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實驗方案范文
時間:2024-03-05 18:07: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細胞實驗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同聲傳譯;功能;軟件;設備要求;原則
中圖分類號:H31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3044(2013)08-1941-03
同聲傳譯,又簡稱同傳(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是指譯員在不打斷講話者的情況下,不間斷地將其講話內容傳譯給聽眾的一種口譯方式。同聲傳譯是世界上很流行的一種翻譯方式,其具有很強的學術性和專業性,但是這種口譯方式必須提前做一些準備,這樣口譯發生在源語言發生的同時, 譯員才能盡快地把源語言翻譯成目標語言.同傳時間非常緊,沒有間隔,幾乎是不能更改,現場效果反饋非常迅速。
同聲傳譯實驗室主要是用于同聲傳譯教學的實戰訓練,同聲傳譯的主要功能有:數據翻譯練習,原語概述練習、文本視譯訓練、同聲傳譯訓練、交替傳譯訓練、以及同傳模擬會議功能等等,此外也適用于口譯訓練等。同聲傳譯實驗室設立后,能夠實用于本專業口譯訓練和同聲傳譯模擬。
1 實驗室建設基本要素
當您用 SANAKO Lab 100 作為教學工具時,會涉及到以下重要的概覽和說明。您可將班級中的學生劃分成不同課程(Session,即不同的學習組),在不同課程中您可進行不同的具體學習活動(Activity),譬如聽力理解,錄音回答等等。您也可將整個班級歸入到一個課程中。
1.1程序定義
基于課程理念的 SANAKO Lab 100 程序是指,您可針對學生能力和水平的差異,讓他們在各自活動中使用不同的學習資料。通過這種方法,學生可以學習與自己水平相當的學習資料,從而獲得最大的學習裨益。
1.2 程序活動
SANAKO Lab 100 里的多種活動,給您提供了高效率和多用途教學需求的全部。除基礎練習外,您還可以制作測驗,練習同聲和分段翻譯。
1.3程序內容
Lab 100 的使用簡單又有趣,這是因為它的外觀和功能都是針對無干擾流暢教學環境需求而設計的。使用 SANAKO Lab 100教學過程中,您無需擔心操作錯誤步驟,因為控制按鈕狀態會隨著活動過程的進展,自動作相應的改變。SANAKO Lab 100 語言學習中心是由下列組件組成:教師計算機上的圖形用戶界面 (GUI) ,節目源接口(PSI-Program Source Interface),媒體存儲單元 (MSU-Media Storage Unit) ,系統連接單元(SCU-System Connection Unit)以及用戶音頻面板(UAP-User Audio Panel)。
1.3.1 節目接口
節目源接口 (PSI) 可通過其輸入孔與任何外部音頻源連接也可與學生相連。
1.3.2 存儲單元
媒體存儲單元(MSU)是所有師生錄音儲存的地方。它是個獨立的數字單元,用來保存您要訪問的音頻文件。教師可從教師計算機中復制媒體文件到媒體存儲單元,每個學生錄音時間最多可達 99 分鐘,而節目源文件則可達到 120/240 個小時。
1.3.3 連接單元
系統連接單元(SCU)用于連接媒體存儲單元,學生和教師音頻面板,外部音頻源(經節目源接口)的設備,確保學生、教師及外部音頻源之間的聲音連接成功建立;
1.3.4 用戶面板
用戶音頻面板(UAP)就是學生用戶界面。它位于每個學生課桌上,也是 SANAKO Lab 100 用戶界面的一部分。音頻面板上的控件對音頻源所起作用可是:調整音量、設置或刪除書簽以及回答測驗問題。教師端也配備了一個教師用戶音頻面板;
1.4 課程設置
SANAKO Lab 100 中,活動是指您的教學活動和過程,以及學生的學習活動和過程。 SANAKO Lab 100 中,課程是指一些設置,您和學生可在其中進行不同練習。例如,您可讓一組學生進行發音練習,而另一組學生進行聽力理解。而你要做的就是創建兩個課程,一個用作模仿訓練而另一個則用作聽力理解。對于每個課程,您都需要選擇參與者、執行的活動以及音頻源(例如,在模仿訓練中選擇 MP3 音頻文件),然后再為參與的學生開始他們要進行的活動。
1.4.1 編制活動
SANAKO Lab 100 語言教學中心包含以下預先編制好的活動: 聽力理解 、模仿訓練朗讀練習、 電話對話 、配對討論 、小組討論、同聲翻譯、 分段翻譯、 錄音回答 測驗、AP? 考試、 自學模式、音頻點播。SANAKO Lab 100 課程中,您可將預先編制好的活動中的練習分配給學生。選中相應的活動后,教師屏幕上的課程視窗界面將給出指導您進行活動的步驟。
1.4.2 課程活動
課程是指一組正在進行某項學習活動的學生。您可自由選擇參加者數量;一個課程可包含單獨學生,一組學生或者整個班級。總共可建立三個課程。 課程是 SANAKO Lab 100 課堂的關鍵,GUI 設計中體現了使用課程的理念。SANAKO Lab 100 采用不同顏色標記正在進行的不同的課程,您可從屏幕上直觀地地觀察相關信息及正確的學生圖標。
1.4.3 工作模式
除了可以將學生設置和加入到課程內進行指導外,Lab 100 還允許你設置自我方式工作模式,用于學生音頻點播和自學。這些自學工作臺可被安置在網絡內不同教室中的任何地方,學生可隨時使用它們進行自學和聽讀學習資料練習;或者作為視聽教室供學生自學使用。 自我訪問模式可以在常規的課程方式操作之外運行,可不需要教師控制。 教師可定義供自我訪問模式使用的 MSU 文件列表,學生可使用學習資料進行獨立學習。需要時,教師還可呼叫自我訪問小組。
1.5軟件安裝
1.5.1 光驅顯卡
支持 Microsoft? Windows? XP 或者 Windows VistaTM 分辨率 1024 x 768 或更高,支持 16 位顏色聲卡 DVD 光驅 鼠標 網絡適配器 COM 端口(僅用于 AA Lab)
1.5.2 啟動管理
將 Lab 100 CD-ROM 插入您計算機 CD-ROM 驅動器中,安裝向導會自動啟動。如未啟動,打開 Windows 資源管理器,選擇CD ROM 驅動器,然后雙擊‘Setup.exe’文件。 選擇安裝路徑。安裝完成時單擊 OK,無需重新啟動。
1.6 硬件安裝
1.6.1 媒體存儲
媒體存儲裝置 (MSU)。它是個媒體倉庫,教師音軌可保存或復制到它里面。儲存在這里的音頻文件可被傳輸到學生音頻板。 該模塊對節目源文件的最大存儲容量可達 120 小時。媒體存儲裝置對節目源文件的最大存儲容量可達 240 小時。
1.6.2 串行接口
