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外企業信息化現狀范文

時間:2024-04-09 16:37:2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內外企業信息化現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企業管理;信息化;問題;策略

一、企業管理信息化的概述

西方普遍使用“信息化”概念是在20世紀70年代后期,關于信息化的概念,我國學術界及政府內部有過長時間的爭議。全國信息化工作會議對信息化作了如下定義:“信息化是指培育、發展以智能化工具為代表的新的生產力并使之造福于社會的歷史過程。”

而企業管理信息化則是信息化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企業管理信息化即把企業管理的制度、流程和標準固化于信息系統,并將這些資源有效應用于企業管理,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提高企業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從信息系統的角度看,企業管理信息化包括財務管理信息化、采購管理信息化、營銷管理信息化、質量管理信息化、人力資源管理信息化等內容。企業管理信息化使企業管理人員能夠及時獲得信息并有效利用信息完成工作的執行、調整、決策和預測。因此,一個好的企業管理信息化系統能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優化組織結構,減少成本投入,加快科技創新,從而提高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二、我國企業管理信息化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企業認識不足

目前仍然有很多企業對信息化管理缺乏了解,沒有認識到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沒有主動建立管理信息系統的意識。很多企業的管理層在決策時習慣于依據自身經驗,沒有科學地以數據信息為依據。

有的企業建立了管理信息系統,但其建立過程非常草率,并沒有經過慎重的考慮和專業的分析,甚至對MRP(財務管理軟件或制造資源計)和ERP(企業資源計劃)的原理不甚了解,這樣的管理信息系統顯然不能將企業的信息充分利用,不僅無法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反而浪費了資源和經費。

企業管理信息化的改革不僅是開發相關管理軟件和建立計算機網絡,更要隨著信息化管理重組業務流程、改變組織結構,可以說是企業管理思想的變革,因此部分員工會擔心損傷自身利益,并對此采取抵觸態度。這種現象阻礙了企業管理信息化的推進。

(二)管理基礎薄弱

目前我國大量的企業尚未建立現代化的管理制度,內部管理系統存在諸多不足。有些企業近年來高速發展,經濟效益上去了,但是管理并沒有跟上,采購、銷售、財務、人力資源等環節沒有固定模式。在這種情況下急于建設信息化系統,實施ERP,結果會適得其反。ERP系統的實施復雜度大,其理論基礎是供應鏈管理,涉及面相當廣,其中包括供應、財務、生產、銷售等。原本隨意的管理方式一下子受到約束,很可能造成員工和客戶的不適應,影響企業間的有效合作,從而對企業的供應、銷售等帶來負面影響,造成客戶流失。此外,企業管理的隨意性大,各部門之間信息交流不通暢,這就可能造成執行力度不到位,企業管理信息化流于形式,最后不得不放棄信息化管理。

(三)投入資金不足

目前我國企業在信息化管理上的資金投入占總資產的百分比遠低于西方國家。資金投入不足在中小型企業中體現得尤為明顯,信息化管理需要購買相應設施,引進先進技術,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而且企業管理信息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后期仍然需要軟件的二次開發、系統維護和設備更新。部分企業將信息化建設當成一次性建設,省去了后期維護,隨著軟硬件資源的快速發展,企業信息系統必然落后, 從成為企業發展的阻力。

(四)專業人才欠缺

調查顯示,80%企業認為信息化人才的匱乏制約了企業信息化建設的發展。企業管理信息化需要高水平管理隊伍的支持,他們不僅需要具備信息化企業管理的觀念,豐富的管理經驗,還需要具備信息系統二次開發和維護的能力。信息化管理系統涉及一個龐大的系統,其中包括各種單項管理子系統,各系統之間又需要相應接口實現數據和資源的共享和各部分的交流,技術人員如果缺乏經濟管理的相關知識和經驗,很難將信息系統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充分利用。

(五)信息安全問題

傳統的管理體制下,企業的經營信息以紙質文件的方式存放于各部門,即使發生信息安全事故,造成的損失也不會非常大,易于恢復數據。但是在信息化管理的過程中,各種信息依存于內部網絡系統,雖然提高了傳遞信息的效率,但是一旦信息被竊取或者破壞,造成的危害是不可估量的。破壞者可能通過病毒入侵、黑客攻擊或者利用內部管理的安全漏洞竊取和破壞信息。

三、推進我國企業管理信息化的策略

針對我國企業信息化管理的種種問題,必須制定相應的策略。

(一)首先可以發揮政府的強大影響力

技術方面,政府可以投入部分資金和人力,用于管理軟件的開發及硬件的研究,同時鼓勵信息化方面的創新,保護知識產權。在國企方面,政府可以將國企的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情況列入業績考核的范圍,從而增加企業管理層的動力。對于私企,政府也可以采取相應的鼓勵機制,引導私企管理的信息化。此外,政府對企業管理信息化的有力宣傳也會對企業管理信息化建設產生積極影響。

