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的創新戰略范文
時間:2024-03-18 18:10: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企業的創新戰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技術創新戰略;思路;措施;聯系
Abstract: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is the basis for enterprises to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t is a modern enterprise undertakes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promoting social progress historical mission, strengthen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cultivate enterprise core technology of the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market competitiveness, management mod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apability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y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Based on the research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the enterprise strategy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and puts forward the basic ideas and measures of enterprise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echnology innovation strategy; ideas; measures; contact
中圖分類號:F279.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隨著科技的發展,經濟一體化、市場全球化已成為經濟發展不可阻擋的潮流,我國企業生存環境變化越來越快,越來越復雜,買方市場的形成,國外知名企業涌入,我國企業面臨著很大的壓力。研究表明:企業想要長治久安的發展下去,就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在此基礎上要進行技術創新戰略,因為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所帶來的核心專長,將是企業在未來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得以生存與發展的主要支撐。在當前極具挑戰的市場環境中,現代企業若想立于不敗之地,就必須進行企業的技術創新戰略和可持續發展的聯合進步。
二、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的內涵、基本思路和措施
(一)、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的內涵
在廣義的概念上,技術創新包括研究開發與工程化、商品化、市場化、產業化、信息化等環節,也包括這些環節中所需要的管理和組織創新。從技術創新的過程上,技術創新包括基礎研究、應用研究、中間試驗、生產、銷售五個相互銜接的階段。而狹義的技術創新僅指生產技術的創新,即產品、工藝的創新。(本文論述主要采取技術創新這一狹義的概念)。
(二)、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的基本思路
在市場上,企業提供的和消費者購買的不僅僅是產品本身,還應當包括銷售過程中的服務以及銷售以后的服務。企業進行技術創新主要目的也必然是研究和開發新產品,迅速地將其投入市場,通過一定的銷售方式和完善的售后服務將技術創新的成果最終轉化為效益。也就是說企業技術創新除了就產品本身進行創新外,還應當在銷售方式和售后服務等多方面尋找思路。
1、在產品方面,除了開發全新的產品之外,還可以根據市場的需要對原有的產品進行改良和組合。一方面,針對市場新的需求,適時地推出獨具特色的、技術含量高的、集多種功能于一身的新產品;另一方面,對仍有生命力的舊產品進行技術改造,或開發其附屬功能,或將多個產品特性優化組合為更具靈活性、新穎性的產品,從而增強其生產競爭力。
2、在銷售方式方面,可以嘗試通過網絡進行銷售,即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產品的推銷。企業建立網上銷售系統,不僅可以提高銷售速度、擴大銷售范圍,還有利于溝通與外界的聯系,展示企業的技術實力,提高企業的知名度,也為及早適應網絡化、信息化、全球化奠定良好基礎。
3、在售后服務方面,除了傳統的“三包”、送貨上門等服務外,還應全面了解客戶的個性特征和潛在要求,想方設法增加附加服務項目,使客戶從產品功能中獲得滿足的同時,能享受更多的超值服務、特色服務,強化客戶對本企業產品的“忠誠度”和“依賴感”,為持久贏得市場創造條件。
(三)、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的基本措施
技術創新是企業把自身各方面的力量充分組織和調動起來,并對外部環境加以協調利用,以實現創新目標的系統工程。要切實抓好這個工程,需采取多方面的保證措施。
1、技術創新需要組織機構的保證。企業應建立一個專門部門,將企業的人力、物力、財力組織起來,為進行技術創新提供組織支持。
2、技術創新需要運作機制的保證。技術創新包括創新決策、創新實施、創新實現三個運作環節。這三個運作過程所產生的方法、手段共同構成了技術創新的運作機制,為企業技術創新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基礎。
3、技術創新需要激勵機制的保證。為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應當從制度上加以保護和激勵。在企業內部,制定引導職工進行技術創新的規章制度,在企業外部,切實保護新產品開發者的知識產權,并給予最佳扶持和政策優惠,從而形成有效的激勵機制。
4、技術創新需要人力資源的保證。企業要進行技術創新,必須引進一些能把廣泛的相關知識和專業知識相融合并具有一定操作技能的專業人才,同時要注意加強職工文化知識和業務技能的培訓,努力提高職工的綜合素質,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三、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和影響因素
(一)、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廣義的“企業可持續發展”應包含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企業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影響;二是企業自身可持續發展。前者是合理使用自然資源和能源,保護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統一。后者反映企業在追求長盛不衰的發展過程中,既要考慮近期的利潤增加和市場擴大,又要考慮持續盈利增長,并且要建立和維持良好的公共關系。而狹義的“企業可持續發展”是指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在此,主要采取狹義上的概念進行論述。
(二)、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因素
1、企業管理者只重視近期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
企業應該在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和履行社會責任的兩個維度之間保持平衡。管理者使企業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必須重視社會效益。企業作為營利性組織,其目標必然是追求利潤最大化,而企業作為社會組織,其經營行為必須要符合社會整體利益。
生態效益的忽視,也是制約可持續發展道路的所在。企業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不惜損害環境和后代利益,結果導致企業經濟發展與生態破壞的不協調狀態。企業將陷入經濟發展與環境破壞的惡性循環中,招致自然界的報復,危及自身的生存。因此,企業必須建立一種與自然互利共生、和諧發展的新型關系,保持與周圍環境的和諧。
2、專業技術人才不合理的流失制約企業可持續發展
企業的競爭是人才的競爭,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人才資源成為企業諸多資源中最為重要的資源。因此,企業應做好人才的留用,防止人才的流失,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而專業技術人員擁有核心技術、掌握核心業務、控制關鍵資源,構成了企業核心競爭力,他們以20%的比例創造了企業80%以上的財富和利潤,如果這些人員流失,就會影響企業工作的連續性、工作質量和企業人員的穩定性,從而弱化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潛力和競爭力。因此專業技術人員成為企業人才競爭的主要對象。
四、企業技術創新戰略和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的關系及作用
從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內容看,技術創新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我們要通過持續不斷的進行以產品創新、工藝創新為主要內涵的技術創新活動,才能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來自于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又取決于企業獲得知識及應用知識的能力,這一切的基礎是如何有效地學習。學習是企業永生的發動機,為了應付不斷變化的世界,企業必須培養和提高應變能力,發展新技能和采取新態度的能力,這就是學習的能力。
五、結論
篇2
一、我國企業在市場營銷策略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在我國現在的市場營銷方式當中,很多企業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問題,尤其是中小企業,在市場營銷的策略上,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企業對于市場的開發能力有所欠缺,缺乏足夠的市場調研,并且企業的營銷手段過于陳舊,導致企業的市場競爭力不夠;其次,很多企業在市場營銷的觀念和管理方法上有些欠缺,由于市場營銷的觀念與戰略比較滯后,使企業的市場營銷得不到現代規范化的管理;再次,在很多企業中,市場營銷人員的個人素質與專業能力都比較欠缺,從而使企業的市場營銷隊伍素質不高,在市場營銷的道德與素養較薄弱,降低了企業的品牌競爭力。
二、企業創新市場營銷戰略的主要措施分析
1、分析市場目標,樹立營銷理念
在現在市場經濟的體制之下,企業的生存狀況與發展狀況都會直接的影響著企業能否繼續發展,而影響企業生存和發展狀況的主要就是市場營銷工作。要使一個企業更加具有生命力與競爭力,就需要在傳統的市場營銷方式與網絡營銷方式當中,建立一些更加具有挑戰性的制度,從而能夠激勵銷售人員把個人的發展和企業的發展結合起來,為企業創造出更多的價值。而現在的企業市場營銷就需要更好的開展市場營銷活動,才能夠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企業要想具有更有力的市場競爭力,就需要積極的履行社會責任,在社會中塑造更有益的形象。而企業產品的需求量是由消費者的購買傾向和規模等因素共同決定的,具有一定的時間性與區域性。而企業之間的競爭并不只是企業產品的競爭,也包括著產品所包含的附加利益上的競爭,企業一般生產出來的產品是為了滿足消費者的使用需求,所以在選擇與生產時就需要調查市場需求,從而明確市場營銷的主要目標。由于產品的價格并不僅僅需要考慮到企業本身生產所需要的成本與所獲得的利潤,還需要考慮到消費者認為這種產品是否有價值,或者能否給消費者帶來價值。因此,市場營銷策略就是給企業帶來更多利潤的戰略,企業需要發揮營銷力量,首先了解消費者的需求,之后從消費者的情感與行動等多方面的角度來制定企業的短期目標與長期目標,不斷更新企業的營銷理念,從而方便消費者的購買與使用,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吸引更多消費者購買產品。
尤其是在消費需求越來越多樣化、越來越個性化的時代,企業要想創立自己的名牌、更新消費者的消費理念與價值鏈的關系,就需要不斷的創新市場營銷戰略,使商品的層次越來越高,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市場營銷會受到政治、經濟、文化、資源、競爭對手以及中間商等方面的影響。而市場營銷最重要的手段就是價格,需要把產品的設計理念與價格都建立在市場需求的基礎之上。企業為了實現更多的社會價值,就需要使用當前的社會環境與文化環境,順應市場的不斷變化,而制定出更加科學的營銷方式,滿足市場與消費者的需求。
2、發掘潛在市場,樹立企業品牌
在企業的市場營銷活動當中,需要注重環境對市場營銷的重要作用。企業應該根據市場定位來制定出更加適合的市場營銷戰略,然后在制定出產品和定價的策略。企業要想在現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領一席之地,就應該利用多種途徑來樹立企業的品牌形象,需要消費者對產品的質量、服務、售后等多方面進行認可。企業應該秉著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不斷進行創新,為消費者提供更多安全便利并且解決資源的商品,不斷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企業要想在市場中取勝,其先決條件就是要制定出一個良好、合理的營銷方案與營銷策略。同時,企業需要增強自身的市場適應能力,滿足更多消費者不同的習慣與喜好,不斷地更新產品的理念與營銷觀念,從經營方式與經營作風上做出改進,才能夠樹立更好的企業形象,使企業能夠更加長遠的發展。企業在制定市場營銷策略時,應該有意識的、從最大限度上來滿足消費者目前的需要與潛在的需求,從產品自身、產品的定價和促銷活動等方面進行市場營銷,既能夠滿足市場需求,也能夠不斷的協調買賣雙方的供求矛盾。但是要想創新市場營銷的戰略,就需要不斷的堅持,由于不同的企業所生產的產品不同,所面對的市場狀況也有所不同,企業需要掌握更多相關的特征與市場形勢,才能夠制定出更好的營銷策略,取得更好的營銷效果。
3、轉換營銷模式,建立營銷體系
