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的英文范文

時間:2023-04-09 15:01: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幸運的英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幸運的英文

篇1

People in most cultures believe in superstitions. From earliest times, the English, for instance, have believed in certain symbols and customs which could bring good fortune as well as ward off evil spirits. Old customs seldom die, so don’t be surprised because some of these customs are still practiced daily in today’s society.

Horseshoe

The horseshoe is considered a lucky symbol in English customs. It resembles the other symbols associated with good fortune in other cultures such as the crescent, half circle or“U”. Crescent or“U”shapes are often said to be the symbol of fertility and also possesses power to ward off evil spirit. As it is made of iron and used for horses, horseshoes are also linked to strength and power. As such, combining all these signs of good luck, the horseshoe is regarded as a powerful device to bring fortune and keep evil spirits away. It is usually nailed to the front door to protect the household from uninvited visitors like witches and evils. However, the horseshoe must be placed in an upright“U”position so that the good fortune will be retained by the household. Rabbit’s Foot

In the old English custom, the hare (not rabbit) was said to have an evil eye, whose glance can only be countered by people who own a hare’s hind foot. In the olden days, it was said that the warrior Queen Boadicea of Norfolk, East Britain, brought a hare with her to ensure luck in battle against the Roman Empire who had invaded her kingdom. This brought people to believe that the hare had miraculous powers. However, the pagan practice of worshiping the hare eventually stopped after most Britons were converted to Christianity in the 6th century by the first Archbishop of Canterbury. Nevertheless, many Britons carried hare’s feet in their pocket or purse. Later, rabbits were introduced in Britain from the other European countries, and since rabbits can be caught more easily than hares, the rabbit’s foot replaced the hare’s foot as a lucky charm.

篇2

關鍵詞:給水溫度 熱效率 經濟性 安全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能源消耗的加快,節能、低碳、效率越來越多的被擺上桌面。對于熱電廠來說,給水溫度是個重要生產參數,無論是對鍋爐的生產效率還是對于機組的熱效率,都是具有重要意義。此外,給水溫度的高低對鍋爐生產安全性也有一定的影響。

一、給水溫度對機組經濟性的影響

1.給水溫度對鍋爐熱效率的影響

以烏石化熱電廠三期鍋爐為研究對象,我們取給水溫度分別為159℃、192℃、200℃下的各參數進行熱效率計算。我們采用反平衡法來計算鍋爐熱效率,計算公式如公式(1)

(1)

通過公式你(1)計算得出不同給水溫度下的鍋爐熱效率分別為:92.7%、90.44%、90.8%。可見,隨著給水溫度的變化,鍋爐熱效率雖有變化,但著給水溫度的提高,鍋爐熱效率提高相當有限。

2.給水溫度對鍋爐產汽煤耗的影響

雖然給水溫度對鍋爐熱效率的影響不大,但提高給水溫度,卻能夠可以明顯的降低產汽煤耗,從而提高熱電廠經濟效率。我們收集了以上三個工況下的生產參數,給水溫度分別為:159℃、192℃、200℃,噸蒸汽耗原煤量分別為:156.38 kg/t、155.48 kg/t、139.78 kg/t,原煤低位發熱量分別為:20178 Kj/Kg、18765 Kj/Kg、20508 Kj/Kg。

根據鍋爐熱平衡計算公式:

(2)

式中: -鍋爐熱效率,%;

T-噸蒸汽耗煤量,kg/t;

Q-燃煤低位發熱量,Kj/Kg;

D-鍋爐產汽量,t;

hq-鍋爐蒸汽焓值,Kj/Kg;

hg-鍋爐給水焓值,Kj/Kg。

由式(2)得原煤與標煤換算式(3):

(3)

所以將數據代入式(3)可得出三種不同工況下的噸蒸汽耗標煤量分別為:

107.8 kg/t、99.6 kg/t、97.93 kg/t。由數據可見,隨著給水溫度的提高,噸蒸汽耗標煤量明顯減少,使得鍋爐產汽經濟性得到提高,電廠經濟效益得到提升。

3.給水溫度對機組熱效率的影響

發電廠熱效率等于鍋爐效率、汽輪機效率。管道效率及發電機效率四者之積。汽輪機的熱效率很低,一般為30%~40%,這是因為汽輪機將蒸汽的熱能轉變為機械能時不可避免地要產生冷源損失。將在汽輪機中膨脹做了一部分功的蒸汽抽出來加熱給水提高給水溫度,蒸汽的潛熱得到完全利用,由于這部分蒸汽既發了電,又減少了冷源損失,發電廠循環熱效率顯著提高。

二、給水溫度對鍋爐機組運行安全性的影響

1.給水溫度過高對省煤器的影響

省煤器的腐蝕包括管內腐蝕和管外腐蝕,其中管內腐蝕屬于氧腐蝕。在溫度較高的給水流經省煤器管內時,由于溫度較高,極易發生省煤管內氧腐蝕,在管內壁上形成潰瘍狀腐蝕坑陷,危及省煤器的安全使用。在18.0MPa、360℃的水汽條件下,20G的氧化特性是氧化初期氧化較快,在形成一定的氧化膜后,材質的氧化逐漸減緩,基本不會再發生惡化。

2.給水溫度低對省煤器影響

給水溫度低,使得省煤器的管壁溫度下降,當低于煙氣中的酸汽露點時,酸汽凝結在省煤器管壁上與飛灰粘合在一起,形成對省煤器管的不斷腐蝕。

3.給水溫度高時,會引起省煤器水沖擊

當鍋爐負荷突然降低時, 其蒸發量減少, 相應地省煤器內的水流速度降低, 而此時的排煙溫度仍然較高,使給水達到相應壓力下的飽和溫度,致使給水汽化, 產生汽水沖擊。

4.給水溫度對過熱器系統的影響

給水溫度對于過熱器的影響主要是指,當給水溫度過低時,為了保證鍋爐蒸發量,必須加大燃料量,這樣煙氣量增加,在蒸汽量不變的情況下,容易引起過熱器管壁超溫,造成過熱器管壁高溫腐蝕,嚴重時造成爆管事故。

三、結論

1.給水溫度對機組經濟性的影響

當給水溫度低于設計溫度時,隨著給水溫度的提高,產汽煤耗、產電煤耗是降低的,而機組熱效率是得到提高的。

篇3

關鍵詞:供應鏈管理 牛鞭效應 電子商務

隨著現代經濟的發展,市場上的消費者需求的變化越來越頻繁,而消費者需求的變動給供應鏈上企業帶來的負面影響也越來越受到企業的重視。在現代供應鏈上,為了避免制造提前期和供應提前期所帶來的企業缺貨風險,大多數企業在日常運作中都會依照一定的庫存策略持有一定的安全庫存,以應對市場需求的波動給企業生產能力帶來的沖擊。因此,在現今供應鏈中,由于終端市場需求的波動和供應鏈上企業安全庫存策略的使用,市場上的需求波動往往會順著供應鏈往上游的批發商、制造商、供應商等企業傳導,并且在這種傳導過程中,供應鏈上游企業由于獲取的需求波動信息往往經過其下游需求企業的處理會有所放大,因此越往供應鏈上游走,企業所獲得的需求波動信息越大越偏離實際,從而導致供應鏈上游企業的訂購量出現不符合實際的大幅變動,這種由于信息傳導失真導致的供應鏈上備貨量放大的現象稱為“牛鞭效應”。

由于供應鏈上牛鞭效應的影響,為了保證供應水平,供應鏈上游企業往往維持著比下游需求更高的庫存水平,以應付下游企業訂貨的不確定性,從而人為地增大了供應鏈的上游企業生產、供應、庫存管理和市場營銷風險,甚至可能導致生產、供應、營銷的混亂,使整個供應鏈的總體成本上升,并間接導致了供應鏈內顧客滿意度及盈利能力下降。

因此,在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如何通過降低牛鞭效應來提高供應鏈的運作效率,對于供應鏈上企業的運營績效提高具有重要的意義。

電子商務環境下供應鏈運作特點分析

目前,隨著電子商務的廣泛應用,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現代供應鏈運作出現了很多新的特點。在電子商務模式下,供應鏈上企業可以通過及時、有效信息的傳遞,實時把握市場需求,并根據實際需求來確立相應的生產、經營和物流運作,因此電子商務為推動信息的有效傳遞和管理、發展電子物流乃至供應鏈管理奠定了基礎。為此,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供應鏈運作呈現如下新的特點:

(一)信息流動高效化

隨著電子商務對企業供應鏈上所涉及的信息流、產品流和資金流的有機整合,現代供應鏈上的企業在運作過程中與外部相關企業的信息流動越來越高效化,許多供應鏈上的企業借助最新的電子商務手段可以在互聯網上實現部分或全部的商品往來和資金往來,從而在加快企業間交互速度的情況下加快供應鏈的交易循環和信息循環,最終使得供應鏈上企業可以及時了解客戶的需求以及供應商的供貨情況,并且及時了解顧客的反饋信息。

此外,由于電子商務環境下,企業間的競爭已逐漸演化為供應鏈之間的競爭。由于競爭模式的變化,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供應鏈上企業存在更多的動機來通過加強鏈上信息流動來促進自身競爭能力的提高,從而更加有利于自身的戰略目標的達成。因此,基于電子商務的供應鏈上的信息溝通效率和信息流動績效較以往傳統環境下的供應鏈管理均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企業關聯網絡化

電子商務環境下,隨著企業相互間的地域邊界局限限制的減弱,供應鏈上企業往往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產業縱向溝通和市場橫向溝通的形式來建立一套廣泛、跨越地理障礙的關聯網絡,這種關聯網絡的形成可以有效地促進企業間資源的整合,從而提高企業的運作效率。例如,目前越來越興起的外包經濟便是電子商務環境下,供應鏈上的企業通過自身網絡的擴展,將自身所不擅長業務外包,利用市場上相關企業的優勢資源來達成供應鏈上的運作最優化效果的一種創新運作模式。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供應鏈運作的關聯網絡化除了能使供應鏈各相關企業降低生產成本、縮短需求響應時間和適應市場變化的時間以外,還能幫助鏈上企業更加全面地服務目標客戶,從而實現客戶價值的最大增值。

