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飲食習慣范文
時間:2023-04-06 22:15: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健康的飲食習慣,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這一年齡段,寶寶開始有了獨立的行為能力,如果常在飯桌上有挑食的表現,這往往是他在宣告自己已經有了獨立選擇的能力。這個時候時常會發生父母與孩子的“拉鋸戰”。這種問題甚至能夠演變成媽媽一做飯就焦慮,孩子一上桌就說“不”的鬧劇。
不過,挑食期是許多孩子都需要經歷的一個成長階段,并且大多數孩子能自然過渡。而下面的一些建議,或許能給各位父母一些啟示,以幫助孩子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順利度過挑食期。
建議1:做一個好榜樣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所以要在餐桌上同孩子一起吃充滿各種營養的蔬菜及水果。父母最好不要在孩子面前吃零食、喝飲料,因為小孩子不需要太多的餅干、蛋糕與糖果等。對于孩子來說,水果、酸奶、奶酪是最好的零食,而牛奶和水則是最好的飲料。
建議2:創造良好的環境
愉快的用餐環境會讓孩子和父母都很享受,所以吃飯時要禁止諸如“電視”這些分心的事物出現。吃飯時心情愉悅、與父母有個輕松的交流環境,那么孩子便會無意中輕松嘗試新的食物。除此之外,還可以把食物擺出笑臉或小動物的形狀來討孩子們開心。或者,也可以換個新鮮好玩的環境,譬如在客廳的地板上“野餐”,不過盡量讓孩子坐著吃飯,避免邊走邊吃,這樣可能會讓他噎著。
當用餐結束的時候,最好用“最后一口”來結束這一餐。之后就不要再給他食物了。如果孩子拒絕吃“最后一口”,也要用湯匙輕輕地碰一下他的嘴唇來象征“最后一口”,這樣做的目的是幫助孩子明白用餐的結束由父母決定,而不是因為他拒絕吃。當然,結束一餐時不要忘記夸獎孩子,“這口吃得真棒!”“湯匙拿得真好!”“吃了新食物真不錯!
建議3:分擔責任——避免“權力‘斗爭
在餐桌上,父母的責任是為寶寶搭配好營養,而寶寶的責任則是吃什么、吃多少。在用餐開始時父母應提供兩、三種食物讓孩子自己決定吃哪個、吃多少,不過至少要為寶寶準備一種他完全不會拒絕的食物。假如孩子拒絕吃他盤子里的食物,不要與孩子爭執,但是要讓他知道在下次用餐前不會有其他的零食或點心。父母們不必擔心,這樣做并不會餓壞孩子。所以,我建議父母們可以這樣做:讓孩子自己吃,您在一旁監督。不要催他,這樣會讓他對吃飯失去興趣。如果孩子開始分心去玩耍了,那么就不要再繼續讓他用餐了,一般來說用餐時間不宜超過30分鐘。
除此之外,不要用糖果等零食作為吃飯的一種獎勵,這種“講條件”的做法不利于孩子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反而讓孩子覺得零食更有吸引力。
寶寶挑食的煩惱,Dr.Lucy幫您解答!
我家寶寶1歲零8個月,平時吃蔬菜很少,顏色深的挺喜歡,顏色淺的幾乎不吃,我擔心寶寶會營養不良,不知這樣的飲食方式可以嗎?
Dr.Lucy: 對幼兒來說,挑食并且只吃很少的幾種食物是很常見的。他們會很高興一次又一次吃同樣的食物。當你的孩子吃兩三種蔬菜以及兩三種水果時,營養已經足夠。別太著急,慢慢地他們就會嘗試更多的新食物。
我家寶寶13個月了,想問問可以給寶寶吃山楂卷、海苔、魷魚片、葡萄干這些東西嗎?這些東西的防腐劑,食品添加劑多嗎?還有核桃可以吃嗎?
Dr.Lucy: 又粘又甜的零食如山楂卷和葡萄干等,含糖量非常高,是引起齲齒的元兇,所以孩子們要盡量少吃。而核桃這樣的堅果很容易引起過敏,所以我也不太建議3歲以內的孩子吃。當然,在3歲之前,也不建議給他們吃那些有防腐劑的食物或點心。
我家寶寶2歲了,我一般飯前不給寶寶零食吃。想問一下,每晚睡覺前兒子都說餓要吃點東西(晚飯后2~3小時)這時給吃點什么零食才對呢?
Dr.Lucy: 如果孩子睡覺前餓,應該給他吃點夜宵,但是要注意要為孩子選擇有營養的食物。
我家寶寶1歲了,不挑食,食物都是別人家的好吃,自己家買的都不太吃,同樣的東西,就老是想人家的吃,人家在吃東西的時候,他就:“啊、啊、啊”地追著人家要!自己家的,看都不看,我很頭痛,希望Lucy支招。
Dr.Lucy: 這是很平常不過的事情!我婆婆總是給我講我丈夫小時候的故事:每天晚上她都會從后門帶些自己烹飪的肉去鄰居家,因為那時我丈夫只在鄰居家吃晚餐!不過,現在我丈夫認為我們家里做的飯才最好吃!
我小孩8個多月,最近不愛吃奶,換了幾種奶粉也不愛吃,一天奶量200ml左右,米糊也不愛吃,但是大人吃的米飯她就很愛吃,一天吃一頓輔食,剛剛長了點牙,請問她是偏食嗎?這樣的情況該怎么辦?
Dr.Lucy: 如果孩子停止了喝配方奶,那么等他1歲大時試試給他喝鮮奶,吃酸奶酪或者奶酪。小寶寶每天最好喝500~700毫升奶。
Lucy您好,我有一個問題,寶寶10個多月,輔食只愛吃米粉,其他蔬菜水果和肉類他都不吃,怎么辦?目前吃母乳和奶粉。好苦惱!
Dr.Lucy: 其實不必著急,你知道?有的時候孩子在他的盤子里看見青豆角15次后才會嘗嘗它,所以重復展現才會使孩子對不同的食物感到習慣。10個月的孩子不能接受新的食物也很正常,不如嘗試一下把蔬菜湯或水果摻到米粉里吧,或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寶寶3歲半了,經常在吃飯的時候大哭大鬧,遇見不愛吃的東西就直接扔到地上,我該如何是好?
