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音發音范文
時間:2023-03-28 10:45:3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拼音發音,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a:發音時,嘴唇自然張大,舌放平,舌頭中間微隆,聲帶顫動。
o:發音時,嘴唇成圓形,微翹起,舌頭向后縮,舌面后部隆起,舌居中,聲帶顫動。
e:發音時,嘴半開,舌位靠后,嘴角向兩邊展開成扁形,聲帶顫動。
i:發音時,嘴微張成扁平狀,舌尖抵住下齒齦,舌面抬高,靠近上硬腭,聲帶顫動。
u:發音時,嘴唇攏圓,突出成小孔,舌面后部隆起,聲帶顫動。
ü:發音時,嘴唇成圓形,接近閉攏,舌尖抵住下齒齦,舌面前部隆起,聲帶顫動。
b:發音時,雙唇緊閉,阻礙氣流,然后雙唇突然放開,讓氣流沖出,讀音輕短。
p:發音時,雙唇緊閉,阻礙氣流,然后雙唇突然放開,氣流迸出成音。
m:發音時,雙唇緊閉,舌后縮,氣流從鼻腔出來,打開嘴,聲帶顫動。
f:發音時,上齒觸下唇形成窄縫,讓氣流從縫中擠出來,摩擦成聲。
d:發音時,舌尖抵住上牙床,憋住氣流后突然放開,氣流從口腔迸出,爆發成音。
t:發音時,舌尖抵住上牙床,憋住氣后,突然離開,氣流從口中迸出。
n:發音時,舌尖抵住上牙床,氣流從鼻腔通過,同時沖開舌尖的阻礙,聲帶顫動。
l:發音時,嘴唇稍開,舌尖抵住上牙床,聲帶顫動,氣流從舌尖兩邊流出。
g:發音時,舌根前部抵住軟腭阻礙氣流,讓氣流沖破舌根的阻礙,爆發成音。
k:發音時,舌根前部,抵住上軟腭,阻礙氣流,讓氣流沖破舌根的阻礙,迸發成音。
h:發音時,舌根抬高,接近軟腭,形成窄縫,氣流從縫中擠出,摩擦成音。
j:發音時,舌尖抵住下門齒,舌面前部緊貼硬腭,氣流從窄縫中沖出,摩擦成音。
q:發音時,舌面前部貼住硬腭,氣流沖破舌根的阻礙,摩擦成音。
x:發音時,舌尖抵住下門齒,舌面前部抬高靠近硬腭,形成窄縫,氣流從縫中擠出,摩擦成音。
zh:發音時,舌尖上翹,抵住硬腭前部,有較弱的氣流沖開舌尖阻礙,從縫中擠出,摩擦成音。
ch:發音時,舌尖上翹,抵住硬腭前部,有較強的氣流沖開舌尖阻礙,從縫中擠出,摩擦成音。
sh:發音時,舌尖上翹,靠近硬腭前部,留出窄縫,氣流從窄縫中擠出,摩擦成音。
r:發音時,舌尖上翹,靠近硬腭前部,留出窄縫,嗓子用力發音,氣流從窄縫中擠出,摩擦成音,聲帶顫動。
z:發音時,舌尖抵住上門齒背,阻礙氣流,讓較弱的氣流沖開舌尖阻礙,從窄縫中擠出,摩擦成音。
c:發音時,舌尖抵住上門齒背,阻礙氣流,讓較強的氣流從縫中擠出,摩擦成音。
s:發音時,舌尖接近上門齒背,留出窄縫,氣流從舌尖的窄縫中擠出,摩擦成音。
y:發音時,嘴微張成扁平狀,舌尖抵住下齒齦,舌面抬高,靠近上硬腭,聲帶顫動。
w:發音時,嘴唇攏圓,突出成小孔,舌面后部隆起,聲帶顫動。
ai:發音時,先發 a 的音,然后滑向i,氣流不中斷,讀音輕短。
ei:發音時,先發 e 的音,然后滑向i,氣流不中斷,嘴角向兩邊展開。
ui:發音時,u 的發音輕短,然后滑向 ei,嘴形由圓到扁。
ao:發音時,先發 a 的音,然后舌尖后縮,舌根向上抬,嘴形攏成圓形,輕輕的滑向 o。
ou:發音時,先發 o 的音,嘴唇漸收攏,舌根抬高,口型由大圓到小圓。
iu:發音時,先發 i,然后向 ou 滑動,口型由扁到圓。
ie:發音時,先發 i,再發e,氣流不中斷。
yue:發音時,先發 yu 的音,然后向e滑動,口型由圓到扁。
er:發音時,舌位居中發 e 的音,然后舌尖向硬腭卷起,兩個字母同時發音。
an:發音時,先發 a 的音,然后舌尖逐漸抬起,頂住上牙床發n的音。
en:發音時,先發 e 的音,然后舌面抬高,舌尖抵住上牙床,氣流從鼻腔泄出,發n的音。
in:發音時,先發 i 的音,然后舌尖抵住下門齒背,舌面漸至硬腭,氣流從鼻腔泄出,發n的音。
un:發音時,先發 u 的音,然后舌尖抵住上牙床,接著發n的音,氣流從鼻腔泄出。
yun:發音時,先發 yu 的音,然后舌頭上抬,抵住上牙床,氣流從鼻腔泄出,發n的音。
ang:發音時,先發 a 的音,然后舌根抵住上軟腭,氣流從鼻腔泄出,發后鼻音尾ng的音。
eng:發音時,先發 e 的音,然后舌尖抵住下牙床,舌根后縮抵住軟腭發ng音,氣流從鼻腔泄出。
篇2
一次不經意間,看到這樣一段話:漢語拼音來源于拉丁語系,英語音標也與拉丁語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所以,我大膽試想,只要學生已經牢固地掌握漢語拼音,在今后學習英語發音時就會“如虎添翼”,發現兩者其實是有不少相關的地方,這對孩子們學習英語發音有著很大的幫助。
一、拼音與英語的相似之處
1.現在小學英語字母的書寫體和我們中國的漢語拼音寫法是一樣的,尤其是英語字母中的小寫字母,相比較之下我們不難發現,只有v,q這兩個字母是漢語拼音里沒有的。在孩子們眼中只有他們倆是有異國他鄉之味的。
這樣,小朋友看到一個單詞,先經老師教授后,回家后他自己還是有辦法把它讀出來。例如:Father-fa zhe ,small-si mo, morning -mo ning 。尤其是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講,還沒有學音標,老師也不可能教授音標。在我們這樣約90%都是務工子女的學校,教師讓家長來輔導學生是不可能的。這個辦法就很有效地解決了孩子們讀單詞的困惑。
可能有英語教育家會批評這種方法誤人子弟,因為中文拼音和英語單詞的語音之間必定存在某種差異。如果語音學習者只記住中文拼音,而忽視英語單詞的正音,豈不是得不償失?
