嘮叨也是一種愛范文
時間:2023-04-02 08:55: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嘮叨也是一種愛,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有個愛嘮叨的媽媽,整天為那點事嘮嘮叨叨,又是洗手打肥皂,又是天冷了多穿衣服……真煩人!但是,從一件小事上面我對媽媽的看法有了改變。
一天早上,天很冷,我好不容易才從那溫暖的被窩里爬起來,可冰涼的衣服讓我怎么也不想起床了,便又躺了下來。這時,媽媽開門進來了,見我還躺在床上,便說:“起床了,不然早飯就吃不上了,上學還有可能要遲到!”我急忙爬起來,開始慢慢穿衣服。媽媽見了,又沖我說:“那么慢,是蝸牛啊?還有書包收拾了么?英語書怎么還在桌子上?還要吃早飯,你打算真要遲到了是不是!”我耐著性子穿上毛衣,拿著襪子坐在床邊,慢慢抬起腳,媽媽見狀又開始沖我嘮叨:“我說你能不能快點,對了,你喝多少牛奶?”我終于忍不住了,喊起來:“你怎么這么多話啊,煩死了!”媽媽聽了,愣住了!片刻,她徑直走了出去。我也呆了,有些后悔,后悔不該這么說。
一會兒,我也走了出去,坐在餐桌旁,拿起一片面包,可心情不好,不想吃,便又放下了。想來想去,不知干什么,只好呆坐在那兒。這時媽媽端來一杯牛奶,放在我面前,牛奶是熱的。我再一次呆住了,心里想,媽媽還肯為我端牛奶,可見媽媽并沒有生我的氣。
媽媽見我又停下了,又忍不住說道:“發什么呆啊,快吃飯吧!”邊說邊把一片面包塞到我的手里。不知為什么,這次聽到媽媽的嘮叨,我沒有覺得煩,反而有一種感動。我喝了一口牛奶,嘗到了里面充滿了濃濃的愛!
現在想想,其實父母的嘮叨都是為了我們好。嘮叨一句快一點,無非是怕我們遲到;嘮叨一句天冷了,多穿衣服,無非是怕我們凍著;嘮叨一句多吃一點,無非是怕我們餓了……種種的嘮叨,都是為了我們的成長。
母親是一棵大樹,我是一片綠葉,媽媽撫養我長大,任勞任怨,從沒怨言,只有欣慰。
篇2
愛,是永恒的主題;愛,是不變的旋律;愛,是萬物的能源;愛,是天地間最感人的物體!其實,嘮叨也是一種愛,這是媽媽的愛,這也是最容易被人誤解的一種真摯的愛!
我的媽媽個兒挺高,只是臉上布滿了皺紋,一嘮叨起來真是喋喋不休,可正是那一次,我才知道,媽媽的嘮叨是對我深深的關愛。
那是一個燥熱的星期五下午,驕陽似火,我正在裝水,這時,媽媽叉著腰,向我嘮叨道:“記得要多裝點水,這天很熱,容易渴,不要看你的水瓶大,其實裝半瓶水都不夠喝……”我一邊聽媽媽那煩人的嘮叨,一邊看著自己又肥又大的水瓶,不耐煩地頂了一句:“老媽,這水瓶這么大,怎么可能不夠喝,真是杞人憂天。”說著,匆忙裝了少半壺的水,放進書包,上學去了。結果,才下了兩節課,水就被我喝完了。最后那節課,我也不記得到底是怎樣熬過來的,只記得那天回家,我就像一片要焉了的葉子,媽媽見了,趕緊給我倒了一杯水,又嘮叨道:“你看你,就是不聽話,知道渴了吧……”
這煩人的嘮叨總是不停,不過這卻是媽媽對我的關愛,這嘮叨中的每句話都是媽媽所不會用行動表達的愛,這是一份特殊的母愛,但是,我希望這種愛能陪著我,直到天長地久!
