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詩歌范文

時間:2023-03-20 23:11: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清明節詩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清明節詩歌

篇1

1、《清明》宋代:王禹。

2、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3、譯文無花無酒的度過清明節,那蕭索的興致猶如居于山野廟宇的和尚一樣。昨天從鄰家討來新燃的火種,破曉時就在窗前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每個人是每個人的過客 ,每個人是每個人的思念.

因為害怕受傷 ,所以選擇回避所有的感情.

似水流年 ,盛大無聲的告別.

我用我的微笑告訴你“我比你幸福.”

厚厚的鏡片遮住了我的眼 ,也蒙蔽了我的心.

愛的越卑微就活該遭踐踏 ,這是咎由自取.

姐也是站在人渣肩膀上成長起來的好姑娘.

無處安放 ,我們遙遠的青春.

屬于我們的益達 ,現在我一個人咀嚼著.大哥 ,把你臉上的分辨率調低點好嗎?

寧隨宿命顛沛流離卻放不下對你的依戀.

我有一筐的愿望 ,卻等不到一顆流星.

受得小氣 ,才不至于受大氣.吃得小虧 ,才不至于吃大虧.

人要知福、惜福、再造福 ,才最有福.

江南的煙雨 ,杭城的溫柔 ,造就了我的多愁善感.

劫匪在搶劫銀行時說了一句至理名言:通通不許動!錢是國家的,命是自己的!

我以為天那么久 ,地就會長的. 誰知道還會有地震?

篇3

又一個清明節到了,我們胸前???畔恃薜暮熗旖恚?匙瘧?炊?林氐男那槔吹攪沂苛暝埃?寤澄?俗婀?慕夥藕腿嗣竦陌材??⒂攣??惱絞浚?把鏊?塹姆峁ξ凹āA沂苛暝笆悄敲醋?稀⑺嗄攏??帕講嗟乃砂厥悄敲賜Π?、青翠?/p>

到了烈士陵園,我們先排好了整齊的隊伍,然后按要求站好隊。緩緩進入陵園的大門,首先看到的是一株株昂首挺立的松柏,象征著烈士們永垂不朽的革命精神。 接著我們舉行了許多活動,使我最感動的是為烈士默哀,在那三分鐘里,我想了許多許多:我們今天的幸福美好生活都是由革命先烈為我們創造出來的,也是血紅的鮮血換來的。于是,我的心中起了一個念頭:要繼承先烈遺志,發奮學習,努力成為建設國家的棟梁。

隨后,我們穿過松柏林,到了烈士墓前,我行了個隊禮,雙手把白花獻給了烈士,就在這一刻,我心里默默在說:“安息吧,先烈們。祖國和人民永遠懷念你?!蔽覀儊淼郊o念館,啊,真雄偉的石像!走進紀念館,那里存放著許多烈士的遺物,有模型、字跡、圖片等。

通過這次掃墓,讓我知道了許多烈士的故事,同時,我還懂得了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金色童年。

黃瓊毅

篇4

《一轉成雙》是一檔大型婚姻調解真人秀節目,節目為周播,于每周六晚九點在江蘇綜藝頻道播出,2013年1月5日正式開播至今。

《一轉成雙》秉承婚姻拯救、情感治愈的宗旨。為遭遇婚姻危機的當事人提供調解平臺,運用多種電視手段調解矛盾,解決問題,以點及面,通過個案分析當代婚姻家庭的現狀,倡導正確和諧的婚姻家庭觀,傳遞社會正能量。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珍重生命是人類的本性,端午節在關愛生命的主題上表現尤為鮮明,所以現代社會人們一度稱之為“衛生節”。端午賽舟本義是扶陰抑陽,水神祭祀,后來演變為水上軍事訓練方式,人們在競技與觀賞中實現了精神的升華。隨著歷史的推移,人們逐漸在端午節日中加注紀念愛國先賢的內涵

我們在享受與傳承端午節俗中,獲得倫理教育、精神愉悅與生命的祝福。在抗震救災與支援災區重建家園的特殊時刻,我們尤其要感念祖先給我們創造了這樣一個融個人生命與家國情懷為一體的節日,讓我們的祖國與人民在仲夏時節平安吉祥

今年的端午節非同尋常。汶川大地震讓中國人經歷了刻骨銘心的洗禮,山崩地裂,不僅沒有動搖中國人堅強意志,中國人的萬眾一心,卻讓世界為之矚目。在奧運圣火傳遞與抗震救災過程中,中華民族充分展示了一個偉大民族的溫厚與崇高。

深沉的民族感情來源于優秀民族傳統文化的培育,傳統節日正是培育優秀民族文化的沃土。端午也不例外。從今年起端午節被列入國家法定節假日,這是對傳統文化的尊重,也是對民間情感的一種尊重。

