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英語范文

時間:2023-03-13 20:17: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想法英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想法英語

篇1

一、善于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任何興趣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意愿。教師要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就必須想辦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那么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呢?我認為應從以下三方面努力:

1.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教學是師生雙方思想交流和碰撞的過程,師生關系融洽,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學習興趣就濃,課堂效果就好。因此,教師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活課堂,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初中學生靈活好動,善于模仿,記憶力強,有強烈的競爭意識。因此,我在授課時多預設問題,并不斷穿插一些有競爭感的小游戲,使學生融入其中。教和學是一對矛盾共同體,作為矛盾雙方的代表,教師和學生如何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對完成教學目標至關重要。青少年的心理特點告訴我們,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親師性”較強。如果他們對某個老師有好感,他們就會對這位老師的課感興趣并喜歡學這門課,因而成績優異。所以,教師要多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關心學生,不斷幫助學生。此外,適當的批評是必要的,但是批評的方式比批評本身更重要,多以建議的口吻和形式開始批評更易于被學生接受。這樣師生關系才能和諧,感情融洽,學生才會興趣盎然地開展學習。

2.創造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

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方法,總是教師“一言堂”,教師講,學生記,多數學生從學習的有效期逐漸進入疲勞期,逐漸放棄英語學習,從而導致“兩極分化”的現象發生。

課堂環境如何,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影響極大,教師的責任在于為學生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教師應該引導學生Enjoy English,而不是被動地接受,并“寓教于樂”、“動靜結合”、“學練結合”、“師生配合”。

3.教學方法要靈活多樣,充滿情趣。

單一的教學方法是令人乏味的。即使是一個好的方法,頻繁使用也會失去它的魅力。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教師要認真鉆研和整合教材,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設計不同的教學方法,精心設計教學環節。老師精心設計教學中的模仿、對話、提問、口語練習、書面練習,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思維,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英語學習活動中。要創設有趣的英語教學情境,教師可以根據實際,把對話創設成真實的情境。比如在學習有關購物的課文時,讓學生利用手里的實物開辦自己的商店,對話自然就展開了。

另外,還要活化和整合教材,學以致用。所謂活化教材就是動態地處理教材,即動態地分析教材、研究教材,從而借助教材這個載體及時地、科學地把新知識、新信息、新方法傳授給學生。整合教材就是把教材的內容知識加以調整和變動,按照自己的教學設計安排教學內容,真正利用好教材這一載體。

二、遵循語言教學規律,優化課堂教學目標

學生80%以上的知識的接受和技能訓練是在課堂教學中完成的,因此課堂教學是英語教學實施課程改革的主陣地。強化課堂教學效果、優化課堂教學內容及目標應放在第一位。課堂教學有一個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教什么內容,內容教到什么程度,這既是教學的起點,又是教學的歸宿,教學全過程都必須圍繞這個目標展開和完成。同時,也要在英語課堂教學中潛意識地產學生的自我學習目標,只有學生的自我意識中確立了明確的英語學習目標,才能使教學效果更明顯。因此,我們必須克服過去教學中存在的弊端,以新的教學總目標為依據,優化課堂教學目標,大到學年、學期目標,小到每周目標,甚至一節課目標。只有教師和學生擁有共同的目標,才能使教學有更明確的方向。

三、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學習能力

新版課程標準要求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思維、學會選擇,具有終身的學習能力、發展能力、創造能力和實踐能力。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一改只顧“教”而不顧“學”的做法,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尤其是探討如何教給學生學習英語的方法,才是我們應該花大力氣探討的事情。

首先應大力提倡并實行“啟發式”、“討論式”、“任務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變課堂教學為學習交流和自主探索的過程,教學重點應放在培養學習能力的培養上,幫助學生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幫助學生形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應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的“學”為主體,注重學習水平層次和個性差異,養成良好的學習英語習慣和方法。例如:我實踐一輪教學的四元教學案教學方法就是按照以上要求實施的。四元教學案是提高學生自學能力的校本教案,它包括:預習、預習反饋、內化、升華四個過程。一輪教學過程結束后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創設交際情境,培養學生交際能力

篇2

一、詞義聯想

詞義聯想就是將同義、近義、反義或同類事物的單詞歸納到一起來記憶,使學生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如:

1.同/近義詞:表示工作的詞有work,job,labor,task等;表示給予的詞有give,offer,provide,supply等。

2.反義詞:light與heavy,black與white,employee與employer,all與none,often與seldom,arrive與leave等。在某些固定成語中,反義詞的應用,如:right and wrong是非,rain or shine無論晴雨,now and then不時,United we stand,divided we fall.團結則存,分裂則亡。有些反義詞是根據改變詞綴得來的,如activeinactive,importantunimportant,decreaseincrease。

3.同類事物的詞匯:指交通工具的詞匯有car,truck,lorry,tractor,jeep,bus,bike,tricycle,motorbike,train,ship,boat,plane等。

二、語音聯想

語音聯想就是將讀音相同或相近的單詞放到一起來記憶。如:

1.同音異行異義詞:/wi:k/week星期,weak虛弱;/lesn/lesson課;

功課,lessen減少;縮小;/red/red紅色(的);read閱讀(過去式或過去分詞)。

2.同音同形異義詞:bear n.熊;vt. 忍受,生育。grave n.墳墓;adj.

莊重的。seal n.印章,海豹;vt.密封。

三、構詞法聯想

構詞聯想就是根據單詞的構成形式,觀察其變化規律,從而有效地記憶單詞。如:

1.派生詞:relate為動詞形式,意為“使聯系,與……有聯系”,當其被加上適當的后綴時就又有了新的含義,如:relation n.關系,relative n.親戚,adj.有關系的,relativity相對性。

2.拼寫類似的單詞也是容易迷惑我們的,在平時教學時需要我們提醒學生引起注意。如:adapt適應—adopt采納,corporation公司—cooperation合作,tried努力—tired疲倦的。

四、上下義聯想

上下義聯想就是指詞之間的那種包容和被包容的關系,即一個詞或多個詞的詞義可以被包容于另一個具有更加概括性詞義的詞之中。上下義關系詞中,彼此之間呈層級體系。如在學校,提到subject一詞,我們立即想到Chinese,mathematics,English,physics,politics等,這兒的subject就是具有概括性詞義的單詞,它與Chinese,

mathematics,English,physics,politics,這些詞之間就是上下義關系,而English這門課程可以細分為reading,speaking,grammar等,這樣,subject與English間、English與reading,speaking,grammar之間就形成了層級關系。

