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范文

時間:2024-03-01 17:53:5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摘 要 隨著我國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不斷加大,近幾年來我國經濟一直保持著較高增長速度,但是固定資產投資的拉動作用卻不斷下降,固定資產投資的經濟效率也越來越低。針對這一現象,本文從控制固定資產投資的規模、協調投資結構等方面入手,探討如何提高固定資產投資效率,促進我國經濟健康、快速增長的有效對策和措施。

關鍵詞 固定資產 GDP 經濟增長

一、前言

固定資產投資是指建造、購置固定資產的相關經濟活動,即固定資產的再生產活動。固定資產的再生產,由固定資產更新、改建、和新建等活動組成。固定資產投資是我國社會固定資產再生產的重要手段。通過建造、購置固定資產的活動,采用先進技術設備,建立新興部門,進一步調整地區經濟結構和生產力的分布,增強我國經濟實力,為改善人民物質生活創造有利條件。所以,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固定資產投資的持續增長。

二、當前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存在的問題

(一)從投資規模來看,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的拉動效應在逐年降低

固定資產投資規模的大小,始終是一個關鍵的問題。規模太小,不能很好適應國民經濟自身發展的需要,影響經濟發展的速度。規模太大,超過了現在生產所提供的追加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就必然導致擠生產、擠生活,積壓建設資金,降低投資效果。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如果背離了生產基礎會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調。

這里我們用GDP增長速度與固定資產增長幅度的對比關系來說明最近20年來我國固定資產對GDP的拉動效應及其效果,見表1。

從表1中可以看出,1991年,我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只有5595億元,到2010 年就增加到278121.9億元,20年間增長了49.7倍,年均增長22.6%。從增長的幅度來說,除1997年、1999年年期間增長率不足10%以外,其余年份均在10%以上, 1993年甚至高達61.8%,達到歷史最高水平。同期,我國GDP由21781.5 億元增長到401202億元,增長了18.4倍,年均增長10.5%(可比價)。從歷年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幅度與GDP 增長對照來分析,我國在1991年~2000年提高固定資產投資率,的確起到了促進經濟增長的顯著作用,但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幅度遠遠大于GDP 增長的速度,特別是我國在進入21 世紀以來,在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幅度不斷提升的情況下,GDP增幅卻降低了速度,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促進作用出現了逐步下降的趨勢。

(二)從投資結構來看

1、從投資主體的經濟類型看,國有投資與非國有投資之間存在一種不正常的“擠出效應”。據統計數據顯示,在2003 年之前,國有投資年增長幅度達到了25%—40%。在國家不斷控制國有資產投資,鼓勵個人投資的背景下,非國有投資仍然增長較慢,兩者之間呈現出一種非正常的擠出效應。根據經濟學原理,擠出效應就是因為政府投資不斷加大,導致銀行利率上升,上升的利率不斷排擠個人投資,使其最終退出投資市場。非國有經濟雖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但它們很難從國有銀行得到貸款,其主要資金來源于自有資金、利潤的再投資等,而來自國有及其控股銀行的資金所占的比例偏低,故而其投資的利率彈性不顯著。此外,民間投資的趨勢帶有很強的不穩定性,加上通貨緊縮時期經濟相對不景氣,所以,即使在正確的貨幣政策協助下連續降低銀行利率,民間投資規模還是沒有得到提升。國有投資與非國有投資并不是此消彼長的經濟關系,而是一種不正常的“擠出效應”。

2、從投資的產業結構看,無論是在投資的規模還是投資比例的增長速度上,第一產業投資均落后于第二產業。以2003-2010期間的數據為例,在此期間,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從1652.2億元增加到7923.1億元,7年間的年均增幅為25.1%。而第二產業從21351.5億增加到118102.1億元,10年間的年均增幅為27.7%,高于第一產業的增長幅度,占總投資的比重也遠遠高于第一產業。

3、從投資的區域結構看,由于投資資金的有限性,出現區域投資結構失衡。近三十年來,東部地區投資額占全國的半數以上,西部和中部地區投資額相對較小。

(三)從投資和消費的比例來看

投資和消費比例嚴重失衡。投資和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與其它國家相比,中國的投資率長期偏高,而消費率又長期偏低。目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中,投資率過高、投資增長速度偏快,以致投資與消費的結構失衡問題日益嚴重。“十五”期間,按國民經濟核算口徑,我國投資率從38%逐年提高到43.36%,消費率從59.77%逐年下降到52.14%,投資消費比例關系不協調的問題逐步凸現。按照固定資產投資占支出法GDP比重計算,2005年我國投資率為48.37%,比“十五”初期提高了近15個百分點,超過世界平均水平(20%左右)1倍多,不僅創下我國投資率新高,而且遠遠超出其他國家所達到的最高水平。而消費增長始終是無源之水,幅度是十分有限的,要依靠消費來拉動經濟增長還缺乏基本的條件,因為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太低。長期實行的“高投資、低消費”的經濟增長模式,難以維持經濟的可持續增長。

三、提高固定資產投資效率、促進經濟增長的對策

(一)合理確定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合理確定投資規模是提高投資效益的基礎。固定資產投資規模應該與經濟發展速度相適應,與國家階段性的財力物力相適應,保持社會總需求與總供給的動態平衡,才能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從經濟理論上分析,社會固定資產規模太大或太小,都會因國家財力物力不足、未完工程數量增加、能夠使用的固定資產空閑或相關資源過剩等,從而導致投資效益下降,影響經濟的穩定發展。現當前的問題是增加固定資產投資以滿足提升內需要求的同時,還必須控制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大小,防止固定資產投資過大導致的通貨膨脹。因固定資產投資過大所導致的通貨膨脹,其本質實際上就是效益產出低于投資總量。所以,我們要時刻注重投資效率、投資“有效收益”這兩個關鍵點,從而改變投資體制,有效控制投資規模。

(二)不斷優化投資結構。確定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合理協調投資結構。首先,在投資產業結構方面。鑒于在我國固定資產投資中,財政資金在管理中的“越位”和“缺位”的兩種現象,在明確了國有固定資產投資的范圍時,應該始終把非生產性固定資產投資項目作為重點,特別是應該把科學研究、教育、醫療衛生等事業的投資作為核心,在規模上減少生產性固定資產的投資。同時應加大對第一產業投資力度特別是農業的投入,全面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改善農業生產有關的基礎設施,改善農村經濟投資環境,最終提高農民收入。通過一系列的國家投資,促進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將會推動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其次,在投資的主體結構方面。應通過制定各項經濟政策,逐步降低國有經濟投資尤其是在經營性領域的投資比重,采取多種措施鼓勵非國有經濟擴大投資,促進資本市場的規范運作,為民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的經濟環境,這是提高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效益的有效途徑。再次,在投資的區域結構方面。應縮小地區投資差距,大力提高中部、西部地區的投資效益,解決固定資產投資在區域、城鄉、行業等方面的不平衡現象,以合理利用地區資源,提高國民經濟整體效益。

(三)減少重復建設。減少重復建設是提高固定資產投資效益的基本措施。在我國建設領域內普遍存在的重復投資現象造成了大量的無效生產力,在預算“軟約束”的體制下,大量投資只集中在短期市場中緊俏的少數行業和產品上,不合理的重復建設層出不窮。因此,在以后的建設中,國家應采取經濟調控為主,運用有效經濟手段,如財政、稅收等引導和調節投資,減少低水平重復建設水平。

四、總結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當中,消費需求是最終的決定因素,任何投資都是從消費當中演變出來的,所以在我國投資經濟效率不斷降低的情況下,應通過積極地調整收入分配政策,使不斷擴大的消費建立在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相匹配的基礎上,使消費增長真正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改革開放的經驗證明,提高消費水平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是非常巨大的,是有效拉動經濟增長、促進需求平衡的重要經濟手段之一,而且只有當消費和投資兩者在比例充分協調時才能有效的促進經濟增長。因此在固定資產和經濟增長關系的研究中,應加大消費力度,促進經濟增長由投資拉動到消費拉動的最終轉變。

注:本文的數據除非特別指明,均來自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和國家統計局官方網站

參考文獻:

[1]汪祥春.當代西方宏觀經濟學.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7.

