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衛生服務站存在問題范文

時間:2024-04-19 18:04: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社區衛生服務站存在問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社區;衛生服務;現狀;存在問題

伴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我國的人口結構發生了很大的改變,老年人口占社會總人口的比例逐年上升。一些常見的老年病以及慢性病逐漸成為當前我國醫藥衛生服務體系工作中的重點。同時,經濟的繁榮發展大大促進了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健康保健需求增多,這在客觀上推動了醫療保健服務事業的發展。

國內外醫療水平發達地區的實踐表明,社區衛生服務是解決居民們在“大醫院看病難、看病貴”的有效途徑。社區衛生服務所提供的基礎醫療服務不僅可以有效地分流大醫院的小病患者,還可以為居民提供日常的醫療保健服務,這就可以有效地預防居民的大病發病率。在我國不斷地進行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大背景下,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的不斷發展與完善可以為我國發展以社區為基礎的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創造良好的條件和必要的組織、政策環境。

一、發展社區衛生服務對于推進新醫改和完善醫保的意義

新醫改在建立健全社會基層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部分指出:在三年之內要重新建設、改造3700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及1.1萬個社區衛生服務站。而中央也幫助建設處于經濟發展比較困難地區的2400個城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這表明,處于基層的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將會成為政府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也是值得我們進行深入、細致探索的一個比較重要的課題。然而,目前我國社區衛生服務體系不健全,加之醫療保險等政策制度的不完善,新醫改出臺后,社區衛生服務建設和發展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和挑戰。積極解決社區衛生服務中存在的問題,有助于健全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促進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逐步均等化,進而可以推進新醫改的進一步發展。在發展基層社區衛生服務的同時,更加注重公平性和效益性,最終實現全民醫保的目標,切實解決人民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二、社區衛生服務的主要內容

1、社區診療服務

使用適當的藥物和技術,給社區居民提供基本疾病診療服務是社區衛生服務的基本工作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滿足社區居民對小病就診和治療的需求,緩減社區居民“看病難、看病貴”的現實難題。同時,也有利于緩解大醫院的就診人數爆滿的狀況。

2、為社區居民建立健康檔案

按家庭劃分,為每位社區居民建立免費的健康檔案,而且還為患有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患者配套相應的管理卡,也為老年人普及一些實用的疾病預防和保健的知識,從而提高居民的健康意識。[1]

3、調查社區居民的健康狀況

通過對社區居民健康狀況的深入調查,初步了解影響居民健康狀況的主要因素,并據此制定相應的社區健康計劃,提高社區居民的健康水平。

4、防治社區居民的慢性疾病

現代生活中,慢性病已發展成為危害居民健康的一個重要衛生問題,因此,把慢性病的防治工作納入社區衛生服務當中顯得尤為重要。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通過建立健康檔案、普及慢性病的相關知識、加強對患者的護理及完善衛生服務設施等手段來改善居民的健康質量。

5、家庭病床服務

通過設置家庭病床服務有利于合理分配醫療資源,提高醫院服務的效率,節省醫療資源。同時也是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目標和方向,是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保健服務的保障。[2]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及疾病模式的轉變,社會對家庭病床的需求越來越大,突出表現為與老年人相關的綜合。[3]

三、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迅猛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高,人們對社區衛生服務的需求也日益增長,進而促進了社區衛生服務這個朝陽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同時,由于黨和國家高度重視民生問題,特別是對老年人的社區衛生服務事業給予的高度重視,使得各地政府及相關部門積極興辦社區衛生服務事業,這就進一步加快了我國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速度,使得我國的社區衛生服務得到了長足的發展。2011年統計年鑒顯示,截止到2010年,全國各地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數總計達32739個,各類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床位數總計達168814張,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人員數總計達389516人,這些數據有力的證明了我國社區衛生服務的蓬勃發展現狀。

四、社區衛生服務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我國的社區衛生服務事業雖然有了較快的發展,但在發展的同時,顯現出的一些問題和弊端影響著社區衛生服務的進一步完善,清楚地認識到這些問題的所在有助于促進社區衛生服務的持續健康發展,也有助于科學規劃以后的發展方向。

1、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管理運營與我國醫保的相關政策脫節

目前,我國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職工只能到定點醫療機構就診,而有些地區的社區衛生服務沒有被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醫保范圍,這就導致職工患病后只能到定點醫院就診,而定點醫院大部分為大中型的醫院,這樣看病既不方便,也不能很好的控制醫藥費用,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除此之外,定點醫保機構并不完全包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盡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可以滿足居民常見病和多發病的治療服務,但是由于其不是定點醫保機構,患者若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就無法享受基本的醫保政策,所以只能大病小病都到大醫院接受治療,這就造成一些患有常見病、慢性病、處于康復期的病人等仍然擁擠在大醫院。[4]

2、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運營資金沒有穩定的來源

穩定的運營資金是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前提和基礎。但是,目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籌資和補償機制不健全,導致運營存在一定的困難。主要表現為:政府對于社區衛生服務的資金投入缺乏穩定性和充足性;還有一些地區的政府不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進行專項的資金投入,也存在只給予前期的啟動資金的現象。由于社區衛生服務具有公益性質,其基本的醫療服務項目可以創造經濟收益,但是有關健康保健的日常服務是無償的,例如:防疫、健康普及、建立居民的健康檔案等服務,在進行這些必要的衛生服務工作時并沒有專門的補償機制來彌補衛生服務機構大量的人力、物力的消耗,最終造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收不抵支、經營管理困難的嚴重局面。[5]

3、實現雙向轉診難度大

在實際的社區衛生服務工作當中,普遍存在著“轉上容易、轉下難”的單向轉診現象。而且,由于參保人員在選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中存在一定的誤區,也不利于雙向轉診工作的實現。因此,建立切合實際且可操作性強的雙向轉診制度已成為連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和醫院的一個重要環節。[6]

近年來,社區衛生服務在我國迅速地發展,功能也在不斷地完善。但是,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一系列嚴重的問題,而這些問題嚴重地阻礙著社區衛生服務的進一步發展。相信今后在政府的繼續支持、衛生機構的相互配合、社區居民的重視下社區衛生服務會得到更好的發展,使其充分發揮基層醫療機構的應有功能,實現其公益性,最終促進我國社區衛生事業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 黃時勇.淺談社區衛生服務的模式、內容及對策[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2(5).

[2] 呂強.設置家庭病床的必要性與現狀[J].社區醫學雜志,2012(9).

[3] 陳琳,楊國斌,楊寶林等.醫療保險患者住院醫療費用影響因素分析[J].醫院管理雜志,2010(8).

[4] 黃存瑞,陳金華,彭曉明等.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思考[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4(5).

[5] 王福彥.我國社區衛生服務發展中的幾個認識問題[J].中國婦幼保健,2008(3).

[6] Crosby RA.The guide to community preventive services:what works to promote health task force on community preventive services[J].Am J Prev Med,2005,28(5):305-306.

【作者簡介】

篇2

全鎮現有公立醫院和衛生院各1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家,社區服務站7個,衛生室8個,民營醫療機構19家,民營藥店56家(其中藏書7家),從事醫療衛生服務的人員670余名。農村合作醫療工作在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和關注下,正常運作,從醫療機構的數量和從事醫療衛生服務人員的數量來看,作為鄉鎮已是很可觀的了。黨委、政府在發展醫療衛生事業方面已作了很大的努力(如人民醫院建設動遷、社區衛生服務站建設,合作醫療逐年提高結報比例,大病救助等),但是由于我鎮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較快,吸引了二十幾萬外籍人員入住全鎮,使得上述醫療機構仍不能滿足大眾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從而使非法行醫有機可乘,近兩年雖經反復打擊取締3**余家次,但據統計全鎮仍有1**余家非法行醫單位,非法行醫單位的大量存在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健康和生命安全,嚴重影響木瀆的安全穩定,幾年來雖未發生過重大事故,但事故苗頭不斷、醫療安全形勢不容樂觀。

二、造成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造成我鎮醫療衛生當前存在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公共醫療衛生機構的布局和建設滯后于外來人員無序化,迅猛增長的速度(因為規劃需要申報批準,建設需要手續和時間);二是公立和民營醫療機構服務價位較高(使得低成本的非法行醫有市場,適合低消費群體承擔醫療費用的心理價位);三是執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不正?,F象,造成非法行醫猖獗;四是居民一味追求房租金,不問租房人是否從事違法活動而鎮級執法力量薄弱顧及不到造成非法行醫禁而不絕。

三、**年醫療衛生工作的思考與建議

1、建立和完善鎮級公共醫療衛生應急預案,一旦發生情況,能夠做到迅速處置和有效控制。

2、擇地建立木瀆鎮公共醫療衛生服務中心,將涉及醫療衛生的條線和行業,如:衛監、計生、社區衛生服務、農村合作醫療全部納入其中,既能改善辦公設施和條件,更能方便服務大眾。

篇3

根據國家醫保政策精神,結合太鋼醫療衛生部的經濟運營狀況,為體現集團公司關愛職工健康、承擔社會責任,太鋼醫療衛生部決定從2009年7月8日起,在太鋼所屬各醫院范圍內對太鋼職工、家屬(含直系親屬)實行“四項優惠”,贏得太鋼職工和家屬的稱贊。

大病診療“醫?!焙笤俳o予優惠

今年初,太鋼退休職工王某,因腿部疼痛發現是股骨頭壞死,四處求醫,花去家里大部分積蓄,病情卻沒有好轉。7月份,王某住進太鋼總醫院骨科治療,剛好趕上太鋼醫療衛生部實行“四項優惠”活動,且住院醫保統籌支付費用超過35000元,進入大病范疇。太鋼總醫院對王某本次住院費用中含有優惠的甲類項目氧氣費、檢驗病理費、放射費計7264元,優惠10%共726.4元;乙類項目核磁、CT、彩超費共4068元,優惠15%計610.3元。由此,王某住院共優惠1336.7元。

近日,記者與王某的家屬通了電話,提起此次太鋼總醫院對其醫療費用部分優惠,王某家人非常激動,稱贊太好了,不僅“醫保”報銷大部分,在此基礎上,醫院又給予優惠,雖然優惠額度有限,但體現了太鋼總醫院關愛職工、關愛家屬的具體落實。

胸科患者李某,因肺癌住院治療,本年度住院醫保統籌支付費用超過35000元,進入大病范疇。因其本次住院費用中含有優惠的甲類項目氧氣費、檢驗病理費、放射費共2480元,優惠10%共248元;含乙類項目核磁、CT、彩超費共4137元,優惠15%計620.6元,本次住院共優惠868.6元……

太鋼總醫院院長南培宏告訴記者,這就是“四項優惠”之一的――實行大病部分診療費用優惠。截至目前,太鋼總醫院共優惠大病患者68例,優惠金額3萬余元。在太鋼所屬醫院住院的太鋼職工,進入大病(年度醫保統籌支付超過35000元)后所做核磁、CT、放射、彩超、機能檢查、檢驗、病理、同位素、氧氣、熱療等費用按一定比例(甲類項目10%,乙類項目15%)進行現金減免。根據去年的患者統計,今年將拿出220萬元用于這部分優惠。

