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孩子范文

時間:2023-03-19 05:17:1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我們的孩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問一位準備把孩子送出國的朋友:為什么砸鍋賣鐵妻兒離散,也要走這條路?朋友是校長,他想得很“明白”:我作為職業入的最大責任就是留住我們的學生,但作為父親的最大責任就是送走我的孩子。

他說:中國教育正被一種不可控的系統性惰性挾持,而且越惰性越難改,越難改越惰性。當這個社會逐漸喪失賴以健康的自然環境和城市環境,我們的教育同樣在逐漸喪失通往幸福的教育基礎和教育價值;更悲哀的是,本應該作為舞臺主角的學生、教師和校長,不幸淪為了看客,深感自己無力改變既定的劇情……

看著這位中年爸爸仿佛青春期渴望離家出走的孩子一樣悲壯,我建議他,可以想得樂觀一些,為了自己的兒子,或者兒子的兒子,不妨立即動手在學校里做一些浪漫的事。

我的樂觀來源于歷史:記得拿破侖時期,德意志民族在整個歐洲就等于懶惰的代名詞,階層固化令系數人毫無創新改變的動力。然而五十年后,全歐洲都懶惰下來,德國人卻成為最勤奮的民族,他們仿佛一夜之間締造了最強大的工業能力,而且直到今天依然傲視全球。

一個公認沒有希望的民族爆發出如此強大的能量,我們不得不歸結為“歷史老人的幽默與智慧”:教育的落后帶出了全民大辦教育的進取心,社會形態的封閉推動了大變革的加速,德國人反而迎來了歷史上最深刻的轉型,大多數人為此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向上的通道霍然張開,每一個人都可以憑借有良心的奮斗改變生活……

人性有兩面,所以社會如鐘擺。中國教育問題的根源同樣在于層層的固化:“好學生”與“壞學生”在小升初的時候固化了;

“優秀老師”與“普通老師”在單一的評價體系里固化了;“卓越學?!迸c“薄弱學?!痹跂|西有別、城鄉二元的結構里被固化了……大變革的前夜,黑暗卻仿佛看不到盡頭。

但假如您留心,依然可以看見那枚歷史的鐘擺正在加速擺過臨界點,一些“前因”正幫助我們預見那必然來臨的“后果”——

一、全社會正在進行前所未有的觀念重塑,比如,幾乎每一個校長、教師以及家長都越來越贊同:沒有考試的教育是不行的,僅有考試的教育是不夠的;

二、當教、學、官、民在新的觀念下笨拙起步,卻一時抓不住新的結果,不得不回頭更緊地抓住舊的體系時,我們知道種子其實早已埋在地里,等待的不過是倒春寒后又一場蓬勃的春雨;

篇2

外婆去世后,外公病了。他的精神時好時壞,總黏住媽媽一個人。

快放暑假時,媽媽很焦慮。公司安排她去北京學習,她丟不下外公。我早就對她有意見,覺得是她慣壞了外公。

爸爸常年出差,媽媽獨自包攬外公的大小事務。一年時間,我就在她的頭發里發現好多根白發。我勸她丟開手,她忍不住落淚:“你外公現在就是個孩子,他需要我。”

我告訴媽媽,外公把自己封閉在只有他和女兒的世界里。雖然他感覺很安全,但對他的恢復并無益處。 “他需要面對現實,積極地做康復運動。他應該知道還有其他人在關心他,只有承受外面的世界,他才不會孤單?!蔽冶П寢專拔仪宄夤F在是需要呵護的孩子,可他不是你一個人的孩子。媽媽,我一樣愛他,給我機會吧?!?/p>

(2)

我推外公去機場送媽媽。媽媽強忍眼淚,反復交代外公的衣食住行。我很輕松地笑,讓她放心。外公起初有些懵懂,看見媽媽慢慢走遠,并朝他揮手才醒悟。他大聲叫喊媽媽的乳名,想轉動輪椅追過去。媽媽控制不住,求助地張望著我?!白甙桑視煤谜疹櫵??!蔽益i住輪椅。

“壞蛋,壞蛋?!蓖夤K于明白是我分開他們父女,拼命地撲打我。

眾人圍攏過來,紛紛向我們投來關切的目光。我蹲在外公膝前,對大家說:“我外公以前是教授,會唱歌劇,喜歡養花,今年暑假他要和我一起生活?!?/p>

外公敲打我的手突然失去力度,怔怔地看著我,聽我說話。瞬間,我心里透出亮光,他纏了媽媽一年,從不肯讓我接近他。我一直以為他糊涂了,原來他的意識還是清醒的。

我告訴他,媽媽出遠門了,家里就剩下我們兩個人。“誰幫我洗澡?”他脫口問。我不由樂了,故意打趣說等媽媽回來。

“我會臭的!”他兇巴巴地吼道。圍觀的人們發出善意的笑聲。外公不由得急躁起來,催著讓我推他回家。我指指媽媽的背影,他氣沖沖地罵:“沒良心。”

打開輪椅,我推他出去。晴空萬里,外公突然說:“彩彩,我想吃餃子,芹菜餡的。”

(3)

我請了男護工,晚上幫外公洗澡。他干干凈凈地出來時,我遞給他一對拐杖。

“我的輪椅呢?”他急了。我說在家里必須拄拐杖,因為他還有行走能力。外公一聽猛地推開護工,故意倒在地上。

護工看外公又哭又鬧,心下不忍,勸我遷就他。我知道外公依賴慣了輪椅,不會輕易妥協拄拐杖的。

我送走護工,去臥室抱毯子。外公還躺在地板上,不停歇地喊著媽媽的乳名,罵著我。我看他雙腿伸展,蹬動很有力氣?!澳闳绻辉敢庵艄照?,今晚就在地板上睡覺?!蔽曳畔绿鹤?,坐在沙發上看電視。

正在這時,電話響了,是媽媽。外公一聽我叫媽媽,更加來勁:“法西斯,壞蛋。還我輪椅,還我輪椅?!眿寢屄犚娡夤暮敖?,一個勁兒地追問緣由。

我故意提高聲音:“外公以前總說要做百齡老人,可離他的目標還有三十年。媽,你愿意外公就這樣頹廢下去?”