端午是中國傳統大節,又名端陽節、天中節、天醫節、香包節、詩人節、粽子節、龍舟節等等,從這眾多的端午節名中,我們可感受到端午節俗的五彩斑斕。端午節歷史久遠,起源于先秦,夏至節令是它最初發生的時間依據,它最終脫離節令形成獨立節日是在漢魏時期,真正成為民俗大節是在六朝以后。在千年傳承積累中,端午節俗豐富,內涵厚重。中華各地雖然由于水土的不同、生活條件的差異,節俗各有特色,千姿百態,但總體上看,端午節俗可歸為三大類別:避瘟保健,龍舟競渡,追念屈原。

從端午節在今天的傳承意義上來說,端午節有三大值得弘揚的主題,那就是關愛生命、激揚精神、眷念家國。

——關愛生命。珍重生命是人類的本性,也是社會得以延續的保證。中國傳統節日自古就重視對人的生命關注,如大年守歲的祈壽、重陽登高的求福等等,而端午節在關愛生命的主題上表現尤為鮮明。

端午節時間在夏歷的五月五日,此時正值仲夏,暑熱潮濕、毒蟲肆虐,人們易感疾病,人的生存環境出現季節性惡化。傳統社會人們稱五月為“惡月”,五月五日為“惡日”。人們為了祛除現實的健康危險與消解對死亡的精神恐懼,創造出了眾多紓解身心的節俗保健活動,其中之一是采藥。人們在端午節的正午上山采藥,說這時陽氣最旺,采回的藥草治療陰虛的病最有效。端午的藥草最為人看重的是艾草與菖蒲,人們在門口掛艾,用菖蒲根簪發髻,艾葉、菖蒲煎水洗浴,五月以蘭湯沐浴方法在《夏小正》中就已有記載,后來成為端午節俗之一。在北京舊時有端午捉蟾蜍入藥的習俗,所以俗諺有蟾蜍最怕端午節的說法。保健節俗之二是香囊去穢。佩香去穢是古人看重的習俗,我們看屈原的《離騷》就能明白香草與健康的關系。在傳統社會,醫療條件嚴重不足的仲夏時節,是一個充滿危險的時段,人們不僅要門口插艾,蘭湯洗浴,而且隨身要佩戴驅邪去穢的香囊。外繡吉祥圖案,內盛香草的香囊在民間稱為香包。端午送香包,就是送去生命的關愛與祝福。保健習俗之三是喝雄黃酒。雄黃酒在傳統社會是端午節的保健藥酒,傳說它有驅避毒害的作用。白娘子就是在雄黃酒的作用下,現出了白蛇的真容。其實從今天的藥理分析看,雄黃有毒性,雄黃酒是不能服用的。

無論如何,人們對生命的關愛與呵護,體現在端午的細微節俗之中。所以現代社會人們一度將端午節稱為“衛生節”,我覺得端午衛生護生的節俗在今天值得弘揚。

——激揚精神。人不僅要有基本的物質條件保障生命延續,同時人作為萬物之靈長,還需要精神生存,精神是人的生存支柱之一。由于環境的惡劣與歲月的平庸,人們易于產生精神的疲乏與困頓,為了健全人類心靈,激發生命動力,人們發明了節日,以周期性的節日娛樂活動調劑個人與社會的精神需要。端午節就是這樣一個激揚精神的民族節日。

中國的端午節重要習俗之一是龍舟競渡。龍舟競渡是一項水上競技活動,至今仍是民族體育的重要內容。前時香港龍舟傳圣火的創意就來自傳統與現代、西方與中國的文化互滲與交融。其實在中國早期社會,端午節有兩種趨向:一種是靜養過節,人們認為夏至是陰陽二氣變化急劇的時刻,在家隱居避免活動,這是早期社會主要的歲時避忌方式;一種是人們的活動應該順從時氣變化的需要,以人事助長生氣,這種方式主要體現在端午競渡上。隨著人們對自然認識的加深與生存能力的增強,人們的心態發生了從被動適應自然到主動應對自然的變化,端午競渡逐漸成為主要過節方式(南方尤其如此)。端午賽舟本義是扶陰抑陽,水神祭祀,后來演變為水上軍事訓練方式。水上的激烈競技與對抗,不僅需要勇氣與力量,同時強調團體協作精神。在龍舟賽中,龍舟參賽者精神昂揚、齊心協力,觀賞者夾岸歡騰,船槳聲、舵手叫號聲、觀眾歡呼聲,擊浪拍岸,這是一年一度地民眾精神振奮的良機,民族的勇武、堅韌、團結精神在端午節龍舟競渡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人們在競技與觀賞中實現了精神的升華。

——眷念家國。中國是一個重視文化倫理的國度,中國傳統節日大多具有或隱或顯的倫理意義。端午節之所以在中國成為民俗大節并延續千年,就與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有直接關系。端午節在起源時主要是避瘟保健、水上祭祀活動等,隨著歷史的推移,人們逐漸在端午節日中加注紀念愛國先賢的內涵。