系統連接單元 (SCU)。如果系統中不包括媒體存儲裝置(AA Lab)的話,系統串行接口是必須的。串行接口能將教師電腦連接到系統連接單元并將外部音頻源設備(例如 MP3 播放器,磁帶錄音機等連接到系統連接設置。使用雙通道節目源接口,用戶可連接兩個外部音頻源到單個系統連接設置(SCU)端口。
1.6.3 用戶面板
用戶音頻板 (UAP)。用戶音頻板是桌面嵌入型,用金屬板安裝位于每個學生位置,它是學生用來參加 Lab 100 課堂的工具。教師也有一個用戶音頻板。在課桌上打個洞,在課桌下緊固螺釘,這樣就可牢固地附加在學生課桌上。
1.6.4 面板教學
教師電腦 (計算機) 。用于控制學生面板和教學。
Note:以上數據須根據同傳室實際情況作出調整。
2 結論
Lab 100 多媒體教學環境含有對有效而愉快的教與學來說不可或缺的所有基本特點和功能。教師是學習活動不可置疑的中心,擁有一套教學管理工具,也從各種能讓其評估學生課堂表現和記錄學生進步過程的方法中獲益。另外,創新能力也會產生出新的學習材料。Lab 100 為學生的口語練習和基于課本的練習提供了最佳的工具。學生聲音錄制功能使他們有廣闊的機會來用目的語進行互動。學生也會因享有用來進行獨立學習或補充學習的資源而獲益。獨立的擴展模塊可輕易地對Lab 100 的基礎平臺進行升級和提升,從而使其成為一套靈活的可修改的軟件解決方案,能適應老師們特定的教學需要。
綜上所述,同聲傳譯在國內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應用 ,同傳口譯員在市場上有強勁需求。截至2013年初,招收翻譯碩士院校共有158所。由此可以推出國內仍有大多數院校沒有開設同聲傳譯的課程,更不用提同聲傳譯教育基地了。該類課程多只在設立翻譯系或是翻譯專業的院校中出現,甚至有可能在該類院校也不夠完備。因此適時地在普通高校中對英語專業本科生開設同聲傳譯課程,迎合社會,滿足學生的需求是一個值得的、有益的探索。
參考文獻:
[1] D?塞萊斯科維奇, M?勒代雷. 口譯理論實踐與教學[M]. 汪家榮, 李胥森, 史美珍 譯. 北京: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9:27-29.
[2] 鮑剛. 口譯理論概述[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33-35.
[3] 楊承淑.口譯教學研究: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52-53.
[4] 楊承淑.從經濟性原則探討順譯的運用[J].中國翻譯,2002(11):19-21.
[5] 萬宏瑜,楊承淑. 同聲傳譯中順譯的類型與規律[J].中國翻譯,2005(5):28-29.
[6] 邱瓊. 重述在同聲傳譯中的作用[D].2005.
[16 ]劉祖培. 翻譯等值辯[J]. 中國科技翻譯, 2000(2):1-4.
篇2
關鍵詞:西安“城南”地區;歷史文化環境;保護方式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西安“城南”地區的歷史地位
西安“城南” 地區定位為南枕秦嶺北麓,北接西安城區,灃水以東,浐水以西的這個區域。西安“城南”地區與歷史上的古都長安具有歷史、文化及地理的密切相關性,是西安歷史文化名城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一個風景優美、資源豐富的地區,也有著極為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
西安“城南”地區是古長安歷史文化發展的重要地區。該地區歷史文化資源豐富,文化積淀相當深厚。西安“城南”地區河網縱橫、川塬相接。浐、潏、滈、皂、灃諸河在白鹿、少陵、鳳棲、神禾、細柳、高陽諸塬間迂回盤繞,構成西安“九塬八水”的核心地帶。由于可以看出,既是古長安歷史文化發展的重要地區,又是今天西安中心城區在文化蘊含上的延伸,也是西安市實現可持續發展及生態良性循環的重要制約因素之一。對這一區域的歷史文化環境如何進行保護,是西安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重要課題之一。
2.西安“城南”地區歷史文化環境保護的現狀
西安“城南”地區比較系統完整的保存了我國不同歷史時期大量的文物古跡和眾多的人文景觀。然而,由于我們的無知與草率,在歷史文化環境保護和開發的博弈中,重開發、輕保護思想的存在,使歷史文化環境保護往往讓位于城市的開發,使得遺產保護區域的風貌在新建樓盤、別墅的開發熱潮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2.1自然地形地貌
由于缺乏統一的規劃和明確的定位,長期以來重利用、輕保護,秦嶺北麓的天然植被遭到嚴重破壞,森林涵養水源功能明顯減弱。以及盲目開發旅游資源帶來的環境破壞和污染問題十分突出。此外,對礦產資源亂采濫挖,也造成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
2.2陵墓、文化遺址類
西安“城南”地區的古墓葬主要包括古代帝王、皇室、王公貴族以及名人顯宦的墓葬。古墓葬歷經滄桑,許多墓冢已經湮沒不聞。該區的漢唐皇室墓葬、長安明代十三藩王陵、長安韋氏、杜氏、顏氏家族等貴族墓葬群保護狀況也不容樂觀,它們多數是既無標志也無保護性的圍墻,處于無人看管的田野之中,或者處于民宅附近,飽受風雨的洗禮。
2.3宗教寺院
隋唐時期佛教寺院遍布于整個城南地區,數量龐大,目前許多寺廟依然存在。比較著名的古剎一般保護較為完好,比如唐代樊川寺院之首的興教寺,它的規模雖有所縮小,但唐遺風貌基本保持完整。名氣相對較小的古寺或遭到自然的損毀,或毀于戰亂,特別是在“”期間遭到破壞較大,不少寺院已蕩然無存。即使僥幸保存下來的也存在不少隱患,部分寺廟缺乏必要的保護性標志,有的被鄉村小學圈占(如牛頭寺、普賢寺等),有的僧舍、經堂頹壞,經幢因遭風雨的侵蝕而岌岌可危。
2.4莊園別業
西安“城南”地區也是歷史上王公貴族及名人學士消夏避暑、隱居山林的私家園林和別業集中地帶,但卻也是明日黃花。如今的輞川別業已變成廢棄的廠子,滋養輞川生命的山澗早已被人為地改道了,原本可漁可舟有蓮有菱的河流只剩下一條細細的水線。只有相傳詩人手植的銀杏樹仍在,記錄著1 300年的滄桑。目前這些莊園別業很多都已經不在,保留下來的古建筑部分材料也大多已朽爛,屋面開始松動開裂且無人看管,園內雜草叢生,亟需加以保護維修。
3.西安“城南”地區歷史文化環境保護措施
3.1自然地形地貌
3.1.1山區環境保護與建設規劃要點
秦嶺北麓山地生態建設區,以恢復和擴大森林植被為中心,以天然林保護為重點,以保護和恢復生物多樣性生態系統為目標。