此外,隨著全球性市場競爭的加劇,單個企業已經難以依靠自己的資源進行自我調整來適應市場的變化,企業通過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供應鏈重組與整合,依靠網絡化的企業關聯模式,可以更加敏捷快速地重構自身的生產模式,以分布式的協同工作關系來集成供應鏈上、鏈外企業的優勢能力,變企業之間的生死競爭關系為共贏關系,從而集成相關企業形成虛擬組織,實現更加有效的敏捷制造模式。

綜上所述,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企業供應鏈運作已經脫離了傳統供應鏈的單向、簡單、低調交互的運作模式,是一種跨企業的協作網絡。

供應鏈牛鞭效應產生原因分析

(一)缺乏協調意識

供應鏈上牛鞭效應的產生原因之一在于供應鏈上的企業相互之間缺乏供應鏈協調意識,在其實際運作中并未考慮到供應鏈整體利益的提升,而是只關注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從而形成囚徒困境式的雙輸結局。

由于個體利益最大化的傳統目標下,傳統供應鏈的每個區間上的企業往往只是以局部利益,乃至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視角來看待自身和他人的行為,因此在供應鏈上的企業往往對鏈上的相關企業缺乏信任。同時這種不信任往往會促使供應鏈上企業以整條供應鏈的利益為代價進行投機行為,并往往對外隱瞞自身的知識和信息,造成供應鏈上的重復工作和資源浪費,最終促成了牛鞭效應的產生。

(二)缺乏信息共享

傳統的供應鏈上企業在日常運作中往往缺乏對下游企業信息的認知,大多數無法直接接觸終端市場的鏈上企業在運營中只能按照接收到的訂單而不是顧客需求進行生產產量的預測和規劃。因此,在傳統的供應鏈上,大部分鏈上企業往往在每一階段都將其在供應鏈中的主要作用定義成完成下游階段的訂單,于是,每個區間上的鏈上企業往往都只是將需求視為訂單流,并只根據訂單信息進行預測,這種單一化的運作模式使得供應鏈上的信息缺乏流動動力,而供應鏈上信息共享程度的降低也促發了牛鞭效應的產生。

(三)運營決策割裂

在大部分的供應鏈中,供應鏈上不同階段分屬不同的所有者,供應鏈各階段中的企業的運營決策目標與整體利益不一致,不同階段企業的局部目標最優化使得供應鏈上企業的運營決策較為割裂,忽視了供應鏈整體利益。

傳統供應鏈上企業在向上游訂購產品時往往會因為批量折扣政策的存在和貨物運輸費用的最優化而擴大自身的單次訂購規模,這種訂購模式往往使得每次鏈上上游企業所面對的訂單規模大大超出終端市場的需求擴張量,因而這種訂單的變動性會沿著供應鏈進一步向上游放大,從而加劇牛鞭效應。

隨著現代產品生產周期的延長,供應鏈上企業的補貨供給期也往往隨之增長,因而為了保證自身經營的穩定性,避免因為產品供應脫節導致的客戶流失,企業在進行產量預測和訂單下達時往往會為自身留出一定的安全訂單量,因而這種經歷提高訂單量以保證產品供給的決策行為也是導致供應鏈上訂單膨脹,引發牛鞭效應的主要原因之一。

電子商務環境下供應鏈牛鞭效應減弱對策

基于上文分析的牛鞭效應生成原因,本文認為為了有效地減弱供應鏈的牛鞭效應,借助現代電子商務環境下供應鏈運作模式的新特點,供應鏈上企業可以采取的策略有:

(一)建立供應鏈信息共享管理系統

構建銷售量共享機制。為了提高供應鏈上企業的預測水平,企業最直接的方法是提高最終用戶需求信息的透明度,實現供應鏈各階段企業共享零售商的銷售量,從而使上游企業、供應商、制造商及時、準確地了解產品的最終市場需求,進而以最終顧客的需求為依據預測企業未來的需求,為供應鏈上游企業過濾掉中間環節的局部預測所帶來的信息干擾。

聯合進行預測和規劃。為了實現供應鏈協調,供應鏈上游的制造商需要了解零售商的促銷計劃,從而方便供應鏈的上游企業科學地理解訂單需求量變化的原因,進而促進上下游企業聯合進行預測和規劃,最終確保整條供應鏈按照共同的需求預測運營,減少牛鞭效應的不良影響。

建立單一預測模式。為了減少多重預測帶來的訂單量虛增的狀況,供應鏈上企業可以以信息共享為基礎,實施單階段控制的補給策略,即由供應鏈上其中一個主要核心企業來控制整條供應鏈的補給策略,所有相關企業的補給策略和生產決策都參照該標桿企業制定,從而消除多頭預測帶來的牛鞭效應。

(二)建立統一的供應鏈運營策略

建立統一的激勵機制和運營目標。在電子商務條件下,企業相互之間的激勵系統可以通過統一的評價指標來進行協調,從而由以往的局部經濟利益至上的激勵模式轉變為以企業對供應鏈盈利能力的影響為依據的激勵,并以滾動周期內的銷售量為衡量標準,有效地消除供應鏈上企業提前預置庫存所帶來的虛假訂單量,從而減弱牛鞭效應。

協調定價,減少價格波動。由于電子商務環境下,消費者的價格比較能力較以往有所提高,因此在電子商務環境下,終端市場往往存在天天低價的狀況,這種更加穩定的、變動性較小的低價模式可以減少企業需求的波動,因此對這種定價模式的推廣可以消除零售商擴大批量規模的動機,從而提高供應鏈上訂單的穩定性。

快速反應,縮短訂貨提前期。通常供應鏈上企業的訂貨提前期包括信息提前期、決策時間、制造時間、運輸時間以及各過程中存在的等待時間,因此雖然縮短訂貨提前期的根本方法是提高生產運作能力,但是通過針對不同類型的提前期制定相應的快速反應策略也是在電子商務環境下減少牛鞭效應的一個有效措施,例如供應鏈上企業可以采用EDI或XML等現代信息技術來縮短信息提前期,使用決策支持系統,如MRPII、ERP,來加速決策制訂過程,采用平行工程縮短產品制造時間,采用現代集成物流管理技術及第三方物流來縮短物流運輸的時間等。

(三)構建供應鏈合作與信任機制

契約管理。供應鏈的供給方和需求方,可以通過一些契約合同來減弱牛鞭效應,實現整體利益最大化。在需求不確定的情況下,為了保證訂貨量對于供應商的規模效應,供應鏈上的供給需求雙方可以用一些合同來實現信任機制,例如簽訂回購合同,這樣既可以確保需求方的采購量,又能確保供給方的規模效應,從而保證了需求方的利益,此外企業還可以簽訂彈性數量合同,即允許零售商在對需求量進行觀測后改變訂購數量,通過實現與需求的匹配,增加供求雙方的收益,減少牛鞭效應。

信譽公示。由于現今電子商務環境下,供應鏈上的企業可以借助電子商務環境的信息流動速度和信息公開程度較大的特點,將鏈上相關企業的不誠信或投機行為加以公示,從而使相關企業的信譽受損,借助該懲罰機制,供應鏈上的企業將會在構建信任機制過程中受到更大的約束,從而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合作體系,降低供應鏈上的牛鞭效應。

結論

隨著現今電子商務技術的不斷升級,現代企業的供應鏈生態環境已經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供應鏈上企業間的信息流動、商務交互模式也具有一些新的特點。基于電子商務環境企業供應鏈運作模式的變化,并結合對供應鏈牛鞭效應的產生原因的分析,本文為供應鏈企業如何有效地借助電子商務運營方式來減少供應鏈上的牛鞭效應提出了相關的建議,從而為供應鏈運營績效的提高提供科學的參考。

參考文獻:

1.Lee HL,Padmanabhan V,Whang S.Information Distortion in a Supply Chain:The Bullwhip Effect.Management Science,1997,43(4)

篇4

【關鍵詞】公允價值;優越性;不利因素

一、公允價值的涵義

國際會計準則委員會將公允價值界定為熟悉情況和自愿的雙方在一項公平交易中,能夠將一項資產進行交換或將一項負債進行結算的金額。我國會計準則制定機構將公允價值定義為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況的交易雙方自愿進行資產交換或負債清償的金額,并在《企業會計準則—非貨幣易指南》中對非貨幣易中公允價值的確定原則做出了如下規定:如果該資產存在活躍市場,則該資產的市價即為其公允價值;如果該資產不存在活躍市場,則該資產的公允價值應比照相關類似資產的市價確定;如果該資產及其相關類似資產均不存在活躍市場,則該資產的公允價值可依據其未來可以產生的現金流量及適當的貼現率計算的現值來評估確定。

從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看出,公允價值的運用需要三個前提條件:完全的市場經濟、公平交易、持續經營。

二、公允價值的優越性

我國新頒布的會計準則引入公允價值計量,主要是因為公允價值計量與傳統的歷史成本計量相比,有以下幾點優越性:

(一)與市場經濟緊密結合,便于會計的國際協調

公允價值所強調的是交易與事項中蘊含的產權契約關系。而在市場經濟環境中,這種產權契約關系又必須遵守等價交換的原則。公允價值恰恰能夠體現這種等價交換的原則。因此,以公允價值為計量基礎可以看成是會計計量的回歸。正因如此,公允價值一經提出,就受到世界各國會計界的重視,并且逐步形成了一種世界性的變化趨勢,便于會計的國際協調。我國新頒布的會計準則引入公允價值計量,正是這一點的體現。

