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生物學技術范文
時間:2023-03-27 01:33: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分子生物學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分子生物學技術:可應用于遺傳性疾病的研究和病原體的檢測及腫瘤的病因學、發病學、診斷和治療等方面的研究提高到了基因分子水平。
生物學定義:生物學是研究生命現象和生物活動規律的科學。據研究對象分為動物學、植物學、微生物學、古生物學等;依研究內容,分為分類學、解剖學、生理學、細胞學、分子生物學、遺傳學、進化生物學、生態學等;從方法論分為實驗生物學與系統生物學等體系。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醫學檢驗
隨著基因克隆技術趨向成熟和基因測序工作逐步完善,后基因時代逐步到來。20世紀末數理科學在生物學領域廣泛滲透,在結構基因組學,功能基因組學和環境基因組學逢勃發展形勢下,分子診斷學技術將會取得突破性進展,也給檢驗醫學帶來了嶄新的領域,為學科發展提供了新的機遇。
1 分子生物傳感器在醫學檢驗中的應用
分子生物傳感器是利用一定的生物或化學的固定技術,將生物識別元件(酶、抗體、抗原、蛋白、核酸、受體、細胞、微生物、動植物組織等)固定在換能器上,當待測物與生物識別元件發生特異性反應后,通過換能器將所產生的反應結果轉變為可以輸出、檢測的電信號和光信號等,以此對待測物質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從而達到檢測分析的目的。
分子生物傳感器可以廣泛地應用于對體液中的微量蛋白、小分子有機物、核酸等多種物質的檢測。在現代醫學檢驗中,這些項目是臨床診斷和病情分析的重要依據。能夠在體內實時監控的生物傳感器對于手術中和重癥監護的病人很有幫助。
Skladal等用經過寡核苷酸探針修飾的壓電傳感器檢測血清中的丙型肝炎病毒(HCV)并實時監測其DNA的結構轉錄和聚合酶鏈式反應(PCR)擴增過程,完成整個監測過程僅需10 min且裝置可重復使用。
Petricoin等用壓電傳感器研究了破骨細胞生成抑制因子(OPG)和幾種相應抗體的相互作用,研發出可快速檢驗血清中OPG的壓電免疫傳感器。
Dro-sten等報道了檢測神經遞質的酶電報,將電極放置在神經肌肉接點附近可實時測定并記錄鄰近的神經元去極化后所釋放的遞質谷氨酸。
2 分子生物芯片技術在醫學檢驗中的應用
隨著分子生物學的發展及人們對疾病過程的認識加深,傳統的醫學檢驗技術已不能完全適應微量、快速、準確、全面的要求。
所謂的生物芯片是指將大量探針分子固定于支持物上(通常支持物上的一個點代表一種分子探針),并與標記的樣品雜交或反應,通過自動化儀器檢測雜交或反應信號的強度而判斷樣品中靶分子的數量。
在檢測病原菌方面,由于大部分細菌、病毒的基因組測序已完成,將許多代表每種微生物的特殊基因制成1張芯片。通過反轉錄可檢測標本中的有無病原體基因的表達及表達的情況,以判斷病人感染病原及感染的進程、宿主的反應。由于P53抑癌基因在多數腫瘤中均發生突變,因此其是重要的腫瘤診斷靶基因。
Nam等人將硅基質上合成的寡核苷酸芯片用于血清樣品中的丙型肝炎病毒分型。3 分子生物納米技術在醫學檢驗中的應用生物活性物質的檢測有很多種方法,其中,以抗體為基礎的技術尤其重要。免疫分析加上磁性修飾已成功地用于各種生物活性物質和異生質(如藥物、致癌物等)的檢測。將特異性抗體或抗原固定到納米磁球表面,并以酶、放射性同位素、熒光染料或化學發光物質為基礎所產生的檢測與傳統微量滴定板技術相比具有簡單、快速和靈敏的特點。
Van Helden等將抗體連接的納米磁性微球與高效率、快速的化學發光免疫測定技術相結合的自動檢測系統,則成功地用于血清中人免疫缺陷病毒1型和2型(HIV-1和HIV-2)抗體的檢測。另外,用于人胰島素檢測的全自動夾心法免疫測定技術也已建立,其中亦用到抗體、蛋白納米磁性微粒復合物和堿性磷酸酶標記二抗。
4 分子蛋白組學在醫學檢驗中的應用
當前有關分子蛋白質組學的大量研究成果喜人,但一大部分結論是眾說紛紜、甚至是互相矛盾。一些經典的腫瘤標志物卻無法在當前以表面增強激光解析離子化-飛行時間質譜(SELDI-TOF-MS)技術為代表的蛋白質組學技術中體現出來。可能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SELDI-TOF-MS技術自身的限制性,包括敏感性、重復性以及使用當前設備對每個峰值蛋白確認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是實驗設計及對照組選擇是否恰當,某個蛋白組模式反映的是腫瘤的特異性,還是炎癥反應,或是代謝紊亂等無法定論;另一方面是不同實驗室結果可比性、標本處理過程的差異無法探究。只有這些問題得到解決, SELDI-TOF-MS技術在檢驗醫學中才能發揮革命性作用。
5 分子生物學技術在醫學檢驗發展中的趨勢
檢驗醫學中的分子生物學技術發展趨勢有二:一是定量PCR;二是PCR的全自動化,如應用擴增與檢測于一體的一次性試驗卡,可較好地解決PCR污染問題。除PCR以外的體外基因擴增技術如連接酶反應(LCR),鏈置換擴增系統(SDA),轉錄擴增系統(TAS),自限序列擴增系統(3SR),QB復制酶擴增系統等技術也將由科研進入臨床。分子生物學技術的標準化和質量控制引起了廣泛關注,特別是衛生部頒發的PCR實驗室管理辦法對PCR技術應用的健康發展起到了關鍵作用。為解決PCR交叉污染問題,從標本制備到檢測的全封閉系統及相應的自動化儀器已在國內逐步普及。
結語:通過對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在醫學檢驗中的作用的研究,可以證明,不管是從什么角度看待這兩門看似毫不相關的學科,其實有著莫大的聯系。二者如果能很好的結合運用,將會為醫學與生物學帶來許多好處,并且可以相互發展,相互進步。
參考文獻:
[1] 黃蓮芬. 分子生物學在醫學檢驗中的應用[J]. 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 2011(16)
[2] 張學艷,王軍. 分子生物學技術在檢驗醫學中的應用[J]. 中國醫學裝備. 2008(07)
[3] 王海英. 分子生物學技術在醫學檢驗中的應用進展[J]. 當代醫學. 2011(06)
[4] 宮春勇. 淺談醫學檢驗向檢驗醫學的轉變[J]. 華北國防醫藥. 2010(S1)
篇3
【摘要】 在文獻檢索的基礎上,對近10年來在中藥作用機理中主要應用的分子生物學技術——核酸分子雜交技術、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技術、差異顯示PCR技術和DNA陣列技術的基本原理、應用實例、優勢與不足做了概述,并對未來的中藥機理研究技術、方向和前景做了展望。
【關鍵詞】 分子生物學技術;中藥;作用機理
中藥自古以來就是我國人民防治疾病的主要武器,對中華民族的生存與繁衍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長期的醫療實踐累積了寶貴而豐富的經驗,并與中醫學共同形成了一套完整獨特的理論體系。但如何用現代科學技術語言闡釋其作用機理,提供科學依據,使其廣為世界接受是一重大難題。近年來,分子生物學技術的發展,不僅根本性地改變了生命科學的研究方式,也為中藥的作用機理研究提供了有力工具和良好的發展契機,使得中藥基因轉錄水平的機理研究成為可能。筆者對近10年來有關分子生物學技術在中藥基因轉錄水平作用機理研究中的應用綜述如下。
1 核酸分子雜交技術
核酸分子雜交技術是分子生物學的基本技術之一,基本原理是具有一定同源性的2條核酸單鏈在一定的條件下按堿基互補原則退火形成雙鏈。雜交的雙方是待測核酸序列及探針。其中將核酸提取分離后在體外與探針雜交的是印跡雜交,直接在組織細胞內進行的是原位雜交。