五、搭配聯想

篇3

關鍵詞:聯想法;英語詞匯;教學應用

一、引言

詞匯是語言的基本構件和基石。它是連詞造句、表達思想、進行語言交際的基礎。學生的詞匯量越大,聽的效果就越好,閱讀理解能力就越強,口語和寫作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就越準確。英語的全部詞匯估計有一百多萬個,學生們不可能也沒必要記住所有的英語詞匯,但至少要熟練使用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所要求掌握的六七千個詞匯。因此,怎樣有效地幫助學生掌握并恰當地運用詞匯,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讓他們樂學就成為英語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詞匯學習的重要性

語言是交流的基礎,是表達個人意愿最直接的方式。詞匯教學是英語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學習英語一定要學習詞匯,中外學者對此早有研究。劉潤清先生指出:“語言的三大要素是語音、詞匯和語法。詞匯就像大樓用的磚,不管什么樣的摩天大廈,都是用磚一塊一塊砌起來的。所以說,詞匯就像最基本的建筑材料,缺不得[1]。”英國語言學家威爾金斯(Wilkins)在《語言學與語言教學》中說:“我們不能接受語法比詞匯更重要的說法。事實上,沒有語法,就只能傳遞有限的信息,然而,如果沒有詞匯,就什么也傳達不了[2]。”由此可見,詞匯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詞匯是保證大學生聽、說、讀、寫等各個方面提高的基礎。一個人的詞匯量愈大,其閱讀水平、聽力水平,以及寫作水平也會愈高。對于詞匯,大學生們深知其重要性,對詞匯學習也非常重視。他們把大量的時間、大量的精力花在英語詞匯學習上,然而,常常收效甚微。這樣的結果使得大學生們在詞匯學習的過程中充滿了挫折感、枯燥感和失敗感,很多人逐漸失去了對英語學習的熱情。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傳統的單詞記憶方法過于單調,簡單地將英語單詞直接對應漢語,不建立任何聯系,死記硬背。因此,要想提高詞匯的學習效率,就必須講究教學方法,培養大學生學習詞匯的興趣。

三、聯想法在詞匯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聯想是指有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就像一座橋梁,把橋兩邊的事物客觀地聯系起來,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科學研究表明:聯想是記憶的基礎。世界著名的生理學家巴甫洛夫指出:“記憶要依靠聯想,而聯想則是新舊知識建立聯系的產物。”聯想對促進人腦的記憶、想象、思維活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詞匯是音、形、義的統一體。在詞匯教學中,可以運用聯想法來激發大學生建立單詞與事物的聯系,即音、形、義的聯系。通過一些游戲幫助大學生記憶學過的詞匯記憶,在潛意識中把詞匯與其對應的事物聯系起來。聯想法是擴大詞匯量,把短時記憶變為長時記憶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對調動大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習詞匯的興趣具有重要作用。

聯想的形式多種多樣,其內容也豐富多彩,在授課時可以采用下面一些聯想學習法:(1)諧音聯想,即通過單詞讀音的諧音方式讓單詞表意,既可記住讀音,又可記住含義,一舉兩得。如flee[fli:]逃走,諧音“飛離”——飛著就離開了,逃走;cease[si:s]停息,諧音“息死”——又休息又死,停息;pest[pest]害蟲;有害之人,諧音“拍死它(他)”。用這種方法來記憶那些特別難記的詞匯,效果顯著,一切為記憶服務。但要注意單詞本身的正確發音,有時為了記憶方便,要略微改變單詞的本來發音。(2)形象聯想,就是用自己的方式賦予某個字母或字母組合特定的含義,為沒有詞根或用詞根難記的詞找到一種有趣易記的方法,如innocent(清白的;無知的)——小偷被抓住后說in(口袋里)no(沒有)cent(一分錢)——清白的,無罪的;sanguine(紅潤的,有血色的),這個詞看似難記,仔細動動腦筋,就可以把它拆分為san(拼音三)+gui(桂)+ne(呢),想一想吳三桂與愛妾陳圓圓的故事,圓圓從外面進來,掀開門簾問了一句:“三桂呢?”面似桃花,氣色紅潤,這個詞不是輕而易舉就記住了嗎?(3)故事聯想,即通過編故事記憶詞匯。如一組相似詞deficient(不足的),proficient(熟練的),efficient(效率高的),sufficient(足夠的)。這組詞很難記,可以編下面的故事來加強記憶:學校食堂那些技藝嫻熟的(proficient)大師傅每次用勺賣菜的時候勺柄都要抖三抖,結果買到的菜分量嚴重不足(deficient)。通過向校方反映,辦事高效的(efficient)校長很快解決了這個問題,后來再去食堂買菜,菜就充足了(sufficient)。用這種方法來記憶詞匯,可以給大腦以強烈的刺激,在輕松、有趣的氛圍中很容易記住單詞[5]。(4)語音聯想,即將同音或者近音的單詞進行比較,構成同近音單詞網。例如,flower(花)——flour(面粉),capital(首都)—capitol(美國會大廈),principle(原則)——principal(校長)。同音聯想能夠使學生關注同音單詞的拼寫差異,加深對單詞的記憶。

運用聯想法記憶詞匯的方法還很多,比如可以進行詞的同義詞、近義詞、反義詞、派生詞聯想;詞的語法聯想;詞的搭配聯想等,只要開動腦筋,詞匯記憶就一定會變得新鮮而有趣。

四、結語

詞匯學習最忌枯燥。筆者使用聯想記憶的方法的實踐表明,大學生們不僅克服了詞匯學習的畏難情緒,而且激發了學習英語的熱情,活躍了他們的思維,具有非常好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劉潤清.英語教育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40.

篇4

【關鍵詞】中職英語;英語教學;學習成績;評價

目前,新課改在全國很多地方開展得轟轟烈烈。這次課改直接面對的是我國傳統的基礎教育,對其提出了激烈的挑戰。我國傳統教育過分注重知識積累而忽視對人的能力及人生價值觀等方面的培養,新課改重在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要關注學生個體的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保護學生的求知欲,好奇心,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和進取精神。然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我們還需開動腦筋,用心去做。

我們知道,興趣是學習的最好老師。然而中職學生絕大部分英語學習不好,對英語學習不感興趣。他們中大部分人不認識多少個單詞,基本上看不懂句子和文章。很多人不認識音標,不會讀單詞,這影響了他們對單詞的記憶。他們的英語水平根本就達不到普高的英語水平.對于這樣的一批學生,我們就應該降低標準去學習和考核.而我們學院定的教材卻是高職的教材,這使得脫節較大.而我們如果一味的按照教材去教,讓他們完成教材上的學習任務,那是相當艱難的,因為他們根本聽不懂,所以也不感興趣,也就不愿意學。針對這種情況,我在此提一下一些建議