具體措施為加強森林管護及珍稀動植物生棲環境的保護,嚴禁亂砍濫伐,強化退耕還林和涵養林營造的工作;文物點和各峪口附近綠化植被,多植唐槐隋柳。旅游區內禁止開山取石、開發礦產和其它破壞山體的活動。
3.1.2塬區環境保護與建設規劃要點
該區河網縱橫密布、川塬相接。由于受水流的侵蝕,有些地方塬體破碎,水土流失及環境惡化的情況比較嚴重。這些地區生態建設應當以保護和擴大森林植被(包括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養林建設),重點增強水土保持能力、防治水土流失,以改善整體生態環境為目標。
3.1.3川道地區及水體環境保護與建設規劃要點
川道及水體生態建設區,包括神禾塬與少陵塬間的樊川及浐、潏、滈、灃等河流沿岸,這些地區岸形變化繁雜、水草豐盛、灘涂廣袤,珍禽鶩集,具有典型的生物多樣性特征。該區生態環境建設應當以保護和恢復河流自然生態系統為目的,以水體保護、岸形保護、野生動植物群落保護、水系保護為中心,以水源涵養林建設、水情及水質監測為重點,建設全面的、綜合的、科學的生態環境體系。
3.2陵墓古遺址
充分利用歷史文物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淀,在保護的基礎上依據規劃進行合理地開發利用。為發展各旅游區獨特的風景藝術、歷史文化和地域特色,保持歷史文化旅游資源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應在充分科學論證的基礎上,恢復已被破壞但具有較大旅游價值的歷史文化景點(包括文物的修復)。
對于分布在各旅游區的大量題刻、題記、摩崖造像、碑碣及古墓葬等,應盡量組織在旅游區的規劃之中,并制定明確的保護措施;
對于有著歷史故事、民間傳說的景點、景物,如:昆明池是七夕傳說的發源地,牛郎織女雕像有關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樊川有關人面桃花的歷史傳說,子午古道上發生的歷史故事等,均應勒石說明,以擴大游賞內容,爭取在提升游客游覽興趣的同時,也能提高游客在保護歷史文化景點方面的自覺性;
3.3 宗教寺院
對于宗教寺院,如對佛教四大宗派祖庭發源地興教寺、香積寺、凈業寺、華嚴寺等宗教旅游資源進行整合,形成網絡,突出重點,構建中心,打造佛教文化經典旅游品牌。通過對隱于山中的寺院周邊環境的修護及改善,再現“二十里松行盡處,青山捧出梵王宮”以及“深山藏古寺”的優美意境,來提高游客超脫的審美意識以及自覺保護自然環境及歷史文化環境的意識。
3.4莊園別業
在西安“城南”樊川、輞川一帶,盛唐時許多文人墨客曾云游或隱居于此,在幽棲之處、山谷林間建立了大量別墅,留有眾多名人蹤跡,很有思想內涵,自然資源、人文資源都很豐厚。可在樊川、御宿川一帶,再現幾組類似王維輞川別業式的莊園“農家樂”設施;“竹籬茅舍”式“農家樂”,結合居民點分布和游覽路線,可在深山區安排一些充分體現山村野趣式的茅舍式“農家樂”,構建“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山林意境;在古關(如石羊關、子午關)和古寨堡(如桃溪堡)地區,也可構建古城堡式的“農家樂”。
4.結語
城市的魅力在于城市的特色和個性,而特色的基礎又在于城市的文化傳統。城市歷史文化遺產作為城市特色內涵的重要集中表現,也是城市最具有吸引力和最具個性魅力的地方。我們只有悉心珍惜、保護和利用好珍貴的歷史遺產和豐富的人文資源,才能真正把西安這座舉世聞名的歷史文化名城建設成為既有濃厚歷史文化底蘊,又有鮮明時代文化特征的現代化城市。
參考文獻:
[1] 李令福.古都西安城市布局及其地理基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 張凡.城市發展中的歷史文化保護對策[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
[3] 史建華.蘇州古城的保護與更新[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5.
篇3
一、基本情況
佳木斯市區現有7家燃氣企業,天然氣門站兩座,液化石油氣儲配站三座,液化石油氣加氣站5座,天然氣加氣站四座在用(另有兩座歇業)。現有天然氣管線總長度815公里,居民用戶250025戶,工商服用戶2957戶,現有天然氣管線總長度815公里,居民用戶250025戶,工商服用戶2957戶
二、安全風險分析
燃氣行業安全風險主要有三個方面:
1、燃氣場站設施安全運行風險。主要由于燃氣設施失查、失修、失測,違反安全操作規程,站內安全管理不到位等因素引發。
2、燃氣管道泄漏風險。主要由于管道腐蝕、老化,存在質量缺陷,外力破壞等因素引發。
3、燃氣用戶安全使用風險。主要由于燃氣用戶燃氣具不符合國家標準,膠管質量不合格,膠管連接不緊密,未按安全規定程序操作,私自改動燃氣設施,報警器和切斷閥缺失或失效等因素引發。
三、事故防范對策措施及應急處置
為切實做好國慶期間燃氣行業安全生產工作,督促落實各燃氣企業落實安全主體責任,針對國慶期間安全生產工作的特點,加強安全生產工作監管,各燃氣企業要建立隱患排查治理工作臺賬,對可能存在安全生產隱患進行逐項排查、逐項整治,不放過一個隱患;增強全員的安全意識,消除各類不安全因素和風險,并制定有效的應急處理措施,防范杜絕各類事故發生。現從以下幾方面作出安排部署。
1、進一步強化燃氣場站安全管理工作,節前開展一次全面安全生產大檢查(已完成),節日期間再進行一輪安全檢查,確保燃氣場站國慶節期間不發生任何問題。
2、監督督促管道燃氣企業認真做好燃氣管線巡檢、巡查工作,每日一次全覆蓋巡檢到位,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篇4
【關鍵詞】神經元損傷;谷氨酸;清腦益智方;實驗研究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2-0077-02
清腦益智方在臨床中多應用于多發梗塞性癡呆或血管性癡呆患者的治療當中。此次實驗為探討清腦益智方的作用機理,采用含有中藥有效成分的腦脊液,利用神經元谷氨酸損傷模型從神經膠質細胞和神經元互相作用的角度進行離體實驗研究。
1 材料與方法
1.1 體外培養【2】
2 結果
2.1 中藥對谷氨酸損傷神經元存活的影響
谷氨酸損傷模型組神經元死亡率明顯高于空白對照組,再加入中藥腦脊液培養液后,神經元死亡率明顯下降,而正常腦脊液培養液組未見次變化。
2.2 中藥對谷氨酸損傷神經元培養液中乳酸脫氫酶含量的影響
谷氨酸損傷模型組培養液中LDH含量明顯高于空白對照組,在加入中藥腦脊液培養液后,LDH含量較模型組明顯下降。
2.3 中藥對星形膠質細胞增殖的影響
