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話的由來范文
時間:2023-04-04 20:08:4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普通話的由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語言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在我國,最具有標志性的語言就莫過于普通話了。那么,什么叫做普通話呢?普通話,即現代標準漢語,又稱國語、華語,指通行于中國大陸和香港、澳門、臺灣、海外華人的共通語文,為現代漢語共通的交際口語。
現在,普通話是全國通用的語言之一。正所謂:普通話,通天下?,F在的外國人甚至去補習班學習普通話?,F在走到街上,哪個人嘴里說的不是普通話?那么,具有如此獨特的語言,我們該如何去把它推廣到全世界各地呢?我們又該如何把普通話這個代表我們國家的語言文化發揚光大呢?
要推廣普通話,首先要先學好普通話,不但自己要學好普通話,并且在自己學會后去教會身邊的朋友、親戚,使他們都融入到這個普通話的世界。最好做到每天都講普通話,要堅持這一點是很重要的。但是,我們需要怎樣努力才能與別人說普通話講得對答如流呢?其實最重要的訣竅就是:要多用普通話進行朗讀,多講普通話,只要多訓練,你的普通話自然也會越說越好。無論遇到哪個字的讀音不會,你就要多翻查字典,弄懂讀音,盡量減少讀錯讀音的機會,這樣還可以提高發音的準確性。在學校里,一定要跟同學和老師說標準的普通話。在生活中也要和家人說普通話。并多向身邊的人說說普通話的由來,使大家都認識到中國的優美的語言文化。
“我是中國娃,愛說普通話。”推廣普通話從你我做起,從你我身邊做起。讓我們都做一個愛說普通話的中國娃,把我們中國的語言文化推廣到世界的每一個角落,讓全世界的人都來講普通話。
肇慶七小六年級:粱敏婷
篇2
粵語里非常注重詞意的喜慶性,并且對哪些字詞有什么避忌,都有詳細的說法,而認為不吉利的詞語,多數的因為它的發音和某些貶義的字詞發音相同了。與之相對的,用來表示好意頭的字詞,也是因為其諧音和某些褒義的字詞一樣,所以諧音文化對普通話和粵語都有重要意義,久而久之的,人們也了解了相對應有些諧音字詞背后的文化含義了。“中說中國是一個非常重視文化底蘊的國家,特別在過年時,人們桌上的菜不僅要色香味俱全,還要求菜名具有吉祥如意的含義,以此來表達主人對接下去一年的美好祝愿。在中國以廣東人最為具有代表性,特別注重菜名的吉祥意頭。”
(一)好意頭的食物名稱
例如在粵語里,人們喜歡把蔥(普通話“大蔥”)和蒜頭(普通話“大蒜”)捆上生菜上作為禮物送給親朋好友,因為根據粵語的諧音文化生菜的諧音是“生財”,蔥和蒜頭的諧音又是“聰明”“順利”,放在一起就表示順利生財。每當過年逛花市的時候大家一定會買“金桔”,其實就是桔子、橘子。橘子也被廣東人視為好意頭的物品,因為在粵語的諧音“橘”、“桔”和“吉”的發音也相同,桔為吉,金為財,金桔也就有了吉祥招財的含意。所以,在過年前幾乎家家戶戶門口或者陽臺上至少要擺兩盆以上金桔,表示開門見桔(吉),一些講究的還會在金桔上掛滿利是封(普通話“紅包”)。在此提一下“,利是”亦有寫作“利市”或“利事”這三者的由來有個典故。“‘利市’一詞早在‘易經’中便有記載,帶有本少利多的意思。元代‘俗諺考’亦提及‘為了吉兆,要向主家討個利市’的說法,由此可見,利市亦有好運的意義。根據‘易雜注’所載‘:營商利市,營達利事’,生意人派的叫利市,取其有利于做任何事情的意思。由于‘事’和‘是’兩個字其實都是相通的,所以很多人都把‘利事’寫成‘利是’。”而派利是,更是意味著將好運“派”給大家,傳送給大家,都會說一句好彩頭的話“祝你今年利利是是”,就是希望你今年都能夠平安吉祥,有個好運氣。發菜,因其形似頭發,普通話里的是第四聲fà,但廣東人將其取了諧音fā,與發財同音了。一般烹飪時更是與豬手一起做,就變成了一個經典的菜式“發財就手”了,“就手”是粵語順利的意思,那么這道菜的好意頭就是順順利利的發財了。與之相似的是“年年就手”以及“生財就手”,前者是將發菜換成蓮藕與豬手一起做菜,它的意思就是年年都順順利利的,后者則是因為發菜的采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很大,人們便將發菜改為了生菜來進行烹飪,一樣的好意頭。說到食物不可不提的一個就是盆菜了,它起源于香港新界,距今已有幾百年歷史,逢年過節或者祠堂開光這些有著大喜團聚的日子,都會叫著大家一起進行一個盆菜宴,大家可以圍住暖烘烘的盆菜,一邊品嘗著美味,一邊為喜慶之事做慶祝。這是一個傳統,長久以往,盆菜就被賦予了團聚的意義在里面。其實,普通話中對食物的名稱上也有著相同的要求,也有這樣的諧音文化,不管是菜色的搭配還是菜名方面,吉祥和吉利都是主要追求的目標,但和粵語不同的是,普通話在食物名稱方面更加注重的是中國傳統形式的詞匯。例如以下的幾個菜式,過年過節時的餐桌上總少不了的。魚,諧音“余”,代表著“年年有余”,這是中國傳統的吉祥話最具代表的一個了,“余”即是象征著富貴,年年有余就是每年都會有著富裕的錢財和食物。年糕,諧音“年高”,代表著“步步高升”,寄望于工資、工作崗位或小朋友的知識和身高都一年比一年的高。還有一些就是“四喜臨門”、“八方報喜”、“獨占鰲頭”、“富貴有余”、“鯤鵬展翅”、“平步青云”等,這些詞匯中都是用四字詞語來表示傳統形式的吉祥、吉利含義。因此,其實不管在粵語還是普通話,在菜名、食物名稱方面都是取其吉祥、吉利、好意頭的含義呈現出來,這是中國傳統文化所決定的。我國一直都是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在中國可謂是博大精深,食物除了注重其烹調手法,色香味俱全,必不可少的就是一個響亮好聽,又有著美好寓意的名稱了,人們借此抒發自己的情感,對表示了對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墒且⒁獾囊稽c是,這些命名都是分別用回當時幫它命名的語言區表述出來的意思才是最為貼切,最為生動形象的,要是換了過來,人們可能就會不知所云,不明白內里的意思,原本的蘊含就會消失不見,失去了那股韻味了,粵語的食物名稱轉換為普通話尤甚。而普通話的食物名稱到粵語的話就可能會出現以下的問題,有所避忌的食物名稱。
(二)有避忌用法的食物名稱
在粵語里,對于有一些“唔老利”,不吉利的字或同音的字音,都會盡量地避開不說,可以的話將其換一種說法,或者換一種吉利的名稱,人們相信這樣的話,好運將會伴隨。士多啤梨,普通話是草莓,因為“莓”字的粵語發音和倒霉的“霉”的一樣的,非常不吉利,所以在粵語里就直接將英語的strawberry這個單詞直譯過來,這樣的發音反而又好聽又好意頭,“梨”和“利”的發音是一樣的。勝瓜,普通話是絲瓜,因為“絲”字的粵語發音和“輸”十分相近,在日常生活中老是說“輸”的話,肯定是大忌,大家會認為,本來的好事可能都會被喊沒了。脷,普通話是舌,因為“舌”這個字在粵語里的發音和“蝕”字一模一樣,就是“蝕本”,虧本虧錢了的意思,非常的不吉利,所以粵語地區人們反其道而行之,用了有著好意頭且相反含義發音的字“利”,但是用作食物名稱的時候寫作“脷”,豬舌頭,牛舌頭,叫做豬脷,牛脷。豬潤,普通話是豬肝,這里要提及一下的是粵語里有一個“水”文化,“水”在粵語里代表了很多不同的意義,其中代表錢財則是用的最多和覆蓋度最廣的。所以與“水”相反的“干”,豬肝的“肝”和“干”是一個讀音,意味著沒有“油水”,就是沒有錢財,這里的“油水”也是“水”文化,這里的“水”表示錢財。“沒錢沒錢”如此不吉利的事情如何能夠天天掛在嘴邊,好事都變壞事了。因此在粵語里將“干”改為了“潤”,“水”為財,滋潤才會有財,而“潤”字就有“水”的意思了,兜了一圈回來,人們的智慧真是無窮的,這么一改變又響亮又好聽,而且真真是用詞精到,意頭也好了。同樣的,雞肝、鴨肝、蘿卜干等帶有“干”字的食物名稱都會換成“潤”,雞潤、鴨潤、蘿卜潤等。值得注意的是,鵝肝多是指法國的鵝肝,所以就沒有做改變,這個詞變成了外來事物的專有名詞。青瓜,普通話是黃瓜,因為“瓜”在粵語里有死的意思,“瓜咗”就是死了,而黃瓜,姓氏為黃的人會非常忌諱,便按照這個蔬菜本身的特征顏色改為了青瓜,避免了產生歧義的情況。涼瓜,普通話是苦瓜,雖說苦瓜當中的苦字在此只是表示這個蔬菜的苦味,但是單說“苦”這個字,是一個需要避忌的詞語,便索便取了其另一個屬性特征,性寒,來命名,在粵語地區,一般不說這個食物性寒,而是說“很涼”,所以便改成了涼瓜。
