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養殖調研范文
時間:2024-03-11 17:41: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畜牧養殖調研,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河北省畜牧業發展情況概述
1.1畜牧業綜合實力穩步提升
至 2010 年年底,河北省肉類產量 435 萬 t、禽蛋產量 360 萬 t、奶類產量 480 萬 t,同比分別增長2.0%、1.9%和 4.0%。全省初步形成了奶牛、肉牛、肉羊、瘦肉型豬、蛋雞“五大優勢產區”和太行雞、皮毛動物“兩大特色產業”。
1.2畜禽養殖方式明顯改善
在規模養殖程度方面,2010 年河北省奶牛、生豬、蛋雞、肉雞、肉牛、肉羊規模養殖比例分別達到100%、56%、78%、75%、35%和 28%。在畜牧業產業化程度方面,2009 年河北省畜牧產業化產值 510 億元,輻射帶動農戶 90 萬戶。在畜禽養殖標準化程度方面,2009 年河北省在建或已建成的國家級、省級標準化示范區達到 15 家。全省有效期內的產地認定單位達到 1 507 家,認證產品 258 個,產地認定數量和質量走在全國前列。
1.3畜牧產業支撐體系日臻完善
一是畜禽良繁體系建設再上新臺階。河北省配種改良網絡初步建立,豬、雞、牛、羊良種覆蓋率穩步提高。二是動物疫病防控體系框架已具雛形。基本形成以省級獸醫實驗室為核心,以市級和動物疫情測報站為骨干,以縣級實驗室為主體,以鄉級小型實驗室為補充的動物疫病監測網絡。建立了省、市、縣三級動物疫情專家解析預警制度。三是省、市、縣三級畜產品質量檢測體系初步建立。2010 年河北省完成無公害畜產品產地認定 175 個、產品認證 112 個,位居全國前列。四是獸藥安全監管效果顯著。2010 年27家獸藥生產企業通過農業部 GMP 驗收,河北省獸藥 GMP 認證企業達到 135 家,位居全國第 3 位。五是科技工作成效明顯。2010年內獲得省部級獎勵 7 項,其中“提高羊非繁殖季節率及排卵數量研究與推廣”等 6 項科技成果獲得全國農牧漁業豐收獎。六是飼料產業進一步發展壯大。2010 年河北省飼料生產企業 1 027 家,其中年產萬噸以上的飼料生產企業達到360 多家。
1.4草原建設成效顯著
豐寧縣、沽源縣禁牧、休牧和基本草原劃定試點工作進展順利,完成鼠、蟲害防治面積 760.9 萬畝(1 畝≈667 m2),未發生嚴重的鼠蟲害破壞草原事件。經過綜合治理,天然草地植被履蓋由 2000 年以前的不足 45%增加到 2010 年的 70%左右,項目區達到 85%左右,工程區草原退化、沙化得到有效遏制,明沙區域顯著減少。
2河北省畜牧業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制約因素
在河北省畜牧業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中,疫病防控、產品質量安全、飼料利用、科技成果轉化和環境保護等方面還面臨著一系列難題,制約著畜牧業的發展。
2.1動物疫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由于大量使用抗生素,使得常見細菌產生了耐藥性,致使細菌性傳染病加重,新病種類增多,營養代謝及中毒性疾病也日益突出。有關數據顯示,河北省豬、牛、羊和禽的病死率分別為 8%、2%、4%和18%,每年由于動物疾病帶來的直接經濟損失相當于養殖業總產值增量的 60%左右。
2.2畜禽產品質量安全問題仍然突出
添加劑的應用盡管降低了動物死亡率,縮短了動物飼養周期,促進了動物性產品產量的增長,但飼料中的部分養分超標甚至嚴重超標,再加上抗生素及藥物添加劑的違規使用,使動物性食品中藥物殘留超標,畜產品質量下降。河北省部分飼料和食品加工企業盡管實行了 HACCP 質量控制體系,但總體而言,飼料安全和食品安全現狀不容樂觀。
2.3資源短缺特別是飼料原料短缺長期存在
據統計,河北省的飼料用糧約占糧食總產量的1/3,飼料糧的短缺直接制約了飼料工業和畜牧業的發展。隨著畜牧業的發展和人口數量的增加,今后一段時間,人畜爭地、人畜爭糧的矛盾將更加突出,對畜牧業的發展提出了巨大的挑戰。
2.4科技支撐能力相對滯后
畜牧業新技術難以順利推廣。一是科研成果不能及時、全面地落實到生產場戶,不能盡快發揮效益。據測算,一項實用的新技術一般需要 3~5 年的時間才能逐步普及。二是科研推廣體系效率低,推廣仍以項目為載體,推廣范圍窄,項目范圍以外的廣大養殖戶缺乏獲得新技術的渠道。三是經費投入低,許多生產、加工和流通領域的課題不能立項。
2.5環境污染與生態環境惡化
造成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絕大多數的養殖場(戶)向外界排放的大量廢棄物,由于缺乏相應的環保措施和廢物處理系統,任意排放的現象非常嚴重。
3促進河北省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3.1加快生產方式轉變,提高現代化水平
目前散養農戶仍是河北省畜牧業的主體,實現畜牧業生產方式向現代規模化、標準化和集約化方式轉變,是建設現代畜牧業的關鍵。一是要加強對散養農戶的培訓,促進散養戶的規模擴大,以發展標準化養殖小區和規模養殖場為重點,促進養殖觀念轉變,推進健康養殖發展。二是加大支持養殖小區和規模養殖場的基礎設施項目的財政專項投入,改善養殖生態環境和人居環境。三是著力構建現代畜牧業新經濟結構,落實優勢畜產品區域布局規劃,依托資源稟賦,引導畜產品生產向優勢區域集中。四是增強畜禽良種繁育、疫病防治和技術推廣體系的服務功能,出臺更直接、更有效、更有力的政策,加快河北省畜禽良種的繁育推廣。
3.2加強各環節的監管,保障畜禽產品質量安全
一是加強投入品和飼料質量監管,建立和完善畜牧業投入品的禁用、限用制度,教育并指導養殖戶科學用料、用藥。實行市場準入制度,嚴格淘汰條件不符的獸藥、飼料企業和不合格產品。二是建設現代化的物流體系,通過產、加、銷一體化等形式,采取商品畜禽集中屠宰、主產區就近加工的方式,盡量減少活畜禽流通。三是積極引導消費,從需求方面促進安全、健康畜產品的流通和銷售。四是建立完善的動物標識和動物疫病可追溯體系。
3.3加大飼料資源的開發力度,打破飼料資源制約經濟瓶頸
一是調整種植業結構。引進與推廣飼料玉米、飼料稻、苜蓿等高產飼料作物,適當增加飼料作物的種植面積。飼料作物生產中,要以精飼料為基礎,青飼料為重點,秸稈料為輔助,互為補充,協調發展。二是開發利用糠麩、餅粕等蛋白質飼料資源。以開發利用植物性蛋白質飼料為主,動物性蛋白質飼料為輔,提高菜籽餅與棉籽餅的利用率。積極抓緊氨基酸添加劑、非蛋白氮和單細胞蛋白等工業飼料的開發與利用。三是大力推廣秸稈等農副產品的利用技術。目前利用青貯、氨化等技術處理的秸稈僅占總量的 3%,進一步開發利用的潛力很大。四是加速飼料工業的發展。目前的重點應放在新型飼料添加劑產品的研制、開發與生產上(如充分利用微生物、微生物酶資源),解決好規模化養殖業所需的濃縮料和配合飼料,以及農戶分散養殖所需預混料的供給問題。
3.4加強畜牧科技研究,大力推廣科技成果
一是積極組織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企業進行關鍵技術攻關,加強高新技術如基因工程技術、重大疫病防治技術、優良品種的遺傳育種技術、畜產品深加工技術、現代化畜牧企業管理新技術等技術的研究,最大限度地提高畜牧業生產力。二是搞好畜牧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科技推廣體系是使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橋梁,應建立健全省、市(縣)、鄉(村)各級畜牧科技推廣體系。一方面要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畜牧業科技隊伍,充分調動和發揮廣大畜牧科技人員的積極性,提高養殖戶的技術和管理水平,促進畜牧業科技成果的擴散與傳播。另一方面要大力扶持養殖協會等農民經濟合作組織建設,發揮其在畜牧業科技推廣中的積極作用。還要考慮提高生產者的素質,辦好各種類型的培訓班,讓生產者盡快得利于科技進步。
篇2
[關鍵詞] 綠色 畜牧養殖技術 推廣
[中圖分類號] S8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6)04-0244-01
在綠色畜牧養殖中動物的健康是第一要務,一切活動的進行都是為了保證動物的健康,只有保證動物的健康,在綠色畜牧養殖中才可以提升畜牧養殖戶的經濟收益,促進綠色養殖的進行,所以動物醫學為綠色畜牧養殖技術的發展起著推動的作用,是綠色畜牧養殖技術有效實行的保障。
1 推廣綠色養殖這樣技術的原因
在人們健康意識日漸增強的今天,綠色產品越來越受到歡迎,隨之興起了綠色畜牧養殖。所謂綠色畜牧養殖技術,其一要選定一個沒有工業廢水、廢渣、廢氣,有良好生態環境的地點建立養殖場,并且還要有專門機構對當地大氣、水和土壤進行監測,保證其符合規定標準。同時還要保證養殖場地的防疫條件,并處在非疫區。其二,要保證飼料中沒有防腐劑、興奮劑或是激素、開胃藥以及人工合成色素、抗生素等。下面具體分析下推廣此項技術的原因:
第一,推廣綠色養殖這項技術,可以使人們食用的禽畜食品變得更加安全。在社會逐漸進步的進程中,人們研發出諸多種科學技術,并將其有效的應用到了不同行業當中。而在畜禽養殖這個領域上,大量的激素以及獸藥被應用,這雖然提升了禽畜肉類食品的產量,且生長周期也被縮短,這些應用技術而獲得到的食品存在著嚴重的安全問題[1]。這樣人們在長時間食用這些存在安全問題的食品以后,身體里就會積累大量的激素以及獸藥成分,進而對自己的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所以,為了讓人們可以食用到安全的禽畜肉類食品,讓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進一步提升,就一定要對綠色養殖技術進行大力推廣,以使人們健康需求得到滿足。
