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教學文章范文
時間:2023-03-26 09:32: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英語教學文章,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寓言告之,“飛衛是一名射箭能手”。首先,有效的教法來自他對射箭的深刻體會和理解,因此進而成為教射名師。假如有一個相反的飛衛在教射箭,紀昌的學習又如何呢?效果顯而易見。這也正是這則寓言給教者的深刻啟示。
由此聯想到小學語文教學。
文字是語文學習的基本功。識字教學多年來卻是“少、慢、差、費、累”,原因何在?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廣大執教者不具備必要的漢字科學知識應是主要原因。比如,漢字在學習和書寫時應如何分析字形?構成現代漢字的是哪三種字符?部首在漢字教學中具有以簡馭繁的高效作用,是否清楚“據義歸部”與“據形歸部”的區別?我們知道“亻、女、木、艸、石、氵、犭”約40個部首的形音義,是否知道“匚、冂、凵、廴、寸、廾、尢、丬、夂、攴、疋、、隹、艮”等百余部首的形音義?漢字是表意文字,我們對所教漢字的意思是否都清楚?不具備漢字的有關知識,怎能有效地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
篇2
兒童的言語發展是兒童從言語獲得到基本完善的量變和質變的過程。這一發展過程既是連續的,又可劃分為階段,表現出階段性的特點。(1)3歲前是言語獲得時期,兒童對口語的產生和理解能力獲得的時期。(2)3—6歲為完整口頭言語發展的關鍵時期,兒童的口頭言語不斷復雜化,初步掌握言語交際能力的時期。(3)7—18歲言語提高和完善的時期,即兒童的言語在內容和形式上不斷提高,發生質的變化,逐步達到完善的時期。對詞語的理解能力,對語法結構形式的掌握也不斷提高,語法結構意識逐漸形成。
根據這一現象,美心理學家詹姆斯•阿士爾提出了“完全生理反應”理論(TotalphysicalResponse,簡稱TPR理論):即兒童時期掌握一門語言,言語和書面表達能力是隨著聽說產生的。當聽說獲得的信息達到一定量的積累,兒童就能自然地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想法。由此得出,兒童是自然的語言學習者。詹姆斯、阿士爾的"TPR"理論符合兒童的言語發展規律。所謂"TPR"兒童英語教學法即利用“完全生理反應”理論,按照兒童言語發展理論,通過一定的操作性條件,強化兒童對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學習。兒童的年齡為5—10歲,甚至可提前2—4歲,前者是言語發展的關鍵時期,即語言青春期,后者是語言獲得時期。特別處于語言青春期的兒童,大腦成熟初具規模,母語學習后形成個人言語的個性剛剛開始,即借助母語不斷認識社會的個人意識剛剛起步,此時,系統而有規律地學習第二語言,在心理和生理上均有較大的優勢。
1、心理學理論
TPR教學法吸取了心理學中“記憶痕跡”理論的觀點,該理論認為記憶越經常和強烈,則聯想和回憶越容易。會議可以通過口頭完成,也可以和肢體活動聯系起來。結合痕跡活動,例如伴隨著致意活動的動詞聯系,可以提高成功的可能性。
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出發,JamesAsher認為,成年人成功的第二語言學習與小孩西的母語的過程相似,針對小孩的語言大多是命令句,小孩一般先用身體反應,而后再學會用語言進行反應。所以,成年人應該學習小孩習得母語的方式。
JamesAsher還吸取了人本主義心理學關于情感因素在學習中的作用的觀點,認為一種對學生的言語輸出不做嚴格要求并帶有游戲性質的方法可以減少學生的心理負擔,培養愉快的學習情緒,提高學習的效率。理想的語言教學應該提供大量的可理解性輸入,而且學生沒有任何抵觸心理,以便把所有的輸入變成可接受的吸收,然后轉化為輸出。
2、語言習得理論
JamesAsher借鑒了母語習得的兩大基本特征,推出三條原則:(1)第二語言習得指導的開始階段,學習者能夠總結語言結構;(2)遵循此時此地原則;(3)通過讓學習者執行命令增加他們的輸入,這些命令要用祈使句得形式表達。JamesAsher沒有直接討論TPR教學法的語言理論基礎,但從教學法的課堂練習來看,它是明顯與結構主義語言有關的。他認為,大部分語法結構和成千上萬的單詞可以通過教師熟練的使用祈使句來掌握動詞,語言學習和語言使用都應圍繞它展開JamesAsher指出語言是由抽象詞和具體詞構成的,其中具體詞大多值得是具體活動和祈使句中的動詞。另外學生不需要依賴抽象詞就可以活動一張詳細認知地圖和語言的語法結構。還指出這樣一個事實,語言是作為整體被內化的,而不是單個的詞匯元素。所以,他們之間的聯系就可能引導出這種類型的更多的理論原則,也就有可能在語言學習和使用中作為預制的模式。
3、學習理論
TPR教學法的學習理論的核心內容是自然法或理解法,強調理解先于開口。它指的是幾種不同的以理解為基礎的語言教學原則:(1)在語言學習中,理解能力先于輸出能力;(2)說的能力的教學應該在理解技能掌握以后開始;(3)聽力中獲得的技能可以轉化為其它技能;(4)教學應該強調意義而不是形式;(5)教學應該盡量減少學生的心理壓力。
二、TPR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實際運用
所謂直”接式溝通教學法”,就是老師用肢體語言,讓學生在直接的聽、說過程中,得到你所表達的信息,或者是夸張的表情,夸大的動作,實物,畫畫,聲音等告訴孩子English,讓學生馬上做出反應,比如說學習“sour”這個單詞,可以拿顆話梅,讓學生體會它的味道,然后重復“sour”這個單詞,下次一提到“酸”,學生馬上會反應出“sour”這個詞,而且會回憶出老師當時給他吃話梅的情景,如果老師當時也輸入了“driedplum”這個詞,相信學生也會馬上想起這個詞。一系列的反應,讓學生在自然而然的情景中增加了詞匯量。這樣省去了孩子大腦中英漢或漢英的思維模式。可以直接用英語去思維。