(二)能夠反映企業真實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采用歷史成本計量,盡管都采用貨幣為計量單位,但是計量的屬性卻不配比。收入是按現行市價計量,而成本和費用卻是按照歷史成本來計量,這樣計算出來的收入缺乏準確性和可比性,會出現收入超分配或者虛利實分的現象。運用公允價值來計量,收入、成本和費用都采用公允價值,使得計量屬性符合配比原則,又保證了會計信息的真實性,有利于真實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正確評價企業的經營成果。

(三)有利于維持的經營能力

企業要使經營持續不斷地經營下去,必須使生產過程中耗費的生產能力得以補償,以維持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需要。如果采用歷史成本來計量在生產過程中的能力耗費,在物價上漲的經濟環境中,相同的金額卻不能購回與原來相等規模的生產能力,企業的實際生產能力將會萎縮。運用公允價值來計量,即是按照現行市價或者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來計量生產能力,即使在物價上漲的經濟環境中,相同的金額也能購回與原來相等規模的生產能力,使企業的經營在正常的狀態下持續下去。

(四)能夠適應新業務的需要

從目前會計界所遇到的會計計量難題來看,衍生金融工具會計問題、人力資源會計問題、環境會計問題、網絡會計問題等,在計量基礎上所共同指向的應是公允價值計量基礎。當然,作為一項基本的會計計量基礎,只能起到一種導向作用,并不能代替具體計量方法的研究。正因為如此,在以后相當長的歷史階段中,公允價值計量基礎應該能夠適應各種經濟發展變化對會計計量的需要。

三、我國運用公允價值計量的不利因素

公允價值計量盡管有上述諸多優越性,但是在我國運用公允價值的大環境尚未全面形成,運用公允價值還有諸多不利因素:

(一)公允價值的理論體系尚未完善

公允價值的理論體系尚未完善,許多問題還處于研究之中。對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研究,現階段還處于一個正待研究的領域,至今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特別是對它的價值如何來進行確認與計量,因其在實務操作上對其價值的選擇很難克服人為因素影響。由于在理論上還不完善,使公允價值在會計實務上還是處于探索的過程。由于具體的價值確認的標準有許多,容易受人為的因素影響,致使會計信息可靠性較差。

(二)市場不活躍,缺乏公平價格的形成機構

市場不活躍,缺乏公平價格的形成機構對于絕大多數資產和負債而言,很難找到可以觀察到的市場價值。我國現在還處于市場經濟初級階段,各類要素市場的運作還不夠正規。中介機構尚難以真正獨立、客觀、公正地行使中介職能。還有一些中介機構缺乏誠信,對一些資產或負債的評估有失公允,資產評估的科學性還存在較大欠缺。

(三)會計人員的素質跟不上經濟形式的發展

由于我國目前的市場化程度低,在公允價值的確定過程中,將未來現金流量按一定的折現率折算成現值計量,往往就成為估計相關價格即公允價值的最重要的技術手段。但因未來現金流量的金額、時點和貨幣的時間價值等等都是不確定的,會計人員的素質偏低,在計量的操作上往往難度很大,使公允價值計量的優勢難以發揮。

四、在我國推行公允價值運用的幾點建議

(一)完善公允價值的理論體系

借鑒國際會計的研究成果,曾為我國公允價值的會計理論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目前,對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研究要注重理論體系的健全,并將健全的理論在我國全面推廣與運用,才能促進解決運用中出現的難題。

(二)改善公允價值計量運用的市場環境

1.加快市場經濟發展,完善市場體系。只有加快市場經濟的發展,促進完善的生產要素市場、資本市場和商品市場的建立,才能更好的確定商品成本和市價,從而獲得商品公允價值的信息。首先需要完善的是市場體系;在統一開放的市場體系和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下,價格是所有市場參與者在充分考慮了收益和風險之后所達成的共識。此時,價格才能成為真實的、準確的市場信號。其次要健全法律法規體系。完善的法律法規能夠規范人們的行為,為交易雙方公平交易提供一個廣闊的空間。完善法制環境,健全法律、法規對會計舞弊法律責任的規定和懲罰機制,盡力避免給那些利用公允價值進行會計舞弊者留下操縱的空隙。

2.大力發展獨立誠信的中介機構。當資產和負債的市場價格無法觀察到時,企業除了可以自行估計資產和負債的公允價值外,還可以借助獨立的中介機構對資產和負債進行評估。因此,以評估價值代表公允價值的可靠性和相關性主要取決于評估中介機構的獨立性和誠信。目前,我國的資產評估中介機構的獨立性和誠信都不理想。要改變這種情況,一方面需要我國管理中介機構的行業協會加強對其監管,制定理加嚴厲的措施對違規中介機構進行處罰;一方面需要政府培育公平的市場環境,促進中介機構之間的公平競爭。

3.加快我國市場經濟體系信息化的建設。一方面加大市場信息網絡化的建設力度,一方面企業在應用現代信息技術上也應加大力度,特別是會計電算化的建設和網絡化建設。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會計部門與市場信息之間的網絡并行,加快對公允價值信息的及時收集和處理。

(三)全面提高會計人員的素質

要在我國全面地推廣公允價值計量屬性,歸根到底還要取決于會計人員素質的提高。首先,要從整體上來提高會計人員素質。會計人員在業務素質上要緊跟時代的步伐和形勢的發展,要不斷更新觀念,接受新的知識。其次,要加強對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廣泛宣傳和對會計人員進行知識更新,使廣大會計人員能盡快地熟知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同時并能盡快地掌握對其的具體運用。最后,會計準則制定者應經常與會計實踐工作人員保持溝通,及時解答他們在處理公允價值上遇到的現實難題。

【參考文獻】

[1]徐淼.公允價值在我國會計準則中的應用及前景分析[J].生產力研究,2006,(3).

[2]李惠.公允價值的應用分析[J].山東行政學院、山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8).

篇5

【關鍵詞】微網并網運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407.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近年來,隨著電力系統的不斷發展,發電方式呈現兩極化的趨勢,一方面向用電需求量大且負荷相對較多的地區集中供電,一方面對負荷相對分散且具有清潔能源的地區采用分布式發電。而分布式發電污染少,發電方式靈活,能源利用率高,安裝地點靈活,并且與集中式發電相比,節省了輸配電資源和運行費用,減少了集中輸電的線路損耗。分布式發電可以減少電網總容量,改善電網峰谷性能,提高系統的供電可靠性和靈活性。我們稱基于分布式發電和負荷的系統為微網。

一、微網的概述

1、微網的含義

國際上對微網的基本定義是:微網是由各種分布式電源/微電源、儲能單元、負荷以及監控、保護裝置組成的集合;具有靈活的運行方式和可調度性能,它在工作中存在與主網并網運行、孤島(自主)運行兩種典型的穩態運行狀態和兩種過渡狀態,過渡狀態是指正常運行下微網與主網間解列、并列以及微網從停運通過黑啟動恢復控制向穩態運行轉移的系統恢復。微網的分布式電源(DG)采用的是一種分散、非集中式的發電方式,具有以下特點:①接近終端用戶;②容量很小,一般為幾十千瓦到幾十兆瓦;③以孤立方式或與配電網并網方式,運行在380V或10kV或稍高的配電電壓等級上(一般低于66kV);④采用潔凈或可再生能源(天然氣、沼氣、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小風電、或水能-小水電)。微網的基本結構如圖1所示。

圖1微網基本結構

2、微網的特點

通過微網的結構和定義可知,微網技術是新型電力電子技術和分布式發電、可再生能源發電技術和儲能技術的有機結合。具有以下主要特點:

(1)微網提供了一個有效集成應用DG的方式,繼承擁有了所有單獨DG系統所具有的優點;

(2)微網作為一個獨立的整體模塊,不會對大電網產生不利影響,不需要對大電網的運行策略進行修改;

(3)微網可以以靈活的方式將DG接入或斷開,即DG具有“即插即用”的能力;

(4)多個DG聯網的微網增加了系統容量,并有相應的儲能系統,使系統慣性增大,減弱電壓波動和電壓閃變現象,改善電能質量;

(5)微網在上級網絡發生故障時可以孤立運行繼續保障供電,提高供電可靠性。

二、微網并網存在問題分析與對措施

1、對電網電壓、頻率的影響

傳統的配電網是一個放射狀結構的無源網絡,潮流是單向流動的,為了使配電網在不同的負荷下維持相對穩定的電壓水平,其電壓調整主要依靠上級變電站內變壓器有載調壓分接開關的切換及無功補償電容器的投退來實現,VQC裝置根據主變壓器負載情況、電壓水平等因數來自動調節分接開關位置,一般采用逆調壓方式即當主變壓器負荷增大時,調高主變壓器二次側電壓。微網接入后,其內的DG向電網注入有功功率和無功功率改變了配電網單向潮流流向。微網接入電后電網無功增加所以節點電壓升高。U'=U+U(U'為接入微網后節點電壓;U為未接入微網時節點電壓)。現在就需要根據電壓波動情況來調節變壓器分接頭以適應變化,增加了電網調度的難度。而當微網突然退出時,無功補償迅速減少,使電網電壓下降很大,給電網穩定運行帶來威脅。同時微網內部的風電、光伏等電源出力一方面受天氣等影響,一定程度上也受用戶或業主控制,給電網的控制和管理又增加了困難。此外,微網不同的接入點與微網容量的大小都會對電網電壓帶來不同的影響。

微網內分布式電源實際上一個諧波源,微網內電力電子器件產生的大量諧波也注入電網,給電網頻率穩定帶來挑戰。現階段電網對微網的接納還很差,只能是電網選擇它能接受的微網,而不能隨機大量的微網接入電網,最主要原因在于微網并網還不能達到柔性并網。為克服這些問題,應從以下幾點做起。

(1)研制產生諧波盡量少的的電力電子器件;

(2)進行無功動態補償(SVC,SVG,STATCOM等);

(3)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設置微網容量,使電網盡可能消納微網產生的問題;

