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范文
時間:2023-03-14 00:24: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華文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然而,空言套話,永遠比行動效率容易。復興中華文化,大可拍胸脯承諾,拍腦袋決策。但中華文化如何“復興”?首先,中華帝皇政治文化中,君臣主奴,家長威權,包括國人經營生意,不信外人,只信子女親寵,內殘互斗,凡事陰謀論。有人說是糟粕,有人說是“國情”,這部分倒不必賣力氣“復興”,一向根深蒂固,而且還加碼上演。
除此之外,急待“復興”的,大家都同意無非是琴棋書畫,京戲昆曲之類的中華文化精華了。詩詞、對聯、中醫中藥、漢服、私塾,許多人滿懷激情,這些傳統精致文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復辟。國人看見洋人穿一套中山裝而抱拳作揖,用流利普通話說一句“您好”,無不油然而生“怎么,連老外也會說中國話呀”的欣喜,從而減輕了一點民族自卑,提高自信,倒也不失為美事一樁。然而,全方位復興中華文化的精華,真的那么可行嗎?不妨評估一下冷酷的現實。
文化需要“載體”,猶如打水,總要一只木桶來盛載。首先。我國的傳統建筑,亭臺樓閣,檐瓦庭廊,就是中華文化主要的載體之一。廣州的西關,北京的胡同,山西晉商的古宅,同里的巷陌樓臺,宅門深處,古來多富貴人家。富而且責,中華精致文化,無論錦衣關食,詩禮風流,除了有錢,還不離一個“貴”字。
西關的大屋,就是嶺南文化的載體了――廳堂花園,都要對聯、書畫、假山、盆景來裝飾。府主是生意人,但士農工商,傳統敬重士大夫,大宅的布置講究,非要有文化氣息不可?!拔幕瘹庀ⅰ睆暮味鴣?有錢人家就會雇用一批清客,替他新建成的庭園取名字:漱碧閣、牽云亭,作詩成聯,像紅樓夢里賈政考兒子賈寶玉的才情,叫一批文人助興。
還要延聘先生,上門教習,讓小孩讀詩誦經。老板的八旬老母生日,斥巨資賀壽,搭一座戲臺,上演《貴妃醉酒》。每年中秋過節,張燈結彩,吃月餅、猜燈謎,無一不是文化的生活修養。
府宅中,下有長工婢仆,上有姑嫂妯娌,漸成大家庭的政治生態。幾房女人,口和心不和,一起打牌時噓寒問暖,背后互數長短。小孩在這種環境長大,就會見識家庭的人情世故廚房的伙夫,閨房的乳娘,又有一大籮筐的民間故事:白娘娘斗法海和尚,薛剛反唐,濟公巧取華云龍,豪門的小少爺,東竄西跑,耳濡目染,鐘鳴鼎食,絲竹傳奇,中國文化的熏陶教養,一樣都不缺。
中國人社會的結構,本來一向穩定和諧,有一個地主階級,地主養了一批士大夫,本有一套自足的文化生態,承傳千百年,直到民初,西潮東漸只要不拆房子,不斗地主,文化就不會淪亡,徐志摩從劍橋回來,游杭州六和塔,逛常州承天寺,靈感貫達中西,思緒澈通幽冥,、蔣夢麟、梁啟超,都是博達古今中外的通人,王世襄成為傳統文化的守基人。
篇2
久久不翻看新聞,才發現中華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發揮的重大作用。
目前孔子學院由原來3個國家3所學院到123個國家465所學院,這是世界對中華文化認同的重要表現,我國文化在世界舞臺上取得的巨大成就,離不開中華文化的偉大傳承,而今后文化的傳承的責任已落在了我們的肩膀上。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連世界都如此重視中華文化,想想我們自己,成天在家無所事事,消磨時光,游戲電視占據生活,把學習置身與不顧,自問自己對中華文化了解一竅不通,實事慚愧,身為國人怎能對國學抱有可懂可不懂的心態呢?