1、在直觀教學中操作TPR
學生的心理特征之一是專注于具體的直觀事物,物體越具體,形象越直觀,學生越感興趣。教師盡量先教學生生活中常用、常見、常聽的事物名稱,將事物或其圖片帶進課堂。學生掌握往往更容易。如在教學7Bunit2theghostinthepark時,教師可模仿“鬼”和“動物”的形態與叫聲,也可以把一只真實的寵物貓帶到教室里,讓學生親自用手撫摸來感受“soft”這個單詞,同時可以真切地聽到貓叫聲。或者讓學生模仿可能會更有趣。特別是在學小貓在“veryweak”,“strong”,“happy”,和“angry”時發出的惟妙惟肖的叫聲,并且可通過模仿Amy和Andy在公園里所經歷的“frightened”,“afraid”,“brave”等不同感受時期的滑稽的形態,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下,聯想到了這種動作與單詞,一些英語單詞自然很快就記住了。
2、在表演教學中操作TPR
好動是學生的天性,學生不可能45分鐘一直在聽你講。我們不妨利用這一天性,讓課堂活動與英語教學相結合,既可以讓自己做一個“欣賞者”,又可以讓課堂活躍起來,讓學生參與到教學中來,更可以使學生在緊張的動腦之后得到放松。教師或者學生,通過一些提示,生動地運用“身體語言”(bodylanguage)來闡明自己所要傳達的語言信息。比如在教7Bunit3“介詞”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一邊說"I'mjumpingoverthechair",一邊跨過椅子,并要求學生邊說邊做動作。在熟練之后,可以做“Simonsays”這個游戲。首先,可以通過“石頭、剪子、布”的方法選出一人扮演Simon。然后,“Simon”就可以給其他人下命令了。當他說“Simonsays,Turnaroundyourdesk.”,我們就必須照指令圍著桌子轉;當他說“Gotothewindow”,而沒說“Simonsays”時,就不能照指令做。如果誰做錯了,就要淘汰出局。最后的得勝者就可以扮演下一輪的“Simon”。反復操練,不斷找出做錯動作的學生來做“Simon”。讓學生熟練應用學過的介詞,可以讓學生感覺其樂無窮。
同樣可以跟隨一些flash歌曲,做一些邊唱邊做的游戲。如“Headandshoulder,kneesandtoes”,邊唱邊用手觸摸身體部位,由慢到快,由快到慢,一曲終了,所有的單詞都記住了。類似的歌曲有很多,“colorsongs”可以在唱和做的動作中記住一些有關顏色的單詞,“hokey”,“Ifyouarehappy”“themorewegettogether”……所學的知識和單詞在游戲和學生的積極參與中得到鞏固,逗樂了學生,激起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大腦得到了放松,同時也活躍了課堂氣氛。
3、采用繪畫教學操作TPR
有沒有想過利用學生的畫畫思維來學習英語?讓他們在畫的感受中體驗單詞或情景。因為無論怎樣,孩子對于黑板上的圖畫要比板書更感興趣。教師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畫出所授內容。也可以要求學生配合來畫。完成的圖畫或夸張,或逼真,學生可以據此展開聯想,發揮想象力,在想象的空間中學習英語。在9Aunit2Reading中,本身就是講“color”與“mood”的關系。何不嘗試著讓學生依照文章的內容分成四組:blue,yellow,green,red;由他們按自己的想象畫出藍色的天空或大海,綠色的小草和森林……在畫的過程中,讓他們說出自己的感受:harmony,purity,sad,energetic,powerful,newlifeandgrowth……甚至可以讓他們在畫的旁邊標出這些單詞,然后把學生們的速畫貼到墻上,你會感嘆于學生的創造力與接受能力的。一幅幅富有創造力的畫會給學生帶來成就感,并且在愉快的心情中記住了這些單詞與情景。有益于學生對課文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同時讓所學知識得到了鞏固與加深。
4、采用競賽的形式操作TPR
一般學生都有好奇心強,好勝心強的特征,任何競賽性的活動都能使他們精神振奮,特別是團體競賽,可以大大激發其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教師可充分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特點,組織學生在競賽中訓練語言技能。可進行小組競賽,可以由他們自己取名,或者為“tiger”組,或“lion”組等。還可進行“boys”與“girls”之間的競賽。特別實在復習課上,可以讓小組進行知識總結。然后把他們的歸納公示與眾。進一步可以進行相關知識的競答與解題。
5、TPR形式在課外活動中的應用
在課外活動形式中,同樣可以創設情景讓學生學習英語。例如在課外活動中,大家坐在操場上,把學生分成二、三組不等,可以玩“whisper”的游戲。用一些書上學過的語言每組抽一個學生進行傳話。看最后結果是什么?同時對學生的語音、語調要求很高,不然的話,原話傳到最后就會鬧笑話了。同樣可以改編一些石頭•剪子•布的游戲,或適合學生玩的活動。也可以在打籃球的過程中學習英語。短暫的課堂幾十分鐘,孩子們鞏固與掌握的英語知識總是有限的,教師除了在課堂中應積極利用音像媒體、各種活動外,也可根據學生所學編寫相關的TPR活動,供給學生課外使用。讓學生在更自然的環境中學習語言。
三、 TPR教學法在智障學生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改善
1、該法有時只適應于語言學習的初級階段使用。
其動作及言語大都是簡單的活動,不可能單靠它學習較深的內容,雖然智障學生的理解力比不上正常學生,但是,我們也應該更多在教學中努力,使每位學生都能達到或者接近正常學生的水平,因此,必須同別的方法結合在一起使用。
