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范文

時間:2024-02-26 17:54: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刑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

篇1

【關鍵詞】網絡;虛擬財產;法律保護

中圖分類號:D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6-083-01

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以網絡游戲為代表的數字娛樂業也日趨繁榮。但是隨之而來的網絡游戲出現的糾紛頻繁發生,特別是網絡游戲中的虛擬財產成為糾紛的焦點之一。而我國現行法律,甚至世界各國法律的規定都相對滯后,都在網絡財產保護方面顯露出巨大空白。文章從我國虛擬財產的保護現狀入手論述一下虛擬財產的多維法律保護。

一、虛擬財產的保護現狀

面對越來越多的虛擬財產糾紛,我國的立法表現出明顯的滯后性。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并沒有對玩家的虛擬財產的數據資料的相關權益作出規定,玩家對指代其虛擬財產的數據的權利也不屬于《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所規定的九項消費者權利中的任何一項。已經頒布和實施的《關于維護互聯網安全的決定》、《計算機信息系統安全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中,網絡虛擬財產的保護也是一片空白。

在我國,網絡虛擬財產并沒有得到有效的保護,究其原因在于現行法律包括《憲法》和《民法通則》只對公民的合法收入、儲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財產予以認可,而并沒有對虛擬財產的合法性作出明確規定。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網民對虛擬財產的權利也不屬于現有的消費者權利中的任何一項,因此出現了很多玩家在丟失財物后投訴無門的現象。因而為了保護網絡游戲者的合法利益,促進網絡事業的健康發展,加快解決“網絡虛擬財產的合法性認定、制定保護網絡虛擬財產的相關性法律法規等關鍵問題”迫在眉睫。

由此可見,當前我國并沒有具體的法律法規對網絡虛擬財產進行有利的保護,現實生活中,關于網絡虛擬財產的糾紛日漸增多并且出現了一系列的惡性案件。

二、關于虛擬財產的多維法律保護的建議

第一,進行司法解釋。確立對虛擬財產的保護。首先,對我國《民法通則》第75條規定的“其他合法財產”,《刑法》第92條規定的“其他財產”作擴大解釋,將網絡虛擬財產包括在“其他合法財產”“其他財產”內,或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2條作出解釋,把購買網絡服務的行為也視為消費行為。這樣在網上獲得的虛擬財產就可以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7條規定的“財產安全”。其次,可以由國務院制定出一部關于虛擬財產權利保護的條例,其中應規定:“網絡游戲中虛擬角色和虛擬物品屬于動產,具有獨立的財產價值”,從而與我國《物權法》中第2條本法所稱物包括不動產和動產的規定相呼應。再次,在司法實踐中不能一概將游戲玩家的享有的虛擬財產權利視為物權,對玩家所享有的虛擬財產權利的認定,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主要是看運營商是否在格式合同中保留了結虛擬之物所有權)。第二,確立網絡虛擬財產的債權法保護。由于虛擬財產是玩家請求運營商提供游戲服務的債權憑證,這種憑證來源于游戲運營商和玩家之間的消費服務合同關系。而在司法實踐中,玩家與運營商之間經常因玩家數據丟失發生糾紛,服務合同對此一般沒有明確規定。所以明確玩家和運營商之間網絡游戲電子合同的法律地位及效力至關重要。①第三,設定虛擬財產價值的認定標準,將虛擬財產作為財產犯罪對象,明確虛擬財產交易的合法性,規范虛擬財產的交易活動,結束“地下交易”的無序狀態,在游戲或網絡上設置虛擬的警察和虛擬的法院,對侵犯虛擬財產的行為予以刑法上的規制。第四,加強網絡的行政管理。出臺有關行政法規規章,確立文化部門、公安部門、新聞出版社部門、版權部門、工商部門、稅務部門的具體職責分工,理順各部門的相互關系,加強分工協作,完善對網絡運營商及其網絡服務的管理。同時應將網絡交易平臺與網下交易平臺有效結合:一是在權威的官方網站提供的完整的交易服務,包括提供規范的虛擬財產交易格式合同、交易確認等,鼓勵引導網絡用戶使用正規的虛擬網絡交易平臺;二是建立網下交易規則,采用書面的虛擬財產交易格式合同,規范網絡用戶網下私人交易的行為。加強游戲公司的安全保障責任,一方面,應該加強游戲審查工作。目前,游戲出版需要經過政府有關部門審查,審查合格后才能上市。審查的范圍不應局限于游戲本身的內容是否健康,還應審查游戲程序是存在明顯漏洞,還應該重點審查游戲公司是否存在可能侵害游戲者利益的行為以及是否有逃避相關責任的行為。對于不具備保護能力和保護措施的游戲,堅決不允許上市。另一方面,應該加強游戲公司的數據保護責任。②第五,建立和規范虛擬財產的網絡交易平臺。第六,在虛擬世界里,建立網絡虛擬財產的各項機制。“虛擬世界的糾紛最好還是在虛擬世界里解決,我們現實已經夠復雜的了,現實世界的法院目前沒有時間也沒有能力去審理虛擬世界里案件。”③