(二)培養和引進信息化技術人才

企業管理信息化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期間需要不斷完善和維護,因此需要同時培養一批高素質的信息管理人才。企業可以采取培訓的方式強化員工的信息技術和信息化管理的技能,用交流機制和激勵競爭機制增加員工積極性,同時引進高水平的信息管理人才。企業內部要為信息化人才的發展創造良好條件,包括提高待遇,改善福利等,吸引信息化人才。同時,應加強信息知識的宣傳和普及,提高企業整體員工的信息化意識,建立企業信息文化,減少信息化建設在實施過程中的阻力。

(三)避免盲目信息化

信息化建設開始之前,應該先明確企業自身的狀況及對信息化的需求,對企業信息化的長期發展進行統籌規劃及合理安排,購買企業適合的信息化設備,采用切合自身實際的信息化軟件。例如,大型企業的規模龐大,其業務規模、信息量也很大,因此需要更加復雜的信息化管理結構。而中小型規模較小,企業業務靈活,信息量小,容易實現信息同步,宜采用更加簡潔實用的信息化結構。

信息化建設不可急于求成。首先要打好基礎,做好原始信息資料錄入的工作,完善的信息資料是信息處理的基礎。建立企業內部網絡,根據企業內部結構建立子網,加強各部分網絡的聯系。在企業內網建設達到一定成效之后,可以著手企業內外一體化網的建設,包括與合作伙伴、客戶的信息化建設,將信息化滲透到生產、采購、銷售等各個方面。同時,要定期研究分析企業現狀,以及當前信息化系統產生的效益,不斷改進信息化系統。

(四)增強管理基礎,健全企業制度

信息化系統的成功應用離不開管理基礎的支持。中小型企業不能一味加快信息化建設。在企業發展的同時,管理機制也要相應跟上,不能以一種毫無章法的方式管理企業。企業管理隨意度過高,一些信息化系統就難以合理地應用于管理中。應使員工、合作方、供應方等都能夠遵守相應的規則,為企業信息化管理建設做好鋪墊。在這樣的基礎上,才能夠考慮引進先進的信息化系統。

(五)借鑒國內外企業的成功經驗。

國內并不乏企業管理信息化的成功經驗,尤其是一些大型企業。他們往往具有廣泛的業務范圍,有的甚至跨國發展,信息化管理在這些企業中是不可或缺的。海爾集團是在我國制造業之中實現信息化較早的企業,也是信息化建設比較成功的例子。其全面的信息化管理以訂單信息流為中心,從而帶動物流和資金流的運動。每個訂單在網上的同時,所有部門都可以看到與這一訂單有關的數據,每個部門可以及時針對該訂單做好相應的工作。其成功的信息化管理降低了供應鏈成本、閑置物資,減少了倉庫面積和庫存資金,物流中心的吞吐量大大增加,經濟效益穩步提高。一些相似的制造業可以研究海爾管理信息化成功的經驗,從中吸取適合自身企業的部分進行學習和借鑒,并不能照搬照抄。對于國外企業的成功經驗我們也要采取謹慎的態度借鑒。其原因有三:其一,國內外經濟體制不同,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尚不完善;其二,國內外文化差異巨大,文化在企業的生產和銷售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其三,企業的類型、形式等方面也存在不同。

結語

企業管理信息化是網絡發展的必然產物,在我國有著強勁的發展勢頭。傳統的人為管理過程中,管理者憑借個人經驗進行決策,而信息化系統通過資源整合,信息的數據化,使決策具有更大的科學性和可靠性,使企業的管理和決策有著更為科學和穩定的依據。然而我國企業信息化管理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包括企業對信息化管理認識不充分,部分企業管理基礎薄弱,資金投入不足,高水平信息化技術人才的匱乏。企業管理信息化的建設和發展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長期的經驗總結;不能光靠先進的設備和軟件,需要改變管理思想和完善企業制度。通過發揮政府的強大影響力,培養和引進高水平信息化技術人才,從戰略角度按部就班地建立信息化系統,充分借鑒國內外企業管理信息化的經驗,我國企業管理信息化問題將得到改善。

參考文獻:

[1]呂 ,賈俊美.我國企業管理信息化探析[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4(3)

篇2

關鍵詞AHP灰色系統理論期望值IT融合度

一、引言

進入21世紀,IT與企業業務呈現日益融合的趨勢,IT已經深入地滲透到從供應、研發、設計、生產到銷售等業務運營鏈條的各個環節,正在逐漸成為企業業務發展最重要的驅動力之一。國際知名調研機構Forrest Research總裁George F.Colony說:“今后技術就是業務,業務就是技術。”清華大學陳國青教授把這個問題稱為“信息融合”或“IT融合”,他認為“信息技術不光作為一個外部的支撐,而是完全和業務的功能、服務、產品完全融合在一起,而這種融合是一種滲透式的融合”。當前,這個問題已經成為企業信息化探討的熱點之一,第五屆中國企業信息化用戶大會的主題就是討論信息融合問題,而09年的中美CIO峰會的主題又為“路徑與策略:IT與業務的融合之道”。但從相關文獻資料上來看,大多數人對這個問題僅僅進行了定性描述,所以本文將嘗試從定量的角度對企業IT融合的問題進行分析。

