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與海海明威范文

時間:2023-03-15 15:54: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老人與海海明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老人與海》;海明威;生態和諧

    海明威是20世紀美國最重要的小說家之一,《老人與海》被很多人認為是他最重要的代表作,該部巨著的問世在使他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的同時,學術界也掀起了對其作品的研究。國內外很多學者對《老人與海》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小說的硬漢形象、悲劇意識,虛無思想和藝術特色等,但是從生態視角進行研究的則較少,這勢必造成對海明威作品研究的一個缺憾。本文試圖以生態視角為觀照,對這一巨著進行剖析,探究其生態學層面上的意義。生態批評(eocriticism)是研究文學和自然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學問,它通過尋找文本中自然的缺席,以研究文學作品中自然如何被再現,并通過重新發現、重新思索、重新闡釋自然寫作,以喚醒人們的生態保護意識。作為一位迷戀大自然的作家,對大自然的關注是海明威創作的永恒主題之一。大自然中莽莽蒼蒼的森林,奔騰不息的河流,波濤洶涌的大海,樹木蔥郁的青山,為海明威的創作提供了取之不盡的源泉,對自然的酷愛又使他一生酷愛打獵、釣魚、游泳、滑雪等這些接近大自然的活動。他去過伊利諾斯州的大草原,密執安的鐵杉林,西班牙、東非、基韋斯特、比米尼,古巴、美國西郊的落基山等地,他用心去貼近自然,欣賞自然,關注自然,努力做到回歸自然。甚至他的住處———橡樹園、華隆湖畔的避暑茅舍、基韋斯特了望田莊、太陽谷、凱徹姆等,都是貼近自然的風景優美的地方。他一生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以及西班牙內戰,旅居過法國和古巴,到非洲打獵,到西班牙看斗牛,還當過救護車司機,受過傷,得過勛章,曾四次結婚,三次離婚,其輝煌而又坎坷的人生更加激發了他對自然的熱愛,對戰爭的厭惡,對人類文明的失望。可以說海明威一生都在尋找未遭破壞、未被開發的自然,并希求從中找到慰藉。然而在《老人與海》中,我們雖然發現了一些生態和諧的畫面,但更多的則是一幅幅生態失衡的畫面,我們似乎聽到了畫面背后海明威老人一聲聲的嘆息,似乎又看到了海明威老人如同書中的老人一樣在生態遭到破壞的環境中掙扎著,思考著。那么他在思考什么呢? 

    一、沒有勝負———老人圣地亞哥與大馬林魚

    老人圣地亞哥出海八十四天沒有捕捉到一條魚,他不但被剝奪了代教徒弟馬諾林的權利,而且受到了當地一些漁民們的白眼。為了不服輸,證明自己的價值,也為了對得起他曾經獲得的那些諸如圣地亞哥冠軍的稱號,他決定冒險,把船劃進大海的深處,把陸地的氣息拋到身后。圣地亞哥知道大海的深處是一個未被破壞的生態環境,在他和他的小船到來之前一直保持著自身的生態平衡,構建著自身的生態和諧。他的到來必將破壞它的生態和諧,盡管他也愛著朝夕相處的大海,因為在老人圣地亞哥看來,自然界應該是人類的朋友、兄弟,甚至是母親。他常夢到“小時候見到的非洲,長長的金色海灘和白色海灘,白得刺眼,還有高聳的海峽和褐色的大山…,他不再夢見風暴,不再夢見婦女們,不再夢見發生過的大事,不再夢見大魚,不再夢見打架,不再夢見角力,不再夢見他的妻子,他如今只夢見某些地方和海灘上的獅子。它們在暮色中像小貓一般戲耍著,他愛它們,如同他愛這男孩”。(參見海明威《春潮·老人與海》,吳勞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年出版。下面引文同出此書)。他非常喜愛飛魚,因為“它們是他在海洋上的主要朋友…他替鳥兒傷心,尤其是那些柔弱的黑色小燕鷗…海洋是仁慈并十分美麗的…這老人總是拿海洋當女性”。可見他夢中的獅子不再是兇猛的草原之王,而是像小貓一樣可愛,于是在夢中他和獅子的關系不是獵殺和被獵殺的關系,而是像伙伴一樣地相互嬉戲,而他和大海的關系也就像母子關系一樣。既然他和大海相依為命,是不可分割的一個整體,從理論上來說他得保護大海,不能傷害大海,包括里面的大馬林魚,這樣他才能和大海構成一個和諧的生態環境;然而現實迫使他放棄了原先的信條,侵入了大馬林魚的活動領域,準備破壞既有的和諧,而大馬林魚也在無意中中了老人的圈套,生態和諧進一步走向失衡。盡管在老人圣地亞哥和大馬林魚之間出現了如下的一些和諧畫面“:魚兒一刻不停地游著,魚和船在平靜的水面上慢慢地行進…再吃一些吧,美美地吃吧…魚兒,我愛你,非常尊敬你…我巴望也能養那條大魚,他想,它是我的兄弟…你覺得怎樣啊,魚啊?拖著這船吧,魚啊…這條魚也是我的朋友”,但這種人魚一體的畫面背后總是充斥著即將到來的血腥屠殺,而老人也一次又一次地表明了他對大馬林魚的態度“,魚兒,我要奉陪你到死…不過我今天得把你殺死…我不得不把它殺死,而且得保持精力來這樣做…不過我必須把它弄死”。于是無辜的大馬林魚便從不知不覺地中計、全力以赴地逃跑、難以忍受地疲憊、困獸猶斗地反抗,而逐漸走向掙扎,無奈,絕望和毀滅。最后這令人揪心的一幕徹底把人魚生態的和諧毀掉了“,老人放下釣索,一腳踩住,把魚叉舉得盡可能地高,使出全身的力氣,加上剛才鼓起的力氣,把它朝下直扎進魚身的一邊,他感覺到那鐵叉扎了進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把它扎得更深一點,再用全身的重量把它壓下……于是那魚鬧騰起來,盡管死到臨頭了,它從水中高高躍起…然后,它砰的一聲掉在水里,浪花濺了老人一身,濺了一船。”大馬林魚雖然死掉了,然而它并沒有失敗,它在和老人的搏斗中很有風度地、優雅地離去了,它沒有放棄自己的尊嚴與抵抗,它已經為自己和諧的生態環境負了應盡的責任,它讓老人吃盡了苦頭,使他渾身是傷,疲憊不堪,心力憔悴,最終一無所獲。大馬林魚失去了生命,贏得了尊重,老人圣地亞哥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打死了大馬林魚卻得不到它,可見老人圣地亞哥和大馬林魚都在實踐著書中的那句話“一個人可以被毀滅,但不可以給打敗”。大馬林魚雖然被毀滅了,但沒有被打敗,老人圣地亞哥雖然毀滅了大馬林魚,但沒有打敗它,也沒有得到它,他們之間沒有勝利者。 