篇3
我的朋友說她們的媽媽很嘮叨,也很煩,她們都不喜歡她們的媽媽了,當然了,我也不例外,我覺得媽媽特別煩,很嘮叨,一天到晚都念個不停。像早上,媽媽就會跟我說:“哎呀,都幾點了,快起床,不然上學就要遲到了。”每當我聽到這“可怕”的聲音時,便只好從暖暖的被窩里“拖”出來了。“哎呀,9點了,快睡覺,小學生就應該每天保持10個小時的睡眠。”瞧,我那煩人大王——媽媽又在嘮叨了。可是,直到有一次,我才改變了對媽媽的看法。
那次因為媽媽還在干活,所以,我就先吃飯了,過了一會兒,媽媽上來了,我便跑了過去,誰知,我一個不小心,把熱水壺踢破了,滾燙的熱水流到了我的腳上,我忙大聲哭了起來,媽媽見了,忙把我抱了起來,小心翼翼的幫我脫下襪子,拿來藥膏給我擦了起來,我一邊哭著,一邊看著媽媽,只見媽媽滿臉焦急,好象一定要把我腳上的這個包治好不可。“怎么這么不小心啊,”媽媽問,“下次別再這樣子了,知道嗎?……”哎,我那媽媽又再嘮叨了,不過,我現在才慢慢地覺得媽媽的這種嘮叨是一種對孩子關心愛護的愛。那時,我后悔了,我后悔當初對媽媽那么兇,媽媽的嘮叨也是對我們孩子的一種愛啊!這種愛,就是來自于母親的愛。于是,我的頭腦中又浮現出了我對媽媽兇,媽媽卻沒有罵我和我對媽媽跟我講道理時,我覺得媽媽很煩,跟我對媽媽的那種態度的畫面。我真的很后悔,很后悔……
大唐鎮小五年級:陳齊妍
篇4
我愛媽媽,今天老師布置的作文題目是《我愛媽媽 》。媽媽這個名稱是多么偉大,媽媽也是我最親的人,然而我卻怎么也下不了筆,因為我從來也沒有愛過媽媽,只有媽媽愛我。
媽媽愛我,從我上學的第一天起,我的媽媽總會不停的嘮叨:上課要聽講,不許開小差······而我卻泛著跟媽媽干,上課不認真,經常開小差。而且其他不說,我是一個女孩子,字寫得很丑,經常挨批評,可媽媽每次都認真教我,但我覺得很煩,覺得字寫的丑有什么關系,我可是當明星的料。所以每次當媽媽說這些時,我總會更媽媽大鬧一番。而媽媽無怨無悔,仍然保持著她那嘮叨的愛。在那時那刻我渾然不知,那是一種愛,一種偉大的愛。現在我長大了,自然也明白了許多。
如果能讓我和媽媽有一個小時時間來聊天,用一個小時讓我去愛媽媽。我會對媽媽說:“對不起媽媽,以前是我不懂事,原諒我”。我只會說這一句話,因為我已經沒什么可說的了,我想,那是我腦海一定是一片空白,或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也許當媽媽聽到了這番話會欣慰的一笑,也許會愣住,也許會輸黯然淚下,也許······
媽媽,原諒我以前的不懂事,感謝你這十年對我的無微不至的照顧 1我愛你
篇5
媽媽的嘮叨是起床時鬧鐘的鈴聲。
“妞,妞,趕緊起了,要不一會就要遲到了,都十五了,趕緊地……”伴著呱呱的炒菜聲,微波爐的嗡嗡聲,水流的嘩嘩聲,老媽的嘮叨開始了“我慢騰的起身挪窩,哎”“趕緊地,都過去五分鐘了,連褲子都沒穿好,快點,一會雪梅就來找你了,刷牙水我給你接好了,牙膏自己擠。”“哎,你有完沒完”。吃完了飯就該上學了。
媽媽的嘮叨是上學路上的紅綠燈。
“把你的紅領巾戴上,上學路上別和雪梅打逗,過馬路是要一停二看三通過,小心一點,別跑著過馬路。”這一段話我聽得耳朵都長繭了,老媽你怎么也不煩?放學回家,我又該寫作業了。
哎,這道題真不會,耳朵又要長繭了!“媽,這道題不會。”“怎不會了?這道題的關鍵在于列出方程,根據等量關系。記著,解這種題技巧是找等量關系,這一點十分重要。”。一點一滴的技巧積累是我的成績步步升高,快樂面對新的一天。
