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范文
時間:2024-03-04 18:06: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教育目的與教育方針,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教學改革;項目驅動;系統仿真;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05-0182-02
項目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基礎上的新方法,是一種探究式教學方法,根據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學生掌握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老師和同學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方式獲得的。也就是說,項目驅動式教學方法是以項目為核心的,在進行系統仿真課堂教學時,如果只通過說教式的教學,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是膚淺的,要學會仿真系統的設計和開發過程,必需把學生的學習訓練有效融入真實系統開發任務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動手去開發,積極地學習,只有在具體的開發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構建仿真系統開發的知識框架,才能真正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國內外已有很多教授都將項目驅動教學法應用于自己的課程教學過程中,比如:文獻[1]將項目驅動教學法應用于《管理信息系統》課程教學中,文獻[2]將項目驅動教學法應用于在計算機實踐教學中,文獻[3]分析了項目驅動教學法在職業技術教育中的應用情況,這些應用都產生了很好的教學效果。本文介紹了根據《系統仿真》課程以及工科學生的特點,將項目驅動教學法應用于本門課程的教學取得的效果。
一、《系統仿真》課程的主要知識點
《系統仿真》課程主要是針對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工科院系的大三學生開設的課程,內容主要包括連續系統建模與仿真方法、離散事件系統建模與仿真方法、離散事件系統仿真策略、離散事件系統仿真時間推進機制、隨機變量的分布與隨機變量的實現、建模與仿真的校核驗證、分布交互式仿真。這些知識點理解起來都比較困難、比較抽象,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常常感到無從下手。本文中,我們根據《系統仿真》課程的知識點,設計三個項目,分別為香煙過濾嘴設計仿真系統、教學樓停車場仿真系統、火災撲救模擬演練仿真系統。這三個項目涵蓋了連續系統建模與仿真、離散事件系統建模與仿真、分布交互式仿真中的主要知識點。
二、基于項目驅動的教學實踐過程
本文中的基于項目驅動的教學方法實踐過程,在傳統的基于項目驅動的教學實踐過程中加入了項目檢驗的環節,也就是學生認為項目已經完成后,需要經過老師的檢驗,查看是否需要的知識點都已經涉及到,項目完成的質量是否符合要求,如果都符合,則項目完成,進入總結交流、結業階段;如果不符合要求,則要求查看設計是否合理,項目實施過程是否合理,中間有哪些環節需要改進等?;陧椖框寗拥慕虒W方法實踐過程如圖1所示:
三、《系統仿真》課程的項目驅動教學效果分析
基于項目驅動的教學方法已經應用在兩屆學生的《系統仿真》課程教學中,從這兩屆學生的反應來看,效果還是不錯的。我們在每屆學生中抽取50人,總共100人,對基于項目驅動的《系統仿真》課程教學效果進行評價,評價表格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92%以上的調查項都顯示基于項目驅動的教學方法是持正面評價態度的,通過項目驅動教學方法,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四、結論
課堂教學過程是教和學的統一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就在于強化教學對象――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主體能力,讓學生獨立地學,主動地學,創造性地學。通過基于項目驅動的教學方法在《系統仿真》課程中的應用情況來看,該方法還是非常適用此類課程的教學。
參考文獻:
[1]韓可眾,方黨生.基于項目驅動的《管理信息系統》教學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1,(17):161-162.
[2]吳亞峰,蘇亞光.項目驅動式教學法在計算機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高師理科學刊,2009,(2):59.
篇2
關鍵詞:仿真技術;土木工程;施工實訓;教學改革
土木工程專業是一個實踐性較強的理論型與實踐型相結合的專業,土木工程施工實習實訓教學環節的質量將直接關系到本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目前,我國擁有土木工程專業的高校在實驗實訓教學上與發達國家的教育理念和方法還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施工實驗實訓教學的改革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將仿真技術引入到土木工程施工實驗實訓教學中,應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境等方面改革,對激發學生的工程興趣、培養學生的動手技能、提高學生的綜合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仿真技術在施工實習實訓教學中的基本思想
仿真技術在航天航空、軍事領域的應用中具有悠久的歷史,是設計的基本方法。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尤其是計算機虛擬技術的發展,使用仿真技術的應用領域和范圍得到了迅速擴大,涵蓋了社會的各個方面。隨著現代化教育技術的發展,仿真技術被引入到了實驗(實訓)教學中,稱為仿真實驗[1]。《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是土木工程專業課程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其實踐性和綜合性都很強的施工課程有別于其他類別的課程。然而,由于施工現場環境差、不安全因素多,一旦發生意外安全事故會造成法律責任糾紛,影響實訓單位聲譽,因此,多數施工單位不愿接受高校學生在工地實習實訓,這是目前我國《土木工程施工》課程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
根據土木工程專業培養方案的需要,《土木工程施工》課程主要講述建筑施工技術和組織中的施工工藝原理和操作要點,剖析影響工程質量和安全的因素及對策。這些分部工程中的基坑支護與降水、土方開挖、高大模板、起重吊裝工程等屬于危險性較大的工程,安全隱患多,而施工實習實訓又是施工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進行實踐。從目前就業情況看,土木工程專業絕大部分學生是到施工單位、監理單位以及與此課程密切相關的單位。因此,如何使學生盡快適應建設工作崗位,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是《土木工程施工》課程的目標[2]。
若要利用計算機創造虛擬環境來模擬各種真實環境,并根據真實環境和實際操作情況在虛擬的環境中進行操作、驗證、設計、運行,把仿真技術與《土木工程施工》教學完美地結合起來,需要將土木工程施工中各個研究對象共性的規律提煉出來,歸納為各個單元操作,并將這些單元操作按施工工藝過程整合。例如,鋼筋工程實訓中,把鋼筋施工工藝分為鋼筋調直、下料、彎曲、接長(焊接)、綁扎安裝、驗收一條主線,開發出基于施工企業的虛擬仿真場景的實踐教學軟件或技能操作平臺。不僅可以節省學校購買鋼筋調直機、鋼筋切斷機、鋼筋彎曲機、電焊機及鋼材等材料設備資金的投入,而且學生實訓安全也得到保證,并能快速而高效率地提高學生技能實踐的質量和安全。還可以實現施工技能實訓中與仿真設備的交互,能夠像玩電子游戲一樣無限制地使用和復制,減少人為損壞設備的可能性,學生實訓的安全也得到保障;也可通過修改實訓模型有效增加新設備的功能,優化資源庫;充分利用網絡實現施工技術應用技能合作性訓練、協同性訓練以及遠程訓練等,達到資源共享目的。從學生的角度,讓學生根據所學的內容在相應仿真環境中進行施工實訓操作,可以自由改變各個施工工藝的參數,自由控制各個節點實訓內容,觀察其施工工藝過程,從而進行施工生產實踐中質量與安全的控制,掌握施工工藝操作技術,建造出符合《建筑工程質量驗收標準》的合格建筑產品[3]。
二、工程施工實習實訓教學的現狀