由于市場營銷是有規律可循的,企業只要抓住了消費者的心理和行為,并結合企業的市場營銷策略,就能夠促進兩者共同的發展。企業需要不斷了解市場營銷的規律,包括產品的銷售市場、產品的市場競爭份額、產品的市場增長率以及產品可能會面臨的變化等。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企業競爭的市場環境也在不斷變化,企業如果仍然使用傳統的銷售策略與銷售方式,就不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形勢,所以企業不僅需要根據自身發展的需求,也需要關注市場競爭形勢的變化,從而不斷地對營銷模式進行調整,調整成為以滿足消費者的主要需求為目的,以不斷變化的市場為中心,從而制定出更加有效的策略,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隨著社會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市場逐漸由賣方市場朝著買房市場所轉變,消費者的需求也在不斷的變化與提高,朝著多樣化的方向發展。所以,企業制定營銷策略時,就需要綜合企業中的各項要素和生產環節,深化銷售人員對于市場營銷的認識,使企業的營銷策略根據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心理需求與購買動機等方面來制定,從而提高產品的市場占有率,逐步實現企業的營銷目標。而在市場競爭當中,消費者也會隨著產品性能、價格等方面的改變而發生著忠誠度的改變,企業需要認識到市場營銷的過程和規律,才能夠更好的滿足消費者對產品各方面的需求。
篇3
[關鍵詞]網絡環境 企業生態系統 創新戰略
隨著計算機、通訊及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企業與消費者、供應商、競爭者等所構成的企業生態系統處于了網絡環境中,研究企業生態系統如何在新的環境下采取正確的創新戰略強化其競爭力,保持自身與網絡環境的動態平衡具有重大的實用價值。
一、企業生態系統的組成
企業生態系統由各種各樣的生物物種組成,包括企業個體及同質企業形成的種群(∑ai)、消費者(∑bi)、供應商(∑ci)、市場中介(∑di)等,用函數表示如下:企業生態系統 = F(各生物成員) = F(∑ai,∑bi,∑ci,∑di,…)
二、網絡環境對企業生態系統技術創新的影響
據相關數據顯示,截止2007年底,我國網民總人數為2.1億人,互聯網普及率為16%,整個世界成為了現實與虛擬、個體與全體緊密交織的“網絡”,這既為企業生態系統技術創新帶來了機遇,同時也使之面臨著挑戰。
在網絡環境下,所有人都能快速查找到所需資料,對其進行篩選、整合和利用,通過實時交互或非實時交互即時參與各種網上活動,地域和空間概念也逐步模糊,不同國家不同社會文化的全方位開放,形成了世界范圍的文化共享。企業生態系統與網絡環境進行著物質、能量和信息的交換,不可避免要受到影響,創新活動與信息交換關系密切,更是首當其沖:
(1)創新源泉擴展。技術創新需要相應的創新切入點才能進行,尋找到合適的創新點則要求企業積累一定的信息、知識,相關技術的發展,如數據倉庫、數據挖掘等能為企業生態系統創新積累、搜索到更多的信息與知識,為之提供更多的創新方向。
(2)創新速度加快。在網絡環境下,通訊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模仿創新速度直追最初創新者的步伐,新產品、新技術一出現就成為眾多企業模仿的對象,企業必須以加快創新速度,持續創新才能維持競爭優勢。
(3)合作創新成為勢趨。通訊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企業生態系統擁有了跨時空交換信息的能力,減少了創新過程中信息搜索費用,創新成本大幅降低,企業間的聯合變得更為可行,合作創新成為創新戰略的發展新趨勢。
(4)信息、知識的分布不均衡性加劇。企業生態系統擁有創新所需的信息、知識越多,越有可能參與合作創新,進而獲取更新、更多的信息與知識,從而加劇信息、知識的分布不均衡性。
(5)人性化管理及軟性創新的重要程度提高。教育水平的提高使權威的作用日漸式微,人們渴望更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以平等、開放的態度交流、溝通,組織管理創新、制度創新等軟性創新的重要性不斷提高。
三、網絡環境下我國企業生態系統技術創新所存在的問題
面對復雜、極度不確定的網絡環境,我國企業生態系統創新尚存在許多問題。
(1)信息利用率偏低。盡管我國的信息化建設已進行多年,信息基礎建設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信息化水平還很低,對網絡信息缺乏相應的質量控制和管理機制,致使信息的利用率偏低。
(2)創新資金投向失衡。企業是創新的主體,但我國政府的創新資金側重于投向科研院所,作為最活躍、最具有生命力經濟成分的企業獲得國家創新資金的機會偏少,創新資金不足,難以引進及留住創新人才,對于創新有心無力。
(3)信用機制缺失。創新是一個信息、知識不斷交流的過程,共享相關信息、知識是創新活動順利展開的必要條件,但我國的信用機制嚴重缺失,戒備、懷疑取代了信任與支持,致使企業技術創新障礙重重。
(4)組織結構柔性差。面對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企業必須擁有快速響應能力才能及時把握市場機遇,組織結構柔性對于提高響應能力至關重要,而我國的大多數企業組織結構僵化,往往難以快速組織資源針對市場需求進行產品創新,浪費了大好機會。
(5)企業文化建設不足。很多企業還沒有真正理解企業文化的內涵,將企業文化建設等同為幾句獨特的標語或口號,對于合作、共享等的認識不夠深刻,企業氛圍較為壓抑,技術創新缺乏必要的企業文化支持。
四、我國企業生態系統的創新戰略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我國企業生態系統創新戰略應該從宏觀―國家與微觀―企業生態系統兩個方面加以考慮。
(1)宏觀方面:國家要為企業生態系統創新創造良好環境,通過政策引導、宣傳等方式營造利于創新、支持創新的氛圍,同時要加快不利于企業生態系統創新的運行機制與經濟體制改革,進一步加強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除了將更多的資金直接投入到有活力、有創新精神的中小民營企業與個體企業中,還應通過建立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和提供更多的、更便捷的信貸業務為中小企業提供創新資金,同時積極采取措施為其牽線搭橋,促進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之間進行合作研究,提升企業生態系統的創新能力。
(2)微觀方面:作為創新主體,企業生態系統需要進行更多的努力,應積極進行組織變革,致力于建立富有彈性的組織結構,形成通暢的信息交流渠道,提高其適應環境、響應市場需求的能力,同時,塑造以創新為核心的企業生態系統文化,通過不同的激勵方式鼓勵其員工培養學習及創新能力,建立學習型企業生態系統,需要根據長期發展戰略選擇慎重合作伙伴,在此基礎上達成一致的利益分配方案,并努力培養信用機制,維持較為穩定的關系,逐步組建起創新網絡,為持續創新打下基礎。
五、結束語
在快速發展的網絡環境中促進企業生態系統創新是一個長期的戰略問題,除了國家宏觀支持外,更多的是需要企業生態系統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將系統內的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密切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提升整個企業生態系統的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競爭的市場中占據一席之地。
參考文獻:
[1]李自如,李玉瓊.網絡環境對企業生態系統的影響效應[J].求索,2005,(03):130-132.
[2]桂萍,高維義.企業生態系統時代的競爭戰略[J].科學技術與工程,2004,(03):236-238.
[3] Econnomides,Nicholas.The economics of Network[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4]馬彪,彭銳.論知識戰略及其選擇框架[J].現代管理科學,2006,(04):54-57.
篇4
企業綠色創新戰略是應對當前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的重要途徑。加強對企業的引導和管制,促進企業轉向綠色生產方式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課題。通過深度訪談,應用扎根理論研究影響企業實施綠色創新戰略的深層次因素后發現,預期經濟收益、冗余資源和利益相關者壓力等三個主范疇對綠色創新戰略存在顯著影響。預期經濟收益是前置變量,冗余資源是內部情境變量,利益相關者壓力是外部情境變量,但它們影響綠色創新戰略的方式和路徑并不一致。研究結論可為政府在轉變企業經營模式上制定有效的管制政策提供政策建議和實施路徑。
[關鍵詞] 企業; 綠色創新戰略; 扎根理論; 預期經濟收益; 冗余資源; 利益相關者壓力
一、 問題的提出
自工業革命以來,科學技術在推動社會和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引起了臭氧空洞、原始森林消失、沙漠化擴大、酸雨酸霧等問題的頻發。作為溫室氣體和環境污染的主要源頭,企業正面臨著日益嚴重的環境規制壓力和來自消費者的環保壓力[1],亟須在商業經營以及與利益相關者的接觸中納入社會和環境關注[2]。那些關注環境問題的企業能通過開展綠色創新戰略贏得先發優勢和市場競爭,而那些沒有把環境問題納入戰略考慮的企業會面臨更大的環境風險和經營不確定性。此外,即便企業目前處于市場有利地位,也需要考慮一旦現有核心能力過時,企業該如何保持競爭力的問題[3]。實施綠色創新戰略能使企業培育新的能力,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和贏得未來競爭地位。
本研究的綠色創新戰略是指前攝性的環境戰略,即主動把環保作為構建可持續競爭優勢的關鍵要素的企業戰略[4]。從內涵上來看,綠色創新戰略是以企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通過在企業戰略層面考慮環境問題,設計和開發更為環保的工藝和產品來降低企業對環境的消極影響,維持企業的持續運營。從外延上來看,綠色創新戰略包括企業在原材料采購、原料使用、處理廢棄物的經營全過程中考慮降低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問題在于,為什么有些企業未能或不愿意實施綠色創新戰略?影響企業綠色創新戰略的深層次因素及其影響路徑是什么?對這些問題,現有研究還沒有很好地解決。本文認為,必須從微觀視角深入探究企業綠色創新戰略的內外部影響因素及其對企業綠色創新決策的作用機制,才能為企業應對環境問題提供可行的政策指導。
二、 文獻述評
自從Hart提出自然資源基礎理論以來[5],學界已經逐步認識到,企業經營不僅需要考慮制度環境和需求環境,同時還面臨企業經營的物理環境所帶來的具體挑戰。在Hart的影響下,許多學者展開了對綠色創新戰略的研究。如Sharma和Vredenburg認為,企業應超越組織面臨的規制要求,采納綠色創新戰略來處理與環境相關的問題[6];Banerjee也指出,企業應該增強對自然環境合法性和重要性的認知,在組織戰略設計和戰略規劃過程中納入環境因素[7]。2010年,埃森哲咨詢公司調查了七百多位全球CEO關于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問題。大多數接受調查的人都說,可持續發展是整個公司或者行業發展的一個戰略重點。盡管不同行業間的企業以及行業內的不同企業由于多種原因,在企業綠色創新戰略上存在一定的差異,但以完全漠視態度面對綠色創新戰略的企業將難以生存[8]。
很多組織行為領域的研究者已經開始關注企業為什么會開展綠色創新戰略[9]。在綠色創新戰略的影響因素上,現有文獻大體有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基于競爭視角強調追求經濟收益的驅動作用,認為綠色創新戰略能提升企業能力從而帶給企業競爭優勢[5]。企業決策者根據相關的或感知到的成本與收益進行比較分析,或是出于競爭優勢的考慮而作出戰略選擇。按此邏輯,企業選擇進行綠色創新是因為分析其凈收益為正,否則企業只會參與那些被強制要求的活動[10]。另一種觀點則基于制度視角,認為制度壓力是企業采取生態保護行為的主要動力[11]。這種觀點認為,企業的決策未必是基于管理者的理性經濟分析[12],政府管制、市場要求和社會期望等制度因素都會對企業綠色創新行為產生重要影響[13]。例如,規章制度對綠色創新具有誘發作用,不同的政策工具會影響企業的環保傾向。政府逐步提高的環境標準在客觀上會激勵企業采取創新性的環保措施,來自供應商、消費者等利益相關方的壓力也會促使企業改善其環境表現。
潛在的經濟回報被認為是企業采取生態環保的市場驅動立場的首要推動力[14]。在未來,只有把可持續發展作為目標的企業才能贏得競爭優勢。通過改良生產流程,企業能避免環保懲罰、節約原料投入和降低廢棄物處理成本;同時,企業還能通過綠色營銷、廢棄產品的銷售以及外銷企業的環保技術增進收益[1517]。此外,采納綠色創新戰略有利于企業積極探索更為環保的產品以代替現有產品,從而形成相較于其他相似產品的差異化優勢。更重要的是,這種通過綠色標簽傳遞給消費者的環保信息,使企業能以較高的價格銷售綠色產品,從而有利于企業贏得競爭優勢[5]。
Gladwin等認為,采納綠色創新戰略的企業能通過開發新的商業模式和發現新的市場機會實現長期盈利[18]。Porter和van der Linde指出,采納綠色創新戰略的企業能夠通過綠色營銷、廢料產品的銷售以及轉讓企業的環保專業知識增加收益[19]。Roy提出,企業采納綠色創新戰略能贏得更多的消費者認同,從而能通過創造新的市場來維持或增加企業市場份額[20]。Bansal和Roth通過對英國和日本的53家企業數據分析歸納發現,贏得競爭能力是企業生態響應的主要動機之一,企業會出于改善財務狀況或獲得競爭優勢的考慮而在戰略制定中納入環境保護考量[10]。FrajAndres等的實證結論也表明,競爭推動是解釋企業為何把環境保護納入戰略計劃過程的最重要因素,企業通過實施綠色創新把環境關注納入戰略制定是鞏固其競爭優勢的重要方式[21]。
對于制度因素,由于綠色創新具有“雙重外部性”特點,企業缺乏明確的經濟激勵去主動實施綠色創新,這種情況下政府制定相關的環境規制就顯得非常必要[22],它能通過強迫和誘使兩種方式影響企業所有者對自然環境的態度。Porter和van der Linde的研究表明,環境規制會促進企業的綠色創新行為[19]。Petts等也指出,規制遵循是企業環保行為的關鍵驅動力[23],這一觀點也被后續許多學者的研究所證實。Horbach總結了綠色創新動力的現有文獻,指出政策法規是企業綠色創新戰略的一個重要因素,并以德國制造企業的面板數據證明了環境規制對企業綠色創新的驅動效應[24]。李怡娜和葉飛則從新制度主義理論出發探討企業實施綠色環保創新行為的驅動因素。研究表明,強制性環境法律法規對企業的綠色環保創新實踐有顯著影響,激勵性環境法律法規則影響不顯著[25]。