二、拼音輔助英語發音的科學依據
事實上,這種擔憂是多余的。學生利用漢語拼音輔助英語發音,其實是學生進行知識遷移,幫助學生確定單詞大致的發音,幫助記憶單詞的一種現象。從外語學習心理學來看,這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
1.用漢語拼音輔助英語單詞發音符合初學英語學生的心理特點
任何一種新知識的出現都會給人帶來新鮮感,激發人的好奇心,但同時也會給人帶來一定的焦慮和恐慌。如果對英語抱有好感,對其結構和表達法感到新奇,那么對這樣的學習者來說,學習該門外語是一個不斷發現新鮮事物的過程,學習對他來說是一種樂趣,是一種探索;相反,把英語想象得太難,覺得英語如同天書,與舊知識沒有任何關聯,持這種態度的學習者必然會對英語學習畏之如虎,學習的效果毫無疑問會受到影響。在學習英語單詞這條漫漫長路中,初學者自然而然會以他們最熟悉的母語——漢語作為拐杖,確定英語單詞的大致讀音,逐步掌握英語單詞的正確發音,這是一種可行的學習方法。
我通過多年的小學低年級英語教學工作以及自己年少時學英語的經驗發現:這種現象并不只出現在成績中下的學生身上,連成績較好的學生,他們拼讀記憶單詞的能力很好,偶爾也會用這種方法。這種現象多出現在少數一些較難記憶,比如太長,或發音聽起來比較拗口的單詞上。這種現象更多的是出現在學生初學英語階段,一般隨著對英語更深入的學習,隨著學生對英語的進一步了解和熟悉,這種現象會越來越少。運用這種方法來提示自己拼讀英語單詞的學生,他們并不是生硬地讀一個個中文漢字的標準發音來代替英語單詞的發音,他們的大腦里仍然是英語發音的印象和思維,漢語拼音權作提示符號而已。
用漢語拼音輔助英語發音,在英語學習較吃力的學生當中用得相對多一些,他們有著強烈的自卑心理和對英語學習的恐慌感,用漢語拼音是他們一種很有效的幫助拼讀單詞的方法,如果教師一味地否定,會讓他們在學習上茫然失措。
2.符合本族語與外語知識的遷移規律
語際語言理論認為,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學生所理解和應用的外語是一種本族語和所學外語的語際混合語,這是掌握外語的必經過程。隨著學習的深入,混合現象會逐漸消失,而進入純外語階段。由于初學者對外語的語言結構、單詞讀音、詞匯用法都是陌生的,沒有形成順其自然的語感,所以在思維上往往是用本族語推斷外語。因此,學生偶爾出現用漢語代替英語發音的現象,教師不必過于擔心。
很多學生,其中也包括一些英語讀音很好、成績優秀的學生,他們利用這種方法幫助自己拼讀單詞,很多時候并不是因為自己完全不會讀英語單詞,而是還沒有達到自由流利地讀英語、用英語會話的水平,學生害怕自己在課堂上一不小心忘了單詞的讀音而影響自己的學習表現,他們還不敢確信自己可以完全丟掉漢語這根拐杖來學英語。據我所知,學生使用這種方法時并不是完全按照漢語的讀音去發英語單詞的讀音,他們一般只是在本來就會讀的基礎上加上一個提示符號而已,而在課上教師的帶讀以及同學的朗讀會讓他們自覺地糾正自己的發音。而對于一個發音確實常出現障礙又急于想學好英語的學生來說,與其讓他常處于開口啞的境地,還不如暫時用這種姑且可行的方法。
本族語和外語在語音上具有許多共同點、近似點和異點,在不斷地比較和總結中,利用限制、代替學生本族語或控制使用本族語,使漢語進行正遷移,從而讓學生對外語學習產生積極和直接的正面影響。
3.符合英語學習的規律
(1)由原結構到新結構
原結構有兩個方面:一個是開始學習英語之前學習者所具有的語言、文化和學習結構,以及有關這幾方面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行為結構;另一個是開始學習英語之后的這些方面的結構。原結構的存在是客觀性的,是所有英語學習者都具備的,新的英語語言、文化知識、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等,都離不開原有基礎。新結構總是原結構的發展,或者說是變化中的發展。由原結構到新結構,是英語學習普遍性的規律,這種學習規律同樣要求,在已有母語(漢語)結構的基礎上發展英語新結構。這種發展在語音上具體表現為改造。
(2)由模仿到創造,由錯誤到正確
模仿并不只是機械性的重復練習,而是在表面上重復、校正的同時,在深層上不斷捕捉英、美人使用英語的感覺,以及英語發展的內部規律。只要符合英、美人的感覺和英語發展的內部規律,即使創造的是英語詞典中沒有的詞,英美人也能理解,甚至能產生某種新鮮的修辭效果:詼諧幽默,不落俗套。
由錯誤到正確,也可以說是由過度簡化到標準化,這是學外語得以實現的前提。學生用漢語拼音標記英語單詞的發音,正是他們內心將一種他們認為陌生復雜的知識簡化而達到易學的行為,而這種被認為錯誤的方法卻往往是通向成功最開始的一步,因此,教師不要急于否定學生的這種方法。
三、與人們所提倡的拼音聯想記憶法相吻合
前人關于英文詞匯記憶策略的主要觀點中就提出了一種漢字擬音策略,也叫漢字注音法或者拼音法。李如彬編著的《快速擴大英語詞匯量的捷徑》一書中稱之為擬音法,該書說:“擬音法,是用漢語發音來模擬英語單詞的部分或者全部讀音,然后,把這個漢語描繪與單詞的詞義組合成一個漢語短句,來幫助記憶單詞的一種方法。比如:addle—壞的。記‘唉,都是壞的’,用‘唉,都’兩個漢字的發音擬addle的讀音。leech水蛭,螞蟥。記‘離奇的水蛭’。用‘離奇’兩個漢字的發音擬leech的讀音。”
心理學博士張源俠在《胡說英語》一書中,很推崇拼音記憶法,他曾記憶schizophrenia(精神分裂癥)這個單詞,他試圖用句子來記住這個詞,但這是一個具有非常明確和獨立意思的詞,而有關這個詞的句子卻比這個詞本身還復雜,最后他按他的拼音記憶法:schizophrenia撕開鎖——附爛泥(很怪異的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形象)才記住這個詞。
還有許多書中介紹的有關拼音幽默記憶法,都是用漢語發音來模擬英語單詞發音。比如:long,一只長尾巴“狼”;guess,猜猜誰“該死”;party,去參加聚會不能“怕踢”;winter,冬天飲酒應當“溫它”;tomato,“他媽偷”西紅柿;bullet,槍彈打過來“不理它”;coffin,“靠著墳”的是棺材。
不少初學英語者在掌握國際音標的前提下,利用拼音來記憶單詞意思(而非代替讀音),不應責難,因為拼音聯想法不僅能收到快速記憶單詞意思的效果,某種程度上也能幫助記憶單詞讀音。
用漢語拼音輔助英語發音以幫助學生記憶單詞,尤其是對英語初學者來說,是有一定的幫助。許多教師擔心這種做法會影響學生英語單詞的正確發音,因為畢竟英語語音與漢語語音之間有著一定的差異,時間長了會導致學生說出來的盡是些既不像漢語又不像英語的漢語式英語(chinglish),其實這種擔心是完全沒有必要的。這就像一個初學說話的幼兒,他常把“哥哥”叫做“都都”,這并不會引起別人的誤會,隨著幼兒慢慢長大,他會自然地發“哥哥”這個音,并不會引起日后說話的錯誤。
運用漢語拼音輔助英語發音這個方法后,我帶的三個一年級在2012年浦東新區一年級英語期末測試中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一(7)班98.13分,一(8)班97.73分,一(9)班97.45分,分別名列全校的前三名,比平均分最低的班級高出10多分;與以往自己教的一年級相比也提高了5分左右。當然,在學生運用漢語諧音輔助英語發音的基礎上,教師要進一步強調英語的標準讀音,讓學生在運用知識遷移原理解決記憶新單詞的課業壓力的同時,又在漢語和英語兩種發音對比之下加深英語正確發音的印象,從而自覺丟掉漢語輔助英語發音這根拐杖,獨立地站出來,進一步完善自己的英語發音。
參考文獻:
[1]侯永正.英語巧學速成法.電子工業出版社,1994-01.
