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理論培訓范文

時間:2024-03-19 16:58: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醫理論培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醫理論培訓

篇1

    一、培訓在醫院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作用

    1.使醫院人力資源管理變得具有持續性。在醫院的日常活動中,物質資源只能經過一次開發,最多經過兩次開發就不能再繼續進行開發利用了。而人力資源則不然,其在人力資源的使用中是不斷被開發的,這就使得醫院人力資源管理變得更具有持續性,也使得在醫院中的員工處在不斷的開發中。培訓則充分迎合了人力資源的這一特征,更加使得醫院人力資源具有持續特性。尤其,對于剛剛從學校畢業的醫護人員來說,培訓的意義更為明顯。在學校教育中,學生只是學到了醫護工作的基礎知識,掌握了一些常規的醫護技能。然而,真正走進了醫院,要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培訓可以有效地幫助剛進入工作崗位的員工完成相應的教育培訓。并且隨著新知識、新技術的不斷涌現,培訓還能較為及時地將這些新東西傳授給員工,提高了員工適應社會不斷發展的能力。所以,正是由于這種帶有明顯持續性的人力資源管理活動,使得員工在不斷的自我提升,為醫院的長久競爭力的提升奠定了扎實的基礎并起到了積極的推進作用。

    2.使醫院員工的整體素質得到提升。醫院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宗旨是要提高醫院員工的綜合素質,從而有效地提升醫院的競爭實力。在提高員工綜合素質和提升醫院競爭實力的進程中,培訓的質量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其直接影響著醫院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是否能取得成功。培訓可以開發員工的潛能,提高員工的智力與能力,促進員工向更高一級轉化。通過開展有效的培訓可以提高員工的技能和知識,激勵員工的工作熱情,并能協調好員工的角色行為,這些對于提高醫院人力資源管理都有著不可小視的作用。

    二、培訓在醫院人力資源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1.醫院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視程度有待加強。由于現在大部分醫院都是把醫院的經營建設放在頭等位置,大都忽略了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性。很多領導干部認為醫院整體工作的主要任務就是冶療和控制疾病的發生、發展,其工作重心主要是醫院的經營,忽視了人力資源管理在醫院整體工作運作中所發揮的作用。而這樣一來,更加不會正視培訓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重要性,無法對員工進行科學系統的培訓。

    2.培訓工作人員的素質有待提高。目前,很多醫院培訓工作人員的工作水平存在著問題,大多數缺乏對人辦理資源管理的相關知識和思想覺悟,甚至有些培訓人員并不是相關專業畢業。由于不是科班出身,其大都缺乏培訓和人力資源管理專業相關知識背景,在培訓過程中,表現出不夠專業或者不善交流。許多培訓人員甚至本身都沒有經過崗前培訓,也沒有上崗從業資格證。培訓其實是一門科學性的工作,如果理論基礎薄弱、專業技能不強的話,培訓工作是很難做好的。

    三、提高培訓在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作用的建議

篇2

【關鍵詞】 護士長; 中醫醫院; 選拔培訓; 考核

中圖分類號 R19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25-0087-04

【Abstract】 This paper works on the methods and results of the electing,training and evaluation for head nurses in second-clas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The conditions of electing head nurses are adjusted.Training courses o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al knowledge and nursing skills are designed for head nurses.Trainings on management,first aid,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abilities for head nurses have been planned.Evaluation programs and detailed rules for head nurses are developed,and have been applied to quarterly reviews.This approach has improved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ies of head nurses,optimized the management team of nurse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peciality,advanced high-quality nursing services in all aspects,and deepened the nursing services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It provides references for the election,training and evaluation of head nurses in second-clas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

【Key words】 Head nurse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Electing training; Evalu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of Qidong City,Qidong 2262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25.041

《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中明確指出,到2015年,建立護理管理崗位培訓,護士長應占60%[1]。胡利娟等[2]研究發現,護士長核心能力水平普遍偏低,尤其表現在科研創新、科研設計、開展新技術及新業務能力等方面,證實了護理管理者接受培訓的必要性。護士長作為醫院基層科室護理工作的管理者,是護理質量的直接控制者和護理人員的領頭人,護士長的管理能力和業務水平直接影響到醫院的護理質量和護理人員整體素質的提升[3]。如何進一步提高護士長的管理能力和業務水平是護理部工作中的重點。為此,護理部通過分析2011年10月份筆者所在醫院護士長的相關資料,找出護士長存在的共性問題:(1)中醫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仍停留在原有水平基礎上;(2)管理能力低下,管理理念陳舊;(3)學歷和職稱有較大一部分偏低,急救能力、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薄弱;(4)不能適應衛生部開展的“優質護理服務示范工程”和“三好一滿意”活動要求,不能滿足中醫醫院發展和為患者提供中西醫相結合的護理服務需要,但因技術層面的部分缺陷,導致患者不滿意,護理投訴率較高。針對護士長存在的共性問題,結合筆者所在醫院實際情況,院部和護理部共同制訂并實施了護士長選拔培訓與考核的方法,通過三年的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問題分析

2011年10月份筆者所在醫院護士長17名,年齡31~49歲,其中大專學歷5名,本科學歷12名;護師6名,主管護師10名,副主任護師1名;中醫專業2名,西醫專業15名;外出專科進修的3名。大專學歷和護師職稱的護士長認為護士長崗位屬于管理性崗位,自己做了多年臨床護理工作,現有的專業知識能勝任護士長崗位,對自身業務水平的進一步提高不夠重視,較低的學歷和職稱導致她們急救能力、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薄弱;西醫專業護士長15名,占88.24%,這15名護士長上任后沒有經過系統的中醫知識培訓和學習,缺乏中醫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14名護士長無專科進修學習經歷,也沒有進行系統的護理管理培訓,從而這批護士長專科護理知識低下、組織管理能力不強、管理理念陳舊、綜合素質達不到二級中醫醫院評審標準實施細則中對護士長的要求;護理部對護士長綜合能力培訓不夠重視。

2 選拔培訓與考核方法

2.1 護士長人員選拔方法的改革

為了適應中醫醫院發展的需要,2012年1月院部和護理部共同制訂了護士長選拔條件,(1)基本條件:本科及以上學歷,護師以上業務職稱,工作8年以上,年齡不超過40歲。(2)素質條件:熱愛護理事業,具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和奉獻精神。能顧全大局,作風正派,有團隊精神。具有一定的組織領導才能和協調能力,開展工作有思路、有方法、有開拓創新精神。中西醫理論基礎扎實,急救和技術操作能力強,能指導下級護士開展工作。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教學能力較強。中醫專業及有3個月以上專科培訓經歷或現任護理組長者優先。通過自愿報名、科主任和護士長推薦,經理論及操作考核、民主測評、競聘演講和答辯、組織考察等過程,擇優選用,最后由醫院任命。

2.2 護士長培訓內容和方法

2.2.1 制訂年度中醫理論知識和技術操作培訓課程。其方法:(1)護理部有計劃邀請院內外中醫專家給護士長(包括全院護士)授課,講解中醫的陰陽五行學說、藏象、氣血津液、辨證等基礎理論知識,穴位按摩、艾灸、耳穴埋籽、中藥貼敷、拔火罐等中醫基本操作方法、適應證及注意事項,并根據不同年資、職稱、設置的崗位,對護士長進行有針對性的中醫理論和操作考核,要求全部達到優秀。(2)要求45歲以下的護士長參加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班學習。(3)有計劃選送護士長外出參加各類中醫知識培訓或到上級中醫醫院進修學習1~3個月。

2.2.2 制訂護士長管理能力培訓計劃,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能力。其方法:(1)組織全體護士長,觀看中歐國際醫院管理學院副院長、管理中心首席培訓師胡書孝的“管理創造價值,培訓提升能力”的講座錄像。聽取上級中醫院專家“如何做好科室管理與學科建設,提高科研能力”的系統講座。(2)要求護士長閱讀《管理思想》、《團隊合作24》及《讀者》等書刊,增加護士長的人文社會知識,提高她們的見識和膽識。(3)每年邀請上級中醫院護士長來院傳授護理管理新理念、新思路,更新護士長管理理念,開拓護士長管理視野。(4)安排護士長輪流到上海大醫院進修學習護理管理1個月。(5)利用護士長例會進行相互間管理經驗交流和學習。(6)護理部每月督查護士長的病房管理、護理質量和安全管理等情況,針對護士長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有針對性進行交談,提出改進措施。(7)對1年內新上任護士長,指定高年資護士長為其指導老師[4]。

2.2.3 制訂護士長急救、教學和科研能力培訓計劃。其方法:(1)要求護士長參加各種形式的繼續教育,提高自身的學歷和職稱。(2)選派護士長參加上級醫院組織的各種急救培訓班學習。(3)每半年進行一次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及急救模擬演練,提高護士長應急救護能力。(4)每季度安排本院業務院長或科主任給護士長進行急救、教學和科研知識的講座,每年邀請院外專家進行科研和論文寫作的講座。(5)成立護理教學和科研管理體系,健全護理教學和科研支持系統,加強護士長的護理教學和科研知識培訓。

2.3 護士長考核方法

院部和護理部共同制定護士長考核方案,對不稱職的護士長實行誡勉談話、輪崗、“雙預警”直至免職,具體考核方法如下。

2.3.1 中西醫理論知識和技術操作考核。(1)每季度一次的中西醫理論和技術操作考核成績;(2)科室開展中醫護理的項目和實施后的效果;(3)繼續教育學分;(4)護士長個人學歷的提高及技術職稱晉升情況。