第二,綠色研制技術存在的綠色空間非常大,所以,應用綠色養殖這項技術進行畜禽養殖,能夠獲得到非常高的經濟效益。我們現在應該明確的一點就是,人們在食品健康方面有著強烈的需求,這樣便說明了綠色畜禽食品已經具備了發展市場,并且還存在著非常大的利潤空間。例如:人們在購買雞蛋時,普通雞蛋一千克要8元錢,而通過綠色方法所獲得的雞蛋,一千克要20元左右,這都是雞蛋可是在價格上卻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這便表明綠色食品的市場空間非常大,由于市場不斷變化自己的需求,進而使產品價格一再的發生波動。由此可知,應用綠色養殖技術對禽畜進行飼養,養殖戶是可以從中獲得到良好的經濟效益的,所以,我們需要對綠色養殖技術進行積極的推廣[2]。
2 推廣綠色養殖技術的方法
2.1 對綠色養殖市場進行分析
任何一個行業的發展都離不開市場。所以,想要使綠色養殖技術得到有效推廣,就一定要掌握養殖市場的情況。綠色養殖這項技術雖然能夠使環境得到保障,但是在降低養殖過程中還是會引發的一些負面影響。現階段養殖業主要的目的還是獲得最大化的經濟利益,所以,我們必須對綠色養殖市場進行開發,進而促使綠色養殖技術持續發展。其一,我們應該明確綠色養殖市場,可以讓諸多綠色養殖戶了解到綠色養著這個產業有著較好非常好的發展前景,讓養殖戶獲得到最大的經濟利益,進而使養殖戶積極推廣應用綠色養殖技術。其二,我們還要通過調研的方式來了解市場情況,明確現在市場主要需要的禽畜有哪幾種,進而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養殖工作。
2.2 對綠色養殖技術進行宣傳
首先,綠色養殖這項技術在營養元素攝入以及配比與獸藥使用方面的要求非常嚴格,所以,我們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隨意的開展綠色養殖工作,而是應該邀請專業經驗極其豐富的專家親自到養殖場對工作進行指導,讓每一名養殖戶都可以掌握綠色養殖的技術。
其次,行業如果能夠做好廣告宣傳工作,那么就能夠繁榮并持續發展,綠色養殖技術也是如此。我們必須以及宣傳綠色養殖技術,讓養殖戶們可以明確綠色養殖存在哪些優點,并讓消費者意識到綠色養殖與傳統養殖進行比較,綠色養殖所生產出來的畜禽產品的品質更高。
2.3 做好防治疫病的工作
規模化的養殖場當中存在著疫病的風險,規模越大,那么存在的疫病風險就會越大,所以,一定要加強防范。養殖場中應該樹立起預防為主和防治結合的理念。目前我國技術發展速度越來越快,所以,已經出現了分析檢測禽畜疫病的技術,可我國現在養殖企業卻沒有此種診斷技術,致使經常出現誤診的情況。在檢測畜禽疫病時,對抗體水平檢測不加重視,致使一些病毒與細菌產生非常強的耐藥性。所以,養殖場一定要堅持預防為主以及防治結合這項原則,防治應用含有大量激素的獸藥,進而使上市的畜禽肉類產品質量更高,這樣這些產品便會吸引更多的消費著,從而使綠色養殖得到了很好的推廣。
結語
綠色養殖這項技術在國內的應用以及推廣已經很久了,從整體上來看這一技術不僅具有良好的效果,并且還有著非常好的發展前景。所以,我們想要推廣以及普及綠色養殖技術,就需要對以前成功的養殖經驗進行總結,明確推廣技術過程中有難些不足存在,并制定合理有效的方案進行解決,進而讓諸多養殖關注和應用綠色養殖技術,讓人們吃上安全的禽畜肉類產品。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抓住;機遇;調整;結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S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1)-01-0001-1
1 畜牧發展機遇大好,又形勢嚴峻
隨著國家投入的不斷加大,湖北省畜牧業不斷發展,取得了一些成績,畜牧事業蒸蒸日上。目前,畜牧業發展機遇大好,國家對畜牧業發展給予良好的政策支持、資金支持和技術支持,但是依然面臨著許多困難和挑戰,尤其是當今疫病形勢日益嚴峻,動物疫病的防控工作已成為重中之重。對于畜牧工作者,特別是扎根基層前沿和處于農村第一線的我們,深感責任重大,任務艱巨,必須有扎實的工作作風和精湛的專業技能,踏實做好本職工作,才能為畜牧業發展做出自己的貢獻,保障畜牧業健康發展。
積極采取新技術,推動養殖產業體系化建設,大力發展生態規模養殖,是我國畜牧產業化發展的必然之路。秭歸是個山區縣,畜牧產業化、生態化發展受到資源、環境、地理等因素的制約。要結合秭歸實際,根據全縣畜牧養殖產業格局,圍繞“產業化、規模化、生態化”發展思路,認真開展調研,集思廣益,選準適宜家禽作為畜牧業產業化、規模化、生態化發展推廣突破口,做到有目的、有市場、有潛力,抓好產業化建設、規模養殖、生態養殖、新技術試驗及示范,廣泛深入農村,宣傳國家扶持政策,給予農民技術支持,指導農民養殖生產。講給農民聽,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引導農民采用新的養殖技術,提高農村畜牧養殖水平,促進畜牧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
2 拓寬視野,拓展思路,更新觀念
畜牧業前連種植業,后連加工業,是大農業的主要角色,是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隨著現代畜牧業科技的不斷發展,畜牧養殖的發展也不斷出現新的突破,很多新技術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與推廣。但是我省的畜牧業發展與發達國家之間還存在著很大差距,即使與國內一些畜牧相對發達地區相比,差距也不小。
針對湖北省畜牧業發展相對落后的現狀,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視畜牧的發展,加大對畜牧業支持力度。使得全省養殖規模不斷擴大,產業化、規模化水平不斷提高,畜牧技術水平不斷提升。但與周邊省份相比仍然存在著一定差距,特別是在山區,養殖規模增長的速度緩慢,養殖結構相對單一,養殖方式落后,畜牧養殖產業化、規模化發展滯后,基層畜牧技術人員知識老化,更新緩慢,新技術應用推廣力量不足,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現代畜牧業發展需求。必須不斷學習畜牧新知識、新理論、新方法、新信息,提高自身業務素質與綜合能力,才能更好地為現代畜牧養殖服務,保障畜牧業健康發展,促進養殖增效、農民增收。
3 調整畜牧業結構,加快畜牧業發展
大力發展畜牧業,調整畜牧業結構,增加養殖戶收入,是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就地轉移的一條重要途徑與措施。應當采取積極主動的應對措施,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本地優勢資源為依托,以現代養殖科技為手段,注重特色,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促進發展,進一步做大做強畜牧產業。
3.1 搞好正確引導,應對市場變化
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市場動態,及時向養殖戶傳遞信息,指導生產發展;調整畜群結構,淘汰劣質品種,更換優良品種,不等價、不壓欄,對育肥牲畜做到適時出欄;保護和發展母畜,防止養殖戶宰殺良種母畜,加強品種改良,提高良種比重和生產力;協調財政、金融、信貸等部門,積極為規模養殖戶提供貸款支持,解決資金周轉困難等問題;發揮山區資源優勢,鼓勵發展草食畜牧養殖,確保畜牧業持續增效和農民持續增收。
3.2 加強養殖創新,改進生產方式
要認真總結本地成功經驗,學習和借鑒外地先進經驗,明確發展思路和方向,因地制宜,指導養殖戶改進傳統生產方式,創新養殖模式,適應市場經濟和現代畜牧業發展要求。
3.3 科學制定激勵政策,抓好以點帶面
要圍繞農牧業經濟的發展制定、落實優惠的激勵政策,調動養殖戶自覺地投資、投產,不斷改善畜牧業生產環境。同時狠抓養殖大戶建設,通過大戶帶動和輻射作用,促進畜牧業養殖的快速發展。
3.4 切實加強鄉鎮畜牧獸醫技術隊伍建設
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基層畜牧獸醫基礎設施和技術設備,提高隊伍素質和服務水平,切實搞好規模養殖的指導和管理,實行專職技術人員分片分戶負責制,努力提高村級畜牧防疫人員的待遇,積極改善村級畜牧人員的工作環境,使他們一心投入工作中,促使畜牧產業再上新臺階。
3.5 加強疫病防控,增強保障能力
篇4
一、貫徹實施《環境保護法》以來開展的主要工作和取得的成效
當前,畜牧產業正處在由傳統散養向規模化、標準化養殖轉變的關鍵時期,我縣畜禽規模養殖比重達到40%以上,規模養殖戶發展到300多家。畜牧業污染源主要來自規模養殖場產生的糞便和廢水等廢棄物,我縣畜牧業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是對規模養殖場進行標準化改造,按照干濕分離、雨污分流,沼氣處理,就地消納的原則進行處理,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1、加強領導,廣泛宣傳,營造畜牧業環境保護工作輿論氛圍。我局成立了以局長為組長,分管領導為副組長,相關科室、二級單位相關負責人和各鎮(辦事處)防檢組長為成員的畜牧業環境保護工作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負責宣傳、技術指導、與環保部門協調溝通等工作。充分利用電視、標語等宣傳媒體,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全社會的環保意識,強化輿論監督和社會監督力量,共同監督養殖場戶自覺遵守環保要求,全面推進畜牧業環境保護工作。平時利用送科技下鄉、畜牧科技人員進場入戶、技術講座等活動,加強對養殖場戶的宣傳和指導,提高養殖場戶環境保護、清潔生產、循環農業和誰污染誰治理、誰治理誰受益的意識,增強了養殖業主保護環境的自覺性。
