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新技術范文

時間:2023-04-07 03:03: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網絡新技術,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網絡新技術

篇1

關鍵詞:網絡新技術 網絡經濟 電子商務

科學技術的發展,人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提高,使網絡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基礎設施,在人們的生活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如今的網絡技術,不僅為人們提供了社交、學習、工作、休閑和娛樂的全新模式,如遠程教育、遠程醫療、電視會議、居家購物、電子函件等,而且也為經濟運行、政府工作、突發事件的應對、災害的預警、處置與救助提供了快速高效的平臺。可以說網絡帶來人類社會的巨大變革,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弱的重要標志之一。

網絡新技術的發展

網絡新技術的發展,正推動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從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角度看,網絡在注重經濟應用的需求的前提下,正向高速化、寬帶化方向發展。統一、高效、先進的國家信息網絡基礎設施將為開展各類信息業務與應用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從經濟發展角度看,網絡運營商需要新的網絡演進的關鍵技術及裝備并保持網絡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服務提供商需要開放、競爭的網絡環境,以引入新的商業模式參與競爭;設備制造商需要能夠提升產業競爭力的核心技術,包括技術標準、專利等。網絡新技術應能為各種經濟提供有保證的服務質量,在與網絡傳輸層及接入層分開的服務平臺上提供服務與多種應用,最大限度地增加資產回報,創造利潤,具有開放性與靈活性的網絡技術等。網絡新技術是一個能夠充分發揮容量潛力,保護經濟綜合開放的多業務。在世界上已經提供的常用智能新業務下,經濟發展也同樣受到了觸動作用。網絡技術是指采取一定的通信協議,將分布在不同地點上的多個獨立計算機系統,通過互聯通道(即通信線路)連接在一起,從而實現數據和服務共享的計算機技術,是現代計算機技術與通信技術相結合的產物。

網絡技術是一個新老更替、優勝劣汰的過程,必然被新的、更加先進的技術所取代,以Internet為代表的技術革命正在深刻地改變著傳統的網絡觀念和體系結構。IPV6的出現使網絡擺脫了地址和空間的限制,成為三網(電話網、計算機網、有線電視網)融合的黏合劑。寬帶移動互聯網實現移動網和固定網絡的融合,為固網運營商快速進入寬帶移動數據市場提供了機會,因此網絡新技術是最新的、前沿的、熱點的、主流的、使用廣泛的網絡技術。

網絡新技術對經濟活動基本功能

迅猛發展的網絡新技術造就網絡經濟時代。何謂網絡經濟?網絡經濟是基于現代網絡新技術特別是Internet而形成的網絡經濟活動的集合。網絡經濟是數字化、信息化、網絡化所帶來的一種嶄新經濟現象,具體表現形式是以經濟為主體的各種產品、交換、分配、消費等經濟活動。目前,金融機構和政府職能部門等主體的經濟行為,都越來越多地依賴信息網絡,不僅從網絡上獲取大量的經濟信息,依靠網絡進行預測和決策,而且許多交易行為直接在信息網絡上進行。網絡經濟是以信息產業為基礎的經濟,它以知識為核心,以網絡信息為依托,采用最直接的方式拉近服務提供者與服務目標的距離。在網絡經濟形態下,傳統經濟行為的網絡化趨勢日益明顯,網絡成為企業價值鏈上各環節的主要媒介和實現場所。網絡經濟的實質是利用網絡新技術促進經濟和教育社會的發展,這也是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又一個注解。網絡新技術一方面能推動現有制度的變革,另一方面也能實現制度的創新。它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網上交易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經濟活動成本。這從三個方面實現:第一方面是它可以降低經濟的交易成本。網上證券交易成本降低80%。在“北大金融論壇”的講臺上,西南證券公司總裁孫兵說過:“西南證券和北京世紀飛虎信息技術公司攜手推出網上證券交易服務。券商在投資專業服務方面具有深厚優勢,網絡公司在互聯網技術開發方面實力雄厚,而銀行在全國網點分布極廣,把這三方面的優勢綜合到一起,就能夠為投資者提供更為優越的投資服務,同時顯著降低成本?!本W上銀行的興起,使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開始使用網上銀行。有三類企業可以通過網上銀行降低交易成本:1.辦公地點距開戶銀行較遠的企業。這些企業由于辦公地點與開戶銀行較遠,企業辦理結算業務相對來說不方便,使用網上銀行對這些企業來說是最好的選擇,從而方便交易,降低成本。企業還可以同時辦理網點共享簽約業務,方便日?,F金存取業務。2.財務經理(總監)需經常出差,或常駐外地、外國的企業。這些企業的財務經理或財務總監因為工作需要會經常出差或是常駐在外地、外國,他們對公司的財務狀況、資金運作管理與監控往往不能夠按時地實現。通常這類企業會授權經辦人員辦理相關業務,或干脆會被動等待財務經理回來。因此網上銀行是最好的財務制度選擇。3.結算量較大、對余額的關注較密切、對資金的結算時間要求較高、異地結算較多的企業。這些企業的財務人員通常會一天跑幾次銀行,拿回單、問余額、等送結算憑證、趕在關門之前辦理電匯。由于他們對銀行的交易方式和時間非常熟悉,因此對銀行的服務要求也相應較高。這時,網上銀行的24小時賬戶查詢、實時資金劃付業務對于這類人群來說就非常適當了。通常具有一定規模的該類企業,通過組建網上虛擬結算網絡,可以加快資金結算速度,提高工作效率。因此,網上交易與傳統的交易方式相比,網上交易的成本比原來減少。第二方面是減少企業的信息成本。網絡上的信息具有互動性、公開、免費的特點,企業利用這一特點可以自由地自己的相關信息,并搜集自己所需要信息。這就可以大幅度地減少企業用于信息和搜集、處理等方面的費用,減少企業在信息處理方面的重復投資。第三方面是可以降低企業內部的經營成本,減少企業內部的決策環節,節約甚至于省略企業用于采購和推銷的費用。

二是網上交易具有價格發現的功能。不僅僅因為網上交易供需雙方的信息是充分的,還因為網絡技術可把多家供方和需方同時集合在一起,形成集合競價的局面,從而發現一個市場能夠接受的價格。

三是網上交易具有風險規避功能。網絡的虛擬性質使其不僅具有現實交易的功能,還具有預約交易的功能,并能把實物交易和合同交易結合起來,把交易和投資結合起來。網絡經濟的興起已經對現代企業的研發、生產、經營和管理的各個環節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進入網絡時代,人們正由穩定的商品供應壟斷者主宰的經濟轉變為臨時的商品供應壟斷者主宰的經濟,大批量制造和大批量銷售正在讓位于大批量定制。因此,網絡經濟時代市場競爭的焦點不再集中于誰的科技更優良、誰的規模更強大、誰的資本最雄厚,而是要看誰最先發現最終消費者,并能最先滿足最終消費者的需求。誰最先順利地為消費者提供了其所需的商品或服務,誰就是成功者。這里并不是說企業可以忽視發展科技,而是要讓技術研發滿足消費者的需求才是目的。

以網絡新技術為基礎的電子商務對經濟的影響

以網絡化為基礎的電子商務將極大地改變傳統的企業經營方式,擺脫常規的交易模式和市場局限。什么是電子商務呢?這個概念到現在也沒有非常統一的說法,電子商務專家楊堅爭教授對電子商務的定義為:交易當事人或參與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和計算機網絡(主要是因特網)所進行的各類商業活動,包括貨物貿易、服務貿易和知識產權貿易。“電子商務”定義中所包含的“現代信息技術”實際上是指使用網絡信息技術為基礎的聯系方式;“商務”是指不管是有合同參與還是無合同參與的所有的商務關系帶來的所有相關事項。我們把“現代信息技術”看成是一種關系,“商務”看成是另一種關系,那么電子商務所包括的豐富內容應當是這兩個共同部分所形成的集合,也就是說“電子商務”定義其實廣泛涉及Internet、局域網、內部網和信息數據交換在貿易方面的各種用途。這就規定了交易雙方和相應的服務部門其商業信用和支付的銀行信用高度成熟,而且要求保險機構、金融機構、供應商和客戶在電子網絡交易系統中的高度整合與兼容,使網上市場成為交易參與者密切關聯和利益息息相關的集合體,從而以網絡的方式改變傳統企業的經營方式和參與者之間的關系。

電子商務營銷和傳統營銷市場不同,這種模式可用大量的時間告訴消費者其購買產品的特點與獨有的賣點,使消費者能充分認識到產品專業方面的全面內容。網上產品需要用更專業的內容來支持網上的銷售,不像傳統市場有時越專業不一定能讓消費者接受。網上有很多半價超市的網址,這其實和你平時逛商場一樣。沒有人會強迫你購買商品,有的網址只要你買了一定金額的產品,你同樣像平時逛商場一樣成為會員。大家都知道,會員的意義是你下次來這家時,會對你有所優惠。而且,好多公司會在你購買了網上選擇好的產品并付款后,由公司送貨上門。另外,你可以做網站推廣。電子商務和直銷不同,不會要你去直接推銷,你只要把你從普通商場上的消費轉到網絡購物,就會有購物積分返利,電子商務推廣回報的獎金很高的。簡單地說,你能發展推廣為公司銷售產品,公司給你發獎金,你會得到相應的利潤,這利潤會根據不同公司而不同。

電子商務這種網絡營銷模式產生的是網絡品牌。這種網絡品牌已經大大超過了其傳統營銷市場的影響力,而要想讓這些網絡品牌發展下去,就要求各大門戶網站來適應和認同這個網絡品牌經濟發展的新生事物。由于網絡經濟的發展,就要求傳統經銷商適應電子商務各種形式的經銷行為。而也是網絡新技術的發展,促使中小企業由原來的傳統營銷轉入到了網絡營銷,中國有30%面臨倒閉的中小企業通過網絡又開始運轉了。

信息技術與信息系統將會使企業內部機制和管理進一步電子化、信息化,促進企業經營管理技術的變革?;谛畔⒑途W絡技術的一系列企業內部管理方法和手段不斷開發出來,使企業的內部機制和管理更為高效、協調和及時。通過因特網實現企業內部的信息溝通,形成內部的高度整合是企業信息化的第一步。第二步是上網尋找客戶,擴大新的銷售渠道,形成新的管理職能。第三步是對價值鏈或供應鏈進行全面整合,實現電子化管理的高效運作,使企業內部機制和管理發生實質性變化。最后是通過網上銷售擴大相關的服務范圍,使企業的經營管理進一步完善。

網絡新技術與經濟發展的未來

網絡新技術使企業經營管理的手段得以創新,從而使管理具有更高的效率。運用信息化、網絡化手段能夠提高企業的組織效率,使減少管理層次和管理職能部門成為企業改革與調整組織結構的新時尚。

當前的網絡,不管是通信網、計算機網還是互聯網或移動網,都不能適應未來發展的趨勢,一定要走向下一代。因此,大量采用創新技術,以IP為中心,將多種業務融合在一起,才能繼續推進網絡經濟的發展,網絡新技術的未來在于它的新服務是否最終由能更好地服務于顧客而定。由于規模經濟的模式,服務成本通常會隨著用戶基數的增加而減少,因而網絡新技術的挑戰是關鍵的,實際上它好像是一把大傘,涵蓋了固定網、互聯網、移動網、城域網、接入網、用戶駐地網、家庭網絡等許多內容。