2、班級容量較大,學生不容易管理。
與西方小班化教學相比,紀律問題更不容忽視。TPR教學中包含了大量的游戲活動、角色表演、小組競賽等,而智障學生一開心就手舞足蹈,吵吵嚷嚷,需要教師有很強的課堂駕馭能力,要時刻注意組織和引導學生把握“運動”和“靜止”的分寸,讓學生明白不能“為游戲而英語”,而應該“為英語而游戲”。沒有好的課堂教學管理模式,再好的教學方法,再豐富的教學活動,一旦課堂控制不好,就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
3、智障學生的感知能力欠缺。
通過直接感知,在認識周圍事物中發展智障學生的語言智障學生學習語言,要與認識周圍現實的人、物、大自然及社會現象緊密相連,通過各種感官直接感知,聽、看、觸、嘗、聞等等,獲得周圍一切語言發展的基礎,從而提高智障學生的認知能力,在此基礎上,學習加深和豐富智障學生的語言。因此,要特別注意發展語言交往能力與認知能力發展緊密結合,根據智障學生直觀感知的特點,給智障學生創設條件,豐富生活內容,在實踐中認識世界,發展學生的語言。
4、智障學生的語言能力低下。
智障兒童聽話能力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的注意水平比較低,集中注意是訓練聽話能力的前提,只有喚起學生的集中注意,讓他們專心致志地聽,才能聽到、聽清、聽全、聽準。結合學生的實際,運用活潑有趣的形式、生動的講述,符合學生好奇心的內容來進行聽話訓練。
例如,在教學學習單詞:nose領讀單詞,糾正學生的發音。讓學生從卡片中找出單詞“nose”,并讀一讀。指著自己的鼻子問:What'sthis?逐個詢問學生。操練這個句型。Workinpairs.請小朋友介紹自己的鼻子。2學習單詞:mouth出示“mouth”的圖片,問:Isthisanose?Thisisamouth.(用夸張的口型,糾正發音,講解重點。)運用齊讀,小組讀、個別讀的形式讓學生反復記憶。讓學生從卡片中找出單詞“mouth”,并讀一讀。運用句型:What'sthis?提問。這樣,運用謎語的形式引出新單詞nose,能吸引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的思維,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都充分激發和調動起來了,適合智障兒童的認知特點。
5、智障學生自信心不足。
大多數的學生不肯開口說話,他們既沒有構音障礙,也沒有器官器質性的損傷,而是他們害怕說話,怕一開口說話就被別人笑話。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多說些鼓勵、表揚的話,同時,對于有些學生必要時進行獎勵,通過語言訓練的正確導向,學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篇3
關鍵詞:科普類英語閱讀;備課技巧;閱讀方法;知識輸出
科普類題材的英語文章涉及內容廣泛,如,計算機技術(Book 2 Unit 3 Computer)、天文地理(Book 3 Unit 4 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生物醫藥(Book 6 Unit 3 A healthy life)、機器人(Book 7 Unit 2 Robots)、克隆技術(Book 8 Unit 2 Cloning)、發明創造(Book 8 Unit 3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等。而且其他話題如“環境”這一話題也和科普緊密關聯。科普類英語閱讀是高考考查閱讀能力的重點,也是難點。然而,教師在處理現行高中課本中涉及科普類的文章時,請捫心自問是不是只是走過場一樣把課文教完,然后做一下習題中的幾篇閱讀材料,對一下答案就草草了事了呢。所以,你教出來的學生對科普類文章束手無策就不足為奇了。下面就如何教好科普類英語談點個人的看法。
一、教好科普類英語閱讀文章與教師的備課技巧分不開
科普類英文閱讀文之所以難不僅是因為內容對考生來說生疏,而且還因為新名詞、新術語多,語句長而難懂。即使一些我們挺熟悉的詞匯在科普類文章中可能就有新意義,如,family的普通詞義是“家”“家庭”“家屬”“親屬”,但在動物學、植物學中是“科”的意思,如,animals of the cat family(貓科動物)。即使是同一個詞,在不同的科技領域也會有不同的意義。教師自身素質是第一因素外,備課的充分與否,導入是否有技巧性也起決定性作用。同時對于農村學生而言,在教學這類文章要求學生和你一起互動時,應該鼓勵學生用漢語進行思考,這樣學生可表達的知識面就寬了,知識程度就加深了,這就相應的對英語教師的要求提高了一個檔次,教師除了掌握必要的英語知識外,對一些學科間的滲透也必須有一定的了
解。例如,我們在教授Book 3 Unit 4 Astronomy:the science of the
stars時,教師自己對行星的英語、漢語以及相關的詞,如,
circle,the solar system,astronomy等必須充分掌握,不要臨時想不
起來或者講錯,這樣就失去學生對于自己的可信性,學生會對你的課嗤之以鼻的,接下來要讓學生聽你的課那就怪了,更不要說培養他們的閱讀科普文章的興趣了。我上這課時先給學生說:“I have a dream that I can live in the world forever,do you think it’s possible?”這一句話引起學生用漢語、用英語爭先恐后地出起主意來:有的說可以學秦始皇去研制長生不老藥,有的說練太極,一些事先有去預習課文的學生就回答說可以克隆自己,我就抓住那個回答克隆的學生的話題問:“How can I clone another myself”或