    二、沒有勝負———大馬林魚與鯊魚,老人圣地亞哥與鯊魚

    大馬林魚和鯊魚是和諧的海洋生態圈的組成部分,他們能否和諧相處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到海洋生態的平衡。在《老人與海》中,他們卻和睦不再,可憐的大馬林魚雖然悲壯地死了,但兇猛的鯊魚卻并沒有放過它,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海域,不同的鯊魚群向已經喪失抵抗能力的大馬林魚發動了一輪又一輪的進攻,規模也越來越大,大馬林魚在默默無聞中任人宰割,身上一塊塊肉被無情的鯊魚撕下,在悲壯、慘烈、血腥的屠殺中變得體無完膚,最后只剩下白骨和長刺,生態和諧再次被殺戮替代。但鯊魚并不是勝利者,而大馬林魚也不是失敗者,因為鯊魚被老人圣地亞哥打得死的死、傷的傷,老人圣地亞哥的行動雖說是為了保護自己用生命拼來的大馬林魚,但卻以另外方式為已經死去的大馬林魚報了仇,可見在這場戰斗中,鯊魚不是勝利者,而大馬林魚也不是失敗者,因為老人圣地亞哥替它報了仇。同時我們不難發現,老人圣地亞哥雖然打死 第3期一場沒有勝負的戰斗打傷了一群又一群的鯊魚,但卻無法保住他的戰利品大馬林魚。對鯊魚來說,老人圣地亞哥是它們業已生活許久的海洋生態環境的侵入者、破壞者,對其戰利品大馬林魚的攻擊就是對老人的有力反抗,最終它們以死傷為代價消滅了整個大馬林魚,可見老人圣地亞哥和鯊魚之間的戰斗也沒有勝利者。 