隨著網絡新技術的飛速發展,網絡經濟還會繼續展示其巨大的變革力量,這也意味著企業運行方式和管理方式有著無限的創新空間。發展網絡經濟已不單純是一個電子信息技術的運用或是商務模式的選擇問題,而是適應和順應國際潮流,在融入全球經濟發展中不斷增強競爭力的戰略性選擇。

參考文獻:

1.李新家:《網絡經濟研究》,中國經濟出版社,2004年版。

2.敖志剛:《網絡新技術概論》,人民郵電出版社,2006年版。

3.綦久:《網上證券交易成本降低80%》,人民網。

4.楊堅爭:《電子商務基礎與應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篇2

[關鍵詞]網絡技術 教學系統 教學結構 教學模式

[基金項目] 陜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網絡新技術對教學方式的影響研究(SGH10157)。

網絡新技術是指當前使用廣泛、最有發展前景的20余種網絡技術,其內容包括:新一代因特網、IPv6、寬帶移動因特網、寬帶接入新技術、10吉比特以太網、寬帶智能網、網格計算、網絡存儲、無線自組織網絡、無線Mesh網絡、無線傳感器網絡、家庭網絡、智能、移動、全光網絡、智能光網絡、自動交換光網絡、主動網絡、下一代網絡和軟交換等。網絡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對教學系統的影響比起傳統的網絡技術來說,其來勢之兇猛、影響之深刻是前所未有的。倘若我們不深入研究,不積極應對,我們就會在新技術面前束手無策,從而帶來的后果將是錯失良機,甚至影響下一代的教育。文章在此僅就網絡新技術對教學系統的影響進行研究。眾所周知,傳統的教學系統是由教師、學生、教材(教學內容)這三個要素構成的,而當今環境下教學系統還要增加一個要素——教學媒體。網絡新技術是教學媒體的主要支撐者,教師通過教學媒體傳授教學內容,學生通過教學媒體接受信息。教學系統的四個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形成一個有機的教學整體。下面我們主要分析基于網絡新技術對教學系統四個要素的影響。

網絡新技術給教師帶來了一場職業上的革命

1.教師授課不再只憑嘴

自古以來, 教師授課憑的就是一張嘴。語言表達清晰、生動是對教師最基本的要求。許多教育學著作中都把語言修養作為教師必備的素質。前蘇聯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 “教師的語言修養在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果”。但是, 由于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 我們面對的世界越來越復雜, 而且許多現象用人的眼睛是看不見的。教師的口才再優秀, 也很難把一些問題講清楚。

現代教育技術逐步推廣, 錄音機、電視機、幻燈機等陸續走進課堂, 教師借助于這些媒體向學生傳遞教學內容, 使教學效果和效率大大提高。隨著計算機及網絡新技術的到來, 又為教師提供了更為強大的教學手段。一位教師不論身在何處, 基于各種媒體的信息都能通過網絡迅速傳送到他手邊的計算機上。教師把這些信息適時地傳遞給學生, 再加上自己繪聲繪色的描述, 把學生帶入一個生動、直觀的學習情境, 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可見, 在網絡時代, 教師講課僅憑嘴巴是不夠的, 還必須善于利用網絡多媒體技術, 以學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示學習材料。

2.教師從“單干戶”到“互助組”

相對獨立性是傳統教師職業的特點之一。過去, 教師大都集編寫教材、準備教案、課堂講授、輔導答疑、批改作業等多項工作于一身, 教學輔助人員相對較少。教學質量的優劣, 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個人水平的高低??墒牵?到了網絡時代, 教師通過計算機網絡授課, 學生有成千上萬, 而且分散在各地, 顯然他不可能一一輔導每個學生或為每一個學生批改作業, 這些工作就需要有專門的教師來完成。教師在教學中運用的設備、軟件等也會越來越多, 越來越復雜, 有些設備的使用、維護和軟件的編制還要求有專門的知識和技術, 必須有專業人員來做這些工作。由此可以預見, 將來的教師不再是“單干戶”,而是由多名教師組成的“互助組”,他們各司其職, 共同完成教學任務。由學術造詣深、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確定教學內容, 提出教學方案; 由感情豐富、善于表達的教師擔負授課任務; 由知識淵博、善解人意的教師負責輔導答疑; 由精通計算機軟件的教師專門負責教學課件的編制。未來教師的工作就好像現在的電視節目制作, 雖然只有一個主持人出場, 但是卻有許多人在幕后擔負著編寫腳本、導演、攝像、編輯、錄音、燈光等工作。一個優秀的電視節目正是整個節目組的功勞。

現在, 我們已經把市場經濟競爭機制引入到學校, 對于打破“大鍋飯”,激發教師的工作熱情是有益的。但是, 隨著網絡新技術的運用, 我們更需要大力提倡教師之間的互助與合作。

3.教師由知識傳播者變為學習指導者

努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是古今中外許多教育家都提倡的?!秾W記》中說: “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 強而弗抑, 開而弗達?!蔽覈逃艺J為: “好的先生不是教書, 不是教學生, 乃是教學生學?!碧K霍姆林斯基也說: “教給學生能借助于已有的知識去獲取知識, 這是最高的教學技巧之所在?!比欢?, 過去由于條件的限制, 這些主張卻很難真正實現。那時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比較少, 教師是他們主要的“知識源”,使得他們往往跟在教師后面被動地學習。

在網絡新技術中云計算的使用, 其信息傳遞的速度十分快捷,信息量也十分驚人, 學生通過網絡可以獲得大量的知識, 這為學生自主學習創造了條件。與此同時, 在大量的信息面前, 學生可能常常會束手無策, 或被錯誤信息引入歧途, 因此, 也更需要教師的指導。所以, 教師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主要作用將不再是直接傳授知識, 而是要轉向能夠運用各種新的技術手段, 為學生營造一個適宜的環境, 并組織、引導、幫助、督促學生在其中學習。新型的師生關系將是一種開放的、民主的, 教師將變為學生的顧問、引路人、共同進行學術研究和探討的伙伴。

4.社會各界廣泛參與學校教育

現代學校教育是與社會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培養建設者和接班人成為全社會共同的責任, 所以中小學聘請校外輔導員, 高等學校聘請有突出貢獻的專家、學者擔任兼職教授, 已經是非常普遍的現象。今后, 隨著網絡新技術的使用, 學校與社會的關系將更加密切。依托計算機網絡強大的遠程教育功能, 會有越來越多的社會各界人士參與到學校教育中來。這樣, 教師隊伍的結構將發生變化, 專任教師的比例會大大減少, 兼職教師的比例將有所增加。未來的學校不僅要面向社會辦學, 而且還要依靠社會力量辦學, 這是網絡時代教育發展的戰略選擇。

可見,網絡新技術給教師帶來了一場職場上的革命,教師將不再是局限于傳統教育中的教師,教師的崗位將變得更加專業化,教師的職能將更趨向全方位,“網絡即學?!薄ⅰ熬W絡即教師”。 教師的身份也日趨多元化,既有真實世界中原來面對面的教師,也有出現在網絡中的虛擬教師。因此,基于網絡新技術的教學系統必將使教師的職業和職能產生重要轉型,社會對教師的專業會提出更高的要求。如在基于網絡的教學環境中,教師計算機操作技能、多媒體課件的制作技能和教學設計技能等。因此,基于網絡新技術的教學系統必將使教師的職業和職能產生重要轉型,社會對教師的專業會提出更高的要求。

網絡新技術對學生來說是一場學習的革命

1.學生由“維持性學習”轉變為“創新性學習”

教育的最基本的功能是使學生繼承前人的知識。在這種傳統模式的影響下,知識被人為地“凝固”了:一方面知識缺少“前瞻性”和“發展性”,另一方面知識被封閉在學生個體和少數人的頭腦中。進入網絡時代,知識將被看作是一種信息,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現在要促進信息的共享與增值。每個學習者都處在一個信息網絡之中,知識的傳播、交流、共享和增值,在信息網絡中不但實現起來輕而易舉,同時也增加了學習樂趣和效率。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掌握知識為目的的 “維持性學習”,具有封閉性和保守性, 凡是有創新精神的學生大都遭到排斥。而信息社會和知識經濟社會則要求建立以掌握獲取知識的能力為目的的“創新性學習”的教學模式。21 世紀的文盲不再僅僅是缺乏知識的人, 而首先是沒有掌握獲取知識能力的人。知識經濟社會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 這就要求教師把培養學生掌握獲取知識的能力以及創新精神放在優先考慮的地位, 不但要幫助學生學會利用圖書館、資料室, 掌握外語, 還要學會使用計算機網絡, 去主動獲取知識, 創造性地學習。

2.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個性發展得到充分展示

傳統的教學組織形式大都是以班級授課為主, 這種組織形式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和個性發展。利用網絡進行教學, 班級授課制已經可以和個別教學、小組教學、自學等形式靈活地結合起來, 各種形式都可以通過網絡來實現。教師可以隨時了解在各種教學組織形式下每個學生的學習情況, 學生也可以盡其所能, 確定自己最佳的學習進度,其個性差異和個性發展得到充分展示。課堂也不再僅僅局限于一間教室內, 甚至不局限在一座城市、一個國家內, 班級的規模也將大大擴展, 甚至可以達到數十萬人。這樣, 可以在全世界范圍內實現資源共享, 使教學效率得到極大的提高。

網絡新技術對教學內容提出新的挑戰

1.教學內容的豐富性

教學信息不僅僅包括學校內部信息(學校傳統的文獻信息和現代教學信息,學校產生的并可供利用的各類科研成果信息、檔案、文獻信息及生活型信息),同時還包括從公共網絡上下載的網絡資源。網絡整合了超媒體技術和超文本技術,集圖形、圖像、圖表、聲音、文字于一體。多種媒體表達信息,它不受時間、空間、微觀、宏觀的限制。它根據教學的需要,將所表達的對象在大與小、遠與近、快與慢、零與整、虛與實之間互相轉化,使教學內容中涉及的事物、現象、過程,能全部呈現于學生面前,從太空到海底、從遠古到現在、從自然到社會、從異國到本土,都可以通過多媒體網絡呈現出來,讓學生如親眼目睹一般,體現了教學內容的豐富性。使用網絡傳遞教學信息,有利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認知,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建構。網上資源豐富多彩、圖文并茂、形聲兼備,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鏈接瀏覽,可輕松自如地在知識海洋中沖浪。同時,隨著越來越多的大中小學校、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教育機構的聯網,教育資源的豐富和共享是任何文字教材不可比擬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信息資源對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對實現教學過程諸要素關系的轉變,對促進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都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2.教學內容的時效性