“Can you tell me what is cloning?”自然而然地轉入我要講的話題“cloning is a way of making an exact copy of another animal or plant.”我再問:“How can we clone a plant?”接著就談起早在古代我們的祖先就學會了嫁接、扦插等技術來科隆植物的歷史,學生覺得這課很新鮮又是他們本應該知道的知識,不聽才怪……你看課
堂不拘一格又不脫離課本,多好是不是?所以這類閱讀文興趣的培養和教師的技能技巧分不開,而認真備課是關鍵。
二、正確指導學生系統地閱讀科普文章的方法
一方面,由于英語教師自身是研究語言的,他們大多數對科
技、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比較陌生。所以,在授課過程中遇到科技類文章時往往是一筆帶過或采用翻譯的方式,只要求學生理解大概的意思,而無法讓學生追根溯源去洞悉一些科技奧秘,學生無法體會到探討科技問題時的愉悅,也就不能主動地拓展自己這方面
的知識。另一方面,知識的局限又導致學生閱讀時會被一些專業詞匯和句式難倒,因此正確指導學生對生詞詞義進行判斷,一定要認真閱讀原文,分析原文對新發明、新創造、工藝新流程是如何解釋、如何定義的,在此基礎上概括出生詞詞義,根據上下文練好“猜”功,不要一味地靠查找詞典。教師授課過程中,大多圍繞著“感知―識記―理解”的模式進行機械操練,而忽視發展學生邏輯思維、創造性思維、遷移學科知識和解決新問題的能力。除此之外,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教師還應該借助多媒體、模型展示、圖示、數字運算等科學方法進行教學。一定要認真閱讀、分析原文對科學發明創造誕生過程的介紹和工藝流程過程的介紹,并且邊讀邊畫,建議借助草圖幫助教學,最終達到正確理解。
三、培養學生的科學創造能力和重視對知識輸出的能力
說出來這個環節才是高中英語教程的最終教學目的,教師在處理一些與學生息息相關的常規文體文章時都會處理地很好,可是在處理科技類閱讀文時因為比較抽象等原因而覺得沒必要做或學生做不來而放棄掉,這是不可取的,換句話說缺了這一環節這節課就是不成功的。所以我建議多采用一些學生和教師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教學,比如,動手制作、小組討論、語言游戲等交際性活動。而且,在這過程中,教師只要當好知識的“腳手架”這一角色,讓學生自主地學習、成長、發展、創造,當好與學生并肩戰斗的“戰友”,與學生共同研究合作,以合作的方式開展的“協同教學”(team-teaching)方式達到師生共同成長,擺脫英語教師孤軍奮戰的感覺。我曾經在提問學生對Cloning:Where is it leading us?這個問題上請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時就碰上卡殼現象,憑你怎么鼓勵就是沒
有學生來互動,后來一了解,發現學生要么怕講不全面不好意思講,就是怕講錯被人笑。所以我就采取“協作學習法”,我先鼓勵學生進行討論,允許用漢語發表看法,請班上層次較好的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用英語把它們表達出來,我再把它們一句一句地都寫在黑板上,最后要求學生加上適當的連詞使它們形成一段完整的文字材料,當然在檢查合格后要求學生背下來,從而達到對知識輸出的培養,實現原有知識的再構建這一目的。所以,只要肯動腦筋,科普類英語閱讀文的知識輸出這一環節在“有心”的教師眼中相信只是“紙老虎”一只。
總之,教好科普類英語閱讀文從教師角度來講,只有根據實際情況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和手段,明確科普類英語的教學性質和目的,遵循科普類英語的教學規律,充分認識科普類英語的特
點,認真研究學生的心理需求,既授之以“魚”又授之以“漁”,才能取得預期的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既要得到“魚”又學會了“漁”,最終實現從感知學習到靈慧學習的轉變。
參考文獻:
[1]張敏,楊秀芬.科技英語閱讀教程.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篇4
關鍵詞:聽力障礙;教學法;語文;應用
1.考慮信息化時代聽力障礙學生的需求
信息化教學改變了傳統教學的具體模式,也改革了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對于聽力障礙學生來說,也迎來了新的教學方式和體驗式學習。眾所周知,多媒體教學已成為現行學生的重要工具,并且,已經開發出了聾人瀏覽器和編輯器,對于聾人學生來說,無疑是獲得了學習方式上的質的跨越。對于聽覺上的限制,學生們的學習路徑只能求助于觸覺和視覺,觸覺和視覺的開發程度也遠大于其他正常的普通個體。同時,缺少聽覺上的直接刺激,所以,難以形成情感交融實踐性思考圖景,利用視覺和觸覺路徑則是基本的解決方法。
因此,在語文教學教育的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這一現實的困境,來突破器質上的差異,來完成教學上的實現,使學生獲得知識和理解力的增加。學生對各種意境的理解,需要情景交融的互動。互聯網的出現和多媒體在進行中的應用,正好滿足了這一空當的需求,通過多媒體的現實整合,實現了對學生心理空間上的建構,幫助學生構建情景交融的具體場景,以視覺強畫面為背景的語文課堂教學則能在視覺上更進一步的增加學生在所學內容的感知力,通過學生在視覺元素的理解中,參與個體空間下自由想法的發揮的。例如,在學習賽馬這一詞匯,則可以播放《賽馬》為畫面來促進學生情境化的學生,增加學生學習的興趣性,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情境記憶,來提高學生想象的能力。
2.通過多種信息化途徑來加強學生認知