媽低聲央告,說外公如今只是一碗熱飯的要求,別折騰他。我偷眼看外公,他逐漸安靜下來,在偷聽我和媽媽的電話,不由得鼻子一酸。

“媽,外公一直是我心里的英雄,我不會讓我的英雄倒下去。外婆不在了,還有你,還有我。我知道外公很想去給外婆上墳,但外婆肯定不愿看見一個萎靡不振的糟老頭子。我們要幫助外公康復,難道你對自己的爸爸沒有信心?”

這時,我看見外公,悄悄地在用雙手支地,試圖起來。可他在輪椅上坐的時間太久,力氣一下子恢復不了,又趴在地上。

“壞骨頭?!蓖夤莺萸么蜃约旱纳眢w,喊叫著。

(4)

一星期后。

我關掉空調,打開所有的窗戶。我要外公在客廳練習拄拐杖走路。

“太熱,太熱?!彼氯?。我說就是讓他出汗,總吹空調對身體不好。黃昏的風吹動陽臺的風鈴,叮叮咚咚地響。

外公盯著我,看了好半天。我面無表情,擇著芹菜?!拔也怀燥溩?,可不可以不走路?”他用商量的口氣試探地問我。我搖頭,再搖頭。

“摔倒了怎么辦?”他轉移話題?!澳闳绻约浩鸩粊?,我可以扶你。”“摔死了呢?”他氣鼓鼓地繼續問。

我起身去廚房和面,對他說:“你要是不怕外婆罵你沒出息,你可以不珍惜自己?!鄙砗螅瑐鱽硗夤室饽霉照惹脫舻匕宓木揄?。我回頭一笑,“沒關系,咱家是一樓,再用點力氣,等會兒多吃碗餃子。”

透過虛掩的廚房門,我偷偷地看客廳里的外公。

只見外公坐在輪椅里發一陣子呆,一只手拄著拐杖,一只手按住輪椅,試圖站起來。我的心撲通撲通地跳,生怕他摔跤。外公把腳穩穩地放好,晃晃拐杖,確定沒問題后,離開了輪椅。

他艱難地向前伸出一只腳,站定,另一只腳在地上拖過去。一步,兩步,竟朝著廚房走來。

我手忙腳亂地舀面粉,倒水。

外公靠住墻壁,用拐杖推開門,“餃子皮別太硬,不好消化。”我忍住笑,低頭攪拌著。他用拐杖咚咚地敲門:“跟你說話呢?”

我故意猛地抬頭,大叫:“外公,你會走路了!”他仰起臉,得意洋洋?!巴夤?,別累著。”我討好地說。

“看不起我,不搭理你?!彼f著扭轉方向,一點點挪向陽臺。

我不由得在身后抱住他:“外公,一切都會好的。你記住,你是彩彩的英雄。”

(5)

每天下午,我都要陪外公在家練習走路。他走得很吃力,又沒開空調,一會兒工夫就大汗淋漓。等護工上門給外公洗澡,他就喋喋不休地講述自己的進步?!拔易吡藘蓚€鐘頭,喝掉三杯水。這些天,我感覺渾身有勁了。”

護工也很高興,幫他洗頭洗澡,換上新衣服。

我在客廳的角落擱置一塊大鏡子,讓外公自己在鏡子前打量。他一會兒夸自己氣色好,一會兒說拄著拐杖出去丟人。

我問絮絮叨叨的外公:“你還能想起很早以前的事嗎?”他停頓半晌,“我以前好像是教授,還喜歡養花?!蔽液芨吲d,外公的體力和精力都在逐漸恢復。

大清早,我推外公去花卉市場。

他問:“彩彩,我喜歡什么花?”我說他自己都記不清楚,我當然更不知道?!安贿^我媽說我的名字是你起的,和花有關系?!?/p>

他不再說話,皺眉頭苦思冥想。

到了市場,我們挨著轉,看得眼花繚亂。

看見一盆韋陀,外公突然叫:“彩彩,我要買它?!蔽覇査?,他說不出來。

賣花的人講,這盆韋陀今晚就會開花。

夏夜的月色從窗外透進來,清涼迷人??蛷d的桌上,枝葉翠綠的韋陀靜靜地閃著幽光。我和外公并排坐在沙發里,盯著花盆。

夜已近半。外公毫無倦意,不時拍拍我的手背,“彩彩,這情景好熟悉。我好像想起點什么,不過說不大清楚?!蔽仪逦馗惺艿酵夤睦Щ蠛图?,只是握住他的手,默默地等待著。

終于,月色里,韋陀的花筒慢慢翹起,絳紫色的外衣徐徐打開,無數花瓣組成的大花就那樣突然開放了。一瞬間潔白如雪,花瓣和花蕊都在輕輕地顫動。

外公被震撼了,他雙手顫抖身體搖晃,歡喜地大喊大叫:“彩彩,我想起來了,你出生從醫院回家那天,晚上我抱你在陽臺上看月亮,韋陀就是這樣開花的。是的是的,彩彩,你知道外公為什么給你起這個名字嗎?”

