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范文
時間:2023-04-02 14:44:1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民族關系;少數民族;唯物主義歷史觀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2-0051-01
如何講述歷史上的少數民族和民族關系,如何評價歷史上的民族英雄,是歷史教學中比較復雜的問題。教師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如何講述這些問題?下面就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體會談幾點看法。
一、講述歷史上的少數民族要實事求是
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漢族和其他各民族都是我們祖國這一大家庭的成員,而且有些民族的 歷史非常悠久,例如,西北的羌族,南方的苗族等,在漢族形成的同時就出現了。今天滿族的祖先西周的肅慎,蒙古族的祖先商代的東胡,曾經十分強盛,并且建立過政權。秦漢時期,北方的匈奴族十分強盛,隔著長城與秦漢帝國對峙。魏晉南北朝時,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則更多,而且不少國家還進入到中原地區。宋朝時,契丹族建立的遼,女真族建立的金,黨項族建立的夏,就統治了大半個中國。元明清時期,少數民族建立的國家管轄的范圍更廣,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統一了中國,成為我國歷史上疆域最大的封建王朝。滿族建立的清朝,疆域廣大,是當時亞洲東部最大的國家。
由于各民族的不斷發展,逐步形成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在締造我們偉大祖國的過程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在我國建立起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的民族,就是一直受到華夏族歧視的犬戎族,在中原先進經濟文化的影響下,通過商鞅變法,一躍而成為戰國時期的強國,完成了統一六國的任務,推動了我國歷史的向前發展。南北朝時期,鮮卑族建立的北魏,在統一北方后,經過孝文帝改革,逐步強盛起來,促進了北方經濟的發展和各族人民的大融合,為隋朝的統一奠定了基礎。到后來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滿族建立的清朝,不但入主了中原,而且統一了全國。
從經濟上看,少數民族對祖國邊疆的開發,也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東夷族開發了沿海地區,苗、瑤族開發了長江、珠江和閩江流域,藏族開發了青藏高原,彝族和西南各族開發了西南地區,東胡族開發了東北地區,匈奴、鮮卑、突厥、蒙古族等先后開發了蒙古地區,回紇及西北各族開發了西北地區,高山族開發了臺灣島。正是邊疆各族人民對邊疆經濟的開發,并與中原地區建立了密切的經濟交往,才使多民族國家形成了統一的不可分割的經濟整體。至于在維護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和方面,各民族曾做出過巨大的貢獻,例如清朝時期,東北各族人民反抗沙俄入侵我國東北的斗爭,西北各族人民支持清軍反擊大小和卓兄弟分裂祖國的斗爭。到了近代,各族人民聯合起來反抗帝國主義侵略斗爭的事例就更多了。
二、講述歷史上的民族關系,要用矛盾的觀點進行具體的分析
在中國歷史上,既有各民族友好相處、和平發展的統一時期,也有各民族互相對立、彼此爭戰的分裂時期;既有漢族建立的政權,也有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既有漢族內部的戰爭,也有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以及各少數民族之間的戰爭;既有外族的入侵,也有反抗外來侵略的戰斗等等。歷史上,多民族的中國存在著統一和分裂的情況。