[2]韓麗蛟,代俊秋.固定資產投資對國民經濟發展的影響.遼寧師范大學學報.2008.

[3]沈坤榮.體制轉型期間的中國經濟增長.南京大學出版.1999.

篇2

一個國家財政收入規模大小往往是衡量其經濟實力的重要標志。因此,各個國家都要通過財政收入對整個國家宏觀經濟進行調控,通過適當地增加或減少財政收入總量的方法加以實現。本文選擇GDP增長率、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長率以及稅收增長率三個指標作為影響因素,對財政收入的增長趨勢進行分析,以計量經濟分析方法為工具,通過多元回歸模型來擬合解釋財政收入的變化,并根據分析結論,提出提高我國財政收入增長的對策和建議,為我國財政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鑒和依據,從而實現我國財政收入總量的平穩增長。

一、財政收入增長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一)回歸分析

本文數據來源于《2015年中國統計年鑒》,選擇了財政收入、GDP、固定資產投資額及稅收的數據作為基本數據,通過公式計算得到相應的增長率作為本文的基本指標,即財政收入增長率(Y),GDP增長率(X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X2),稅收增長率(X3)。根據以上指標和數據,本文應用Eviews軟件,通過最小二乘法建立多元回歸模型,結果如下:

由回歸方程可以看出,R2=0.9331,說明該模型對樣本的擬合很好,并且F=21.16764>F0.05(3.16)=8.70,回歸方程也很顯著,回歸系數在顯著性水平為1%時,除了固定資產投資的P值略大于1%,其他變量的P值均小于1%,所以各變量對被解釋變量即財政收入有顯著影響,即以上變量聯合起來對財政收入有顯著影響。

在假定其他變量不變的條件下,GDP每增長1%,財政收入就會增長0.3593%,固定資產投資當期每增長1%,財政收入就會下降0.0485%,這是由于固定資產投資具有滯后效應所產生的,即當期投入不會立即轉化成當期產出,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轉化為生產能力從而增加產出,使財政收入增加;稅收每增長1%,財政收入就會增長0.6325%,這是由于稅收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這與經濟理論分析相一致。

(二)結論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GDP和稅收對我國財政收入的增長都有直接促進作用,而固定資產因為滯后效應的存在,所以它對我國財政收入的增長具有兩方面影響。首先,經濟的增長(GDP增長)是財政收入形成的基礎,也是財政收入持續增長的前提,所以經濟增長必然帶動了財政收入的提高。其次,固定資產投資雖然對財政收入的增加提高了物質基礎,但是通過以上分析我們看出,固定資產投資對財政收入的當前影響并不十分明顯,這是由于固定資產所特有的滯后性造成的,所以在短期中固定資產投資并不會對財政收入的增長帶來明顯的刺激作用。同時,從以上模型分析中可以看出,稅收在以上指標中對財政收入的增長具有最顯著的作用,它仍然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并且在所有影響因素中占據最關鍵的地位。

二、對策建議

第一,從財政收入與GDP 的方面看,首先應該保持財政收入合理的規模,使財政收入的增長與GDP的增長保持同步,讓其維持在一個合理的比例關系下。其次,應該大力促進經濟增長,從而提高財政收入的增加。提高稅率、增加稅種的方式固然會使財政收入暫時提高,但是它所帶來的負面效應遠大于它所帶來的暫時的利益。所以擴大財政收入的根本是促進經濟的發展,只有把經濟規模做大,把經濟的效益提高,在此基礎上加強稅收管理,才能使財政收入呈現良性的增加。

篇3

關鍵詞:固定資產投資;經濟增長;相關性分析

中圖分類號:F830.5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392(2008)08-0010-04

一、固定資產投資運行基本情況

1983-2007年,天津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由39.62億元增長到2388.63億元,24年間增長了60倍,推動同期國內生產總值由123.4億元增長到5018.28億元,增長了40倍,為天津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發揮了重要推動作用。

(一)固定資產投資呈現周期性增長

通過1983―2007年天津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投資率、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率、固定資產投資彈性系數等指標分析,可看出投資增長具有兩方面特點:

1.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具有一定周期性。除1989年為負值以外,其他各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均為正值,最高為1991年46.23%,平均增長率為19.31%,保持較高的水平(見圖1)。同時,周期性增長顯著,相隔3―4年形成1個小周期,每8―10年形成一個大周期。固定資產投資率以1990年為分界點,體現出明顯的“兩階段”特征,并在各自階段內較為穩定。第一階段,從1983年到1990年,年均投資率為34.22%,第二階段從1991年到2007年,年均投資率為40.41%,兩階段年均投資率相差6.19個百分點。

圖1

2.固定資產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效果顯著。固定資產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是固定資本形成額年度實際增量占GDP實際增量的比重,它的倒數被稱為固定資產投資效果系數,這一指標反映了一定時期內每單位的固定資產投資所提供的國內生產總值增加額。由天津市固定資產投資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計算固定資產投資效果系數可以看出,除1989、1990、1999年異常值以外,其他各年均在均值水平上下浮動。設固定資產投資效果系數為X,除異常值的考察期內,E(X)=2.45,VAR(X)=1.40,經計算,X在一個標準差之內的概率為86.4%。同時均值遠大于1,表明總體上固定資產增量對于國內生產總值增量具有較強的帶動作用。同時,從固定資產投資彈性系數即投資增長轉化率看,除1990年、1999年兩年的異常值,其余23年固定資產投資彈性系數均值為0.82,即固定資產投資每增長1個百分點,可帶動地區生產總值增長0.82個百分點。同時,2000年后,系數距離均值的波動更小,說明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推動作用更加平穩。

(二)與全國水平相比,投資對經濟帶動效果更加顯著

通過與全國水平進行比較可以看出,天津市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的帶動效果高于全國水平,并且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

1.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在全國占比穩定,增速略低于全國水平。天津市固定資產投資占全國的比重穩定在2%―3%之間,增量穩定在1%―4%之間,且從1986年以后固定資產投資份額始終保持在2%左右的水平,體現了極強的穩定性。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比均值為0.87,表明天津市增速略低于全國,仍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間。

2.固定資產投資率與全國水平相比呈下降趨勢。從天津市固定資產投資率與全國水平比較來看,明顯出現逐漸下降趨勢,表明天津市整體固定資產投資水平下降。尤其是2003年以后,天津市固定資產投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近幾年宏觀調控政策在天津得到較好的落實。