我們是祖國的新一代,我們要把中華文化發揚光大,讓我們趁早醒悟,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積極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吧。
篇3
這些年來,中華文化屢屢被作為一種識別符號、局部元素點綴在各種表現形態之中,卻在最近一兩年開始轉而呈現為一種氣質創意,我們的特質是什么,我們真正的創意空間又是什么。它應該基于一種全面的考量:有關中華文明的創意從幾前年局部的物理式的點綴,逐漸演變為今天的化合反應。針對中華文化的創意實踐這個主題,我談幾個觀點。
創意時間上回歸節氣
文化是有時間維度和空間維度的。中華文化的時間維度是什么呢?是中國農耕文明的氣質和觀念如何在現代創意中的彰顯,如何體現中國“天人合一”的哲學觀念。因此,我們的創意不再僅僅是中國紅的顏色、青花瓷的元素的點綴,我們今天真正需要的是中國特有的哲學觀念在創意空間中如何彰顯。
農耕文明是我們這個民族的根,它不僅僅關系著土地中生長糧食,更關系著整個民族的倫理觀念,關系著我們的規矩和歸屬。其實節氣不是一件小事情,在我看來,美國的節日是從天上下來的,中國的節日從地里長出來的。中國過的是什么?過的是節氣和秩序。比如清明,這是一個節日也是一個節氣。我們會慎終追遠,送上對祖先和先輩的致意。
中國人的二十四節氣在某種程度上等同于基督教國家的禮拜。無論歐洲還是美國,無論在工業革命之前還是信息化的時代,他們上教堂禮拜的習慣都不會停止。反觀中國,節氣是我們農耕文明的時代最重要的律條。它作為一種文明時間坐標的接續已經在當今出現了斷裂。
這樣,我們可以試著通過創意空間完成這種坐標的接續,可以在中國迅速走向城鎮一體化的過程中還原農耕文明的節奏與觀念,此時節氣更不再是一件小事,而是大創意在局部空間完成的一種喚醒。
創意空間中回歸禪境
中國人的時間觀念由節氣構筑在土地上,而土地之上則是中國人的山水與禪意。中國人的空間觀念是自我永遠在遠山近水中悟得空的禪境。在中國文化中,山如德,水如智,提倡儒家知其不可而為之就如同山巒般有堅守;但道家的智慧則是上善若水,萬物莫與之爭,這共同組成了古代中國人的山水之德。而如今,先輩的智慧正在遠離我們的生命,山水也在遠去,離開了這些我們的創意就成了自戀的盆景。離開了這些滋養,再尖端的技術都成了空洞的載體,失去了內涵和根系。
禪是什么?禪不是各種形式感的堆砌,禪是一種空靈中的覺悟。只有將自己完全騰空才能感受這種空與靜。而好的創意就是接續這種民族的血脈,并真正還原到普通人的生活中。如果禪境本身能夠還原到生活中,就成就了豐富的創意空間。
創意內涵中回歸寫意
寫意性是中國文化的獨特品質。戲曲中只要一根馬鞭,就有了馬;只要跑上一圈就如跑了千里。古代的中國,音樂演奏不為取悅他人,“琴到無人聽時工”,陶淵明“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張”,李白又評道:“陶令去彭澤,茫然太古心。大音自成曲,但奏無弦琴”。正是通過寫意性,中國文化激活了萬水千山,打通了古今自然。中國文化不沉溺于具象,點墨可以分五色,繪出遠山近水,無窮詩意。中國禪宗中最美好的境界叫做花未全開月未圓,凡事要留一點點空間,這一點就是寫意性。當下的我們如何將這個寫意性變通自然地體現在創意里?當下的創意多執著于具象,怎么樣破象,怎么樣超越于象外,當我們的觀念在這個境界中打開,寫意性能夠激發的無窮創意就顯現出來了。
寫意性最集中地表現在中國的詩歌中。詩歌是中國人的鄉土,也是中國人生命的表達節奏。詩意不是春花秋月,詩意是生命的張力。
篇4
指出,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務必把加強道德修養作為十分重要的人生必修課,自覺從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我們用道德的力量去贏得人心,贏得事業成就。最近,在與北師大師生交流時又提出,應該把古典詩詞和散文的經典嵌在學生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基因。這些重要的論斷充分說明用中華文化涵養人,特別是涵養黨員干部的重要性。廣大黨員干部要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注重從國學經典中汲取營養,提高自身的素質。