(6)

我伸手,輕輕地撫摸著艷麗動人的花瓣。我當然知道在很久前,我親愛的外公抱著剛出生的我看月亮,激動地朗誦唐詩宋詞。然后,陽臺上的韋陀就這樣開花了。

這些年,媽媽一直在說,花開時,外公欣喜若狂,一會兒高高舉起我,一會兒又親吻我的臉。最后,給我起名叫彩彩。他說要我一生,都漂漂亮亮。

光陰荏苒。

我從襁褓中的嬰孩蛻變成一朵美麗的花,中間,用了二十年的時光。而數年如一日嬌慣我、疼惜我的外公,卻經不住歲月的蹉跎,在我成長的過程中,他漸漸失去力量,丟失記憶,成為一個需要人照顧的孩子。

從外公生病思維逐漸糊涂開始,我就一直在想著如何幫助他,讓他振作起來,幫他打通記憶的閘門。可媽媽不肯配合,總說外公是個孩子,只是一碗熱飯的需求。

我不同意。因為我清楚我和他,有今生沒來世,這輩子,我必須為他做完該做的一切。有時,愛,就是這樣殘忍,鐵了心腸,眼睜睜看著他,蹣跚學步。但只要他這樣做了,他就能重新發現自己的世界,有多么美好,有多少希望。

(7)

外公終于徹底清醒,他哭了。

“彩彩,我清楚你外婆是真的離開了我。彩彩,我想她……”

我替他擦拭眼淚,告訴他,等他好起來就去給外婆上墳。三人同行,我,媽媽,還有我親愛的外公。

“不要怪我逼你學走路,多吃飯,多喝水。外公,我想你再舉起我,高高的,能摸到月亮。”外公破涕為笑,靠著我的肩膀幸福地嘆氣。

“彩彩,每天能看你漂漂亮亮地出門,平平安安地回家,外公很滿足?!?/p>

幽靜的月光下,韋陀的花冠緩緩閉合,花瓣一片片凋謝。

韋陀,就是曇花。

篇3

關鍵詞:愛;教育;公平;理智;傾聽;接納

教育界有一句名言:沒有愛的教育是死亡的教育,不能培養愛的教育是失敗的教育??梢姟皭邸睂逃齺碚f是多么地重要。孩子到學校來不僅要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要讓他們感受到愛、懂得愛,這樣學生才能學會愛別人。

教師熱愛每一位學生,才能贏得所有學生的尊敬,才能建立起“尊師愛生”的和諧師生關系。我國近代的教育學家夏丐尊曾說過:“教育之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稱其為池塘,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只有真心熱愛每一位學生,才能喚醒孩子心中的愛,一個心中有愛的人才會有未來。在筆者工作的十余年里,對“愛”是這樣理解的:

1愛是公平

在教育中,我們對學生的愛應該是正直、公正、坦蕩、無私的,不是偏狹、庸俗的。因權勢而愛,因門第而愛,因金錢而愛,都會敗壞社會風氣,污染學生純潔的心靈。我們不能因為學生的家庭背景和學習成績的不同就對他們“區別對待”,認為成績好的孩子做什么都可以原諒,成績差的孩子做什么都是錯的。如果這樣做了,只能讓學生從小學會“勢力眼”,也會讓學生和老師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

2愛是理智

在教育中,我們對學生的愛應該是是理智的,而不是盲目、沖動的。盲目的愛缺乏是非感,無明確的目的性,不能有力地引導學生向好的方向發展,不能有利地抑制和消除學生自身的不良因素。我們不能因為愛自己的學生而去無原則地袒護他們,在他們犯錯誤的時候也輕描淡寫,不去追究,如果這樣做了,只會讓我們的學生是非不分,事理不明,遇到事情后沒有擔當,沒有責任心。

3愛是理解和傾聽

我想以兩個實際的案例來說明:

案例一:

小C是班里一個受人歡迎的男孩,他性格開朗,為人正直,但是這幾天卻很反常,上課時萎靡不振,蔫蔫地趴在桌子上,作業也做得亂七八糟。課間,我把他叫到辦公室,詢問情況,他向我說起了心中的苦惱:姥爺前段時間去世了,媽媽的情緒特別不好,老是對他發脾氣,覺得他這兒做不好,那兒也有問題,還總是不信任他,連正常的和同學之間的交往都幾乎要被媽媽限制了。于是他感到很苦惱,所以就做什么也提不起興趣,甚至想到用自己的不用功來“報復”媽媽……了解到這些之后,我開導小C,告訴他要站到媽媽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媽媽失去親人很痛苦,但是她做為成年人還得繼續肩負養家的重任,媽媽的壓力可想而知,做為兒子我們要學會替媽媽分擔,做到讓媽媽少操心。我還建議他用書信的方式和媽媽溝通,讓媽媽明白他其實很懂事,不用老擔心他……經過一節課的交談,小C的心結打開了,眼睛里閃著亮晶晶的東西,臨出門時他對我說:“謝謝您,老師!”

案例二:

小G是另一個班一個乖巧的小女孩兒,可是卻連續幾天沒有交我的數學作業,很納悶,于是叫她到辦公室來,剛聊了兩句孩子就大哭了起來,她哽咽著說:“爸爸媽媽不管我了,只管妹妹……”原來,小G家里除了她還有兩個妹妹,爸爸在外上班,媽媽在家帶她們姊妹三人,可能是孩子正處于青春期,特別敏感,她總覺得父母現在只管兩個妹妹,不喜歡她,她和妹妹們發生沖突時父母也只管怪她,她說:“爸爸媽媽都不喜歡我了,我為什么還要好好學習?”聽完這些情況,我當著小G的面給她的媽媽打通了電話,和她媽媽聊了一會兒,告訴她孩子最近在學校的變化,媽媽聽完后說可能是最近兩個小女兒太調皮,讓她忽略了大女兒的感受,回家后一定和孩子溝通,她的媽媽還說:“請老師轉告孩子,爸爸媽媽是非常愛她的?!毙聽完這些話后,情緒穩定了,覺得自己的想法很幼稚,第二天開始數學作業又整整齊齊地交上來了。

上面兩個案例中,如果沒有愛,我們可能只能看到學生不認真,如果沒有傾聽我們就永遠不可能知道孩子內心的想法,就很可能用簡單粗暴的方法去處理這些事,事情有可能就會向非常不好的方面發展。