(4)考慮微網蓄電池儲能。

2、對電網保護整定的影響

微網即是“電源”又是“負載”。當微網內分布式電源能夠滿足微網內負載供電時向大電網送電,呈現“電源”特性。當不能滿足時電網向微網饋電,呈現“負荷”特性。微網的接入改變了配電網功率單向流動的特點(成為雙向潮流)。大量微網的接入使電網產生了大量的隨機性潮流,使電網潮流流向和分布發生改變。傳統的配電系統在微電網接入前是輻射狀單端電源供電系統,無源放射性網絡配電網的繼電保護是根據配電網這個特點來設計和運行的。饋線上的保護不需要安裝方向元件,且多為三段式電流保護。

微網引入后,配電網成為一個有源網絡(active distribution),使得原來的繼電保護不能滿足要求,當電網發生系統故障后其原有的故障電氣特征將發生巨大變化,此時微電網可能呈現電源特性,即向故障供出故障電流。傳統的檢測故障方法和繼電保護不能再滿足要求。

對微網接入電網的保護應借鑒輸電系統的一些保護設計原則,例如方向、阻抗、差動等加以分析并重新配置;對傳統保護系統的適應性和技術進行改造;制定電網、微網保護的協調配合機制。

3、對重合閘的影響

眾所周知,在電力系統中發生的故障大多為瞬時性故障,重合閘的應用提高了系統供電可靠性,減少了電網維護的工作量。在傳統電網結構下,重合閘的工作不會對電網產生任何沖擊和破壞。當微網接入后,由于DG的存在可能產生威脅。

應對措施如下:

(1)對自動重合閘裝置進行改進。在微網DG處安裝低周期、低壓解列裝置。

(2)研究一種新的繼電保護與重合閘配合方式,使微網在重合閘之前解列,或加設通訊線路使微網解列。

4、孤島效應

孤島效應是指由于某種原因電網斷電而微網繼續向電網提供電能。微網接入電網運行有可能會產生孤島效應。孤島效應的產生會對電網、工作人員等產生很大影響。

(1)孤島效應發生后微網內電壓、頻率失去電網的支撐會發生較大波動,從而損壞配電設備和用戶設備。而當電網回復時,可能會產生很大沖擊電流給設備帶來損壞。

(2)干擾電網的正常合閘。

(3)孤島效應發生后微網內的DG有可能對電網故障點繼續供電,這給維修工作人員帶來危險。應對孤島效應的危害主要是預防為主,通過各種檢測方法提前知道是否發生孤島效應。主要的檢測方法有:被動檢測、主動式檢測。

5、對短路容量的影響及對策

微網即是“電源”又是“負載”。當微網內分布式電源能夠滿足微網內負載供電時向大電網送電,呈現“電源”特性。當電網故障時,微網內的DG會向故障點注入短路電流,如果并網的大量微網都呈現“電源”特性,會對電網的短路容量產生很大的影響。

(1)將增加電網的短路容量,可能會對電氣設備的動熱穩定產生不利影響。

(2)對于短路容量接近額定遮斷容量的斷路器而言,其影響甚至是危險的。對策如下。

(1)改變配電網的運行方式,或在適當地點裝設限流電抗器;

(2)在選址階段,根據電網狀況選擇合適的DG接入位置。

三、微網的保護

微電網的保護問題與傳統電力系統的保護有很大區別,主要表現為:潮流的雙向性和并網運行與獨立運行兩種工況下短路電流差異較大兩方面。因此,如何保證保護的選擇性、快速性、靈敏性與可靠性,是微電網保護研究的關鍵和難點。

可以針對單相接地故障與線間故障給出了基于對稱電流分量檢測的保護策略,以零序、負序電流分量作為主保護的動作值,并結合傳統的過電流保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可以研制出微電網保護的硬件裝置。

但由于微網的特點,發電機和負荷容量對保護的影響、不同類型發電機對保護的影響及微電網不同運行方式和結構對保護的影響等,都是微電網保護策略研究中的關鍵問題,仍需大量的研究工作。

結束語

微網技術雖然在中國還不成熟,還有很多技術方面的、政策方面的、管理方面的問題有待解決,但它順應了中國大力促進可再生能源發電、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要求,因此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1] 國海,蘇建徽,張國榮. 微電網技術研究現狀[J]. 四川電力技術. 2009(02)

篇6

1研究區概況及數據來源

黃河發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顏喀拉山脈北麓約古宗列盆地的瑪曲,最后于山東省流入渤海。流域面積79.5萬km2,干流全長5464km,是中國第二長河[11]。1960年至今,黃河干流建成了10多座水利樞紐,總庫容達到563億m3,幾乎接近天然徑流量[12]。其中具有重要調節作用的控制性水庫共4座,分別為上游的龍羊峽和劉家峽水庫、中游的三門峽和小浪底水庫(見圖1)。這些水利工程在防洪、灌溉、發電等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和效益,但也正是由于水庫的大量蓄水,導致下游河道徑流量急劇減少,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之后,黃河下游幾乎年年發生斷流,致使河流的水文情勢發生了重大改變,河流的生態平衡遭到嚴重破壞。花園口水文站距小浪底水庫下游128km,控制上游積水面積為73萬km2,占到黃河流域總面積的97%。它是黃河干流最重要的控制水文站,擔負著向國家防總、黃河防總等防汛指揮部門提供水文信息資料的重要任務,上游對其影響最大的水利工程分別為劉家峽、龍羊峽、三門峽和小浪底水庫。為了分析上述4座梯級水庫運行前后黃河下游生態系統水文要素的演變規律,本文根據花園口控制斷面1949-2010年(缺1966年、1967年、1968年)的日徑流資料,研究梯級水庫聯合運行對下游水文情勢的影響。

2研究方法

2.1水文改變指標法(IHA)河流水文情勢改變指標(IHA),IHA指標分為5組,分別從月流量大小、頻率、時間、歷時以及變化率等方面計算33個具有生態系統表征的水文特征值。IHA一般利用長系列日徑流資料計算受人類活動影響的河流,對影響前和影響后進行分析,具體指標及相應的生態系統表征見表1。

2.2變異范圍法(RVA)為了定量描述各個水文指標受影響后的改變程度,Richter等在IHA的基礎上提出變異范圍法[4],通過對水庫運行前后河道日徑流數據進行分析研究,來量化各水文要素變化的程度,通常把受影響前各指標發生頻率的75%及25%作為滿足河流生態需求的變動范圍,即RVA閾值。若受影響后的流量特征值仍有大部分落在RVA閾值內,則說明建壩等人類活動對河流水文情勢的影響不大,是在可接受范圍之內;反之,若受影響后的流量特征值大部分落在RVA閾值外,則說明河流水文情勢改變度較大,將會對河流的生態環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為了定量描述各個水文指標受影響后的改變度,Richter等提出了水文改變度來量化,公式如下。式中Di為第i個指標的水文改變度;Ni為第i個指標受影響后仍落于RVA閾值范圍內的實際觀測年數;Ne=rNT為指標受影響后預期落于RVA閾值范圍內的年數;r為受影響前指標落于RVA閾值范圍內的比例,NT為指標受影響后的總年數。規定0%|D|i<33%為無或低度改變;33%|D|i<67%為中度改變;67%|D|i<100%為高度改變。Shiau和Wu[13]提出了整體水文改變度Do,即將各指標的水文改變度以權重平均的方式來計算水文情勢的綜合改變度,分為以下3種情況計算[5]:(1)如果各水文指標的改變值均小于33%,則整體改變度為33個Di值的平均值。式中Di為各個水文指標改的變化值;Nh為Di屬于高度改變的個數,顯然,計算得到的Do>67%,整體改變度將屬于高度改變。

2.3研究時段的劃分研究時段的劃分以水庫投入運行的時間為分界點。三門峽水庫1960年9月蓄水,其運用方式經歷了“蓄水攔沙”、“滯洪排沙”,之后1974年確定為“蓄清排渾”,所以三門峽水庫1974年開始正常運行;劉家峽水庫1974年最后一臺機組安裝完畢;龍羊峽水庫1986年建成;小浪底1997年截流,2001年底竣工,但考慮到初期蓄水期的影響,選取2006-2010年作為水庫影響時段。綜上分析,設定1974年以前為天然狀態,1974-1986年為劉家峽、三門峽水庫聯合運行階段,1987-1997年為龍羊峽、劉家峽、三門峽水庫聯合調度階段,2006年以后為龍羊峽、劉家峽、三門峽、小浪底水庫聯合運用時期,為方便起見,下文分別將龍羊峽、劉家峽、三門峽、小浪底水庫簡稱為龍、劉、三、小。

3研究結果

3.1水文指標改變度以1949-1973年為IHA影響前的日徑流序列,并以33個水文指標各發生機率的25%和75%作為RVA的上限和下限,即RVA閾值。根據公式(1)提出的水文指標改變度,可計算得到不同梯級水庫聯合運行模式下各指標的改變度,計算結果見表2。

3.2整體改變度由表2計算結果知,3種梯級水庫聯合調度模式均含有高度改變的水文指標,滿足Shiau和Wu[5]提出的整體水文改變度算法的第三種情況,由公式(4)可計算得到不同梯級水庫聯合運行下,黃河下游的整體水文改變情況,結果見表3。

