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安全檢測報告范文
時間:2024-03-08 18:03:5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抗震安全檢測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傾斜;基礎糾偏;注漿加固法
Abstract:A school teaching building structure inspection report as the basis, introduces the teaching building deviation rectifying and reinforcement of foundation of analysis, design and detailed construction process.
Key words:TiltBasic deviationGrouting reinforcement method
中圖分類號:TU31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一、工程概況
鄞州區洞橋鎮中心學校教學樓建于1993年,為四層磚混結構,房屋平面呈矩形組合,由鄞縣建筑設計院于1993年設計,每層設4個教室及辦公室,教室沒開間寬度均為3米,進深為6.5米,房屋東西向總長度49.8米,南北向總寬度為19.2米,房屋底層至四層層高均為3.4米,房屋建筑面積約為2450平方米。鋼筋混凝土條形基礎,承重墻體采用標準磚石灰砂漿砌筑,多孔板樓、屋蓋。房屋平面圖如下:
二、結構評定、加固改造設計依據
1、結構評定依據
(1)現場踏勘、檢測數據;
(2)《貫入法檢測砌筑砂漿抗壓強度技術規程》JGJ/T136-2001
(3)《建筑結構荷載規范》GB50009-2001
(4)《砌體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GB50203-2002
(5)《建筑變形測量規范》JGJ8-2007
(6)《砌體結構設計規范》GB5000-2001
(7)《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07-2002
(8)《危險房屋鑒定標準》JGJ125-99(2004版)
2、加固改造設計依據
(1)《房屋質量檢測報告》(滬房鑒(001)證字第2009-2193號);(2)《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2001
(3)《建筑抗震加固技術規程》JGJ116-2009
(4)《混凝土結構加固設計規范》GB50367-2006
(5)《建筑抗震設防分類標準》GB50223-2008
(6)《建筑抗震鑒定標準》GB50023-2009
三、結構安全檢測評定結論
上海房屋質量檢測站出具的結構安全檢測評定結論為:
1、經現場檢測,被檢測房屋主要損壞情況為:預制板拼接縫、墻面粉刷開裂、教室通道板端接縫、底層廊檐地坪明顯下沉開裂等,混凝土樓(屋)面梁未發現有開裂現象,房屋主體結構未發現明顯的結構裂縫。
2、經現場檢測,被檢測房屋混凝土構件強度推定值為18.2Mpa;砌筑磚強度等級綜合評定為MU10,砌筑砂漿強度介于1.5-2.2Mpa。
3、經現場檢測,被檢測的教學樓房屋外墻棱線均有向南、向西傾斜現象,向西傾斜率局部率大于《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7-2002)允許值4‰,向南傾斜率均大于《建筑地基基礎設計規范》(GB5007-2002)允許值4‰,局部率大于《危險房屋鑒定標準》(JGJ 125-99 2004版)規定的限值10‰
4、結構承載力驗算結果表明,被檢測房屋底層至四層墻體豎向承壓承載力及高厚比均能滿足要求。
5、綜上可知,由于被檢測房屋向南傾斜率偏大,建議對房屋進行基礎糾偏加固,糾偏加固設計應按現行加固設計規范的要求進行,應請有資質有經驗的設計單位和加固專業施工單位進行設計和施工。
四、基礎糾偏加固方案設計、施工
1、傾斜原因及糾偏可行性分析
(1)本教學樓的向南、西側傾,不是因地基土體下臥層太軟弱,不均勻沉陷所致,而是因東北側教學實驗樓建設時打沉管灌注樁,震動、擠土原因造成了基礎西南、東北兩邊基底土擾動,導致沉陷差異過大。
(2)根據上海房屋質量檢測站出具的報告顯示,教學樓底層至四層混凝土梁、柱、板、及節點等主體結構基本完好,樓面梁、柱與縱墻連接基本完好,表明房屋自身剛度好。
2、確定糾偏方案
地質資料表明, 基地土質為粘性土,地層分布均勻,無地下水流動。在盡量不破壞基礎結構的前提下,宜選擇采用注漿加固法對地基進行加固,以提高地基土的強度和變形模量及控制地層沉降等。
所謂的注漿加固是指利用液壓、氣壓或電化學原理,通過注漿管把具有流動性、填充性、膠凝性的一種或幾種漿液材料,按一定的配和比注入房屋的地基土中,通過漿液的充填、滲透和擠壓等作用把土粒間的水分和空氣擠走,然后漿液就與原來已經松散的土粒粘結成非常堅固的整體,從而使原來土體的強度提高,使其的承載力加強。
根據以上分析, 選用以水泥為主劑的混合漿液作為注漿液。注漿管由普通建筑腳手架即38mm有縫管材料加工而成,根據需注漿深度取管長為3米,施工時用半機械式重錘直接將花管打入至設計深度。注漿點的間距確定為1.0~2.0m,并能使被加固土體在平面和深度范圍內連成一個整體。漿液的初凝時間為2h。注漿量和注漿有效范圍應通過現場注漿試驗確定,在本教學樓粘性土地基中,漿液注入率為15%~20%。對本次注漿壓力加0.2~0.3MPa的壓力。
3、整體糾偏施工
預先清理施工場地,將掏挖坑中的雜土及垃圾清理干凈并沿注漿位置開挖溝槽和集水坑。采用帶壓力記錄儀的注漿機提升注漿管,自下向上對地層注入325號普通硅酸鹽水泥砂漿液,水采用市政自來水,其PH值能滿足水泥漿所需要的要求。確定本次漿液的水灰比為1.0,注漿的流量取7~10L/min。漿液在泵送前應經過篩網過濾,水溫不超過30℃~35℃。
施工注意事項:
(1)停止糾偏后,先讓建筑物自然沉降一段時間,待建筑物沉降速率明顯降低后,進行注漿。注漿順序應按跳孔間隔注漿方式進行,并宜采用先后內部的注漿施工方法。注漿分多次進行,將漿液流入孔內,待液限下降后,進行第二次注漿,直至水泥漿不再下降,空隙被完全填滿后,方可停止注漿。
(2)為保證建筑物在糾偏期間的安全,應隨時掌握和控制糾偏速率,對三維方向中變動的建筑物進行動態測量,要求做到沉降觀測、垂直觀測和內部1-4層中間表面及門、窗啟閉方便程度觀測“三到位”;觀測儀器設備、觀測人員和觀測點“三固定”;沉降觀測采用水準儀,在四角點南、北各設三個點依次按分鐘、小時、天、周、半月觀測沉降變化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