篇2
關鍵詞:海事勞工公約; 船員; 健康; 飲食管理;
0引言
為有效維護中國海員以及航運業和港口的權益, 促進航運業健康發展, 我國于2015年11月12日, 向國際勞工組織遞交了《2006年海事勞工公約》的批準書, 成為第68個批準這一公約的國家。該公約于2016年11月12日起對我國生效 (不含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 。《2006年海事勞工公約》中:規則3.2:食品和膳食服務的目的是確保海員獲得根據規范的衛生條件提供的優質食品和飲用水, A3.2提出了食品和膳食服務標準, B3.2提出了食品和膳食服務導則。其中對成員國主管機關監管、船東 (管理公司) 管理、船上管理及廚師任職資歷等方面提出相關要求, 關注船員飲食健康和安全, 加強船上食品和膳食管理, 確保提供高質量的船員食品并做好膳食管理, 提高在船人員的生活質量, 達到讓海員真真切切成為一份體面的工作的目的。
OCIMF組織的TMSA中第三部分:船上人員的招募和管理, Stage 3中要求:公司應開展相關活動, 促進船上人員健康意識提高。相應的最佳實踐指南 (BPG) 中提到對健康意識的促進包括在極端的氣溫、濕度或者其他惡劣條件下工作的注意事項, 通過餐飲和其他的設施鼓勵船員健康飲食并進行足夠地鍛煉。因此必須從體系文件、日常管理、實際操作等環節對船上人員食品和膳食進行系統的管理, 倡導船員健康飲食文化, 逐步讓船員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促進船員身體健康。
現在大家都非常關注飲食健康, 新聞媒體中經常談及有關飲食健康話題。但對于海員這個職業, 由于特殊的工作性質和環境, 無法達到或形成陸地上工作人們的健康飲食習慣, 只能結合船上特殊情況借鑒其中通用部分, 盡可能地鼓勵、帶動船員養成相對良好的健康飲食習慣。
船上日常食物的供應及個人就餐時間均受到工作及其他客觀因素影響, 比如:一個航次可能需要十多天甚至幾個月時間在海上航行, 不能供應新鮮的瓜果蔬菜;船上實行24h輪流值班制度, 加上工作隨機性, 正常的一天三餐按時吃飯, 對在船工作人員來說都是一種奢望, 尤其0000~0400時值班人員可能經常熬夜不吃早餐。加之船上信息相對閉塞, 船員健康意識不高, 主管機關、公司及船舶自身調配健康飲食的能力相對薄弱, 導致大部分船員形成了一些不良飲食習慣, 例如高糖、高鹽、高脂肪, 而瓜果蔬菜的攝入量嚴重不足, 飲食營養嚴重失衡。另外, 船上生活和工作空間狹小, 不利于進行體育鍛煉, 尤其一些年輕的船員, 日常飲食及休息隨心所欲, 形成了極不健康的生活規律, 透支著自己的身體。日積月累, 導致健康受到嚴重影響, 甚至患上嚴重的疾病。身邊不乏一些海員, 在船上工作幾年后, 每次健康體檢時身體各項指標超標, 都苦不堪言, 這不僅影響正常上船工作, 傷害了自己的身體, 也影響整個家庭生活。因此, 船舶管理公司對于船員飲食健康的管理, 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并制定可操作的控制程序。本文就此提出一些建議。
1 公司岸基應該認識到船員健康飲食管理的重要性
在整個航行過程中, 海員不僅工作在船上, 而且所有的時間都在船上度過, 關注船員在船健康飲食問題是非常重要的。可供選擇的健康食品盡量豐富, 讓船員有機會養成更加健康的飲食習慣, 使他們在船生活更加健康幸福。強有力地執行食品安全和衛生的高標準, 確保健康環境下攝入食品的健康, 這對健康飲食管理體制非常重要。健康的食品和愉悅的進餐時間, 將有助一個人養成和維持健康的生活習慣。
2 船員健康飲食管理建議
應鼓勵和激勵船員飲食更加健康。在日常會議、體檢等環節更多地關注健康飲食問題。通過各種途徑講解健康飲食知識并激發船員的興趣, 提供多種多樣的食物。一個健康的食譜不見得比那些非健康食譜成本高。全體人員均需參與到健康飲食計劃中, 船長和高級船員需做出承諾。船員飲食習慣的改變可能需要好幾個月時間, 而帶來的實際效果需要更長時間才能見到。應針對健康飲食做一個系統性的計劃。計劃包括在船上健康飲食管理想要達到的目標以及需要的時間。將廚師、食品供貨商等關鍵人員納入該計劃管理范圍, 同時應確立一個公司層面的健康政策。為健康飲食項目做好計劃, 確保計劃開展的活動做過充分評估, 并準備好調整計劃, 當有些活動不如其他項目受歡迎 (不成功) 時須立即調整。正式宣布實施健康飲食計劃和預期目標, 專門組織一個健康飲食計劃啟動慶祝活動, 比如采用特別的菜單或者給大家分發水果及小禮品等。保證下一周菜單提前公布給大家, 并說明菜單中出于健康考慮而提供的食物, 同時提供健康的飲品和小吃。在供應食物的地方通過張貼畫及宣傳單的方式提供相關信息。應要求船員填寫調查問卷, 評估健康飲食計劃的優點和不足, 鼓勵船員提供改進建議和嘗試新的菜譜。跟蹤船上食物消耗種類的數量, 判斷船員飲食情況, 當發現飲食不合理或者有失平衡時應及時告知船員。把健康飲食與食品安全和廚房衛生聯系起來, 系統、全面地進行管理。在船上提供健身設備并開展其他有益健康的活動。還應確保為船員免費供應符合要求的飲用水。
3 健康飲食基礎
膳食應提供足夠的蛋白質來形成和修復人體組織, 適當的補充礦物質來加強人體組織, 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和適量的脂肪為維持人體所需能量。身體同時需要維生素和抗氧化物保證身體所有的功能正常運行。每天至少喝1.5L品質良好的飲用水對于身體至關重要。以下是對健康飲食習慣的五點建議:一是保持平衡是非常關鍵的信息;二是吃大量的水果和蔬菜, 土豆和全谷類制品;三是減少對肉類、脂肪、糖類和食鹽的攝入量;四是飲用大量的水和奶制品;五是必須吃早餐。
食物金字塔 (見圖1) 是保持平衡飲食的好參考。因各個國家、地區的飲食習慣大不相同, 所以不可能提供一個全世界通用的健康飲食和保持身體健康指南, 但是人體所需的基本元素是相同的, 船上應根據食物金字塔合理安排食物供應, 保證每餐營養搭配均衡。
4 船上健康飲食相關設備的配備與管理
在船員健康飲食管理體系中, 船上食物加工和保鮮設備、飲用淡水的配備是實施健康飲食計劃的硬件保證。
在船舶建造時, 冷庫的制冷能力和儲藏容積的設計應充分考慮船舶營運航線、船員配備人數等因素, 確保能儲存足夠數量的食品, 儲存期更長、更可靠。船上應加強食品日常儲藏管理, 采用有效措施延長食品的儲藏期。每航次開始前應根據航行計劃進行合理、充足的安排。另外, 船上廚房烹飪設備配備的多樣性也應受到重視, 應滿足船員多樣性食品制作的需求。
對于飲用水, 除了配備足夠的自帶淡水外, 應設置性能可靠、便于維護的反滲透飲用水制造裝置, 為船員提供優質水源。
篇3
關鍵詞:大學生;亞健康;營養;健康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33-0167-03
一、研究目的
目前大學生的營養健康、飲食習慣和生活規律受到全社會的關注,流行病學調查顯示,越來越多的慢性疾病,例如肥胖、高血壓、惡性腫瘤、精神病等正在逐漸地侵蝕大學生的身體[1]。相關研究表明,不合理的膳食結構和模式是導致慢性疾病發生的病因[2]。更為令人擔憂的是,在信息高度發達的當今社會,社會不同群體,即便受過大學教育者,也很難系統地知曉不良飲食習慣是大多數慢性病發生的主因。同時由于現代社會工作的快節奏,很多職業人員都處于“亞健康”狀態,如心慌、氣短、全身乏力、頭疼、頭暈、精神不振、情緒低落、反應遲鈍、失眠多夢、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減退、煩躁、焦慮等癥狀。據有關統計資料顯示,我國符合世界衛生組織關于健康定義的人群只占總人口數的15%,其中15%的人患有疾病,70%的人處在“亞健康”狀態,而大學生群體中患亞健康的比例逐年增加,這應該引起學生、學校和社會的重視[3,4]。本文分析大學生飲食習慣和健康狀況,旨在強調對大學生進行營養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科學的膳食方法,引導大學生改進不良的生活習慣和營養觀念;引起高校與社會對大學生健康的關注。大學生是國家的棟梁之才,其腦力和體力活動旺盛,對營養需求量大,同時學習和就業壓力越來越重,合理的膳食、健康的生活習慣對大學生的身體發育,學業的完成和社會的整體進步有著重要的意義[5]。如何在教學中通俗易懂地闡明飲食與疾病的關系、營養與健康的關系,使學生不僅僅是掌握營養學基本理論,同時能夠將所學的理論結合實際,將營養與健康的知識運用于日常生活中學以致用,至關重要。
二、研究對象及方法
1.研究對象。本研究于2012年9~12月,對選《營養與健康》課程的176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調查對象是18~22歲的大學生,其中男84名,女92名。