在聽力障礙教學過程中,學生來自不同的地方,也存在著理解能力和知識結構上的絕對性差異。學生在對事物反應上也存在著兩面性,由于聽覺的限制,其面部表情也一定程度上難以體現出內心的元素的。因此,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突破學生的心理障礙,在學生心目中找到個體自我的位置,這一點也是極為關鍵的。所以,增加聽力障礙的教學資料和開展學生討論則是調動學生學習兩個重要的因素,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以觸覺去認識可觸的具體資料,而同時,結合個體所看到的具體實踐,來進行知識結構上的自我實現的。同時,借助數據化時代的新技術,諸如點顯器、讀屏軟件來實現網上交流,同時,聽力障礙應該給學生配備專用的電腦和多媒體進行學習,大多數學生可以通過自我的學習,在互聯網的空間與其他人進行一系列的深入交流。
同時,教學人員要適當的進行學習與交流的具體環境的創造,找一個具體的話題進行學生們與教學人員的交流。眾所周知,不交流,不成學,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個體的學習,不完全取決于個體自己的學習與理解,很大程度上,是取決于個體與周圍事物的相關性。一個處于自我狀態下個體,很難做到自我認知。尤其是對于聽覺受到限制的聽力障礙的學生們。當前,聾生書籍缺少是普遍存在的共性問題,因此,以強化視覺的方式在具體操作的途徑上,增加聾生的學習空間,加強聾生的學生與交流,則是解決個體資料獲得一個重要路徑的。
并且,教學人員要考慮到學生的具體要求,盡量通過爭取和要求來獲得學校和相關教學人員的幫助,來為學生們資料的獲得提供資金和幫助。對學生所提出在知識獲得中存在的問題要進行及時的的解決和溝通,以促進學生積極性地提高。確切地說,學生對于部分知識的記憶存在著諸多地斷層,學生一時間自己難以解決。此時,教學人員的參與性幫助,則顯得尤為重要,通過教學人員積極地溝通,個體對知識和認知上的問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則使得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在一定時間內能短期提高,為長期性系統性的知識奠定一定的基礎。
3.應用信息化技術強化學生的理解
聽力障礙學生的學習環境,由于聽覺的限制,往往處于自我的空間下。處于一個相對封閉的空間下進行,學生對事物的認知也一定程度上處于單向輸入過程。隨著信息化技術增加,要充分發揮信息化教學技術,來發揮現在地信息化能源,能學生一定程度上視覺性刺激。在教學過程中或者在課堂外利用場景處理性教學,把生活化的事物和教學所需求的知識進行聯合性以畫面的形式進行融合,使學生在視覺的狀態下進行所學知識的感染和遷移。在潤物細無聲的態勢進行教學知識的學習。
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這種狀態要優于在課堂內部進行強化的學習方式,要好的多,尤其是針對剛進行學習的個體,不愿意在相對固定的空間內進行一系列的學習。如果教學人員能夠允分利用多媒體的各種方式進行個體自我學習能力的提高,在教學過程中會獲得事半功倍地效果。由于學生的知識體系的構建,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平時基礎知識的積累體系。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更為重要,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觸地的和所聽到地知識或常識都可能成為學生未來學習的具體內容。通過教學人員在教學過程中稍加點評或者學生在與其他學生進行討論的過程中則會形成知識的體系和網絡化學習。學生在一定空間下則表現為積極地能性,也有被動能動性地發生,故此,用日常生活化的學習則能獲得較好的效果。
4.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聽力障礙的學生語文的學習,對學生其他學科的學習有著至關重要作用。因此,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是極為關鍵的。在信息化時代,如何來促進聽力障礙學生主觀能動性提高,也是需要進行思考的話題。通過聽覺進行知識的學習,當然,也能夠通過聽覺的使用來促進學生自我能力的提高,主觀能動性的發揮。給學生配備一定空間的視覺錄制設備,讓學生在一定設備的支持下進行自我認知的錄制,并且,選擇良好的視覺在學生群體中進行一定時間的播放,讓學生共享其思考的結果。也促進學生積極性的發揮。我們都清楚地了解到學生相互交流的意愿在一定程度上是積極地,是樂于表達個體的心聲的。
語文教學則要給學生提供一定的平臺。通過信息化手段,給個體一定展現的空間,通過多媒體教學的應用,讓其他同學了解某個同學的才能,也促進和激發學生本身的能力,從而,使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配合各種場景多媒體教學則是實現聾生教學成功的必然路徑。協調多方面的要求,以視覺的手段在以電腦或電子媒介的利用基礎上,獲得學生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在學生獲得一定知識的前提下,促進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學習上的提高,從而通過語文教育與教學課程的實現來促進其他學生知識的提高。
總之,數字化時期,信息與能力則是推動現實生活的快速動力。聽力障礙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聽覺的體驗,但是,要積極地利用現有的多媒體技術來提高學生的知識體系的構建和知識的學習與提高,在與電子媒介物相適應的過程中來了解現行知識體系,獲得知識上的學習與認知,通過人手一機的教學環境的供應,來實現信息化技術下的聾生語文教育的學習。(作者單位: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學校)
參考文獻:
[1] 陳亞.縱是秋來亦春色――初中語文教法略談[J].科技創新導報.2009(09)