注釋:

①紀晶.論網絡虛擬財產的法律保護[J].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學報(社會學研究),2008(3):34.

篇2

我們知道,經營者和消費者之間是一種平等主體之間的社會地位,所以二者之間的責任應當是賠償、補償、實際履行或者違約金等可以彌補對方損失的方式,一方不得因另一方違約而獲得超額利益。但是,《消費者保護法》第四十九條確是一條懲罰性條款,這就與民法基本原則不符。立法者如此設計的考慮是鼓勵消費者向經營者索賠。雖然動機是很好的,但由于法律規范不健全,再加上這本來就是一個是非之地。所以,引起了一些難以解決的爭議。

之所以調整平等主體之間關系采用的“賠償實際損失原則”或按約定賠償,目的之一就是“止訟”。但如果訴訟能給人帶來利益,那么自然就會有人“好訟”,這完全符合一個理性“經濟人”的做法。而《消費者保護法》第四十九條很明顯就是讓人“好訟”。其原因就在于目前中國的假冒偽劣產品過多,幾乎觸目皆是,立法者希望能靠這個手段去制止經營者的欺詐行為。但是,這個不明確的條款卻帶來了很多的麻煩,學術界莫衷一是,而法院的判決也是千姿百態。

這個法條的直接后果就是鼓勵了消費者索賠的積極性,“王海打假”就說明了這一點。由于有利可圖,王海干脆開了個打假公司。而全國各地打假的“王海”也越來越多。但是,第一,中國的假冒偽劣產品并沒有因為私人打假而減少,相反,卻是越演越烈;第二,由于利益的驅使,既然“假一賠二”,那買一千假貨呢,買一萬假貨呢,是否依然要雙倍賠償?第三,如何界定消費者。買一節電池是消費者,如果一次買一千節電池還是消費者嗎?第四,消費者的主觀狀態是否有限制。《消費者保護法》第四十九條并沒有規定消費者必須在不知道商品是假的時候才賠償。這一系列的問題,一方面使得民間打假舉步維艱,另一方面,打假的實際效果也沒有取得,假冒偽劣產品依然充斥著中國的市場。這個條款的境地很是尷尬。

關于“知假打假”,各個地方的解釋也各不相同。浙江省《消法》實施辦法中就規定:“經營者因提供假冒偽劣商品承擔加倍賠償責任的,不得以消費者購買數量過多而免責”。《上海市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修訂草案)》卻認為,旨在打假的“知假買假”不屬于消費者行為,因而原則上不予立法保護。

這個問題,學術界也是莫衷一是。楊立新教授在《“王海現象”的民法思考》中談到:“無論是什么樣的人,無論是知假也好不知假也好,凡是確認所購買的產品是假冒偽劣產品,所提供的服務是欺詐,就應當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49條,就應當適用懲罰性賠償金制度,給予受害人以雙倍賠償。”而梁慧星教授卻認為,這是違背《消費者保護法》第二條以訂立合同的目的限定《消法》適用范圍的本意的,是不正確的。付鼎生教授態度更加鮮明:立法不應該保護知假買假,因為挑動或者鼓勵消費者拿起法律武器,打擊假冒偽劣,“替天行道”,不是《消法》的主要功能。他認為《消法》的主要功能是使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受到的侵害或損失得到補償,而不是謀取利潤。