工程施工實習實訓主要包括施工技術的模板工程、鋼筋工程、混凝土工程、砌體工程的操作性實訓和現場管理的單位工程施工組織設計兩大部分,它是土木工程專業培養方案中的專業關鍵必修課,是實踐性、綜合性都很強的課程,有別于其他選修類別的課程。然而,目前我國土木工程施工類課程教學普遍存在著較大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為如下幾方面。
1.教學內容滯后于現行規范、工程實踐。土木工程施工教材內容陳舊,技術落后,沒有與時俱進,緊跟現行法律和規范,貼近工程實踐,沒有形成較好的課內課外相結合的有層次的互動式的施工類課程教學體系。例如,2009年國家出臺了《建筑施工組織設計規范》(GB/T50502-2009),盡管是推薦性規范,但是在《土木工程施工》教材中講述的仍然是50年代施工組織設計內容。
2.在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方面。由于土木工程施工課程的實踐性、綜合性和理論跨度大等特點。施工課基本是采用課堂教學方式,以教師講授為主,這樣傳統的教學模式非常陳舊,沒有調動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教學效果一般較差。盡管有的教師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收集大量的圖片、動畫資料,然而,由于時間與空間的限制,學生也很難觀察到施工的全過程。
3.施工生產管理實訓方法和手段方面。土木工程專業是一個實踐性很強的工科類專業,實踐教學環節效果的好壞對畢業后學生適應社會工作及動手操作能力尤為重要?,F在全國高校土木類院校的培養方案實習分為施工生產實習3周,畢業實習3周,條件好的學校有3周的實訓,以老師根據教學安排事先聯系好實習單位,在規定時間內集中組織學生到工地去參觀、見習,由現場技術人員和老師對工程概況及施工技術進行講解,然后由學生自己去尋找實習單位,這種放羊式的教學方法,使得實踐環節流于形式,效果極差。
4.在實習實訓教學環境方面。實習實訓教學資源的不足是長期困繞《土木工程施工》實踐教學質量提高的難題。時代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對實驗教學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對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需要一種趨于個性化的教學,需要占用更多的實驗、實習實訓教學資源。而這種矛盾可通過仿真技術的應用得以緩解,運用計算機仿真技術軟件,可模擬環境情境,學生通過仿真實習實訓后,對實訓的整體到局部建立起直觀感性認識,學生可不受實際實訓條件和時間限制進行實驗、實習實訓方案設計。虛擬仿真技術和實際情境實驗結合的模式可合理有效配置教學資源,解決實踐課時少的問題,改善教學條件,形成多元化的教學環境[4]。
三、土木工程施工實習實訓教學內容和方法
篇3
關鍵詞:MATLAB;Simulink;MEX編程;仿真動畫
MATLAB®是一種高級工程計算語言,也是算法開發、數據可視化、數據分析、數值計算的交互式應用環境;Simulink®提供了強大的動態系統建模、仿真與分析功能。MATLAB/Simulink強大的科學計算、仿真和可視化功能,使其不僅在工程設計開發領域應用廣泛,在課堂教學中也得到了關注與重視,各學科中的各類基于MATLAB的教學軟件與工具包不斷涌現[1-3]。
雖然MATLAB能方便地顯示系統趨勢曲線,但對于課堂教學而言,學生對于曲線形式的數據或趨勢難有感性把握,而更能接受生動的動畫形式的系統演化過程展示。這恰恰就是已有的各種MATLAB/ Simulink工具包所十分欠缺的部分。已有的MATLAB圖形函數也難以繪制復雜生動的動畫,使目前絕大部分常見的MATLAB教學應用都主要基于曲線繪制,很少見到動畫形式的過程演示。文獻[4]中雖然在特定MATLAB工具箱中提供的動畫生成S函數中進行了適當修改來進行無人飛行器仿真過程的動畫顯示,但在文中并未對動畫顯示模塊的構造和實現進行詳細介紹。
本文研究的目的就在于尋找一種方法,能夠利用已有編程語言的圖形函數庫來方便地繪制美觀的動畫幀,并能通過自定義的S函數模塊恰當地調用動畫幀繪制函數來加以顯示,最終實現仿真過程美觀流暢的動畫演示。
1Simulink動畫模塊的S函數實現框架
S函數是Simulink模塊的計算機語言描述,可以利用MATLAB語言或C、C++、Fortran語言來編寫。利用MATLAB語言可以十分方便地編程實現一個S函數來完成所對應模塊的功能。MATLAB Level-1 S函數的標準接口如下:
function [sys, x0] = animod(t, x, u, flag)
其中t表示當前仿真時刻,x表示模塊輸入,u表示模塊狀態變量輸入,flag表示當前仿真過程狀態。輸出sys和x0則根據仿真過程狀態的不同而有不同含義,既可設置模塊輸入輸出數等參數,也可返回模塊輸出值。
在Simulink中通過鼠標拖放模塊等操作設計好待仿真系統并進行仿真時,Simulink將會把與各模塊相關的輸入變量、狀態變量和仿真狀態等信息所為參數來調用模塊的S函數,而模塊的S函數則需根據這些參數做出響應,并在必要時輸出結果。
與動畫顯示有關的Simulink仿真主要步驟與流程如圖1所示。
Initialization是仿真開始時的初始化步驟,主要對模塊的輸入輸出個數、連續和離散狀態個數等參數進行設置,仿真過程中僅被執行一次的其他初始化工作也都可在此階段進行;Outputs是模塊輸出的計算步驟;Update是處理模塊離散狀態改變、采樣時刻改變等事件的場所,也是實現動畫顯示的主要部分;Termination則是在仿真結束之前執行各種清理操作的適當場合。仿真動畫的顯示主要涉及Initialization及Update兩步:在Initialization中載入實現動畫的相關參數與數據,并生成和管理動畫顯示窗口,而在Update中繪制對應當前時刻系統狀態與輸入的動畫幀并顯示。一般性的動畫顯示S函數的框架如下:
function [sys, x0] = animod(t,x,u,flag)
if isempty(flag)% 仿真過程狀態為空
return;
end
switch flag
case 0% Initialization
% 繪制初始時刻的動畫幀
frame = CustomDrawFrame(t,x,u);
% 管理動畫顯示窗口
…
% 顯示初始時刻的動畫幀
…
% 設置模塊參數
sys = [0 0 0 1 0 0]; %單輸入無輸出模塊
x0 = [];
case 2 % Update
% 繪制當前動畫幀
frame = CustomDrawFrame(t,x,u);
% 顯示當前動畫幀
…
end
2動畫幀顯示與動畫窗口管理
本文給出的動畫顯示方法中,將每一幀動畫幀作為一幅圖像來進行顯示。假設利用用戶自行編程實現的CustomDrawFrame得到了一幅動畫幀圖像frame,則可通過語句imshow(frame)顯示該圖像。但是,如果使用這種方法來顯示每一幀動畫,由于每次調用都會對窗口進行重新調整,因此會出現明顯的閃爍感。更好的方法是,固定一個顯示窗口,在進行動畫幀顯示時,通過直接重新設置窗口中的圖像數據來實現動畫的更新。
set(ImgH, 'CData', img);
其中ImgH是利用imshow生成的圖像顯示窗口的句柄。利用這種方法,可以獲得動畫顯示中常用的“雙緩沖”技術的效果,得到的動畫平滑無閃爍。
要使用該方法,需要S函數能獲取和跟蹤這個固定的動畫顯示窗口。MATLAB中的窗口具有一個名為Tag的屬性,可以通過將該屬性設置為用戶窗口的特有標識來進行窗口的獲取和操作,具體如下:
%動畫顯示窗口句柄全局變量
global ImgH
%動畫顯示窗口標識符全局變量
global ImgID
…
frame = CustomDrawFrame(t,x,u);
%為動畫顯示窗口設置唯一的標識值
ImgID = myAnimBlockID;
%搜索當前MATLAB實例下Tag為
%ImgID的對象句柄
ImgH = findobj(0, 'Tag', ImgID);
%沒有本動畫顯示窗口的實例
%產生新的顯示窗口
if isempty(ImgH)
ImgH = imshow(img);
%將新窗口的Tag設置為ImgID,
%以防止重復生成顯示窗口
set(ImgH, 'Tag', ImgID);
else
%通過設置顯示窗口的CData屬性來
%顯示當前幀的圖像
set(ImgH, 'CData', frame);
end
…
3利用MEX編程實現動畫幀繪制
MATLAB雖然提供了若干數據可視化的功能與函數,但是在圖形繪制方面則鮮有支持。另一方面,存在大量的其他編程語言使用的函數庫,可以十分方便地進行2D乃至3D圖形的繪制。利用MEX編程[5],可以使用C/C++/Fortran等語言及圖形函數庫來方便地繪制出美觀的動畫幀,進而完成動畫顯示。
C語言MEX函數具有如下標準接口:
void mexFunction(int nlhs, mxArray *plhs[], int nrhs, const mxArray *prhs[])
每一個MEX函數模塊都以DLL的方式被調用,并且上述的mexFunction必須被DLL輸出。nlhs和nrhs分別表示MEX函數的輸出和輸入變量數,而plhs和prhs分別為MEX函數的輸出和輸入MATLAB變量列表。
以Borland® C++ Builder為例,動畫繪制的MEX函數實現框架大致如下:
#include "mex.h"
void__declspec(dllexport)mexFunction(int nlhs, mxArray *plhs[], int nrhs, const mxArray *prhs[])
{
const mxArray *t = prhs[0], *x = prhs[1];
const mxArray *u = prhs[2];
Graphics::TBitmap *frame =