傳統的教學內容比較單一、滯后,一本教材往往要教好幾年、十幾年,甚至一些教材一出版就發現其知識內容已陳舊過時了,遠遠不能適應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而網絡則能提供豐富的、反映當今科技進步的最新的教學內容,學生在網上還可以獲得同一學科不同的教學內容,也可以在網上獲得某個學科最新的發展動態,網絡教育拓寬了學生的知識視野,使學生能站在學科前沿,呼吸到學科知識的新鮮空氣。因此,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將促使教學內容進行更新與改革,以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一些陳舊過時的教學內容將被學生拋棄,一本教材使用十幾年的現象將不再存在。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要求我們的教材設計者,必須緊跟社會前進的步伐,改革、更新教學內容,將最新的知識吸收到教材中去,開發出更適合學生個別化學習的、反映學科最新發展的高質量的立體化教材。目前,我國高等教育出版社正積極推動“立體化精品教材”的建設工程,該工程強調不僅在學術上、內容上和呈現方式上具有先進性,更強調的是在現有優質教材的基礎上,通過紙質教材、音像制品、電子出版物與網絡課程的有機配套,并與互聯網相結合,形成一個能夠為師生提供多種教學服務、使學生更加自主學習的教學環境。到目前為止,已有多種立體化教學包投入使用,登錄學習的用戶已達數萬人,網上師生之間的交互十分踴躍。

3.教學內容的交互性

網絡教學的最大特點是它的實時交互性。實時交互是指在互聯網上的各個計算機終端可以即時實施提問與應答。交互的方式有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另外還可以通過課件進行人機交互。通過網絡中的人機交互,學生可以有效地獲得圖、文、聲并茂的教育信息;師生之間的交互可以獲得教師的指導;學生之間的交互可以進行協作學習。這種雙向交互活動不僅使學生通過視、聽手段獲取教學信息,而且它還展示著一種學生所能感受到的前所未有的興趣。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交互學生能及時地了解自己的進步與不足,并按要求調整學習,極大地提高學習的質量與效率。目前的多數遠程教學,師生異地分離。學生的學習以電視、錄像、文字教材為主要媒體,教學信息的傳輸是單向的,學生無法與教師直接溝通;學習過程中遇到問題,得不到教師即時的指導。而網絡媒體則不同,它可以雙向傳輸教學信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進行雙向信息交流,學生坐在家里就可以與遠方的教師、學生討論學習。

4.教學內容的開放性

開放性就校內而言,以校園網為依托,連接所有可能產生信息并能利用信息的單位和部門,形成校內信息資源網,使之成為校內所有師生的信息活動空間;對外則通過教育和科研信息網與互聯網以及全國高校文獻信息網絡系統相連,與外界進行交流,并使師生能方便地利用網上所有可利用的資源,促使學校的科研和教學進入更高檔次。教學內容的開放性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教學時空的開放性?;诰W絡的研究性學習徹底打破了時空的限制,在學習時間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時間從網上下載教學內容進行學習,這比傳統教學要求學生在同一時間同一教室按同一進度進行同一內容學習要靈活得多。在學習空間上,只要有電腦、網絡所到的地方都是學習的場所,學生無論在學校、宿舍、家庭里都可以上網學習。另一方面是學習對象的開放性。網絡面前人人平等,網絡對每個人上網的學習都是公平、平等的,無論職位高低、貧富貴賤、年齡大小、種族不同,均可以利用網絡進行學習。

網絡新技術對教學媒體提出新的挑戰

1.教學媒體的選擇原則

教學媒體是儲存和傳遞教學信息的工具,它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傳統教學媒體,包括教科書、標本、模型、黑板、圖表等;另一類是現代教學媒體,又叫電子媒體,包括幻燈、投影、錄音、電影、電視、計算機以及多媒體網絡等。由于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習活動的開放性、靈活性和學習資源的豐富性,因此,在選擇和使用教學媒體時,要注意以下原則:一是最小代價原則。即一方面媒體在內容上要能滿足教與學的需要,要能有利于提高教學效率;另一方面設計和制作媒體所花費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及精力要少和小,獲得和使用都較為方便。二是共同經驗原則。即設計和選擇的教學媒體所傳輸的知識經驗,與學生已有的經驗,必須有若干共同的地方,以利于學生理解、掌握。三是多重刺激原則,即從不同角度、側面去表現事物的本質特性,用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時間、地點、條件下多次重復表現同一內容。四是抽象層次原則。即教學媒體所提供信息的具體和抽象程度,根據學生的實際狀況,分為不同等級、層次。

2.教學媒體對教學環境的要求

由于網絡新技術在教學中的廣泛運用,與教學媒體密切相關的教學環境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學校已經不再是一個相對封閉的“世外桃源”,學生可以通過教學網絡接觸到社會上許多東西,這無論是對人際關系還是校風、班風,還是對課堂氣氛都會產生影響。因此,這就要求教學環境能有效地提高基于網絡的研究性學習的效率,對網絡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順利進行要起到積極的推波助瀾作用。具體要求教學環境應具有如下的作用:首先是激勵作用,即教學環境可以有效地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其次是陶冶作用,即教學環境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凈化他們的心靈,使其養成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三是益智作用,即教學環境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智力發展,提高他們智力活動的效率。四是健體作用,即教學環境能有效地促進學生身體的正常發育、提高他們的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五是育美作用,即教學環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美感,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和高尚的審美情趣,豐富他們的審美想象,提高他們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上面,我們就網絡新技術對教學系統的影響作了初步研究,要知道,在計算機領域里,新技術發展的速度往往會突破最大膽的設想和預測,在這個領域里人們常說,我們唯一能夠正確預測的是:我們的預測一定能夠被實際的發展所突破。所以,面對網絡新技術鋪天蓋地的到來,研究網絡新技術對教學系統的影響就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相信會對當前乃至今后的教育改革、教育決策起到一定的幫助作用。

參考文獻:

[1]司存瑞.試論網絡時代的教育和教師[J].陜西教育學院學報,2000,5,第16 卷第2 期:5-7.

[2]李士杰.多媒體遠程職業教育的教學特點與模式[J].職業技術教育,2000,28:4-6.

篇3

關鍵詞:計算機 網絡安全 新技術

中圖分類號:TP393.0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9416(2014)05-0191-01

1 引言

計算機技術的普及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是因為目前的計算機網絡中形式的多樣化、客戶端分布不平衡以及網絡的開放性和互聯性的特性,使得目前的網絡會受到一些非法的組織以及個人的惡意攻擊以及破壞,因此計算機網絡安全以及信息的保密性成為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強化計算機網絡安全,成為目前計算機網絡技術的重大問題。現在的企業的信息以及經營,也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越來越依賴網絡,其中存在著巨大的企業資料以及信息,如果計算機網絡出現了漏洞,會造成信息的丟失、延遲,或者被不法分子惡意的破壞、篡改、會為企業的經營帶來巨大的損失。對于政府來說,網絡的安全就會有更大的現實意義,關系到一個國家安全以及利益。

2 計算機網絡安全概述

計算機網絡安全的含義,所謂的計算機安全是指通過建立和采取的的技術以及管理來保護數據的安全,通過對計算機的軟硬件的保護,確保資料穩定,不會因為偶然或者惡意行為而丟失、破壞或者泄露。相對的計算機網絡安全的定義為通過對計算機網絡中的軟硬件以及數據的保護,確保網絡中的數據的安全、完整、保護,保證信息的安全。而實際應用中關于計算機網絡安全的定義會因為使用環境不同而不同。對于我們普通的使用者,更加關注的的計算機網絡安全更重要的是對個人的隱私以及機密在網絡環境中的安全,避免遭到惡意泄露。對于網絡運營商,關注的不但有客戶在使用網絡時的安全,更重要的是考慮怎樣面對一些突發事件,例如自然災害、戰爭等對于網絡安全帶來的巨大影響。

3 信息加密技術的新發展及其在計算機網絡安全中的應用

計算機加密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的計算機網絡安全技術,得到了巨大發展,逐漸發展出了對稱以及非對稱加密技術,目前正在發展更加有效地加密技術。目前出現了數字簽名技術、信息隱藏技術以及量子加密技術,為計算機網絡安全提供了新的方法。

3.1 數字加密技術

3.1.1 數字簽名技術

數字簽名技術室對非對稱加密技術的改進,能夠保證信息交易業務的安全,主要應用在保證電子商務安全以及公司局域網的安全。目前的電子商務主要是利用RSA加密技術以及SSL協議確保交易的安全。通過數字簽名技術能夠保證信息發送向唯一的地址,所以通過數字簽名簽名技術只有通過私人秘鑰才能完成,所以不能復制,只要開始交易,就會留下能以否認的記錄信息。通過數字簽名技術可以確保電子商務的安全,客戶能夠放心的進行電子商務操作。

3.1.2 信息隱藏技術

信息以藏技術是在信息加密技術上的改進,基本的原理是利用隱蔽算法將信息嵌入隱蔽載體中,然后通過使用原始的隱蔽載體和秘鑰完成信息的提取,將隱蔽的信息變為能夠閱讀的信息。這種加密算法經常應用在局域網中,在局域網的信息傳播中,通常是將信息在各個部門統一傳播,但是會隱藏一些僅僅發送給個人的信息,而這些個人可以使用秘要完成信息的閱讀。通過這樣的信息加密技術,具有很高的的實效性,出去了由于二次信息加密以及傳輸帶來的風險,除此之外由于隱藏的信息不易檢測,可以具有更高的安全性。

3.1.3 用戶加密技術

在網絡發達的時代,用戶加密技術是最基本常見的技術,作為administrator的用戶來講,在用戶設置面板就會見到,密碼設置以及改制是非常簡單而且易懂的。作為Administrator,可以行使的權利是超級多的。切換User可以使你在計算機中的多重利用,節省資源又便利。

3.2 防火墻技術

防火墻技術雖然面臨著最近幾年跟中網絡新技術的沖擊,但是因為自身的特點及不斷對自身技術的完善,依然是網絡安全中最用價值的技術??梢苑譃檐浖?、硬件以及芯片級的防火墻技術。

3.2.1 軟件防火墻技術

軟件防火墻技術需要在特定的計算機上運行,越要利用客戶已經安裝的計算機系統為操作的基礎,這樣一臺特定的計算機可以定義為整個網絡防火墻,可以叫做“個人防火墻”。軟件防火墻需要其他的軟件運行一樣,經過在計算機上的安裝才能完成功能。有時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完成對軟件防火墻的操作。

3.2.2 硬件防火墻

硬件防火墻需要一定的硬件平臺作為運行的基礎。目前經常使用的硬件防火墻都是一種PC結構的框架,所以僅從這一點上來看,與我們家庭中使用的計算機沒有什么不同。通過在這樣的一種PC框架上完成一些講過了剪裁或者簡化的操作系統,完成對計算機網絡的安全保護。但是目前這種安全技術仍然需要其他的內核作為操作基礎,所以會多少的受到操作系統本身的限制。

3.2.3 芯片級防火墻

芯片級防火墻是一種以專用的硬件作為基礎,不需要專門的操作系統的支持。專用的芯片因為自身特點,具有更快地的工作速度,更高的處理能力,以及更加效率的性能。目前經常使用的芯片級防火墻由于還是比較少的,所以防火墻本身會有一定的漏洞,會有一些漏洞,而且價格比較高,需要更加進一步的發展。

4 結語

隨著電子商務、遠程教學、企業辦公等越來越多的進入人們的生活,人類現在的生活的各個方面都與計算機以及網絡息息相關。努力提升網絡的安全,發展能夠在現代化的應用環境下,更加合理高效的保證計算機網絡安全的技術已經顯得更加重要。也只有在確保了計算機網絡的安全后,才能更大可能發揮網絡信息時代的特點,真正進入人們的生活的每個細節,為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做更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徐安平.計算機網絡安全管理技術的開發和應用[J].中國新技術新產品,2011,(04).