篇6

文·詩詞整理/無矩

再過幾天清明節就要到了,“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碧瞥娙硕拍恋慕^句,似乎應是對于清明時節情景的最好描述,清明,是一個沉重的節日。祭祀已故親人,是一種形式,追憶,才是實質,有思、有感、有悔、更有痛。“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人生本來就是一對矛盾體,有生就有死。生老病死是自然的規律,無論你是富有還是貧窮,無論你是高貴還是低賤,無論你是情愿還是心有所不甘···這就是現實,實實在在的、不以意志為轉移的現實。因此,我們只有祈禱,逝去的親人一路走好。因此,我們只有做到,活著的我們更加珍惜,珍惜親人、珍惜親情、珍惜生命、珍惜身邊現實中擁有的一切··· ···

面對這樣一個傳統的節日,也實在寫不出像樣的東西以示紀念。整理了部分古今對清明節描述的詩詞歌賦,表達一下對清明節日的情懷。

清明節對聯:

春風重拂地;佳節倍思親。

燕子來時春社;梨花落后清明。

三月光陰槐火換;二分消息杏花知。

相逢馬上紛桃雨;喜見樹前鬧杏花。

清風明月本無價;近水遙山皆有情。

槐火光陽春替換;杏花消自雨傳知。

睹物思親常入夢;訓言在耳猶記心。

山清水秀風光好;月明星稀祭掃多。

年年祭掃先人墓;處處猶存長者風。

禁火今年逢節早;飛花鎮日為誰忙。

寒食雨傳百五日;花信風來廿四春。

春風已解千層雪;后輩難忘先烈恩。

有胸中韜略無窮 流水夕陽千古恨;

春風落日萬人思 落花殘日幾多愁

有關清明節的詩歌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 (唐)宋之問

馬上逢寒食,途中屬暮春??蓱z江浦望,不見洛橋人。

北極懷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寒食》 (唐)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閭門即事》 (唐)張繼

耕夫召募愛樓船,春草青青萬項田;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清明》 (宋)王禹俏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蘇堤清明即事》 (宋)吳惟信

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寒食上?!?/p>

(宋)楊萬里

逕直夫何細!橋危可免扶?

遠山楓外淡,破屋麥邊孤。

宿草春風又,新阡去歲無。

梨花自寒食,進節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顥

芳草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周;

興逐亂紅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磯;

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

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明)高啟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

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

清明節詩歌

清明夜

【唐】白居易

好風朧月清明夜,碧砌紅軒刺史家。

獨繞回廊行復歇,遙聽弦管暗看花。

清明日登老君閣望洛城贈韓道士

【唐】白居易

風光煙火清明日,歌哭悲歡城市間。

何事不隨東洛水,誰家又葬北邙山。

中橋車馬長無已,下渡舟航亦不閑。

冢墓累累人擾擾,遼東悵望鶴飛還。

清明日觀妓舞聽客詩

【唐】白居易

看舞顏如玉,聽詩韻似金。

篇7

清明節掃墓流程一、衣著樸素,女性不必涂脂抹粉,家人帶上香燭以及供品,不可在墓前殺生,現在時尚作興奉上鮮花,可選之類(可把花瓣剝散灑在墳碑前,因為有小販會瞄準你走后立即拿走鮮花又去販賣)。

二、上墳地后,先著手清掃墓地周圍雜草,尤其要注意觀察墳頭上有無雜樹,如果有樹就要拔掉;再觀察墓前有無雜土堵住小明堂,以及排水溝是否堵塞。

三、觀察墓架以墓碑是否有塌陷以及破裂,發現異常情況就要及時請風水師前來指導采取措施彌補。

四、把供品奉上,點燃香燭和焚燒紙錢(注意防火)。一般要率家人向先人三鞠躬后讀祭文,以表達后人對逝者的緬懷之情。

五、離開之前點燃鞭炮(公墓區也可在指定地點點燃鞭炮,切記防火)。

六、全家人可掃墓后聚餐,以素食為主,延續吃餛飩、餃子、吃湯圓、吃紅豆稀飯等習俗。

基督徒掃墓的方法一、我們懷念親朋好友以及先人,是為了感謝他們的養育之恩,思念他們的嘉言懿行,記念他們的品格精神。但更重要的是,我們不要忘記向上帝感恩,感謝天父賜福及培育了祖先,在他們的生命中做了許多有益的事,為我們后輩造福。

二、按圣經的教導,人死后,或在樂園里,或在陰間里。他們既不會成為神,也不能變成鬼,而是在等候末日的審判。故此,我們絕不可敬拜死者,也絕不可向死者祈禱。唯有主上帝,才配受一切的贊美和敬拜,我們若是對死者的墳墓叩拜,祈禱,顯然屬于拜偶像的行為,不蒙主的喜悅。