    三、沒有勝負———老人圣地亞哥與社會

    老人圣地亞哥是一個打魚技術頂呱呱、恪守傳統捕魚技術的倔強老人。在八十四天沒有捕捉到一條魚的情況下,人們認為他倒了血霉“,不少漁夫拿老人開玩笑”,他消瘦憔悴,手上有勒得很深的傷疤,沒錢買吃食,得靠原來的徒弟馬諾林給他送來;而曾跟他一起捕魚的男孩馬諾林,迫于父母的壓力最后也離開了他,于是他被剝奪了代教徒弟馬諾林的權利,而馬諾林是他身邊唯一的伙伴和助手,可以說支撐著老人圣地亞哥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又被抽掉了一根。馬諾林到了另外一條船上,頭一個禮拜就打到了三條好魚,當地漁民們又怎能不對老人白眼相看呢?在物質狀況不斷惡化的情況下,他的精神與心理也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受到了極大的打擊。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也為了對得起他那些諸如圣地亞哥冠軍稱號的輝煌歷史,物質上已陷于困頓、心理上也陷入了絕對孤獨的老人不顧一切地要到遠海去打一條大魚。在漫長的三天里,他拼盡全力并且用盡所有技巧卻仍像以前一樣一無所獲。他痛苦地掙扎到自己的棚屋中后,生命體征都已經大幅下降,魚具也基本被全部毀壞,他雖然向社會證明了自己不屈的精神和高超的捕魚技術,但除此之外卻一無所得,物質狀況和身體狀況的惡化還將繼續下去,心理承擔的壓力也不會減輕很多,因此也不能說他在和社會之間的戰斗中取得了勝利。同樣,他一無所獲的回來雖然不能讓社會的人對他完全認同,而只能換來人們的一絲同情,但當時社會上對他白眼的人會因為他三天不屈不撓的戰斗精神和捕魚技術而認為他有別于從前,因此社會在和老人圣地亞哥的戰斗中也沒有獲勝。應該看到,盡管男孩馬諾林決定不顧父母和社會上的反對回到老人圣地亞哥的身邊(似乎老人占了上風),盡管老人準備改善捕魚工具,弄一支好鋼做的長矛(似乎老人下次會獲勝),但再好的鋼做的長矛也不能掩蓋捕魚工具上的落后,和當時已經被很多人采用的先進捕魚技術已經無法相比,其后果必將是下一次捕捉大魚的失敗,徒弟將再次離開他,他將再次面臨上一次八十四天捕捉不到魚的困難局面和尷尬境地。可見老人圣地亞哥與社會之間本應該是一個和諧的生態環境,卻因雙方種種原因而被破壞,結果是兩敗俱傷,不分勝負。  

    四、沒有勝負———海明威與社會

    評論界普遍認為海明威和當時他所生活的社會之間也可以看作是一場戰斗。這是因為海明威《老人與海》之前的作品《喪鐘為誰響起》既受到了讀者的歡迎,也遭到評論界的批評,不少評論者認為此書和他先前的《有錢的和沒錢的》缺乏海明威原先那種凝煉、白描、控制、純凈的藝術風格和冰山一角的寫作原則,取而代之的是情感的宣泄和思想的直露,認為海明威在創作上開始走下坡路的人不在少數。《過河入林》毫無節制地表現了一位身患癌癥的退休美軍上校追思昔日戀人、顧影自憐的傷感情調,更加深了評論界的這一推斷(參見李公昭《20世紀英國文學導論》第139頁,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很多學者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海明威像老人圣地亞哥一樣也承受了巨大的社會壓力,也急于向社會證明自己不朽的創作力。而他沉寂十多年之后并且于1952年發表的《老人與海》這部作品則讓評論界眼前一亮。他們普遍認為這部文筆優美、風格純凈、思想深邃的巨著恢復了他在《太陽照樣升起》等作品中的自律、優雅、緊湊、凝煉的寫作風格,將他的敘事藝術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他也重新獲得人們的尊重和認可,并獲美國文學最高獎普利策獎和諾貝爾文學獎。于是很多學者說,這證明了海明威在與社會的戰斗中獲得了勝利。然而筆者認為,海明威在長期的寫作生活和坎坷的人生體驗中應該對他和社會的這場戰斗持無所謂的態度,一種平和的態度。正如前文所闡述那樣海明威是一個迷戀大自然的作家,是一個重視生態和諧的作家,他早已把自己融入了自然,融入了社會,早已把自己和社會看作是人與自然的關系中的一部分,并且把維護這一整體關系的和諧作為自己終身實踐的目標。這在他的多部作品中都有反映,如《最后一方凈土》、《永別了,武器》《、乞力馬扎羅的雪》以及《喪鐘為誰響起》等。既然他根本就沒把社會作為斗爭對象,又哪來的勝負之說呢?而《老人與海》獲得巨大成功之后,評論界再次掀起了研究海明威的熱潮,正如說不盡的莎士比亞一樣,該書留給社會一個說不盡的海明威,海明威似乎俘虜了社會,但社會每時每刻的不停變化又何嘗不是海明威以后的寫作素材呢。此時他似乎又成了社會的俘虜,這似乎告訴我們相互俘虜才是他和社會之間生態和諧之所在。

