利、俄羅斯、新加坡等國參加國際性學術活動和舉辦音樂會。學院與德國福特旺根藝術大學、美國加州斯坦尼勞斯音樂學院、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日本作陽大學等十余所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

音樂學專業(師范類)

培養目標:培養擁有現代教育觀念,綜合素質全面發展,既有扎實的音樂實踐技能,又具有適應中小學教學能力的音樂教育專門人才,以及能夠勝任在專業文藝團體、藝術院校、文化機關及廣播影視部門從事表演、教學、研究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主要課程:教育學、藝術學、藝術概論、中國音樂史與名作欣賞、西方音樂史與名作欣賞、樂理與視唱練耳、多聲部音樂分析與寫作、民族民間音樂、合唱重唱、合唱指揮、學校音樂教育導論與教材教法、聲樂、鋼琴、即興伴奏、心理學、當代教育學、現代教育技術等。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音樂表演專業

西洋管弦、民族器樂、鍵盤演奏、聲樂種類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系統的音樂表演方面的專業基本知識、音樂實踐技能和教學能力,能在專業文藝團體、藝術院校、藝術研究單位和文化機關、出版及廣播影視部門從事表演、教學、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主要課程:藝術學、藝術概論、中國音樂史、外國音樂史、基本樂理、視唱練耳、和聲學基礎、民族民間音樂、音樂作品分析基礎、音樂欣賞、表演主科、樂隊合奏、合唱等。

文藝編導種類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理論修養和藝術鑒賞能力,具有廣播電視節目編導、策劃、創作、制作等方面的專業知識技能,能在全國廣播電影電視系統、文化部門、傳媒公司及群眾藝術團體等部門從事節目策劃、編導、節目制作、文字撰稿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主要課程:藝術學、藝術概論、中國音樂史、外國音樂史、廣播電視學概論、傳播學、導演基礎、表演、新聞學、采訪學、色彩學與構圖、電視攝影藝術、電視畫面編輯、照明藝術、編導創作實踐等。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舞蹈編導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現代舞蹈意識和理念、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礎和專業理論基礎、具備一定的編導能力和教學能力,能適應社會多種藝術工作崗位、能教學、能表演、能編導的高素質應用型舞蹈編導人才。

主要課程:藝術學、舞蹈編導、樂理視唱、舞蹈作品賞析、藝術概論、中外舞蹈史、芭蕾舞基訓、中國古典舞基訓、現代舞及編舞技法、民族民間舞、教學劇目、中國民間舞蹈文化、舞蹈教學法及舞蹈編導理論等。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大連大學2014年音樂類專業招生計劃一覽表(擬定)

文藝編導類別招生地域為黑龍江、江西、湖南。

以上擬招人數根據實際報考情況進行調整,專業設置與招生計劃等相關細節請在填報高考志愿時以各省招生主管部門公布為準。 美術學院

美術學院是1996年由大連大學師范學院藝術系和大連大學工學院工藝美術系合并而成,經過多年的建設,學院的辦學水平逐年提高,學科建設發展迅速。學院現設美術學、環境設計、服裝與服飾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數字媒體藝術本科專業,擁有美術學、設計學兩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包括民族民間美術、美術史論、油畫實踐與教育、中國畫實踐與教育、藝術設計理論與實踐、服裝藝術設計、環境藝術設計、工業造型設計八個研究方向。

學院現有在校生800人,教職員工72人,其中專業教師57人,教授5人,副教授18人,講師29人,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的3人、碩士學位的12人,其中院長石峰為大連市美術家協會主席。現有教學面積6500平方米,是一個集專業教學、創作設計、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于一體的綜合性、多學科、高層次的學院。學院設有基礎部、理論教研室、服裝藝術設計教研室、環境藝術設計教研室、裝潢藝術設計教研室、新媒體設計教研室、辦公室七個教學與行政部門;設有教學指導委員會和學術委員會,指導日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共建立了18個美術寫生、教育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基地,為鍛煉學生實踐技能提供了條件。學院堅持“厚基礎、寬口徑、重技能、拓方向”的辦學理念,在本科教學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凝練出鮮明的辦學特色。

在教學中,學院教師引導學生參與課題、工程、項目等社會實踐活動,并通過模擬課題形式,確定課題的市場定位、技術的可行性與藝術設計的需求點,讓學生在大學階段就能親身投入藝術設計的全過程,為其走向社會奠定基礎。學院重視實習基地的建設,旨在加強實踐訓練,培養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學院依托各類工作室進行拓展教學,先后建立了中國畫工作室、繪畫語言實踐工作室、版畫工作室、壁光陶藝工作室、雕龍工作室、服裝CAD工作室、裝飾藝術工作室、“方式”藝術設計工作室、新視覺藝術工作室等,專業老師結合美術創作和藝術設計的大賽進行專業拓展教育,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學院啟動了“學術沙龍”和名師講壇活動,聘請國內外知名的專家學者來講學,帶來了學術領域的前瞻思想和兄弟院校的成功經驗。學院組建多個學生社團活動進行專業拓展教育,現有DV協會、攝影協會、服飾協會、漫畫協會、吉他協會、書法協會、模特協會等學生社團,學生在社團活動中,提高了綜合素質。