(三)香港地區特色用語
茶餐廳是香港的一大特色,是一個糅合了中西美食,具香港特色的食肆,而香港的茶餐廳對食物名稱有著自己的一套命名方式,如果是第一次去茶餐廳的話,肯定會覺得不知所云或者造成一些誤會,下面舉幾個例子。
1.外來詞
在粵語文化里,人們喜歡將英語的單詞直接直譯成粵語,創造出一個新的詞語,一是由于歷史文化的原因,二是因為這么直譯過來即簡潔又響亮,下面舉幾個例子。多士,英語單詞是toast,普通話是烤面包。奄列,英語單詞是omelette,普通話是煎蛋卷。蛋撻,“撻”的英文單詞的tart,其實用粵語的發音習慣來讀tart這個單詞,尾音的t會被自然而然的省略掉,結果出來的發音就是“撻”了。三文治,英語單詞是sandwich,普通話是三明治。既然是用外來詞的來進行命名的,那么這些食物自然就是屬于西式的食物了。
2.略寫法
茶餐廳的食物命名基本上都是采用了略寫法,這和香港緊張快速的生活節奏不無關系。油多,牛油西多士。醬多,花生醬西多士。腿通,火腿通心粉。意粉,意大利粉。叉米,叉燒米粉。牛河,牛肉炒河粉。炸兩,兩條炸油條卷腸粉。“曾子凡先生認為,這類緊縮性的詞語可稱為方言性的縮略詞,是由于現代社會辦事講究效率和求省求便,人們在交際中往往力求語言簡潔、文字縮略,這類構詞也就用得越來越多。”
二、結束語
篇3
[關鍵詞] 漢語教學; 環境;關系;策略
推廣和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是維護國家與尊嚴、體現國家核心利益的戰略舉措,對于傳播弘揚中華文化、增強國家軟實力,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①隨著社會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人們的學習工作生活都處于大開放、大交流之中,小學漢語教學除了受到傳統的地方語言的影響外,還要面對外來語言的侵入、網絡語言的沖擊。在這種情況下,如何處理好統一性與多樣性、純潔性與開放性、規范性與創新性等關系,成為小學漢語教學工作者必須面對又要妥善解決的課題。
一、小學漢語教學的環境
在大開放、大交流的環境下,小學漢語教學的環境越來越復雜:由于一些傳媒特別是電視臺方言節目的推波助瀾,地方語言對推廣和普及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產生了新的影響;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外來語言也越來越頻繁地出現在我國的日常生活之中;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上網人數越來越多,網絡語言對漢語教學的沖擊也越來越大。
(一)地方語言風生水起
中國地廣人多,百里不同音。各種方言都是中國地域文化的載體,是總體文明的土壤,從而形成了文化的多樣性。但因為各方言之間有極大的差別,造成了彼此溝通的困難,因此歷代都提倡有互相能聽懂的通用語言。也正因如此,通用語與方言形成了你進我退、此消彼長的局面。
而近年來電視熒屏上出現了很多方言節目,且屢禁不止。2004年10月,國家廣電總局下令,各級廣播電視播出機構一律不得播出用地方方言譯制的境外廣播電視節目;2005年、2006年、2009年,廣電總局多次重申:電視劇的語言(地方戲曲片除外)應以普通話為主,電視主持人一律講普通話。
但每次禁令都引起了較大爭議。有的認為推普有理:全面推廣普通話,電視媒體責無旁貸。有的認為護方無錯:方言代表著一種歷史,是一個地方的非物質文物,方言節目很受市民喜愛,“禁播方言”莫名其妙。有的認為雙方應互相吸收:嚴肅的新聞節目必須禁止方言,一些娛樂類的節目用方言挺好的。
小學漢語教育工作者因此而面對的局面是:學生不僅說本地的方言,還受著電視上所說的其他地方方言的影響。
(二)外來語言前呼后擁
在我國漢語的歷史發展過程中, 大規模吸收外來詞有三次。
一是漢唐時期。公元前138年,張騫受命首次出使西域,在西漢至東漢的漫長歷史時期,中國商隊開辟了中國古代與世界的“絲綢之路”,不僅中國的絲綢、蠶絲等商品傳入西域,而且西方的物品也傳入中國,如葡萄、石榴、牡丹、茉莉、瑪瑙等就成為古漢語史上引入的一批外來詞。隋唐時期,隨著佛教的興盛,佛經的翻譯,一大批佛教的詞匯,如佛、劫、安居、因果、真諦、眾生、不二法門、大千世界、五體投地等便走進漢語詞匯。
第二次大量吸收外來詞,是在晚清到“五四”運動期間。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里,西方先進技術的引進,政治制度、文化思想的傳入,都離不開語言的接觸和外國書籍、報刊的翻譯工作,而語言接觸涉及英語、日語、俄語、法語、葡萄牙語等多語種;外來詞涉及范圍也很廣泛,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科學、文化、哲學及日常用品、食品等。如哲學、科學、物質、意識、觀念、自覺、積極、消極、人道、人格、人權、文明、支持、自由、沙龍、咖啡、可可、巧克力、三明治、威士忌等詞語。
第三次大規模地引入外來詞是改革開放至今三十多年間。改革開放以后,國門大開,許多新事物蜂擁而入,大量的外來詞也隨之進入,數量之多,滲透面之廣,是前所未有的。首先是大量引進新技術、新概念,許多反映這方面內容的外來詞進入我們的生活,如基因、克隆、黑客、艾滋病、CT(電子計算機斷層攝影裝置)、UFO(不明飛行物)等。經濟領域里的外來詞也很多,如WTO(世界貿易組織)、GATT(關貿總協定)、歐佩克(石油輸出國組織)、CEO(首席執行官)等。教育、文藝方面的外來詞也很多,如雅思、托福、卡拉OK、迪斯科等。最活躍、最常見的是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詞語,如肯德基、麥當來、樂百氏、比基尼、迷你裙、呼拉圈、桑拿浴、巴士、AA制,等等。②
(三)網絡語言層出不窮
2011年1月19日,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在京了《第2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2010年,我國網民規模繼續穩步增長,總數達到4.57億,互聯網普及率攀升至34.3%,網民數已占全球網民總數的23.2%,亞洲網民總數的55.4%。
當網絡成為人民生活的一部分,網絡語言也伴隨著網絡的發展而形成有別于傳統平面媒介的語言形式。它簡潔生動,一誕生就得到了廣大網友的偏愛。如“浮云”“神馬”“給力”是最熱的網絡流行語,前兩個詞來自于“神馬都是浮云”,“神馬”并非一匹馬,而是“什么”的諧音?!案≡啤钡囊馑技刺摕o縹緲,轉瞬即逝,意為“都不值得一提”。“給力”一詞最早出現于日本搞笑動漫《西游記:旅程的終點》的中文配音版,屬于東北方言和日語的混合產物,意思類似于“?!薄翱帷薄昂馨簟?,常作感嘆詞用。在實際使用中也可加一個否定前綴,如“不給力”,表示某個事件或某個人帶給自己一種很失望的感覺。2010年11月10日,“給力”登上《人民日報》頭版頭條標題《江蘇給力“文化強省”》,對“給力”的使用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它不僅登上了《紐約時報》,更迅速席卷國內各大報刊、廣告和其他大眾傳播載體。還有一些非常流行的網絡熱詞,如“你懂滴”同“你懂的”, “杯具”同“悲劇”,“洗具”同“喜劇”,“鴨梨”同“壓力”,等等。
二、小學漢語教學的關系
小學漢語教學面對多重的關系,這些關系往往是“兩難”問題,因而在具體實踐中將小學漢語教學工作者推到了“兩難”的境地。
(一)統一性與多樣性
所謂統一性,是指人們統一使用通用語、標準語。所謂多樣性,是指不同區域的人們各自使用本區域本族群的語言。語言因通用因標準而統一;又因“本區域”因“本族群”而多樣。