new Graphics::TBitmap;
// 設置動畫幀的大小和色彩等
MySetFrameFormat(frame);
/* 根據t、x、u繪制對應的動畫幀。繪制時可以使用TBitmap::Canvas中提供的各種圖形函數如Rectangle、Pie、Polygon、FloodFill等。*/
MyDrawFrame(frame, t, x, u);
// 輸出繪制得到的動畫幀的圖像數據
plhs[0] = mxCreateNumericArray(3,
dims, mxUINT8_CLASS, mxREAL);
MyBmp2MatlabArray(frame, plhs[0]);
delete frame;
}
在MATLAB中,圖像的表示十分簡單,就是一個二維(灰度圖像、二值圖像或索引圖像)或三維(RGB圖像)數據矩陣,其中的元素值就代表了對應位置上像素的灰度值或色彩分量值。而其他編程語言的圖形庫中所使用的圖像類(如上面使用的TBitmap類)需要通過用戶編程來轉換成為圖像數據矩陣后再輸出到MATLAB中進行圖像顯示,這也就是MyBmp2 MatlabArray函數的作用。在利用C++ Builder編程時,通過使用Graphics::TBitmap::ScanLine屬性,可以快速地訪問和操作圖像的底層數據,使動畫幀的更新速度提高,從而使動畫平滑流暢。對于其他語言或圖形函數庫,則需根據具體情況進行MyBmp2 MatlabArray的高效快速實現。
4結語
本文給出了一種在MATLAB/Simulink中實現仿真過程動畫顯示的方法,通過S函數來編寫動畫顯示模塊以便集成到Simulink仿真模型之中,利用MEX編程來運用其他語言的圖形函數庫,進行動畫幀的便捷美觀的繪制,并最終實現仿真過程美觀平滑的動畫顯示。通過仿真過程動畫展示,可以使利用MATLAB/ Simulink仿真功能的課堂教學更具生動性,使學生更能獲得對系統動態特性的感性認識。
參考文獻:
[1] A Gelen, T Yalcinoz. An Educational Software Package for Thyristor Switched Reactive Power Compensators Using Matlab/Simulink [J]. Simulation Modelling Practice and Theory,2010,18(3):366-377.
[2] 王松. 基于MATLAB的系統仿真教學軟件的設計[J]. 計算機仿真,2005,22(11):278-281.
[3] 張星輝. 在大學物理教學中使用Matlab制作圖像和動畫的幾個實例[J]. 大學物理,2004,23(9):59-62.
[4] 李聰穎,顧文錦,王士星. 基于Animation的6-DOF無人飛行器可視化半實物仿真[J]. 計算機仿真,2004,21(12):7-9.
[5] 張威. MATLAB外部接口編程[M]. 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22-85.
Animation for Educational Simulations Based on Simulink/MEX Programming
GUO Si-yu 1, BAO Mei-hua 2, TANG Qiu 1, WEN He 1
(1. College of Electrical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Hunan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2, China; 2. Department of Pharmacy, Changsha Medical University, Changsha 410219, China)
篇4
關鍵詞:教育學 教育目標 課程目標 教學目標
一、教育學有關概念簡述
(一)教育目標及有關概念辨析
教育目標是指教育活動力求要達到的效果。具體來講,教育目標即對教育目的、培養目標、教學目標的統稱,可指代教育目的、教育方針,也可指代某一學科的培養目標,還可指代各級各類學校的培養目標。它既與教育目的、培養目標相聯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養目標,所以我們在閱讀文獻時,應注意理解“教育目標”背后指代的含義。倘若是指培養受教育者的總目標,可理解為“教育目的”;倘若是指各級各類學校各專業的具體培養要求,可理解為“培養目標”。培養目標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是考慮到學生身心特點以及各級各類學校教育任務而制定的,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分解。①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意欲達到的歸宿所在或所預期實現的結果,是教育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反映了社會對教育活動在努力方向、社會傾向性和人的培養標準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具有社會性和時代性等特點。我國的教育目的是造就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其宗旨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其教育方式是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②
教育方針是國家在一定歷史階段提出的教育工作發展的總方向,是教育基本政策的總概括。教育方針的內容一般包括教育性質、教育目的及實現教育目的基本途徑等。教育方針的核心問題是“培養什么結構素質的人”。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我國教育方針的特點和側重點都有所不同。當前,我國教育方針正從專注于現實性,逐漸向現實性與理想性融合轉變,育人為本、服務人民的理念越來越成為新時期國家的教育追求,成為我們擬定新時期教育方針的核心原則。③
綜上所述,教育目標屬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體現的是不同性質的教育和不同階段的教育價值,是根據社會不斷發展和人的基本需求,對教育活動所規定的目的、方向和要求,是教育活動結果所應達到的標準、規格和狀態。
(二)課程目標
課程目標是指導整個課程編制過程的最為關鍵的準則,是指特定階段的學校課程所要達到的預期結果,是確定接下來的課程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的基礎。課程目標通常具有整體性、層次性、持續性、階段性、遞進性和時間性等特征。④一般而言,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課程的實施和評價都應當圍繞課程目標進行。
基于“大課程小教學”理論,課程目標位于教育目的與教學目標之間,屬于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同時是教學目標的上位概念。除了對教學目標制定有較大的影響之外,課程目標對課程的整個編制也有非常重要的理論指導價值,是課程從內容設計到實施直至評價的重要依據。
(三)教學目標
很多文獻會把“目標”同“目的”混淆。其實,在英文文獻中,這兩種用法往往有所區分:“目的”通常是指某一國家或社會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的或者教育理想,在其教學領域內向教師提出的一種總體性、概括性要求,其涵義往往與教育者的主觀愿望等同,是一種方向性的宏觀指示。“目標”則是指在具體情景中學生行為變化的結果,是教學中師生預期達到的學習結果和標準。一般而言,目標通常是可觀察、可測量、可評價的,是策略性的,加之時間、情景等條件所限,是教育目的的具體化。⑤
基于“大課程小教學”理論,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的下位概念,是對學生在學完一個指定的教學單元之后能夠做出什么事情更精確、更詳細的表述。教學目標表明了特定教學任務期望學生達到的行為標準和表現,是學生在學習任務結束后要達到的有實際意義的結果。它涉及的范圍,大到對于一門課的一個學期、一個學年,甚至一個學段的要求,小到對于一個課時,甚至一個知識點的要求。
二、教育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標三者之間的關系
教育方針、教育目的、教育目標、培養目標、課程目標、教學目的、教學目標這些概念之間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主要表現在;教育目標根據教育目的制定,兩者具有概念性不同;課程目標是教育目標、培養目標的下位概念;教學目標是課程目標的具體化,是指導、實施和評價教學的基本依據,也是教學活動想要達到的結果⑥。
綜上所述,教育目標是指“把學生教育成什么樣的人”,課程目標是指“某一門課實施之后學生應該建立一個什么樣的知識體系”,而教學目標是指“某個階段的課程結束之后,學生應該達到一個什么樣的水平”??梢哉f,教育目標、課程目標和教學目標三者之間是從上到下、從大到小、由總體到細節的關系。
注釋:
①傅梅芳.論教育目標的科學化[J].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3):6-9.