在企業信息化中,信息系統的建設和應用是其中心環節,隨著經濟發展和技術進步,信息系統將在企業競爭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從大量企業信息化現狀的調查資料上看,不同企業或部門對信息系統使用的要求、深度、廣度各不相同,也就是信息系統應用的期望目標各不相同。這往往與企業的類型、階段性發展戰略、當前的管理水平以及現有的人力資源和人力素質等有著各種關系。在一定的時間段內,同行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并不一定與企業的市場占有率或銷售額成正比。有時,購買了價值上幾百萬元國外軟件系統的企業的業務管理水平不一定就比購買了幾十萬元國產軟件系統或進行自主開發的企業高很多。這是因為,企業的核心業務是一套管理思想和流程,而信息系統工具內部包含的也是一套管理思想和流程,這就是企業IT融合度的問題。融合度簡言之就是指幾種不同事物的融合程度。本文融合度是用來表達信息系統與企業管理、業務流程的融合程度的一個量化指標,是企業用戶對信息系統應用滿意程度的現實與期望差的一個綜合度量。

本文將從企業信息系統應用的現實狀況和期望狀況的調查出發,綜合應用層次分析法和灰色系統理論對企業信息系統的融合程度進行綜合計算和分析,提出了一個企業信息系統融合度計算的模型,并用實例數據初步驗證其可行性。

二、企業IT融合度計算的理論基礎

企業IT項目與其他項目相比有很大的差異,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信息系統的評價是一項困難的工作。但隨著人們對信息系統項目評價工作重要性的認識不斷加深,出現了不少評價方法和評估模型,如:綜合評分、專家討論、費用效益分析、層次分析AHP、數據包絡分析、模糊聚類、模糊評判、灰色統計、灰色關聯分析,以及從技術接受模型、期望證實模型等。本文引用了其中的AHP方法和灰色統計等相關理論的部分內容。

(一)層次分析法

層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國運籌學家薩蒂(T.L.Saaty)于20世紀70年代末提出的一種多目標、多準則的決策分析方法,是一種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

這個方法首先將復雜問題中各種因素劃分為相互聯系的有序層次使之條理化,然后根據對一定客觀現實的判斷,就每一層次的相對重要性給予定量表示,再利用數學方法確定每一層次全部元素相對重要性次序的權值,最后通過排序結果分析,解決問題。

AHP方法最關鍵的就是構造相關因素的正互反矩陣,在構造這個判斷矩陣時,用Saaty的1-9值法確定這個矩陣所有因素之間的關系和比重,從而通過計算矩陣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最終確定相關因素的排序權重。

AHP法體現了人類思維的基本特征,即分解、判斷。因此,具有可行性、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優點。但其主觀性比較強,也容易出現判斷上的邏輯錯誤。許多客觀事物和因素之間,相互關系比較復雜,人們在認識、分析和決策時,得不到全面和足夠的信息,不容易形成明確的概念。所以本文在分析具體評價分值時,引入了灰色系統理論的相關知識。

(二)灰色系統理論

灰色系統理論(Grey System Theory,GST),是由中國鄧聚龍教授于1982年在國際經濟學會議上提出的,該理論主要是針對系統模型不明確,信息不完整條件下,進行有關系統的關聯分析。

在控制論中,人們常用顏色的深淺來形容信息的明確程度,例如:用“白”表示信息完全明確,用“黑”表示信息未知,用“灰”表示部分明確部分不明確。灰色系統理論是從信息的非完備性出發研究和處理復雜系統的理論,它不是從系統內部特殊的規律出發去研究系統,而是通過對系統某一層次的觀測資料加以數學處理,達到在更高層次上了解系統內部變化趨勢、相互關系等機制。它的數學方法是非統計方法,在系統數據較少和條件不滿足統計要求的情況下,更具有實用性。它在評價數據的處理中,利用白化權函數來進行評估處理,通過對專家的等級評價數據采取分段計算的方式來獲得評估權值,根據評估權值來進行最后的結果運算,無須進行一些主觀賦值。

具體運算步驟如下:

(1)根據白化權函數確定評估灰類,相關的白化權函數有下述三種:

①上端級,灰數為,白化函數如下

②中間級,灰數為,白化函數如下

③下端級,灰數為,白化函數如下:

(2)計算灰色統計數

由確定的白化函數求出d1i屬于第t類評價評價灰類的評價系數xtij,及屬于各個評價灰類的總灰類評價系數xij,其中:

,(1)