4愛是接納

我們的學生畢竟是孩子,他們犯錯誤是在所難免的,尤其是我們常說的“后進生”,他們敏感而脆弱,總想用一些非同尋常的方式來引起大家的注意,證明他們的存在;他們對待同學蠻橫無理但同時又畏懼老師的批評;他們渴望與同學交往但是因為經常被別人看不起所以很很孤單;他們渴望進取但是往往又因為意志力薄弱所以不得不放棄;他們往往會同樣的錯誤犯好多次,比如不交作業、遲到、上課不專心聽講影響班級秩序,更有甚者還會抽煙、打架,“后進生”是一群特殊的群體,他們有特殊的心理和行為,對待這樣一群孩子首先我們要學會接納,接納對他們來說是最大的愛,因為很多“后進生”都是因為長期得不到來自家庭和他人的愛才會變得叛逆,其實他們經常在痛苦中掙扎,特別需要別人拉他們一把,這個時候我們做老師的要寬容和接納他們,要比對別的孩子更要寬容,這樣這些孩子才會向老師敞開心扉,當我們能走進孩子的內心才能起到教育的作用,否則孩子永遠對老師有一種防備的心理,很難改變。

蘇霍姆林斯基說:“要成為孩子的真正教育者,就要把自己的愛心奉獻給他們?!苯處煱褠垩b進學生的口袋,口頭的、書面的、言語的、行動的,讓一個孩子生活在愛之中,他就學會了這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我堅信只要我們做老師的能把自己的真心獻給我們的學生,用我們真心去澆灌孩子們的內心,我們的學生就一定能沉著而穩健地邁出他們人生路上的每一步。因為,我們的愛才是孩子們的未來!

參考文獻:

[1]【蘇】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3,4

篇4

那么如何真正發揮教育的獨特作用,我想只有我們從幼兒身心發展規律及健康教育規律出發,把握好時代的特點,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小班的樂樂在從廁所回活動室的路上不小心摔了一跤,他趴在地上大哭起來,旁邊的老師鼓勵他站起來,可是他依舊自顧自地嚎啕,無奈之下老師只好把他抱起來;大班幼兒玩積木的時間到了,小朋友們都興高采烈地選擇了自己喜歡的積木,可是小磊突然告訴老師,他不想玩了,原因是他最想玩的積木被別的小朋友拿走了;中班的紅紅在玩沙子的時候看到別的小朋友比自己擺的造型好,一氣之下毀了自己的沙堆并把小朋友的造型弄的亂七八糟……面對這些例子,我不禁產生了疑問:我們的孩子怎么了?我們的幼兒教育怎么了?在鼓勵教育、賞識教育被人們極力稱道的今天,它能不能解決這些教育問題呢?

曾聽過這樣一句話:沒有挫折的人生不能算是美好的人生。俄國科學家列別捷夫曾說:“平靜的湖面練不出強悍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痹缭趹饑鴷r期孟軻就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這些說明挫折是磨練一個人的意志,使人走向成熟和成功的重要途徑。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可能一帆風順,特別是現在的孩子多“生長在溫室“,受到家中眾人乃至幾代人眾星捧月般呵護。在幼兒階段,挫折教育該如何進行呢?

心理學認為,挫折是個體的意志行為受到無法克服的干擾或阻礙,預定目標不能實現時所產生的一種情緒狀態,也就是俗話所說的“碰釘子”。包括三層含義:挫折情境,即干擾和阻礙意志行為的具體情境;挫折認知,個體對挫折情境的認知、態度和評價;挫折行為,指伴隨挫折認知而產生的情緒和行為反映,如憤怒、焦慮和攻擊等。一般而言,易受挫折的孩子往往表現出以下特點:追求的目標不切實際,對追求目標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難缺乏心理準備,缺乏應付困難的能力,夸大困難、缺乏自信等。

針對幼兒的身心特點,我們可采取以下方法進行挫折教育:

一、營造寬松的家庭氛圍。父母應重視創建寬松的家庭氛圍。不能對孩子期望值過高,否則會增加其心理壓力,使之不敢面對挫折;但也不能總貶低孩子,對其不抱期望,因為這同樣會傷害其自尊,致其逃避挫折以求安穩。所以父母應盡可能給孩子更多的選擇,使之從自己選擇所致的挫折中成長。

二、家長以身作則。生活中孩子最好的榜樣是父母?!吧斫讨赜谘越獭?,父母對待挫折的言行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父母可以經常把自己生活和工作中克服各種大小困難的事例告訴孩子,并與之分享戰勝挫折后的快樂。

三、培養孩子自立。家長應確立與孩子的“顧問”與“詢問者”關系。父母可向孩子提供建議和咨詢,由孩子自己想辦法解決困難。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困難不要都由家長包辦代替,不要把孩子前進道路上的障礙消除的干干凈凈,而應讓孩子漸漸學會面對生活中的問題。這有助于培養孩子戰勝挫折的能力及對其行為的自我負責精神。

四、寓挫折教育于游戲。在游戲或故事場景中,用“角色語言”鼓勵孩子,會比平時的勸解更加有效。孩子愛聽奧特曼,愛看《大頭兒子小頭爸爸》,當他遇到困難求助時,正好順著他的興趣點,給他講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是怎么樣克服困難的,用他喜歡的角色形象做“代言人”,鼓勵孩子克服困難,這也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適當的給予批評,讓孩子品嘗失敗的滋味。現今的孩子,大多處于“眾星捧月”的地位,如果只受到表揚,久而久之就會產生不能接受批評的心理,聽到批評就會沮喪、惱怒或喪失信心。這樣的孩子走上社會后,往往不能正確對待生活道路上的各種挫折和失敗,所以平時對孩子應及時引導,適當批評,指出他的缺點和不足,讓他明白他并不是完美的個人。

六、帶孩子參加各種活動,尤其是戶外活動,進行體能上的磨練。讓幼兒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農村家長更可以利用干農活的機會帶孩子下地勞動,讓他從中體驗勞累、艱辛,體會到生活中除了甜,還有苦和辣,讓他在各種環境中受到磨練。