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滋養中華兒女生生不息的源泉。它是中華民族的根,是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各種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靠的是傳統文化的支撐與傳承。無論歷史多么遙遠、歲月如何崢嶸,無論社會怎么變革、如何轉型,都不能丟掉這個根和本。如果丟掉它就像無源之水、無根之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要求與中華文化所倡導的做人做事要求內核是一脈相承的。因此,作為一個中國人,就應堅守中華文化,要把中華文化作為自己的立身之本。自覺學習中華文化,從中汲取營養應是天經地義、義不容辭的,這應該是一種內在要求。
然而,社會發展的滾滾浪潮無法阻擋,東西方文明在撞擊中交匯,西方的一些價值觀念不同程度地對我們的社會產生了影響,尤其是經歷了和“”,有的人錯誤地給傳統文化扣上了腐朽沒落、封建落后的帽子,甚至讓中華文化受到了冷落和歧視。有的人一味地崇洋,總認為“外國的月亮是圓的”,視中國文化為糟粕,甚至把批判和排斥中華文化作為一種時尚,在學生課本上也出現“去中國化”的現象。這些一味把學習中華文化視為一種保守、封閉、不開明的表現,把學習西方文化視為一種開放、開明、先進的表現是極其錯誤的,必須加以糾正。
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黨員干部,必須從歷史文化寶庫中擷取精華。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大觀園中,諸子百家熠熠生輝,儒道釋和諧共生,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渾然一體。優秀傳統文化在思想上有大智,在科學上有大真,在倫理上有大善,在藝術上有大美。因此,黨員干部要把學國學、學經典、學名著作為人生的必修課,在傳統文化的歷史長河里陶冶性情、感悟人生、修身養性,繼承真善美,鞭笞假惡丑,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行,學會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涵養黨員干部,必須從先賢圣哲的思想里汲取營養。中華民族歷朝歷代涌現出無數的先賢圣哲、仁人志士。他們身上凝聚了中華民族的優秀品質,他們通過人生的歷練體悟總結提升出了許多光輝燦爛的思想。這些思想涵蓋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各個方面,這是一筆巨大財富,無論到何時都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對后人有著啟迪、告誡和警醒作用,尤其是對我們的思想形成、道德樹立、行為規范有著很好的示范表率作用。廣大黨員干部要從他們身上學習堅守信仰信念、堅持真理標準、維護價值標準和道德標準,讓中華文化的思想光芒熠熠生輝,不斷得以發揚光大。
篇5
嚴以修身,就是以修身為本??鬃釉唬骸盀槿视杉?,而由人乎哉?”一切道德的行為都是出自內心的要求,強調個人的正心誠意、修齊治平,乃至殺身成仁。孟子說:“我善養吾浩然之氣?!睂仍诘牧贾?、善端擴充、充實,使之變為主體的道德意志,成就“大丈夫”的人格,“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睂仍诘纳贫藬U充,使之成為主體的道德意志,就能以“大丈夫”氣概立于天地之間。儒家文化強調的修身,是要突出社會責任感,探討的是個人和整體之間的關系,強調的是個人對整體的義務、責任和擔當精神。
嚴以用權,就是為天地立心。秦國的韓非子說,君主的治國原則,一定要明辨公私,彰明法制,拋棄不符合法制的私人恩惠。君主的公義,就是有令必行,有禁必止。臣子的私義,則是實現個人打算。韓非子說,私義實行,國家就混亂;公義實行,國家就大治。對于臣子來說,修養身心、廉政清白做符合公義的事情,做官不謀私利,這是臣子的公義;玷污操行、放望,求自己的安樂和家庭的利益,這是臣子的私心。放縱私心,則國危矣。所以,公私不可不分,法禁不可不審。