(3)計算灰色評估權值及模糊權矩陣合p專家對第i個評價因素的第j個評價標準的灰色權值為:

rij=xtij/xij (2)

由rij構成多因素模糊權矩陣R=(rij)n×m(3)

灰色評估的優點就是在專家在進行相關評估時,無須對專家個體賦權值,只需專家組根據評價指標對的實際效果進行較模糊的判斷,如“好、中、差”等。

(三)期望證實理論

期望證實理論也稱期望差異理論(Expectation Disconfirmation Theory,EDT)。最初出現在消費者行為學的文獻中,是Oliver提出用于研究消費者購買產品或服務后的滿意、后續的意向以及行為之間關系的理論。期望證實理論認為,消費者再次購買產品或服務的意向主要取決于他們的滿意,滿意是由消費者的期望與使用后的績效認知共同作用通過正向或負向的證實形成。

2001年,Bhattacherjee發表在《MIS Quarterly》的論文中首次把期望證實理論引入到信息系統領域的信息系統采納后行為研究中,提出了信息采納后模型,并以網絡銀行用戶為調查樣本,用結構方程模型(SEM)檢驗了模型。

從行為科學和社會心理學上來說,信息系統的成功最終取決于用戶的持續使用,而不只是最初的接受。沒有長期有效地使用,最初接受的信息系統也不可能給企業用戶帶來所期望的管理價值。

如果信息系統用戶的期望得到了證實那么他對信息系統的現實評價和期望評價應該是一致的,也就是達到了融合。所以,本文將在調查表中引入一個期望值的概念,即讓系統用戶直接對當前的信息系統的評價給出一個現實評價和一個期望評價,用灰色系統理論進行差異分析,采用自底而上的分析方法,最終給出企業IT融合程度的分值。

三、企業IT融合度分析指標體系

在對IT項目的系統應用進行評價時,首先應確立系統的評價指標體系。從相關的文獻資料來看,對于信息系統的評價或預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對IT經濟效益的評價和預測。第二,對信息系統本身的質量的評價;第三,對信息系統進行多指標綜合評價。而從相關主體上來看,信息系統建設涉及投資者、經營者、管理人員、員工、顧客、相關企業和部門等。因此從不同的角度來看,信息系統評價目標的價值取向各不相同。目前國內外企業信息系統建設的模式多采用購買成熟的商品軟件,由軟件提供商或咨詢公司進行信息系統實施應用的形式,所以雖然從各個角度進行評價的目標是一致的,但從提高應用效果的要求來看,站在應用者的角度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是很恰當的。

信息技術英國學者Irani等在評價信息系統過程中,描述了人和組織對信息系統應用的重要影響。Shravan Sogani認為一個新的信息技術應用成功與否取決于用戶對IT接收程度的高低。而Meyerson則認為在信息系統的評價中應該重視人的因素。按照他的觀點,信息系統的價值在于使用者的主觀滿意度,取決于參與者的價值偏好。評價是具有強烈社會特征的工作,在具體的評價工作中常常帶有人為的導向性,并且方法的科學性也常常要服從于導向性,因此不考慮人的主觀因素是不現實的,這樣的后果往往是評價的結果與最初的評價意圖相違背。所以本文將針對系統用戶來綜合考慮每個指標的設定。另外,由于在企業信息系統應用方面目前還沒有統一標準的評價指標,本文又綜合參考了大量的相關文獻,依照AHP的構建方法,并在遵循系統性、可測性、層次性以及定性和定量關系的基礎上建立了一套企業信息系統項目的評價指標。此套評價指標分為5大類和20小類,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四、企業IT融合度計算模型

本文綜合運用AHP方法和灰色系統理論,提出了一種以雙評價值(現實值和期望值)的衡量條件集,建立二元模糊評價矩陣。首先利用AHP方法確定每一層的權重集,然后使用灰色系統理論對評估樣本進行計算,最后綜合現實值和期望值給出企業信息系統的融合值。具體內容如下:

(一)擬定評價指標體系

建立指標層次結構:A={B1,B2,B3,B4,B5}={銷售管理,財務管理,物料管理,生產管理,研發管理},其中:

B1={C11,C12,C13,C14},B2={C21,C22,C23,C24},

B3={C31,C32,C33,C34},B4={C41,C42,C43,C44},

B5={C51,C52,C53,C54},具體內容見表1。

每個評價元Cij,對應的評價值集合為Vij=(Rij,Eij),Rij為現實值,Eij為期望值。

假設有m個專家參與評估,對Bi評判結果可以寫成矩陣:

(二)用AHP法確定指標權重

按照AHP的方法,需要自頂向下逐步確定各層的權向量。

假定A層次中元素Ak與下一層元素B1,B2,...,Bn有聯系,則構造的正互反矩陣為

B=(bij)n×n,滿足 ①bij>0 ,

②bij>1/bij(i,j=1,2,...,n)