在挫折教育的實施過程中,大家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度”的把握。適度的挫折教育對孩子是有利的。如果挫折過度了,孩子受到的打擊太多,就會產生嚴重的挫折感,并對失敗產生恐懼,最后喪失對事物的興趣和信心。

二、時機的把握。對幼兒進行挫折教育,不用故意創設情境,關鍵是要把握生活中真實的情境,有針對性地對幼兒進行挫折教育。如:帶孩子出去散步時,孩子經常走一會就不想走了,這個時候要多鼓勵他自己走,磨練他的意志。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比創設的挫折情境更能起到挫折教育的效果,關鍵是要把握時機。

篇5

我今年小學六年級,一些事情完全可以自己獨立完成,可是家長,卻總要插一腳進來。

過馬路,雖然學校門口的馬路是十字路口,可是,我已經有足夠的能力自己走了,走人行橫道,看紅綠燈,還有右拐的車開的轉向燈。可是,家長卻不相信我能自己過,甚至說:“什么?你能自己過去?別吹了吧!那車還不撞死你!”這句話,有一點傷了我的心。他們沒有想到,自己的孩子,其實比自己更自覺,走人行橫道,紅燈停,綠燈行,孩子比他們自己記得還牢,做得更好。

我不是沒心沒肺,我說得有些話,其實都是為了緩和氣氛的開玩笑,可是家長偏偏較真,本來是好心,卻不被理解,最終還挨了罵。

看著樓下的同學在一起嘻嘻哈哈地玩耍著,我卻沒有玩耍的權利。

篇6

今年以來,山東省蘭陵縣八名初中女生對一名初一女生拳打腳踢,多次將其打倒在地;江西永新一女生因管理同學與其產生矛盾,遭七八名初中生圍毆下跪、掌摑;浙江慶元四名初一男生將一名小學一年級男孩關在黑屋里毆打,用繩拴脖、煙頭燙身;廣東汕尾一名初中女生被十名女生扒衣服毆打,并被拍、視頻上傳網絡……記者粗略統計,今年上半年媒體公開報道的校園暴力事件,竟多達20余起。

一年來,我們從各種媒介中,不時看到發生在校園里的暴力事件,有些報道還使用了“欺凌”“霸凌”這樣的詞語。看看多名女初中生打一個女孩的視頻,那些打人的女孩子嘻嘻哈哈,漫罵言辭隨心所欲,施暴撒狠不以為然,而被虐的女孩子一味退讓,軟弱不支,喪失了做人起碼的尊嚴。

還有,多名中學生攔路截堵小學生,搶奪零花錢,不給就動手;多名學生在馬路上殘忍地傷害小貓小狗;等等。這些問題和現象,讓社會和每個有孩子的家庭感到恐慌,更引起學校教育工作者的關注,引發家庭教育研究人員的高度重視和深入思索。

社會、學校和家庭的多種不良因素影響了青少年

我們的社會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精神文明日益提高,學校教育更加科學規范,孩子言行彬彬有禮。但是,在黑暗處、在廁所里、在背街里巷、在虛擬空間,我們的孩子怎么了?這些現象與我們以下幾種社會現象和問題是分不開的。

當前孩子們迷戀網絡游戲中的激烈暴力沖突、竭力廝殺和充血復活,使得孩子不尊重生命、無視彼此的傷害。

“非常六加一”家庭模式,三種有問題的教養方式也是重要原因:一種是過度溺愛,滿足孩子一切要求,替孩子做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家長對孩子沒有原則、沒有底線。導致孩子唯我獨尊,意愿得不到滿足時,沒有正確的處理方式,小時撒嬌,大了撒野。第二種是因為家庭不和諧、教育外包或父母忙于生計忽略對孩子的培養,孩子缺少關愛、缺少陪伴、缺少理解、缺少尊重,心理變化長期被家長忽視,孩子沒有安全感,心靈孤獨。當出現一些問題時,又被老師“扣帽子”,被家長“打棍子”。第三種是因為家長對孩子瞎愛,冷熱不均的愛。對孩子的成績、才華高期望和高要求,對孩子的生活總是包辦和滿足,這種上躥下跳的愛致使孩子喪失了德行和責任,為所欲為。

家庭和學校對孩子的法制教育不足也是一個重要原因。再加上“托人辦辦”“找找關系”“我爸是李剛”等社會現象對青少年的影響,還有女性的弱點――女人與女人之間容易產生的嫉妒心理,這恐怕也是校園中女孩群毆于同性別的原因之一,以及對校園施暴現象處置的法律依據和程序不健全,導致對施暴者懲處不力,違法成本低等等,種種不利因素助長了青少年的施暴行為。

面對校園暴力,家長該做什么

當孩子面對校園暴力時,作為家長,我們該做些什么呢?

教孩子勇敢面對校園施暴者

我幾年前接觸一位四年級小個子男孩子的母親,說起他家孩子被一個高個子同班同學欺負的事情。媽媽先是幫助孩子分析“不經意”和“故意欺負人”的區別,然后告訴兒子,你如果認為他是故意所為,第一直接告訴他,我已經明白你是故意欺負人了,以示提醒。第二明確我會還擊,你想試試么,警告。第三拼盡全力,從聲音、動作到決心表現全面提升,跟他拼了。并且告訴兒子,媽媽已經做好被請家長和帶這位同學去醫院的任何準備。結果,這個小個子男孩只是瞅準機會,拼盡全力用胳膊把那個欺負他的高個子同學頂在墻角,卡住他的脖子,取得制勝先機。

后來,兩個孩子成為好朋友,那個大個子在小學期間一直保護這個小個子男孩子。

我們用這個例子只是要說明,家長要正面與孩子交談學校暴力現象的話題,明確家長的態度和觀點。家長對于孩子在學校里的狀況需要及時了解和掌握,在知情的前提下,我們才能幫助孩子應對一些情況。