不出小區門就能買上便宜藥

在太鋼所屬各社區衛生站,都能看到一塊公示欄,密密麻麻地寫著各種藥品的優惠價格。在光社社區衛生服務站,記者見到73歲的劉大娘,提起藥品零差價,劉大娘很認真地說:“社區衛生服務站不僅服務態度好,藥品也都正規了,今年太鋼還實施了藥品零差價優惠活動,不出家門就能享受到最大實惠。這不,天涼了,容易腹瀉,我特地來買氟哌酸,沒想到才2.5元一盒,比藥店還便宜呢?!?/p>

采訪中,光社社區衛生服務站站長告訴記者,太鋼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實行基本藥物零加成。首批確定378種社區常用藥品,取消15%加成率,實實在在地讓職工、家屬得到實惠。

關心下一代,免費種疫苗到15歲

9月20日一大早,太鋼冷軋廠的張先生便領著自己12歲的兒子來到所在的青樓社區衛生服務站,詢問流感疫苗的接種情況。醫生告訴張先生,接種流感疫苗要到11月份才開始,今年對15歲以下的太鋼職工子女進行免費接種,張先生聽后,感到非常欣喜,不斷地感慨道:“身為太鋼職工真是太榮幸了,單位不僅處處為我們職工考慮,連家屬也跟著沾光,雖說是平常的小事情,但體現了太鋼對職工的真情關懷?!?/p>

太鋼總醫院副院長李學輝介紹,按照規定,太鋼職工15歲以下子女均可享受乙肝疫苗、卡介苗、脊灰疫苗、百白破疫苗、無細胞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甲肝疫苗、A群流腦疫苗、A+C流腦疫苗、乙腦疫苗、麻風疫苗、麻腮疫苗12種疫苗的免費接種。

家庭醫生上門為居民服務

提起“社區醫生家庭責任制”,太鋼總醫院副院長李學輝說:“這是一個大工程,全太鋼職工和家屬近20余萬人將得到實惠……”

李學輝介紹,每個社區家庭責任醫生以責任家庭為服務范圍,負責轄區內社區家庭、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和基本醫療服務。重點人群(老年人、婦女、兒童、慢性病人、殘疾人、貧困居民等)管理、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社區干預、健康教育與咨詢、社區康復與訓練等。對特定人群提供家庭病床和臨終關懷等延伸服務,還將根據居民需求開展家庭便民服務和特需服務。

工作方法是以“醫院-疾控-社區三位一體”形式上門服務,家庭醫生由全科醫生、社區護士、預防保健三類人員組成,覆蓋社區全體居民,實行網絡化管理。每個家庭和居民都有相對固定的社區家庭責任醫生。建立家庭健康檔案,以預防保健為主,從傳染病管理、婦女兒童和老年保健、慢性病管理及殘疾人康復等方面入手,向社區家庭的全體成員提供全程健康服務。

現已在勝利西、光社、青樓三家社區衛生服務站進行試點,隨后將全面展開。細微處展現“百姓放心示范醫院”

太鋼總醫院院長南培宏告訴記者,百姓放心醫院是得民心、順民意的惠民工程,是實實在在抓醫院管理的具體方法,是提高醫療質量、保證醫療安全的良好途徑,是醫院樹立品牌、擴大影響的有效載體。今年上半年,醫院日均門診量增加7.58%,出院病人數增長14.9%,歷史上首次實現經營價值為正(扭虧為盈)。百姓放心示范醫院的創建收到了百姓滿意、醫院發展的效果。

在創建活動中,醫院在細微處為患者著想,為康復科、腎內科、腫瘤科、乳腺外科等病區安裝了走廊抗菌扶手,全院2/3的病床配備了床檔,為防止患者煩燥拔出導管改進了約束具,為病區衛生間增加蹲位48個、小便扶手池15個、防滑墊60個,針對醫院主要服務對象是太鋼職工和家屬的實際狀況,提出“建立家庭醫生責任制、為每一個太鋼職工提供生命全周期服務”的指導思想,一系列措施正在組織實施。

在患者容易發生危險的場所和存在安全隱患的環節如放射科、核醫學科、透析室設立溫馨提示或警示標識,在治療區域、CT、核磁、病理、供應室及部分臨床科室設立各類標識計2000多塊,保障了患者在醫院特殊區域的安全。對門診樓前4100平方米路面進行改造硬化,對門診、病區進行安全檢查,對易發生事故的地方進行改造,如電梯、樓梯、坡道等,新增綠化面積300平方米,植樹300棵。

5月份,太鋼總醫院將一部、二部、燒傷整形中心急診科實行三線聯通,設置統一的院前急救呼叫號碼3019120,具備了急救呼叫受理、指揮調配、現場救護、轉運監護等功能,強化了院前急救;對緊急搶救病人實行先接診、先搶救、先入院、后辦手續的“三先一后”服務;接到“120”急救電話或急救通知后,5分鐘內出車,院內急會診10分鐘到位;病人輔助檢查,隨叫隨到,急診檢查結果報告時間不超過30分鐘,常規檢查結果不超過24小時;同時實行無假日工作,各醫技科室24小時值班,大型儀器24小時不停機,極大地方便了病人。

針對質量管理中存在問題,科室每月進行一次分析,醫院對質量安全月評價表進行匯總分析并通報。以病歷質量為突破口,落實核心制度,從住院運行病歷質量管理和出院終末病歷質量管理兩方面抓起,每周利用業務院長查房、危重病人巡視等時間抽查病歷質量,對病歷中存在問題通過書面、例會形式進行反饋、講評,對優秀病歷給予獎勵,對不合格予以強化教育,病歷甲級率達到93%。定期進行醫療安全教育、溝通技能培訓、糾紛案例分析等,醫務人員醫療安全意識有所提高,有效減少醫療糾紛。

篇4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3.196

慢性阻塞性肺疾?。–OPD)是一種具有氣流受限特征的可以預防和治療的疾病, 氣流受限呈不完全可逆、進行性發展, 與肺部對香煙、煙霧等有害氣體或有害顆粒的異常炎癥反應有關[1]。第四屆上海國際呼吸病大會指出, 中國近年COPD患病率近9%, 已經成為死亡的第四大病因[2]。目前, COPD尚無特效療法, 由于多種原因, 患者不可能長期在醫院接受治療和護理, 當病情穩定后向社區轉移。社區護理是社區衛生服務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是我國護理在21世紀發展的方向。社區護理主要通過健康教育的形式, 促使其行為發生改變, COPD患者病情就能得到更好的控制[3], 能有效降低急性發作次數, 延緩病情發展, 改善生活質量?,F將老年COPD患者的社區護理干預現狀綜述如下。

1 老年COPD患者社區護理干預必要性

隨著醫療技術和科研水平的發展, 西方主要發達國家的心、腦血管等慢性疾病的病死率都明顯下降, 但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如COPD的患病率和病死率均呈上升趨勢[4]。尤其以老年人患病最多見, ≥60歲患COPD的幾率為24%[5]。在美國約有160萬成年人被診斷患有COPD, 大約每年導致1.1萬人死亡, 住院死亡率在11%~24%, 直接醫療支出達到180億美元[6];國外研究[7]表明COPD 患者的急診和住院治療費用占所有醫療費用的絕大部分。年齡、吸煙、大氣及室內環境污染等是COPD的影響因素。

2 老年COPD患者社區護理干預形式

2. 1 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指有組織、有計劃地對患者進行相關疾病知識方面的教育, 讓患者能夠自覺地接受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和方式, 消除或者減少能夠影響患者健康的因素, 起到預防疾病、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作用[8], 是社區護理干預的基本形式。常見的健康教育方式:①語言教育法:有口頭交談、健康咨詢、小組座談等。②文字教育法:主要是通過文字傳播健康信息的教育形式, 包括衛生標語、小冊子、報頁、宣傳畫等。③形象化教育法:常有圖片、照片、示范等, 其特點是直觀的、真實性強, 能加強健康教育效果。

④電化教育法:如VCD錄像帶等電化教學手段。以上方式盡管詳盡, 但沒有針對性, 不能做到個體化。健康教育要有效利用社區資源, 如在社區衛生服務站進行有針對性的健康教育;通過與醫院、社區工作人員、 社區志愿者緊密合作, 組織COPD呼吸操培訓、相關知識(如家庭氧療、戒煙等)競賽, 讓患者融入到COPD患者群體中, 更容易接受教育, 從而在行動上發生改變。

2. 2 戒煙干預 戒煙是降低COPD發病和阻止其進展最有效的干預措施[9], 在COPD任何階段戒煙, 可延緩疾病的發展和惡化。廖偉華等[10]對管轄區域內的396例COPD患者調查, 有62%患者需要干預。社區護士與患者共同制定戒煙計劃, 將戒煙注意點掛于房間顯眼處, 社區工作人員定期上門或電話隨訪并進行評價。

2. 3 呼吸肌鍛煉和家庭氧療干預 適當的鍛煉可改善COPD患者的活動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提高生活質量。史林鳳等[11]對86例衡南縣人民醫院呼吸內科診斷為COPD的中老年患者研究表明, 患者呼吸鍛煉的依從性較差, 缺乏康復鍛煉的知識和技能, 并且意識不到康復鍛煉的重要性。劉麗萍[12]研究發現, 患者對長期家庭氧療的認知較差;僅18%的患者能堅持經常做呼吸功能鍛煉。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COPD患者建議長期家庭氧療[13]。社區護士教會患者及家屬熟悉吸氧的操作流程, 以保證安全用氧。社區護士可組織患者以小組形式集中指導。

2. 4 用藥知識干預 規范合理用藥(如氣霧劑的正確使用)是康復治療的基礎。指導堅持用藥, 勿隨意停藥;教會吸入療法的吸入技巧。

3 存在問題

COPD患者因疾病過程長, 病情反復發作, 導致其本人及家庭的心理壓力和經濟負擔很重[14]。特別是老年患者, 不但影響其自身的生活質量, 也影響子女的生活與工作。農村的經濟基礎相對城鎮、市區要薄弱許多;COPD患者的反復住院, 對于一個家庭來說是一筆巨大的開支和沉重的負擔, 同時對于整個社會來說也需要加大衛生資源的投入。由于社區護理人員工作量大、管轄范圍廣、病種多、患者流動性大、專業知識狹窄等原因, 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導致不能真正改變患者的生活習慣, 效果不佳。

4 展望

4. 1 加強社區護理人員專業知識的培訓 社區衛生服務是我國最前沿、最有效的慢性病預防醫療機構, 而護理人員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良好的專業知識和溝通技巧是做好社區護理工作的基本技能。

4. 2 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此類患者往往不懂得如何自我管理, 因此, 只有通過社區護理干預以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才能減少這些老年COPD患者的急性發作,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延長患者壽命, 同時減輕家庭和社會的經濟負擔, 促進社會和諧。

4. 3 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服務站聯勤聯動 社區衛生服務站作為與患者聯系的橋梁, 離不開社區各組成部分的配合, 也是進行慢病防治的載體;但目前社區衛生服務站人力資源配備不足, 專業知識匱乏;通過三體(醫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聯勤聯動實現資源共享, 解決了社區衛生服務資源利用不高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 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2007, 30(1):8-17.