2、加強引導,加大投入,推進規模養殖場標準化規范化生產。近年來,我局將生豬標準化改擴建、生豬調出大縣獎勵、無害化處理補助等項目重點向規模養殖場糞污治理方面傾斜,平均每年向上爭取相關資金約500萬元,鼓勵和引導規模養殖場科學開展糞污和病死畜禽等廢棄物的綜合治理,大大改善了養殖場及周邊環境。一方面大力推廣標準化健康養殖模式,對于舊場加大標準化改造力度,督促養殖場配套貯糞池、沼氣池、沉淀池、深度凈化處理等糞污處理設施以及填埋、焚燒、高溫化制等無害化處理設施,采用干清糞、控制用水、暗溝排污、固液分離、雨污分流等工藝,實現養殖糞污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利用;從源頭削減糞污產生量。另一方面,著力規范畜禽養殖行為,加大畜禽標準化養殖技術規程的推廣應用,嚴格執行飼料和飼料添加劑使用規范,降低日糧中粗蛋白含量,提高飼料蛋白質和磷消化吸收利用率,減輕環境壓力;規范獸藥使用,禁止違禁藥品使用,嚴格掌握獸藥休藥期。通過規范投入品的使用,提高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防止銅、磷和藥物通過糞便進入周邊環境造成污染。
3、加強學習,總結經驗,推廣畜牧業環境保護先進實用技術。我局多次邀請縣環保局領導及專家對畜牧系統干部職工、規模養殖場業主進行畜牧業環保相關知識培訓。同時,積極組織規模養殖場負責人、業務骨干到外地調研學習規模養殖場糞污治理經驗,目前,根據不同養殖規模和周邊環境,我縣總結推廣“畜-沼-果(菜、林)”、“豬-沼-魚”等生態健康養殖模式,走種養平衡、農牧互動、生態循環、環境友好的畜牧產業循環經濟發展之路,
4、研究對策,科學防治,促進畜禽養殖與環境保護和諧發展。今年,我局將畜牧業環境保護作為首要任務,已經代縣政府起草并下發了“縣畜禽養殖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劃分方案”、縣適度規模場管理辦法等,我局主要從三個方面推進畜牧業環境保護工作,科學防治畜禽養殖污染:一是加強實用技術推廣,繼續推廣標準化、生態化養殖模式,從源頭削減糞污,保護生態環境;二是加強監管,對所有已建規模養殖場登記造冊,鼓勵養殖場配套糞污處理設施,逐步實現達標排放,對所有新建規模場嚴格項目選址,并要求落實環保“三同時”制度;三是加大扶持,整合畜牧項目資源,重點向養殖污染防治方面傾斜,不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規模養殖場一律不予扶持。
二、實施《環境保護法》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困難及原因
1、部分養殖場業主環保意識不強。部分養殖業主只注重規模擴張,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忽視了環保設施的配套,對周邊環境造成了一定影響。
2、畜牧養殖污染防治技術普及率較低。畜禽環保養殖和畜禽糞污綜合治理技術是現代畜牧業發展的關鍵技術,涉及面廣,畜牧部門環保方面專業技術人員還很缺乏,致使養殖污染防治相關技術普及率較低。
3、大多養殖場糞污治理資金短缺。畜牧養殖業是微利行業,污染治理設施投資與運行費用較高,養殖業主單獨治污資金匱乏,負擔過重,致使養殖污染防治設施投入滯后于經濟發展。
4、養殖業主因開展“環境影響評價”的費用過高,不愿意開展環境影響評價。
三、進一步實施《環境保護法》建議
1、加大宣傳力度。一方面大力開展普法教育,宣傳開展畜牧業環境保護的意義,不斷提高廣大群眾和畜禽養殖業主的責任意識,爭取廣泛支持,增強開展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另一方面大力宣傳畜牧產業發展扶持政策和政策傾向,引導養殖業主全面開展畜禽養殖污染防治,改善養殖場及周邊環境。
2、強化技術推廣。進一步加大技術示范、培訓和推廣力度,有計劃、有組織地加強畜牧科技推廣人員及廣大養殖場戶技術人員的培訓,全面提高綜合素質,加快糞污綜合治理、清潔生產技術的推廣應用。同時,及時梳理畜牧業環保工作遇到的問題,積極探尋經濟、適用的畜禽糞污治理技術,促進生態型畜牧業發展。
篇5
關鍵詞 牛羊肉;價格上漲;原因;對策;新疆喀什
中圖分類號 F316.3;S8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21-0345-02
喀什市于2010年被國家確定為經濟特區,是南疆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與周邊8國接壤或毗鄰,是祖國向西開放的重要門戶,戰略地位十分突出。全市總面積554.8 km2,總人口60萬人(含流動人口15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2.8%以上,居住著維吾爾族、漢族、回族等13個民族。擁有耕地面積6 333.33 hm2,農村人口17.5萬人。2010年地方生產總值89.26萬元,地方財政收入17.81億元。城鎮居民支配收入11 843元,農民人均年純收入5185元。喀什市屬暖溫帶大陸性干旱氣候,熱量豐富,降水量少,蒸發量大,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1.8 ℃,極端最高氣溫34.9 ℃,最熱月7月;最冷月1月氣溫-6 ℃,平均日較差11 ℃,年較差28 ℃,≥0 ℃的積溫4 702 ℃,無霜期224 d,年降水量121 mm,年蒸發量2 162 mm;年日照2 652 h,年平均日照百分率62%;年太陽總輻射量598.73 KJ/cm2,有效輻射量304.60 KJ/cm2。
牛羊肉是喀什市居民最主要的生活消費品,保證牛羊肉供應、穩定牛羊肉市場價格,是與民生息息相關的重要問題。近年來,喀什市牛羊肉價格迅速走高,最近部分銷售點突破60元/kg的大關,上漲態勢顯著。喀什市人民政府各相關部門雖然積極采取了相應的措施,努力降低牛羊肉價格,但由于種種原因,目前牛羊肉價格仍然高于全國平均價格,現已直接影響到該市居民生活水平。近期筆者針對牛羊肉價格持續居高不下的原因進行了專門的調研分析,并對穩定牛羊肉價格需要采取的措施進行了總結[1-4]。
1 畜牧業及牛羊肉市場現狀
1.1 畜牧業概況
喀什市的畜牧業主要以牛羊育肥和奶牛及家禽養殖為主的城郊畜牧業。畜禽養殖分布在轄區現有的6個鄉、2個鎮、1個場。2011年牲畜存欄27.04萬頭(只),其中綿羊存欄22.5萬只,占牲畜存欄的83.21%;牛存欄15 700頭,占5.8%;出欄畜64.97萬頭(只);家禽存欄約90萬只,其中雞64萬只,鴿26萬只。肉產量2.47萬t、奶產量1.26萬t、蛋產量7 940 t。喀什市畜牧業是以消費、流通為主,大部分畜產品從外地調入,牛羊養殖主要是以短期育肥為主,采用傳統的飼養模式,生產中分散養殖模式占主導地位,規模養殖比例較低,喀什市人多、地少、發展畜牧業所需要的飼草料不足,畜產品加工利用率低,目前除極少數乳制品加工生產以外,當地生產的大部分畜產品都直接在市場上消費、提供本地需求,畜產品的品種較單調,畜牧生產者不能夠獲得更多的生產附加值。
1.2 牛羊肉價格和屠宰情況
當前喀什市牛肉批發價45元/kg(帶骨42元/kg),零售價48元/kg,羊肉批發價45元/kg(本地土羊50~53元/kg),零售價格48~55元/kg(本地土羊58~60元/kg)。該市與全國牛羊肉價格對比:2012年8月全國平均牛肉價44.7元/kg,最高價52.3元/kg(上海、浙江、福建、廣東和江蘇),最低價41.8元/kg(河北、遼寧、吉林、山東和河南);烏魯木齊市牛肉價46元/kg,喀什市牛肉平均價46.5元/kg,與全國平均價相比高1.8元/kg,高4.0%。2012年8月全國平均羊肉價格51元/kg,最高價格53元/kg(上海、浙江、福建、江西和廣東),最低價格50元/kg(河北、內蒙古、山東、河南和新疆);烏魯木齊市羊肉價格47元/kg,本市羊肉平均價54元/kg,與全國平均價相比高3元/kg,高5.9%。
2 近期牛羊肉價格上漲的原因
2.1 需求增大,供給不足
市民對牛羊肉產品需求的日益增大與供給不足是導致牛羊肉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喀什市還沒有一個規模大的肉用綿羊和肉牛養殖基地,牛羊肉主要是本地養殖戶從北疆或鄰近縣調入活畜然后進行短期育肥而生產的,雖然近幾年牛羊肉產量呈現逐年增加的總體趨勢,但隨著人口和人民收入的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城市規模擴張和旅游業發展,城鎮化進程中的農轉非人口、流動人口和外來游客的大量增加,致使牛羊肉的需求量增大,從而導致牛羊肉價格持續上漲。喀什市市民喜歡食用綿羊肉,特別是新鮮的當地土種綿羊肉尤其是羔羊肉,這種習慣導致部分屠宰戶提高羊肉價格,雖然這種賣高價土種羊的數量不多,但在社會上對物價方面的反面印象很大。
2.2 養殖成本增加助推牛羊肉價格上漲
一是喀什市以及周圍縣鄉種植業結構不利于大力發展畜牧業,飼草產量嚴重不足,飼料成本投入加大。由于該市農村人均耕地面積不足667 m2,養殖所需的玉米、油渣等精飼料主要是從市場上購買;而粗飼料(飼草)供應也長期呈現出極度短缺的狀態。飼料成本的提高直接加大了養殖成本,推動牛羊肉價格上漲。二是架子牛羊價格上漲導致養殖成本增加,進而推動牛羊肉價格不斷上漲。三是養殖業的人工費用增加,近幾年來,農村部分年輕勞動力到城市打工或從事二、三產業,不愿意從事牛羊養殖這種又累又臟的行業,致使規模養殖戶的雇工費用增加,人工成本的增加相應影響到整體養殖成本的增加。
2.3 飼草料供應不足,養殖業資金缺乏