正常腦脊液和中藥腦脊液對星形膠質細胞的增殖均無影響,但正常血清和中藥血清均出現對星形膠質細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如表1;2.4 中藥對星形膠質細胞增殖的影響正常腦脊液和中藥腦脊液對星形膠質細胞的增殖均無影響,但是正常血清和中藥血清均出現對星形膠質細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如表2;
表1 各組OD值比較
3 討論
膠質細胞構成中樞神經元生存的微環境,對神經元的發育、生長以及損傷后再生發揮重要作用。在一些體外實驗中已被證明,星形膠質細胞可被某些因素誘導而分泌神經營養因子。本實驗結果表明,中藥清腦益智方通過星形膠質細胞間接地對谷氨酸損傷神經元起到保護作用,推論可能是由于中藥清腦益智方刺激星形膠質細胞分泌神經營養因子所致。清腦益智方主要針對中風后腦內瘀熱化毒、毒損腦絡所設,對于興奮性氨基酸引起的神經興奮毒性,并非直接針對病因治療,而是對于興奮毒性造成的神經元這樣一種結果間接的發揮其整合調節作用。
作為一種藥理實驗方法和手段,中藥血清藥理為我們拓展了思路,但它對于血腦障礙以內的細胞是否也同樣適用?目前報道仍較少。本實驗研究結果發現,無論是空白血清還是中藥血清均沒有出現明顯的治療作用,遵循血清藥理學的思路,我們采用腦脊液來開展研究,結果顯示此種方法可以克服血清藥理學的某些局限,姑且稱這種方法為“中藥腦脊液藥理學”。
參考文獻:
[1]梅建勛,張伯禮,陸融. 清腦益智方對谷氨酸損傷神經元保護作用的體外實驗觀察[J]中藥新藥與臨床藥理,2001.12(04):252-255
[1]Aleksandra PG,Donald B,EtsuroU.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amyloid on glutamate and glucose by cultured astrocytes[J].Brain Res,1977,754:65-71.
篇5
1 設置問題情景,提出問題
上課伊始,要求學生依據教師提供的材料和器具,以“質量分數為1%的KNO3溶液”為介質制備1個紫色洋蔥表皮的臨時裝片備用,稍后觀察。
(1) 實驗材料和器具。
紫色的洋蔥鱗片葉、濃度為0.1 g/mL(10%)的KNO3溶液、蒸餾水、反應器皿、解剖刀、鑷子、100~1000 μL可調移液器、載玻片、蓋玻片、吸水紙、顯微鏡。
設置目的和評價:讓學生熟悉制作臨時裝片的技能,獨立解決溶液的稀釋問題,為配置合適濃度梯度的KNO3溶液奠定技術基礎。
(2) 復習提問上節課內容,即質壁分離及復原實驗的原理。
設置目的和評價:設置時間差(約1~2 min),為學生“發現問題,作出假設”做好鋪墊。
(3) 待提問結束后,讓學生觀察剛才制作的臨時裝片,描述觀察到的現象。
實驗結果:未觀察到“質壁分離”現象,教師引導學生分析產生此現象的原因。
2 作出假設
學生經過分析討論,對“未發生質壁分離”現象的假設主要集中在4個方面:
(1) 細胞為死細胞。
(2) 細胞外液(KNO3溶液濃度)等于細胞液濃度。
(3) 細胞外液(KNO3溶液濃度)小于細胞液濃度。
(4) 細胞外液(KNO3溶液濃度)大于細胞液濃度,由于未及時觀察發生質壁分離后復原。
設置目的和評價:教師引導學生發現或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優化問題情景和問題設置可激發學生對生物學科和課堂的極大的興趣,使其產生學習、探究的動力。引導學生設計可行的實驗方案解決自己提出的假設。
3 設計實驗,驗證假設,確立實驗課題
3.1 確定實驗課題、實驗原理和實驗方案
對于“假設細胞為死細胞”,如何設計實驗驗證?經討論分析,學生設置的實驗方案一般有2個:
(1) 染色排除法,依據實驗原理:活細胞膜具有選擇透性。
(2) 利用不同濃度梯度KNO3溶液處理細胞,顯微鏡觀察是否發生質壁分離,依據原理是滲透作用。
經師生共同分析,發現依據提供的實驗材料和器具,無法完成實驗方案(1),但可完成方案(2)。同時發現方案(2)也是解決“假設②、③、④”的最佳方案,確定探究細胞液濃度的課題進行研究。
設置目的和評價:引出本節課的實驗課題、實驗原理、實驗方法。
3.2 依據實驗課題和方案,分析實施實驗的注意事項
依據前面的問題情境和師生分析,教師引導學生思考,為完成“測定細胞液濃度”的目的,在實驗過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項:
(1) 選擇新鮮的材料,排除死細胞的干擾。
(2) 溶液處理材料后要迅速觀察,排除質壁分離復原的干擾。
(3) 實驗成敗的關鍵是設置合適的KNO3溶液濃度梯度。
設置目的和評價:實驗注意事項不是由教師確定強加于學生,而是讓學生依據實驗目的和實驗情景分析得出。教師要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他們在科學探索過程中逐步形成科學態度和科學價值觀。
3.3 學生實驗
完善實驗報告,實施實驗。
3.4 統計實驗結果及分析,得出實驗結論
多數學生通過實驗測得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在質量分數為2%的KNO3介質中約一半細胞不發生質壁分離,少數學生結果有差異。
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終結于得出結論,不同學生實驗結論的差異會是引起學生進一步思考的動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實驗的自變量、因變量、無關變量的角度分析產生實驗誤差的原因,感受成功或失敗的情感體驗和科學思維的樂趣,從而突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思維和行動的內在動力。
4 設置新的問題情景,理解細胞液濃度的含義
教材中實驗提供的試劑是蔗糖,往年我校學生洋蔥細胞液濃度測得值為0.15 g/mL(15%)蔗糖濃度,測得值與質量分數為2%的KNO3溶液。這兩個數值含義是否相同,細胞液濃度的含義是什么。
設置目的和評價:引導學生思考細胞液的真正含義,通過數據計算,細胞液的濃度是細胞液所有溶質(分子和離子)的總的物質的量濃度。這樣使學生體驗跨學科知識的魅力,培養學生科學思維方法和能力,體會做科學的嚴謹和快樂。
篇6
《觀察植物細胞》是新課程標準教材人教版《生物學》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內容,除需要觀察以外,教學目標包括學習制作植物細胞臨時裝片的基本方法、認識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練習繪制植物細胞結構簡圖等。課堂學習采取組建合作學習小組的方式進行探究性學習和實驗,有效地達到成了教學目標,提高了課堂教學質量。