在制度因素中,企業綠色創新戰略除了受環境規制影響之外,還受到來自利益相關者壓力的影響。根據利益相關者理論,企業的發展前景取決于管理層對各種利益相關者不斷變化的期望的滿足程度,也即依賴于企業管理層對利益相關者的各種利益要求作出回應的效果[26]。利益相關者會通過多重渠道影響企業的環保行為,包括政府制定環境規制、非政府組織環保報告和鼓勵抵制非環保行為、顧客和供應商對企業施加壓力、公眾媒體對組織活動的監督等[27]。企業社會責任觀認為,公眾及其他利益相關者在自然環境上的利益是企業戰略制定過程中的合法壓力,顧客、當地社區、環保利益團體甚至自然環境本身都會促使企業在決策時考慮生態影響[28]。在實證上,Henriques和Sadorsky發現,來自利益相關者的壓力會激勵管理者去追求環保上負責的商業實踐[29]。Banerjee等指出,企業對環境的關注一方面來自于團體利益相關者施加的外部政治壓力,另一方面則來自于由顧客對環境友好型產品的需求所帶來的外部經濟壓力。企業采納綠色創新行為的一個重要目的是獲得社會合法性和迎合消費者需求,從而實現企業價值[30]。Buysse和Verbeke的研究則表明,采納污染預防戰略的企業非常重視環境規制,采納環保領導戰略的企業會積極關注環保標準和各種利益相關者預期的變化,而對規制的變化不敏感[31]。Eiadat等利用約旦化學工業的數據研究指出,企業的綠色創新戰略受到政府制定的環境規則、感知到的利益相關者的重要性和管理者的環境關注度等壓力影響[32]。企業感知到的來自利益相關者的壓力越大,就越有可能采納綠色創新戰略[33]。此外,對非環保行為懲治力度的不斷增強、非環保行為面臨的不斷增強的政策約束、非政府組織及環保團體對企業非環保行為的壓力,也會促使企業控制其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以減少聲譽風險,綠色創新已成為企業通過改進環境管理績效以滿足環境規制要求的最好方式[1]。
除了競爭優勢和制度壓力因素以外,還有一些學者從其他視角研究了綠色創新戰略的驅動因素。例如,楊東寧和周長輝從外部合宜性驅動力和內部合宜性驅動力兩方面探討了企業內外部因素對企業采納標準化環境管理體系的影響[34];Baylis等產業組織理論的學者研究了企業規模和市場結構對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35];Peattie等市場營銷領域的學者關注于各類市場因素,尤其是市場需求對企業綠色產品開發的影響[36];Worthington等決策領域的學者則關注于高管團隊在企業決策中的關鍵角色,認為綠色創新戰略在很大程度上受管理者意圖和管理者參與的影響[37]。
從現有的研究文獻看:(1)對綠色創新戰略驅動因素的研究往往受限于學科范疇,如產業組織專家聚焦于市場結構,而戰略管理專家則主要聚焦于企業內部因素,綠色創新戰略的驅動因素研究缺乏一個能被學界廣泛接受的理論框架。(2)已有文獻多數是通過采用大樣本問卷調查的定量研究方法檢驗理論假設,針對綠色創新戰略影響因素的研究結論并不完全一致甚至相互矛盾。(3)現有文獻尤其缺乏各影響因素對企業綠色創新戰略的作用機制的研究。已有文獻側重于考察各獨立解釋變量對企業綠色創新戰略的直接影響,但很少關注各前置變量的間接影響和特定變量的調節效應,從而難以揭示各前因變量對綠色創新戰略的影響。(4)盡管學界認識到贏得競爭優勢是企業綠色創新戰略的一個主要動機,但企業通常根據經驗和慣例法則進行創新活動[38],往往會由于缺乏創造性地處理環境問題的經驗以及信息不充分、組織協調困難等問題而難以識別綠色創新的潛力,從而阻礙企業通過綠色創新戰略贏得競爭優勢的熱情。本研究在吸收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專門針對綠色創新戰略這一變量范疇進行研究,試圖探索影響企業綠色創新戰略的關鍵性因素。
三、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羅伯特·殷指出,當研究者需要回答“為什么”的問題時,采用案例研究是合適的[39]。本文的研究主題在于探索企業綠色創新戰略的驅動因素,即為什么不同企業會實施不一樣的綠色創新戰略,因而適合采用案例研究方法。
扎根理論利用歸納方法對現象加以分析和整理,通過系統的資料搜集和分析挖掘,發展和驗證理論[40]。它是一種針對某一現象運用規范程序歸納式地引導出理論的定性研究方法。扎根理論強調理論的發展源于所搜集的原始資料以及資料搜集和分析環節的不斷發現,這一過程既能通過理論演繹實現,也能通過理論歸納實現[41]。與其他定性研究方法相比,扎根理論的最大特點在于其資料搜集方式的動態性,即需要根據研究進展情況不斷補充資料,從而以豐富、嚴密和扎實的資料來增強結論的說服力。
扎根理論的資料分析包括三個主要的編碼過程:(1)一級編碼,即開放式登陸;(2)二級編碼,即主軸編碼;(3)三級編碼,即選擇性編碼。本文在考慮到企業規模和行業差異等因素的基礎上,同時兼顧所選擇樣本的代表性和便利性,選取了來自重污染行業的十余家典型企業作為調研對象,運用扎根理論研究方法識別企業綠色創新戰略的驅動因素。考慮到扎根理論注重目標對象的信息豐富度而非樣本數量大小,針對綠色創新的案例研究必須基于重污染行業。相對于那些污染程度較輕的行業而言,重污染行業由于其行業特點會更傾向于采納綠色創新戰略,從而在實踐中表現為采納更多的綠色創新行為,能為本文的扎根研究提供更豐富的素材。雖然本文所選的樣本難以消除典型抽樣的弊端,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較高的效度。本研究的扎根理論工作從2011年10月到2011年的12月,針對樣本企業進行了開放式訪談、半開放式訪談,并對搜集的文字、錄音等資料進行分析、歸納,最終提出了本文的理論框架。
開放式訪談圍繞綠色創新戰略形成的因素展開,探索企業實施綠色創新戰略的主要目的和動機。為防止訪談中出現被訪者對綠色創新戰略內涵模糊不清的問題,我們在訪談之前首先向被訪者介紹綠色創新的概念及其表現形式,然后在綠色創新概念的基礎上介紹綠色創新戰略的概念,并特別強調綠色創新戰略的宏觀性、戰略性和導向性。再者,向被訪者介紹幾種典型的綠色創新戰略形式,并請被訪者也列出一些他所認為的綠色創新戰略方式。最后,根據被訪者所列項目進行篩選,如有不是綠色創新戰略的項目則向其作進一步的解釋。在明確企業綠色創新戰略方式的基礎上,通過探索企業為什么會有如此行為以及此種行為能帶給企業哪些益處,并沿著動機和目的進行深度挖掘,探究企業實施綠色創新戰略的深層次原因。
四、 范疇提煉和模型構建
(一) 開放式編碼
在獲得豐富數據的基礎上,對訪談者回答進行編碼。第一,在資料的整理上,針對用來構建模型的11家樣本企業(企業基本情況信息見表1所示),我們整理了其被訪者在訪談期間發表的言論。首先排除訪談者過于簡單的回答(如“是”和“否”)、模糊不清的回答(如“不確定”)以及沒有回答的內容,然后對余下的有效訪談內容進行歸類。
第二,針對訪談者的回答進行開放式編碼。根據開放編碼的要求,我們對11家企業的23個中層以上職位的被訪者的回答進行編碼,建模回答的共有339條。為更好地分析訪談內容,開放編碼的編號設置為樣本類型-問題序號-子問題序號-問題的句序號。例如,編碼1-2-1-1表示樣本編號為1的訪談樣本的第2個問題的第1個子問題的第1句。經過對標簽的多次整理分析,共得到13個范疇,用阿拉伯數字備注每個范疇所包含的詞條數目,如表2所示:
(二) 主軸編碼
主軸編碼的目的是將開放式編碼中被分割的資料通過聚類分析在不同范疇之間建立關聯。我們對開放式編碼中不同范疇的訪談結果逐一分析其可能存在的聯系,解析不同范疇之間潛在的脈絡和因果關系。
通過主軸分析發現,各訪談樣本對問題的回答存在一定的因果分析和邏輯推理關系,對這些關系和分析思路進行歸類,形成以下三大主范疇:(1)預期經濟收益,表征的是企業對綠色創新戰略能帶給企業的收益情況的估計;(2)冗余資源,包括了已被用于企業固定設備和崗位上的已吸收冗余資源,以及能被用于多種用途的未吸收冗余資源;(3)利益相關者壓力,包括了企業治理利益相關者(管理者的首創精神和倫理關懷)、內部經濟利益相關者(員工壓力)、外部社會利益相關者(制度壓力、環保組織壓力和媒體壓力)和外部經濟利益相關者(市場需求和競爭強度)。
(三) 選擇性編碼
選擇性編碼是從主范疇中挖掘核心范疇,繼而通過分析核心范疇和主范疇等的關系并以“故事線”的形式形成新的理論框架。本研究中主范疇的典型關系結構如表3所示:
我們確定了“綠色創新戰略的驅動因素”這一核心范疇,圍繞核心范疇的“故事線”可以概括為:預期經濟收益、冗余資源和利益相關者壓力三個主范疇對綠色創新戰略存在顯著影響;預期經濟收益是內驅因素,直接決定企業對綠色創新戰略的態度;冗余資源和利益相關者壓力則調節著預期經濟收益與綠色創新戰略之間的意識—行為關系。以此“故事線”為基礎,本研究構建和發展出一個全新的“綠色創新戰略的驅動因素模型”,如圖1所示:
(四) 理論飽和度檢驗
理論飽和度檢驗指的是決定何時停止采樣,通常是以難以獲取額外數據從而發展出某一個新范疇為標準。在本研究中,通過將訪談者的回答編碼進行隨機抽取,檢驗是否達到理論飽和度。結果發現沒有形成新的范疇,表明上述“綠色創新戰略的驅動因素模型”是理論上飽和的。
五、 綠色創新戰略的驅動因素模型闡釋
通過前面的分析發現,用“綠色創新戰略的驅動因素模型”能有效解釋企業綠色創新戰略的形成機理,但三個主范疇對綠色創新戰略的作用機制并不一致。
預期經濟收益是企業實施綠色創新戰略的內驅因素,通過影響管理者對綠色創新戰略收益的評估從而促進行為發生,是綠色創新戰略的前置因素。以往文獻表明,決策者會根據相關的或感知到的成本與收益進行比較分析,或是出于競爭優勢考慮而作出綠色創新戰略選擇[42]。面對外部環境的不斷變化,越來越多的企業愿意在開發綠色創新和綠色設計上付出更大努力,通過精化生產流程,企業能在降低投入成本和減少廢料處置的同時降低環境影響[15]。綠色化是持續創新、新的市場機會和財富創造的催化劑,開展綠色創新的企業能通過開發新的商業模式和創造新的競爭規則贏得商業機會[18]。短期來看,企業能夠通過綠色營銷、廢料產品的銷售以及轉讓企業的環保專業知識增加收益[19];而從長期來看,企業開展綠色創新會增強企業聲譽、提高企業的學習能力和改進產品質量[5],這些資源可能難以在企業的短期績效中體現出來,但對企業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在未來,只有把可持續發展作為目標的企業才能贏得競爭優勢,在綠色技術上的創新被認為是21世紀最大的經濟機會[43] 。
冗余資源是企業實施綠色創新戰略的內部情境條件,反映了企業內部是否有足夠的資源用于實施綠色創新戰略。它是使企業綠色創新戰略得以實現的重要因素,是綠色創新戰略的啟動因素。資源基礎理論早就表明,企業戰略開發和成敗的關鍵因素是企業的資源和能力,而非環境,企業戰略、結構和核心能力等內部特征直接影響企業的創新選擇[44]。通過在企業戰略計劃中納入環境因素,Hart指出,不僅企業的財務和人力資源,企業處理與自然環境關系的能力也成為企業通過實施綠色創新戰略獲取競爭優勢的一種關鍵資源[5]。作為“不受約束的資源”的組織冗余[45],它的存在使創新和變革更易被企業所接受,從而使企業能在綠色創新實踐上進行搜尋和試驗,訓練更多的環保人才以處理日常的運行危機,購入高于環保標準的設備降低碳排放和燃料優化,以保護組織核心業務免受外部環境變化的沖擊。資源匱乏的企業會避免在綠色創新上進行投資,從而把稀缺資源投入到生產的關鍵領域。因為在綠色創新上進行投資并不能立即增強企業生產能力,會被認為是一種“奢侈”的行為。因而,在資源緊缺的情況下,即使是最具前攝性的企業在選擇投資項目上,也很可能首先排除掉環保項目[46];而在資源冗余的情況下,企業會更愿意在具有長期回報的項目上進行投資。Bowen等探索了不同類型資源對企業綠色創新戰略的影響,實證結果也表明了冗余資源會促進企業開展綠色創新戰略[9]。
來自利益相關者的壓力是影響企業實施綠色創新戰略的外部情境因素,是綠色創新戰略的強化因素。它反映了企業在實施綠色創新戰略上所受的外在約束,表現為重要他人或群體對企業行為決策的影響。利益相關者理論認為,任何一個公司的發展都離不開各種利益相關者的支持或參與,企業的發展前景取決于組織對各類利益相關者期望的滿足程度。Henriques和Sadorsky、Eiadat等學者的研究也表明,來自利益相關者的壓力是企業開展綠色創新戰略的重要驅動因素[29,32]。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全球市場,企業需要在組織經營和環境戰略上尋求協同,以最大程度滿足利益相關者的要求和期望。考慮到各種利益相關者對企業行為的作用力不一樣,管理者只能感知到來自利益相關者的整體壓力,而非每類利益相關者的不同壓力。基于此,Sharma和Vredenburg提出利益相關者整合能力,它是指企業與各類經濟及非經濟利益相關者合作尋求環境問題解決辦法的能力,并認為這種能力也是企業主動型環境戰略的驅動力之一[6]。通過與利益相關者開展合作,企業能夠統一利益相關者的目標和組織目標[47],進而通過在綠色創新戰略的制定過程中納入利益相關者,在改善環境績效和開發其他能力上獲得有價值的支持,從而以一種更具競爭力的方式處理環境問題[6]。DelgadoCeballos發現,在管理者感知到綠色戰略存在內部障礙的情況下,整合利益相關者會對企業開發主動型環境戰略有正向影響[27]。其他研究也表明,建立、培育和維持與組織內外部利益相關者的信任關系,有利于企業選擇實施主動型環境戰略[4849]。
總體來看,冗余資源和利益相關者壓力這兩個情境變量都通過影響預期經濟收益與綠色創新戰略之間的關系強度和關系方向而起作用,屬于調節變量。當情境變量的影響微弱時,企業綠色創新戰略主要受預期經濟收益的影響;當情境因素的影響顯著時,則會較大地促進綠色創新戰略的采納。按照Bansal和Roth的說法,綠色創新能否改善企業績效,是企業選擇是否要進行綠色創新戰略的最關鍵因素[10]。任何企業都不會視利益于不顧,如果企業預期到綠色創新戰略能給企業帶來更好的經濟績效,勢必會出于經濟利益的驅動開展這一戰略。冗余資源的存在則使企業有更多機會去進行綠色創新探索和試驗,從而也會促進企業開展綠色創新戰略。此外,來自利益相關者的壓力,尤其是來自政府的環境規制、員工的身體健康以及公眾、媒體等方面的壓力都會對企業實施綠色創新戰略產生重要影響,這些都在案例企業的調研過程中得以體現。
六、 結論
本文通過扎根理論的多案例研究探索了企業綠色創新戰略的驅動因素,研究表明,預期經濟收益、冗余資源和利益相關者壓力這三個主范疇對綠色創新戰略存在顯著影響。其中,預期經濟收益是前置變量,冗余資源是內部情境變量,利益相關者壓力是外部情境變量。在此基礎上,本文探索性地構建出上述三個主范疇對綠色創新戰略的作用機制模型,在以下方面實現了理論拓展:
其一,企業的預期經濟收益與綠色創新戰略間的關系不僅受到外部情境因素(利益相關者壓力)的調節,還受到內部情境因素(冗余資源)的調節。預期經濟收益是企業決定是否實施綠色創新戰略的關鍵要素,但這一關系會受到企業是否有足夠的冗余資源的影響;同樣,企業面臨的來自利益相關者壓力的大小也會顯著地影響企業在是否實施綠色創新戰略上的決策。
其二,本研究探索了預期經濟收益、冗余資源和利益相關者壓力的形成機制與構成因子。以利益相關者壓力為例,其構成因子包括企業治理利益相關者(管理者的首創精神和倫理關懷)、內部經濟利益相關者(員工壓力)、外部社會利益相關者(制度壓力、環保組織壓力和媒體壓力)和外部經濟利益相關者(市場需求和競爭強度)。其中,針對內部經濟利益相關者的員工壓力在以往發達國家的研究文獻中重視不夠,而出于員工身體健康考慮以避免規制懲處的壓力是國內企業進行綠色創新戰略的一個相當關鍵的因素。
本研究同樣為政府制定推動企業實施綠色創新戰略的管制政策提供了政策思路和實施路徑。首先,政策制定者必須提高企業的綠色創新意識。通過加強綠色創新戰略對企業持續經營的重要性的傳播,讓企業意識到實施綠色創新的戰略意義,進而從根本上解決企業實施綠色創新戰略的動力問題。其次,政府有關部門應該充分認識到各類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綠色創新戰略的推動作用,通過制定相關政策鼓勵企業管理者的創新精神,利用媒體和環保組織的監督功能以及推廣綠色消費理念引導企業的產品開發方向等措施推進企業的綠色創新戰略。最后,政策制定者應從多維度降低企業實施綠色創新戰略的成本,包括在基礎設施配套、技術條件、行政法規政策等方面創造條件以促進企業開展綠色創新戰略。
[參考文獻]
