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橡皮筋范文
時間:2023-03-18 08:20:0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跳橡皮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雙流縣實驗小學6.2班
黃玉嬌
我們在學校中打打鬧鬧,本以為這是一個很好玩的游戲,可意想不到的更好玩的游戲竟然出現在我們的眼前。故事發生在某一天。
那天,我和同學們見同學謝鈺潔從走廊走過,手中拿著一根像繩子似的東西,我們便為了過去(因為我們那時對新鮮事物都很好奇)“這是什么呀!”“怎么玩的”……頓時走廊里成了菜市場。謝鈺潔不知如何是好,便大聲地說:“這是橡皮筋是用來跳的。”我們都圖了個新鮮參加了游戲,謝鈺潔教會我們怎么跳,認真的像一位嚴厲的老師,每一次跳她都會對你進行熱心的指點,可我缺每次都會被指點,時不時聽見她不耐煩的聲音,讓我的心情有點低落,可我絕不放棄,真是“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我漸漸地成為跳橡皮筋的高手了,每當該我跳時,他們對我那種肯定的目光讓我好自豪。“黃玉嬌該你了。”“好!來了!”我興高采烈地回答道。跳繩了,我跳進去,跳出來,左腳攪,右腳攪,左腳踩,單腳踩……我個個做到位了,而且時不時瞧見身邊的同學的,瞧他們專注的眼光和贊美的眼神,其實這一切也多虧有這條繩,它卻幫了我不少的忙,它好似每一個動作都在配合著我,我攪著它,跳著它,踩著它,它好似是我忠實的好友,它好似在鼓勵我:“加油啊!最后一步了哦!加油!加油!”我縱身一躍,一下子跳了過去,再勾就可以了“呀!”跳過了。還好我的“好朋友”沒事,正當我在摸這條繩時,同學們說:“贏了,贏了!太好了,我們組勝利了。”我笑了笑得好開心。過了一會兒,上課鈴響了,我們組的同學捂住嘴巴,回到了教室。
跳繩真好玩,下一次我還要得第一,因為我是高手。
篇2
作為一名形體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我反思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自覺更新教育理念,并充分利用校本課程的自主、創新的教學優勢,在指導學生創編橡皮筋舞的活動中,積極探索培養和開發學生多元智能的途徑,取得了一定成功。
一、橡皮筋舞創編活動能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
“橡皮筋舞創編活動”是讓學生在跳橡皮筋游戲基礎上,挖掘跳橡皮筋動作中的舞蹈素材,結合形體課中所學的舞蹈基本動作,把橡皮筋游戲中“跳”的動作轉化為“舞”的動作,把游戲形式與舞蹈形式結合起來,創編成一種融體育、舞蹈、游戲為一體的集體舞形式。
把創編橡皮筋舞作為培養和開發學生智能的理由如下。
第一,跳橡皮筋是小學女生在課間自發進行的一種娛樂性游戲活動,道具簡單,活動方便,又容易學。以此為創編舞蹈的素材,較貼近學生的認知和生活實際,可提高學生創編活動的興趣。而興趣是學生智能發展的前提。
第二,跳橡皮筋游戲動作和形式變化多樣,在指導學生進行舞蹈動作轉化時,可以開闊學生思路,發展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新思維。思維能力的發展正是多元智能的核心因素。
第三,跳橡皮筋舞創編需要多人合作進行,在創編過程中,可以增進同伴之間的交往和友誼,培養學生的群體合作意識和人際關系智能。
第四,跳橡皮筋游戲也是一種體育游戲,能增強學生的體質,健美學生的形體。創編成舞蹈后,把舞蹈特點融入體育游戲中去,更好地把形體美、姿態美、動作美、表情美、精神美和音樂美有機結合起來,除了達到愉悅身心,發展個性,陶冶情操之目的,更能促進學生身體運動智能的發展。
二、在“開放”和“自主”的創編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
橡皮筋舞創編作為培養和開發學生智能的開放性活動,要讓學生在探索研究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整個過程必須遵循“完全開放”和“學生自主”的原則,教師的指導僅僅是提出問題或活動要求,主要是調動學生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和集體智慧來完成這一創編活動,使學生在“開放”和“自主”的創編過程中發展多元智能。活動分四個階段遞進完成。
第一階段——學跳橡皮筋,廣泛收集跳橡皮筋動作和樣式。要求學生運用觀察法,觀察同伴或家人、鄰居等其他成員跳橡皮筋的動作和樣式;然后用歸納法歸納出動作變化的特點和橡皮筋道具的使用樣式,為創編橡皮筋舞收集原始素材。
在這一階段,各組會跳的學生在課余時間先一起回憶跳的動作,同伴間互相啟發,進行補充,不會跳的同學也跟著學。然后回家問媽媽,問比自己大的鄰居姐姐或阿姨。經過請教和觀察,同學們了解到跳橡皮筋動作有勾橡皮筋跳,也有踏橡皮筋跳,有單獨一個人跳,也有一個接著一個跳、幾個人同時跳等。拉橡皮筋的樣式有兩人拉的,也有3人或4人拉的,她們還發現,拉的人數不同,拉出的圖形也不同,如,兩人用手拉,成一條線狀,將橡皮筋套在兩人的身體或腿上,則成了長方形,三人可拉成三角形,四人可拉成正方形、長方形或交叉的兩個三角形,五人就能拉成五邊形。從學生收集的各種跳法中,可以看出她們的觀察是比較仔細的,研究的態度也是積極的。
第二階段——在收集到的跳橡皮筋動作中挖掘舞蹈素材。為使學生了解橡皮筋舞的特點和創編要求,我讓學生通過觀看有關橡皮筋舞的錄像,開動腦筋,找出橡皮筋游戲和橡皮筋舞的異同點。學生在老師指導下看得非常認真,找到了以下相同點:1)都用橡皮筋作道具;2)都要有人拉著橡皮筋才能跳;3)跳的基本動作差不多。不同點:橡皮筋游戲娛樂性較強,沒有音樂和節奏的限制,比較自由,也不受人數的限制;而橡皮筋舞的表演性較強,有節奏,有音樂,動作變化注重形體美和姿態美,除了腳的動作還有手的動作,隊形也有變化,且受人數的限制。找到了異同點,也就找到了橡皮筋舞的創編特點,學生們覺得將“跳”的動作轉化為“舞”的動作并不難,對創編活動充滿了信心。
第三階段——分組創編。要求在收集到的跳橡皮筋動作中尋找可轉化為舞蹈動作的素材,并結合形體課所學舞蹈動作,予以整合和創新。
進入創編階段,學生熱情非常高漲。在創編過程中,許多學生都想到了形體課所學的舞蹈基本動作,將它們有機地與跳的動作組合,有的在轉身踏跳的動作中加進了拍手動作,有的在勾跳動作時加進了手拉手一起跳的動作,有的還加進了小鳥飛的動作,甚至形體訓練時的芭蕾手位的動作也用上了。在排隊形變化時,同學們把橡皮筋接長,從四個人拉的正方形變出八個人拉的十字形,從五個人拉的五邊形變出十個人拉的五角星形,還有從方形變圓形、正方形變棱形、三角形變半圓形,把跳橡皮筋圖形和舞蹈隊形有機統一起來,更有意思的是,有一組學生還排出風車隊形,隨著動作變化和節奏變化,風車還會旋轉呢!還有的同學在橡皮筋上扎紙花,進行美化,使舞的時候增加了美的色彩。可見這一階段學生的思維最活躍,想象最豐富,互相啟發,群策群力,同伴間的合作狀態最好。
第四階段——以集體舞表演形式進行匯報、交流和評價。要求各組在反復排練基礎上,動作整齊,隊形變化有新意,并伴有健康、活潑、優美的音樂,形成舞蹈表現形式。活動評價以學生互評為主,教師適當點評。
進入匯報交流評價階段,各組創編已基本成形。為使動作整齊,隊形變化合理,更符合編舞要求,學生們在正式匯報交流前,排練的熱情一點也沒有減,反之為爭取好的評價一遍又一遍地排練:有的小組多次推翻原創動作和形式;有的創編了三、四遍,最后領會了橡皮筋舞就是要在“舞”字上做文章,要把跳的動作轉化為舞的動作,更要注意姿態美、造型美;有的還注意舞蹈時的表情和神態等細節。如三(5)班學生還將“班班有歌聲”的合唱曲作為編舞的樂曲,排練時邊唱邊跳邊舞,在匯報交流時,效果自然是最好了。可見學生在這一階段的排練中互相合作已升華為集體榮譽感,表演已不僅僅是表演,而是團隊精神的充分體現。