比如,鼓勵和幫助孩子結交幾個好朋友,孩子不孤單,不被孤立;給孩子的穿戴和文具用品不要太顯眼、出奇,實用大眾些,不張揚;讓家長的同事、朋友的比自己孩子大幾歲、最好是同學校高年級的孩子出現在孩子身邊;告訴孩子無論發生什么事情,多么嚴重的事情也不要隱瞞父母,父母是相信他、支持他的;家長對孩子結交的朋友要有所了解;平日多與孩子溝通,聊學校、同學間發生的事情,觀察細節,及早發現問題;培養孩子對體育運動的興趣和能力;對女孩子進行必要的自我保護教育。

如果孩子是施暴者,要慧心引導

但是,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幸就是校園施暴者,我們家長該怎么辦呢?有國外的心理學專家研究過,“霸凌”這種行為,施暴的孩子要達到的目的,不是解決具體的事情、得到具體的滿足,而是為了給施暴對象造成痛苦,并且從他人的痛苦中獲得,享受“我很強大”的感覺。

那么,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些急于體驗“我很強大”的孩子的心理和生理感受。

近年來,很多小學老師都有一種感覺,就是原來在小學規規矩矩的好學生升入初中后,就變得油腔滑調,變得斗狠撒野,變得狂傲無禮,說話用語、網絡空間中故意使用臟話、怪話、奇語。甚至有的孩子說自己小學時太乖了,中學要“酷”一點。所以,我們看看,是不是有些孩子是在故意“??帷保?/p>

因此,如果發現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學生有校園施暴的現象,我們要“軟硬兼施”。“欺凌”行為嚴重的,必須嚴肅處理,依法處理,明確處理,不能以轉學、調座位、調班級來掩蓋。

同時,不定性定論,不嫌棄,不孤立,加強教育幫助。對于出現苗頭的孩子,家校教育齊頭并進,發現優點和長處,轉移重心焦點,啟發引導孩子在其他正道上去體驗和實現“我長大了”“我很強大”的感受。

篇7

什么人可能是“狼”

“狼”是熟人!這個消息對我們的家長來說一定要注意了。家庭中的慢性酒精中毒成癮者、人格障礙者、重組家庭中的家庭成員例如繼父,還有老師、保安等,都容易對孩子進行害,而智障孩子更易遭受害?!袄恰睍檬烊说年P系獲得孩子和家長的信任,從而在時間、地點都合適的情況下下手。

怎么防范危害孩子的“狼”

首先,告訴孩子做好自我保護。媽媽在和孩子講故事時,可以利用“背心和褲衩的故事”來幫助孩子做好自我保護。家長要告訴孩子,如果有人對自己有如下行為,是不對的,要趕緊給媽媽說:

把孩子帶到一個隱秘的地方,叫孩子脫下衣服或褲子,摸孩子的胸部或生殖器;讓孩子摸對方身體的某個地方(胸部、生殖器),或讓孩子看他的或隱私部位;帶孩子看有很多成人鏡頭的電影或者視頻;用他身體的某個部位(生殖器或者嘴巴)接觸孩子身體的隱私部位;在公交車、電影院等公共場所摸孩子身體隱私部位。

其次,家長做好充分防范?!袄恰蓖俏覀兊氖烊?!所以,家長在自己工作繁忙,無暇照顧孩子的時候,應該把孩子托管給合適的人,最好是家中有妻子,夫妻關系和諧,沒有酗酒現象的可信賴的朋友,切記不要把孩子留給單身男子。家長把孩子接回家后,做家務時要把孩子放在自己的視線范圍內,或就在家中看電視玩玩具等,不要把孩子單獨放在小區里,給“狼”以可乘之機。

孩子受到害后,家長需要做的幾件事

情緒穩定,態度平靜,堅定親子關系,消除孩子的懼怕心理。

父母要態度平靜地詢問孩子事情發生的具體細節,否則會使孩子被驚嚇,不敢說出實情和具體細節,這樣父母就了解不到孩子受到的具體傷害。多次重復地詢問事情經過會使孩子擔心自己做錯了什么,給孩子帶來精神壓力。父母要抱著孩子對他說:“寶貝,如果你能夠將這件事情告訴爸爸媽媽,壞人就會得到懲罰,我們會非常感謝你!”鼓勵孩子將全部細節講出來,消除孩子懼怕被父母責備和打罵的心理。切記不要讓孩子反復講述被傷害的過程,避免加重創傷。

盡快進行評估和創傷處理工作,告訴孩子身體很快就會恢復。

父母發現事情的當時,如果孩子身體受到傷害,應盡快進行醫療評估和創傷處理,收集能夠證明罪犯有罪的相關證據并及時報案。同時父母要以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和語言,向孩子解釋身體受到的傷害,并同時告訴孩子身體很快就能夠康復。

做好安慰工作,經常抱孩子,肯定孩子,讓孩子明白不是孩子的錯。

篇8

《標準》中指出: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素養是現代社會每一個公民應該具備的基本素養。作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教育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要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更要發揮數學在培養人的理性思維和創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我們小學的數學教育,就不應該只停留在課本上,停留在數學知識表面,停留在大量的解題上,而應該把數學當成一門學科,更要當成一種智慧,一種文化來,培養有數學素養的學生。

一、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孩子在校期間,幾乎天天上數學課,以至于被很多家長封為“主科”之一。在小學這個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這門“主科”所起到的作用,自然是不可低估的。所以,讓孩子在數學課程中,體會數學的價值,培養數學意識是尤為重要的。

數學意識,即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分析周圍的現象,表示各種事物的數量關系、空間關系和數學信息,以形成量化意識和良好的數感,進而達到用數理邏輯的觀點來科學地看待世界。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是與數學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就看老師能不能給學生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例如:在學年級“數學廣角”時,我設計了破譯密碼的情境:智慧島的密碼是由1和2兩個數字組成的,聰明的同學,請你用數字卡片擺一擺,密碼可能是什么?學生很容易擺出12和21兩種排列。在繼續闖關的過程中,學生會用這種辦法找出所有1、2、3,三個數字組成的所有兩位數密碼。最后聯系生活,學生發現,原來生活中的穿衣搭配、早餐搭配等,都蘊含著這樣的數學奧秘呢。