嚴以律己,就是要三省吾身。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康滦兄螄?,如同北極星,眾星拱衛。季康子曾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為政就是先正己身,自己正了,天下才能正,如果自己都不正,如何能正他人?在用人上也應當是這樣,“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選用正直的人來為政,才是正道。儒家強調凡事要“得其正”。
個體修養得“嚴”,才有為政成事的“實”。
謀事要實,就是誠心誠意謀大事。儒家文化把“誠”作為人的基本道德。儒家典籍《中庸》論“誠”最詳盡?!罢\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圣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者也?!闭\,是上天本然之道理,是自然法則。誠之,是用功擇善,是人生法則。誠的人本性自然符合中道,毋庸思慮而有所得。這就是圣人。求誠的人,擇眾理而明善,固執堅守,努力尋求,以達到誠的目的。誠既是天地之道,圣人之境,也是普通百姓的生活目標。
篇6
【關鍵詞】全球化 民族文化 中華文化 跨文化傳播
一、全球化及文化全球化
根據吉登斯(Giddens)為全球化下的定義:所謂全球化,就是“某個場所發生的事情受到遙遠地方發生事情的制約和影響,或者反過來,某個場所發生的事情對遙遠地方發生的事情具有指向意義;以此種關系將遙遠地區相互連結,并在全球范圍內不斷加強這種關系”的過程。①全球化作為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世界范圍日益凸現的新現象,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傮w來講,全球化是一個以經濟全球化為核心,涉及政治、文化、科技、軍事、安全、意識形態、生活方式、價值觀念等多層次、多領域的相互聯系、影響、制約的多元概念。
在這里,我們主要探討經濟全球化導致的文化全球化問題。目前世界對于全球化以及文化全球化的態度,基本上分為觀點截然對立的兩派。贊揚者宣稱,全球化必將給整個世界帶來空前的進步和繁榮,使全人類共享豐富的物質財富和優秀文明成果;批評者斷言,全球化必定給發展中國家帶來貧困、戰爭甚至文化滅絕。事實上,在全球化/本土化,世界性/民族性這種二元對立模式中探尋民族文化有效傳播的出路,只會把問題淹沒在無謂的口水戰中,而對解決問題沒有絲毫的現實意義。那么,在兩者之間有沒有一個中庸之道:既充分利用全球化的資源優
勢,又不會因為全球化而失掉民族文化的特質呢?
二、全球化裹挾下的民族文化
我們必須看到,現在全球化的顯著特征是西方化,更明確地講是美國化。在美國,麥當勞和肯德基被當成垃圾食品看待,在我國卻擁有龐大的消費群,其中兒童和青少年占有相當的比重。對這些洋快餐的鐘愛,在我國更多的是作為符號消費的一部分,成為某些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另外,好萊塢電影在中國豐厚的票房收入,出國熱以及近年興起的洋節熱等都是西方文化向我國滲透的表象。我們不反對文化交流,但我們現在要思考的是,我們給西方傳達了什么。事實證明西方對中國很不了解,他們中一部分人對中國的認識還停留在張藝謀“紅高粱”的時代,認為中國仍然貧窮落后,中國人依舊愚昧無知,因此文化沖突不斷。2008奧運期間的海外圣火傳遞受阻,CNN對破壞活動的歪曲報道就是證明。這固然與西方批判主義、自由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文化傳統有關,但也從另一個側面表明文化傳播強烈的不對稱和不公正。
我國所面臨的西方文化入侵的狀況,在發展中國家很有代表性。事實上,發達國家甚至美國的盟友,他們的文化處境也并不樂觀,例如:
加拿大政府擔心美國連鎖書店巨頭博得書店(Borders)不會擺放足夠的加拿大文學作品,阻止其進入加拿大市場。法國每年要花30億美元用于文化事業,雇傭1.2萬名文化官員,旨在維護和增進獨特的法國文化觀。西班牙、韓國和巴西要求本國電影必須反映足夠多的本土內容;法國和西班牙對電視業也有同樣的管制。最近,印度甚至禁止進口可口可樂。②
三、文化全球化并非洪水猛獸
對于文化全球化,一些西方知識分子給予了相對樂觀的期待,當然這些論述有為“西方文化侵略”張目之嫌,但有些論述卻不無道理。