4結果分析與討論

4.1月流量變化花園口站月平均流量的改變程度隨著梯級水庫數量的增加而增強,劉、三聯合運行,各月流量變化度均為中、低改變;劉、龍、三聯合運行后12個月中有5個月都呈高度改變;而小浪底的加入后,只有6月呈低度改變,其余各月均為中、高度改變,其中汛期變化度最為明顯。由此可以說明梯級聯合調度的水庫數量越多,對黃河下游的水文情勢影響就越大。龍羊峽水庫、劉家峽水庫、三門峽水庫、小浪底水庫不同組合模式運行前后,花園口斷面平均月流量變化趨勢如圖2所示。由圖2可知,天然狀態下,花園口站月平均流量分配極不均勻,呈現出明顯的季節變化,在汛期7-10月份平均流量為2143m3/s,非汛期平均流量為957m3/s。劉家峽和三門峽水庫聯合運行期間,由于三門峽水庫“蓄清排渾”的運行方式使花園口斷面汛期平均流量較天然狀態下變化不大。龍羊峽投入運行后,由于龍羊峽為多年調節水庫,其“蓄豐”作用明顯,致使花園口斷面汛期平均流量削減為1205m3/s,非汛期平均流量占到全年的53.2%。四庫聯調階段后,由于小浪底水庫自2001年起開始實施調水調沙,其防洪沖沙的任務更加凸顯,致使各月流量分配更加均勻平坦化,尤其是汛期變化較大,月平均流量速降至733m3/s,嚴重影響了水生物種的繁殖和生存,危害河流生態健康。

4.2年極端流量變化圖3為不同梯級水庫聯合運行模式下,年極端流量相對于天然狀況下的流量變化幅度。圖3顯示,劉、三水庫聯合運行給年流量極小值帶來明顯影響,年最小1天、3天、7天(1周)、30天(1月)、90天(1季)流量平均值均增大,增加幅度分別達到了166.25%、152.82%、163.54%、38.02%和5.04%。龍羊峽水庫加入后,對年流量極大值影響顯著,年不同歷時的最大流量平均值均明顯減小,且長歷時極大值較短歷時極大值變化明顯,年最大1天、3天、7天、30天、90天平均值較天然狀態下減小幅度分別為27.09%、35.34%、41.21%、35.78%、37.94%。小浪底水庫投入使用后,年流量極小值和年流量極大值均發生了顯著性改變,年流量極值指標中,年流量極小值較天然狀態下變化幅度分別為145.15%、134.89%、129.72%、11.52%和-13.38%,年流量極大值較天然狀態下變化幅度分別為-30.62%、-25.19%、-18.45%、-41.61%和-43.58%。綜上分析可知,梯級水庫聯合運行極大的改變了黃河流量的天然分配規律,特別是劉、三、龍、小四庫聯合運行之后,對黃河下游的調節作用更加明顯,雖然這種人為的水庫調節方式對水量的分配、河道泥沙的沖刷有所益處,但會使天然洪水和年內豐枯周期逐步消失,極大地危害黃河下游生態功能,破壞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的穩定性。

4.3年極端流量發生時間圖4為二庫、三庫、四庫聯合運行年極小值、極大值流量發生時間儒略日變化。由圖4看出,梯級水庫聯合運行之后,年最小1日流量發生時間均有所推遲,主要集中在7~10月;年最大1日流量發生時間均有所提前,主要集中在1~4月。由于水生生物尤其是魚類的繁殖和洄游產卵等行為一般發生在季節性洪峰時期,但是梯級水庫運行后,季節性洪峰期逐步喪失,尤其是四庫聯合運行后,最小1日與最大1日流量發生時間僅相差12天,這會嚴重阻礙魚類接近溺水和濕地區域,同時破壞了水生植物網結構的穩定性、延緩植被生長速度及再生率[13]。

4.4高、低流量頻率及歷時RVA規定高于影響前指標發生頻率的75%為高流量,低于25%屬低流量。由表2的計算結果知,年發生低流量次數都有所增加且歷時縮短,高流量次數都有所減少且歷時增加。二庫階段與三庫階段相比,高、低流量歷時改變度均由低度轉為中度;但與四庫聯合階段相比,低流量次數和高、低流量歷時均呈高度變化。可見,龍羊峽的加入對河道年高、低流量歷時影響較大;四庫聯合調度后,雖然下泄流量過程經小浪底水庫調節后,可最大限度地沖刷河道泥沙淤積[14],排沙入海,但是對高低流量次數影響顯著,致使黃河下游小流量增大,大流量減小,將會降低河流對洪泛區水生生物的支持,逐步瓦解水生生物的多樣性。

4.5流量變化改變率及逆轉次數受人類活動影響后,不論二庫、三庫還是四庫聯合運行情況下,流量平均增加率和減少率都有所降低且波動范圍較大,尤其是三庫和四庫聯合運行下,水文改變度均為高度變化。3種聯合調度模式下,流量逆轉次數的改變度都為中度,波動范圍不大,而流量逆轉次數與河流生態環境的變化周期息息相關,頻繁的逆轉雖然對下游河道調水調沙有利,但是會破壞河流的自然水文周期,擾亂魚類等水生生物的生存環境,尤其是對河道內的鯰魚、鯉魚影響最為顯著,損失量最大[15]。

4.6整體改變由表3可知,二庫聯合運行階段的整體改變度為68.92%,三庫聯合運行階段的整體改變度為73.21%,四庫聯合運行階段的整體改變度為87.00%,均屬于高度改變。可見,整體水文改變度的大小與梯級水庫聯合運行的數量呈正相關,水庫聯合調度的數量越多,黃河下游水文情勢的改變度越大。不同數量的梯級水庫組合運行模式下,33個IHA指標改變度的分布差異也可證實這一觀點(如圖5所示),與受人類活動影響之前的各IHA指標相比,兩庫聯合運行時期出現了4個高度改變,占總數的12%;三庫聯合運行時期出現了11個高度改變,占總數的33%;四庫聯合運行階段出現了21個高度改變,達到兩庫運行階段的5倍,三庫運行階段的3倍,占到總數的64%。這是由于在三庫聯合運行期間,龍羊峽的加入,使水庫整體的調節能力加強,防洪調蓄的作用在汛期尤其突出,大流量(如洪水)的水流過程被攔蓄在水庫中,打斷了天然的水流程,從而引發相關水文指標的強烈變動。當小浪底投入運行即四庫聯合調度之后,黃河下游水文情勢改變最為嚴重,這主要是由于小浪底的調水調沙使得下游流量過程變動更加頻繁所導致的。

5結論

篇7

關鍵詞:變電運行;紅外測溫技術;應用

中圖分類號:F407文獻標識碼: A

一、前言

隨著經濟與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的提高,電力系統在人們日常生活與生產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并且隨著電力市場的快速發展,變電運行的穩定性和安全性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紅外測溫技術在變電運行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

二、紅外測溫技術的原理和特點

紅外測溫技術的工作原理表現為:所有的物質都會由于內部電子的運動而產生輻射,因此運行中的變電設備也會纏身相應的熱輻射,紅外測溫技術通過采集這些設備散發的熱輻射,然后將熱輻射轉變成相應的圖像信息,以此判斷變電設備的溫度是否處于正常水平,以此實現檢測變電設備是否存在故障或者異常的目標。

紅外測溫技術的特點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其一,紅外測溫技術具有范圍廣、準確度高、可靠性高等優點;其二,紅外測溫技術能夠實現對使用過久或者老化變電設備的運行狀況進行檢測,并且通過對所有變電運行設備進行溫度管理,然后根據變電設備的實際運行狀況,采取針對性的措施進行處理,充分的發揮所有變電運行設備的最大價值;其三,紅外測溫技術能夠和計算機相連,通過計算機對紅外測溫技術檢測到的數據以及圖像進行分析和處理,然后找出相應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防護措施進行處理,并且還能夠將所有的信息儲存或者上傳至網絡,實現信息的共享;其四,紅外測溫技術是一種高效的檢測技術,能夠實現對大面積電網的實時監測,并且還能夠將檢測到的結果以圖像的形式展現出現,滿足日益增長的電網測量需求;其五,紅外測溫技術在對變電設備進行檢測的過程中,并不需要額外或者輔助設備,通過自身配備的紅外輻射功能,能夠獨立的完成對變電設備的檢測工作;其六,紅外測溫技術在變電運行中的應用,能夠實現在不停電狀態下對變電設備的檢測,并且紅外測溫技術能夠通過紅外輻射實現對溫度變化的實時監測,并不需要和變電設備進行接觸,保證操作人員以及變電設備的安全。

三、紅外測溫技術在變電運行中的應用

1紅外測溫技術的檢測方法

1.1熱譜圖分析法。熱譜圖分析法指的是同類設備可以根據異常狀態下以及正常狀態下的熱譜圖存在的差異,判斷設備是否存在異常或者故障。

1.2同類比較法。該種方法是通過比較對應點溫升值的差異,以此確定相同型號的變電設備是否存在異常或者故障,根據我國變電系統的相關規定,同類變電設備的溫升值超過30%時為重大缺陷。

1.3相對溫差檢測法。該種檢測方法主要是對因電流致熱的變電設備,當變電設備存在異常電流導致出現溫度異常狀況,通過紅外測溫技術能夠準確的檢測變電設備的溫度數值,然后根據公式δ=[(T1-T2)/(T1-T0)] ×100%,其中T0、T1、T2分別指的是環境參照體的溫度、正常相的溫度、發熱點的溫度,通過將相關的數值帶入到公式中,能夠準確的計算出相應的溫差至。

2紅外測溫技術在變電運行中的應用。文章以某電力系統為例,該電力系統采用110kV架空雙回路電源,但是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當地的用電量顯著的增加,供電負荷不斷的增大,在2014年3月,該電力系統的變電站出現了問題,嚴重的影響了電力系統的供電可靠性和穩定性,如果采用傳統的檢測方法,由于電壓等級非常高,如果存在變電故障或者由于操作人員的失誤操作,將會嚴重的威脅操作人員的生命安全,因此,該變電站決定采用紅外測溫技術對該起變電運行故障進行檢測,通過實踐證明,在變電運行中采用紅外測溫技術,顯著的降低了操作的復雜性和危險性,并且有效的提高了工作效率,取得了非常好的使用效果。紅外測溫技術在變電運行中的應用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組合電器發熱的檢測。組合電器的外殼通常選用金屬材料,采用傳統的檢測技術智能對組合器的外殼溫度進行測量。并且根據相關的規定,為了保護檢測人員的安全,應該保證接觸部分的溫升控制在29K之內,并且操作的過程中不能接觸到電氣,通過采用紅外測溫技術,能夠在不接觸電器的前提下實現對電器外表溫度的檢測。