三、清明節掃墓給人的印象總是一片“煙霧彌漫”,即后人為拜祭祖先而焚燒冥幣所致?;酵絼t不可焚燒冥幣以及其他物件,也不可擺放供品。因為死者不需要這些,也無法受用這些,其實所謂“上供人吃”的道理,人人皆知。至于擺放鮮花倒是未嘗不可,不是死者能享用這些鮮花,而是為了美化墓園,不至于讓人感到墓地有陰森恐怖之感,同時也能表達自己的情感。

四、至于是否可以鞠躬,在基督徒中常有爭議。有人認為,基督徒向死者的遺體,照片,墓碑鞠躬,有拜偶像的嫌疑;但是也有人認為鞠躬僅僅是尊敬,向死者致敬的意思,并非敬拜死者。我認為,為避免誤解可以不鞠躬,但在追悼會等場合,鞠躬是約定俗成的禮儀,已無迷信的成分,即便鞠躬,若是出于敬重,也并無不妥。

五、掃墓之前最好禁食:當你動身開始掃墓,就最好不吃食物或食素了,以表示對先人的禮貌和尊重。掃墓的當日早上,洗漱之前,先照鏡看自己的額頭,看看有沒有烏黑的氣色,如有則表示時運較低,盡量當日避開掃墓為宜;通常來說掃墓時要著深色衣服,并衣著整齊,神情莊嚴肅穆為妥。清明節悼念逝者買白菊悼念先人。

清明節詩歌清明節

作者:飄在云中央

輕盈,醉在這無助的塵世

點一燭清香

膜拜一生的寂然

閃爍間

回憶打開,排山倒海

層次分明的年輪

回應著無情的鐘聲

篇8

一、活動目的

清明節是我國的重要傳統節日,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極好時機,為紀念這個有著深遠意義的日子,學校結合清明節這一節慶教育的契機,組織一系列活動。通過活動,教育學生愛祖國、愛家鄉。教育學生“敬懷先人、珍惜美好幸福生活”,渡過一個有意義、充實的清明節。

二、活動主題

“緬懷先烈,爭當好少年”

三、活動時間

3月31日——4月4日

四、活動內容

(一)、搜集資料,了解清明文化

1、讓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通過閱讀資料,上網查詢等方法,收集有關清明的來歷及習俗,初步了解清明的文化內涵。

2、教師講解有關清明節的知識,講有關清明節的故事,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清明節。

(二)、進行誦讀有關清明節的詩

1、學生自己收集有關清明節的詩集。

2、在班級中舉行誦讀清明節的詩集,讓學生從中感受我們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熱愛祖國語言文字。

2、 三年級、四年級在清明放假期間廣泛搜集資料的基礎上,圍繞所搜集的資料介紹以及自己的心得體會等方面,設計制作手抄報。

緬懷革命先烈活動策劃書二:

為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把我國傳統節日的豐富內涵融入到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設中,我校將在20xx年清明節期間組織開展一系列主題教育活動,活動具體方案如下:

一、活動目的和意義

教育引導全校同學深入挖掘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加深對中國傳統節日的了解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組織開展主題鮮明、富有特色、形式多樣的系列教育活動,培養青少年愛國主義情感,倡導文明、和諧、健康的過節新風,號召全校同學為迎接構建和諧社會做貢獻。

二、活動主題

緬懷革命先烈 弘揚傳統文化共迎和諧世博

三、活動內容:

1、各班出一期以“清明節”為主題的板報。

介紹清明節的來歷、習俗、詩歌等,讓學生從中感受到中華民族文化的魅力與豐富內涵,增加學生的文化知識和對祖國的熱愛之情。

2、“保護環境、網絡祭掃”——網上祭奠革命先烈活動

倡議同學在“龍華烈士陵園”網站上向烈士們鮮花,以表達自己對英雄人物的敬仰之情,有效減少化紙錢、燒冥物等不文明現象,共創和諧美好的城市環境。

3、深入社區進行 “話說清明”的宣傳

學生搜集相關材料、篩選、制作宣傳小貼士、深入社區宣講、分發材料。通過活動,既能使社區居民也能感受到濃郁的傳統節日文化氣息,也能為“迎世博,創建和諧社區”出一份力。

4、“緬先烈、繼傳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參觀走訪活動

5、以上活動以班級為單位,開展自主教育,活動結束后,學校將設立專門的活動展示窗,張貼各班級在清明節期間的活動照片和資料等。

緬懷革命先烈活動策劃書三:

一、活動主題

“緬懷革命先烈,弘揚民族精神,爭做高素質的當代中學生”

二、活動目的

1、告誡新時代的學生勿忘國恥,在和平時期仍應弘揚和繼承老一輩革命家和先烈們舍己為國的精神;

2、增強同學們愛祖國,愛人民,刻苦學習,立志成才,報效祖國的信念與決心,同時使同學們融入到集體中,培養互相協作的能力,共同進步;