    海明威在《老人與海》中依據真實人物和事件塑造了圣地亞哥,一個破壞了海洋生態環境又不斷表示后悔的老人,老人不斷說的那句“我原不該出海這么遠的,魚啊,對你對我都不好啊,魚啊”,不就是海明威本人觀點的真實流露嗎?可見海明威與社會之間的戰斗的勝負無從說起,也就無法分出高低了。正如有說不盡的莎士比亞”一樣,我們又何嘗不能有說不盡的《老人與海》”呢?自從《老人與海》這部博大精深的巨著問世以來,它激起了一個又一個學者的研究興趣,他們從不同方面,不同視角或者是相同視角的不同認識來闡述他們的觀點。為了豐富與補充這些學者們的觀點,本文從生態視角全面闡述了老人圣地亞哥與大馬林魚,大馬林魚與鯊魚,老人圣地亞哥與鯊魚,老人圣地亞哥與社會,海明威與社會之間的戰斗是沒有勝利者的戰斗。筆者相信在以后有關《老人與海》的生態視角的研究中,還會有許多全新的觀點,我們期待那一天的盡早到來。

    參考文獻:

    1.海明威(Hemingwvay,E.)1春潮·老人與海[M].吳勞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

    2.何樹、蘇友先.美國文學導讀與應試指南[Z].上海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5.

    3.李公昭.20世紀美國文學導論[M].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

    4.劉海平、王守仁1新編美國文學史第三卷[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篇2

老人與海讀后感

什么是力量?當你擁有的信仰時的東西。什么是信仰?當你孤獨時可以倚靠的東西。

——題記

圣地亞哥很久沒有捕到魚過了。盡管他老了可以解釋這一點,但他畢竟是一個漁夫啊。于是他又出海了。出乎意料,他遇到一條大魚,這真是一條很大的魚。圣地亞哥花了三天三夜的心血終于制服了這條頑強的大魚。不巧的是,魚血的腥味引來了鯊魚。是的,一大片的鯊魚。圣地亞哥不得不強撐精神對抗這群貪婪的家伙。終于,鯊魚都被趕跑了。不過他很累很累了。

船終于停泊在了碼頭。可惜大魚只剩下了一副骨架。圣地亞哥已經沒有精力傷心這些了。他只是睡著了。睡夢里有一頭雄獅,閃著金色的輝煌的光芒。“你盡可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因為他有著足夠的信仰與力量。一個人有了信仰,便不會屈服于苦難。就像一個擁有真正夢想的人不會放棄成功的一絲一毫希望。盡管他是多么的渺小與微不足道。成功的路上會有數不盡的坎坷與艱辛,能支持一個人走向最后的,或許恰恰正是他所堅守的信仰。

黃山是中國現在一位元老級的coser。他最初開始cosplay的時候是2002年。那時候的他很不被別人理解,別人總是認為這是一種“怪異的行為”,被稱為“妖魔的行為藝術”。當時cosplay在國內并沒有流行,要找一家cosplay衣坊簡直就是天方夜譚。黃山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逛布料市場,跑遍整個城市的市場或許只是為了找到一塊與服裝邊角相似的布料。道具只能自己動手制作,在這段路上走過的汗水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會明白。他只是心中懷揣著一顆熱愛動漫的心。黃山說:因為我心中有夢,作為一個中國動漫迷的夢。這個不被人看好的圈子,盡管它現在仍然遭受許多非議。但是因為那些coser的努力與付出,它已經在世界上雄踞一方。“世界上百萬的cosplay玩家們身著自己摯愛的動漫服飾,各類膚色、各族人群,懷抱同樣的夢想,抬頭望天,他們的臉上,是笑容,他們正燃燒著青春,這般火焰,五光十色,匯融一起,最終化為火鳥,我愿稱她為鳳凰,她牽系著我們這批深愛著cos的人的夢想,直沖云霄!”這就是他們的信仰。我們是普通人,但我相信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信仰,它或大或小,可能是因為一件事,可能是因為一個人。我們心中因為有信仰的存在而擁有理想,因為信仰的存在而充滿力量。圣地亞哥的信仰是那只金色的獅子,象征著光明的未來。盡管最后他只是拖回一副空空的骨架,但他已然成為我們心中的英雄。他打敗了馬林魚,打敗了鯊魚,打敗過去的自己,他不屈不撓,終將被千古傳唱。

信仰可以是簡單,是平凡;也可以是偉大,是壯志。因為它是信仰,它崇高它受敬重,所以我們會有力量,能憑一自之力開拓美好明天。

老人與海讀后感

在路的上坡處的小棚屋里,老人又睡著了。他依然臉朝下趴著,男孩坐在旁邊看著他。老人正夢見那些獅子。

世界上沒有萬能的人,但也許,有人的毅力可以戰勝一切。有多少人在經歷八十四天沒有收獲時,還會堅信明天也是希望;又有多少人在經歷拼搏了三天三夜時,還會堅持握緊手中的“方向盤”。

在我13歲那年的夏天,我翻開了《老人與海》,就像忽然間坐上了航船,在海上迎著波浪,一直前進……輕輕合上《老人與海》,我的思緒萬千,我的心早已隨著書緩緩飄到波濤洶涌的海上。

回想起去年……我很沮喪,帶著淚水,輕輕走過紅色的跑道,回頭看了眼還在比賽的隊員們,我百班羨慕。的確,在比賽時,我輸了,對于我來說,那是一次嚴重的打擊,我在乎每一次比賽,每一次活動。我喜歡那種有競爭力的感覺,而每次在這個過程中,我被淘汰了,那會使我陷入低谷,不停地對自己說:“你又被淘汰了,又沒有把握住一次機會,人生中有多少機會是讓你去浪費的!”