[2]胡春洞.英語學習論.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05.
[3]賈冠杰.外語教育心理學.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05.
[4]日新.英語學習法.新世界出版社,2001-01.
篇3
一、教從表象入手,學在直觀感知由于低年級學生具有自制能力差,思維形象具體化,無意注意又占據優勢的特點。
只有注重教學內容的具體性和直觀性,才能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
1、情境圖示法 :實驗教材拼音部分充分體現了這一特色,畫面出現了優美的鄉村河畔晨景圖,我們要選擇接近生活、寓于情趣的插圖,利用插圖表音、表形的特點,啟發學生掌握字母。比如:小女孩河邊練嗓,開口唱aa a ,公雞啼叫 o o o,鵝在水中倒影 e e e. 2、實物演示法: 用直觀的辦法來幫助學生準確發音,記住字形。教學聲母f和t時,我拿一把帶鉤的雨傘做教具進行直觀演示。下雨打開傘,傘柄朝下,雨水“tt”滴到地,雨停“f”把傘收起,傘柄朝上。然后在問答中揭示f和t的讀音及寫法,再通過實物演示來檢驗發音的方法是否正確。在區分b和p,d和t,g k和h發音是否送氣,我拿一張薄紙放在嘴邊,有意識地發出不同的音,讓學生直觀地觀察送氣的情況。
二、創設倩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利用表演活動。在活動中掌握所學內容。
學習聲母j、q、x與ü相拼時,可采用制做頭飾、教兒歌、組織學生表演等形式進行。兒歌:“j、q、x好朋友,一塊出去玩,路上碰見小ü。小ü小ü有禮貌,脫下帽子問聲好”。在教學中,組織同學進行一次小表演活動,讓四位戴有“ j、q、x、ü”頭飾的學生上臺表演,其余學生大聲朗讀兒歌,在四位同學的即興表演中記住“j、q、x”與“ü”相拼的規律,然后在各組之間、同學之間亦進行類似的表演。通過這些表演活動,使學生既掌握了“ j、q、x” 與“ü” 相拼的規律,又受到了“尊重他人,做有禮貌的好孩子”的思想教育。
2、編說童話故事,寓教學內容于故事情節中。
聲調教學中,應主要講清聲調符號的形狀和四聲的讀法。可將“四聲” 的學習內容編成故事,以故事的形式來學習。例如:森林里只有小熊開了家商店,東西非常好賣,這不,小熊今天又該去城里進貨了。開車行駛在平坦的大道上,想著商店紅火的生意,小熊高興地唱起了歌:“āāā”。不一坐,前方出現了一個斜坡,為了爬上這道坡,小熊加大了油門,汽車在坡上吃力地行駛著,小熊嘴里哼的歌也變成了“ááá”。好不容易爬完了這道斜坡,低頭一看,眼前的路又讓小熊吃了一驚:路面凹凸不平,坑坑洼洼。唉,又是一段難走的路!小熊是樂觀的,盡管眼前的路不好走,汽車上下顛簸著前進,但它仍然沒有忘記唱歌,不過此時的歌已變成了“ǎǎǎ”。走完了這段難走的路后,前方又出現了一大段向下的斜坡,站在坡頂,已能看見城里了。小熊高興得不得了,大聲叫著“ààà,進城啦!”汽車飛快地下了坡,小熊為森林里的小動物們又進了很多貨物。
同學們在聽上述故事的同時也學會了“a”的四個聲調的讀法及四種聲調符號。
三、編創游戲,開展愉快教學處于幼童期的孩子,是十分活潑好動的。
單靠圖片和活動教具學習是遠遠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的。所以上課時讓他們動動手、動動腦,做做知識性游戲是很有必要的,也是極為有效的。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加強動手、動腦能力,加深記憶,為此,可采用以下一些做法。
1、拍手記憶法。
將要學習的拼音字母配上兒歌、口訣,伴以簡潔、鮮明的節奏,再加上拍手伴奏,使拼音字母易讀、易記,便于學生掌握。例如:教“a”“o”“e”“i”“u”“ü”時,可采用以下兒歌加拍手伴奏的形式進行教學。兒歌:霹霹啪啪,拍起手兒唱起歌。張大嘴巴“aaa”,嘴巴圓圓 “ooo”,嘴巴扁扁 “eee”,牙齒對齊 “iii”,撅起嘴巴“uuu”,口吹哨子“üüü”。
2、問答法。
采用“師問生答”“生問師答” 的方法。
例如,在教學“d”“b”“q”“b”“m”“m”等形近拼音字母時,可采用以下問答的形式進行。
(1)師:左下半圓是什么?右下半圓是什么?
生:左下半圓d、d、d,右下半圓b、b、b.(2)師:左上半圓是什么?右下半圓是什么?
生:左上半圓q、q、q,右上半圓P、P、P.(3)生:一個門洞是什么?兩個門洞是什么?