2.3.2 管理能力考核。(1)護士長在推進優質護理服務工作和“三好一滿意”服務活動中的執行力,科室主任、護士及患者對護士長評價和滿意度調查等方面的表現;(2)護理服務質量和安全方面的檢查情況,年度護理不良事件和糾紛投訴發生率;(3)組織管理和溝通協調能力,處理醫護和護患關系的能力;(4)護士長年度工作手冊完成情況及年度、月工作計劃完成情況等。

2.3.3 急救能力考核。(1)每半年的急救模擬和理論考核成績,心肺復蘇、除顫儀和呼吸機等操作考核成績;(2)參加搶救急危重癥患者數及成功率;(3)組織和指導護士搶救急危重癥患者的能力。

2.3.4 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考核。(1)勝任科室教學組長,承擔護士(學生)的帶教、培訓工作,本科室護士中西醫理論和操作考核成績;(2)承擔院內、科內中西醫業務講座1~2次/年,或中西醫護理查房1次/年的任務;(3)每年發表的論文數;(4)本科室開展新業務、新技術和科研項目等。

2.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等級資料的比較進行非參數Wilcoxon秩和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P

3 結果

3.1 護士長學歷和職稱明顯提高

培訓過程中,2名護士長因年齡超過50歲而調離護士長崗位,1名因不適合崗位要求離崗;因醫院擴展,新競聘上崗護士長10名。選拔培訓與考核方法實施前后,學歷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101.000,P=0.002

3.2 護士長中醫理論知識和技術操作能力得到提升

護士長中醫理論知識和技術操作能力得到提升,能帶動科室按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中醫護理方案對患者實施中醫護理,開展中醫護理病歷書寫和中醫特色的護理查房,覆蓋率由方法實施前的3個科室發展到現在全院性17個科室,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和經濟效益。

3.3 護士長的滿意度有了進一步的提高

方法實施后,患者、護士和醫生對護士長的滿意度均達98%以上,明顯高于實施前(P

3.4 優質護理服務和“三好一滿意”工作成效顯著。

自2012年1月份開始實施護士長選拔培訓與考核方法后,至2013年1月開展優質護理服務和“三好一滿意”活動的病區覆蓋率達100%;護理不良事件和糾紛投訴率顯著下降,由2011年的投訴率2.68%降至2014年1-9月份0.09%;2011年度發生2起護理事故,2012年1月-2014年

9月無護理事故發生。

3.5 護士長的急救、教學和科研能力得到了提高

截至2014年9月全院24名護士長均外出進修學習1~3個月,從而使她們的急救、教學和科研能力有了明顯提高。2011年度搶救急危重癥患者283例,成功率52.3%;2013年度搶救375例,成功率75.8%。2011年度帶教護士學生68名,合格率95%;2012-2013年共帶教學生213名,合格率100%。一項《中藥灌腸結合辯證施護治療嬰幼兒泄瀉的臨床研究》獲得市級三等獎,另一項《穴位按摩減輕或緩解無痛人工流產術后子宮收縮引起的小腹痛》課題已申報立項。

4 討論

4.1 護士長選拔培訓與考核,提高了護士長的綜合能力,優化了中醫特色的護理管理隊伍

實施的護士長選拔培訓與考核方法,是對護士長綜合能力的選拔培訓與考核。選拔護士長是按基本條件和素質條件進行競聘擇優聘用;培訓主要是對護士長中醫理論知識及技術操作能力、管理理念和管理能力、業務水平、急救能力、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進行培養;考核成績主要來自每位護士長的工作成績、業務水平和醫護人員及患者對護士長的滿意度等,是護士長綜合能力的全面體現。(1)通過培訓,提升了護士長的中西醫業務和學術水平;拓展和提高了護士長管理和工作能力,使其更具有管理藝術;提高了護士長的教學能力和帶教質量,使筆者所在醫院成為一所護校的臨床實習基地,且有15名護士長被學校評為優秀帶教老師。(2)通過考核,使每位護士長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主動找出差距,剖析自己的原因,尋求工作上的改進方法,關注工作效果,注重科室的護理質量和安全,從而激發自己學習護理專業和邊緣學科知識的熱情,盡快提高自己的綜合能力,適應護士長角色,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潛能,以創造出更好的工作業績。(3)通過競聘和選拔上崗的護士長,對自己的工作機會更加珍惜,從而增強自己的緊迫感和使命感,主動學習業務知識和管理知識;同時,通過競聘和選拔,護理管理崗位終身制的打破,在護理管理隊伍中形成了良好的比、學、趕、超的局面,促使每位護士長不斷努力學習,以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護士長綜合能力的提高,使中醫特色的護理管理隊伍也更加優化。

4.2 護士長選拔培訓與考核,推進了醫院全面優質護理服務

護士長選拔培訓與考核方法對護士長工作起到了導向作用,使護士長工作目標更明確,思路更清晰,方法更完美。護士長作為科室的護理管理者,在推進科室乃至全院的優質護理服務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通過培訓,轉變了護士長管理理念,改變了陳舊觀念,提高了管理能力;在業務上使她們精益求精、技術操作上更加熟練,急救和教學能力明顯提高,有利于醫院全面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特別是對護士長中醫理論和操作的培訓,是她們的中醫理論知識和技術操作能力全面得到了提升,從而能帶動科室開展中醫護理,中醫護理的開展使優質護理內涵更加豐富,適應了中醫醫院的發展和患者的中醫護理需求。同時,將患者對護士長工作的滿意度作為衡量護士長工作質量的金標準,通過真實、客觀的院部電話回訪、護理部問卷調查,得出護理服務質量結果;又將護理不良事件和糾紛投訴發生率、安全管理作為考核護士長工作的重要指標之一,這些都促使護士長更加積極地加強科室優質護理管理,注重護患溝通,確保護理質量和安全,滿足患者和家屬的需求,使優質護理越做越好,以降低護理投訴率。因此護士長選拔培訓與考核的方法在全面推進優質護理服務中起到了一個很好的“抓手”作用。

4.3 護士長選拔培訓與考核,促進了中醫護理的不斷深化

護士長選拔培訓與考核方法注重護士長中醫理論知識和技術操作的選拔培訓與考核。實施該方法后,護士長學習中醫理論知識和技術操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明顯提高,2013年有10名護士長參加南京中醫藥大學研究生班學習,每季度一次的護士長中醫理論知識和技術操作考試合格率達100%,因而護士長的中醫業務水平有了進一步的提高,為筆者所在醫院的中醫護理全面而有效的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各科室護士長能根據本科室的特點,制訂本專科特色的中醫護理方案并對患者進行中醫評估和護理,書寫中醫護理病歷;各科室設立中醫操作室,使中醫護理進入常態化,并在原有穴位按摩、艾灸、耳穴埋籽、拔火罐等基礎上,新開展了如中藥坐浴治療老年性陰道炎、冬病夏治中藥穴位貼敷治療慢性支氣管炎和支氣管哮喘、足三里穴位注射新斯的明治療尿潴留等20多個項目,給患者提供了具有中醫特色的護理服務,滿足了患者的中醫護理需求,從而有效地推動了中醫護理的不斷深化。

4.4 護士長選拔培訓與考核方法仍需不斷完善

隨著我國中醫藥衛生事業的蓬勃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疾病譜的變化,醫院規模的擴展和就診人數的不斷增加,新業務、新技術的應用,患者及家屬對中西醫護理要求、養生保健需求越來越高,護理標準隨之提高。因而,對護士長總體水平的要求和標準也應同步變化和提高。所以,護士長選拔培訓與考核方法也將隨著醫療和護理事業的發展,要作不斷的調整和完善,以適應中醫醫院的發展和患者的護理需要。

總之,實行護士長選拔培訓與考核的目的,在于提高護士長的管理能力和業務水平,強化護士長教學和科研能力,使醫院的每個科室都由中西醫專業理論水平最高、急救和技術操作最嫻熟、教學和科研能力再強的人員承擔護士長,從整體上達到再優的護理管理隊伍。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衛生部中國護理事業發展規劃綱要(2011-2015年)[S].2011.

[2]胡利娟,王霞,劉衛紅,等.護士長培訓需求調查及分析[J].中國護理管理,2012,12(7):57-59.

[3]邵志偉,周瑞紅,余慧瓊.二級綜合醫院護士長績效考核的實踐與成效[J].當代護士,2012,9(8):185.