城市規模擴張,部分規模養殖小區已整體拆遷,飼草地(包括苜蓿、復播玉米用地)也減少,發展養殖業飼草料供應不足問題突出。農戶發展養殖業資金缺乏。隨著架子牛羊、飼料價格上漲,農民發展養殖業所需的啟動資金數額大幅增加,市財政對牛羊養殖的扶持力度有限,銀行貸款又存在手續復雜、期限短等問題,致使農民發展養殖業資金短缺的問題極為突出。
3 牛羊養殖發展前景
綿羊肉是新疆少數民族群眾特別是穆斯林群眾肉食的主體肉類,其他任何肉類(包括牛肉、山羊肉、雞等禽類肉等)不能代替綿羊肉,因為喀什穆斯林群眾肉食消費中綿羊肉占重要地位,即以綿羊肉為主,牛肉、山羊肉、雞等禽類肉為輔,這就是幾千年發展歷史形成的民族特色。喀什市是國家乙級對外開放城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是旅游城市,是展示民族飲食文化的窗口,但是喀什市畜牧業是比較薄弱的產業,牲畜存欄量嚴重不足,特別是綿羊飼養量,綿羊肉消費缺口非常大,喀什市以及周圍還沒有一個規模超過1萬只的綿羊養殖牧場或家庭牧場或養殖專業鄉等。
當地農民具有傳統的牛羊養殖習慣,并在長期的生產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尤其是該市養殖戶對于從事牛羊育肥生產積極性極高,如創造條件從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可以培育一批牛羊育肥基地和養殖大戶。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張、大批招商引資項目落戶喀什市,旅游業的發展,轄區長駐流動人口和旅游人員的增加,對于地產牛羊肉的需求呈現出日益增長趨勢。隨著國際各種規模的重大活動在國內的舉行,對清真類畜產品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該市在生產清真類牛羊肉方面有地緣優勢。
4 穩定牛羊肉價格的措施
4.1 擴大肉羊養殖規模
喀什市要發展獨具喀什區域特色和區位優勢的肉羊產業,突出發展肉用多浪羊、薩富克羊、肉用牛、奶牛,大力建設多浪羊優質羊肉產業區和奶牛肉牛養殖少區,建成自治區一流的地道的重要的牛羊肉、牛奶等畜產品基地。建立肉羊養殖規模達1萬只的養殖小區若干個,同時建立放牧草場或割草場。培育或引進屠宰加工企業、畜產品精細加工包裝企業、羊皮、羊毛、羊腸衣、羊血、羊骨頭加工企業以及飼草料加工企業。在區內外建立羔羊肉出售網點。在星級賓館1 kg羔羊肉的價格比市場1只羊的價格還高。建立以5 000頭奶牛和5 000頭肉牛為規模的養牛小區。建立新疆最大的“喀什牛羊國際交易活畜市場”。
4.2 實行牛羊肉儲備與投放政策,暢通流通渠道
實行牛羊肉儲備、節假日和大型活動期間政府向市場投放儲備肉等政策。可以考慮長期設立牛羊肉政府直接銷售點,安排批發戶在指定點批發價出售牛羊肉,減少批發價和零售價之間的差價降低零售價格,為此必須本地建立穩定的規模較大的肉用綿羊、肉用牛以及肉用山羊養殖基地。暢通牲畜流通渠道,由于該市提供的肉食品大部分是從外地調入的,特別是大部分羊是從外縣和北疆引進的,隨著周邊地區養殖業發展和從其他地區調畜的渠道逐步暢通,就可以達到降低肉價的目的,并減少或取消運輸、交易環節的相關收費項目,開辟綠色通道。建立和完善牛羊經紀人隊伍,從政策上鼓勵和扶持他們從外地調入活畜或畜產品,增加當地活畜或畜產品總量。
4.3 對當地畜牧養殖業長遠發展進行規劃
長遠考慮就要促進本地畜牧養殖業的發展:一是統一規劃建設一批牛羊養殖、育肥基地,鼓勵城市發展過程中已拆遷或退出養殖業的養殖大戶重新發展規模養殖業,并通過出臺養殖優惠政策吸引其他行業的人員轉產發展養殖業。二是大力增加飼用復播玉米、苜蓿等飼草料的種植面積,并全面利用農作物秸稈,大力推廣飼草青貯、黃貯、長草短喂、配方飼料等畜牧科技,努力解決飼草料不足問題。三是制定出臺一些畜牧業發展扶持政策,安排一些畜牧業扶持資金、項目獎勵資金、標準化改造資金、貼息貸款等,主要用于扶持牛羊養殖、育肥大戶,對于養殖適齡母畜的給予一定數額的補貼。同時在繼續推行奶牛、生豬政策性保險工作的基礎上,將養殖業保險范圍擴大到全部畜禽。四是按照標準化要求建設和管理養殖小區,改變傳統養殖方式,發揮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帶動廣大養殖戶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發展生產,擴大規模,從源頭上增加市場有效供給。五是努力爭取中央、自治區畜牧業項目資金和援疆資金來促進畜牧養殖業的發展。
5 參考文獻
[1] 張照新.如何加快畜牧業產業化發展[J].中國畜牧業,2012(12):30.
[2] 于艷萍.2012年5月份黑龍江省畜牧業情況分析[J].黑龍江畜牧獸醫:下半月,2012(6):57.
篇6
我們屯墾鎮東灘村,位于鎮政府所在地東北5.5公里處,全村320戶,1120人。轄東灘、許家地兩個自然村。占地面積1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850 畝,“一退雙還”工程面積4700畝,自然草場1500畝。自古以來賴以生存的農業生產屬于典型的“十年九旱,靠天吃飯”、“豐年尚能解決溫飽,災年即返貧困”劣勢旱作農業生產。畜牧業生產是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但是由于近年來,養殖規模逐漸增加,自然草場日益減少,“一退雙還”工程無可收飼草,又難以科學合理利用,養殖水平一直處于傳統的粗放經營水平。“舍飼禁牧”與“規模生產”這個矛盾日趨嚴重。
今年全省開展基層建設年活動,市中級法院包村工作隊進駐我村,鎮黨委領導也多次進村調研,通過反復論證,決定將解決好制約畜牧業生產,提升養殖水平,增加農民收入,作為一個項目建設,擺在駐村工作隊的重中之重。首先,把推廣舍飼養殖技術、進行品種改良,作為突破口,在全村率先幫助十個養殖大戶,建筑標準的舍飼大棚3000平方米,為全村不懈推廣舍飼進步工作,發揮典型引路示范帶動作用。
二、圈舍標準
一個養殖戶為一個單元,建筑面積為300平方米。其中:飼喂大棚120平方米,暖圈80平方米,接羔室60平方米,飼料庫40平方米,建筑結構為磚石墻體,彩鋼保暖頂棚,前后墻不得低于2.5米,山墻頂高為3米的“人”字形圈舍,草料庫實行水泥地面處理。
三、工程造價
一個單元綜合造價約9萬元,其中墻體工程部分,共需磚4萬塊,18000元;石頭10立方米,500元;水泥2頓900元;施工費12000元,(40000塊磚X0.25元=10000元,水泥石頭等施工費2000元)彩鋼頂棚部分施工單位輕包160元/平方米,330平方米X160 元=52800元,全村10戶共需投資83萬元。
四、資金來源
為了確保該項目的順利實施,我們擬定采取:爭取國家有關政策補貼一部分,幫扶單位資助一部分,養殖戶自出一部分三個渠道來保障資金來源。國家政策補貼,按過去標準,150元/平方米,一個養殖戶可獲補貼49500元,幫扶單位按每戶定額幫扶10000元,剩余的24000元由養殖戶自籌。
五、項目的實施操作
為了確保該項目的順利實施,村兩委班子在廣泛征求群眾意見的基礎上,成立項目領導小組,誠聘駐村工作隊隊長為領導小組組長,緊緊依靠工作隊、鎮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充分發揮養殖大戶的積極性,采取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時間、統一施工、統一驗收的辦法,確保這一項目辦實、辦好、辦出實惠。
六、時間安排
2014年4月底之前,完成項目的立項工作。5-7月為施工間段,10月底之前完成驗收工作。
七、效益分析
該項目建成實施后,采取舍飼養殖技術,配合羊只品種改良工作,從而取代傳統的牧養方式,增加產出效益。現代舍飼養殖與傳統牧養作比較進行效益分析如下:
傳統放羊形式:
一只存欄成羊的年成本投入350元。其中放牧員工錢200元,草料費100元,防疫費、管理費等其他開支50元。一只存欄成羊年產、成活、出售成品羊一只約600元,可獲純利潤250元。
舍飼養殖形式:
一只存欄成羊年成本投入700元,其中飼養員工錢300元,草料費300元,防疫費、管理費等其它開支100元。
一只存欄成羊年產、成活、出售商品羊3只約1800元,可獲純利潤1100元。
篇7
【關鍵詞】 抗生素; 畜牧養殖業; 細菌耐藥性
ABSTRACT The increasing emergence of bacterial pathogens resistant to currently available antimicrobial agents continues to drive international efforts to address the issue of drug resistance as a major public health and food safety issues. Accumulating evidences indicate that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livestock breeding is also an important contributing factor in the emergence of resistant bacteria and dissemination of resistant genes.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understand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foodproducing animals and the potential risks to human health for controlling and banning the use of antimicrobials in livestock.