[1]Y. S. Chen, S. B. Lai & C. T. Wen, ″The Influence of Green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n Corporate Advantage in Taiwan,″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Vol.67,No.4(2006),pp.331339.
[2]M. V. Marrewijk & M. Werre, ″Multiple Levels of Corporate Sustainability,″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Vol.44, No.23(2003), pp.107119.
[3]G. Hamel & C. K. Prahalad, ″Corporate Imagination and Expeditionary Marketing,″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69, No.4(1991), pp.8192.
[4]張鋼、張小軍: 《國外綠色創新研究脈絡梳理與展望》,《外國經濟與管理》2011年第8期,第2532頁。[Zhang Gang & Zhang Xiaojun, ″Review and Prospect of the Green Innovation Research Outline in Foreign Countries,″ Foreign Economics & Management, No.8(2011), pp.2532.]
[5]S. L. Hart, ″A Natural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20, No.4(1995), pp.9861014.
[6]S. Sharma & H. Vredenburg, ″Proactive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itively Valuable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19, No.8(1998), pp.729753.
[7]S.B.Banerjee, ″Managerial Perceptions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ism: Interpretations from Industry and Strategic Implications for Organizations,″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Vol.38, No.4(2001), pp.489513.
[8]C. Okereke & D. Russel, ″Regulatory Pressure and Competitive Dynamics,″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Vol.52, No.4(2010), pp.100124.
[9]F. E. Bowen, M. Rostami & P. Steel, ″Timing Is Everything: A 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Organizational Performance and Innova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Vol.63, No.11(2010), pp.11791185.
[10]P. Bansal & K. Roth, ″Why Companies Go Green: A Model of Ecological Responsivenes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43, No.4(2000), pp.717736.
[11]P. Bansal, ″Evolving Sustainably: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Corporat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26,No.3(2005), pp.197218.
[12]W. R. Scott,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Thousand Oaks, CA: Sage, 1995.
[13]A. Hoffman,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and Change, Environmentalism and the U.S. Chemical Industr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42, No.4(1999), pp.351371.
[14]D. C. Esty & A. S. Winston, Green to Gold: How Smart Companies Us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to Innovate, Create Value, and Build Competitive Advantage,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6.
[15]M. Cordano, ″Making the Natural Connection: Justifying Investment in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Business and Society,1993, pp.530537.
[16]J. Conding, A. F. M. Zubir & S. Hashim et al., ″The Investigation of Green Practices, Green Innovation and Green Performance in Malaysian Automotive Industry,″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Vol.2, No.1(2013), pp.113.
[17]J. A. Caracuel & N. O. Mandojana,″The Financial Performance of Green Prospector Firms: A Contingent Approach,″ http:///sites//files/wpboam1302.pdf,20130103.
[18]T. N. Gladwin, J. J. Kennelly & T. S. Krause, ″Shifting Paradigm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Theory and Research,″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20, No.4(1995), pp.874907.
[19]M. E. Porter & C. van der Linde, ″Green and Competitive: Ending the Stalemate,″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Vol.73, No.5(1995), pp.120134.
[20]R. Roy, ″Designing and Marketing Greener Products: The Hoover Case,″ in M. Charter & M. J. Polonsky(eds.), Greener Marketing: A Global Perspective on Greener Marketing Practice, Sheffield: Greenleaf Publishing, 1999, pp.126142.
[21]E. FrajAndres, E. MartinezSalinas & J. MatuteVallejo, ″Factors Affecting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Strategy in Spanish Industrial Firms,″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Vol.18, No.8(2009), pp.500514.
[22]K. Rennings, ″Towards a Theory and Policy of Ecoinnovation: Neoclassical and CoEvolutionary Perspectives,″ ZEW Discussion Paper, Vol.6(1998), pp.98124.
[23]J. Petts, A. Herd & S. Gerrard et al., ″The Climate and Culture of Environmental Compliance within SMEs,″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Vol.8, No.1(1999), pp.1430.
[24]J. Horbach, ″Determinants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s — New Evidence from German Panel Data Sources,″ Research Policy, Vol.37, No.1(2008), pp.163173.
[25]李怡娜、葉飛: 《制度壓力、綠色環保創新實踐與企業績效關系——基于新制度主義理論和生態現代化理論視角》,《科學學研究》2011年第12期,第18841894頁。[Li Yina & Ye Fei, ″Institutional Pressures,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Practices and Firm Performance — An Institutional Theory and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Theory Perspective,″ Studies in Science of Science, No.12(2011), pp.18841894.]
[26]T. Donaldson & L. E. Preston, ″The Stakeholder Theory of the Corporation: Concepts,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20, No.1(1995), pp.6591.
[27]J. DelgadoCeballos, J. A. AragonCorrea & N. O. Mandojana et al., ″The Effect of Internal Barriers on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takeholder Integration and Proactive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Vol.107, No.3(2012), pp.281293.
[28]M. Starik & G. P. Rands, ″Weaving an Integrated Web: Multilevel and Multisystem Perspectives of Ecologically Sustainable Organizations,″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Vol.20, No.4(1995), pp.908935.
[29]I.Henriques & P. Sadorsk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Commitment and Managerial Perceptions of Stakeholder Importanc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Vol.42, No.1(1999), pp.8799.
[30]S. B. Banerjee, E. S. Lyer & R. K. Kashyap, ″Corporate Environmentalism: Antecedents and Influence of Industry Type,″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67, No.2(2003), pp.106122.
[31]K. Buysse & A. Verbeke, ″Proactive Environmental Strategies: A Stakeholder Management Perspectiv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24, No.5(2003), pp.453470.
[32]Y. Eiadat, A. Kelly & F. Roche et al., ″Green and Competitive? An Empirical Test of the Mediating Role of Environmental Innovation Strategy,″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Vol.43, No.2(2008), pp.131145.
[33]J. L. MurilloLuna, C. GarcesAyerbe & P. RiveraTorres, ″Why Do Patterns of Environmental Response Differ? A Stakeholders Pressure Approach,″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29, No.11(2008), pp.12251240.
[34]楊東寧、周長輝: 《企業自愿采用標準化環境管理體系的驅動力:理論框架及實證分析》,《管理世界》2005年第2期,第8595頁。[Yang Dongning & Zhou Changhui, ″The Driving Force for Companies Voluntarily to Adopt Standardized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Empirical Analysis,″ Management World, No.2(2005), pp.8595.]
[35]R. Baylis, L. Connell & A. Flynn, ″Company Size,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 and Ecological Modernization: Further Analysis at the Level of the Firm,″ 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 Vol.7,No.5(1998), pp.285296.