統一性與多樣性,這是一個剪不斷理還亂的問題。語言學家趙元任說過:“在學術上講,標準語也是方言。” ③“普通話”有三條標準,“以北京音為標準音”“以北方方言為基礎方言”“以典范的現代白話文著作為語法規范”。在這一定義中,我們可以直接看到方言或方言的影子。現實也是如此,普通話中的很多詞匯來源于方言,比如尷尬、懊惱、垃圾等來自吳方言,酒樓、打工、炒魷魚等來自粵方言。
說到普通話的統一性與地方語言的多樣性的關系,還真是一個“手心手背都是肉”的問題。也正因如此,有人擔心,一些強勢方言如粵語、東北話、四川話等會影響普通話的推廣;也有人擔心,推廣普通話會消滅方言,使方言承載的地域文化萎縮。針對方言電視節目,也是各有看法。光明網曾就很多地方頻道開辦了用方言播新聞的節目現象進行網上調查,60%的網友表示贊同,因為采用當地人喜聞樂見的方式播報新聞,更貼近觀眾;40%的網友表示反對,因為媒體是人們學習普通話的重要渠道,這種做法影響了普通話的推廣。就影視劇、小品等經常使用方言的現象,如《武林外傳》和趙本山的小品等熱播帶火了陜西話、東北話等,16.8%的網友表示反對,認為這干擾了普通話的推廣,容易造成混淆;83.2%的網友則持贊同態度,認為方言能夠更好地體現人物個性,增強節目效果。④這項調查結果體現的是網民們的想法,如果對小學漢語教學工作者進行調查,認為方言新聞、方言電視劇對普通話教學影響很大的肯定不在少數。
(二)純潔性與開放性
這里所說的純潔性,是指漢語的“原汁原味”。任何一種語言,一定的時間內都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自足性。語言的開放性,是指漢語吸收外來語言成分,以適應新事物不斷涌現和人們思想的變化,適應新的社會交際的需求。
《人民日報》海外版高級編輯傅振國在發表于《人民日報》上的《“英語螞蟻”和“漢語長堤”》一文提到:越來越多的“英語螞蟻”,已經開始一點點啃食我們的“漢語長堤”。⑤
這是一個如何對待外來詞的問題,事關語言的純潔性與開放性。也是一個由來已久的問題。早在1942年2月8日,同志在延安干部會上講演就表明了他對“外國語言”的態度:“我們不是硬搬或濫用外國語言,是要吸收外國語言中的好東西,于我們適用的東西?!?⑥
這個問題至今仍爭議不斷。2010年,廣電總局的禁令引發了廣泛的討論,使要不要捍衛漢語的純潔性,如何捍衛漢語的純潔性,成為一個越來越熱的話題。有的人認為,為了保持漢語的純潔性,應當抵制、盡量少用外來詞,否則漢語就會有滅絕的危險;有的人認為,任何一種語言都有一定的開放性,應去吸收新鮮的事物,沒有這種開放性,語言本身的發展就將停滯。還有的人認為,純潔性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因為一旦純潔,就會失去生命力,就成了一個表達過去的工具,而無法表達現在。
(三)規范性與創新性
所謂規范性,就是無論在什么情況下,包括在網絡上運用漢語都要符合漢語的規范。所謂創新性,是指語言是發展的,要在生產生活中不斷發展創新。
漢語的規范問題一直為我國所重視。1951年6月6 日,《人民日報》發表了社論《正確地使用祖國的語言,為語言的純潔和健康而斗爭》。主席親筆修改了這篇社論,充分表明了黨和國家對這一問題的高度重視和決心。2001年6月6日,《人民日報》再次發表了評論員文章《為祖國語言的純潔和健康繼續奮斗》。文章說,50年前社論中提到的“一些不能容忍的混亂狀況”,有些至今依然存在。一些報刊上、電視熒屏上的錯別字時有所見,廣播和電視中讀音的訛誤時有所聞,一些行業濫用繁體字,亂造簡體字。文章指出,隨著經濟發展和信息獲取手段的多樣化,又出現一些新問題,如有的企業在營銷活動中亂造音譯詞,影視作品中濫用土語、外來語,有的廣告亂改成語,有些流行歌曲詞不達意,有些網絡語言毫無語法可言,等等,并提出要對這些問題加強規范和管理。⑦
但也有學者對語言規范化持否定的意見,認為語言的規范與創新是相對立的:“語言規范化”的提法,與語言的本質不相符合,與語言學理論的ABC也相違背。語言總是在突破舊的“規范”中發展、變化的,創新也總是在不規范之中產生。如果一味強調守住“規范”,那么詞義就不可能引申變化,語言也就不能創新發展了,我們現在也只好用甲骨文寫文章,只好用甲骨文在網上聊天。語言總是要吐故納新的?!艾F代漢語規范化”只會是一句高調的口號,事實上不可能實現。⑧
三、小學漢語教學的突圍之策
在小學漢語教學中,教育工作者對面臨的環境要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同時采取積極應對的態度,以更好地適應形勢,科學分析新情況,有效解決新問題,并正確處理好錯綜復雜的關系,有效開展小學漢語教學。
(一)在統一的基礎上多樣
在紀念《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頒布10周年座談會上,路甬祥指出,面對新形勢、新任務,要認真貫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充分發揮國家通用語言文字的基礎性、戰略性作用。作為小學漢語教學工作者,我們自然要努力開展普通話教學。這是我們最根本的任務,是本職工作。要按照普通話教學大綱的要求,綜合分析當地方言對學好普通話的影響,并按照“由簡到繁”“由淺入深”的原則,有針對性地訓練學生聲母、韻母的發音及掌握聲調、音變的規律,提高學生的普通話水平。如針對江浙一帶的學生,常把舌尖后聲母r讀成l(“然后”讀成“蘭后”、“任何”讀成“楞何”、“豬肉”讀成“組肉”等),應該首先教會他們發r聲母,讀帶有r聲母的字、詞、句,然后再注意分辨r、l兩組音的字,最后再教學l,這樣才能更好地區分、熟記。
同時,應充分利用方言對學習古漢語的作用。“方言是古語的遺存”(章太炎),通過方言可以讓學生生動地了解古漢語的詞匯、語音等的變化。如杜牧的《山行》用普通話來讀,“斜”和“家”“花”兩字不押韻。但是,如果通過方言去讀,金華方言的“斜”讀“霞(xia)”,這樣就和“家”“花”兩字押韻了。再如,普通話中的“造”或“蓋”,自西漢以來用“起”(“有火災復起屋”《史記?孝武本紀》),而金華話就是稱之為“qi”屋。
《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雖然規定“國家推廣普通話,推行規范漢字”,但并沒有禁止方言。學方言和推廣普通話也并不矛盾,把學方言和推廣普通話對立起來,那是對法律的誤解。雖然方言是處于從屬地位的一方之言,但它并不是低級的語言、落后的語言。語言沒有優劣之分,方言為一個地區的人們服務,能夠很好地發揮日常交際的功能。人們對自己的家鄉話有著深厚的感情,不加分析地貶低方言,排斥方言,會使方言區的人產生抵觸情緒,對推廣普通話工作極為不利。比較普通話和方言的規律可以進一步提高普通話教學的針對性。方言還可以幫助學生學習古漢語的相關知識,讓“頭疼”的古漢語學習充滿樂趣。
(二)在純潔的基礎上開放
漢語言文字是我們的母語,從甲骨文、金文演進而來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智慧凝聚、文明升華的過程,其燦爛的篇章和文采,綻放出中國文化獨特的藝術魅力。因此,她是中華民族的標志,維系著中華兒女共同的情感。濫用外來語和不規范字母詞破壞了漢語言的和諧,影響了漢語表意功能,也消解了中國文化精深的內涵。當前世界范圍內文化激蕩風起云涌,我們必須在借鑒和交融中與時俱進,而不能邯鄲學步,丟掉自我。正如人家允許“gongfu”“doufu”進入英文,但不會允許“功夫”“豆腐”直接插入英文。
與此同時,我們也清楚,任何語言都不是絕對“純潔”的,不受其他語言影響的,這是人類發展的必然結果。有著悠久歷史的中華文明,其實是華夏部落和諸多蠻夷部落不斷沖突、融合逐漸形成的,因此,要克服盲目抵制外來詞的狹隘民族主義心理。吸收外來詞是豐富語言的一個過程,也是保護民族語言的一種積極做法,封閉和濫用都會造成語言的萎縮和表述的生硬。要樹立正常的心態,立足漢語已有的語言材料,根據外來詞的作用、功能和表達要求。在正確理解和把握外來詞的涵義特點、 語體和語用尺度的基礎上,適當吸收外來詞,避免似是而非的使用。比如,在科技語體中,適當吸收一些外來詞是無可非議的,但在口語中過多地使用就未必好。對于外來詞中不好的成分,要過濾、揚棄,要有選擇地吸納??傊?語言的融合可以超越國界和民族的限制。也只有博采眾長、吐故納新,漢語才能更好地發展。
(三)在規范的基礎上創新