[2] 梁萬年, 周純宜. 慢性阻塞性肺病.中國全科醫學, 2011, 6(5): 355.

[3] Jerant AF, Monique M. Patients perceived barriers to active self management of chronic conditions.Patient Educ Couns, 2005, 57(3):300-307.

[4] 馬睿, 程齊儉, 姚迪,等.上海地區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流行病學研究.上海第二醫科大學學報, 2005, 5(25):521-524.

[5] 林盛強, 唐訊波.慢阻肺病患者的社區康復治療觀察.中國社區醫師, 2013, 15(6):38.

[6] Coleman MT, NewtonKS. Supporting self management in patient with chronic illness. AFP, 2005, 72(8):1503-1510.

[7] Keven K, Ulger FA, Oztas E, et al. A case of pulmonary tuberculosis associated with IgA nephropathy. Int J Tuberc Lung Dis, 2004, 8(10):1274-1275.

[8] 徐潔, 馬春明, 楊京華.生活質量評分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個性化治療的評估.中國全科醫學, 2009, 12(9):1583-1584.

[9] 粱煥.認知行為綜合干預對慢阻肺患者負性情緒的影響.中外醫療, 2010(7):28-29.

[10] 廖偉華, 黃軍軍. COPD患者社區護理需求調查分析與對策.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3, 10(1):143-144.

[11] 史林鳳, 沈漢慧, 吳忠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鍛煉依從性的調查及護理.現代醫藥衛生, 2004, 20(24):2640-2641.

[12] 劉麗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系統化健康教育干預研究.重慶醫科大學, 2008.

[13] 曾學軍.社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例管理(試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8:51-53.

篇5

傳染病防治工作是一項內容繁多的系統工程,包括了傳染病疫情報告、疫情的控制,傳染病病人的醫療救治,以及貫穿全過程的監督管理等。其中,傳染病疫情的報告是傳染病防治工作的前提和基礎,疫情信息的不準確和渠道的不通暢直接影響著對傳染病疫情的處理和控制[1]。2003年的“非典”疫情暴露出我們傳染病預防控制體系中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尤其是疫情及報告信息渠道不暢,也反映了傳染病疫情報告的監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為了解文昌市疫情報告管理監督現狀,探索科學有效的疫情管理監督執法模式,我們于2005~2006年抽樣調查了轄區中51家醫療衛生單位的疫情報告及監管現狀并進行了匯總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資料 

從文昌市轄區314家醫療機構中抽查51家各級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學校(幼兒園)校醫室。調查抽樣單位在2005年12月1日~2006年11月30日期間的傳染病疫情管理情況、傳染病疫情報告情況、傳染病預防控制措施等。

1.2 方法 

按照海南省衛生監督總隊設計的表格和培訓要求到抽查單位進行現場調查、問卷調查和現場指導。

2 調查結果

2.1  醫療機構疫情報告管理及運行情況,見表1。表1  文昌市疫情報告管理狀況(略)

2.2 疫情報告與核查情況 

51家醫療機構及5家學校(幼兒園)校醫室在2005年12月1日~2006年11月30日期間,共報告法定傳染病例數為1 400例、疑似病例9例,其中二級醫院、一級醫院疫情報告例數分別為917、433、占95.8%,其他部門僅報告59例,占4.2%;檢查16家門診部、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個體診所中,有傳染病報告登記的僅有3家(18.75%)。隨機分別抽查二級、一級醫療機構和其他單位傳染病登記20例、200例和20例與文昌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核對疫情報告,復核符合率為100%、97%和80%。

2.3 傳染病知識培訓與考核情況 

在調查的10家一級醫療機構、5家學校(幼兒園)中都有傳染病疫情相關知識宣傳教育,宣傳方式有宣傳欄、廣播、講座、宣傳畫等。

   

在5家學校衛生兼職管理人員與在校學生接受傳染病疫情相關知識培訓的3家,共培訓5 959人次;傳染病知識考核結果為優秀2家,良好3家。

2.4 存在問題

2.4.1 醫療機構疫情報告內部制度建設不完善 

文昌市人民醫院和一級醫療機構建立了疫情報告制度,但對制度執行情況的檢查以及獎罰制度不落實。大多數一級醫療機構都沒有傳染病報告登記制度,未建立與責任報告人的報告卡交接記錄。門診部(除慶齡婦幼保健院外)、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個體診所都未能建立健全疫情報告制度。

2.4.2 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不善及運行不暢

 

文昌市人民醫院和一級醫療機構均有統一格式的門診日志、傳染病登記簿、傳染病報告登記卡,基本上配備疫情報告電腦網絡,實現了疫情報告個案管理,但部分醫療機構門診日志書寫不規范,診斷未按照標準命名,漏、錯項較多,書寫潦草等。雖然已配備直報電腦,但人員素質偏低,上網操作不熟練;部分電腦未能專報專用。

   

門診部、社區衛生服務站、個體診所、村衛生室的醫療機構傳染病疫情管理普遍較差,大部分沒有門診日志、沒有傳染病疫情報告登記本、沒有傳染病報告卡、沒有了解疫情電話、也沒有參加傳染病疫情培訓。2005年12月1日~2006年11月30日這段期間,有81.25%的單位從未報告過傳染病。

2.4.3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有專門的疫情報告機構和人員,網絡直報運行通暢,記錄完整,每月有疫情分析報告,但對一級醫療機構網絡報告的維護指導較少,且幾乎沒有開展對門診、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和個體診所、學校(幼兒園)的傳染病防治業務指導。

2.4.4  學校(幼兒園) 

在抽查的5家學校(幼兒園),均在文昌市的文城鎮,可算是上等檔次。但5家單位均無建立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 2家沒有晨檢制度,3家沒有缺課登記管理制度,2家沒有熟知疫情報告電話,4家無傳染病登記記錄、也沒有返校證明,2家專兼職的校醫沒有接受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培訓。

3 對策與建議

3.1 衛生行政部門要對醫療機構負責人和執業的醫務人員加強《傳染病防治法》等相關法律法規的宣傳貫徹,尤其對相關的 疫情管理人員及疫情報告人員進行定期培訓考試,持證上崗,推動疫情報告管理工作法制化、規范化。

3.2  針對個體診所、社區衛生服務站、農村衛生室普遍存在傳染疫情報告“盲區”的現狀,衛生行政部門應將這類醫療機構執業過程中對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的好壞與執業年審掛鉤,以真正做到許可與監管銜接[2]。

3.3  衛生監督機構要充分利用衛生行政部門賦予的職責,依法加大對傳染病疫情報告工作監督檢查的力度,重點加強對農村衛生室、學校(幼兒園)、個體診所、社區服務站等薄弱環節的監督檢查,對瞞報、漏報或遲報現象進行檢查并追究法律責任[3]。

3.4  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要加強對基層的業務培訓與指導、定期開展傳染病的漏報調查工作,進一步加強對轄區內醫療機構傳染病網絡直報單位信息網絡的維護與管理,定期維護和檢查,24h維護應達到100%。

3.5  醫療機構應按照現行法律、法規、規范的要求,完善傳染病疫情報告各項制度,要加強醫務人員加強學習《傳染病防治法》加強培訓,提高醫務人員報告傳染病疫情意識與傳染病疫情的敏感性。

3.6  學校(幼兒園)除了自身完善傳染病疫情報告制度以外,還要積極落實各項預防控制措施。如學生缺課登記、返校健康證明、家訪等。

【參考文獻】

 

[1]陳永祥,徐克明.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監督與對策研究項目總結,衛生部《2005年傳染病疫情報告管理監督與對策項目資料匯編》[m].2006,6:24~25.

篇6

今年以來,天橋街道立足實際,圍繞“建和諧社區,創一流街道”的目標,緊抓社區建設和服務這個關鍵,以加強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以完善社區服務為核心,以健全組織機構為保證,探索出了一條推進和諧社區建設的新路子。先后榮獲“國家勞動保障系統優質服務單位”、“__省衛生先進單位”、“__市五好街道黨委”、“__市先進基層政權組織”、“__市工作先進單位”等稱號。主要做法是:

一、強化組織,夯實社區建設基礎

一是“三級網絡”打造為民服務平臺。本著“方便群眾,便捷實用”的原則,投資60萬余元建設街道為民服務中心、社區為民服務站、樓院為民服務點。在為民服務中心設置服務窗口區、培訓區、咨詢查閱區、娛樂區等功能區,設立黨建、群團、民政、勞動保障、計劃生育、招商引資、中介服務等12個服務窗口。7個社區分別設立為民服務站。并依托社區服務網點、小區物業管理中心,在社區樓院設立了36個為民服務點。為民服務中心和有條件的社區(村)站、點,備有電腦、投影、電子屏、娛樂設備等設施,基本做到了“八個有”:即有明顯的指示標牌,有必要的辦公設備,有固定的值班人員,有公開的聯系電話,有健全的工作制度,有一個辦事指南和工作流程、有一部咨詢電話、有清楚的便民服務卡。打造了“街道——社區——樓院”三級網絡。

二是“一居一品”完善社區服務設施。堅持“一居一品”,千方百計籌資建立了社區衛生服務站、法律服務室、接待室、黨員活動室、老年活動室、圖書閱覽室、居民學校、法制學校、家政服務中心、星光老人之家等多個服務場所,為居民搭建更多的服務平臺。各社區發揮設施、區位優勢,因地制宜開展“示范社區”、“康復社區”、“文明社區”、“充分就業社區”、“法治社區”等爭創活動,涌現出了漓江路社區、鐵工房社區、愛特社區等一批特色社區,為推進和諧社區建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三是“精兵強將”壯大為民服務力量。通過推薦及培訓上崗等環節,把102名政治素質好、服務意識強、業務水平高、協調能力強的人員,配備到社區工作崗位上。并認真選配好負責人,特別在為民服務中心,主任由分管副書記兼任,明確一名協調能力強、素質高、能熱心為群眾辦事的副科級干部為副主任,具體負責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從各個職能科室抽調12名精干人員在窗口集中辦公;社區為民服務站站長由社居(村)委主任兼任,明確社區工作人員全部為員;從社區樓院長、社區黨員、社區志愿者中選聘36名員,由社居(村)委包片工作人員兼任點負責人。同時,建立了由黨員、團員、低保對象、居民志愿者620余人組成的社區志愿者服務隊伍,定期為社區居民開展無償和低償服務。形成了街道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積極探索,人性化服務社區居民