[36]K. Peattie, ″Towards Sustainability: The Third Age of Green Marketing,″ The Marketing Review, Vol.2, No.2(2001), pp.129146.
[37]I. Worthington & D. Patton, ″Strategic Intent in the Management of the Green Environment within SMEs,″ Long Range Planning, Vol.38, No.2(2005), pp.197212.
[38]R. Nelson & S. Winter, 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 Cambridge,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2.
[39][美]羅伯特·K.殷:《案例研究:設計與方法》,周海濤、李永賢、李虔譯,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4年。[R. K. Yin, Case Study: Design and Method, trans. by Zhou Haitao, Li Yongxian & Li Qian, Chongqing: Chongqing University Press, 2004.]
[40]B. G. Glaser & A. L. Strauss, The Discovery of Grounded Theory: Strategies for Qualitative Research, Chicago: Aldine Publishing Company, 1967.
[41]A. L. Strauss & J. M. Corbin, ″Grounded Theory Methodology: An Overview,″ in N.K.Denzin & Y.S.Lincoln(ed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1994,pp.132.
[42]S. Khana, ″Measuring the CRM ROI: Show Them Benefits,″http://,20130103.
[43]J. Doerr & P. L. Kleiner, ″Award to Spur Green Innovation,″ San Francisco Business Times, Vol.5, No.1(2006), pp.12.
[44]J. Fagerberg, D. C. Mowery & R. R. Nelson, 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novation, Oxford an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
[45]R.M.Cyert & J.G.March, A Behavioral Theory of the Firm,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1963.
[46]S. Rothenberg, ″Knowledge Content and Worker Participation in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t NUMMI,″ 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Vol.40, No.2(2003),pp.17771796.
[47]T. Jones & W. Felps & A. G. Bigley, ″Ethical Theory and StakeholderRelated Decisions: The Role of Stakeholder Culture,″ Academy Management Review, Vol.32, No.1(2007),pp.137155.
篇5
關鍵詞:產業轉型;企業;戰略創新
在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產業革命的沖擊下,經濟發展模式的變革將加速傳統產業的衰退,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步入產業調整和轉型。因此,產業轉型中的企業順應產業成長周期,及時進行戰略調整和戰略創新,就成了企業戰略管理中的一個緊迫問題。
一、戰略創新是產業轉型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根本途徑
傳統企業戰略理論把產業結構作為企業戰略制定過程中的外生變量,它們的著眼點一般都偏向于維持產業現狀,仍局限于原有的產業中,因而不足以從根本上解決產業轉型企業長期發展的問題。實踐表明,在衰退產業市場上通過成本優勢提高市場占有率所能爭取的生存空間十分有限,即使能有所收獲,代價也是高昂的,特別是遇到企業間的惡性競爭和報復。
加里?哈梅爾提出競爭優勢的源泉在于戰略創新,并斷言戰略創新將成為世界各地公司下一個根本性的競爭優勢。強調了戰略創新的關鍵在于產業創新,并認為以創新未來產業或改變現有產業結構、以對自己有利為出發點來制定企業戰略,是企業戰略的最高層次。相對于產業生命周期的其他階段而言,戰略創新對產業轉型中企業競爭優勢的獲得更為重要,它是企業獲得競爭優勢的根本途徑。
第一,轉型期企業的根本特征是需求下降導致能力過剩和過渡競爭,傳統的企業戰略只能治標而難以治本,只有產業創新才能使企業順利地從衰退產業蛻變到新興產業,避免進入已趨成熟的產業,再度陷入衰退。
第二,轉型期企業普遍有危機感,由于產業到了衰退期,企業前途未卜,從高層管理到普通員工都有一定程度的危機感,對產業創新有較大的認同度,因此具備了產業創新的動力。
第三,產業從成熟向衰退的轉變過程中,雖然缺乏產業的長期吸引力,但具有較高的現金流入,這樣就為企業進行產業創新及戰略性轉移提供了資金保障。
二、資源要素和環境承載力、技術壁壘和專利糾紛迫使企業提高創新能力
近年來,隨著產業成本不斷上升,傳統產業成本競爭力下降,土地、電力、水等資源要素和環境承載能力的瓶頸制約日益凸現,依靠資源投入和投資拉動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
與此同時,科技創新能力不能滿足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一方面,科技創新能力的不足,另一方面,我們處于一個對科技創新和自主知識產權的要求越來越高的環境。近年來,外貿出口呈現了高速增長的態勢,對經濟發展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企業在國際貿易中面臨了越來越多的技術壁壘和專利糾紛。據商務部調查,國外技術性貿易壁壘對中國的出口影響已涉及到2/3以上的出口企業,1/3以上的出口商品,每年造成的損失達200億美元。入世以來,如打火機、摩托車配件、家電、五金工具、低壓電器等涉外專利糾紛呈上升趨勢。而紡織、機械等支柱產業的出口更是面臨嚴峻的技術壁壘挑戰。2002年以來,中國遭遇多起由美國、印度等12個國家提起的“兩保一反”調查,從打火機、軸承、眼鏡、紡織品、茶葉、小龍蝦、蜂蜜、家具到鞋類,幾乎涉及了大部分大宗出口商品。特別是由于有的省經濟發展具有塊狀經濟特征,而整體技術創新能力又不高,因此專利侵權指控和技術壁壘已經對相關產業的發展產生了整體性和長期性的不利影響,經濟安全和產業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威脅。
三、企業的創新資產
企業的創新能力是由企業的創新資產決定的。企業擁有的創新資產越多;產業創新能力就越強,也就越有能力實施進攻型或防御型創新戰略。否則,企業只能實施模仿型創新戰略,只能被動地跟隨領先者。企業創新資產包括:科學研究資產、工藝或流程創新資產、產品創新資產、市場創新資產。
4個因子中,后兩個是產業創新最重要的決定因子。前兩個的含義比較明確,一般指R&D能力、工藝創新方面的能力,產品創新包括產品原型開發、產品試驗、檢測以及制造能力等。市場創新資產的范疇很廣,不但包括企業的營銷資產,而且包括顧客培訓、產品技術服務等資產。因為在產業創新中,了解顧客的需求、讓顧客理解并接受新產品的過程是一個十分艱巨的任務,企業如果缺乏市場創新資產,則難以成為產業創新的領先者,不能把握產業發展的方向,從創新戰略上講,也就不可能實施進攻型創新戰略。國家經濟政策主要包括R&D資助、基礎要素投入、新興產業市場保持和扶持等方面來影響企業產業創新戰略。
四、產業轉型企業的戰略創新模式
企業戰略創新是克服產業衰退陷阱,獲取企業競爭優勢的根本途徑。針對不同的衰退產業類型,戰略創新有明顯不同的模式。
(一)進攻型創新戰略
進攻型創新戰略是通過率先開發出新興產業的產品,并領先于競爭對手占領市場的主動創新戰略。由于科學技術產業化具有一定的時滯性。因此,技術的最早發現者或發明者并不一定就是產業創新的領先者。技術產業化的時滯為企業進行產業創新提供了外部知識和技術來源。基礎研究是產業創新的重要支撐體系。公司要進行進攻型創新,迅速消化吸收外部的科技成果是至關重要的。如貝爾公司、通用公司、道化學公司等都有強大的基礎研究能力,它們基本上是以實施進攻型產業創新為主。
然而,除了基礎研究外,進攻型產業創新戰略中關鍵的因子是應用研究和工程開發方面的能力。一個公司要想在新產品開發或流程創新上走在世界前列,必須具有解決在設計、產品原型檢測和制造以及工廠管理、市場開拓等方面問題的強大能力。著名企業史學家錢德勒認為,在人類產業創新的歷史中,現有企業比新建企業擔當了更重要的角色,尤其是新興產業的第一行動者是產業創新主要的推動者,而大多數新興產業的第一行動者基本上是已建立企業。這是由產業創新的特征決定的。總之,為衰退產業賦予新貌或開創全新產業是進攻型創新戰略的目標追求。
(二)防御型創新戰略
面對產業衰退的威脅,只有極少數的企業能采取主動進攻的創新戰略,而絕大多數企業只能采取被動防御性的戰略。企業的決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動物精神的產物,非到危機時刻,企業一般不會主動進行創新。防御型戰略與進攻型戰略的主要區別在于對待創新的態度和進入時間上。防御型創新者希望緊跟在創業者的后面,并通過抓住創業者失誤的有利時機迎頭趕上,從創業者手里奪回市場。與進攻型創新者類似,防御型創新者也是知識密集型企業,R&D投入強度較高,擁有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對新知識、新技術尤其是新興產業發展方面的信息反應敏捷。在R&D投入上,更注重開發和設計階段的速度與效率。在生產技術和市場開拓上具有特別能力和專長,一旦某一新興產業輪廓清晰,它們憑借市場創新上的優勢奮起直追,并有可能在短期內超過進攻型創新者。
大量實證研究得出結論認為,大多數實業性R&D投入較多的企業傾向實施防御型創新戰略,創新的重點集中在對已有產品、流程、技術服務等方面的修正性創新上。在寡頭壟斷型產業中,寡頭壟斷企業更傾向于實施防御性創新戰略。這些領導企業在已有的產業內具有壟斷地位,能獲取高額的壟斷利潤,企業不會輕易改變其經營方向或主要的產品。它們對創新的投入不是為了單純的產業創新目標,如果沒有競爭對手的威脅或市場變化的壓力(如產業衰退時產品市場需求下降),它們不會主動進行產業創新活動。但一旦產業或環境發生了急劇變化,它們會憑借其強大的創新能力迅速從事產業創新活動,這是典型的防御型創新戰略。
IBM公司基本實施防御型創新戰略,而比IBM弱的SperryRand公司則推崇進攻性創新戰略。這說明技術創新能力弱的公司也可通過吸收外部技術成為產業創新的領先者。如電子商務技術本身是信息技術中的尖端科技,一般企業難以問鼎。但許多轉型企業由于抓住了電子商務成長初期進入的有利時機,以較低的成本、較低的風險有效進入電子商務業,有的已成為該新興產業的領頭企業。
(三)模仿和依賴型創新戰略
模仿和依賴型創新者通過購買專利、許可證和技術等途徑或與領先者合資、合作、戰略聯盟等方式進行產業創新活動。防御型創新者不是新興產業或新產品的簡單復制者,本身是新技術或新產品的開創者,具備產業創新的技術和資源條件。它們可通過獲取專利來建立創新優勢。然而,大多數企業并不具備實施防御型戰略的條件。在新技術、新產品的浪潮前頭,一般企業缺乏跳躍式前進或迎頭趕上的能力,它們只能是新游戲的落伍者,衰退產業中的大多數企業即屬這種情形。而且發展中國家的企業一般也屬這種情形。因此,模仿和依賴型戰略不失為一種基本的產業創新戰略模式。
模仿者應有顯著的市場開拓能力,并采用成本領先戰略占領市場,競爭優勢一般建立在規模經濟的基礎上。強大的生產技能和產品設計能力是模仿成功的關鍵。依賴型創新是指依靠有創新能力的企業來被動進行創新,依賴型企業一般沒有技術開發能力,也沒有專門的R&D機構,基本上依賴其大客戶(發包商等)提供創新支持。如某一主導型大企業主導產業創新,在其周圍有大量的企業為其提供配套服務,配套服務廠商必須與主導廠商在創新上保持一致的步伐。配套廠商的創新一般由主導廠商提供技術、資金或承擔市場風險,產業聚集區往往存在較多的模仿和依賴型創新企業。在工業化國家中大企業周圍的衛星型企業一般是依賴型創新者。這些小型企業一般專注于某一專業化縫隙市場的創新,其創新動力直接來源于主導廠商的產業進步壓力。
總之,企業選擇什么樣的產業創新戰略不但是由企業本身的狀況決定的,而且還會受到國家經濟政策的影響,針對不同的產業其創新戰略也各異。在企業自身因素方面,企業的創新能力是最基本的決定因素。
參考文獻:
篇6
1.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內涵
技術創新能力是企業依靠新技術推動企業發展的能力,也是企業通過引入或者開發新技術來擴大自己的競爭優勢以進一步滿足市場需求的基本能力。技術創新能力由技術創新的投入能力、管理能力、研發能力、生產能力、營銷能力、產出能力和核心能力七個方面的能力要素構成。
2.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的關系
(1)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是制定和實現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的基礎。企業要開展技術創新活動、實現技術創新目標,首先必須解決企業的技術創新戰略問題。企業技術創新戰略是關于企業進行技術創新活動長遠性、方向性和全局性的謀劃。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既是制定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的前提條件,又是實施企業技術創新戰略的現實基礎。缺乏技術創新能力支持的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是無法持續的,而且也實現不了其技術創新戰略。