2.研究內容及方法。采用流行病學現狀調查方法,參照“中國居民膳食指南”[6,7]自行設計《飲食與健康問卷調查表》。本次調查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飲食習慣,另一部分為健康狀況。共設置34個問題。被調查者以無記名方式填寫調查表,當場回收調查問卷。調查時間分別在開設《營養與健康》課程前和結束該課程后。共發放問卷176份(選課的大一和大二同學),回收176份;有效問卷176份,有效回收率100%。
3.統計學處理。對收回的有效問卷進行編號,資料和數據輸入Excel,對數據進行x檢驗和Logistic回歸分析。
4.結果與討論。第一步是利用電腦統計軟件SPSS17.0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初步篩選出具有統計學意義(P
三、結果
1.營養教育前后學生的生活習慣。分別在營養教育前后對學生的生活習慣進行了調查,其中影響因素較高的是:作息時間、運動情況、大便是否規律等5項內容,具體結果見表2。從表2可知,與教育前相比,學生熬夜習慣和大便不規律情況大大減少,作息時間不規律現象也有顯著性的降低。
2.營養教育前后學生對營養認知情況。表3顯示,不同性別的學生對營養知識的了解情況有顯著性差異。教育前后,女生對營養知識的了解都要優于男生。
3.營養教育前后學生的飲食習慣。分別在營養教育前后對學生的生活習慣進行了調查,其中影響因素較高的是:不吃早餐、飲食搭配不合理、經常吃零食、吃夜宵等。從表4可知,營養教育后大學生吃早餐的人數明顯增加,飲食注意營養搭配,吃夜宵和零食的同學大大減少。
4.討論。首先一些學生由于學習任務重,作息時間不規律,很多大學生習慣于“開夜車”,早上起床晚的現象較為普遍,但是大多數大學生喜歡體育健身,近60%大學生健身安排有一定規律,每周保證3次鍛煉,并且每次運動30分鐘或以上。其次,大學生不講科學飲食,習慣于饅頭、咸菜等,根本沒有考慮到每餐的質量。并且飲水量嚴重不足,不能滿足機體的正常需要。大多數有吃零食的習慣,不正常的飲食習慣不僅造成大便不正常而且使得攝入的各種營養不均衡不能滿足機體需要。并且可以看出,女生營養素攝入量個體內和個體間的差異高于男生,原因可能是女生的食物更為多樣化或食物攝入不規律等造成[8]。再次,教育前對于疾病與飲食習慣的相關性了解不全面,不確切,營養與健康教育后對大學生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均有一定的影響,對疾病與飲食和生活習慣的相關性意識具有一定的提高。
通過對比調查可知營養與健康教育對大學生來講必不可少,大學生的營養與健康問題越來越受到政府、學校、社會的關注,從全國大學生體質與健康狀況調查以及有關學者進行的大學生調查中,都說明大學生對營養知識掌握的很少或漠不關心,沒有注意自己的膳食行為是否會影響自身的健康狀況,從而凸顯了營養教育的重要性。而高校恰恰是扮演教育者的最好角色,營養知識的普及是解決大學生營養缺乏現象的根本。大學生的營養健康問題不容忽視,它是學生完成學業的物質基礎[9],整治優化大學生消費的社會環境,為大學生創造一個健康的生活和消費環境。關注并注重促進大學生的膳食健康,才能提高全民素質,構建和諧社會。更加重要的是,這些良好的營養習慣對于其一生的健康都非常重要,同時還能通過他們向整個社會傳遞正確的營養健康習慣,為減少常見慢性病的發生做出潛移默化的貢獻。
參考文獻:
[1]王彥杰.淺析大學生膳食與健康[J].中國食品與營養,2006,(6):61-62.
[2]Kant AK. Dietary pattems:biomarkers and chronic disease risk[J]. Appl Physiol Nutr Metab,2010,(35):199-206.
[3]傅善來,蔣有倩.走出亞健康——21世紀健康新視角[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4]Whiting P,Bagnall AM,Sowden AJ,et al. Interventions for the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 systematic review[J].JAMA,2001,286(11):1360-1368.
[5]劉翠格.營養與健康[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1).
[6]曾翔云.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解析[J].中國食品,2004,(3):42-43.
[7]李里特.國外營養教育與管理[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4,(5):4-6.
[8]Store KS,Radechi-SV,Moshfegh AJ,eta1.The number of 24h dietary recalls using th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s automated multiple-pass method required to estimate nutrient intake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adults[J].Public Health Nutr,2011,(18):1-7.
[9]李源暉.安徽省大學生飲食習慣與營養健康調查[J].中國食物與營養,2012,18(6):83-86.
基金項目:本研究受復旦大學本科教學研究課題基金(2012)資助
篇4
關鍵詞:大學生;歸因方式;自尊;心理健康;結構圖
作者簡介:徐海云(1986-),女,山東臨沂人,曲阜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董洪杰(1981-),男,山東聊城人,曲阜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山東 曲阜 273165)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05-0106-02
自尊是自我概念中一個極為重要的成分,也是人格特征中關于自我價值感的核心概念。以往研究中證實自尊與心理健康存在密切關系。楊麗珠等2003年指出,自尊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1]高自尊與健康的并且合乎社會要求的事物相關;[2]陳建文等(2004)的研究也顯示,大學生的自尊與癥狀自評量表中的多數因子得分呈顯著負相關;[3]胡軍生等(2006)的研究表明:高自尊的個體心理健康和自我和諧水平都較高,同時,有著較少的心身癥狀,在師范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自尊也起了積極的作用。[4]已有研究還表明,自尊在社會支持與心理幸福感之間起中介作用。[5]自尊在被接納感與心理健康兩變量之間起中介作用。[6]故自尊有可能也會在心理健康和歸因方式兩變量之間起中介作用。
歸因方式是指個體在長期的歸因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定的歸因傾向。歸因方式影響個體的自尊水平,具體的原因歸因影響人的情緒反應,不同的原因維度影響人的情緒反應。研究也發現,正性事件上,內在的、個人的、可控的歸因方式有助于提高自尊;負性事件上,外在的、整體的、不可控的歸因方式不利于自尊的提高。一個低自尊的人,對自己的評價存在偏差,將自己的成就歸因于外因,而非自身能力。[7]
綜合以往研究,本研究假設自尊是一項中介變量,在歸因方式與心理健康之間起著中介作用。在此理論的基礎上,本研究采用結構方程模型技術考察大學生的歸因方式和自尊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效應及其效應的實現路徑。
一、研究方法
1.被試
按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曲阜師范大學隨機發放問卷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88份,有效率96%,其中男生104人,占36.1%;女生184人,占63.9%。平均年齡20.61±1.91歲。
2.工具
(1)癥狀自評量表(SCL-90)。SCL-90自20世紀70年代由Derogates等編制以來,已在國內外廣泛應用于精神科的臨床和研究。它是由90個項目所組成的精神癥狀自評量表,主要用來衡量門診及部分住院病人的自覺癥狀和嚴重程度。根據Derogates等研究結果,各癥狀的效度系數在0.77~0.90之間,具有較高的真實性,能夠較好地反映病人病情的嚴重程度及其變化。SCL-90的90個項目由9組癥狀群組成,包括: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性、恐怖、偏執和精神病性癥狀。按照1-5級的5級程度評分,1:無;2:輕度;3:中度;4:相當重;5:嚴重。神經癥診斷陽性癥狀標準:總分超過160的;陽性項目數超過43的(43項2分以上);因子分≥2的。