應該如何看待歷史上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和分裂的問題?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便不難看出,在我國這個多民族的國家里,在各民族之間,當矛盾的同一性占主要地位時,彼此就友好相處,互相往來,和平發展,國家就表現為統一狀態,例如,秦漢的統一,隋唐的統一,元明清的統一等。當矛盾的斗爭性占主要地位時,民族之間就相互對抗,甚至爆發戰爭,國家就處于戰爭或分裂狀態,例如,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南北朝的分裂,五代十國的割據狀態等。同時,矛盾雙方還可以互相轉化,比如宋與西夏、遼、金的戰爭,雙方統治階級幾乎動員了各自一方所有的人力和物力,但在戰爭之后,各民族之間,特別是各族人民之間,又出現了和平相處的局面。民族戰爭固然使各族人民遭到浩劫,千百萬人死于非命,經濟文化受到破壞,然而,戰爭也是各民族之間相互接近的一種重要方式。歷史上每一次戰爭之后,總有大批被征服民族的人民被強迫遷徙到另一個民族的聚居地,各民族雜居錯處,相互融合。東晉十六國時,民族戰爭經常發生,正是在這一時期形成了一次民族大融合的。蒙古族、滿族如果不入主中原,他們就不會有較多的成分融合到漢族之中。至于戰爭引起的經濟、文化交流的例子,歷史上更是屢見不鮮。這在客觀上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和鞏固起了促進作用。
篇2
明朝,中國歷史上由漢族人建立的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從1368年至1644年功立國276年,是我國歷史上四個立國時間超過二百年的封建集權的大一統王朝之一,起歷史地位不言而喻。
縱觀明朝全史,可以說是“黑暗恐怖”:無事不探的錦衣衛,無惡不作的東西廠,自稱“九千歲”的大太監魏忠賢。還有僅次于北宋徽、欽二帝被俘的恥辱:明英宗親征韃靼,大敗而被俘。現在的歷史書籍有的評論明朝“江河日下”“國運漸衰”,還有“枯榮之間”,枯,凋零敗落之意也。這說明朝遠不及宋元,更不及隋唐了。但明朝的歷史地位可不容低估。
1368年朱元璋于應天稱帝建國,12年滅元(這次戰役是中國古代史上唯一一次南方統一北方的勝利戰役,這大概是“金陵王氣”鼎盛之時吧);經過20年南征北討終于統一全國。從1368年開始明朝一直群星璀璨:初年,胡惟庸等竭力輔佐;穆宗時,大學士張居正將明朝腿向“極盛”;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加強中外聯系。明朝將才輩出:戚繼光轉戰三省,抗擊第一次外來侵略(倭寇),成為歷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李如松、鄧子龍等在朝鮮奮起抗日,成為血灑三千里江山的大明英烈;袁崇煥坐鎮寧遠,抗擊女真;國姓爺鄭成功在南中國抵抗清軍南下,有于1662年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在文化方面,明朝也是人才輩出:在明朝,小說繁榮起來,我國四大名著其三成于明朝,還有《東周列國志》等;李時珍編著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宋應星編著“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天工開物》;還有才子唐寅,畫家徐渭等等。
明朝之所以黑暗恐怖是因為開國皇帝朱元璋為后代子孫想的太多了;明朝之所以沒有王莽、桓玄、武則天一類的人物,是因為像于謙、袁崇煥這樣的股肱之臣太多了。
我們應該在這兒沉思……
篇3
1、岳飛是南宋軍事家,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軍事家、戰略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
2、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金人流傳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評語;
3、岳飛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民間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
4、岳飛反對宋廷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的消極防御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抗金斗爭的勝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組織大規模進攻戰役的統帥;
篇4
我的爸爸是個集幣愛好者,收藏有各種古錢和銀元約一千多枚。在我的印象里,爸爸對很多漂亮的銀元和花錢不太重視,卻對一枚材質較為粗劣的古錢情有獨鐘。這是一枚圓形方孔的北宋“靖康通寶真書折二錢”,直徑約29.5毫米。記得爸爸臨終那年,將收集的古錢全部傳給了我,還特地關照一定要妥善保管好那枚“靖康通寶”。我當時不明白,爸爸為何這么喜歡這枚其貌不揚的“靖康通寶”。后來,隨著自己集幣知識的不斷增長,我才逐步知曉,爸爸珍愛的這枚“靖康通寶”的確是難得一見的珍品。