一、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

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提高英語課堂教學的重要前提條件。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中重要的兩個因素,課堂教學活動是教師和學生互相交流的過程,是一種雙邊關系,所以,有任何一方不能積極配合,我們的教學都是不會成功的。英語教學,首先是以培養學生學習英語興趣為前提,讓他們了解學習英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他們對英語這門課程的認識,才能有效提高英語的課堂教學質量。那么,如何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首先,課前跟學生多溝通,了解學生真正的需求,聽一聽他們對英語課堂教學的一些想法;其次,在課堂上做出一些正確而積極的教學評價,對他們在課堂上的積極表現哪怕是一點點小進步都要給予充分鼓勵,讓他們能體會到他們在老師心中的地位,能真正感受到老師對他們的關心,在這兒需要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對待學生,尤其是班里的“學困生”,更是要注意采取一些適當的方法,樹立起他們的信心,提高他們對英語的學習興趣。

二、因材施教

(1)我們教師要根據學生的需要選擇一些基本話題如問路,購物等等,還可以選擇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或句子(電影中的話、比賽、歌曲、名言等),反復聽說,讓他們一個一個地掌握,不要急著趕進度,趕教材。至于教材中的課文,可以讓基礎還好的,想要深入學習的學生學,或作為閱讀理解(根據需要作精讀、泛讀處理),這樣,學生才能學得主動,學得開心。正如董進宇博士所說:“快樂使人堅持,痛苦使人改變。”只有讓學生體驗到成功,體驗到快樂,他才能堅持學下去。現在的學生大部分感受到的是學英語的痛苦,而學不下去,因此,我們教師一定要動腦筋改變這種狀況。

(2)合理組織英語課堂教學,努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新課改下的中職英語教學是幫助學生進一步學習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和職業場景中的英語應用能力,為學生的職業生涯、繼續學習、終身發展奠定基礎。那么如何充分利用我們短短一節課時間,提高學生對英語的接受和認知能力?①了解并掌握學生的現有的英語學習水平,明確課堂教學目標。教師應弄清楚教學大綱上所規定的要求,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即結合學生的知識與能力來選擇教學內容。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的長短和難易程度,對所教授知識有所刪減,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所提出的教學要求應略高于學生現有的知識與能力,經學生努力后又可以達到,這樣,學生們可以督促自己,達到要求,取得進步,增強自信。而教師也能在教學中有效地豐富學生的知識,發展學生實際運用語言的能力。②針對教學對象,采取靈活的教學模式。針對中職院校學生入校時英語水平普遍不高的現狀,我們必須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方法,圍繞中職教育就是就業教育的目標,本著“以實際應用為主”的原則,使學生學一點,會一點,用一點。比如我們在平時的英語課堂教學中,要多采用一些易于學生接受的多媒體教學、實物教學法,如果有條件的話,現場教學也是我們今后要發展的一個方向,這就需要我們的英語老師和專業教師之間的密切配合。③注意學生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精講多練。語言是由于交際需要而產生的。它是一種交流的工具,重在應用。就像小孩子學說話一樣,如果不通過模仿,不依靠一定的外部強化作用,是難以獲得的。

(3)及時了解當前市場和企業需求,因地制宜地選用一些既符合當地市場和企業特色、又具有本校鮮明特征的實用性教材,同時注重教材的文化因素。

三、改革學生的學習成績評價

我是這樣想的:我們應該重視學生的學習過程,其次是學習結果,把它作為指導思想。學生學習成績的評價以兩大塊構成:平時的學習及考試,各占一半。這樣做的好處是:杜絕學生只想著考試過了關就行了(甚至靠舞弊過關),平時學不學無所畏,老師也拿他沒辦法的思想。平時的學習包括課堂活動(提問、回答、對話、討論等)、作業完成情況,老師對此做個記錄,作為考評的依據。這樣,學生平時學習態度的好與壞就直接與他最后的成績掛上鉤,學生學習就會主動些,學習態度也就應該會有所改觀。

篇5

有效課堂教學其核心就是要學生學到知識、形成技能。這是課堂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課堂教學的一切活動都要圍繞這一核心開展。本文以筆者的英語教學實踐為基礎淺述在英語教學中巧設情境,創建有效的課堂教學的幾點想法。

【關鍵詞】有效課堂 巧設情境 英語教學實踐

目前我縣在實施有效課堂教學的研究,那么,在英語教學中,如何創建有效的課堂教學呢?那就是在課堂教學中巧設情境,情境教學能夠陶冶人的情感,使人的情感得到凈化和升華。這種凈化后的情感體驗具有更有效的調節性、動力性、感染性、強化性、定向性、適應性、信號性等方面的輔助認知功能。情境教學提供了調動人的愿有認知結構的某些線索,這些線索可以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暗示或啟迪,經過思維的內部整合作用,人就會頓悟或產生新的認知結構。為了使情境教學在英語教學中更好地發揮上述兩種功能,本人結合教學實例談談如何創設情境,創建英語教學的有效課堂的幾點想法。

1.情境創設要具有真實性

情境設置要與教學內容、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要從學生的興趣愛好、生活常識、學習經驗、身邊環境出發,要考慮到學生能否接受。語言有一定的創造性和靈活性。說話人的時間、地點、場合以及身份等方面的因素都制約著說話的內容、語氣等。老師在課堂上設置一些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聯系 真實性和切實性的情境,才能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態度體驗,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從易到難、由淺入深地學習,最終學生不僅能牢固地掌握課本知識,還能根據老師所給的情境,從自己的水平出發,編出更切合生活實際的會話,在情境中學,在情境中用。

例如:筆者在教授Go for it 七年級下冊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s ?時,設置一個真實交際情境引出新知識。

T: 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Why?

S1: I like pandas because they are cute.

S2: I like tigers because they are strong.

然后老師問學生:What’s my favorite animals? Can you guess ?一些學生猜出是狗,然后老師追問: Why do I like dogs? 老師用幻燈片呈現了狗能做的事情:Dogs can help policemen .Dogs can help the old .Dogs can help the blind .Dogs can help shepherds .Dogs can help children .Dogs can bring joy to people .之后,學生兩兩對話(A: What can dogs do? B:They can …)操練和 鞏固所學內容,并讀教材;然后用一段有關狗的Flas Dogs That Work 作為視聽材料,鞏固和檢測學生對新學知識的掌握情況,并讓學生讀Flash中的文字;最后組織學生教學小組交流,談論自己喜歡的動物。為學生提提供了如下句型:

A: I like dogs. What animals do you like?

B :I like…

A: What’s its name?

B:: Its name is ..

A :What does it look like?

B: It’s… It has …

A: Why do you like it ?