還有一絲殘余的夕陽,已不再是火紅火紅的了,它是淡淡的橙色。我沒有任何表情,背著書包,踏著小碎步,帶著紅腫的眼睛回到了家里。白天的悶熱已經消失,我坐在窗邊吹著風扇,抬頭看天,把眼淚倒回眼眶。鳥在空著翱翔,我想起了海鷗……

老人握著魚竿,緊緊的握住,另一只手拿著船槳,盡管在大海中,船身是那么不起眼可它仍在滑動。老人每時每刻都在跟大魚作斗爭,他在堅持著,他在用他的毅力挑戰極限他沒有放棄,三天三夜后依舊在堅持,他用自己的方式鼓勵著自己。

“人并非生來要給打敗的,你盡可以消滅它,可就是打不敗他!”老人最后喊出的這句話,便是人生拼搏的意義,人生中,有多少艘航船是在暴風雨中航行過來的,他們不也經歷了狂風暴雨的折磨嗎?他們不照樣好好的過來了嗎?這點暴風雨算得了什么呢?人的一生,就像是一艘航船,注定要經歷風雨,但只要握緊船舵,船就不會沉沒!

“轟隆隆!!”一聲雷鳴,打斷了我的思緒,下雨了。面對突如其來的大雨,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我沖進雨中,頓時,心中的石頭落下了,這大雨洗清了我的大腦,我不再迷惘,我要做一艘敢于在海中航行的船!

仍是這樣一個夏日,如此相似的一切,這橙色的殘霞。14歲的我,又翻開了《老人與海》,這一年,因為有這本書的陪伴,我成長了不少。在沮喪時,要學會給自己鼓勵,希望有的是,他們在前方等你;失敗了,不應該只是躲著悄悄哭,而應該是找對路,堅持下去,為人生拼搏出一條航道,做一艘在暴風雨中不會沉沒的船!

我的人生也會隨著這本書起航,在人生的航海中,勇往直前,永不放棄……

老人與海讀后感

一天,我作業寫完了,準備看書。于是我就去書箱里找,在書箱的最底層看到一本黃色的書,一看,居然是著名的作家海明威寫的《老人與海》。我立即拿出來翻看,這本書講的是:一個叫桑提亞哥的老人,出海84天都沒有打到一條魚。被別的漁夫看作成了失敗者,可他堅持不懈;在第85天,他終于捕到了一條大馬林魚。那條馬林魚太大了,比他的小船還長兩英尺。馬林魚拖著他的小船游了兩天兩夜,他才把大馬林魚刺死,栓在了船頭。沒想到,魚腥味卻吸引了一群鯊魚,他們大口大口的來搶吃魚肉;老人為了保護魚肉不被鯊魚吃掉,與鯊魚們做起了殊死的拼搏。。。。。但他始終沒有阻擋住鯊魚一次次的進攻,魚肉還是不可避免的被吃完了。大馬林魚只剩下了一副骨架子,他只好拖著骨架子回家了;當人們看到這副碩大的魚骨架,都震驚了。老人成了英雄,人人稱贊。

看完這本書,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靜。我覺得桑提亞哥老人是一個勇于挑戰自身缺陷、不畏困難的勝利者。在自己生命危及的時候,他還竟然有勇氣和鯊魚搏斗,他那永不言敗,毫不氣餒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這本書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無法忘記它。

記得有一次數學考試中,我被一道思考題給難住了,我苦思冥想了二十多分鐘,都沒有能解答出來,我都甚至想要放棄了;這時我眼前浮現了這個可敬的老漁夫,我怎能被一道小題給打敗呢?于是我換種思路,繼續思考,終于這道題被我解對了。

我覺得在今后的生活和學習中,我們都不能輕易被困難打倒,尤其在小事上!做任何事都要堅持不懈,遇到困難要迎難而上,決不能裝作而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老人與海讀后感

  近幾天,我讀了美國著名硬漢作家海明威的不朽之作《老人與海》讀完之后,我發覺這本書給了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震撼。

這本書主要講的是一位老漁夫出海打漁,捕到了一只大馬林魚,在此之前他與大馬林魚糾纏了三天,已經筋疲力盡,并且傷痕累累,后來大馬林魚的血腥味又引來鯊魚襲擊,最終費盡千辛萬苦捕到的獵物被吃得一干二凈的悲情故事。