[2]謝藥.網絡時代計算機網絡安全管理技術與應用[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13,(14).

[3]倪亞會.談計算機網絡安全管理的一些技術與方法[J].計算機光盤軟件與應用,2012,(01).

篇4

關鍵詞:網絡媒體;數字技術;新聞傳播

人們按照傳播媒介方式的不同把紙媒介的傳統報紙、電波媒介的廣播、基于電視圖像傳播的電視分別稱為第一、第二和第三媒體,互聯網囊括了傳統媒體的一切表現形態,同時又具備了許多傳統媒體不具備的特點,如電子郵件、電子商務等重要功能,廣義上講,因特網并非僅有傳播信息的媒體功能,但人們對因特網使用最多的功能是通過網絡獲取新聞和各種信息。所以,狹義上說,人們把因特網成為“第四媒體”。

國際互聯網絡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地域政治、地域經濟、地域文化的概念,形成了虛擬的以信息為中心的跨國界、跨文化、跨語言的全新空間?;ヂ摼W上信息的極大豐富、迅速及時、無邊無際、交互往來、多媒體等特點對傳統的報紙、廣播和電視形成了極大的挑戰。這一新的傳播媒體正以無可想象的空間使傳播領域發生著革命性的變化,使得我們長期以來一直使用的新聞的采訪、新聞的寫作、新聞的制作和新聞的傳播等等在方式方法上通通有了根本的不同。

1 新聞采訪手段的變革

目前,新聞記者采訪的主要手段是面對面的訪談和電話采訪,網上采訪(如電子郵件等)還只是輔助手段。據調查,使用頻率最高的采訪手段是面對面采訪(61%),其次是電話(22%),電子郵件目前僅名列第三(13%)。但是調查也表明,在過去兩三年里,將電子郵件作為采訪渠道的人數有了急劇的增長。在網絡上的視頻技術、數字技術發展起來的今天,新聞記者通過網絡對地球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通過視頻進行面對面的采訪已經變得在通常不過的事情。網絡采訪(即電子郵件書面采訪、視頻面對面采訪等)最終將成為媒介工作者日常新聞報道的主要采訪手段。這種采訪手段將大大擴展新聞記者的采訪范圍,大大減少采訪所需的時間、人力和費用,大大提高新聞報道的時效。

2 新聞的寫作方式的變革

在電腦文字處理系統、多媒體和互聯網絡等新技術、新媒介的廣泛普及和沖擊下,大眾傳播媒介的新聞寫作方式、特別是報紙等印刷媒介的寫作方式將逐步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以文字新聞寫作方式為主將逐步轉變為以多媒體新聞寫作方式為主。

迄今為止,報紙等印刷媒介的新聞報道與寫作方式是以文字為主。但是,在新聞報道中,文字報道同廣播報道、電視報道相比,又有很多弱點,一是不如廣播、電視報道生動、形象;二是在報道新聞事件時不如圖像報道立體。單一的文字寫作報道方式迫使記者在報道紛繁復雜的新聞事件時要做線性的描述及抽象的概括、主觀的形容,這就在報道新聞事件時難免與客觀真實有差距。

多媒體和超文本技術給印刷媒介“避短”帶來了機會。在網絡和多媒體的條件下,隨著各種智能、易用軟件的不斷推出,報紙記者除了可以用文字來進行新聞報道與寫作外,對于聲音、圖畫、照片乃至三維動畫、影像等多媒體表現形式的使用也越來越容易。記者可以通過超文本結構,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既有聲有色、聲情并茂、圖文并茂,又全方位地、客觀地報道新聞事件。

電腦網絡編輯系統主要是靠媒介的內部網絡來實現的。記者、編輯和媒介內部各部門、各級領導的電腦相互聯網,使得編輯工作變得無紙化、高效化、高質化。傳統的新聞編輯方式,,都以線性編輯為主,記者和編輯對所采集的大量新聞素材(分別包括文字、圖片、聲音、影像)進行整理,從中選出新聞報道所需要并能容納的片斷,按先后順序組合成新聞成品的工作方式。傳統的線性新聞編輯方式同傳統的線性新聞寫作、報道方式一樣,受到印刷術和模擬式電子傳播技術的限制,使得編輯過程十分復雜,新聞成品中的任何一次內容改動,都可能引起全部內容的線性重組;新聞成品的容量受到線性結構的嚴重限制;模擬信號的多次復制和長期保存都會不斷降低信息傳播的質量。以數字式多媒體編輯設備和技術為基礎的非線性編輯方式,完全突破了傳統的編輯方式和觀念,它可以隨意提取任何文本,可以把任何一段子文字文本、圖畫文本、聲音文本和影像文本等編入任何主文檔(文字報道、廣播報道或影視報道等),可以根據需要任意調整子文本的長度,可以在報道新聞的過程中進行編輯部與新聞事件現場、中央臺與地方臺之間的實時溝通和編輯,可以無限復制和長期保存新聞信息而同時保證信息傳播的質量。

4 新聞傳播方式的變革

傳統媒體的傳播是單向的,傳播者制作信息,受眾通過媒體被動地接受信息。傳媒本身很難及時、全面、有效地了解受眾的反饋信息,傳播效果較難把握。而第四媒體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打破了傳播者與受眾之間的界限。媒體進入互聯網絡后,將新聞傳播過程中的單向傳播及有限的雙向交流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受眾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者,任何個人或組織都可以在網絡上新聞或信息,受眾也可以及時地向媒體反饋自己的意見或建議,也可以就某一話題大家開展討論,發表觀點。這不僅僅是雙向交流,而且是多向的互相交流新聞信息。

5 關于傳統媒介中“守門人”地位的變化

篇5

關鍵詞:成才;互聯網;新技術;教學改革;現狀研究

網絡新技術是指隨著互聯網的發展最新出現的技術手段。近年來,網絡新技術的普及和應用極大改變了人們的生活,也改變了大學教師的工作方式。他們用電子信箱和即時通訊工具傳遞信息,建設課程網站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學習,一些思想前衛、較早接受新技術的教師已經開始運用博客、微博、微信等各種網絡社交媒體重新進行教學設計,增加與學生的互動和交流,在新的學習環境中更好地幫助學生成才。

一、可在教學中應用的網絡新技術分析

(1)課程網站。網站是指在互聯網上根據一定的規則,使用HTML等工具制作的用于展示特定內容的相關網頁的集合。網站是一種方便的工具,人們可以通過網站來自己想要公開的資訊,受眾通過網頁瀏覽器來訪問網站,獲取自己需要的資訊。課程網站是最早應用在高校教學的網絡新技術,具有信息迅速、廣泛的特征,是教師課程內容網絡傳播的基本工具。

(2)即時通訊軟件。即時通訊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即時交流消息的終端服務,允許兩人或多人使用網絡即時傳遞文字訊息、語音與視頻交流。飛信、QQ、阿里旺旺、微信等都是國內較為成熟的即時通訊軟件,使用人群龐大。年輕人使用即時通訊軟件的頻率甚至高于電子郵件和手機,這為教學中的應用創造了基礎條件。

(3)社交網站。社交網站也叫社會性網絡,是基于社會網絡關系系統思想的網站,旨在幫助人們建立社會性網絡的互聯網應用服務。通過社交網站人們可以與朋友保持更加直接的聯系,擴大交際圈,方便地共享信息資源。國內的社交網站和服務以人人網、新浪微博為代表。在社交網站上,每一個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同時也是信息者,網站上的每一條信息都由用戶直接參與生產,每一個人都是社交網絡的一個頻道,都是一個向外傳播的自媒體。社交網站為大學教學中以課程為核心的信息傳播和話題討論提供了可能。

(4)云計算。云計算是通過使計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計算機上,而非本地計算機或遠程服務器中的一種模式。目前與普通用戶息息相關的、應用較為廣泛的是云計算中的云存儲技術。網絡用戶可以把文件存儲在云服務器上,而不必放進本地硬盤或其他存儲設備,只要在接入互聯網的環境中就能隨時調用和查看云中的文件,并且能夠方便地與外界分享。互聯網上提供云存儲服務的運營商越來越多,像360、百度甚至提供2TB以上的免費云存儲空間,這為高校教學中大型文件的共享和傳遞創造了條件。

二、網絡新技術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1)課程網站。大學課程專題網站一般采用靜態網頁的方式構建,一般包括課程簡介、教學講義和課件下載、課程教學視頻在線播放等功能,各類國家級、省級精品課程均采取建設課程網站的方式參與教學。課程網站以提供信息為主,與學生的互動渠道較為單一,一般采用搭建論壇的方式,個別網站可以讓學生在線答題、測驗、與教師實時互動,在引導學生在線學習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課程網站是展示高校課程網絡資源的窗口,是學生獲取學習信息的重要渠道,在課程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即時通訊軟件。即時通訊網站已經成為高校學生管理和課程教學中不可或缺的環節。幾乎在每個學校都存在各種各樣的“群”,這種虛擬的“群”可能是一個班級、一個學院,或者以一門課程、一個教師的名義建立。無論是QQ群還是微信群,都起到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充分信息交流的作用。這種溝通方式成本低廉,隨時隨地,“群”內成員平等溝通,容易形成良好的討論氛圍,對于深化和拓展教學內容大有裨益。

(3)社交網站。新浪微博、人人網、QQ空間等社交網站為高校教師與學生搭建了全新的網絡信息溝通平臺,實現“教”與“學”的無障礙雙向交流。目前高校中采用社交網站作為教學工具的大多為年輕教師,他們通過創建人人網課程專用賬號、建立新浪微博和QQ空間的方式將學生匯聚在一起,形成松散的網絡課堂,定時有關課堂的教學內容、行業動態以及與課堂相關的拓展資料,吸引學生瀏覽和參與互動。社交網站具有自由、平等的特征,更容易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4)云計算。云計算,尤其是云存儲的發展將給高校教學帶來無比豐富的教學資源和便捷的信息分享方式。為避免將數據存放在個人計算機上可能造成的數據丟失問題,越來越多的高校教師開始采用云存儲服務來備份保存自己的教學資料,同時教師也把云存儲當作其他網絡新技術的有益補充,用來給學生共享圖片、文檔、視頻等課程資料,與其他教師交換教學資源等等。未來云計算將在更多方面改變高校的教學模式。

三、網絡新技術在高校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網絡新技術條件下教師的觀念和角色轉換。傳統的教學中,語言表達清晰、生動是對教師最基本的要求,現代教育技術逐步推廣以后,教師輔助計算機、投影等技術手段向學生傳遞教學內容,教學效果大大提升。計算機及網絡新技術普及又對教師對教育技術的學習和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須善于利用新技術,以學生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展示學習材料,以最能增加教學效果的方式進行師生互動。網絡新技術的應用同時要求教師由知識傳播者變為學習指導者,對教師的專業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代的大學生可以通過網絡獲得大量的知識,但也容易面對龐大的信息資源感到無所適從,無法取舍,或被錯誤信息引入歧途。因此,網絡新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更需要教師的指導,教師要為學生營造一個開放的、民主的學習環境,努力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幫助其運用恰當的方式深入學習內容。

(2)網絡新技術條件下的學習策略。傳統教育講授的是知識,而網絡時代中知識只是一種運用方便的技術手段就可以獲取的信息,教育的功能主要應表現在促進信息的共享與增值,引導每個學生在某一個領域和課題深入鉆研,創造性完成整個學習過程。利用網絡新技術進行教學,各種教學形式都可以通過互聯網來實現。教師會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參與教學互動,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個性差異能夠得到充分展示。課堂也不再僅僅局限于一間物理意義上的教室,教學資源可以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共享,使教學效率得到極大的提高。

(3)教學內容的革新策略。網絡把文本、圖像、聲音、視頻等多媒體信息整合在一起,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使教學內容中涉及的事物、現象、過程,能更逼真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的多種感官都參與認知和學習,實現了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同時,網絡教育資源的豐富和共享是任何文字教材不可比擬的,這對素質教育的推廣將產生重大的推動作用。為適應這一變革,傳統的教學內容也要相應調整和革新。

網絡新技術對教學內容的時效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教學內容比較單一、滯后,基于新技術的教學內容必須緊跟社會步伐,吸收最新的資訊。此外,網絡新技術提升了教學內容的交互性。通過交互,學生能提高學習的質量與效率,教師能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方式和計劃,更好地幫助學生成才。

參考文獻:

[1]司存瑞,蘇秋萍,黃希敏.網絡新技術對教學系統的影響研究[J].