再如,在學習了三年級“可能性”之后,我出示了最近新聞中報道的“學生圍小攤抽獎”的視頻,里面的同學總是“買的多,中的少”。學生就這一問題進行了激烈的討論,他們認為:“從結果來分析,里面肯定有獎的少,沒獎的多,所以中獎的可能性太小了!”“這都是糊弄小孩的”“我們明白了,再也不參加這種游戲了”……從此,這班里恐怕不會再有孩子去圍小攤了。是啊,數學讓孩子能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認識世界,用科學客觀的態度對待周圍的事情。

二、舉一反三――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

數學家科利亞說過:什么是數學?數學就是解題,就是把不熟悉的題型向熟悉的題轉化。從這里可以看出,數學研究是與解題密不可分的。但解題不是數學學習的全部。更重要的是通過解決問題,歸納它們的共性,經歷“猜測――推理――驗證――應用”的研究過程,找到解決問題的策略。例如:在學習《植樹問題》時,我用成語“一刀兩段(斷)”導入,引導學生探究“刀數”與“段數”的關系,經過舉例證明與推理,最后得出“‘刀數’總比‘段數’少1”的結論,并應用此關系解決相關的植樹問題。學生又在后面的研究中,陸續總結出了植樹問題的三種類型:“兩頭都不栽”型、“只栽一頭”型和“兩頭都栽”型。學生再碰到植樹問題時,只要分清是哪種類型,就可以找到相應的解決策略了。

波利亞在他的《數學與猜想》中也指出,“數學被人看作是一門論證科學。”所以說數學的確定性是相對的,有條件的,數學教學過程就是要突出了數學研究中觀察、實驗、分析、比較、類比、歸納、聯想等思維過程的重要性?!鞍巡皇煜さ念}型向熟悉的題型轉化”,“轉化”這一數學思想,貫穿了小學數學學習的整個過程。例如:在學習《圓的面積》時,學生因為有了平行四邊形、三角形等面積的研究經驗,所以一上課,他們都想嘗試用“轉化”的方法進行研究。到底把圓轉化成我們認識的什么圖形呢?學生進行了分組探究。匯報時我發現,除了教材上轉化成類似長方形的方法外,學生又創造出了很多不同的方法,有轉化成三角形的,有轉化成梯形的……但無一例外的,都能推導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學生都為自己的研究成果如此豐碩和成功而感到驕傲?!稗D化”的數學思想,已經在孩子的數學學習中深入人心。而歷數歷史上許多數學家的研究成果,不都是從“轉化”開始的嗎。數學探究就是要恢復數學研究的“本來面目”,讓孩子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這才是新課程所倡導的。

有一句話說,數學是訓練思維的體操。數學是由數學、字母、符號、圖形構成的一座迷宮,一旦順利走出迷宮,成功的愉悅會使你興奮不已,你會向新的、更復雜的迷宮挑戰,這也是數學的魅力,思維在不知不覺中得(下轉第123頁)(上接第121頁)到了訓練。如果學生能通過數學學習,學會舉一反三,融會貫通,那就會實現學習的可持續發展。

三、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感受數學學習的價值。

數學問題源于生活,同時又服務于生活。華羅庚說過:“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變,日用之繁,無處不用數學?!边@是對數學與生活聯系的精彩描述。新制定的《數學課程標準》十分強調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數學是人們生活、勞動和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夠幫助人們處理數據、進行計算、推理和證明?!惫蚀?,我們教師要密切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為他們提供觀察、操作、實踐探索的機會,使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數學和理解數學,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趣味性和實用性。學習四年級《垂直與平行》一課時,在學生認識了“平行”與“垂直”的現象之后,我出示了幾種生活中常見的設計:(圖為車道線、交叉路口、立交橋。)

并問學生為什么要這樣設計?學生說:“車道線平行的設計會讓車輛暢行”“十字路口這樣設計能讓不同方向的車輛行駛,但是會碰到一起,所以要信號燈”“等信號燈很費時的”“立交橋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學生體會到,生活中既有平行的設計,也有相交的設計,也有立交橋這種既不平行也不相交的設計,但它們都為我們的生活提供了便利,這也是我們數學學習的價值之所在。

四、走近數學的發展史――提升學生的數學文化。

篇9

第一次在封面上讀到這樣的話時,我就被吸引了。

作為一名教師,我經常被這樣的問題困擾――

“為什么我努力了也盡力了,孩子們似乎還是不記得我講過的內容?”“為什么每次測試,孩子們的收獲不到三成?我的教學方法到底不足在何處?”

翻開《粘住》,現任斯坦福大學商學院組織行為學教授奇普?希思和他的兄弟丹?希思在這本充滿奇思妙想的書中揭示了其中的奧秘,那便是能讓人們過目不忘的事情往往具有“黏性”,例如克林D競選時的口號,好萊塢大片跌宕起伏的情節設計,治療胃潰瘍新藥的有效推廣。它們都遵循著讓創意更有黏性的原則。只要你掌握了這些原則,不管你天生的創造力如何,只要多付出一點點努力,你的所有觀點幾乎都能夠更有黏性,緊緊粘住別人的心。

事實上這是一本關于后天改造和培育創意的書。對于我們,一名教育者,小學語文教育者,如果能從這本書中學到一些改變我們創意的能力,那么,我們所傳播的知識就容易被學生理解和記住。而這些知識所具備的持久的影響力,也能改變孩子們的觀點和行為。

反觀我們的教學,如茹茉莉老師的《開學三十三天》、曹海棠老師的《繪本課堂》、曹愛衛老師的《繪本讀寫》以及各大教育專家,都在熱推繪本故事。對此,很多教師和家長都難以理解,小時候的圖畫書,魅力真的有如此強大嗎?