這是一場人與自然搏斗的驚心動魄的悲劇。老人每取得的一點勝利都付出了沉重的代價:左手抽筋,頭被磕破。手還被撞出血……最后,好不容易到手的勝利還是不可挽回的變成了失敗。但是,從另外一種角度去看,他又是一個勝利者。因為他敢于和自然斗爭,不屈服于命運,無論在什么困境甚至絕境中,他都進行了奮勇的抗爭。雖然大馬林魚沒保住,但他殺死了掠奪者:鯊魚,同時也捍衛了自己的尊嚴,他是一個勝利的失敗者,一個失敗的英雄。

這本書讓我了解到,和自然界相比,人類是渺小的,但在與自然的搏斗中,勇敢、智慧、堅持往往能讓我們獲得勝利。就像書中的主人公圣地亞哥老人,雖然他的肉體幾乎被打垮,但他的精神依然強大,這種精神力量深深也地感染著他人,從這點講,人類面對自然并不渺小。

老人與海讀后感

俗話說:初讀好書,如獲良友;重讀好書,如逢故知。是的,我會因為那些感人的書,而潸然淚下,也會因為那些記錄屈辱的書,而熱血沸騰,《老人與海》就是這么一本能讓人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什么才是堅強”的好書。

《老人與海》這本書講了這么一個故事:古巴老漁夫桑提亞哥連續八十四天沒捕到魚,被別的漁夫看作失敗者,可是他堅持不懈,終于釣到了一條大馬林魚,盡管魚肉被咬去了,但什么也無法摧殘他的英勇意志,讀到這兒,我被深深的震撼了,這是怎么樣的一個老人啊,他是如此的充滿信心,精神上又是如此的不可戰勝,他真是一個鐵骨錚錚的硬漢……

在生活中,我們是沒有什么壓力,也沒有什么可以成為挫折的東西,我們所謂的煩惱,挫折,只能說是我們那小小的不滿意而己,比如:家庭作業為什么這么多呀?為什么不能讓我盡興地玩電腦,看電視啊?為什么不可以讓我盡興地吃垃圾食品呀?……諸如此類,無論是與書中的那個老漁夫相比,還是與現實生活中那些生活艱難的人相比,我們現在的生活都可謂是幸福的。

可是我呢,即使是這樣被幸福包圍著,還是會一遇到困難或挫折,就會退縮,就會撒嬌,甚至還會說上幾句垂頭喪氣的話,比如今年的奧數比賽,我是信心滿滿地走進考場,滿以為又會摘取桂冠,結果就是因為我的輕敵,動作慢,竟與一等獎失之交臂了,我傷心極了,甚至沮喪地對爸爸說:“爸爸,我對自己失去信心了,對于奧數我是一點信心都沒有了……”爸爸及時開導了我,他告訴我:人生本來就是一種無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長,艱難,而且充滿坎坷,但只要你勇敢頑強的以一顆自信的心去迎接挑戰,你將永遠是一個真正的勝利者!

我明白了!謝謝爸爸,謝謝《老人與海》這本書,在今后的曰子里,我不管再遇到什么困難,什么挫折,我都會自信十足地去面對,去堅持,決不會再退縮了,我會憑著自己的智慧與努力,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越走越遠……

相關文章:

1.《老人與海》讀后感初中優秀作文10篇

2.《老人與海》讀書心得體會8篇

3.關于《老人與海》讀后感6篇

4.關于《老人與海》讀后感8篇

5.《老人與海》讀書心得體會6篇

篇3

關鍵詞:桑提亞哥 精神世界 超越

《老人與海》是海明威后期文學創作的最高峰,他成功地刻畫了桑提亞哥這一人物形象。海明威早年比較悲觀,成為“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的態度和觀點在晚年改變了許多,《老人與海》中桑提亞哥的精神世界正表現了這一點。這里著重從桑提亞哥的“硬漢”形象,以及他的樂觀態度和永不服輸的精神中,對桑提亞哥做深層意識的挖掘和精神世界的探索。正如書中所說的那句話:“人并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他可以被消滅,可不會被打敗。”[1]桑提亞哥的精神上是永遠也擊不敗的。