其中bij表示對于Ak而言,Bi對Bj的相對重要性。通常bij取1,2,...,9及它們的倒數,其含義為:

1 表示Bi與Bj相比,具有相同重要性

3 表示Bi比Bj稍重要

5 表示Bi比Bj明顯重要

7 表示Bi比Bj強烈重要

9 表示Bi比Bi極端重要

2,4,6,8 表示上述相鄰判斷的中間值

這些數據的倒數有同樣類似的含義。

根據這種判斷矩陣可以計算出指標集合的權重向量:

,

集合Bi上的模糊加權子集:

WBi=(Wci1,Wci2,Wci3,Wci4),

然后,進行層次單排序對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檢驗。設矩陣的最大特征根為,計算指標值,一般認為CI

最后對層次總排序進行一致性校驗。層次總排序一致性比率公式為:CR = ,其中Rj為隨機一致性參數,

本文Rj=1.21。總排序一致性也要滿足CR

(三)根據評判數據,運用灰色理論計算權矩陣

(1)計算評價矩陣的灰色評價權重矩陣

根據調查需要,我們設定了5個評價灰類:“優、良、中、差、劣”,按照灰色系統理論其對應的白化權函數為:

對應灰數, 對應灰數,對應灰數,對應灰數 , 對應灰數 。(4)

利用上述白化函數把評估矩陣B1-B5(4×m的矩陣)計算轉化得到對應的灰色評價權重矩陣RB1-RB5(4×5的矩陣)。

(2) 計算準則層B和目標層A的總灰色權向量

對指標層B,其總灰類評價權向量為:

(5)

所以,指標層B的總灰類權向量矩陣為:

=

則目標層A的總灰類評價權向量為:

=

(6)

(四)融合度計算

按照灰色水平賦值,我們取S=(95,75,55,35,20),對應“優、良、中、差、劣”五個評價等級。

對準則層B,灰色評價分值為

(7)

融合度, (8)

對目標層A,灰色評價分值為:

(9) 融合度, (10)

五、案例分析

許繼集團是河南省信息化重點示范企業,在過去十年的發展中,信息化的累積投入已達7800萬元,目前美國Infor公司的Infor ERP、美國UGS公司的Teamcentor PLM、金蝶公司的K/3等大型軟件系統已使用多年。我們以調查問卷的方式取得了信息系統使用狀況的評估數據。本為將以這些數據為基礎進行融合度計算模型驗證。

(一)確定各因素層的指標權重

我們需要對表1中的準則層和指標層計算組合權重。

(1)準則層B的指標標度(見表2)

(2)指標層C的指標標度(見表3-7)

對應的特征向量WB1=(0.0672,0.2998,0.4431,0.1899)

對應的特征向量WB2=(0.4800,0.1600,0.1200,0.2400)

對應的特征向量WB3=(0.1176,0.4706,0.3529,0.0589)

對應的特征向量WB4=(0.1023,0.4336,0.3617,0.1024)

對應的特征向量WB5=(0.2069,0.6207,0.1034,0.0690)

層次總排序一致性比率CR≈0.07

(二)根據評判數據,運用灰色系統理論計算權矩陣

(1)構造樣本矩陣,計算灰色評價權重矩陣

收集到相關指標評估表,經整理后可以得到指標層的評估分值矩陣B1-B5,如下所示:

利用白化函數(4),結合公式(1)(2)(3)對上述5個評價矩陣進行計算,可以得到他們對應的灰色評價權重矩陣RB1-RB5。然后利用公式(5)就可以得到指標層B1的總灰類評價權向量:

再使用公式(6),可以得到目標層A的總灰類評價權向量:

=

(2)灰色評估分值和融合度計算

根據公式(7)-(10),很容易計算出目標層和準則層的灰色評估分值和指標融合度,結果如表8所示。

(三)融合度分析

從上述評價結果來看,許繼集團的信息系統現實綜合評價為=69.1分,處于“良”偏下,這個結果與企業信息化研究專家對許繼信息化調查后做出的綜合評價是基本一致的。但總體融合度FA處于“優”偏下,說明許繼集團信息系統的用戶對系統應用總體上還是滿意的。從二級指標來看,信息系統在研發和物料管理方面融合度還是比較高的,在生產管理方面的信息系統融合度明顯偏低,即現實與期望的差距是比較大的,需要查找問題,加強管理。

六、結束語

本文的基于AHP和灰色系統理論的企業IT融合度計算模型計算量較大但易于軟件實現。它除了具有兩種評判的優點外,還創新性的在期望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融合度的思想,能更客觀的評價企業信息系統運行現狀和查找問題。但從研究深度來看,本文IT融合度計算模型的指標體系及融合值的界定還需進一步研究和完善。

參考文獻:

[1]秦敏,徐升華.基于過程的信息系統采納行為模型及實證研究.情報學報.2008.