B: Because it’s … It can …

讓學生在真實的交際活動中運用所學語言,談論動物的名稱、外貌以及喜歡某種動物的原因等,學生既運用了本課所學的語言,又可以圍繞動物話題自由發揮,輸出的語言非常豐富,真正做到了在情境中學,在情境中用。

2.情境創設要具有主體性

創設學習情境的根本目的是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促進學生學得更透徹。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語言的交際性注定了英語教學必然是參與型的教學。學生只有在參與的過程中才有機會運用語言知識,才能形成交際能力和發展其他相關素質。在參與型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具有很強的學習動機,他們會主動進行交流并積極進行自我評價。只有組織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學生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課堂的主體,才能在參與過程中發展英語語言素質。參與 的過程也是學生發展個性、展示個人綜合素質的過程。沒有強烈的動機、良好的心態和創新意識,學生就不會主動參與英語課堂交際活動。例如,在創設7A Unit 6 Reading “The Fashion Show”活動情境時,通知學生穿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第二天舉行一個走秀活動(伴有音樂)。在參加與觀看時裝秀的同時,設置這樣幾個問題:Which model do you like best? What clothes does she/he wear? What are they made of? What colour are they? Does she/he look nice/smart in/…?該情境調動了學生健康的情感體驗,學生走得千姿百態,看得興致勃勃,學習活動成為學生主動進行的快樂的事情。

3.情境創設要具有情感性與體驗性

情感性指進行情境具有激發學生情感的功效。情感和認知活動是相互作用的,健康的、積極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起著積極的發動和促進作用。課堂教學的實踐證明:歡快活潑的課堂氣氛是取得優良教學效果的重要條件,學生情感高漲和歡欣鼓舞之時往往是知識內化和深化之時;體驗性指所創設的教學情境能夠促進學生情感體驗,營造輕松、民主的學習氛圍,人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激勵學生不斷探索知識領域的奧妙。該原則要求老師在輕松愉快的去或氣氛中引導學生產生各種問題意識,展開自己的思維和 想象,尋求答案,分辨正誤,這一原則指導下的教學,思維的“過程”同“結果” 一樣重要,目的在于使學生把思考和發現體驗為一種快樂,而不是一種強迫或負擔。

在學Go for it七年級下冊 Unit 5 Section A的第3a部分和第4部分 時,老師用師生問答的方式呈現了教材中“在超市”兩個學生抓小偷的故事后,要求學生結對使用所學的語言知識討論圖片,為下一步完整復述故事做準備;然后讓 學生在小組里先試講故事,之后講給全班同學聽;最后老師將故事改寫成一個完整的小劇本,讓學生補全劇本,并教學角色扮演,以便達到拓展和提高的目的。劇本如下:

B_Ben M_Man

P_Policeman T_Tim

B: Look What’s that man doing?

T: Oh, he .

B and T: He is a thief. Let’s follow(跟著) him.

B: What’s he doing at the bus stop?

T: I think he is?.

B: What’s he reading?

T: He is . Look. There is a policeman.

B: Let’s go and tell her.

B and T: Madam, madam.

P :Yes?

Band T:. He stole(偷) a bottle of water in the supermarket.

P: Oh? Let’s go( To M) Did you take something from the supermarket

M: I … I…

P: I think you must(必須) with me .Thank you very much, boys.

A .waiting for a bus

B .go to the police station

C .is taking a bottle of water

D .Look at that man

E .reading a newspaper

老師引導學生圍繞同一個話題展開多種形式的學習活動,如兩人一組討論圖片、在小組中講故事以及表演故事等,學生有機會把所學內容通過多種形式教學內化,課堂活動始終圍繞同一個內容展開,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機會多,交流得多。在所創設的情境中,學生在從聽說到表演的過程中完成了語言的輸入和輸出,很好地鞏固了課堂中所學的知識。可見,老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情境要有有利于學生運用所學語言的活動。語言輸出活動要采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方式,讓學生在互動中體驗思維火花的碰撞。

4.情境創設要具有價值性和創新意識

問題情境教學是能夠促進學生情感體驗、營造輕松民主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激勵 學生向知識領域不斷探索的新型教學模式。問題情境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合作意識和創新能力。只有創設了這樣有價值的問題情境,才能迅速地在學生心中造成一種懸而未決但又必須解決的求知狀態,促進其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

例如:在學Go for it九年級英語 Unit 10 By the time I got outside ,the bus had already left. Section A時,為了達到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化解疑點。首先讓學生聽英語歌曲“Tick took time”,再由鬧鐘引出每天起床后的一些活動。老師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讓他們圍繞這樣幾個問題開展自由討論:Do you have a clock? Is it very useful and helpful? What do you usually do after your clock wakes you up? What will happen if your clock doesn’t work properly one day? Will you feel unhappy if you oversleep?

篇6

【關鍵詞】高職英語 影響表達因素 改進方法

在當今社會,英語作為一種國際性的語言,早已贏得了它在教育、科學、技術以及其它領域的地位。英語的學習,特別是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受到人們的重視。目前就國內多數高職學生而言,英語是一門不可或缺的基礎性學科。學習不僅是拼寫,詞匯和語法,更重要的是語言能力的培養。是學生能夠聽懂并表達出來,這才是我們教育中的關鍵。

在高職院校中,英語口語要求學生不但能夠簡單表達出他們所想要表達的內容,還要求學生能夠有一定流暢的交流能力。但是,我們必須承認的是,就整體來看,目前許多高職學生的口語能力并不十分令人滿意,英語口語能力發展極不平衡,口語處于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學生會覺得并不能百分百地完全并成功地表達出他們的想法和觀點,有時就算表達了出來,卻又出現中國人聽不懂、外國人聽不明的尷尬情況,這大大打擊了學生們的自信心,也說明了課堂教學的不足。雖然學生的普遍英語水平較低,但仍需要他們掌握一定的詞語,可以簡單的表達出他們所想要表達的內容,從而使學生達到一定的交流能力。那么是什么影響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以及如何提高呢?

一、影響學生英語口語表達的因素

1、缺乏交流的主動性

學習的主動性是決定學生學習好壞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只有喜歡,想去學,才能在英語學習和提高的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在現在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中,大多數學生認為自己是非英語專業的學生,即出不了國,又從事不了和英語口語直接相關的工作,口語好壞沒有太大的關系。這種想法,是學生失去了交流的欲望和積極性,從而嚴重影響了學生口語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高職學生良莠不齊,對英語的認知及學習興趣有及大的差別,導致有興趣的同學在上課時積極配合練習口語,而差生則提不起興趣,從而極大影響了學習的積極性。

2、母語負遷移的影響

無論是高年級還是低年級學生,在二語習得的過程中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母語遷移現象。且在越晚學語的學生中,出現的負遷移現象越為嚴重。這是由于隨著年齡的不斷者加,所獲得的母語信息也會不斷增長,從而形成一定的思維模式和語言習慣。學習者在外語學習的過程中又會不同程童的利用母語來進行思維和學習。這樣就會產生母語遷移的現象,這主要體現在語音,詞匯,語義,句法和文化方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語音語調上的負遷移。第二,母語文化上的負遷移。第三,語義語用上的負遷移。第四,語法句法上的負遷移。