一、桑提亞哥的“硬漢”形象

“一艘船越過世界的盡頭,駛向未知的大海,船頭上懸掛著一面雖然飽經風雨剝蝕卻依舊艷麗無比的旗幟,旗幟上,舞動著云龍一般的四個字閃閃發光――超越極限!”作者海明威是這樣評價他的作品《老人與海》的。《老人與海》塑造了桑提亞哥這個經典的硬漢形象,謳歌了面對強大不屈不撓的所謂“重壓下的優雅風度”[3]。這里我們從兩個方面來看桑提亞哥的硬漢精神在小說中的充分體現。年輕時的桑提亞哥,曾和一個黑人大力士扳過手腕子,開始時,兩人勢均力敵,不分勝負,但最后,桑提亞哥以頑強的毅力使那黑人敗在他手下,他成了當之無愧的勝利者。到了老年,桑提亞哥的精力不比當初,毅力也有所衰竭,但其硬漢精神卻不減當年。老人獨自一個人出海打魚,在一無所獲的84天之后釣到了一條無比巨大的馬林魚。這是老人從來沒有見過,也沒聽說過的,比他的船還長兩英尺的一條大魚。魚大勁也大,拖著小船漂流了整整兩天兩夜,老人在這兩天兩夜經歷了從未經受的艱難考驗,面對如此強大的敵人,老人以不屈不撓的精神,竭力奮戰兩晝夜,終于以其硬漢精神降服了這龐然大物。把大魚刺死,拴在船上。然而,這時卻遇上了鯊魚,老人與鯊魚進行了殊死搏斗,結果大馬林魚還是被鯊魚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禿禿的魚骨架。老人實際上成了鯊魚的手下敗將,老人的失敗并不是缺乏堅韌不拔的精神,而是年老體弱,再加制服大馬林魚消耗了大半精力。鯊魚可以打敗老人的肉體,但那硬漢精神卻是永存的、打不敗的,因此,桑提亞哥永遠是一個精神上的勝利者。

二、桑提亞哥的樂觀態度

在桑提亞哥的精神世界中,另一個值得謳歌的精神――自信、樂觀,在桑提亞哥眼中,永遠充滿著希望。就是在極度困苦的環境中,老人也表現出樂觀的精神:“Everything about him was old except his eyes and they were the same color as the sea and were cheerful and undefeated.” 桑提亞哥連續出海了84天,一條魚也沒有捕到,可是“那雙眼睛啊,像海水一樣藍,是愉快的,毫不沮喪的。”[4]作者又將“那雙眼睛”輕輕一點,就讓讀者體會到老人那昂揚、達觀的精神世界。

在小說中,海明威通過桑提亞哥的海上斗爭形象地詮釋了我們在生活中可能會遇到種種的考驗和磨難。無論白天黑夜,無論有多少條鯊魚輪番攻擊,無論他受多重的傷,無論他有多么疲勞,多么饑餓,他從沒有想過放棄。桑提亞哥用它的實際行動告訴我們在生活的困難中,應該勇敢地面對,微笑地面對,要對生活充滿希望,不能被眼前的困難所壓倒。

桑提亞哥的樂觀態度貫穿著小說的始終,體現于文中的字里行間。例如:原先跟隨桑提亞哥出海捕魚的小孩,談到他爸爸把他叫到別的船上去,說道:“He hasn’t much faith” “No,” 老頭說,“But we have,haven’t we?”桑提亞哥的樂觀態度是絕對的,是不以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是不用與他人比較的樂觀。在桑提亞哥的生存哲學中,即使遭遇了極點的背運而孤獨無助,人也只能樂觀地面對。桑提亞哥的樂觀精神,是老人抵御風雨的雄鷹,是老人勝利的預言,也是勇者的象征。正是這種樂觀的態度支持他度過了那一無所獲的84天,也正是這種樂觀,使桑提亞哥可以在精神世界中超越現實的掙扎,讓一切失敗都轉化為精神的勝利。”Every day is a new day. It is better to be lucky.[2]

三、桑提亞哥永不服輸的精神

《老人與海》在淡化背景、超越時空限制下突出了桑提亞哥的永不服輸的精神。孤獨的老人在同外界強大勢力的斗爭中,逃避不了失敗的命運,但是桑提亞哥勇敢的對付敵對勢力,決不認輸,即使失敗了,也保持優勝者的風度。從表面看來,老人不是最后的勝利者,因為盡管開始他戰勝了大馬林魚,但是最終大馬林魚還是讓鯊魚吃了,他只是帶著大馬林魚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可是,從桑提亞哥的精神世界來看,老人就是勝利者,因為他始終沒有向大海,沒有向大馬林魚,更沒有向鯊魚妥協和投降。盡管生活的無情,讓桑提亞哥屢遭厄運,但他那股強大的“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永不服輸、進擊不止的精神力量,給人留下生動感人的不可磨滅的印象。

盡管老人已年邁力衰、飽經滄桑,歲月和命運幾乎奪去了他的一切,但老人仍有對勝利的沖動和渴望,依舊夢見那金黃色的獅子。獅子是作者反復運用的象征意象,每當老人在與大自然的搏斗中需要力量來支撐下去的時候,每當老人孤獨無告的時候,總是會夢見海灘邊上的獅子,來象征著老人永不言敗、永不服輸的精神。可以說,在桑提亞哥的精神深處,無時無刻不在呼喚著勝利,充滿著成為雄獅,成為王者,成為屢敗屢戰、百折不撓的勝者的沖動和夢想。

四、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桑提亞哥的精神世界,使我們充分地感悟到:“對于人的一生來說,充滿希望是一個人的責任,無論是勝利的歡樂,還是失敗的痛苦都只是暫時的,只有無限執著的追求才是永恒的。”[5]我們對于人生的理想和追求應該像桑提亞哥的精神世界那樣,永保樂觀的態度,永不服輸地拼搏,以硬漢的形象屹立于風雨之中。

參考文獻:

[1]Hemingway,Ernest The Old and the Sea[M].New York:Charles Scribner’s sons,1952.114.