如果我們只從法條的字面意思去理解,那么,顯然楊立新教授的觀點是正確的。這也是“王海現象”層出不窮的原因所在。但是,《消費者保護法》不是刑法,法官可以根據法律的基本原則行使自由裁量權,所以有的“王海”就獲得了雙倍賠償,而有的“王海”則因不被認定為“消費者”而沒有獲得賠償。而如果認為《消費者保護法》的主要功能不是鼓勵消費者拿起法律武器,打擊假冒偽劣產品,那么為何還要規定雙倍賠償?如果說法律只保護善意的守法者,就是說,“王海”是不善意的。“善意”又如何界定?如果說買一塊電池是善意的,那么買一千塊電池就是不善意的?一百個消費者買了假貨,大概只有一個人走上訴訟的道路。也就是說,相對于那九十九個消費者,經營者就是非善意的。所以,如果過分強調消費者必須為善意,必然會間接的保護那些非善意的經營者。

立法者規定這個懲罰性條款可謂用心良苦。但在有限度的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之外,也的確帶來了一些負面效應。從以往案例來看,《消費者保護法》第四十九條的確造成社會上有些人以“打假”為生。王海就是這樣的一個代表。

如何設計才能使法律維護大多數人的利益,而不是僅僅維護那部分專業打假的人的利益?如何設計才能使一般消費者都愿意走上維權之路?

首先,懲罰性賠償是否妥當?有學者認為是妥當的、應該的。但是,我認為,懲罰性賠償中存在著一個悖論。如果說買一個房子受到欺詐,獲得雙倍賠償,利潤是可觀的;而如果買了十元的商品受到了欺詐,那么結果就是只賠償二十元,而花費的精力和時間也不比索賠房子花得少。這樣,消費者就失去了索賠的動力。即使是大額索賠,也因為經營者的經濟實力很強,消費者也無力抗衡。

那么,能否考慮從民法的角度,加入精神損害賠償。很明顯,職業打假人一般都沒有受到精神的傷害。而一般的消費者,即使買到兩百元的假貨,精神上的損害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精神損害賠償在中國一直都是個,即使有賠償數額也很有限,這么做的效果就是違約成本很低,所以經營者不怕損害賠償。

1992年美國一位老太太駕車到麥當勞就餐時,自己不小心打翻咖啡造成大腿皮膚二度燙傷。老太太將這家麥當勞告上法院,法院判決麥當勞賠償老太太50萬美元。也許有人會說,這下老太太可發了。但是,法官判決此案的時候,并不是從老太太個人著眼,法官將這老太太看做康州所有有可能到麥當勞消費咖啡的代表。既然有一個人被燙傷,那么其他消費者也同樣可能被燙傷,為保護所有消費者,法官認定判決賠償50萬一點也不多。這么判決的效果就是使所有的經營者都很小心,會采取措施預防損害的發生。自這訟后,全世界任何一家麥當勞熱咖啡都因此變成(轉13頁)(承1頁)了溫咖啡。而且杯子上還標有了警告性提示:不得用吸管直接飲用!

巨額精神損害賠償的社會效果會大于懲罰性賠償。首先,像王海這樣的職業打假者將不會被認為精神受到損害,所以只能得到原價賠償;其次,法官可以根據個案的具體情況來確定精神損害賠償的數額,以達到實質公平。經營者也會擔心巨額精神損害賠償所帶來的負擔,所以對涉及他人權益和人身安全的事情特別謹慎,帶動中國整體經營者遵守誠信。

但是,巨額精神損害賠償在中國實行起來的確困難重重。首先,法官自身素質的參差不齊,也使得這個自由裁量權很難把握;其次,中國的執行難也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且不說沒有賠償能力,即使有,執行也很難。但是,終歸到底,用精神損害賠償取代懲罰性賠償是我國消費者保護法改革的方向。