篇3

    在各科室按照中醫辨證施護病種和中醫護理操作技術項目達到護理部要求的前提下,科室將每月中醫特色護理開展情況上報護理部,經核實統計后上報院部,院部根據科室住院病人床位使用情況,按特色操作的收入予以一定比例獎勵科室護理人員,調動護理人員的積極性,促進中醫特色護理的開展。制定系統的培訓計劃護理部制定了護理部臨床護士全員培訓計劃、科內培訓計劃、院內護士針推科輪轉計劃、外出進修學習計劃等,以確保各項培訓制度的落實。制定護理人員培訓目標要求護理人員接受系統中醫知識與技能培訓,非中醫護理專業護士三年內接受中醫藥知識和技能崗位培訓時間≥100學時,中醫護理培訓人數達到醫院護理人員總數的70%以上。各臨床科室開展中醫單病種≥2項,開展中醫護理特色操作項目≥3項。要求中醫護理操作開展項目盡量和單病種相關聯。全院護士中醫基本理論考核通過率達100%,中醫護理操作技能考核成績≥90分。院內培訓(1)護理部理論培訓。護理部基本理論和技能培訓做到一線護理人員全員參與,采取“集中學習與自學相結合”的方法。集中學習后,護理部上網下載專題學習資料下發到科室,課后出思考題,由護士長督促學習、提問,使護理人員鞏固所學知識。2010年上半年,院部訂購本科教科書《中醫護理學》[2],人手一冊,開設中醫護理基礎理論學習班,邀請院內主任中醫師、針推科主任等給護理人員進行系統的中醫基礎理論授課。全院臨床護理人員懷著極大的熱情,利用業余時間參加聽課,4~6月兩個月的時間共完成了38次、72學時的中醫基礎理論知識學習,并進行了四次階段性的理論知識考試、一次綜合性的中醫理論考試。素日里,護理部每月組織1次中醫護理知識專題講座,護理部每半年對全院護理人員進行中醫知識考試,對不合格人員進行補考,直至考核合格。(2)護理部技能培訓。根據中醫醫院管理年活動檢查評估細則,并結合本院實際工作情況選定了穴位注射、穴位按摩、耳穴壓豆、艾條灸等共4項中醫傳統技術操作作為培訓內容。護理部組織護士長、護理骨干外出短期培訓、參觀學習、觀摩,護理部要求外出學習、進修回院的人員寫學習體會,在護理人員中進行針對性的護理業務講座,并制定在科室開展工作的計劃。護理部定時督查,以點帶面,帶動其它科室中醫護理操作新項目的開展。

    評價指標理論水平

    以本科教材《中醫護理學》[2]等考試成績為指標,技術水平以《中醫護理常規技術操作規范》[3]技能考核成績為指標,護理質量檢查成績以每季中醫護理質量檢查得分作為指標。提高了護士學習中醫知識的興趣系統的中醫護理知識和技能的培訓使全院護理人員對中醫知識的學習產生了興趣,促進了護理人員中醫知識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2009年10月呼吸內科護理單元被評為全國中醫特色護理優秀科室;2010年10婦產科護理單元獲中華中醫藥學會“第二屆全國護理先進集體”榮譽稱號。至2010年10月全院有66人取得麗水市中醫藥學會和麗水市中醫院聯合舉辦的中醫基礎理論和技能培訓合格證書,有125人3年內接受中醫藥知識和技能崗位培訓時間≥100學時。2011年10月在浙江省中醫醫院“三級乙等”等級評審中我院的中醫特色護理得到好評。護士的中醫理論、技術操作成績有大幅度提高,中醫基礎理論成績、考核技能成績,活動前后成績比較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顯著意義(P<0.05)。促進了中醫護理技術的臨床應用通過中醫理論的系統培訓和考核,激發和促進了護士參與中醫護理操作的工作積極性。中醫技能護理項目由原來4項增加到12項,中醫技能開展的次數由186次增加到10385次。提高了中醫專科專病的護理質量在中醫醫院醫院管理年活動開展后中醫專科護理質量檢查成績有顯著提高。活動前后比較,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

    討論

    根據科室的實際情況帶動各護理單元中醫特色護理工作的開展。經過3年的系統培訓,中醫特色操作開展項目從4項增加到12項,開展次數從186人次到10385人次,取得如此大的進步,得益于系統的中醫護理培訓。促進中醫護理操作技能的臨床應用對護理人員進行基礎理論、技能應用的系統培訓,護士的中醫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明顯提高,為臨床護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大大提高了護士工作能力,增強了自信心,提高了工作積極性。加上醫院給予合適的獎勵機制相結合,進一步促進了中醫護理技術的開展。中醫護理技能如拔罐、熏洗、敷貼、耳穴壓豆等方面,具有操作方便、使用器具簡單、適用范圍廣和見效快的特點[4]。在本院住院的老年病、常見病,及需長期治療患者的治療中有著積極作用,病人樂于接受。由于效果明顯,提高了住院病人的滿意度,同時促進了中醫護理技術的臨床應用。

篇4

    關鍵詞:營銷管理;中醫護理服務。

    現代營銷觀念認為,醫院營銷的出發點是病人,不是醫院自身,目的是通過病人的滿意獲得利潤,而不是通過病人數量來獲得利潤,采用的方法是整合營銷,而不是營銷部門及其人員進行的營銷活動[3]。

    1 營銷管理的概念。

    是為了實現企業目標,創造、建立和保持與目標市場之間的互利交換關系,而對設計方案的分析、計劃、執行和控制。本質是需求管理。

    2 營銷管理的應用。

    2.1中醫服務是中醫護理營銷的根本。

    2.1.1護理人員培訓。

    2.1.1.1每月進行相關理論知識、操作的培訓:包括營銷管理學、中醫學、護理學、心理學、社會學、法制等各方面的學習和特色中醫技術操作培訓,從而提高護士的業務能力及中醫專業技術水品。

    2.1.1.2必要的禮儀訓練:請禮儀專家講課,從外表到語言談吐、到行為規范、待人接物等多方面訓練,樹立大方得體的外在形象、優雅的談吐、文明的舉止習慣、良好的氣質。

    2.1.2 中醫理論結合臨床實際,提高病人對中醫的認識2.1.2.1 科室開展了如耳穴埋豆、拔火罐、艾條灸、穴位按摩等中醫護理技術操作,中醫辨證施護、中醫護理處方、中醫食膳指導,使病人體會到了中醫整體護理的內涵及精髓。

    2.1.2.2 每月第二周、第四周周五下午召開工休座談會,參加人員包括全體護士、值班醫生、所有在床的病人。進行疾病的中醫治療及護理、中醫養生保健知識講座、患者交流、醫(護)患交流、進行滿意度調查,收集患者的意見、建議,對臨床中醫護理工作進行持續改進。

    2.2.2 形成成本意識,減輕患者負擔:提倡節約,養成勤儉節約的習慣,從每張紙、每度電做起,降低醫療成本。使用經濟有效的中醫護理措施解決護理問題等,減輕了患者負擔。

    2.2.3 提倡以人為本:設身處地地為病人考慮問題,關心體諒病人,言語和藹、態度親切。從每件小事做起,如免費為病人提供微波爐加熱飯菜、提供便民箱一次性紙杯,夏天蚊蟲多的時候提供蚊香、冬天提供熱水袋、免費送餐等。

    2.3 做好售后服務:于病人出院后一周內進行電話回訪及定期上門服務,進行必要的中醫健康指導、康復鍛煉。

    2.4 擴大對外影響:醫護人員每季度下社區為群眾進行義診、體檢及中醫相關知識的宣傳,免費發放中藥飲片等。

    3體會。

    3.1護理人員整體水平的提高:通過中醫理論操作、人文知識、營銷理念的學習,使我科護理人員中醫業務水平不斷提高,年終理論和操作的考試合格率分別是96%和98%。

    過硬的中醫操作技巧、熱情的態度、扎實的中醫理論知識不僅贏得了病人的認可,也體現了中醫護理服務的價值。

    3.2 病人的認可:由于轉變了觀念,中醫護理服務從病人,即顧客需要出發,提供了最好的中醫服務和最優惠的價格,不僅可以滿足病人需要,同時贏得了病人認可。制定的營銷策略加強了護患之間的溝通和交流,降低了護患糾紛的發生率,為醫療護理工作創造了溫馨和諧的平臺。2009~2010 年病人滿意度為 94.3%,2010~2011 年病人滿意度提高至 99.5%。科室的病床使用率從56%提高到現在的 90~95%。

    3.3 結論:通過營銷管理理論的學習轉變了服務模式,變被動為主動,注重降低成本、提高服務質量,努力尋找新市場,并擴大市場占有率,運用營銷策略及手段,樹立中醫護理品牌,提高了中醫醫院核心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張曉樊。市場營銷[M].北京:中國知識出版社,2006:214-275.

    [2]菲利普·科特勒//凱文·萊恩·凱勒 盧泰宏|譯者:盧泰宏 高輝。營銷管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社,2009.4.

    [3]梅清豪(譯)。營銷計劃手冊[M].第 2 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2.

篇5

摘 要 目的:分析PDCA培訓方法在護士中醫“三基”培訓中的作用。方法:將2013年1~3月進行培訓的護士隨機等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培訓內容有中醫護理理論知識、專業技巧培訓。對照組采用常規授課培訓形式,觀察組采用PDCA法培訓即計劃(plan)、實施(do)、檢查(check)、處理(action)。比較兩組護士出科考核的理論與專業技巧得分。結果:觀察組護士理論知識與專業技巧得分高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PDCA通過其全面、科學、靈活的培訓方式,可很好的提升護士及培訓老師的積極性,并有效提高護士理論知識及專業技能。

關鍵詞 PDCA;中醫培訓;理論知識;專業技巧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7.077

伴隨著社會醫療水平的不斷提升,人民保健意識的增強,對中醫護理技術有進一步的需求[1,2]。同時隨著中醫醫院管理年的檢查,中醫醫院等級評審的相繼活動,對中醫護理提出了進一步的要求,我院不斷開展中醫特色護理及落實中醫護理常規,提高了對護理人員在中醫“三基”方面要求[3,4]。我院采用PDCA循環培訓方法在提升護理人員理論知識、專業技巧方面獲得了滿意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2013年1~ 3月選擇我院參與培訓的護士64名作為研究對象,均為女性。年齡18~35歲,平均年齡(26.00±3.10)歲。學歷:中專37名,大專22名,本科5名。工齡:1年以內9名,1~2年15名,2~3年25名,3~4年10名,4年以上5名。將其隨機等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護士在年齡、學歷、工齡等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按照中醫護理大綱制定好培訓方案,主要內容