最后的活動評價氣氛也非常熱烈,由于是學生互評為主,在各組交流過程中,大家都看得非常認真,還不時交頭接耳交流看法。評價時大家都爭著發言,為使評價這一環節也能體現團隊精神,提高學生的語言歸納能力,分組討論后,我要求各組選派代表作評價發言。大家充分肯定了各組在隊形變化中的優點,也對動作方面的不足提出了一些意見,為創編活動向課外活動延伸提供了改進的依據。
三、實例分析
1.在整個創編過程中,學生從收集整理原始素材到挖掘舞蹈素材,再根據舞蹈要求進行創編,完全處于“開放”和“自主”的學習狀態下,充分調動了學習和思維的積極性,培養了創造能力,還發展了語言智能和人際交往智能。
2.在創編橡皮筋舞的過程中,學生們有的編新動作,有的尋找音樂磁帶,有的畫隊形圖,忙得不亦樂乎,學生的群體意識增強了,人際交往智能也提高了。特別是在設計編排舞蹈隊形的同時,學生的視覺空間智能也得到了充分的發展。
3.學生非常喜歡跳橡皮筋,并且跳得輕松愉快。在課間休息時進行跳橡皮筋這樣健康文明的游戲活動,不僅能愉悅身心,還對身體運動智能的發展大有益處。
4.橡皮筋舞需要配上活潑動聽的音樂,學生們在音樂聲中不斷練習,動作協調優美了,節奏感也增強了。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音樂智能。
總之,橡皮筋舞的創編活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運動美感,更能培養和開發學生的多元智能,使學生在游戲中合作,在玩耍中創新,在舞蹈中求異。它起到了寓教于樂、寓教于智能發展的作用。
【案例評析】
多元智能理論的實踐者,美國亞歷桑那大學的梅克教授在2001年中國召開的一次多元智能國際研討會上,曾經非常誠懇地給中國的學校提過一個建議,她說:“我認為你們應該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去創造自己的作品,而不只是模仿別人的,哪怕唱歌、跳舞、剪紙,所有科學的、藝術的活動都不只是模仿別人的,應該讓學生能夠創作自己的作品。”她的這番話是在看到中國的孩子在一些技藝表演類的活動方面表現非常出色,比如武術、民族舞蹈等,但大多停留于模仿的層面,很少有自己創作的成分時有感而發的。
中國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很多人不自覺地把技能技巧等同于智能。一個人擁有高強的身體運動方面的技能技巧,在舞蹈、武術、運動方面有過人表現,但是,如果這種技能技巧和過人表現只是停留于能夠迅速、準確、完全地模仿別人,不走樣、不改變地進行動作復制的話,那么,無論模仿得多么真實,復制得如何精確,也不能稱為身體運動智能。深藏在這種觀念背后的問題的真正實質是智能被形式化,表面化,而智能的本質和核心——思維卻被忽視和遺忘了。沒有了思維,沒有了思考,等于失去了個性和自我,失去了假設和創造,也就談不上任何一種智能的發展了。失去了思維作為智能的核心,不包含思維的智能根本不是真正的智能。
作為一名形體教師,黃佩老師所設計的橡皮筋舞創編活動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在動作中開發學生多元智能的范例。跳橡皮筋既是游戲,又是一種舞蹈,還是體育活動,娛樂性強,學生很有興趣,這首先為調動學生智力的積極性提供了條件。最重要的是在這種活動中,黃老師并不是讓學生去學跳一些簡單的、現成的橡皮筋舞,而是讓學生進行開放性、自主性的創編,運用觀察、歸納等多種方法搜集素材,充分調動思維,再反復進行創編、整合和創新。這一案例用事實向我們證明,任何形式的活動,只要教師指導得當,都可以成為開發學生多元智能的有效途徑。重要的是必須把思維、智能作為其中核心的要素。
篇3
【關鍵詞】 惡性腫瘤; E-鈣黏蛋白; 上皮-間充質轉化
中圖分類號 R730.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10-0158-03
近年來,國內外眾多學者研究發現,上皮間充質轉化(EMT)在惡性腫瘤的發生發展過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EMT賦予了正常組織細胞遷移和侵襲的特性,從而獲得類似于干細胞的潛質,使細胞正常的程序性衰老、凋亡減少,甚至導致免疫抑制。在EMT發生過程中,E-鈣黏蛋白(E-Cad)的缺失被認為是最主要、最基礎的因素,而直接或間接地導致E-鈣黏蛋白缺失的原因有很多。本文就分析影響E-黏蛋白在惡性腫瘤細胞中的表達的各個因素與上皮-間充質轉化的關系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1 E-鈣黏蛋白
E-鈣黏蛋白(E-cadherin,E-Cad)編碼基因定位于16號染色體擇q22.1附近,是介導上皮細胞間粘連的一種細胞粘附分子,對Ca2+有高度敏感性[1]。其編碼的蛋白質位于大多數上皮細胞的細胞膜上,屬于抑癌蛋白。在生理條件下,E-Cad通過增加細胞間的黏附力,并抑制細胞的增殖活動來維持人體各個器官組織結構的生理形態,從而發揮其抑制癌癥的功能。
目前研究認為,E-Cad基因在腫瘤組織中出現表達異常時,腫瘤細胞有很大概率的可能性從原發灶上脫落下來,即發生了腫瘤的轉移行為。E-Cad基因在各種因素的影響下表達下調,與腫瘤的分化程度、是否有遠處轉移和局部的侵襲性、區域淋巴結的轉移以及腫瘤的預后和患者的遠期生存率有十分密切的關系。E-Cad基因的表達下調是由多種因素影響而導致的,這些因素包括Snail、Slug、TGF-β、Twist等轉錄、調控因子,還包括PI3K/AKT、Wnt、Smad、EGFR、Notch等多條信號轉導通路。
2 上皮-間充質轉化
上皮-間充質轉化(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一種基本的病理生理現象,在胚胎發育、慢性炎癥、多種纖維化疾病、腫瘤侵襲轉移等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正常狀態的上皮細胞具有典型的頂面-底面極性,在人體中起保護、支持及分泌等作用。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發現,在多種病理的因素作用下,上皮細胞會失去細胞極性和細胞之間的黏附功能,具有類似間質細胞的形態和特性,從而獲得浸潤性和遷移能力,這種改變被定義為上皮間-充質轉化現象。因此上皮-間充質轉化是以上皮細胞極性消失,以及獲得間質特性為主要特征,在形態學上發生成纖維細胞或間充質細胞的轉化,并獲得遷移轉移的能力[2]。在上皮-間充質轉化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分子事件就是E-Cad表達下調,導致細胞間的黏附功能喪失,細胞遷移能力增加。
3 影響E-鈣黏蛋白表達下調因素與上皮-間充質轉化的關系
3.1 E-Cad表達下調與波形蛋白(Vimentin)表達升高
在EMT發生過程中,E-Cad表達下調的同時,常伴隨有多種間充質相關蛋白的升高,其中較為明顯的是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達升高。波形蛋白表達升高會干擾E-Cad介導的細胞黏附,從而增加腫瘤細胞的遷移性。轉移中的腫瘤細胞可以伸出偽足,內有許多肌動蛋白聚集成絲,這些肌絲的收縮推動了細胞的前進;同時,癌細胞分泌蛋白酶降解細胞外基質,使基底膜產生局部缺損,以允許癌細胞通過[3]。Irie等[4]的研究中提到了蛋白激酶B(AKT或PKB)在調節腫瘤細胞轉移和侵襲時的功能特異性。AKT1的下游調節可增強表皮生長因子(EGF)應答刺激中的遷移,從而誘導出EMT的表型:即抑制E-Cad表達,而波形蛋白表達略有增加。相比之下,AKT2下游調節就不能加強細胞遷移或改變E-Cad的表達,但其可以減少波形蛋白的表達。
