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兒禮儀范文
時間:2023-03-26 14:52: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少兒禮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開始語:
A:六月,有童年的沃土;
B:六月,有童年的太陽。
C:六月,是童年的搖籃;
D:六月,是童年的夢鄉。
CD:六月,是我們的節日,全世界的兒童都在為它歡唱。
A:六一的鮮花絢麗多彩
B:六一的陽光燦爛奪目
C:在這充滿歡樂和喜慶的節日里,我們沐浴著黨和政府的陽光雨露
D:新世紀的少年在這里集會,用歌聲向祖國表達我們的
合:慶“六一”少兒文藝匯演現在開始。
A:今天,縣領導們帶著節日的問候,帶著對我們的殷切期望來看望我們啦!讓我們用最熱烈的掌聲歡迎他們的到來。
B:先讓我們來認識一下光臨晚會的各位領導、來賓。他們是:
讓我們對他們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
C:今天大家歡聚在一起,張開小嘴巴,讓我們大聲唱起來
D:吹起小嗽叭,讓我們快樂跳起來。
CD:讓我們一起來度過——我們的快樂童年!
節目一:舞蹈《盛世歡歌》
節目二:朗誦《六月的鮮花》
C:六月是火熱的奔放的
D:六月的我們是健康的向上的
C: 讓我們昂起燦爛的笑臉,
D; 讓我們揚起理想的風帆,
CD:迎接更美好的未來!
C: 請聽實驗小學的同學們為我們帶來的朗誦《六月的鮮花》。
節目三:舞蹈《看大戲》
節目四:英語小合唱《雨中的旋律》
A:廣闊的海洋連起了整個世界,世界是那么的美好。
B:世界是個大家庭,英語是走向世界的工具。
C:Happy children’s day!兒童節快樂!
D:我們天天學英語,人人說英語,同學們還會表演英語節目呢。
C:請看校文藝隊的英語小合唱《雨中的旋律》
節目五:古箏《雪山春曉》
節目六:舞蹈《快樂的天使》
節目七:獨唱《我是裕固小羊倌》
C:紅穗穗 金桿桿,甩起我的小羊鞭,迎著朝霞去放牧,趕著羊群進草原
D:綠草肥 雪水甜,草原遼闊不見邊,羊兒樂得蹦蹦跳,馬兒揚蹄跑得歡
C:請欣賞歌曲《我是裕固小羊倌》
節目八:舞蹈《茉莉花》
節目九:獨唱《阿童木之歌》
A:我們的童年是伴著歌聲渡過的
B:是啊,《閃閃的紅星》、《讓我們蕩起雙槳》、《小松樹》,一首首悅耳的少兒歌曲伴隨著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漸漸長大
A:你還記得我們小時候就看過的動畫片《鐵臂阿童木》嗎?
B:當然記得了,那可是個熱愛科學、熱愛和平、無私無畏的好少年啊!
A:好,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侯微同學為我們帶來的歌曲《阿童木之歌》
節目十:舞蹈《少年軍校》
A:世界上最大的少年兒童組織當數中國的少年先鋒隊。近10年來,少先隊組織在全國的少先隊員中開展“三熱愛”活動,一種輔助作風紀律培
養和體能訓練的教育載體——少年軍校出現并迅速發展起來。
C:少年軍校把軍事知識的教育與培養我們少年兒童的自理能力、吃苦精神和團隊合作意識有機地結合起來,為素質教育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A:如今,全國已經建立了8000多所少年軍校,每年接納數百萬少年兒童進行軍事訓練。
C:看,少年軍校的小軍人們英姿颯爽地朝我們走來了,請欣賞舞蹈《少年軍校》。
節目十一:獨唱《拾稻穗的小姑娘》
節目十二:舞蹈《新書包》
B:希望工程是由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于1989年10月發起并組織實施的一項社會公益事業。 的目標是:改善辦學條件,消除失學現象,配合
政府完成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任務。
D:是希望工程讓這花兒一樣稚嫩的兒童能幸福地綻放在校園里,接受教育的芬芳雨露。
B:看,一群高原上的貧苦孩子收到了希望工程送給她們的新書包,她們高興地蹦啊跳啊,用快樂的舞蹈表達她們對希望工程的感激之情。
D:請欣賞舞蹈《新書包》
節目十三:葫蘆絲《阿佤人民唱新歌》
A:“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鑼,阿佤人民唱新歌——”這首歌也許小朋友們不會唱,回去問問你們的父母親,他們一定都會唱!
C:你想了解歌里唱的佤族人民嗎?那么就請跟隨著外國語學校帶給我們的悠揚的葫蘆絲一起走進佤寨吧!
節目十四:歌曲《我是草原小騎手》
D:花兒吐著金蕊,蝴蝶飛來枝頭鬧,苗苗跳起舞,點點頭呀,彎彎腰!
C:紅紅的花兒,青青的草,綠綠的柳枝,和我們一起在陽光下歡笑。
D:我們是草原上的小騎手,馬兒馱著我們快樂地奔跑。
C:請欣賞董雪和李超凡同學為我們帶來的歌曲《我是草原小騎手》
節目十五:舞蹈《蛙趣》
D:六月,這熱鬧的節日里,小鳥在歌唱,蝴蝶在飛舞,小昆蟲們在演奏,就連活潑可愛的小青蛙也來湊熱鬧了,瞧,它們來了。
節目十六:獨唱《童年》
C:這夢幻般的世界,都來自六月的孕育,六月的培養,六月的成長。
D:六月,我童年的搖籃,我童年的夢鄉,養育我的沃土,照耀我的太陽。
A:孩子們正享受著美好的童年,大人們曾經擁有過純真的童年。
B:那么就讓我們也隨著《童年》這首歌,和孩子們一起追憶我們快樂的童年吧!
節目十七:舞蹈《大紅綢子舞起來》
(直接上)
結束語:
A:尊敬的領導們
B:敬愛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A:展望未來的一切,我們更加珍惜美好的六月。
B:擁抱這美好的六月,明天我們再創六月的輝煌!
C:我們是新世紀的雛鷹
D:我們和時代的脈搏一起跳動
C:我們與祖國同呼吸、共命運
D:在這五彩斑斕的六月里,我們將用行動,向祖國媽媽
CD:交上一份出色的答卷!
A:“六一”文藝匯演到此結束
B:親愛的大朋友、小朋友們
篇2
阿斯伯格綜合癥,又名亞斯伯格癥候群或亞式保加癥,是一種主要以社會交往困難,局限而異常的興趣行為模式為特征的神經系統發育障礙性疾病。它屬于彌漫性發展障礙,是自閉癥候群中較輕的一種。阿斯伯格綜合癥兒童并沒有廣泛的言語延遲,而且絕大多數兒童的智力處于或高于平均水平。其主要癥狀是社交困難、溝通困難及固執或興趣模式有限。現今的治療方法主要以改善癥狀和技能為基礎,采用行為治療、溝通技巧訓練等。多數個案會隨著療程的推進而有所改進,然而溝通和社會適應能力方面的障礙仍可能持續存在。沙盤治療是使用沙、沙盤以及有關人或物的縮微模型來進行心理治療與心理輔導的一種方法。強調創造過程本身的自發性和自主性是沙盤游戲療法的基本特點,充分利用非語言交流和象征性意義是沙盤治療的本質特征。阿斯伯格綜合癥兒童通過玩沙、擺放玩具,自主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在治療師默默陪伴和見證下,創作出沙盤作品,其過程本身就是治療師與來訪兒童之間一種信任關系的建立,也是來訪兒童對外溝通的一種表達。目前國內關于沙盤游戲治療阿斯伯格綜合癥兒童的成效研究還比較缺乏。鑒于此,本研究采用沙盤游戲對一名7歲阿斯伯格綜合癥男童進行干預,并分析治療過程和效果。
二、背景與評估
個案基本信息:木子(化名),男,7歲,現就讀于普通小學二年級,有陪讀;家庭成員包括父親、母親、爺爺、奶奶;父母都是研究生學歷,在政府機關就職,奶奶是退休小學教師。成長經歷:木子的母親在孕期有輕微的鉛中毒,剖腹產。木子2歲才學會說話,說話時喜歡刻板重復,分不清“你、我、他”。喜歡一個人玩游戲,不主動與人交流,我行我素,自我管理能力差,常伴有焦慮情緒。4歲被診斷為阿斯伯格綜合癥,曾在康復機構訓練2年。。因父母工作繁忙,木子的日常生活主要由爺爺奶奶負責。爺爺奶奶對他比較溺愛,不論什么要求都盡量滿足他。爸爸對木子要求比較高,常以暴力方式來教育他,所以木子很怕爸爸。媽媽對木子比較有耐心,比較講究教育方法。評估情況:木子目前在正常學校上二年級,會寫名字和一些簡單的字,可以背短詩、唱兒歌或是講小故事,但數學學習不太理想。上課時木子經常會莫名其妙地發出怪聲,要不就是發呆或做機械的撕紙動作。情緒非常不穩定,經常會發脾氣,甚至自傷。不愿與同學說話或交流,喜歡一人獨處。在家里,由于家人溺愛,木子的情緒更是難以控制,稍不稱心就要大哭大鬧。很少聽家人的話,總是按自己的方式做事,很少出現依戀行為。
三、治療工具及程序
1.沙盤材料:1個57×72×7(cm)沙箱,沙箱內側呈藍色,裝有一半干沙子。沙具架上有人物、動物、植物、建筑物、家具、生活用品、交通運輸工具、食品(果實)、石頭貝殼以及其他九大類縮微沙具約1500件。2.記錄工具:數碼相機,對沙盤作品拍照留存。記錄表,記錄兒童創作作品的過程以及作品的特征,以便分析。3.治療程序木子的沙盤治療只包括個體箱庭療法,沒有家庭成員的參與。實施程序如下表:
四、治療過程與結果