3.固定資產投資貢獻率低于全國水平。固定資產投資貢獻率體現固定資產投資對于經濟增長的重要程度,一般而言,在粗放型經濟中該比率較高。天津市這一指標在1998年以后與全國相比呈下降趨勢,說明天津市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走在全國前列。

4.固定資產投資彈性高,體現了較強的經濟拉動效果。除去兩個異常年度,天津市固定資產投資彈性系數始終高于全國水平(見圖2),體現出天津市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帶動效果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圖2

二、固定資產投資主要特點

天津市固定資產投資行為具有以地方投資為主導、自籌資金占投資資金來源比重最大、第二產業投資增速較高、房地產開發投資相對穩定等特點。

(一)非國有經濟投資增長較快,地方投資占主導地位

投資主體可以做兩個方式的劃分,一種按照國有經濟和非國有經濟劃分,另一種按照地方投資和中央投資劃分。在這兩種劃分方式下,天津市固定資產投資主體具有各自特點。

1.非國有經濟投資增長較快。國有經濟、非公有經濟投資增長速度較快,集體經濟增長速度較平穩;2000年以后,非國有經濟(集體經濟與非公有經濟之和)投資超過國有經濟投資,2003年后這一趨勢更加顯著(見圖3)。

圖3

2.地方投資占據主導地位。1993年以來,天津市地方投資始終高于中央投資,2000年后差距越來越大。2000-2004年是地方投資占比增長最快速的一段時期,平均占比為70.5%,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2004年以后,地方投資占比開始出現下降趨勢。

(二)自籌資金和信貸資金為投資主要資金來源

按照資金來源,固定資產投資包括國家預算內資金、國內貸款、利用外資和自籌資金四類。從天津市投資資金來源看(見圖4),2000年以來,自籌資金增長最為迅速,從244.9億元增長到1181.9億元,增長了3.8倍,且自籌資金在投資結構中始終占據最重要的地位。國內貸款則是固定資產投資的第二大資金來源,且占金融機構貸款總額的比例逐年上升。外資作為固定資產資金來源較為穩定。

圖4

(三)第三產業投資增長迅速,房地產投資增速放緩

1.第三產業投資增長迅速。“十五”期間,天津市第二產業共完成投資2094.9億元,年均增長12.7%,增速高于“九五”時期7.9個百分點。全市工業累計完成投資17555億元,年均增長速度達到13.4%,比“九五”時期提高了8.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投資增長迅速,其總增量超過了第一、二產業投資的總和,達到3203.6億元,年均增長速度達到24.4%,遠遠高于“九五”期間17.5%的平均增長水平,所占比重也由“九五”期間的49.7%提高到60%。

2.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開始下降。2000-2007年,天津市房地產開發投資由133.93億元增長到505.3億元。其主要特點為:一是房地產投資增長率在2004年以后出現下降,體現了國家對房地產行業宏觀調控的結果,二是房地產投資占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比重較為穩定,表明天津市在控制房地產投資熱方面具有一定成效。

三、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分析

本部分通過宏觀經濟學中投資與國內生產總值之間的理論模型,利用一元線性回歸方程來分析本地區投資增長率與經濟增長率之間的關系。根據恒等式GDP=CONM+INV+XM,其中GDP代表國內生產總值,CONM代表消費,INV代表投資,XM代表凈出口。數據部分,CONM、INV、XM分別采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外貿凈出口數據為代表。

回歸分析分兩部分,首先對各指標總量進行線形回歸,發現常數項、凈出口均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去掉常數項和凈出口,得到如下回歸方程:

GDP=0.8548×CONM+1.6128×INV(1)

(7.6554)(17.5344)

各系數均具有經濟學意義,且通過顯著性檢驗。

第二步,對各指標取對數。由于凈出口部分指標為負值,且其對國內生產總值影響較小,因此去掉凈出口。通過回歸分析,得到如下含常數項的回歸方程:

LNGDP=1.3212+0.3560×LNCONM+0.5790×LNINV(2)

(13.0960)(3.2536)(5.8891)

各系數均具有經濟學意義,且通過顯著性檢驗。

通過回歸方程(2)可以看出,消費、投資的彈性系數分別為0.3560、0.5790。投資的彈性系數較大,說明天津市目前投資對于國內生產總值的拉動作用更大。

四、固定資產投資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投資、消費不平衡,經濟增長對投資依賴程度較高

從近幾年天津市投資、消費增長可以看出(見圖5),2003年投資與消費增速差距達到最大,且有逐步擴大的趨勢。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近幾年消費增長受通脹影響較大,因此實際上來說,投資與消費的不協調程度并沒有明顯改觀,仍可能影響經濟穩定增長。目前消費變化不大的情況下,投資的擴大有可能導致產能過剩,進而影響經濟的長期增長。

圖5

(二)投資對中長期貸款的依存度較高,貸款向房地產業集中態勢突出

天津市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在2005年8月份達到近兩年來的最低點16.8%以后,開始逐步回升,2007年達到25.6%。同時,中長期貸款增長迅速。2007年12月末中長期貸款余額為3491.7億元,比年初增加704.86億元,增長率為25.3%,同比多增166.7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與中長期貸款增長相互帶動、相互依存的關系,值得密切關注。在上半年短暫出現分離以后,9月末,兩項指標增速重新趨于一致,充分體現了二者的依存度。同時,存款短期化、貸款長期化的結構性問題將對金融機構的健康經營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同時也將削弱宏觀調控的執行效果。

近年來,貸款向房地產業集中的態勢非常突出,房地產貸款占金融機構貸款比例不斷上升。2007年末,房地產貸款占金融機構貸款比例為25.7%,比上半年提高了5個百分點。從長期的運行情況看,貸款過度向房地產業集中將使房地產估值泡沫積聚的風險向銀行系統轉移,應引起關注。

(三)節能降耗取得成效,但工業高耗能行業集中度較高,結構節能未發揮作用

近年來,天津市出臺了一系列鼓勵節能降耗的政策措施,大力營造建設節約型社會氛圍,積極開展節能降耗和挖潛增效活動,并取得了初步成效。2006年天津市單位GDP能耗為1.069噸標準煤/萬元,同比下降3.98%,下降率在全國31個省市中居全國第二位,天津市單位GDP能耗為全國平均水平的88.6%,比2005年下降了2.4個百分點。但單位GDP能耗降低率仍沒有達到4.4%的年均值,意味著今后四年的節能工作壓力會更大,節能形勢更加嚴峻。同時,2006年規模以上工業能源消費量為2905.73萬噸標準煤,比上年增長9.3%,占全市能源消費量的66.6%。工業仍然是全市能源消費的主導產業,其中,電力熱力、石油加工及煉焦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業、化學原料和化學品制造業、非金屬礦物制品業這五大行業是天津市的高耗能行業,2006年消費能源占全市工業能源消費量的84%,集中度很高,也是全市節能降耗的重點所在。另外,2006年單位GDP能耗下降主要是通過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來實現的,三次產業的結構變化對節能沒有發揮積極作用。2006年全市節能量為138.64萬噸標準煤,結構節能量為-52.76萬噸標準煤,直接節能量為191.4萬噸標準煤。技術或管理節能效果顯著,結構節能為負,沒有發揮作用。因此,要提高總體能效水平,應該更多地從結構入手,通過調整三次產業的結構,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實現全社會節能降耗指標。