3、性格對于英語口語的影響

一個人的性格很大程度上體現在他為人處世和工作學習中的表現。性格對于每個人來說都十分重要。那么下面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性格對學習英語口語的影響。對于,外向性格的學生來說。在課堂上,他們不甘寂寞,愛提問題,大膽發言,不受約束,因而他們會爭取更多說英語的機會。他們在課堂上越是精神放松,就越能大膽而靈活地運用所學過的知識,通過不斷的嘗試和練習來消化和吸收所學的知識。同時,他們不怕出錯,大膽張口說,積極參與課堂活動,這對于學習英語有較大的幫助。久而久之,鍛煉的機會多了,英語口語能力必然會得到提高。相反,對于內向型的學生來說,相對較為封閉自己,害羞不愿表達。膽小,總怕自己說錯,遭人笑話。即便有機會練習,也不愿參加。久而久之,失去了很多鍛煉口語練習的機會,英語口語能力勢必得不到提高。

二、提高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應對方法

1、通過多媒體教學,提高學習的興趣

教師應多讓學生處于良好的語言環境中。目前中國學生的語言學習環境雖然有所改善,但語言輸入仍然十分有限,而地道的外語是依賴于真實的語言環境。教師應利用現代化的手段讓學生觀看英文原版電影、電視,聽英文的廣播。另外,可通過讓學生大聲地隨原聲朗讀、音位對比和模仿等方法從而對語音敏感,形成良好的語感,進而克服母語干擾,提高學習的興趣。

2、通過模仿、朗讀、背誦、復述,增強學習的能力

作為一個英語不是母語國家的人來說,要想提高英語表達能力,第一步就是模仿磁帶或英語為母語的人。初學英語者往往認為原版磁帶里的調子怪怪的,在模仿時不習慣,模仿到最后還是改造了原有的“洋味”。實際上在模仿時,只要持之以恒,終究會模仿好的,兒童對母語的語音語調的習慣就是完全的模仿。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讓學生大量背誦篇章、結構,但教學中不妨把這個方法歸屬到熟讀和復述兩個方面。首先熟讀原文,然后按復述步驟進行。朗讀次數多了,又進行了大量的復述,也就能背誦了,而且其實際意義要大于單調的背誦。對于基礎較差的學生應要求背誦一些常用的句型和表達方式,以某句型慣用法為樣本,口頭造句,以鞏固知識,由淺入深,造連續的幾個句子,直到能夠較流利地用英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

3、通過激勵性評價體系,增加學生的自信心和參與度

激勵性評價是在學生學習活動中進行激勵、鼓舞,目的是營造一種寬松、和諧、開放、民主的教學氛圍,從而激發學生的情感,鼓起學生的勇氣及力量,激起學生的求知欲,強化學生成功的喜悅,不斷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及上進心。通過課堂教學中開展激勵性評價,讓他們知道英語口語的練習并不可怕,有利于激發學生鍛煉口語的自信心,增強學生表達口語的主動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口語的動力。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英語教學; 教育敘事;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 中國的教育事業也在不斷進步。對于教育的研究改革在不斷深入中, 教育敘事越來越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重視, 不斷有人參與到對它的研究當中。但是, 現在多數的關于教育敘事的研究方向都是集中于學生, 而忽視了“教學”中的“教”的方面。教育敘事對于老師的教育教學, 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

1. 什么是教育敘事

所謂的教育敘事, 就是教育工作者敘述在工作過程中的事件、故事、感受等的一種行為。通過教師的敘述和回憶, 教師自己或者他人可以從回憶的過程中仔細的思考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現象和問題, 從而自我總結, 不斷修改和完善自身的教學方法。他人也可以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 提升教學質量。

2. 教育敘事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2.1 教育敘事對英語教學的重要性

教師專注于教學工作無可厚非, 但是對于教育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現在許多英語教師只針對于教學工作埋頭苦干, 對于教學研究, 研究的方法不感興趣, 甚至一知半解。但是, 英語教學中有一個重要的教學模式:通過教育幫助研究, 通過研究促進教育, 教育和研究相結合。這是教學工作中不可忽略的部分。教育敘事研究相對復雜, 需要選定一些樣本, 通過實驗, 采集準確的數據, 接著對數據所呈現出的規律與問題進行詳細的分析。在分析數據的時候我們還需要用到一些專業的統計軟件, 這一復雜的過程讓許多英語教師對教育敘事研究畏懼不已。就是這樣的一個現象導致許多經驗豐富的優秀教師在教育研究上貢獻甚少, 浪費了推進教育進步的許多機會。教育敘事研究特別注重培養優秀生, 提高差等生, 在這兩個方向尋找問題, 并且找出適當的解決方法, 這也是英語教學中十分注重的。教育敘事研究可以從另一個方面找到解決英語教育教學的方法, 而且實驗表明, 結果往往是令人喜悅的。通過敘述故事, 講述經驗來總結教育方式方法, 提高教學質量是十分必要的。

2.2 教育敘事對教師生活的影響

前文已經提過, 教育敘述就是讓教師把自己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各種事件講述出來, 供別人總結參考, 讓自己不斷反思進步。中小學教師可以把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不愉快、不順心、疑惑、煩惱通通講述出來。這是一個很好的發泄渠道, 有利于教師自身情緒的調節, 也有利于教師在回憶的過程中反思自己和總結經驗, 既可以改善心情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 是一舉兩得的好方法。除了口頭的表述, 文字的書寫也是一個很好的教育敘事的方法, 微信、微博、QQ都是很好的平臺。這種網絡平臺也給老師和學生架起了很好的溝通橋梁。老師可以通過教育敘事來傳達自己對學生的一些建議, 學生也可以通過閱讀了解老師的想法以及教師工作的艱辛, 很好的提出自己的想法建議, 讓學生和老師成為無話不談的亦師亦友關系。教師還可以通過這個平臺來了解別的教師的教育敘事作品, 以自身為參照, 對比學習, 更好的評價自身的工作, 同時吸收一些方法, 提高教學的質量。

2.3 教育敘事對教師英語教學的影響

對于中學英語教學來說, 課堂上的交流與活動是十分重要的, 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重要因素。通過課堂游戲來提升教學氛圍, 活動的設計影響著教學的效果。英語教學中的優秀教師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就是把教育敘事作為教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成功與失敗的經驗的總結來分析自己的教學方法, 在過程中反省, 反省過后應用于教學過程中。在這樣的教育敘事中及時發現自己的不足并且加以改正。教師利用網絡平臺來吸收其他教師的教育敘事成果, 通過評價與建議幫助其他老師進步, 同時也提升了自己。教育敘事不僅僅是提高了教師的教學水平, 同時也大大提升了教師的寫作水平, 運用計算機的能力也大大提高。通過互聯網, 增長了教師的知識, 擴大了教師的思維觀念, 頻繁了教師之間的交流, 更是拉近了老師與學生的距離。

3. 小結

雖然教育敘事研究在國外已經十分成熟, 但是, 在我國尚處于初步探索階段。教育敘事逐漸成為一種趨勢, 在教育研究中備受關注, 對于提高英語教學, 促進教師隊伍的發展壯大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更好地深入研究教育敘事和提高英語教學水平, 讓廣大教師積極參與到教育敘事研究中十分重要。英語教師通過網絡平臺, 架起一個多方交流的模式, 通過平臺以教育敘事的方式與其他老師、學生、家長交流溝通, 加深自己對教育的理解, 提高英語教學水平, 使其向更加專業化的方向發展。英語教師在講述自己教學過程中, 對教育敘事進行探究, 推廣教育經驗, 提升教育質量, 在反思中不斷改進教育方法, 改善教育生活使教育敘事研究成為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有效方式。

參考文獻

[1]孫艷玲.中小學英語教師提高專業素質的途徑[J].基礎英語教育, 2010, (6) :81.