美國經濟學家泰勒?考恩(Taylor korn)認為,所有成功的文化都帶有綜合的特點,只有不斷與外界保持吸收、交流的狀態,文化才能持久更新,而不致走向封閉。割裂文明與外界的關系,一味堅守“偉大的傳統”,最終只能傷害文明自身。當然,在文化交流中,相對弱勢的文化可能需要面臨更多的調整和轉化。
另外,“民族文化”的概念也是值得商榷的?!懊褡逦幕笔侵赣凇懊褡鍑摇倍?而環顧今日世界,除了朝鮮,韓國(朝鮮族)和日本(大和民族)等少數國家屬于真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大部分國家嚴格地說早已不是民族國家,我國就是一個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多民族國家。那么對于多民族國家,究竟哪個民族的文化才能代表這個國家的民族文化呢?因此,現在之所以強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是基于國家在地緣政治上的文化認同。
約翰?湯林森(John Tomlinson)發現:任何一種文化,都存在人類的普適價值,傳播的威力正在于此。對帝國主義文本的解讀實際上是文本價值觀和觀眾價值觀協商的結果,也就是說對每一個帝國主義文本的理解,都是在本土價值觀的作用下進行。觀眾比我們想象得還要來得主動、復雜而有反省批判的能力。③文化弱勢國家的民眾,他們的文化價值對于外來文化的操縱與入侵之抗拒能力,比許多媒介批評家的想象高許多,而阿芒?馬特拉們實際夸大了文化帝國主義沖擊的嚴重性。
以上論述無疑是精辟的,文化全球化除了帶來文化的同質化,也給我們每個人自身提供了多元的文化選擇,在這個意義上,文化多樣性是增加的。麥克盧漢的“地球村”構想,在文化上已經或正在實現。
四、中華文化的跨文化傳播
作為人類傳播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跨文化傳播與各種文化信息在時間和空間中的流動、共享和互動過程相關聯,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發生的信息傳播與人際交往,以及人類各個文化要素的擴散、滲透和遷移。人類的生活始終離不開跨文化傳播,它總是和人類生活的各個方面交織在一起,是人與人之間、民族與民族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必不可少的活動。④英國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曾指出的,“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薄?/p>
縱觀跨文化傳播的手段和形式,無論傳媒科技如何發達,最基本的傳播載體還是符號。約翰?菲斯克(John Fiske)指出,“符號的意義受主觀感受的影響,可是這種主觀的感受雖然隨個人而生,在本質上卻不隨人而異,因為這些感受系針對符號而發,而符號的意義,只有在文化成員彼此同意之下才產生一定意義,也就是所謂的‘相互主觀性’”。⑤那么,中華文化在跨文化傳播中如何形成這種“相互主觀性”呢?筆者認為應在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第一,打破現有的全球化/本土化,世界性/民族性二元對立之局限,不保守更不走極端,而要以更開闊的視野、更包容的胸懷,面對、接受、處理中華文化在跨文化傳播中遇到的種種問題。全球化是大勢所趨,拒絕它無異于自絕于國際社會之外。面對文化全球化首要的是更好地了解自己。文化交流從來就不是誰吃掉誰的問題,而是如何實現雙贏的問題。
第二,文化心態在文化交流中處于決定性作用,但由于它的隱含性格往往被我們所忽視。薩繆爾?亨廷頓(Samuel P Huntington)在《文明的沖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一書中認為,文明發展在現今階段呈現的格局,是西方文明由于種種歷史緣分在人類文化傳播中主要處于“文化施動者”的地位,非西方文明則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處于“文化受動者”的地位,受動體民族在處于施動者地位的民族或國家面前往往存在自卑感。2008奧運期間,CNN對的不實報道曾引發海內外華人的強烈反彈,國人的愛國熱情固然值得肯定,但也暴露出文化自卑的隱憂??陀^地說,我們抗議西方媒體目的在于獲得西方主流民意的認同,但當一方在試圖獲得另一方認同的時候已經證明了文化上的不平等關系。隨著我國國力不斷增強,作為軟實力的文化自信心也應逐步培養成熟。