沒規矩不成方圓。語言的規范和規范化是語言最基礎的東西。語言的規范是通過多種形式表現出來的:其既有語言自身的規范,即通用語各個語言要素――語音、詞匯、語法結構等有著動態的和相對靜態的標準;也有交際主體的規范,即交際者對通用語掌握的標準程度。既有強制性規范,即法規性的通用語言文字規范的核心標準;也有柔性規范,即對規范中的語言要素內部標準的靈活與變通。既有以行政法規的規定為主的“自覺規范”,也有以約定俗成為主“自發規范”。多元的規范,使漢語的運用處于“規范”之中。作為小學漢語教學工作者,我們要著力教會學生規范使用漢語言文字。就新時期來說,尤其要教育學生端正學習和使用網絡語言的態度,要使學生明確:有規范才有創新,規范是創新的前提。
要做到在純潔的基礎上開放,在規范的基礎上創新,教師就要當好“三員”:
1.教師要當好信息員。新詞匯是新時代精神的體現。作為小學語言教學工作者,我們要與時代同步,與學生同行,盡量多地去了解和吸收新的、好的詞匯,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并將新的、好的詞匯運用在課堂教學及與學生的交流中,從而讓漢語教學變得更有吸引力。如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畢業典禮上“根叔”的演講稿之所以讓學生們掌聲不斷,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使用了很多當時流行的詞匯。
2.教師要當好研究員。一般說來,新詞匯中多少會有一些不符合漢語語法的“毛病”。教師要從自身的漢語知識出發,對當下的新詞匯進行分析,并把這些“毛病”分析給學生知道。這樣,既杜絕了學生亂用新詞的情況,又促進了學生對漢語知識的了解和掌握。
3.教師要當好指導員。一方面,要指導學生養成語言規范意識。教師要用自身的專業知識,積極推廣和普及普通話,正確使用規范字,加強學生的語言聽說、書寫能力的培養和培訓,對出現在課堂上、作業中的外來語言和網絡語言“新詞”進行引導和規范。另一方面,指導學生提高語言鑒賞能力。通過美文共賞、精品齊讀等手段,努力提高學生對漢語的審美感和鑒賞力,引導他們去發現、欣賞和創造現代漢語的結構美、節奏美和音韻美。
我們要讓學生懂得:開放、創新并不是隨心所欲、胡編亂造的,而是有章可循的。“章”就是規范,就是規律。對于新詞的產生也是這樣,它是新的規范產生的過程。如“虎”這個詞,我們說“虎頭虎腦”“虎背熊腰”都離不開“虎”本來的含義,而這本義就是規范。倘若定要引申到“猴頭猴腦”的樣子,恐怕這過程不會短,非得要等到山中無老虎的時候不可。再如“幽默”一詞,“這個人長得很幽默”中幽默一詞的意思,同樣脫離不了它的本義。這就好比一根綁緊的繩子,再怎么跑,也還是被拉住的。語言的開放不是為了改變原有的“純潔”,語言的創新也不單只是打破舊的“規范”,更重要的是要形成新的“純潔”和““規范”,或者對舊的“純潔”“規范”進行完善。
注釋
①柴葳.劉延東在紀念《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頒布10周年座談會上強調深入貫徹《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開創語言文字事業科學發展新局面[N],中國教育報,2011-01-21(1).
②居蘭堅,楊超.關于外來詞和外來詞詞典的一些想法[J].辭書研究,2007(2).
③趙元任.語言問題[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④王莉、董潔.光明網語言現象網絡調查結果[N].光明日報,2011-01-15(5).
⑤傅振國.“英語螞蟻”和“漢語長堤”[N].人民日報,2009-12-11(4).
⑥.反對黨八股.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二版.
篇4
負面情緒如恐懼、憂慮、疑惑等,是人類自保求存的重要本能,肩負著正面的求生任務。當生命受到威脅,恐懼感便會出現,體內的激素便在瞬間分泌開來,求生訊息喚醒各部機能,在電光火石之間,身體有效率地作出轉變,為即將進行一連串生死攸關的搏斗做好準備。這些保身求存的激素,主要是皮質醇和正腎上腺素,稱“壓力激素”。腎上腺素會使心跳加速、心臟收縮、血壓上升。正腎上腺素則使注意力和記憶力加強。血壓上升后,血流量增加,氧氣和葡萄糖在血液中的運輸速度便加快。
壓力帶來慢性疾病
當四肢和大腦的血液大增,輸送到腸胃的血液便會相對減少。高濃度的皮質醇會使胃壁變薄,不停地侵蝕胃壁的后果是胃潰瘍。皮質醇對年長者更為不利,因為它使長者罹患骨質疏松癥。此外,心理壓力對心臟病、糖尿病、氣喘及皮膚病都有不同程度的負面影響。從金融風暴誘發的憂慮、惶恐,會誘發壓力激素。不同的是,當下并不是為一只老虎而飛奔,而是身體機能長期受損。
大腦對應外來事象產生不安、憂慮、惶恐等情緒,是由杏仁核開動的。杏仁核是原始腦區其中一個重要部分,負責在生命受威脅的情況下發出情緒,啟動相對的求生本能。心跳率和血壓增加,皮質醇和腎上腺素等壓力激素都由此引動。
傳統內丹學有泥丸宮,位于腦部中央、印堂對入三寸。剛好這個位置是腦干頂部。泥丸宮其實包括丘腦、視丘、下視丘、松果體等重要器官。視丘是一個中央轉運站,一切指令的總樞紐。然而,它必須先把所有由感官獲得的資訊聚集起來,然后按其經驗網路作出篩選和分配,喚醒或啟動相關的區間,在極短的時間作出反應。壓力激素的由來,首先是杏仁核啟動負面情緒,再由下視丘分泌激素到腦垂體,刺激腦垂腺,繼而釋放激素到全身各部。下視丘除誘發壓力激素以外,還能對應生長、食欲、體溫、新陳代謝等。
六字訣發聲配合五行
六字訣紆緩壓力的方式,是用聲韻來震蕩相應的臟腑,從而令臟腑氣機回復正常。臟腑可以用五行分類,音頻震蕩因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而與臟器組成連結。音頻啟動臟器中細胞,強化或抑制其活動。
《莊子?刻意》有“吹啕呼吸,吐故納新”,是六字訣的雛型。第一個提出六字訣的是南北朝陶弘景(456-556)。陶弘景是中醫大家、煉丹高道,開創茅山派,得梁武帝賞識,有“山中宰相”之稱。
陶弘景說:“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咽,皆出氣也。”其后唐代孫思邈(581-682)根據陶弘景的功法,提出大呼結合細呼”,意思是補瀉兩用。細呼為補,大呼為瀉。
要減壓,可以用“噓”字訣。陶、孫均認為噓字可治肺。中醫認為,憂慮過度會引致肺氣虛耗:“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靈樞?本神》)其實,憂愁過度不僅損傷肺氣,它會波及脾氣而影響食欲,甚至誘發腸胃潰瘍。根據五行,肺金弱不能克木,肝氣橫溢犯土,脾胃虛弱是必然結果。念噓可提升肺氣,維持對木的制約,從而使脾胃氣得到改善。
以咽補腎平衡心理壓力
心理壓力除憂傷肺之外,還有恐傷腎。大家對股市狂跌的恐懼,對公司裁員的惶恐,真正就是“恐傷腎”?;炭謺T發腎上腺素。腎上腺位于兩。腎之上,其功能被“腎氣”一辭所涵蓋。肺氣提升,金能生水,腎精穩固,腦髓得養,精神狀態得到調節,皮質醇及正腎上腺素,便能維持正常水平,腦內血清素亦可保持在適度范圍,有中和剩余壓力激素的能力。陶弘景以咽補。腎;我們若能噓咽齊煉,自然事半功倍。
練功時,用鼻吸滿一口氣,以口吐氣,先用力以聲母把氣吐出一部分,然后把余氣隨其韻母吐出,要做到細勻緩長,至吐盡為止。都市人常患之實癥以心火、肝火為多,故宜泄瀉。腎氣、脾氣多虛,宜補。肺氣則應補瀉兩練,郁滿者瀉,氣虛則補。三焦有虛熱者宜泄后即補,大呼結合細呼。胃潰瘍可瀉肝,大呼泄瀉肝火,橫溢之肝氣得以宣泄,其犯胃的機會隨之減弱。
六字訣到了明代,不單純是氣之吐納和發聲的技巧,還加入導引。胡文煥(類修要訣)和高濂《遵生八箋》記載著“導引六字訣”,“肝若噓時目睜睛,肺知Ⅱ四氣手雙擎,心呵頂上連叉手,’腎氣抱取膝頭平,脾氣呼時須撮口,三焦客熱臥嘻寧”。今天流傳的六字訣就是這一種。
注意唏音煉腑
篇5
她就是我的媽媽。
我媽媽的個子不算很高,一頭濃密烏黑的頭發,眉毛淡淡的,眼睛不大卻很有神采,鼻梁高高的,嘴唇薄薄的,五官長在一張瓜子臉上,很有特征。她平時喜歡穿淺色的衣服,就像一位天使!