陜西教育,2012(12).

[2]洪巖,董虎.社交網站對高校兩課教育教學的影響[J].教育與職

業,2013(36).

篇6

關鍵詞: 網絡信息安全; 計算機; APT; 安全防御; 惡意威脅

中圖分類號: TN711?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373X(2015)21?0100?05

Threat to network information security and study on new defense

technologies in power grid enterprises

LONG Zhenyue1, 2, QIAN Yang1, 2, ZOU Hong1, 2, CHEN Ruizhong1, 2

(1. Key Laboratory of Information Testing,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Co., Ltd., Guangzhou 510000, China;

2. Information Center,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Guangzhou 5100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ization of the power grid enterprises, automatic power grid operation and intelligent electrical equipment, the information security has become more important. For the serious situation of network information security, the new?type defense technologies are studied, which are consisted of 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 (APT) protection technology and vulnerability scanning technology. Combining with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se technologies, the strategy of defense effectiveness analysis based on the minimum attack cost is proposed, which can compute the defense capability of the network.

Keywords: network information security; computer; APT; safety defense; malicious threat

0 引 言

隨著電網企業管理信息化、電網運行自動化、電力設備智能化的不斷發展,電網企業信息安全愈發重要。信息化已成為電力企業工作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各類工作對網絡的高度依賴,各類信息以結構化、非結構化的方式儲存并流轉于網絡當中,一旦信息網絡被攻破,則往往導致服務中斷、信息泄漏、甚至指令錯誤等事件,嚴重威脅生產和運行的安全。因此,保障網絡信息安全就是保護電網企業的運行安全,保障網絡安全是電網企業的重要職責[1]。

目前的網絡信息安全形勢依然嚴峻,近年來,業務從單系統到跨系統,網絡從零星分散到大型化、復雜化,單純的信息安全防護技術和手段已經不能滿足企業安全防護的需要,應針對性地研究具有縱深防御特點的安全防護體系,以信息安全保障為核心,以信息安全攻防技術為基礎,了解信息安全攻防新技術,從傳統的“知防不知攻”的被動防御向“知攻知防”的縱深積極防御轉變,建立全面的信息安全防護體系。

1 概 述

從廣義層面而言,網絡信息安全指的是保障網絡信息的機密性、完整性以及有效性,涉及這部分的相關網絡理論以及技術都是網絡信息安全的內容。從狹義層面而言,網絡信息安全指的是網絡信息的安全,主要包括網絡軟硬件及系統數據安全[2]。網絡信息安全需要保證當網絡受到惡意破壞或信息泄露時,網絡系統可以持續正常運行,為企業提供所需的服務。

通過對我國某電網企業及其下轄電力單位的調研,以及對近5年電力信息資產信息安全類測評結果的統計得知,電網企業現存的網絡安全情況主要分為以下3類:網絡安全風險與漏洞弱點事件、數據安全風險與漏洞弱點事件、管理類安全風險與漏洞弱點事件。整體上看,電網企業的信息安全問題仍不容樂觀,近年來隨著網絡的復雜化,攻擊的新型化和專業化,網絡安全防護的情況亟待加強??傮w而言,首先要加強并提升網絡、應用等方面安全水平,保證信息源頭的安全情況;其次加強管理類安全,特別是人員管理、運維管理等方面;最后研究分析最新攻防技術的特點,結合電網實際現狀,構建適用于現有網絡環境與架構的信息安全縱深防御體系。

本文主要針對第三點展開論述,研究包括高級持續威脅(APT)防護技術、漏洞掃描技術等新型的攻擊及其防護技術,提取在復雜網絡系統中的防御共同點,并給出一類策略用于分析網絡信息安全防御的有效性。

2 信息安全的攻防新技術

電網企業所依賴的信息安全隔離與防御技術主要包括數據加密技術、安全隔離技術、入侵檢測技術、訪問控制技術等。一方面,通過調研與統計分析。目前電網的信息安全建設主要以防止外部攻擊,通過區域劃分、防火墻、反向、入侵檢測等手段對外部攻擊進行防御,對內部的防御手段往往滯后,電網內部應用仍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風險與漏洞弱點。如果一道防線失效,惡意的攻擊者可能通過以內部網絡為跳板威脅電網企業的安全;另一方面,電網企業中目前使用的防御技術一般是孤立的,未形成關聯性防御,而目前新型的攻擊往往會結合多個漏洞,甚至是多個0day漏洞進行組合攻擊,使得攻擊的隱蔽性、偽裝性都較強。因此,要構建信息安全防御體系,僅憑某單一的防護措施或技術無法滿足企業的安全要求,只有構建完整的信息安全防護屏障,才能為企業提供足夠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經過分析,目前針對電網企業的新型攻防技術有如下幾類:

2.1 高級持續威脅攻擊與防護技術

高級持續威脅(APT)是針對某一項有價值目標而開展的持續性攻擊,攻擊過程會使用一切能被利用的手段,包括社會工程學攻擊、0day漏洞攻擊等,當各攻擊點形成持續攻擊鏈后,最終達到攻擊目的。典型的APT攻擊案例如伊朗核電項目被“震網(Stuxnet)”蠕蟲病毒攻擊,通過攻擊工業用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導致伊朗近[15]的核能離心機損壞。

根據APT攻擊的特性,企業可以從防范釣魚攻擊、識別郵件中的惡意代碼、識別主機上的惡意代碼、監測網絡數據滲出等多個環節進行檢測,主要涉及以下幾類新型技術。

2.1.1 基于沙箱的惡意代碼檢測技術

惡意代碼檢測中最具挑戰性的是檢測利用0day漏洞的惡意代碼,傳統的基于特征碼的惡意代碼檢測技術無法應對0day攻擊。目前最新的技術是通過沙箱技術,構造模擬的程序執行環境,讓可疑文件在模擬環境中運行,通過軟件所表現的外在行為判定是否是惡意代碼。

2.1.2 基于異常的流量檢測技術

傳統的入侵檢測系統IDS都是基于特征(簽名)的深度包檢測(DPI)分析,部分會采用到簡單深度流檢測(DFI)技術。面對新型威脅,基于DFI技術的應用需要進一步深化。基于異常的流量檢測技術,是通過建立流量行為輪廓和學習模型來識別流量異常,進而識別0day攻擊、C&C通信以及信息滲出等惡意行為。

2.1.3 全包捕獲與分析技術

由于APT攻擊的隱蔽性與持續性,當攻擊行為被發現時往往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因此需要考慮如何分析信息系統遭受的損失,利用全包捕獲及分析技術(FPI),借助海量存儲空間和大數據分析(BDA)方法,FPI能夠抓取網絡定場合下的全量數據報文并存儲,便于后續的歷史分析或者準實時分析。

2.2 漏洞掃描技術

漏洞掃描技術是一種新型的、靜態的安全檢測技術,攻防雙方都會利用它盡量多地獲取信息。一方面,攻擊者利用它可以找到網絡中潛在的漏洞;另一方面,防御者利用它能夠及時發現企業或單位網絡系統中隱藏的安全漏洞。以被掃描對象分類,漏洞掃描主要可分為基于網絡與基于主機的安全漏洞掃描技術。

2.2.1 基于網絡的安全漏洞掃描技術

基于網絡的安全漏洞掃描技術通過網絡掃描網絡設備、主機或系統中的安全漏洞與脆弱點。例如,通過掃描的方式獲知OpenSSL心臟出血漏洞是否存在。基于網絡的安全漏洞掃描技術的優點包括:易操作性,掃描在執行過程中,無需目標網絡或系統主機Root管理員的參與;維護簡便,若目標網絡中的設備有調整或變化,只要網絡是連通的,就可以執行掃描任務。但是基于網絡的掃描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掃描無法直接訪問目標網絡或系統主機上的文件系統;其次,掃描活動不能突破網絡防火墻[3]。

2.2.2 基于主機的安全漏洞掃描技術

基于主機的安全漏洞掃描技術是通過以系統管理員權限登錄目標主機,記錄網絡或系統配置、規則等重要項目參數,通過獲取的信息與標準的系統安全配置庫進行比對,最終獲知系統的安全漏洞與風險。

基于主機的安全漏洞掃描技術的優點包括:可使用的規則多,掃描結果精準度高;網絡流量負載較小,不易被發現。該技術也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基于主機的安全漏洞掃描軟件或工具的價格昂貴;其次,基于主機的安全漏洞掃描軟件或工具首次部署的工作周期較長。

3 基于最小攻擊代價的網絡防御有效性分析策略

惡意攻擊總是以某一目標為導向,惡意攻擊者為了達到目標會選擇各種有效的手法對網絡進行攻擊。在復雜網絡環境下,如果可以盡可能大地提高惡意攻擊者的攻擊代價,則對應能達到提高有效防御的能力?;谶@個假設,這里展示一種在復雜網絡環境下分析攻擊有效性的策略,并依此計算從非安全區到目標區是否存在足夠小的攻擊代價,讓惡意攻擊可以獲取目標。如果存在,則可以被惡意攻擊利用的路徑將被計算出來;如果不存在,則證明從非安全區到目標區的安全防御能力是可以接受的。

以二元組的形式描述網絡拓撲圖[4][C,]其中節點是網絡中的各類設備,邊表示設備間的關聯關系。假設非安全區域為[Z,]目標區域為[D。]在網絡中,攻擊者如果能達到目標,必然至少存在一條從非安全區節點到目標節點[d]的通路[p,]且這條通路上的攻擊代價小于值[w。]其中,攻擊代價指攻擊者能夠利用攻擊工具、系統缺陷、脆弱性等信息,實現其對目標的入侵行為所付出的代價。直觀地,由于攻擊行為往往會因遇到安全設備和安全策略的阻攔,而導致其成功實現其攻擊目的的時間、精力甚至資金成本提高,攻擊者為達到其攻擊目標所付出的所有的行為成本即攻擊代價。