徐浩翔等[5]在綜述中提到了Singh在2003年發表的一個實驗:比較高侵襲性前列腺癌細胞LNCap和低侵襲性癌細胞CL1的差異蛋白時發現,LNCaP中波形蛋白的含量是CL1細胞含量的20倍,向LNCaP細胞和CL1細胞分別導入表達反義波形蛋白和正義波形蛋白的載體以改變波形蛋白的含量,結果發現原本高侵襲性LNCaP細胞的遷移數量明顯減少,低侵襲性CL1細胞的波形蛋白表達水平升高但其遷移程度未明顯改變,所以他們認為癌細胞中波形蛋白的高表達與細胞的侵襲性相關,波形蛋白可能通過作用于其他蛋白或者影響細胞侵襲過程較晚的階段才能最終改變細胞的遷移能力。
3.2 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在上皮-間充質轉化中的重要作用
TGF-β為一種腫瘤抑制基因,能夠抑制上皮細胞增殖、促進凋亡、刺激上皮分化、增強基因組穩定性及促進細胞衰老。因此,在許多惡性腫瘤中均可出現TGF-β信號通路組份表達下調。TGF-β可通過參與調控細胞生長、增殖、凋亡、侵襲、血管生成、免疫監視等眾多關鍵過程誘發上皮-間充質轉化,進而影響腫瘤的轉移。其主要機制是TGF-β可通過Smad依賴通路從而誘發EMT的發生。另外TGF-β還可與低氧環境協同抑制E-Cad表達。TGF-β信號通路中的TGFBR是一種腫瘤抑制基因,其缺失可導致腫瘤的發生。
Vincent等[6]研究表明:典型的Smad依賴通路誘導的EMT過程如下:TGF-β首先與胞膜上的兩個TGF-βⅡ型受體(TpR Ⅱ)及兩個TGF-βⅠ型受體(TpR I)的復合物作用。TpR Ⅱ激活TpR I后與下游的Smad 2和Smad 3以及胞內的Smad 4結合成三聚體,進入細胞核,作用于多個轉錄因子如CAR、occuludin、claudin-3以及E-cad,促進EMT發生。Theys等[7]在2011年進行了E-Cad缺失與EMT在人類腫瘤細胞中聯合促進放射線抗性的研究,研究者運用微陣列在缺氧條件下分析基因表達的改變,并用實時定量聚合酶鏈反應(qRT-PCR)的方法進行驗證;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組化來研究暴露在低氧環境中的上皮表型轉換,加入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或腫瘤基因的激活;用克隆存活方法分析電離輻射后的細胞生存狀態。實驗結果發現在低氧狀態、加入TGF-β或EGFR Ⅷ表達的情況下都可導致MCF7、A549和NMuMG上皮細胞出現紡錘體形,以及失去細胞之間的接觸;將低氧和TGF-β或EGFR Ⅷ表達聯合作用,可出現更快更顯著的EMT樣表現。在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基因表達和EMT環境中可觀察到TGF-β和低氧的協同作用,且兩者都是抑制E-Cad活性的重要物質。
3.3 其他因子
Snail、Zeb、E47和KLF8因子與E-Cad啟動子E-box結合并抑制其表達,而Twist、Goosecoid、E2.2和FoxC2因子則是間接地抑制E-Cad轉錄[8]。
洪倫[9]總結文獻表明,目前研究較成熟的信號通路下游有關EMT的轉錄因子主要有轉錄因子Snail、Slug、SIP1及調控因子Twist等。這類DNA結合蛋白可以通過同SIP1競爭性結合E-Cad基因啟動子部位的E-box連接序列,直接下調E-Cad及上調間質來源的波形蛋白表達,從而引起EMT。Twist還能直接增強Snail的表達從而導致腫瘤發生EMT。Eduard[10]研究也表明了Snail同樣也可作用于E-box而抑制E-Cad的表達,并在MDCK(狗腎傳代細胞,Madin-Darby canine kidney)上皮細胞、口腔癌、肺癌A549細胞等研究中均有此發現。
3.4 信號通路,如EGFR、PI3K/AKT、Wnt、Smad及Notch通路也參與E-Cad表達下調
在轉移性惡性腫瘤中,PI3K/AKT是研究得比較深入的一條重要通路。AKT是信號轉導途徑中重要的蛋白激酶,其中PI3K下游的靶蛋白,是PI3K/AKT信號轉導通路的核心,目前大量研究表明在人類許多種類的腫瘤中可發現AKT過表達,PI3K/AKT通路的持續活化與腫瘤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PI3K/AKT通路主要通過增加腫瘤細胞的運動能力、對生長因子受體(如IGF-IR)的調節作用、降低細胞間的黏附力、對細胞外基質的影響、增加核轉錄因子的活性(如活化的AKT可增加轉錄因子NK-κB活性,從而上調MMP-2\MMP-9和COX-2的表達,促進癌細胞侵襲)、對轉移相關的酶的磷酸化及其本身的活化具有細胞膜轉位的能力等幾個方面來促進惡性腫瘤轉移。
Grille等[11]研究表明,人類鱗癌細胞株SCC15轉染myr-AKT(激活型AKT)后喪失了鱗狀上皮細胞的形態學特征,呈現了成纖維細胞樣特點。Western-Blot檢測親代SCC15無彈性蛋白(間充質細胞標記)的表達。而轉染v-AKT(非激活型AKT)細胞則反之。共聚焦顯微鏡顯示SCC15的平均高度為6.0 μm,而轉染了AKTc(AKT抑制基因)的SCC15細胞大約有3.8 μm。由此得出結論:激活的AKT誘導產生EMT。在轉染v-AKT的細胞中β-連環蛋白和p130cas都顯示為表達下降。AKT直接影響了上皮細胞的形態學特征、成瘤性、細胞運動力和侵襲力。研究數據顯示,PI3K被SRC和RAS激活后激活下游AKT,再激活靶蛋白Rac和Rho(兩種小G蛋白),它們與細胞骨架重構,細胞遷移和侵襲有關。AKT還能抑制E-Cad的基因的轉錄[12]。
Luika[13]研究觀察到:N1IC可能通過snail誘導降低了血管內皮鈣黏蛋白(VE-Cad)的表達。故Notch通路可在體外培養的永生化內皮細胞中誘導snail,導致EMT的發生。朱智杰等[14]總結國內外文獻資料表明,Wnt信號通路可通過下調E-Cad表達從而誘導EMT。其主要機制:在沒有Wnt信號時,大部分β-連接蛋白與E-Cad和細胞骨架蛋白結合形成復合物維持其穩定性,使胞質內游離的β-連接蛋白維持在低水平,不能進入核內激活作用靶點;在有Wnt信號存在時,形成Wnt蛋白、Frizzled和LRP5/6的復合物,信號通過作用于胞質內復合物,使復合物失活,并發生解離,結果導致β-連接蛋白在細胞質內積累,轉位進入細胞核,誘發EMT發生。
Irie等[4]研究發現:在頭頸部鱗狀細胞癌腫瘤中,過度激活EGFR通路與腫瘤更強的侵襲性和不良的預后有關。EGFR通路的逐級激活反過來可導致基因的轉錄,這是細胞周期進行的主要原因。EGFR通路在許多人類癌癥中有高表達,包括頭頸部癌,導致輻射抗性和腫瘤發展。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EGFR通路可在若干種腫瘤發生EMT時調節蛋白質的表達,這個發現可用高表達E-Cad的頭頸部腫瘤模型來證明,這個腫瘤模型對抗EGFR抗體西妥昔單抗高度敏感,然而一個表達波形蛋白的腫瘤品系顯示出對西妥昔單抗的低度敏感性。研究者發現,盡管在高表達E-Cad和高表達EGFR片段之間有著微弱的聯系,但并不是所有表達E-Cad的腫瘤細胞都會表達EGFR。人類多種惡性腫瘤中均可檢測到EGFR mRNA或蛋白質過度表達,伴有或不伴有EGFR基因的擴增。EGFR的表達或與其配體的共表達也與結腸癌、乳腺癌、胰腺癌的預后不良有關。
3.5 EMT誘導物
還有一些新發現的EMT誘導物,如兩個酪氨酸磷酸酶:Pez和PRL3,兩者均可促進EMT發生。TGF-β可誘導Pez,且Pez的充分表達可通過Snail通路和Zeb基因在MDCK細胞中引發EMT。Pez也可誘導TGF-β生成,形成一個自分泌激活循環回路。PRL3則是通過在克隆出的癌細胞中激活PI3K/AKT來誘導EMT發生。這些通路的作用加強可增加PTEN的降解,并激活Snail1;因為在輻射誘導細胞凋亡中PTEN是Snail抑制的直接靶點,因此這些通路也可能加強抑制PTEN表達。Podoplanin黏蛋白在MDCK細胞中通過激活RhoA誘導EMT發生。盡管在體外培養的胰腺腫瘤模型的浸潤前沿細胞中有E-Cad表達,但Podoplanin在此區域也依然可表達,這個現象可推延至其他高發的高度惡性腫瘤中。也許提高人類腫瘤樣品的浸潤前沿細胞的單個細胞分辨率,對其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可明確E-Cad和Podoplanin表達的關系[8]。另外一些實驗表明,在口腔癌的進展過程中,E-Cad表達下調可由遺傳和表觀遺傳基因導致,如基因突變和啟動子序列的甲基化[15]。