中藥作用機理研究中較早常用的有RNA印跡雜交(Northern blot),點雜交(dot blot)和原位雜交。二仙湯是治療婦女更年期綜合征、抗衰老的名方,具溫補腎陽、瀉相火、調沖任功能。廖柏松等[1]采用Northern blot對18月齡雌性大鼠下丘腦內阿片肽的基因表達水平進行研究,結果表明,二仙湯組β內啡肽前體阿黑皮素原和腦啡肽原的mRNA水平明顯升高,達到未衰老前水平。沈小珩等[2]則從衰老過程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且酶活性降低與其蛋白質基因表達水平降低平行的現象出發,采用分子雜交等技術考察二仙湯及其拆方對超氧化物歧化酶、過氧化氫酶基因表達水平及其活性的影響。結果表明,抗氧化酶活性顯著升高,且與其mRNA表達水平升高呈平行關系,提示二仙湯抗衰老是通過增強抗氧化酶基因表達水平而實現的。海風藤有祛風除濕、通經活絡的功效。韓恩吉等[3]采用Northern blot觀察它對人類神經母細胞瘤細胞系列淀粉樣前體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βAPP) 基因表達的抑制作用。結果發現,海風藤選擇性地抑制βAPP基因表達,為其防治阿爾茨海默病提供了一定依據。鄭欽岳等[4]應用dot blot研究了補血和血方四物湯對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mRNA表達的影響,實驗表明,四物湯在0.01~1.00 ng/mL 濃度內可使IL6 mRNA的表達明顯增加。保心丸具有降脂、降低血漿內皮素、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 為進一步闡明保心丸抗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artherosclerosis,AS)的機理, 樊永平等[5]用原位雜交技術研究內皮素(endothelin,ET)和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 NOS) 在AS家兔主動脈壁的基因表達。 結果證實,保心丸組ET1mRNA 的表達較模型組低, 而NOS mRNA 較模型組高, 提示保心丸調節血管內源性NO和ET之間的平衡可能是其抗實驗性AS的機理之一。精制血府膠囊是血府逐瘀湯的化裁精簡方,其抗心肌缺血療效明顯優于原方,為揭示其作用機制,證實其療效,王偉等[6,7]分別采用Northern blot和原位雜交等技術,研究其對于心肌缺血密切相關基因表達的影響,前者結果表明精制血府膠囊顯著提高缺血缺糖心肌細胞NOS mRNA表達水平,后者的精制血府膠囊組,ET1和內皮素轉換酶(endothelinconverting enzyme,ECE)1的mRNA表達較其它組明顯減少,且心肌細胞損傷也較其它組顯著減輕。因而推測精制血府膠囊可能是通過提高NOS表達、促進NO生成及抑制ET1、ECE1的基因表達,減少ET1生成,減輕其對心肌細胞的直接損傷,發揮保護心肌細胞的作用。
Northern blot 是用來測量真核生物RNA的量和大小及估計其豐度的實驗方法,并可從大量RNA樣本中同時獲得這些信息,但需要大量的材料,受RNA降解影響大,敏感性低。dot blot的不足之處在于點于同一張膜上同樣的樣品雜交信號有時不穩定,且一般要用純化的RNA樣品。原位雜交的優勢在于可對組織細胞中的核酸進行精確定位。核酸分子雜交是分子生物學基本技術,隨著反轉錄聚合酶鏈式反應(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技術、差異顯示PCR (differential displayPCR ,DDPCR)、DNA陣列等優勢技術的出現、逐漸成熟而應用漸增,近5年應用基本的分子雜交技術研究中藥作用機理的報道已少見。
2 RTPCR技術
PCR是美國科學家Mullis于1983年發明的一種在體外快速擴增特定基因或DNA序列的方法,RTPCR是從RNA擴增cDNA拷貝的方法,即先將RNA反轉錄成cDNA,再用PCR擴增,使其敏感性大大提高,解決了dot blot或Northern blot中目的mRNA含量太低的問題,是目前中藥機理研究中最常用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從發表的文獻數量可以反映出來。
這方面的研究報道包括有Gumiganghwaltang (GMGHT)抗炎機制的研究, KIM S J 等[8]研究其在小鼠腹膜巨噬細胞中的抗炎機制,結果顯示,GMGHT以劑量依賴的方式降低了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誘導的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 alpha ,TNFα),IL6和環氧酶2 mRNA表達水平,推測這是GMGHT減少炎癥的重要分子機制之一。為了闡釋二仙湯治療腎陽虛證的作用機理,鄭小偉等[9]考察了二仙湯不同時間對腎陽虛大鼠垂體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drenocortico trophic hormone,ACTH) 基因表達的影響。結果是二仙湯可以上調垂體組織ACTH基因表達,且表達量隨用藥時間延長而增加,提示上調ACTH mRNA表達是二仙湯治療腎陽虛證的作用機理之一。β地中海貧血是一種遺傳性溶血性貧血病,補腎生血方具有補腎、益髓、生血作用,用于治療雜合子患者療效明顯。為揭示其分子機理,吳志奎等[10]采用RTPCR等技術考察了用藥者的α、β和γ珠蛋白mRNA轉錄水平。結果發現,補腎生血膠囊能明顯提高β地中海貧血患者血紅蛋白(hemoglobin,Hb)和抗堿血紅蛋白(hemoglobin F),Hb珠蛋白鏈比增加,γ珠蛋白mRNA轉錄水平相應升高,說明補腎生血藥具有促進γ珠蛋白轉錄和表達,誘導HbF合成作用,代償了β珠蛋白基因的缺陷。益髓生血顆粒是補腎生血方的顆粒劑,易杰等[11]研究了其對β地中海貧血患者造血刺激因子干細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及人紅細胞生成素受體(erythropoietin receptor,EPOR)mRNA表達的影響。結果顯示,治療后,外周血EPOR、SCFmRNA表達明顯增強,因此推測益髓生血顆粒可能是通過影響SCF以及EPOR mBNA表達來促進骨髓造血,提高Hb、紅細胞的水平,達到治療β地中海貧血的目的。陳智松等[12-14]從此方的抗衰老及中醫腎生髓理論的角度出發,分別研究其對骨髓有核細胞中誘導細胞凋亡、促使機體衰老的原癌基因cmyc、抑制細胞凋亡的原癌基因Bcl2和造血刺激因子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taing factor,GMCSF)基因表達的影響。結果表明,衰老時高表達的骨髓cmyc,明顯降低的Bcl2 和GMCSF,用藥后,前者表達水平明顯下降甚至不表達,后兩者表達明顯提高。因此認為補腎生血方通過抑制cmyc的表達,促進Bcl2表達,從而抑制骨髓細胞凋亡,延長細胞壽命,延緩了衰老,并結合有關的醫學成果,認為Bcl2 和GMCSF是腎生髓的本質相關基因。凌云彪等[15]研究清熱活血補益方(肝纖方)對大鼠肝臟Ⅰ型前膠原mRNA 的表達和膠原酶活性的影響。結果表明,以清熱活血補益方制備的含藥血清抑制了Ⅰ型前膠原mRNA 的表達,膠原酶的活性增加。提示此方抑制Ⅰ型前膠原mRNA 的表達,減少膠原的合成,同時提高膠原酶的活性促進膠原的降解,可能是其抗肝纖維化的部分機制。此外,蔡晶等[16]通過檢測雌激素受體(estrogen receptor,ER)α和βmRNA 表達量,考察了補腎陽中藥羊藿和補腎陰中藥女貞子對雄性大鼠杏仁核和皮質頂葉ER mRNA的調節表達差異,結果顯示,兩用藥組大鼠杏仁核、皮質頂葉ERαmRNA表達量無明顯變化, ERβmRNA 表達量都上調,且羊藿組高于女貞子組,說明補腎中藥可能是通過對ERβ的調節來發揮作用。
轉貼于
RTPCR的獨特優勢在于RNA純度不必很高,僅少量RNA模板即能滿足實驗所需,盡管實踐中RTPCR還遠達不到理論上能檢測到單一拷貝的RNA樣品的敏感度,但遠高于Northern blot。尤其適用于可獲得的mRNA數量有限和目的基因表達水平很低時測定基因表達的強度。只是擴增步驟中樣品間擴增效率的微小差異將極大地影響信號強度,使用內參照可以減少這一問題,但無法徹底排除[17]。總的來說,RTPCR是測量RNA樣品中低豐度mRNA時的最佳方法。
3 DDPCR技術
1992年,梁鵬等建立了一種對不同來源的mRNA樣品用PCR技術對其中許多的cDNA基因一起進行擴增和顯示的實驗方法,即DDPCR。該方法依賴2套不同類型的合成寡核苷酸引物:一套錨定反義引物與一套隨機正義引物。最后通過比較不同來源的擴增cDNA產物的電泳帶譜,能夠發現差異表達的基因。
中藥作用機理研究中應用DDPCR的報道有唐發清等[18]對有抗鼻咽癌作用的益氣解毒片干預鼻咽癌細胞基因表達的研究,旨在從基因選擇性表達水平探討其抗鼻咽癌的機理。結果表明, 益氣解毒片在體外能抑制鼻咽癌細胞基因的表達, 同時誘導一些特異基因的表達, 從而抑制鼻咽癌細胞的增殖。
相比以往的方法,DDPCR技術提供了幾方面理論上的優勢,如理論上能夠靈敏地檢測組織或細胞中表達量極低的mRNA樣品的差異表達,能鑒別特定組織或細胞來源樣品之間轉錄水平的mRNA定性和定量變化。這種優勢同樣可體現在中藥機理研究中,可同時顯示中藥作用后對多種基因轉錄的不同影響,將有影響的靶基因條帶回收,再擴增、克隆、測序,查詢確定是什么基因,是已知或未知序列,這樣就可以確定中藥起效可能源于影響那些基因轉錄。但這些優勢目前部分還停留在理論上,還有許多技術問題有待解決,如經DDPCR鑒定出來的超過半數的cDNA是假陽性條帶,靶細胞的總mRNA中的一部分不能被高水平擴增、造成丟失等[17]。盡管目前DDPCR應用在中藥基因轉錄水平的機理研究報道還很少,但毋庸置疑,其潛力巨大。