媽媽是一位高中教師,沒當給學生上課時,都是一副知識淵博、充滿威嚴的樣子。我很喜歡媽媽上課:標準的普通話,聲音清脆,語句婉轉。她講的內容,就連我這個什么都不懂只會玩的小丫頭,也能記住呢。
我媽媽發起脾氣來,那可是無人能敵。就像火山噴發,可以把我嚇得半死。只要媽媽一發脾氣,我是一句話不敢說的,因為媽媽會用充足的理由來管教我。因此我平時很少惹她生氣。每當我考出好成績,她就暗自高興,親的像姐姐一樣。還會買一大推禮物來祝賀。
篇6
來電 [港、臺]對異性產生感情:你也許在十幾二十歲時,對異性沒感覺,不~。汪仲賢在《上海俗語圖說》(2004:23)“無線電”一文中指出,男女互相目成,謂之打無線電??梢?,用“電波”表示異性之間眉目傳情、暗送秋波是有淵源的?!皝黼姟钡倪@一新義可謂由來有自。
那么,“來電”英語中怎么說呢?雖然這一新義在主流漢語詞典中尚告闕如,但國內的幾部大型漢英詞典倒都收錄了:
從上表可以看出,《漢英詞典》、《新世紀漢英大詞典》、《ABC漢英大詞典》無一例外地都用了解釋性翻譯“have instant at—traction(to sb.)”,《漢英大詞典》則直接“一步到位”,升級到了“墜入愛河(fall inlove)”。那么,英語中到底有沒有一個簡潔生動的對應詞來表示“來電”的這一新義呢。其實“chemistry”、“feel a/thespark”、“click”這三個詞都可以用來表示“來電”。
一、來電的第一種譯法:chemistry
《韋氏高階英語詞典》chemistry義項3的第一種用法就指出了這一點:
3 a:a strong attraetion between people
They tried dating,but there was n0 chemistry between them,他們也試著戀愛,可是兩個人就是不來電。(筆者譯)
《朗文當代英語辭典》第4版chemistry的第2個義項給出了類似的釋義:
If there is chemistry between two people,they like each 0ther and find each other attrac—tive:[+between]It was obvious that there wasa very real chemistry between them。很顯然,他們之間來電了。(筆者譯)
《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7版有如下例句:
The chemistry just wasn’t right,他倆就是擦不出火花。
這里的“擦不出火花”不正是“不來電”嗎?從以上三部詞典的釋義和例證可以看出,chemistry可以作為“來電”的對應詞。
chemistry的這一用法也得到了語言研究者的廣泛關注?!蹲钚峦ㄋ酌勒Z詞典》(高克毅2006:105)在chemistry詞條下指出,兩人一見如故、志趣相投;男女之間一見鐘情、情投意合,都是因為有好的chemis—try;《麥克米倫高階英漢雙解詞典》(臺灣版)附錄6(文化特色詞)收錄了“很來電”一詞,英文是“have great chemistry”(曾泰元,蘇正隆2010:88)。
需要指出的是,“chemistry”除了表示異性之間的“怦然心動”,也可以指兩個或幾個人之間“默契”、“有共同語言”、“團隊精神”等意思,《韋氏高階英語詞典》緊接著也指出了這一用法:
b:the way the people in a gmup work to—gether and teel about each other
the chemistry 0f the office/The team lackschemistry,辦公室成員之間的默契/這個團隊缺少團隊精神。(筆者譯)
媒體經常使用這個時髦的字眼。在不少有關姚明籃球生涯的報道中,“化學反應”幾乎成了姚明的口頭禪,如“火箭隊的更衣室氣氛是全聯盟最好的,我想化學反應不會是一個問題”、“打過兩場后我們的對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防守我們的外線投手上,這給了我更多的內線空間,我們隊的化學反應很好”等,這里的“化學反應”就是國內媒體對"chemistry'’的字面翻譯。顯而易見,這里的“化學反應”(chemistry)指的是球隊成員之間的“默契”和“團隊精神”。
二、來電的第二種譯法:feel a/the spark
盡管英語詞典尚未及時收入“feel a/the spark”,但在實際的語言使用中,這一用法早已司空見慣。在Google中輸入“feelspark”,可以獲得約1580萬條結果(2011年1月1日檢索)。spark的這種用法零星見于一些英語詞典,如《韋氏高階英語詞典》收入了sparks fly這一短語,其中有一層意思與“來電”庶幾相近:
sparks flyWhen sparks fly,it means thattwo people are either having an argument witheach other or are sexually attracted to each oth—er,…Sparks flew when they met for the firsttime,他們第一次見面就互相來電了。(筆者譯)
《新牛津英漢雙解大詞典》spark一詞就有這樣一個例證:
There was a spark between them at theirfirst meeting,他們第一次見面就碰出了火花。
篇7
【關鍵字】口語練習;網絡技術;對外漢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40-057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08)13―0090―02
從幼兒園到大學學習英語十幾年,到頭來卻是“啞巴英語”的可不在少數,其原因很多,但我認為最關鍵的是不敢開口說。記得有這樣一則新聞報道,它講了一位特殊的老媽媽,人稱月亮媽媽,她本來只有小學三年級的文化,但從十年前在與外國游客的交往過程中,開始一個單詞、一個句子得跟老外學說英語。幾年下來,月亮媽媽不僅學會講英語,還學會了其他幾個國家的語言,成了當地有名的導游[1]。這個例子說明了要想口語說得好,首先要敢開口,這可太關鍵了。
月亮媽媽的例子還說明了練習口語需要一定的環境條件,比如有外國游客,有機會接觸他們,有相互的需要來支持外語語境等。月亮媽媽是在學中用,用中學,但是我們大多數人卻沒有這樣的條件,如果這樣的條件是學好口語的關鍵,我們在網絡時代能不能為大多數學習者創造這樣的條件呢?