木子從某年11月到次年1月,共進行了7次沙盤治療。在沙盤治療期間沒有接受其他治療幫助。第一次治療木子剛進沙盤室時很緊張,一直沒有抬頭。當他看到沙箱和沙具時,連書包和棉衣都沒有放下,就迫不及待地用手觸摸沙具。木子擺放沙具的速度很快,先放交通類的沙具,待沙架上的交通類沙具全部放在沙箱里,再堆放另一類沙具。當治療師發出“停止”這個指令時,木子沒能按指令停下來,仍然以更快的速度將沙具往沙箱里堆,邊放邊說:“堆!堆!”治療師多次制止,木子仍不聽指令,情緒開始變得煩躁。木子初始作品(見圖1)呈現堆積、雜亂無序的狀態。他給這幅作品取名為“機器人”。他認為機器人是無所不能的,它有強大的力量去摧毀一切(《變形金剛》是他比較愛看的動畫片,里面機器人給他的印象很深)。混亂是一種受傷主題,表現出木子內心的無助狀態。機器人可能是他向往的強大自我。第二次治療木子此次創作的沙盤作品與第一次相差不大,也是毫無秩序感的亂堆,讓沙箱內呈現出小山狀。他依然稱這個作品為“機器人”,并一臉得意地說:“我喜歡。”治療中,木子對治療師的各項指令仍不太配合,不愿將沙具歸位。但當治療師與他探討作品時,木子曾有一次抬頭目視治療師,焦慮、煩躁情緒有所減少。第三次治療木子稱這次的作品為“我”(見圖2)。木子在擺放沙具時速度慢了許多,有所選擇地交叉擺放各類沙具,而不是一類放完了再放另一類。木子對治療師的指令有所聽從,能稍微克制自己的不當行為,可以在治療師的幫助下,自己將一部分沙具歸位。沙盤上的沙具明顯少了很多,擺放也整齊了不少,畫面呈現出飛機、火車等交通運輸工具,還有水果、刀和勺子等生活用品。木子將裝植物和水果的袋子整體放在沙盤上,問他為什么,他一臉茫然地說:“我的。”此次沙盤中出現的“房屋”較多,在接下來幾次的沙盤作品中也多次出現,房子象征著家或歸宿,這體現了木子渴望得到家人更多的關愛,獲得安全感。在作品中還出現了三座“橋”,但橋前后都被堵,木子渴望和外界進行交流,但是缺乏交往技能。第四次治療木子將這次的作品命名為“廣場”,他還補充說:“我住那里。”(見圖3)治療中,木子會思考后再在沙架上找尋沙具放在沙箱上,而且會不斷調整沙箱上的沙具位置。可以按治療師的指令,自己歸位大部分沙具,但不能按類歸位。值得一提的是,木子與治療師的互動次數增加,木子會與治療師一起分享牛肉干,與治療師目光對視時間可以持續7~8秒。此次作品中第一次出現了人物,4個男人,1個女人,2個小和尚,還有一群小鳥,人物和動物的出現象征著生命力和希望。但倒下的人物、被壓的房子和車輛,都表現出木子仍缺乏安全感。在這次沙盤中,木子開始出現了玩沙的動作,在沙箱里挖沙,出現了一片水域,并且在水域旁邊放了水車,體現出木子心理能量的流動性。圖3第四次作品:廣場第五次治療木子這次作品的名字仍叫“廣場”。沙盤作品與第四次呈現的比較相似,但沙具較第四次少了些,畫面的秩序感好了些。這次木子玩沙的時間很長,他用手將沙子撥開露出藍色的“湖”,然后又把它填上,還讓治療師幫他一起挖。當治療師問“沙子上可以放些什么”,他才開始創作作品。作品完成后,木子自覺地將沙具歸位,獨立完成了所有沙具的歸放。第六次治療木子這次的作品叫“我的家”,這也是木子第一次使用完整的句子來命名(見圖4)。作品整體秩序性有所提高,沒有出現堆積、壓倒等受傷主題。作品中房屋很多,互相包圍著。木子指出中間的紅頂房子是他的家。家門旁有橋、車,還有水果,橋沒有出現前后堵塞。木子呈現的內心世界豐富了許多,充滿生機。且在作品中出現自我意象,說明木子的心理能量開始出現轉變,有愈合的趨勢第七次治療木子知道這是過年前最后一次玩沙,所以創作的時候尤其認真,每拿一個沙具都考慮半天,還不時用眼神征求治療師的意見。作品也是由車和房子組成,較第六次作品,多了人物———一個小男孩和一個小女孩在讀書。作品名仍取名“我的家”。看來家在木子心中是非常重要的。
五、治療效果治療關系的變化
從另一側面反映了治療效果。治療師對木子的陪伴,對作品的欣賞,為木子創設了一個自由與受保護的空間。治療師與木子之間互動次數增加,木子主動性語言增多,與治療師的目光接觸、身體擁抱等都反映出治療關系的逐步加強。治療前,木子與父母的關系比較冷淡,特別是與父親之間缺乏情感交流。治療后,據木子父母反映,親子關系正經歷積極的變化,木子與父母、爺爺奶奶親密了很多,經常會擁抱或是親吻家人。木子的陪讀反映,木子在學校的情緒穩定了很多,上課時發出怪聲的次數明顯減少,能主動與同學打招呼,有時也能向同學借東西或是請同學幫忙。
六、討論
篇3
關鍵詞:個體道德發展道德心理研究兒童心理理論
一、引言
心理學自誕生以來,各種理論和流派百花齊放,相互影響和滲透。道德心理研究作為發展心理學中重要的研究領域也是如此,它受到不同時期相關心理學理論的影響。皮亞杰對道德發展做了開創性的研究。柯爾伯格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對道德發展進行了大量系統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并以此構造了道德發展的三水平六階段理論。
“道德發展”這一術語逐漸被人們所熟悉。柯爾伯格所開創的公正主題和后來其他道德心理學家們提出的關愛和寬恕主題,成為道德心理研究的三大主題。從皮亞杰到柯爾伯格及其追隨者們,都明顯受到認知學派的影響。而同時行為主義心理學對道德心理研究也曾起過重要的作用。其中加裔美籍心理學家班杜拉最為突出。他認為德性的形成是通過直接強化和榜樣示范的間接強化而實現的,所以他對道德發展這樣的術語持有不同觀點,這直接影響了道德教育實踐領域出現的重獎勵和懲罰的德育方式。
兒童心理理論是近20年來發展心理學領域中一個比較活躍的研究課題,取得了很多有價值的研究成果,它對道德心理研究也產生一些重要的影響,本文擬對此進行探討,希望加深和擴展對兒童心理理論和道德心理的研究。
二、對“兒童心理理論”的剖析
在學術界關于“到底什么是兒童心理理論”眾說紛紜,一個基本的看法是,兒童心理理論是兒童對他人心理以及心理與行為關系的認知發展理解錯誤信念為兒童獲得心理理論的標志。從其發展過程看有兩個階段,即心理理論的獲得和心理理論的發展。經典研究主要是關于錯誤信念的研究,在此基礎上研究者們逐漸提出了兒童心理理論獲得和發展的模型。
(一)經典錯誤信念研究
兒童獲得心理理論的標志是理解了“錯誤信念”。目前以韋爾曼(Wellman)和普那(Pemer)的“錯誤信念任務”為這方面的經典實驗。如研究之一,兩個女孩,一個叫安娜,一個叫薩麗。
薩麗把一個小球放到一個筐里,蓋上蓋子,就離開了。可是當薩麗不在的時候,安娜把小球拿出來放到自己的盒子里。問兒童:“薩麗回來會到哪里找小球?”研究者發現,3歲的兒童多認為薩麗會到盒子里找,正確判斷率只有10%,而4歲的兒童多認為薩麗會到筐里找。這是因為三歲的兒童把人的心理認識(即Wellman和Pemer的信念)等同于客觀世界的事實,也就是不能認識到客觀世界是一樣的,但人的主觀反映卻可以不同,而四歲的兒童就可以突破這種限制。目前一般認為能正確解決“錯誤信念任務”,即能正確判斷他人的心理狀態。一般以此作為獲得心理理論的標志。
(二)兒童心理理論獲得的模型
有研究者在把“錯誤信念任務”作為兒童心理理論形成的標志以后,開始從整體上思考兒童心理理論獲得的模型。主要有下面三種觀點:建構理論認為,兒童對心理狀態的理解如同科學理論形成一樣是個理論建構的過程,并且隨著與環境的交互作用而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模仿理論認為,兒童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通過內省自己的心理,從而間接體驗他人的心理活動。如果按照這一理論觀點,兒童心理理論是在自我意識形成的基礎上通過移情能力而獲得的。
匹配理論強調,兒童必須認識到自己與他人在各自心理活動上都屬于等價的主體,兒童不斷面對自己與他人在心理活動上的相似性,從而促使兒童不斷深入這種對等價關系的理解,逐漸形成系統的對心理活動的認識。
以上三者都有各自的實驗研究或演繹推理的支持,但它們不是互相排斥的。以上三者都認為兒童預先并沒有關于心理活動或狀態的知識,是后天形成的,這是共同的。現在不排除這種可能,那就是兒童在認識了自己與他人的心理活動等價的主體地位后,才有可能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通過內省自己的心理活動間接體驗他人的心理活動,在這種復雜漸進的過程中逐漸獲得心理理論,也就是說三種模式都能說明問題的某一方面,但綜合起來可能更全面。
(三)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模式
正確解決“錯誤信念”問題,標志著兒童獲得了心理理論。關于在此以后兒童心理理論是如何發展的,研究者們又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觀點。
韋爾曼認為,兒童心理理論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是一個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日益復雜化和精確化的過程。兒童最初的理論是建立在“欲望心理學”上的,即他認為他人的行為是受欲望制約的。隨著年齡發展,兒童會發現,僅靠欲望來解釋人的行為是不夠的,漸漸出現了“欲望一心理理論”,即兒童通過對信念和欲望及其與行為關系的認知來解釋和預測行為。但是到了七八歲之后兒童又逐漸開始發展起對他人人格特質的理解,即不僅從信念和欲望這些方面來解釋行為,而且還會從不同時空中抽象出穩定的人格特質來作為解釋行為的又一依據。
普那認為,兒童在4歲左右擁有元認知能力后,標志兒童心理理論發展的一個質變,以后心理理論的發展只有量的積累,而沒有質的變化,其中量變主要體現在能夠理解的心理狀態的嵌入量在不斷增加,如:從對一級信念的理解發展到對二級信念的理解。前面的經典“錯誤信念任務”實驗是對一級信念的理解。對二級信念的理解就是認識到一個人關于另一個人信念的信念,如果把類似與前面的實驗情景改變一下就是考察兒童對二級信念的理解。故事如下,約翰和瑪麗在公園玩,有人在賣冰棍,瑪麗想吃冰棍,但沒帶錢就回去拿錢。過一會兒,約翰餓了也回家吃飯去了。約翰走后,賣冰棍的人到學校去賣了。
瑪麗拿錢以后半路上遇到賣冰棍的人,就跟他一起到學校去買冰棍。約翰后來到瑪麗家,瑪麗的媽媽說瑪麗去買冰棍了,約翰就去找她,問兒童:“約翰會NiU1.,找瑪麗?”研究發現兒童只有6歲以后,才會認為約翰會到公園找瑪麗,即兒童能正確認識到“瑪麗認為賣冰棍的人在公園里”。這雖是個錯誤信念,但它卻是約翰實際的二級信念,約翰會按照自己的信念行事,所以到公園找瑪麗。
兒童心理理論雖然是個新名詞,但它實際上與我們發展和教育心理學中的許多已有研究是一脈相承的,是發展與教育心理研究中一個新的視角。而品德心理是發展心理學中重要的經典研究領域,兩者在內容和方法上是可以相互促進的。
三、從兒童心理理論看個體道德發展
自從20世紀初皮亞杰對道德心理學進行了開創性的實證研究以后,心理學家對個體道德發展展開了大規模的研究,其中柯爾伯格的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影響最大。許多個體道德發展的研究成果如果從兒童心理理論角度來看,其實質內容與兒童心理理論是一致的。如:自我中心主義、他律和自律道德、觀點采擇和移情、道德情緒判斷研究等。