一是“面對面”開展零距離服務。推行為民服務全程制,將66項為民服務項目集中起來, 22個為全程項目,44個為咨詢服務項目,由原來的部門分門受理,整合歸并到一門受理;居民有事交給員,員全程負責為民服務項目的辦理、轉接,“群眾只進一個門,只找一個人,就可以把事辦成”,實現了“小事不出居、大事有人幫”的服務目標。

二是“心貼心”進行主動交流。制作“愛心”服務聯系卡、為民服務袋等,設立社區服務熱線電話,方便居民衣食住行。通過召開征詢會、聽證會等活動,由社區居民對社區班子和干部進行評議和打分,暢通社情民意渠道,保障居民的參與權,調動居民群眾參與社會管理與建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是“手拉手”實現互助共建。探索社區資源共享新路子,與轄區30多家單位建立共駐共建友好關系,實現共駐共建“五個一”,即:定一份共建活動計劃,建一個社區黨校,獻一策社區發展建議,為社區群眾辦一件好事,幫一戶特困家庭,增強轄區單位的共建意識,提高社區管理和服務水平。

四是“肩并肩”六進促進和諧。通過開展科技、文化、法律、衛生、政策、志愿者服務“六進社區”活動,對下崗人員、待業青年、流動人口和未成年人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質,完善社區服務功能,建設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區。各社區通過組建維權服務協會、科普協會等群眾性組織,積極舉辦法律法規、道德禮儀、科普、就業技能等培訓班,廣泛開展技能、體育、讀書比賽等活動,

做到月月有活動,常年不間斷,加快了和諧社區建設的步伐。三、創新思路,拓展社區服務領域

一是發揮“龍頭”作用,扎實有力做好社區黨建工作。探索支部進樓院,黨員作奉獻的新方法、新載體,發揮社區黨建統攬社區建設工作的“龍頭”作用,形成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不留空白、不留死角”的社區黨建工作網絡,有效夯實了社區黨建陣地。并以黨員公開承諾活動為契機,廣泛開展“方針政策講一講,鄰里糾紛勸一勸,不良行為管一管,生病住院訪一訪,別人有難幫一幫,文體活動樂一樂”和“黨內做個好黨員,家中做個好家長,社會做個好公民”的“六個一”和“三個好”活動,組織黨員干部和社區志愿者積極投身到整治轄區衛生環境、社會治安、計劃生育工作、“一幫一”結對子扶貧幫困和黨員奉獻日活動中。今年以來,共組織社區黨員為民辦實事、好事1200多件次。

二是實施“樓門”工程,積極開展困難弱勢群體救助。按照“應保盡保,電子動態管理,社會化發放”的原則,轄區已納入低保____戶____人,月發放低保金__萬元。為方便低保人員、老年人、兒童、殘疾人、貧困戶、優撫對象等弱勢群體生活,各社區在樓院門口設立家政服務、愛心超市等便民服務網點,開展社會救助和福利服務活動。并依托精神病醫院、婦幼保健院、萬祥街社區衛生服務站等分別建立7個康復示范點,開展殘疾人健康教育、心理咨詢、醫療保健、康復訓練、就業指導等服務項目,努力營造關心殘疾人的社會環境。今年5月份,在街道舉行的輪椅捐贈儀式上,精神病醫院康復示范點無償為200名貧困精神病患者辦理了醫療救助卡,提供了__萬元的救助。中殘聯領導到天橋調研,對天橋殘疾人工作給予了很高評價。

三是開設“綠色”通道,有效推進社區就業服務。整合“衛生醫保、民政低保、勞動社保、工會聯?!钡壬鐣Y源,建立就業幫扶中心、就業法律援助中心和就業培訓中心,開展思想引導、政策扶持、提供信息、資金服務、技能培訓、跟蹤指導等服務。并設立了光明中路、水果市場、電動車超市3個創業市場,安置帶動了____名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

四是開展“健康”行動,大力加快社區衛生服務步伐。設立7家社區衛生服務站,舉辦“健康服務萬人行”活動,開展健康咨詢、健康檢查,疾病預防、醫療、保健、康復、健康教育和計劃生育技術指導等為主要內容的社區衛生工作,對轄區60歲以上老人建立了“銀發安康”健康檔案,免費對育齡婦女進行體檢,發放避孕藥具,并健全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主體,綜合醫院和??漆t院為支持的相互轉診、快捷可行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方便群眾就醫。

五是繁榮“特色”文化,營造濃厚社區文化氛圍。成立12支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社區文化團隊,通過舉辦家庭才藝展、文化夜市等活動,吸引不同居民群體的參與,先后組織周末廣場文藝演出20多場,直接受教育人數達120__多人次。目前,已形成舞蹈《好日子》、小品《不孝子孫》、《啼笑鴛鴦》、《學校陪還是家長陪》等一大批保留曲目,形成廉政文化長廊、廉政文化墻、廉政文化廣場、廉政文化小區等一批特色文化,漯河市電視臺對天橋文化建設進行了專題報道。

六是堅持“網格”管理,構筑基層安全穩定防線。在成熟的居民小組、小區推行封閉式管理模式,設立25個治安防范示崗,安裝閉路監控和電子狗等設施,建立12支以社區黨員和離退休老干部治安積極分子巡邏隊、專職治安巡邏隊伍為主的治保隊伍。并以法律夜市、外來務工課堂為平臺,加大普法教育力度,切實提高轄區單位和居民的自我防范意識,構建點、線、面相結合的立體防控體系,實現社區治安管理網格化。今年7月,國家司法部副部長__*等領導到街道愛特社區進行了觀摩、指導。

四、激勵機制,保障社區建設順利運行

一是 “嚴格考核”,強化目標管理機制。制定社區建設實施方案、考核細則和獎懲制度,把社區建設工作開展情況,納入科室、社居委(村)年度考核內容,同部署、同考核、同獎懲。

二是“跟蹤回訪”,加強工作督導機制。落實跟蹤回訪制,每月隨機抽查一定數量的服務事項進行回訪。在每月工作例會上首項匯報社區建設情況,研究解決工作推進中的問題,安排下步工作。并對當月工作不力的單位給予黃牌警告。

三是“典型帶動”,實行服務獎罰機制。采取民主評議、走訪群眾、征求服務對象意見等方式,對社區及黨員干部的服務質量、服務態度進行全面衡量,評出周、月“金、銀、銅”牌明星,大力進行表揚;凡群眾辦事滿意和基本滿意率達不到90%,或受到2次以上通報批評的單位和個人,當年考核不得評為優秀格次。同時,設立舉報電話和意見箱,接受社會和群眾監督,防止和克服違規、失職瀆職和吃、拿、卡、要等現象的發生。

五、存在問題及打算

篇7

關鍵詞:社區護理;護士角色

1 臨床資料

我市13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相繼建成,中心基本配備人數350名,現有從業人員260名,占中心基本配備人數的74%,而社區護士僅有157名(其中公共衛生醫師基本由護士代替),占中心基本配備護士人數的78%,護士崗位培訓占98%,而接受全科培訓的人員也僅是現有社區衛生技術人員的62%,且學歷和職稱偏低,服務能力和水平有限。

2 存在突出問題

護理人員角色轉換問題:缺乏社區護理理念,工作的范圍局限,對社區護理工作的地位、作用和專業功能認識不足,導致對社區護士的職責定位不明,社區護理人員的作用不能充分發揮,從而影響社區護理工作的發展。

3 社區護士應具有的護理角色

社區護士的工作環境是在社區,也就是說她的活動范圍是社區;服務對象是社區人群,包括個人、家庭及社區團體;工作目標包括啟發及培養社區人群的保健意識,協助疾病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及促進健康,指導及督促公眾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整個社區人群的健康水平等。社區護士由于其工作環境、對象、目標等諸多方面的特性,她們在工作中就要以多種不同的角色出現,完成著多種功能。其主要角色如下。

3.1護理照顧的提供統一 "白衣天使"為本社區內需要照顧的慢性患者或康復期患者提供護理,是社區護士最基本的角色,包括關心服務對象的生理、心理、精神、社會、文化等多方面因素,還要對家庭、社區整個人群的關注。

3.2衛生業務的執行者、組織者和管理者 社區衛生的組織形式有多種,社區護士要擔當組織者與管理者的角色,不僅要做好人員的組織與管理,還要做好物品的管理,并且要具體執行操作。

4 對策與設想

要使社區護理工作適應我國未來社區護理發展,每個社區護士必須具備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這不僅是現實工作的需要,更主要的是我國未來社區護理發展對人才的需要??偨Y起來社區護士應注意以下幾方面。

4.1首先社區護士必須具有豐富的護理知識、護理經驗和護理技能 由于社區衛生服務廣泛,工作性質相對獨立,如院外急救護理,護士往往第一時間到達急救現場;慢性病防治與護理等,護士不僅要了解各種疾病的臨床轉歸及預后,特別應熟練掌握急救、家庭搶救等多項技術操作;而且也必須對疾病開始流行等情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傳染病傳播速度快,危害大,護士還要熟知和掌握常見的傳染病類型及最新疫情,傳播方式、預防及控制方法等;熟悉流行病學、統計學、身體評估及心理評估等知識,以便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防止疾病蔓延。所以社區護士必須有一定的臨床經驗,必須參加"社區護士崗位培訓",并參加統一考試,而且考試合格者方能上崗。

4.2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較高的慎獨修養,強烈的責任感 社區護理的主要目標是啟發及培養社區人群的保健意識,指導及督促公眾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整個社區人群的健康水平等。所以,必須以促進社區健康為己任,積極為社區奔走、服務;對工作熱忱,有同情心,樹立良好的公眾形象;而且社區護士經常上門服務,采取"一對一"服務方式,必須有較強慎獨精神。社區護士要采用競聘機制,在選拔和應聘護士時要嚴格把關;把硬性制度管理與彈性情感管理結合起來。平時要有一整套考核方案,嚴格考核;同時要有解聘制度,不合格者,給予解聘。

4.3必須善于溝通與合作以及搞好人際關系,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 社區護理的內容及對象決定社區中影響健康的因素可能涉及多個部門才能解決;如采暖不足,需要與鍋爐房、供熱公司、市政等部門溝通。幫助社區居民營造良好的健康環境;組織和協調社區居民,建立起一個和睦、愉快的社會環境等;必須有較強的能力,才能做好這些工作。所以要專門組織訓練人際關系技巧,護士之間互相交流經驗,取長補短;通過角色模擬、情景模擬,提高社區護士的各種能力。

4.4社區護士必須有健康的身體 社區護士需經常外出完成各種衛生服務[1],以及長期照護的服務,經常訪視于家庭、工廠、社區、學校及其他場所開展衛生宣教等[2]。應減輕社區護士的工作壓力,因為持續壓力會使機體內用以適應和調節壓力的能量和精力耗盡,造成機體平衡失調,導致心身疾病。要為護士提供一個既有動力又輕松愉快的工作環境,勞逸結合;護士應多參加體育鍛煉[3],平時要注意調整她們的心態,開展豐富多彩的業余活動。

總之,社區護理是以健康為中心,以社區人群為服務對象,具有較高的獨立性、自主性、綜合性以及協調性。而社區護士的工作面廣,面向的人群多,工作方法多種多樣,在各種不同的情況下,自然表現出多種不同的角色。要使社區護士工作做得扎實有效,每個社區護士必須具備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具有較高的素質和豐富的臨床經驗以及健康的身體;同時,還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在不斷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促進自身健康的同時,充分認識到社區衛生護理工作的重要性,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逐步適應工作環境,提高工作質量,不斷拓展自己的才能,不斷磨煉自己,以適應我國未來社區護理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席淑華,周立.社區護士護理技能現狀以及學習需求[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7,23(2B):55.