從我們學習英語的第一天起,英語課后說英語就是難事,因為沒有環境、沒有對象。為了學好英文、說好英語我們沒少買錄音機、磁帶、復讀機、光盤,對著錄音機、復讀機大聲講英語,實際就是自己和自己對話英語,這種簡單枯燥缺乏指導的練習,多數以失敗告終。去英語角練習,這好像是不錯的方法,可是英語角不是哪里都有,也不是天天、時時都有,而且那里的人也是和我們一樣滿懷希望去找人練習對話的,大家水平差不多,要想提高口語水平談何容易,這方法也不能很好幫助口語練習。有人又想到請外籍人士做家教幫助練習口語,可是找一位適合你(你可能只需要練習日常口語,或者你需要雅思考試口語練習、或者你需要應聘口語練習……)的外教并不容易,而且你需要找到一個你和口語家教都認同的時間,這些要求看似平常而實際上挺難達到,即使找到了你希望的外教,但是這樣一來好像又是到點上課嘛,完全沒有了練習口語應有的輕松、自在感覺,你的練習依然成效不大。沒環境說不好口語,有環境又沒有恰當的練習對象,還是說不好口語,難怪我們都要走出國門才能說好英語口語。出國不是更難嗎?看來要找到一種練習口語的好辦法還真不容易啊。
e時代來臨了,成熟的網絡技術正在改變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方式,每天上班第一時間打開電腦查看電子郵件、辦公通知以便安排工作,在網絡上看新聞、聽音樂,在網上做語文、數學、物理、化學作業,足不出戶在網上購物、聊天……網絡對于我們大家來講已經不再陌生。
最近我在省略英語口語學習網[1],了解到一種挺新穎的口語練習方法,我感覺我找到了一種練習口語的好辦法。下面具體來談談我對這種口語練習方法的認識和這種方法帶給我的啟示。這種口語練習方法簡單講就是以網絡為平臺,實現你與外籍教師時時地、一對一互動口語練習,克服口語練習中沒有語言環境、時間不靈活、練習對象難尋的困難,徹底顛覆了傳統的口語練習方法,最終幫我們實現講一口流利、純正、地道英語的夢想。
首先,可以任何時間登錄省略,測試自己的口語水平,根據自己的需要可以選擇①日常口語練習(以音頻及文本方式呈現日常生活情景;常用詞匯、短語的解釋及用法;文化背景知識介紹,助你了解相關的語言環境;口語學習的建議與小竅門;美國本土教員一對一生活化輔導,消除你說英語的緊張;糾正錯誤的發音、句型、表達方式等;口語評估,給出提高建議及反饋;教員做針對性標記并給出改正建議,幫助你提高口語水平;提供錄音標記工具,根據自身需要做要點標記;對話部分全程錄音,你可下載收聽鞏固)。②應聘口語練習(包括金融投資銀行類、軟件工程師類、會計審計類、人力資源類、市場營銷類 、咨詢類、大眾類)。③雅思口語練習(是由英國雅思專家根據雅思口語考試的真實過程而設計的模擬考試課程,以雅思歷年全真試題為范例,100%模仿雅思口語考試現場,不僅讓你提前感受考場氣氛,培養你臨場應變的能力,同時讓你對自己的英語水平了若指掌,在真正考試時有的放矢,充分發揮。)。④托??谡Z練習(由來自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授專門設計編寫,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的教授針對新托福口語考試設計編寫而成;專業外教一對一輔導,有針對性地指導你取長補短;模擬托??谡Z考試現場,提升你臨考應變能力)。而且口語練習的資料更是時時更新。對了,你需要準備好網絡學習的必備工具:電腦+網絡+耳機/電話,然后就可以正式開始口語練習了。練習中有美國教員純正美音一對一直接與你電話連線暢談口語交流,從而輕松克服開口難的問題,而且擁有純正英語口語環境,可以直接學到地道的口語,徹底告別枯燥老套的練習模式,感受到全新的互動口語學習。
新的時代,新的技術,造就新的方法。這種靈活、實用、匹配e時代技術節奏的網絡練習方法, 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呢?我認為無論在什么的時代,我們都應該依靠這個時代的新技術,時刻再造我們的學習流程,努力創造先進的方法,從而提高我們的學習效率,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聯想到我們的對外漢語教學,這方面的口語練習難道不應該跟上e時代的步伐,創造一種新穎的、實用的、有效的方法,為廣大中文學習人士打開一扇全新的口語練習之門嗎?
現在美國、英國、俄羅斯、法國、日本、韓國……世界上許許多多國家的人們在積極學習漢語,他們有的利用暑期到中國來短期學習漢語口語、中國文化等等,有的則長期在中國學習漢語語言文化,他們同樣碰到了與我們學習英語一樣的困難。他們來到中國,每天強化練習口語,和我們共同生活在一起,一兩個月就可以自由和我們交談,有環境有合適的交談對象,練習好口語看來是不難的。但是他們回到自己的國家后,由于沒有了交談機會、練習環境,很快又不會講中文了,以后又需要重頭開始。建立起我們的漢語口語練習網絡平臺已是必然趨勢。借鑒上面提到的英語口語練習網,根據漢語口語學習的特點和目前學習漢語的人群需求,比如,有一點我們需要注意,目前學習漢語的人士與學習英語的人士目的很不一樣,英語學習者多數是應試類的,而漢語學習者大多是日??谡Z、應聘口語的需求者,考試口語的需求相對少一寫,所以我們在設計口語練習類別時,應考慮需求類別,重點突出的建立我們自己的漢語口語練習網。在我們的這個網絡平臺上你可以測試自己的漢語口語水平,根據自己的需要選則口語練習的類別,與中文口語教師時時地、一對一互動口語練習。那么,無論你身在世界的何處,只要你有愿望學習中文,就可以通過網絡來練習口語、鞏固和提高漢語水平,實現講一口流利、純正、得道普通話的夢想。而且通過這個網絡平臺我們還可以讓更多的人們認識中國,更好得推廣漢語,弘揚中華文化。
其實,這個口語練習網絡平臺,不僅適合對外漢語教學,而且還可以提供給我們自己使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不再局限在自己的家鄉工作、學習、生活,人們相互的交流交往十分頻繁,講好普通話成了我們工作、學習、生活的必需??嗫嗑毩暺胀ㄔ挼娜苏娌簧?,但是受時間限制、年齡限制(比如年齡大了不好意思的)、環境限制,至今我們當中仍然有許多人沒有練好的普通話,南腔北調的,有時候我們來自不同省市的同事在一起也會因為聲調、舌音不同而有語言交流障礙,嚴重影響我們的工作、學習、生活。記得有這樣一段新聞報道說外地游客到北京乘坐公交車,愣是聽不懂售票員報的站名。因為售票員報站名用的是北京話,而不是普通話。地方方言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我們的交流,說得嚴重的就是影響了城市的形象。
當今,網絡無處不在,滲透到我們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方方面面。從教育的角度看,出生于20世紀80至90年代(1982年-1991年)的“網絡一代”(net generation)受其影響最大,網絡已經成為他們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學習文化、獲取信息、溝通交流、激發潛能、彰顯個性、休閑娛樂等的主要途徑。[2]這一代人正是目前學習的主體。2006年6月,教育部的“數字化學習港與終身學習社會的建設與示范”(簡稱“數字化學習港”)教改項目正式啟動,它倡導有教無類、終身學習,學習者可以是各種各樣的人,老人、小孩、有工作的、沒有工作的。看看這個美好的新時代,我們理當順應時代潮流,滿足人們的新生活習慣,開辟出基于網絡的口語練習天地。
參考文獻
[1]
篇8
一、課可不可以賽?
賽就是要分個高下優劣,并且可以分個高下優劣,競技體育可以賽一賽,唱歌跳舞、畫畫寫字,甚至寫文章都可以賽一賽,一則它們有時有必要分出高下優劣,二則它們可以一賽分出高下優劣,別無異議,是比較可靠的評價。
課可不可以一賽分高下、定輸贏呢?