(一)自我中心主義
兒童獲得心理理論有一個前提,那就是必須認識到他人與自己一樣是有一套對外在事物的觀點,即擁有關于世界的信念,而每個人是按照自己的信念行事的,盡管這個信念可能正確也可能錯誤。也就是認識到別人可能具有與自己不同的信念,而不同的信念會引起不同的行為。皮亞杰的“自我中心主義”是特指兒童以自己的立場和觀點去認識事物,而不能以客觀的他人的觀點去看待世界,這種混淆使個體不能認識到他人觀點與自己觀點的不同。皮亞杰認為,自我中心主義是兒童思維處于前概念時期的標志之一。這個時期在4歲左右結束。很顯然。自我中心主義使兒童不能區分他人觀點與自我觀點的不同,而兒童心理理論的獲得要求兒童能認識到別人可能會有與自己不一樣的信念和行為,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心理理論的獲得是以擺脫皮亞杰所說的自我中心主義為前提的。從實際的研究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韋爾曼和普那的“錯誤信念任務”研究發現4歲是兒童心理理論發展分界的年齡,而這也正是自我中心主義存在的前概念時期結束的年齡。
(二)自律道德
前面說過,兒童心理理論的獲得是以擺脫自我中心主義為前提。而皮亞杰認為自我中心主義和道德實在論是導致他律道德的關鍵的原因,自我中心的兒童分不清自我和外界,他們把環境看作是他自身的延伸,從而會自發的尊重準則和服從成人的權威,因此沒有獲得兒童發展理論的兒童是不會出現自律道德的。從他律到自律的原因就是他們在認識上逐漸成熟,削弱了自我中心主義傾向,能從不同角度去看待道德問題,從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發展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對他人的心理具有認知能力。也就是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過程。
(三)觀點采擇與移情
觀點采擇,是區分自己與他人的觀點,并進而根據當前或先前的有關信息對他人的觀點作出準確推斷的能力,是一種特殊的社會認知能力。皮亞杰認為從他律道德到自律道德的原因之一就是角色承擔和角色扮演能力的發展,其中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觀點采擇能力。米勒等人認為,觀點采擇需要很多心理成分聯系在一起,具有遞推的性質。最初級的觀點采擇是直接對他人觀點進行推斷和認知,隨著社會認知能力的發展,兒童逐漸可以推斷他人如何對另一個人的觀點進行認知的,再后來,能對他人如何對另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觀點的推斷進行認知……,這種觀點采擇的間接性逐漸增強,說明了兒童在頭腦中能同時處理的心理成分在逐漸增多。
移情,是一種特殊的觀點采擇,它是根據有關線索推斷他人內部情感狀態,并且自己也能體驗到相應的情緒反應。如覺察到他人傷心,自己也能體驗到一種難過情緒。許多心理學家認為移情是兒童利他行為和親社會行為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霍夫曼指出:移情會成為兒童利他行為的主要動機。艾森伯格也發現自愿助人與移情分數呈正相關。艾森伯格將良好的親社會行為產生過程分為三個階段:對他人需要注意階段、確定助人意圖階段、出現助人行為階段。其中,親社會行為形成的初始階段,即對他人需要的注意,他人的需要是屬于他人的個性傾向性,是他人的心理狀態,兒童能對其注意顯然本身就是兒童的心理理論發展水平的一個側面。
在整個兒童期;無論是觀點采擇還是移情都是品德與社會化發展中經常涉及的領域,觀點采擇與個人的移情相互作用進而促使了利他行為的產生,而觀點采擇和移情都需要正確地認知他人的觀點和情緒,這實際就是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階段之一。特別是米勒關于遞推的觀點采擇理論與普那的兒童心理理論發展中“心理嵌入量”增加的觀點是異曲同工的。
(四)道德情緒歸國判斷
以往的研究者多把注意力集中在道德推理和道德判斷,即道德認知上。而在本世紀七八十年代,出現一種新的研究動向,即研究道德情緒及其歸因判斷。研究者們試圖探索個人在某種道德情境中對他人的情緒及其原因作出推論判斷。情緒對行為具有激發、維持和調節的功能,一個人具有了某種道德情緒,會成為個人產生某種道德行為的內部動力可以引發并維持個體的道德行為。如有人看到一個奄奄一息的老人受傷躺在路邊,心里覺得很同情,并且忿忿不平,想到底是誰把老人撞傷的,這種同情和忿忿不平的情緒促使他可能先把老人送到醫院再去公安局報案。
研究兒童的道德情緒判斷及其歸因能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兒童的道德發展水平。對“快樂的損人者”現象的研究發現,兒童對犯過者的情緒判斷及歸因有三種模式,即高興——難過;難過——高興,難過——高興——難過。三種模式由于實驗設計的一些因素處理和研究重點不同,導致出現結果的差異,但是它們都是先提供一個犯過情境。然后讓兒童站在犯過者的角度推測犯對者的情緒反應。我們可以看出兒童作出正確判斷的前提是能從他人的角度考慮,意識到別人與自己一樣也有心理反映,也就是對他人心理狀況的認知。所以我們說情緒判斷及其歸因的研究與兒童心理理論在內容上是有一定重合的,前者是后者的一個子方面,即對他人情緒的認知。
四、從兒童心理理論看道德心理研究方法的深化和內容的擴展
(一)傳統的道德研究方法實際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于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
無論是皮亞杰的對偶故事法,柯爾伯格的兩難故事法,還是艾森伯格的親社會兩難情境法,實驗所用的材料多來自于兒童的實際生活,通過投射來進行研究。首先向兒童呈現一個道德故事,其后跟隨一個問題,如“你認為主人公會怎么做?”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必須建立在兒童能在道德故事提供的線索基礎上對他人的道德抉擇過程有一個較清晰的認知,并能對其行為作出預測。因此支撐了道德心理發展了幾十年的傳統研究方法是以一定的兒童心理理論發展水平為前提的。很小的兒童如果還沒有獲得心理理論,那就無法使用對偶故事或兩難故事來測查道德心理發展水平。雖然現在有些研究者打破了單一的情景故事方法,開始使用其他的道德研究方法,如有人通過對品德詞語的內隱記憶研究來間接反映兒童的道德發展水平,但是使用最多的還是投射故事法,所以說道德研究方法實際在某種程度上依賴于兒童心理理論的發展。
(二)兒童心理理論促進道德心理研究內容的擴展。
兒童心理理論和道德心理研究的外延和內涵大小是不同的,前看是兒重對他人心理及其與行為關系的認知。而他人的心理內容很豐富,包括心理過程、心理狀態和個性心理,心理過程又有知、情、意三方面,個性心理又有個性傾向性和個性心理特征。兒童對他人心理的不同子系統及其與行為關系的認知就相應的成為兒童心理理論的不同研究內容,兒童對這些不同的子系統的認知發展水平是不一樣的。按照韋爾曼的觀點;對他人個性特質的認知是到七八歲后才能形成。品德是社會性中的核心成分,它們也分為認知、情感和意志,道德認知、道德情感和道德行為,這些方面以及與它們相關的其他主題都是道德心理領域的研究對象。兒童心理理論雖然在次級結構中可以分為知、情、意,但就其是本質來說只是認知,因此要比道德心理的外延小一些。
篇4
兒童青少年骨骼系統中軟組織多,骨組織內的水分和有機物較多,無機鹽少,骨密質較差,骨富于彈性而堅固不足,不易完全骨折而易于發生彎曲和變形。兒童的關節活動幅度大,牢固性相對較差,在外力作用下容易移位。而兒童的肌肉中水分多,蛋白質、無機鹽類和脂肪少,收縮機能弱,耐力差,容易疲勞。
第二, 必須了解兒童青少年力量發育的趨勢,以便科學合理地安排力量訓練
10~13歲是絕對力量自然增長的敏感期,對青少年兒童來說,相對力量發展較為平緩,雖然絕對力量在這個時期快速增長,但相對力量增長的速率明顯要滯后。速度力量和最大力量相比,速度力量發展要快些和早些,在7~13歲速度力量增長都很快,但到13歲后,男女之間的差別越來越大,男孩的增長速度遠超過女孩。
第三, 兒童青少年的力量訓練要科學合理
兒童青少年不可進行大強度訓練。在這個期間應多做發展力量耐力的訓練,通過小負荷,特別是克服自身體重的練習,使全身肌肉力量得到發展,增加肌肉中毛細血管和肌紅蛋白的數量,改進輸氧功能。訓練應以動力練習為主,少用或不用靜力性練習,特別要盡量避免出現憋氣動作,不過早強調專項力量訓練,著重基礎力量訓練,為他們青春期肌肉生長做好準備。
第四, 訓練方法要正確
在掌握正確的練習技術之前,不要使用力量訓練器械,多采用克服自身重力和借助彈力材料的練習,訓練強度和訓練時間也要嚴格限制,必須控制在力所能及范圍內,每次訓練不超過30分鐘,每周進行大約2~3次,訓練前的準備活動與訓練后的放松都不能馬虎,要認真對待。
訓練時技術動作的質量也是傷害出現的一個重要因素,錯誤的或不規范的技術很容易導致傷害的出現,一旦學生出現錯誤動作,必須馬上停止,及時糾正和監督是杜絕事故發生的最好處方。
第五, 組織管理要嚴謹
篇5
小清新席卷全宇宙
馬里奧從小就很懂事。小時候家境并不好,為了生活,母親只能去工作。每次出門前,母親都會煮好一大鍋咖喱飯。懂事的馬里奧便乖乖待在家里一整天,肚子餓了,便自己盛一碗咖喱飯來填飽肚子。
每每提到童年,馬里奧便會粲然一笑:“我的童年充滿了濃濃的咖喱香。”
馬里奧從十二歲開始喜歡Hip-hop,還和哥哥馬可組了一個樂隊。那時候,他從未想過要演戲。
有著花樣美男臉蛋的馬里奧,他的出道經歷很容易理解——被星探看中,拍平面雜志,進而獲得電影試鏡的機會。只是他的出道經歷讓他的粉絲更擁簇他——他被選中出演《暹羅之戀》的地點是在加油站,那時為了賺錢養家,他正在加油站打工。
“你想過自己會成為明星嗎?”