師:一個門洞n、n、n,兩個門洞m、m、m.通過以上一問一答,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增加了學習的趣味性,又使學生掌握了這些易混淆的拼音字母的“音”和“形”。
3、摘果子讀字詞游戲。
篇4
在拼音教學中,教師應重視訓練學生直呼音節的技能,寓學拼音于語言之中,體現拼音與語言的結合,加強讀詞、讀句和拼音閱讀的初步訓練,同時運用記憶規律提高拼音教學的效率。
一、教方法,找規律,指導記憶聲、韻母聲、韻母的教學要從整體入手,采用"綜合--分析--綜合"的方法,即從有具體意義的詞語中帶出音節,再分析組成音節的聲母、韻母和聲調,最后又回到拼音詞語上來。比如學習聲母b,首先讓學生觀察,然后出現音節bà,告訴學生這是bàba(爸爸)的bà;再引導學生分析聲、韻、調,告訴學生bà這個音節是由聲母b和韻母a組成,最后又回到拼音詞語bà上來。這樣,有形、有音、有義,既符合兒童整體識別的心理特點,又體現了科學地認讀音節的要求。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還要善于引導學生尋找規律,掌握發音部位和方法。如教學鼻韻母an、en、ang、ong,先讓學生掌握"-n"與"-ng"的發音部位和發音方法,再教"an""ang"的讀音,讓學生模仿老師的口型做"a"的口型,緊接發"-n"和"-ng"的音。經過反復練習,學生從中摸索出規律,其他鼻韻母就能很好地讀出來了。
二、掌握音節,培養直呼能力拼音教學要以掌握音節為重點,而培養學生直呼音節的技能,又是達到掌握音節的關鍵一環。普通話基本音節可分作兩種拼音類型:一種是聲母和韻母連續,一種是聲介合母和后隨韻母連續。單韻母音節、復韻母音節、鼻韻母音節,都采用聲韻連讀法。如連讀bà這個音節,讓學生看清聲母"b"和帶調韻母"à",然后教學生做好發"b"音的口型,心里想著韻母"à",緊接發出"à"的音,一口氣連讀成"bà"。學生通過反復練習,有了初步的感性認識,再通過大量的練習達到熟練地直呼音節。聲介合母同后隨韻母連讀,關鍵在把聲介合母當成一個整體,認準記熟。見到一個音節一分為二,直呼而出,如"su-ànsuàn",先讀su,再讀àn,一口氣連讀拼成suàn。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讀"lu-óluó"、"gu-àguà"等音節,課堂教學通過記一個、帶一串的方法,把機械識記與意義識記結合起來,學生的直呼技能就提高了。
三、拼音教學與語言訓練相結合在拼音教學中,要充分利用語言材料,把拼音教學與語言訓練結合起來,把拼音與語意聯系起來。比如在教學前鼻韻母an、en、un時,與詞語gān、shān、shù、gēn、ché、lún等詞語訓練結合起來,讓學生學得自然,學得活潑,既學好了漢語拼音,又豐富了學生的詞匯,發展了學生的語言,為提前讀寫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篇5
首先,訓練發音方法。區分前后鼻音,要從根本上把n、ng這兩個鼻音區分開。n前,ng后。發ng時,用舌根頂住口腔上方的軟腭,讓氣流從鼻腔流出,同時聲帶顫動,發出鼻音,練習時,舌根不要離開軟腭,可讓聲音延長下去,在仔細揣摩舌頭運動方向之后,再練習合音。練習時,找一些前后鼻音進行對比練習,如“溫”和“翁”、“心”和“星”等,還可以歸類識記,如“丁ding”,相應的“叮、盯、釘、廳、頂”都是后鼻音。前鼻音聽起來像媽媽的聲音,輕輕柔柔。后鼻音聽起來像姥姥的聲音,特別渾厚。
其次,掌握聲韻母結合規律。在聲韻母結合的時候,我們也會發現一些規律。有些聲母和韻母是不能結合的,依據這一發現,我與學生一起找規律:“ong”只可能和“s”相拼,不能和“sh”相拼;“d”只可能和“ing”相拼,不能和“in”相拼。在找規律的過程中,使學生學得此法,糾正誤音。d、t、n、l后無en(扽、嫩例外),故“鄧、疼、能、冷” 均讀后鼻韻母;d、t后無in,故“定、丁、聽、廷”必是后鼻韻母。
第三,識記字形歸類法。想熟練做到區分前后鼻音韻母,除了能準確發音外,還必須分清、熟讀并牢記包含前后鼻音的字。這是區分前后鼻音的最有效方法。我曾依據有關材料,匯集了前鼻韻母的代表字一百余個,記住這一百多個字,余下的就基本上都讀后鼻韻了。前鼻韻母代表字可作偏旁的如:本、賁、賓、頻、門、民、黽、分、盾、屯、吞、粦、林、侖、艮、袞、肯、昆、今、金、斤、晉、盡、堇、君、軍、夋(qun)、秦、親、禽、侵、辛、心、尋、旬 、卂(xun)、巽、貞、真、隼、珍、辰、春、川、申、甚、罙(mi)、刃、壬、尊、寸、參、孫、因、、引、尹、云、勻、贠(yuan)、允、冘(you)、昷(wen)、文、熏(xun)、舜、陰。例:“本”“今”讀ben、jin,于是,“笨、奔、苯、錛……”“岑、吟、琴”便均讀做前鼻韻母。
在字音中還有一些規律:有些讀音只有很少幾個字,在前后鼻音中也是如此。如在音節“den”和“deng”中,只有“扽”讀“den”,其他都讀“deng”。這種情況還有好些,只要記住這少部分的,也就可以區別一部分的前后鼻音。
第四,要堅持不懈,持之以 “恒”。學好普通話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尤其是如何區分前后鼻音,作為教育工作者,要一抓到底。這是關鍵的一環,只有堅持才有可能學好。不僅要為學生提供規范對話的校園環境,還要力爭為學生開辟有利的校外資源。“拳不離手,曲不離口。”我們必須充分利用漢語拼音,加強聽說訓練。校內要求用普通話,積極營造說普通話的環境和氛圍。解決問題不能只靠學校,校外環境也十分重要,鼓勵學生在校外多用普通話。提醒學生在說普通話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前后鼻音的區分。
學生生活的是方言環境,缺少正確的普通話對話空間和對象,如何進行有效練習呢?曾記得師范里的口語老師說過:“要讓自己能說一口標準普通話,可以每天跟中央電視臺的主持人學。”是啊,他們就是我們學習普通話最好的老師。因此,我就建議學生每天觀看新聞聯播,觀看他們說話時的口型,聽他們說話時的發音,尤其是前后鼻音的發音,這樣對學生有熏陶作用。
篇6