眾所周知,北宋靖康年在我國歷史上時間極短,但靖康年的名氣卻非常響亮。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滿江紅》詞曾有這樣的名句:“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靖康年(公元1126―1127年)是北宋欽宗皇帝趙桓在位時的年號,趙桓是宋徽宗趙佶的長子。“靖康之恥”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著名事件,發生于宋欽宗靖康年間,即公元1127年4月,北方南侵的金兵攻破東京(今河南開封),在城內搜刮數日,擄徽宗,欽宗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貴卿等數千人后北撤,東京城中各類公私物品被擄掠一空,北宋滅亡。我國從古至今就有不少描寫“靖康之恥”的文藝作品,香港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射雕英雄傳》兩位主人公郭靖、楊康的名字就是以“靖康之恥”為背景的。
在古錢收藏中,北宋徽宗錢在中國歷代古幣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徽宗錢的形制規整、銅質精良,特別是瘦金體的錢文更堪稱一絕,徽宗錢存世量頗豐,各種版式也有章可循。帝位傳至欽宗時,因國力衰弱,所鑄靖康錢的面貌陡然一變,大多銅質粗雜、版式多變,行文倉促而壓抑,且鑄量很少。在動輒成千上萬枚出土的北宋錢中也難覓其蹤跡,根本原因在于靖康年時間實在太短,且又逢戰亂,故靖康年間所鑄的各種銅錢都十分稀罕,“靖康”錢成了不可多得的收藏佳品。長久以來集幣愛好者對收藏靖康錢都有著濃厚的興趣。
我查閱有關資料后獲悉:靖康元年,鑄有“靖康通寶”和“靖康元寶”,兩種錢幣均分小平、折二兩類,但“靖康通寶”幣面文字為篆書和真書二體,小平有鐵錢;“靖康元寶”幣面文字為篆書和隸書二體。這兩種錢幣傳世和出土都很少,因而十分珍貴,歷來為古錢收藏家所重視。總體說來,通寶錢較元寶錢少,折二錢較小平錢稍多。因此靖康錢幣大部分品種價格都不低,除了存世量稍多的小字光背隸書折二銅錢“靖康元寶”、光背篆書小平“靖康通寶”、光背楷書小平“靖康通寶”鐵錢價格約1500元至2500元一枚外,大多數“靖康元寶”、“靖康通寶”錢價格都達數千元至上萬元一枚,屬中國古代錢幣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如早在2004年11月北京嘉德秋季拍賣會“錢幣銅鏡”專場上,一枚存世孤品“靖康元寶折二銅母錢”就曾以24.2萬元的天價成交,還有在2007年5月北京誠軒春季拍賣會上,一枚“靖康通寶折二錢”以7.15萬元的高價成交。
近年來,有些泉友見“靖康通寶折二錢”在拍賣會上拍出數萬元的高價后向我表示祝賀,也有不少集幣者對我這枚“靖康通寶”表示出濃厚的興趣,希望我能高價轉讓。每回我都一笑了置,因為這枚“靖康通寶”是我爸爸的珍愛之物,哪怕有人出價再高,我也不會轉讓的。每每看到這枚錢幣,爸爸的音容笑貌就仿佛又在眼前它的意義已遠遠超出錢物了。
篇5
正氣廣場占地面積100畝。磅礴大氣的正氣鼎,屹立在由當代著名書法大家歐陽中石先生題寫的“正氣廣場”鎏金大字黑色花崗巖基座之上,顯得格外壯觀。鼎身用各種書體的1236個陽刻“正”字和6.6噸青銅整體鑄造,寓意文天祥誕辰于1236年6月6日。
以正氣鼎為中心,一對高聳的漢白玉文化柱和兩塊弧形漢白玉文化墻,依次左右排開。巨型文化墻的正面還刻有8幅浮雕,概括了文天祥坎坷而光輝的人生節點,圖案人物栩栩如生。令人稱贊。而背面則有《民族英雄文天祥》、《愛國名臣胡銓》簡介,以紀念這兩位在中國歷史上產生過深刻影響的青原籍相臣先賢。
在正氣廣場的中心,一塊撼人心魂的“廉節”石赫然聳立。廉為清廉、廉政,節為亮節、名節,廉與節為人終生安身立命之本,透過“廉節”石,警示世人。而在“廉潔”石的四周,偉人手書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軍旅書法大家李鐸的“正氣長存”、青年書法家漢春的“正氣青原”等文化石碑,同樣各顯千秋,點綴于草地林間。
篇6
鄭欽仁、李明仁編譯,臺北:稻鄉出版社,1999年初版,2002年再版
我們今天約定俗成作為“中華民族”政權通稱的“中國”指稱,與“歷史上的中國”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前者是在晚清遭遇西方時,“中國”被迫開始從“天下”逐漸演變為國際體系中的一個“國家”的進程中產生的。民族國家觀念中所具有的“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內涵,需要確立一種一體化、同質化的民族認同,政治家和學者們不約而同地到歷史中去尋找構建民族的元件,從而產生了以“炎黃子孫”為代表的“始祖”論和血統論,“中華民族”這個概念就是在這個時候產生的,并對應了一個國家實體:“中國”。曾幾何時,歷史上是否存在這樣一個同一性的“中華民族”和“中國”成為了一個問題。“征服王朝論”即為眾多質疑之一,它從北方民族的立場出發,對同一性“中國”的歷史敘述方式提出挑戰。