“沒有,我只想多掙一些錢,給我媽媽。”
如果說“蘿莉”是MM的專屬,那么,該用什么詞來形容馬里奧這樣的男生呢?
出演《暹羅之戀》時,馬里奧的愿望是給自己買一輛小汽車。在很短的時間內,他就迅速實現了。問他買了什么車,他有點臉紅地吐出兩個字:“福特。”問他給媽媽買了什么,他的聲調立刻變得爽朗:“買金子!”
演藝事業風生水起的馬里奧并沒有放棄學業。在拍攝《暹羅之戀》期間,他正念高三,拍戲之余還要緊張地復習。然而最后他竟事業、學業兩不誤,考上泰國藍康恒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在校期間,他仍以學業為主,但由于他家境并不寬裕,經濟壓力較大,所以他也會在學習之余出席一些商業活動。在一次接受泰國媒體采訪時,馬里奧曾說,這樣的狀況不會永遠持續下去,他最想做的是,養活他的家庭和支持父親的事業,這就是他努力工作的原因。
機緣巧合之下,馬里奧出演了一部小清新風格的電影——《初戀這件小事》。未想,這部電影一炮走紅,更是被中國觀眾熱捧。人們開始注意到這個笑容清澈的少年。
半個故鄉充滿愛
這個笑容清澈的少年,雖然出生在泰國,但是他的媽媽是中國人。因此,中國對他來說,也算是半個家鄉。繼《初戀這件小事》之后,馬里奧接演了中國電影人導演的電影——《愛在那一天》。
長期待在炎熱的泰國,到了中國,馬里奧頓時感到天氣真是有些“受不了”。在拍攝現場,馬里奧更是受到了驚嚇,唯唯諾諾不敢大聲說話。馬里奧覺得大家說話聲音很大,好像在吵架。待導演解釋后,馬里奧才得知,原來大家平時就是這樣子的。
對于美食,馬里奧向來不能抵抗,特別是中國的美食。一到中國,馬里奧便迷上了中國菜,對蛋撻更是癡迷。他說:“中國的蛋撻更好吃。”但是貪心是要付出代價的,很快,馬里奧苦心鍛煉出來的腹肌不見了……這大概只能用“貪吃惹的禍”來總結。
馬里奧也在不斷練習中文,文化的差異給他帶來了很多困難。因為只會說“可樂加冰”,所以在中國待了這么久,馬里奧每天喝的飲料就是可樂。面對這樣的糗事,他也只能苦笑了,但是他也表示自己一直在受中國文化的熏陶。雖然小時候學過中文,但是基本屬于幼兒園水平的他,只能在每天拍攝結束后,苦練字正腔圓的中國話。
他說:“我媽媽其實是華僑,我外公才是真正的中國人。我們在泰國也會過中國的春節,每年春節的時候都要拜祖先,發紅包,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飯,所以我還是很懷念中國習俗的。”
帥哥也愛賣萌耍寶
馬里奧不僅對美食挑剔,對電影也有著自己的想法。
在中國演戲的時候,某次接受采訪,馬里奧表示:“自己不會厭倦純美路線,但也希望能挑戰一些反面角色。”
能夠成為小清新電影的代言人,俊俏的臉龐和純凈的眼神是馬里奧的殺手锏。然而,與《初戀這件小事》中的萬人迷阿亮學長不同,這位公認的“氧氣美少年”自爆他小時候內向害羞,長相難看,并沒有女生追求。除了小清新,馬里奧曾在《曼谷功夫》、《猛鬼終結者》等風格迥異的影片中也有過不俗的表現,馬里奧也堅信自己能演好更多的角色。
《愛在那一天》充分滿足了他的愿望。在戲中,他飾演一個拳擊手,對白部分全部親自上陣飆中文,而且發音也頗為標準,為影片加分不少。導演說:“曾有人感慨,伊麗莎白·泰勒為什么有這么美的容貌,還可以有這么精湛的演技?這也是我對馬里奧的感覺。”
馬里奧的“萌帝”綽號絕非浪得虛名。電影會現場,他極盡各種賣萌搞怪耍寶之能事,頻頻搶鏡。
篇6
文章編號:1003-1383(2013)03-0467-02中圖分類號:R644.047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3.03.070
燒傷由于皮膚、組織大面積遭到破壞,體液大量滲出,有效循環血量明顯下降,如早期救治不及時,可因休克、繼發感染等并發癥而死亡。同時由于小兒解剖和生理特點,對損傷后機體的耐受性差。小兒燒傷面積大于10%或者頭面部燒傷超過5%,均有發生休克的可能[1]。而吸入損傷是目前燒傷的主要死因[2]。因此,迅速有效地搶救是控制病情惡化十分關鍵的一步。我科自2008年元月至2012年12月共收治小兒大面積燒傷39例,經過精心的救治和護理,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將急救護理體會報告如下。臨床資料本組39例,男22例,女17例;年齡5個月至1歲7例,2至3歲11例,4至10歲21例。其中火焰燒傷21例,熱液燙傷18例。燒傷面積最大為968%,Ⅲ°燒傷89%;最小為20%,Ⅲ°燒傷117%;合并吸入性損傷12例,合并腹腔臟器破裂1例。發生燒傷至就診時間為10~200 min,平均54 min,入院時處于昏迷狀態5例,行氣管切開4例,留置尿管19例。結果恢復良好23例,死亡5例,5~36 h后轉上級醫院治療9例,家屬放棄治療2例。護理措施患兒入院后,緊急對患者病情進行簡要評估,按病情輕重緩急進行施救,特別是氣道損傷及休克者,要及時控制病情惡化,盡量挽救生命。同時,大面積燒傷患兒病情在不斷地變化,應嚴密觀察病情,加強護理,確保死亡率降到最低。
1.吸入性損傷的護理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清理口鼻分泌物,鼓勵患兒深呼吸,用力咳嗽、咳痰。對軟弱無力、咳嗽困難、呼吸道分泌物多、有壞死組織脫落者,應及時經口鼻或氣管插管予以吸凈。用含有抗生素、糜蛋白酶的液體霧化吸入每天1~2次,以控制炎癥及稀化痰液。對呼吸困難者,給氧濃度一般不超過40%,血氧飽和度應保持在97%以上。必要時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插管及行機械輔助通氣。有文獻報道,合并吸入性損傷者應放寬氣管切開指征,切開要早,宜選擇在氣管水腫前或氣管水腫不嚴重時切開[3],并嚴格掌握輸液量及速度,防止急性肺水腫的發生。氣管切開者注意濕化氣道,每天消毒更換氣管內套管,每小時用無菌注射器向套管內滴濕化液(生理鹽水、慶大霉素、α糜蛋白酶)5~8滴,痰液黏稠時增加濕化液量及點滴次數,點滴后將吸痰管插入套管深部吸凈氣管深部痰液;同時,每天給予霧化吸入(生理鹽水、慶大霉素、α糜蛋白酶)2~3次,導管開口處用生理鹽水紗布覆蓋。
2.休克期護理
(1)迅速建立靜脈通道:補液仍然是防治燒傷休克的主要措施[4]。燒傷后由于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大量液體外滲。同時由于小兒血容量與體表面積的比值較,相對血容量較少。因此小兒燒傷后對體液的喪失耐受性較差,有效循環血量下降更明顯,若不及時補液則必然導致休克的發生。首先采用靜脈留置針靜脈穿刺置管,妥善固定后留置。燒傷面積>30%時,建立2條靜脈通道,由于體表燒傷淺表靜脈穿刺困難時,應盡早深靜脈置管,如頸靜脈或股靜脈,保證液體復蘇有效進行。大面積燒傷者由于休克、滲出腫脹,靜脈穿刺困難,應及時進行靜脈切開。
(2)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專人護理,每小時監測生命征如神志、血壓、脈搏、心率、血氧飽和度、尿量等的情況并詳細記錄。通過神志可以反映中樞血流灌注和缺氧情況,血壓作為休克的標志,同心率和心跳強度結合可以判斷失血量分級和休克程度,正常收縮壓應>90~100 mmHg,心率
(3)液體復蘇:燒傷休克的復蘇和其他創傷休克
作者簡介:黃艷群(1966-),女,廣西那坡縣人,主管護師,Email:.