KEY WORDS Antibiotic; Livestock;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我國畜牧業和水產業發展迅速,據統計,2004年全國肉類、禽蛋、奶類總產量分別達到7244.8萬噸、2723.7萬噸和2368.4萬噸,畜牧業總產值突破1萬億元,禽蛋和肉類產量均居世界首位;水產品總量也連續幾年居世界第一,2005年產量已超過4000萬噸[1]。為了使我國畜牧養殖業健康有序發展,生產安全的畜、水產品,了解我國養殖業中抗生素的使用現狀,為控制和限制抗生素在養殖業中的使用提供科學依據具有重要意義。
1 作為促生長劑的飼用抗生素
1.1 飼用抗生素發展
自1949年首先在仔豬和雛雞飼養中使用抗生素以來,飼用抗生素的應用已有近60年的歷史,其發展可分為三個階段。20世紀50~60年代為第一階段,飼用抗生素為人、畜共用的抗生素。60年代以后,人們逐步認識了細菌耐藥性的產生及其轉移機制和飼用抗生素對人類健康的可能危害,提出了飼用抗生素應與人用抗生素分開,并開始研制專用飼用抗生素。20世紀80年代進入第三階段,重點是篩選研制無殘留、無毒副作用、無抗藥性的專用飼用抗生素,并與人用抗生素分開,以保證飼用抗生素的絕對安全。
1.2 飼用抗生素存在的問題
由于抗生素作為促生長劑使用所引起的病原菌耐藥性和抗生素在動物體內及其產品中的殘留問題,世界上取消飼用抗生素的呼聲越來越高[2,3]。事實上世界上不少國家已限制或禁止在飼料中使用青霉素、鏈霉素、四環素、泰樂星、卡那霉素、慶大霉素等抗生素,尚在使用的抗生素,特別是人、畜共用的抗生素,也有嚴格的限制措施。這些措施包括:批準和限制本國飼用抗生素的品種、應用對象、使用劑量、停藥期,制定畜產品中抗生素的最大允許殘留標準,制定相關法律條文,設立監察機構監督執行等。
1.3 國內、外養殖業抗生素的使用現狀
隨著集約化畜牧業的發展,家畜的疾病也越來越復雜,獸藥和抗生素飼料添加劑的使用量也日漸增加。據估計,我國每年抗生素原料生產量約為21萬噸(化學工業學會和制藥工業學會2005年統計數據),其中有9.7萬噸(占年總產量的46.1%)的抗生素用于畜牧養殖業。我們于2007年對國內5省、市進行的畜牧養殖業濫用抗生素的現場調查顯示,飼養場濫用抗生素現象相當嚴重。使用抗生素的種類包括β內酰胺類的阿莫西林、氟喹諾酮類的諾氟沙星、氨基糖苷類的慶大霉素和新霉素、大環內酯類的紅霉素、林可酰胺類的克林霉素等。給藥方式主要是加在飲用水中使用,而這種給藥方式已被證明是最易導致細菌產生耐藥性的。
家禽生產中90%的抗生素被作為飼料添加劑[4]。由于我國許多制藥廠商具備模仿生產高端抗生素的能力,使得獸用抗生素的更新幾乎與人類臨床用抗生素同步,而且售價非常低廉。
我國現有水產養殖面積573萬公頃,以綠色、無公害水產養殖面積(在綠色和無公害養殖水面禁止使用各種抗生素、激素類藥物)僅占5%(約30萬公頃)。在近95%水產養殖面積中,人為保持生物體密度過大,為防止感染疾病的暴發,盲目地在水中投放抗生素,如氯霉素、土霉素、呋喃唑酮等[5]。據國外報道,氯霉素直接加入水中治療黏細菌病,用量為2~4ppm。土霉素混入餌料或直接溶于養殖水體,用于抑制細菌病的發生。據推測我國水產養殖過程中的用藥量一般不低于國外報道的劑量[6]。
根據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的資料,美國使用的抗生素促生長劑包括17大類,幾乎包括了治療人類感染的全部抗生素種類[7]。每年有18000噸抗生素用于農業畜牧業,其中12600噸用于非治療用的促生長劑。據荷蘭官方統計,1996年用于人類治療的萬古霉素總量僅為1500kg,而用做飼料藥物添加劑的同類抗生素達到80000kg,是人類用藥量的53倍。從1992年到1996年,澳大利亞平均每年人用萬古霉素的治療用量為528kg,作為飼料藥物添加劑的同類抗生素用量達到62000kg,是人類治療用量的119倍。在丹麥,每年供人類治療用的萬古霉素只有24kg,而養殖業卻消耗了24000kg糖肽類抗生素同類藥物。
在鲇魚、三文魚和龍蝦養殖中經常使用土霉素和奧美普林/磺胺二甲氧嘧啶。2001年~2003年美國平均每年銷售奧美普林/磺胺二甲氧嘧啶17340kg;2001年銷售土霉素15200kg,2002年銷售7134kg[8]。關于養殖水中抗生素的濃度調查資料不多[9],有資料表明在治療魚病或養殖排水中土霉素的含量非常低,約為0~2.3μg/L,奧美普林/磺胺二甲氧嘧啶為0~15μg/L。
2 養殖業濫用抗生素的危害
2.1 抗生素殘留對人的直接影響
人體經常攝入低劑量的抗生素殘留物,會逐漸在體內蓄積而導致各種器官發生病變。抗生素的殘留對人體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變態反應、過敏反應、免疫抑制、致畸、致癌、致突變等作用[10]。有報道在分別食用了含有10、4、2、0.06或0.03 IU/ml青霉素的奶以后,發生了廣泛性瘙癢、紅疹、頭疼等過敏反應。人在食用了屠宰前3d使用過青霉素的鮮豬肉后(豬肉中含青霉素0.45IU/g)出現了紅疹[11]。
氯霉素可引起人肝臟和骨髓造血機能的損害,導致再生障礙性貧血和血小板減少、粒狀白細胞減少癥、肝損傷等。呋喃唑酮及其代謝物可使動物致癌。為此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世界衛生組織(WHO)和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FDA)禁止在食用動物飼養過程中使用氯霉素和呋喃唑酮。
2.2 抗生素殘留對人類的間接影響
抗生素的代謝途徑多種多樣,但大多數以肝臟代謝為主,經膽汁由糞便排出體外。一些性質穩定的抗生素排泄到環境中后造成環境中的藥物殘留。這些殘留的藥物可通過畜禽產品直接蓄積于人體或通過環境釋放蓄積到其它植物中,并最終以各種途徑匯集于人體[11],導致人體的慢性毒性作用和體內正常菌群的耐藥性變化。
2.3 細菌耐藥性對人類的危害
由于在食用動物養殖中抗生素被廣泛應用,細菌耐藥性的問題日趨嚴重和復雜。細菌耐藥性不僅使抗生素的療效降低,表現在藥物劑量增大、療程延長、復發率升高等,而且還會引起并發癥,導致死亡率升高。1997年,美國明尼蘇達州空腸彎曲菌感染的大流行,衛生部門報道抽檢了超市的雞肉和火雞肉,雞肉被污染率為70%,其中20%的分離菌株有耐藥性;火雞被污染率為58%,其中84%對治療彎曲桿菌病的抗生素有耐藥性。流行病調查證明,患者多是由于食用了未煮熟的肉食品所致[12]。根據最近WHO統計表明,食源性疾病的實際發病數比報告的病例數多300~500倍,全世界因食物污染而致病者已達數億[13]。
動物源性耐藥細菌的耐藥性向人類的轉移,給人類的健康造成巨大影響,甚至威脅到人類的生命安全。據WHO引用美國的統計資料表明,每年僅由于感染空腸彎曲菌、產氣莢膜梭狀芽孢桿菌、O157和H7大腸埃希菌、單核細胞增多性李斯特菌、沙門菌、金葡菌等就造成美國330~1230萬人患病和約3900人死亡,每年的經濟損失約為65~349億美元[14]。1997年美國明尼蘇達州發生的彎曲桿菌感染流行之所以引起人們的驚慌,一個重要原因是彎曲桿菌對氟喹諾酮類抗菌藥有嚴重耐藥性,而氟喹諾酮類抗菌藥被廣泛應用于人類來治療彎曲桿菌引起的疾病。
養殖業中使用抗生素的目的主要是治療細菌感染性疾病、預防細菌感染性疾病的發生(使用劑量低于治療劑量)及作為飼料添加劑促進動物生長(其使用劑量一般為治療劑量的1/10~1/5)。雖然使用抗生素有可能降低養殖成本,但長期使用抗生素可誘導耐藥菌的出現[15],尤其在動物中長期使用低于治療劑量的抗生素(如預防劑量和促生長劑量)可加速耐藥細菌的出現。耐藥菌一旦在養殖動物中出現并在動物間傳播,將使大規模養殖動物成為龐大的耐藥基因儲藏庫,如近期美國市售雞肉中分離的沙門菌和空腸彎曲菌已普遍對多種抗生素耐藥[15,16]。有研究顯示,食品中的耐藥菌可以通過直接或間接方式傳遞給食用動物的最終消費者——人類,對人類臨床感染的治療產生嚴重威脅。
2.4 抗生素殘留對動物的影響
大量抗生素被攝入機體后隨血液循環分布于淋巴結、腎和肝等器官,使畜禽機體免疫力下降,病原菌乘虛而入造成更嚴重的危害。長期、大量使用抗生素會造成動物腸道內菌群失調,破壞微生態環境。
2.5 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動物使用的抗生素主要以原形或代謝物的形式隨糞、尿等排泄物排除,殘留于環境中,對土壤環境、表層水體等生態環境帶來不良影響,并通過食物鏈對生態環境產生毒害作用[17]。歐共體每年抗生素的消耗量達5000噸,其中四環素的用量達2300噸。據估計,國內一個萬頭豬場每年向環境中排泄的金霉素等原形藥物約300~500kg。
3 養殖業濫用抗生素對經濟的影響
3.1 抗生素殘留對動物性產品出口的影響
在國際市場中,我國的自然資源豐富,加之農產品又是勞動密集型產品,所以我國農產品的出口一直具有一定的優勢。隨著國際貿易中綠色壁壘的逐漸加強,我國農產品出口受到的影響越來越大[1]。近年我國有90%的農業及食品出口企業受國外綠色壁壘措施的影響,每年損失約90億美元[18]。另外肉類出口僅占國內肉類總產量的1.3%[19],占世界肉類出口總量的3.6%,主要原因就是動物疫病和藥物殘留問題沒有得到很好地解決[20]。
3.2 國內動物性食品抗生素殘留情況
2006年11月,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對外公布的專項抽檢結果,從當地批發市場、連鎖超市、賓館飯店采集的30件冰鮮或鮮活多寶魚樣品均檢出硝基呋喃類代謝物,同時部分樣品還分別檢出恩諾沙星、環丙沙星、氯霉素、紅霉素等抗生素殘留,部分樣品土霉素超過國家標準限量要求[21]。這一事件在國內引起了極大的關注。
2007年7月,農業部新聞辦公室農產品質量安全概況,2007年1月、4月兩次畜產品中抽檢磺胺類藥物殘留監測平均合格率分別為98.8%和99.0%,超市、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磺胺類藥物監測合格率分別為98.7%、99.0%和99.2%。水產品中氯霉素污染的平均合格率為99.6%,超市、批發市場和農貿市場分別為100%、99.7%和99.3%
雖然我國近年來畜產品質量安全合格率總體呈上升態勢,但各種調研數據依然讓我們對國內畜產品的抗生素殘留情況表示擔憂。在超市的食用動物內臟產品、生乳及養殖場動物尿樣和飼料樣中均有檢出氯霉素、四環素類、磺胺類、硝基呋喃類代謝產物的報道,各種抗生素的檢出率在3.3%~50%不等[22~27]。
3.4 禁用抗生素促生長劑對經濟的影響
禁用抗生素生長促進劑可能會導致飼養成本的增加。主要原因一是由于動物發病率提高加大治療費用,二是由于采用新型飼料添加劑的成本高于抗生素,三是由于飼養管理更加嚴格會增加管理費用。美國的資料估計停用抗生素飼料添加劑,肉雞的生產每年將增加成本30億美元[28]。據統計,瑞典和丹麥在全面停用抗生素作為豬飼料添加劑后,豬肉的價格上漲了3%左右。有資料估計在畜牧業禁用抗生素后,豬肉和牛肉的價格可能每磅分別增加3和6美分、雞肉每磅增加1美分[29]。另外,2007年發表的700萬家禽飼養調查顯示,停用抗生素作為飼料添加劑并不會加大養殖業成本,也不會影響市場的有效供給。
丹麥在禁止使用抗生素添加劑以后,雞中耐萬古霉素腸球菌從80%減少到10%,豬分離的萬古霉素耐藥株從65%降至25%,可節約費用達2550萬美元[29]。值得注意的是,畜牧養殖業禁用抗生素增加的成本,與使用抗生素每年300億美元的費用和死亡9000人相比,禁用抗生素促生長劑對經濟和人類健康更為重要。