(2)歸因方式問卷。[8]采用Lefcourt等人編制的多維度――多歸因因果量表(The Multidimensional―Maltiattributional Causality Scale,簡稱MMCS)。MMCS包括兩個部分,分別涉及關于學業成就與人際關系的因果信念。總共有48個條目,24個涉及學業成就,24個涉及有關人際關系。每個部分又分成有關成功和有關失敗的12個條目。MMCS提出了四類可能的歸因,即:屬于內控性的能力和努力,屬于外控性的運氣與背景。最終評定可分別測查被試在以上四個維度上的內控或外控傾向明顯。從這個多維度量表可獲取多種得分,最常用的是總分,總分為外控性得分減去內控性得分,分數越高,外控性越高。
(3)自尊量表。[9]采用Rosenberg編制的自尊量表(Self Esteem Scale,簡稱SES)。該量表是國內外常用的自尊自評量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共10個項目,每個項目從“非常符合”到“很不符合”分為4 級,分值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3.結果統計
結果采用SPSS11.5統計軟件及AMOS7.0統計軟件做統計處理和模型建構。
二、結果
1.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歸因方式和自尊的相關矩陣及平均分、標準差
本研究以項目平均分標準差作為各觀測變量的得分。顯示大學生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人際外控、人際內控、學業外控、學業內控、自尊的相關系數及平均分、標準差(見表1)。
從表1可知:大學生自尊與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等心理指標相關達到顯著水平(p
2.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歸因方式和自尊的路徑圖
根據Baron和Kenny介紹的三步中介回歸法來確定自尊是否是歸因方式影響心理健康的中介變量,[10]指出必須要滿足三個條件:自變量與中介變量之間存在顯著相關;自變量與因變量必須相關;自變量對因變量的解釋量會因中介變量的介入而減少或消失。
本研究基于理論假設,采用AMOS7.0分析數據,通過路徑圖考察大學生歸因方式和自尊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效應及其效應的實現路徑。選取歸因方式中的學業外控、學業內控、人際外控、人際內控作為歸因方式的觀測指標,以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憂郁作為心理健康的指標,在此基礎上,構建了大學生歸因方式、自尊和心理健康的路徑圖(如圖1)。該模型絕對擬合指標CMIN/DF=1.732
從路徑圖上看,只有學業外控通過自尊影響心理健康。表1中可知,學業外控、學業內控、人際外控、人際內控與心理健康各指標均相關,與自尊也相關,自尊與心理健康各指標也存在顯著相關。從圖1中可以看到,學業內控、人際外控、人際內控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并不是自尊在起中介作用。只有學業外控對心理健康產生影響時,自尊是起中介效應的。
三、討論
對于歸因方式、自尊和心理健康三者之間的關系,系列研究表明,歸因方式各因子與抑郁得分顯著相關,消極的歸因方式對抑郁具有顯著影響,[11]并且歸因方式與大學生自尊顯著相關,[12]而自尊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13]以往研究表明,自尊在社會支持和心理幸福感之間起中介作用。[5]自尊在被接納感與心理健康兩變量之間起中介作用。[6]
在歸因方式和心理健康的關系上,目前國內外做過許多研究,研究表明,采取消極的歸因方式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癥,從而影響學習和生活。但是,也有研究從正面證實了那些積極歸因方式的人能夠更好的處理學業和生活中的事情,具有較為健康的心理。
在自尊和心理健康的關系上,本研究顯示,自尊和心理健康兩兩間呈顯著負相關,自尊與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三個心理健康指標存在非常顯著的負相關,即自尊越高,則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越低。這與陳建文、王韜,胡軍生、李長庚、王登峰和施章清、應賢慧、葉科的研究結果一致。[14-16]
在歸因方式與自尊的關系方面,本研究發現:自尊與人際內控、學業內控呈正相關,在成功時,將成功的結果歸因于能力努力等內部因素,有助于提高自尊心。而與人際外控、學業外控呈負相關。通過路徑圖可以發現,歸因方式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并非全由自尊的中介作用,只有學業外控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是由自尊這一中介變量引起的,學業外控者將成功歸因于運氣等外部因素,當出現問題時會感到不可控制,對改善目前境遇出現無能為力感,不利于個體自信心的確立,因而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綜上所述,歸因方式直接影響心理健康,只有學業外控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是通過自尊這一中介變量引起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視引導學生積極歸因,提高大學生的自尊水平。
四、結論
本研究得到以下結論:一是大學生的自尊與以強迫、人際關系敏感和抑郁為指標的心理健康存在顯著負相關,自尊水平越低,越易引發心理問題。歸因方式不同,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不同。內控型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發展,外控型容易產生心理問題。二是歸因方式直接影響心理健康,只有學業外控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是通過自尊這一中介變量引起的。
參考文獻:
[1][13]楊麗珠,張麗華.論自尊的心理意義[J].心理學探新,2003,23(4):10-16.
[2]劉皓明,張積家.自尊結構研究的發展趨勢[J].心理科學進展,2004,
12(4):567-572.
[3][14]陳建文,王韜.大學生自尊、自我統合與心理健康關系的初步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4,12(2):161-164.
[4][15]胡軍生,李長庚,王登峰.師范大學生自尊與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14(6):620-622.
[5]張敏,謝威士.提供社會支持與心理幸福感的關系:自尊的中介作用[J].社會心理科學,2007,22(1-2):63-68.
[6][16]施章清,應賢慧,葉科.大學生被接納感與心理健康:自尊的中介功能[J].心理科學,2009,32(2):456-458.
[7]Baumeister R F.Self-esteem:The puzzle of low self-regard[M].New York:
Plenum press,1993:55.
[8]汪向東.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增訂版)[M].北京: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3.
[9]汪向東,王希林.心理衛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
1993,(S1):318-320.
[10]Baron R M,Kenny D A.The moder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conceptual,strategic 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cal Psychology,1986,51(6):1173-1182.