②劉鐵芳.新時期我國教育方針的基本問題[J].教育科學研究,2010(5):5-9.
③張迎春,汪忠.生物學教學論[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④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聯合編寫.教育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⑤施良方,崔允.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8.
⑥朱慧賢.課程目標及其相關概念分析[J].玉溪師范學院學報,2006(22):31-34.
篇5
但是,這個表述并未能對課程性質作出令人信服的闡釋。我們來細細分析一下這個表述。這個表述共三句話,第一句是定義(也是講性質),第二句是講目的,第三句講基本特點(即根本屬性)。第一句強調了語文是一門語用類課程;第二句中“語用”卻成了手段,目的在于“成人”;第三句又說兩者是統一的。前后矛盾,難以統一。那么,語文課程究竟是一門什么性質的課程?工具性(語用)與人文性(成人)究竟是何種關系呢?
關于這兩個問題,筆者并不想直接給出答案。筆者首先想探討的是語文課程的性質是由什么所決定的。只有搞清了這個問題,我們給出的答案才會令人信服。也就是說,語文課程的性質是具有客觀性的,不是由我們隨便界定的,不是我們說它是工具性就是工具性,說它是人文性就是人文性。
哲學認為,事物的性質是由事物自身的矛盾所決定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了事物的根本性質,也是該事物與它事物相區別的內在標志。語文課程的性質也是由其自身的矛盾所決定的。
那么,語文課程的矛盾是什么呢?矛盾是個對立統一體,不是孤立存在的,要考察語文課程的矛盾,必須置于國家課程這個大的范疇加以分析。從學科聯系上看,語文課程和數學課程、物理課程等是對立統一的,它和其他課程一起構成國家課程;從學段聯系上看,語文課程和大學語文等是對立統一的,它屬于基礎教育階段的課程。可見,語文課程并不是一個孤立的、自在的客觀存在,它是不同于與自然存在(比如高山、大海)的一種主觀存在;它是人的意識的產物,國家意志的產物,是上層建筑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為人的意識的產物,它是和人的思想、語言聯系在一起的;作為國家意志的產物,它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對于人的發展的必然要求,它是和民族文化、意識形態聯系在一起的;作為國家課程的一部分,它是和其他課程及其他學段的教育聯系在一起的。
因此,語文課程是一個主客觀統一體,主觀性是其矛盾的主要方面。語文課程的性質,主要是由其主觀性的一面所決定的。簡括地講,語文課程的性質是由特定的國家教育方針和語言自身的特點共同決定的。
首先,雖然各個國家、各個時期的思想意識形態是不同的,但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國家的教育方針都規定著“培養什么人”的問題,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我國古代教育提出“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新)民,在止于至善”的教育宗旨。我國的現代教育方針幾經修改,但都是講的培養目標問題,比如,十六大規定“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十七大規定“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薄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也指出,“中國未來發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鍵靠人才,基礎在教育?!薄叭尕瀼攸h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痹僖匀毡緸槔?,日本在二戰后調整了教育方針,“在奉行大詔的同時,對過去的教育方針進行檢查,并銳意努力確立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教育方針。新的教育方針,可望在近期內成案。今后的教育,將以維護國體、排除軍國主義思想及其政策,建設和平國家為目標。要謙虛反省,提高國民的教養程度,養成科學的思考力和熱愛和平的美德,提高智、德的一般水準,為世界的繁榮作出貢獻?!保ň幾g自海后宗臣、清水幾多郎編《資料:戰后二十年史》第5卷,第2頁。張雄偉譯。區建英校)
可見,國家的教育方針都著眼于人的全面發展,提高國民素質,帶有鮮明的國家意志和時代特征。國家的教育方針決定了一個國家的課程設置、課程目標等,對課程性質的影響很為關鍵。因為課程是實現教育目的的手段,教育目的不同,課程也不同。(課程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課程是指所有教學科目的總和,狹義的課程指一門具體的教學科目。本文所探討的課程是指教學科目。)
不同的教學科目(課程)的組合構成了國家課程,不同的課程(教學科目)在其中承擔著不同的育人功能。比如,數學課程的目標就是了解基本的數學知識,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推理能力;物理課程的目標就是掌握基本的物理知識與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科學探究能力。也就是說,不同的學科在國家課程的整體目標中有著不同的角色分工,根據其自身的知識特點實現著不同的教育目標,這樣的教育目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課程的性質。
回到語文課程上來,那么,語文課程在“人的發展”中能夠和應當承擔什么樣的功能呢?從我們已有的和習慣的學科體系分類來說,理科(國外指科學課程)側重培養人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科學精神,文科(國外指人文課程)側重培養人的形象思維能力和人文精神,兩者結合,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語文課程是人文學科的一部分,理所當然地以培養形象思維能力和人文精神為主,在學生的德智美等方面有所作為。從這個意義上說,語文課程不可能是純粹意義上的語言課或者言語課,它應該是語言承載的文化課,語言是承載的工具,民族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才是課程的內容和目的,語文課程的本質不是一門工具課,而是一門文化課。當然,不掌握語言,就無法理解和表達文化,而且語言本身甚至就是某種文化,語文課程的首要任務是學習語言,這在語文教育的初始階段尤其重要;而越往中高級階段走,文化的因素也就越顯重要,這也是我國古代教育采用集中識字的方法進行啟蒙教育,而開蒙以后重視讀經和游學的原因。如果僅僅把語文課看成是一門工具課或以工具性為主的課程,那么在整個課程體系中,文化傳承和發展的任務就可能落了空;文史哲是相通的,都是文化的組成部分,對于語文學科而言,很多時候,關于文史哲的知識就是能力和素養,有了這些知識,就有了語言的內核,就有了語言表達能力和素養的提升。
其次,“語文”的名稱和內涵本身并沒有一個公認的說法,確切的定義,也沒有以法律法規的形式加以界定。取之于“國語”和“國文”,合而為“語文”,也是人為的、臨時的、偶然的,也許完全可以叫“漢語”“華語”“漢文”“唐文”等等諸如之類的名稱。但是不管它叫什么,語文課程學習的對象始終是“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字”,就像數學的學習對象是數字和數學原理,物理的學習對象是是物理現象和原理一樣。語文課程是學習母語的課程,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