有:護士中醫護理的相關理論知識培訓、常見中醫護理技術操作的培訓,例如灸法、拔罐療法、穴位按摩法、刮痧療法、換藥法、熏洗療法、濕敷法、貼敷法、涂藥法、中藥保留灌腸法、藥熨法、耳穴埋豆法、坐藥法、敷藥法、中藥煎煮法常見的15項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授課培訓形式。觀察組采用PDCA法培訓,現報道如下。

1.2.1 計劃階段(plan) 中醫護理技能臨床教學培訓的目的是為了培養高素質的護理人才,要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愛護傷病意識、良好的操作技能、一定的創新能力。為此,首先采用問卷調查形式了解護士關于中醫對疾病的作用、中醫理論知識,后由護理部、護士長、培訓老師結合教學大綱及培訓經驗,并依據問卷調查表,制定好教學計劃,主要明確了培訓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式、考評方式等。

1.2.2 實施階段(do) 將為期3個月的培訓計劃表發放至護理部、護士長、及觀察組的護士,具體見表1。

1.2.3 檢查階段(check) (1)情景模擬法。在實施階段中為了更好的使護理人員理解臨床實際工作,知曉護理工作的目的、意義、重點與難點,在每次技能操作的實踐培訓結束后,由培訓老師隨機抽取兩名護理人員扮演患者及操作者,指定一項護理操作,在護理操作進行中設置一些障礙,深入考察護理人員的理論及臨床操作的掌握水平[5,6],糾正護理人員的認知誤區、護理操作誤區,使其更好的掌握相關操作。(2)中期摸底測試。總計分為3次,時間分別為理論培訓中期、技能培訓中期(2次),考核內容為對已進行的相關理論知識、專業護理操作技能的摸底測驗,對考核中護理人員存在的理論知識、專業技巧缺陷進行原因分析、重點加強,并進入下一個針對性的PDCA循環進行改善。

1.2.4 處理階段(action) 處理階段應當始終貫穿于上述的3個階段中,緊扣著護士培訓目標,通過日常的溝通、提問、模擬演練、中期測試、溝通、談心等方式對護士存在的中醫認知、基礎知識、操作缺陷、心理問題等做到及早發現,并通過培訓老師及護士長教學小組會議的方式,對培訓中存在的不足及成功的經驗進行總結及推廣,并將不足之處運用到下一輪的PDCA循環中,以更好地實現提升的目的。

1.3 評價指標 考核分為2個部分:理論知識部分、專業技巧部分,考核時間為1周,第1天進行中醫理論知識測試、第2~7天測評護理人員專業技巧(隨機從15項常見中醫護理內容中抽取1項),由4名培訓老師和1名護士長考評,取5位評審老師的各項操作得分的平均值作為最后分數進行計算。理論知識和專業技巧各100分滿分。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的t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 果(表1)

3 討 論

3.1 PDCA可提升護士學習、培訓老師工作的積極性 PDCA通過科學的方法將培訓的目標融入于培訓的實踐過程中,從培訓的每個細節出發結合護士的實際情況,中醫的特色為護士的職業道德、中醫基礎理論知識、臨床操作技能的提升進行了科學的設計,通過PDCA對培訓過程中所發現的問題做到及早的發現、有效的處理,在培訓過程中發現的不足及成功的經驗通過教學會議的形式進行總結、分享進而實現以下3個目的:(1)任何在培訓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失敗經驗、不足之處都可進行有效的總結,并根據PDCA思想在后續的培訓過程中進行有目的性的提升。(2)成功的經驗通過分享的方式可以得到更大范圍的利用,并通過文書的形式為下次培訓提供有效的參考。(3)提升護士學習、培訓老師工作的積極性。PDCA給了參與人員足夠多的自由度,培訓老師可以嘗試更多的教學方法,并付諸更多的努力。

3.2 PDCA培訓方法可提高護士理論及專業技能 PDCA是一個循環,最初設定好目標后通過既往的經驗、科學的論證制定好實施方法,且在實際運用中有一套自我的反饋機制,可以有效發現在工作過程中的不足、并通過將發現的問題運用到下一個PDCA循環進行有效修整與加強,在中醫技能培訓方面也是一樣。PDCA通過其科學、全面、靈活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更好地實現既定目標,本次觀察組培訓后護士的理論得分、專業技巧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充分顯示了PDCA在護士中醫培訓過程中的優勢。

綜上所述,中醫作為我國傳統的國粹,理應得到發揚,中醫特色護理應更廣泛地應用在臨床并需要更多的臨床護士的掌握,而采用傳統的培訓形式,很難做到有效激發護士的學習積極性。如何對護士進行更好的培訓是醫院管理人員、培訓老師所共同關注的問題。PDCA通過科學、全面、靈活的方式,可很好地提升臨床護士、培訓老師的積極性,并有效地提高護士的中醫理論知識、專業技能。

參考文獻

[1] 謝文暉,柏亞梅,周 霞.中醫護理進展概況及思考[J].山西中醫,2011,27(3):51-53.

[2] 歐文娟,鄧遠美.中醫護理理論研究進展[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4(7):269-271.

[3] 胡克萍,高少茹,謝冬群,等.中醫護理培訓小組的設置與管理[J].護理學報,2013,20(11A):17-19.

[4] 沈 勤.影響中醫護理技術臨床應用與發展的因素及對策[J].中華護理雜志,2010,45(3):265-267.

[5] 何 彬,王 匯.情景模擬法在呼吸科低年資護士急救能力培訓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99-100.

[6] 沙 莉,張 慧,李向玲.情景模擬法在護理教學查房中的應用效果[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21):1943-1944.

篇6

幸福曲折的催乳之路李曉莉

趙女士生產后,剛開始幾天奶水下不來,孩子一餓,哭得厲害。那段日子,媒體上剛剛曝光了添加三聚氰胺的奶粉,趙女士有心自己給孩子喂奶,可是卻一點脹感也沒有,只能干著急。為了下奶,趙女士在母親的指導下猛喝豬蹄湯,這下倒是非常見效,脹得發硬,可是任孩子怎么使勁吸,奶水就是不出來。脹得難受,被孩子吸得疼,自己受罪不說,懷里的孩子也急得嗷嗷大哭。

沒辦法,趙女士只好求助于護士,結果讓她“痛不欲生”的按摩催乳就這樣開始了。這個護士按摩起來用力很大,趙女士坐在床上,為了不疼得叫出來,還咬上了一條毛巾。沒過兩分鐘,趙女士的眼淚就掉了下來。那邊孩子因為饑餓大哭,這邊趙女士為按摩疼得流淚。

經歷了這樣的痛楚后,奶水果然下來了。可是好景不長,還沒出月子,趙女士的就開始異常脹痛,還發起了高燒。醫生檢查后告訴她可能是過度按摩傷到了的軟組織,她患上了乳腺炎。因為要打點滴和吃藥治療,趙女士只好暫停哺乳。后來好不容易治好了病,奶水量卻從此“一蹶不振”。為了堅持母乳喂養,促進乳汁分泌,趙女士不得不用吸奶器吸,還嘗試了各種下奶的偏方,但是效果都不盡如人意。

就在趙女士幾乎已經為混合喂養做好準備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趙女士聽請來的月嫂說,有個中醫師按摩催乳技術非常好。趙女士抱著試試看的想法找到了這位中醫師。

中醫師首先詳細詢問了趙女士的飲食、休息等情況,然后按壓了趙女士身上的幾個穴位,這些穴位有些很疼,有些是酸酸麻麻的。中醫師說。趙女士是因為肝氣所滯引起的乳汁減少,這種情況要通過疏肝理氣法來解決。

出乎意料,幾次下來,趙女士的奶水下得越來越順暢,現在多得孩子吃不完。每每看著孩子吃飽后熟睡的樣子,趙女士身為母親的自豪感就油然而生。想想幾個月來為了堅持母乳喂養而做的種種努力,趙女士覺得這種嘗試是值得的。

按摩催乳,中醫專家怎么說?

像曾經的趙女士一樣,為產后缺乳一籌莫展的媽媽大有人在。若說按摩催乳可行,但不當按摩導致疾病的事例卻屢見報端,難免讓人不知所措。若說按摩催乳不可行,又有很多成功的。確實為不少產婦解決了實際問題。尤其在“毒奶粉”事件后,一些產婦和家屬對按摩催乳更是青睞有加。不惜重金聘請“催乳師”提供服務。

按摩催乳到底可行不可行?為解開人們心中的疑團。記者采訪了北京中醫藥大學針灸學院的林彩霞教授。

問:從中醫角度。通過按摩來治療缺乳癥可行嗎?

答:分娩后乳腺泌乳量少,不能滿足喂養嬰兒的需要,這就是中醫所稱的“缺乳癥”。近年來,產婦的年齡趨于增高,加上剖宮產率上升,有些產婦懷孕期間營養不均衡、精神過度緊張,產后缺乳的現象有上升的趨勢,尤其在城市婦女中比較常見。

中醫學認為,根據不同病因,產后缺乳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氣血虛弱”型,主要是由于氣血虧虛,津液不足,導致乳汁分泌減少或不足。一般表現為柔軟無脹滿感、面色暗淡、精神萎靡、食欲不振。但這種原因所致的缺乳發生率越來越低。另一種是“肝郁氣滯”型,是由于七情所傷,肝氣郁結,致使乳脈不行而缺乳。一般表現為脹滿疼痛、胸脅脹悶、精神抑郁、食欲不振。

中醫學研究、治療缺乳癥有非常悠久的歷史,這在很多中醫古籍中都有記載。現有的理論研究表明:對于產后乳汁不足的情況,采用按摩的方法治療,只要操作得當,就可促進乳汁分泌。臨床觀察也表明,采用按摩方法治療缺乳癥,可以達到健脾益氣、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散結通乳的功效。

中醫治療缺乳癥的方法很多,但按摩催乳療效顯著,簡單易行,而且是一種沒有毒副作用的自然保健療法。

問:現在市場上有很多沒有中醫理論背景的人從事按摩催乳。由他們為產婦做按摩催乳治療,能勝任嗎?