篇8

[關鍵詞] 社區衛生服務;分級診療;社區人才;信息化;藥物政策

[中圖分類號] R197.1[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6(a)-0154-05

Difficulti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mmunity healthinstitutions in the new period

HU Yang

Fuwai Cardiovascular Disease Hospita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37,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ese health system reform, community health institutions develop rapidly, but as part of the medical and health service system, there are still many difficulies to break through the institutional obstacles, must reform to promote the basic health service fairness and accessibil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difficulties that the community health institutions are fac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policy suggestions from both national level and community level. From the national level, to strengthen the top-level designand to overall coordination, to focus on creating the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team and health informatization, adjusting the current grassroots-level drug policies, fully considering the regional actual situation and difference in population layout; from the community level, to encourage community health institutions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actively, to transform the service mode, and to continuously improve service abilit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urrent.

[Key words]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Hierarch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Community talent; Informatization; Drug policy

2009年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以來,我國社區衛生服務發展和改革力度不斷加大,在機構建設、能力提升、服務模式轉變和運行機制改革等方面取得顯著進展,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服務量快速增加,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城市衛生服務體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1]。但是,由于缺乏頂層設計和政策支持,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作為整個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組成部分之一,“單兵突進”難以沖破體制機制障礙,當前在分級診療、人才培養和激勵、藥物政策、信息化建設等方面存在許多困難和挑戰,同時國家在政策設計中沒有充分考慮中西部邊遠地區和流動人口的實際情況,這些都將嚴重影響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可持續發展。

1 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發展面臨的困境及其原因分析

1.1 社區首診、雙向轉診和分級診療難以實現

從患者的角度看,一方面由于患者對社區衛生服務水平不夠信任,不愿意到社區首診或轉回社區康復治療[2],另一方面,由于現行醫保制度允許患者自由選擇醫療機構就醫,患者一般傾向于直接到技術水平較高的二、三級醫療機構就診。

從醫療機構的角度看,各級醫療機構尚未形成合理分工格局和利益共同體,仍處于無序競爭狀態,存在“上轉難”和“下轉難”,一方面由于患者的“自由就醫”狀態,大醫院不缺患者,社區上轉的患者在大醫院基本沒有綠色通道,仍要和其他患者一樣排隊掛號,很難預約;另一方面是大醫院因趨利動機,即使是社區能處理或可在社區康復的患者,也很少主動將其轉回社區[3]。

從管理者的角度看,還沒有制訂出強有力的關于社區首診、分級診療的規范和措施,也缺乏強有力的關于價格、醫保、用藥等方面的引導政策。

1.2 人才引進難,留住難

1.2.1 工作量大、收入待遇低醫改以來,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量快速增加,工作內容也不斷補充和細化,醫務人員工作負荷加大,但收入并沒有較大改善。以北京某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例,醫生人均門診量已接近北京市三級醫院平均水平,而其人員核定的年收入只有三級醫院的一半,收入低成為社區衛生人才招聘和引進的最大障礙,社區衛生機構人才隊伍建設后勁不足。

1.2.2 職業發展路徑不清晰社區醫務人員普遍感覺社會地位低于大醫院的醫務人員,缺乏良好的個人職業發展前景和業務上升空間。在職稱評定上,考核內容與社區衛生機構的功能定位和服務內容不符,往往和大型醫院一個標準,社區醫務人員職稱評定處于劣勢,造成晉升難。職稱晉升難也是基層醫務人員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往往在外語、科研、論文等方面很難達到要求。

1.2.3 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目前實行的績效工資制度,用于獎勵性績效的工資額度極小,靈活性差、激勵性不強,難以調動醫務人員的積極性,長此以往必將影響社區服務的供給及質量。

1.2.4 不發達地區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專業技術人才缺口大在中西部等經濟條件落后地區全科醫生、醫護人員、檢驗、放射等專業技術人才缺口大,現有衛生機構專業技術人才力量不能滿足醫療業務和公共衛生工作開展的需求。不少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因為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國家配置的X線機、B超機、自動生化儀等新設備長期閑置。由于缺乏有效的監督考核機制,目前的人員培訓也常常流于形式。人才問題成為制約衛生事業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1.3 信息化建設薄弱,形成居民健康信息“孤島”

目前絕大多數地區的居民健康檔案信息還沒有在區域內聯網,醫療機構之間不能信息共享,居民健康檔案的使用仍局限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內部,居民健康信息碎片化問題突出。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同一個體的健康檔案、兒童計劃免疫、0~6歲兒童健康管理、孕產婦健康管理以及慢性病患者等內容分散在不同的信息系統中,信息沒有整合到一個平臺上,造成居民健康檔案信息與針對重點人群的健康信息系統割裂。由于地區間沒有建立起健康信息共享平臺,當人口在地區間流動時,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居民健康信息難以銜接,既往的公共衛生服務利用和診療服務利用信息也隨之“丟失”,造成諸多問題,難以對居民進行全程、連續的健康服務管理[4]。

信息化建設已經成為影響社區衛生發展的重大瓶頸問題,產生這些問題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信息系統沒有頂層設計和有效整合,各級各類醫療機構的健康信息缺乏有機融合,沒有形成區域性、統一的居民健康信息平臺。事實上,過去幾年許多地區為完成指標,雖然有了較高的建檔率,但健康檔案并不能及時、準確、全面提供居民健康信息,往往閑置不用,無法發揮健康信息化提高服務效率和效果的政策目標[5]。

1.4 現行的藥物政策存在諸多問題,難以滿足社區居民醫療保健需求

1.4.1 社區只能使用基本藥物的政策亟需調整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實施以來,在確保居民基層用藥、降低藥費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從各地的反應來看,基本藥物的種類難以滿足居民基層用藥需求,也難以實現引導居民到基層就診的目標,國家和各地不斷擴大基本藥物的種類。各地實踐表明,我國目前社區只能配備和使用基本藥物的政策不符合實際情況,無法實現其政策目標[6]。此外,基本藥物目錄和社保報銷目錄由不同部門制訂,兩者不銜接,一些地區基本藥物目錄中的部分品種并沒有納入社保報銷目錄,嚴重影響了基本藥物的使用。

1.4.2 藥品供應保障、招標采購、使用報銷等政策存在問題在社區一些常用藥、廉價藥經常難覓蹤影,長期處于斷貨狀態。主要原因是集中招標采購過程中,企業之間惡性競爭壓低藥價,導致企業對中標價過低的藥品不再生產,而監管方也沒有有效措施保障這些基本藥物的供應。另一個突出的問題是,二、三級醫院用藥目錄和基層社區機構用藥目錄不銜接,同一個通用名的藥,不同級別醫療機構使用的是不同廠家的藥品。在社區常用藥買不到,買到的藥還和大醫院的不一致,對此社區居民尤其是慢性病患者反映強烈[7]。

1.5 針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政策沒有充分體現地區和人口布局差異

1.5.1 中西部邊遠地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成本高,衛生基礎設施條件較差受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自然地理環境以及人文環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展服務時,存在一些特殊的困難和問題。一方面,基本公共衛生服務成本高、難度大。中西部一些地區往往地廣人稀、環境惡劣,交通條件差,人口密度小[8],在這樣的條件下,這些地區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中、東部等其他地區開展相同的公共衛生服務項目,付出的人力、物力成本明顯偏高,按照每年人均30元的相同標準撥付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明顯不合理,嚴重影響了這些地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有效開展,群眾也難以及時享受到與其他地區同等水平的服務。而且由于服務半徑大,在公共衛生服務方面,人均服務時間長,工作量大,現有醫務人員數量不能滿足需要,編制總體偏緊。另一方面,衛生基礎設施條件差。在這些地區,地理、氣候、自然災害頻發等因素造成房屋使用壽命短,危房形成率高,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業務用房建設和維護成本高。但國家的建設項目往往是統一建設標準和投資額,較少考慮這些差異,致使一些機構的建設壓縮了建設面積或降低了建設標準[9]。一些建設項目沒有考慮到當地取暖、用水的實際情況,取暖、用水等生活設施嚴重滯后,造成職工住宿難、用水難、生活難等問題,條件十分艱苦,不利于職工隊伍的穩定。

1.5.2 在流動人口較多地區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經費不足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規劃和相關服務規范中沒有明確為流動人口提供服務的具體要求和規定,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為流動人口提供服務中往往存在資金不足的問題。目前,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由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共同負擔,中央是按照常駐人口下撥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但是由于地方政府的配套補貼標準不一,有些地區按照常駐人口撥付,但也有很多地區按照戶籍人口撥付,通常沒有考慮流動人口的經費補助,所以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沒有為流動人口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 促進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發展的對策和建議

深化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促進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健康發展,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的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點任務之一,也是深化醫改“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的重要內容。要實現到2020年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建立起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必須加快改革,解決制約社區等基層衛生服務機構發展的問題,促進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公平、可及。總的來說,要在國家層面頂層設計,抓住重點、統籌協調,主要是建立分級診療制度,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和信息化建設,調整完善基層藥物政策,充分考慮各地區實際情況和人口布局差異性等情況進一步完善政策等;同時,也要鼓勵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在現行條件下,積極探索和實踐,轉變服務模式,不斷提高服務能力和水平。

2.1 建立分級診療制度

有效的分級診療制度可以讓社區和醫院實現優勢互補,不僅能夠使患者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還可以降低患者的醫療費用,節省醫療保險統籌資金。

2.1.1 盡快制訂規范、完善的分級診療制度明確各級各類醫療衛生機構的職能定位,建立嚴格的分級診療標準和辦法,規范轉診各方的權利和義務,逐步形成法律強制力。綜合利用醫保、價格等激勵約束政策和信息化手段,促進患者有序流動[10]。

2.1.2 根據地區實際情況,探索大醫院與社區醫療衛生機構形成醫聯體的有效實現形式不能把醫聯體作為大醫院進行市場分割和牟利的手段,更不能把社區作為大醫院的門診部,而忽略公共衛生服務的提供。要使醫聯體成為醫療服務和醫療技術的聯合體,通過大醫院技術支持、人員培訓,轉診、醫聯體內醫務人員多點執業等方式,帶動社區衛生服務水平提高和可持續發展,把患者盡可能留在社區就診[11]。配合醫療聯合體的建立,理順行政管理體制,進行醫保支付制度改革,如對醫聯體實行醫保總額預付等,促進醫療機構主動分級診療,有效控制費用。