篇5
關鍵詞:高校行政管理人員 心理健康 心理調適。
高校行政人員, 從廣義上講, 它包括學校各級機關從事行政管理的所有人員。從狹義上講, 它特指高校從事行政工作的人員。高校行政工作是協助高校領導總攬全局、溝通上下、推動各個職能部門協調運轉、為高校科研和教學服務的一項重要工作,高校行政工作人員則是使所有工作能夠正常運作的關鍵點。隨著高校擴招以及高校體制改革的進行, 許多的本科、碩士畢業生進入到了高校行政管理崗位,而且伴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行政管理人員的工作負荷加大,壓力也在逐漸增強,他們出現的心理健康問題也日益得到大家和社會的關注。
1 高校行政管理人員心理健康問題的表現。
在高校管理體制改革的不斷推進過程中,高校行政管理人員逐漸邊緣化, 壓力也日益嚴重,他們在工作過程中逐漸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心理健康問題。
1 . 1 職業倦怠。
職業倦怠是指當人們因工作量過大,工作時間過長,工作壓力過強等工作本身所導致的對個人的能力、精力以及資源的過度要求,從而導致工作者感到精力枯竭、筋疲力盡時,工作倦怠現象就產生了。本身枯乏的事務性工作會使很多行政人員在工作過程中無法實現自我價值,從而對工作敷衍,冷漠,產生厭倦的情況。
1 . 2 自我價值感不強。
高校行政管理人員其本質就是服務型的管理人員, 其主要任務是為全校師生服務,保證全校教學科研工作等正常開展。但是隨著大批本科生、碩士研究生躋身行政管理工作隊伍行列,他們長期從事簡單、繁瑣、枯燥的事務性行政工作,就容易產生自我失落、迷茫、甚至對工作的厭煩。從而影響他們形成積極的自我評價,自我價值感弱化,自我價值認同感降低。[ hi138\Com]
2 影響高校行政管理人員心理健康的歸因。
2 . 1 高校體制改革帶來的壓力。
隨著當前高等教育改革深入, 目前各高校行政管理崗位紛紛推出競聘制度, 實行雙向選擇,優勝劣汰。這使行政管理人員普遍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其中一些不能合理地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正確對待和接受眼前各種現實,自然會產生心理壓力。
2 . 2 經濟上的壓力。
高等教育是以更好地培養人才并且著眼于提高人才的質量為根本目標的,而非只追求經濟效益。近年來國家出臺的許多政策解決了教師的工資待遇、住房、醫療等問題,然而對于學校行政人員卻未制定相應的政策,這使得他們的收入相形見絀,心中的不平衡感會慢慢滋生出來,造成心理問題的產生。
2 . 3 工作上帶來的壓力。
高校行政工作人員基本上許多都是非教育管理專業, 他們寒窗十載, 學富五車,大多數人都有很大的抱負, 希望可以在工作中或工作的成績中獲得社會的肯定和實現自我價值。然而他們跨入了高校行政工作人員的行列,他們不僅荒廢了原來所學的專業,而且難以從費時費力的事務性工作中獲得成就感和幸福感。長此以往,必然會產生職業壓力和心理壓力。
2 . 4 角色認知不平衡。
教學與科研是高校的兩大中心任務,而行政管理系統僅僅是相應權力代表機構的執行機構。于是行政工作人員認為自己在高校里所處的不過是服務于人的配角,他們對自己角色的認知必然導致心理上的失落感。
3 高校行政管理人員心理調適策略。
針對目前高校行政管理人員出現的各種心理健康問題,我們必須從尋找根源出發, 制定相關的對策, 進行有效地心理調適,讓他們回復心理健康,這需要我們從多方面多渠道進行綜合調適。
3 . 1 調整思想認知, 找準角色定位。
在當前的形勢下,高校行政人員面對改革帶來的巨大壓力在思想認識上一定要調整好,找準自己的角色定位。從整體利益出發,高校只有改革,才能煥發新的生機,得到新的發展。并樹立起正確的名利觀和道義觀,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處理好奉獻與索取的關系。還要意識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和神圣性,要自我認同。
3 . 2 提高自身素質, 適應高校改革。
高等教育管理并不僅僅是一般的行政管理,而是兼有學術管理和行政管理雙重職能的一門學問,要探索其中的規律性就必須認真地學習和實踐。努力研究和探索教育理論,從而提高自身的能力素質。
3 . 3 辯證看待名利,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行政管理人員要樹立正確的名利觀。多在加強修養上下功夫,少在經濟收入上比多少;多在提高素質下功夫,少在職務提升上比快慢;多在工作業績上下功夫, 少在權力大小上比高低。因此,高校行政工作人員應把人生的價值標尺放在多為全校師生辦實事、辦好事上,應盡量為學校的教學、科研工作考慮。
3 . 4 注重人際關系, 優化高校環境。
據調查, 和諧人際關系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抗挫折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高校行政人員要想獲得自我價值的認可,就必須通過自我個性的成熟完善,提高個人魅力,建立和諧的人際社交圈。要待人真誠, 尊重他人; 不斷反省自己, 正確認識自己,虛心接受他人的意見和建議;掌握人際溝通的技巧,從而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緩解心理障礙和壓力。
學校環境是行政人員最經常也是最重要更是最直接的工作與生活場所,學校環境不理想最容易引起他們的行為受挫感。作為學校領導,要深入了解行政人員的實際需要和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激勵方式,提高行政人員的心理滿意度,使他們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使他們有一種安全感, 從而心情舒暢地工作;要創造條件使每位行政人員都有獲得工作上成功的可能,從而得到一種自我價值認同感, 更有效地釋放教師的心理壓力;幫助行政人員確立合適的個人目標,同時在他們成功、失敗時引導正確歸因,保持心理平衡;學校領導還要致力于優化校園人際關系,營造一個融洽、和諧的工作環境,幫助行政人員調整自身的心理環境,從而更有效地進行心理調適。[ hi138/Com]
參考文獻
[1] 魏曉麗。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人員工作倦怠淺析[J/OL]jxedu.gov.cn,2007-09-13.
[2] Capel.S.A.Stress and Burnout in colleges[M].European Journal of TeacherEducation,1992.15:197~211.
[3] 陳高山,黃希庭。青年教師自我價值感及其培育方法[J].高等教育研究,1999(1)。
[4] 覃義貴。試論自我價值感[ J ] .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4)。
[5] 熊川武。學校管理心理學[M].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98~101.
篇6
關鍵詞:合理膳食;健康教育;飲食行為
現今社會食品安全事件不絕于耳。各種讓人痛心疾首的食品安全問題成為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一顆毒瘤,很大程度上影響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給人民群眾造成較大的心理負擔,使下一代的健康發育成長有了更嚴峻的考驗。
一、小學生合理膳食健康教育亟待重視
既由于社會現狀,食品的各種隱憂,也由于隨著社會的進步,生活條件更為優越,青少年在物質充裕的環境下,食物有了更多的選擇,但孩子卻缺乏健康的意識。如何引導孩子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對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項重要的課題。
1.社會飲食衛生安全問題頻現
“三鹿”問題奶粉、地溝油、問題銀魚用福爾馬林、洋快餐速生雞、雙匯瘦肉精、雀巢致癌嬰兒食品、催熟芒果、染色饅頭、萬能牛肉膏、毒生姜、墨汁紅薯粉、零食糕點膨化劑……諸多食品問題事件不絕于耳,食品衛生安全的公信力已經到了如履薄冰的地步。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青少年一代的健康發育和成長令人擔憂。