根據以上文獻資料顯示,導致E-Cad表達下調的因素有多種,其中較為重要的主要有:轉錄因子Snail、Slug;調控因子Twist[16];波形蛋白[17-18];信號通路PI3K/AKT、Wnt、TGF-β的Smad依賴通路、EGFR通路、Notch通路;基因甲基化等。各因素最終結果均可通過下調E-Cad表達,從而誘導上皮細胞發生EMT,使腫瘤細胞獲得轉移及侵襲能力。多項研究已經證實,在消化系統惡性腫瘤(如口腔癌、食管癌、肝癌、胰腺癌[19]、胃癌等)、呼吸系統惡性腫瘤(喉癌、鼻咽癌、肺癌等)、乳腺癌、惡性黑色素瘤[19]等處的腫瘤侵襲和轉移過程中均有EMT的發生,并且其程度與腫瘤的惡性程度呈明顯正相關。
4 展望
正是由于EMT的發生,在臨床上治療惡性腫瘤較為困難且難以做到靶向治療。其原因在于細胞表型的變化以及有關信號通路及轉錄因子的改變與腫瘤對化療藥物的治療反應間存在聯系。隨著放療化療的進行,多種腫瘤細胞能通過逐漸發生EMT來“逃避”治療所致的凋亡,進而使得細胞具有更強的轉移特性。另外,由于腫瘤上皮細胞發生了EMT,細胞將表達間質分化標志物,同時對靶向治療上皮的化學治療藥物敏感性下降。因此,深入了解導致E-Cad表達下調的因素可在一定程度上有目的地針對該因素進行抑制,阻止EMT發生,或減少其發生程度,使惡性腫瘤治療生存率提高。
參考文獻
[1]陳宇,杜勇,李浩渤,等.E-鈣黏蛋白在口腔鱗狀細胞癌中的表達及意[J].河北醫藥,2012,34(13):1942-1943.
[2]李飛鳳,周建華,胡永斌.核轉錄因子Snail調控上皮-間質轉型機制的研究[J].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1,11(20):3961-3963.
[3]胡逢春.上皮-間充質轉化的生物學作用[J].國際口腔醫學雜志,2011,38(2):207-213.
[4] Irie H Y,Pearline R V,Grueneberg D,et al.Distinct roles of Akt1 and Akt2 in regulating cell migration and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J].Cell Biol,2005,171(14):1023-1034.
[5]徐浩翔,閆言.波形蛋白表達和功能的研究進展[J].北京大學學報,2009,41(5):605-607.
[6] Theresa Vincent,Etienne P A Neve,Jill R Johnson,et al.A SNAIL1/SMAD3 or 4 transcriptional repressor complex promotes TGF-beta mediated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J].Nature Cell Biology,2009,21(8):943-950.
[7] Theys J,Jutten B,Habets R,et al. E-Cadherin loss associated with EMT promotes radioresistance in human tumor cells[J].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2011,99(14):392-397.
[8] Jean Paul Thiery.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s in development and disease[J]. Cell,2009,139(41):871-890.
[9]洪倫.上皮-間質轉化及相關microRNA分子與腫瘤的惡的研究進展[J].中國癌癥雜志,2011,21(9):725-730.
[10] Eduard Batlle.The transcription factor snail is a repressor of E-cadherin gene expression in epithelial tumor cells[J].Nature Cell Biology,2000,12(1):84-89.
[11] Grille S J,Bellacosa A,Upson J,et al. The protein kinase Akt induces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and promotes enhanced motility and invasiveness ofsquamous cell carcinoma lines[J].Cancer Res,2003,63(14):21722178.
[12]胡蕾.PI3K/AKT信號轉導通路與腫瘤轉移及其機制的研究進展[J].醫學綜述,2006,12(22):1375-1377.
[13] Luika A.Notch promotes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during cardiac development and oncogenic transformation[J].Genes Dev,2004,18(9):99-115.
[14] 朱智杰,阮君山,李堯,等.Wnt信號通路誘導腫瘤細胞上皮間質轉化的研究進展[J].中國藥理學通報,2012,28(7):904-907.
[15]劉墨,張斌,王成,等.轉化生長因子β1誘導人舌鱗狀細胞癌上皮-間質轉化及其順鉑耐藥性研究[J].中華口腔醫學研究雜志,2012,6(3):223-230.
[16] E H Gort. The TWIST1 oncogene is a direct target[J].Oncogene,2008,27(16):1501-1510.
[17] Monique M.Expression of E-cadherin and vimentin correlates with metastasis formation in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patients[J]. Radiotherapy and Oncology,2011,99(24):344-348.
[18] Chaw S Y.Epithelial to 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 biomarkers E-cadherin,beta-catenin,APC and Vimentin in 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genesis and transformation[J]. Oral Oncology,2012,48(12):997-1006.
篇4
關鍵詞:小學幼兒園 民間傳統 體育游戲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9(b)-0109-02
民間傳統體育游戲是指流傳于廣大人民生產、勞動、生活中自發創造的一些極具娛樂、民族特色和地方特點的活動,俗稱“玩耍”。它種類繁多,且趣味性強,深受少年兒童的喜愛,小學幼兒園將民間傳統體育游戲作為一種有益的教學資源靈活地融合于小學幼兒園的教育活動之中,既豐富了小學幼兒園體育活動的內容,又有助于形成特色體育。民間傳統體育游戲來自于民間,它有著傳承的重要作用。那么,作為一線的體育工作者,如何去挖掘民間傳統體育游戲呢?