五、進一步完善投資機構,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政策建議

(一)不斷轉變政府職能,繼續加強宏觀調控

近年來,地方政府成為拉動固定資產投資持續增長的主體,原因在于現存考核體制對固定資產投資增長有重要影響。建議充分利用國家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有利時機,先行先試投融資改革,不斷完善政府考核體制,逐步退出競爭性固定資產投資領域,回歸其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者角色。繼續加強和改善對投資的宏觀調控,認真貫徹落實國家各項宏觀調控措施,嚴把土地和信貸兩個閘門,合理調控投資增長。

(二)著力優化信貸結構,維護房地產市場穩定發展

人民銀行要加大貨幣信貸政策宣傳力度,提升“窗口指導”層次,從天津第二產業占比較大、第三產業亟待提升的實際出發,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第三產業信貸投入。要根據產業政策導向和市場形勢變化,引導各類金融機構控制中長期銀行貸款,對有利于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重點項目給予貸款支持,加大技術改造投資的力度。加強對房地產開發貸款的信貸監測管理,關注房地產貸款的集中度風險,通過拓寬房地產融資渠道等方式,優化信貸資金結構,有效分散房地產貸款風險。

(三)擴大消費需求,弱化經濟增長對投資的過度依賴

重點是采取有力措施擴大消費需求。首先要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特別是低收入者的收入來源,提高其購買力;其次要深化改革,為居民提供越來越完善的公共服務保障,解除后顧之憂,提高消費領域的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豐富商品種類,優化消費環境;再次要加大對“三農”的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的投入,穩定提高農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大力開拓農村消費市場,加快農村商業流通體系建設,增加農村居民消費;最后要進一步完善消費政策,改善消費環境,拓寬消費領域,促進居民消費升級。

(四)完善資本市場,大力發展多元化融資

完善天津資本市場,積極培育多元化投資。要充分調動民間投資和外商投資的積極性,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擴大利用外資的規模。要充分抓住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機遇,借鑒組建渤海銀行和渤海產業投資基金的成功經驗,大力發展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創業風險投資基金、中小企業發展基金,以此滿足產業升級和居民投資需求,分散投資風險。

(五)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進一步落實節能降耗政策

從源頭嚴把高能耗行業準入關,嚴禁投資新建或改擴建違反國家產業政策和缺乏能源、環境支撐條件的高能耗生產項目。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自主創新,推動產業結構向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發展。應調整能源消費結構,開發新能源,尋找替代能源,開發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推動能源消費結構升級。

篇4

一、加強考核引導,完善考核辦法。根據省政府對各市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考核辦法的具體要求,對固定資產投資考核內容作相應修訂。固定資產投資考核由投資增長率、縣區完成投資對全市完成投資貢獻率、投資目標完成率、引進區外資金實際到位占當地完成投資比重四項指標構成,總分100分。投資增長率,反映年度投資規模和投資增長的指標,使用前三年平均投資作為基數來測算投資增長率。投資增長率=[當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前三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平均數1]lOO%,指標權重分值30分;縣區完成投資對全市完成投資貢獻率,指在縣區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除去中央、省屬工業企業投資后的縣區自身完成投資與全市縣區完成投資總額同口徑的比值。縣區完成投資對全市完成投資貢獻率=縣區完成投資/全市各縣區完成投資總額100%,指標權重分值15分;投資目標完成率,反映年度投資目標完成效果的指標。投資目標完成率=當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當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責任目標100%,指標權重分值25分;引進區外資金實際到位占當地完成投資比重,指各縣區國內本地區以外招商引資實際到位數和實際利用外商投資數占本地當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引進區外資金實際到位占當地完成投資比重=當年國內招商引資及利用外商投資實際到位額/當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lOO%,指標權重分值30分。

二、健全統計登記制度,做到應統盡統。根據《省統計管理規定》第十五條之規定,以及國統字249號文件和甘統投109號文件精神,市、縣區發改委、財政,扶貧、水利、交通等審批立項和資金管理部門向投資主體下發項目立項批復和資金文件時,必須抄送同級統計部門。對投資50萬元以上項目,市、縣區發改委、中小企業局等審批立項部門在建設項目立項批復下達前,必須要求建設主體單位在當地統計部門辦理新開工登記手續,建立固定資產投資統計報送關系,否則不予辦理批復手續。建設部門在向投資主體發放建筑施工許可證時,必須檢查是否辦理統計登記手續,未辦理的不得頒發施工許可證。對引進區外資金的統計工作,由市招商局會同市發改委、商務局做好引進區外資金的統計工作。要改進統計工作,做好半年統計的同時,建立月度統計制度。要加強引進區外資金項目管理,核實區外資金到位情況,防止漏統區外資金的情況發生。

三、強化工作責任,做好項目統計管理。固定資產投資統計數據要實行領導負責制,明確任務,責任到人。市上決定建立固定資產投資聯席會議制度,由市發改委牽頭,統汁、財政、扶貧、水利、電力、交通、文教、建設等部門參加,每季度召開—次聯席會議,通報固定資產投資完成情況,尋找問題和差距,研究解決存在問題,凡當年有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的部門和行業,必須向發改委、統計部門報送項目進度報表,報表須經單位分管領導簽字;要建立投資項目統計臺帳,發改委、統計部門要定期對固定資產投資項目和完成進度進行定期核對。要保證投資統計工作經費,把投資統計的方法制度、報表設計、軟件開發、數據處理和農村投資調查等納入項目前期工作,從項目前期經費或財政預算資金中安排一定的工作經費。

四、加大統計執法力度,依法實施投資統計。要加強統計法律法規的宣傳和教育,提高統計法制意識,營造良好的統計環境,依法實施投資統計工作。要加大統計執法檢查力度,嚴肅查處投資統計工作中弄虛作假的行為。項目建設單位要嚴格按照統計法律法規要求,加強和完善統計工作,開展統計人員的業務培訓,實行統計人員持證上崗制度,認真做好投資統計上報工作,確保投資數據的準確可靠。

篇5

論文關鍵詞:湖北省,GDP,固定資產投資

 

一、湖北省GDP和固定資產投資的基本情況

1、全省GDP總量和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

1995-2007年,湖北省GDP從2109.38億元增長到9230.68億元,年增長率達13.2%;固定資產投資從1995年的785.09億元快速增長到2007年的4330.40億元,年均增速接近15.52%,成為推動全省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表1:1995-2007湖北省GDP與固定資產投資(單位:億元)

 

年份

GDP

固定資產投資

2001

3880.53

1486.55

1995

2109.38

785.09

2002

4212.82

1605.06

1996

2499.77

935.22

2003

4757.45

1809.45

1997

2856.47

1023.50

2004

5633.24

2264.80

1998

3114.02

1156.76

2005

6520.14

2676.60

1999

3229.29

1239.14

2006

7581.32

3343.50

2000

3545.39

1339.20

2007

篇6

關鍵詞:固定資產投資;收入分配;農民純收入;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

1引言

固定資產投資能夠進一步加強交通、電力、通信、環保、水利等基礎設施的建設,擴大再生產的能力。這些基礎建設的改善,對發展經濟創造了更好的條件。同時,固定資產投資中還有一部分轉移到工業生產與房地產建設中,這樣就能夠帶動更多的工作和就業機會。湖南省的經濟屬于投資拉動型經濟,固定投資又是作為湖南經濟增長中的核心增長極。而且省內工農業門類齊全,土地和勞動力的成本相對沿海更加低廉,極大的吸引了外來的投資。