課的高下優劣標準何在,實質是什么,這尚是個正在探討的問題?;\統地說,課效果好、效率高,屬好課,反之則屬差課。但效果和效率卻是難以衡量和測定的東西,一下子是不好下結論的。賽課一般都煞有介事地擬有評分標準,但評分標準是否“標準”姑且不論,單就操作而言,最后往往都自覺不自覺地落實在可視性和觀賞性上,諸如普通話好不好、板書美不美觀、課件制作得如何、教態大不大方、課堂熱不熱烈、體現新課程理念充不充分等外在成份上??梢哉f,賽課的評價往往是表面的或片面的,并不及實質。
從另一角度來說,課堂教學是個系統的過程,一節課往往前呼后應,只是整個教學系統中的一個環節,不能孤立、也無法孤立地評價一節課,只有把一節課置于整個教學系統中,才能對它作出客觀科學的評價。一節課好與壞,我們一則沒有多大必要作出評價,二則以一節課給賽課定輸贏,也太簡單化、太武斷了。
二、賽課的結果如何?
與交流課、研討課不同,賽課的立足點其實不在于探討一節好課好在哪里,課應該怎么上,效果如何,其著眼點往往在于對執教者加以評價和區分,是對教師進行檢測和評價的方式。這就發出一個強烈的信號:如何上課能得到聽課者尤其是評課者的認同、欣賞,就怎么上。這樣一來,教師們首先不是準備“課”本身,而是千方百計了解和研究評委,研究評分標準,做到知己知彼,然后再投其所好,有的放矢地表現自己,結果課上得五彩繽紛,卻往往華而不實。
賽課的這種現實,直接誘使教師們在所謂的“教學基本功”上下大力氣,練就全套花拳銹腿卻頗為實惠的工夫。然后看準一節課,精雕細刻,反復打磨,在賽課時一顯身手。憑著這樣的一節課,可以不斷參加賽課,層次不斷攀升。猶如一名歌手,憑著一首歌唱遍天下。自此誰還去踏踏實實上一節樸實無華的“課”?誰還實實在在在提高教學效率上干些出力不討好的實事?誰還愿在教學底蘊這種“內功”上費力氣?
縱觀千姿百態的賽課,但凡賽課優勝者,多半形象青春靚麗、普通話好、更加熱衷多媒體手段,在教學內涵上,卻未必具有優勢。僅此視之,賽課的膚淺與謬誤,可見一斑。
三、賽課盛行的根源何在?
當然,賽課的弊端及賽課暴露出的問題,并非不為人所見,賽課之所以盛行,是有著它深刻的根源的。賽課因其在教師評價上具有直觀性、簡易性及可操作性,而受到學校、教育主管部門、學術團體的格外親睞。有時這種評價還有著非常實用的目的,比如用以評選優秀教師、教壇新星,或者對特級教師、學科帶頭人進行所謂的業務考核等等。
對于教師來說,教書育人一向默默無聞,賽課則是顯露“才華”嶄露頭角的絕佳機會和最好捷徑。只要賽課優勝,往往能夠“一鳴驚人”“一飛沖天”。這比日常一節課一節課老老實實地耕耘,實在要“經濟”得多。于是許多教師對賽課異乎尋常地熱衷,以至趨之若鶩。
篇9
【關鍵詞】呂??;唱腔;唱詞藝術
呂劇不僅是山東地區具備代表性和影響力的地方戲曲劇種,還是中國地方戲曲花園當中的一朵奇葩。呂劇不僅被評為中國優秀地方戲曲劇種之一,還被納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又進一步帶動了呂劇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也給人們研究這一獨特藝術形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對呂劇藝術進行分析的過程中,一個基礎著力點就是加強唱腔和唱詞的藝術分析,因為這是藝術研究以及藝術實踐的基礎,是呂劇藝術在發展當中形成特色的關鍵。本文將著重就呂劇的唱腔唱詞藝術進行剖析,讓呂劇藝術在新時代仍舊迸發出巨大的生機與活力,在繼承傳統文化的同時,弘揚時代精神。
一、呂劇的形成發展歷程
呂劇雖然是山東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但是憑借其超高的藝術價值和獨特的藝術影響力,在全國范圍內都有著非常深刻的影響,為其他地方戲曲藝術的繁榮和發展帶來了諸多深刻啟發,也引發了人們對于呂劇藝術的多元化研究。在對呂劇進行分析的過程中,首先應該將呂劇形成和發展的歷程作為基礎研究點。呂劇是由民間花鼓、小曲、雜調作為基礎起步的,又在發展過程當中積極吸收梆子、京劇、琴書等藝術形式當中的藝術精華,歷經時代洗禮和歷史選擇不斷發展形成。呂劇從產生的初期就帶有鮮明的地域色彩,這樣的叫法在濱州境內已經持續了130多年的時間。對于呂劇的由來,有很多不同的說法,其中比較可信的是最開始叫作“捋戲”,后逐漸演化成“呂戲”。調查顯示,1944年,《渤海日報》上發表了名為《雙尋夫》的劇本,正式開啟了呂劇名稱的大范圍流傳。呂劇真正登上正式舞臺進行表演是在1910年前后,而一直到1953年伴隨著山東呂劇團成立,才讓呂劇成為了響遍全國的劇種。
二、呂劇的唱腔藝術
呂劇音樂當中的唱腔在整個呂劇藝術體系當中占有重要地位,也彰顯著呂劇藝術的主要特征。就目前而言,呂劇藝術當中的主要唱腔包括四平腔和二板。四平腔是呂劇藝術的基本腔調,可以將其歸入到慢板類唱腔當中,該唱腔的節奏變化很大,具備鮮明的一腔多用特征。四平腔原始節奏是一板三眼。在保證原有調性調試以及基本成分特色的基礎之上,又根據板式變化規律派生出了多種板式。比如慢四平、快四平、二六板等。四平腔是四個樂句構成的完整句段,在對唱詞進行實際表現時根據四句一番規律呈現,分別表現為起、承、轉、合。因為四平腔在實際演唱過程當中需要結合韻文,所以其曲調結構和唱詞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聯,具備鮮明的吻合性。其唱詞以十字句為基礎,快四平大部分是七字句,而其他的不等句是以此為基礎的伸縮。二板同樣也是呂劇基本腔調的類型,在具體應用當中和四平腔并重。在實際演唱當中,二板的速度相對較慢,堅持的是一板一眼節奏。二板音調基本的特征是口語化和適應敘述性,于是大部分會利用跳躍性不明顯的節奏。過門就是以此為基礎,運用重復唱腔與變化重復的一種結構方法。
篇10
關鍵詞:“打”字形古代音現代音
“打”字產生于東漢中后期,是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最高的詞之一。對其字形字義的研究由來已久,但仍是眾說紛紜,結論不一。本文從字形和語音兩個方面對“打”字進行了研究。
一、“打”字的字形問題
《說文解字》木部云:“,也。從木丁聲,宅耕切?!边@里“”的楷書是“”字,《說文》中只有“”字,未錄“打”字。《說文?新附》手部云:“,擊也?!边@里“”的楷書是“打”字,可以看,“”的篆文為“”,“打”的篆文為“”,其中篆文“”是徐鉉后附的。從“”字形發展到“”和“打”字形,顯然經歷了隸變。古代“木”旁和“扌”旁混用的現象是很常見的,在碑刻中這兩部常形近混用。段玉裁、鈕樹玉認為“木”旁訛作“扌”旁是隸變常例??梢?,從古代“打”字的書寫方式上來說,“打”與“”是一字異體關系。按照這種說法,“打”的篆文形式有“”和“”兩種,“打”是由“”字演變過來的。
“打”和“”是否為一字異體的問題,學者們的意見不太一致,他們的看法主要有兩種:
第一種看法為“打”與“”是一字異體。所謂“異體”是指漢字通常寫法之外的形體。廣義的“異體”應該包括音義全同而形體不同的異體,正俗字以及古今字。我們這里所說的“異體”,則是指廣義的“異體”。而關于這種看法,我們又可以從以下三點來認識。
第一點,“打”與“”字有人認為是音義全同而形體不同的異體。如唐貞觀年間閻立本主編《國詮書?善見律》中有“壞”條,其中的“”還可寫作“打”,“”從木,“打”從手??梢娫诖藯l中“打”與“”是音義全同而形體不同的異體。
