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管理工作報告范文
時間:2024-03-30 17:27: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碳排放管理工作報告,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一、我區開展排污權交易的條件和優勢
目前,我區已具備逐步實施排污權交易制度的條件,而且我區開展排污權交易具有明顯的優勢和特點。一是土地面積大,118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2.3%。絕大部分地區少雨多風,環境容量大,環境質量優良。二是近年來自治區發展速度較快,GDP增速已連續多年名列前茅。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也越來越突顯,改善環境質量和治理污染的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自治區加快實現“三個轉變”,加速產業機構調整,改變發展方式,選擇可持續發展是必由之路,創新減排環境管理機制是重要應對措施之一。三是自治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2007年《內蒙古黨委、政府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內黨發[2007]5號)明確提出:實行排污指標有償使用和排污權交易制度,逐步健全促進環境保護經濟政策體系,增強各級政府保護環境資源的經濟調控能力。2010年自治區政府批轉發改委關于2010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重點工作實施意見的通知中,要求研究制定排污許可證管理辦法、主要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管理辦法。2011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要探索建立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四是近年來我區投入大量資金,使環境監測和管理能力建設取得迅速的發展,全區在線監控中心已建成并聯網,所有熱電廠、國控重點污染源均已完成了在線監測建設,形成全國首個將企業在線監測、視頻監測、工況監測“三位一體”的監測體系。各盟市環境監測能力建設也均獲得突破性進展。五是我區積極推進總量控制制度,重點污染源的監測和管理已按總量控制要求實現定量化,排污許可證核發工作進展順利。建設項目環評審批已經實行總量前置審批。六是通過幾年來國家的大力支持,我區生態環境建設取得的可喜成果為我們帶來了數量可觀的碳匯資源,試點成功后可為自治區碳匯交易奠定基礎,并可加速延伸區內現有產業鏈條,推動環境、經濟協調發展;七是2010年9月份財政部、環保部批準我區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工作(財建函【2010】80號)并給予了一定的經費支持。
二、我區開展排污權交易的目的和意義
排污權交易是一種基于市場配置資源的經濟手段,在我區開展排污權交易具有重大的實踐意義。
(一)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在環境質量目標為總約束、政府對污染物排放實施總量控制前提下,排污權交易會產生巨大動力,污染治理趨勢轉變為主要由治理成本更小的企業完成,最終實現全區總的污染治理成本最小化和產值的最大化,有效促進環保治理技術重大進展和產業結構良性調整,實際的污染物排放量會降低,降低的排放量就為大量新企業的進入留出了發展空間,從而可以在不降低環境質量的前提下實現經濟的穩定增長。
(二)排污權交易有利于政府對污染物排放的宏觀調控
排污權交易使得政府從單一行政分配排污指標手段轉變為行政手段與排污指標買賣的經濟手段雙管齊下。有了排污權交易,政府機構可以發放和購買排污權來實施污染物總量的控制,影響排污權價格,從而控制環境質量,提高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有利于經濟的增長。
排污權交易在增加了政府調控能力同時,有益于尊重市場的差異性。如果所有的污染源采用相同的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做法,掩蓋了不同地區環境容量的差異,不同廠商污染治理成本的差異和不同行業污染治理的技術可能性的差異,那么將不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實施排污權交易不需要事先確定排污標準和相應的最優排污費率,只需確定排污權數量,并找到發放排污權的一套機制,然后讓市場去確定排污權的價格,通過排污權價格的變動,排污權市場可以對經常變動的市場物價和廠商治理成本做出及時的反應。
(三)排污權交易激勵企業的技術革新
老企業可以通過技術革新減低污染物的排放,從而出售排污權獲利。新企業進入時采用“低排放”的技術也可以減少購買排污權支出從而節省成本。由于排污權交易使減排變得有利可圖,客觀上產生了對于污染治理技術的需求,使得此類技術的開發變得現實可行,促使環境保護產業迅速發展。
(四)排污權交易可以籌集一定資金,加大污染治理、生態恢復、提高環境監管能力等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從而達到改善環境質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造福人民的目的
三、我區開展排污權交易試點工作的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環境容量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為前提,以建立反映環境資源稀缺性和經濟價值的排污權有償使用制度為核心,以改善環境質量、促進污染減排和提高環境資源配置效率為目標,積極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通過改變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分配辦法和排污權使用方式,建立健全排污權有償使用及交易市場,逐步完善排污權有償取得及交易制度。
(二)試點原則
堅持公平、公開、公正,社會監督的原則;堅持國家指導,結合自治區實際、努力創新的原則;堅持穩步推進,逐步擴大污染物交易種類的原則;堅持政府調控與市場調節相結合的原則。