媽媽的嘮叨雖然很煩人,但是不敢想象沒有媽媽的嘮叨會這樣,媽媽的嘮叨使我從不遲到,有了一份份安全的保險,讓我的成績步步升高。啊!去享受這份獨一無二的充滿了愛的嘮叨,那嘮叨里的愛使你終生受益,去傾聽這份嘮叨吧!這也是一種享受。
篇6
――摘自紀伯倫《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
女兒憑什么鄙視我
郭女士今年43歲,在一家外貿企業做會計,由于公司經營不善,瀕臨倒閉,她處于半下崗狀態。她的丈夫安先生是珠海金灣區的公務員,盡管收入不高,卻十分穩定。他們的女兒慧玲今年15歲,在一所重點中學上初三。慧玲的學習成績很好,還是學生會的干部,經常主持升旗儀式。孩子爭氣,不知讓多少人羨慕,但郭女士卻開心不起來,因為她和女兒相處得不好。
“別人只看表面,有誰知道我內心的痛苦?”在心理咨詢室,郭女士滿面愁容地對我說,“我懷疑慧玲有心理疾病,因為她情緒很不穩定,經常頂撞我。有一天我說了她兩句,她大發脾氣,說她鄙視我。我氣不過,罵了她一頓。您猜怎么著?她居然惡狠狠地說:‘真想不通爸爸當年為什么要娶你!’您聽聽,這像女兒對媽媽說的話嗎?她爸爸不娶我,怎么會有她?”
說到那次母女吵架的緣由,郭女士嘆了一口氣,說:“都怪我這個當媽的犯賤唄!她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學習又緊張,我讓她每天早餐喝一盒牛奶。這點要求不過分吧,別的家長也是這樣要求孩子的。可是慧玲特殊,她說牛奶有股腥氣,說什么也不肯喝,經常為喝牛奶的事跟我鬧別扭。沒辦法,我調換不同品牌的牛奶,國產牛奶都喝遍了,慧玲都說不好喝。后來我狠狠心,花大價錢給她買新西蘭進口牛奶,可那小祖宗還是不肯喝。您說,我能不生氣嗎?我說她嬌氣,嘴刁,牛奶再不合口味,終歸有營養吧?她來氣了,說每次喝牛奶都像喝藥,硬吞下去的,是活受罪。我問,別人家的孩子怎么都喝呢?她不耐煩地說,那你把咱家的牛奶都送給別人家的孩子吧。就這樣,我們大吵一架。”
我勸道:“孩子年齡小,不懂事,口無遮攔,您何必跟她一般見識?沒準兒,她馬上就后悔了呢。”
郭女士撇撇嘴,說:“那丫頭毒著呢!我快下崗了,心情不好,難免跟老公拌兩句嘴。生活中,兩口子拌嘴是常事,沒什么大不了的。可是,每次慧玲都向著她爸爸,把‘更年期’掛嘴邊,甚至譏笑我沒有女人味兒!我傷心啊!我的女人味兒哪里去了,還不是伺候他們父女倆給消磨光了!再說,我真的沒有女人味兒了嗎?真沒女人味兒也輪不到她說呀!有一天她爸爸給她買了一條裙子,我說讓我也試穿一下,她居然不肯。我硬要試穿,她又生氣了,說如果我硬穿,那條裙子她就不要了。我真搞不懂,別人家的女兒都是媽媽的貼身小棉襖,為什么我的女兒是我的冤家呢?”
我問:“慧玲對爸爸也經常這樣說狠話嗎?”
“這正是我氣不過的地方!”郭女士突然提高了聲調,“他們父女倆好著呢,經常合起伙來欺負我!對了,慧玲該不會有戀父情結吧?”
“哪個女孩沒有戀父情結呢?”我沒有正面回答,接著問,“慧玲在學校和老師、同學相處得如何?是不是經常用話語激怒對方?”
郭女士似乎意識到了什么,降低聲調說:“那倒沒有,她在學校人緣很好,老師、同學都喜歡她,女生叫她‘玲姐’,男生叫她‘玲哥’――慧玲說,這都是表示最高尊敬的稱呼。”
“慧玲獨處的時候,有沒有什么反常的舉動?比如獨自哭泣、失眠之類。”
“也沒有。她特會自娛自樂,但只要我一出現,她就馬上嚴肅起來。”還沒等我明說,郭女士就迫不及待地自我診斷,“這樣看來,是不是我有問題?”