2互感器發熱的檢測。影響互感器正常運行的因素非常多,當互感器外殼出現溫度過高,或者內部出現損耗過大、接觸不良,或者互感器處于缺油狀況時,都會導致互感器出現異常,當互感器表面的溫度上升到一定高度時,就必須采用相應的方法進行檢測,根據相關的規定,35kV-110kV電磁性電壓互感器表面的溫度上升的最大值不能超過4.8k,并且相間的溫度應該盡可能控制在1.48之內,通過采用紅外測溫技術能夠實現對互感器表面溫度的準確測量,并且能夠對測量結果進行分析,然后采取相應的措施進行處理,保證互感器始終維持在正常運行狀態。

3隔離刀口發熱的檢測。隔離刀口發熱的主要原因是因為隔離開關長時間暴露在空氣中,經過一段時間的后,在隔離開關表面形成一層氧化膜,導致接觸電阻和表面電阻增加而發熱,并且由于氧化膜的存在,導致電流不能正常的通過,導致電阻堆積,致使隔離刀口出現發熱問題。此外,隔離開關是最常用的變電設備,經過多次的操作,導致隔離開關出現變形,引起刀口電阻增大,導致隔離刀口出現異常發熱的問題。通過采用紅外測溫技術,在隔離開關安裝好之后,對其進行溫度檢測,當隔離刀口出現異常發熱問題時,同樣能夠采用紅外測溫技術進行檢測,然后采取措施進行處理,防止出現安全事故。

4線夾發熱的檢測。線夾發熱指的是變電運行中導線接觸部位出現的發熱問題,導致線夾發熱的主要原因是導線長時間的在空氣中,導致彈簧墊氧化,致使接觸不良,并且影響電路的操作和調整,并且還會產生大量的熱量,給變電運行埋下安全隱患。通過采用紅外測溫技術,能夠檢測線夾是否存在異常熱輻射,然后通知相關的人員進行處理,保證變電運行的安全。

四、結束語

總而言之,電力設備作為電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運行質量對變電運行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通過采用紅外測溫技術能夠實時、準確的檢查電力設備的運行狀況,并且在檢測的過程中不需要停電、接觸設備,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準確性,致使其被廣泛的應用在變電運行中。

參考文獻:

[1]范永洪.紅外測溫技術在變電運行中的應用[J].科技信息,2010,12(35):1101-1102.

[2]笪群峰.淺析紅外測溫技術在變電運行中的應用[J].企業技術開發,2013,32(18):106-107.

篇8

關鍵詞:變頻柜;感應電;偷跳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4.134

1 引言

由于電力行業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大型發電廠電氣設備的安裝工藝越來越高。同時,各電力設計院也將設備及材料等成本控制的更加精細。這些無疑都推動著電力工業不斷向前發展。但美觀的工藝并不一定實用,工程設計也不能過分的追求成本控制。若工藝和成本與功能之間的關系處理不當,會直接影響電氣設備運行的穩定性、可靠性。本文謹結合一些實例對具體問題展開分析,并提出解決辦法、優化方案及預防措施。

2 就地盤柜安裝問題

2.1 安裝方式

電氣盤柜的排列方式有兩種:一種是成列式安裝,一種是獨立式安裝。如圖1所示。

電氣盤柜的基礎型鋼也有兩種:一種是臥式,一種是立式。如圖2所示。

根據上述不同的排列方式和不同的基礎型鋼,可排列組合出以下四種安裝方式:

6kV(或10kV)高壓盤柜盤、380V低壓PC段及MCC段盤柜采用方式1,在此不贅述。重點說說就地變頻柜的安裝方式問題。

變頻器由于具有良好的起動、控制、節能等特性,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但變頻器(特別是大型變頻器)有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運行過程中發熱量較大,且發熱量隨負荷增大而變大。這是變頻柜安裝必須注意的問題,但很多時候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下圖3為某廠稀釋風機變頻柜的安裝圖。

圖3變頻柜排熱風扇安裝在盤柜左側中上方,若采用1或2成列式安裝,必然會擋住右面盤柜的排熱風扇,影響柜內散熱。正是由于安裝方式的問題,該廠2號稀釋風機(右側)曾因盤內溫度過高而導致變頻器保護跳閘。

有的變頻柜排熱風扇安裝在盤柜頂部,如下圖4所示。

顯而易見,采用圖4排熱風扇設計的變頻柜可采用3或4的安裝方式。

除此之外,還需注意兩點:一是盤柜有無進風孔,二是盤柜安裝位置下方有無電纜溝道。這兩點都和排熱通風效果有關。

由于就地控制盤柜涉及到大量的一、二次電纜的敷設及接線工作,一旦盤柜就位、接線調試完畢,其安裝位置及基礎高度就很難更改。所以在就地盤柜的安裝過程中,不能一味的照搬圖紙,應該根據盤柜的實際情況及安裝位置來確定安裝方式。

上述問題并非個例,很多發電廠都有類似的問題。原因在于:1)設計院只考慮基礎型鋼的設計尺寸及所用材料(槽鋼)的數量,忽視了盤柜排熱風扇安裝位置等具體信息;2)工程技術人員經驗不足或未能嚴格把關,只知按圖施工,不結合實際。

2.2 盤柜材質

下圖5為某廠廢水計量泵就地控制柜。

該廢水計量泵控制柜外殼材質為鐵皮,由于車間內空氣流通不暢,酸、堿等腐蝕氣體濃度較大,柜內繼電器、端子排等元器件及二次線頭銹蝕嚴重。投入使用兩年,發生多次非正常跳閘、無法啟動及信號異常等問題。

所以,安裝于上述特殊環境下(酸、堿、室外)的盤柜應使用不銹鋼材質的柜體,同時保證室內通風,必要時可給盤柜加裝室外風道,降低柜內腐蝕氣體含量。

3 感應電問題

在發電廠電氣及熱控系統中,經常有感應電問題。感應電一般是在同一敷設路徑上,控制電纜受動力電纜的強電干擾而產生的虛電。通常電壓能達到幾伏至二百多伏,但電量卻很小,當感應電電量達到可以使繼電器動作時,會非常危險。

通常,除塵、除灰、輸煤、循環水等附屬系統中,由于電纜敷設路徑較長,二次控纜易產生感應電。消除感應電并不難,只要將控纜兩端鎧甲或屏蔽層接地,便可有效消除線芯上的感應電;若控纜較多且已接線完畢,問題電纜雖然較少,但很難查找,可將有問題的線芯對地并接一個小電容,即可消除感應電。

某660MW火電機組布袋除塵器,由于控制電纜敷設路徑長且全部為一端接地,導致二十多臺清灰電機指令線都帶感應電,運行中頻繁自行啟停。后在每臺清灰電機抽屜開關內將指令線并電容接地,問題解決。

某300MW火電機組輸煤系統,由于指令線受感應電干擾,煤倉間梨煤器頻繁自行抬落,嚴重影響機組運行及人身安全。由于數量較多,只能將所有指令控纜兩端屏蔽層都接地后,感應電消除。

雖然反復強調將控纜兩端屏蔽層都接地可有效消除感應電,但由于火力發電廠的除塵、除灰、輸煤、循環水等附屬系統遠離主廠房,且環境較為惡劣,施工人員在接線工藝及質量方面容易松懈,所以感應電問題還是會經常發生。這就要求工程技術人員在加強技術監督的同時,施工人員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修養,嚴律己、不懈怠,保證工藝質量符合要求。

4 事故按鈕問題

重要的電氣設備附近都要安裝一個事故按鈕。當電氣設備發生緊急狀況、危及設備或系統安全時,巡視人員可立即拍事故按鈕,使之立刻斷電。

通常,一個事故按鈕控制一臺電源開關。如果電動機需要正反轉控制、或高低轉速控制、或工頻變頻控制,那么一臺電機就需要兩個電源開關。這種情況下,就必須考慮事故按鈕的數量和接線方法。

(1)有一種設計為兩根控纜、兩個事故按鈕,分別控制兩臺開關。這種設計比較保守,優點是控纜及事故按鈕作用明確,只跳一臺開關。圖6為電機正反轉示意圖。

圖6的設計存在弊端是:由于短時間內很難分辨出電機正反轉、高低轉速、工頻變頻狀態,所以緊急狀態下拍事故按鈕時必須SA1和SA2一起按。如果有兩臺電機、配四個事故按鈕,且按鈕并排安裝,則存在按錯的風險。

(2)還有一種設計為兩根控纜、一個事故按鈕,同時控制兩臺開關。這種設計比較簡潔、人性化,優點是一個事故按鈕可同時控制兩臺開關。如圖7所示。

圖7的設計需要注意:事故按鈕SA必須同時提供兩對常開接點,各接一根控纜至各自電源開關。暨兩根控纜不能接至SA的同一對開接點。

某300MW火電機組可逆式碎煤機(6kV高壓電機)運行期間,無論正轉還是反轉,均發生偷跳,保護裝置無任何報警,開關機械特性正常。后查明該碎煤機正轉事故按鈕跳閘控纜(101、133)與反轉事故按鈕跳閘控纜(101’、133’)接至事故按鈕SA的同一對開接點。如下圖8所示。

拆掉外部控纜,用萬用表測量保護裝置101和133端子之間、101’和133’端子之間均有有18Ω左右的阻值,這個阻值來自保護裝置內部,不可更改。當兩根控纜按上圖接至事故按鈕同一開接點時,對于正轉保護裝置來說,雖然SA接點不通,但101’和133’之間的阻值只有18Ω,且與SA是并聯關系,所以正轉保護裝置認為SA兩端阻值為18Ω。18Ω的阻值基本上是保護裝置判斷事故按鈕接點通斷的臨界值,導致該碎煤機發生偷跳。

5 結束語

本文闡述和列舉的都是發電廠電氣安裝過程中的一些小細節、小案例,嚴格意義上說,有些問題并不屬于安裝工藝及質量的范疇,但卻影響設備的穩定運行。只要工程技術人員及施工人員精細管理、精心施工,很多類似的問題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同時希望本文能為相關人員、特別是在建工程技術人員提供一點借鑒,為機組持續安全穩定運行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西門子MICROMASTER430變頻器使用手冊[S].軟件版本V2.1西門子.