三、活動地點:閩中革命烈士紀念碑

四、活動時間:xx年4月1日下午

五、參加人員:七年級師生、校團委委員

六、活動準備:校旗 團旗 花圈 喇叭 醫療物品 相機

七、活動程序

主持人宣布:莆田第三中學清明祭掃活動現在開始

第一項:全體立正(主持人解說)

第二項:向烈士獻花圈

第三項:全體肅立,向革命先烈默哀

第四項:學生代表獻詞

第五項:聆聽革命英雄故事;(請烈士陵園工作人員講解)

第六項:學校領導講話

第七項:七年級同學在烈士紀念碑前莊嚴宣誓。

第八項:近前瞻仰紀念碑、祭掃陵園,參觀陵園。

第九項:清明掃墓活動結束,集合隊伍。返校。

八、活動要求及注意事項:

1、按時集合(下午2:00集合,活動2:10開始從學校出發步行至閩中革命烈士紀念碑);

2、集體活動,安全第一;

3、互相關心、互相照顧,發揚集體主義精神;

4、遵守隊伍紀律,不得擅自離開隊伍;

5、統一穿校服,佩帶白花,行為大方;

6、在校外注意個人儀表形象,不做影響學校聲譽的事;

篇9

關于寒食,有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執政,成為晉文公。晉文公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后來,當晉文公親自到介子推家以示重謝時,介子推堅辭不授,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以介子推下山,便令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以為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大火燒了三天之后,不見介子推母子。進山一看,他們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悔恨不已,第二年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并把這天定為寒食節,號令全國這天全體國民不許生火做飯,只能吃冷食。

清明每在陽歷四月四、五、六日,此時南方多雨,“清明時節雨紛紛”;北方則多風,農諺曰:“清明風刮墳上土,莊稼佬一年白受苦”。南雨北風,何有“清明”之謂?其實清明二字不是指天也非指地,古人解釋為“清明謂物生清凈明潔”。春天萬物萌生,其初出的嫩綠確是清凈明潔,清明概指新生的植物。由此人們將此約定為踏青、掃墓的出行日。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一個世代相傳的節日,扯出一首傳唱千古的好詩。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在二十四節氣中,唯有清明被單獨列為節日。

在慶幸傳統節日終于被列為國家法定假日的同時,該怎樣去對待我們千年的傳統節日?傳統節假日的法定化僅僅提供了一種‘天時’,只是保護傳統節日文化的一個開端和契機。傳統節日能否興盛,能否喚起大家對傳統節日的興趣和關注,節日的形式和內涵是否適應民眾的文化需求,這似乎都還是個未知數。

有節有假清明回家

清明節,大部分人還是希望回家掃墓。對于講究“親情之道”的中國人而言,故鄉,就是祖墳所在的地方。其實,回家,不僅是為逝去先人掃墓,還在于與家鄉親人

團聚。

清明節假期讓在廣州一家外企上班的徐先生很開心,“由于我是家里的獨生子,父母每年都等著我回老家才過清明,以前每年清明我都得硬著頭皮去請假,公司的頭兒是外國人,不了解中國的清明傳統,那段時間請假人又多,批一天假真是難啊。這下可好了,名正言順地回家過清明了?!?/p>

傳統節日里,希望孩子們常回家看看,也是不少老人的心愿。家住北京彌陀寺巷的童大爺已年逾古稀,他說,兩個兒子平時工作都很忙,難得回家一趟,自己老兩口在家其實很寂寞,但孩子們工作、生活壓力都挺大,自己也能理解。“現在每年多出幾個傳統節日的假期,真希望孩子們能夠多回家看看。過節時,一大家子在一起吃上一頓團圓飯,對我們來說是件很幸福的事。”童大爺說,印象中,已有好幾年沒有和孩子們一起吃團圓飯了,不少老人也流露了這樣的想法。

近一個時期以來,清明、端午、中秋等一些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財富漸漸地被人所遺忘、淡化,反而是西方的一些節日如圣誕節、情人節、愚人節等吸引著越來越多的都市年輕人。與之形成強烈反差的是,世界各地卻掀起了“中國文化熱”,甚至于端午文化在2005年11月被韓國成功地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了“人類傳說及無形遺產著作”。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家長認為,清明節作為法定假日不僅讓大人放心回家陪老人過清明,對孩子也非常重要。兒子今年上小學5年級的許女士說,孩子和班上的朋友都喜歡過圣誕節,連什么時候是清明節都不知道。以前清明節學校不放假,極少帶孩子回老家過清明,現在好了,可以每年帶孩子回家過節,希望孩子也更加熟悉和關注中國的傳統節日。

清明旅游悄然興起

回家,是旅途的開始。清明的假日,意味著一種新的旅游經濟可能由此興起。

“每年清明節我們都是掃墓后大家聚餐、郊游,一家人還能增進感情,挺好的!”山西的吳女士說。他們一家每年都提前制定好清明節出游計劃:上午掃墓,中午野餐,下午放風箏或是別的活動。吳女士笑著說:“傳統節日也有新過法,總不能人人都‘欲斷魂’吧?!?/p>