漢語拼音是認識漢字,學習普通話的工具,是小學語文教學重要的組成部分,淺談漢語拼音教學方法。要把拼音教好,讓學生讀準,寫準,拼準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也是很難的事。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語文教科書,有色彩明麗的插圖、淺顯易懂的內容、富有童趣的練習,大大增加了語文學習的趣味性。而且教材還體現了課程標準所要求的綜合性、科學性、時代性、開放性等特點,力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霍華德·加德納用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證明每一個人至少有7種不同的“智力中心”,分別是語言智慧、邏輯數學智慧、視覺空間智慧、肢體運作智慧、音樂智慧、人際智慧、內省智慧。他認為在人的一生中,這些智慧不斷受先天及后天的影響啟發或開閉,而教育最主要的目的,不只是在知識的傳授上,更是在發掘并引領這些智慧的發展。多元智慧理論對于規劃孩子的教育,開發他們的智慧潛力,提高綜合素質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嘗試著用多元智慧理論結合教科書來指導漢語拼音教學。激活孩子不同的智慧,活躍課堂氣氛,調動他們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使抽象枯燥的拼音符號變得具體可感,學生易于接受也樂于接受。
一、輕松學習,體驗樂趣,激發學習興趣。
純拼音教學是抽象的、枯燥的。長達一個多月的拼音教學枯燥無味,很不適應兒童的心理特點。而“兒童是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的。”(蘇霍姆林斯基語)所以,我認為應讓拼音教學生活化,即讓學生從熟悉的生活環境中提煉出對拼音符號的認同、理解。如:“小姐姐愛唱歌,張大嘴巴 aaa ” ,“清晨公雞要打鳴,圓圓嘴巴 ooo ”。當教學漢語拼音第3課,我講到“ b ”的字形時,說“小姐姐聽廣播,右下半圓 bbb ”。學到聲母“ p ”時,我問“你準備怎么記住 p 的樣子呀?”一名學生在我的啟發下學著編了句兒歌“小弟弟爬山坡,右上半圓 ppp 。”我聽后大加表揚。后來的漢語拼音學習,基本上是學生自己編兒歌記字母,我只是稍加指點。如“姐姐弟弟來摸瞎,兩個門洞 mmm ”,“椰子樹上椰子多,左 i 右 e ie ie ie ”,“我愛北京天安門,左 a 右 n an an an”等等,這樣不僅讓學生對學習漢語拼音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同時也使學生的語言得到了發展。
除此以外,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發揮想像編造故事,吸引學生。在學習整體認讀音節 yi、wu、yu 時,我也是編故事穿插。如:“小 i 的媽媽是大 y ,它們生活在一起,整體認讀音節 yi yi yi ”,“小 u 的爸爸是大 w ,他們住在屋子里,整體認讀音節 wu wu wu ”,“小 ü 沒有爸爸和媽媽,去掉兩點和大 y 在一起,整體認讀音節 yu yu yu ”學生對這類故事特別感興趣,新知識掌握得既快又牢固,
二、課件展現,圖音結合,色彩記憶。
多媒體計算機的聲、光、色、形能給學生以新異的刺激感受,激發興趣,展現色彩鮮艷的情境圖把學生帶入了美的境界,進行美的享受。讓學生在感官認知的基礎上掌握所學知識。
如在看圖說話時,尋找圖形與字形,圖意與讀音的相同點如教學單韻母ü:圖上畫著條翹著尾巴的大紅鯉魚在吐泡泡。出示投影片學生仔細觀察。這田圖上畫著什么?它在干什么?它跟單韻母ü什么相似點?學生仔細觀察后得出答案:單韻母ü的發音和鯉魚的“魚”第一聲相同。翹著尾巴的大紅鯉魚的身子就像單韻母ü,紅鯉魚吹泡泡就像是ü上的兩個小賀點。學會比較,為后面的讀音記形奠定的基礎。
采用不同顏色制作圖片、幻燈片也可以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認知。有個孩子就曾拿著自制的拼音卡片對我說:“我以前者分不清聲母z、c、s和整體認讀音節zi、ci、si,可現在我一看見卡片上的顏色,我就知道它叫什么了,因為我把聲母全部涂成了紅色,把整體認讀音節涂成了藍色。”受到這個孩子一番話的啟發,我課件的“拼音角”也利用了不同顏色來書寫;紅色代表聲母,黃色代表整體認讀音節,黑色代表韻母。這種符合兒童認知特點的教學設計我想可能比老師直接把知識灌輸給他們要深刻得多。
三、巧創兒歌,記憶字形。
根據兒童的語言發展的特點。學齡兒童特別喜歡一些順口的兒歌。若把它與記字形聯系起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新教材在編排上抓住了小學生的這一特點,在拼音教學內容中編排了大量的兒歌,有機地把拼音與識字結合起來,我認為這種安排不僅是鞏固和運用漢語拼音,還在于運用漢語拼音學習一部分構字率較高的獨體字,為學習合體字準備條件。如如“馬蹄印兒ddd”、“右上半圓ppp”、“傘柄朝下ttt”、“9字加彎ggg”等。在教“ing”這個后鼻韻母時,我問他們怎么記住這個韻母的發音,有個孩子站起來說,她要用兒歌來記:“天上一顆星,樹上一只鷹,墻上一顆釘,地上一塊冰。”這樣大大地提高了學生記憶的效率。
四、結合游戲、娛樂來進行拼音的教學,發展肢體運作智慧。
“教育兒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兒童應做事,都就變成一種游戲似的。”(洛克語)對于剛進校的一年級學生,拼音教學如果不讓學生充分地“動”起來,那么他們將對學習產生厭倦情緒,注意力難以集中。低年級最常見的游戲就是"找朋友"。不過這個"找朋友"可以找不少名堂。可以復韻母找朋友(如:an 一個學生拿a,另一個學生拿n);可以整體認讀音節找朋友,也可以兩拼、三拼音節找朋友,還可以圖文找朋友(如:"轉筆刀",一人拿圖片,另一人拿相對的拼音詞語名稱)。形式多樣,靈活實用。除了"找朋友",還有"摘蘋果"比賽。在"蘋果"后面寫上音節,進行拼讀比賽。還可以利用拼音的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來編成"漢語拼音休息操"。既可以在上課時進行放松休息,同時又可以鞏固拼音知識。"1、點點頭,伸伸腰,我們來做拼音休息操。動動手,動動腳,我們來背聲母表b、p……2、扭扭脖子,扭扭腰,我們來背韻母表a、o……站要直,坐要正,我們來背整體認讀音節表zhi、chi、shi、ri……3、專心聽,勤動腦,學好拼音基礎牢。在教“o”這個單的母的形時。我啟發學生思考:“怎樣用你的肢體動作來展示o的樣子?”于是,一番熱烈的討論之后,有的孩子把嘴巴張開,攏成一個圓形;有的孩子把食指和大拇指圍成一個圓形;還有的孩子把兩只手臂團成一個圓形……各式各樣的“o”讓孩子們興奮不已。