2湖南固定資產投資與收入分配現狀分析

2.1湖南固定資產投資與收入的關系

研究發現湖南省的固定投資是逐年增長的,而且增長十分迅速。從表1中可以看出,從最初的2540.06億元一路飆升到21950.8億元,增長了8.6倍,不但增長規模驚人,而且增長速度也是十分客觀,年均增長率達到27%。農民純收入從最初的3117.74元增長到了10060元,增長了3.2倍,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從9523.97元增長到了26570元,增長了2.8倍、這說明,固定資產投資能城鎮和農村都能夠很好的帶動經濟的發展。增加人民的收入。從增長速度上來說,農民純收入的增長比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更快。農民純收入的增長達到了年均增長14%,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達到了年均增長12%,從增長率上來看,農民純收入的增長更加迅速。

2.2各地級市收入分配的比例

湖南固定投資對各地級市的收入分配的影響更加明顯。從表2可以看出,長沙、株洲、岳陽、益陽、常德、婁底、永州增幅最明顯,平均增幅都超過了30%,這與這些城市近些年來大量的固定資產投資密不可分。而從截止到2014年的數據來看,長沙、湘潭、衡陽和益陽的收入比都超過了0.5,這些城市的收入差距比較合理。

2.3固定資產投資與收入分配比

從另一方面來看,如圖1,農民純收入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也是隨著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而逐步提高,從最初的0.327增長到了0.379,農民純收入與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也是以每年千分之五的差距在縮小。雖然在2005-2007有小幅下降,但總的趨勢還是穩步提升的。這也從另一個角度說明了,固定資產投資,對縮小農村與城市的差距有著顯著的作用。

3結論

(1)應該加大固定資產投資,既可以帶動居民收入的提高,而且能有效的縮小城鄉收入差距,這樣才能更好的讓城鄉統籌發展。

(2)各地級市的城鄉發展水平差距也不一樣,應該更加注重在各地級市之間的均衡投資,借鑒長沙、湘潭、衡陽和益陽等地的經驗,并結合當地的特色,有效的為城鄉發展和居民創收提供有利條件。

(3)做好勞動力和本地優勢企業的技能培訓工作,以企業為目標,以市場為導向。同時,還要做好農產品的生產發展、銷售消息和市場環境信息暢通的工作。更好的為農民和市場牽橋搭線。

(4)合理發展各種產業。多鼓勵、扶持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綠色產業,讓經濟進行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良性發展。更好的為人民進行增收。對那些高污染高能耗的產業進行有節制的發展。以保障和更好的帶動居民收入增長。

參考文獻

[1]王榮森,吳濤.固定資產投資與城鄉收入差距關系的實證研究[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1):10-13.

[2]鄧金錢.農村固定資產投資對農民收入的影響研究[J].改革與戰略,2014,(07):71-74.

[3]陳銀娥,刑乃千,師文明.農村基礎設施投資對農民收入的影響———基于動態面板數據模型的經驗研究[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2012,(01):97-103+144.

[4]潘文軒.城市化與工業化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J].山西財經大學學報,2010,(12):20-29.

篇7

【關鍵詞】城鎮化 機制 VAR模型 經濟增長

一、基于時間序列的城鎮化進程與經濟增長機制實證分析

(一)變量選取與數據來源

數據選取范圍為1981~2012年的年度數據,數據均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其中人均固定資產投資為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除以總人口計算得來。計算軟件為Eviews7.2版本。城鎮化率(U)用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來表示;產業結構變量(W)用二三產業產值占總產值的比重來表示;用全社會人均固定資產投資(I)來表示投資變量;用全體居民人均消費水平(PC)來表示消費變量。為消除時間序列中存在異方差,對上述變量均取對數。

(二)實證研究

1.平穩性檢驗。為避免時間序列出現偽回歸而造成結論無效,本文用ADF檢驗法對時間序列數據進行平穩性檢驗。在5%置信水平下LNU、LNI、LNPC、LNW的T統量值均大于臨界值,表明時間序列是非平穩序列。其一階差分ΔLNU、ΔLNI、ΔLNPC、ΔLNW的T統計量值均小于5%水平下臨界值,因此一階差分序列平穩,所有變量均為I(1)過程。

2.協整檢驗。為了研究變量間是否存在長期均衡關系,根據Johansen協整檢驗,在5%置信水平下其跡統計量表明DLNU、DLNI、DLNPC與DLNW之間存在一個協整關系。

VAR模型估計:本文采用四變量滯后二階VAR模型估計,估計結果如下

DLNI=-0.506*DLNU(-1)-3.385*DLNU(-2)+0.588*DLNI(-1)+0.057*DLNI(-2)-0.630*DLNPC(-1)-0.454*DLNPC(-2)+0.978*DLNW(-1)-0.278*DLNW(-2)+0.319

R2=0.499

DLNPC=0.264*DLNU(-1)-2.913*DLNU(-2)+0.104*DLNI(-1)+0.234*DLNI(-2)+0.329*DLNPC(-1)-0.498*DLNPC(-2)+0.091*DLNW(-1)+0.337*DLNW(-2)+0.169

R2=0.731

DLNW=0.423*DLNU(-1)-0.329*DLNU(-2)+0.037*DLNI(-1)-0.074*DLNI(-2)+0.062*DLNPC(-1)-0.065*DLNPC(-2)+0.021*DLNW(-1)-0.077*DLNW(-2)+0.015

R2=0.492

模型穩定性檢驗:VAR模型穩定的條件是所有特征方程的根小于1,VAR模型所有特征方程的根均小于1,滿足穩定性條件,可用于脈沖響應及方差分解分析。

3.格蘭杰非因果性檢驗。如果由yt和xt滯后值所決定的yt條件分布與僅由yt滯后值所決定的條件分布相同,即f(yt|yt-1,…xt-1,…)=f(yt|yt-1,…),則稱xt-1對yt存在格蘭杰非因果性。在5%置信水平下,原假設均被拒絕,即城鎮化可以引起人均居民消費、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和產業結構變動。

4.脈沖響應函數分析。脈沖響應函數刻畫的是在隨機擾動項上施加一個單位(或標準差)沖擊之后,對內生變量當期值和未來值所帶來的影響。對一個變量的沖擊直接影響這個變量,并通過VAR模型的動態結構傳導給其他所有內生變量,在VAR模型結構中可以利用沖擊反應函數描述出各個效應對DLNU沖擊的各個動態反應過程。

圖1 Reponse of DLNPC to DLNU

圖1顯示人均居民消費增長率對城鎮化率的一個標準差新息沖擊的響應。在第一期人均居民消費增長對城鎮化率的沖擊即有正向響應,大約為0.006,即城鎮化率提升一個百分點,人均居民消費增長率大約提升0.006個百分點。第二期這種正向響應達到最大約為0.007,此后人均居民消費增長率急劇下降,從第三期開始轉為負向響應,且這種負向影響一直持續到第七期,從第八期開始再次轉為正向響應,大約持續四期后收斂。

圖2 Reponse of DLNI to DLNU

圖2顯示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受到城鎮化率沖擊后,在第一期就有正向響應,約為0.02,即城鎮化率提升一個百分點會帶來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約0.02個百分點。此后正向響應力度減弱,第二期后,人均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出現了負增長,且負向效應一直持續到第五期,從第六期開始又轉變為正效應,一直持續到第11期,此后波動減弱,收斂于0。

圖3 Reponse of DLNW of DLNU

圖3顯示產業結構變動率受到城鎮化率沖擊后第一期即有正向響應,第二期正向效應達到最大,為0.006。此后正向效應沖擊減弱,第三期開始轉為負向作用,負向響應持續兩期后再次轉為正向響應,此后持續三個時期收斂,總體上城鎮化對產業結構有正向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朱孔來,李靜靜,樂菲.中國城鎮化進程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統計研究,2009(9):80-89.