篇5
關鍵詞:獨立學院;英語專業;跨文化交際;障礙;對策
一、前言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教育改革的發展,獨立學院作為一支新的教學力量站在我國高等教育的前沿。依靠母體高校的教學經驗和自身摸索,并考慮學生實際特點,獨立學院在英語專業教學上一直以英語語言知識技能的傳授和訓練為主,較少涉及跨文化交際的內容。但全球化趨勢和新的教育形勢使跨文化交際倍受外語界的關注,甚至把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作為外語教學的最終目標。跨文化交際能力,即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在外語學習中十分重要,它不但能促進不同文化交際雙方的溝通,理解,容忍等,并能進一步推動外語教學的專業化和教育性。因此,筆者結合獨立學院英語專業學生的特點和學習現狀,分析其在跨文化交際中障礙產生的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以期對獨立學院英語教學改革有所幫助。
二、獨立學院英語專業學生特點與學習現狀
眾所周知,獨立學院以三本院線錄取招生,生源質量和社會認知度均處弱勢地位,其學生在學習動機、學習方法和態度上也有諸多差異和復雜性。就英語專業學生而言,學生大多英語基礎知識底子薄,聽說訓練少,學習目標不明確,態度不認真,無系統的學習方法,語言使用隨意散漫,缺少規范性。對待專業學習功利心強,渴望走捷徑。就英語專業學生而言,多數學生對所報專業認知度差,基礎知識薄弱,聽說訓練少,卻好高騖遠,學習功利心強,渴望走捷徑;學習目標不明確,態度不認真,無系統的學習方法,從而表現出對專業學習缺少積極性,主觀能動性差。到大學高年級階段,英語專業學生在專四、專八考試和考研就業的壓力下方才感到自身基礎詞匯積累和閱讀量都太少,而文學鑒賞、文化思辨能力和跨文化意識等人文素養又太過欠缺,導致在口語或書面語中表達力差,缺乏思想的深度。這些跨文化交際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反映出英語專業學生不但缺乏日常交際會話的基礎訓練,甚至在母語文化和國際時事等基本常識上信息嚴重匱乏。在教學互動和跨文化交際時,獨立學院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僅限中學水平,常受母語思維和中國式英語的影響,無法完整和清晰的表達自己,導致詞不達意或理屈詞窮。
三、跨文化交際案例中的交際障礙
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大學生在一定文化價值觀支配下與不同語言文化背景人員交往實踐中表現出來的能力和水平。由于獨立學院英語專業學生在基礎文化常識和文學修養上底子薄,聽說能力差,極度缺乏自信,不敢或很少進行英語交際。他們迫切想要改變這種狀況,所以渴望在日常交際口語中有所突破。在跨文化交際的真實情景中,筆者從和獨立學院英語專業學生的交流中發現許多值得反思的案例,暴露出中英文化和思維方式差異導致的交際障礙,影響了交際的成功。
(一)稱謂和委婉語導致的交際障礙
一位英語專業大一新生在問答互動時提到尊敬的女老師“Teacher Wu”,當被糾正為“Miss Wu” 時,才憶起中學就學過的稱謂習俗:在美國文化中,對老師的尊稱一般為“Mr.Smith”、“Miss Green”、或“Dr.Brown”、“Prof.White”(如果獲博士或教授頭銜),而 “Teacher ”只限于幼兒園孩子對其教師的稱呼。而學生用“Sir”、“Madam”等詞匯來稱呼外教以為更尊重時,外教卻更傾向于讓學生直接稱呼他的First Name以示交流關系的親密。這種稱謂的差異恰恰顯示出東西文化的不同。
在中國文化中,稱上課的人為“老師”,以示禮貌、尊重;“老”在中國被視為資歷和權威的象征。而美國文化中,“老”是忌諱的,所以“老年人”很少表達為“old people”,而改為委婉語“senior citizen”(高級公民)。不同英語文本中委婉語的使用也常讓英語專業學生產生誤解。一次翻譯互動中,對課文中短語說某人在 “do his business”,很多學生直譯為“做生意”,而結合其文章該短語是委婉地表達“上廁所,解手”的含義。這表明獨立學院學生缺少語境的靈活理解和文化上的通識。漢語對于上廁所也有許多委婉幽默的表達,有人用 “上一號”來表達上廁所,或“小號”表示“小便”,“大號”表示“大便”;有趣的是,在美國也有用“Number one”(一號)來表示“小便”,“Number two”(二號)則是“大便”;類似的委婉語在美劇及諸多媒體中經常使用,造成詼諧幽默的效果,使學生捧腹,激發了對英語社交用詞的興趣和求知欲,從而進一步掃除交際誤區。
(二)文化內涵和詞匯空缺導致的交際障礙
獨立學院英語專業學生感到對跨文化交際力不從心的最典型問題就是交際中需要的口譯。“口譯是一種語言化的跨文化交際,譯者的任務就是要盡量消除兩種文字間的文化交際障礙,包括彌補或銜接雙語在翻譯中出現的文化差異,實現雙語文化內涵的對接。而在文化差異中,語言文化的不同導致的詞匯空缺現象是英漢語互譯中比較普遍的問題。”[1]獨立學院學生由于知識面較窄,對母語文化和時事背景常識了解都很粗淺,導致在中英文化交際的口譯中錯誤百出。一次與外教交流時某學生介紹喜歡的手機品牌,急中生智把“三星”、“蘋果”手機居然譯為“Three Stars","Apple",令人啼笑皆非,顯然這是中國式英語思維的后果;另一次口譯訓練,學生將漢語中熟人見面的打招呼“吃了嗎?上哪兒去啊”,直譯為“Have you eaten your dinner? Where are you going”,這樣的表達讓外教聽起來“awkward”(別扭)。因為中國文化中這充滿人情味兒的問候語,在西方文化如此表達卻屬于侵犯個人隱私。英語文化中習慣問候語一般應為“Hello”、“Good morning”或“Lovely Day,isn’t it?”,而中國人”民以食為天”的飲食文化決定了交際問候的習慣。但崇尚獨立和自由的西方人卻不習慣“出門呀?”“在干嘛呢?”這一類涉及隱私的問候。