(2)企業技術創新戰略必須適應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基本要求。銀路教授認為企業技術創新戰略模式選擇基本步驟是:機會、目標及競爭態勢識別能力評價機會、目標與能力的匹配分析基本戰略的選擇主要戰略部署的決策。從以上步驟來看,企業技術創新機會、目標與能力的匹配分析是在謀求三者之間的動態平衡,而且這種平衡的匹配關系往往決定了企業技術創新戰略模式的選擇。在這個動態平衡中起關鍵作用的則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這是因為企業能否及時抓住和利用市場上的技術機會將預期的技術創新目標轉變為現實的技術創新成果,完全取決于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與技術機會和技術創新目標之間的匹配程度。于是,這種匹配關系的合理性與有效性就成為了企業技術創新基本戰略選擇的決定性因素。所以,企業技術創新戰略必須適應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什么水平的企業創新技術能力決定了什么樣的企業技術創新戰略。
二、中小企業成長過程的技術創新能力分析
1.中小企業成長階段技術創新能力的狀況
生存期是企業從籌建、投產到穩定銷售以謀求市場生存的創業時期。其技術及創新的主要特點是產品質量和生產工藝不穩定,技術基礎很差,技術創新能力不高。發育期是企業站穩市場后業績高速增長、規模迅速擴大的高成長時期。其技術及創新的主要特點是企業專業化和技術水平有所提高,研發投入開始增加,形成了一定的技術創新能力。成熟期是企業在高速發展后鞏固已經取得發展水平的相對穩定時期。其技術及創新的主要特點是技術裝備水平比較先進,自主開發的產品比例較高,研發投入進一步加大,具備了較高的技術創新能力。
2.中小企業成長階段的企業規模、綜合實力與技術創新能力的關系
企業規模通常是指一個企業的經營總額、資產總額和員工總數。企業綜合實力是指一個企業的資源擁有能力、生產經營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企業規模往往是企業綜合實力的總體反映;而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則是企業綜合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企業技術能力的核心。在傳統技術產業中,企業規模與企業綜合實力一般成正比。隨著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大,企業綜合實力也在不斷地增強,與此同時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同樣相應地隨之在不斷地提高。在中小企業成長過程中,隨著從生存期到發育期再到成熟期的發展,中小企業的規模從小向大擴張。同樣,伴隨著中小企業規模的擴大,企業的綜合實力也由弱變強,而且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也相應地隨之由低變高。
三、中小企業成長過程的技術創新戰略模式選擇
1.中小企業成長階段技術創新戰略模式的選擇程序
(1)研究中小企業的外部環境。中小企業的外部環境有政治與法律環境、社會與經濟環境、自然與科技環境、市場與行業環境。主要針對外部環境中的市場需求和市場競爭、科技發展、產業政策、宏觀經濟狀況等方面的機會和威脅進行研究。
(2)分析中小企業成長階段的基本特點。對于中小企業成長階段基本特點的分析,首先要明確中小企業成長的具體階段,然后進一步分析這個成長階段的中小企業的基本特點包括對生產、技術、產品、營銷、資源、效益和管理等方面的分析。
(3)評價中小企業成長階段的技術創新能力。評價技術創新能力需要對中小企業成長階段的技術能力進行分析。對于技術能力的評價包括在內容上的技術吸收能力、技術應用能力和技術創造能力,以及在的范圍上的現有技術能力、潛在技術能力和充分挖掘后的極限技術能力。對于在技術創新能力的評價則包括上述七個方面的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構成要素。
(4)選擇中小企業成長階段的技術創新戰略模式。不同的企業成長階段所面臨的外部環境不同,企業自身的基本特點、綜合實力尤其是技術創新能力也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而,中小企業在不同的成長階段需要選擇與其相適應的技術創新戰略模式。這些技術創新戰略模式的類型,按獲取技術的來源從易到難可分為模仿型、引進型、合作型和自主型技術創新戰略;按所處的技術競爭地位從低到高可分為填空型、跟隨型和領先型技術創新戰略。
(5)制定中小企業成長階段的技術創新具體戰略。技術創新戰略模式是企業技術創新的基本戰略。在已經選定的技術創新戰略模式框架下,根據企業內外環境的具體情況來選擇企業技術創新的戰略目標、制定相應的技術創新戰略的具體化方案。
2.中小企業成長階段技術創新戰略模式的選擇策略
(1)中小企業成長階段與技術創新戰略模式的適應性分析。不同中小企業成長階段技術創新戰略模式的適應性分析與選擇策略的關系特點的各種企業技術創新戰略模式,各自適用于不同技術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和經濟實力的企業。中小企業應當根據自己的基本特點和相應的成長階段,本著與自己技術創新能力相適應的原則,來選擇相匹配的技術創新戰略模式(見表)。
(2)中小企業成長階段的技術創新戰略模式選擇策略。伴隨著中小企業的成長,其綜合實力和技術創新能力也都在不斷地提升。通常,企業規模越大,綜合實力越強,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也越高,這有利于企業選擇自主型和領先型技術創新戰略;反之,企業規模越小,綜合實力越弱,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也越低,企業選擇模仿型、引進型和跟隨型技術創新戰略較為合適。然而,由于中小企業成長的各階段之間企業綜合實力差距甚大,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也同樣表現為明顯的階段性特征。所以,不同的中小企業成長階段需要選擇與其特點、實力和能力相適應的企業技術創新戰略模式。根據中小企業成長過程所依次經歷的生存期、發育期和成熟期,相應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戰略模式選擇包括以下兩種推進方式;一是企業獲取技術的來源從易到難的模仿型引進型合作型自主型技術創新戰略模式;二是企業所處技術競爭的地位從低到高的填空型跟隨型領先型技術創新戰略模式(見表)。
四、選擇中小企業成長過程技術創新戰略模式應當注意的問題
1.應當區分非科技型中小企業與科技型中小企業
對于不同性質的行業,企業綜合實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對技術創新戰略模式選擇的影響是不相同的。在傳統技術產業中,非科技型企業的綜合實力、技術創新能力與企業規模一般成正比,其對技術創新戰略模式的選擇如前面所述。對于新興技術產業中,科技型企業的綜合實力尤其是技術創新能力與企業規模并相關不強,而與人才素質、技術創新機會的把握和擁有自主技術產權的技術成果密切相關,科技型企業往往比較適合于選擇自主型和領先型技術創新戰略。所以,本文的研究對象只涉及到非科技型中小企業。
2.應當注重中小企業技術創新戰略模式選擇的靈活性
一方面,中小企業所處的行業、市場和競爭地位等外部環境千差萬別,中小企業自身的內部條件也各不相同;另一方面,企業技術創新戰略模式也有多種多樣,不僅僅局限于本文所列的類型。因此,本文所研究的只是中小企業成長階段技術創新戰略模式一般性的選擇策略。事實上,中小企業在不同成長階段,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內外環境狀況和技術創新水平,選擇不同的技術創新戰略模式甚至組合模式,至于選擇既定技術創新戰略模式下的技術創新具體戰略的靈活性則就更大了。
參考文獻:
[1]銀路:技術創新管理[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48-49
[2]劉友金:企業技術創新論[M].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149
篇7
【關鍵詞】醫藥 創新 戰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制藥企業取得了快速發展,但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不論在技術開發實力上還是在市場控制能力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在技術開發上,差距更大,這不能不說是影響我國醫藥企業競爭能力的重要因素。全球經濟的快速發展,國內醫藥市場己經變成國際性激烈競爭的市場,面對市場壓力和自身的不足,無論政府還是企業均已認識到技術創新的重要意義。
一、技術創新的理論基礎
技術創新是指新產品和新工藝設想的產生(獲取)、研究開發、應用于生產、進入市場銷售并實現商業利潤以及新技術擴散整個過程的一切技術經濟活動的總和。技術創新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已成為共識,一般狹義的技術創新是指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而廣義的技術創新是包括從發明創造開始直至實現商業化的全過程。太寬泛的定義不利于問題的討論,而且容易混淆科學知識和技術活動,因此通常理解的技術創新,主要是指狹義的技術創新"就一個企業而言,技術創新不僅指商業性地應用自主創新的技術,還可以是創新地應用合法取得的他方開發的新技術或已進入公有領域的技術創造市場優勢,制藥企業技術創新通常指產品創新和工藝創新,即狹義的技術創新。
二、我國制藥企業技術創新現狀
(一)生存以利潤為代價,競爭以模仿為主
目前,行業內的 800 余家企業在提供 8 大類、3 000多個品種規格的制藥裝備產品。但這其中真正技術水平高、附加值大的品種卻寥寥無幾。產品重復開發嚴重、抄襲剽竊盛行,一些品種的設備生產廠家多達幾十家。為了生存,許多小規模的制藥裝備企業不僅在技術創新上采取“模仿型”戰略,有的甚至是在“粗制濫造”。如果這種情況得不到扭轉,必將導致我國制藥裝備行業的整體倒退。
(二)企業技術創新所需資金嚴重不足
融資渠道不暢、自由資金不足正嚴重制約著我國制藥裝備企業的技術創新。由于規模有限,制藥裝備企業很難通過發行債券的方式直接融資;民間借貸既缺乏法律保障,又要承擔高額的融資成本;加上,由于制藥裝備企業信用狀況普遍較差,從金融機構貸款也十分不易。目前,行業內的企業近 70%的資金供給還是來自股東投資。此外,政府對制藥裝備行業的扶持力度不足也是造成制藥裝備企業技術創新資金緊張的一個重要原因。
三、我國制藥企業技術創新不足的影響因素
(一)企業的資本實力方面。巨額的研發投入需足夠的銷售收入和利潤來支撐,是以資本實力為基礎的。以2003年我國銷售收入最高的哈藥集團為例,按世界主要制藥公司銷售收入15%的研發投入強度為標準去衡量,哈藥集團的研發投入應超過10億元,該數字己遠遠超出其4. 52億的利潤總額,顯然是企業無法承擔的。就連當年利潤最高的石藥集團,按銷售收入的15%計算的費用也幾乎相當于企業全部利潤。因此,這種研發投入強度我國企業是很難達到的。
(二)技術創新機制方面。好的創新機制可以使有限的投入發揮盡可能大的作用,可以提高技術創新的效率。我國醫藥行業目前還沒有形成以制藥企業為中心的企業與科研機構之間以及企業之間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技術創新機制。長期以來,我國制藥工業的研發能力集中在國有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企業僅僅是生產部門,被動地接受成果轉化。在科研機構方面,盡管制藥領域的科研機構過去存在與市場脫節的問題,但在某些基礎研究領域具有較強的研究實力。但在改制和轉軌的過程中,基礎研究被忽視,熱衷于投資少、見效快的項目。
四、針對制藥企業技術創新的戰略分析
(一)企業要建立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技術創新的主體是企業,企業的主體是人,離開了企業員工的創新積極性,就不可能有技術創新,所以要積極營造求才若渴的人文環境。一般來說,技術創新需要高水平的經營管理人員和高級專業技術人員,還需要高技能的生產操作人員,最關鍵的因素,還在于建立有效的技術創新激勵機制,使創新利益的分配有利于為企業技術創新作出貢獻的人,以最大限度激發科技人員和員工自覺參與技術創新的積極性。
(二)在明確企業業務戰略的前提下,選擇技術創新戰略。在成本領先的基本戰略下,企業通常采取防衛型技術創新戰略。這時企業能以相對低廉的代價獲得所需的技術,并進入領先者所開辟的市場,只要謀劃得當就能取得可觀的收益。在差異化的基本戰略下,企業可以選擇進攻型技術創新戰略。這樣的企業常是技術標準的制定者,關鍵技術及其專利的所有者,會獲得技術基礎上的競爭壟斷地位,也意味著獲得高額利潤的回報和較長時期的競爭優勢。
五、結語
通過調查研究使我們深切地感到,加強企業文化建設對提高中小型制藥裝備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是至關重要的,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建設獨特的企業文化,走創新發展之路。在觀念上創新,在企業品牌上創新,在人才機制上創新,在科技管理上創新,只有這樣才能走科學發展之路,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中小型制藥裝備企業要進一步努力,在組織形式、管理方式、品牌形象上建設自己獨特的企業文化,走創新、發展之路,使企業在競爭中又快又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趙金鐸,王樹恩.當前我國企業技術創新模式的戰略選擇[M].生產力研究,2007(2).