4 DNA陣列技術
DNA陣列技術是新發展起來的可同時分析數千個基因表達譜的技術。其原理同核酸分子雜交。在不同的文獻中的稱謂不盡相同,如基因芯片、DNA芯片、微陣列等,目前沒有明確區分,通常混用。
目前有零散的采用商用或自制微陣列研究中藥基因表達水平的報道。如周聯等[19]采用含2 048個基因的小鼠基因表達譜芯片檢測黃連解毒湯及其成分黃芩苷和鹽酸小檗堿對LPS造型的小鼠脾細胞基因表達的影響,結果復方的作用明顯優于有效成分的作用,但對具體基因表達影響的分析存在一定難度。王廣良等[20]用自制的包含24個細胞周期相關基因的cDNA微陣列,對抑制肝癌細胞增殖的4種中藥烏藥、青蒿、紫草和黃芪的抗腫瘤分子機制研究表明,4種中藥對細胞周期基因和損傷檢測點基因均有不同程度改變,表現為部分上調,部分下調,通過分子生物學技術進一步驗證了用其治療癌癥的合理性。
在中藥作用機理研究中,DNA陣列技術可以同時對使用中藥前后的數千個基因表達情況進行比較和差異分析;且具有所需樣品的用量極少、自動化程度高、被測目標DNA密度高的優點。但目前微陣列技術也存在許多問題,如其小型化和高通量的特點使得對外界和內部的變動都很敏感,因此宜采用取平均值并標準化操作的辦法,但目前尚無普遍認可的規則和標準來指導微陣列實驗,數據采集和分析方法及操作系統也存在很大不同[17]。此外,基因表達與調控研究的滯后,使得中藥機理研究中獲得的很多信息難于解釋;昂貴的制作費用也是一個限制因素。
5 展望
總體來講,中藥的作用機理研究應是多水平的,不僅包括基因轉錄水平,也包括轉錄后、蛋白質翻譯及翻譯后水平的調控上,對每個特定的中藥/中藥復方,可能不一定在各水平上都有影響,基因轉錄水平的機理研究主要就是考察對相關靶基因mRNA水平的改變,也是目前分子生物學技術在中藥機理研究中的主要應用范疇。中藥尤其是中藥復方的多成分多功效決定了其很可能對基因轉錄水平有影響,已完成的研究結果已證明了這一點。
中藥的機理研究通過應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已深入到幾乎是最根本的基因轉錄水平,并在該水平上對中藥的療效獲得了一定解釋,但整體上還處于探索階段。已有的研究主要是應用如核酸分子雜交、RTPCR技術等考察“單基因”的技術,應用如DDPCR、DNA陣列等研究多基因的技術的報道較少。中藥調節機體平衡的特點決定了對基因轉錄的影響很可能是對多基因的協同影響,如對補腎生血方的系列研究已表明此方的功效與影響EPOR、SCF、cmyc、Bcl2、GMCSF基因表達有關。因此,應用研究多基因表達的技術考察對多基因的協同影響將是未來中藥基因轉錄水平作用機理研究的主要方向。相信隨著現有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新技術的出現及多種技術相結合加上疾病細胞分子水平研究的深入,復雜的中藥作用機理會逐步得到闡釋,中藥的療效和可能發現的新功效將從機理上獲得科學依據,為中藥獲得像西藥一樣的市場準入權提供有力的支撐。 參考文獻
[1] 廖柏松,胡燕,鞠躬,等.二仙湯對18月齡雌性大鼠下丘腦EOP含量及其mRNA水平作用的實驗研究[J].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96,20(6):399-401.
[2] 沈小珩,方肇勤,吳敦序,等.二仙湯及其拆方對老年大鼠部分抗氧化酶活性及其基因表達水平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l995,15(1l):672-674.
[3] 韓恩吉,RAJIV J.海風藤抑制淀粉樣前體蛋白基因表達的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1998, 23(11): 691-694.
[4] 鄭欽岳,曹尉尉,曹穎瑛,等.四物湯增加小鼠脾細胞分泌IL6及促進IL6 mRNA 的表達[J].第二軍醫大學學報,1998,19 (3):290-292.
[5] 樊永平,王綿之,王偉,等.保心丸抗實驗性動脈粥樣硬化的機理探討[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7, 20(1):33-34.
[6] 王偉,陳可冀,史大卓,等.精制血府膠囊對缺氧缺糖心肌細胞一氧化氮合酶基因表達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6,16(11):670-672.
[7] 王偉,史大卓,陳可冀,等.精制血府膠囊對缺氧缺糖心肌細胞ET1與ECE1基因表達影響的研究[J].中國醫藥學報,2000,15(4):17-20.
[8] KIM S J, JEONG H J, MOON P D,et al.Anti-inflammatory activity of gumiganghwaltang through the inhibition of nuclear factorкB activation in peritoneal macrophages[J].Biol Pharm Bull, 2005,28(2): 233-237.
[9] 鄭小偉,包素珍,李榮群,等.二仙湯對腎陽虛大鼠垂體ACTH 基因表達的影響[J].中國醫藥學報,2003,18(12):716-719.
[10] 吳志奎,蔡輝國,陳佩貞,等.補腎生血方對β-地中海貧血基因水平的影響[J].中醫雜志,1997,38(2):91-93.
[11] 易杰,吳志奎,黃啟福,等.益髓生血顆粒對β地中海貧血患者SCF及EPOR mRNA 表達的影響[J].遼寧中醫雜志,2004,31(3):197-199.
[12] 陳智松,吳志奎,潘蘇彥.補腎生血藥對衰老小鼠原癌基因cmyc表達的影響[J].實用老年醫學,2001,15(2):97-98.
[13] 陳智松,吳志奎,蔡輝國.補腎生血藥對衰老小鼠Bcl2 mRNA表達的影響[J].中醫雜志,2002,43(5):382-384.
[14] 陳智松,吳志奎,蔡輝國.從補腎生血藥對衰老小鼠骨髓GMCSF基因轉錄水平的影響探討腎生髓的分子基礎[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1,7(4): 28-32.
[15] 凌云彪,許瑞云,何勇,等.清熱活血補益方影響肝臟膠原代謝的分子生物學機制[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3,23(12):709-711.
[16] 蔡晶,杜建,曹治云.補腎中藥對雄性大鼠杏仁核和皮質頂葉雌激素受體mRNA 表達的影響[J].福建中醫學院學報,2006,16(1):34-36.
[17] 薩姆布魯克 J,拉塞爾 D W,黃培堂,等譯.分子克隆實驗指南[M].3版.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570,687-689,1789.
[18] 唐發清,諶兵來,田道法,等.益氣解毒片對鼻咽癌細胞基因表達的影響[J].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98,18(2): 14-16.
篇4
[關鍵詞] 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2(c)-101-02
The experience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laboratory technology of molecular biology
LI Yu-chao, HOU Gan, LIU Xin-guang
(Institute of Laboratory Medicine of Guangdong Medical College,Dongwan 523808,China)
[Abstract] Molecular biology is an advancing study of life sciences which has been acquiring prompt development, the new theory and techniques of molecular biology change with each passing day.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carry out bilingual teaching in molecular biology which can make the students master the knowledge and follow up currently worldwide developments of molecular biology more efficiently.