一、合作式觀察探究的基本環節
(一)確定分工
(二)準備實驗
實驗前,教師向學生發放實驗所需要的基本材料和實驗討論提綱(包括實驗方法、操作步驟、操作技巧、注意事項等問題),但不向學生介紹實驗結果和問題答案。
(三)合作觀察
合作學習小組各成員在充分討論實驗步驟、注意事項、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補救措施和選取實驗材料的基礎上,分工協作,認真觀察,共同完成實驗,做好記錄,并思考如何回答討論提綱上的問題。
(四)討論交流
小組長組織組內成員對植物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步驟、操作技巧、注意事項進行歸納小結。并對可能會出現的問題、補救措施進行預設。同時對實驗步驟、操作要領和觀察價值等進行討論交流,鼓勵各成員各抒己見,暢所欲言。
(五)作出結論
在小組各成員充分討論交流的基礎上,小組長歸納總結臨時裝片的制作方法以及制作臨時裝片的注意事項,達成一致意見,得出結論。
(六)匯報評價
組內成員先就本組進行實驗的效果進行自我評價,再由小組共同推舉一名發言人在全班做交流發言,教師根據各組的實驗效果確定優勝組,并給予鼓勵表揚。
二、合作式觀察探究的教學步驟
(一)教師演示,扶學生上路
教師采用演示、視頻播放等的形式,邊演示邊提問。學生在感知實驗操作流程的基礎上思考每個步驟操作的注意事項。讓學生的探究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有利于學生把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要探索的學習專題結合起來,從而縮小了探索的范圍和探究的難度,避免了探究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二)分組實驗,引學生走路
在學生基本了解植物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步驟后,再依據本節課的研究課題,初步設計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制作的實驗方案(不一定都是完全正確的方案),交由學生探討分析,指導學生具體實施實驗操作。同時要求學生在動手實踐過程中驗證實驗設計方案的科學性,發現實驗中的問題及注意事項,進一步探討出解決問題的修訂方案進而提出自己的修正意見。
(三)自主探究,放學生遠行
當學生完成洋蔥鱗片葉表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制作和顯微鏡觀察后,他們就基本掌握了探究性學習技能。教師接著提供黃瓜、土豆、大蔥和青筍等作為實驗材料,要求合作小組自主完成制作黃瓜等蔬菜的表層肉質細胞臨時裝片的探究實驗,并就此觀察和繪制顯微鏡下黃瓜等蔬菜表層肉質細胞結構圖,再由小組和全班交流與評價實驗的成果。
篇7
關鍵詞:生物學;實驗;問題;探究
一、引言
當前,隨著新課標的出臺,高中生物實驗教學也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新課標提出學生應當具備較強的生物實驗的基本操作能力,能夠搜集并處理信息,學會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等能力。同時教師在進行高中生物實驗教學時要注重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掌握操作技能以及對于問題的探究能力,達到提升學生生物學素養的目標。這一系列的要求表明,生物實驗教學的重要性。但是就實際情況而言,很多高校的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現狀還十分嚴峻,還有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進行了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細節問題的一些的探究,并提出了一些觀點,以供參考。
二、注重生物實驗教學的優化設計
一個好的實驗教學設計能夠更好的幫助教師,使教學任務得到順利的完成,因此,實驗教學設計的好壞在高中生物實驗教學課堂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就實驗的一般程序包含了問題的提出、問題的假設、數據的搜集、數據的分析以及結果的交流與評價等。因此,作為高中生物實驗教師來說,進行實驗教學的設計時一定要明確好以下五點任務:第一,實驗目的;第二,實驗內容;第三,實驗原理;第四,實驗方法;第五,實驗分析。想要提升實驗教學效果,實驗方案設計的好壞十分關鍵。接下來這里通過一個實例進行分析說明:
例:生物組織中還原糖存在的檢測實驗,教材中也進行了方案的預設:實驗材料為梨與蘋果果實的組織提取液,檢測試劑為菲林試劑,方法是通過水浴加熱,觀察磚紅色沉淀的有無來進行結果的驗證。
這里為了節省時間同時提升實驗的觀察效果,設計出了兩個實驗方案來讓學生們進行操作:①將預設方案中的梨或蘋果換成成熟的香蕉,在小燒杯中將成熟的香蕉通過擠壓來獲得香蕉汁,然后將菲林試劑加入到提取液中,通過水浴加熱來觀察有無磚紅色沉淀生成。②直接用手取下一小塊香蕉薄片放在載玻片上,加入菲林試劑后運用酒精燈進行均勻加熱并觀察現象。通過兩個方案的操作比較,學生們普遍認為第一種方案要比第二種方案操作更簡便,且實驗效果也較好。與第一種方案相比,方案二也有自身的優點即無需進行液體的提取就可以直接進行加熱觀察。這兩種方案都是對于教材預設方案的改進,通過這樣的改進以及學生的親身體驗會增加學生探究實驗的興趣。隨后將學生進行分組探究后,學生又提出了一個新的實驗方案,該方案用橘子作為實驗材料,并運用教材方法進行了實驗。這樣一系列的優化實驗方案的操作,讓學生能夠更好的理解實驗背后所蘊含的理論知識,同時還讓學生明白了實驗方案優化的價值,能夠舉一反三從而深層次的理解理論與實驗間的關系。
三、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科學的使用實驗儀器及藥品
學生實驗能力培養的基礎應當是實驗儀器的使用以及實驗藥品特性的了解了,只有充分了解實驗儀器的正確使用方法以及各種實驗藥品的特性,才能夠根據實驗進行科學的使用儀器和藥品。如果在實驗前都不了解儀器如何使用、藥品的特性,那么實驗也會十分盲目。