浙江師范大學潘涌教授提出將語文課程的名稱歸正為“漢語文”,并將其分為“基礎漢語”“高級漢語”“大學漢語”“對外漢語”幾個系列,這是個不錯的建議?!皾h語”的命名去除了“語文”這一名稱的泛化傾向,指向了母語教育,使得該課程有了明確的內涵指向和清晰的文化歸宿。將語文課程定位為母語教育課程,是語文課程的本體的準確歸位。它解決了我們長期以來混沌不清的“語文學什么”的問題,也解決了“學到什么程度”和“怎么學”的問題。從母語這一本體出發,語文課程的性質、目標和方法都是相當清晰的。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本體是事物的本原,是現象彼岸的自在之物。母語雖然是意識的產物,但又是大量的言語現象之下的客觀存在,因而也有著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自身特性,比如它的遺傳性、符號性、民族性,等等。對此,語言學家索緒爾、喬姆斯基等早就作過精辟的闡述。最近,德國科學家研究發現,不同國家的新生兒,啼哭的聲調也會帶有各自母語的特點。一段音頻片斷表明德國嬰兒的哭聲都有降調,而法國嬰兒的啼哭卻是升調的。而哥倫比亞大學的科學家彼得?戈登等對巴西的一個部落居民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由于他們的母語中缺乏關于計數的詞匯,因而這些人在計數方面的能力顯得格外欠缺。他們據此認為,母語自身的特點能夠對人的認知能力和思維結構造成影響。顯然,母語的民族思維、民族文化色彩是非常濃烈的,因而,母語教育絕不能忽視這一點。
因此,從語言哲學的角度看,我們學習母語,不僅僅是學會使用一種交際的符號,也要理解和學會符號背后的民族文化,并在這樣的學習中獲得一種民族認同感,培養國際理解素養,成為合格公民。這在許多國家的母語教育課程目標中表述非常清晰。比如,美國:逐漸培養理性思考能力、清楚地表達思想的能力以及理解性地閱讀和聽的能力,成為高尚的家庭成員和民主社會的公民。英國:通過學習英語,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能力,使學生能創造性地有想象力地表情達意,并能有效地與人交往,奠定世界觀和道德觀的認識和規范。法國:聽懂口語并有效地使用口語,理解并自如地正確地掌握書面語,讓每個學生形成自己的個性,成為有覺悟的自主的和負責任的公民。德國:傳授知識,培養語文能力、人格能力、社會能力和方法能力,幫助學習者認識世界、管理世界和改進世界,影響受教育者的人格塑造。(摘自洪忠禮《中外母語教育研究》)顯然這些發達國家的母語教育課程中都包含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教育目標。
那么,作為母語教育來說,工具性和人文性兩者的關系地位如何來確定呢?當然由母語這個本體來確定。從語言產生的角度看,精神和言語是共生的。語言產生之初,是先有意識,后有語言符號;語言符號產生之后,是言意互轉;各種創造,應是先有內容,后有形式,當然,在思維的過程又得借助內部語言。因此,總的來說,精神的一面比言語的一面可能更重要。(這一點參見拙文《共生性:語文學科的本質屬性》)而且作為漢語言來說,由于漢文字的表意特點,漢語的“意味性”更強,漢語的遣詞造句對意味把握的依賴程度更高,“意”對“文”的影響相對較高,因而要有較高的語文素養和語言表達能力,文化的積淀和對世界的識見是至關重要的。
篇6
一、勤工儉學工作的重要意義
勤工儉學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素質教育和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要求。勤工儉學活動可以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增強學生的智能和技能,實現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它的載體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都不可替代的。新的課程標準下,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顯得相當重要。在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對于學生實踐能力和全新素質的提高途徑而言,勤工儉學具有其他教育教學活動不可替代的作用。勤工儉學工作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筆者通過調查及親身參與教學實踐活動,發現各級教育行政部門能夠高度重視并切實加強對中小學勤工儉學工作的領導,并要求各學校把本校的勤工儉學工作納入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議事日程,強化教育行政部門對農村中小學勤工儉學工作的領導和服務職能,各校也都能有一名領導或教師主管勤工儉學工作的組織與開展活動,這無疑對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提高是大有幫助的。勤工儉學活動是學校的一項重要工作,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保障。要真正把教育搞上去,除了國家繼續進一步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以外,我們也要采取堅決的措施,大力發展中小學的勤工儉學工作。
二、明確宗旨,進一步端正勤工儉學工作方向
1.堅持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教育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學校要始終把勤工儉學活動作為學生的第二課堂,充分利用現有勤工儉學的資源,為學生參加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提供場所,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和推進素質教育創造條件。
2.要以服務教育“兩基”大業為目標,以服務學生健康成長為著眼點,把助學助教服務基礎教育作為勤工儉學和學校后勤工作的一項基本任務,努力發展中小學勤工儉學。勤辦作為勤工儉學和學校后勤管理的職能部門,應從過去的經營型向管理型轉變,各地各校的勤工儉學的活動應從過去的創收型向服務型轉變。
3.堅持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克服急功近利思想,考慮學校實際情況,量力而行,切不可盲目蠻干。布局調整后,不少學校在負債運行,一些學校將很有限的資金投入到創收當中,希望通過勤工儉學這一途徑來增加學校的造血功能,擺脫師生生活困難和教育經費不足的窘境。但如果不加論證,盲目上馬,就會出現中途“死機”,損失的就不僅僅是學校的經濟,更重要的是會挫傷教職工對勤工儉學的熱情,為以后的工作帶來不利影響。因此,在選擇勤工儉學項目時,學校要注意選擇那些具有市場潛力、可持續發展的項目,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4.各地各校開展勤工儉學應堅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從實際出發的原則,繼續保持和發揮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勤儉辦事業的優良作風,這是我們走出謎團和困境的有效途徑。要通過勤工儉學盡可能增加學校收入,但不能以收入的多少衡量勤工儉學的成績,要積極學習借鑒外地外校有益經驗,不脫離學校實際,不背離服務教育教學的宗旨,來開辦勤工儉學項目:一要立足于本地實際,選擇項目一定要充分考察論證;二是要鑒于學生實際,我們的學生長處是什么,短處是什么,要全面考慮,什么項目能充分發揮勤工儉學的雙重效益,更重要地是能培養學生品質,增強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提高學生的素質。
三、內容科學化,形式多樣化,全面開展勤工儉學活動
勤工儉學要想全面開展,活動內容必須豐富多彩、新鮮有趣。只有內容科學化、形式多樣化,才會吸引到學生的注意力,使他們產生參于的積極性,得到家長的支持和社會的肯定。
1.在平常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教師與家長要多聯系溝通,把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和優秀品質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如學校通過“勞動實踐課”“家庭勞動實踐室”等活動的開設,為學生搭建充足的勞動實踐平臺,讓他們在各項有益的實踐活動中得到鍛煉;在家里引導孩子主動承擔必要的家務勞動,學會洗衣做飯、整理房間、打掃衛生等,家長絕不能越俎代皰。通過這些力所能及的勞動,逐步達到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教育、自我鍛煉”的目的,使其具有基本的生活能力。