4 養殖業濫用抗生素與食源性病原菌的耐藥性
國家食源性疾病監測網數據顯示,1992年~2001年十年間,監測網地區食源性疾病的發病率整體呈下降趨勢。微生物為主要的致病因素,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沙門菌為代表,其耐藥性有增強的趨勢[30,31]。有報道在622株腹瀉病原菌耐藥性調查中,弧菌科分離率最高,為458株,占34.4%;腸桿菌科為140株,占10.1%。弧菌屬、志賀菌屬和沙門菌屬對復方磺胺甲口惡唑和氨芐西林耐藥率高達85%~90%[32]。
抗生素在水產養殖業上低劑量、長期使用,容易導致耐藥菌株的出現和蔓延。有調查表明,與水產動物感染相關的副溶血弧菌、溶藻弧菌、海鯛弧菌和嗜水氣單胞菌對常用抗生素氨芐西林、復方磺胺甲口惡唑、四環素、氯霉素和環丙沙星均產生一定的耐藥性,且逐年有不同程度的增加[33~35]。
美國有數百萬人患食源性疾病,其中32.5萬人住院治療,5000人因此死亡[36]。英國有6萬食源性病人住院治療,1800人死亡[37],其中主要的食源性病原菌為大腸埃希菌O157、空腸彎曲菌和沙門菌。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每年達14億美元,196萬患者所負擔的費用達7億美元之多,尤以耐藥菌株感染突出。研究證明,雞和豬分離菌株的耐藥性與畜牧業使用抗生素有關[38,39],其中,耐萬古霉素的腸球菌與食源性動物使用阿伏帕星密切相關[40,41]。此外,畜牧業使用抗生素與人分離菌株耐藥性具有一定的相關性也已被很多研究所證實[42,43]。
5 法規與監督
我國獸藥使用及管理由農業部負責。為加強飼料、獸藥和人用藥品管理,防止在飼料生產、經營、使用和動物飲用水中超范圍、超劑量使用獸藥和抗生素添加劑,杜絕濫用違禁藥品的行為,根據《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管理條例》、《獸藥管理條例》和《藥品管理法》的有關規定,農業部、衛生部和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2002年2月9日公布了《禁止在飼料和動物飲用水中使用的藥物品種目錄》。1999年農業部了《動物性食品中獸藥的最高殘留量》的通知,規定了對101種獸藥的使用品種及在靶組織的最大殘留限量。此外,《水產養殖質量安全管理規定》、《水產苗種管理辦法》及《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制定,為水產品質量安全管理提供了法規保障。其中漁藥使用、藥物殘留限量和漁用飼料安全限量等有關水產品質量安全的基礎性標準的制定取得突破性進展[44]。
伴隨小康社會的建設,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生活質量將日益改善,特別是在肉、蛋和奶等動物源性食品的消費上越來越注重安全和質量,限制或完全消除動物性產品的抗生素殘留,必須做到有法必依,加強養殖、流通和銷售環節的監管力度。
【參考文獻】
[1] 孔凡真. 我國肉類企業的現狀與展望[J]. 山東食品科技,2004,6(5):3~5.
[2] Gorbach S L. Antimicrobial use in animal feedtime to stop [J]. New Engl J Med,2001,345(16):1202~1203.
[3] Alliance for the prudent use of antibiotics. The need to improve antimicrobial use in agriculture: Ecological and human health consequences[J]. Clin Infect Dis,2002,34(S3):S71~S144
[4] 李凱年,姜荃. 嚴格控制藥物殘留,確保動物性食品安全[J]. 山東飼料,2004,1:13~16.
[5] 王素鳳,楊希存. 近海污染與人類健康[J]. 醫學動物防制,2004,20(1):62~64.
[6] 孫會. 飼料因素與生態畜牧業的發展[J]. 畜禽業,2005,3(7):24~25.
[7] Anderson A D, McClellan J, Rossiter S, et al. Appendix a public health consequences of use of antimicrobial agents in agriculture [M]//Knobler S L, Lemon S M, Najaf C M, et al. The resistance phenomenon in microbes and infectious disease vectors: Implications for human health and strategies for containment: Workshop Summary. Washington: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3,231~243.
[8] MacMillan J R, Schnick R, Fornshell G. Volume of antibiotics sold (2001 and 2002) in US domestic aquaculture industry [J]. Prev Vet Med,2006,73(1):197~202.
[9] MacMillan J R. Aquaculture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a negligible public health risk [J]. J World Aquac Soc,2001,32(1):49~51.
[10] 楊華,許冰白. 畜禽產品中藥物殘留監控的進展及重要意義[J]. 獸藥與飼料添加劑,2001,6(4):39~41.
[11] 陳西釗,朱蓓蕾. 食品動物組織中獸藥結合殘留的毒性[J]. 中國農業科學,1995,28(6):74~82.
[12] Barke M G, Wilson N A. Chicken meat is clearly the most important source of human Campylobacter infection in New Zealand [J]. N Z J Med Lab Sci,2007,61:44~47.
[13] 凌文華,朱惠蓮. 控制食源性疾病是一項全球關注的公共衛生問題[J]. 疾病控制雜志,1999,3(4):304~306.
[14] Shan S A. 金黃色葡萄球菌紅霉素耐藥基因由禽類菌株向人類臨床菌株的轉移[J]. 國外醫學微生物學分冊,2002,25(1):46~47.
[15] Luo N, Sahin O, Lin J, et al. In vivo selection of Campylobacter isolates with high levels of fluoroquinolone resistance associated with gyrA mutations and the function of the CmeABC efflux pump [J]. 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03,47(1):390~394.
[16] Cui S, Ge B, Zheng J, et al. Prevalence and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of Campylobacter spp. and Salmonella serovars in organic chickens from Maryland retail stores [J]. Appl Environ Microbiol,2005,71(7):4108~4111.
[17] Balter M. Scientific cross claims fly in continuing beef war [J]. Science,1999,284(5419):1453~1455.
[18] 田曉菁. 綠色壁壘對我國農產品出口的影響及對策[J]. 開發研究,2007,7(2):46~50.
[19] 彭劍虹. 我國動物源性食品質量安全問題、危害及其監管對策[J]. 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4,16(2):42~45.
[20] 于維軍. 動物疫病對我國畜產品貿易的影響及對策(上)[J]. 肉品衛生,2005,35(10):12~14.
[21] 葉佳林. “多寶魚”事件的思考[J]. 中國水產,2006,12(1):14~16.
[22] 管恩平. 中國肉品安全衛生狀況分析[J]. 中國食品衛生雜志,2007,19(1):12~15.
[23] 凡強勝,蹇慧,劉力,等. 重慶豬肉(肝)中幾種抗生素類藥物殘留研究[J]. 吉林畜牧獸醫,2006,27(3):9~11.
[24] 覃志英,蘇小川,黎軍,等. 動物性食品中3種藥物殘留狀況調查及分析[J]. 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6,23(3):503~504.
[25] 劉月淑,王紅婭,于明哲,等. 709份純牛奶中抗生素殘留量的調查分析[J]. 寧夏醫學雜志,2007,29(5):470~471.
[26] 李喜仙,呂全軍,侯玉澤. 鮮牛乳消毒牛乳中抗菌類獸藥殘留對比研究[J]. 醫藥論壇雜志,2006,27(21):58~59.
[27] 劉維華,晁向陽,蔣安文,等. 從部分獸藥殘留檢測狀況淺談畜產品質量安全[J]. 中國獸藥雜志,2006,40(5):48~51.
[28]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osts of eliminating subtherapeutic use of antibiotics, chapter 7 [M]. Washington: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1999:79.
[29] Graham J P, Boland J J, Silbergeld E. Growth promoting antibiotics in food animal production: an economic analysis [J]. Public Health Rep,2007,122(1):79~87.
[30] 劉秀梅,陳艷,王曉英,等. 1992~2001年食源性疾病暴發資料分析——國家食源性疾病監測網[J]. 衛生研究,2004,33(6):725~727.
[31] 劉秀梅,程蘇云,陳艷,等. 2003年中國部分沿海地區零售海產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狀況的主動監測[J]. 中國食品衛生雜志,2005,17(2):97~99.