[2]米旭明.企業信息系統可拓評價方法研究.系統仿真技術.2007.

[3]黃科舫,王章紅.基于灰色系統理論的企業信息化AHP綜合評價研究.情報科學.2008.

[4]龔國平,黃新建.層次分析法在企業信息系統評價中的應用.企業經濟.2006.

[5]張玲玲,佟仁城.企業信息系統項目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探究.中國管理科學.2004.

[6]Zahir Irani.Information systems evaluation: navigating through the problem domain.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2.40:11-24.

[7]Shravan Sogani, Rukmini Muduganti, Henry Hexmoor.Introducing Agent Based Implementation of the Theory of Reasoned Action:A Case Study in User Acceptance of Computer Technology.2005 Conference onOptical Network Design and Modelling:Towards the broadband-for-all era.ONDM 2005.Febrary 07.2005-Febrary 09.2005.

篇3

結緣雙匯

因為一句話― “讓全國人民吃上放心肉”,出國打拼5年的劉小兵回國做了雙匯集團的CIO,正可謂萬般才藝,皆為雙匯。

孫定: 我們了解到,你個人有著非常豐富而傳奇的經歷,很想知道你和雙匯集團這樣一個地處中原的企業之間的緣分是怎樣結下的。

劉小兵: 2000年7月16日,雙匯集團董事長萬隆在加拿大多倫多租下一艘豪華游艇,邀請一位加拿大籍華人全家游覽北美洲風光旖旎的安大略湖,這個華人就是我。這個日子在我的人生當中是非常令人難忘的。

那天在游艇上,萬總給我講了雙匯的理想――讓全國人民吃上放心肉,并談起雙匯集團在信息化上的苦惱。實際上,在1997年,德勤咨詢公司就提出,雙匯集團要想達到100億元的銷售額,就必須實現信息化管理。此后,雙匯就一直在探索自己的信息化之路。但是,當時國內的企業信息化市場極不成熟,雙匯一直找不到一個適合自己的軟件。到1999年,雙匯集團的銷售收入已接近50億元,為了進一步拓展市場,雙匯嘗試發展連鎖店。涉足零售之后,企業經營管理數據量和工作量激增,因此迫切需要一套功能強大的管理系統,信息化已經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2000年,萬總遠赴加拿大,希望在國外找到合適的軟件,在那里他找到了我。

我當時被萬總的“讓全國人民吃上放心肉”的理想所感動,而且,我之前出國的初衷就是為了學習國外的管理經驗和技術,然后把這些帶回國,因此,有好的機會我一定會把握。所以,我當時就答應萬總,要幫助雙匯選擇一款合適的軟件。一個月之后,也就是2000年8月14日,我回到了深圳,開始調研。我跟雙匯的緣分就此展開。

孫定: 2000年之前你在加拿大都做了哪些工作?萬總為何來到加拿大就找到了你?

劉小兵: 我對計算機的研究要從上個世紀80年代,我還在國內的時候說起。

1983年,我從湖南醫科大學畢業,被分配到衛生部門的政府機關工作,擔任辦公室主任,同時分管信息中心,主要負責預防科學信息網的建設,這個網絡負責把全國各地的疫情由縣級衛生單位開始逐級上呈。從那時起,我對計算機就產生了深厚的興趣。我主持建成的信息網,對控制全國疫情起到了關鍵的作用,我當時帶領團隊編寫的程序在此后的十年內一直都在運行。

1989年,因為工作上出色的表現,我被單位推薦參加EPT(英語出國人員考試)強化班脫產學習半年,最后以116分的成績獲得省直系統EPT考試第一名。但我并沒有馬上出國,而是辭職下海,于1991年前后進入IBM負責軟件開發工作。

兩年后,1993年,我正式創建了自己的軟件公司,開始了下海經商的生涯。也就在1993年,我們接下了儀征化纖公司的一卡通項目,通過這個項目,我對軟件、硬件知識有了更全面的認識。

又是兩年后,也就是1995年左右,為了學習更多的先進技術和經驗,我關閉了深圳的公司,舉家移民加拿大,開始了在異國的奮斗。到加拿大后的頭幾年,我曾先后在三家公司任職,在那里,我不要求有高薪酬,只為能學到新知識。之后我就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即奧卡軟件公司。

2000年,當萬總來到加拿大尋找適合雙匯需求的軟件時,我正帶領奧卡軟件的團隊為加拿大最大的肉類食品加工商楓葉食品公司提供信息化服務。因為有這樣的背景,萬總很容易就找到了我。

孫定: 你回國之后考察的結果怎樣?