在全國各地,像吳女士這樣過清明節的不在少數,但吳女士并不知道:通過踏青、放風箏等形式過清明節并不是“新過法”,而是中國很早以來就有的一種傳統。傳統的清明踏青郊游、蕩秋千、插柳等多種活動依然存在,同時也出現了許多新的活動方式。一些商家也在傳統習俗與現代人欲望膨脹的交匯點上,看到了潛力巨大的商機,逐步形成節日經濟。

法定假日的調整開拓了旅游業的新業務。據從旅游部門了解,傳統節日成為法定假日后,傳統節日出游問題已引起旅游界的重視。目前很多旅游公司已經推出各種針對傳統節日的出游活動,如清明踏青、中秋賞月、端午江中賽舟等民俗活動。讓人們游山玩水的同時能夠體驗濃濃的民俗風情。

今年清明節首次成為法定假日之后,加上周末,有三天的假期。因此,很多城市上班族已經開始制定清明節的出游計劃。北京市某公司會計員李先生已經為自己和女友在中國青年旅行社報了清明假期的北京―山東三日游,他很高興地說:“我們平時都很忙,終于有幾天假期,清明節的祭祀家里都有父母們操心,肯定要抓住機會去一下自己想去的地方。今年清明節很多旅行社都推出了清明節三日游,我身邊很多朋友都選擇了旅行社出游,這樣省心省事?!?/p>

在清明節三天節日中,除了像李先生這種選擇旅行社出游的,還有很大部分人選擇了自駕車游。在北京一家廣告公司上班的張女士說,她約了三位朋友自駕車去天津玩,去看看海?!扒迕鞴澣タ春?,我們都覺得挺有意義的,面對大海,懷念仙逝的圣賢及親人,想想過去,想想將來。”張女士說。

著名民俗學家烏丙安認為,清明是個快樂的節日。這同大多數人對清明節的理解并不相同。烏丙安認為,傳統的清明節應有三層含義:一是踏青。古人在清明節最重要的活動是去郊游、蕩秋千、踢球。無論南方還是北方,人們都會歡快地迎接春天的到來。清明過后,人們就開始種地了?!肚迕魃虾訄D》中的繁華不是表現去上墳,而是去玩樂。至于唐代杜牧詩中的“斷魂”,是因為忘我地玩而斷魂,而不是因為祭祀傷感;二是植樹。春天是植樹的大好時節,人們以這樣的形式迎接春天的到來;三才是我們通常說的祭奠先人。

祭祀方式多種多樣

按照舊習俗,人們要在清明節到先人墓地,將酒食果品供祭在親人墓前,燒紙錢祭奠,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然而隨著社會發展,生活改善,清明節文明祭祀已深入人心,祭祀的方式也在變化。網上祭祀、家中祭祀、樹葬、海葬等新祭祀方式逐漸盛行。

我國最早的網上紀念館興起于上世紀90年代末,是隨著互聯網的普及而發展起來的。如網上祭祀,有專門的祭祀網站設立了網上墓園這種虛擬墓地或靈堂,親朋好友可以在網頁中為死者獻上一束鮮花、留一支歌曲、點一根蠟燭、種一棵松柏或留下祭文。這種網上祭祀新穎、方便,易為知識階層和青年人接受。

北京大學畢業的耿曉同學認為,網上祭祀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她說:“前年我們學校的一位老師因病去世,同學們自發為他建立了一個網上靈臺,寄托我們對老師的尊敬和哀悼。進入靈臺的主頁后點擊‘鮮花’,為老師挑選一束鮮花送上;再點擊‘鞠躬’,向老師靈位致敬;最后是留言,把想對老師說的話發表在留言板上。今年我們畢業了,但通過互聯網,分布在天涯海角的同學都能進入同一個主頁對老師祭祀,每逢清明祭日,都會有很多同學登錄,不僅是懷念老師的好方法,還通過它維系了校友們的情感。”

在哈爾濱市,當地一家媒體與哈市殯葬管理所聯合開展的“植樹祭故人”活動見報后,獲得了眾多讀者的響應,并紛紛報名參加。在哈市一家銀行工作的林先生第一個打進熱線,要求報名參加“植樹祭故人”活動。林先生說:“這個活動很有意義,我父母就是以樹代葬的。植樹祭故人的方式環保,有意義,而且還可以造福子孫,給后代留下一片蔭涼?!?/p>