女兒其實不屬于你
我告訴郭女士:“您剛才說別人只看表面,不了解您和女兒的不睦,其實您也是只看表面,只看到別的母女親親熱熱,說不定別的母女在家也吵吵鬧鬧。在家庭關系中,都說最好相處的是母女,最難相處的是婆媳,其實,能把母女關系處好的鳳毛麟角。”
郭女士說:“您這樣說,不是故意來寬我的心吧?”
我說:“經常有媽媽來問我,為什么女兒不像親生的,更像是來找碴兒的?有的媽媽與女兒水火不容,兩個月不說一句話,有話說的時候讓爸爸轉告。所以,您不必過于焦慮,關健是要弄清楚女兒不喜歡您的原因。”
“那些媽媽與女兒水火不容的原因又是什么?”
我說:“這些媽媽有一個共同的毛病:嘮叨。”
郭女士的臉馬上漲紅了,囁嚅道:“慧玲也是最煩我嘮叨。可是,我嘮叨還不是為了她好?我怎么不嘮叨別人家的女兒呢?”
我說:“這是您的看法,在慧玲看來,您的嘮叨是一種折磨。有心理學家直言不諱地說,媽媽沒完沒了的嘮叨對孩子來說簡直是一種凌遲,一點一點消磨掉孩子的自信心。為了捍衛自信心,孩子奮起反抗是一種自衛行為。”我告訴郭女士,媽媽嘮叨女兒,其實是控制欲過強的表現。有的媽媽一旦遭遇女兒反抗,動輒以淚洗面,甚至絕食,逼孩子就范。如果女兒不讓步,勢必讓母女矛盾升級,即使女兒表面讓步,內心仍然不服,會暗暗發誓:以后絕不做媽媽這樣的媽媽,絕不!而且,這種消極情緒會壓抑在女兒的潛意識里,時不時地讓她感到焦慮。“如果讓您選,您愿意慧玲屈服呢,還是反抗呢?”我問。
郭女士啞口無言。過了一會兒,她問:“我承認我有控制欲,難道我無權控制自己的女兒嗎?她才15歲,什么都不懂,有許多事需要我來教,我是愛她的呀!”
“誰都不會懷疑您對慧玲的愛,包括慧玲自己。”我說,“但只有愛是不夠的,還要講究方法。首先,您要明白,您對女兒的愛是否有效,不是以您是否付出為準,而是以慧玲是否感受到為準。其次,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女兒的成長。黎巴嫩詩人紀伯倫有一首詩,《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其中兩節寫得非常精辟:你可以庇護的是他們的身體,卻不是他們的靈魂,因為他們的靈魂屬于明天,屬于你做夢也無法到達的明天。你可以拼盡全力,變得像他們一樣,卻不要讓他們變得和你一樣。因為生命不會后退,也不在過去停留。如果媽媽不能正視這一點,最親密的兩代女人就有可能成為最親密的敵人。”
郭女士若有所思地發愣,半天不說話。
不改變不可能和解
我告訴郭女士,母女的心理對峙是家庭關系中不可忽視的不和諧因素。尤其是父母關系不睦的家庭中,漸漸長大的女兒開始發現人到中年的媽媽風華漸逝,得不到爸爸的愛,女兒的內心會非常痛苦。在女兒的內心深處,都會把媽媽的命運視為鏡子,預見自己的未來。當發現這面鏡子黯淡又落寞,內心充滿浪漫幻想的女兒一定深受打擊。女兒愛媽媽,因此感到委屈、憤怒和恐懼,害怕將來自己成為媽媽那樣沒有愛情滋潤的中年女人。“試想,這時媽媽的嘮叨會有多強的說服力?”
郭女士拖著哭腔問:“嘮叨,真的有那么大的危害嗎?”