[2]朱桂龍,周全.企業技術創新戰略選擇機理與模式研究[M].科技管理研究,2006(3).
篇8
關鍵詞:綠色創新;技術創新;創新體系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20-0290-03
一、引言
建立區域綠色創新體系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我國產業發展所面臨的環境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式增長模式難以為繼。在經濟全球化、區域經濟一體化、貿易自由化大背景下經濟轉型和結構調整成為國際大勢所趨。要實現結構的優化升級,就必然要建立區域綠色創新體系以緩解當前的資源環境壓力,對于我國經濟的結構優化升級具有重要意義。我國綠色創新績效普遍較低,其中,傳統產業結構剛性是制約區域綠色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障礙之一。因而,提高區域綠色創新能力,必須將綠色創新與產業結構調整相結合,構建基于綠色創新的現代產業體系。其實現模式是建設城鄉融合的綠色產業體系,并建立起以企業為主體的綠色技術創新體系。
二、以企業為主體的區域綠色技術創新戰略
綠色技術創新戰略有若干層次,采用何種層次的戰略,一般會依據企業所處的環境及自身綠色技術創新能力進行選擇,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戰略可以分為以下幾種:被動型戰略、參與型戰略、主動型戰略及創新型戰略。
1.被動型戰略
被動式戰略是指在參與綠色技術創新的企業,從綠色環保角度來看,其創新的最終用途是來實現工業“三廢”的綠色無公害,實現清潔生產。在這個戰略中,在綠色生產技術的前提下產生的廢物進行處理,通過廢物分類,處理資源再利用和垃圾焚燒等手段,以減少環境污染的技術流程。一般規模較小采用被動型戰略的企業其綠色技術創新過程如圖所1示。
2.參與型戰略
參與型戰略是指參與綠色技術創新的企業,不僅通過終端處理技術,更強調工藝設計,使用綠色創新技術。綠色創新技術主要是用在生產過程中節約原材料,替代,回收,減少廢物和過程的變化,減少廢物排放的措施。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的綠色工藝創新是最重要的創新內容,開發出一種基于企業能有效利用的綠色技術工藝流程,并以某些技術引進為輔,企業需要一個強有力的綠色技術引進投資策略,運用此策略,公司規模一般高于平均規模。企業的目的不僅僅是實施綠色環保技術和清潔生產,同時也降低了生產成本,也承擔了減少對環境污染的責任。參與型戰略企業其綠色技術創新過程可歸納如圖2所示。
3.主動型戰略
主動型戰略是指綠色技術創新的企業,除了重視綠色技術的最終使用,它也側重于遵循綠色產品創新戰略規律研發綠色產品。確定綠色產品的技術標準有三個:(1)生態,也就是說,在使用過程中降低能耗產品的使用,不會造成污染排放,不會產生環境污染;(2)生態化生產,即材料的選擇及管理,生產過程,輔助生產過程和資源分配過程中,選擇一個有利于保護環境,節約資源,減少能源消耗的工藝流程和技術控制系統,不會污染環境;(3)生態化的廢物處理與資源再利用。對已完成產品生命周期的廢棄品,其處理和處置必須符合生產要求,如拆裝方便,便于回收或安全處置對廢棄品的資源再利用不會產生污染,實現清潔生產。
采用主動型戰略的企業其綠色技術創新過程如下圖3所示。
4.創新型戰略
創新型戰略是指企業在進行綠色技術創新時,除采用末端處理技術、綠色工藝、綠色產品設計外,還需要對企業的組織機構、人力資源以及企業文化等方面進行變革以適應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的一種戰略,見圖4。
三、綠色技術創新的服務體系
區域綠色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若想更好地發揮作用,使參與綠色技術創新的各個主體能圍繞著綠色技術創新目標行動,使綠色技術創新向著更高、更新的層次均衡發展,離不開堅實有力的綠色技術創新服務體系的支持。綠色技術創新的服務體系包括法律制度體系、財政稅收體系、融資體系、技術產權交易服務和技術開發服務體系等。
1.法律制度體系
綠色技術創新,需要有完善、健全的法律制度支撐。綠色技術創新法律制度體系主要包括綠色技術產權法律制度、綠色技術企業法律制度、綠色技術市場法律制度和綠色技術政府法律制度。
(1)產權法律制度
構建綠色技術創新產權法律制度體系,通過劃分、確定、界定、保護和行使產權的一系列規則,使產權關系制度化,依靠規則,尊重、承認或行使產權,如果違背或侵犯產權規則,就要受到相應的制裁或懲罰。通過明確和固化產權關系,對產權制度進行規范與創新,建立一整套綠色技術產權激勵制度、產權管理制度、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制度以及產權交易制度,為綠色技術創新提供一種最經濟、最持久地綠色技術創新激勵機制,使綠色技術創新者與綠色技術創新成果之間建立最直接的綠色經濟關系。
(2)企業法律制度
建立綠色技術創新的企業法律制度,按照知識知識產權為導向,以生態系統優化為基礎的本質要求,通過建立綠色技術創新管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綠色技術產權保護制度、綠色技術標準體系、環境管理體系認證制度、綠色技術創新的成本管理系統,把對生態和環境保護納入企業行為規范,使企業關心產品整個生命周期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促進綠色技術創新及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3)市場法律制度
通過構建一個綠色技術創新的市場法律制度,以保障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的建立。市場法律制度,包括環境標志制度、政府綠色采購制度、綠色技術知識的普及倡導綠色消費,也包括對綠色產品市場中非綠色技術產品的規范,消費者選擇的因素,以及為制造商使用綠色技術觀念提供一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開展公平市場競爭,提供綠色技術產權激勵的商業模式,以市場為基礎的綠色產品,綠色技術創新,鼓勵企業產生強大的創新動力的市場化制度設計等。
(4)政府法律制度
構建綠色技術創新的政府法律制度,通過建立綠色技術創新決策和規劃系統,綠色科技評價制度,綠色技術創新風險管理制度,綠色技術創新成果獎勵制度,綠色技術創新體系的稅收法律制度,綠色技術創新的行政執法制度,綠色技術創新的投資體制和相應金融和法律制度,提高綠色技術創新風險防范的水平,穩定綠色技術創新資金來源,鼓勵創新努力的總體規劃,為綠色技術創新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保護創新的發展積極性。
2.財政稅收體系
由于綠色技術創新產出具有準公共產品特性,其私人創新的邊際收益小于社會創新的邊際收益,造成私人企業不愿進行更多的創新,從而導致社會創新資源的投入不足。發揮財政政策的支持力度,如為綠色技術創新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供財政資金支持,運用政府采購支持運用綠色技術的產品的市場價值實現,加大運用對運用綠色技術的產品的稅收支持,對非綠色技術產品的發展空間加以限制。
篇9
關鍵詞:國有企業 內部控制 市場經濟 戰略創新
在目前情況下,我國的經濟結構正處于轉型的階段,結構性的失衡是市場經濟目前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所以,如果通過市場經濟的眼光進行衡量,那么市場結構的下一步調整將會集中于體制的改革,而在這一層面的改革中,必然伴隨著國有企業的改革和創新[1]。在我國,國有企業的市場地位十分重要,而作為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當社會轉型的步伐逐漸加快,越來越多的困難及深層次的結構性矛盾將逐漸的暴露出來,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與國有企業的業務量和市場布局有關,有的與對市場資源的占有模式有關[2]。但是,無論是其中的哪一種,都將使得國有企業在創新戰略的實施過程中,面對大量的挑戰,這些挑戰有的來自于企業的內部,有的源于市場。更為重要的是,創新是社會發展的根本性動力,尤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創新更是民族、國家、地區獲得可持續發展的靈魂所在。作為市場經濟中的基本的和重要的構成單元,國有企業的重要市場地位使其要不斷的進行觀念、管理、技術等多個層面的創新,而在創新的過程中,良好的內部控制是獲得創新成功的基礎。因此,國有企業能否實現全面的創新已經成為決定其成敗的關鍵所在,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的內部控制和戰略創新也就顯得十分重要。本文以此為基礎,首先分析了國有企業實施內部控制的必要性和途徑,然后討論了國有企業在創新層面上存在的問題,最后從多個不同的視角給出了市場經濟條件下國有企業實現戰略創新的途徑。希望通過本文對相關問題的探討,為實現國有企業的改革、改制等工作提供必要的借鑒信息。
一、國有企業內部控制的必要性和意義
1.凈化企業文化的需要
在國有企業的發展歷程中,反腐倡廉工作歷來是企業管理的關鍵領域。為此,需要在國有企業內部將經濟發展和反腐倡廉工作有機的結合起來,凈化企業文化,使企業的各項管理工作能夠在制度化、科學化、網絡化的層面進行[3]。因為只有完善了企業的各種內部控制制度,企業的凝聚力才會得到增強。另外,還應該定期、不定期的對企業進行內部審計,對各項內部控制制度的執行情況進行審查,發現問題及時修正,確保制度的嚴密性和嚴肅性。同時,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被看做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如果在運行中出現了偏差,這需要審計部門經常對其進行監督和檢查,確保國有企業各項內控制度能夠有效的實施。
2.迎合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對國有企業淶水,其管理效益的提升首先要牢固樹立其效益的觀念,企業管理的一切活動都應該建立在效益的基礎之上,積極的探索能夠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的新途徑和新方法。其次,國有企業應該樹立起市場觀念,因為企業效益的提高需要以市場份額的不斷擴大為前提,倘若失去了市場,企業的效益也就無從談起[4]。因此,企業的管理工作不但要有效益觀念,還要有市場觀念,只有迎合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根據市場信息與要求開展各項活動,才能實現企業產品競爭能力和企業經濟效益的提升。而這些工作的一個共同的前提便是完善企業的內部控制制度,唯有如此,才能為企業的市場競爭提供必要的保障。
3.保值、增值國有資產的需要
國有資產是國家的主要財富表征。因此,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國有企業應該注重對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處理,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戰略管理的創新,才能實現其戰略發展的宏偉目標[5]。為此,首先要建立健全和完善企業的各項內部控制制度,把工作的重點擋在對付現成本的控制方面。其次,要加大對企業管理者的考核力度,創新工作方法,提供工作實效。此外,更為重要的是,要對國有企業資產的保值增值指標進行重點考核,明確國有企業所有者的財產內容,避免考核工作的偏頗。
二、我國國有企業在實施創新戰略的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
1.企業的技術創新動力不足
我國國有企業的競爭力一直表現的相對平穩,在市場中的地位不容忽視,但是產品創新能力不強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由于國有企業在跟隨市場需求做出變化的過程中反映相對遲緩,產品的創新也相對較弱,這一狀況產生的直接原因便是技術創新的嚴重不足,以及科技投入的滯后。
2.企業制度創新處于較低的水平
國有企業的制度創新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但是在產權制度方面,國有企業的表現并不理想,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在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公司化重組中,國有股一般處于控股的地位,產權的多元化趨勢十分明顯,但是在產權分散化的表現上卻顯得遠遠不夠,這嚴重制約了國有企業的管理創新和技術創新;對國有企業的管理者與技術骨干的創新激勵制度并不完善,高管持股的局面并未全面推開;國有中小型企業在公司化改組過程中,員工持股數量占總股本的份額相對較少。
3.企業的管理創新顯得滯后
對國有企業而言,組織結構的分工過細,管理層次相對較多,導致部門之間的溝通不夠,存在嚴重的人浮于事的現象。甚至有些部門在企業文化、資本運營和人力資源信息管理方面并未進行有效的設置,即便存在也難以發揮良好的作用。而從管理手段與管理方法的使用角度講,部分國有企業對計算機的利用程度不夠,致使管理工作基礎薄弱,這些都說明國有企業在管理創新方面存在嚴重的不足[6]。
三、國有企業實現戰略創新的途徑和方法
1.通過參與市場競爭進行技術創新
為了加快技術創新的步伐,國有企業必須徹底提高對技術創新及其作用的認識,強化在技術研究和運用中的主體地位,極把握市場的需求趨勢,不斷增強企業創新活力,將技術創新要列入企業重要議事日程,建立科學的項目論證評估機制。同時,以市場需求帶動技術創新,積極促進合理的人才流動,增強企業技術創新的能力,加快企業科研成果產業化建設,增強企業產品的技術含量和競爭力。
2.通過學習借鑒進行觀念創新
隨著一些全新領域的不斷涌現,對國有企業來說,轉變對知識的陳舊認識,確定知識是創造價值的主要的、直接的因素的創新觀念,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國有企業應通過知識來找出如何把現有的知識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生產力,使企業擁有更大的競爭優勢。而知識更新不僅包括創新知識,而且包括摒棄知識。因此,在國有企業內,新知識需要通過團隊或群體共享知識與專長產生。
3.通過結合市場經濟進行管理創新
國有企業實現管理創新需要具備以下條件:排除過去的思維模式,不斷吸收新的觀念和思想,尤其要不斷擴展視野,樹立創新意識,增強創新本領;國有企業的管理者們要營造出一種適合于創新的氛圍,激活企業上下的創新意識。為全面提高企業整體素質,建立完善的終身教育和培訓制度,樹立終身的學習觀念,為國有企業員工工作積極性的提高和創造潛能的發揮提供動力機制。
四、結束語
對現代企業而言,其經營現狀的好壞,與該企業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是否完善、嚴密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內部會計控制制度不完善,就會使單位的生產經營、財務投資活動失去控制,要使單位企業的經營管理狀況獲得好轉和處于良性狀態,做到持續經營,不斷發展,必須要從建立和完善內部控制制度著手,尤其是內部會計控制制度。我國國有企業的已經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結構調整將成為這一時期的重點和主線,因此,積極的尋找能夠進行戰略創新的途徑和方法,提升國有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顯得重要而緊迫。
參考文獻:
[1]蘇忠義,張建康.市場經濟體制下國有企業如何創新[J].山西建筑,2011(4):113-114.