劉小兵: 回國之后,經過一個月的考察,對當時中國市場上所有的國內外軟件產品進行了了解,我發現,不是雙匯不會選型,而是根本找不到能滿足像雙匯這樣多業態、跨區域的快速消費品制造企業需求的軟件。

于是,我就提出,要獨立為雙匯集團量身定制一套軟件系統,以滿足其今后向百億甚至千億元銷售額發展的需要。這一想法得到了萬總的認可,并于2000年10月成立了雙匯軟件公司,收編原雙匯集團信息中心所有員工,我因此便成了雙匯集團的CIO,同時兼任雙匯軟件的CEO。

一個系統

生產、加工、物流、分銷、財務、人力等,所有業務統統都是在一個系統中完成,這就是雙匯信息系統的精髓,也是年銷售額超過300億元的雙匯,至今沒被一家軟件企業攻為客戶的原因所在。

孫定: 在剛剛展開雙匯信息化工作時,你是如何規劃的?而如今,雙匯信息化現狀又如何?

劉小兵: 當時我先提出了一個“五個一”目標,直到今天,雙匯信息化仍然是以此為目標的。這“五個一”就是: 一個數據庫、一套應用程序、一個機房、一套服務器及網絡、一班人馬; 而這一班人馬,也無非只有兩個人,一個是網管,一個是數據庫管理員。

“五個一”中尤其以“一個應用軟件”為最重要。在雙匯,無論是收豬系統、屠宰系統、生產加工系統、物流系統、分銷系統,還是財務系統、人力資源系統,統統都是在一個系統中解決的。這就不存在信息孤島和應用孤島的問題了,也就完全不必要考慮系統集成的問題。因此,雙匯的這套系統從規劃之初就已經跨越了SOA階段。另外,這套系統還有一個突出的特征就是,它是完全基于互聯網運行、客戶端零安裝零維護的B/S模式,同時支持多企業、多機構的產業集群應用。這正是直到最近才被業界狂熱追捧和炒作的“SaaS”模式。所以說雙匯在2000年就已經實現了SaaS,可見當時我們所做的信息化規劃是絕對超前的。

如今,雙匯集團已經完全實現了這“五個一”目標,信息化已經100%覆蓋所有業務。但是,你不要以為,集團所有業務系統、管理系統都在一套數據庫、一個機房完成,那我們得需要多么龐大的一個機房啊。其實,我們的機房只有200平方米,所有的投入只是用于裝修的100萬元和累計用于硬件設備上的400萬元,目前有兩臺主服務器和3臺應用服務器。這400萬元中,還有100萬元是今年春節前才剛剛投入的,之前七八年一共只投入了300萬元。而這次投入100萬元之后,我相信,支撐集團銷售額達到500億元沒問題。

作為CIO,我為雙匯集團能有這么小的機房而感到驕傲!

孫定: 我們了解到,雙匯集團的銷售收入在幾年間接連突破3個百億元關口,2003年突破100億元、2005年突破200億元、2006年達到230億元、2007年突破300億元。信息化在這個過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萬隆董事長是如何評價雙匯的信息化的?

劉小兵: 在剛剛開始展開信息化工作的時候,雙匯內部最令人頭疼的就是如何大力發展連鎖店業務,這涉及到訂單、配送的問題。當時,所有的訂單都是依靠Excel表格進行處理的,每天都要由幾十個人加班到深夜兩三點鐘,而且還經常出錯。于是,當時我就首先著手解決這個問題。

實際上,利用計算機解決訂單處理問題是非常簡單的。但是,這個問題解決了,主要受益人是下面的工作人員,集團高層并沒有感覺到信息化所帶來的好處。

真正讓萬總驚訝的,是在2003年集團分銷業務財務一體化管理系統實施上線后,當年集團銷售額突破百億元,而相應的成本費用卻下降了兩億多元。這時候,萬總驚奇地意識到: “原來信息化還能省錢。”同時,由于采用信息化手段,雙匯實現了“款到付貨”的銷售方式,使得原本高企的“應收賬款”在2003年變成了“負一個多億”,這大大出乎集團領導的期望。有一次開大會,萬總說: “如果沒有信息化,雙匯不可能殺豬殺得這么好!”

也就是在這一年,萬總決定投資建設集團的機房。之前的機房非常落后,只有幾臺PC,不能算是個機房。

孫定: 雙匯如今是一個年銷售額過300億元的大型集團企業,一定會有許多國內外ERP、CRM等軟件廠商想把雙匯變成他們的客戶。可為什么至今沒有一個軟件企業進入雙匯的視野?

劉小兵: 作為集團的CIO,我是以一種開放的心態來面對各個軟件企業的。但是,之所以至今沒有其他軟件企業加盟,是因為他們不符合我們“五個一”目標的要求。這個目標是雙匯信息化的根本,不能動搖。

10年不變

雙匯集團的信息系統至少在未來10年內都不會被淘汰,未來需要做的只是在現有基礎上,不斷進行局部功能的完善或調整,或者增加一些硬件設備而已。

孫定: 你預計雙匯集團的銷售規模何時能達到500億元?能否超過千億元?到那個時候,雙匯的信息系統會是什么樣?雙匯軟件公司又會怎樣?