“歷史上的中國”之雙重民族性
就純學理而言,征服王朝論有其產生的正當性。此前,在構建中國近代民族國家的語境下,中國近現代學者所敘述的是一部部漢族本位的“中國史”。如,傅斯年先生將中國史分為上世、中世、近世、現世四個階段。其中,自南朝陳以上的上世為“第一中國”,即“純粹漢族之中國”。自隋迄宋的中世則為“第二中國”,其劃斷依據是:自公元4世紀西晉為胡人所占據后,漢族遂為胡人所挾,傳至隋唐,風俗政教胡漢相雜,直至宋朝才胡氣漸消,因而需要將唐宋之中國與“純粹漢族之中國”分別看待。而宋亡之后至為近世階段,“全為胡虜之運,雖其間明代光復故物,而為運終不長矣”。這其實在暗示民國之后的現世為“第三中國”。顯然,這一分期法是“皆依漢族之變化與升降以立論”。
傅斯年先生的觀點在近現代學者中頗具代表性,他們多強調中國民族發展的漢族同質性,認為其他入主中原的民族對中國沒有什么貢獻,往往被漢族所消融、同化了。梁啟超先生就認為,雖然漢人常常遭受北方異族的武力征服,但在精神與文化上,漢人實現了對其反征服。在此類歷史敘述中,北方民族被消解于漢族史中,其“中國性”也因之成為疑問。一個典型的現象是,在期間,為了激發國民的愛國意識,宋代的抗金將領岳飛被詮釋為抗擊外敵的“民族英雄”。
1949年,美國漢學家魏特夫在《中國社會史·遼(907—1125)》一書序言中正式提出征服王朝論,他把近兩千年的“中國帝制史”劃分為十大時期,兩種類型:
一、典型中國朝代
1.秦漢(B.C.221-A.D.220)
2.分崩離析時期之漢族王朝(220—581)
4.隋唐(581—907)
5.宋(960—1279)
6.明(1368—1644)
二、征服與滲透王朝
3.拓拔魏(386—556)及在其先后之其他北方異族所建立的王朝
5.遼[契丹](907—1225)
6.金[女真](1115—1234)
7.元[蒙古](1206—1368)
10.清[滿洲](1616—1912)
其中,秦漢隋唐代表典型的中國帝制;北魏則是滲透型王朝的代表,該類王朝侵入漢地的方式是半和平的滲透式,并在此過程中逐漸忘記本民族特征甚至民族本身;而作為征服型王朝的遼、金、元、清則在很短的時間里以武力征服方式將部分或整個漢地納入自己的版圖,同時始終把“祖宗根本之地”視為本政權領土構成中的重要部分,這類王朝的統治民族對漢化的態度是有所保留的,始終維持著部分本民族特征。
征服王朝論的核心在于否認所有外來民族都被漢族“同化”的觀點,其所借用的理論武器是1935年以來美國人類學家Redfied等提出的文化涵化(Acculturation)理論。所謂涵化,是指包括各種不同文化的群眾在不斷接觸中所產生的現象,以及原有各種文化在接觸中所產生的變化。同化理論所說的兩種文化的完全合并只是涵化的很多歷史可能性之一,而只要完全的社會融合無法辦到,文化的差異將繼續存在。在某種條件下,文化交流的結果是兩種相互適應文化的共生,其結果可能產生與其母文化相異形態的第三文化。魏特夫認為在征服王朝中就存在著農耕、游牧文明共生下的第三文化形態。但與此同時,他也注重從游牧社會對漢文化的吸收方面去分析征服王朝游牧、農耕二元性格的成因,認為遼、金分別代表了征服王朝形態的兩大類,遼是文化抵抗型,金是文化讓步型,清介于兩者之間。
最終,魏特夫并沒有將北方民族社會從中國政體中分離出來。相反,他認為遼、金、元、清等應屬于中國帝制史的組成部分。他通過對遼代社會史的研究,率先揭示出北方民族政權所具有的二元特性,并賦予其與漢族政權對等的中國征服王朝地位,從而揭示出“歷史上中國”北方民族與漢族共存的雙重民族性,及北方民族對漢族的反影響。此為征服王朝論之精髓所在,在學理上有極大的借鑒價值。魏特夫的征服王朝論后經由田村實造等人有系統地介紹到日本,引起日本學界的廣泛討論,該理論遂又增添了新的內容與特色。
征服王朝論在日本學界的演變
日本學界將是否存在二元統治特征作為衡量征服王朝的重要指標,與此同時,也承認當征服王朝進入漢地時即成為中國歷史的一部分,這些都是對魏特夫理論的沿襲。他們主要批判魏特夫完全沒有從征服主體的北方民族方面去分析征服王朝建立的主要原因,并認為征服王朝所具有的農耕·牧畜社會的二元性格是北亞歷史自身發展的結果,其中,突厥、回鶻的興起可視為從匈奴、柔然等純粹的游牧帝國過渡到遼、金等征服王朝的中間環節。
經由日本學界改造,征服王朝成為獨立于中國農耕社會之外的北亞世界的自我孕育,這與魏特夫立足于中國農耕、游牧社會文化共生的視角有極大的不同。立論基礎的不同造就了兩者在征服王朝界定上的差異,這種差異在日本學界內部也存在,大致有以下三類現象:
其一,村上正二主張將金、清朝排除于征服王朝之外。這是因為遼、元建立者契丹與蒙古族為游牧民族,而金、清則為狩獵、農耕民族之女真、滿洲族所建立,兩者在生產體系和文化性格上存在某些差異,將它們集中在同一路線上去論證北亞發展道路的一元性有一定的障礙。但田村實造、護雅夫、吉田順一等人認為,遼、元與金、清朝之間的社會文化差異應視為北亞世界內部歷史與傳統的差異,且兩者達到的征服目的是相當的,因而金、清與遼、元一樣,都可以置于征服王朝之列。