我說:“嘮叨的本質是不信任對方的智商與能力,更何況中國媽媽的嘮叨通常伴隨著指責。大大小小、事無巨細、瑣碎無邊的嘮叨與貶低,像一把削皮刀,把女兒的自信心削掉。許多成年女性在奮斗、受挫,再奮斗、再受挫的過程中,會在自我貶低的源頭,隱隱約約看到媽媽的身影,聽到媽媽熟悉的嘮叨。”我轉換話題,進一步剖析,“當然,嘮叨只是外在表現,媽媽膨脹的控制欲和放棄繼續成長的惰性是母女關系不睦的內在原因。”
“我都40多歲了,還需要成長嗎?我工作都快丟了,還怎么成長?”
我說:“除了職場,家庭同樣需要經營,做媽媽本身就是一種探索性成長。要對女兒各個階段的發展規律和精神需求了如指掌,不學習怎么行?培養女兒,媽媽要言傳身教,不內外兼修怎么行?被自己的女兒鄙視,不是悲劇,而是信號,提示您該學習了。您不能容忍女兒的鄙視,說明您有改變現狀的決心,正確的做法不是改變女兒,而是改變自己。”
郭女士聳聳肩,說:“可是,我怎樣改變自己呢?”
我給郭女士三點建議:
第一,從今天開始,管好自己的嘴,不再嘮叨。既然嘮叨沒用,何必再嘮叨?既然嘮叨是女兒心情的污染源,那么堵住這個源頭,至少可以避免一些摩擦。
第二,用積極的心態看問題。牛奶是營養豐富的飲料,卻不是唯一有營養的飲料。女兒不喜歡喝,不是討厭營養,而是口味問題,為什么不用豆漿代替呢?另外,奶酪、奶油、煉乳也可以替代牛奶的營養。據說配方奶粉腥味不重,也可以讓女兒試試。只要對女兒多一些尊重,少一些控制,許多問題都能輕易找到解決的辦法。
第三,給女兒正能量的女性教育。進入青春期的女兒,會以天然的女性視角觀察媽媽的生活。如果媽媽希望女兒將來幸福,就要給女兒更多的正面影響,比如與丈夫相親相愛、不斷接受新事物、學習新知識、注重儀表美,等等。
篇7
關鍵詞:家長嘮叨;青少年叛逆;有效溝通
初三伊始,班級的氣氛就自動地緊張起來,從早到晚輪番上陣的中考科目,成堆的作業,頻繁的考試……學生的抱怨聲隨之而起:“我最討厭我媽媽了,一天到晚地念我,認真,認真,再認真。成績不好,連高中都考不上,以后怎么辦?”也有學生這樣說:“每天我在學校很認真地復習,就中午回家吃飯那點空閑時間我媽都要不失時機地教育我,經常給我說你們這個同學是第一名,或者那個同事的孩子又保送哪里,真不知道為什么別人的孩子就這么乖,你就這么不爭氣。這分明就是打擊我嘛。”其實說這番話的同學已經是我們班很優秀的同學了。可以說,幾乎每個人的學生時代,耳畔都會響起這些話語。其實孩子們也明白家長這些嘮叨其實是在使用“激將法”。但另方面,從孩子們的抱怨中也折射出了形形的家庭教育方式,這是不得不讓人反思的一個重要的家庭教育問題。
嘮叨是大多數家長,特別是媽媽們的通病。這種特別的“愛”被孩子們特別地討厭,為此他們哭鬧過、沉默過。雖然家長出于一種責任,覺得有一點兒囑咐不到,孩子就出錯;一點兒分析批評不到,孩子的錯誤就會重犯;不給孩子一點打擊,他們就會因為自己的一點成績而飄飄然。所以,家長就會在孩子犯錯誤之前“勤囑咐”、“多提醒”,總希望孩子對自己的話印象深刻些。但是,結果總是事與愿違。因為,“預防針”僅僅制住了孩子一時的心理行為,打多了,只能造成孩子的免疫力低下。孩子不僅沒受益于這些苦口婆心的“囑咐”、“提醒”,反而卻感到一種受制于人的煩躁和不被信任的憤怒,說多錯多,做多錯也多。慢慢地,孩子總得不到家人的認可,不能享受到這個家庭的溫暖,輕者疏離了親情,重者導致離家出走的現象,更有甚者還導致青少年犯罪,擾亂了社會的安定。