[2]Hemingway,The Old and the Sea[M].Beijing: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1. 24.

[3]張玉書.20世紀歐美文學史[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430.

篇4

在崇拜“成功”的年代里,楊元元是一個標準的“失敗者”。盡管她一生都在艱苦奮斗,卻無法為自己在理想與現實之間找到一絲容身之所。從這個意義上說,楊元元之死,并非她一人的悲劇。

楊元元6歲喪父,一家三口靠母親為工廠看大門的微薄收入維持生計。

楊元元的母親年輕時渴望讀大學而夢未成真,后來她嫁給了一個在工廠當工程師的大學生。丈夫去世后,她把實現“象牙塔之夢”寄托到了孩子身上。

1998年,在填高考志愿時,母親不同意楊元元到大連學海商法的請求,理由是考武漢的大學可以省些路費。

在大學就讀,楊元元深深地體會到貧困的艱辛。為了攢些許學費,她開始超負荷地接家教和兼職,為省路費她常常步行往返。同學們經常見她夜晚在飯堂擦桌椅,分揀垃圾。吃不起學校的伙食,楊元元一次就到市場批發回3箱子方便面。

2001年,工廠要搬遷。工廠為搬遷的工人在縣里安置了住處,但是要交3萬5千元房款。這筆錢對于楊元元家可是個天文數字。無奈,母親只好拎著鋪蓋出現在楊元元的大學寢室。

大三時的楊元元,開始變得越發心事重重。她的生活更加機械:上課,家教,幫母親擺攤……她幾乎沒有朋友,連親友都羞于走動。她把兼職的收入悉數交給母親。即使這樣,還是窮啊,窮得直至畢業后的第5年才還清學校的貸款,贖回了大學畢業證。

情況在2002年繼續惡化。她的校園愛情無疾而終;接著,成績第一的她被擠掉了保研名額。在屈辱與憤怒中她參加考研,失敗了。

畢業后,楊元元所學專業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她進入一家培訓中心當英語老師,教幼兒英語,月薪800元。

挫折感,封閉傾向,成為無數個像楊元元一樣的“蟻族”標簽。他們眷戀大城市,憧憬好工作,等待出現奇跡,但是理想與現實的落差,抵消著他們所作的努力,讓“貧二代”的理想在夾縫中難免失衡。

這種失衡在楊元元身上的例證是,她曾考取了廣西北海和家鄉湖北枝江的公務員,但最終決定放棄。不去北海是因為距家太遠,不去枝江是因為那里并非“上海北京”。

2007年,楊元元第四次考研。次年,她接到了上海海事大學海商法研究生(公費)入學通知。

這次,楊元元和母親又一起走進了大學校園。

不舍得在外租房子。楊元元和母親擠在一張單人床上休息。1個月后,同宿舍的同學主動搬走了,房間為楊元元母女專用。

11月21日,來了兩個宿管,限令楊元元在半個小時內搬走母親的所有東西,以后不許再來。

24日,一位年輕宿管指著楊元元說:“你媽要是再來,你就拿不到畢業證和學位證。”

25日清晨,楊元元猛地從床上坐起,怨恨地說: “都說知識能改變命運,我學了那么多知識,也沒見有什么改變。”

楊元元死了,帶走了她30歲的夢。

“知識”真能改變命運嗎?

能。古人云:“學而優則仕”“書中自有黃金屋”,就是說的這個理兒。

也不能,比如孔乙己。

在社會的海洋里,個人的努力只是一滴水。洶涌的海水可能把你托到浪頭上,使你有那么一刻在陽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輝;也許會把你無情地拋在沙灘上,讓你的生命霎時間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是命運。在命運面前,知識也難免無能為力。

對“知識”(也可以解釋為“受教育”或“文憑”)的期望值太高,容易把自己的理想塑成“海市蜃樓”。像楊元元這樣出身苦寒的“貧二代”,要緊的是在復雜的生存環境中能從實際出發,認清自己的條件,擺正自身的位置。先解決衣食溫飽,繼而才能“天天向上”。

想改變命運,是因為窮;夢想破滅了,還是因為窮。

有人說,楊元元可能患有抑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