顯微鏡的使用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很多學生根本不了解低倍鏡以及高倍鏡的適用情況,導致在實驗時顯得十分的盲目,僅僅是憑著自己的好奇心去選擇低倍鏡或者是高倍鏡。因此,在使用前就應當讓學生們了解低倍鏡與高倍鏡的特性,一般來說,低倍鏡的放大倍數小,但是可以觀察的范圍較大,是針對一些物體的整體結構或者用于尋找目標;而高倍鏡本身雖然放大倍數高,但是它的觀察范圍很小,針對于一些物體的細節或局部。在了解這些特性后,再進行選擇時,學生們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來科學的使用了。
藥品特性與使用能力對于生物實驗同樣很重要,只有對實驗所用藥品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夠科學的進行藥品的使用。比如,在觀察植物根對礦物質元素離子的交換吸附現象時,用來沖洗根的是蒸餾水。這里為什么不能直接用自來水來進行根的沖洗呢?學生應當對這個問題進行思路,并了解其中的原因是在于自來水中存在著許多陽離子,這些陽離子可以交換下吸附在根細胞表面的亞甲基藍陽離子,這樣根的藍色就會變淺從而影響了實驗的效果,因而不能夠使用自來水。
四、培養學生的實驗分析能力
高中生物實驗應當有一定的層次與深度,不再是簡單的通過實驗指導就能夠直接的得出相應的實驗結論了。因此,在進行生物實驗時,應當注重學生對于實驗過程以及結論的分析能力,能夠分析出實驗的每一個步驟與實驗的結論問題。比如,在進行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觀察實驗中,為什么要將根尖放入10%的鹽酸溶液中呢?這樣做有什么目的呢?這是學生應當仔細觀察并且通過思考能夠分析得出結果的。只要有一定的分析能力,就能夠發現這樣做的目的有兩點:第一,便于根尖細胞中的果膠質變得松軟,便于壓片和觀察;第二,通過這樣的處理能夠讓細胞迅速死亡,并且保持著各自的分裂狀態,也便于觀察到整個分裂狀態。因此,在進行實驗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有意識的根據學生的不同程度以及原理的難易程度,來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了解實驗中的每一步操作都有其的道理,無形中學到了一些相關知識并且培養了學生的實驗分析能力。
五、結束語
新課標對高中生物實驗教學提出了一系列的標準,目的在于教學效率的提升,為此應當注重高中生物實驗教學的細節問題。應當將實驗教學設計進行優化,同時加強學生對于各種實驗器材的正確操作的掌握,并且熟知各種實驗藥品的特性與正確使用方法,通過有意識的引導來讓學生學會運用生物實驗去分析、解決真實問題,從而達到提升學生生物學素養以及生物學頭腦與目光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沈玉琴.高中生物教學生活化淺論[J].考試周刊,2011(84):69-70.
篇8
——《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案例
根據探究性教學的要求,在 “課改之春”教學研討活動中,我上了一節
課題為《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理》的公開課,其教學流程為:情境創設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制定方案實驗探究交流歸納知識應用。在整個過程中,我嘗試著讓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實驗中發現,讓學生體驗科學,品嘗學科學、用科學的樂趣,較好地實現了自然科學課程的培養目標。
一、觀察中思考
師:設置情景1:萎蔫的青菜放入清水中浸泡后
情景2:黃瓜切成片加入蔗糖或鹽后
學生在觀看演示實驗時,臉上禁不住露出疑惑的神情。但當教師讓提出自己腦海里閃現的問題時,刷刷,一下子舉起了無數雙手。
生1: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與所加物質種類有關嗎?
生2: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與所加物質的多少有關嗎?
生3:吸水和失水的速度有無變化?到某個時刻會停止嗎?
生4:水出來時液泡會破裂嗎?
生5:水進出細胞的方式是怎樣的?
……
學生提出的問題讓聽課的老師無不為之驚嘆。
二、實驗中發現
現代科學教育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目的。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不是簡單地通過教師的講授就可以實現的,其中科學方法與能力、科學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往往通過學生在參與科學探究活動中體驗與感悟。
師:同學們真不錯,提了這么多有價值的問題。但老師可能考慮得不是很周到,只準備了這些器材,現在就請大家在器材允許的條件下自行選擇探究的問題并設計實驗方案。
字幕投影:
植物材料:白菜葉柄、 洋蔥外表皮
實驗儀器:天平秤、顯微鏡、燒杯、載玻片、蓋玻片、吸水紙、鑷子、吸管、刀片
溶液:清水、10%蔗糖水、20%蔗糖水、30%蔗糖水
生:小組討論
師:請已經制定好方案的小組派代表說說你們的方案。
生1:我們小組選擇探究“植物吸水和失水是否與外界溶液的濃度有關”的問題。方案是這樣的:
①稱取等量的白菜葉柄兩分
②分別浸入清水和30%蔗糖水中
③5分鐘后取出再稱量
④比較前后質量變化
生:全體鼓掌予以鼓勵。
師:感謝你們為大家提供了一個實驗方案,還有需要完善的地方嗎?
生2:我要補充一下: ①因為是對照實驗,清水和30%蔗糖水要等量
②要同時放入,同時取出
③稱量前要用吸水紙把葉柄上的液體擦干
生3:我再來補充一點:蔗糖液濃度可10%、20%、30%的都選,看葉柄在三種不同濃度的溶液中變化有何不同。
生4:我們選擇探究“細胞失水時液泡是否破裂”的問題。實驗這么做:
①取洋蔥紫色外表皮做臨時裝片,顯微鏡觀察細胞吸水或失水前液泡的形態
②把洋蔥外表皮取出浸入30%蔗糖液中,過一會取出,再做成臨時裝片,顯微鏡觀察液泡情況
③再取出洋蔥外表皮浸入清水中,過一會取出,再做成臨時裝片,顯微鏡觀察液泡情況
生:全體鼓掌予以鼓勵。
師:感謝同學為大家提供了又一個實驗方案,有不足的地方嗎?
生5:提出質疑:這樣,細胞會不會受到另外因素的干擾?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師:啟發:觀察洋蔥表皮時,我們曾經做過染色,回憶一下我們是怎么做的?