[2]黎加厚.信息時代的教育敘事與教師主體意識的覺醒[J].中國電化教育, 2004, (10) :40-41.

篇8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越來越喜歡追求事物的實用性。高職院校公共英語的教學目的就是要培養出能從事基本對外交流的實用外語人才,但是,目前在高職院校中,公共英語的教學模式傳統單一,側重學生對語言知識的學習,而忽略了學生在語言應用能力方面的鍛煉,因此,高職院校畢業生的英語水平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無法與實際工作很好的結合。如何讓學生學以致用,是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師應該思考的一個問題,引入項目化教學法,無疑是解決此問題的一個突破口。

一、項目化教學法

2003年7月德國聯邦職教所制定以行動為導向的項目教學法,它的核心是一種探究式的教學模式,即不再簡單的讓學生按照教師的安排和講授去得到一個結果,而是以項目為主體,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師的指導下,讓學生去尋找得到這個結果的途徑,最終得到這個結果,并進行展示和自我評價,學習的重點在學習過程而非學習結果,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鍛煉了各種能力,具有較強的積極性。

二、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高職院校的學生基本上來自于普通高中和職業中學,學習基礎普遍比較薄弱,在英語詞匯、發音和語法方面存在著許多問題,因此嚴重影響了他們英語水平和其他技能的提高,由于聽不懂老師的講課,使得他們漸漸失去了對英語的興趣,學習英語對他們來說是種負擔,常此以往,對英語產生了厭煩和棄學的心理。

這種消極的情緒也影響了老師,由于在課堂上來自學生的反饋很少,教師會慢慢產生一種懈怠情緒,放松對自身提高的追求,導致知識單一,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課堂教學效果難以保證。

高職院校英語教學總的來說還是應試教育,學校把英語考試成績的好壞直接跟教學質量掛鉤,導致高職院校英語教育的單一化。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仍然以課堂、書本和教師為中心,教師主要教授詞匯、語法等,普遍缺乏將各種教學法綜合的能力。這種落后的填鴨式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師生的互動。

三、項目化教學法中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根據目前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為了使學生達到學以致用,根據項目化教學法的特點和實施步驟,我們以酒店管理專業為例,談一談如何在高職院校公共英語教學中運用這種教學模式:

項目設計階段。選取的項目要符合酒店管理專業的專業特點和實際工作崗位的英語需求,然后再圍繞這些項目進行聽,說,讀,寫的全方位訓練。首先根據每個教學單元的內容設計一些項目,如:餐桌禮儀用語、上菜順序、酒店客房布置等等,由學生按照各自興趣自主選取,組成4-5人的小組去共同完成項目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到酒店進行參觀或是向酒店工作人員進行詢問等方式設計出合理的項目計劃,教師要根據情況作出相應的指導。

項目實施階段。在具體實施階段,為了營造更好的學習氛圍,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酒店現場開展教學活動,學生在這個過程中要明確自己在小組中的分工,各組員間的合作形式,并按照項目計劃完成項目內容。學生通過真實的實習環境,能夠發現之前制定的項目計劃的不足之處。在完成這個過程中,教師可給予學生具體的指導,但是要尊重學生的想法,不能干預學生創造性的發揮。最后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形成以英語書面或口頭匯報等形式做項目總結。

項目評價階段。本階段主要是采取學生自評、小組互評、教師總評相結合的評價模式,著重考核學生所學課程的基本技能,即對學習目標、知識點、專業能力、方法能力以及情感態度進行綜合考評,并對每組的成果提出意見和建議。這樣,每次課堂教學中,通過一個項目來學習英語語言知識,訓練英語語言技能,啟發學生的思維,師生共同來完成并評判這個項目,就能夠將抽象的語言知識變成可以用來完成某項具體任務的工具,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收獲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在高職公共英語教學中應用項目化教學法很好地體現了實用性的高職教育理念。將教學內容與各自專業的特點相結合,設計成不同的訓練項目,既鍛煉了聽、說、讀、寫等基本英語技能,又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實際運用中,項目化教學法可能還存在一些問題,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斷的摸索與創新,使其與職業教育更完美的結合。

篇9

關鍵詞:職業教育;英語;項目教學法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2)26-0099-02

以知識為導向的傳統教學模式,已很難滿足當今職業教育對學生職業能力培養的要求,也越來越不能滿足受教育者可持續發展的需要,越來越不能適應現代企業對人才的需求。而行動導向教學中最主要的實踐模式——項目教學法使職業教育進入了一個新的境界,在職業教育研究領域里,已經顯現出極高的點擊率,無論是工科還是文科,都十分關注項目教學法在教學中的應用。

一、項目教學法的內涵

項目教學法,是師生通過共同實施一個完整的項目工作而進行的教學活動。在這里,項目指以生產一件具體的、有實際應用價值的產品為目的的任務,應該滿足以下條件:該工作過程用于學習一定的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能將某一教學課題的理論知識和實際技能結合起來;與企業實際生產過程或現實商業經營活動有直接關系;學生有獨立制定計劃并實施的機會,在一定時間范圍內可以自行組織、安排自己的學習行為;有明確而具體的成果展示;學生自己克服、處理在項目工作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項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難度,要求學生運用新學習的知識、技能,解決過去從未遇到的實際問題;學習結束時,師生共同評價項目工作成果。

項目教學法的核心追求是:不再把教師掌握的現成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作為追求的目標,或者說不是簡單地讓學生按照教師的安排和講授去得到一個結果,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去尋找得到這個結果的途徑,最終得到這個結果,并進行展示和自我評價。學習的重點在于學習過程而非學習結果,學生在這個過程中鍛煉了能力。教師的主要任務不是教學生如何做,而是創建項目教學法的環境,并引導學生自主完成項目。