在圖[G]中,每一個節點[v]具有輸入權限[q]和獲利權限[q](如表1所示)、本身的防護能力[pr]以及風險漏洞數L(L≥0)。攻擊者能力是指攻擊者通過輸入權限[q,]通過任意攻擊手段,在節點[v]上所能獲取的最高權限值(獲利權限)[q′。]直觀地,輸入權限代表攻擊者在對某節點進行攻擊前所擁有的權限,如Web服務器一般均具有匿名訪問權限;獲利權限代表攻擊者最終可以利用的系統權限。

最短攻擊路徑是從非安全區域[Z]中任意節點[z]到目標節點[d]所有攻擊路徑中,防護成功率最低的[Pr]所對應的路徑。最短攻擊路徑所對應耗費的攻擊代價為最小攻擊代價[4],也是該網絡的防護能力有效性分值。

攻擊代價閾值:一旦攻擊者付出的攻擊代價超過其預期,攻擊者很大程度上將會停止使得攻擊代價超限的某一攻擊行為,轉而專注于攻擊代價較小的其他攻擊路徑。攻擊代價閾值即攻擊者為達到目標可接受的最大攻擊代價。如果防護能力有效性分值小于攻擊代價閾值,則說明攻擊目標可以達到。

攻擊代價閾值一般可以通過人工方式指定,本文采用德爾斐法,也被稱為專家咨詢法的方式來確定。經過專家分析和評判,將攻擊代價閾值設定為[t,]當攻擊路徑防護能力小于[t]即認為攻擊者會完成攻擊行為并能成功實施攻擊行為。

4 網絡防御有效性分析應用

假設在電網企業復雜網絡環境場景下存在一類新型的APT攻擊,網絡中使用兩種策略A,B進行攻擊防御。策略A采用了現有的隔離與防御技術,策略B是在現有基礎上增加應用了APT防御技術。計算兩類策略下的最小攻擊代價,并進而對APT防護效果進行分析。

4.1 策略選取

4.1.1 策略A

圖1為一個簡化的復雜網絡環境實例拓撲,其中DMZ區部署的Web服務器為內、外網用戶提供Web服務,電網地市局局域網的內部用戶不允許與外網直接連接,限網。各安全域之間具體訪問控制策略如下:

(1) 只允許地市局局域網用戶訪問DMZ區Host2(H2)上的IIS Web服務和Host3(H3)上的Tomcat服務;

(2) DMZ 區的H2 允許訪問H3上的Tomcat服務和IDC區Host4(H4)上的Oracle DB服務;

(3) 禁止H2和H3訪問Domino服務器Host5(H5);

(4) H5允許訪問DMZ的H2和H3及IDC區的H4。

4.2 效果分析

通過上述計算結果表明,在應用策略A與B情況下,局域網用戶到DMZ區域目標主機存在的攻擊路徑的防護有效性分值分別是(0.3,0.3,0.51)與(0.93, 0.93,0.979)。在策略A的情況下,通過DMZ區的H2為跳板,攻擊IDC的目標主機H4,最短攻擊路徑的防護有效性分值只有0.51,說明局域網內的攻擊者能在花費較小代價的情況下,輕易地獲取內網DMZ或IDC服務器的系統權限,從而造成較大的危害。而增加APT防護設備之后,通過DMZ區的H2為跳板,攻擊IDC的目標主機H4,防護有效性分值提升為0.979,其他攻擊路徑的防護有效性也有明顯提高。

策略A與策略B的對比結果表明,在DMZ區域有APT防護技術情況下,網絡環境下整體的隔離與防御能力得到了明顯提升,從而驗證了隔離與防御新技術的防護效果。

5 結 語

在新形勢、新技術下,我國電網企業網絡信息安全仍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應當高度重視網絡信息安全工作,不斷發展完善信息安全防御新技術,改善網絡信息安全的水平。單純使用某種防御技術,往往已無法應對快速變化的安全防御需求,只有綜合運用各種新型的攻防技術,分析其關聯結果,并通過網內、網間各類安全設備、安全措施的互相配合,才能最終建立健全網絡信息安全防范體系,最大限度減少惡意入侵的威脅,保障企業應用的安全、穩定運行。

參考文獻

[1] 高子坤,楊海洲,王江濤.計算機網絡信息安全及防護策略分析[J].科技研究,2014,11(2):155?157.

[2] 彭曉明.應對飛速發展的計算機網絡的安全技術探索[J].硅谷,2014,15(11):86?87.

[3] 范海峰.基于漏洞掃描技術的網絡安全評估方法研究[J].網絡安全技術與應用,2012,8(6):9?11.

[4] 吳迪,馮登國,連一峰,等.一種給定脆弱性環境下的安全措施效用評估模型[J].軟件學報,2012,23(7):1880?1898.

篇7

一、小學傳統學科教學方式、方法的優勢與不足

以前的教學模式基本是以教師為中心。這種模式的優點是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便于教師組織、監控整個教學活動進程,便于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因而有利于系統的科學知識的傳授,并能充分考慮情感因素在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弊端是完全由教師主宰課堂,忽視學生的認知主體作用,不利于具有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創造型人材的成長。

二、多媒體教育技術下的教學方法的優勢與不足

多媒體課件特有的大信息量、大容量的特點,能增加課堂教學容量,優化教學結構,突破空間限制,節約教學時間,擴大學生知識視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但是單一使用或使用不當也有弊端,如備課費時費力;操作比較機械;不便教師的臨場發揮;不利于教師教學基本功的全面提高和個人特長的全面展示;某種程度上阻塞了學生的想象空間,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過于注重形式,容易喧賓奪主,影響對教學內容本身的學習和消化等。

三、網絡新教育技術的優勢與不足

現代網絡信息技術與各學科教學的有機結合,能為學生創造一個積極能動的自主學習、自我反思的心理體驗過程。首先,網絡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方式靈活,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其次,教學內容呈現多層次與多樣性,有利于因材施教并實現學習的個性化;再次,提供大量教學資源,動靜結合的文本、圖形、圖像、動畫、視頻和音頻信息,為學生創設豐富多彩、聲情并茂的信息情景,并且還能多角度、多形式、多方面地表現同一事物的多個側面,有助于促進學生左右腦功能的協調發展,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直覺思維和創造思維。

信息技術的應用拓展了教育的時空界限,為學生提供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信息資源,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學習內容,提高了教育資源的傳播速率和教育的效能。但也存在不足:中小學生德育為先的教育目標不能很好地體現,對學生元認知水平也要求較高;缺乏有效管理會導致學習效率較低,在系統性和操作性較強的知識學習上缺乏優勢;缺乏情感交流等。

四、網絡新技術對學科教學方式的影響

1.教育觀念的變化

在現代教育認知規律的影響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注重知識自主建構過程的理念得到了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認同。

2.教學組織形式和教學手段的變化

從傳統、單一的以學校教育為主要途徑、以班級授課制為主的教學形式向多元的組織形式轉變。

3.教師職能的變化

教師根據網絡媒體的特點重新考慮、設計教學活動,而不是直接把傳統教學活動搬上課堂。

4.師生關系的變化

教師變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學生學習的幫助者、課堂教學的引導者、過程實施的促進者。

5.教學方式的轉變

轉變之一是教學設計以實現教學內容呈現方式多樣化為主;轉變之二是創設支持學生學習的環境;轉變之三是實現協作學習。學生們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一起討論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學習群體并成為其中一員。在這樣的群體中,共同考察各種觀點、假設等,進行協商和辯論,整個學習群體共同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轉變之四,多樣化解決問題;教學方式轉變策略之五——靈活選擇評價方式。評價主體多元,可分為教師、學生、家長、同學;評價方式多樣,在體現評價的指導性、尊重性、激勵性原則下,可由書面考試、口試、課堂觀察、課后訪談、作業分析、建立學生成長記錄袋、實施口頭評價等方式組成。

五、網絡新技術對學科教學方式轉變的意義

時代的進步要求我們必須對教學方式進行轉變。不與時俱進就無法適應新課程的理念:新課程改變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強調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使獲得知識與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生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改變課程內容繁、難、窄、舊和偏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包括信息技術在內的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改變過分強化評價的甄別與選拔的功能和評價內容、方式單一 的現狀,建立多樣化的評價內容、方式,促進學生發展、教師提高,能有效改進教學實踐的評價體系。因此,不進行教學方式的轉變,必將被淘汰。

篇8

P鍵詞:關系管理能力;利用式合作創新;網絡中心度

一、 引言

本文整合網絡社會資本理論和創新搜尋理論,構建關系管理能力、利用式合作創新的關系模型,以期在三方面做出貢獻:一是深入研究關系管理能力的內涵和發起能力、交流能力和協調能力三個維度的分類;二是目前學者研究探討關系管理能力對利用式合作創新的影響機制較少,本文重點研究探討關系管理能力與利用式合作創新的理論關系;三是揭示在不同的網絡中心度情境下,在關系管理能力對利用式合作創新的影響中產生的不同作用。

二、 理論與假設

1. 關系管理能力是利用式合作創新的重要影響因素。

關系管理能力也被稱為聯盟能力、關系能力、協同能力、網絡能力等(Dyer & Hatch,2006),指根據外界環境變化(Gulati,1995),發展、管理、利用和協調外部各層次網絡關系(Ritter & Gemunden,2003),以獲得相關資源要素、引導創新網絡變化的能力(邢小強和仝允桓,2007)。關系管理能力決定了企業角色、發展(Ritter & Gemunden,2003),對其參與創新網絡的創新行為、過程以及創新結果狀態具有重要影響(Collis,1994;Hagedoorn et al.,2006)。在創新網絡中通過關系管理能力,可以在吸收、積累、內化和應用外部成員企業知識的過程中激蕩出新創意和想法,進而激發合作創新方式(Henderson,1993)。已有的研究較多是從資源觀、知識觀的角度,從網絡結構等因素(Capaldo,2007)探討關系管理能力如何影響影響創新。

學者們最早從20世紀90年代就逐步研究關系管理能力。Moller和Halinen(1999)最初將關系管理能力視為單維度的概念,定位關系管理能力為組織與組織間單一的關系。以后學者們對關系管理能力的研究越來越深入,將關系管理能力劃分為多維度。在蕭維嘉(2012)等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將關系管理能力劃分為發起能力、交流能力和協調能力三個維度。發起能力指建立網絡關系的能力,即企業尋找、選擇網絡合作伙伴,積極與潛在的同行企業、高?;蚩蒲性核?、客戶、供應商等建立合作關系。交流能力指企業與網絡合作伙伴企業之間在技術、信息、人員、資本等多方面進行交流的能力。協調能力指構建與利用創新合作規則和解決沖突的機制,確保企業與企業間保持一致的行為,促使合作創新行為順利開展的能力。

2. 研究假設。

(1)關系管理能力和利用式合作創新。

①發起能力對利用式合作創新的影響:發起能力使企業在自身和網絡合作伙伴基礎上,提高和拓展企業技術、范式,利用已有的資源或機會,開發新技術或新產品(Lee & lee,2003)。發起能力強的企業可以挑選適合的網絡合作伙伴成員,獲得、利用基于自身和網絡合作伙伴的資源,從而擁有關系租金(Lavie,2004),促進利用式創新。