1 打水漂
打水漂游戲能夠提高練習者的投擲技巧。這項游戲需要在江邊或湖邊進行,并準備一些瓦片或薄石片。游戲方法為:練習者用右手的拇、食、中3個手指拿住一塊瓦片(瓦片的凸面向下),食指扣在瓦片的邊緣上,然后將手臂在身側從后向前甩動,將瓦片擊向水面,瓦片受水面阻力的作用而在水面一跳一跳地前進,民間叫“打水漂兒”、“打漂漂”,兩人一對一進行比賽或幾個人在一起比賽,打水漂個數多者為勝。參與打水漂游戲需要注意的是手臂必須在身側從后向前甩動,否則判犯規。
2 跳皮筋
跳皮筋要在平整土地或塑膠、水泥地面上進行,并準備一根長10 m圓形松緊帶。如圖1所示,該游戲為個人完成級別計時賽。一名參賽選手在場地內,用2個固定物體間距5~6 m,將橡皮筋平行地面撐開,兩筋間距20 cm。分別完成3個級別的比賽(即橡皮筋中部距地面15 cm、20 cm、30 cm),裁判員口令“開始”并開表計時,選手開始比賽。
每級別完成動作順序:(1)雙腳跳起落地踩住同側橡皮筋;(2)雙腳跳起落地踩住兩根橡皮筋;(3)雙腳跳起落地分別踩住各一根橡皮筋;(4)雙腳跳起落地站于兩根橡皮筋中間;(5)雙腳跳出橡皮筋落在對側;(6)雙腳起跳轉體180°,用腳底或腳外側將近側筋帶躍過對側筋踩于腳下(如兩筋未能分開,應用腳尖慢慢放開對側筋,腳跟不能移動;如有一只腳未能踩筋或在放筋時腳跟移動,再有筋脫離腳下則應用另一腳完成以后動作);(7)再跳轉落于交叉的兩根橡皮筋中;(8)跳出橡皮筋,落于最初一齲完成一次升級。
參與跳皮筋游戲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失誤:在跳筋過程中沒有按照規定的動作順序要求完成為失誤,由裁判員警告1次,并記失誤1次。(2)完成級別越高,無失誤,所用時間最短者名次列前。(先看級別、失誤情況再看時間)(3)每名選手在比賽過程中失誤超過兩次終止比賽,記錄成績。
3 跳人墻
跳人墻可以培養練習者跳躍的靈活性。這項游戲需要在沙灘或草地上進行,準備兩根接力棒。如圖2所示,將練習者分成等數的2支隊伍,兩列橫隊面對面坐在沙灘或草地上。兩隊距離4 m,各隊練習者左右間隔1 m,兩臂側舉拉手搭成“人墻”,最后一位手拿一根接力棒。發令后,排尾手持接力棒依次從組成籬笆的練習者手臂上跳過,成“Z”字形地跳向排頭,跳過最后一個人墻后,也坐下與排頭拉手做人墻,并將接力棒向后傳到排尾,排尾接棒后繼續做,直至全隊做完恢復原來隊形為止,先完成的隊為勝。
參與跳人墻活動需要注意以下幾點:(1)跳起時要依次跳過每2個相鄰人拉著的手臂,要雙腳一同跳過。(2)做人墻的隊員手臂要舉平。(3)接力棒回傳時,要依次傳到排尾,不能隔人傳或拋擲。
4 蹲跳推手
蹲跳推手主要是鍛煉練習者身體的協調發力。該項游戲最好在草地或沙灘上進行。如圖3所示,練習者分散在場地上,兩人一組相距1 m面向站立。裁判發令后,兩人下蹲,兩臂向前平伸,以前腳掌跳動,并與對方推手,使對方臀部著地或手撐地者得1分,三局兩勝。參與游戲中需要注意,練習者只許推手,不許推其他地方,也不許拉人和躲閃。
5 仙人指路
仙人指路游戲能夠培養練習者對口令反應的能力。該游戲最好在沙灘上舉行,需要準備兩條毛巾。如圖4所示,將練習者分成等數的2個隊,成縱隊站在起點線后,2隊間隔5 m,在起點線前20 m處畫一條終點線,在兩線之間不規則地挖若干個直徑20 cm、深10 cm的坑,每次各隊派2人參加游戲,其中的一人蒙上眼睛,游戲開始,蒙眼者背上另一人站在起點線后,發令后,蒙眼者在上面人的指揮引導下,繞過各個沙坑,向終點行進,先到達終點者記2分,然后各隊又派出2人繼續做,直至全隊做完為止。得分多的隊為勝。
參與仙人指路游戲需要注意以下兩點:(1)腳踩入坑中算失敗;背人者偷看算失敗。(2)只許被背人指揮,其他人保持安靜。
6 長繩8字跳
長繩8字跳可以提高練習者的團體配合能力。該游戲活動需要每隊5 m×8 m平整場地,每隊一根長跳繩(繩長至少6.5 m,握繩部位4米或4.5 m),一塊秒表。
如圖5所示,2人搖繩,10人參加跳繩(也可以根據情況自定),看裁判情況可以2隊或多隊同時比賽。時間可以為2~3 min。賽前練習者試好繩,由2人手持跳繩,其他隊員成一路站在搖繩一側做好準備,聽裁判員發出“預備”口令開始搖繩。裁判員發令后計時裁判員開表,計數裁判員開始計數。每隊練習者按規定人數排成一隊依次跳過長繩,繩著地一次通過一人算完成一個有效成績,中途練習者失敗不計成績,到裁判發出結束口令為止。裁判員以規定時間內練習者完成有效次數多少決定名次。如成績相等,以失誤次數少者名次列前。可以男女混合組隊參加比賽。也可以從裁判員發令后計時裁判員開表,計數裁判員開始計數,直到練習者失敗停表。以練習者完成次數多少決定名次,如成績相等,以用時間少者名次列前。
在參與長繩8字跳游戲中應該注意以下幾點:(1)繩著地一次通過一人算完成一個有效成績,同時跳過多人也算一個,繩子空搖不計成績。(2)繩著地一次通過人跳壞算失誤一次,可以繼續比賽。(3)在跳繩比賽過程中如某練習者兩輪不參加比賽,則判為該隊犯規取消錄取資格。(4)如未按規定人數要求比賽,可以允許參賽,但不錄取名次。
參考文獻
[1] 孫鴻雁.傳統民間游戲與幼兒園課程構建[J].考試周刊,2016(41):189.
篇5
牙開啤酒瓶
2001 年12 月5 日,在美國紐約《瑞琪•蕾克》電視演播廳,有一個叫何塞•伊凡的人,竟然在60 秒內用牙齒起開了56 瓶啤酒,讓現場觀眾瞠目結舌。
自行車180度跳
讓自行車180 度跳轉這得多大難度?更別說在1分鐘之內了。可比利時人肯尼•貝雷就辦到了,他輕松地讓自行車完成了26橡皮筋勒頭次大跳轉,厲害吧!
橡皮筋勒頭
橡皮筋咱都玩過,可一般很少勒到頭上去,英國的馬修•文卻因此創造了世界記錄。2005 年12 月,倫敦吉尼斯世界紀錄申報辦公室,馬修•文在1 分鐘內一次一根,共將44 根普通橡皮筋纏在頭上。為了符合紀錄要求,橡皮筋在拉長前都不超過10 厘米長呢。
“佛山無影手”
提到佛山無影腳,我們自然聯想到黃飛鴻,但這佛山無影手又是哪門哪派開創的呢? 2005年8月13日,在德國弗倫斯堡,英國的帕迪•道爾在1分鐘內出拳470次,想像一下,他是不是堪稱無影手啊!
轉動硬幣
一枚硬幣在你的手上能轉動多少次?試驗一下,呀,沒幾次就掉了。但比利時人沃姆•夏譚瑞奇卻偏偏有這玩硬幣的絕活,他用右手拿著一枚半美元的硬幣,可以在各手指間1 分鐘內來回穿梭達45 次。
板上釘釘兒
板上釘釘兒?這一回露臉的是不是中國的氣功大師?猜錯了,扣十分,呵呵。2005 年7 月25 日,在英國倫敦《藍彼得》演播室,有“巧手安迪”之稱的英國電視DIY 專家安迪•凱恩正大顯身手。他現場表演了板上釘釘兒的絕技,備用的釘子個個貨真價實,長度達到了15.24 厘米,讓人咋舌的是,最終,安迪竟然在1 分鐘內將10 根這樣的釘子釘入了木板。
頭頂球
2004 年12 月11 日,在古巴哈瓦那的拉吉瑞迪拉,艾瑞克•費爾南德茲在1 分鐘內用頭頂球319 次, 球竟然都沒有落地。換做你,是不是用頭頂9下就不錯了啊?
手擊鼓
手擊鼓的世界紀錄由澳大利亞人創造,他在1分鐘內用手單擊鼓達到了1168次,真是連想都不敢想呀!