[2]WDZ-5200系列微機保護測控裝置技術說明書[S].金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篇9

【關鍵詞】110kV變電站;運行問題;對策

一、110kV變電站運行中常出現的問題分析

1、重合閘的退出不標準

要注意的是,各種各樣的變電站其操作的標準也是存在著較為明顯的區別的,一些變電站要求重合閘的所有構件都一定要退出,但是一些變電站要求退出重合閘的出口壓板和啟動壓板。另外,還有一些變電站僅僅要求將重合閘把手退出即可。所以,在進行退出操作的時候,必須要熟悉的掌握重合閘的類型以及構造,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科學合理的退出重合閘。

2、母線電壓互感器的投停

一般情況下,在進行母線電壓互感器投停的時候,都是采用刀閘進行,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刀閘難以保證完全拉合,這也就難免會導致事故的發生,所以,在實際的操作階段,一定要注意觀察電網有沒有出現事故,另外,還一定要根據電壓互感器的具體規格以及具體的類型,進行電壓互感器的投停處理。沒有嚴格的根據相關規范將合閘斷容器取出,根據相關規范要求,如果在斷開熔斷器之后就直接開隔離開關,還需要將合閘熔斷器取出來,防止造成事故的發生,根據相關的調查研究發現,相關人員在取出合閘熔斷器的過程當中,其他的工作人員不按照相關規范工作,將會直接導致事故的發生,會導致嚴重的人員傷亡現象的發生。以太網交換機作為最為重要的輔助設備,對于確保相應設備的安全穩定運行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但是對于一些特殊情況,如果操作不當,在進行切換操作的時候,會導致監控失去控制,在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出現死機現象的發生。

3、試送電與強送電問題

通常情況下,在變電站的運行階段,試送電以及強送電的操作相對來說比較普遍,盡管很多,依舊有很大一部分的操作人員沒有掌握到其中的注意要點,現作者結合自身多年的工作經驗,進行有關注意要點的總結,一共包括以下幾點內容:對于包括著小發電設備的線路或者并送電以及強送電在基準當中只可以進行一次,對于相對而言比較大的重合閘線路應該是首先退出重合閘,再進行合閘處理。

4、110kV變電站壓板的投停問題

在變電站的運行方式發生變化的情況下,會導致相應的設備產生一系列的變化,這是在實際操作過程當中,比較容易忽視的一個問題。

5、電線電纜故障

電線電纜的主要作用是傳輸電能,電線電纜故障是35kV變電站運行過程中主要的故障因素之一,主要有以下幾個問題:

5.1電線電纜質量參差不齊。電線電纜故障大部分是因為質量問題導致的,電纜終端接頭、連接頭的制作質量會直接影響半導電層的爬電距離,若電線電纜接觸不良,長時間運行過程中就會發熱,造成絕緣層老化,嚴重時絕緣層會被擊穿,導致電纜接頭短路,這還將對其他并行線路的正常運行產生影響。

5.2電線電纜安裝過程中的防護措施不到位。在電線電纜的安裝過程中,如果防護措施沒有到位,未在溝底鋪設好軟土和砂子,并加蓋蓋板,電線電纜在運行中就容易受到石塊等重物的擠壓,出現機械外傷,這將對35kV變電站的正常運行產生嚴重的影響。

二、有效解決110kV變電站運行中問題的對策

1、電壓互感器的巡視與維護

電壓互感器二次回路不能短路,外部應清潔。每1-2a對投運的電壓互感器進行一次預防性試驗。若發現電壓互感器一次側絕緣損傷,應使用斷路器將其切斷,禁止通過沒有滅弧功能的隔離開關等其他方法使其退出運行,故障電流將引起母線、設備損壞,甚至可能引發人身事故。如果電壓互感器出現異常情況,內部出現異常聲響,如熔斷器的熔體連續數次燒斷,并伴有放電聲,溫度升高、有臭味、有閃絡放電甚至著火,那么應該立即停止運行并進行檢修。

2、電線電纜的預防措施

監控溫度:每小時對變電站內的電線電纜接頭的溫度進行定時測量,從而監測電線電纜是否發生過熱。監控負荷:電線電纜應按照規定的長期允許載流量運行,并且隨時觀察負荷變化情況,以防止電纜絕緣老化和過負荷,保證電纜運行安全。應有專人負責定期進行線路巡視和維護,以防電線電纜出現外力損傷。

3、提高110kV變電站的自動化程度

隨著我國電力發展水平的不斷進步,110kV變電站自動化建設水平不斷提升。對于110kV變電站來說,刀閘以及斷路器都可以正常的進行系統的遙控以及檢測,這也會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變電誤操作現象的發生。不可否認的是,對于110kV變電站來說,很多問題的產生都是因為安裝不規范以及質量不合格而導致的。所以,在進行110kV變電站建設的時候,必須要積極的采取有效的措施來確保設備的安裝質量。

4、加強工作時間表管理

110kV變電站應該建立一個較為完善的工作時間表,并可以嚴格的根據工作時間表的安排進行工作,通過工作時間表的內容來分析相應的工作人員的綜合能力,使得員工的行為規范都得以規范化,標準化。運功應該根據相關的規范進行作業,對于操作階段存在的問題必須要第一時間分析問題出現的原因,并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將問題解決到位,避免造成很大的損壞,確保各個施工人員的生命財產安全。

5、嚴管變電站的設計與執行

對于110kV自動化變電站的設計,一定要按照具體容量、布點以及半徑等問題來科學合理的設計,110kV自動化變電站的二次設計一定要保證變電站現場的母線,主變溫度以及電流等能夠正常的顯示,確保能夠方便相應的工作人員的檢測和控制,對于管理人員來說,一定要提前對變電站進行全面徹底的檢查,確保能夠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做好現象的監督與管理,從根本上避免事故的產生。

6、提升人員的綜合素質

110kV變電站出現各種事故,絕大多數都與人們的誤操作有關。因此,必須要積極的采取有效的措施來不斷的提高人員的綜合素質水平以及技術能力,變電站可以通過進行績效考核的方式,來掌握相關人員的工作能力。同時,也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一套較為完善的崗位管理制度,使得員工工作得以規范化與流程化。另外,可以安排好時間,定期的對員工進行技能方面的培訓,使得每一位員工都能夠熟悉的掌握到相關設備的使用規范以及流程,使用過程當中的注意要點等等。落實責任到人制度,明確的指出相應人員工作所應該擔負的責任,做到分工明確,獎罰分明。企業應該注意新技術,新的機械設備的引進,確保能夠緊跟時展的步伐,能夠將了解到的知識熟悉的運用到工作當中。

結束語

變電運行是供電網絡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因此及時發現并采取措施處理變電運行中的異常問題,對于保障電網安全穩定運行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各責任單位應嚴格執行規程,規范操作步驟,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努力做好變電站的運行維護工作。

【參考文獻】

[1]周林海.110kV變電站設備安裝調試過程中的技術問題分析[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3(27):76-77.

篇10

關鍵詞:英語閱讀教學 教師提問

1.引言

教師話語研究一直備受語言學家和二語習得研究者的關注。所謂教師話語(teacher talk),就是指教師在第二語言學習的課堂內對學習者所說的話語。教師話語不僅是教師執行教學計劃的工具,同時還是學生語言輸入的一個重要來源,因此,它在組織課堂教學和學習者的語言習得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Nunan,1991)。教師話語的數量和質量會影響甚至決定課堂教學的成敗(Hakansson,1986)。教師提問是教師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教學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對教師提問的研究是多年來教師話語研究的一個重點,這不僅是因為提問在教學法中的重要性,還因為提問是教師話語中比較容易觀察、記錄和分析的方面。教師不但可以通過提問使學生參與交流,還可以通過提問使學生調整自己的語言,使其更具理解性(Richards & Lockhart,1996)。不同的提問方式對學生的回答、學生在交際活動中的參與度以及學生認知能力的提高都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本文將探討在大學英語閱讀課中,教師是如何通過合理地選擇提問的類型來促進學生的語言學習的。

2.教師提問類型的相關研究

國內外學者針對教師提問做過大量的研究,發現教師話語在提問方面所占的比例尤其之高。Long & Sato(1983)在三堂英語課作為第二外語的課堂上共觀察到938個問題。White & Lightbown(1984)觀察到一個外語教師在一堂50分鐘的課堂中提出了427個問題。可見,教師提問在教師課堂話語中所占比例之高。對于課堂上教師提問的類型,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劃分。

Barnes(1969,1976)曾對教師提問做過深入的研究。它將教師提問分為四類:第一類是事實性問題,即帶“what”的問題;第二類是推理性問題,即由“how”和“why”引導的問題;第三類是開放性問題,無需任何推理;第四類是交際性問題,即可影響或控制學習者的行為。Barnes把第二類,即推理性問題又分為封閉式和開放式兩種。所謂“closed”,即答案是唯一的且已定的。所謂“open”,即允許有一種以上的答案。同時Barnes又指出有些問題看似開放,但實際卻是封閉的。(參閱林瓊,2001)

英國利物浦大學的Geoff Thompson(1997)將教師課堂提問分為形式、內容、目的等三個方面。就形式而言,Thompson將提問分為“Wh-”和“Yes/No”提問。就提問內容而言,Thompson也將“Wh-”和“Yes/No”提問均等地分為外在事實和個人情況以及觀點表述等七項。他認為,外在事實是指那些與學生并不相關的信息,而這正是構成教師基于課文信息的主要方面;相反,個人事實是指與學生本身情況相關的方面;同樣,表述各自觀點也屬學生的個人范疇。就提問的目的而言,Thompson把它分為展示性(display)和交際性(communication)兩種。他分析道:展示性提問和交際性提問的區別在于教師是否對問題的答案已知或未知。如果教師對問題已知,那么教師提問的目的旨在讓學生僅僅表明他們對英語的正確使用能力和理解的程度而已;若教師對提問的答案未知,提問的目的通常就是為獲取信息而設定的。