其二,田村實造、谷川道雄等將魏特夫所界定的滲透王朝———北魏看做征服王朝的“前史”,江上波夫則在《騎馬民族國家》一書中將北魏看做最早出現的征服王朝。江上波夫還將征服王朝論與騎馬民族論相結合,提出古代北方民族的國家形態經歷了由“騎馬民族———游牧帝國———征服王朝”三個演進階段,將征服王朝論擴張成包括日本及整個歐亞大陸游牧和其他民族在內的歷史理論體系。
其三,島田正郎在《遼代社會史研究》一書中明確提出,契丹族政權在社會組織、宗教、祭祀等方面具有很強烈的北亞民族意識,不當視為中國歷史上的征服王朝,而應從中國史的系列中排除,是與中國并立的“胡族國家”。
日本學者的以上認知有其自身的學術背景。至明治20年代以來,特別是后,日本學者民族自信心強化,逐漸意識到日本作為亞洲民族,代表了與西洋文明相對的東洋文明的趨勢,在史學領域開創了以“東洋史”代替“中國學”的研究范式。這一方面破除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歷史敘述,把東洋史研究領域從“中國”擴大到周邊包括東洋諸國、東洋諸民族的歷史;另一方面破除了以中國為中心的文化觀念,取東洋各民族完全沒有差別的平等立場。在此背景下,日本中國學研究者不再把中原王朝與邊疆異族政權看成是一個同一體,宋史屬于“東亞史”,遼、金則被歸于“北亞史”的研究范疇,而兩者都被統一在東洋史的研究視角下。葛兆光先生稱這一學術取向是以“大”涵蓋“小”,以東洋史、亞洲史等更大的研究論述單位,淡化了“歷史上的中國”的特殊性與同一性。
而自20世紀初白鳥庫吉開創北亞史研究以來,日本學界對于中國王朝中非漢族政權性質的研究已頗為留意,先后出現的理論有“南北對立論”、“異民族統治中國論”等,都強調中國南北地區差異、漢族與非漢族的對立。當魏特夫的征服王朝論傳入后,日本學者普遍認為用征服王朝或滲透王朝比用異民族王朝更能體現出北亞民族的統治性格,并接受了這一概念。在他們看來,這些征服王朝在進入漢地之時屬于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但在此前及撤離漢地之后則恢復了自身獨立發展的狀態。顯然,梁啟超先生所說的漢人對北方民族精神與文化上的反征服在這里是不存在的,從精神到武力上,北方民族都是作為純粹的征服者的姿態出現。此種意識若達到一定程度,將割裂“中國”的同一性。在島田正郎那里,遼朝的“中國”身份就成了一個很大的疑問。日本學界還傾向認為,當元朝撤離中原之后,北亞世界又進入了獨立發展道路,今天的東北地區是滿清帶給中國的“禮物”。考慮到征服王朝論在日本盛行的時代政治背景,此類認識顯然有為日本侵華張目的嫌疑。
北方民族與“歷史上的中國”
篇7
關鍵詞:孟子;性善論;浩然之氣
孟子,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一生都在宣揚與實踐“性善”論。如何理解“性善”論呢。“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在這里,孟子做了生動形象的比擬,人性是向善的,每個人內心中都根植著一棵小小的“善苗”,它還很嬌弱,需要我們通過努力來使其茁壯。
既然孟子認為人性是向善的,需要我們通過后天的教育、修養來不斷地加以提升。在執教《孟子?我善養吾浩然之氣》時,我強烈地體會到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氣實際就是“性善”論的一種具體表現。何為“浩然之氣”?孟子用形象化的語言描述它“至大至剛”“塞于天地之間”,這種氣體絕非一般氣體可比擬,它無比的強大,可充盈于體內,充滿于整個天地之間。至大至剛的浩然之氣體現的也是一種壯美的人格,具有這種人格的人也是頂天立地的:“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正說明這種氣被培養出來后,一個人到任何地方都走得通,天地之間都是自己的家,活得很安穩,活在當下。這股浩然之氣從哪里來?孟子說,“直養而無害”,這是養氣的直接方式。義就是善。“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所謂“集”就是強調積累與聚集,它既有時間上的要求又有數量上的限制。要我們長時間積少成多,不斷地做下去,說明養氣時要有心理要求與準備――恒心。可見孟子所言的浩然之氣,實際上就是要人們長期行善。孟子在文章中還列舉了一生動形象的事例“揠苗助長”。浩然之氣,豈不應是多多益善?為何還要加以限定。孟子是在很貼心地告訴我們,在養氣的過程中可能會出現偏失,“勿正”就是勿助長,就是操之過急;“勿忘”是沒養成就不做了,這是失之過緩。孟子在這里強調了兩種過渡。
通過孟子對于“浩然之氣”的描述及養成方法的交代,可知“養氣”就是一定要在心中有集義這件事且不要停止,要有恒心,要堅持,不要忘記,不要用外力幫助它成長,最終達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充實,完滿的精神道德境界,于是氣便浩然了。
關于“浩然之氣”,是孟子首倡的,也可以說是他的人生心得。回想孟子的人生,生活在禮樂崩壞、戰亂紛飛的年代里,但在這種“困境”中,他始終都執著于宣揚仁政,在與諸侯王公的交往中不卑不亢。孟子之所以能如此的坦蕩與大氣,恐怕都源于他擁有這充塞于天地間的“浩然之氣”。他表現出來的這種精神狀態被儒家稱之為圣賢氣象。