[2]相征,吳磊,趙鑫.城鎮化對經濟增長拉動效應的實證研究[J].經濟縱橫,2013(4):70-73.

篇8

關鍵詞:中國經濟下行壓力;美國財政懸崖;歐元區統一財政;營業稅;增值稅

中圖分類號:F124

近來,我國經濟形勢較為復雜,經濟下行壓力較大。在此情況下,中央出臺了一些政策舉措。以下就三個方面對中國經濟形勢問題進行討論。

一、當前經濟形勢基本判斷

當前我國的宏觀形勢特征是經濟下行壓力較大,投資、需求與進出口貿易三方面也面臨較大壓力。

(一)經濟下行壓力較大

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在四個季度連續增幅放緩,2012年第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增幅仍在放緩。2011年第一季度至2012年一季度末5個季度中,GDP增長幅度分別是9.7%、9.5%、9.0%、8.9%、8.7%,連續5個季度放緩之后,2012年4月份開始,主要的經濟指標急劇下滑,體現在工業增加值4月份增長9.3%,比3月份的增幅下降2.6個百分點,比2011年同期下降4.1個百分點。5月的工業增加值為9.6%,6月為9.5%;第二季度經濟增幅進一步下降,二季度經濟增長速度為7.6%,比一季度8.1%的增長幅度又下降了0.5個百分點,7月份的工業增加值為9.2%,達到2012年的最低點。我國經濟增長4月急劇下行,二季度到達經濟底部。7月繼續在底部徘徊。

(二)三大需求面臨壓力

投資、需求與進出口這三大需求的指標對于宏觀形勢數據來說是一種印證。

1.投資

投資數據評估主要不是按月,而是按照1-4月,1-5月,1-6月進行分析。這種分析方法是為了避免投資指標每月跳躍性較大導致分析有可能不夠客觀的情況。2012年1-4月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2%,1-5月為20.1%,1-6月為20.4%,1-7月20.4%。從數據來看,投資增幅較為均衡,1-6、1-7月份均是20.4%,比1-4月20.2%、1-5月的20.1%增幅都有了提高。可以說,投資在底部較為平緩。

分析投資指標要注意兩點。第一是投資按項目劃分為中央項目和地方項目。1-4月投資的下降增幅減緩,主要原因是中央項目在1-4月投資增長率下降4.1%,地方項目的投資增長率為22%,高于總投資增長的平均數,1-5月中央項目投資下降7.7%,下降幅度比1-4月進一步擴大。1-7月中央項目投資下降3%,降幅縮窄。總體來說,中央項目的下降幅度較快,但是1-7月降幅縮窄。這說明2012年固定資產投資一季度幅度放緩主要原因是中央項目投資下降較快帶動的。1-7月降幅縮窄是由于國務院采取了加強中央項目投資的措施。

第二,房地產開發投資。2012年經濟形勢發生了重要的變化,但是中央依然沒有改變對房地產調控的方略,始終強調對房地產調控不動搖、不放松,主要是指對投資、投機性購房堅決不放松。盡管經濟有下行的壓力,對房地產調控在抑制投機、投資性始終采取高壓態勢,在這種情況下,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速明顯放緩。1-4月份房地產開發投資增長18.7%,1-5月份是18.5%,1-6月份是16.6%,1-7月份是15.4%,放緩步伐比較明顯。房地產開發投資占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的1/4。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數據按每季度統計,沒有月度數據。因此月度固定資產投資是通過分析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數據得到的。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可分為城鎮與農村兩類,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占到固定資產投資的80%,可以說代表了整個固定資產投資的趨勢。房地產開發投資是列入到城鎮固定資產投資里的,不在農村數據中考察。即使農村中有房地產開發投資,數據考察也放在城鎮中。固定資產投資中我們要高度重視房地產開發投資的數據。如果將房地產開發投資的增幅放緩較快的因素剔除之后,城鎮固定資產投資應該是處于回升態勢。

2.消費

消費數據是按現價分析,統計局在公布消費品零售總額時還會考慮到扣除價格因素問題。2012年5月份社會零售品消費總額增長率是14.1%, 2012年4月份名義增長14.1%,實際增長10.7%;5月份名義增長13.8%,實際增長11%,比4月份提高了。6月份名義增長13.7%,實際增長11.2%,7月份名義增長13.1%,實際增長12.2%,二律背反的情況非常明顯,重要因素是CPI,即居民消費價格。居民消費價格從4月份到6月份漲幅明顯,4月份3.4%,5月份是3.0%,6月份是2.2%,7月份是1.8%,現在物價較低。扣除物價因素后,實際增長處于回升態勢。投資與消費出現了一些積極因素,實際消費增幅在提高,投資與消費這兩方面都出現了積極因素。投資與消費實際上是指內需,內需已經開始出現了積極變化。工業增加值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是從供給這個角度來說的。經濟學分為供給與需求兩個方面,就從供給來看,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是三大產業,而工業是第二產業最主要的主體。如果從需求來看,是三大需求。三大產業與三大需求是從不同的側面來觀察經濟形勢。

篇9

[關鍵詞] 固定資產投資;經濟增長;相互關系;一元線性回歸;對策

[中圖分類號]F28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432(2013)25-0094-03

固定資產投資是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指標,它在拉動經濟增長和促進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同時固定資產投資作為一個先行指標,在確定經濟發展規模、經濟結構、產業結構、經濟增長方式等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投資又往往成為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投資活動實際是資源配置的一種形式,本文擬從分析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入手,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幾次大的宏觀調控經歷,分析固定資產投資在經濟發展和宏觀調控中的作用,探討新時期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充分發揮投資對資源的有效配置作用,更好地利用投資對經濟發展的拉動和調控功能,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1 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的相互關系

在現代經濟社會中,投資(主要是固定資產投資)與經濟增長關系非常緊密。在經濟理論界有一個共同的觀點,即認為經濟增長情況主要是由投資決定的,投資是經濟增長的基本推動力,是經濟增長的必要前提。投資對經濟增長具有雙重效應,即具有投資供給與投資需求雙重作用[1]。

投資供給,不論數量多少,都是向社會再生產過程注入新的生產要素,增加生產資料供給,為擴大再生產提供物質條件,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馬克思的擴大再生產理論也強調了資本積累對財富增長的作用,認為積累是擴大再生產的源泉。