[Key words] Molecular biology; Bilingual teaching
分子生物學是生物學科中最為重要且又進展迅速的前沿學科。當前我國分子生物學研究進展略顯滯后,新知識、新技術的獲得主要通過查閱相關外文文獻和與國外專家的學術交流。有關專家認為,即使以最快的速度把含有最新成果的外文書籍或文獻翻譯、制定成教材,也要落后于國際前沿數年,而國內絕大多數的醫學生掌握的專業詞匯較少,很難直接閱讀專業書籍,影響了其直接學習國外最新知識、跟蹤世界科學發展動態的能力,從而限制了國內分子生物學的發展,也限制了學生盡快掌握前沿科學的能力。鑒于此,教育部高教司在2001年4號文件中制定了推動“雙語教學”的相關文件,并強調生物學(主要是分子生物學)是提倡雙語教學的重點課程。這將有利于教師和學生及時追蹤當前國際分子生物學的最新動態。
我校檢驗專業(廣東省名牌專業)自2004年開展《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雙語教學,現將經驗體會進行總結,以期更好地促進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理論知識的掌握和雙語教學的實施及完善。
1 培養興趣、克服畏難情緒
當前大學階段的英語學習仍像中學時一樣,明顯偏重于閱讀、語法等應試技能,而對聽、說等實際運用能力較為淡化。而作為醫學檢驗專業中補考率明顯高于其他課程的《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由于其理論多為復雜抽象的概念,即使以中文講解,都被學生視為一門艱澀難懂的課程,為了理解領悟所學內容,往往要花費不少的時間進行復習,這就與其公認更為實用和重要的四、六級考試產生沖突。因此,大部分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而現在用雙語進行授課,更被部分學生視為“洪水猛獸”。很多學生在開課之初就缺乏信心,甚至產生抵觸情緒。為此,我們充分做好學生們的心理工作,在開課前,邀請有經驗的雙語教師及部分高年級學生代表和同學們進行座談,不僅講述雙語教學的重要性,更讓學生們明白雙語教學不僅錘煉了聽、說等實際應用能力,同時也可以感受國外《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教學的內容與我們的差距。另外,由于加強了對專業課中時常出現的復雜長句的分析研究,也會對公共英語的學習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從而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
2 循序漸進,過渡式教學
雙語教學不是單純的英語教學,而是要培養學生能以英語進行思考和學習專業知識的能力,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是教學的首要目的。為達此目的,必須保證學生對授課內容的完全領會。由于學生的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在開課之初,除對一般性和易懂的內容以英文講解外,對重點、難點內容,例如在講授核酸的分離與純化、DNA重組技術等學生們普遍反映較難理解的章節時,則實行“三明治”式授課法,即先用中文,繼以英文,最后再用中文總結的方法,反復演練,強化記憶,以使學生融會貫通。根據學生的反饋信息,當其逐漸適應后,可逐步增加專業英語的部分,直至基本上使用英語教學。但就目前情況而言,為了避免語言滯后造成學生的思維障礙[1],中文講解仍是必不可少的。
3 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為改變學生上課時被動、機械的角色,我們通過增加隨堂問答、隨堂測驗,并增設多種加分項目,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具體如下:①在加強預習及復習的情況下,每節課留出一定時間,進行提問及答疑,當學生難以用英語進行回答或提問時,允許其中英文混用,并鼓勵學生對授課內容大膽提出異議,對于回答問題正確或提出有價值建議者,除表揚外,還作酌情加分的獎勵。這種舉措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促進了授課教師對課程的精益求精。②由于檢驗專業學生較醫療本科學生少,我們在《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教學中可以采取不定期的、簡單的隨堂測驗(如名詞解釋或舉例說明本技術在臨床檢驗中的作用等),將測驗的成績以一定比例(20%~30%)記入最終成績[2]。此舉不僅保證了學生養成預習、復習的習慣,也促其在聽課時進入集中狀態,能更加清養成晰地把握各章節的重點、難點,并減輕了同學們的期末考試的壓力。③教學中我們發現,某些學生對電腦知識及技能掌握得相當熟練,遂讓其承擔制作及維護教學網頁的工作,通過該網頁上傳、下載課件,使大家在上課時能更專心聽講。我們還在網頁中開辟討論板塊及前沿進展板塊,不僅對課程中的重點、難點進行交流討論,還鼓勵同學們利用互聯網進行文獻檢索,盡可能多地閱讀相關資料文獻,及時追蹤諸如克隆技術、分子標記技術、基因表達調控等理論與技術的最新進展,并加強與老師和其他同學的交流討論。對于網頁制作維護、上傳高質量文獻的同學亦給予加分的獎勵。④由于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發展的日新月異,要求其教學內容也必須不斷豐富并跟進,同時應及時淘汰陳舊甚至錯誤的知識。現因種種原因,國內各校普遍存在缺乏合適雙語教材的現象。初期,我們自己動手查找、翻譯國外文獻或教材進行補充,但工作量巨大且繁重,現在當學生對本專業有了一定認識后,我們發動其進行文獻資料或教材的查找、翻譯、思考,如此不僅緩解了教材老化短缺,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很多學生的閱讀及翻譯水平也隨之明顯提高。⑤為鼓勵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我們還從有限的教學經費中給本課程學習優秀者以物質獎勵和精神獎勵。
4 提高授課及聽課效率
《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雙語教學中新的專業詞匯較多,其特點決定了在同一時段內信息的傳遞和接收要明顯少于中文教學[1],且學生較易疲勞。因此,我們通過下列措施來提高授課及聽課效率:①精簡教程,盡量刪除陳舊的內容,減少板書代之以增加實物模型、圖片、動畫、錄像等來講解課程中諸多抽象的概念,例如在講授PCR反應過程時,通過電腦動畫展示其變性、退火、延伸這三個步驟,從而明顯提高了授課的效率及進度。②為活躍氣氛,課中偶爾插入一些頗富趣味性的背景知識(如Southern blot中的虹吸現象)或短小的背景音樂(如細胞凋亡如秋天落葉般凄涼)等,寓教于樂,使得整個課堂氛圍始終處于積極、主動的狀態,避免了單一文字教學方式常出現的學習疲勞現象。③為使學生上課時認真聽講,不分心于做筆記,我們在授課前就把有關本章節的雙語內容資料提前發給學生,同時建議有條件的同學采用錄音筆、MP3等工具對授課進行錄音,課后認真復聽、集體討論、及時反饋。
5 提高授課教師的素質
為提高自身口語水平,盡力做到以規范、純正的英語為學生授業解惑。我們加強了同本校外語教研室及其他有經驗的雙語教學高校的學習交流,并定期開展專業英語培訓及試講,由長期從事雙語教學的教師對年輕教師進行傳幫帶,并在年輕教師授課時做好嚴格的督導工作。另外,由于年輕教師大多具有扎實良好的英語功底,同時也是將來雙語教學的中流砥柱,故雖在資金不充裕的情況下,我們學校也盡量創造條件優先選送部分優秀年輕教師去國外接受專業培訓,并在其歸來后,做好經驗推廣,從而為雙語教學長期良性發展提供了保障。
推進雙語教學是培養高素質醫學人才的必行之路。雖然在目前的檢驗專業《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教學實施中存在諸多問題和困難,但只要能科學、系統地規劃,認真總結、積累教學經驗,改進教學方法,《分子生物學檢驗技術》雙語教學以及其他醫學或檢驗課程必將不斷得到改進和完善。
[參考文獻]
[1]孔璐, 余和芬, 潘穎,等.醫學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實行雙語教學的思考[J].中華醫學教育雜志, 2006,26(2):41-42.
篇5
關鍵詞:食品分子;加工技術;生物學原理
一、前言
食品微生物檢測對于保障食品安全起著及其重要的作用。傳統的微生物檢測方法雖然有效,但存在檢測成本高、速度慢、效率低等問題,難以滿足現代社會快速檢測的要求。隨著細菌基因組學和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誕生了許多分子生物學技術,它們因準確度和靈敏度高、特異性強、操作簡便、檢測周期短、效率高等優點,越來越被廣泛應用。
二、食品分子加工技術生物學原理及應用
(一)基因探針技術
基因探針的工作原理為:將微生物特性基因DNA雙鏈中的一條進行標記,制成DNA探針,由于DNA分子雜交時嚴格遵守堿基配對的原則,通過考查待測樣品與標記性DNA探針能否形成雜交分子,即可判斷樣品中是否含有此種微生物,并且還可以通過測定放射性強度考查樣品中微生物數量。該方法具有特異性強、靈敏度高和操作簡便、檢測時間短等優點。
近年來,基因探針技術不斷發展和推廣,在微生物檢測中的應用研究也逐漸廣泛第開展起來,并且隨著基因探針技術研究的不斷深入,一些基因探針新技術如非放射性基因探針、DNA生物傳感器探針及分子信標探針的研究也獲得了重要進展,目前食品中的一些微生物病菌如大腸桿菌、志賀氏菌、沙門氏菌、耶希氏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單增李斯特菌等都可以使用基因探針技術檢測。
(二)阻抗法
阻抗法是根據微生物在生長時培養基中的碘惰性底物經過代謝成為活性底物,培養基中的電導性就會增加而降低 培養基中的阻抗在此刻, 這對培養基中的電阻抗的具體變化情況進行檢查研究就會完成對被檢測樣本微生物的檢測鑒定。其具有很多優點,比如特異性、高敏感性以及反映快速等,該種檢測方法適用的范圍廣,在很多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三)放射法
這種檢測方法是一種新的檢測技術它是將多種物理和化學診斷方法結合在一起,它的原理是在細菌生長的過程中通過培養基中的鹽類底物或者是有碳標記的碳水化合物在代謝之后產生一氧化碳,然后測量分析產生的一氧化碳量,其量在原有碳水化合物的基礎上一氧化碳量有沒有增加來實現對被檢測樣本中的某種微生物細菌進行分析研究。該種檢測技術對各類物品的無菌檢測都是非常適用的。該種檢測方法具有很多優點,比如速度快、準確度高,更重要的是可以實現自動化檢測。
(四)傳感器檢測技術
生物傳感器是將生物感應元件的專一性與能夠產生和待測物濃度成比例的信號傳導器結合起來的一種分析裝置,與傳統的化學傳感器和離線分析技術 (如HPLC或MS)相比,生物傳感器有著許多不可比擬的優勢,它作為一種新的檢測手段正迅猛發展。近年來生物傳感器的研制越來越趨向于微型化、集成化、智能化以及無創傷的方向發展,隨著檢測儀器和檢測方法的不斷成熟,生物傳感技術在食品現場快速檢測領域將有更廣闊的應用前景。
(五)免疫膠體金試紙
對食品安全領域不斷出現的新問題,短時間內很難開發出高靈敏度的比色快速檢測方法應用于現場的快速測定,而抗體制作技術已比較成熟,膠體金試紙檢測在這方面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六)基因芯片技術