2.要利用學生勞動實踐基地搞好種植。學校要利用勞動實踐基地這一資源,發揮其經濟效益,達到既對學生進行勞動技能培訓,又為學校創收的目的。組織教師進行蔬菜的布種,種植一些易管理、見效快的蔬菜,保證學校一開學,便有新鮮的蔬菜供用。開學后,進行科學的安排與布置,組織全校師生共同參與對蔬菜的管理,使學校蔬菜品種多、長勢良好,充分保證蔬菜的自給。廣大師生積極參加基地勞動,使學生學到了很多書本上學不到的知識,不但增強了學生的勞動觀念,培養了學生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思想,而且還解決了部分師生生活困難的問題,同時為學校增加了一定的收入。
篇7
傳統教育奉行“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教育思想,把教育看作是升官、發財的途徑。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針對中國傳統教育的弊端,適國內外之勢,提出受教育者應達這樣的目標:“健康的體魄”“農夫的身手”“科學的頭腦”“藝術的興趣”“改造社會的精神”。這五個方面用現在的話可以概括為“體、勞、智、美、德”??偨Y以后的諸多論述,可把他的教育方針表述為:教育必須為社會大眾服務,必須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人們做自己的主人,培養德、智、體、美、勞諸方面諧調發展,具有自覺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真善美的活人”。這充分體現了陶先生“敢探未發明的新理,敢入未開化的邊疆”的創造精神和開辟精神。
二、教育內容的創新
教育內容是教育方針的具體化,教育方針、教育目標得以實現的關鍵載體。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內容的創新應根據新的教育方針和教育實際情況來確定。
1.智育。陶行知先生極注重科學教育。他主張要加強自然科學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前沿性的、技能職業性的科學知識。在教育實踐中他正是這么做的,南京高師新生入學的第一學期,他就給他們開設有介紹科學常識的課,既有遺傳學,又有達爾文的進化論,一直說到孟得爾的雜交實驗。另外還為學生開設了科學史、心理學等課程,并強調要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達到學以致用的效果。
2.德育。培養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陶行知先生認為,封建教育只重視念書做文章,“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至于氣節品行教育絲毫不講究。因此,他主張在對學生進行知識教育的同時,更應注重對他們進行人格教育和道德教育,他指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壞,縱然你有一些學問和本領,也無甚用處。否則,沒有道德的人,學問和本領愈大,就能為非作惡愈大?!庇纱耍M一步指出,德育主要之點就在于“建筑人格長城的基礎”。他提倡講求“公德”和“私德”,強調良好公德能使集體、國家興旺發達,不顧公德的結果是“多數人只顧個人私利,不顧集體利益,則這個集體的基礎必然動搖,并且一定要衰敗下去”。“私德”最重要的是廉潔,因為“一切壞心術、壞行為,都由不廉潔而起?!币髮W生必然有一種高貴的品德成績表現出來,既要講“公德”又要講“私德”。陶行知先生的德育思想是針對封建教育只重視“學而優則仕”和以“文章定功名”的強烈抨擊和諷刺,是對舊教育的德育進行的一種全新創造。
3.體育。陶行知先生對此極為關注,在注重德育、智育的同時,把體育提高到等同于德智二育的基礎地位。指出只有身體好,才有德智的存在。否則,雖具有良好學識道德而無健全之身軀,則這種學識道德,不能用以樹不世之業,為人類創造莫大之幸福。在他看來,體育是德育、智育的物質基礎。顯然陶行知先生始終把體育作為全面發展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為此,陶行知先生積極倡導對體育進行革新,早在南京高師任教務主任時,就重視學校的早操,并在學校設置了體操、兵操、拳術等課程。在創辦曉莊師范后,陶行知先生把體育具體落實到教學活動中。還請人來校傳授體育技能。在育才學校期間,更是重視體育,而且體育課比前期更為規范,開展了以田徑、球類、游戲等自然活動為主的“自然體育”,取代了以前以刀槍棍棒為主要內容的“兵式體育”。同時還強調把生理衛生和保健知識也列為體育課內容,擴大了學校體育課程的范圍。
三、教學方法的創新
教學方法是為教學目的服務的。陶行知先生認為舊教育在教學方法上存在著種種弊端,其主要表現是教學領域中存在“重教太過”“教學分離”等主觀主義痼疾。
陶行知先生明確闡明“教學做合一”法的含義,在撰寫《教學做合一》一文時,指出教的方法要根據學的方法來定。后來又進一步闡述“事怎樣做就怎樣學,怎樣學就怎樣教;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做的法子”。
陶行知先生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做”的環節,認為“做”是首位的,強調教學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教與學之所以能統一,就是統一在“做”上,只有“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學是學生?!薄跋壬米鰜斫?,乃是真教;學生拿做來學,方是實學”,否則,“教固不成教,學也不成學”。
篇8
【關鍵詞】掛科考試成績正態分布
【中圖分類號】G64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9682(2009)12-0037-02
正態分布(圖1)是連續隨機變量概率分布的一種,是數理統計與實際應用統計的一種理論分布。長期以來,許多大學對學生成績的評價慣用正態分布的模型去進行擬合和統計分析,提出參加考試的學生的成績應呈正態分布,優秀的和不及格的(即“掛科”)應占少數,中等的占多數,即“中間大,兩頭小”的分布格局,并以此作為教學效果評價的重要指標。然而,近年來正態分布正被人為的扭曲和濫用,不考慮各方面的影響因素,而人為的制造“掛科”學生,為正態的成績而強求成績的正態,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和我國的教育方針。
一、透過學生成績正態分布的不合理對“掛科”現象的分析
1.高校學生成績過度迎合正態分布的不合理性
(1)壓抑學生學習動機,影響教育質量提高。美國教育家布盧姆認為:“學生成績的正態分布已經成了一種‘條件反射’。這樣做的必然結果是,教學只能使少數學生掌握學習內容。”對學生而言,使得許多經過努力實際水平提高的學生卻無法提高考試成績,從而強化了這部分學生的自卑心理,弱化了他們的學習動機,難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對教師而言,勢必造成部分教師無法做到客觀、真實地評價學生的成績,有的教師甚至降低考試要求、弄虛作假。這種現象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
(2)影響測驗的信度。考試只是傳統教學中檢查學生學習、反饋教學的常用手段,在通常的卷面考試中,盡管教師出卷會注意各章節的內容,但由于試題數量有限,試卷成績也就不能真實全面的反映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過度追求正態分布使得教師無法做到公正客觀的評價學生的學業成績,客觀上造成某些教師為了達到學校硬性規定的正態分布,在編制測驗題目和批改試卷時難免存在急功近利、不負責任的心態,從而導致分數貶值,阻礙了教師個體教學方法的長進,影響了教育的正常發展。
(3)影響學生能力發展,擴大學生兩極分化。心理學與生理學的研究表明,個體間存在差異性。在一定時間內,能力較強的學生比能力差的學生吸收的知識要多些,致使學習程度上存在高低之分。由于受正態分布律的束縛,經常獲得低分數的學生由于很少得到鼓勵,導致學習漠視,成績越來越差;而經常獲得較高成績的學生,他們為了保住自己已取得的名次,過分重視自己的分數,往往學習的積極性高漲,越學越好,從而導致“好的越來越好,差的越來越差”的兩極分化格局。