投資需求的影響主要表現在通過增加投資來促進國民經濟相關行業的發展,從而刺激和拉動國民經濟的增長。同時,它與供給一樣,也表現出多級傳導和擴散的功能,通過對相關產業的影響,拉動消費需求的增長。在短期內,投資主要是作為一種需求來影響經濟的發展;而從長期來看,投資具有的供給效應更為明顯。正是由于這種特殊的雙重效應,投資不但影響著當年經濟的發展,而且對以后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從宏觀上看,投資項目之所以會出現,原因在于它所在的行業有資產更新或擴大供給的需要:一方面,經濟活動過程中損耗的固定資產需要用投資來補償;另一方面,人口的增長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使最終消費需求不斷擴大,市場需求持續增加,從而刺激擴大供給能力。擴大供給能力必然需要增加勞動力、資金、技術和固定資產的投入。從這一角度看,投資需求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內在需求,受經濟規模和經濟結構的制約,經濟總量首先就是影響投資規模的重要因素。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結論:投資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特別是在經濟發展初期無一不是依靠大量的投資建設支撐起來的,沒有一定量的投資,社會經濟就不會持續發展。從供給角度看,經濟增長是國民經濟各部門共同推動的結果,表現在各部門生產總量或供給總量的增加,包括商品和服務的共同增加,從需求的角度看,社會產品生產出來之后,最終離不開三大需求,即投資需求、消費需求和出口需求。投資、消費和出口的增加,就是對社會產品和服務需求的增加,也是對經濟增長的拉動。投資、消費和出口被稱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但是在一定時期,尤其是在不發達地區,經濟蓄勢起飛時投資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強于消費。

2 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對經濟增長關系的整體評價

縱觀50多年來我國經濟增長的變動趨勢,不難發現固定資產投資是影響其變動的主要因素。即使自20世紀70年代末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的30年也是如此。本文選取1981—2007年固定資產投資與GDP的數據(數據來源: 2007年《中國統計年鑒》[2])來論證投資與經濟增長的相互關系:

根據1981—2007年固定資產投資與GDP的數據(已剔除價格因素的影響)可以得出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周期的波動影響如下:1981—2007年國內生產總值與固定資產投資大致經歷了相同的三個變動周期:其中1988年之前固定資產投資與國內生產總值波動較為頻繁,但波動幅度不是很大;1989—1997年作為一個周期,無論固定資產投資還是國內生產總值都經歷了一個非常大的振動,其中1993年固定資產投資增幅達50.08%,而1989年固定資產投資下降了6.6%,振幅達56.68%;1989年GDP的增長率為13.73%,而1995年GDP的增長率高達33.67%,振幅達19.94%。1998—2007年無論固定資產投資還是國內生產總值都處于歷史上振動幅度最小的階段。以上具有顯著特征的三個階段,基本上反映了在各個不同階段我國經濟政策對經濟的影響。1988年之前我國還基本上處于完全計劃經濟時期,因此,一旦固定資產投資增長較快,政府就會動用行政命令等非經濟手段使其速度降下來,一旦增速較低,又會采用相反的手段使其速度加快,這種對固定資產投資的調節同樣影響著我國GDP的增長過程。1989—1997年正是我國經濟由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階段,固定資產投資上的大起大落是在所難免的。1998年之后,特別是我國成功實現經濟軟著陸和經歷了亞洲金融風暴之后,又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使得我國無論固定資產投資還是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都進入了一個比較穩定發展的階段,凸顯出我國政府對經濟宏觀調控的能力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正逐步得以完善和發展的趨勢。

盡管自1981—200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與固定資產投資的變動周期大致相同,但是,通過研究發現,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具有一定的滯后影響,特別是自1988年以來,更為明顯。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滯后影響大約是兩年,而且1999年以來,這種滯后影響期似乎更長。如1989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最低為-6.6%,而GDP的增速1991年才達到最低16.34%;1993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達到新一輪的最高點50.08%,而GDP的增速1995年才達到最高點33.67%;1998年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速又一次達到最高點18.03%,而GDP的增速直到2001年才達到新一輪的最高點10.19%;特別是2000年以來的固定資產投資的強勁增長直到2003年才在GDP的增長中顯現出來(2003年GDP的增長率達到10.64%),隨后的三年里GDP的年均增長率都達到15%以上。這些特點基本上反映出我國固定資產投資政策導向作用,即1998年以來,我國加大全社會基本建設投資的力度,重視非直接經濟行業的投資,為經濟的新一輪大發展作必要的基礎性準備工作;這也反映出我國正從強調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轉變為既有利于拉動經濟增長,同時又有利于產業結構、產品結構以及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的政策取向。

3 固定資產投資需求與經濟增長相互決定的模型

因為在本次數據分析中只涉及兩個變量,所以,我們選用的模型是一元線性回歸模型[3]。規定Y表示“GDP總量”這個因變量,X表示“固定資產投資總量”這個自變量,建立數學模型,即Y=a+bX。

3.1 相關分析

根據1981—2007年固定資產投資與GDP的數據(已剔除價格因素的影響)計算可得相關系數R=0.98,可知自變量“固定資產投資總量”與因變量“GDP總量”存在高度相關。

3.2 建立回歸模型

在Excel中運用6SQ統計做出統計分析,得到的回歸方程為[AKY^]=1.8966X+15575。

3.3 模型的統計檢驗

通過相關系數R能推斷出自變量“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和因變量“GDP總量”之間存在相關關系,但是為了讓我們的結論更具有說服力與可信度,我們在Excel中運用6SQ統計做出了F檢驗和t檢驗。

3.3.1 F檢驗

針對原假設給定顯著性水平0.05,在F分布表中查出第一自由度為1和第二自由度為25的臨界值為4.24169898。通過運用6SQ統計得到的F=585.074081,由于585.074081>4.24169898,所以應該拒絕原假設,說明回歸方程顯著,即自變量“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對因變量“GDP總量”有顯著影響。

3.3.2 t檢驗

針對原假設H。:b=0,給定顯著性水平0.05,查t分布表得到自由度為24的臨界值為2.059538536,通過運用6SQ統計得到的t=24.18830463,其絕對值大于2.059538536,這說明應拒絕原假設,也就是說,自變量“固定資產投資總量”對因變量“GDP總量”有顯著影響。

4 加強投資宏觀調控,促進投資經濟協調發展的對策

4.1 調整投資結構,促進經濟增長

投資結構是指在一定時期的投資總量中,各要素的構成及其數量比例關系,它是經濟結構中的一個重要方面。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融資渠道的不斷拓展,我國現有的投資結構呈現出國家財政投資、銀行貸款、企業自籌投資和利用外資多種渠道并存的格局。投資的適度規模和良好的投資結構是優化生產力布局,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健康、快速發展的主要動因,也是優化社會事業結構,促進社會事業發展的主要途徑。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統籌發展、可持續發展觀的理念,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規劃的主要著力點,把增進人民福利、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放到突出的重要位置。從過去主要考慮經濟總量的增加轉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從偏重經濟增長數量轉向更加重視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要完成規劃中的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市場化和國際化發展目標,固定資產投資將一如既往承擔重要角色。因此繼續推動投資適度穩定增長,優化投資結構,是我國經濟和社會事業又好又快發展的必然選擇[4]。

4.2 以投資促發展,把握發展動力源

投資是經濟持續增長的重要因素和必要條件,是引領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投資的規模和運行質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經濟增長的速度和質量,影響著經濟發展的后勁和活力[5]。目前我國正處在向工業化加速邁進,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水平還比較低的階段。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都需要大量投資的推動,投資需求、投資空間是旺盛和巨大的。有關研究表明,目前我國的城鎮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對消費品和城市基礎設施的需求拉動,按照保守的估計也可帶動生產總值增長1.5個百分點。就我國發展的現狀來看,投資的短缺和對投資的需求仍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存在,把擴大投資作為推進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產業化的重要動力勢在必行[6]。