曾有教育名家說:“如果家長不斷地嘮叨,孩子的成績不但不會好,反而會成為神經病患者。”家長的嘮叨還會使孩子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有學生對厭煩家長的嘮叨給出了這樣的解釋:“雖然很多時候父母說的都對,我心里就是不愿意按照他們說的做,故意氣他們!誰讓他們不信我了,有時我把事情做好了,他們會認為是嘮叨的功勞,那就更麻煩了!我也知道這樣對待爸媽不好,可我沒別的辦法。”孩子的話固然有他單純的一面,但卻恰恰迎合了心理學中“逆反”的理論。所以,家長的嘮叨會使孩子不能得到尊重,惡化了親子感情,造成他們自我認識不足和麻w心理。“嘮叨”的核心就是不放心、看不上!總想用自己的語言警示替代孩子的思維,這是完全錯誤的心態。小鳥之所以學會了飛翔,是因為父母給了它們自由的天空,給了它們遭受“挫折”的機會,而父母們往往用嘮叨這種特殊的“呵護”扼殺了這種生存的本能,使孩子無法領悟獨自飛翔的甘與苦。
家庭教育對一個人心理的健康、人格的健全、良好習慣的形成、學習能力的獲得有著其他教育形式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家長們與其抱怨孩子的叛逆,不如想想自身能做什么改變,特別是家長該怎么一改令人生厭的“嘮叨”為有效的“溝通”呢?
首先,家長要把孩子當成朋友一樣交談。“我比你大幾十歲,吃的鹽比你吃的飯還多,你不聽我的要吃虧。”這些話語往往令孩子生畏反感。建議可以選擇時機地講講家長小時候的一些事,甚至是一些家長當年做錯的事,讓孩子覺得,這樣的事在父母身上也發生過,這樣父母和孩子之間的距離就拉近了。事實上大部分家長都想和孩子交朋友,但不知從何下手。其實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給孩子呈現一個真實的自我。
其次,有些父母常苦口婆心地對孩子勸學,自己說得口干舌燥,孩子聽得心煩氣燥,但是卻從不在行動上對孩子的學習給予實際的支持,這樣易使孩子對學習逆反甚至對抗。也有些家長,平時對孩子的學習漠然置之,臨近考試時,不切實際地給孩子提出高目標,無形地加大孩子心理壓力。孩子為實現這一目標,投機取巧,甚至在考場上作弊。建議家長和孩子共同對學情進行綜合分析,幫助孩子正確定位,確定適當的目標,減輕考前壓力,鼓勵孩子只要盡力就好。
篇8
我們呱呱墜地時,只能發出稚嫩的哭聲。我們也許在一歲時會叫媽媽;我們也許在十歲時會說:“教教我這道題!”;我們也許在十五歲時不耐煩母親的嘮叨;我們也許在十八歲時會對母親說“我的是你少管”……也許只有到了四十歲,才會說“媽,天冷了,您別著涼啊!”
幾乎每一個兒女都是這樣走過的,也許只有當我們的父母親老了時候,我們才知道孝敬。所以,為了理解父母,為了在我們成年后減少一些后悔,我要解讀父母這本天書。
我們正處于青春期,對母親的嘮叨極不耐煩,而父母卻又不耐煩的嘮叨。可誰知,此乃愛也。每一次,我們徘徊在孤單中時,都是父母給我們勇氣和堅強;每一次,我們躺在醫院的病床時,都是父母在閃爍淚光;每一次,我們坐在餐桌邊時,都是父母在向我們的碗里夾我們愛吃的菜;每一次,我們學習上遭遇困難時,又都是父母在幫我們分析,給我們撫愛……這難道還不夠嗎?