假設1:企業的發起能力與其利用式合作創新正相關。

②交流能力對利用式合作創新的影響:企業交流能力越強,越能提高相互溝通的頻率,增強利用企業已有資源、技術的效率。隨著交流能力的增強,企業將與網絡合作伙伴間的溝通形成慣例,導致企業在已有資源和技術基礎上進行微調的利用式合作創新。通過溝通慣例獲得的資源使得企業更加注重使用原有信息。如果交流能力不強,網絡成員間易發生猜疑、懷疑,增加交易成本,將嚴重影響利用式合作創新(Zerni et al.,2010)。

假設2:企業的交流能力與其利用式合作創新正相關。

③協調能力對利用式合作創新的影響:協調能力有利于促進形成創新網絡成員間的專有資產,在利用式合作創新中企業使用的大都是網絡成員伙伴的已有知識,而且這些知識存在于創新網絡成員的企業內部。網絡成員間的專有資產更有可能促進企業對網絡合作成員中創新伙伴有關隱性知識、技術的利用、消化和吸收(Uzzi,1997),增加情感(任勝鋼等,2011),增加網絡成員的穩定性,有利于企業在現有產品、技術基礎上組織開展較小的利用式創新。同時,協調能力有利于突出合作目標和團隊合作,企業和網絡成員交換、整合各自技術、知識信息以及不同思想、觀點,確保企業對創新網絡成員易于管理,促進對已有知識、技術資源的理解、應用,增強產品、工藝的創新開發,提高利用式合作創新的高效性(Triandis,1995)。

假設3:企業的協調能力與其利用式合作創新正相關。

(2)網絡中心度的調節作用。

①網絡中心度對發起能力與利用式合作創新之間關系的調節影響。網絡中心度高的企業能吸引到更多的網絡成員開展合作,在創新合作中穩步增強關系質量和強度(王曉娟,2008)。企業位于創新網絡中心位置,則其具有豐富的網絡節點資源,對于創新網絡成員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可以增加與更多具有互補資源的優秀企業合作的機會,從而在眾多有聯系的節點中挑選出合適的創新合作伙伴(Powell et al.,1996)。與處于網絡邊緣位置的企業相比,網絡中心位置集聚資源的磁場效應更強,更利于利用式合作創新(程聰等,2014)。

假設4:企業的發起能力與利用式合作創新的正向關系受到網絡中心度的正向調節,即企業具有較強的網絡中心度時,企業發起能力與其利用式合作創新的正向關系會受到顯著強化。

②網絡中心度對交流能力與利用式合作創新之間關系的調節影響。企業的網絡中心度較高,伴隨著信息、資產、聲譽的流動,企業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獲取豐富知識,提供更多推動利用式合作創新的技術要素(Nooteboom & Gusing,2004)。處于創新網絡中心位置的企業是創新網絡中各長遠間技術、信息溝通的通道,集聚了創新網絡內各種不同的技術和信息流,企業對于信息數量和質量的把握得天獨厚(Bell,2005)。網絡中心度高的企業與其他企業聯結程度高,易于復雜嵌入性知識的轉移、交流(Gnyawali,2001),有利于和其他創新網絡成員基于外部信息和內部現有知識進行技術開發、交流互動,增強利用式合作創新(Powell et al.,1996)。

假設5:企業的交流能力與利用式合作創新的正向關系受到網絡中心度的正向調節,即企業具有較強的網絡中心度時,企業交流能力與其利用式合作創新的正向關系會受到顯著強化。

③網絡中心度對協調能力與利用式合作創新之間關系的調節影響。處于網絡中心位置的企業在創新網絡中具有很高的權威,地位、權力和威望較高(Wasserman & Faust,1994)。

這些企業與創新網絡內各成員將的聯結對合作伙伴的資源承諾增加,合作伙伴的關系質量也會提升,有利于企業和合作伙伴成員間協調沖突、解決問題(Rowley et al.,2000)。在利用式合作創新中,要素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較高的網絡中心度為企業提供了更多進行利用式合作創新的技術知識和信息(Nooteboom & Gilsing,2004)。

假設6:企業的協調能力與利用式合作創新的正向關系受到網絡中心度的正向調節,即企業具有較強的網絡中心度時,企業網絡關系協調能力與其利用式合作創新的正向關系會受到顯著強化。

三、 研究設計與分析結果

1. 研究樣本與數據收集。本文將信息技術、節能環保、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智能裝備、汽車、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企業作為研究對象,問卷發放區域在長三角區域,以上海市為主,重點聚焦在上海臨港產業區、漕河涇開發區、張江高新區和蘇州工業區、杭州工業區等國家級園區。預測試階段的問卷發放、回收以及小樣本梳理后,本文采用最終形成的調查問卷進行正式調研;整個問卷發放和回收過程歷時4個月,在正式數據收集階段,共回收問卷280份,其中有效問卷209份,回收有效率74.6%。

2. 變量與測量。

(1)關系管理能力的測度。發起能力。借鑒Inkpen和Tsang(2005)、朱秀梅等(2010)和方剛(2014)等學者關于發起能力的測度題項,運用Kaiser-Meyer-Olkin方法,得到KMO值是0.784(χ2=239.444,4df, p

交流能力。借鑒Lavie(2004)、Gilsing和Nooteboom(2004)關于協調能力的4個測度題項,利用Kaiser-Meyer-Olkin方法,得到KMO值是0.771(χ2=194.942,4df,p

f調能力。借鑒Gilsing和Nooteboom(2004)和Achim Walter等(2006)關于協調能力的測度題項,基于Kaiser-Meyer-Olkin方法,得到 KMO值是0.757(χ2=184.813,4df, p

(2)利用式合作創新的測度。本文借鑒Morgan和Berthon(2008)、Atuahene-Gima和Murray(2007)關于利用式合作創新創新的4個測度題項,采用Kaiser-Meyer-Olkin方法,得到KMO值是0.673(χ2=122.981,4df,p

(3)網絡中心度的測度。本文借鑒李文博等(2008)和鄔愛其(2007)關于網絡中心度的5個測度題項,利用Kaiser-Meyer-Olkin的方法,得到KMO值為0.813(χ2=332.816, 5df, p

為確保研究結果可靠性,本文選取了員工人數、企業年限、銷售規模等變量作為控制變量,采取層級式多元回歸方法進行數據分析。本文對關系管理能力和網絡中心度進行了中心化處理,以避免加入關系管理能力與網絡中心度的交互項后導致多重共線性問題。

3. 實證分析與結果。根據關系管理能力對利用式合作創新以及網絡中心度的層級回歸結果表1,關系管理能力中的發起能力、交流能力、協調能力均與利用式合作創新呈現正向相關關系,標準化的回歸系數分別是0.105(p

四、 結論與展望

1. 研究結論。本文以長三角209家企業為樣本,運用網絡社會資本和創新搜尋等理論就企業關系管理能力對利用式合作創新的作用機制進行了實證研究,取得了一些有意義的研究成果。首先,關系管理能力突出了關系建立、互動、關系資本及沖突的協調解決,體現在企業從自身出發,依靠自身及網絡社會資本處理與創新網絡內其他企業的合作關系,并與網絡內企業共同協同發展。其次,發起能力、交流能力和協調能力通過不同的路徑影響利用式合作創新,但都與利用式合作創新存在正相關關系。第三,網絡中心度代表了企業在創新網絡中的資源、權力和地位,往往位于信息、資源通道的節點中心,會是企業信息、技術交易和合作的橋梁,增強了利用式合作創新。

本文對于管理實踐具有重要啟示:第一,關系管理能力是利用式合作創新的重要影響因素,對于創新網絡中的企業而言,在加強自身內部能力建設的同時,應主動參與到利用式合作創新中,有計劃、有目的地與合作伙伴交流、互動和協調;第二,關系管理能力中發起能力、交流能力和協調能力同等重要,企業在這三個方面都需重視,以在利用式合作創新中獲得和利用網絡資源蘊含的價值;第三,當企業致力于利用式合作創新時,可以主動占據創新網絡的中央位置,匯聚焦點知識和信息,正向推動創新網絡朝有利于企業的方向變化。

2. 不足與未來研究展望。一是本文以長三角的高新技術企業作為樣本數據分析對象,產業領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一定程度上會影響研究結論的普適性,未來可以在全國范圍內增加數據樣本。二是本文僅僅研究了209家長三角高新技術企業的橫截面數據,對這些企業不同發展階段、發展時期的動態數據進行分析,未來可以進一步研究關系管理能力、利用式合作創新在不同發展階段的變化,對其動態變化作更深入研究。三是本文只對網絡中心度對關系管理能力與合作創新之間的調節影響機制進行了分析,未來研究可以考慮將結構洞、網絡異質性、網絡密度等變量納入綜合分析,進一步補充和完善“關系管理能力―利用式合作創新”的理論關系。

參考文獻:

[1] Eisenhardt K M,Graebner M E.Theroy building from cases: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7,50(1):25-32.

[2] Beckman C.M.The influence of founding team company affiliations of firm behavior[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6,49(4):741- 756.

[3] X錫紅,楊永福,徐萬里.企業網絡位置、吸收能力與創新績效――一個交互效應模型[J].管理世界, 2010,(5):118-129.

[4] Capaldo work Structure and Innovation:The Leveraging of a Dual Network as a Distinctive Relational Capability[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7,28(6):585-608.