2.青少年兒童飲食行為習慣現狀令人擔憂
隨著生活條件的不斷改善,家庭對子女物質上的給予過于遷就順從,而父母長輩寵溺孩子,往往對孩子的飲食喜好也十分遷就,孩子飲食健康意識低,不清楚什么樣的食物對自己的生長發育有益,往往單純依靠味覺去選擇食物。致使大多數孩子養成偏食、挑肥揀瘦,多吃零食,少吃蔬菜、水果、米飯等營養食品的飲食習慣。再加上食品安全問題頻現,在各種隱憂之下,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在飲食上有了更多讓人憂心的狀況。孩子養成健康的飲食行為和習慣,對其身心健康發展十分重要。對小學生如何養成健康的飲食行為,進行合理膳食健康方面的教育,十分必要。
二、針對現狀對學生進行合理膳食健康知識教育
隨著社會的發展,家長對孩子的健康發育和成長也更為看重。如何引導和教育孩子,從小形成正確的飲食觀念,養成健康的飲食行為和習慣,成為教育工作當中的重要部分。
1.找準時機,對學生進行膳食健康教育
要讓孩子形成正確的飲食觀念和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首先要讓他們明白膳食健康的重要性,才會在自己平時的飲食當中更加注意。對小學生的膳食健康教育不能依靠生硬的課堂講說,更多的時候要找準時機,利用身邊的例子或者真實事件對孩子進行教育。如在社會上出現食品安全問題時,可以適時地以之為切入點,向學生講解關于食品安全和飲食健康方面的知識;又或者以身邊某某小朋友不注意飲食健康,隨便吃街邊小吃以致腸胃不適等實例進行分析講解,用反面教材加強學生的注意程度。
2.膳食健康教育必須家長配合
父母是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的第一導師,在飲食習慣上的養成也是一樣,孩子的飲食習慣很多是向父母學習的。因此膳食健康的教育,離不開家長的配合。教育工作者在膳食健康教育這一問題上,要多與家長溝通,經常與家長交流學生在學校和家中的飲食情況和習慣,向家長灌輸青少年膳食健康方面的有關知識。只有家長和老師相互合作,才能更大程度上保證學生的飲食習慣得到更好的指引,這樣,學生在學校能得到老師的教育,在家中亦能有父母管教和約束。
3.身教重于言教
在生活當中我們不難發現,假如父母喜歡吃零食,那小孩就一定也經常吃零食,而假若父母較為注重飲食健康,在日常飲食當中少接觸油炸、肥膩的食品,那孩子們也能對這一類食品很少接觸。小學生還處于發育階段,各種行為動作仍然處于學習模仿階段,孩子在飲食上會不自覺地模仿父母并形成自己的習慣。作為教育工作者,要讓家長明白身教的重要性,在平時的飲食上做到以身作則,不能一邊在言語上對孩子說教批評,一邊自己又在行為上“犯錯”。
4.經常提點,反復教育
篇7
關鍵詞: 幼兒教育飲食習慣養成方法
目前,許多幼兒在吃飯的時候挑自己喜歡的吃,其他食物都不吃。也有的幼兒只喜歡吃某種食物,或者某種食物一點都不吃,有的甚至還不喜歡吃飯,一吃飯就說肚子疼。這些不良的飲食習慣會直接導致幼兒營養的失衡,營養的缺失,影響幼兒的生長發育。偏愛肉食的幼兒還會形成肥胖體質。偏食的幼兒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正常的幼兒智力發育指數要比偏食幼兒高14分。或直接導致抵抗力差、易生病,由于飲食不均衡,偏食、挑食的幼兒不能很好地吸收營養元素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因此更容易生病,經常會感冒、發燒,而且生病持續較長一段時間,另外偏食、挑食、厭食還較容易引發貧血、佝僂病等營養缺乏的相關疾病,甚至會使幼兒產生性格上的偏差,更容易出現攻擊。因此,我們必須認真研究這個問題,努力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為幼兒一生的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一、不良飲食習慣的成因
1.家長的溺愛。
現在的孩子大多數都是獨生子女,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特別是一些爺爺奶奶,對于孩子過分溺愛,要吃什么就買什么,每頓都要準備孩子喜歡吃的菜,班級里有個小朋友挑食、厭食現象非常嚴重,有時沒有喜歡的菜幾乎就不吃,一到放學奶奶準備好小零食給孩子吃,這種現象幾乎每天都會上演,我和孩子的家長進行了交流,孩子的奶奶也覺得孩子在家很挑食,為了讓孩子多吃菜,每頓都要準備孩子喜歡的食物,最近孩子喜歡吃肉,就做紅燒肉、肉末燉蛋、小餛飩等,所有能把肉變成菜的法子都想遍了,孩子吃厭后馬上再換一種食物,久而久之造成了孩子嚴重的挑食、偏食現象。可是溺愛孩子的奶奶認為孩子不想吃就不要吃了,沒關系。還有的幼兒在家一直是由爺爺奶奶喂了才肯吃,自己在家幾乎不動手,這也導致幼兒獨立吃飯的能力很弱,有的幼兒快升入中班了,勺子都不會正確使用。
2.家長的負面榜樣影響。
有的家長本身就很挑食,而學前幼兒的模仿能力很強,看見父母不喜歡吃哪些食物,幼兒也會拒絕嘗試這些食物,有的家長還會一邊吃飯一邊看電視,可以說家長的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了孩子,孩子看到、聽到后就會產生同樣的行為習慣。
3.家長的忽視。
現在的家庭,大多數幼兒的父母都在上班,快節奏的工作與生活使得家長往往只重視幼兒期的孩子是否吃飽,是否穿暖,對于孩子不良的飲食習慣并未及時發現,等到開始重視的時候,孩子不良的飲食習慣已經形成了,而且有的家長在幼兒哭鬧的時候喜歡讓幼兒吃點小零食,避免孩子繼續哭鬧,有的家長把零食作為獎勵,如表現好了買薯片、肯德基、糖果之類的給幼兒吃,幼兒多吃了零食往往就對米飯、蔬菜等失去了興趣。
4.飲食環境的影響。
人多嘈雜、不安靜的環境不利于幼兒進餐,學前幼兒的注意力發展特點決定了孩子易于被周圍的事物吸引,當孩子注意力集中到其他的事物上,孩子就不能專心地進食,從而影響到孩子良好飲食習慣的養成。
二、如何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1.在教學活動中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教師應根據不同年齡層次的幼兒及幼兒的興趣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進行教育,同時要創造機會讓幼兒實際地參與到活動中去,真實地感受到健康飲食習慣的重要性。如:小班“不挑食”引導幼兒通過兒歌知道挑食對身體的危害,不挑食,什么都吃才會身體健康;中班“認識各種食物”在認識了解各種食物的過程中引導幼兒養成什么都愛吃的飲食習慣;大班“我們的種植園”讓幼兒參觀種植園,觀看蔬菜瓜果的種植過程,參與到種植糧食、蔬菜的活動中,為蔬菜瓜果澆水,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從而知道各種食物來之不易,要珍惜糧食,不浪費糧食。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觀看視頻,圖片,感受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帶來的危害,了解健康飲食的重要性。
2.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剛開學的時候,每天吃午餐時,我發現小朋友們吃飯時浪費現象比較嚴重,經常會把自己不喜歡吃的飯菜倒掉。為了減少這種浪費現象,在午餐后,我讓幼兒觀看和吃飯有關的動畫視頻,通過生動形象的視頻讓幼兒學習正確的吃飯方法,通過故事讓幼兒明白挑食不利于身體的健康發展,而糧食是農民辛苦種出來的,飯菜是廚師叔叔辛苦做出來的,要珍惜他人的勞動成果,幫助幼兒養成不浪費、不挑食的好習慣。
3.整合社區、家園的各種資源開展活動,培養幼兒良好的飲食習慣。
社區、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兒園應充分利用這一資源,開展良好飲食習慣的宣傳活動,發動家長一起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家長也是最重要的老師,起著榜樣作用,家長良好的飲食習慣會讓幼兒感同身受,可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教師也要通過家園欄、班級博客主頁、家長會形式等向家長宣傳健康飲食的重要性,向家長宣傳科學健康的飲食習慣,及時與家長溝通孩子在園的種種表現,以及在家的情況,做好雙向的交流溝通工作,做到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4.結合主題活動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