第三,文化交流在“全球化”作為一種話語被提出之前就廣泛存在著,要以史為鑒,在過往的歷史中尋求化解文化沖突之道。歷史上文明的融合或生成從來就是在沖突中展開的。作為文明載體的種族或民族的創生也在沖突中進行,或者說在沖突中融合而成。華夏民族的祖先由炎黃兩族融合而成,而炎黃兩族也是在眾多原始部族的沖突-融合中誕生的。另外,連民族認同極強的猶太人在其早期歷史上也經歷了多種血統的沖突和交融:古代敘利亞地區長期以來便是種族和文化的大熔爐。從歷史的經驗教訓看對待文化交流中的沖突,我們不應只覺得“亂花漸欲迷人眼”,而要用理解和包容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五、結語
對文化全球化的擔憂是可以理解的,但因此拒絕全球化卻大可不必,法國前總統密特朗說過:“推廣一種唯一的文化模式將是災難性的?!蔽覀兿嘈?文化全球化最終呈現給人類的將是一幅美麗而多元的文化圖景,中華文化在全球的傳播也將會以更加自信的姿態出現在世人面前,并以其博大精深的魅力贏得稱道。■
注釋
①參見Giddens,Anthony,The Consequences of Modernity,Polity Press,1990,69。
②[美]泰勒?考恩:《創造性破壞――全球化與文化多樣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頁。
③[英]湯林森:《文化帝國主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53頁。
④孫英春:《跨文化傳播學導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頁。
篇7
我覺得,作為一個中國人,最值得驕傲的,是我們古老悠久而又生機不斷的中華文化。歲月的大浪淘沙,湮滅淘汰了世界上無數曾經輝煌一時的文化,唯有我們的中華文明,從古到今,一脈相承,綿延五千年而生生不息,歷史已經證明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博大和頑強的生機。2002年,我參加中國文藝代表團訪問歐洲,在德國,和一位很有影響的德國學者交流,這位德國學者這樣對我說:“現在,美國文化就像洪水一樣漫卷全球,其勢不可阻擋。世界上只有你們中國可以阻擋這洪水泛濫,因為中國有最優秀博大的傳統文化,可以與之抗衡?!甭犞@樣的贊語,我當時的感覺亦喜亦憂。喜的是,一個德國人,對中國文化有如此崇高的評價;憂的是,在中國,有多少人對我們的民族文化心存著由衷的自豪感?
要讓偉大的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基礎和前提:中國人必須珍惜、熱愛、熟悉并欣賞自己的民族文化,為之驕傲,為之沉醉,為之鼓與呼。這就是我們說的文化自信,有了這種自信,才可能奮力為之推廣,才可能有所謂的文化自覺。中國的文化,基因無法改變,只能是中國精神。如果中國人不了解自己的文化,甚至瞧不起自己的文化,那么,要想提升中國文化在國際的影響力,必定是一句空話,是癡人說夢。近年來,中國人對這個問題已經有了共識,我們的媒體和出版業,已經開始在國內大規模地宣傳推廣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談史論文,讀經詠詩,已經逐漸成為新的時尚,中國人開始真正地為我們擁有如此燦爛的文化而驕傲。
現代中國有一句時髦的話,叫作有作為才能有地位。我覺得中國的文化也是如此,中國的文化工作者,應該自強不息,創造出屬于中國的精湛獨特的作品,讓世界欣賞甚至驚嘆。我們應該自信,中國人有這樣的智慧和能力。在這一方面,無須韜光養晦,不能自輕自賤,更不能自損自貶,必須做一些有創意、有實效、有影響的工作。讓世界有效地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讓更多的外人也來做中國文化的傳播者。辦孔子學院,講中國故事,已經在全世界引起正面反響。
在這里提兩個建議:
篇8
到了劉奶奶家,一片喜氣洋洋的景象映入了我的眼簾。窗子上,墻上,都貼滿了剪紙和中國結,真是提前感受到了過年的氣氛!
到了劉奶奶的臥室,更喜慶了,房間基本上都是過年時的景象,桌子上放著一堆美麗的剪紙,還有沒剪好的雛形,那可真是漂亮!