生6:補充:可在顯微鏡載物臺上直接操作,蓋玻片一側滴溶液,一側用吸水紙吸引。
……
當把學生在滴蔗糖液時,洋蔥表皮細胞液泡縮小的情景通過顯微投影儀投影出來后,學生馬上發現:原來外界溶液濃度高時,細胞會失水,液泡不會破裂。其它組羨慕不已,恨不得自己組的實驗也馬上結束,得出實驗結果。
當老師投影出浸入不同濃度溶液后的白菜葉柄的稱量情況,引導學生分析,自己得到結論時,個個興奮不異,還有意猶未盡的,似想再躍躍欲試。
課堂教學的實踐證明:告訴學生——學生忘記了,讓學生做一遍——學生記住了,學生親自干——學生了解了,學生主動干——學生理解了。讓學生主動參與探究活動,親身體驗不失為學生理解、掌握乃至運用知識的一種好方法。通過“做”科學,學生既能學到知識,又能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而且還能像科學家“搞科研”一樣發現科學規律,從而獲得巨大的成就感,激發學生自主學習、探索的熱情和興趣,形成正確的科學態度。
三、應用中感悟
師:呈現施肥情境,讓學生猜測一段時間后幼苗的生長狀況。
生1:幼苗茁壯成長。
生2:幼苗枯萎死亡。
師:哪個是對的?
生3:兩種都對。
師:(呈現施肥不合理時出現的萎蔫情況)為什么?請作出解釋。
生3:施肥合理時,幼苗茁壯生長。但施肥過多使土壤溶液濃度大于根毛細胞液濃度,就不能吸水,反而失水,所以萎蔫。
師:很好。同學們還發現生活中有與我們發現的規律有關的現象和問題嗎?
生4:腌菜。
生5:菜場里,賣菜的經常往蔬菜上澆水。
問題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讓學生感悟到了知識的價值。
課后點評:
該節課較好地體現了新課程所倡導的注重平等、民主、開放,強調自主、體驗、個性探究性課堂教學理念。
1、體現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老師與學生彼此平等相待,坦率而真誠地參與教與學的活動。教師不是簡單的知識傳遞者和資料的提供者,而是通過與學生的對話,喚醒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和需要,通過與學生的合作,鼓勵學生探究和創新。
2、體現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老師在課堂中賦予學生一定的責任和自主權。幫助學生根據自己的經驗提出問題,選擇探究目標;更為重要的是,沒有限定學生探究的思路和方法,要求學生自己設計、完善實驗方案,為學生的探究活動留下了較充裕的時間與空間。
篇9
[關鍵詞]細胞生物學實驗;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改革
細胞生物學是生物學至關重要的一門基礎學科,發展也是日新月異,同時也是一門實驗性學科。理論教學可使學生掌握課程的基礎知識、學科框架以及學科前沿,而實驗課程的開設能使學生鞏固所學理論知識,掌握該學科基本實驗技能和研究方法,培養學生科學研究的思維和意識,提高學生的綜合科研素質。細胞生物學實驗不僅是理論課程的補充,也是整個生物學實驗教學體系重要的一門課程。[1][2]隨著細胞生物學實驗技術方法的快速發展、教學條件的改善以及學生培養目標的調整,目前細胞生物學實驗教學過程中逐漸出現了一些不足與缺陷。例如,課程內容較陳舊,不能與時俱進;教學方法單一,課堂氣氛沉悶;學生缺乏積極主動性,教學效果欠佳等。如何豐富和更新細胞生物學實驗內容,提高教學效果,達到培養創新型人才的目的,已成為擺在教師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優化實驗教學內容
細胞生物學實驗內容廣泛,基本實驗包括細胞器結構觀察、細胞及亞細胞組分離心分離技術、細胞常規制片技術、細胞染色體標本的制備及觀察等,有些較綜合性的實驗涉及的實驗技能較多,時間較長,如動物細胞培養實驗等。基本實驗所需時間較短,在課程設置時可將一些同類的實驗項目合并,合理安排時間,提高實驗效率。細胞器的觀察可歸為一個實驗,細胞核的分離與葉綠體的分離合并起來,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染色體形態觀察和分析合并等。通過這些措施,可以在有限的時間里做更多的實驗,提高了效率,節約了時間。這些基本實驗教學的目的是強化細胞生物學實驗基本技能,掌握基本實驗方法和技術。[2]為了強化學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啟迪創新意識,培養綜合運用實驗技術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科研能力,應合理開設綜合性實驗,將單一驗證性的實驗項目整合為系統化的綜合性實驗。比如動物細胞的原代培養及保存與復蘇這個實驗,包含了原代培養、細胞計數及觀察、細胞的保存與復蘇等小的實驗項目。
二、現代化手段輔助教學
多媒體教學直觀生動,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在實驗課中,可播放一些自己錄制或購買的實驗教學錄像,讓學生更直觀、更清楚地看到整個實驗過程。例如在動物細胞培養實驗時,先播放動物細胞培養的視頻錄像,讓學生了解前期準備的細節,了解動物細胞培養的過程和注意點,這樣可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和實驗的成功率,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另外,隨著細胞生物學實驗技術的快速發展,一些重要而當前不能實際操作的實驗,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觀看教學錄像或網絡視頻資料,使學生了解其結構和用途。如流式細胞儀的使用。通過帶有顯微成像系統的顯微鏡,將好的實驗結果拍攝下來,可以對圖像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長期保存,展示給學生,使學生有一個清晰、直觀的認識,老師講課的時候也更加具有針對性,內容更具體、生動。例如在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染色體形態分析實驗中,學生常對典型分裂時期的圖像把握不好,那么就可以拍攝該種生物各個分裂時期的圖像,有針對性的講解,學生更容易理解,也有了判斷依據和標準,提高了效率。
三、逐步實施開放性實驗教學,提高學生主動性
目前細胞生物學實驗教學大多是驗證性,學生對這種被動的、按部就班的教學方法積極性不高,難以激發其學習興趣,效果也不理想。很多專家教授提出要打破細胞生物學實驗這種傳統教學模式,實施開放性教學,培養學生科研思維能力。開放性實驗教學的效果毋庸置疑,但在我們的實踐中以及調研其他院校后發現,開放性實驗普遍存在教學時間有限、實驗老師工作量巨大及需要較多實驗經費等現實問題。另外,學生知識水平有限,難以把握實驗難度,實驗設計不夠合理,往往難以獲得理想的結果,有時會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放性實驗室的安全性和實驗室日常管理等問題也是不易解決的問題。我們在實踐中采用多層次、靈活的辦法,適當增加一些經費和人力投入開放式教學,引導學生自己準備實驗,對實驗所用材料進行選擇,對同一實驗采用不同實驗方法等不同程度的、有限的開放,達到學生積極參與的效果。
(一)實驗材料自主選擇。實驗課中經常是一個實驗內容都采用同一種實驗材料,常出現個別同學實驗積極性不高,參考別人實驗結果的惰。有些實驗內容,老師可以很方便的準備多種實驗材料,學生可根據興趣選取不同材料。這樣學生會相互間進行比較,思考由于材料不同引起的實驗方法和結果有哪些不同,有利于提高學習興趣,培養科學思維能力,豐富基礎知識。例如,在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染色體形態分析試驗中準備洋蔥根尖和蠶豆根尖,學生選取其中一種材料進行染色體形態觀察和分析,又如在石蠟切片制作過程中,可選用植物或動物材料。[3]這樣學生就會比較兩種材料有什么不同,分析實驗結果的差異在哪里,為什么有這樣的結果。這樣帶著問題做實驗,在實驗中尋找答案,就會調動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