基因芯片產生于上世紀90年代初,是一種全新的微量分析技術,它利用微電子、微機械、生物化學、新型材料、計算機等多學科的先進技術,將大量的人工設計好的基因片斷高密度、有序地排列在玻璃片等載體上而得到的一種信息檢測芯片。基因芯片具有操作簡便快速、高通量、特異性強等優點,基因芯片的這些優點有效地克服了以前傳統的原位雜交技術和NORTHERN技術極低的檢測通量、操作復雜、自動化程度低的缺點。因而基因芯片技術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在食品檢測領域中。
三、結語
食品安全是一個全球性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建立更靈敏、更有效、更可靠、更簡便的微生物檢測技術是保證食品安全的迫切需求和食品微生物檢測技術的發展趨勢。分子生物學技術以其快速、準確、靈敏的優點逐漸成為微生物分類鑒定的主要手段,國外分子生物學技術在食品微生物檢驗中的應用研究已比較成熟,國內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目前實際應用并不多。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 分子生物學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分子生物學是從分子水平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從而闡明生命現象本質的科學。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分子生物學的發展日新月異,逐漸成為生物學各學科的前沿與生長點,并正在與其他學科廣泛交叉與滲透,成為生物科學專業非常重要的一門專業必修課。我校是一所師范類的本科院校,在生物科學和生物工程專業都開設了分子生物學課程。本課程不僅向學生介紹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理論、基本技術,而且展示了當前分子生物學研究的前沿領域,使學生對分子生物學知識建立系統、整體的認識,從而適應未來21世紀生命科學發展的需要。為了提高該課程的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教學目標,我們根據本校學生的情況,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探索性的嘗試。
1.合理選用教材,構建適合師范類生物學專業的教學內容體系
1.1精選教材。
教材是學生獲得知識最主要的來源,也是任課老師上好分子生物學的第一步。教材的正確選取能夠幫助學生更加容易地邁進分子生物學的大門,建立條理清晰、完整的分子生物學知識體系,也能夠幫助任課老師更加有效地開展教學,設計制作多媒體課件。我校為一所師范類院校,分子生物學課程是在第三學年第二學期開設的,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與分子生物學有部分內容交叉的兩門課程――生物化學和遺傳學,因此對蛋白質、核酸,以及基因的表達都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對于一些分子生物學名詞也不再陌生,不再產生較大的排斥,這將對接下來分子生物學的學習提供極大的幫助。但由于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不同,學生在分子生物學的學習之中必然會產生良莠不齊的現象。因此,精選一本適合的教材對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知識就顯得尤為重要。分子生物學發展迅速,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涌現,國內外新版教材不斷面世,如孫乃恩的《分子遺傳學》、閻隆飛的《分子生物學》、郜金榮的《分子生物學》、李振剛《分子遺傳學》及本杰明?盧因的《基因VIII》中譯本,我們通過對這些教材的比較和分析,并針對本專業學生的特點,選擇了朱玉賢等主編的《現代分子生物學》,該教材主要介紹了基因的復制、轉錄、表達和調節控制的過程,比較全面系統地講解了基因的本質及其分子機制,內容緊湊、邏輯性強、圖文并茂,具有鮮明的特色,同時所講的內容也很基礎,符合師范類本科生的教學要求[1]。另外,我們在完成教學大綱要求講授的內容同時,針對一些對分子生物學具有濃厚興趣,遠遠不滿足于課本內容的學生,參考國內外其他優秀教材加以補充,力求使所講授的分子生物學知識更加嚴謹、完整、細致,并與國際接軌。
1.2優化教學內容。
在教學內容上做到重點、難點突出,避免交叉重復。由于本課程僅有54學時,因此授課內容務求精練、易懂。對于與生物化學和遺傳學中的交叉內容,如蛋白質、核酸的結構與組成,我們采取復習和提問的方式,讓學生提前回顧和預習,做到溫故而知新,進一步加深對這些內容的記憶和理解,為難點內容的學習打好基礎。同時,可以做到由易到難、循序漸進,使學生在最初接觸分子生物學這門陌生、復雜的課程時得到良好的緩沖,不會出現抵制、厭學情緒。這樣一方面可以突出分子生物學是以生物化學、遺傳學為基礎的特點,另一方面也明確了分子生物學的教學重點,保證了課程的完整性和系統性[2]。
2.教學方法的改革
2.1充分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使抽象內容形象化。
分子生物學內容龐大、復雜、抽象,較難理解,并且涉及大量的實驗技術和操作,很難通過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學生較快地理解和吸收。隨著多媒體技術進入課堂,以上問題也就迎刃而解。現代化教學多媒體使高校的教學活動發生了深刻的變革,該技術利用動態畫面展示事物發展的動態或推理的全過程,利用它的圖畫特性將抽象的、理論的東西形象化,將空間、難以想象的內容具體化,還可以在課件中展示自然界的直觀現象、模擬實踐過程和再現研究過程,使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樂趣[3]。為此,我們充分應用多媒體技術,通過動畫、圖片等制作生動的課件,并借助動畫、變靜態為動態、全方位、多視角、多層次地進行演示,使抽象難懂的微觀生命過程具體化、可視化,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從而使學生產生新鮮感,提高學習熱情,增強理論教學效果。例如:原核生物乳糖操縱子的調控機制,涉及很多轉錄因子和DNA序列的結合,學生很難理清,很容易產生枯燥、厭煩情緒。針對以上情況,我們利用Flas來演示各轉錄因子是如何分別與不同的DNA序列相結合,使整個調控過程更加直觀化和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4]。
2.2不實施雙語教學。
所謂雙語教學(Bilingual Teaching)是指同時使用兩種語言――母語及一種外語(在我國主要指漢語和英語)對同一知識進行描述,從而使學生達到理解進而完全掌握并且能夠熟練應用的目的[5]。雖然雙語教學能夠提升生物學人才的培養質量,增強學生直接利用外語從事學習和初步研究的能力,與國際高新技術領域接軌,但是由于分子生物學是生物科學最重要的專業必修課之一,也是引導學生進入嶄新的分子領域的基礎性課程,因此在本科教學有限的課時內強調學生對基礎知識的充分理解則顯得更為關鍵。而只有夯實了分子生物學的基礎知識,才能使學生結合所學的生物化學、遺傳學進行融會貫通,掌握進一步深造并通向更高學府的鑰匙。所以針對師范類院校的本科教學,考慮到教師的自身水平和學生的不同層次,我們偏向于只采用母語進行講授。
2.3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實驗操作技能。
分子生物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除理論教學外還應包括實驗課,因此在分子生物學教學中開設實驗課是十分必要的。實驗教學相對理論教學而言具有較強的直觀性、實踐性、綜合性和創新性,在加強學生素質教育與培養創新能力方面有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6]。我們所采用課程教材《現代分子生物學》中也花費了很大的篇幅來講述現代常用的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包括核酸的提取與純化、電泳分離與鑒定、細菌的轉化與目標DNA分子的增殖、PCR擴增、蛋白質印跡、噬菌體展示等。由此可見實驗操作技術對于現代分子生物學的重要性。結合各種實驗技術的講解和由此發展起來的最新的分子生物學技術可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拓寬學生的視野。學生通過動手操作會增加對所學理論知識的感性認識,同時把所學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激發學習興趣,主動地去學習,解決實驗操作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從而加深對分子生物學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動手能力。我們在實驗教學的內容上設置了分子生物學中最常用、最基本的實驗技術,如質粒DNA的提取與酶切鑒定、大腸桿菌感受態細胞的制備及轉化、基因的原核表達、蛋白質的提取與分離、PCR擴增、動物細胞的培養及傳代。在實驗教學的方法上,我們堅持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原則,注重學生個人實驗能力的培養,從試驗藥品、試驗器材的準備到試驗具體步驟的制定均由學生獨立去完成。同時,我們還鼓勵學生參與教師的科研工作,包括從立題、設計試驗技術路線、開展科研工作、整理數據到最后撰寫論文的全過程,從而培養學生把理論應用于實踐中,獨立思考、獨立工作的能力,為今后的碩士階段和博士階段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經過幾年的教學實踐,我們逐漸摸索出了分子生物學教學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并通過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提高了分子生物學的教學效果,讓學生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樹立了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端正了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參考文獻:
[1]朱玉賢,李毅.現代分子生物學(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楊海靈.分子生物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成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4):70-71.
[3]王玲,秦永燕.分子生物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當代教育論壇,2008,(4):99-100.