二、中職英語課的現狀

在現今高速發展的社會中,人們運用英語來表達想法的機會越來越多,希望提高英語能力的愿望越來越強烈。盡管中職生敢于表達,喜歡唱英語歌,但是說英語時還是怕犯錯誤,站起來閱讀都不敢大聲,缺乏自信。除了上課,并沒有尋找練習英語的各種機會,有機會也不敢與會英語的外國人交流。因為傳統的英語教學模式一直都是“填鴨式”的教學。無論是語法教學,還是其他方面的教學,都是教師在課堂上占主角,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這種忽視學生主體的做法,使很多學生學習幾年英語后竟然連簡單的句子都表達不出來。尤其是中職學生,英語基礎相對薄弱,他們來自農村的偏多,或是在初中階段對英語有懼怕、厭惡心理,很多學生已對英語學習失去了信心。基于這種現狀,應運而生的項目教學方法能讓學生在課堂上處于絕對的中心地位,教師只起引導的作用。這樣,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讓課堂成為展示學生自我的舞臺。

三、中職英語項目教學法的實踐

2009年,教育部頒布的中職英語新大綱強調:本課程的任務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培養學生在日常生活和職業場景中的英語應用能力;英語教學要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驗語言,培養技能,積極實踐,提高語言綜合應用的能力。對于以就業為導向、以應用型人才為培養目標的職業學校來說,英語教學改革成為中職英語教師的重要課題。

在教學中,要求能進行日常的簡單會話和職業場景中的簡單指令,側重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體驗式英語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的主要做法是讓學生進行英語小話劇表演。確定英語項目教學的程序如下:確定項目(話劇表演)信息資料收集及處理分設小組、討論、確定作品內容課堂表演學習與評價。

1. 項目設置。在項目教學中,項目設置至關重要。結合中職學生的興趣、已有經驗和英語基礎,限定在一些耳熟能詳的童話劇表演上,使學生在完成項目的過程中展示英語能力和表演才能。

2. 信息資料收集及處理。啟發學生,廣泛利用現代化的工具和技術,通過多種渠道獲取相關信息,如圖書報刊檢索、網絡查詢等,并進行歸納整理,培養學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 分設小組,討論、確定作品內容。根據學生收集的材料,師生一起討論,最終確定幾個可行的短劇劇本。學生自由組合成小組,選擇劇本,討論并確定工作步驟和程序,分工合作。短劇作品內容的設計和表現形式要結合英語教學要求,難度要適合于學生的英語能力水平、專業水平,并且要結合教學設備和條件,使短劇活動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這些由各組長組織、策劃。

4. 課堂表演。組長明確組員的分工及成員的合作形式,在課下練習,按照已確定的劇本和工作步驟完善、修改,并在一起演練、形成完整的話劇。由于英語教學主要是語言實踐活動,學生所掌握的相關主題知識、語言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等都是成功地完成項目活動的必要條件。在此階段,教師跟蹤各小組進程,針對學生的英語水平講解新單詞,教會學生讀熟不認識的單詞,對學生進行有效的語言訓練。

5. 學習與評價。每個小組都要進行話劇作品表演,各小組相互點評,教師參與討論,積極指導學生輕松自由地運用語言。評價包括學生自我評價和教師評價,學生要通過各項評價,逐漸學會正確、客觀地評價他人和自己,取長補短,反思自己的不足,總結經驗。

四、實施項目教學法的思考

項目教學法把學生融入有意義的任務完成過程中,讓學生更積極地、并有目的地展開自主學習,提倡學生在集體的、相互的、個體的三種自我教育方式下獲取知識。它要求學習者必須通過實踐進行知識構建與技巧訓練。只有當完成的目標任務與預期成果吻合時,學習才真正成功。因此,任何敷衍態度、懶惰心理對完成學習任務都是不利的,甚至是有害的。讓學生在課堂上表演話劇,是由于教學內容缺少真實語境,這與利用英文原聲電影輔助教學是一樣的。英文電影用于課堂只是為了營造較真實的語言環境,其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習。但要避免主次不分,不要讓此類課變成欣賞課。

在項目教學中,創設學習的資源和協作學習的環境是教師最主要的工作,這要求教師課前熟悉項目內容,并進行深入研究,準備好項目開展過程中涉及的有關知識;注意與其他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的協調;介紹項目內容要講究藝術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討論的熱情。在理念上,英語教師要變“以教為主”為“以練為主”;在內容上,可以忽略知識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以夠用、實用為基本要求,以靈活多樣的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教學活動;在方式上,教師是組織者和協助者,以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獲得充分鍛煉為教學原則。

作為一種先進的教學方法,項目教學法既尊重教育規律,又體現職教理念,還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尋求方法的能力,并提升社會活動能力,讓學生更好地適應未來職業活動的需要。英語教師要恰當地運用這種教學策略,在項目實踐中引導學生在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的過程中學習,并掌握語言、運用語言,成為真正的實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王微娜.項目教學法在民航服務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05).

[2]吉沛霞,付海燕.項目教學法在職業教育教學中的應用[J].國土資源高等職業教育研究,2010,(01).

篇10

(一)評估法學教學效果

就一般經驗而言,教學與考試是相聯系的,考試的教學的必要補充,通過考試,教學的效果才能得到全面反映,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才可能暴露,教學質量才得以提高。從這個角度而言,考試的基本功能即是全面評估教學活動的效果。司法考試之于法學教學也存在這樣一種意義,即法學教學的效果可以通過司法考試來反映。具體而言,法學教學的核心課程包括民法、刑法、行政法、訴訟法等,這些內容亦是司法考試重點考察的內容,法學教學過程中,老師對相關知識講解的詳細程度將對學生司法考試的成績產生關鍵影響,教學的效果,將全面反映到司法考試的成績中。實質上,就很多法學院校而言,其在宣傳本校法學教學效果時,學生司法考試的通過率也是其重點宣傳的內容之一。如有法學本科院校即在其招生廣告中宣稱,該校大四學生通過司法考試的比例為30%,學生畢業后三年內通過司法考試的比例高達75%,并據此宣稱該校本科法學教育質量過硬。從這個事例中即可以反映,司法考試之于法學教學的意義首先在于全面評價法學教學的效果。

(二)連接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

司法考試的作用不僅在于全面評估法學教學的成果,其還發揮著連接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之橋梁的作用。具體而言,如上所述,司法考試作為我國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是法律人的入門考試,一旦通過這個考試,即獲得了法律殿堂的通行證,成為法律共同體的組成人員。也就是說,法律職業作用專業技能要求比較高的行業,從業人員需要具備專業的法律知識。而評判從申請從業的人員是否具備專業的法律知識的依據即是司法考試,通過司法考試的,才認為具備專業的法律知識。從這個角度而言,從事法律行業的前提并未接受法學教育,而是通過司法考試。因而,司法考試即成為了連接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之間的橋梁——接受法學教育意味著學生具備一定的法律專業知識,通過司法考試才意味著其法律知識達到了從事法律行業所要求的水平,因而也才給予其法律職業資格證書,該證書的獲得是成為法官、檢察官、律師的必經途徑。不僅如此,實踐中,很多企業招聘法務人員或者司法行政機關招收公務員的,也要求應聘者或報考者通過司法考試。從這個角度而言,司法考試亦是連接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的橋梁,接受法學教育的,只有通過司法考試才能從事法律職業。