(二)靈活采用實驗方法。在實驗方法上同樣可實行開放式教學,如細胞活性測定的實驗中,染料排斥法、雙色熒光檢測法和N11檢測法都可以檢測細胞的死活,而三者的原理和所需的實驗儀器試劑都是不同的。在實驗教學過程中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其中的任意一種或多種方法,只有當學生明確了實驗原理、實驗方法后,才可根據已確定的實驗方法進行儀器試劑的選擇。經過這樣的自主選擇后,學生對實驗原理和實驗方法都有了很好的掌握。在每一個試驗中,始終貫徹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實驗方法,對于實驗指導中給出的具體的操作可做適當的調整或改變。如在植物細胞骨架的光學顯微鏡觀察這一實驗中,細胞骨架制片效果的好壞與TritonX-100的濃度和處理時間密切相關。在上課時,講清楚在這一實驗中的TritonX-100作用和原理,可以讓學生分組后改變TritonX-100的濃度和作用時間,其余步驟不變,然后比較實驗效果,確定最佳條件。通過這個實驗,學生不僅掌握了細胞骨架的制片技術,而且能透徹理解TritonX-100的作用原理,也使學生認識到不能教條式照搬已有知識,培養其科學的思維和方法。
(三)逐步開放實驗內容。依據實驗內容和實驗條件,從驗證性實驗逐漸開展不同程度的開放性實驗。首先,可以讓有興趣的學生共同參與實驗前期準備工作,在實驗員準備實驗的時間,提前通知學生,在老師指導下學生自己準備材料,如提供給學生洋蔥、蠶豆,自己培育根尖,配置實驗所需的溶劑等。在動物細胞培養試驗中,讓學生和老師一起洗培養瓶,滅菌,配置培養基等,從而提高學生的實驗技能,培養學習興趣,理解實驗準備工作的繁瑣,培養吃苦耐勞的品質。其次,可開放局部實驗方案確定環節,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最后,設置開放實驗,可讓學生自主設計實驗。老師提供多個可行的實驗項目,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以小組的形式完成實驗。這就要求學生主動查閱相關文獻,設計實驗,通過師生之間的討論后,制訂出可行的實驗方案并予以實施,這非常有利于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激發學生探索欲望。
(四)課堂教學與課外科研工作相結合。二年級以上的本科生絕大多數都進入了不同老師的科研實驗室,而科研實驗室的開放可讓部分感興趣的同學在實驗老師和科研實驗室共同指導下自行設計實驗,學生根據科研實驗室條件和老師研究方向,查閱文獻,提出實驗設計方案,老師根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對選題和實驗設計做出篩選,確定后在科研實驗室完成這部分工作,最后做一次實驗總結報告,計入平時成績。
四、完善成績綜合評定體系
根據實驗課程的特點,應對實驗課全程跟蹤評定,包括出勤情況,課堂紀律,規范操作,實驗態度,實驗結果,實驗報告,勞動紀律,責任心等多方位對學生做出綜合評定。[4]可分為三個方面:平時成績,包括出勤率和課堂實驗態度,操作規范情況等,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作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驗結果,實驗操作能反映學生的基本實驗素養與動手操作能力,主要通過考察學生的實驗表現得到,對于一些操作性強的實驗課可當場記錄成績并計入最后的綜合考評中;實驗報告,根據學生的實驗報告來評定成績,綜合性實驗的實驗報告可以改成論文的格式,這就要求學生對實驗原理、步驟、結果以及數據等做出總結,以提高總結能力。這樣,才能達到使學生加深理解細胞生物學基本理論知識,鍛煉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提高實驗操作技能,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意識和綜合素質的目的。
[注釋]
[1]陳媛媛,陳付學,華子儀,等.深化細胞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探索開放式實驗模式[J].教育教學論壇,2012(40):60-61.
[2]李小燕,劉江東,鄭凌,等.深化細胞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培養創新型人才[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1(4):116-119,142.
[3]毛曉霞,黃敏毅,鄭愛芳.提高《細胞生物學實驗》教學效果的建議[J].安徽農學通報(下半月刊),2012(24):164,183.
篇10
一、明確實驗的目的和要求,避免實驗的盲目性
初中生的注意力容易被無關的內容所吸引,他們會出于對實驗儀器和材料的好奇覺得好玩,而不把注意力放在實驗本身上,在實驗過程中帶有很大的盲目性。例如,在做“人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的實驗時,曾經發生過這樣的情況:有的學生把注意力主要放在擺弄鏡頭和觀察游移不定的氣泡上,有的學生把頭發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有的學生直接把課本放在顯微鏡下觀察,有的學生拿著碘液在吸水紙上滴著玩。為了避免這些情況,每次實驗前,我都要告訴學生一定要弄清實驗的目的要求、方法步驟和注意事項,讓學生明白這節課的任務是什么,這樣他們在實驗中才會認真。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對學生的自學能力也是一種培養。
二、創設問題情境,調動學生主動探究的積極性
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往往是從迫切需要解決某個問題時開始的,問題的提出通常依賴于問題情境的創設。在創設問題情境時,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從學生認知水平和社會生活實際出發,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與將要學習的知識聯系起來,精心設計進行實驗探究活動的問題。例如,教學“探究種子萌發的外部條件”時,我提出下面幾個問題:1.為什么種子播種前要浸泡?2.滿足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后,把種子放在冰箱內,它能萌發嗎?3.滿足種子萌發的自身條件后,把種子與空氣隔絕,它能萌發嗎?學生根據前面學過的知識很容易就得出水、溫度、空氣影響種子的萌發。我接著問:我們知道了影響種子萌發的外部條件,那么你能根據單一變量對照原則來設計實驗,探究水、溫度、空氣影響種子的萌發嗎?這樣就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會積極主動地設計實驗方案進行探究,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三、設計實驗方案,提高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