一樣,遵守先鹽后糖、先晶體后膠體,先快后慢的原則。國內通用的補液方案是按燒傷面積和體重計算補液量,即傷后每一個24 h,每1%燒傷面積(Ⅱ°、Ⅲ°)每公斤體重應補充液體1.8 ml,嬰兒為2 ml,其中晶體和膠體數量之比為2∶1,另加每日生理需要量,注意輸液時間應從燒傷時算起,液體總量的1/2應在傷后8 h內輸完,另1/2在傷后16 h輸完,應用輸液泵能更精確調節輸液速度。
3.創面護理在患兒病情允許情況下及時處理創面,用生理鹽水、1‰苯扎溴銨沖洗、消毒創面,清除創面異物,剔除附近的毛發,根據具體情況清除壞死組織。嚴重燒傷者前三天為水腫期,滲液較多,應勤換敷料,保持敷料與創面的干燥。采用包扎療法或有環形焦痂者,應注意觀察肢體末梢的血液循環情況,如皮膚溫度和動脈搏動,并保持關節功能位,如手部的功能位、髖關節的外展位,患肢抬高25°~35°。采用暴露療法者,保持病室溫度在28℃~32℃,濕度在70%左右。適當約束肢體,防止無意抓傷。每2小時翻身一次,避免創面長期受壓。因水腫易感染銅綠假單胞菌,應仔細觀察滲濕敷料的顏色和創面的顏色。傷后7~10天開始溶痂,這是感染控制關鍵期,此期壞死組織溶解,分泌物較多,應及時清理。
4.感染的護理由于大面積燒傷后皮膚組織遭到破壞,大量體液滲出,創面成了良好的“培養基”,同時治療的介入也增加了醫院感染的機會。因此必須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安排單人病室,對周圍環境嚴格進行清潔衛生和消毒,所使用的物品均經過清潔和消毒。限制探視人員,密切觀察生命體征情況,有無寒戰、高熱、血白細胞計數增高等全身感染情況,及早發現和處理燒傷創面感染灶和膿毒血癥,每日給予口腔護理和會護理2~3次,并做好導尿管護理,各種操作嚴格無菌,并相對集中進行。及時遵醫囑采血標本行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合理選用高效、廣譜抗生素。
5.康復期護理
(1)營養護理:燒傷患兒能量和蛋白質消耗大,機體代謝旺盛,因此在創面修復和康復過程中,應保證營養素攝入,增加維生素B、維生素C、蛋白質和能量的供給,以加速組織和皮膚創面的修復,盡量鼓勵患兒經口進食,經口攝入困難者,及早施以管飼或胃腸外營養,與營養師、患兒家屬一起制定營養食譜,餐間給予高熱量飲料,限制影響創面愈合的藥物如維生素E(與糖皮質類固醇相似,能抑制膠原蛋白質合成)。
(2)康復護理:功能鍛煉對防治燒傷后關節僵直、肌肉萎縮、肌腱粘連,提高神經肌肉反應能力,增強免疫力有重要作用。指導和協助患兒進行功能鍛煉是修復期的主要護理工作之一。燒傷早期應維持肢體于功能位,盡早指導和鼓勵患兒進行肢體及關節活動鍛煉,以免造成關節攣縮。燒傷康復期由于瘢痕組織增生,加之創面未完全愈合,患兒大多不愿進行功能鍛煉,為此我們加強醫學康復教育,讓患兒及家屬了解功能鍛煉的重要性,使之主動進行并堅持功能鍛煉,關節活動范圍由小到大,循序漸進,同時注意保護已愈合的創面,防止患兒對瘢痕性創面的機械性刺激(如搔傷等),防止紫外線和紅外線照射,因其可促進瘢痕增生。護理體會 基層醫院小兒大面積燒傷,特別是合并吸入性損傷者死亡率高。因此早期呼吸道管理是救治的重要措施之一,而及時有效的液體復蘇、休克期的平穩度過是搶救成功的基礎,根據具體傷情、尿量、尿比重、心率及全身情況不斷調整補液量,是使患者平衡度過休克期的關鍵。因此,應迅速建立靜脈通道,維持正常有效循環的同時,加強呼吸道管理,預防窒息的發生。大面積燒傷患兒病情危重,變化快,應密切觀察生命征變化,及時發現病情突變,為搶救贏得時間。燒傷創面大量滲液,給細菌生長繁殖增加了機會。因此在藥物抗感染的同時,嚴格無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并加強營養,增加機體免疫力。恢復期與患兒家屬根據情況制定合理的康復計劃并實施,對患兒的強化功能鍛煉計劃給予持之以恒的協助和指導,使患兒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趙曉春.小兒大面積燒傷的急救護理特點[J].醫藥,2010,13(5):363.
[2]盛志勇,郭振榮.危重燒傷治療與康復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240241.
[3]郗玉芝.嚴重燒傷合并吸入性損傷氣管切開患者的呼吸道管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1,26(18):17261727.
篇7
關鍵詞 應激;特里爾社會應激測試;特利爾腦成像應激任務;唾液;皮質醇
分類號 B849:C91
自5?12汶川大地震發生以后,專家學者們對災后民眾的心理應激狀況進行了深入的調查和研究,不僅獲取了珍貴的研究數據,而且對于震后災民的心理干預措施也起到了指導作用(張建新,2009)。“地震”所帶來的是生理物理應激情境,這一應激情境不具有重復性,受無關變量的影響很大,因此研究結果的信度也會受到影響。如何能從社會心理的角度在實驗室情境中進行可重復性和可操作性的應激相關研究,成為了學者們進一步的研究重點。
本文先介紹目前在國外應用非常廣泛的實驗室應激測試手段――特里爾社會應激測試(Trier Social Stress Test,TSST)以及目前利用TSST進行的兩大主要研究方向,然后介紹針對腦激活研究而設計的蒙特利爾腦成像應激任務(Montreal Imaging Stress Test,MIST)以及相關研究,最后就實驗室應激研究中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研究方向進行討論。
1 特里爾社會應激測試(Trier Social Stress Test:TSST)
TSST是由特里爾大學的Kirschbaum教授在1993年設計的心理應激測試手段(Kirschbaum,Pirke,&Hellhammer,1 993),它的最大優點是可以應用于實驗室研究。采用TSST技術的大量研究發現,經歷此應激情境的被試不僅在主觀評定上表現出應激反應,而且在客觀上也都表現出顯著的應激生理反應:下丘腦-腦垂體-腎上腺(HPA axis)活動的改變,體內荷爾蒙水平改變,例如唾液中皮質醇(cortisol)含量的增加,腎上腺中促腎上腺皮質激素(adrenocorticotropin)的增加等等(Bohringer,Schwabe,Richter,&Schachinger,2008;de Timary,Roy,Luminet,Fillee,&Mikolajczak,2008;Kirschbaum et al.,1993;vanden Bos,Harteveld,&Stoop,2009)。
1.1 TSST實驗
TSST是一種標準化的測試(Kirschbaum et al.,1993),該測試的標準化程序是:被試來到實驗室后,首先在房間A中休息以及準備。10分鐘后,被試被主試帶到房間B,房間B中坐著3個“專家”,主試給被試講解實驗任務:“你的任務是參加一場工作面試,你有5分鐘的時間陳述你勝任這份工作的理由,你的語言陳述以及非語言的肢體表現都將由3個資深的專家當面評判,同時你的整個面試過程都將攝像和錄音。你將有10分鐘的時間準備面試,在準備的過程中,你可以用紙筆記錄,但在正式面試過程中,將不允許用紙筆。”緊接著,被試被主試帶回房間A準備,10分鐘后,被試再次被帶到房間B并開始正式的面試。在面試過程中,如果被試的勝任理由的陳述時間少于5分鐘,“專家”首先表現平淡,然后說“你還有一些時間,請繼續”,如果被試的陳述時間再次少于5分鐘,“專家”沉默20秒鐘,然后再開始提問。5分鐘陳述時間到后,“專家”要求被試停止陳述并且完成口算作業,例如“你接下來的任務是口算作業,從1022開始,依次減去13,越快越好,越準確越好,請開始。”一旦被試報告的結果出錯,“專家”立即說“停止,從1022開始”。10分鐘時間到,實驗停止,被試被帶回房間A,休息,主試致歉并向被試告知實驗意圖。整個測驗持續60-70分鐘。
從被試來到實驗室開始,到整個實驗結束后的60分鐘,每隔10分鐘,主試提取被試的血液樣本和唾液樣本,同時被試的心跳也被記錄下來,結果發現,TSST導致了被試心跳加快,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皮質醇(血液和唾液)、生長激素(growthhormone)、催乳激素(prolaetin)分泌增加。其中催乳激素、促腎上腺皮質激素和血液皮質醇在TSST后迅速出現峰值(peak),唾液皮質醇的峰值出現在測試后的10分鐘,生長激素的峰值出現在測試后的40分鐘(Kirschbaum et al.,1993)。
1.2 與TSST相關的研究進展
TSST通過真實的實驗場景讓被試體驗“失控感(uncontrollability)”并且以其簡單、快速地誘發應激生理反應特點(下丘腦-腦垂體-腎上腺激素分泌顯著)而受到心理學家和生理學家的青睞(Het,RohledeL Schoofs,Kirschbaum,&Wolf,2009),他們利用這一測試手段開展了大量的關于應激的研究,主要包括兩個方面:首先是利用TSST手段調查不同類型個體,比如,男性和女性(Chopra,Ravindran,Kennedy,Mackenzie,Matthews,Anisman,Bagby,Farvolden,&Levitan,2009;Kirschbaum,Kudielka,Gaab,Schommer,&Hellhammer,1999;Kudielka&Kirschbaum,2005)、年輕人與老年人(Kudielka,Buske-Kirschbaum,Hellhammer,&Kirschbaum,2004)、正常人與病人(Ahrens,Deuschle,KrurfllTl,van derPompe,den Boer,&Lederbogen,2008;Rao,Hammen,Ortiz,Chen,&Poland,2008)等在應激情境下的神經內分泌反應的差異,在這一類型的研究中,個體的神經內分泌反應(例如,唾液皮質醇)是作為因變量進行考察的;其次是采用TSST誘發應激反應后,考察應激以及與應激相關的生理反應對認知或者情緒過程的影響(Schoofs,Preuss,&Wolf,2008),在這一類型的研究中,是否有應激相關的生理反應是作為自變量進行操縱的。
1.2.1 TSST與性別差異
性別差異是否會導致個體在應激情境中的反應差異,這一話題的討論歷來有爭議。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男性和女性在應激情境下的生理反應沒有差異,例如,皮質醇分泌沒有差異
(Kirschbaum et al.,1999;Kirschbaum,Wust,Faig,&Hellhammer,1992),但是也有證據表明,在應激情境下,年輕男性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高于年輕女性(Kirschbaum et al.,1999;Kudielka,Buske,Kirschbaum,Hellhammer,&Kirschbaum,2004)。