篇9

[關鍵詞]網絡信息;概述;采集技術;質量控制

中圖分類號:TP2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17-0352-01

1.前言

網絡信息資源極為豐富,概述起來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數字化、網絡化、虛擬化;網絡資源以存儲方式數字化、傳播方式網絡化、形態結構虛擬化的方式在網上表現出來。二是內容多樣性;網絡資源包羅萬象,具有大數量、多類型、非規范、跨時空、內容良莠不齊、質量高低不等的特點。三是資源分布無序性;網絡資源的構成和分布雜亂無章,缺乏統一的結構和組織。四是資源開放性;網上資源是開放的、相關聯的,用戶只要將計算機連接在網絡上,就可以任意瀏覽并下載這些網絡資源。五是動態性;網上資源跨地區分布,高速傳播,更新淘汰周期短、變化快、不穩定,呈高度動態性和很強的時效性。六是互動性;在網上可以形成廣泛的論壇氛圍,專家可以就某一專題開設電子論壇,在網上直接交流討論、反饋用戶信息,具有很強的互動功能。七是增值性;網上信息資源開發與建設的最終目的是服務。用戶在網上利用各種手段查找所需的信息內容,在這一過程中信息被反復利用,不但不會導致網上信息資源損耗,反而可使信息增值。

2.網絡信息采集簡述

2.1 采集方式

在現在的互聯網世界里,我們接觸最多的網絡信息是以Web頁面形式存在的。另外,電子郵件、FTP、BBS、電子論壇、新聞組也是互聯網上獲取信息的常見渠道。平常,我們通常利用一些客戶端軟件手工鏈接到信息源去獲取信息。例如,在win7平臺上用戶即可運用ie、谷歌、搜狗、有道、360等各類瀏覽器上網瀏覽所需的網頁內容;運用搜狐郵箱、QQ郵箱、Outlook等收發郵件;運用迅雷等軟件下載軟件、電影、歌曲等。上述客戶端或軟件為用戶上網或下載提供了方便,但均需通過手工輸入鏈接以獲取到所需的信息,但是當今網絡信息爆炸,大量的信息匯聚在一起,單純依靠手工輸入的方式無形中增加了搜索的工作量和難度,難以滿足用戶的需求。因此,基于上述情況,信息采集與推送技術應運而生,為用戶瀏覽信息和接收信息提供了極大便利。

2.2 采集技術

在網絡信息時代,短時間內獲取大量信息的最有效方式就是信息采集,尤其是在創建新站點的過程中信息采集是最常用的方式。運用采集軟件或采集器即可從特定的采集對象中自動獲取到所需的信息,以填充到新站點之中。網絡搜索引擎也是通過一個叫做WebCrawler的機器人程序負責網絡信息的采集工作的。WebCrawler是一種能夠利用Web文檔內的超鏈接遞歸地訪問新文檔的程序,它以一個或一組URL為瀏覽起點,對相應的WWW文檔進行訪問。當一個文檔上傳到服務器之后即有可能被搜索引擎抓取以創建文檔索引,該文檔中蘊含的超鏈接則會被WebCrawler再次抓取且再次創建新的文檔索引,如此循環。一方面,為WebCrawler的抓取工作提供了海量的資源;另一方,豐富了網民的網絡世界,實現了信息的快速流通。這種信息采集方式集合了定題收集與定向收集以及跟蹤收集等方式,具有采集靈活與方便的特性。

2.3 推送技g

網絡公司根據自身的需求運用相應的網絡技術并設定一定的標準,從海量的網絡信息世界中采集所需的信息,經過加工處理之后再傳遞給用戶。在該模式下,用戶沒有主動獲取信息之權而且被動的接受網絡公司提供的信息,但卻節省了自身搜集信息的時間與成本。

3.網絡信息采集技術類型

3.1 網絡信息挖掘技術

網絡信息挖掘技術是指在主題樣本的基礎上,得到數據間的內在特征,并以此為依據在網絡中挖掘與用戶需求一致的信息的技術。它是數據挖掘技術在網絡中的應用,整合了全文檢索、人工智能、模式識別、神經網絡等技術。網絡信息挖掘根據用戶提供的主題,提取主題特征信息,根據主題特征自動在網絡中挖掘信息,然后對挖掘到的信息進行整理,導入信息庫,以備過濾之用。

3.2 網絡信息抽取技術

網絡信息抽取技術是指從網絡自然語言文本中抽取更符合采集主題的信息,并形成結構化數據輸出的技術。它是在機器學習、模式挖掘、自然語言處理等技術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網絡信息抽取步驟主要分為命名實體識別、句法分析、篇章分析與理解以及知識獲取。①命名實體識別。命名實體是文本中的基本信息元素,是正確理解文本的基礎。命名實體是現實世界中的具體或抽象實體,例如通常由唯一標識符(專有名稱)表示的人員,組織,公司,地點等,例如姓名,組織名稱,公司名稱,地名等。②句法分析。它是計算機通過語法分析來理解自然語言的基礎,例如完整的分析樹或一組分析樹片段。③篇章分析與理解。一般來說,用戶的興趣通常在文本的不同位置傳播,文本中隱藏著很多。為了從文本中準確提取相關信息,信息提取系統必須能夠識別文本和文本之間的常見現象。如果文本的來源更廣泛,許多文本可能會描述相同的實體,并且不同文本之間將存在語義歧義。如果同一個詞有不同的含義,不同的詞意味著一個意思。為了避免重復信息,沖突,信息提取系統需要識別和處理能力參考現象。④知識獲取。作為一種自然語言處理系統,網絡信息抽取技術需要知識庫的支撐。知識庫主要包括:詞典、抽取模式庫、篇章分析和推理規則庫等。

4.網絡信息采集過程中的質量控制

4.1 網絡信息內容的選擇

由于當今網絡站點數以萬計而且每日處于增長之中,信息每日俱增,大量內容相似乃至重復的內容充斥其中,對于用普通用戶而言難以控制信息的重疊,只能被動的接受。尤其是在我國網絡管理制度不健全的大環境下,加之搜索引擎在創建之初缺乏信息,并未對信息進行分類和篩選而是全盤接收,由此直接導致了網絡信息的泛濫與內容低質化。當用戶搜索過程中,搜索引擎呈現出來的是多樣化且相關性不強的內容,增加了用戶選擇的時間和成本,不利于網絡環境建設與信息采集。為此,在信息采集過程中必須要制定相應的控制措施,合理選擇內容,針對性進行采集。

4.2 網絡信息的采集策略

綜合上述分析,在信息采集過程中可制定以下幾點采集控制措施:其一,根據需求合理控制信息采集的深度,以節省資源和提升效率。針對網頁鏈接層次較深的站點,全站采集不僅難度較大而且極耗時間,因此結合信息內容確定網頁深度,達到一定的深度即可無需再進行采集;其二,根據采集信息的內容,剔除無關緊要或無需采集的鏈接。一個站點包含了大量鏈接,其中可能存在諸多重復鏈接與死鏈等,對于這樣的鏈接在采集過程中應加以規避,避免占用采集資源;其三,限制搜索跳轉。作為專業搜索引擎,要采集的信息資源通常集中在幾個固定的初始網站內,這樣就不希望網站采集器跳轉到其它的網站;其四,根據采集需求,剔除無需采集的文件類型。任何一個網站均含有諸多文件類型,視頻、動畫、圖片等而且圖片又可以分為.bmp,.jpg,.gif諸多格式。因此,在采集過程中可根據需求設定采集條件,剔除掉無需采集的文件類型,避免其占用有限的采集資源,提升采集效率。

5.結束語

對于網絡信息我們要加強采集利用,通過合理的采集手段保證信息的采集質量。

參考文獻

[1] 郭巖,王宇.網絡信息抽取技術研究[J].信息技術快報,2016(6):15-23.

[2] 劉柏嵩.信息過濾研究[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16,(6):23-26.

篇10

網絡是通信技術發展出來的高科技產品,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通信技術和網絡的發展進入了新的階段。通信技術在當代呈現出高效性和及時性的特點,通訊工具在功能上呈現出多樣性的趨勢,在信息處理上速度越來越快,安全性也越來越好。網絡的發展向更加開放、安全與知識的豐富性方向發展。本文通過對現有的通信技術和網絡進行分析,探討一下其未來發展趨勢。

關鍵字:

網絡技術通信技術未來發展信息時代下的網絡是集成了通信技術的部分功能,實現了網絡上的信息的交流和互動。在現代的網絡上,通信技術的發展對網絡的發展起著推動作用。網絡在信息時代對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有著巨大的影響。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展,移動互聯時代的促進,多媒體技術和手機等新科技產品的推動,都使得通信技術和網絡的發展呈現出多樣性的趨勢,在體驗上越來越重視客戶的使用感受,以人性化和輕薄化、高效化為發展方向。

1通信技術與網絡的發展現狀

1.1多媒體技術

通過計算機可以實現對文字、圖片、聲音、動畫的編輯,使之可以在計算機用戶之間相互交流。多媒體技術是一種為用戶和計算機之間建立的邏輯處理關系。在網絡時代,多媒體技術為網絡和通信技術的發展,提供了聲音和圖像的處理技術,常常實現聲音、數據和視頻三者融合的技術支持。

1.2光通信技術

光通信技術在傳播介質上使用的是光波,常用的光波有紫外光、紅外光和可見光。在通信技術的應用中,光通信技術是一種常用的通信技術。在網絡時代,傳輸的數據量越來越大,對網絡帶寬和服務器的要求在不斷提高。光通信技術所使用的電纜在數據傳輸上已經落后,光通信技術在數據的傳輸上常用的有:大氣激光通信、光纖通信、藍綠光通信、紅外線通信、紫外線通信等。在數據的傳輸上速度快、安全性較好。隨著光通信技術在網絡時代的大規模應用,其技術越來越成熟,在信號的強度和抗干擾能力上較好,可以適用于多種工作環境,具有良好的耐用性。

1.3移動網絡通信技術

移動網絡通信技術是為了便于使用者在不同的地域和使用環境下,依然可以進行數據的傳輸和通信。通信技術和網絡相融合的產物便是移動網絡通信技術,隨著互聯網技術和科技的發展,移動網絡通信技術成為用戶最大的通信技術。移動網絡通信技術在起初使用的使模擬信號,隨著技術的進步,現在使用的是數字信號,較模擬信號更為穩定,傳輸距離更遠。在生活中,目前移動網路通信技術已經發展到了5G時代,我國目前正在普及的是4G移動網絡通信技術,較世界水平尚有一定的距離,在網絡模式上有TD-LTE和CDMA等。

2通信技術與網絡的發展趨勢

2.1無線通信

無線通信技術是利用電磁波信號來進行新的傳輸和交流,在通信技術中,無線通信技術是發展最快、應用最廣、使用者最多的技術。在網絡上,現在使用的是802.11無線局域網標準,為無線通信技術在網絡中的應用打下了技術支持。無線通信技術是對傳統通信技術的革新和突破,打破了對傳播介質的限制,使使用者可以方便的通過網絡進行信息的傳遞。無線通信技術在傳播上穩定、抗干擾能力強、兼容性好,使無線通信技術在未來的應用中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是通信技術和網絡的未來主要發展趨勢,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2.2網絡融合

網絡融合是通信技術和網絡發展過程的必然之處,當前全球各種網絡模式和通信設備之間的差異,制約了通信技術的發展。隨著網絡和通信技術的發展,在網絡協議標準制定上的共同性,都為網絡融合提供了可能性。隨著IMS標準的成熟,在未來,通信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在數據的傳輸上將具有同步性。

2.3衛星通信

衛星技術代表了通信技術的高、精、尖方向,通過位于大氣層中的衛星作為中繼站,使用通訊設備,實現信息的交流。衛星通信技術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通信領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衛星通信技術具有覆蓋范圍廣(覆蓋全球)、信號傳播距離遠、信號帶寬較多、通信質量好、可以在全球任何一個地區進行通話。但是衛星通信技術也有著延時高、成本高的缺點,制約了衛星通信技術的使用范圍。在未來發展方向上,衛星通信技術可以完成移動通信技術無法完成的通信。

2.4移動通信

移動通信技術在發展上已經走過了四代,目前正在發展第5代通信技術。在未來,移動通信技術具有十分良好的應用前景。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在數據的傳輸速度上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在移動通信的技術終端上也有了更大的突破。第5代通信技術在進一步降低通信設備的制造費用,提升數據傳輸速度和信號穩定性的基礎上,依托全球眾多的用戶,可以為個人用戶提供針對性的服務。

3結語

通信技術和網絡的發展代表了人類科技的發展方向,對人們生活和社會經濟活動的開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在未來發展上,通信技術和網絡是具有十分誘人的前景,使其在應用領域上,將越來越廣。

作者:薛九龍 孫茂新 單位:聯通濰坊分公司 聯通濟南分公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