4.3 保持投資穩定較快增長,促進經濟健康協調發展

經濟的波動是經濟發展過程不可避免的現象,從之前的宏觀調控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出現的幾次大的經濟波動,無一例外地與投資增長的波動有著密切聯系[7]。過高或過低、忽上忽下的增長都是不利于經濟發展的,甚至對經濟發展是一種傷害。因此保持投資在一定水平上的穩定增長至關重要,這是維護經濟健康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

4.4 加大工業投資力度,增強工業發展后勁

工業是國民財富的主要創造者,是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推進現代化進程的主導力量。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正處在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結構升級的階段,要實現我國工業化的系統目標,必須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把產業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和市場需求始終貫穿于工業發展的全過程[8]。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升級以及用增量盤活存量,都必須通過投資活動去完成。因此,加大投資力度,利用政策導向引導資源優化配置,形成優勢產業群,對整體提升我國的工業水平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4.5 加大農業投資力度,增強農業發展后勁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環節。建設新農村必須以堅持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著力改善農村的物質條件,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9]。

4.6 加大社會公共服務事業投入,促進經濟和社會和諧發展

經濟發展的落腳點是社會事業的全面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經過繼續幾年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公共基礎設施領域的供給能力明顯增強,相反,社會公共服務部門投資相對不足,服務能力弱。社會事業投資應在堅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堅持政府投資與社會投資相結合、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的原則基礎上,合理配置資金,一方面增加政府對公共部門的投資,另一方面政府要著力引導社會資金向公共服務部門轉移,加大社會公共服務事業薄弱環節的投入力度。為貫徹科教興國戰略,教育仍是預算內投資安排的重點,但要兼顧衛生、文化、體育等領域的重點需要,要優先安排基本社會公益性項目,集中財力用于義務教育、基本醫療、衛生防疫、公共文化等領域。繼續設立專項資金,加大對山區和貧困落后地區傾斜支持力度。完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社會保障管理和服務的社會化,努力提高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加強房地產調控和管理,積極推進經濟適用房建設,滿足普通居民基本住房需求。

參考文獻:

[1]田春生,李濤.經濟增長方式研究[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2.

[2]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7[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8.

[3]古扎拉蒂.計量經濟學[M].北京: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4]李京文,鐘學義.中國生產率分析前沿[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8.

[5]張軍.改革以來中國資本的形成與經濟增長:一個發現及其解釋[J].世界經濟文匯,2002(1).

[6]曾康霖,王長庚.信用論[M].北京:中國金融出版社,1993.

[7]林均躍.企業信用管理[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01.

[8]張軍.改革以來中國資本的形成與經濟增長:一個發現及其解釋[J].世界經濟文匯,2002(1).

[9]安賀新.關于我國社會信用制度建設目標模式的思考[J].中央財經大學學報,2004(6).

[10]朱江,田映華,孫全.我國居民消費與GDP的誤差修正模型研究[J].數理統計與管理,2003(2).

[11]張曉峒.計量經濟分析[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0.

篇10

一、主要礦產經濟形勢

2004年,在國民經濟高速增長的背景下,礦產資源行業經濟運行良好,主要礦產品產量比去年同期繼續保持較快的增長勢頭。其中,冶煉加工產品產量增幅較大,與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情況同步。初級產品雖增幅較小,但較上半年的同比增長率都有所上升,礦業經濟結構逐步趨向平衡。

2004年全國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全年累計完成增加值54805.1億元。其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對工業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0%和7.4%,拉動工業增長1.7和1.2個百分點。石油石化、冶金、煤炭、建材等基礎行業產銷增長均超過國有重點企業平均增長水平,成為支撐工業快速發展的重要力量。

(一)主要礦產品產量及增長率(表1)

(二)主要礦產品進出口情況

1.主要礦產品進口情況(表2)

(三)礦業固定資產投資

2004年,礦產領域完成固定資產的投資額繼續呈現增加的趨勢,同比增長39.57%。增長率在宏觀調控的作用下,一直回落,礦業領域新開工項目投資明顯下降,全年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占國家投資總額的比重達到了11.5%,比2003年上升了1個百分點。投資項目中自有資本金的比例都達到或超過國家規定的標準,其中三大石油化工企業和鋼鐵企業投資項目中的自有資金比例已經上升到90%左右,固定資產投資主要集中在優化產品結構、改進技術工藝、提高產品質量上。但和其它行業相比,礦產領域吸收外商投資的規模和水平是比較低的,遠遠滿足不了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需要。

采礦業完成的固定資產投資額僅為礦物制造業的47.2%,兩者的同比增長率相比,礦物制造業高出采礦業2.2個百分點。2004年采礦業和礦物制造業分別完成固定資產投資額2143.38和4541.2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8.1%和40.28%。采礦業和礦物制造業占全國投資總額的比重分別為3.7%和7.8%。

二、對2005年礦產經濟形勢的基本判斷

考慮到前兩年投資增長的慣性和一些高耗能產業生產能力擴張對能源和原材料需求拉動的滯后作用,以及2005年穩健貨幣政策的實施等因素,預計2005年煤炭、石油、鋼鐵等主要礦產品的需求仍將保持旺勢。但與2004年相比,一些礦產品產量的快速增長將有所減緩。總體來說,全年礦產市場將保持相對平穩的運行態勢。

預計2005年我國原油產量將達到1.85億噸,煤炭總需求預計將超過20億噸,比2004年增加1億多噸,增長約5.5%。而原煤產量有望達到19―20億噸,比2004年增長3―7%;規模以上煤炭企業原煤產量將超過18億噸,煤炭供需缺口在7000―8500萬噸之間,比2004年有所增加。2001―2004年,我國固定資產投資強度為每億元投資消耗鋼材4700噸鋼材。2005年如按億元投資消耗鋼材4500噸計算,則全年鋼材的表觀消費量將比2004年增加4600萬噸,達到3.2―3.3億噸左右。預計2005 年我國粗鋼產量將會突破3億噸,增長14―15%。

2005年,國內房地產和基礎建設投資仍將持續上漲,奧運場館建設需要大量的水泥建材,對特種水泥的需求也會大幅度增長,水泥產量仍會繼續增長。但是宏觀調控政策實施后,水泥產量增長會明顯放緩,行業進入調整期,預計產量將突破10億噸。

受鋼鐵工業增長的影響,焦炭表觀消費量將持續上升。預計2005年全國焦炭產量有望增至2.15億噸,產消對沖后焦炭富余約740萬噸。從產能和產量分析,焦炭已能滿足當前市場需求,國內將形成買方市場,焦化企業可能面臨一定的經營風險。

2005年石油和初級原料的進口增長將回落,但仍然會保持在20%以上的高水平。總體來看,我國對油品需求的缺口仍然較大。因此,油品進口增長仍然較快。預計2005年全國煤炭出口配額為8000萬噸,煤炭需求缺口的擴大,國內煤炭產能的制約,以及煤炭安全生產的嚴重局面,將會導致煤炭進口量繼續增加,焦煤、動力煤、無煙煤進口總量將突破2000萬噸,比2004年增加500萬噸,預計全年煤炭凈出口約為6000萬噸,原煤出口持續下降的趨勢將有所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