英語中許多與宗教、神話、政治相關的詞匯,若不了解其文化內涵是無法口譯的,而漢語中的許多文化概念,如成語諺語等,在英語中也無對應詞。如 “夏練三伏,冬練三九”,激勵人們堅持鍛煉身體,一些英語專業學生參考漢語“jiaozi"(餃子)和“tofu”(豆腐)的直接譯法,將“三伏”和“三九”譯為“threefu”和“threenine”,讓聽者莫名其妙,其實該諺語只需譯為“In summer we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就很好地表達了原句的含義。可見詞匯的空缺和對母語文化內涵詮釋不當造成了學生交際的誤區。
(三)思維模式和心理特征導致的交際障礙
在跨文化交際的案例中,不同文化下思維模式造成的交際障礙最為普遍。某英語專業學生遇到這樣的案例:在朋友旅行歸來后,漢語往往說“你一路上辛苦了”飽含關切,但若對外國友人這樣表達“I’m afraid you must have a tiring journey”,會讓他們聽起來很不自然,因為這種場合下英語表達應是“Did you have a good trip?”或“Did you enjoy your trip?”等相對抽象的句子。另一次,為表達對外國友人的關心,天冷時見他穿的有點薄,學生說“It’s rather cold.You’d better wear more clothes.”(天很冷,你最好多穿點衣服)這種以對方處境為出發點,考慮對方感受的思維模式,正是典型的中國式思維,體現了中國文化的重視禮儀和為他人幸福感著想的交際理念;而西方強調個性獨立和自由,認為動向、穿著等屬個人隱私,不愿受別人詢問或干涉,因此對上述交際中的中國式關心感覺不快,引發交際誤解。
還有一個中外師生互動的有趣案例。某學生向一名外籍英語教師請示要求延遲論文的交稿時間。學生詳細解釋了原因,由于近日父母前來大學所在城市看望生病的朋友需要自己陪同,交通住宿種種不便,造成無法按時完成論文的苦衷。學生本期待外教給予同情和理解,而外教聽完后,卻和學生談起自己近期點滴生活和工作情況,以及家庭中種種瑣事。當學生困惑于外教何故向他說這些卻不談論文時,外教故作驚訝說“I’m sorry,but I thought we were talking about our problems...No extension.”(抱歉啊,我以為我們在對彼此訴苦呢。論文不能延期。)在這個案例中,學生以典型的中國式思維模式和心理特征來期許美國教師給予寬容回應,或表現遲疑婉拒;而真實情境的交際英語則很直接,這位外籍教師掌握了該學生的心理特征,巧用中國式的語言方式,即“background- hint- confirmation”(背景-暗示-確認),卻以西方人的理性和邏輯,回擊了該學生拐彎抹角的心理暗示,堅守了教師的嚴格職業原則。
四、克服障礙的對策與思考
通過以上對獨立學院英語專業學生跨文化交際實例的分析,筆者認識到要改善學生跨文化意識和培養其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個復雜且長期的過程,不是僅靠課堂教學就可以實現的。“外語教學不是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唯一途徑,歷史、地理、文學等科目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向學生介紹文化知識。實際上,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僅靠外語教學遠遠不夠,它不僅需要社會和學校大環境的支持,而且也有待其他學科的密切配合。”[2]獨立學院英語專業學生普遍閱讀量小,在母語文化上都淺嘗輒止,學習方法死板老套,遇到跨文化交際障礙時,多數被動消極,無所適從。針對這些特點,筆者提出一些教學的思考和對策。
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讓學生以興趣和好奇心為導向,在閱讀和學習英語中接觸各種詞匯、句式、語法、修辭等語言知識時,對其加以社會文化詮釋,讓學生感受這類語言現象中的背景詞、文化感彩詞、禁忌委婉語、諺語習語等豐富的文化內涵,幽默、反諷等巧妙的表達方式,從而挖掘語言所反映的文化內涵。交際中著重介紹與社交準則相關的文化項目,如禮貌用語、習慣稱謂、寒暄方式、社交禮儀,及西方人常用的肢體和手勢語;或通過媒體視頻來直觀了解西方人的日常生活模式、語言和非語言行為。
保持初學者的心態。喬布斯說過擁有“a beginner’s mind”對任何學習都是非常重要的。“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渴,求賢若愚)。放下大腦中已知的慣性思維和偏見,以一種初學者的求知欲和謙遜的心態去看待一種新文化。帶領學生鑒賞不同文化的經典作家作品,讓學生用心領略不同文化下的思想精髓,通過閱讀經典文學和相應的影視賞析,提升母語和英語文化的常識和人文素養。妥善利用西方影視作品直觀導入跨文化交際案例,用以借鑒與分析,評論其文化魅力,以初學者的心態進行跨文化交流。
加強跨文化意識和思辨能力。“樹立跨文化教學觀念,必須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敏感性,寬容性及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能力。”[3]讓學生關注比較東西文化的異同,進行批判性思考。在傳授英語國家背景文化知識時,多比較母語文化和英語文化在思維方式、時空觀、價值觀、審美觀、社會規范、交際原則、語義系統、話語結構等方面的差異。透過西方思維視角,鑒賞剖析英語文章,鼓勵學生展開思辨(critical thinking),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取向的差異性,避免用自己的文化標準去要求或解釋別人的行為。“了解交際雙方文化要素中的相似點和不同點是跨文化交際成功的重要一步。”[4]通過批判、借鑒和創新,使學生超越文化隔界,以開明的態度從不同視角來看待母語文化和異族文化,克服狹隘的民族主義和自我文化中心論,真正領悟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相對論,深刻體會“”的理念,才能更好的實現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朱慧.商務活動中英文口譯的跨文化交際障礙及對策分析[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2010(06):166-184