(三)指導法學教學的發展

司法考試是連接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其對法學教學的發展亦存在影響。實質上,法學作為一門實踐性的科學,法學教育的目的即包括了促使學生掌握運用法律解決實際問題的技能,確保進入到司法職業共同體中,成為法官、檢察官或者律師。為此,對很多法學院校而言,法學教育的開展即不得不考慮司法考試的考察內容,根據司法考試的需要而調整其培養方案。其中最為典型的是,自2008年司法部允許應屆畢業生報考司法考試之后,很多法學院校即調整了其教學內容,在教學中增加對法條的講解。甚至有很多院校在教學過程中即將成年司法考試的題目納入到其課堂教學中,通過講解司法考試題目以讓學生掌握相關知識點。這即反映了司法考慮對法學教育的指導作用。

二、司法考試對法學教育的挑戰

盡管司法考試對法學教育的開展存在諸多的積極意義,但不可否認的是,司法考試的目的在于選拔法律職業共同體成員,而法學教育并不能滿足培養職業法律人之要求,司法對法學教育之開展存在諸多的沖擊,當前法學教學在其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上面臨司法考試的挑戰。

(一)司法考試對本科法學教學目標的挑戰

本科法學教學作為本科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本質上是一種基礎教育,目的在于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法學原理,在此基礎上對法律條文知識也有相當程度的熟識。也就是說,本科法學教育與職業院校的教育相比,其在教學目標上更多地注重對學生理論功底的培養,使學生精通于法理。因而,作為一種基礎性教育,法學本科教育的教學目標更多地是培養綜合性的法律人才。所謂綜合性的法律人才,則不僅應當能夠勝任司法實務工作,更應該能夠從事法學基礎理論的研究。因而,本科法學教育側重于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至于運用法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更多地由學生通過實習或者參加工作后習得,而不是通過課堂教學而習得。而司法考試作為選拔職業法律人的入門考試,其考察的重點內容即是學生運用法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也就是說,法學教學的首要目標并不是使學生掌握法律應用技能,而是培養其法律思維和法學理論功底,這即表明,本科法學教育所追求的目標在一定程度上是與司法考試之要求存在偏差的。因而,在教學目標的設定上,本科法學教育即應當處理綜合性法律人才的培養與實務性法律人才的培養之間的關系。

(二)司法考試對本科法學教學內容的挑戰

司法考試對本科法學教學內容的挑戰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在課程設置上,本科法學教學包括十四門核心課程,包括中國法制史、法理學、憲法學、行政法學、刑法學、民法學、行政訴訟法學、民事訴訟法學、刑事訴訟法學等。除此之外,還包括金融法、國際貿易法等課程。而就司法考試而言,其側重考察行政法學、刑法學、民法學、行政訴訟法學、民事訴訟法學、刑事訴訟法學這幾個部門法,所占分數比例高達70%左右,但在課程安排上,這幾個部門法學受到重視的程度顯然不及于司法考試對這幾個部門法進行考察的力度。其二,在各個課程的內容安排上,當前主流的法學教材中一般都側重于法學原理、法律發展、法律條文的介紹上。以目前國內法學院校采用程度較高的由姜明安教授出版的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第三版)為例,該書即是側重于上述內容的介紹,全書幾乎沒有出現法學案件。而就司法考試而言,其一般都是以案件分析的方式考察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因而,經歷過專業法學教育的學生,一般都具備較為扎實的法學理論功底,對法律條文內容也有相當的了解。但這些學生運用法律知識解決具體案例的能力則不足以應對司法考試。從這個角度而言,本科法學教育內容與司法考試考察的內容之間是存在差距的。

(三)司法考試對本科法學教學模式的挑戰

司法考試作為選拔職業法律人的考試,其所考察的內容必然是具有實務性、操作性的。也就是說,司法考試以法律應用能力為考察對象,在具體的考試內容安排上,可能涉及到案件辦理過程需要注意的問題、常見的程序錯誤、法律文書的寫作等。這些問題,在本科法學課堂上當然也是可是進行講解的,但如能讓學生參與真實案件的辦理,則其對這些知識才會有更為直觀的感受,也才能理解這些知識的真正內涵。遺憾的是,當然本科法學教育以課堂教學為主,除為期較短的實習之外學生少有參與司法實踐的機會。因此,從這個角度而言,當前本科法學以課堂教學為主的教學模式是不適應司法考試之要求的。

三、法學教育對司法考試的應對

(一)合理定位法學教學目標

如上所述,法學本科教育的教學目標更多地是培養綜合性的法律人才。所謂綜合性的法律人才,則不僅應當能夠勝任司法實務工作,更應該能夠從事法學基礎理論的研究。然而,在實踐中,各法學院校往往基于現實的考慮而注重學生理論功底的培養,而忽略法律實務能力的培養。筆者認為,本科法學的教學目標應當定位于即培養理論功底深厚的研究型人才,又定位于培養實務能力突出的實務型人才。為促使這一目標的實現,法學院校可以建立起分班制度。具體的作法是,在大一階段,學生統一學習法制史、法理學、憲法學等理論性較強的課堂。到了大二、大三則進行分班,分為基礎理論班和實務班,由學生在這兩個班中自主選擇。基礎理論班的學生在此階段主要學習如何進行學術研究,到大四后專注考研;實務班的學生在此階段則主要學習民法、刑法、行政法等部門法的應用知識,到大四后進行為期一年的實習。通過這種分班制度的建立,立志于從事法律實務工作的學生將有條件掌握扎實的法律應用技能,從而能夠輕松應對司法考試。

(二)合理調整法學教學內容

如上所述,就法學教學中的教學內容而言,不管是科目設置抑或內容安排,當前法學教育中都偏重于理論教學而非實務操作。據此,筆者認為,為有效應對司法考試,法學院校之教學內容應當作如下調整:其一是在科目設置上,加大實踐性科目所占比例。在法學科目設置上,應當加入文書寫作、證據收集、法庭辯論技巧等科目,從而增強學生的實務操作能力,使其能夠自如應對司法考試。其二是在內容安排上,則應當在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實踐性較強的部門法中加大案例分析的比重,甚至可以開設專門的案例分析課程,同時將刑法、民法、行政法與刑事訴訟法、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結合起來進行教學,使學生熟識法律應用和案件分析的技能。

(三)創新法學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