[4]諸葛強.改進“分子生物學”教學效果的探討[J].中國農業教育,2004,(3).
篇7
關鍵詞:分子生物學;分子影像學;醫師;學習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41-0186-02
分子生物學的誕生拓展了人們對于疾病的認識,分子生物學的研究內容涉及到生命的本質,它的出現對生命科學有著巨大的沖擊,尤其是對醫學有著重要的影響[1,2]。現代醫學條件下,從分子水平認識疾病并尋找對策已成為醫學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分子生物學的方法和技術被廣泛的應用于影像醫學的基礎和臨床研究中,與之交叉產生的新興學科――分子影像學,已然成為影像醫學的前沿與熱點[3,4],學習和利用分子生物學的知識對于廣大醫生,特別是影像科醫生來說有重要的意義,有助于我們了解行業研究的前沿和熱點,提高科學研究和臨床診療水平。然而廣大醫生,特別是影像科醫師在實際工作中常常面臨知識缺乏或老化的問題,原來掌握的理論和技能在疾病診斷、發病機制的研究、療效的跟蹤和評估等方面越來越受到制約。因此,隨著分子影像學的出現和醫學分子生物學的交叉與發展,今后的影像臨床和科研中要求影像醫師能夠掌握與其工作相關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從而有效地為臨床工作及科學研究服務。
一、分子生物學在影像醫學發展中的意義
近20年來,分子生物學在理論和應用上都取得了重要進展,其理論與技術已滲透到生命科學的諸多領域,而影像醫學與其結合產生的新型學科――分子影像學更是走在影像醫學發展的最前沿。分子影像學的出現和發展將從根本上改變未來的醫學模式,引領整個醫學影像學發展的方向[5]。與傳統的影像診斷學不同,分子影像學借助于分子探針應用醫學影像成像設備非侵入性地對活體的生理病理過程進行觀察,其優點是在器官或組織結構的形態變化之前,從分子水平進行定量或定性的可視化觀察[6]。例如通過標記腫瘤產生過程的關鍵分子然后進行影像學檢查,既可以顯示出腫瘤發生發展過程中的解剖改變,也可以追蹤觀察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病理生理變化,有助于疾病的早期明確診斷和發生機制等的研究。在藥物開發和作用機制研究中,通過標記藥物本身或者其作用靶點可以直接顯示藥物在體內的變化或靶點的改變,從而為藥物的篩選和作用機制的研究提供直觀的實驗依據。分子影像學技術不僅為生命科學相關的基礎研究提供了重要方法,而且也在臨床研究和轉化醫學等領域中發揮重要的作用[7]。在未來的個體化醫學模式中,分子成像技術可能會同時融合疾病的分子診斷和治療跟蹤系統,在早期診斷疾病的同時進行治療并跟蹤其治療后的變化,從而實現疾病診療的一體化。
二、影像醫師學習分子生物學知識的必要性
分子影像學是分子生物學和醫學影像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分子影像學利用現有的一些醫學影像技術,如核醫學、核磁共振和光學成像方法等,通過特異性的分子探針的設計和應用,能夠對人體內部的生理或病理過程中在分子水平上發生的變化進行在體成像,安全無創,可重復行強,在疾病的診斷、治療以及療效評價、發病機制等的方面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分子影像學是一門新的交叉學科,作為影像醫師要想掌握并應用好,除了原有的影像學知識外,還要學習和掌握分子探針的制備原理和技術、信號通道及相關機制、腫瘤靶點的篩選和定位等相關知識和技術,而這些都屬于分子生物學的范疇。分子影像學使影像檢查從原來單純觀察解剖結構轉向功能性分析,從主觀診斷轉向客觀的定量分析,因此影像醫生必然要整合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或合成化學等方面的知識,在研發分子探針、篩選基因靶點等方面不斷努力,借助于先進的影像學成像手段早期、直觀的顯示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效果及轉歸等,實現分子影像學的長遠發展。而且隨著相關技術的興起,分子影像學越來越注重對個體化表型差異的分析,這也為實現個性化醫療,即精準醫療,提供了重要的條件。未來,分子影像學將推進個體化治療的發展進程,例如許多腫瘤的診斷靶點,也可作為治療靶點,通過篩選關鍵靶點,定制對應的特異性分子探針,應用分子影像的個體化分析為病人“量身定做”最佳治療方案,并能予以跟蹤、評價,從而實現診斷治療的一體化。總之,掌握分子生物學知識對提高影像科醫師綜合診療水平具有極大的指導意義。目前我國普通高等醫學院校都已開設了分子生物學課程及其相關的實驗教學,也有相應的規劃教材和實驗教材,因此畢業于醫學院的影像醫師大多具備了一定的醫學分子生物學知識基礎,但分子生物學的理論和技術不斷地更新,這就迫使影像醫師仍需要不斷地學習,以便了解分子生物學的最新進展。而對于沒有學校學習基礎的高年資醫師而言,分子生物學是個嶄新的領域,需在重新學習[8]。
三、影像醫師加強分子生物學知識學習的途徑
影像醫師應認識到加強分子生物學知識學習的重要性,并積極主動地加強分子生物學知識的學習。除了醫院、學科或科室有組織的進行學習外,更重要的方法還是自主學習,通過有效地繼續教育獲取必要的理論及技能。在繼續教育的過程中,影像醫師應根據自身的需要選擇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如實際工作中需要對疾病的發病機制、藥物作用機制、療效評估等研究較多,還必須全面地學習醫學分子生物學的最新理論和相關技術,才能更好服務于實際工作中。影像醫師獲取分子生物學知識的途徑有很多:
1.全面系統的學習基礎知識。影像醫師應根據自身的基礎選擇相應的教科書或參考資料,可以優先選擇國家規劃教材,以便由淺入深的掌握分子生物學的理論,明晰各種常用名詞、術語,了解分子生物學涉及的研究領域。近年來大學的網絡公開課程建設日趨完善,還可以通過慕課等進行在線的視聽學習[9],有助于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在有一定基礎的前提下,再通過專業雜志和文獻,了解最新的進展和研究動態。
2.明確方向,學習相關的專業技術。分子影像學的研究涉及到多個學科的知識,因此在學習中,影像醫師應明確自身的研究方向,有針對性的學習。應用互聯網學習操作簡單、便捷,易于被廣大醫生接受,而且其內容全面、檢索便捷等優勢也已在醫學繼續教育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可以通過維普、知網、同方等專業網站,有針對性的篩選文獻和資源進行學習。另外和可以進入到分子生物學的網站、論壇等進行瀏覽、搜索等,既能緊跟前沿動態,還可以與他人互動交流、進行討論。
3.注重學術交流與合作研究。參加專題學術講座或會議,尤其是國家級或國際性學術交流活動是十分必要的。通過學術交流,可以較快的了解分子生物學在影像醫學中的應用和最新動態,而且在交流過程中,可以與同行及專家進行直接的溝通,交流并獲得必要的指導和幫助[10]。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單單依靠影像科醫師無法發展分子影像學,唯有與分子生物學等交叉學科的專家精誠合作,才能更好的推動分子影像學的發展和臨床應用。哈佛大學分子影像中心Weissleder教授曾指出影像醫師應該切實肩負起開展分子影像研究工作的任務,要與基礎學科相互溝通,發揮各自的優勢,協同合作。因此加強合作與交流能夠更好地解決分子影像學發展中所涉及的問題,有效的促進影像醫師分子生物學的學習和研究。
總之,分子生物學是目前公認的最具活力的醫學帶頭學科。分子影像學的出現是分子生物學的理論和技術推動影像醫學發展的直接表現。作為新時代的影像醫師,必須重視分子影像學的研究,學習和應用好與之相關的分子生物學等基礎知識和技術,才能適應現代醫學發展的需要,更好的服務于科研與臨床醫療工作。
參考文獻:
[1]馮作化.醫學分子生物學[M].人民衛生出版社,北京,2001.
[2]方福德.醫學分子生物學的發展歷程和展望[M].醫學與哲學,1999,20,(1):17-20.
[3]張龍江,宋光義,包顏明.分子影像學的研究和進展[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2,36(10):950-953.
[4]董鵬,王濱,孫業全,等.淺析分子影像學學科建設與影像醫學專業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關系[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6):117-118.
[5]申寶忠.無限潛能魅力彰顯――分子影像學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中華放射學雜志,2014,(5):353-357.
[6]Perrone A. Molecular imaging technologies and translationalmedicine. J Nucl Med,2008,49(12):25N.
[7]申寶忠,王維.分子影像學2011年度進展報告[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1,(8):132-166.