2.對高校學生成績正態分布下“掛科”現象的分析
在學校里,每一門課程結束后都有相應的測試,這是一種水平測試而不是選拔測試。然而,目前許多高校硬性規定學生考試成績必須符合正態分布,這讓許多老師犯難。如果某班學生的某門課最終考試成績呈正態分布的,則意味著老師的試題設計及成績評定是合理的、科學的。反之,如果呈偏態分布的,則意味著老師的試題設計及成績評定是不合理、不科學的。
為了迎合學校給老師硬性規定的正態分布“任務”,老師在考前給學生“圈重點,畫范圍”的現象時有發生,有些老師為了避諱這些敏感的詞語,委婉的說成是“圈教學重點”。學生不是全面復習鞏固所學內容,而是靠死記硬背部分重點,這種成績當然不能反映學生的真實水平;教師閱卷評分只注意過程和答案,無法從卷面上了解學生應用、表達和獨立汲取知識的能力;閱卷過程中難免摻雜“印象分”、“感情分”;教師為追求正態分布甚至人為調整學生分數,由此導致學生無辜掛科,對他們以后的就業和發展將會帶來潛移默化的消極影響,并嚴重影響了學校的教學質量,破壞了整個學校的學風,長期以此將影響教育的良性發展。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培養人的活動,在嚴格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教師沒有有意降低試題難度的前提下,應使學生考分越高越好,而不能人為為追求正態分布而讓學生無辜掛科。我們若不從根本上提高教育質量,而是踏著正態分布的路子,人為的制造掛科學生,只能是降低要求、弄虛作假。到了復習課上把要考的試題都講了還有學生“掛科”的時侯,考試成績再怎么符合正態分布,高等教育還有什么質量可言!美國自60年代提出“學生成績應正態分布”,到80年代又被打倒,近年來這種分布卻成了我國教學管理的一種時尚,甚至有的學校還依據它作為考核優秀教師的標準,實在是一種悲哀。難道我們現在還要步四十年前美國的后塵?我們一流的高等教育何時才能實現?我們那些無辜掛科的學生何時才能“翻身”?學校的根本任務是按我國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學生各個合格,人人成才,過度追求正態分布強行制造掛科學生,顯然有悖我國的教育方針和素質教育思想。
二、高校學生成績正態分布下“掛科”現象的對策
1.學校行政部門對“掛科”的規定進行修正
教育改革是時代的要求,除了教育思想、內容、方法等方面要改革外,教學評價的觀念和方法的轉變也是十分重要的,忽視了這一點,即使步子再大、再快,也無從評價教改的成功與否。因而學校行政部門應該改變以往過度迎合正態分布的陳舊觀念,必須樹立新的學生觀,堅信好的和差的學生不是固定不變的,關鍵在于教育。因為學校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人的活動。在活動中,教師和學生將起著決定作用。只要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動精神相結合,學生的學習成績就能穩步提高。那種無視正態分布的影響因素,人為規定考試成績中必須有掛科學生,將成績正態分布絕對化的做法,嚴重影響了整個教育的良性發展,實則是一種過“度”的舍本逐末的做法,是不足取的。我們應該公正客觀的對待學生的考試成績,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夠通過努力取得與自己努力相應的分數。
2.建立健全試題庫,實行考教分離。
目前許多高校老師為迎合學校硬性規定的硬性分布,致使少數學差生認為學與不學都一樣,反正也難免掛科,于是就破罐子破摔。這直接影響了大多數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嚴重妨礙了總體教學質量的提高。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強化教師的職業道德,確保教學質量,盡快建立和完善習題庫,實行教學與考試相分離,是當務之急。教管教、考管考,閱卷流水作業,試卷發給學生審核,要是學生對某道試題有所疑問,可以請老師再次評審其試卷,確保評卷的公正性,并讓師生雙方都對評卷的結果沒有異議,然后指定學生登分和加計總分,擴大分數的透明度,實現學生對分數的監督。
3.明確目標,合理要求。
學生學習后的測試,應是達標性的、水平性的測試。故應依據教育教學大綱的要求和教材內容來命題,而不能因為大多數人都掌握了而人為地隨意拔高,出偏題來“卡”學生,使學生無辜掛科,這樣的過高要求即無效度可言。只要確定了目標,而學生通過努力又能達到的,這樣就能使學生有抱負、有信心去實現目標,并向優等的行列靠攏,為最終能達到優等而努力。正如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指出的“學生的個別差異大多是人為的、偶然的。只要有了適當的學習條件,一個學生能學會的東西,其他學生都能學會。絕大多數學生在學習動力、學習速率和繼續學習的動機方面將變得十分接近,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學生都能取得優秀成績?!边@就為大面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提供了理論依據。
三、高校學生成績正態分布下“掛科”現象的啟示
學生成績正態分布不符合所要求用辯證的觀點去看問題,因而對正態分布我們就應該用此觀點去看待、去分析。這樣有助于構建科學的教學評價體系,切實提高我們的教育教學質量。
學生成績呈正態分布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對于成績的正態分布應該把握好“度”。我們并非反對成績正態分布本身,而是反對把成績正態分布絕對化的做法。成績的分布曲線是受諸多因素影響的動態曲線。在要求其達到正態的過程中,必須要綜合考慮學生、教師、試卷評判標準等各方面影響因素,實事求是地得出一組科學合理的反饋信息,而不能為達到分數的正態分布人為的去干預、去創造。美國教育學家布盧姆認為:“正態分布律并不是什么神圣的東西。它不過是最適用于偶然與隨機活動的分布而已。教育是一種有目的的活動,我們力圖使學生學會我們必須教授的事物。如果我們的教學是有成效的話,成績的分布應當與正態曲線很不相同?!?/p>
教育綜上所述,我們應允許合理的非正態分布成績的存在,不應過分追求和濫用成績正態分布而人為地制造一些沒“資格” 掛科而掛科的學生,這樣不僅不利于鼓勵學生,還有可能給學生心理造成巨大傷害,在某些層面也掩蓋了教學質量低下的問題,違背了我國的教育方針。我們應實事求是,公正客觀的對待學生的成績,采取靈活多樣的方法進行試卷分析,最重要的是讓每個經過努力的學生都能夠得到與之努力相適應的分數,為切實提高大學的教學質量努力,只有這樣才能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教師的教學主動性,有益于使教學達到更高的水平,從而更好的迎合我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教育方針。
參考文獻
1 布盧姆著、邱 淵、王 綱、夏孝川譯.教育評價[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7
2 吳文侃.當代國外教學論流派[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
3 劉宏武.學生學習新策略[J].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
4 陳一百.學習成績檢查與評定初探[J].教育研究,1982.7
5 王少湘、林永柏.對學業成績正態分布律的質疑[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6)
6 張國才.學生學習成績負偏態分布的合理性[J].江蘇高教,2002
7 李 晴、李門樓.對考試成績正態分布絕對化的理性思考[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8
8 蔣 波.正態分布的使用誤區及影響因素[J].浙江教育科學,2006(4)
篇9
關鍵詞:品德與社會教學 審美教育 滲透