孟子這種精神上的正能量,在影響,在傳遞!這種精神對中國幾千年來民族精神的形成,與中國人品格的形成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尤其中國的讀書人都講究“養氣”,養一股正大之氣,正如一身正氣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寫的《正氣歌》:“天地有正氣,雜然賦流形。下則為河岳,上則為日星。于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意思是說,浩然正氣寄寓于宇宙間各種不斷變化的形體之中。
一個人有一股浩然正氣的時候,能夠充塞在天地之間巋然不動。這種境界孔子講過,三軍可以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這對我們中華民族的品格形成,產生了至大至深的影響。在中國歷史上許多可歌可泣的歷史人物,如不怕殺頭仍秉筆直書的晉國史官董狐;堅貞不屈、誓死不降、在匈奴牧羊十九載的蘇武;被俘后大喝“蜀中只有斷頭將軍,而無投降將軍的嚴顏;率部渡江北伐、中流擊楫、發誓收復中原的東晉名將祖逖,還有充滿忠貞正直之氣的諸葛亮的《出師表》等作為例證。
在當下,也有許多這樣的人物,每年《感動中國》的人物,蘭州“最美夫婦”……回首從古到今的這些英雄人物有著共性:在無論國家還是個人處于危難之時能做到堅守信念――“不動心”。通過回首,讓我們看到了孟子這種精神上的正能量,不僅只作用于孟子自身,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之氣,成為民族精神力量的體現。
我國當代學者易中天說:“讀《論語》如坐春風,讀《孟子》如聞戰鼓,讀了《孟子》總想起身做點什么,哪怕才找人辯論。”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中養育壯大心中的一棵“善苗”?就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做到“配義與道”,慢慢地讓我們的惻隱之心堅固起來。就如讓座一事說起,把座位讓給別人,不是為了得到別人的感謝,而是覺得這是我該做的,我內心要比他更快樂。這便是在現實生活中長期堅守自己的良知。
篇8
①二十四個循環往復的季節里有你恒溫的季節。你,一身盔甲,令所有的對手潰不成軍,一腔熱血,開始了民族的覺醒,但你擋得住面前的攻打,卻經不起背后的謀殺,一場場腥風血雨的戰爭,開始了你人生的另一段征程。。。。。。
②一塊中原大地般寬厚的脊背,針針見血地負起母親的叮嚀與沉雄的神州:精忠報國!可你卻萬萬沒想到,報國路竟是如此曲折。你把民族正義建立在生命之上換來的卻是昏君與秦檜等小人的咄咄逼人的話語,你忠于誰,誰就決定你的生死。朝賜你的財物,午賜你的宅院,暮賜你美女的人,就不定何時便賜你一死,可你忙于出征,忙于布陣,忙于廝殺,便不曾留天子的夸獎是一種帶回鉤的暗器,你醉心于把戰表化成捷報,更不曾留意金鑾殿不露聲色地已勾勒出了風波亭的雛形
③陰謀出籠,出皇城,十二道金牌,十二個夜叉將忠良捉拿,昨天的獵人,今天的獵物你角色的轉換過于險陡,就連看慣沉浮的黃河,事先都是毫無預感。手上銬子,腳上鐐子,頸上枷子,最重要的是馱在背上那母親的叮囑,如今成了要命的包袱。不歸路上,當豎著的性命同一柄橫著的利刃勃然相遇時,你才知曉《滿江紅》的寫作,是從校場熟悉的槍尖上起筆而卻在一塊陌生的磨刀石上結束的。
④亭間是佞賊一個人的獰笑,亭外是天下無數人的痛哭,屠刀下落,宏文頓成斷章!被噴的夕陽涂制頁頁血帆,浪浪蹌,船蹀躞,黃河倒抽一口涼氣,剎那改道
⑤滾燙的座右銘,一下子變成冰涼的墓志銘,幸虧那識字也識大體的岳母先行一步,否則她,這白發人該怎樣去哭祭那黑發的兒郎啊?精忠報國的每個字,本都該活上一百年,一千年,一萬年,可這區區三十八度春秋,已驀然成為構思之外的殘簡。
⑥你千百年前的一腔熱血,已化作歷史的一把冷汗,莫須有的罪名造奇冤!誰讓你滿懷抱負,渾身功夫,卻趕上了一個有重病而無良藥的時代。宮殿里,龍書案后昏庸的半徑,量得出民間黑暗的周長,這絕對是悲的節,善良遇上惡毒依舊善良,惡毒遇上善良益發惡毒。肯于為良知執言的,只有暴死的良知,能夠給邪惡張目的,還是活著的邪惡。莫以為前朝才有怪胎,罪惡也并非偶然的宮外孕。
⑦看歷史要細心,看現實要耐心,同為軍人,二十九歲的項羽自殺了,三十八的岳飛被殺了,我總夢見影影綽綽的亭上,有蚊蟲剔牙,有蒼蠅打嗝,醒來不由驚問:風波亭在哪?它是一顆懸于神州大梁的苦膽,讓有志有為的臥薪者品味,明目明心,以認清忠奸。千百年過去了,岳飛也歿了,在那個臭氣熏天的黑暗社會中,岳飛走了,他帶著精忠報國的志向卻不明不白地去了,只有天知道,他應該從容地面對,因為他終于自由了,他終于擺脫了無能的昏君和歹毒的小人,帶著他的志向正流芳千古呢!而如今的我們正沐浴在正義的光環下享受著岳飛將軍用生命換來的那份自由啊!
⑧哦!你名字的背面是民族的瘡疤,你名字的正面是歷史的勛章,岳將軍一路走好!