[32] 姜波,方云霞,蘇兆蘭,等. 煙臺地區急性腹瀉病原菌及耐藥性分析[J]. 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0,23(6):36.
[33] 李愛華,蔡桃珍,吳玉深,等. 我國魚類病原嗜水氣單胞的耐藥性研究[J]. 微生物學通報,2001,28(1):58~63.
[34] 石亞素,童國忠,薛超波,等. 舟山養殖大黃魚爛尾病中哈氏弧菌的分離鑒定及藥敏試驗[J]. 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5,15(3):267~269.
[35] 劉軍,趙婷. 副溶血弧菌致病性及耐藥性分析[J]. 中國衛生工程學,2005,4(5):321.
[36] WHO, Foodborne Disease: A focus for health education [M]. Geneva: WHO,2000:1~6
[37] Mead P S, Slutsker L, Dietz V, et al. Foodrelated illness and death in the United States [J]. Emerg Infect Dis,1999,5(5):607~625.
[38] Engel C. Wild Health: How animals keep themselves well and what we can learn from them [M]. London: Weindenfeld & Nicolson,2002:24~38.
[39] Lathers C M. Clinical pharmacology of antimicrobial use in humans and animals [J]. J Clin Pharmacol,2002,42(6):587~600.
[40] Shea K M. Antibiotic resistance: what is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uses of antibiotics on children′s health [J]. Pediatrics,2003,11(2):253~258.
[41] Garofalo C, Vignaroli C, Zandri G, et al. Direct detection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genes in specimens of chicken and pork meat [J]. Int J Food Microbiol,2007,113(1):75~83.
[42] Helms M, Simonsen J, Olsen K E, et al. Adverse health events associated with antimicrobial drug resistance in Campylobacter species: a registrybased cohort study [J]. J Infect Dis,2005,191(7):1050~1055.
篇8
關鍵詞:規模化養殖;政府引導;管理方法指導
中圖分類號: F32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432(2010)-09-0265-1
奶牛業在畜牧養殖中投入產出率高,經濟效益好,受農民歡迎。但是由于農村奶牛的生產規模小,科技含量低,飼養回報率差,影響了奶農的收入和農村畜牧業的發展。特別是2008年以來,受“三鹿奶粉事件”的影響,不少奶農收入驟減,全國奶業出現行業不景氣,隨之而來的奶農宰殺、“賤賣”奶牛現象時有發生。奶牛養殖業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面對這種困難與窘迫的形勢,我鎮畜牧獸醫站,全體工作人員,積極配合政府部門,謀劃應對措施,在努力推進奶牛養殖業再創業方面做出了許多努力工作,現把農村奶牛養殖業的幾點思考、心得總結如下:
1 目前農村奶牛養殖業面臨的問題
1.1 奶業市場走低
鮮奶收購價格波動和變低因素,不僅使部分奶農養殖積極性受到強烈沖擊,而且使奶牛養殖數量出現急劇下降趨勢。牛奶售價過低,已經不能維持奶農正常生產甚至資金周轉;不少農民因虧本經營而被迫放棄奶牛飼養。
1.2 售奶渠道不暢通,收購企業太少,奶農經濟效益無法得到保障
加上奶廳管理無序,沒有建立科學合理的工作監管體系和有效的責任追究制度,奶廳布局不合理,造成鮮奶收購無序競爭。
1.3 政府補貼不能及時到位
許多分散養殖的奶農沒能及時拿到有效的資金補貼。或者還有部分分散農戶,愿意飼養奶牛卻沒有相應的養殖業貸款政策。這些都是影響奶牛養殖農戶穩定發展的因素。
1.4 規模化養殖程度不高
大部分以農戶分散飼養為主,飼養技術、管理水平低,抵御風險能力弱。部分養殖戶,由于受自身科技文化素質及傳統生產經營方式的影響,在奶牛喂養、品種選育、擠奶、送奶等環節缺乏科學性,使奶牛產奶量也相應變低。
2 解決農村奶牛養殖困境的有效方法
2.1 轉變養殖經營思路,增強發展信心,積極推進奶牛養殖業再創業
首先作為基層畜牧站負責人,我站主要工作人員經常深入奶牛養殖戶,對養殖及生產情況進行多次調研,并多次和縣級農業部門、奶牛協會,奶牛養殖戶、奶廳業聯手舉辦主奶牛業座談會,認真聽取奶牛行業專家的意見和建議。通過調研和座談,對奶業生產形勢有了更清醒的認識,逐步理清了發展思路,明確了“調整養殖模式,走規范化、規模化、科學化養殖之路”的指導思想。
2.2 加強組織引導,千方百計確保奶業平穩運行
一是努力實現擠奶廳與乳品加工企業的對接,引導奶廳業主與乳制品加工企業形成利益共享、風險與責任共擔的企業團體。確保鮮奶收購實現日檢和抽檢的質量檢測,質量檢測指標完全按照國家頒布相關標準,堅決查處問題牛奶,使鮮奶質量得到有效保證。同時努力培養奶農守法意識,加大衛生宣傳和牛奶業各環節監控力度。
2.3 切實提高奶牛選育、飼養水平和管理方法指導
通過加強宣傳,做好優質奶牛品種的引進和推廣工作,淘汰劣質或低產奶牛,提高奶牛群體質量;通過推廣應用青貯技術,提高對飼料的利用率,降低養殖奶牛的成本。在奶牛飼養方法和管理方面,針對奶牛的不同生長期,使用不同的飼養方法。例如應根據奶牛的月齡、性別、體重及畜舍情況及時分群管理,實行定位管理。所謂分群管理就是成母牛按泌乳階段分別集中管理,后備母牛按月齡分別集中管理。所謂定位飼養,就是無論成母牛還是后備牛都要固定床位飼養。同時要固定飼喂程序,穩定飼料品種。無論先粗后精,還是先精后粗,飼喂程序都應該固定和規范,不隨意變更。飼料品種要保持穩定,更換飼料時要有一周的過渡期。要按營養需要配料飼養,合理保證奶牛的進食量,保持能量、營養平衡。還要完善奶牛飼養環境,穩定飼養人員,保持牛舍內外及運動場清潔衛生。運動場糞便及時清理,地面要做到夏季不積水,冬季不結冰。飼喂和擠奶用具要及時清洗干凈,牛體應每天刷拭,經常保持牛體清潔。 我鎮獸醫站,配備村動物防疫協防員,每年春、秋兩季為全鎮奶牛進行免費防疫,定期舉辦奶牛養殖分散戶技術輔導。以上措施,有效維護了奶牛生產的穩定性,鼓勵和穩定性奶牛分散戶的積極性,帶動牛奶牛朝著穩定和健康發展。
2.4畜牧站積極宣傳,政府引導、養殖戶自愿參加
進入全縣奶牛協會,規范奶牛養殖協會組織,形成奶業經營網絡。畜牧站、奶牛協會組織專家座談會,定期交流,市場信息,促進奶牛養殖資源整合和持續、協調發展。
3 推進規模化發展進程
篇9
**年,全縣畜牧獸醫工作的總體思路是:以加快畜牧業增長方式轉變、推進現代畜牧業建設為中心,進一步增強做好畜牧獸醫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健全完善畜牧獸醫行政管理體制,培育現代畜牧業經營主體,大力提升動物疫病綜合防控水平,努力構建現代畜牧業產業體系,積極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工作方式轉變,努力探索符合我縣實際的“資源集約型、技術密集型、加工增值型、生態友好型”的現代畜牧業發展之路。主要目標是:畜牧業生產保持穩定,畜牧業產值增長*%,規模養殖比重提高*—*個百分點,禽流感、口蹄疫免疫抗體保護率達到**%以上,重大動物疫病繼續保持穩定控制,畜產品質量水平穩步提高。
一、以推進規模經營為重點,培育現代畜牧業經營主體。畜牧規模養殖是現代畜牧業的產業基礎,也是我縣高效農業規模化的重要內容,必須在去年快速發展的基礎上繼續加以推進,加快提高畜牧生產的企業化和工業化進程,加快培育現代畜牧業經營主體。鼓勵發展大中型規模養殖企業,引導和鼓勵“三資”發展畜牧養殖業,加大畜牧產業招商引資工作力度,按照標準化、機械化、無害化的要求,不斷改善畜禽養殖場基礎設施,優化畜禽養殖環境和生產條件,推行健康養殖和生態養殖,發展**集團種豬繁育中心、縣**萬頭基地、**兔場等一批現代化集約型規模養殖企業;培植**公司、**公司、**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有限公司、**有限公司等一批畜牧產業化龍頭。積極爭取上級財政支持,重點扶持建設**、**養殖小區、**養殖小區、**黃雞小區、**肉牛小區等一批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我縣養殖小區標準初定為:生豬年出欄*萬頭,奶牛存欄**頭,肉牛年出欄**頭,羊年出欄**只,兔年出欄**萬只,蛋禽存欄**萬只,肉禽年出欄**萬只(鵝*萬只)。結合鄉鎮總體規劃和新農村建設總體規劃,切實做好養殖小區的規劃工作,統籌安排好規模養殖建設用地和必要的基礎設施,加強養殖小區建設的登記備案和技術服務工作,按照無公害生產管理技術的要求,嚴格實行統一品種、生產和防疫等技術規范,提升畜牧養殖小區的標準化水平。要加快培育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繼續加大東海畜牧業協會、東海畜禽生產合作社、養殖經紀人等的培育力度,探索生產聯合和利益連結的有效形式,通過組織形式的調整,促進生產規模的擴大,密切產加銷各環節的銜接。今年省里將安排專項畜牧資金,加大投入并主要用于引導推進畜牧規模養殖發展,重點支持標準化畜牧規模養殖小區建設,支持方向是養殖圈舍建設和畜禽糞尿綜合處理補助。