篇7

論文提要:闡述在中醫院校開展中醫綜合實驗教學的意義、目的,以及如何構建的一些設想。認為中醫藥教育必須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而開展中醫綜合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十分重要的手段,是人才培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

“培養基礎扎實、知識面寬、具有創新能力的高素質專門人才”是21世紀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中醫藥高等教育理應如此。為推進中醫藥現代化的進程,中醫藥教育必須加強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教學實踐中除加強基礎理論、基本知識、臨床實踐技能的學習外,還應當引導學生參與科學研究活動。而開展中醫綜合實驗教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十分重要的手段,它將成為人才培養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石。

1中醫綜合實驗教學目的和意義

中醫歷來比較重視宏觀和整體的觀察,缺少對微觀結構和各種代謝方面的研究,在現代科學技術日益飛速發展的時代,如何把傳統的中醫理論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起來,是中醫現代化過程中的突出問題。現代中醫進行科學研究需要的是既要掌握傳統的中醫研究方法,更要對現代科學技術方法有所了解和掌握,并把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在中醫院校的課程設置中開設《中醫綜合實驗》課程,對中醫藥復合型人才的培養,對具有中醫藥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都有莫大的益處。

《中醫綜合實驗》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獨立、綜合運用多種實驗方法和技術開展中醫理論實驗教學和中醫課題研究的能力。通過《中醫綜合實驗》課程教學過程的實施,使學生學習不再是簡單的知識接受者,而是醫學研究的探索者。將達到以下目的:(1)有助于加強對基礎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鞏固,增強感性認識;(2)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造能力;(3)能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高對科學研究的學習興趣;(4)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5)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研素質,如: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團結協作的精神等。

2中醫綜合實驗教學類型和方法

2.1驗證性實驗教學

配合中醫相關課程開展中醫理論的實驗教學,例如:中醫診斷四診客觀化教學實驗(舌的微循環觀察、舌苔脫落細胞學檢查,脈圖描記和分析等),中醫溫病學相關實驗(營分證病理造模實驗等)以及中醫基礎、方劑、傷寒等方面的諸多實驗,均可由各教研室依據自身學科特點提出實驗教學計劃,由中醫綜合實驗室具體實施完成,以加強學生對中醫理論知識的理解、掌握和鞏固,提高教學質量。

2.2探索性實驗教學

建議首先在我院研究生《科研思路與方法》課程中,除講授理論外,給實驗課一定學時,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己實施完成一個小型課題,包括選題、課題設計、實驗準備、實驗實施、指標測定(含生化、病理、分子生物學、生理等)、統計數據、分析討論、撰寫研究報告等,選題范圍可以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己選擇,充分查閱資料的基礎上寫出開題報告,組織小組、班級討論,教師評講,通過這一過程的完成有利于對學生創新意識、創造能力的培養,能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提高對科學研究的學習興趣。為保證實驗課題的成功及在短期時間內完成教學實驗,最后實施的教學課題仍然由教師確定,選擇易實施、模型穩定、指標測定可操作、反復驗證了的中醫小型課題讓學生自己完成,旨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達到培養學生獨立地、綜合地運用多種實驗方法研究中醫課題能力的目的。在研究生實驗教學取得一定經驗基礎上,也應當對本科生加強科研能力的培養,為研究生培養輸送優質生源。同時,適應社會對醫學人才高標準的需求。

3實現中醫綜合實驗教學的對策

加強中醫綜合實驗教學理應成為我院當前教學領域改革的重點和主攻方向,中醫綜合實驗教學的實現必須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3.1加強中醫綜合實驗室建設

在取得學院領導及各教學相關部門重視和支持下,制定中醫綜合實驗室建設發展規劃,實驗室管理制度,實驗室人員崗位職責及大型、精密儀器操作規程等;制定教學實驗計劃和撰寫實驗講義。目前,該實驗室可以先構建框架,利用我院已有資源,由中醫各教研室主要負責組織教學、設計思路,動物室、藥理教研室、形態和功能實驗室以及圖書館共同參與實施,人員由以上教研室教師及實驗教師兼職組成,待有一定基礎后,逐步實現實驗用房、設備、人員配套,由專職教師及實驗人員組成的獨立的綜合性實驗室,形成較為完整的中醫綜合實驗室體系。

3.2加強中醫綜合實驗隊伍建設

中醫綜合實驗室教師和實驗人員除具備本學科的專業知識外,必須加強相關學科的學習,其要求教師不但有廣博的知識結構,更重要的是要具有較強的實際操作的動手能力。基于我院實際情況,筆者認為,中醫綜合實驗教學首先應當對我院青年教師進行師資培訓,加強青年教師科研素質和科研能力的培養,以便更好地開展中醫綜合實驗,為中西醫結合科研奠定堅實的基礎。

3.3加強中醫綜合實驗教學組織和管理

篇8

本文針對中醫人才個性化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了個性化中醫人才培養的途徑和方法。要轉變觀念,明確本科中醫人才培養目標,加大教學改革力度,構建培養多元化中醫人才的機制,促進個性化中醫人才培養。

【關鍵詞】

個性化;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與實踐

人才培養模式是指為實現一定的教育目標而系統地規定學生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以及相應的教學組織和運行方式。完整的人才培養模式概念應包含三個方面的要素:一是人才培養的最終目標,包括了對人才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的規定;二是過程要素,即為實現教育目標而開展的一系列教育活動(教學計劃、教學方法)及運行方式,包括教學模式;三是制度要素,即為確保教育系統按預設的程序運行并達到預定的目標而制定和實施的教學制度和機制,如學制、學分制[1]。人才培養模式的3個要素是有機的整體,要素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對于人才的培養要注重這三方面的因素,對于中醫個性化人才的培養更是如此,個性化中醫人才的培養在中醫教育和中醫院臨床實踐中也應該遵循人才培養的三要素原則。目前,我國高等中醫教育中五年制中醫本科仍是中醫教育的主體,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逐步實現了由傳統教育方式向現代教育方式的轉變,形成了高等中醫教育體系,培訓了大批優秀的中醫藥人才,推動了中醫藥事業的發展。但是,隨著中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西醫學在臨床實踐中的優勢使得中醫人才的成才過程面臨巨大壓力,現有的中醫人才的素質結構、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受到了嚴峻的挑戰,中醫教育使得中醫個性化人才的成長需要進一步加強對其全方位的培養。瀘州醫學院中西醫結合學院針對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改革教學模式,合理設置課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現予以歸納總結,期望能給相關部門和人員提供借鑒。

一、中醫人才個性化培養模式存在的主要問題

1、課程設置不夠合理

中醫學的基礎課、臨床課、經典課等都是圍繞中醫理論和臨床診療實踐開設的,本科中醫學生在進入中醫理論教育之初基本上沒有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基本技能,沒有前期課與理論課、理論課與臨床課的明確界限。目前中醫學專業的課程設置基本按照西醫學臨床醫學專業課程設置的,遵循的是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和臨床專業課程的教學順序。而中醫理論和臨床技能的掌握需要反復強化和訓練,尤其是經典條文更需要在臨床實踐的過程中來體會、領悟,反復強化和訓練,對同一概念、方劑、治法的多次學習,不能籠統地認為是不必要的重復。我們所在的中西醫結合學院通過教學改革、編寫教材,整合教學內容,不斷提高教學質量,保證中醫專業的學生既對經典中醫著作有一定的掌握,又能夠加強臨床各科知識的融會貫通。

2、中醫專業師資隊伍建設薄弱

在中醫學的教學過程中,青年一代的中醫專業授課教師的主要弱點在于臨床實踐經驗功底淺,缺乏中醫診療經驗,而這一弱點對培養中醫學生是非常不利的。中醫學的產生來源于醫療實踐,神農嘗百草而成功,李時珍遍訪各地才成就《本草綱目》等等。在中醫學現代化問題尚未解決之前,其理論需要大量的臨床實例才能使學習者有所領悟。這是中醫學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

3、中醫教學改革力度不夠

中醫學是實踐性很強的一門學科,而中醫學的理論和診療方法又往往需要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才能理解和掌握。目前在中醫學本科教學中除了專業教學中存在的師資力量相對薄弱,教學課程設置不合理外,在教學實踐上也是相對薄弱的環節。中醫學生在中醫院實習的條件各不相同,普遍存在以下情況:一是病種相對單一或是病人較少,在中醫基礎理論學習中講授的很多典型或特殊病案在實習階段不能或很少見到。二是學生自己進行診療實踐的機會較少,即使是一些中醫基礎理論較好、病人較多的名師,實習生也是以抄方為主,試診的機會較少[2]。三是帶教中醫老師水平參差不齊,有的中醫帶教老師中醫理論或中醫診療能力不強,或存在重西輕中的傾向。四是實習中病人對中醫實習生認可度低于西醫實習生,一般普通百姓均認為中醫師是要經過大量的臨床經驗的積累和社會閱歷的積淀才可能自如運用中醫技能,故中醫實習生在臨床實踐上較西醫實習生更容易受到病員的拒絕或推辭,實習生更少實踐中醫技能的機會。