題目:
1。⑴這篇散文中,作者為什么說那母親的至囑,如今成了要命的包袱 (限35字內)(3分)
⑵說岳飛才曉《滿江紅》的寫作,《滿江紅》是岳飛的代表作,請寫出該詞上闋結句處勉勵自己建功立業,至今仍激勵人們惜時上進的3句。(3分)
2。從全文看,第4段至第7段運用了:
⑴什么寫作手法?(2分)
⑵這一手法具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限15字內)(2分)
⑶作者如此寫想要表明怎樣的意思?(限25字內)(2分)
3。在這篇散文中:
⑴將風波亭比作苦膽這一藝術手法有什么特點?其用意義又怎樣?(每問限15字)(4分)
⑵對項羽自殺和岳飛被殺應該如何理解?作者這樣寫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每問不得超過15個字)(6分)
4下列對這篇散文的賞析,正確的兩項是( )( )(4分)
A令所有的對手潰不成軍,這句話既照應了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史實,也暗示了岳飛當時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威嚴的所向披靡的形勢,可謂一語雙關。
B天子的夸獎已勾勒出了風波亭的雛形,這里作者構思精巧,涉筆成趣,翻陳言為新語,化無形為有跡,表深奧為淺顯,生動形象,洋溢著靈性和活力。
C昨天的獵人,今天的獵物,運用了對偶修辭,作者以簡潔,明快而又發人深省的語言,揭示岳飛命運悲劇性的轉變。昨天,今天點明了轉變過程的迅速。
D結尾處的兩句話,以背面和正面,瘡疤和勛章構成對比,言此意彼,語短而味長,表達了作者對這位民族英雄的重新認識和高度評價。
E在文中,作者抒發了自己對岳飛這位悲劇英雄的深深敬意和幾分惋惜,并認同和豐富了收拾舊山河的理想,字里行間流動著情感,閃爍著哲理。
答案:
1。⑴岳飛正是由于忠實地履行了精忠報國這一至囑而被殺害的。(意思對即可)⑵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2。⑴對比手法。⑵以對比來渲染悲劇氣氛。⑶岳飛式的悲劇在不正常的時代具有必然性。或者:你忠于誰,誰就決定你的生死是一種歷史的必然。
3。⑴比喻手法,化用(或運用)典故(或成語);提醒(或點明)人們要牢記歷史。
篇9
“生活即教育”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思想之一。關于生活教育,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其內涵為:第一,“生活即教育”為人類社會原有,自有人類生活產生即有生活教育,生活教育伴隨人類生活變化而變化。第二,“生活即教育”相應于人類社會現實中的種種生活,生活教育就是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在種種生活中進行。第三,“生活即教育”是一種終身教育,與人生共始終。以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為指導,在歷史教學中就要做到“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從生活中來”就是要讓學生在生活中去獲取歷史知識,培養歷史觀情感。如在教授七年級下冊第11課《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時,可以讓學生去觀察一些老年婦女的腳和所穿的鞋,并且采訪這些老年婦女。通過觀察和采訪,學生更深刻地掌握了封建社會自宋代以來遺留下來的陋習:纏足,更深刻地感受到封建社會對婦女的摧殘和壓迫。又如在講到八年級下冊第21課《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時,老師可提前發動學生去收集各個時期與人們生活方式有關的資料:各種票據、各個時期的照片等,并進行了解。通過收集和了解,學生就能比較感性地掌握各個時期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并且能比較理性地分析各個時期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的原因。“到生活中去”,就我個人理解而言,就是要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正確的歷史觀,高尚的歷史情操,最后落實到自身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去。如學生在學習了七年級下冊第11課《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后,深刻地理解了纏足是封建社會對婦女的摧殘和壓迫,是男女不平等的表現,他就更能理解今天提倡男女平等的價值和意義,從而在行動上可能表現出尊重婦女等一些良好的行為。同樣,學習了八年級下冊第21課《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學生感性地掌握各個時期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理性地分析各個時期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的原因之后,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認識到今天好生活的由來,從而在行動上可能表現出來更熱愛今天的生活,更愿意努力去為明天的好生活而奮斗。歷史教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是息息相關的。歷史教學要面向生活,要求教師構建課堂教學生活化、情境化的理念,在課堂教學中創設生活情景、優化教學資源、善于利用學生的喜愛和活動,提供貼近學生的素材,通過場景的“旅行”,從而改變傳統課堂教學“填鴨式”和“封閉化”的狀態,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準確理解知識內涵,從而讓課堂教學向書本、向生活、向社會全方位開放。這與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論都是一脈相承的。