篇8
【關鍵字】:飲食現狀; 傳統飲食文化; 運用
【中圖分類號】TS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2012年7月20日,中國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控媒體交流論壇在北京舉行。指出“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在中國所有疾病負擔中所占比重約為69%”,并指出飲食問題是慢性病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所以倡導健康的飲食習慣,改變不健康的飲食現狀,是我們當前的主要任務。
1. 中國當代飲食現狀
1.1飲食養生熱潮魚目混雜,難辨真假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精神文明不斷豐富,中醫傳統文化更加深入人心。人們追求的不再是“吃飽”,“吃貴”;而是“吃得衛生”、“吃得精”、“吃出健康”。也不再是“有病才醫”,而是“未病先防”、“延年益壽”。于是,養生熱潮接踵而至,電視里養生節目盛行,互聯網上各種養生網站相繼出現,許多不法分子趁機而入,不少消費者也因此受到傷害,同時出現了許多荒謬的現象,如張悟本: “綠豆包治百病”,綠豆價格瞬間在各個城市瘋長。
1.2飲食多元化
飲食多元化即“食物種類豐富”、 “各少數民族飲食文化融合”和“各國飲食文化融入”。 食物種類豐富是指食物、飲品多樣化。隨著農業發展,蔬菜大棚的出現使食物不再受季節局限,冬季仍可吃到夏季盛產的蔬菜;新興食物豐富了食物種類;添加劑的應用使許多食物得以長期儲存;速凍技術的發明和交通運輸發達使許多食物得以長期保存并遠程運輸;新興飲品啤酒、奶茶、果汁、咖啡、碳酸飲料等的出現豐富了我們的“飲生活”。
我國各少數民族的飲食習俗成為當代飲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藏族的糌粑、維吾爾族的烤羊肉串、蒙古族的手抓肉、白族的乳扇等。飲品有青稞酒、藤酒、馬奶酒、酥油茶等。隨著經濟、飲食的全球化,許多外國美食成為中國飲食的重要部分,如漢堡、炸雞腿、炸薯條、比薩餅、可口可樂、咖啡等,目前,麥當勞在華門店數量超過1400家,而這類店正是油膩、高脂肪、高膽固醇食物的來源。這些“洋快餐”以肉食為主,植物性食物極少,其飲食結構極易引發各種慢性病,對人體健康的危害極大。還有不少國家的飲食文化也融入中國,如韓國料理、意大利牛排、日本壽司等。
1.3食品安全問題
食品安全即食物種植、養殖、加工、包裝、貯藏、運輸、銷售、消費等符合國家要求,不存在可能損害或威脅人體健康的物質危及消費者及其后代的隱患。[1]近年來,許多不法分子違背食品安全法生產、加工和銷售各種危害人體健康的食品,各種食品安全事件被頻頻曝光,食品安全隱患日趨惡化。安全衛生是飲食的前提,只有安全衛生得到保障才能追求飲食的營養、質量。食品安全問題包括以下幾點:
1.3.1食品生產過程
動物在養殖過程中食用不合格的飼料,人們食用該肉類后引發高血壓、心臟病、肥胖等危害,如“瘦肉精事件”;蔬菜水果種植過程中農藥、化肥的大量使用使毒物殘留食物中,人們進食后引發急慢性中毒等,如青島連發的韭菜農藥超標致食用后中毒事件;水果中各種化學制劑的使用如催紅素運用于西瓜、番茄等。
1.3.2食物加工過程
食品加工過程中為改善食物的色、香、味,達到防腐、抗氧化等目的,許多廠家非法濫用防腐劑、染色劑、香精,如“三聚氰胺奶粉”,此外,為了節約成本選用變質且被污染的食物導致胃腸道疾病、急慢性中毒,如 “病死禽畜肉類加工”。
2.現代不良飲食習慣對健康的影響
2.1飲食不潔
《金匱要略》:“穢飯、餒肉、臭魚食之皆傷人”意指腐敗變質的食物不宜食用,食之有害。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我們的飲食方式突破了傳統的自給自足模式,有錢便能吃到各種美食,然而,許多企業為了利益違背食品安全衛生法,銷售不合格產品,導致許多細菌被我們吃下去,如選用腐敗、變質的食材,食用這類食品輕則腹瀉,重則中毒。飲食不衛生是當代社會的一大不良現象。
2.2飲食不節(飲食無時和食量無節)
一日三餐應遵循早吃早,午吃飽,晚吃少,然而現代生活都習慣晚吃好、吃多,生意應酬、朋友聚會、團圓飯都在晚上。中醫認為晚上屬陰,機體處于抑制狀態,功能較弱,此時腸胃消化能力和機體對營養需求較少,若大量進食,會加重腸胃負擔,輕則失眠,重則導致肥胖、胃腸道和心血管疾病。食量無節即暴飲暴食,隨著飲食多元化的發展,我們可以吃到各個地區、民族、朝代、國家等各種風味美食,這就是我們暴飲暴食的根源。“飲食自倍,腸胃乃傷。”暴飲暴食導致消食積滯,損傷腸胃,引起各種慢性病。因此,這樣的飲食方式有待改進。
2.3飲食偏嗜
互聯網上曾盛行:“我辛辛苦苦爬到食物鏈頂端就是為了吃肉的。”這正體現了飲食偏嗜的現象,部分人忘記了中國傳統膳食結構,主食由谷物轉為油炸食品、肉食、甜食、辣食、冷食、燒烤、油炸、膨化食品、酒等高脂肪、高熱量、低纖維素的飲食。飲食偏嗜是肥胖的主要原因,而肥胖是各種慢性病的主要誘因。
3.傳統飲食文化對當代人群的指導
面對當代不健康的飲食環境,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傳統飲食文化的優越性,堅持傳統飲食習慣應做到以下幾點:一、未病先防、建立正確的飲食養生觀。二、堅持平衡膳食結構、補充人體所需氣血精津液營養。三、健脾養胃、調理陰陽、三因制宜。四、改變不健康的飲食習慣:按時規律進食,遠離不健康的食品。五、辨證進食,根據自身體質合理搭配飲食,真正實現飲食養生。
4.中醫傳統文化指導健康飲食運用
傳統飲食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以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為理論基礎,通過整體觀和辨證進食方法,堅持“審因施食”、“三因制宜”、“辯證用膳”的平衡膳食觀;遵循“陰平陽秘”的健康觀;“藥食同源,寓醫于食,去除誘因,健脾調胃”的養生觀,[2]使機體維持動態平衡,以達到預防疾病,延年益壽的目的。幾千年的實踐證明中醫理論指導下中國傳統飲食方法是最科學的飲食方法。
面對當前各種不健康的飲食現狀,我們應當呼吁廣大人民群眾傳承中醫傳統飲食文化,積極改善我們不健康的飲食生活方式,對此我們將以兩條路線指導人們健康飲食。
第一條是“社區路線”,通過社區醫療護理開展健康飲食咨詢,弘揚傳統中醫飲食習慣,使中醫飲食養生觀念深入人心。近年來,社區護理在中國發展蓬勃,其上門進行健康教育,更是惠及社區各個家庭。我們可以先對社區醫護人員進行培訓,使其掌握中醫傳統養生知識,然后開展健康咨詢,接受別人飲食咨詢或主動上門服務,醫護人員應該熟練掌握并運用中醫理論及技能,熟知一些常食食物和家常菜養生功能,進而能夠幫助咨詢對象全面分析,介紹相應飲食食譜、指導其宜食宜忌。
第二條是“餐飲路線”,是通過飲食養生餐飲店直接傳播中國飲食養生食療和藥膳文化。培訓相應的廚師,制定養生菜譜;培訓點菜員,使之能夠對客人的養生目的和身體現狀進行分析,介紹相應的食補菜譜供顧客選擇,同時向顧客介紹平常飲食生活宜食宜忌。
通過以上兩條路線,科學的指導人們健康飲食,從而提高全民身體素質 ,以達到預防疾病,延年益壽并且推廣中醫文化的目的,使老百姓真正了解中醫文化。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 獨立學院 飲食健康 重要性
獨立學院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推廣過程中的產物。通過校企合作的方式,公辦高校利用自身師資和無形資產與社會力量(包括企業、事業單位,社會團體或個人和其他有合作能力的機構)的有形投資合作開辦的獨立于母體高校之外的本科層次新型高等教育機構,簡稱為獨立學院[1]。獨立學院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學科設置偏重于文綜學科,相對缺少理科學科。