二、以規范活畜禽經營市場為重點,提高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水平。重大動物疫病防控是社會公共衛生的重要內容,也是現代畜牧業發展的內在要求,必須進一步強化責任,落實措施,確保實效。要繼續堅持常年免疫和強制免疫制度,以禽流感和口蹄疫防疫為重點,組織實施春季突擊防疫、夏季生豬高熱病防治和秋冬防疫百日會戰三大行動。完善牲畜標識制度,規范免疫程序,提高免疫質量;加強疫情監測,開展預警測報,科學指導防疫;嚴格產地報檢制度,實行屠宰同步檢疫,保證畜產品安全;完善應急機制,規范疫情報告,提高應急反應能力,果斷處置突發疫情。要特別重視和加強市場流通環節重大動物疫病監控工作,加強畜禽運輸檢查消毒及備案工作,嚴防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動物疫情的發生和流行。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和省政府辦公廳“關于整頓和規范活禽經營市場秩序的通知”精神,嚴格活畜禽經營市場動物防疫條件,嚴格活畜禽市場準入制度。建立健全活畜禽交易疫情可追溯制度,推行旱禽、水禽分區交易和定期休市制度。要協助有關部門做好活畜禽經營市場建設規劃、市場活禽宰殺行為規范,逐步推行“禽類定點屠宰,白條禽上市”制度,引導居民轉變消費活禽的習慣,提倡營養消費、健康消費、安全消費。
三、以推進產業化經營為重點,構建現代畜牧業產業體系。畜牧業產業鏈長,輻射帶動面廣,經濟優勢明顯,要以適度規模集約化養殖業為基礎,以畜產品加工業為重點,帶動種畜禽產業、飼料產業、畜牧機械制造業、物流服務業的同步發展,不斷提高畜牧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逐步構建現代畜牧業產業體系。要建設一批區域性優質商品基地。包括:1、分布全縣的**萬頭**優質豬基地,2、以**為中心的**萬只溫氏優質雞基地,3、以**為中心的**萬只**肉鴨基地,4、**鄉鎮**萬頭肉牛基地,5、**部鄉鎮**頭奶牛基地,6、以**為中心的西北部鄉鎮**萬只**肉兔基地,7、西南部鄉鎮**萬只**蛋雞基地,8、**的萬頭淮豬基地。以推進畜牧規模養殖和無公害畜禽產地認定、無公害畜禽產品認證為抓手,全面提高我縣畜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要大力發展畜產品加工業,把畜產品加工作為提升畜牧業產業化水平和經濟總量的關鍵來抓,扶持鼓勵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加快發展畜產品屠宰、加工、分級、保鮮、貯運和連鎖銷售,支持大型加工企業建設原料直供基地和加強與規模生產基地產銷協作,完善公司+基地+農戶生產經營模式,形成一批帶動力強的優勢企業和著名品牌,包括**食品、**食品、**食品等,要加快提升飼料產業(**公司、**公司)經濟總量,繼續優化內部結構,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競爭實力的品牌、省級品牌和國家級免檢產品,培育大企業,形成大產業。
篇10
近年來,德江縣瞄準“工業興縣、園區興工”目標,結合縣域經濟發展,全面推進微型企業發展深化改革,打造貴州德江經開區微型企業創業園、泉口萬畝草場生態畜牧養殖微企園和桶井鄉場壩村微企村,初步實現了微型企業的集聚發展,為下一步的集群發展打下堅實基礎。同時,為企業提供良好的生產和工作環境,通過強化服務增強吸引力,進一步吸引市內外、省內外、國內外的資本、人才、技術以及先進的管理方法、經驗集聚園區,從而使產業園區成為具有德江縣特色的外向型經濟窗口、基地與試驗田,有效推進德江縣城市化進程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優化和升級,有力地促進了德江縣“開放帶動”、“可持續發展”和“城市化”戰略的實施,有力地促進了德江縣經濟的持續、健康、快速發展,得到省市主要領導的肯定,被譽為“德江模式”。
2012年以來,德江縣緊緊抓住省委、省政府“3個15萬”扶持微型企業發展的機遇,按照省委書記趙克志抓好微型企業發展的要求,在省、市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按照“五個優先”(項目優先審批、用地優先安排、產業優先扶持、資金優先支持、融資優先推薦)發展原則,采取“政府主導、市場運作、社會參與”的模式,制定出臺優惠政策,創新投融資機制,以返鄉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退役軍人等為創業主體,整合各類資源,大力發展微型企業。目前,全縣共有微型企業550戶,帶動新增就業人員3025人,其中六大重點扶持行業微型企業占扶持總數的30%;財政補助資金到位1796萬元,稅收獎勵56戶64萬元,貸款支持116戶1297萬元。
順勢而為 抱團發展
隨著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不斷加快和完善,德江的交通區位優勢已逐步凸顯,東部發達地區產業的梯度轉移,各項鼓勵和支持就業創業政策的相繼出臺和開發區龍頭企業的帶動,諸多利好因素的疊加使得建設微型企業創業園成為人心所向、大勢所趨、發展之要。
為使微型企業集聚發展能落地成長,德江縣緊緊抓住建設微企創業園這個“一子落而全盤活”的關鍵環節,率先突破,以點帶面。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多次帶隊現場調研和反復研究,積極挖掘潛在的產業轉移因素,著力建設創業就業基地,全力打造微企創業園。縣分管領導多次召開專題會議反復論證,決定充分利用微型企業吸納就業能力強、創業方式靈活等特點,利用貴州德江經濟開發區拆遷安置街和一期4萬平米標準廠房,以“園區發展”帶動“微企發展”相結合、“移民搬遷”與“產業發展”相結合的方式組建了首個城區微型企業創業園,成為該縣在全省率先垂范的第一家微型企業創業園,多次成為全省(市)項目現場會的觀摩點之一,成為落實省委、省政府抓微型企業要求的一次成功嘗試,得到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肯定。
城區微型企業創業園以園區發展為平臺,以迪蒙科技、昊誠服飾等龍頭企業為依托,可發展298家微型企業,為返鄉農民工、大中專畢業生、移民搬遷和拆遷安置戶提供就業崗位1800多個。現已落戶105家,持證上崗600余人。
因勢利導 循序漸進
新形勢下,微型企業發展是一場攻堅戰、持久戰,任務艱巨繁重。為此,德江縣決定在有條件的地方依次推開,突出強調創業園的四大功能:為附近居民就地就近提供就業崗位;有效解決因城鎮化建設、工業園區建設、移民搬遷和民生工程建設等拆遷安置群眾的生產生活問題;實現資源更好配置,形成集聚發展效應;有利于龍頭企業的帶動,減少投資創業風險,實現微型企業集聚發展、抱團成長。
為確保這項政策能真正惠及群眾,縣分管領導率縣微型企業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多次到相關鄉鎮實地調研,在同等條件下,選擇了基礎設施、創業激情等條件較好的地方打造創業園示范板塊,決定在利用省追加微型企業指標、不多占年度分配指標的基礎上,在鄉鎮和村級兩個層面上做文章,將微型企業創業園模式發展到鄉鎮、到村組。經層層篩選,結合科技扶貧種草養羊、石漠化治理和生態旅游等項目,打造了泉口萬畝草場生態畜牧養殖微企園,不僅充分整合并發揮了各項目的資源優勢,而且解決了各項目在推進過程中缺陷和不足,達到了生態環境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目前,泉口萬畝草場生態畜牧養殖微企園有微型企業42戶,帶動群眾就業223人。省、市領導調研后認為,德江能舉一反三,因勢利導,打造適宜當地發展的微型企業園,起到的示范帶動效果必將為全縣微型企業的大發展帶來巨大的生機,必將成為德江打造微型企業的另一張名片。
與此同時,結合“四在農家?美麗鄉村”行動,在鄉鎮領導特別重視、生態條件較好、種植養殖積極性很高的桶井鄉成立了場壩微企村,成功促進村辦12戶微型企業聯合抱團發展,在推動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也為農民不出村就工作提供了一條可行之路。目前,微企村共自籌資金350萬元,建鋼化大棚15個,標準圈舍4500平方米,帶動群眾就業 65人。這個模式的成功打造,對“3個15萬元”扶持政策這個改革紅利落戶農家造福于民提供了一條新路子,對村鎮企業的發展提供了良性土壤,也為相關部門節約了管理成本,提高了服務質量。
此外,借鑒先進理念,對微型企業發展路子大膽探索,組建微型企業創業園作為培育微型企業發展孵化器,形成“龍頭企業+微型企業”運作模式,使微型企業集聚發展,抱團成長,實現資源更好配置,達到中、小、微型企業同步發展的目標,減少投資創業風險,有效解決了因城鎮化、工業化造成移民搬遷和拆遷安置群眾生產生活問題,既讓“安置街”變身“創業園”,又有利于矛盾糾紛的化解和促進社會和諧。生態畜牧養殖微企園(村)不僅解決了土地流轉和牲畜投入帶來的租金、分紅等管理難題,而且還為微型企業搭建了平臺、化解了風險,對山區農業現代化建設無疑具有較好的啟示意義。
政府主導 市場運作
實踐證明,通過積極探索并找準打造微型企業發展路徑的結合點、著力點和突破點,德江縣微型企業園發展取得了看得見、摸得著的成績,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經驗:
政府主導是基礎。微型企業園的成功推進得益于縣各級領導的高度重視,縣四大家主要領導多次到相關部門、企業調研并現場指導工作,先后出臺了《關于創新工業園區企業融資試點工作的實施意見》、《關于德江縣進一步加強各項產業貸款貼息管理暫行辦法》等一系列文件,統一規劃地方創建微型企業園,政府完善“三通一平”等基礎設施建設,企業自建或租賃廠房經營,租賃廠房統一由政府定價(門面租金控制在合理價位且3年內不得漲價),并撥付辦公經費45萬元,為微型企業的發展提供了組織保障。
市場運作是關鍵。德江縣在創建微型企業創業園的同時,積極引導企業按行業盡量組合成公司,按自愿互利原則促進企業聯合,以入股分紅的方式提升企業辦事創業的積極性,以市場規律來辦事,提供條件努力創造經濟實體。
政策宣講是抓手。設立咨詢服務站,并充分利用電視新聞、電子顯視屏、宣傳專欄、網絡等宣傳媒體進行宣傳,編制印發《貴州省關于扶持發展微型企業相關知識問答》及辦事指南等資料3萬余份,營造微型企業創業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