第二點,“打”與“”字有人認為是正俗字。正字指正體,即標準字形。俗字就是俗體字,指字體不合規范的漢字。一般認為“”是正字,“打”是俗字。如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木部的“”字下注:“‘’之字俗作‘打’?!笨梢姡斡癫谜J為“”是正字,“打”是俗字。朱駿聲《說文通訊定聲》木部引《通俗文》說:“撞出曰,謂以此物撞彼物使出也?!苯又旒影凑Z說:“即丁字之轉注,因丁為借義所專,別制此字,字亦作‘’,俗又作‘打’”。可見,朱駿聲也認為“”是正字,“打”是俗字。另外,鄭珍記《說文新附考》中“打”字條的釋文里有“打即俗字”的表述,鈕樹玉《說文新附考札記續考》“打”字條釋文中有“打即之俗字”的表述。可見,鄭、鈕二人也認為“”是正字,“打”是俗字。
第三點,“打”與“”字有人認為是古今字。古字是較古的字。今字是比較后起的字。如《敦煌變文集?李陵變文》中有五處把“打”寫成了“”。黃征、張涌泉在對此文校注時把“”改為“打”字,并作注說:“‘’即‘打’的古字,今‘打’行而‘’廢?!笨梢姀?、黃二人認為‘’是古字,‘打’是今字。
由此推斷,從字形演變的角度來說,“打”字是“”字的異體,是由“”字演變過來的。
第二種看法為“打”與“”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字。胡明揚就持這一觀點,他的理由是:《說文木部殘卷》中無“打”字,有“”字,它的讀音為“亭”?!肚腥分杏小按颉薄啊倍?,“打”的音注為德冷反,又可為都定反;“”的音注為中莖反。《說文解字》中“打”的音注為都挺切,“”的音注為宅耕切?!稄V雅》中“打”的意義為擊,未收“”字?!肚腥分小按颉比弊至x,“”被解釋為伐木聲?!墩f文解字》中“打”的意義為擊,“”的意義為。因此他得出“打”與“”是兩個字,不僅字形不同,字音和字義也不同。
我們認為“打”與“”為一字異體。理由有兩點:第一點,“打”字的小篆形式是“”和“”。第二點,“打”與“”字是音義全同而形體不同的異體字、正俗字、古今字。
二、“打”字的字音問題
1.“打”字的古代音
《說文解字》只有“”,從木丁聲,宅耕切;未錄“打”字。“打”在晉代已為通名,如《方言》卷五:“僉(郭璞注:今連枷,所以打谷者),宋魏之間謂之攝殳,或謂之度(郭璞注:今江東呼打為度,音量度也)?!笨梢姡保?76―324)注《方言》已用“打”來解釋別的詞語,不僅是這里所舉卷五有關字條的注有這種用法,而且,該書中卷一、卷三、卷十二有關字條的注中都現了這種用法,因此“打”在此時為通名。從“呼打為度”的表述中,我們看此條的“打”讀音當為“度”,而“度”為古入聲字,可見“打”的聲調為入聲。《切三》手部中說:“打,德冷反,又都定反?!笨梢?,隋時“打”的音注有兩種,一是德冷反,一是都定反。玄應《一切經音義》和陸德明《經典釋文》均音“打”為“頂”。在《敦煌變文集》韻文《燕子賦》和《祖堂集長慶和尚》一偈中,“打”字已與韻字相押,《燕子賦》有這樣一段文字:
但雀兒祗緣腦子避難,暫時留連燕舍。既見空閑,暫歇解卸。燕子到來,即欲向前辭謝。不悉事由,望風惡罵。父子團頭,牽及上下,忿不思南,便即相打。燕子既稱墜翮,雀兒今亦跛跨。兩家損處,彼此相亞。若欲確論坐宅,請乞酬其宅價。今欲據法科繩,實即不取呀。若欲確論坐宅,請乞酬其宅價。
這里和“打”相押的韻腳除了“呀”字外,都見于《廣韻?韻》?!把健弊质钳B韻連語“咋呀”的一個組成部分,按理也該讀韻。《祖慶集?長慶和尚》一偈:“也大差,也大差,卷上廉來滿天下。有人問我會何宗,拈起拂子驀口打”。這里“打”字與韻字相押,從這一語言現象推測“打”的韻母在唐時已為“a”或接近于“a”。北宋大徐本《說文解字?新附》手部云:“打,以杖擊也;又去聲。”《類篇》手部云:“打,都挺切?!薄都崱肥植恐姓f:“打,都冷切。”《集韻迥韻》木部云:“之字,俗作打,音德冷,都梃二切。”《廣韻》手部中“打”字兩讀:“打,都挺切,擊也,又都冷切。”《廣韻?梗韻》:“打,德冷切?!笨梢姡按颉钡囊糇⒂卸纪η小⒍祭淝小⒌吕淝腥N,“打”的聲調在北宋時可以讀為去聲。
最早錄“打”現代音的辭書是宋末元初戴侗的《六書故》,書中說:“打,都假切,耕部?!彼螀窃掇q誤錄下》指:“打字從手,從丁,丁者,當也?!薄K螝W陽修《歸田錄》中說:“其義主考擊之打,自音滴耿。以字學言之,打字從手從丁,丁又擊物之聲,故音滴耿為是,不知因何轉為丁雅也?!毕w搿独m一切經音義》卷九“癲打”條內注“《切韻》都梃反,秦音得耿反?!薄吨性繇崱贰按颉弊秩爰衣轫崱?梢?,宋元時期“打”的音注又有了變化,有都假切、滴耿切、丁雅切、都挺反、得耿反五種,“打”可在耕部,“打”可入家麻韻。鈕樹玉《說文新附考札記續考》手部說:“打,《廣韻》上聲四十一,迥,打都梃切,擊也,又都冷切?!编嵳溆洝墩f文新附考》木部說:“,擊也、從手丁聲、都挺切。打俗字。……重讀為《廣韻》德冷、都挺兩切。”可見,鄭、鈕二人對“打”的音注表述有都梃切、都冷切、都挺切、德冷切四種?!按颉钡穆曊{為上聲,“打”的韻為迥韻?!掇o源》手部中說:“打,德冷切,梗韻,俗讀若德馬切?!薄掇o源》修訂本手部中說:“打,都挺切,上,迥韻,端,德冷切,上,梗韻,端。”這里“打”為端母,“打”的音注有三種,即德冷切、德馬切、都挺切?!按颉钡捻嵱袃煞N,即梗韻、迥韻。“打”為上聲。此外,《康熙字典》手部中說:“《唐韻》《集韻》《韻會》從都梃切,音頂。又《六書故》都假切,《韻會》《正韻》都瓦切,《正韻箋》打字通音當,作都那切,如讀都瓦切不成聲矣。又《唐韻》德冷切。《集韻》《韻會》都冷切。又歐陽修《歸田錄》打字當滴耿切?!边@里反映了“打”音注的變化,即由都梃切、德冷切、都冷切、滴耿切演變到都假切、都瓦切、都那切。《漢語大字典》(1988年)手部中說:“打,《廣韻》德冷切,上梗端,又都挺切?!读鶗省范技偾?,耕部?!边@里也反映了“打”的音注由德冷切、都挺切到都假切的變化,“打”為端母,“打”為梗韻,“打”為上聲?!吨腥A大字典》(1978年)手部中說:“打,都挺切,音頂,梗韻。[案:諸家論打音切不一。今韻從唐韻德冷切。歸入梗韻。然今世實皆讀德馬切。答上聲。]”這里案中指今世“打”為德馬切,為上聲。事實上,由于方言的差異,語音有轉變,“打”字在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讀音。清人黃承吉認為打字本音鼎,而北俗語音不正,呼丁雅反,流轉南方,亦變其音?!斗窖怨{疏》中說:“僉,注今連枷,所以打谷者。宋魏之間謂之攝殳,注亦杖名也。或謂之度。注今江東呼打為度。自關而西謂之,或謂之。齊楚江淮之間謂之,注此皆打之別名也。度,音度量也。,蒲項反。,音拂。,音悵怏,亦音為車鞅。又注云:“度”、“打”一聲之轉?!笨梢?,“打”在方言中有“度”、“”、“”、“”的讀音。
綜上,“打”字古音的面貌為:“打”的音注有宅耕切、德冷切、都定切、都挺切、都梃切、都冷切、德冷切、都假切、滴耿切、丁雅反、得耿反、都瓦切、都那切、德馬切。“打”音可為“度”、“頂”、“當”、“”、“”、“”。“打”與韻字相押,“打”可入家麻韻。“打”的聲調有去聲、上聲、入聲三種讀法。
2.“打”字的現代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