膳食健康又稱膳食平衡,是指膳食中所含營養素種類齊全、數量充足、比例適當,且與人體的需要保持平衡,不會過多攝入熱量。膳食健康的目的是促進人體正常發育,確保各組織器官和機能正常活動,提高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進而提高工作效率,延長壽命。
一、大學生飲食健康現狀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正是身體發育完全的關鍵時期,健康的飲食習慣和良好的營養狀況是其以后身體健康的基礎,同時關系中華民族未來的整體素質。合理飲食對于促進大學生健康與學習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近年來各學校對飲食健康教育越來越重視[2-4],各大高校極其重視在大學生中開展飲食與健康相關課程和活動。身體的生長發育、生命活動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都有賴于體內的物質代謝,身體在物質代謝過程中必須不斷從外界攝取一定數量的食物,才能促進生長發育、增強體質、增加免疫功能、預防疾病、提高工作效率和運動能力等。大學階段正是學生身體成長趨于成熟的關鍵時期,對營養的要求比較高,合理健康的膳食能促進身體健康發育。
但是,當代大學生普遍缺乏膳食健康知識,飲食消費行為基本處于盲目狀態,隨意性較大,能按科學方式對待飲食的學生更是少之又少。目前,大學生存在的膳食健康與營養問題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1)膳食健康知識缺乏:大學生現有的膳食營養知識基本來自中學生物、電視、雜志及家庭教育,大學尤其我校幾乎沒有適當的渠道獲得科學系統的膳食健康與營養知識。絕大多數同學不了解每天應該攝入哪些食品滿足對能量、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及礦物質等營養素的需要,這些營養素主要存在于哪些食物中,對食品的選擇大多憑嗜好和傳統觀念。(2)飲食行為不良:高校學生普遍存在不良的飲食行為,不吃早餐、暴飲暴食等現象普遍。大多數同學的早餐為牛奶、雞蛋、包子和面包,部分同學飲食沒有規律尤其周末早午餐合為一餐,挑食、偏食、平時節約星期天飽食一頓等,很多同學只有在生病的時候才會特意調整飲食。(3)營養觀念偏頗:由于大多數學生家長沒有系統學過膳食營養與健康知識,在指導孩子飲食方式和營養攝入方面存在許多傳統的錯誤做法。
二、調查情況
為了了解我校學生目前飲食營養情況及膳食健康知識等情況,我們通過訪談及調查問卷等方式,對我校學生的“飲食營養與膳食健康知識”做了一次全面了解與分析(見表一)。調查內容涉及日常飲食習慣、膳食健康的基本知識等。我們在全院范圍內發放了300份調查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90份。結果顯示,目前我院學生飲食習慣不均衡占34.67%;對于基本的膳食營養知識相當缺乏,不到20%的學生了解一般的飲水、果蔬等基本的健康飲食知識;54%的同學認為飲食習慣很重要,說明我院學生還是比較重視飲食健康問題的。對于學校開展膳食健康教育的情況,超過48%的學生認為學校幾乎無任何相關的健康教育課程,只有少之又少的一些相關的宣傳活動。對于學校開設《膳食健康與保健》課程的態度,超過51.67%的學生表示會選這門課程,39%的學生視情況而定,9.33%的學生表示不會選這門課,由此可見,學生對這門課程的需求非常大。
根據上表調查問卷的數據我們知道,我院超過51.67%的學生表示有興趣選《膳食健康與保健》這門課程,可見學生對這一領域知識的渴求。結合調查問卷的內容,分析學生的實際需求,在研究我院大學生膳食與健康的基礎上,同時為了實現該課程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目標,本課程主要內容可以分為以下幾大模塊:
(1)食品與健康問題:主要包括3個部分的內容:①食品與健康;②食品的保健功能及各種保健食品簡介;③常見食物的營養成分及一些食品的化學污染。通過這一部分內容的學習,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吃及平衡飲食的重要意義,以及如何科學合理地安排飲食才能保證身體獲得均衡的營養。
(2)藥食同源問題:介紹常見疾病的食療方法和飲食注意原則,使學生明白食療重于藥療,并能夠有意識地在日常生活中通過飲食調理身體、強壯體魄。
(3)中國傳統飲食學習:介紹我國的菜系、各地的民族特色小吃,尤其鼓勵學生親自介紹本民族、本地區的民俗習慣、飲食文化和特色小吃,使學生比較全面地了解豐富的中華飲食文化,增強學生的民族意識、民族自豪感及愛國情懷,并通過特色菜肴的制作視頻進行實踐演示和視覺沖擊,豐富課堂教學形式,激發并培養學生動手烹飪的興趣和能力。
通過這門課程的學習,改善自己的飲食習慣,學會合理飲食,培養“合理膳食、平衡營養、以食促健”的健康群體飲食理念。
參考文獻:
[1]潘愚元,吳玫.獨立學院的崛起、問題與前景[J].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04,1(1):1-3.
[2]陸少明.論學校開設飲食課程.現代中小學教育,2003,10:20-22.
篇10
所謂良好的飲食習慣,是指能在日常飲食中,做到家庭平衡膳食的4條基本原則,即食物多樣化、均衡性、適量和個體化原則,并將這種飲食行為變成自己的習慣。
培養良好飲食習慣的7個原則
吃多樣化食物,不挑食、偏食。
世上沒有任何一種食物可提供人體所需的全部營養素,因此必須吃多樣化食物,挑食、偏食會妨礙孩子獲得全面營養。若有些孩子僅僅對個別食物有所挑剔,家長可從同一食品組選擇其他食物代替,但嚴重的挑食、偏食,如不吃葷菜或蔬菜等,則必須予以糾正。每日菜譜應包括5個營養性食品組,缺一不可。
均衡地吃各類食品,不要愛吃的多吃,不愛吃的少吃。
不同食物具有不同的營養成分,機體對各類營養成分都有量的要求,攝入多了或少了都不行。如果我們愛吃的多吃,不愛吃的少吃,雖然表面上食物種類很豐富,但從營養素的量來看就會發生偏差,破壞了營養素的平衡。應按比例攝入各組食物,并注意同組食物之間的搭配,如粗細糧搭配、深色與淺色蔬菜搭配、魚禽肉類的搭配等。
按時用餐,不要在餐間多吃零食。
一日三餐是我們攝入營養的主渠道,這符合人體消化系統的生理特點。若餐間多吃零食就會影響正餐時攝入食物的數量。孩子下午放學以后可以吃一些點心,但數量不宜太多。
三餐饑飽適度,不要不吃或少吃早餐和午餐。
一日三餐總熱能應為早餐和晚餐各占30%,午餐占40%。不吃或少吃早餐會影響身體健康,體力下降,影響大腦的正常活動。如果午餐馬馬虎虎吃一點,晚餐就會進食過度。此外,節假日和家庭宴會都應適度進食,不要大吃大喝,更不要狼吞虎咽,否則會損害胃腸道正常消化功能,甚至造成嘔吐或消化不良。
飲食清淡,不嗜好油炸、糖果、冰淇淋及含糖飲料等高能量食品。
兒童一天總熱能有一半以上應來自于糧食,約1/6來自于蛋白質,從油脂中獲得熱能只應占1/4。過多攝入重油食品或糖,不僅會使熱能攝入過高,還會增加兒童發生高血壓、高血脂、肥胖、冠心病等現代文明病的危險;且由于過于甜膩而難以消化,又因缺乏膳食纖維而影響消化功能,引起消化道疾病,如便秘、胃炎等。
要選擇適合體質的食物,不要單憑口昧挑選食物。
食物可以養人也可傷人,譬如脾胃虛寒兒童貪吃生冷食品常會引起腸胃不適或腹瀉;內熱較重兒童嗜好油炸食品或吃羊肉火鍋常會引起口舌潰瘍或大便干結。這是因為食物屬性與兒童體質不相符合。家長應熟知食物的溫涼屬性,提供與孩子體質相一致的食物,同時還要根據季節變換調整食物。
要文明用餐,不要在用餐時看電視、看書、玩耍或大聲交談。
就餐環境要安靜,培養細嚼慢咽的習慣。輕松舒緩的音樂有利于使人保持愉快的情緒。父母可在餐桌上結合菜肴講些能促進兒童食欲的話,或介紹營養知識。餐桌不是糾正兒童不良飲食習慣的場所,應加強平時的教育,不要在就餐時訓斥孩子。
給父母的建議――
規范孩子的攝食行為。孩子的攝食行為是出生后就有的,但是良好的攝食行為并不是天生的,需要從小培養和建立。家庭在喂養孩子的實踐中,需要規范孩子的攝食行為,告訴孩子應該吃什么,不應該多吃什么,要告誡孩子學會控制自己不健康的飲食欲望,逐步確立良好飲食行為。并讓孩子在家庭的表揚和鼓勵中,逐步糾正不良習慣,積累和固化良好的飲食行為,在不知不覺中演變為自己的飲食習慣。家庭成員統一喂養主張。一歲
以后是培養良好飲食習慣的關鍵時期。家長,尤其是具體喂養者,對幼兒的攝食行為有著直接的影響。喂養者應經常和家庭中的其他人員一起商討如何來喂養孩子,科學育兒知識是家庭在喂養孩子方面達成共識的基礎,應避免不同的喂養主張干涉孩子良好飲食習慣的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