在清明節當天,做一件去世的親人生前最喜歡的事情,這種人不在少數,他們覺得這樣更加有意義。廣州市某大學教師陳先生說,他每年清明節前后都自己印刷一本小詩冊來紀念已經去世5年的妻子。小詩冊做得非常精致,還配有彩色圖片,一共120頁,里面都是他這一年中為妻子所寫的詩。陳先生和妻子都是大學文科教師,他妻子生前非常喜歡詩歌,兩人很多時候都是用詩歌來交流感情。“我覺得這種方式肯定是她最喜歡的,現在我家里已經有5本這樣的小詩冊了?!标愊壬f。

除了各家各戶開展的祭奠活動,近幾年很多人在清明當天還會選擇去一些名人故居,或者去一些革命紀念館悼念那些去世的名人烈士。相關專家還建議國家在清明節免費開放這些名人故居和革命烈士紀念館。

祭祀――祭掃先人墳墓,是孝道的延伸,是情感的傳遞,更是人性的一種回歸。不管用什么樣的方式,在清明節,人們想表達的是一種對逝者的懷念,對將來的希望。

我的生活活的傳統

當將傳統節日以法來定,在化解傳統節日“有節無假”的尷尬之后,這又引起我們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又一次深刻思考。相關專家普遍認為,保留傳統文化要素,多從時代的視角揭示和挖掘這些傳統節日的內在價值,是當務之急。我們每一個傳統節日的形成都是濃厚的歷史文化的凝聚和積淀,只有從根本上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文化蘊涵,最后才能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要維系傳統節日的精神內核,關鍵還是要想方設法激發群眾的熱情,特別是讓更多的青少年了解、熱愛和弘揚自己的傳統節日文化。傳統節假日,只有得到群眾的廣泛參與,才能夠真正活躍起來。

不過,對于任何一個“活”在人們生活之中的節日而言,所謂興衰,只是一個偽問題。很多時候,一些傳統節日的衰微不是因為節日本身太過陳舊,而在于我們的生活模式發生了變化――變得似乎可以忽略掉傳統節日所承載的文化意義。于是,在這種斷裂中,有些傳統的東西不再入時,而那些新鮮的外來貨卻變得頗為得寵。當然,在這個過程之中,舊東西和新東西并不存在必然的置換關系,事實更可能是新東西必然進來,而舊東西卻可能被無謂地拋棄。不過,話又說回來,很多時候,傳統節日的生命力遠遠超過人們的想象――你以這種形式拋棄,它可能又以另一種形式回來。只要傳統節日仍是現代人的社會生活之需,它的存續就具有堅實的基礎,而受到沖擊的只是某些外在的表現形式。

篇10

【2017小學清明節主題班會策劃范文一】

活動目標:

1.知道清明節的來歷以及一些習俗。

2.通過教育,讓學生感知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先烈們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活動過程:

師:今天,我們在這里舉行“清明節”主題班會。希望同學們能夠在班會中有所收獲,也預祝你們的班會獲得成功!

1.出示《清明》古詩

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今年的4月5日是什么節日嗎?

師:對,那天是我們一年一度的清明節。清明節是我們中國人傳統的紀念祖先的節日。說起清明節的來歷,我們就會想起一個人——介子推。下面,讓我們來聽一聽介子推的故事吧。

2.清明節習俗的介紹

(1)到了清明節,最主要的一項活動就是祭祖掃墓了。這一習俗相沿已久,據史書記載,秦漢時,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古人有描寫清明掃墓的詩,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些詩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當時清明掃墓時的情景和氛圍。

何因故要在清明掃墓呢?這大概是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先人的墳塋,在祭掃時,給墳墓鏟除雜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燒些紙錢,或在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

(2)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我主要向大家介紹一個放風箏的習俗。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在風箏下或在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象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3.詩歌朗誦《英雄贊歌》

鮮花像燦爛的火把燃燒在眼前……

五星紅旗像熊熊的烈焰映紅了蒼穹……

面對莊嚴的墓碑我們心如潮涌

面對先烈的英靈我們熱淚盈眶……

耳邊,仿佛還震蕩著激烈的槍炮聲

眼前,好像還彌漫著戰斗的濃濃硝煙……

永遠不會忘記身先士卒,革命志士逞英豪

永遠不會忘記力戰頑敵,一片丹心照乾坤

一個聲音高喊著勇往直前,戰斗不息……

是你們使天空變得晴朗高遠

是你們使大地變得瑰麗斑斕

是你們使陽光變得燦爛輝煌

是你們使春風變得和煦溫暖

高亢的國歌在耳邊響起鮮艷的國旗在空中飄揚

聽,革命先烈鮮紅的熱血

師總結:今天,在《清明節》的主題班會中,我們同學既了解了清明節的一些知識,又知道了一些為祖國為人民拋頭顱灑熱血的英雄先烈的事跡。我們都不應該忘記,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是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先烈們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希望你們能發揚先烈們的革命精神,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做一個正直無私的人,長大為祖國做貢獻。

【2017小學清明節主題班會策劃范文二】

一、活動目的:

通過清明節的主題教育,讓同學們了解清明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節日,另外還通過這次班會讓學生了解清明節的一些習俗,清明節的歷史由來。通過這次主題教育,還讓學生來緬懷先烈,知道自己現在的幸福生活是來之不易的。

二、活動時間:4月5日

三:活動地點:二年級一班

四、活動過程:

(一:)

1、利用交流的形式讓同學們知道清明節的由來和清明節的習俗。

(1)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是傳統的紀念祖先的節日,其主要形式是祭祖掃墓。這一習俗相沿已久,據史書記載,秦漢時,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漢書 . 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隨著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越來越發達和強固,遠古時代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了"五禮"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朝廷的推崇使墓祭活動更為盛行。古人有描寫清明掃墓的詩:"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民間廣為流傳的孟姜女尋夫小曲也有"三月里來是清明,桃紅柳綠百草青;別家墳上飄白紙,我家墳上冷清清。"唐代杜牧的名句:"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些詩句都十分真切地反映了當時清明掃墓時的情景和氛圍。

(2)祭掃烈士墓

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自古以來,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對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清明節祭掃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紀念碑,已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比較好形式。

(二、)利用影片欣賞的形式讓同學們體會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1、小組內交流班會體會。

2、指名讓學生體會,及時表揚說得好的同學。

3、引申:

當我們在生活中遇到歹徒、小偷、壞人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做做呢?是不是能像革命先烈那樣舍身為人呢?我們能不能非常機智的與歹徒等做斗爭呢?你都有哪些機智的方法與同學們分享呢?

4、作業:利用假期得時間跟自己的父母去祭掃先祖、參加植樹活動,為祖國添綠色。

(三、)師生總結。

【2017小學清明節主題班會策劃范文三】

一、班會主題:

在清明節到來之際,為了更好得傳承歷史文化、弘揚傳統美德,過一個健康、文明、綠色、低碳的清明節。我班利用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傳統美德、文明禮儀教育,引導學生過一個健康、節儉、綠色、平安的清明節。

二、班會目的:

提倡“移風易俗,文明祭祀,綠色清明,文化清明”, 通過班會,加強對學生的安全教育,樹立環保、節約、文明祭祀的觀念,緬懷先烈、追思先人做到遵守治安管理秩序,避免各類安全事故。使學生在清明祭祀活動中掌握防火安全知識,增強防火安全防范意識,提高自護自救能力,減少火災難事故的發生。

三、班會主要內容:

清明祭祖掃墓,是中華民族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品德的具體表現。自古以來,清明掃墓不光是紀念自己的祖先,對歷史上為人民立過功,做過好事的人物,人民都會紀念他。清明節祭掃烈士墓和革命先烈紀念碑,已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比較好形式。

(一)提倡學生過一個健康、環保、節約的清明節。

1.倡導文明祭祀。通過獻一束花,敬一杯酒,植一棵樹,重溫一次先人事跡等文明健康的方式來緬懷、追思先人,倡導郊游、踏青等民俗活動,培育健康文明的節日生活方式,自覺抵制低俗的祭祀用品,告別祭祀陋習、倡導文明祭祀方式。

2.倡導綠色祭祀。提倡公祭悼念、家庭追思、網上祭故人等多樣式祭掃活動,樹立環保意識,不要在道路、小區、草坪、廣場等公共場所焚香燒紙,鳴放鞭炮,做到不污染環境、不影響他人生活,共同維護綠色的生態環境。清明節主題班會教案3.倡導節儉祭祀。發揚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優良傳統,大力弘揚孝老愛親傳統美德,樹立厚養薄葬的新觀念。提倡對在世老人盡孝心,多關心老人,使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人逝去時,不大操大辦、鋪張浪費,以節儉方式寄托哀思。

4.倡導安全祭祀。自覺維護祭祀場所公共秩序,遵守有關防火規定,不在山頭、林地、公墓內違規用火。提倡乘坐公交車輛出行,駕駛機動車輛出行時,自覺遵守交通法規。

(二)清明節來臨,我們倡導從“無火不成祭”轉變為“無火祭奠”,將“無火祭奠”這一方式變成一種風尚,還清明節以“清明”。

1.著火了,如何做辦?發生火情,同學們一定要保持鎮靜?;馂某跗痣A段,只要隨手用沙土、干土去覆蓋,就能使初起的火熄滅。如果火勢十分猛烈,正在或可能蔓延,切勿試圖撲救,應該立刻逃離火場,打119火警電話,通知消防隊救火。

2.那些辦法報火警?①牢記火警電話119。沒有電話或沒有消防隊的地方,如農村和邊遠山區,可以打鑼敲鐘、吹哨、喊話向四周報警,動員鄉鄰一齊來滅火。②報警后要安排人到街道口等候消防車,指引消防車去火場的道路。③遇有火情,不要圍觀。重點注意:不能隨意亂打火警電話。假報火警是擾亂公共秩序、妨礙公共安全的違法行為。

四、班主任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