好了,我開始學剪紙了。劉奶奶首先叫我從簡單的學起,先剪一個花。首先,在剪得時候,一定要把紙對折,然后在紙上根據自己的喜歡剪出自己喜歡的圖形,不過一定不能剪透了,最后,見剪到最后最小的時候,把紙攤開,細細的剪,這樣,一個美麗的剪紙就做成了。
我第一次見了一朵花,還算挺成功。我邊剪就邊在本子上記,生怕漏了哪一步。一朵花剪得算成功。劉奶奶開始教我學真正的難的剪紙了。剪這個那可需要功夫了。首先,你得先在對折的紙上畫出要剪得圖形,之后,拿小剪刀慢慢剪,這可不只需要手藝好,還得需要好眼神呢!剪了一會兒,我眼睛都模糊了,這簡直可真是難??!
篇9
美德,這兩個字?含了多少國人關于美的故事。在看書的過程中,我的腦海浮現出那一幕幕感動人心的場面:黃香扇枕溫席,蘇武不辱使命,張湯廉潔自守,嚴厲執法……他們都是普通人,卻讓美德這兩個字真正的留在了心里,完美的用行動詮釋了中華文明的崇高。它讓我明白了身為一個中國人應有的品質,更讓我懂得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關于它,我這里有個小故事與大家分享。
一個還算晴朗的下午,正值放學的熱潮階段,外面鬧哄哄的,灰色的水泥地上丟滿了各種垃圾,顯得骯臟無比,彩色的人群擠在校門口,一個班接一個班的如潮水涌出來,我毫不容易才擠出人群準備回家,剛抬起腳沒走幾步路,就被一個畫面震撼了,那骯臟的地面沒有一個人打理,謾罵的還不少,卻沒一個人撿起來。這時,一個身影突然闖進了我的視野,那是一個穿白色短袖,藍色牛仔褲的小女孩。她,慢慢的彎下腰,伸出手,抓起地上一個個零食袋,轉身扔進垃圾桶。雖然整個動作只有幾秒鐘,卻給了我不小的的震撼。我心里一亮,這就是美德吧!今后,我也要向她學習,做一個熱愛中國文化弘揚傳統美德的少年。
中華民族是一個神秘的民族,有著悠遠的五千年文明,自然積累形成了豐富的節日習俗。這本書就讓我了解了悠遠的節日文化。
正月十五為什么叫“鬧元宵”呢?每年的正月是最喜慶的一個月份,也是一年的第一個月份,叫元月;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古人將夜叫做宵,所以正月十五就叫“元宵節”。而“鬧元宵”,一個“鬧”字,把元宵節的熱烈氣氛描繪的淋漓盡致。這美妙的節日文化,體現出了中國五千年文明的悠遠和濃重的文化氣息,我希望它永遠傳下去!
總之,讀過讀本后,我感觸很深。在日常生活中,我也會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弘揚中華文化,傳承民族精神。
篇10
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在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過程中,培育和形成了革故鼎新、與時俱進的思想,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道德理念和規范,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的榮辱觀念,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厚積為自強不息、敬業樂群、扶危濟困、見義勇為、孝老愛親等中華傳統美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多樣、珍貴的精神財富,如、和而不同的處世方法,文以載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備、情景交融的美學追求,儉約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成為中國人民思想觀念、風俗習慣、生活方式、情感樣式的集中表達。
也正是植根于這樣的中華文化沃土,今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反映了中國人民的意愿,適應著中國和時展進步要求,有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土地滋潤禾苗壯。實現中國夢,需要從中華文化沃土上汲取中華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不斷提升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斷夯實中國人民追求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思想基礎。中國夢,夢有根。中華民族之根在于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無論歷史多么遙遠、時代如何變遷,無論社會怎么變革、如何轉型,都不能丟了根、失了魂??v覽世界歷史,一個民族的復興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復興和民族精神的振奮為先導。文化是精神的載體,精神是民族的靈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須依靠民族精神的堅實支魏頹烤⑼貧。
文化滋潤精神?,F代化使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對精神世界的關照卻相對滯后,甚至出現了精神上的病態。中華文明積淀了厚重的人文理念,正所謂“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慎終追遠,則民德歸厚矣”。慎終追遠并非要搬出祖先來說事,而是為了以古鑒今、積德厚德,提醒人們在繁忙浮躁的當下想想根、定定神、穩住腳步找到魂。
時代呼喚新的文明,希望把過度膨脹的人還原為和諧的人,建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新世界。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適應構建新文明形態的時代要求;構建新文明形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價值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