(三)試點范圍和主要污染物種類
1.試點范圍
自治區境內的所有排污單位,環保部和自治區環保廳審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排污單位。
2.主要污染物種類
主要污染物指“十二”環境規劃要求減排目標的四項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學需氧量、氨氮。
(四)配套政策、制度和監督管理
自治區人民政府制定印發排污權交易有償使用和交易的試點實施方案、管理辦法,從自治區層面指導和規范開展主要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及交易試點工作。各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相關制度并加強自治區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活動的監督管理。
1.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管理工作,加強對排污權交易和交易機構的監管,及時掌握試點工作開展情況,修訂完善相關制度。負責對排污單位的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進行核查,對申購主要污染物排污權進行審核。
2.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加強對各排污單位的監管。對超過排污許可證內容排放污染物的排污單位,應責令其限產、停產等或根據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3.排污權有償使用的交易所得,屬政府非稅收入,應全額上繳財政,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財政、物價部門加強對主要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費和交易資金管理、使用的監督。
4.監察、審計部門加強對主要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管理工作的監督和審計。
5.排污單位實行排污權有償使用、開展排污權交易,不免除環境保護的其他法定義務。
(五)排污權有償獲得和交易條件
1.排污單位必須有償獲得主要污染物排污權方可向環境直接或間接排放主要污染物。
新、改、擴建項目需新增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的,排污指標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核準后,通過有償購買取得主要污染物排污權;現有排污單位和已獲得環境影響評價審批文件但未正式運行的排污單位,其排污量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核準,繳納排污權有償使用費后,獲得主要污染物排污權;已領取排污許可證的排污單位,待排污許可證到期換證時,有償獲得主要污染物排污權。
2.排污權交易必須以滿足環境質量和總量控制要求為前提,以排污許可證為基礎,排污權出售方和購買方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提出交易申請,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排污權指標進行審核,審核確認后方具備交易資格。
3.對在環境質量不達標的區域或流域,環境污染重點整治區域,限批區域的排污單位以及環保信用不良、環保掛牌督辦、污染源限期治理的排污單位實行限制易。
4.排污單位因不符合產業政策、污染物超標排放等原因被關停、取締,其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確認后,由排污權儲備管理機構進行收儲。
排污單位獲得排污權后,實際運行出現節余指標,超過規定時限沒有進行排污權交易的,其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確認后,由排污權儲備管理機構以不高于其購買價回購收儲。
5.交易必須在政府確定的排污權交易平臺上進行。
排污權交易原則上采取競拍、掛牌交易方式進行,當購買方只有一家時,采取協商方式交易。采取協商交易時必須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審核和監督。
6.排污權有償使用費和交易基準價格的確定。由自治區物價局、財政廳、環保廳根據污染物總量控制要求、測算的實際治污成本及自治區經濟發展實際情況,確定排污權有償使用費基準價格和交易初始基準價格。排污權有償使用費基準價格原則上每五年調整一次,第一次交易以初始基準價格起點競價,第二次起的交易以上一次競價平均成交價位基準價格起點。
7.排污權有償使用所得主要用于環境質量改善、環境污染治理、生態環境恢復、環保監管能力建設、主要污染物排污權收儲以及交易平臺運行。
(六)組織分工
試點工作在自治區政府統一領導下,由環保廳牽頭,財政、物價等有關部門參與,負責研究制定有關政策并加強運行監管,確保試點工作有序開展。
環境保護廳負責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的核定,污染物排放的監督管理,主要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費用的征收,排污指標的收儲,排污權交易的監督管理以及負責搭建和運行排污權交易平臺。
財政廳會同有關部門制定資金使用管理、稅收優惠政策等相關辦法,提供資金保障。
物價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主要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費基準價格和交易初始基準價格。
(七)工作目標
1.啟動階段(2010年10月-2011年6月底)
自治區環保廳牽頭,會同財政、物價等部門制訂主要污染物排污權交易管理辦法、主要污染物排污權儲備管理辦法、主要污染物排污權有償使用資金的使用管理辦法等配套政策規定。組建排污權交易管理機構,搭建自治區級交易平臺,制定排污權指標分配等技術支撐體系,啟動交易試點。
2.運行階段(2011年7-12月)
自治區級交易正常運行,建立相關政策、法規體系,進一步推進自治區排污權交易試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