在新形勢下培養和造就一批素質良好、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中醫藥人才群體,對于進一步傳承和發展中醫藥文化傳統,彰顯中醫藥優勢和特色,發展中醫事業具有重要的意義,為此,許多學者提出了對目前中醫人才的培養模式進行改革的想法。我們所在的中西醫結合學院和中醫醫院在個性化中醫人才的培養上堅持將理論教育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在總結多年的教學實踐經驗基礎上,在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實踐。

二、個性化中醫人才培養的途徑和方法

1、轉變觀念,明確本科中醫人才培養目標

1982年,衛生部在衡陽召開全國中醫醫院和高等中醫教育工作會議,強調高等中醫教育必須保持和發揚中醫藥特色的辦學方向,并將中醫專業的培養目標確定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有社會主義覺悟,掌握中醫學理論和醫療技術,又紅又專的中醫師”。1998年,當時國家教委將中醫專業的培養目標修訂為“具備中醫藥理論基礎、中醫學專業知識和專業實踐技能,能在各級中醫院、中醫科研機構及綜合性醫院等部門從事中醫臨床醫療工作和科學研究工作的醫學高級專門人才”。可見,中醫本科人才培養目標隨著社會的進步也不斷在調整和完善。多年來,瀘州醫學院主動適應社會發展和中醫藥人才的多樣化需求,確立“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的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根據這一培養模式,在堅持和豐富“培養中醫傳統文化根基”這一內涵下,留住中醫的“原始基因”,為此,確立了“本專業培養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鞏固中醫專業思想,扎實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技能以及增強人文、自然科學知識,能適應臨床工作的中醫繼承應用型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根據這一目標定位,首先突出了中醫專業思想和中醫繼承能力的培養,大力弘揚要培養“能用中醫的思路、方法看病”、發揮中醫臨床獨特療效的中醫名家思想,針對此目標建立相關的培養計劃,并建立有效的評價機制。

2、加大教學改革力度,促進中醫人才培養

(1)推進中醫教育教學改革。中醫學有自身的發展規律和醫學教育模式,構建多樣化的中醫人才培養模式要注重中醫教育規律。古代中醫師承教育和現代中醫院校人才培養與教育模式要有機結合,互為補充。張新仲將基本的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概括為世家傳承、師徒教育、學校教育、講學辯論、自學成才這幾種基本模式,提出了現代中醫教育應吸收古代師承教育的內核、將師承教育的方式與中醫現代教育相結合,鼓勵教師與學生之間形成師徒式密切關系,教師不僅指導學生完成學習,還要從思想、方法、學術方面毫無保留地對學生加以指導,尤其對學生的從醫品德上更要注重教育。也有學者提出現代化中醫專業學生普遍缺乏中醫思維,而要建立中醫思維模式,需要從傳統文化與經典中吸取精華。瀘州醫學院根據五年制本科中醫專業的培養目標,從2008年開始對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管理等展開了一系列教育改革。

首先注重教學方法的改革,倡導啟發式教學,大力推行案例式教學和PBL教學法。對大類招生的學生采取中醫骨傷科學、中醫眼耳鼻喉科學及中醫皮膚性病學專業方向輔修制培養方式。在課程考試方式上積極探索并引入形成性評價,中醫內科、經典學說、方劑等教研室等采取“平時成績+階段考試+期末考試+實驗技能”相結合的評價方法,把傳統對成績的一次考試評定,分散到對每個學習過程節點的質量控制,對《名家學說》等考試以撰寫論文的形式進行,讓學生充分利用課余時間深入到圖書館、資料室,此舉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其次,進行課程規劃改革。學校在課程設置上以一專多能為特色規劃課程,以學生就業所需為立足點增設本專業特色課程,為學生提供跨學科、跨領域學習機會,也為學生進行新領域開發研究提供條件。在教材選用中,一方面遴選高水平教材,另一方面有計劃地主編、參編高規格教材,近年主編、參編了中醫內科學、中醫骨傷基礎、中醫兒科、方劑學等衛生部“十一五”規劃教材。

再次,加強教學方法改革。學校從2008年開設了中醫專業、中西醫結合專業、中醫骨傷、皮膚性病學和中醫耳鼻咽喉等專業方向,以培養高質量、個性化的中醫繼承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該專業課程體系、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的主要內容是:以中醫經典著作為核心,深化中醫理論教育,培養學生中醫思維;以中醫執業考試內容為主線,合理安排西醫知識模塊的教學;以雙導師制度設立理論導師和臨床實踐導師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基礎理論和臨床知識的學習,繼承名中醫學術精華。從二年級開始為學生一對一地安排跟隨省級名中醫臨診,每周1-2個半天,以培養學生中醫思維能力、鞏固中醫專業思想,學習中醫診療技能。

(2)加大中醫專業師資人才隊伍建設。針對中醫學師資隊伍建設中的薄弱環節,我們所在學校從以下三方面著手,大力加強對中醫教學師資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建設。一是注重青年中醫教師人才隊伍的培養,形成師資人才梯隊,通過名中醫傳承工作室和跟師帶徒等師承工作加大對國家級、省級名中醫學術經驗的傳授和繼承,加快青年中醫教師的成長。二是建立中醫教師進臨床工作制度,中醫青年教師在承擔理論教學工作的同時兼任了臨床診療工作,使之將中醫基礎理論和臨床實踐有機結合,既鍛煉和提高青年教師臨床實踐能力,同時能夠將生動鮮活的臨床病案帶到教學中,臨床生動的病案實例更有利于激發中醫學生學習興趣和專業熱情,進而鞏固學生中醫專業思想。三是開展各類興趣活動,讓更多的中醫名家走進課堂。醫院和學院開設了“名中醫大講堂”和“我和名中醫對話”以及“中醫藥文化節”等活動,多渠道、多方式濃厚中醫學習氛圍,促進中醫人才的成長。

3、構建培養多元化中醫人才的機制

(1)中醫人才批量培養。醫院實習是中醫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在基礎教學階段對中醫人才全面進行中醫基本理論教學后,進入臨床實習時,主要加強對其中醫基礎理論的運用、基本診療技能與醫德醫風的培養,要按照國家初級中醫臨床人員培訓原則,參照中醫醫院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要求,在臨床實踐中普遍對中醫實習生有針對性地強化相關中醫基礎知識內容,使實習更具科學化、標準化。[3]只有搞好面上的中醫人才培養,才能不斷提高中醫隊伍在醫院醫療服務中水平和中醫學科的競爭能力。瀘州醫學院中醫本科生在接受整體的中醫基礎知識培訓后取得了較好效果。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師資格認證中心最新分析報告顯示:本院中醫本科畢業生參加2011年中醫類別醫師資格綜合考試平均分為396.8,遠遠高于全國考生平均分360.27;考生通過率為80.16%,高于全國考生通過率52.62%。

(2)中醫個性化重點人才培養。在對中醫實習生臨床帶教的過程中必須要加強對中醫個性化重點人才的培養。重點人才的培養是在對中醫專業學生進行基本理論培養后選擇一些人才苗子進行個性化的重點培養,原則上是從實習生中選擇中醫理論基礎扎實、技能操作嫻熟的人才苗子,為其設立成長培養目標,注重培養其扎實的中醫思維方式,掌握西醫臨床基礎知識和技能,制定培養目標和計劃、實施步驟,建立評價標準。按照“厚基礎、強能力、高素質”原則,建立中醫個性化人才實習培養評價標準。個性化重點中醫人才培訓在名中醫老專家指導下,選定精讀與泛讀的古典醫籍書目,要求撰寫讀書筆記,寫出學習體會,撰寫學術論文論著。加強臨床實踐、臨床臨證和學習領悟導師的學術思想和臨床精華,寫出臨床病案、跟師學習心得,對名師學術思想和臨床精華進行揣摩、研究、整理、提高,使其早日成長為人才。

(3)建立雙導師運行制。為進一步加強對中醫本科生中醫基本理論知識的培養,根據實際情況,建立雙導師運行制度。即在參加理論學習時選擇理論教學的導師帶教,在完成基本的中醫理論知識培訓后在進入臨床時間階段時遴選副教授、主任醫師以上的臨床老師作為實習帶教老師,在帶教導師的選擇上注重校內導師與校外導師相結合。每名導師指導3-5名學生,一、二、三年級學生由基礎導師+校外導師進行指導;四、五年級學生由臨床導師+校外導師進行指導。在學習中注重固定與轉移相結合。在第一學期末,由輔導員將各導師的基本情況,研究方向,臨床方向或者執導課程公布給學生,同時將學生的入學成績、平時表現、特長等公布給導師,雙方自愿選擇,再統一調配,給學生指定導師,師生見面,一起制定下學期的指導計劃。分三個階段執行:第一階段(第2學期-第4學期):根據學生學習愿望和能力特點,由專任基礎導師完成相應的指導計劃,第4學期末由第一導師負責引薦學生給第二導師,第五學期到第六學期的學習。此階段導師要求全面指導學生的思想、學習和生活,針對性幫助解決相關問題。向學生介紹學科和專業內容與發展方向;對學生選修課程和選擇專業方向等方面進行指導;同時結合導師的科研工作,組成由導師指導的科研小組,培養學生初步掌握查閱文獻、調查研究、數據處理和寫總結報告的能力;在學生學有余力的情況下,指導學生開展基本科研實驗。學生需要完成相關課程學習后撰寫學術論文。第二階段(第5學期-第8學期):由指定的臨床導師完成指導相應臨床課程的學習以及臨床見習。第三階段(第期-第10學期):由其所實習科室的相應科室的指導老師完成,此階段要求學生通過臨床各科考試,在導師的指導下臨床病例分析、綜述或相關方面論文撰寫。