2.1.3 及時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數量、結構和規模進行調整隨著分級診療制度的逐步建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服務量必定快速增加,而且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城市人口數量、布局也在變化,要統籌規劃,對現有醫療服務體系結構進行調整,控制大型醫療機構的數量和規模,適度增加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數量。

可以探索以省或地級市為單位開展試點,在地方立法、編制、人事、定價、醫保等方面給予試點地區更大自,鼓勵地方大膽探索社區首診、分級診療的實現形式和有效方法,逐步形成強制基層首診。

2.2 打造高水平的衛生人才隊伍

要使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成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實現社區衛生服務首診制,高素質的人才隊伍是關鍵。

2.2.1 進行人事制度改革理順與財政、人事、編制、社保等部門的關系,合理界定職能分工,建立社區法人治理結構。實行社區中心主任年薪制,進行年度績效考核。打破社區機構用人在編制等方面的政策限制,賦予社區中心主任充分的管理權和用人自,合理設置崗位和人員,實現有效開放的人員進出制度,真正做到養事不養人。

2.2.2 改善社區醫務人員待遇縮小社區與大醫院醫務人員收入差距,使收入水平和服務價格體現醫務勞動價值,建立薪酬合理增長機制,發放基層工作津貼,對到艱苦邊遠地區工作的全科醫生發放特崗津貼,提供周轉房等。

2.2.3 完善激勵機制,加大分配改革力度完善績效考核辦法,研究建立科學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依據服務質量、服務數量、費用控制和居民滿意度情況考核,實現多勞多得、優績優酬[12]。對超負荷完成工作量的,應在科學測算基礎上對社區醫務人員給予相應勞務補償。

2.2.4 拓寬社區醫務人員職業發展路徑建立社區衛生技術人員職稱晉升單獨考評體系。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高、中級職稱人員比例,增強基層對人才的吸引力。在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和專業技術職務晉升方面對中西部地區給予政策傾斜??煽紤]調整考試內容,如對執業助理醫師,重點考察其公共衛生技能和常見病、多發病臨床處置能力,減少對理論、機制和疑難雜癥治療的相關內容。也可將執業(助理)醫師分為兩個類別,醫院類別和基層醫療機構類別,在考試內容、錄取標準等方面進行調整,并限定執業機構類別。

2.2.5 創新人才發展模式,提高社區全科醫生服務能力和水平一是依托醫學院校,建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教學基地,通過帶教全科醫學和社區護理的本科生、研究生,起到“教學相長”的作用,促進中心社區衛生服務水平全面提升。二是開展全科醫學科學研究工作。單獨設立社區衛生科研基金,促進各項適宜技術的研究和應用。鼓勵社區醫務人員積極參與科研申報和教學工作,將科學研究中取得的成果運用到工作中,以科研項目的開展提升社區衛生服務品質和進行持續質量改進。三是開展多種形式的培訓和繼續教育。組織全科醫生定期到三甲醫院接受臨床技能的輪訓,聘請專家顧問團隊,通過專家帶教提高全科醫生診療技能。

2.3 加強社區信息化建設,提高服務質量和管理效能

社區衛生信息化建設是促進社區衛生服務發展的重要支撐和保障,甚至發揮技術引領作用。

2.3.1 要實現較高層面的信息系統整合,打造區域性的社區衛生信息平臺統一標準、整合資源、逐步實現區域內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醫院、專業公共衛生服務機構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有效整合居民的健康信息、預防保健信息、診療信息、醫保信息等于一體。

2.3.2 實現居民健康檔案信息化居民健康檔案是實施社區居民健康管理的重要基礎,必須動態維護居民健康信息,不斷進行補充、更新和完善,這樣健康檔案才能真正有利于醫生的診療工作和對患者有效的健康管理,也才能真正調動醫生和居民維護健康的檔案的主動性。

2.3.3 通過信息化技術加強管理將服務內容、服務流程、服務收費、醫生行為監管等有機融合,使信息化成為重要的管理手段。特別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信息化,建立完善的醫療服務質量、數量等醫療行為數據庫,并據此測算和決策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經費總量和員工績效工資。

2.4 進一步完善藥物政策

針對基本藥物目錄滿足不了居民基層基本用藥的問題,我們有必要調整完善現行的藥物政策。

2.4.1 完善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基本藥物目錄不是醫保報銷目錄,基本藥物應該是政府免費提供的公共產品,具有社會保障功能。建議參照國際經驗,調整目前的國家基本藥物目錄(包括成人基本藥物目錄和兒童基本藥物目錄),以不超過300種為宜,對基本藥物實行國家招標、定點生產,簡化包裝并實行統一配送,建立獨立的財政籌資機制免費提供或者實行醫保全報銷。所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必須配備和提供國家基本藥物。通過財政補貼等激勵政策,促進醫療機構首選基本藥物。建立嚴格的基本藥物使用監測機制?;鶎俞t療衛生機構除了配備國家基本藥物之外,可以根據地區實際情況,適當配備非基本藥物,全部納入基層醫療衛生機構醫保報銷目錄[13]。

2.4.2 對接社區用藥目錄和二、三級醫院用藥目錄要實現分級診療,必須確?;颊咴\療的連續性。將社區用藥和二、三級醫院用藥招標采購平臺合二為一。針對同一種疾病,社區的藥品和二、三級醫院的藥品必須來自同一個廠家,由于治療對象和治療方式不同,可以同一品種不同規格和劑型。

2.4.3 確保基本藥物生產供應實行藥品生產企業和配送企業誠信制度,建立不良記錄避免惡性競爭,對不生產中標藥品或者不配送中標藥品的企業制定嚴厲的懲罰措施。

2.5 充分考慮各地區實際情況和人口布局差異性,在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發展上進行分類指導

2.5.1 提高中西部邊遠地區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經費標準充分考慮中西部邊遠地區衛生發展的獨特性和差異性,根據地區實際情況測算調整補助政策和經費標準,不搞一刀切。根據測算結果適當提高補助標準,加大中央財政支持力度。

2.5.2依據流動人口的流動趨勢,合理配置基本公共衛生資源國家應充分考慮流動人口在流入地的衛生服務需求,明確相關政策措施,在資源配置上向流動人口聚集區域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傾斜,保障流動人口的國家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并對為流動人口提供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情況開展績效考核,提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為流動人口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積極性。

2.6 轉變管理和服務模式,做好居民“健康守門人”

2.6.1 開展家庭醫生式服務要把社區全體居民作為服務對象,而不僅僅是患者,主要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和公共衛生服務,增強服務主動性,做好居民健康管理,隨著社區衛生服務的不斷發展,不斷拓展和延伸服務內容。要實行家庭醫生式服務及慢病管理服務包[14]。鼓勵全科醫生或家庭醫生式服務團隊與社區家庭及慢病患者簽訂服務契約,建立相對固定的契約服務關系,明確服務項目和內容,通過實時家庭隨訪等方式,為社區居民提供連續、綜合、個人化的醫療保健服務,逐步改變群眾就醫習慣,推進社區首診[15]。因此,通過“家庭醫生式”服務健康管理模式能夠取得多贏的效果:實現全科醫生利用社區資源對患者進行連續性、綜合化、個體化疾病和健康管理;建立了良好醫患關系;引導患者進行社區首診;提高了診療效果,節約了衛生資源。

2.6.2 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與其他機構的合作加強與社區街道辦事處、學校、企事業單位、養老院、流動人口管理站等機構的合作,共同參與社區衛生服務發展和居民健康管理,形成多方參與機制,促進民主決策,共同維護居民健康。

2.6.3 廣泛開展健康教育,增強群眾健康意識健康教育投入小,社會效果好??筛鶕貐^實際情況和風俗習慣,采取多種形式,圍繞健康觀念、衛生習慣、合理用藥以及傳染病、慢性病防控等內容,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普及健康知識。充分調動各方力量,使健康知識進社區、進學校、進機關、進廠礦、進家庭,使居民更加主動和有意識地維護好自身健康,改變不衛生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生活習慣[16-20]。

總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是居民健康的“守門人”,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21-23]。促進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發展,為居民提供公共衛生服務、一般常見病及多發病的初級診療服務、慢性病管理和康復服務是深化醫改的重要內容。針對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目前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分級診療、人才、藥物、信息化建設等新問題,需要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把社區衛生服務機構改革納入整個醫療服務體系改革中,統籌規劃,加強財政、人才、編制、醫保、價格等配套政策支撐,逐步解決體制機制障礙,同時加強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內涵建設,完善服務功能,使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公益性質得到更加全面的落實,服務水平不斷提高,服務方式更加貼近百姓,居民可就近獲得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

[參考文獻]

[1]秦懷金.關于我國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與改革的思考[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2,5(3):1-3.

[2]聶夢溪,李伯陽,張亮,等.我國城市社區縱向連續性衛生服務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醫學與社會,2013,26(3):30-33.

[3]馬曉衡,李燕.發展中的社區衛生服務現狀分析探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3,10(27):151-153.

[4]吳妮娜,白波,張曉.北京社區健康管理服務的現狀和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13,30(4):221-223.

[5]王芳,尤川梅,王斌,等.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發展中的主要問題剖析――基于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績效評價現場預試驗結果[J].中國衛生政策研究,2011,4(2):34-39.

[6]張晉萍,黃曉光,吳月華,等.某市20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前后經濟運行情況的調查分析[J].中國藥房,2013,24(32):2992-2995.

[7]張國紅,武陽豐.北京市居民對社區衛生服務滿意度的調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8):2778-2781.

[8]沈驥,鄭小華.四川省民族地區衛生發展狀況研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8,25(1):4-6.

[9]張媚,肖艷麗,顏丙約,等.四川省民族地區政府衛生投入情況調查分析[J].中國衛生經濟,2012,31(6):11-13.

[10]任長樂,畢芳,張春娜,等.我國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現狀及發展對策[J].中國衛生質量管理,2008,15(6):84-86.

[11]雷光和,陳琴.公立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分工協作關系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8):2558-2560.

[12]劉元鳳,荊麗梅,婁繼權,等.浦東新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患者滿意度調查分析[J].衛生經濟研究,2013,(9):20-22.

[13]王宏銳,石歐敏,李東,等.深圳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基本藥物制度實施現狀調查[J].中國藥業,2013,22(14):1-2.

[14]秦江梅,張艷春,張麗芳,等.社區衛生綜合改革典型城市慢性病管理現狀及存在問題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3,16(8):2621-2623.

[15]朱穎,林偉良,杜麗君,等.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家庭醫生隊伍建設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農村衛生事業管理,2013, 33(8):873-875.

[16]羅建.健康教育是少數民族地區衛生事業發展的突破口[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1989,(6):362-366.

[17]謝云.衛生宣教在邊遠地區衛生工作中的重要性分析[J].人民軍醫,2010,(2):26-27.

[18]王春英.社區衛生服務站醫院內感染存在問題及對策[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5):86-87.

[19]方莉萍,羅玲.風險管理在社區護理中的應用效果[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1):157-158.