由于心理應激會導致焦慮和抑郁,而女性患有“焦慮、抑郁等與情緒相關的疾病”的比率遠遠高于男性(Gater,Tansella,Korten,Tiemens,Mavreas,&Olatawura,1998),因此學者推測女性在TSST情境下會比男性表現出更強烈的應激生理反應。然而研究結果發現,在TSST之后,即使女性報告出更多的害怕,迷惑,以及不開心,但是女性和男性的生理學反應,無論是血液皮質醇(plasma cortis01)還是心跳都沒有表現出差異(Kelly,Tyrka,Anderson,Price,&Carpemer,2008)。研究者認為,個體在應激情境中皮質醇反應可以通過女性月經周期荷爾蒙的變化而改變(Weiss,Longhurst&Mazure,1999),因此一些典型的再造荷爾蒙,例如雄性激素(androgens)和雌性激素(estrogen)的變化或許會加強精神病學的癥狀、改變下丘腦一腦垂體一腎上腺應激反應,從而使個體容易患上情緒性的疾病(Seeman,1997)。研究中由于沒有對女性個體的月經周期進行測量,因此沒有發現可能的性別差異(Kelly etal.,2008)。
總體而言,男性和女性在應激情境下的生理反應沒有差異(Kelly et al.,2008;Kirschbaum etal.,1999),但是由于不同的研究者分別采用了不同的生理指標,因此得出了一些相互矛盾的結論。研究者也同時指出,盡管目前的研究在生理學水平上沒有發現性別差異,但是這并不代表與應激反應相關的中央系統中不存在性別差異(Kelly et al.,2008)。
1.2.2 TSST與年齡差異
應激反應的年齡差異是顯而易見的,比較不同年齡階段人群(老年人:平均67.3歲;年輕人:平均23.5歲;兒童:平均12.1歲)在TSST應激情境下的生理參數指標(促腎上腺皮質激素、血液皮質醇和唾液皮質醇),對兒童僅僅比較了唾液皮質醇樣本(Kudielka et al.,2004)。結果發現,在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水平上出現了年齡差異,年輕男性的促腎上腺皮質激素水平顯著高于老年男性;就唾液皮質醇而言,僅僅出現了性別差異,老年男性的唾液皮質醇水平顯著高于老年女性,但在不同年齡階段個體之間沒有差異;而就血液皮質醇而言,在不同年齡階段和不同性別之間都沒有出現差異(Kudielka et al.,2004)。雖然已有研究發現在應激情境下年輕男性比年輕女性有更強烈的下丘腦反應(hypothalamic drive)(Kirsehbaum et al.,1999),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反應也在不斷衰退,因此導致了老年男性與老年女性的去腎上腺皮質激素水平相同,而表現出年輕男性的去。腎上腺皮質激素水平顯著高于老年男性(Kudielka et al.,2004)。
1.2.3 TSST與抑郁
應激經歷對于個體抑郁病癥的罹患和持續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Hammen,Shih,&Brennan,2004)。在應激情境下,下丘腦-腦垂體-腎上腺軸活動發生改變,進行影響著個體抑郁特質的形成。研究者指出,不僅個體的早期生活經歷,比如父親/母親死亡、虐待等影響著個體下丘腦-腦垂體-腎上腺軸活動的改變,導致個體罹患抑郁;而且生長過程中的環境因素,比如慢性應激情境(chronic stress)中也影響著下丘腦-腦垂體-腎上腺軸的變化(Rao et al.,2008)。
研究系統地考察了早期生活經歷(early-life stress)與最近應激情境(recent stress)對于抑郁個體和非抑郁個體在應激情境下生理反應的影響。結果發現,兩組被試在TSST任務中都表現出應激反應,但是與非抑郁個體相比,抑郁個體的唾液皮質醇峰值更高,而且持續時間更久。進一步分析兩類個體的早期生活經歷和生長環境發現,早期的惡劣生活經歷以及慢性應激的生活環境都是導致抑郁個體在TSST后表現出顯著應激生理反應的重要因素。
1.2.4 TSST與回憶作業
TSST誘發的應激反應影響著個體的回憶水平(Kuhlmann,Piel,&Wolf,2005)。正式實驗之前,實驗組與控制組的被試學習相同的積極詞、消極詞和中性詞。間隔一天之后,實驗組的被試首先完成TSST然后進行回憶作業;控制組的被試直接完成回憶作業。結果發現,TSST誘發了實驗組被試唾液皮質醇含量的增加,同時實驗組對積極詞語和消極詞語的回憶率顯著低于控制組,對于中性詞的回憶量,兩組被試之間沒有差異。研究者認為TSST誘發的應激生理反應導致了這樣的差異:實驗組被試在經歷應激情境后,唾液中皮質醇含量增加,糖皮質激素(glucocorticoids)增加,與腎上腺素(adrenergic)相互作用,并且進一步影響著杏仁核(amygdale)和海馬(hippocampus),而杏仁核和海馬主要控制著個體的記憶功能(Roozendaal,Hahn,Nathan,de Quervain,&McGaugh,2004)。研究者進一步指出,應激僅僅影響著有情緒效價詞語的回憶成績,似乎說明促腎上腺糖皮質激素的變化僅僅對有情緒效價的詞語敏感(Kuhlmann et al.,2005)。
2 蒙特利爾腦成像應激任務(Montreal Imaging Stress Task:MIST)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研究的深入,學者們對應激研究的要求不僅僅局限于生理學層次,還希望能夠從神經學領域對應激的大腦機制進行探索。由于TSST對實驗場景的要求很高,不能直接用于測量個體在應激情境下的腦激活情況,Pruessner教授在TSST的基礎上,設計了蒙特利爾腦成像應激任務(MIST)(Dedovic,Renwiek,Mahani,Engert,Lupien&Pruessner,2005)。
2.1 MIST實驗
在MIST中,被試的主要任務是心算作業,實驗者通過計算機程序讓被試產生“失敗”和“失控感”等強烈的應激體驗。整個任務包括兩個部分首先是訓練階段,目的是讓被試熟悉程序,同時主試通過這一階段了解每個被試的心算水平(反應時);其次是正式實驗階段,在被試完成心算作業的同時,主試采集腦成像數據和生理學指標
(唾液)。正式實驗階段包括3種條件:實驗條件、控制條件和休息條件。在實驗條件下,主試首先根據被試在訓練階段的心算水平(反應時)設置問題解決的時間限制,針對每個被試而言,時間限制都會比訓練階段的平均反應時少10%,同時,程序將會持續地記錄被試的平均反應時和正確率,如果被試連續答對3個口算題目,限制的時間將會繼續減少:相反,如果被試連續答錯3個口算題目,限制時間增加;目的是讓被試產生強烈的“失敗”體驗但又不至于放棄。為了讓被試產生“社會比較”和“失控感”,屏幕正上方還顯示被試的心算水平以及所有被試平均水平。被試被同時告知,整個實驗過程中,他的表現都將監視儀拍攝并被實驗室外的所有人(主試、助手以及程序員)觀看和評價。
在控制條件下,被試完成與實驗條件中完全一致的心算作業,但是沒有時間限制,同時也沒有個體心算水平與所有被試平均水平的比較。被試被告知由于是控制組,因此其表現將不被監視儀記錄。控制條件設置的目的是記錄個體在解決心算作業過程中的大腦皮層活動。在休息條件中。程序的主界面程序在屏幕上,被試沒有具體的實驗任務,休息條件設置的目的是記錄大腦皮層在基線水平上的活動。
在整個過程中,被試的唾液樣本都將以20分鐘時間間隔的被收集,結果發現,實驗條件下唾液中皮質醇含量都比控制條件和休息條件下的皮質醇含量表現出明顯的增加,個體表現出明顯的應激體驗(Dedovic et al.,2005)。
2.2 與應激相關的腦激活
研究者采用MIST實驗手段,分別在PET和fMRI中對被試的腦皮層進行掃描,結果發現(Dedovic,Rexroth,Wolff,Duchesne。Scherling,Beaudr~Lue,Lord,Engert,&PruessneL 2009;Pruessner、Dedovic,Khalili-Mahaui,Engert,PruessneL Buss,Renwick,Dagher、Meaney,&Lupien,2008),與控制條件相比,實驗條件下大腦的邊緣系統(limbic system)表現出負性激活,其中包括海馬、杏仁核、腦島(insula)、下丘腦(hypothalamus)、腹側紋狀體(ventral striatum)以及后扣帶回(posterior cingulate cortical)。在fMRI研究中同時發現,海馬的負性激活僅僅出現在那些表現出應激生理反應的被試中(唾液皮質醇含量增加),并且激活的程度與皮質醇的含量呈線性相關。
研究者認為,海馬主要處理和加工感覺信息并且對信息處理是連續不間斷的,不需要刺激信號的出現(Pruessner et al.,2008)。邊緣系統,尤其是海馬,同時也調解著個體下丘腦一腦垂體一腎上腺(HPA axis)的應激反應(de Kloet,Oitzl,&Joels,1999;Veenema,Koolhaas,&de Kloet,2004)。因此,在非應激條件下,海馬處于激活狀態,抑制著下丘腦一腦垂體一腎上腺的活動:在應激條件下,海馬的活動受到抑制,而下丘腦一腦垂體一腎上腺活動增強,從而導致了應激荷爾蒙的分泌。
研究者同時指出,雖然恐懼(fear)和應激都會導致下丘腦一腦垂體一腎上腺活動的增強,但是在腦激活方面卻有相反的表現:恐懼導致杏仁核活動增強而應激導致海馬活動減弱(Davidson,2002),因此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
3 實驗室應激研究展望
由于TSST能夠有效的誘發個體的應激體驗,因此目前在國外應用非常廣泛,研究者們利用TSST開展了大量與應激相關的研究,但是目前國內對TSST的介紹和應用很鮮見,只有香港城市大學的研究者開展了一些相關研究和討論(Lai,Evans,Ng,Chong,Siu,Chan,Ho,Ho,Chart,&Chan,2005),因此,有必要討論TSST的局限性和實驗室應激研究的未來方向,以利于在國內開展這一方面的研究。
首先,TSST或者MIST,是否有跨文化的等值性,是否可以直接移入像中國這樣的東方文化?TSST和MIST是針對西方人設計的一種應激情境,任務內容主要包括公眾演講和數字計算而中國人的數學計算水平高于西方人,因此,這種數字計算作業是否會讓中國被試產生“失控感”?這種應激情境是否會誘發中國被試同等的生理和心理反應,這可以通過將中西方個體的TSST應激反應進行比較而得出結論。