小貼士
光傳播1800萬千米。
蛤蠣心臟跳動2次,藍鯨4-8次,蜂鳥多于1200次。
地球旋轉1/4度,在赤道外運行27.8千米。
全世界生產192輛自行車和78輛汽車。
全世界犯罪133例。
篇6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5-2410(2016)12-0008-03
一、設計思路
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本課教學將遵循“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在慢跑和韻律操中滲透主教材“跳躍”的各類輔助練習,將體驗直腿擺動、頂肩支撐、滯空、重心轉移等技能學習融入跑步和韻律操中,教學中通過跨越式跳高練習逐步向斜向助跑直角騰越過渡,借助橡皮筋進行過渡練習,由低到高,由高到寬,再到實體練習,做到層層遞進,根據學生能力起點以及心理狀況進行分層教學。將新授技術建立在已有學習體驗基礎之上,提高教學效率。根據對技能學習所需體能支撐的分析,設計出補償性體能游戲練習。體操學練中保護與幫助是重要的保障條件,在教學過程中要致力于培養學生“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合作責任意識。
二、教材分析
本教材選自于江蘇省教研室出版的《體育與健康教學設計探微――初中體育教學指導用書》水平四八年級第一學期支撐跳躍與體能練習單元第4課時,教學內容為新授內容。斜向助跑直角騰越是越過一定高度障礙的一種技能,對發展青少年力量、速度、靈敏、協調等身體素質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該技術中要求學生在充分向上擺腿的基礎上,完成空中并腿換手重心轉移、空中展體動作,對核心肌群力量有一定要求。本節課中助跑起跳的技術和所學跨越式跳高的助跑起跳技術相近,學生有相關助跑起跳動作的體驗,但需要強調用力踏跳和直腿擺動。掌握本節課技能為學習其他騰越障礙物技術能起到促進作用,對學習雙杠越兩杠下、支撐擺動挺身下有一定幫助。
三、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處于身體發育的良好時期,而心理發育處于不穩定的分化期,他們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反映他們好動,好奇心強而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點。鎮江市伯先中學八年級學生以前學習過山羊分腿騰越技能動作,但所學技能與斜向助跑直角騰越動作差異較大,而且起跳動作截然不同,學生認知基礎較差,因此在學習本節課內容方面會有較大困難,部分女生受力量和心理因素影響,難以完成完整動作,要對這部分學生施加一定的心理干預措施。學生由于對展體下壓動作體驗不多,需要加強輔助體驗練習才能提高動作質量。
四、學習目標
1.了解斜向助跑直角騰越完整動作過程,知道單腳起跳,兩手依次撐箱,兩腿在空中并攏,經直角支撐,依次推手越箱落墊站立的動作要領及在生活中運用的時機等。
2.能基本完成助跑起跳撐箱騰空落地動作,做到空中直角支撐、舉腿高、展體明顯、落地平穩。
3.積極參與學習,在學練中提高觀察、果斷決策的能力,增強團結協作意識。
五、教學重點與學習難點
教學重點:單跳并腿,前擺挺身。
學習難點:舉腿有高度,空中展體。
六、教法與學法
教法:示范講解法、游戲法、練習法、糾錯法。
學法:觀察法、自主學習法、合作學習法。
七、教學流程
繞跳箱慢跑熱身(拍箱、撐箱)側向單腿跨越橡皮筋專項韻律操(①頭頸練習;②肩部運動;③腰部運動;④仰臥支撐;⑤仰臥舉腿換腳跳;⑥拉伸)上一步單手支撐單跨單落上一步單手支撐單跨雙落上一步雙手支撐單跨雙落反撐跳箱擺腿展體練習提高橡皮筋高度的雙手支撐單跨雙落三步助跑及用力踏跳練習提高橡皮筋寬度的雙手支撐單跨雙落上一步完整動作練習3~5步助跑完整動作練習糾錯分層練習(跳箱蓋上放置限制物)體能練習放松練習。
八、場地器材
器材:跳箱4個、起跳板4個、橡皮筋40米、足球標志盤4個、音樂播放器1個、標志桿兩根、燕尾夾4個。
場地布置:四個跳箱呈正方形擺放,之間大約間隔10米,兩邊的跳箱用橡皮筋相連,尾部放置起跳板(練習時移至跳箱側面)。
九、安全措施
課前了解學生原始健康狀況,安排好見習生;提前檢查跳箱、起跳板的穩固性;充分做好專項準備活動,使學生關節得到充分活動;調整學生練習間距,避免練習中碰撞;檢查練習場地是否平整。
公開課之感悟:
2016長三角地區體育特級教師教學研討會在江蘇省鎮江市伯先中學和鎮江新區實驗小學進行,我代表江蘇省開設了《斜向助跑直角騰越》的公開課,從接到任務開始選題、教學設計,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有很多感悟,現與大家共享。
一、敢于亮劍,激勵前行
當省體育教研員孟文硯教授決定由我代表江蘇開設初中體育研討課時,我很是糾結,因為蒞臨研討會的都是江浙滬基礎學校體育界的大咖,還有高校教授,在這些行家里手面前開設公開課,將承受較大壓力,但經過思考,我還是毅然接受了這個任務,我覺得作為特級教師應該有擔當的意識,要能起到示范、輻射、引領作用,要敢于解剖自己,我想通過自己的言行去激勵身邊的教師,尤其是年輕教師,保持一顆永遠向上的心。
二、傳遞信號,挖掘體操類教材育人健體價值
“上什么內容呢”,這個問題一直在我腦海里縈繞,在這個體育教學界的饕餮盛宴中,要有種積極向上的導向。當我在體育器材室轉悠的時候,我的眼光不由自主地停留在跳箱上,就是它了。體操類教材的育人和健體價值是人人皆知的,但由于受安全因素的困擾,現在很多體操器材都被束之高閣,器械體操課基本不上。我個人認為不能因噎廢食,只要教學手段有效,保護幫助措施到位,體育傷害事故是基本不會發生的。我要向觀摩教師釋放一種信號,不要丟棄體操類教材,大膽地去上,讓體操類教材在體育教學中大放光彩。
三、力求簡約高效,關注全體有待提高
篇7
――題記
我兒時的“天使”并不是美麗的芭比娃娃、精致的遙控賽車、神奇的變形金剛,而是幾種簡簡單單的物品,但正是它們,使我的童年生活變得充實而美好。
風箏
那時候,每當百花盛開、生機勃勃的春天到來時,我就會和小伙伴們一起在一望無際的田野上奔跑著放風箏。原本綠色的田野,有了我們的點綴,變得更加的富有生機了。我慢慢地放長手中的線,只見風箏越飛越高,最后在我們的視線中變成了一個小小的點。旁邊比我小的孩子直愣愣地看著在高空中飛翔的風箏,又看著自己那怎么也飛不高、一直在原地打轉的風箏,羨慕極了。
跳繩
聽,那是我們興奮的歡呼聲!原來我們正在水泥地上進行跳繩比賽呢!幾位大姐姐已經跳到好幾百個了,我們這幾個年齡小的也不甘示弱,提起十二分的精神,使出吃奶的勁兒拼命地跳,但最后還是敗在了姐姐們的腳下。唉,雖然感到有些沮喪,但絕不會灰心,我們更加認真地練習起來。“一、二、一”,我們甩起手上的繩,跳過一個又一個的圈。
橡皮筋
說到橡皮筋,那一定是每一個女孩子童年時的最愛了。在“橡皮筋,我愛跳”的歌聲中,我和小伙伴們甩著長長的辮子,抬起了靈活的雙腿,全身也隨之動了起來。還有幾位絆皮筋的女孩子一動不動地站在那里,心里肯定盼望著快點輪到自己跳吧!有時,我也會用椅子絆住皮筋,自己一個人跳得津津有味。跳著跳著,我會情不自禁地把椅子當成了伙伴。
秋千
當然不能忘了秋千。記得那時的秋千都是我們自己動手制作的:先將一根又長又粗的繩子系在粗樹枝上,然后在它的尾端綁上一個凳子,一個簡易的秋千就做成了。有時,我還采摘些花呀、草呀、樹葉呀來妝扮秋千,使秋千顯得更漂亮一些。無論春夏秋冬,只要天氣晴朗,我都會坐在秋千上悠閑地看看書,看累了就放下書欣賞一下四周大自然秀美的風景,聆聽鳥兒那悅耳動聽的歌聲,真是愜意極了!