[20]韋微光,黃鳳珍,洪衛輝,等.醫院社區一體化管理對高血壓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2):35-36.

[21]吳映玫,謝滿容,黃笑芳,等.實施社區衛生服務屬地管理對兒童計劃免疫管理和傳染病控制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3,51(21):3-5.

[22]趙翼洪,湯學軍,趙宗權,等.城市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防控建設示范[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7):111-113.

篇9

××市人大常委會《關于交辦<關于市衛生局局長×××任職情況的評議意見>的通知》(×人發[2008]21號)對我履職情況提出了嚴格的要求,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議,十分中肯,倍受激勵。經過認真思考和局領導班子研究,現對評議意見中指出的四個方面存在問題的整改情況和落實四條工作建議的措施匯報如下:

一、堅持以人為本,緩解社會熱點焦點問題

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在我市確實程度不同地存在,并成了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為此,我們已經和正在采取以下措施:

1、規范醫療服務收費行為。嚴格執行醫療服務收費價格和藥品統一降價政策,完善醫療信息公示制度和費用查詢制,實行醫療違規收費查實免費制,建立醫院藥品用量動態監測、臨床用藥超常預警制度和不當處方內部公示點評制度,積極試行住院按單病種限價收費,大型設備檢查和部分檢查項目報告單互認,一、二級醫院的“藥占比”必須達到規定要求,市屬醫院每門診人次平均費用年增幅保持“零增長”,每出院人次平均住院費用年增幅不超過5%。

2、改革醫務人員收入分配機制。加大內部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完善重實績、重貢獻,向優秀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的分配機制,逐步推行崗位工資制。嚴禁醫務人員收入與醫療收費直接掛鉤,堅決取締科室承包、開單提成、小金庫等違規行為。

3、加快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按照2005—2010年全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規劃,以創建省社區衛生服務先進市為契機,年內完成10個建制鎮13所衛生院向具備“六位一體”功能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轉型過渡,建成146所社區衛生服務站,并實行鎮村一體化管理,做到“小病不出社區、不出鄉鎮”,為居民提供經濟、便捷、主動的醫療衛生服務。

4、深化藥品集中招標采購制度。不斷改進藥品、醫療器械購銷監督管理機制,集中招標采購公開化、規范化,加強藥品配送的組織協調、規范操作和監督管理,試行藥房托管工作,減少流通環節,降低流通成本,規范購銷渠道和藥品市場秩序,有效遏制醫藥購銷和使用中的違法違規行為。

5、提高合作醫療結報比例和封頂水平。逐步提高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人均籌資標準,今年提高到130元,1-8月共籌集資金6718.15萬元,門診、住院補償共6.08萬人次,金額為3074.72萬元,建立穩定的籌資機制,擴大人群覆蓋面,完善弱勢人群的醫療救助制度,解決貧困農民看病就醫問題。科學制訂和調整補償方案,降低報銷起付線、提高補償封頂線。建立老年人個人賬戶,開展70歲以上居(農)民免費健康體檢,減少大病發生的風險。

二、整合衛生資源,提高農村醫療服務能力。

1、加強農村衛生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對鄉村醫生的管理,206名社區現有人員參加省廳舉辦的轉崗培訓,目前已完成了836名鄉村醫生兩年一次的業務培訓和年度考核。盡快出臺加快全市農村社區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辦法,今年年內完成至少100名全科醫師培訓。

2、加大衛生支農力度。實行市屬醫院主治醫師晉升前到衛生院支醫制度,每年市屬醫院下派10名后備干部到衛生院掛職鍛煉,加強對衛生院在職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業務水平。采取人員培訓、技術指導、巡回醫療、雙向轉診、委托(合作)管理等方式,加強對基層社區衛生服務的業務指導和技術幫助,扶持農村衛生院建設發展。

3、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崗位競聘選聘制度,衛技崗位全面實施崗位聘任,專業技術職務(職稱)實行評聘分開,試行高職低聘、低職高聘,切實執行待崗、解聘、辭聘制度,健全競爭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廣大專業技術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4、推動醫療集團化經營。鼓勵市屬醫院與建制鎮衛生院組建醫院集團,充分發揮好市一院、中醫院醫療服務集團的作用,雙向選擇,人員互派,從管理、技術到人才培養全方位幫扶。

三、加大執法力度,切實保障食品衛生安全。

1、全面提升衛生執法工作水平。加強衛生監督員隊伍建設,建立獎懲制度,強化依法行政、監督和“四五”普法考核,繼續實行執法責任制和執法過錯責任追究制度,做到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簡政提速。嚴格醫療機構、人員、技術準入和監管,規范衛生行政許可行為,實施行政許可“陽光操作”。

2、加大市場監管力度。將食品衛生執法監督擺在衛生綜合執法監督的重要位置,深入實施食品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制度和“食品放心工程”。加強食品衛生監督信息網絡建設,建立全市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基本信息、監管信息、誠信信息、不良記錄信息等信息庫,提高食品衛生監管水平。

3、強化打擊非法行醫長效機制。繼續開展以打擊非法行醫、非法采供血為重點的醫療服務市場整頓工作。嚴肅查處醫療機構超核準診療范圍執業、任用非衛技人員從事衛技工作、科室對外承包等違法行為,嚴格查處違法醫療廣告和虛假醫療宣傳,維護醫療市場正常秩序,保障群眾就醫安全。加強個私民營醫療機構的管理,強化醫療機構執業校驗,推進醫療機構誠信服務等級評定工作。

四、推進行風建設,努力提升衛生行業形象。

1、扎實推進治理商業賄賂工作。開展治理醫藥購銷領域商業賄賂專項工作,對掌握物權、財權等重點崗位人員滿3-5年(科長崗位3年、經辦崗位5年)進行輪崗。運用正反兩方面特別是身邊的典型,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職業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紀律教育和警示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線。

2、認真開展政風行風評議。狠抓各項工作措施的落實,積極配合市行風評議組做好評議的各項工作。加強行風巡查力度,不斷完善行風建設的長效機制。做好院務、醫務和黨務、政務公開,規范公示的內容、渠道和時限,重點公示容易產生不正之風的內容。采取各種措施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衛生工作的滿意度。

3、大力推進衛生文明行業創建。在廣大醫務人員中開展“德技爭先競賽活動”,各醫療衛生單位今年要創成示范集體(病區、窗口)各10個,并積極開展文明單位爭創工作。充分整合工青婦和各醫學團體的力量,組織實施好第十六屆“白求恩杯”各個競賽項目,推進文明單位建設進程,使一批單位文明建設層次得到提升,為創建市文明行業奠定扎實基礎。

4、積極倡導廉政文化。按照常熟市衛生系統廉潔文化建設實施意見,以“自覺守廉、親情助廉、單位崇廉、同行敬廉”為主題,促進黨員干部廉潔建設、衛技人員廉潔從醫,以中層干部會議、個別談話、崗前教育等形式,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廉潔文化進基層”活動,至今已開展49次“四廉”活動,受教育3464人,以及78次“三警”教育活動,受教育698人。

篇10

【關鍵詞】社區;護理;衛生服務;構想

【中圖分類號】R47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4-0283-02

2006年2月,《國務院關于發展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的指導意見》(國發[2006]10號)提出,到2010年全國地級以上城市和有條件的縣級市要建立比較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建立比較完善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合理,服務功能健全,人員素質較高,運行機制科學,監督管理規范,居民可以在社區享受到疾病預防等公共衛生服務和一般常見病、多發病的基本醫療服務。隨著當前醫療衛生服務改革的深化,社區護理作為社區衛生服務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將護理服務對象從病人擴大到健康人群,服務范圍由醫院走向家庭和社區。目前我國的社區護理制度還不完善,仍然處于初級階段。所以目前重中之重就是進行科學管理社區護理,使其快速、有效適應社會發展需求。但是對于此方面的管理很多人依然感到陌生,有些人甚至不清楚它的重要性。不得不說目前社區管理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怎樣科學展開社區管理工作,同時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如何使社區管理更好的應用于實踐當中?這些所有問題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對此方面的研究將對社區護理工作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有著重大意義。

1.概念

社區護理(communitynursing)是綜合應用了護理學和公共衛生學的理論與技術,借助有組織的社會力量,以社區為基礎,以人群為對象,以服務為中心,對個人、家庭及社區提供連續的、動態的和綜合的服務,其目的是促進健康、預防疾病、維持健康,提高社區人群的健康水平[1]。

2.社區護理主要的工作內容

隨著中國社會的進步,經濟的發展,人們對以健康教育、預防保健為重心的初級衛生保健需求日益增長。社區護士應該明確自己在社區衛生服務系統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承擔的主要工作、職責,社區護士所要面對的是整個社區的居民、社區中的家庭等而不僅僅是個人,要做好社區居民的初級衛生保健,減少疾病的發生,促進健康、恢復健康、減輕痛苦。

3.開展社區護理業務范圍

3.1 社區護理是護理工作的一部分,是醫院護理的延伸,它是護士應用護理及相關的知識和技巧,解決社區、家庭及個人的健康問題或滿足他們的健康需要。

3.2 采集社區老人需求資料并進行分析,從而最大程度滿足老人護理需求,提供最佳服務。主要業務包括:家庭護理:各種治療;各種護理操作包括:各種管道管理;導尿;膀胱沖洗;灌腸;皮膚護理及復原鍛煉;心理護理;走訪住戶;嬰兒身體測試。

3.3 進行全程護理服務,危機情況補救措施;殘疾、智障等病人治療、鍛煉或者進行化療減輕、舒緩病情。

3.4 針對社區護理所存在的問題進行相應的處理,比如進行健康教育或者咨詢來提高社區護理質量。

4.社區護理管理概念及和特點

社區護理管理指所包含的人、財以及物品的管理,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來產生最大效果,同時所參加護理人員進行具體指導、協調等相關工作來充分開展社區護理管理。所以通過研究社區護理管理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解決措施,可以使衛生服務有效、快速的發展,為社會群里謀福利。其特點主要有:①它的管理不僅應具有科學性,同時又具有綜合性。并不能照搬別家成功經驗來應用,應選取適合自身發展的管理模式并適時改善。②最顯著特點是所服務對象為社區群里。護理團體中每位成員都發揮著重要作用。③綜合性較強,覆蓋范圍較廣。在實際開展護理工作時,護理團隊與群體之間有著緊密聯系,其服務質量的好壞與群里滿意度有著很直接的關系,每位護理人員擔任不同角色。④如果在護理工作進行時,社區護理服務并不能滿足群體需求,工作當中沒有較好的進行協調和溝通,那護理質量是無法保證的。護理人員不僅受到物質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受到社會方面的影響。所以在實際工作中每個人具備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所表現的服務態度、質量也有所不同。

5.社區護理管理的內容和方法

我縣于2009年共成立3個社區,具體工作如下:

5.1 人員選拔標準。從事社區護理工作的人員應具有高素質、高知識的全新型人才,工作當中既要起到專家的作用,同時也成為一名工作者問群體進行醫療、保健等服務及指導,通過發揮自身優勢來促進社區工作的開展[2]。進行社區護理人員選拔應著重于以下條件:身體狀況良好;有良好的職業修養、態度以及專業知識;從事過相關護理工作的經驗;有較強的觀察力、判斷力以及耐力。

5.2 對護理人員加強培訓。以往基層培訓著重于醫生的知識、權威及作用,參加培訓的護理人員比較少。所以一般護理人員的繼續教育并不受到醫院重視。不過在實際社區工作中,醫生與護理人員之間的緊密配合對護理工作的順利進行產生重要影響,因而他們之間的合作是非要有必要的。護理人員為群體進行護理,提供相應醫療服務,并通過健康、保養方面的指導來使受醫人員充分的了解、掌握。因為加強護理人員的素質以及知識培養,對社區衛生服務產生了重要影響,關系著其質量的好壞??梢酝ㄟ^多種方式對護理人員進行培訓:①部門學習:相關科室組織工作人員進行護理學習,對于一些常見病或多發病的相關護理操作進行練習;②全院培訓:可以調整護理人員工作來節省出時間進行護理知識培訓;③外出學習:可以選擇部分護理人員去別家優秀醫院進行學習、培訓一些護理操作、緊急處理以及保健等方面的知識。除此之外,可針對護理工作舉行相關討論會,提供溝通機會,從而使護理工作效率有所提高。請相關護理專家進行講解,傳授知識以及相關操作經驗,從而提高護理人員自身素質,加強知識學習。

5.3 社區護理制度創建。目前社區護理管理發展已成為一種趨勢,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進行管理模式研究來適應現今發展需求。通過制定相關護理制度以及相關文件來完善現有社區管理體制,主要有日常操作規范、家庭護理技術文件或者保健指導等。除此之外還建有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和評價體系,主要有薪酬管理制度、人員合理調配等。另外,從而為人才的培養以及服務質量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5.4 充分發揮社區服務功用。創建一支專門用于質量監督、查崗考勤的團隊,從而根據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獎勵或處分。可以適當進行績效考核,通常每半年進行一次。主要考察一下方面:專業理論、實際操作,并結合患者對所提供服務的評價來進行考核,實行優獎劣罰的政策,具體到每一個人。社區護理與醫院護理之間有明顯的差異,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面向對象上都有所不同。社區護理過程中需護理人員外出進行護理,比如社區、家庭或個人等。所以從事這些工作的護理人員應具有良好的自我約束能力,不貪、不怨、不懶,樹立良好的形象。同時護士長也應加強護理人員的知識、技能培養,通過提高護理水平來提高醫院知名度。

5.5 社區護理管理的重要流程。護理質量的好壞對病人的身體、心理將產生重大的影響。所以在工作當中也應加強護理質量的提高,護理質量進步可使患者對所提供服務滿意度增加,為醫院打造聲譽,從而為醫院樹立良好形象[3]。不過如何提高護理質量對于一個醫院來說并不十分容易,由于它具有復雜性、多樣性、易變性等特點,在具體措施上也應以科學、文明的方式來進行實施。不僅如此,護理人員也應結合自身工作經驗、專業知識來充分完成護理工作。醫院建立質量管理機構,對所提供的服務進行質量檢查。檢查方式主要是制定考勤表以及相關標準,經常性的進行檢查;對醫院所存、所用藥物以及設施應進行檢查,防止事故發生;每月進行一次物品清檢以及收入核算;經常訪問病人,了解病人對所提供服務的看法并積極彌補不足之處,從而提高服務質量;所考核的所有記錄應妥善保存并制定相關績效考核來具體到每個人,從而提高護理人員的積極性。

5.6 加強社區護理管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醫療、衛生服務等方面要求也有所提高,趨于多樣化、個性化。由于社區服務涵蓋面積較大,適于各類群體,社會也因此對此方面的發展寄予了很大期望。從事護理工作的人員也希望通過自身努力使服務水平有所提高,在群眾心中建立良好形象。目前有多個社區服務站點,至今為止沒有發生過重大事故,建立與病人溝通的良好習慣,使多數病人感到滿意,約占病人總人數98%。我院具有良好的管理系統,可以有效的提高護理人員工作熱情、激發學習的動力。同時工作人員認真對待工作,勞逸結合,合理分配時間進行學習等來提高自身素質,使個人能力得以有效發揮。社區護理管理對于醫院來說至關重要,它是醫院可有效發展至大眾心中的一個途徑。所以我們應該重視社區管理工作的建設,為醫院發展提供堅定的基礎及保障。

6.對3個社區護理管理模式存在問題的分析

6.1 我縣3個社區所從事護理工作的人員有很多是剛畢業的見習生,而且衛生服務站里面的人員也大多沒有從業資格,沒有獲取資格證書。

6.2 我國的社區護理工作目前還不發達,與國外相比還處于初級階段。不僅如此,我國護理人員大多為自身考慮,并沒有形成以病人為眾人的理念,也沒有從本院護理工作向社區護理進行轉變。這些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價值觀較優秀人員來說還存在不足之處,從而在工作當中沒有方向感,缺乏工作動力及熱情。

6.3 護理工作要求較高,很多護理人員的自身能力并不能滿足,工作中不能承擔重任。若一個高層護理人員的能力不足,將很大程度上影響社區護理工作的有效進行,甚至出現延誤等情況的發生。就目前現狀來看,很多服務人員并沒有接受良好的培訓,雖然有培訓經歷但并不能完整掌握工作要領,實踐能力,從而不能滿足群眾要求。很多護理人員不注重學習,知識面狹窄,缺乏應急技巧,這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6.4 社區護理發展緩慢,同時廣大群眾對社區工作存在著懷疑態度,并不認可這一行為。目前也只是認為護理工作缺乏真實性、可靠性,并不能完全解決健康、保健等問題。在實際護理過程中,有部分人群并不完全配合醫生、護士工作,也影響了護理工作的有效進行。

6.5 社區服務站地方狹小,設備過于陳舊,消毒措施不符合規范或效果較差。同時護士在工作過程中不按照規范進行防護措施,如忽視戴口罩。除此之外,護士本人專業知識不足,沒有良好的自我保護意識,醫學用品、設施分類不合理,垃圾混裝且無標注。

6.6 社區護理工作較為辛苦,福利低,這也是造成護理人員消極,被動工作。同時護士倒班、更換較快,對開展護理工作也有很大的影響。這些都是制約著社區護理工作發展的重要因素。

7.社區護理工作發展注意事項

7.1 隨著社會發展需求而做出相應變化。隨著現今社會群體的不斷需求,社區衛生服務也應進行不斷完善和創新來適應大眾要求。此時社區護理并不只是醫療設備上的問題,而是理念問題。如今社區護理應本著以病人為中心,健康為中心的理念來開展工作,從而促進醫療發展,樹立良好的形象。具體措施為:使護理人員理念有所改變、有所進步、有所創新;服務對象由單一人員向群體轉變,單一知識向全科理論進步,服務項目有所增加,只有通過這些改變、進步才能適應社會發展需求。

7.2 創建相對獨立的、完善的社區護理管理系統。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強社區管理,對管理工作進行規劃并制定相關規范以及考核制度。不僅如此,醫院管理者也應進一步加大質量管理監督的工作,充分認識到護理工作的重要性以及發展潛力,政府也應加大投入人力、財力、物力,使護理工作得以快速、有效發展。之后應進行分崗定責:護理中心負責一些基本治療,如給患者輸液、打針等簡單流程。同時對護理小組的工作進行制定并監管;護理小組則應進行知識教育,如有關健康、保養、防護等方面的知識。

7.3 提高人員組織能力。開展社區工作并不簡單,在實際工作中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因為它所面向的是社會群體,并不是某個人。此時解決的便是群體人員的護理工作所出現的問題。所以在進行社區護理時所參加護理人員應具有良好的溝通、協作能力,妥善處理沖突以及應對突發狀況的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最好的開展社區工作。

7.4 注意護士服務能力培養由于社區護理涵蓋面較大,包括醫療、保健等各種工作。如果護理人員沒有專業知識以及實踐能力,在具體問題解決時便會遇到困難,不能有效處理。除此之外護理人員應具備相關保健、營養學方面的知識,這些可通過培訓、實踐等方式來進行學習,獲得知識和技術。比如參加區疾控中心,區婦幼保健站,區社管中心組織的各種培訓,以及外出參觀學習,內部組織講課等,通過這些培訓、實踐逐漸打造出一支具有高素質、高技術的全新型護理人才,使護理工作更好的進行開展。

7.5 提高護理團隊工作效率。社區護理工作比較多、雜,人員充足顯得格外重要,一個人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在平時的工作中,既要明確分工,又要強調團體協作,使全體護士都為同一目標努力工作,尤其是護理領導者應做好管理工作,以人性化、科學化管理方式進行有效管理團隊。比如關心、體恤每位工作人員,了解人員生活、工作狀態從而解除雜念,使其全身心投入工作當中。經常加強溝通工作,開展活動來使護理人員相互了解、關心,從而提升工作熱情,協調合作。

7.6 護理管理者還應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向領導要求改變護理人員的缺編問題,我們目前的護士和醫生比為1∶1,不能達到國際衛生組織提出的護士和醫生2∶1或4∶1的比例,尤其是婦女兒童預防保健工作全部交給社區中心后,護士將嚴重缺編,另外,要求完善對社區服務補償,加大財政投入,理順社區衛生服務的價格,引導社會健康發展。

7.7 政府財政投入應進一步加強。社區護理面向于個人、家庭或者是人群,其中以人群為重點護理對象。之所以進行社區護理,其主要目的是使群眾身體免受疾病侵擾,消除病患與萌芽之中,使群眾能更好的生活和工作[4]。它在群眾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保護、防護作用。其公益性與一般的臨床治療不同,一般臨床護理具有回報性、補償性。但是如今政府部門對社區護理的投入不大,社區護理沒有資金的支持,很難有所發展。所以為了解決這一情況,相關政府部門應加大投入,建立有效的、科學的管理方式,并密切關注資金流動,防止出現浪費、揮霍、他用等事情的發生。

8.小結

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不得不說是醫療行業的一個重大改革,具有深遠意義。通過營造舒適、穩定的社服務環境,打造高素質服務人才,來最快、最有效的提高社區衛生服務質量。相比于臨床護理而言,它在服務地點、技術設備、主要內容以及面向對象務人群等方面有所差異。不僅如此,其操作規則的制定并不完善,管理制度混亂、參加人員缺乏相應的法律法規教育以及防護措施,這才使社區護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出現了諸多難題。所以在進行社區護理工作之前,分析所存在的問題、風險以及防護措施等方面可有效對護理工作的穩定運行起到了重要作用。這也是使社區護理發展穩定、快速的有效措施。

參考文獻

[1] 趙秋利.社區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2] 李春玉,李劍媛.對社區護理教育的思考[J].中華護理雜志,2001,36(10):7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