篇7
拼音字母作為一種文字符號,是抽象的、乏味的。剛入學的一年級學生,正處于從幼兒向兒童過渡的時期,理解能力差,學習興趣不濃,主要以機械記憶為主,因此,漢語拼音教學便成了語文教學的第一個攔路虎。如何突破難關?如何將抽象枯燥的內容變得生動有趣,激發孩子學習拼音的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筆者認為,教好漢語拼音,要在了解一年級孩子身心發展特點的基礎上研究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通過拼音教學的直觀性與趣味性,激發學生的興趣,使拼音教學與生活貼近,提高學習效率。
一、故事引領,培養興趣
一年級學生對抽象的文字符號不敏感,覺得非常的枯燥。教育家孔子曾經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因此,教學之初,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至關重要。教師要在教學中穿插有趣的故事,促使學生對文字和語言產生好奇心,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在教學整體認讀音節“yu”時,我就采用故事的形式帶領他們學習:“小ü看見小i和小u都有爸爸媽媽了,它傷心地流下了眼淚。大y媽媽看見后,連忙跑過去,拉著小ü的手。小ü開心極了,擦掉眼淚笑了。他們開心地抱在了一起。”當音節僅僅作為符號單獨存在時,它對學生是沒有意義的,更談不上識記了。可一旦把音節放到具體的環境中,讓它與生活密切聯系起來,就會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拼音教學生活化、簡單化。
二、游戲活動,激發興趣
一年級孩子的思維是直觀的,他們喜歡表現性活動和競爭性活動,這樣可以滿足他們的表現欲和好勝心,容易將他們的思維引到一個興奮點上,使學習變得有滋有味。語文課程標準規定:“漢語拼音教學應盡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動和游戲為主。”語文老師在拼音教學中,要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設計多樣的游戲,以生動形象的教學方式刺激孩子的感官,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例如,在教“o”這個單韻母時,我啟發學生思考:“怎樣用你的肢體動作來展示‘o’的樣子?”于是,一番討論之后,有的孩子把嘴巴攏成圓形;有的孩子用大拇指和食指圍成一個圓;有的孩子用兩只手握成一個圓……各式各樣的“o”讓孩子們興奮不已。低年級孩子在課堂上容易疲勞,教師可設計“漢語拼音休息操”:“點點頭,伸伸腰,我們來做拼音休息操。動動手,動動腳,我們來背聲母表,b、p、m……扭扭脖子,扭扭腰,我們來背韻母表,ɑ、o、e……站要直,坐要正,我們來背整體認讀音節表,zhi 、chi ……專心聽,勤動腦,學好拼音基礎牢。”這樣既可調節學習狀態,也可以鞏固所學知識。
三、編制兒歌,提升興趣
兒歌是一種將教學內容轉化為音樂的最便捷、最直觀的形式。兒歌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對愛說愛唱的一年級孩子來說,尤為合適。兒歌的朗誦,既能增強拼讀的熟練程度,又能展開豐富的想象,加深對拼音的印象,體會到拼音學習的樂趣。
例如:“圓圓臉蛋羊角辮,張大嘴巴ɑɑɑ;太陽出來紅彤彤,公雞一叫ooo;清清池塘一只鵝,水中倒影eee。”有的教師根據教學的需要,幫助學生自編兒歌。例如,“b、p、q、d”是學生比較容易混淆的四個字母,我就編了這樣一首兒歌:“小小手,最靈活,左手指向上做個b,左手指向下做個p;右手指向上做個d,右手指向下做個q。”像這樣的兒歌還有很多。例如,在教“ing”這個后鼻韻母時,我問他們怎么記住這個韻母的發音,有個孩子站起來說,她要用兒歌來記:“天上一顆星,樹上一只鷹,墻上一顆釘,地上一塊冰。”
由此可見,通過兒歌,學生不僅記住了拼音字母的音、形,而且豐富了想象,發展了語言能力。
四、靈活運用,增強興趣
1.圖片。利用多媒體課件將字母的形、音與圖片結合起來。如在學習“zh、ch、sh、r”時,可將“zh”做成蜘蛛的卡片,“ch”做成尺子的卡片,“sh”做成獅子的卡片,“r”做成紅日的卡片,同時將蜘蛛、尺子、獅子和紅日的形狀畫得與字母相近,這樣便于孩子記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肢體動作。對好動、注意力容易分散的一年級孩子而言,單一的課堂讀寫教學無法取得良好的效果。如果通過肢體動作來表現單調的字母或聲調,學生就能在歡快的氣氛中鞏固知識。如教聲調時,有的老師將聲調編成口訣:“小汽車往右開,一聲平地走,二聲上山坡,三聲上坡又下坡,四聲下山坡。”同時配以手腳的動作。學生感到有趣,對聲調符號久久難忘。
3.編順口溜。如在教授“i、u、ü”時,教師可以編成順口溜:“一只螞蟻iii,一只烏龜uuu,一條金魚üüü。”這既朗朗上口,又能加深印象。
4.手工活動。利用孩子喜歡動手的特點,開展一些手工活動,如利用橡皮泥捏出學過的字母,利用細繩、粉筆等擺出一些拼音字母等。這樣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學習效果大大提高。
5.合作與競賽。在學習聲母、韻母、整體認讀音節時,教師可以展開小組競賽,將全班同學分為三個小組,要求三個小組各自將分散的聲母、韻母和整體認讀音節找出來歸為一類。這既有小組成員之間的合作,又有小組之間的競賽。學生學習興趣濃厚了,學習積極性高了,開始自主地學習拼音。
篇8
摘要:本文從分析音節入手,找出直讀規律,多讀多練、熟能生巧,重視音節直讀法示范教學,巧用換韻等,從多角度論證如何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從而提出對漢語拼音直讀法教學的見解。
關鍵詞:漢語拼音 直讀法 音節
一、從分析音節入手,找出直讀規律