中醫本科新生實行導師制與高年級中西醫臨床醫學本科擇優試行導師制相結合,做到專任與統管相結合;小組與大組教研相結合;競爭與淘汰相結合。通過雙導師制度運行,瀘州醫學院中醫本科生在理論教學向臨床教學轉化的過程中,中醫本科生的臨床實踐能力與就業單位滿意度均得到大幅度提高。

(4)中醫科研能力培養。在中醫個性化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嚴格按照臨床中醫人才評價標準進行中醫科研能力的引導和培養。瀘州醫學院和附屬中醫醫院開展了學生科研能力指導培訓班和學生科研課題實踐活動,要求中醫本科生在大三時由專門帶教老師指導,開展中醫科研的學習和探索,培訓后進行有針對性的中醫科題研究。開展了大學生科研課題申報工作。此舉收效甚好,既帶動了中醫本科生的科研積極性,又給科研指導老師以新的研究方向,也濃厚了學院的科研氛圍。

展望21世紀,傳統的中醫學必將以其返璞歸真的自然取向和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念煥發出新的活力,辨證論治的精髓也將不斷為中醫個性化人才的培養作出新的貢獻。多元化的培養模式也將給中醫個性化人才的培養帶來更多的途徑,中醫個性化人才理論教學和臨床實踐的有機結合將會進一步促進中醫人才培養和成長,更有利于中醫個性化人才的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袁寶權,羅祥云.高等中醫人才培養模式初探[J].中國高教研究,2004(10)25.

篇9

【關鍵詞】 美國; 替代醫學; 補充醫學; 傳統醫學, 中國; 研究

Abstract: Researches on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 includ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re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ir scale and investment are progressively increas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in application of TCM therapies, background of Eastern and Western knowledge, thinking model, as well as the recognition of TCM theories lead to the differences in content and design of TCM researches.

Keywords: United States; alternative medicine; complementary medicine; traditional medicine, Chinese; research

自20世紀后葉以來,國際社會對非生物醫學體系的補充替代醫學(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的觀點和態度發生轉變,重視和關注與日俱增,如專業醫學期刊每年發表CAM相關的隨機對照試驗達1 200項[1]。中醫藥在世界范圍也屬于CAM的主要治療手段和科學研究內容。如美國國家補充與替代醫學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NCCAM)于2005年底宣布新成立的6個CAM研究中心中有4個涉及中醫藥[2]。西方國家中,美國設立了專門的CAM研究機構,經費、人員等投入較大,并已形成相當的CAM臨床使用規模和系統研究格局,故以其為代表分析世界CAM科研現狀,并與中國的中醫藥研究作一對比。

1 美國政府對CAM研究的支持現況

美國專業研究CAM的機構規模不斷擴大,規格日益提高,科研投入也快速增長,政府對于調查與評估非對抗療法有著認真而全面的興趣。1992年,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NIH)內部成立替代醫學辦公室(Office of Alternative Medicine, OAM)以探索“非常規醫療實踐”,年研究經費為200萬美元,開始提供美國替代醫藥使用情況的基本信息。到1999年,NIH將OAM擴建為NCCAM,獲得的研究資助力度也相應增加,成立當年即獲撥款4 890萬美元進行與CAM直接相關的工作。到2007年,NCCAM公布其2008年經費預算請求為1.217億美元[3,4]。一般而言,實際的撥款數多于經費預算請求。除了NCCAM這個專門的CAM研究機構外,NIH其他19個研究所與中心也參與到其中,2005年,共耗資3.349億美元進行相關研究[3]。見圖1和圖2。此外,美國其他科研院所和許多國際衛生機構也積極參與,像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這樣蜚聲國際的教育機構早在2000年即爭取到780萬美元資助,建立CAM癌癥中心,對其可能的抗腫瘤或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等作用和機制進行廣泛研究[5]。

2 美國CAM研究的思路

2.1 美國CAM研究的方法

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仍強調:是否使用CAM取決于這些療法所顯示的療效與安全性;不論是生物醫學還是替代醫學,都應使用相同的原則與標準。但同時他們也承認,替代醫學具有不同于生物醫學的特性:(1)以綜合治療多見;(2)難以對所研究的內容下一明確定義;(3)多見個體化治療,難以標準化;(4)治療效果與施治者以及醫患關系(如信任程度)有關;(5)CAM可能存在安慰劑作用以及患者期望效應(placebo or expectation effects)的影響;(6)現有的標準難以評價CAM的某些作用,如心身健康的感覺(feelings of wellbeing)、能量平衡(energy balance)等;(7)不論是替代醫學還是生物醫學,即使其治療都有明確的使用框架或選擇范圍,但操作者仍會根據他們的經驗和直覺對病人進行個體化治療,而替代醫學在該問題上更為突出,這就使治療效果研究非常困難。

基于以上認識,西方國家在開展替代醫學研究時,雖然仍然強調隨機對照試驗(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RCTs)是驗證其治療效果的“金標準”,但西方醫學界也認為在RCTs不能使用或當其結果不能概括替代醫療的真實情況時,其他研究方案亦可運用以提供療效相關信息,并期望傳統的RCTs方法能與創新后方案結合起來提供更多有關CAM對健康影響的知識。這些創新的設計方案包括:(1)單病例隨機試驗(nof1 trials);(2)偏好RCTs(preference RCTs);(3)觀測與隊列研究(observational and cohort studies);(4)病例對照研究(casecontrol studies);(5)綜合治療的研究(studies of bundles of therapies);(6)行為治療的研究(studies of “manualized” therapies);(7)對安慰劑作用或期望效果的合并使用、測定或解釋的研究(studies that specifically incorporate, measure, or account for placebo or expectation effects);(8)屬性治療交叉分析(attributetreatment interaction analysis);(9)定性研究(qualitative methods)。

美國醫學界認為,不能因為一種治療方法沒有達到某一特定的標準——如現代生物學機制——而將其排除在考慮之外。但是,這種機制的缺乏會不可避免地增加對這種治療潛在有效性的懷疑程度(不論是生物醫學還是替代醫學都一樣)。因此,需要進行更多的基礎研究來證明資助這種治療的臨床研究是合理的。同時,需要得出更多的證據才能認定這種治療效果是確切的。

2.2 美國CAM科研經費的分配情況

在生物醫學領域,一般投入到基礎研究的部分占到總研究經費的2/3,而臨床研究僅占1/3。因為生物醫學的發展主要依賴新的化學結構的發現或者科技成果帶來的新的檢測和治療手段的發明,這在西醫的臨床實踐過程中不可能獲得,只能通過基礎研究更多地擴展知識內容,理解疾病和治療的生物學機制,然后在基礎研究成果上,產生生物醫學新的臨床治療方案,如幽門螺旋桿菌的發現直接促進了胃潰瘍臨床治療新方法的采用和療效的大幅提高。

替代醫學異于生物醫學這種臨床使用對基礎研究的依賴關系,故其研究不可避免地與實踐更加緊密結合。其中最主要的理由就是替代治療目前已被廣泛使用,這種以實踐為主的認識傾向就表現在NCCAM將其資源的更大部分投入到臨床研究。如2003年其臨床與基礎研究經費的比例為2.5∶1[6]。中國中醫藥的科研經費比例也呈現出對臨床應用研究的傾斜[7]。見圖3。

3 對比、分析中醫學研究在美國和中國的異同

中醫學需要保持辨證論治等自身特點來診斷和防治疾病,這目前仍是其取得療效的重要保障,但同時,它不可避免地需要合理利用現代科技知識,不斷增加新的研究方法來闡明這種異于生物醫學的療法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了解盡可能多的作用機制。國內外在這方面進行了諸多探索。

2006年美國僅NCCAM就獲得美國國會1.23億美元的研究資助,其中有關中醫藥的課題共61項,資助額度為1 728萬美元,占年度總資助額的14.08%。NIH所有機構每年有關替代醫學課題的經費總和超過3億美元,中醫藥是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同時美國其他科研院所和高校也在進行中醫藥的相關研究。據保守估計,美國每年用于中醫藥科研的經費超過4 000萬美元。在中國,2004年全國中醫藥科研機構承擔政府科研項目的經費共5 335萬元人民幣[7]。由于中美國民生產總值的差異,即使兩國財政支出中的中醫藥研究經費比例相同,其在具體的費用上也會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中國在有意識不斷增加對中醫藥研究資助的同時,還應爭取多渠道的中醫藥科技活動投入,并且防止低水平重復項目占用研究資源。在此,以NCCAM于2006年批準的61項中醫藥研究課題為例分析、比較其與中國的異同。

3.1 中美對中醫學研究內容的側重點不同

NCCAM有關中醫藥研究的項目有:針灸研究,包括針刺、電針、激光針灸、艾灸、穴位按摩等;中藥研究,包括中藥復方、單味藥和提取物;此外還包括氣功(包括內氣、外氣)、太極拳和飲食研究等。其中,針灸研究地位突出,占到61項中的30項(49.18%)。這與針灸較中藥等其他中醫療法在美國更被認可,使用更普遍,并在某些地區已取得合法醫療地位,部分得到保險公司認可的情況相符。