近三年來,學生創新立項達到68項,共有300余人次參加,占學生總數的30%。學生共參加了74項市級以上大賽,獲得354項獎項,其中107項、省級60項、市級187項。93%的在校生參加各類設計大賽,獲獎或入選的學生比例達47%。如在中國建筑協會室內設計分會主辦的“新人杯”青年學生室內設計大賽、中國美術院校在校學生作品年鑒、臺灣金犢獎廣告大賽、靳埭強平面設計獎、中華杯國際服裝設計大賽、遼寧省大學生藝術展演大賽、大連市高校學生藝術設計大賽等重大賽事中均獲得優異成績。學院與日本東京服飾專門學校、加拿大魁北克蒙特利爾大學、韓國東首爾大學等多個院校建立了友好合作關系。

美術學專業(師范類)

培養目標:掌握美術教育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以及相關的綜合知識,培養能夠在中小學從事美術繪畫教育或在美術館、群眾藝術館、藝術研究所、企業單位、街道辦事處、社會團體、畫廊等行業中進行美術創作的應用型人才。美術學專業能夠適應不同行業對美術類人才的需求,在社會中傳播文化藝術。

培養模式:突出專業方向,通過學分制和導師制等教學管理的新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目的性和靈活性,以培養和提高其專業素質和綜合運用能力。

主要課程:中國畫、油畫、版畫、陶藝、美術史論等方面的知識與技能、中外美術史、藝術美學、技法理論、構圖學、繪畫、攝影、計算機應用、美術教育心理學、美術教育學、書法與篆刻等。

專業特色:注重專業實踐能力與綜合素質培養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服裝與服飾設計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較強的服裝綜合設計能力、創造能力和工藝制作能力及產品營銷能力,能夠跟蹤或領導服裝設計新潮流的服裝設計和經營管理方面的應用型人才。

培養模式:在思維方式上,突出現實與抽象的辯證統一;在內容上,立足民族服飾,了解并掌握國際服飾的特點與發展趨勢,突出古典與現代的有機結合;在能力上,強化操作技能,充分利用大連國際服裝節和各類服裝設計大賽的契機,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實踐。

主要課程:中外服裝史、服裝概論、服裝設計、服裝畫技法、服飾材料、服裝工藝學、服裝制作、服裝市場營銷、服裝CAD、服裝造型設計、立體剪裁、現代藝術設計史、服裝企業管理等。

專業特色:注重專業實踐技能與綜合設計能力培養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環境設計

培養目標:培養具有環境藝術設計創意、工程設計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室內設計、環境設計兩方面具有相應專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

培養模式:突出思維能力的培養,強化技術技法訓練,注重實踐機會,提高創新能力的培養。通過課程結構的優化組合、教學模式的更新和個性化專業方向的設置,拓寬學生擇業方向,提高專業技能和適應社會發展的能力。

主要課程:藝術概論、美學概論、素描、色彩、透視學、建筑制圖、室內外效果圖、環境設計與規劃、造型設計、展示設計、園林設計、建筑裝飾材料分析、民間藝術、計算機應用等。

專業特色:注重專業項目實踐能力與綜合設計能力培養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視覺傳達設計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裝潢設計創作、教學、研究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裝飾設計與平面視覺傳達兩方面從事具體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培養模式:突出思維能力的培養,強化技法訓練,增加實踐機會,提高創新能力,通過課程結構的優化、教學模式的更新和柔性化專業方向的設置,拓寬學生的擇業面,提高其業務技能和競爭能力。

主要課程:藝術概論、美學概論、素描、色彩、圖形設計基礎、廣告設計、字體設計、包裝設計、展示設計、網頁設計、廣告攝影、室內設計、企業形象設計、計算機藝術設計基礎、影視媒體藝術設計、世界現代設計史、書籍裝幀設計等。

專業特色:注重專業實踐技能與商務溝通能力培養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數字與媒體藝術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現代藝術設計觀念和理論基礎、技術基礎;具備現代新媒體藝術知識的應用和創新能力,能在企事業單位、專門設計單位、科學研究單位、高等院校等從事視覺傳達設計、影視編輯、動畫設計和多媒體制作等方面的應用型人才。

培養模式:學習新媒體藝術設計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使學生具備能將技術、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的基本能力。學生通過思維模式、技術手段以及藝術表現方法的訓練達到自身專業素質的提高,最終實現人與環境、人與市場和諧相處,并將這種關系轉化為商業藝術設計上的能力,從而拓寬學生擇業方向,提高職業能力和適應社會發展能力。

主要課程:角色設計素描、中外藝術設計史、影視美學、計算機圖形設計基礎、計算機影視設計基礎、腳本采編、影像攝制、影視編輯、影視廣告、多媒體制作、計算機動畫設計基礎、視頻動畫等。

專業特色:注重數字媒體實踐技能與綜合設計能力培養

基本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大連大學2014年美術類專業招生計劃一覽表(擬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