美育是中小學貫徹教育方針、落實素質教育宗旨的重要內容?!吨袊逃母锖桶l展綱要》明確指出:“美育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提高認識,發揮美育在教學中的作用,根據各級各類學校的不同情況,開展形式多樣的美育活動?!边@段論述明確地闡述了美育的目的、意義以及美育與其它各育的重要關系。小學品德與社會課,既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學科,也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簡稱美育)的重要學科。但事實表明,美育目前是學校教育中的薄弱內容,更是品德與社會課進行美育教育忽視遺漏的方面,在美育教育方面還存在著嚴重的不足,學生美丑不分,標準不明,審視美、判斷美、欣賞美、體現美、創造美的能力差。因而,我們教育工作者必須結合學科特點和內容,選擇適當的方式方法,落實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的美育教育。
一、明確美的不同形態
美是以各種具體形態呈現出來的,它大致可以分為自然美、社會美、藝術美和科學美這四類。
自然美是客觀世界中自然界事物的美,它是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美千姿百態,有聲有色,有形有態,是小學美育教育最直觀、最常見的內容。根據自然形象美,可以歸結為雄偉的自然美、秀麗的自然美和奇特的自然美三種基本類型。
社會美是指社會事物、社會現象、社會生活的美。社會美主要是由人的思想、意識、情感以及人們和自然的相互關系的體現而組成,其具體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是美育教育培養的重要任務,主要有人的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等。
藝術美是藝術家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方式對現實生活的概括反映,它來源于現實美又高于現實美,具有豐富的思想內容,也是美育教育的重要內容。小學生常見的藝術美有文學作品中的美、繪畫書法中的美、音樂舞蹈中的美、朗誦表演中的美等等。
科學美是指科學與美的聯系以及人在科學認識活動中產生的美感,它在各門自然科學中廣泛存在,是中小學生美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二、樹立正確的審美標準
實施美育教育,首先必須樹立正確、科學審美的標準。小學生不能正確地分辨健康與腐朽、正確與錯誤、善良與丑惡、真與假、美與丑,關鍵是沒有形成正確的審美標準。掌握正確的審美標準是衡量美的標尺,是欣賞美的前提,是創造美的根本,也是發展美的指針,它受客觀實踐和社會政治經濟的影響和制約。正確的審美標準包括三方面的內涵:一是能夠激發人們的美好情感;二是能夠促進人們的身心健康;三是能夠推動社會向前發展。上述三個主要內涵是不可分割的。當然,各種類型的美或美的不同領域還有其更為具體的標準,還需要在深入審美實踐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審美修養,去逐步了解和掌握。
三、培養良好的審美能力
良好的審美能力包括審美感受力、審美想象力、審美理解力、審美統攝力和審美創造力,它們共同構成了學生的審美能力素質。我們要緊密結合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藝術實踐活動,采取“三結合”的教育方式,通過學校、家庭、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能力。
學校美育是培養審美能力的主陣地,學校必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重視美育教育,培養學生審美能力。一是注重提高教師的審美素質,幫助教師樹立科學的現代教育觀,豐富教師的文化內蘊,提高教育語言的感染力,來增強教師的魅力,塑造教師的“形象美”;二是通過優化教學目標,和諧教學氛圍,創新教學手段,提高教學效率,實現課堂教學的“活動美”;三是通過營造和諧的人際環境,營造健康的文化環境,營造優美的自然環境,追求校園的“時空美”。
篇10
1目前農村學校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
1.1管理封閉:目前大多數農村學校管理封閉,不能根據社會的發展進步對管理方式作出調整,忽視先進的管理技術,使得教師從事教學研究的主動性及積極性不高,致使學校管理喪失有效性。
1.2管理單一:學校管理不注重學生、教師及家長的主體作用,只是單純的重視校長及行政人員的作用,致使教師、學生及家長對教育管理事業的參與度不高,從而導致學校管理不能發揮其應有的效用。
1.3管理考核機制不完善:在農村小學學校管理制度中,缺乏有效的教師考核機制,考核也僅限于評職稱晉級、評優選先等量化考核,沒有更為完善先進的評價制度。實際上,目前這種量化考核已經實實在在的成為了教師投機的幌子。
2農村學校管理新理念的必要性
2.1素質教育要求的需要:近年來,素質教育的呼聲越來越高,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提出,要求多方面、多規格及多層次的人才,而過去那種“千校一貌,萬生一面”的學校管理模式只會限制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與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嚴重脫節。因此,創新是由傳統應試教育轉向素質教育的需要,同時也是教育深化改革的要求。2.2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的需要:新時期黨的教育方針是要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而傳統的教育管理方式只是注重應試教育,過分注重學生的學習及考試成績,忽略了學生其他綜合素質的培養。新的教育方針的提出,要求學校管理必須對原有的管理模式進行創新改革,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教育事業發展的要求。
3農村學校管理工作創新的策略
3.1學校管理創新的基本內容:農村學校管理創新需要包括辦學思想、學校教育體制、育人觀念、教育手段方法、管理評價機制等方面的創新。隨著社會的發展及對人才結構需求的變化,傳統的只為考試升學而學習的辦學思想及育人觀念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因此改革創新的首要任務就是改變教學觀念,培養教師終身學習的自覺性與積極性,提高教師各方面知識及現代教學技術,與時俱進,積極參加教育科研活動,廣聞博取,不斷充實和豐富自己,建立有創新意識的優秀教師隊伍。同時,還應積極變革人才培養模式,擯棄以前注重知識灌輸的方式,改為注重全面素質教育的人才培養模式,切實落實新時期黨的教育方針。
3.2創新管理制度:創新管理制度就是要把競爭機制融進學校管理之中,實施校長負責制,督促校長具有為學校、教師及學生發展負責的意識。實行全員聘用制,打破教師鐵飯碗的思想觀念,實行按勞取酬,優質優酬,促使教師及其他職工積極提高自己的教育知識及業務水平,形成一種良好的競爭環境。堅持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營造有利于創新能力培養的學校環境,激勵師生的創造性教與學相結合,促進教師和學生全面發展。
3.3創新管理結構:新時期農村學校管理結構的創新是指現代學校管理體制改革與運行機制的變革,機構與組織的創新是核心,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是目的,充分調動教職工投入教育事業的積極性與創造性。一是要充分調動管理人員的積極性,培養有積極的創新管理意識,帶動教師、學生及家長參與教育事業改革的熱情,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充分調動學生的創造性和創新性,使學生拜托傳統學習方式及思維定式的束縛,打破常規,結合自身特點,成為一個德智美體全面發展的現代化四有新人。三是充分調動教師創新的積極性,重視優秀教師隊伍建設,在有效的競爭機制的引導下,提高教師教學質量。此外積極引進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全面育人及學校的可持續發展。
4結語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教育重要性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