是的,一些家庭的破裂,導致父母針鋒相對,無暇顧及孩子的感受。但這并不是不愛你,有時他們想要離婚,卻又躊躇。因為他們在想你,你的未來怎么辦,會不會給你的心靈產生陰影。作為這樣一些家庭里的孩子,我們不要抱怨,這其實也是一種歷煉。父母絲毫沒有減少對你的愛,否則,他們早就離了。你說呢?父母永遠陪伴著我們走在成長的路上,即使我們總是傷害他們,但他們那顆博大的心,還是會包容你的錯誤。他們是那樣的容易滿足,一個微笑、一次盛飯、一次問候 、一次洗腳……都會使他們感到莫大的欣慰。
現在,讓我們去愛我們的父母吧,去品味這本天書吧。你將獲益匪淺,而他們則會向你綻開燦爛的笑顏。
篇9
我敢確定,大凡小荷里的朋友都不知道有個:常青.其實我也不知道,自從那次以來,我才真正認識他. 我不想在講XX作文好了,那實話說不是什么特點.我要講常青很神秘莫測.他是幾年級,具體哪個城市我也不知道.看,他前兩篇作文的地址:邵武實小,這也是我的母校啊.但他對我說,他不是邵實小的.可他的地址和什么關于邵武八一大橋的作文,又作何解釋.我只有猜了,神秘啊. 他是個很有詩意的人,他的評語很經典,很優美,很富有詩情畫意.他的評語運用了比喻,擬人,排比等手法,可好了.我敢說,常青的評語是小荷里最好的評語. 其實我也不想告訴你太多,就是想告訴你也沒那么多常青的資料.常青和許多初級會員一樣,都是"無名小卒",很少有人認識.他的作文就那么點,我對他很不了解.但印象深的還是他的句句評語. 附:常青評語錄 媽媽的愛是清涼的風,/ 媽媽的愛是遮雨的傘,/ 媽媽的愛是滴落的淚,/ 媽媽的愛是責備的目光。 人生如夢,歲月如歌。童年是香香夢,童年是甜甜的歌。當你回首童年時,連媽媽的嘮叨,老師的訓斥,同學的譏諷都是甜的。
茫茫文海,從何上岸,習慣的碼頭,那是一種緣;
蘿卜青菜,各有所愛,每次的關注,那是一種份;
詩是一杯茶,讓人品;詩是一橄欖,讓人嚼;詩是一種意境,讓人去意會。品后有味,嚼后甘甜,意會后共鳴,這才是詩的魅力。你的詩前五句不錯,給人以美的意境。后五句,真不知所云。 平凡的人,平凡的話,平凡的心。能以心換心,這是多么高尚的心。真實是作文的生命。
篇10
正當我享受這片刻的安寧時,媽媽的嘮叨聲又來了,“靜靜,怎么這么慢?快點!再不快點,早飯都要涼了。”“老媽,我進來不到五分鐘耶!干嘛這么要求快,還讓不讓人清靜一下,”我不滿的喊了出來。“小小年紀知道頂嘴了,快點,別磨磨蹭蹭的”老媽不干示落得給我頂了回去。“唉,煩呀,”我搖了搖頭。為了不讓老媽在抓住嘮叨的把柄,我迅速的干了起來。
過了一會兒,我推開門。頭伸了出來,向四周看了看。“耶?老媽呢!難不成……”我心里先竊喜了一下。之后飛快的跑進客廳一看,真的像我心里想的一樣?老媽出去買菜啦!我高興的跳了起來,世界終于可以清凈一會了。最主要的是我可以與同學聊天了。說干就干,馬上接通朋友電話。“嘟嘟嘟……喂!玉米,在干啥?”我喊了一聲。“兔子。”小琴叫了我一聲。“玉米,你咋啦!說話聲音都變了。”“兔子,我剛剛哭了!”小琴說道。“你又咋了,”我著急的問了起來。“兔子,我媽總是讓著干那,都不體諒我!”小琴向我哭訴著。“這點我很放心,我媽在這種事情上從不勉強我。從來都看我愿不愿意!但就是有些時候嘮叨點。”我自信的說著。“兔子,還是你媽好。關心你,我情愿我媽對我嘮叨點,……”小琴說著說著就沒了聲音。“玉米,大玉米。是不是變爆米花了。”“兔子,我媽又叫活,下次再聊。bye?bye!”“那祝你好運!bye?bye!”我不舍的掛了電話。
自己呆呆的坐在沙發上,回想著玉米說過的話。其實她說的有點道理。媽媽從來都不逼重的活,在生活方面也處處俱到,就算嘮叨也是想讓我養成一些好習慣,我是不是有點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場景。正當我還在發呆時,媽媽已經來到我身旁,正要說什么,我來了一句“老媽,我幫你洗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