二、注重有機結合,聯系生活
“社會即學校”是生活教育理論的重要命題之一。陶行知指出:“我們主張‘社會即學校’,是因為在‘學校即社會’的主張下,學校里的東西太少,不如反過來主張‘社會即學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環境,都可以大大的增加,學生、先生可就多起來。”在他看來自有人類,社會就是學校。他提出“社會即學校”,主要在于要求進一步擴大教育對象、學習內容,從而讓更多的人接受教育;更在于反對傳統教育與生活、學校與社會相脫節、相隔離。如在教學九年級下冊《世界經濟的全球化》時,筆者講述了經濟全球化的具體表現、影響,如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成立,是世界經濟全球化發展的一個重要表現。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的應對措施和中國在經濟全球化中的表現,比如,中國花了6年時間才艱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有利于中國更快、更好地融入國際經濟社會,也有利于推進我國經濟體制改革。此時,筆者很自然地引入iPhone手機的生產過程:其研發主要來源于美國,基礎元件制造主要來自中國,芯片制造主要來自韓國,法國和意大利在iPhone制造中也出了一份力:“意法半導體”公司生產制造了iPhone手機的“陀螺儀”組件,它可以讓你的iPhone擁有重力感應系統。當然,最后的組裝,超過85%是在“世界工廠”中國完成的。歷史課堂教學既要立足于學生的社會生活實踐,更要服務于學生的未來生活發展。這樣的歷史課堂,不再僅停留于再現過去的史實,還注入了現實生活中易于為學生感興趣的新鮮元素,從而落實教材基礎知識點,做到把存在于生活中的歷史和課本上的歷史有機結合,增強學生的歷史洞察力和歷史使命感,進一步升華課本知識,讓學生從紛繁復雜的歷史中汲取有益營養,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三、強調陶冶情操,為了生活
篇10
原文
飛至孝,母留河北,遣人求訪,迎歸.母有痼疾,藥餌必親.母卒,水漿不入 口者三日.家無姬侍.吳玠素服飛,愿與交歡,飾名姝遺之.飛曰:"主上宵旰, 豈大將安樂時?"卻不受,玠益敬服.少豪飲,帝戒之曰:"卿異時到河朔,乃可 飲."遂絕不飲.帝初為飛營第,飛辭曰:"敵未滅,何以家為?"或問天下何時 太平,飛曰:"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
師每休舍,課將士注坡跳壕,皆重鎧習之.子云嘗習注坡,馬躓,怒而鞭之. 卒有取民麻一縷以束芻者,立斬以徇.卒夜宿,民開門愿納,無敢入者.軍號"凍 死不拆屋,餓死不鹵掠."卒有疾,躬為調藥;諸將遠戍,遣妻問勞其家;死事者 哭之而育其孤,或以子婚其女.凡有頒犒,均給軍吏,秋毫不私.
善以少擊眾.欲有所舉,盡召諸統制與謀,謀定而后戰,故有勝無敗.猝遇敵 不動,故敵為之語曰:"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張俊嘗問用兵之術,曰:"仁, 智,信,勇,嚴,闕一不可."調軍食,必蹙額曰:"東南民力,耗敝極矣."荊 湖平,募民營田,又為屯田,歲省漕運之半.帝手書曹操,諸葛亮,羊祜三事賜之. 飛跋其后,獨指操為奸賊而鄙之,尤檜所惡也.
張所死,飛感舊恩,鞠其子宗本,奏以官.李寶自楚來歸,韓世忠留之,寶痛 哭愿歸飛,世忠以書來諗,飛復曰:"均為國家,何分彼此?"世忠嘆服.襄陽之 役,詔光世為援,六郡既復,光世始至,飛奏先賞光世軍.好賢禮士,覽經史,雅 歌投壺,恂恂如書生.每辭官,必曰:"將士效力,飛何功之有?"然忠憤激烈, 議論持正,不挫于人,卒以此得禍.
譯文
岳飛十分孝順,母親留在河北,(他)派遣人去求訪(母親),(并且把母親)迎接歸來。他的母有很難治愈的疾病,端藥喂藥一定要親自來。(他的)母親過世之后,他不喝水不吃飯三天,他的家里沒有姬妾陪侍。吳玠向來佩服岳飛,想要和他結交,裝扮了有名的女子送給岳飛。岳飛說:“(現在)主上到了很遲的時候還(憂新天下)沒睡,怎么會是(我們當)大將的人享受安樂的時候?”岳飛推遲不肯接受,吳玠更加尊敬佩服他。(岳飛)年輕時候喜歡大量喝酒,皇帝告戒他說:“你在某天到達河朔的時候,在可以痛快喝酒。”(岳飛)就在也不喝酒了,皇帝開始的時候想為岳飛建造府邸,岳飛推辭說:“敵人還沒有被消滅,怎么能夠建立自己的家呢?”有的人問天下什么時候太平,岳飛說:“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怕死,天下就太平了。”
岳飛的部隊每次安營扎寨的時候,(他)命令將士下陡坡跳戰壕,將士們都穿著厚重的鎧甲練習。(岳飛的)兒子岳云曾經練習下陡坡,馬失蹄了,(岳飛)憤怒地拿鞭子抽他。兵卒里有拿百姓一縷麻用來綁草垛的人,(岳飛)立刻斬殺了他來遵循(法令)。士兵們晚上休息,百姓開了自家的門愿意接納他們,沒有敢進入的兵卒。(岳飛部隊的)軍號是“凍死不拆屋,餓死不鹵掠。”士兵有疾病,(岳飛)親自為他們調藥;各個將士到遠方戍邊,(岳飛)派遣妻子問候慰勞他們的家屬;死于戰事的士兵,(岳飛)為他們哭泣而且養育他們的孤兒,或者把兒子和他們的女兒婚配。大凡有頒獎犒賞,平均分配給軍官小吏,一點都沒有私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