這些,給我的童年生活帶來了無限的樂趣,給我留下了無數美好的回憶。它們就是陪伴我快樂成長的天使。
篇8
一、發展跳躍能力的練習
進行跨越式跳高練習要具備一定的跳躍能力,在教學中要特別加強這方面的練習。在跨越式跳高教學時,發展跳躍能力的主要手段有:
1.原地縱跳摸高:比一比在規定的時間內按一定的高度摸到的次數誰最多。
2.助跑單腳起跳:用擺動腿觸高懸物。
3.單腳或雙腳連續越過障礙物:障礙物的高度和間距要符合學生的實際,練習時要掌握好學生跳的節奏。
4.跳深練習:讓學生從40至60厘米高的跳箱上跳下,用雙腳或單腳落地,緊接著馬上起跳用手摸懸掛的高物。跳箱的高度要符合學生的實際。
5.弓箭步交換跳:練習時要注重蹬腿起跳后,兩腿在空中交換時兩臂要積極配合擺動。
6.立定三級跳遠或多級跳遠:比一比在跳的級數相同時,誰跳的距離長。
二、突出重點、抓住難點、明確關鍵
在整個跨越式跳高技術的教學過程中,要突出教學的重點——起跳技術,抓住教學的難點——助跑與起跳相結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做到突出重點、抓住難點的講解與示范,那么就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明確動作的關鍵——當身體重心騰起到最高點過桿時,擺動腿內轉下壓,起跳腿外旋上提,桿上動作要注意擺動腿和起跳腿的協調配合,這樣就有利于學生盡快掌握跨越式跳高的技能技巧。
三、誘導、輔助練習法
1.讓學生觀察教師的示范動作和聽教師的講解,再結合多媒體教學,通過影像直觀地觀察跨越式跳高技術的動態和連貫性及靜、慢動作的技術分析,特別是要能解決教師示范不能解決的部分,使學生建立一個完整直觀的技術動作概念,然后進行模仿練習,體會技術動作的用力順序,加深完整的技術動作概念。
2.原地做擺動腿和起跳腿的過桿模仿練習。把擺動腿、起跳腿動作技術要領分別歸納為:抬﹙膝﹚、提﹙臀﹚、跨﹙桿﹚、壓﹙大腿﹚;蹬﹙小腿﹚、提﹙大腿﹚、﹙側﹚拉、收﹙后腿﹚“八字訣”,要求學生“口念”、“心想”、“體驗”,充分調動多種感覺器官的參與,促進學生運動技能的形成。
3.從原地開始,起跳腳向前邁一步,用腳跟先著地,同時髖前送上體后仰與起跳腿成一直線,起跳腿用力蹬地起跳,兩臂與擺動腿配合上擺的練習。
4.30米站立式起跑練習,讓學生體會在快速跑中最大的步長;丈量助跑距離,反復檢查和調整助跑步點,并要求按一定固定模式和節奏助跑;丈量好步點和穩定的助跑;畫出最后幾步助跑步點,以便及時調整,并通過練習找出適合自己的4、6、8步的助跑距離。
5.讓學生反復進行助跑與最后三步加速的練習,體會助跑時上體由稍前傾過渡到正直及制動起跳時后仰與起跳腿成一直線的技術動作。
6.斜向助跑起跳,左﹙右﹚腿用力蹬地,右﹙左﹚腿向上向外擺動觸懸掛物練習。
7.讓學生右手持1.5米左右竹桿的一端于體側,另一端觸地﹙以左腳起跳為例﹚,右腿側跨過竹桿的同時,竹桿在跨下迅速由右手轉移到左手的練習﹙左腳起跳時動作相反﹚。
8.由兩名學生站立在沙坑邊,相距2至3米的距離,手拉一根橡皮筋代替橫桿,拉橡皮筋的學生要與其他同學的起跳動作相配合,當橡皮筋絆住起跳同學時,就有一端松手,這樣可以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培養運動樂趣。
9.將橫桿放置在跳高架上,根據學生起跳腳確定橫桿傾斜的方向,若是右腳起跳,則橫桿右高左低,左側高度60至70厘米,右側高度80至90厘米,采用左腳起跳的橫桿左右高度相反,讓學生練習側對橫桿向前邁一步以腳跟先著地,迅速滾動至全腳掌起跳越過橫桿,循序漸進,待學生基本掌握擺動腿和起跳腿的協調配合的技術時,將兩側的高度逐漸上升10厘米,讓學生練習側對橫桿4步助跑起跳越過橫桿,待學生基本掌握后,再將兩側的高度逐漸上升12厘米,讓學生練習側對橫桿6、8步助跑起跳越過橫桿,最后將橫桿升到兩端等高的位置讓學生練習。
10.用標槍代替跳高架,橡皮筋代替橫桿,落地區放置海綿墊,在運動場上插上四根標槍,一根置于中心,其余三根距中心3米遠并等距,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成三個不同的高度,用橡皮筋連接,每個高度由低到高給于不同的分值,每個高度可以跳三次,如成功,則升級,如最低高度三次失敗,則得“0”分,淘汰出局,比一比誰的得分高。
四、教學建議
1.課前教師要做好跳高場地的準備工作,挖松和平整沙坑,清掃助跑道,檢查跳高架是否牢固,場地周圍是否有不安全的物品堆放,學生是否佩帶有礙于運動的物品等。
2.教師要指導學生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一般性準備活動主要是大肌肉群、關節、韌帶等的練習。專門性準備活動可采用模仿、誘導、輔助等與跨越式跳高動作結構接近的練習方法。
3.如果學校跳高場地少,班級學生人數多,可用標槍代替跳高架,用橡皮筋代替橫桿,用體操墊代替沙坑,這樣不僅可以避免農村學校場地器材缺乏的現狀,還可以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和增加練習的機會。
4.要加強組織管理,有秩序地進行,特別是后一位學生必須要等前一位學生離開沙坑后才能開始助跑,絕不允許一個緊跟一個或兩人一起跳的現象發生。
5.跨越式跳高下肢負擔較重,在教學中要與上肢和腰腹肌搭配練習,教學內容的安排要由簡到繁、由易到難。教師要隨時觀察學生的技術動作,每一輪練習后,教師要有針對性地進行評價,發現少數學生有練習畏難情緒和枯燥感時,教師應及時改進教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練習興趣和信心。
篇9
本章是引導學生進入力學世界的開始,力的概念的建立對以后的學習有很大的作用.本節中力、彈力的概念比較抽象,學生缺乏感性認識,在建立力的概念時首先讓學生感受力,注重對力認識的層次性.在“形變和彈力”教學中通過設計多種活動讓學生觀察、體驗,了解形變和彈力,引導學生猜想、探究物體形變大小與外力大小的關系.力的測量是教學重點,通過層層引導、逐步滲透的方式讓學生領悟彈簧測力計的原理,通過自主學習了解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通過測量力的大小,培養學生實際操作能力.
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體驗力的存在,建立力的概念.
(2)通過活動、交流,了解彈性形變及彈力;通過探究物體彈性形變大小與外力的關系,領悟彈簧測力計的原理.
(3)通過觀察與實驗,認識彈簧測力計的構造及使用方法;通過實驗操作,學會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4)知道國際單位中力的單位是牛頓(N).
(5)從生活實例中認識彈性勢能.
(6)通過課堂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思考能力進而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 重難點突破
“力是什么”是本節的教學重點和難點,主要通過課堂活動,體驗、感知力的存在.“力的測量”是本課又一重點,主要通過活動引導,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了解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形變和外力的關系”是教學中又一難點,主要通過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加以突破.
4 教學準備 彈簧測力計、氣球、橡皮筋、拉力器、鐵架臺、啞鈴、彈簧和兒童玩具等.
5 課時安排 1課時.
6 教學過程
6.1 力是什么
(1)請每位同學將自己的課桌移動一下位置.問學生:你們用的是什么方法?
(2)塑料尺放在桌邊如何使它彎曲?
人對物體產生作用.
(3)桌上放一物體如何使物體倒下來(不允許用手直接接觸物體)?
引導學生借助其他物體讓桌上的物體倒下,如用筆推等.
物體對物體產生作用.
(4)引導學生思考:在物理學中,力的含義是什么?通過分析物體對物體的推、拉、壓等作用建立力的概念.
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
(5)學生演示舉啞鈴,思考啞鈴為什么能向上運動?
學生演示拉拉力器,思考彈簧長度為什么會發生變化?
讓學生認識到啞鈴運動、彈簧伸長是由于受到力的作用.
(6)壓塑料尺的活動中,誰施加了力?誰受到了力?
明確:施加力的物體叫施力物體,受到力的物體叫受力物體.
學生舉出生活中關于力的作用的例子并分析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6.2 形變和彈力
(1)出示橡皮筋,如何使橡皮筋變長?
演示給橡皮筋施加拉力,觀察橡皮筋的變化并讓學生觀察手松開后橡皮筋的形狀變化.
(2)出示氣球,如何使氣球的形狀改變?
演示用手壓氣球,觀察氣球的變化及觀察手松開后氣球的形狀變化.
明確:物體形狀的改變,叫做形變.
形變的物體在撤去外力后能恢復原狀,那么該物體所發生的這種形變叫做彈性形變.
(3)學生用力壓塑料尺,在壓的過程中讓學生的手停住,讓學生體會手有什么感覺?
讓學生感到彎曲的塑料尺對使它發生形變的手指產生力的作用.
物體發生彈性形變后,力圖恢復其原來的形狀而對另一個物體產生力,這個力叫做彈力.
(4)探究:在上述活動中物體的形變程度與什么因素有關?
學生猜想、驗證.
明確:使物體發生彈性形變的外力越大,物體的形變就越大.