篇3

(一)電子商務中消費者隱私權的內涵

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的消費者隱私權主要針對的是消費者私人信息的權利保護方面,這是由電子商務依托于虛擬的而非實體運行的網絡平臺的性質所決定的,在這個平臺中,消費者的私人信息被入侵的幾率遠遠大于消費者私人生活被打擾的幾率(私人生活安寧的權利被侵犯亦是衍生于私人信息泄露的結果)。除此之外,電子商務本身的性質與特點也決定了消費者私人信息更受威脅的現實,因為電子商務交易活動是消費者運用自身所有的電子設備,通過網絡進行交易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一般包括了電子商務活動的準備階段、合同簽訂或協議達成的階段、合同履行或違約責任追究的階段,消費者要參與這個過程,必然會訪問相關的網頁,注冊或使用個人的真實信息以順利達成交易。在此過程中,消費者的隱私問題實際上伴隨著交易的始終,消費者的姓名、地址、聯系方式、職業等信息,甚至于消費者的消費愛好、消費習慣等信息都可以歸類于消費者的隱私權范圍內,因此,電子商務中消費者隱私權的內涵包括但不限于消費者的個人基本信息(如姓名、地址、電話號碼等)、消費者的個人偏好(如購物習慣等)和消費者網絡存儲信息(如個人網絡空間等)。

(二)我國電子商務中消費者隱私權保護方面的現狀

我國與消費者隱私權保護方面關聯性最大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從1994年開始施行以來,一直側重于保障消費者的人格尊嚴,立足于對消費者精神層面的保護,較少強調消費者信息安全方面,這與當時立法時外部環境的影響不無關系,也因為當時我國尚未出現電子商務的活動,更不可能有今天這種電子商務在國內欣欣向榮的發展狀況,傳統的交易模式仍是商業運行的主體模式。在之后的數年內,我國的地方性法規開始逐漸提出“隱私權”的概念,如山東省、上海市、安徽省等各省市在制定相關的消費者保護條例過程中開始重視隱私權的問題,伴隨著電子商務的崛起和迅速發展,學者們也開始關注電子商務中消費者隱私的保護層面,彭惠梅、甘守義(2009)就提出了電子商務下消費者的隱私權“涵蓋對于個人資料支配權、利用權和維護權及個人私事或私生活的隱蔽或隱瞞權、保持個人生活和領域不受干擾和侵犯的權利”。可見,我國對于電子商務中消費者隱私權保護方面的研究將會不斷前進和發展。

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消費者隱私權被侵犯的主要表現形式

電子商務交易過程有諸多參與主體,其中除了消費者之外,尚有物流企業、第三方支付平臺、網絡中的“賣方”、提供交易平臺的服務方等其他主體角色,甚至于惡意篡取他人信息的軟件者也頻頻活動于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以上這些除了消費者之外的交易相關方主體都有接觸到并記錄消費者私人信息的可能性,進而延伸到在掌握了信息之后侵犯消費者隱私權的可能性。因為消費者個人隱私的獲取在網絡這個虛擬平臺中顯得尤其重要,具有較大的市場價值。在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消費者隱私權被侵犯的主要表現形式主要有消費者個人基本信息被非法收集、消費者私人網絡空間被肆意入侵、消費者網絡活動被非法追蹤記錄這三種形式,而這三種形式在嚴重程度、先后次序上又是層層遞進的,三者間關系如圖2所示:如圖2所示,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消費者隱私權被侵的主要表現形式有以下三種:

(一)消費者個人基本信息被非法收集

上文中已經有所提及,消費者個人基本信息涉及到了姓名、地址、聯系方式、職業、電子郵箱等,很多電子商務交易進行之前,消費者需要首先進行準備工作,注冊個人基本信息,登錄網站或打開網頁與交易“賣方”就交易價格或數量進行交涉,當消費者與“賣方”達成協議后,需要使用到第三方支付平臺,此后貨物的運輸由物流公司方面完成,最終消費者收到貨物后進行確認。這一完整的流程中,每個步驟都有消費者私人信息隨時泄露的漏洞,因為這些步驟中交易方所獲得的都是關于消費者的第一手資料,是最直接、最真實的資料,因而不排除有相關交易主體(除消費者外)出于某種個人非法目的,為了謀取私人利益,收集消費者信息進行出售獲利的行為。事實上,現實生活中此類現象也并不少見,消費者的私人信息未能得到有效保護,流動到了消費者從不關注的網頁或企業手中。