篇8
課程體系的制定和完善本校生物專業本科“分子生物學”的教學體系自2005年以來進行了三次調整,第一次是從2005年起,采用了雙語教學的模式,主要原因是當年本校面臨本科教學評估,雙語教學已經列為本科教學質量評估的觀測指標之一,為使生物技術專業的課程的雙語教學授課率達到15%,綜合各方面因素,“分子生物學”雙語教學成為一個試點。為開展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創新,“分子生物學”課程嘗試采用雙語授課形式,旨在提高大學生專業英語水平和直接使用英語從事科研的能力。但是當時適合高等師范院校本科生使用的原版分子生物學教材很少,幾經篩選,本校最終將《InstantNotesinMolecularBiology》作為學生的教材。該書以24個專題的形式講述細胞與大分子,蛋白質和核酸的特點,染色體結構,DNA的復制、損傷修復和重組,基因表達調控,分子生物學常規技術,每個專題相對獨立,簡潔易懂,但是系統性和深度尚有欠缺,難以適應學生考研的需求,所以在教學中,教師需要補充大量內容,因此無論教還是學,這本教材在使用中的缺陷都比較明顯。鑒于此,自2009年起,本院選擇了《現代分子生物學》作為教材,首先考慮該書由著名學者朱玉賢等編寫,是“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其次該書也是多所學校分子生物學考研復習的推薦參考書。該書在編排上分11章,從染色體與DNA,生物信息的傳遞,分子生物學方法,基因表達調控,疾病與人類健康,基因與發育,基因組與比較基因組學等方面介紹分子生物學基礎理論和技術,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筆者并未完全按照該書的內容講授,有些與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重疊的內容采用略講方式,而有些內容則在教學中進行了補充或刪減,例如:本教材中DNA修復和轉座部分的內容薄弱,脈絡不清晰,筆者主要依據《基因的分子生物學》進行了補充,而該書中一些與分子生物學主線關聯不緊密的部分,則進行了刪減,2012年,本校在多年教學經驗積累的基礎上,結合本科生的特點,出版了《普通分子生物學》一書,以易教易學作為編書的出發點,參考了多部目前國內外主流的分子生物學教材,構建了一個重在基礎、兼顧前沿、簡潔明了的體系,全書分6章,介紹了DNA的結構和復制,RNA的結構和轉錄,蛋白質的生物合成,基因表達的調控,分子生物學研究方法。該書在結構上分為三個模塊,即基因組的維持、基因組的表達和調控、分子生物學技術,方便學生對學科體系的整體認識。
課程內容的優化分子生物學是從生物化學分化延伸出來的一門獨立的學科,一些內容和生物化學有較多的聯系或重疊。但是分子生物學有自身的學科特點,突出對生命現象分子本質的解析。由于本校生物專業的“分子生物學”課程是在“生物化學”之后開設的,在課程教學中,任課教師通過討論,對教學內容進行了分析,確定了兩門課的側重內容,在注意系統性的前提下,著重講解教材的重點與難點,例如:在“生物化學”中已經有較大的篇幅講述生物大分子的結構,在“分子生物學”課程中將略講,教師在講解復制、轉錄和翻譯等過程分子機制時,以溫故知新的方式,將基礎知識和基本概念進行要點概括,借此為下一步的教學做鋪墊,并檢測學生的背景知識掌握情況,這種教學方法不僅得到了學生的廣泛好評,而且使學科特點在教學中更加突出,專業課教學學時分配更加合理,起到了引導學生關注專業基礎知識關聯性的作用。
課程設置的調整鑒于本校生物專業學生普遍有考研的需求,學生對“分子生物學”的教學要求高,希望能更貼近考研的要求,所以在2010年的培養方案中,分子生物學采取了分級、分段開設的方法,在大三面向所有專業開設的“分子生物學”,教學重點放在系統性和基礎性上;在大四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的“高級分子生物學”,旨在通過教學促進學生提高專業基礎理論的綜合能力,在學科的深度和廣度上做進一步的擴展,不僅補充了最新的國內外分子生物學前沿和熱點內容,而且選擇一些重點科研院所的考研真題進行剖析,引導學生完成拓展和提高。調查顯示,學生普遍贊同這一課程改革方式。
課程實踐環節與理論環節的有效銜接
實踐教學是“分子生物學”課程的重要部分,但是由于條件所限,目前本校生物專業的“分子生物學”課程僅開設了理論課,實驗課尚未開設。為解決這一問題,在理論教學中通過對教學內容的分析,盡最大可能的將基礎理論的講授和分子生物學基礎實驗相結合,堅持既要使教學沿著課程的主線進行,又要努力使實驗技術的介紹與理論課教學合理的銜接的原則,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實驗教學的不足,旨在通過課堂教學,使理論和實驗教學融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一些代表性的分子生物學技術的原理和方法按照表1所示的安排在基礎理論部分的講解中進行了介紹。作為任課教師,要使課堂教學精彩,還應深入科研第一線,這樣才能利用科研和生產實踐中的例子豐富課堂教學內容。[1]尤其是分子生物學這樣更新快的學科,教師必須了解和準確把握學科發展方向和前沿熱點,將自身科研實踐中的經驗、體會和感悟傳遞給學生,激發學生的對科學研究的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值得注意的是,專業課教學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努力提高他們的分析能力、綜合能力和創新能力,引導學生將理論知識和實驗技術內容有效的融合,在教學中采用了一些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例如:每節課之后有要點回顧和知識鏈接提示,留給學生較為寬松的時間進行復習和延伸學習;設置一些與本節課內容有關的基礎題、提高題、實驗分析題,安排學生課下自行選擇完成,以便學生檢測學習掌握的情況,及時將知識梳理歸納,增加了學習過程的開放性和自主性。
教學模式的探索和實踐
雙語教學作為一種的新的教學模式,順應了國家培養復合型人才的要求,也是考評學校教學質量和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2]2005年本校生物專業的“分子生物學”課程作為第一批教學模式改革的課程,率先采用了雙語教學形式授課,一方面是出于本科教學評估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專業課教學模式的一種嘗試和探索。從2005至2008年的實踐和學生反饋意見上看,雙語教學作為教學改革的一種探索是值得肯定的,調查顯示,92%的學生認同和贊成雙語教學,認為通過使用原版英文教材和全英文課件,感覺學習“分子生物學”并沒有開課前想象中的那么困難,通過學習,理解和掌握了學科知識體系,專業英文的閱讀能力得到較大的提高,對專業詞匯有一定的積累,很有成就感,對這門課更有興趣了。從任課教師的反饋意見上看,由于難以找到合適的教材,所以在備課上需要下更大的力氣,充實教學內容,不少教師在教學中信心不足,擔心由于缺乏專業英文口語訓練,造成專業術語的發音錯誤等問題。所以實際上,本校生物專業分子生物學開設的動因主要來自學校本科教學評估的要求。
篇9
筆者長期從事分子生物學課程的理論和實驗技術的教學工作。在教學過程中,結合該課程微觀概念繁多、抽象性強等特點,從教材的選用、內容、以及教學方法等幾個方面進行了探索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以下對教學改革的幾點措施以及體會和認識進行具體的描述。
一、精心選擇有關教材和參考書
教材是學生“學”和教師“教”的過程中的基本資料,市面上關于分子生物學的教材十分多。由于分子生物學所包涵的知識面十分廣,在編寫教材時有不同的側重點,因此選用一本合適的教材十分重要。通常要求教材既能涵蓋分子生物學基本概念與基礎知識,同時又能反映學科的發展動態,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分子生物學是我校較早實行雙語教學的課程之一,根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選擇了科學出版社影印出版的英國經典分子生物學教材《Molecular Biology》(Turner)。本教材按主題,采用言簡意賅的語言和簡明清晰的圖表,系統概括了分子生物學的核心內容、主要技術及前沿動態。而且,此教材有中文譯本,可以幫助學生快速準確獲得信息,十分適合作為雙語課程的教材。
二、優化教學內容
由于目前大多數生物學課程,如遺傳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等都進入了微觀分子時代,因此均增加了蛋白質、核酸、基因表達調控等基礎知識的講解。這使得學生對開設在高年級的分子生物學有一些似曾相識的感覺。這雖然有助于學生對分子生物學的理解,但是也會使學生感覺好多內容是對前面的復習,出現厭學情緒。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邀請遺傳學、生物化學、細胞生物學等可能涉及分子生物學內容課程的主要負責人,認真討論,優化了各自的教學大綱,在保證課程內容完整性的前提下,盡量壓縮分子生物學的相關內容。對于教學過程中,生物化學、遺傳學和遺傳學中必須出現的分子生物學內容,如蛋白質核酸的結構與組成,采用分組討論的方式進行自學,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勢利導,使學生對所學知識能夠更加理解,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和理解能夠進一步加深,為以后對相關知識點的學習打下良好基礎。與此同時,這既節約了教學時間,又不會再出現與遺傳學和生物化學有相同內容的重復教學問題。這樣,一方面對分子生物學的教學重點進行了明確,另一方面又突出了分子生物學的教學特點,即以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為基礎,保證了教學課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
三、合理使用多媒體課件
分子生物學理論課教學內容多,而且抽象,因此學生很難熟練掌握和理解。另外,分子生物學又有著很強的技術性。其原理十分復雜、難度高,很難進行試驗操作且成本很高,這樣可以利用教學課件中的相關圖像及動畫來進行演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可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以及接受能力來選擇合適的多媒體課件配合內容的講解,文、聲、圖、像并茂的新聞課件能夠從多個角度分層次地展現教學內容,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相關知識,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美觀清晰的多媒體界面,逼真的動畫模擬更加方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使用。通過多媒體向學生提供信息,是對學生進行多種感官的綜合刺激,在獲取信息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聽覺、視覺等多方面的并用,更加容易使學生在學習中進行想象和創新,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新能力。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使用多媒體時,應注意它只是一種教學手段,是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服務的。教師不能一味地讓學生時刻跟著多媒體,只是做一個多媒體的操作員。所以,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多媒體當一種教學輔助手段,同時要注意給學生思考和討論的機會和時間,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