其次,TSST或者MIST是否有跨情境的一致性,實驗室誘發的應激是否可以推廣到正式的應激情境,不同類型的應激源是否引發相同模式的應激生理機制?如果TSST和MIST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那么應激的研究將不僅僅依靠災害所導致的應激場景,而是可以將這一實驗室場景應用到研究的各個領域。例如,不同自尊個體在應激情境后的生理心理反應差異、不同職業個體,尤其是極端職業個體的應激反應差異(部隊官兵與普通城市居民)等等,同時也可以借助實驗室創設的應激場景,進一步研究個體在應激條件下的認知特點。如果TSST和MIST不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那么怎樣區分情境的特征怎樣設計不同的應激誘發實驗范式,都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
篇8
關鍵詞:加強;擺臂抬腿;提高;跑速;積極意義
跑,是人類最基本的一種活動能力,也是最基礎的一項體育競賽內容。跑,作為體育競賽項目在田徑運動中可以分為短跑、跨欄跑、中跑、長跑、馬拉松跑、障礙跑和接力跑,實乃名目繁多。但是,無論如何,萬變不離其宗,在這眾多的比賽中都必須以快速而取勝、以先抵達終點為冠軍,都是靠運動員憑借自己的兩條腿連續地后蹬和不停地擺動而實現從起點向終點快速奔跑位移的。他們奔跑位移速度的快慢、比賽成績的優劣,取決于他們自己兩條腿之間步長(也稱步幅)的長短和兩條換頻率(也稱步頻)的次數,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步長與步頻的關系。
1 研究目的
從人向前跑來講,決定跑速快慢的步長與步頻是對立統一的矛盾,步長與步頻之間存在著辯證的關系。它們在比例適宜的條件下,可以向積極的方向轉化,最大限度地發揮運動員自身的運動能力,達到理想的跑進速度;然而,當步長與步頻之間比例失調時,則向消極的方向轉化,即使是運動員努力發揮,也可能達不到理想的跑進速度。何以如此呢?因為,一個人、一個運動員在向前跑的時候,無論是步長,還是步頻,都是受其個人的技術特點、運動水平和身體條件限制約束的。假如不考慮這一點,僅僅從理論概念出發,一味地強調加大步長或者增加步頻,都會使運動員形成不合理、不協調的技術動作,浪費或抵消運動員的體力,而不能取得最佳效果和理想的運動成績。那么,應該怎樣才能夠有效地改進步長與步頻的關系,使之即增加步頻又加大步長,最終實現加快跑速、提高跑的運動成績呢?筆者在多年的少年兒童田徑業余訓練工作中,經過認真的觀察、研究、測試和分析發現:人在向前跑時,肢體的擺動對跑速有直接聯系,發展其擺臂和抬腿的能力是一項改進向前跑時步長與步頻的關系,加快跑速,提高其跑的運動成績和競技水平的有效措施。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
本文以2003-2009年福建省長汀縣少體校業余田徑運動員20人為主要研究對象。見表1。
2.2 研究方法
2.2.1文獻資料法。收集與本研究有關的大量文獻資料以及研究成果,并通過中國學術期刊數據庫、中國碩士博士學位論文數據庫,對近幾年相關文獻進行了詳盡的檢索,并對本研究中相關資料進行了認真的閱讀,為本文提供了較充分的背景資料。
2.2.2問卷分析法。本文設計了針對運動員、教練員、專家、學者的不同問卷,經過信度和效度檢驗,具有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問卷發放的回收情況見表2。
2.2.3現場測試法
2.2.3.1測試內容:10米單腳快速向前跳(計時)、50米計時跑(站立式起跑)。
2.2.3.2測試目的:通過測試和對測試結果進行對比分析,了解和證實人在向前跑(或跳)的時候,其肢體擺動與否和肢體擺動是否積極對跑速的影響情況。
2.2.3.3測試方法:測試時,將同一個測試內容分為A組和B組進行。
A組為跑進(或向前跳躍)時,運動員按正確的擺臂技術要求,積極地擺動雙臂和向前上方積極地抬擺并適宜地下壓擺動腿(跳躍時積極蹬、擺懸空腿,之后主動下壓)。B組為跑進(或向前跳躍)時,運動員或雙手抱頭、或雙手置于胸前、或雙手自然向下懸垂于身體兩側,擺動腿不主動做蹬擺抬腿的配合動作。測試結果見表3。
2.2.4對比分析法。對測試運動員進行為期4個月的專項提高訓練,采集實驗前后的運動員在100米短跑中步長、步頻的相關數據,進行比對分析。測試結果見表4。
2.2.5數理統計法。對測試結果獲得的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并分析。
3 研究結果與分析
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國內外對短跑技術的研究主要圍繞短跑的動力來源為主線而展開,大致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20世紀80年代初期。認為后蹬是短跑的動力來源,后蹬階段的任務是腳向后下方用力蹬地,髖、膝、踝3個關節充分蹬伸,使身體重心的移動軌跡向前上方,以便獲取身體移動速度。多數學者和教練員堅持膝、踝充分伸展的技術仍然是短跑后蹬合理技術的觀點。第二階段,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扒地動力源”的觀點開始產生,科學研究基本上圍繞著“著地時的趴地加速進行”。認為髖、膝部肌肉群的相同工作能夠完成短跑支撐階段所需的伸髖和伸膝動作,如果著地前擺動腿的擺動速度接近或大于身體重心移動速度的絕對值,那么擺動腿著地之后就能形成有效地支撐和加速。研究結果表明:著地前,擺動腿的擺動速度接近或大于身體重心移動速度的絕對值,在實際訓練過程中無法達到。多數學者和教練員認為堅持后蹬是主要動力來源,但不是唯一動力,著地前擺動腿的快速“扒地”有助于減小著地時的阻力,膝、踝快速伸展的技術仍然是短跑后蹬合理技術的觀點。第三階段,20世紀90年代初期至今。膝關節的固定支撐有利于下肢對髖部動力的傳遞,以髖為軸的擺動結合“屈蹬”的短跑技術是目前技術的主流。認為髖部的屈伸肌群是短跑水平運動的主要動力源。科研工作者通過對短跑單步技術與跑速關系的研究發現,與跑速呈正相關的技術環節有:1、大腿前擺過程中的膝關節角度;2、大腿前擺關節的角速度:3、著地前向后運動的水平速度;4、后蹬階段髖關節的伸展角度和速度;5、支撐階段支撐點與質心相向運動速度。
3.1 10米單腳快速向前跳和50米計時跑實驗前后結果分析
后蹬與緩沖是影響步長與步頻關系的重要因素。后蹬,為主要的做功階段,是向前跑進的主要動力,其力量的大小直接影響步長的大小;緩沖,則是上一個周期與下一個周期的過渡階段,起著調節步頻的作用,是頻率快慢的關鍵因素之一。改進步長與步頻的關系,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改進后蹬與緩沖的關系。在后蹬的時候,腿部的肌肉需要一定的拉長和伸展的用力距離。這種用力的距離,主要依賴于著地緩沖時腿部一系列關節的彎曲、伸展以后的肌肉收縮。一般地講,這些關節彎曲、伸展幅度越大,肌肉收縮程度和肌肉拉長、伸展的距離就越大,所產生的后蹬力量也就越大。但是,實現這一切必須有足夠的時間,也就是緩沖所需的時間。緩沖所需要的時間是每一個復步所需時間里的一部分。如果著地緩沖所耗費的時間越長,完成復步的時間也就越長,跑的時間就越長,跑的成績就越差。反之,著地緩沖的時間短,完成復步的時間就短,跑的時間就少,成績也就越好。由此可見,改進后蹬與緩沖的關系主要還得在縮短緩沖時間、加快緩沖的過程上下功夫。
A組測驗時,積極的按照正確姿勢擺動四肢,B組采用非常規的姿勢進行,兩組測試結果差異較大。在10米單腳向前跳的過程中,運動員積極合理地擺動四肢向前跳的平均成績比非常規姿勢向前跳的平均成績快1″6;同樣,在50米計時跑的對照練習中,運動員積極合理地擺動四肢跑的平均成績比非常規姿勢跑的平均成績快將近0.44″。
結果表明,肢體積極擺動有利地配合了后蹬,縮短了緩沖的時間,加快了人體向前運動的速度,對提高跑的成績有積極的重要意義。
3.2 4個月集訓前后相關數據結果分析
人體在緩沖時繼續向前,主要是利用向前的慣性力。此時的慣性力已經相對減弱,再加上支撐腿在前伸的狀態下承受人體的重量,形成了一種重心在支撐點后的傾斜制動姿勢,所以,此時的前進速度在整個復步中是最慢的。這時通過積極地擺動肢體,使上肢的雙臂和下肢的擺動腿一方面起到維持身體左右平衡的作用,確保身體向前運動的直線性,把有限的慣性力用于向前的運動之中;另一方面上肢的雙臂擺動和下肢擺動腿的積極前抬上擺,改變了身體重心的原先位置,使身體重心的位置前移;同時,擺動腿快速度前擺的勢能,迅速地帶動了髖部的前移(送髖),從而加快軀干向前運動的速度。由于肢體擺動在著地緩沖過程中的這些積極作用,使著地緩沖時期的制動現象得到緩解,并加快了身體重心由支撐點后向支撐點垂直面乃至支撐點前移動的速度,較快地改變了支撐腿與地面形成的夾角,支撐腿提早轉換為后蹬腿和進入后蹬準備狀態,著地緩沖的時間就因為如此而縮短,步頻也就因此而加快。
在4個月的訓練時間里,安排大量地發展運動員肢體擺動能力的練習,如:肩關節、肘關節柔韌性和靈活性活動;徒手快速擺臂,持啞鈴擺臂,持啞鈴直臂振臂,單杠引體向上,雙杠支撐雙臂屈伸,持器械后上舉,持器械屈肘(彎舉);髖關節、膝關節、踝關節柔韌性和靈活性活動;快速徒手高抬腿(行進間、原地、支撐),高抬腿走(行進間、原地),負杠鈴高抬腿和高抬腿走,負杠鈴跨步走和弓箭步轉髖,跨步壓腿,交叉步跑和大小腿折疊前后擺(前擺時送髖)等。
測試結果表4顯示,經過四個月連續地強化性訓練,從外觀看運動員途中跑的時候抬腿擺臂動作比以前有力、輕松,運動員對擺臂抬腿的自我感覺也很好。筆者將他們分別在一月份和四月份100米跑的成績和100米跑時步長、步頻的數據進行測驗分析后,發現均已發生了明顯的、良好的變化。20名運動員四個月之后和四個月之前跑的100米相比較,步數減少,時間更短,步長加大,運動成績有所提高。
肢體擺動是影響步長與步頻之間關系的重要因素,加強對運動員肢體擺動能力的訓練,可以改進他們步長與步頻的關系,加快跑進的速度,有效地提高跑的運動成績。
4結論
4.1積極地擺動肢體,可以加快完成著地緩沖的過程,提高步頻。運動員的肢體擺動,在著地緩沖過程中有積極的作用。著地緩沖時期的制動現象是難以避免的,積極地擺動肢體使其得到緩解并縮短時間,加快身體重心由支撐點后向支撐點垂直面乃至支撐點前移動的速度,較快地改變支撐腿與地面形成的夾角,使支撐腿提早轉換為后蹬準備狀態,縮短著地緩沖時間,實現加快步頻的目的。
4.2積極地擺動肢體,可以加大擺臂抬腿的動作幅度,加大步長。運動員肢體擺動幅度大小,對步長大小有直接的關聯。通過積極地擺動肢體,在合理的步頻范疇內,擴大擺動幅度,實現加大步長的目的。
篇9
尼美舒利退出兒童退燒藥市場
早在今年3月下旬,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曾組織國內尼美舒利主要生產廠家以及臨床專家、藥學專家召開會議,討論尼美舒利的安全性問題,并通報了國內外不良反應數據,基本確定要修改尼美舒利說明書,修改方向就是適用年齡和使用劑量。
衛生部全國合理用藥監測委員會專家孫忠實告訴筆者,尼美舒利在國外多數國家均用于12歲以上人群,而國內對于尼美舒利安全性的爭論也主要在適用年齡上。現如今,國內藥監政策基本與國際接軌,尼美舒利被禁止用于12歲以下兒童。這也就意味著,以瑞芝清為首的尼美舒利產品,將不得不從兒科市場退出。
外企是最大受益者?