其次,中藥研究共有13項(21.31%)。其中涉及一味中藥以上復方的研究有7項,但有3項都將簡化處方的藥物作為主要研究目的之一,以便于質量控制,以及更好地找出有效成分。中藥研究中的其余6項涉及單味中藥如大黃或中藥提取物如黃連素、竹提取物等的研究。

再者,共有9項關于太極和氣功的研究(14.75%),比例較中國為高。這可能是因為在中國涉及的中醫有效治療手段更多,而有更多的研究對象,太極、氣功的整體地位與民眾應用情況在中國并不突出,故立項較少。但太極和氣功與西方的冥想、靜坐等形神鍛煉方式有相似之處,而且西方重視心理以及非藥物、非損傷療法,所以成為中醫藥研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還有,由于美國缺乏中醫學的哲學人文背景并對中醫基礎理論存在知識鴻溝,所以其對中醫的研究多停留在脫離理論的操作層面,對中醫學理論研究基本不涉及,像2006年僅有一項有關腸激惹癥的臨床研究涉及中醫的證(實證、虛證)。而中醫專家醫療經驗總結、中醫古籍的整理等文獻方面的內容尚未進入NCCAM的研究視野。

此外,NCCAM項目重視對新生低年資的年輕研究者的培訓。其中有4項以教育、培訓為主要內容,另有10余項課題都明確將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兩個目的結合起來,并明確指出導師團和培訓計劃。這是美國針對中醫藥研究人員不足而進行的行之有效的培訓計劃。中國也同樣存在中青年研究者不足的問題,但對培訓工作的重視尚不充分。

而且,NCCAM重視軟科學研究,認為應積累必要的與中醫學相關的經濟、社會、心理、臨床決策和使用療效方面的知識與研究能力;探索其治療費用、效果和生活質量之間的關系;了解中醫藥與生物醫學以及其他替代醫學之間的關系。目前此類研究在中國開展較少,因此中醫藥與生物醫學比較,其“廉”與“驗”是否占有優勢及其優勢程度難以確切評價,并難于從宏觀上把握中醫藥對國家醫療保健體系與經濟負擔的影響。

與美國具有發散思維的龐雜中醫藥研究內容相比,中國的中醫藥研究顯得比較單一,主要包括中醫的理論研究、中藥研究和針灸研究等部分,其他如物理治療、飲食、鍛煉等療法也有涉及,但并非重點。研究的思維方式也比較固定。

3.2 東西方知識背景、思維方式以及對中醫理論認可程度的不同導致研究設計的差異

從中、美的中醫藥科研設計中可看出東西方思維方式的較大差異。西方素有的對所有尚未證明事物的質疑態度,使得某些研究內容與思路完全不同于中國。像安慰劑作用與患者期望效應對治療結果的影響,在中國,目前該方面的研究較少,我們一般將這些與治療手段本身關系不甚密切的心理、社會因素,歸于整體治療和綜合療效范圍;而同一治療在同類證型患者身上產生療效不一致的現象,也多與體質等個體因素聯系起來。

東、西方思維方式的差異在針灸研究中表現較明顯,中國研究設計的對照組多為空白對照,即比較針灸治療與不進行針灸治療對病情的影響,認為這樣就足以說明針灸治療的效果。但西方不同,他們對所有的中醫理論如穴位定位、經絡的走向、操作手法等都有質疑,而不會將其當作既定的事實接受;并且非常重視病人對療法認同程度和療效之間的關系。因此,設計的針灸對照組包括空白對照與假針灸對照,以證明針灸不僅有效,而且這種效果并非安慰劑作用;還設定同一經絡上的穴位與非穴位對照;經絡上的點與非經絡上的點的對照;按照中醫理論進行轉動和提插等手法針刺以及不進行手法的針刺對照;基于中醫理論的個體化治療與固定穴位治療對照;以及相信針灸等治療的患者與不相信者的對照等等。

基于以上研究思路,2007年德國學者公布其研究結果,認為針灸與假針灸對腰痛都比已有的治療更有效,有效程度沒有差異[8]。這個研究設計包含了對中醫經絡、穴位等理論的質疑,而研究結果提示針刺為一種安慰劑或是一種簡單的體表刺激作用。對于結果本身,因為這與美國等其他國家已有的關于針灸的陽性結果并不一致,還有待進一步研究;而且,此結果的產生還可能源于設計方案的缺陷,如針灸治療間歇過長(一周2次的頻率)、操作手法失于準確、治療取穴不當等等,使針灸療效難以發揮至最大,而導致與其他的體表刺激產生同一水平的效果,難以與非穴位或淺刺激所產生的作用區別開來。但是,假西方學界之眼,其豐富的生物醫學研究思維方式對中國的中醫藥研究具有一定啟發作用。

總之,中醫學研究進行到今天,已顯露出方法學瓶頸。目前的研究成果,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確定療效,了解機制,但尚沒有形成強有力的證據支持中醫藥的個體化治療,也沒有形成比較公認的診療標準。美國的中醫藥研究是針對西方醫學界重新認識與改造過的中醫藥內容進行的研究,而且結合了自身的醫藥傳統、研究思路與客觀需求,因此不可避免地打上了西方知識、文化、哲學和社會等體系的印跡,但其研究內容與方法對中國的中醫藥研究有他山之石的作用。

4 鳴 謝

衷心感謝NCCAM代副主任、國際衛生研究辦公室主任Jack Killen博士熱忱提供的2006年NCCAM中醫藥相關立項課題的資料。

【參考文獻】

1 Eisenberg DM. The Institute of Medicine report on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in the United Statepersonal reflections on its content and implications. Altern Ther Health Med. 2005; 11(3): 1015.

2 CAM at the NIH. New research centers announced. nccam.nih.gov/news/newsletter/2006_winter/rescenters.htm[2008324].

3 Institute of Medicine.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 in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2005: 2627.

4 Kirschstein RL. Fiscal year 2008 budget request. nccam.nih.gov/about/offices/od/directortestimony/0307.htm[2008324].

5 Karen I. Alternative medicine center gets funding. jhu.edu/~gazette/2000/oct0900/09alter.html[2008324].

篇10

1、操作競賽的做法

1.1參賽選手

首先由護理部組織全院護士進行八項中醫護理操作的培訓,各科護士長組織科內護士練習并一一考核,按照科室總人數的20%選派優秀護士參賽。總共有16名護士參賽。

1.2參賽項目

總體為八項中醫護理操作技術,選手現場抽簽決定自己參賽項目。要求各科護士按照自身科室的特點設計患者診斷、病情,根據疾病情況選擇相應的穴位操作。比如刮痧法,內科可選擇頭痛、咳嗽等病癥,外科可選擇各種痹證等。

1.3評分標準

評委由護理部主任、各科護士長及資深老師擔任。按《中醫臨床護理技術操作評價指南》標準,并增加護患溝通、健康教育等人性化護理的得分比例,選手操作完后由評委老師現場給予點評。

1.4獎項設置

一等獎一名,二等獎二名,三等獎三名,科室組織獎一個。并給與豐厚獎金。以提高大家的積極性。

2、效果評價

2.1全院護士練習中醫操作的積極性提高

競賽目的不僅是展示科室和個人的操作水平,更重要的是增強了護士勤練中醫操作技術的熱情。促使大家共同進步。沒有模特,大家就互相在自己身上練習,力求經絡、穴位的準確。科室有一位同事,對頭部穴位按摩的力度和手法總是把握不好,后來就向理療科醫生請教,下班后在自己愛人頭上反復練習,直至達到專業水平。通過這次競賽加強了護理人員臨床護理操作技能訓練,極大地激發了其技術練兵的熱情和自我表現欲望。競賽標準的提示,感受自身技能的不足,使每位有爭優的熱情、積極性和競爭意識 (1)。

2.2中醫理論知識增強

大多數護士都是西醫院校畢業,中醫基礎理論底子薄,為了將操作練好,大家主動學習經絡和腧穴的理論知識,比如刮痧,得了解經絡的循行部位,什么病癥該選擇什么經絡;穴位按摩,得了解穴位的定位和功效。無形之中大家的中醫理論知識明顯得到了提高。現在護士在病房為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時,總是會教會患者好多中醫養身治病的方法,患者都非常樂意接受

2.3溝通能力得到提高

因為中醫護理操作需要和患者溝通的內容特別多,比如在為患者進行拔罐治療時,首先得告知患者拔罐處皮膚會出現紫紅色瘀斑,或許還會出現水泡。這就需要護士有足夠的溝通技巧,既要讓患者欣然接受治療而又不能使其產生恐懼心理,每位護士與患者溝通的方法都不盡相同,大家在臺下觀摩后可以取長補短,在今后的工作中怎樣才能更有效地與患者溝通。在整個操作過程中護士用語言、形體等形式與患者進行溝通,情感交流,患者處處感受到關愛之情。護士與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溝通,是患者及時得到指導;詢問患者感受,使患者在整個操作過程中感到安全,營造了和諧的護患關系。

2.4患者滿意度提高

以前經常會聽到患者抱怨:中醫醫院治療方法與西醫醫院差不多,沒有什么區別,偶爾開幾劑中藥而已。現在逐漸開展中醫藥實用技術后,患者贊許聲就越來越多了,認為中醫院的治療還確實具有中醫特色!

2.5中醫藥實用技術得到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