思考:能否利用使物體發生彈性形變的外力越大,物體的形變就越大這一特性解決具體問題呢?
(5)出示繩子,用大小不同的力拉繩子,你能知道哪一次拉力大,哪一次拉力小嗎?
出示橡皮筋,用大小不同的力拉橡皮筋,哪一次拉力大,哪一次拉力小?你是如何判斷的?
引導學生認識物體形變程度可以反映力的大小
進一步提問:這是物理學中哪種研究方法?(轉換法)
(6)有意用大小相差不明顯的力拉橡皮筋,如何比較力的大小呢?
引導學生分析要準確反映力的大小需要刻度.
指示刻度還需要指針.
經過進一步的改進制成了測量力的儀器――彈簧測力計.
6.3 力的測量
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了解彈簧測力計的構造,觀察量程和分度值,了解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牛頓(用符號N表示).說明手舉兩個雞蛋所用的力大約是1牛頓.
學生自主學習.了解使用彈簧測力計的注意點.
(1)選擇彈簧測力計,應先了解它的量程和分度值,所測力的大小應在它的量程內.
(2)測量前,應檢查指針是否指在“0”刻度線上,若不在,應校正“0”點.
(3)要使彈簧測力計的軸線方向與受力方向一致,讀數時,視線應與刻度盤垂直.
說明注意點(3),彈簧測力計的軸線方向與受力方向要一致,彈簧測力計不是一定要豎直放置使用.
完成課本第46頁 “議一議”.
做一做:
(1)將彈簧測力計豎直放置,觀察并校正“0”點.
(2)用手向下拉彈簧測力計的秤鉤,體驗并比較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1 N和5 N時,手的用力情況.
6.4 彈性勢能
出示兒童玩具,如何使玩具動起來?(玩具內有彈簧)
學生回答并演示.
視頻:撐桿跳高、蹦床.
讓學生認識到發生彈性形變的物體具有能量,這種能量叫做彈性勢能.
6.5 鞏固提高
1.指出以下幾種情況下的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
(1)人推車前進時,人推車的力:施力物體是______,受力物體是______.
(2)桌子上放著文具盒,文具盒壓桌子的力:施力物體是______,受力物體是______.
2.甲、乙、丙三名同學用同一個拉力器比試臂力,結果每個人都能把手臂撐直,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甲的體重大,所用拉力大
B.乙的手臂粗,所用拉力大
C.丙的手臂長,所用拉力大
D.甲、乙、丙所用拉力一樣大
3.以下關于彈簧測力計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彈簧測力計是測量物體質量的儀器
B.彈簧測力計可以測量超出量程的力
C.彈簧測力計使用時必須豎直放置,不得傾斜
D.使用時應避免彈簧、指針、秤鉤與外殼的摩擦
4.若要準確測量一個大小約為10 N的力,下列規格的彈簧測力計中最合適的是
A.量程0~5 N,分度值0.1 N
B.量程0~10 N,分度值0.2 N
C.量程0~15 N,分度值0.1 N
D.量程0~20 N,分度值0.2 N
5.一物體掛于彈簧測力計的下端,該測力計的量程為______,分度值是______,物體對彈簧測力計的力大小為______.
篇10
【關鍵詞】田徑短跑力量
田徑是運動之母,短跑是所有項目的基礎,100米是短跑中最重要的項目之一,是項全身配合,快速反應、靈活性高、強度大的激烈的運動項目。要想提高100米成績,必須要有科學的訓練方法,好技術作指導,才能訓練出好成績。
一、髖部帶動步幅:
髖部是人體中心,以髖關節為軸的高速擺動加快速跑進中的放松跑技術是目前世界上最為合理科學的短跑技術。專家認為:髖是人體水平加速的關鍵環節,是人體快速前移的馬達,利用髖關節的屈、伸產生的動力,推動髖部的前移。
訓練方法:
1、俯撐高抬腿練習,兩臂兩腿伸直成俯撐,大小腿充分折疊以膝關節領先交替進行高抬腿。
2、車輪跑,手扶肋木,單腳支撐,另一腿直腿前后擺動屈伸髖,兩替進行。(原地車輪跑)以及行進間的車輪跑。
3、雙杠上掛臂支撐進行空中擺腿,注重小腿的折疊前伸,大腿的高抬以及髖部的前移。
4、各種轉髖練習動作,如原地交叉轉髖,行進間側身交叉跑等,來提高髖關節的靈活性。
二、力量訓練:
100米跑是一項要求力量水平較高的周期性速度力量項目。有研究表明:短跑運動員在積極加速階段,下肢伸肌的蹬伸力達到460――800公斤。在訓練中,必須處理好伸肌與屈肌的協調關系,以及力量大小、速度的快慢、重復次數與組數、組間休息時間的關系。
1、腰腹力量:一般情況下采用墊子進行腰腹力量練習,學生感到枯燥,無味。能結合橡皮筋的輔助練習,效果更明顯。常見的方法有:仰臥起坐、腰背肌、仰臥收腿、俯臥收腿、仰臥舉腿等,這些動作利用橡皮筋施加外力來進行練習,效果更加明顯。
2、腿部力量:是整個訓練系統中的重點,如同“汽車的輪子”,要想高速運作,必須強化對腿部力量的訓練,掌握好方法的運用。
1)負重弓箭步走,最大負重的20%――40%,弓步走的距離40――60米,完成4――7組
2)負重半蹲,最大負荷量的50%――80%,完成4――7組,每組10――20次
3)負重弓步交換腿跳,最大負荷量的40%――50%,完成4――7組,每次10――20次
4)負重高抬腿跑,最大負荷量的20%――30%,完成4――7組,每次20――30次
5)利用橡皮筋的牽引跑,20――50米,完成5――6組
6)持器械擺臂或跑步練習
3、跳躍力量:跳躍練習不但能夠提高運動員的快速肌肉力量,還影響跑的步頻和步幅的結構。跳躍練習主要有短跳和長跳之分,短跳以發展肌肉的速度力量和爆發力為主,長跳以發展速度力量和力量耐力為主。
1)短跳:立定多級跳、多級跳深練習、立定雙足跳、單足跳、跨步跳等。
2)長跳:120――150米跨步跳、60――120米后蹬跑、50米(單足+跨步)跳等。
三、速度訓練方法:
是提高成績的關鍵,三者(步幅、速度、力量)合一形成一個完整的整體,才能發揮更大的功能和作用,同時注重途中跑的放松練習。
1、直線速度:
1)行進時間跑30――70米3――4次*2――3組
2)讓距離追趕跑60――100米3――5次*3組
3)短距離組合跑(30+50+100+50+30)*2――3組
4)橡皮筋牽引跑30――60米4――5次*2――3組
5)跑上、下坡40――80米3――4次*2――3組
2、反應速度:
1)半蹲踞式姿勢聽各種信號加速跑
2)雙手用力推滾球接起跑追趕球
3)雙手向前上拋出球接著跑出追趕并接住球
4)各種姿勢聽信號轉身加速跑
四、速度耐力訓練:
是提高成績的保障,有了好耐力,才能訓練出好成績,達到理想的效果。
1、各種距離的不同強度間歇跑
60――100米采用70%――80%強度完成4組*8次
2、短距離變速跑
(50米快+50米慢+50米快+50慢)或(100慢+150米快)*2――4組
(100米快+50米慢+200米快+100米慢)*2――4組
3、不同距離的組合
(50米+100米+150米)*2組
五、心理素質訓練:
是整個訓練系統的中樞,心理素質水平的好壞,直接決定你的成績。要想提高成績,必須做好心理素質訓練和輔導,始終貫穿在每次訓練課和比賽中,要求做到三要素:
1、要有信心,無論在任何時候都要對自己要有信心,相信自己的實力不要畏懼。
2、要冷靜,要冷靜思考技術動作,比賽前要放松,才能拋出好成績。
3、要敢于拼搏,要果斷、堅決、敢比、敢拼并付諸于行動。
要想取得好成績,運動員除了具備堅強的意志,良好的身體素質等條件外,同時還要有良好的技術和正確發揮技術的能力,特別是能較好地掌握和運用途中跑的協調放松能力,以便在保持較快的步頻的基礎上發展步幅,提高速度。通過以上方法的強化訓練,能在較短的時間內提高運動成績,促進身體的協調發展,達到理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韓振宏《對提高兒童、少年短跑步幅的認識》2011年田徑雜志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