對于接下來兒童退燒藥市場的走勢,是否傳聞中的幕后推手——某跨國藥企會成為最大贏家?一些資深業內人士的看法不以為然。中國非處方藥物協會會長白慧良日前表示,國內兒童退燒用藥的市場格局肯定會發生一定的變化。“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理管局此舉并不是針對某一家,國內擁有尼美舒利文號的制藥企業有幾十家,所以影響將是行業性的。但我想,國產的藥品肯定會跟上。強生能否占據康芝原有的市場份額,這個不好評價。”白慧良如是說。
事實也是如此。數據顯示,在此之前,含尼美舒利成分的國內兒童退熱藥倚仗價格優勢,在中國的二三線市場占據70%左右的份額。而以布洛芬、對乙酰氨基酚等退燒藥為代表的跨國藥企,在廣大的二、三線城市以及第三終端,并不具備競爭優勢。有醫藥行業分析師認為,尼美舒利在國內的主要生產廠家作為該事件的“受害方”,即便采取了補救措施,例如再推兒童退燒藥新品,以降低因修改尼美舒利說明書帶來的負面影響。但短期內要獲得成功,仍會比較困難。
民族藥企有望分羹崛起
桑迪咨詢機構專家張繼明認為,與高端市場相比,第三終端的市場特點、運作方式有很大區別。企業在人員配置、工作部署、藥品價格上必須符合第三終端的實際要求,具備一定資源優勢,才能占據市場份額。顯然,這些都是外企的短板,短期內很難提升。“相比之下,那些一直專注第三終端的國內藥企,面對尼美舒利退市后留下的‘蛋糕’,更有‘切割’的機會。”張繼明說。
篇10
【關鍵詞】 脫細胞異種皮;二度燒傷;應用;護理
二度燒傷時,由于損傷達到真皮層,感覺神經末梢暴露,毛細血管擴張及通透性升高,使創面滲出較多,體液大量丟失,疼痛明顯。為了減輕燒傷創面的疼痛,減少從燒傷創面丟失體液、電解質及血漿蛋白,避免創面干燥加深,促使創面早日愈合,二年來我科使用DR脫細胞異種皮治療二度燒傷創面,取得了非常滿意的效果。通過精心治療和綜合性護理,不但能達到一次覆蓋包扎直到愈合、減輕患者的痛苦、減少患者的住院費用、縮短了創面愈合時間,而且達到不生瘢痕或瘢痕輕微,從源頭上控制瘢痕增生,從源頭上控制創面膿毒癥的目的。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二年來我科共收治二度燒傷并使用DR脫細胞異種皮治療的患者共56 例,其中男 32 例,女24 例,年齡最大83 歲,最小11個月,平均42 歲,燒傷面積2%~60%,火焰燒傷28例,熱液燒傷22 例,化學燒傷 4 例,其他原因 2 例。通過精心治療和護理,56例患者均以臨床治愈,8例患者出現輕微瘢痕增生。
1.2 方法 治療淺二度燒傷時,先去凈泡皮,用DR脫細胞異種皮覆蓋創面,然后用8~16層厚的紗布繃帶固定包扎,4 d后打開創面,創面基本愈合,創面愈合時間最快達到96 h。治療深二度燒傷時,應在鎮疼條件下將創面清洗干凈,去凈表皮及壞死組織,至創面廣泛均勻滲血,然后用DR脫細胞異種皮覆蓋創面后,用8~16層厚的紗布繃帶固定包扎,間斷更換外層敷料,兩周后拆開敷料及DR脫細胞異種皮,創面基本愈合,不生瘢痕或輕微瘢痕。
2 護理
2.1 適宜的環境 燒傷患者入院后要給予一個清潔、舒適、能保持一定室溫的病室,便于搶救,又能減少病室患者之間的交叉感染 [1]。保持環境溫暖干燥,室溫應控制在28℃~32℃,相對濕度應控制在40%~50%左右。遠紅外線機應用,加速創面干燥,又可提高床周溫度,減少冷感。
2.2 嚴格消毒隔離制度 工作人員進入病房前換工作服和鞋,帶口罩、帽子,必要時穿隔離衣。接觸患者前后均應消毒雙手,接觸創面時應戴無菌手套。保持病室清潔,地面要濕式拖掃,可用0.1%過氧乙酸拖地或0.2%~0.5%過氧乙酸噴灑。每天定時通風兩次,病房內安裝空氣消毒機,每天消毒2小時,減少探視人員,患者出院后應做好終末處理。消毒滅菌的醫療、護理用品固定病室使用,用后及時消毒滅菌。定期進行空氣、物品、消毒液及醫務人員的細菌學監測,以不斷改進消毒措施。
2.3 加強休克期護理 燒傷休克期能平穩度過,病情就平穩,并發癥少,創面愈合快,治愈率高,所以,加強休克期的護理至關重要。應迅速建立靜脈通道,保持呼吸道通暢,持續吸氧1.5~2 L/min,持續心電監護,設專人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生命體征的變化,根據患者的病情變化、尿量及中心靜脈壓的變化及時調整輸液的質和量。成人尿量維持在30~50 ml/h,兒童1 ml/ h,中心靜脈壓維持在8~12厘米水柱。
2.4 加強飲食護理 燒傷是一種嚴重的創傷,身體組織遭受極大的破壞,引起周身性代謝反應,在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以及水鹽代謝等方面都出現一系列變化,此時機體處于超高代謝[2],另一方面,由于消化功能紊亂,食欲減退,營養吸收與補充均有困難。營養困難可延遲創面愈合,降低機體抵抗力而易并發感染,影響預后,所以,要鼓勵患者少量多餐,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易消化的食物,多食新鮮蔬菜、水果,以增加機體的抵抗力和防止便秘。
2.5 加強創面護理 及時創面換藥,患肢抬高制動,以促進血液回流,減輕局部腫脹。為防止創面受壓時間過長,需定時翻身,背臀部燒傷者,在病情允許的情況下,應睡翻身床,每4小時翻身一次。接觸創面的物品皆應消毒,及時更換浸濕的無菌紗墊及被單,創面護理時應嚴格無菌操作。如患者出現體溫升高,創面疼痛加劇,持續性跳疼或煩躁不安者,均應及時打開檢查,嚴密觀察創面情況[3],能及時發現DR脫細胞異種皮下是否出現了積液或膿性分泌物,以便及時處理,避免造成嚴重的后果。
2.6 加強心理護理 患者因燒傷后的疼痛、水腫、擔心使用DR脫細胞異種皮后的治療效果,以及是否會出現瘢痕增生或功能障礙,均會使患者產生煩躁、焦慮、恐懼等情緒,我們應誠懇的開導,耐心的講解燒傷恢復過程,使用DR脫細胞異種皮的優點和作用,展示我院成功病例的照片,使患者情緒穩定,主動配合治療,提高患者治療的信心,解除心理壓力。
2.7 加強功能康復 燒傷治療不只是創面愈合和保全生命,還應包括治愈后的功能康復,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做到保命和功能恢復并重[4]。燒傷的康復治療是一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有些患者會因經濟或疼痛而放棄治療,我們應讓患者充分認識到燒傷功能康復的重要性,認識到創面完全愈合后,即可開始康復治療,還要調動患者的積極性,教會他們如何進行主動功能鍛煉,并接受各種康復治療。
3 體會
通過幾年來我科使用DR脫細胞異種皮治療二度燒傷創面,體會到燒傷護理在治療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并充分認識到應用DR脫細胞異種皮治療二度燒傷既縮短了住院時間,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又減少了患者的住院費用。應用DR脫細胞異種皮治療二度燒傷可以達到不換藥、不削痂植皮、抑制瘢痕增生、沒有疼痛,該方法能夠使真皮層盡快修復并能上皮化,縮短了創面愈合時間,自愈后創面能達到不生瘢痕或瘢痕輕微,達到從源頭上控制瘢痕增生,從源頭上控制創面膿毒癥的目的。
參 考 文 獻
[1] 馬文元,趙春安,牛希華,等.實用燒傷治療學.鄭州: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2001:453.
[2] 孫永華,孫迎放.現代燒傷治療與手術圖譜.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6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