Long & Sato(1983),Brock(1986)和Nunan(1987)等對提問都有比較深入的研究和論述。他們提出了展示性問題(display question)和參考性問題(referential question)的劃分。這與Thompson關于展示性和交際性問題的區分相似。

Richards & Lockhart(1996)認為教師的提問通常是為了達到這樣一些效果:激發并保持學生興趣;鼓勵學生集中思考所授內容;弄清學生所說的話的意思;啟發學生使用某一特定語法結構或詞匯;檢驗學生理解;鼓勵學生參與課堂活動。

教師提問可分為程序性問題、趨同性問題和趨異性問題。程序性問題用來組織日常教學;趨同性問題是要學生就一個中心問題作出答復,而回答這些問題無需做深思熟慮;趨異性問題要求學生進行高層次思考,用自己的語言組織信息。答復不再是簡單的“Yes”或“No”,而是有一定思想深度的比較連貫的一段話。

筆者根據提問的形式和提問針對的內容,對課堂教師提問分別進行了劃分。按照提問的形式,教師提問可以分為兩類:1.“Yes/No”提問或“or”提問。此類問題不需要學生構建完整的句子或考慮句子的結構和用詞,只需要學生在理解問題后作出判斷或選擇。2.“Wh-”提問,“How-”提問,以及其他引導性問題。這類問題需要學生在深入分析后對相關內容作出深層次的理解,并生成完整的句子。按照提問的內容,教師提問可分為:1.展示性問題(display question):指提問者自己已經知道答案的問題。這類問題可以讓學生展示他們的語言知識,是教師檢查學生學習情況最直接的手段。這類問題的答案通常在句法和詞法上相對簡單,教師預先設計好答案,并暗示學生采用某種句式或書上現有答案回答。2.參考性問題(referential question):指提問者不知道答案的問題。學生在回答這類問題時可以各抒己見,自由發揮,由于師生間存在“信息溝”,這類問題一般能引發真實的交際。

國內外的一些研究表明,教師在課堂上更頻繁地使用展示性問題。(Musumeci,1996;胡青球等,2004)很多學者認為應當在二語課堂教學中,增加參考性問題的數量。Brock(1986)建議應該培養教師增加參考性問題的數量,這可促使學生提供句子更長、句法更復雜的答案,從而促進語言習得。Nunan(1987)的研究進一步證明,當教師使用參考性問題時,學生使用的語言更為復雜,更接近自然環境中的話語。然而,增加參考性問題是否意味著參考性問題在課堂提問中的比重越大越有利于學生的語言習得呢?

筆者認為,提問的類型應當根據課堂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的特點、學生的語言水平,教學過程中每一階段的特點等多種因素來決定,把“Yes/No”提問或“or”提問與“Wh-”提問,“How-”提問以及其他引導性問題相結合,把展示性問題與參考性問題相結合,以檢查學生的學習情況,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啟發學生,最大程度地促使學生參與課堂活動,使學生積極主動地用目的語進行交流。

3.教師提問在閱讀課上的應用

3.1參考性問題的運用

參考性問題是提問者(教師)不知道答案的問題。在學生開始閱讀篇章之前,教師可以結合文章的背景知識,提出與學生的經歷相關、能激起學生興趣的一些參考性問題,為切入文章的內容提供準備。例如,在大學體驗英語第四冊第五單元Business Ethics的閱讀篇章The Moral Advantage:How to Succeed in Business by Doing the Right Thing前,就設計了幾個參考性問題:Have you or your friend ever been cheated by a manufacture or seller?What do you know about business ethics?Some people think that fraud and business are inseparable Siamese twins,what is your opinion?類似這樣的問題,可以激活學生大腦中的相關背景知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起對篇章內容的興趣,讓學生很快融入課堂教學中,并輕松地切入到篇章的內容中去。

在對整個文章的講解和分析結束后,教師仍然可以使用參考性問題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和理解。教師可以讓學生對于文中出現的現象和觀點作出評價,對作者的態度加以評析,如詢問學生是否同意文中的看法或就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某一話題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等。例如,在上述課文中,作為擴展性的討論,教師可以在分析課文后,讓學生思考:Nowadays,some people regard honest people as foolish,do you agree with them?Does honesty pay off?Can you support your idea?這類問題有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同時也給學生提供了進一步思考和交流的機會。

3.2展示性問題的運用

展示性問題是指提問者(教師)知道答案的問題。展示性問題在學生閱讀文章后提出,這類問題可以包括考察單個詞的詞義和隱含義、翻譯句子,劃分文章結構,找出段落的主題句、關鍵詞、段落間的過渡句,概況文章的大意等,教師可以據此考察學生對詞匯、句法以及篇章內容和結構的理解,以強化學生的詞匯知識,增強學生的篇章結構意識。例如在大學體驗英語第四冊第二單元的課文Why Digital Culture Is Good for You中,教師在學生閱讀后,可以就文章的大體內容提出如下的問題:How does digital culture benefit us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How many advantages are mentioned?Can you summarize each advantage briefly?通過這類問題,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握篇章的整體結構,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3.3“Yes/No”提問、“or”提問與“Wh-”、“How-”提問的運用

筆者認為,“Yes/No”提問、“or”提問與“Wh-”、“How-”提問在運用時應當考慮提問的對象的特點。這些特點包括學生的英文水平、性格特征、學生在提問環節中的參與度等。在提問過程中,如果問題是指向英文水平相對較低的學生,為了使他們能夠有信心回答相應的問題,應該傾向于使用“Yes/No”提問方式和“or”提問方式,而對英文水平相對較高的學生,教師可以使用“Wh-”提問、“How-”提問以引導他們回答出句式較復雜、內容豐富的句子。對于性格內向,參加課堂活動時比較羞澀和猶豫的學生,教師也可以詢問一些“Yes/No”問題和“or”問題,使他們也能夠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對于性格相對外向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Wh-”提問、“How-”提問以引導這部分學生積極思考,并用完整的方式回答問題。當然這種關于提問對象的劃分并非絕對的,如果英文水平較低,性格相對內向的學生通過對“Yes/No”提問或“or”提問的回答,減輕了交流的負擔和回答問題的焦慮,教師可以繼續進行“Wh-”提問和“How-”提問,給他們提供進一步表達觀點和交流的機會。相似的,對于課堂氣氛相對沉悶的班級,教師可以先用“Yes/No”提問和“or”提問使學生減輕交流過程中的負擔,因為這類問題只要學生能夠聽得懂,就能用Yes或No回答,或者從問題包含的內容中選擇其一(“or”提問),不需要對具體內容進行查找,一旦學生接受了交流的角色,教師可以繼續進行“Wh-”提問、“How-”提問。教師為了增加課堂提問的靈活性,也可以提出一些有關學生自身情況的“Yes/No”提問和“or”提問,并以學生對于此類問題的回答內容作為前提,繼續提出“Wh-”問題和“How-”問題。

教師在提問時,應當注意使用提問的類型,把展示性問題與參考性問題相結合,“Yes/No”提問、“or”提問與“Wh-”、“How-”提問相結合,運用恰當的提問技巧。追問和鏈接就是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積極參加課堂活動的很好的提問技巧。追問(probing)的主要技巧在于讓學生不輕言放棄,即不輕易讓學生放棄回答問題,而再接連問幾個有關的問題。追問可以讓學生在回答不太順利的情況下給學生一個臺階下,使他感到老師不會讓他丟面子,從而也就有勇氣繼續參與到課堂活動中來。追問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更深更廣的思考,從而讓學生產生更多的語言輸出。鏈接(chaining)是指教師在提問過程中巧妙地把幾個學生的回答以提問的形式連接起來。這樣做可以使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集中注意力,既要認真注意老師的每次提問,又要認真地傾聽每個同學的回答,這樣,整個課堂就處于一種高度緊張與活潑的狀態,有助于學生的參與和交流。

4.結語

本文對教師提問的分類進行了研究,把教師提問從形式上分為“Yes/No”提問或“or”提問與“Wh-”提問,“How-”提問,在內容上分為展示性問題和參考性問題,并進一步分析,在大學英語閱讀課中,教師應當注意把展示性問題和參考性問題相結合,把“Yes/No”提問或“or”提問與“Wh-”提問,“How-”提問相結合,激發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熱情,為學生提供更多的語言輸出的機會,使學生能夠發揮自主性和創造性,提高交際中的思想深度和語言表達水平。

參考文獻:

[1]Brock C.The effects of referential questions on ESL classroom discourse[J].TESOL Quarterly,1986,20(1):47-59.

[2]Hakansson G.Quantitative studies of teacher talk[A].In Kasper(ed).Learning,Teach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C].Aarhus:Aarhus University Press,1986.

[3]Long M H & Sato C J.Classroom foreigner talk discourse:Forms and functions of teachers’questions[A].In H Selinger & M Long (eds.).Classroom Oriented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Rowley,Mass:NewburyHouse,1983.

[4]Musumeci D.Teacher-Learner negotiation in content-based instruction:Communication at cross-purposes?[J].Applied Linguistics,1996,17(3):286-325.

[5]Nunan 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making it work[J].ELT Journal,1987,41(2):136-145.

[6]Nunan D.Language Teaching Methodology[M].New York:Prentice Hall,1991.

[7]Richards J & Lockhart C.Reflective Teaching in Second Language Classroom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8]Thompson G.Training teachers to ask questions[J].ELT Journal,1997,51(2):99-105.

[9]White J & Lightbown P M.Asking and answering in ESL classes[J].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1984,40(2):228-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