在模仿和實踐中,我發現用繪本傳授知識,講清道理,遠遠比口頭說教有意義許多。比如入學教育時,我用《大衛,不可以》告訴孩子們校園里的一些常規。遇到小朋友踩草坪,看見的小朋友就會大叫――“大衛,不可以踩草坪!”《我不想去上學》講述了一個阿達欺負同桌,讓同桌感到害怕上學的故事,一旦遇到同桌欺凌,另一邊的孩子就會小聲提醒――“你是阿達嗎?”

一個個故事,一個個道理,似乎就這樣不經意間牢牢地抓住了孩子們的心。為什么會有如此魔力?書中講到,黏性創意必須具備六條原則――簡約、意外、具體、可信、情感、故事。細細一品,繪本正好符合了這樣六條原則。

簡約――每個繪本故事,都承載著一種情感意義,都闡述了一個核心觀點。有時候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可以深刻到讓一個人用一生的時間去遵守它。比如,《猜猜我有多愛你》中兔媽媽的“愛你到月亮上再回到這里來”,讓人一輩子銘記。

意外――違背常理的預測性結果,似乎成了繪本最明顯的情節?!俺泽@”這種情緒會引起孩子們的關注,繪本的情節意外往往會打開孩子們的知識缺口,然后進行填補,這樣就能讓孩子們的好奇心持續很長時間。比如,宮西達也的《你看起來很好吃》,意外的安排讓人回味。

具體――大腦往往對記憶具體的東西有興奮感。在諺語中,抽象的真理經常用具體的諺語來詮釋,如“雙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良藥苦口利于病”,等等。繪本里面所闡述的關于親情、情緒管理、習慣教育這樣抽象的道理,通過一棵樹、一條蟲子等具體化的東西,就可以讓孩子們感受到。

可信――每個繪本故事的情節安排總是那樣合乎情理,故事中所闡述的哲理也是那樣讓人信服。比如《爺爺一定有辦法》《朱家故事》《我爸爸》這類親情故事,往往會讓閱讀者跟自己身邊的親人聯系起來并產生共鳴,從而信服里面所闡述的哲理。

情感――比起抽象的東西,我們會對人更容易產生情感。故事往往是以人的情感來寫的,雖然主人公不一定是人,但是有著人的情感。比如《狐貍爸爸鴨兒子》就是從人的情感角度出發,而非從動物本性出發來闡述故事情感。

故事――這一特點不用描述就能一目了然,每個繪本理所當然都是故事,而且有時候文字是故事,圖片更加讓人產生聯想,讓故得更生動。

書中還指出了挫敗我們利用這些原則創造觀點的能力――知識的“詛咒”。這也恰恰是我們教師,特別是小學低年級教師容易犯的錯誤――因為我們往往是扮演一種知識掌握者的角色,就無法想象缺乏這種知識的孩子們會是什么狀態,我們的知識“詛咒”了我們。對我們來說,分享我們的知識變得困難,因為我們無法理解孩子們的內心,不知道該搭建怎樣的支架讓他們掌握知識。這也是我們經常處于焦慮狀態的原因――為什么我教了,孩子們還是不會。

篇10

我一直都愛閱讀報紙。周末去買面包的時候,我會順帶再買一兩份報紙,作為平時訂閱報紙的補充,而我的兒子從來不碰它們。實際上他喜歡閱讀,也讀得很多。多年前,他就沉迷于哈利·波特叢書,讀斯蒂芬·金、邁克爾·克萊頓,有必要的時候甚至也讀莎士比亞,但是從來不讀報。他和他的朋友們都認為,《法蘭克福匯報》、《南德意志報》、《漢堡晚報》、《日報》都是乏味透頂的陳物,看報紙是老先生的行為,“一點也不酷”。

他們從社交網絡獲取想要的信息,推特或者是臉譜網。我的兒子每天都要在臉譜網上花兩三個小時。他和朋友們在網上相遇,漫不經心地閑聊,交換信息。流行歌手莉安娜又和打她的那個家伙在一起了。她蠢嗎?或者她該原諒并重新接受他?大胡子酷嗎?在戰斗中投入無人機是怯懦嗎?這些都是報紙中也會報道的普通主題和新聞,只是它們到達讀者視線的途徑已然不同。社交網絡中的信息沒有來源,觀點成千上萬。信息都帶著表情,它們的存在就是要讓人覺得好得值得鼓掌或悲慘得讓人落淚。讀者會做出反應,表示贊賞或很快回擊。

我在很久以前是名記者,并且從心底覺得做記者非常有趣(當然也有風險),一個受過良好教育的記者有著任務感和使命感,而在新的信息傳播中,這種記者不復存在。如今,我們都是自聘的民眾記者。新聞語言都有評論性和情緒化的特征,信息、音樂、圖片都沒有經過良好的預加工,到處都是不斷變化的知識,理解的過程被跳過,直接就到達情緒化的結果,要么激起憤怒,要么引起共鳴。讀者總能為自己的立場找到正確的分類——是“頂”還是“踩”,雖然重點并不在此,而在必須表露態度。

新的媒體意味著什么,我在冰島金融危機的時候就看得清清楚楚。在冰島,人們自豪于他們擁有的龐大博客網絡,傳統媒體紛紛消亡,收音機落滿了灰塵,報紙死氣沉沉。人們只從博客中獲取信息,得知股市建議和生錢良方。

然后,金融危機爆發,隕石撞擊地球,太陽黯淡,沒有人知道是怎么回事。誰是惡人?有惡人嗎?誰是好人?我會失去所有的錢嗎?錢還在嗎?不?!救命!到底發生了什么?這些全是突然擺在冰島人面前的問題。他們還有更多問題,遺憾的是,沒有答案,至少可以說沒有人能給出負責任的答案。因為這個社會已經沒有記者,沒有人會再對這些復雜的事實加以查證、加工、陳述、解釋,只有博主和自聘的民眾記者。他們發表自己的評論,從其他人的博客中“借鑒觀點”,至于信息是否正確,沒有人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