劉小兵: 雙匯銷售過千億元肯定沒問題。我們的目標是,2010年超過500億元,2015年超過1000億元。

但是,即使超過千億元,雙匯集團的信息系統架構也還會是現在這個樣子,雙匯目前的信息系統至少在未來10年內不會被淘汰。未來需要做的只是在現有基礎上不斷進行局部功能的完善或調整,或者增加一些硬件設備而已。

現在的雙匯算是外企了,但是內部的管理基本不會改變,因為雙匯早就已經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進行管理了。我們會把股東、員工和客戶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考慮,而不會給他們排出貴賤順序。

至于雙匯軟件,一個比較重要的計劃就是要在近幾年上市。不過,上市只是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不是目標,我們的目標依然是要持續盈利。應該說,雙匯軟件的持續盈利,是包括雙匯集團在內的所有用戶的利益的保障,如果雙匯軟件不能盈利而是垮掉了,那么這些客戶的利益自然也會受到損失。

CEO

感悟

大企業需要“私人醫生”

“大型企業真的買不到軟件!”雙匯集團CIO劉小兵解釋說: “(大型企業尤其是集團級的企業)業態非常多,需求也非常多,需求不停地變更,今天上這個項目,明天上那個項目。到最后,買了很多軟件,結果連拼都拼不到一起。”

既然買不到軟件,所以只好定制軟件。而現實又證明,以項目的形式定制軟件不僅用戶的應用效果不好,甚至還可能拖垮軟件供應商。同時,軟件供應商和用戶之間的這種“一把一結”的短期合作關系還可能為某些不誠信的商業行為提供滋生的沃土。

因此,大型企業的信息化要成功,一定要選擇一個專業水平高并且能夠長期、隨時提供全面貼身服務的戰略合作伙伴來做。他把這種服務模式稱為 “私人醫生”式IT外包服務。

全面貼身的IT外包服務讓大型企業很省心。隨著社會分工的越來越明確,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已是一種趨勢。客戶可以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業務,而無須管理自己并不熟悉的IT領域。實際上在國外,企業不僅僅是把IT外包出去,同時也把財務、法律、人力資源等工作都外包出去了。

事實上,從雙匯軟件7年多的實踐,也證明了這種以“私人醫生”的方式與客戶建立一對一的持久合作關系,效果非常顯著。劉小兵自2000年從加拿大歸國,并開始主持雙匯集團的信息化工作,在短短不到兩年時間里就成功實施了一系列信息化工程,實現了雙匯集團在肉類加工這樣一個微利行業內的精細化管理,使集團銷售收入在幾年間連續突破三個百億關口: 2003年突破100億元,2005年突破200億元,2006年達到230億元,2007年突破300億元。

采訪

手記

另類CIO

不同于一般CIO,上要應付老板的安排,下要滿足業務部門用戶的需求,中間還要與合作伙伴、上下游企業進行對接,整日焦頭爛額,苦不堪言,劉小兵是記者所見過的最淡定的CIO。

盡管他也向記者講述剛到雙匯集團,信息化工作局面還沒打開時那段“艱苦歲月”,但至少現在看來,正如他自己所言: “我的主要任務是不斷地學習,然后思考更深層的IT規劃。”

劉小兵名片上的電子郵件地址幾乎形同虛設,他大多數時間都在看書,管理類、技術類,甚至宗教類、哲學類。因此,在問到他是否會加班時,他有些茫然: “我白天在看書,晚上也在看書,不知道算不算加班。”

而這種置身信息化事外的超脫,更多得益于他人性化的管理作風,以及與客戶“同生同死”的“忠誠”。

在雙匯軟件內部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連續幾天,劉小兵看到一位年輕的員工上班時間打瞌睡,問其原因,這位員工說: “有一個電腦游戲,打了好多天,死活過不了關,每天熬到凌晨兩三點,很郁悶!”劉小兵笑言: “別郁悶,回家打吧,過關了再來上班。”于是,員工回家打了兩個月,終于過關了,然后興高采烈回來上班。劉小兵問: “還打嗎?”答: “不打了,真累!”劉小兵說: “那就工作吧!”

不知道這個故事本身有無夸張成分,但在雙匯軟件僅成立7年有余的情況下,工齡超過6年的員工數竟占80%,創業的核心團隊員工一個也沒有離開軟件公司,的確說明了這種人性化管理的效果。

實際上,劉小兵這種朋友式的處事風格不僅表現在軟件公司內部,劉小兵與客戶亦交往頗深,遠超過普通的廠商與用戶的關系。作為雙匯集團的CIO,劉小兵與集團董事長萬隆的交情,少了一些冰冷的上下級關系,多了許多共同走過艱難歲月的戰友情懷。用劉小兵的話說,這種關系已經到了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地步,因此,他在行事方式和考慮問題的角度上與職業經理人式的CIO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