四、剖析經典實驗
分子生物學是所有生物學學科相關課程中,最注重實驗研究的課程之一。目前,現代分子生物學的理論發展的過程,實際上是前人大量實驗發現的科學闡述集合,比如轉座子的發現、RNA干擾現象及其機制的發現等。這些設計巧妙的實驗,有著嚴謹的論述,其中的一些研究方法如今仍然在分子生物學的研究中廣泛應用,如RNA干擾。這些經典實驗過程本身就是一個科學故事,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對相關領域的興趣,其實驗設計可以啟發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可以幫助學生在專業課程的學習中了解研究方法,從而加深對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同時,分子生物學本身仍在不斷地完善當中。相關的知識內容、發現和研究方式方法日新月異。如對非編碼RNA的研究已經成為目前對分子生物學進行研究的特點。將用故事的相識對非編碼RNA的研究歷史進行講述,進而采用啟發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討論在研究中對這一作用的應用。這樣的起發過程,可以增加學生對現代生物學研究中理論與技術相互促進發展的理解,激勵他們對已學知識的充分思考,建立基礎研究與社會應用之間的聯系,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學習積極性。
五、利用科研實例剖析重點難點問題
分子生物學雖然理論很高深,但是它卻被廣泛應用于各種領域。特別值得一提的,如今各高校的教師有著較高的學歷和豐富的科研經歷,能夠在教學過程中融入實際的科研案例。在教學中對書本知識進行傳授的同時,為學生講解講授一些在實際工作中應用理論知識的實例,對學生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幫助,可以為他們今后的工作和實踐奠定基礎。從課堂教學效果來說,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增強他們對重點知識的掌握理解。除此之外,也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為以后的工作和實踐奠定基礎。
如可能
篇10
關鍵詞:雙語教學;分子生物學;探索和應用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01-0201-02
雙語教學是大學教育國際化的一個重要舉措,推廣雙語教學,讓我們的學生在21世紀具備更強的競爭力,也是國家發展的需要[1]。國際通行的一般意義的雙語教學的基本要求是:在教育過程中,有計劃、有系統地使用兩種語言作為教學媒體,使學生在整體學識、兩種語言能力以及這兩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學習及成長上,均能達到順利而自然的發展。分子生物學是當今發展速度最快的學科之一,是生命科學的主干學科和重要理論基礎學科[2]。分子生物學衍生的生物技術亦已成為生命科學研究的主導技術,在農業、畜牧業、食品、醫學、能源、工業、環保等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是生命科學及相關專業學生所應必備的基本技能之一[3]。我校自1996年就已開設具有鮮明海洋與水產特色的分子生物學課程。目前,該課程已成為生物技術專業以及水產養殖、生物科學、水產養殖、水族科學和海洋生物專業不可缺少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選修課。《分子生物學》作為一門發展極其迅速的學科,進行雙語教學改革相當迫切,我校從2006年起就開始對《分子生物學》這門課程開始了雙語教學的探索,也積累了一些經驗。主要包括針對不同的專業方向進行了教學內容的選擇與編排及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及考核標準的制定等方面。
一、教學內容選擇與安排
1.重新編寫了分子生物學教學大綱。針對全校學生素質和專業特色,把課程教學分為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和全校任選課3個類別。第一類別,授課對象為生物技術專業和海洋藥物專業學生,這些學生為我校高分錄取生,在外語水平和生物學知識方面具有較高基礎,我們采取全英語教材,并大量采用海洋生物為研究實例,引導學生從海洋分子生物學與生物技術方面掌握生命起源和生命現象等基本理論知識,并新增分子生物學實驗課和生物技術大實驗課程,以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和先進實驗儀器使用能力,提高先進實驗技能,培養的學生主要面向出國深造、國內考研、研究院所和生物技術公司從事科研開發工作。第二類別,授課對象為生物科學專業和海洋生物專業學生,這些學生從事水生生物和海洋生物學習,我們采取雙語教學,采用英語教材和我們編寫的分子生物學中文教材,主要以水生生物和海洋生物為實例,引導學生從水產和海洋分子生物學與生物技術方面掌握生命現象基本理論知識,培養的學生主要面向國內考研、公司實體從事技術開發應用工作。第三類別,授課對象為水族科學和水產養殖專業學生,該專業學生肯學勤奮,在水產養殖技能和專業知識方面具有較高基礎,我們采取英語教材和中文電子教材,大量采用水產和海洋生物技術、生物工程等成果并以此為例,引導學生掌握生物技術理論基礎知識和生物工程等先進技術應用,培養的學生主要面向出國深造、國內考研、水產與海洋養殖公司從事技術開發等工作。
2.編寫適合我校專業特色的分子生物學教材。分子生物學涵蓋內容繁多,結合學科廣泛。為了更緊密地與我校水產特色相結合,在現有教材內容上做適當調整。以“精簡理論基礎,擴充應用知識,理論與應用相穿插”為原則,自編《分子生物學電子教材》和《現代分子生物學教材》,以便學生了解水產學科相關的分子生物學發展前沿。其中《現代分子生物學教材》是教學課件內容的補充和延伸,而《分子生物學電子教材》是該門課程內容的濃縮和概括。
3.制作了一套生動活撥的《分子生物學》教學課件。其間將整個分子生物學“切蛋糕”式劃分為三大塊,使內容銜接更合理,并貫穿問題引導式教學法,加強心理認知規律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蛋糕塊一:生物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包括核酸的結構與功能、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基因與基因組;可選講座:功能基因組學、蛋白質組學。蛋糕塊二:生物大分子間的相互作用(遺傳信息的傳遞):包括DNA的生物合成、RNA的生物合成、蛋白質的生物合成、基因表達調控;可選講座:癌基因與抗癌基因、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細胞信息傳遞。蛋糕塊三:分子生物學相關技術與應用:包括基因工程技術、PCR技術、分子標記技術、其他生物技術、分子生物學技術在水產方面的應用;可選講座:干細胞技術、RNA干擾技術、生物芯片。
二、教學方法及手段
1.實行模塊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綜合能力。《分子生物學》共分3個模塊進行教學,使學生學習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點到面。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2.開展課堂討論,激發學生主動與合作學習熱情。開展“大班課討論”和分組上臺講解知識點或相關熱點,開闊了學生視野,調動了學生積極性;自發合作分工,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和熱情,使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學習。
3.建立《分子生物學》網絡輔助教學平臺,實現網絡輔助教學。通過網絡實現資源共享,學生可通過網絡與教師進行互動。網絡交流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使其主動、積極地學習,鞏固知識,拓寬了學生的思路。
三、考核(考試)方法
靈活采用多種考核、考試形式,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注重雙語教學實效。
在比較了國內、外兄弟院校同類課程試卷的基礎上,我們分別擬定了不同專業的課程考試內容、方式和題型。以多元化指標進行綜合評定。生物技術專業本科(全英語試卷):①專業基礎知識:45%(閉卷),考試題型有名詞解釋、填空、選擇、是非、簡答或問答題;②應用知識:30%(包括實驗報告、實驗操作成績);③第二課堂:15%;④平時表現:出勤、課堂學習態度等10%。生物科學、水產養殖、動物科學、水族科學和海洋制藥專業(雙語試卷):①專業基礎知識:60%;②綜述、讀書報告或討論會:30%;③平時表現:出勤、課堂學習態度等10%。本課程已經建立了“單項選擇”、“多項選擇”、“是非判斷”、“填空”、“名詞解釋”、“問答”等六種題型300多道試題的習題庫,可以根據教學進度逐章開放。試題庫可以從習題庫中分類別自由抽取、組合成卷。隨著教學內容的豐富和學科理論的發展,習題庫和試題庫均能自由拓展。通過雙語教學的實踐,我們體會到進行雙語教學的目的并不在于用外語講授該門課的基礎知識,重要的是給學生提供盡快掌握學科的專業知識和相對應的外語詞匯的機會,使他們在本專業的學習和研究實踐中提高靈活運用外語技能獲取專業新知識、新信息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鵬,葛亞東,曹正宇.《分子生物學》專業基礎課雙語教學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安徽農學通報,2013,19(09):161-166.
[2]蔡明德,等.語碼轉換——雙語教學新模式[J].教育研究,2007,28(09):90-94.
[3]賈睿,蔡春爾,霍元子,何培民.討論式教學在分子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1,(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