怎樣才能使學生掌握漢語拼音的直讀方法,關鍵在于教師對教材的理解運用。教學聲母時,先是從分析音節入手,從零件到整體,再從整體到零件,使學生一開始就知道聲母與韻母及音節的不同概念,找出直讀規律。在教學聲母b時,教材不但出現聲母b,還相應出現插圖和基礎音節bo。學生練讀bo后,先告訴學生這個基礎音節是由兩部分組成:聲母b,單韻母o,組成音節bo,這個音節就是廣播的播bo的讀音,學生在練讀中逐漸體會出聲母的本音及呼讀音,掌握基礎音節bo的讀音要領,然后使學生知道聲母、韻母各是音節的一單韻母部分。當學生掌握基礎音節bo后,舉一反三,進行換韻類推練習。將bo的單韻母o去掉,換成a組成音節ba,再分別換成i組成bi,換成u組成bu標上聲調進行不同讀音的音節練習,引導學生在練讀中找出規律:聲母用本音與響亮的韻母合成音節,便一口呼出來。
二、多讀多練,熟能生巧
強調漢語拼音直讀法的訓練與運用,直讀法光靠老師講是學不會的,是聽不懂的,老師講法要與孩子練法結合緊密,隨練而講,孩子才能聽懂。嚴格地說不是聽懂,而是悟出其中的奧妙和道理,一旦悟成,便一通百通。多練是成悟的關鍵,讓兒童在練中意會。在直讀音節中,教師的領讀最好少一些,不要讓學生機械地模仿,而是讓學生的視覺符號經過大腦的識別轉化成口頭語言。為了使學生的直讀音節能力盡快地形成,除了完成每節課的基本教學任務外,還要充分利用音節表橫行、豎行排列有序的特點練讀。當學生初步獨立認讀時,就及時地指導他們利用音節卡片,打亂音節順序地認讀。在學生較熟練地直讀音節后,再指導他們練讀音節詞,純拼音句。在這些練習時,放手讓學生自己認讀,從而訓練學生見形知音的能力。
三、重視音節直讀法示范教學
漢語拼音直讀法中的聲母、韻母教學,特別要采用示范教學。即教師示范發音、學生模仿,在模仿中記清聲母和韻母各的不同,并在音節學習中強化這種識記。引導學生通過聽,聽發出的不同音;通過看,發現發音的口型和發音器官的不同;通過比較發音練習,建立自己的感知。老師為學生提供音節直讀示范,使兒童得以正確的模仿。傾聽老師的示范講解,老師一邊做示范發音,一邊告知學生:基礎音節中含有某個單韻母的發音(如pi中有i的發音),基礎音節發音時,應該先做一個發音動作(如pi,發音時得先做一個嘴巴閉一閉的動作,這個動作就是b這個字母要求我們做的。),然后一打開嘴巴就讀單韻母,這樣整個音節就一口氣讀出來。學生自己對自己的示范,這種示范可在平常的訓練中進行,學生從許多次自我示范中獲得感覺、獲得心得。當然,在直讀音節的自我示范中,學生往往會遇到一些困難。如對短音節詞一眼就能看出來,也能一口只呼出來,但對課文中出現的含有介音的長音節詞的速度就慢了。這就需要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先分出其中的聲介合母與后隨韻母,然后將兩部分快速連讀,就能讀出音節,以教師的示范加上學生的自我示范,便可輕松掌握。例如:kuang這個音節,先讓學生看前面的聲介合母ku,再看后面的后鼻韻母ang,這樣聲介合母與韻母快速連續,學生就能較快地掌握有介音的長音節詞。
篇9
一、故事起步,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善于發現、激發學生的興趣,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幼兒園學習時學生很喜歡聽故事、講故事、學兒歌、背兒歌,興致很高。上拼音準備課時,我給孩子們講故事,孩子聽得入了迷,接下去告訴學生,學會了漢語拼音,我們就可以閱讀有趣的拼音讀物,能了解許多沒有看到過,也沒有聽到過的事情,甚至可以去編故事,寫故事。這樣一來,學生勁頭很大,有效地激發兒童學拼音的興趣。在教學中,將教學內容滲透在故事情節之中,可以激發學生積極探求知識的興趣。
二、學說結合
小學生的思維主要是形象思維,容易在直接的視覺刺激下引起注意。在教學中,色彩鮮艷的插圖,形象活潑的卡通人物,極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關注。例如,第一課拼音“a、o、e”的整幅圖出現了優美的鄉村河畔晨景圖,畫面上大公雞在喔喔(o)啼,阿(a)姨帶著小朋友在河邊看鵝(e)在水中的倒影。從一開始學生就被吸引住了。我先讓學生自己看、說圖上的事物,在他們已有感受的基礎上,再引導他們認識單韻母a、o、e的音、形,使他們在不知不覺中就進行了漢語拼音的學習。又如在教學g、k、h時,教材插圖中有兩只蝌蚪游到一條水草旁休息,組成了聲母k的樣子,我引導學生觀察這一畫面時,學生特別感興趣,很快就記住了“k”的樣子,并借助“蝌蚪”的讀音,又順利掌握了“k”的發音。在拼音教學中,教師切不可為教拼音而教拼音,應把拼音教學與語言學習有機結合起來,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學習拼音,拼音教學又促進學生語言的發展。說“拳不離手,曲不離口。”說是培養口頭表達能力,促進學生語言發展的主要途徑。教師要充分利用課文中色彩鮮艷、富有童趣的情景圖,引導學生認真看圖,大膽想象,用完整的盡可能生動的語言進行描述,在語言環境中學拼音。教學聲母“zh”時,我先出示掛圖,問:“圖上畫了誰,她在做什么?”學生說“圖上畫了丁丁的媽媽在織毛衣”時,我指導學生繼續觀察說話:“媽媽坐在哪里織毛衣”“媽媽織的毛衣怎么樣”“媽媽怎樣織毛衣”“穿上媽媽織的毛衣感覺怎樣”。我充分注意到教材中的人文主義色彩,不但引導學生在濃濃親情的體驗中學會了拼音,還訓練了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豐富了學生的語言。
三、巧記音形
怎樣記住拼音字母的音形呢?讓學生開動腦筋,展開想象,同桌討論編順口溜,記得準,記得牢。如“鯉魚跳躍ttt,拐杖倒放ttt,一枝鉛筆lll,像個1字lll”。教學聲母f時,我讓學生想辦法記住音形,學生在投影的啟示下,編出了這樣的順口溜“一尊佛像fff”、“傘柄朝上fff”、“像根拐杖fff”。這樣通過學生動腦、討論而編出的順口溜,不僅學生容易記憶,而且極大地培養了學生學習拼音的成就感。兒歌是兒童最喜歡的歌謠,唱起來瑯瑯上口,一個個搖頭晃腦,好不得意。如果你能把拼音字母或規則編成兒歌,讓學生去唱一唱,學生就興趣十足,如“小ü小ü有禮貌,見了j、q、x、y,趕快把帽摘”。“有ɑ不放過,沒ɑ找o、e,i、u都有標在后”,像這樣復雜、抽象的規則,如果利用兒歌,學生在無意識中就學會了,記牢了。總之,通過兒歌,學生不僅可以記住漢語拼音字母的音、形,而且還創造了一種充滿韻律的課堂節奏,學生一邊拍手,一邊說唱,在流動的節奏感中發展了音樂智慧,學會了漢語拼音。
四、說寫結合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因此,當學生有了一定的漢語拼音基礎后,教師就應積極為學生創造更多的機會,引導他們運用所學的拼音讀讀寫寫做做,在實踐中鞏固,在鞏固中發展。漢語拼音是口耳之學。學拼音就是要練口練耳,重學生的模仿實踐,輕教師的理論講解,反復歷練,熟而生巧。歸根結底在拼音教學的備課中把握住以下幾點,就不會偏離我們的課改要求:
1、明確目標:漢語拼音的學習重在考察學生認讀、拼讀的能力,用拼音幫助糾正地方音。
2、拼音教學的難點在于記住形。對于發音,可以利用學生的母語資源,結合生活經驗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讀準音。
3、利用好課文中的情境圖:每篇課文的插圖為我們提供的是一個情境,是幫助學生再現自己真實的生活情境,結合自己的感受來說說,而不是老師單純的看圖說話訓練。
4、兒歌學習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不要拔高要求,讓學生記住兒歌中的每一個字。
5、字母的書寫一定要正確,這個正確就是要嚴格按照書上的筆畫一筆一筆的寫。拼音字母有別與英語字母,不能一筆寫成。所以教師要掌握正確的筆順名稱當然,讓拼音教學的課堂充滿童趣的方法還有很多,但只是手段,是方法,一切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宗旨的。
篇10
一、觀察法
利用課本中精致而傳神的插圖教兒童學習發音,記憶每個字母的字形。教單韻母“a o e i u ü”時,引導兒童對照插圖,啟發兒童說出字母與圖的哪一部分相似。如“a”,正是圖中那個小女孩的頭和一條小撅辮兒。我找了一名梳著小撅辮兒的女孩側身站在講臺前,指指女孩圓圓的腦袋,小撅辮兒,然后讓兒童回答出“a”字母像不像女孩圓圓的腦袋和小撅辮兒,此時,兒童高興地說出:“‘a’真像某某的圓腦袋小撅辮兒。”抓住時機,教學生說一句順口溜:“圓腦袋撅辮兒aaa。”以此加深兒童對“a”字母字形的記憶。
二、兒歌法
根據字母的字形編出兒童喜愛的順口溜、小兒歌、繞口令來教兒童記憶抽象的拼音字母,把抽象符號變成活的形象,使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掌握這些字母。無論是說兒歌或繞口令、順口溜,都要結合課本中的每一幅畫面,形象直觀地幫助兒童牢記字母的字形與發音以及各種規則。如標調號歌:“標調號有方法,有a不放過,沒a找o e;o e 都不在,就找i和u;i u并列標后邊。”拼寫規則歌:“j q x y四兄弟,從不和u做游戲。小小有禮貌,見到j q x y就脫帽。小見到j q x,脫帽去點兒行個禮。”為了幫助兒童發準干舌音和翹舌音,這些生動形象的教學方法,不僅激發了兒童學習拼音的興趣,而且使兒童牢固地掌握了拼音字母和各種規則。
三、辨析法
利用字母在音位、形體、音色等方面的對應特征進行比較辨別。我有意識地指導兒童進行分辨比較,培養兒童主動地運用比較分辨的方法記憶易混字母的形體。如:b d、p q、f t、n h、m、n,這些字母形體易混,用動作演示,幫助兒童牢固掌握好易混聲母的讀音和字形。如區分b d、p、q時,可讓兒童伸出左拳,拇指向上,演示出b字母的形體,再伸出右拳演示出d字母的形體,然后讓學生將兩拳相對后向下翻便演示出p q字母的形體。邊演示邊教學說:“左拳b來右拳d,兩拳相對念b d,左豎朝上就念b,右豎朝上就念d。左下p來右下q,兩拳相對念p q;左豎朝下就念p,右豎朝下就念q。”讓剛入學的兒童乖乖地在課堂上坐40分鐘,會導致他們產生厭學情緒。因此,我在課堂上采用多種形式讓他們“動”起來。如讓他們“找朋友”“緊急集合”“送信”“讀拼音、做動作”等,這些活動使學生的腦、眼、口、手、腿都“動”了起來,深受學生們的歡迎。一次復習“ b、p、d、q” 時,我啟發學生思考:怎樣用簡單的動作來演示這四個宇母的樣子?經過一番熱烈的討論之后,有學生跑上來在講臺前雙腳并攏站定,左手叉腰,右手上舉,學生們一下子叫出來“是b”,隨之調換手變成了“d”,左手叉腰右手放下則成了“p”,反之成了“q”。我真為孩子們這些富有創意的想象所感動。
四、畫一畫
所有的孩子都喜歡色彩鮮明、生動直觀的圖畫。如果把拼音符號轉化為美麗的圖案,孩子們“心靈黑板”上一定會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因此,在教學中,我利用課文中的彩色插圖,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讓學生從圖中明白字母的音和形,并鼓勵學生大膽地把字母畫出來。如在“l” 的教學中,當學生掌握了發音后,便讓他們嘗試:“‘1’像什么呀,你能把它的樣子畫出來嗎?”學生有興趣地忙開了,“一根吸管”“一枝筆”“一根球棒”“一根棍子”“一段甘蔗” 等五花八門的圖案讓學生記憶深刻,我想這個‘l’學生將終生難忘。在學完所有韻母后,為加強記憶,我讓學生挑四種自己最喜愛的顏色,分別涂在單韻母、復韻母、前鼻韻母和后鼻韻母上,這樣,學生在涂色的過程中既鞏固認識了這些字母的形狀,又分清了它們的細微差別。
五、游戲法
游戲是幼兒的基本活動。對初入學兒童應把學習和游戲結合起來。在拼讀音節的教學中我采用“找朋友”的游戲活動進行拼讀訓練。當持聲母卡的兒童找到持韻母卡的兒童時,兩個人都要互相介紹,如,持聲母卡兒童說:“我是聲母b,讀音輕短。”持韻母卡a的兒童說:“我是韻母a,讀音響亮。”然后,兩個兒童一同說:“我倆相拼猛一碰。”然后我教兒童說:“聲母輕短韻母重,兩音相拼猛一碰。”當學生掌握拼音的規律后,再教兒童學習三拼音,也給學生總結出規律來:“聲母輕,韻母重.介音一滑猛一碰。”(也可用持卡片的形式進行三拼練習)當學生掌握了拼讀音節的規律后,通過互相找朋友的游戲活動,兒重越拼越愛拼,越拼越熟練。寓拼音教學于游戲之中,使兒童在較短的時間里掌握漢語拼音。
六、猜一猜
發音部位的正確是讀準拼音、學好普通話的關鍵。要讀準字音,我們采用直觀教學法一遍一遍地演示給學生看,講清發音要領,使學生掌握發音的方法。讓學生明白,發不同音時,舌尖或舌面各接觸口腔內的哪一部分,如何送氣,口型怎么變化。當學生掌握了一定的發音技巧后,我們可以適當插入這樣的操作活動:讓學生仔細觀察老師發不同拼音時口型的變化,讓學生模仿,相互檢查,老師巡視。復習鞏固時可以開展“猜一猜” 的活動,老師擺口型讓學生猜,或交換角色,學生擺口型讓老師猜,還可以學生擺口型讓學生們自己猜;同桌猜、小組猜。這方法對發音較難的幾個雙韻母,“ai、ei、ui、ao、ou、iu” 的掌握,平舌音“z、c、s” 與翹舌音“zh、ch、sh、r”的區別,前鼻音、后鼻音的區別都十分有效,學生注意力集中,學習積極高,學得輕松,讀得準確。
七、做一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