(二)消費者私人網絡空間被肆意入侵

消費者私人網絡空間主要涉及消費者的郵箱、QQ或其他一些個人的空間領域。很多消費者郵箱中經常會收到商家推介的各種活動信息,或是新產品的推銷信息,但這些商家都是消費者未曾注冊過或未曾接觸過的陌生群體,這是建立在實際信息基礎上的商家對消費者私人網絡空間入侵的第一層面;有的電子交易相關主體獲取了消費者聯系方式或郵箱后,推介虛假信息,進行詐騙活動,對消費者私人生活造成了較大干擾,這種現象在電子商務活動發展初期對消費者造成經濟損失的案例較多,但近年來隨著消費者的警惕心上升,詐騙活動主體得逞的概率也大大降低了,這種現象偶有發生,這是建立在虛假信息基礎上的商家對消費者私人網絡空間入侵的第二層面;有的電子商務交易相關主體竊取消費者QQ號碼,登錄后各種不實推銷信息,隨意刪除消費者好友,或通過向消費者熟悉的群體發送消息進行詐騙活動,這種行為已經上升到了非常嚴重的侵權程度,這是完全脫離了信息承載的推介活動,是徹底的侵權、詐騙活動。

(三)消費者網絡活動被非法追蹤記錄

無論是消費者個人基本信息被非法收集還是消費者私人網絡空間被肆意入侵,這都只是對消費者的個人生活造成偶爾干擾的事件。在部分網絡交易活動中,消費者的活動記錄被非法監聽、窺探、追蹤,一些電子商務交易相關主體使用先進的技術與設備對消費者的交易記錄進行跟蹤記錄以獲取消費者的交易偏好等信息,進行非法利用或出售以謀取利益,這些行為也嚴重影響到了消費者的生活。現實生活中,伴隨著電子商務活動的飛速發展,除了本文總結的這三種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消費者隱私權被侵的主要表現形式外,還有很多新的表現形式在逐漸呈現出來,但其本質都脫離不了利用消費者私人信息為個人謀取非法利益,而本文所提及的這三種表現形式是尤其具有代表性的,正如圖2中箭頭方向所標示出的,這三種表現形式中,消費者個人基本信息被非法收集是消費者私人網絡空間被肆意入侵的前提,正是由于消費者信息的泄露才進而產生了之后私人空間被肆意入侵的結果,而這兩者又為消費者網絡活動被非法追蹤記錄提供了便利和條件。

構建我國電子商務交易中消費者隱私權的保護制度

(一)從源頭上引起公眾對自身交易隱私權的重視

公眾在參與電子商務交易中所表現出的維護隱私意識的淡薄,雖然隨著近年來電子商務中詐騙案件、侵權行為的出現有所改進,仍有大部分消費者未能清楚地認識到個人信息泄露的危險性。在網絡這個平臺中,個人隱私的保護是要時刻、處處引起消費者警惕的,因為很多消費者個人信息的泄露往往出于消費者的無心之失,或者由于很多消費者在進行網絡活動時不明確某些行為的后果,例如,消費者隨意點開某些網頁鏈接,隨意打開某些網站進行個人信息的注冊、登記等等,最終導致個人信息流出對自身造成困擾甚至經濟損失。由此可見,消費者的隱私權被電子商務交易相關主體侵犯這一現象,首先要從消費者這個源頭進行遏制,樹立消費者的隱私權觀念,培養起消費者對于個人隱私保護的重視,消費者個人應當養成良好的上網習慣,陌生網頁、陌生鏈接不隨意打開,定期檢查電腦的安全情況,確保計算機的安全漏洞盡快被補上,防止造成進一步的損失。

(二)從外部加強法律對隱私權的保護

立法方面,我國對于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消費者隱私權的保護立法尚處于起步和探索的階段,我們可以參考對此已經有成熟研究的國外法律方面:首先,在《民法典》中明確、清楚地規定隱私權的定義,并將網絡隱私權的定義具體化,只有將隱私權的定義落到細處,將網絡隱私權的細微差異落到細處,其他的法律責任追究工作才會有具體的依據和憑證。其次,對于電子商務中消費者隱私權的保護專門立法,從當前電子商務規模急劇增長的背景出發,總結社會中發生的電子商務交易中消費者隱私權被侵犯的實際案例,全面考慮應當規范的侵權行為,主要可以從消費者的私人信息出發,延伸到對消費者私人信息的利用、非法追蹤記錄等方面的規范。最后,將侵犯消費者隱私權的責任提升到《刑法》中來,如果發生了電子商務交易過程中對于消費者隱私權的侵犯行為,嚴重干擾到消費者的正常生活和私人空間,侵犯方的相關主體將要承擔刑事責任,重責之下才有抑制甚至消除侵權行為的可能。

(三)從內部完善電子商務運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