[2]鄭明科.創新—國企改革發展的動力[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3(8)178-179.
[3]王金玉.市場經濟條件下國企發展中完善內部控制制度的必要性[J].河南機電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4(2):66-67.
[4]陳志軍,孟執芳.試論國有企業創新[J].華東經濟管理,2012(3):64-65.
篇10
勢和潛力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展望企業公益戰略模式的在未來的發展。
一、企業公益戰略的創新模式相關概念
企業公益戰略模式。企業公益戰略是通過企業自身的良性發展帶動整個行業的進步,并以此為基礎,長期可持續地貢獻于社會,最終實現企業與員工、股東、消費者、行業和社會的共贏 。簡而言之,就是企業首先得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了,生產好的產品,員工有好的福利待遇,有好的工作環境,有發展的余地,職業生涯發展的環境、平臺,然后企業得給股東創造效益,還要帶動行業發展,給行業培養人才,推動行業技術進步。這些是企業社會責任的基礎,是最基本的一層。只有把這些最基礎的東西做好了以后,企業再去做所謂高一層的“+”這部分,對社會予以回報才有意義。
企業公益戰略之創新模式的定義。創新的(可持續的)企業公益戰略不是簡單的企業捐贈款項、物資給受益人的公益行為模式,而是企業自身有主動奉獻和勇于承擔企業社會責任的意識,積極主動開發公益資源,通過更多的人力、財力等資源的投入和整合,將公益戰略和企業自身的經營戰略和經營目標緊密聯系起來,以更加豐富創新的公益形式為公益事業做出自己的貢獻,最終實現社會公益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并最終與NGO/NPO等公益事業組織、大眾人群、公益活動形成一個多方共贏的良性循環機制。
二、我國和國外的企業公益戰略模式現狀
現如今國內企業對公益活動的參與的廣度和深度普遍都還不夠,從公益事業關注的廣度上看,國內企業公益投入領域多集中在扶貧、救濟與教育援助領域。資金的使用效率還偏低,效果的可持續性偏差。與國外相比,國內企業對環保和健康等領域的關注度還是偏低。
國外的企業管理相當嚴格,而我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則隨意性較大,在組織制度建設上明顯不足,缺乏管理和宣傳。這樣一來產生的后果就是即使我國企業事實上在履行社會責任方面投入更大,但公眾的感知明顯不如對外資企業強烈。
與國外相比較,國內大部分企業都缺乏根據自身組織結構和經營特點制定較為系統、完善與合理的企業公益戰略。企業的公益行為往往以臨時應對為主,只有少數企業有制定年度公益投入計劃的慣例。同時,絕大部分的企業都沒有設立專門的公益部門。
而現在不少企業也開始成立或者參與一些基金會,開始更廣泛地關注社會的方方面面,特別是我國社會發展中的許多薄弱環節,這是很積極的變化,這樣企業可以更系統、更可持續地關注社會發展。還有部分企業利用自身的資源與技術優勢,從事一些非營利性的活動,這也積極的變化,但總體上仍然規模偏小。
三、企業公益戰略創新模式的優勢
創新的企業公益戰略模式是一個對多方共贏的良性循環機制,不僅對企業自身、也對消費者(大眾人群)、社會和其他公益事業組織帶來可持續性的良好的作用。在現在空前激烈的市場經營環境下,企業實施創新的公益戰略模式,將公益事業和企業戰略相結合,既可以幫助企業協調好與政府、社會之間的關系,又可以提升企業的競爭力。
對企業來說,第一,采用創新的企業公益戰略模式,企業會對自己投入的公益資金去向、使用和管理有一個持續性的跟蹤了解,對公益資金在公益事業上投放的成效有一個總體評估,可以使公益資金的使用效率提高,還可以帶來對企業自身、社會等各方面的收益;第二,企業公益戰略的創新模式從長期效果上看可以改善教育和培訓狀況,改善企業當地居民生活水平,有效提升所在地機構研發水平、基礎設施質量,改善本地市場質量,有利于創建更具效率和公開透明的競爭環境,從而改善企業的競爭環境;第三,企業會根據自身的品牌產品將市場影響和公益事業有機結合起來,切合企業自身的經營戰略和組織結構,選擇合適的公益主題,這樣不僅可以降低產品曝光度的成本,而且采用創新的公益戰略模式比一般的廣告還要更深入人心,消費者對公益產品的積極聯想會增加其對贊助公司其他產品的購買,因而會提高消費者對企業產品的信任和忠誠度,從而獲得全面支持,增加產品利益,有利于培養塑造企業品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蒙牛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在“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進入太空之后抓住機遇,策劃了一系列贊助活動和廣告傳播活動,并將活動本身的各種關鍵元素與產品進行暗合捆綁,如“航天員專用牛奶”“蒙牛牛奶,強壯中國人”等,另外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捐奶助學工程,給全國500所貧困學校的貧困學生免費提供一年牛奶,通過一系列的創新公益戰略,蒙牛樹立起一個具有民族內涵的品牌形象,從而提升蒙牛的品牌魅力,增大了品牌的知名度,直接拉動了終端產品的銷售,贏得了利潤;第四,創新的企業公益戰略就意味著企業在公益事業活動上的投入充足,不僅僅是公益資金的投入,還有大量人力的投入。將企業自身獨特的公益理念傳遞給員工可以增強員工對企業的忠誠度和認同感,激勵員工,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自豪感。安利創立了以營銷人員為主體的安利志愿者協會,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如“冬日暖陽大行動”“牽手特奧”等全國性志愿者服務項目。通過一系列公益事業,安利得到了員工的積極擁護和支持。目前,安利員工的自愿流失率僅為8%,低于市場的14.9%,而且有64.2%的營銷人員因為公司具備優秀的企業文化和管理理念而選擇安利,說明創新的企業公益戰略還有利于提高企業吸引力,有利于企業吸納人才;第五,現在國內采用創新的企業公益戰略模式的企業一般設有專業的企業社會責任部門,通過企業和NGO/NPO以及專門的CSR咨詢顧問公司合作,以專業化、系統化運作的方式,促進公益事業的高效率,以及可持續性和戰略性發展。
對消費者來說,企業采取創新的公益戰略模式更加能擴大企業在社會的影響力和知名度,增強消費者對購買行為的額外感知價值。此外,企業通過選擇和自身品牌相關的公益活動和公益產品,引起社會和公眾的關注,可以滿足消費者自身幫助社會的利他心理;而且企業的公益戰略創新模式的實施還在無形中引導消費者的消費偏好和消費行為,促進消費者理性消費,支持公益產品;還能使消費者獲得區分競爭企業的能力,培養消費者慈善消費偏好。東風銳達起亞RIO銳歐始終走在環保事業前列,力求從產品的設計理念到生產過程處處以環保為先,工業廢水經處理達到100%回收和重新利用。東風起亞銳達與新浪網聯合推出了社會公眾參與的“環保手提袋 創出我精彩”設計大賽活動,吸引了眾多前來參觀的消費者,許多參觀者表示以后響應銳歐的號召,經常使用環保手提袋,而且認同東風起亞銳達注重環保理念的生產技術和工藝,也表達了對銳達環保車型的偏好。
對社會來說,企業采取創新的公益戰略模式強化了“造血”功能,可以避免由于傳統公益戰略的簡單的捐錢捐物而導致公益事業受益人群產生的依賴性,進而培養公益受益人群的獨立性。正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創新的公益戰略模式通過持長期續性的、豐富多彩的、更有深度的公益活動使公益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增強公益活動的活力。寶潔在這方面的貢獻尤為突出,寶潔公司本著務實、創新精神推出了“寶潔希望小學快樂體育行動”“寶潔希望小學快樂音樂年”等公益產品,并對已建成的寶潔希望小學進行長期管理和維護,推動校園文化建設,進行師資培訓和人才培養,創造了獨具特色的寶潔公益模式,對公益事業受益人群產生了可持續性的、積極健康的影響;此外,企業的創新公益戰略模式有利于增強社會上大眾人群的社會責任感,宣傳創新的公益理念,使更多的人關注公益,投身于公益,促進公益人才源源不斷的產生;還有,企業創新的公益戰略模式意味著企業可以有效調動并整合社會各方面資源,使公益活動趨向達到效用最大化,為大眾人群提供參與公益的平臺,擴大公益活動的影響力,有利于公益事業的蓬勃和可持續發展。
對公益事業組織來說,企業創新的公益戰略模式給他們帶來很大的有利影響。一方面,公益事業組織可以獲得所需資金的新來源渠道,解決他們的資金緊張問題。另一方面,企業的創新公益戰略模式通常不僅僅只有企業自身參與,大多數企業都會和公益事業組織加強在公益項目活動方面的合作交流,通過長期合作對公益事業組織提供在資金、技術和管理等方面的長期支持,使得公益事業組織的組織更規范,運作更高效,信息更公開透明,有利于提高公益事業組織的公眾知曉度和公信力,增強雙方互信機制,進而促進雙方長期合作和創新公益的良性可持續發展。
四、企業公益戰略創新模式發展的未來展望
近年來,我國公益事業飛速發展,政府、企業和社會公眾廣泛參與。企業作為創造社會財富的經濟實體,作為企業公民,在公益事業建設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公益事業建設的中堅力量。近年來,隨著經濟全球化競爭日趨激烈,公益文化在全社會的深入,公益需求不斷增多,創新的企業公益戰略模式被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和中國本土企業所重視和采用,創新的企業公益戰略的優勢愈加凸顯,在未來的日子里,我們有理由預見,隨著公益事業更加蓬勃的發展,企業以創新的企業公益戰略為主將成為大勢所趨。但是新事物的發展總是面臨機遇與挑戰,創新的企業公益戰略有其有利條件和風險。
有利條件:首先,政府的鼓勵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比如在稅收制度上的優惠政策;其次,CSR咨詢公司作為NGO和企業之間的“中介”,不僅使他們之間增強合作互信,并且這個行業的發展開始迎來春天,也給創新的企業公益戰略發展帶來機遇;再次,社會關注度增加,很多企業越來越重視多元化的公益戰略模式,社會大眾也廣泛參與,公益文化氛圍在全社會越來越深入人心,更多人才致力于公益事業發展。
風險和困難:第一,雖然政府鼓勵支持公益事業的發展,但是相關法律法規不完善;第二,公益事業組織的組織規范程度不夠,公信力不高;第三,創新的企業公益戰略投入必須有充足的人力物力財力資源,而許多企業自身實力不足面臨挑戰,活動復雜性大也增加企業風險;第三,企業公益戰略創新模式起步晚,還在探索的過程中,理論支撐也不夠,處于邊做邊摸索的狀態;第四,很多企業在公益事業發展方面存在誤區,企業主動參與創新公益事業的觀念和水平還有待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