[2]胡文仲.跨文化交際能力在外語教學中如何定位[J].外語界,2013(06):2-7
[3]孔德亮,欒述文.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模式構建――研究現狀與理論思考[J].外語界,2012(02):17-26
篇6
【關鍵詞】語文教學 智力障礙學生 生活適應性
一、引言
如果說每個孩子都是天使,那么有智力障礙的孩子就是折翼的天使,需要我們更加細心地加以照顧。具體到教學中,需要教師結合教學內容,著力提高學生的生活適應性。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實用語文》是輔讀學校的教材,教師在使用教材進行教學時,應從智力障礙學生的生活困難出發,設計教學側重點與教學環節,切實提高學生生活適應性,促進其健康成長。
二、智力障礙學生生活中存在的困難
智力障礙又稱智力缺陷,一般指的是由于大腦受到器質性的損害或是由于腦發育不完全從而造成認識活動的持續障礙以及整個心理活動的障礙。簡單來說,智力障礙就是指先天智力水平無法達到正常水平,或后天受疾病、意外等情況的影響而發生智力障礙的學生,他們的智力水平通常只相當于幾歲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存在著許多困難。
(一)生活自理能力差
智力障礙學生本身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相對于正常孩子就差距很大,他們大腦皮層的神經聯系不穩定,而且容易泛化,對于生活技能通常是難以掌握。加之智障孩子的家長往往一心想要給予孩子更多的補償,很多事不舍得讓孩子親力親為,大事小事均為孩子包辦代辦,長此以往,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也就越來越差。以筆者執教班級為例,班上很多孩子甚至不會自己盛飯,所有事情都需要有人代勞。
(二)生活習慣不科學
在智力障礙學生的再教育與訓練上,除了要矯正他們在認知方面的缺陷外,還要兼顧培養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習慣是一種慣性,也是一種能量的儲蓄。但是智力障礙學生缺乏必要的認知,對正確與錯誤缺乏辨別力,且因為常常受到優待,因此生活上容易形成一些不良習慣。比如衛生習慣,很多智力障礙學生的個人衛生問題得不到解決。
(三)情緒控制不到位
智力障礙學生缺乏安全感,因此情感調節功能幾乎為零,性格易沖動或固執,這一點也嚴重地影響到他們的成長。還有部分學生由于家長的溺愛,導致極度任性。比如,一次課上,一位學生突然大喊“我要回家,我要回家”,任憑老師如何勸導,學生只是重復這一句話,使得其他學生也受到影響,情緒失控。
三、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智力障礙學生的生活適應性
智力障礙學生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使其難以適應今后走向社會的生活。因此,教師應該通過教學,不斷培養學生的社會適應性,提高學生的基本生活自理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勞動能力。
(一)通過語文教材與實際操作培養學生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實用語文》第九冊教材中,對于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十分重視。比如第一單元的《洗澡》、第二單元的《整理衣服》、第五單元的《商場購物》等,都著眼于培養學生的生活自理能力。為此,教師應該牢牢結合教材,設計一些實際操作環節來教學。比如《整理衣服》這一單元,包括了兩節內容――收藏衣服和釘扣子。教師在教學收藏衣服時,親自為學生示范了如何疊衣服:“同學們,大家猜猜老師在干什么?”教師慢慢地將衣服上的每一顆扣子系好,邊系扣子邊說:“老師先把衣服上面的扣子一顆顆扣好,就像平時我們穿衣服時那樣。扣完以后呢,老師把衣服鋪平,大家猜猜老師想做什么?”學生回答:“疊衣服。”教師贊賞道:“真棒,老師要疊衣服了。同學們仔細看好哦,看老師怎樣疊衣服。”教師輕輕地疊好衣服,又拆開示范了一次。之后,教師要求學生親自疊衣服。在疊的過程中,一些學生忘記扣扣子,疊出的衣服十分不整齊,還有的學生根本沒有聽從老師的要求,而是擺弄著衣服玩。教師沒有批評他們,而是一次次地指導他們,不厭其煩地幫助他們。終于,在教師的幫助下,孩子們學會了疊衣服,臉上露出了甜美的微笑。臨下課時,教師告訴學生:“同學們,我們今天學會了疊衣服,今天晚上回家幫媽媽疊衣服好不好?媽媽一定會為你豎大拇指的。”學生驕傲地回答:“好。”
(二)通過情景再現培養學生生活中的人際交往能力
人類是社會的組成個體,因此人際交往是每個人都逃避不了的。智力障礙學生頭腦十分單純,面對復雜的人際交往通常表現出躲避甚至畏懼的情緒。為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這一點,并加強訓練,創設交際情景,一點一滴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例如,教學《實用語文》第九冊第七單元《待客做客》時,教師便創設了一個待客的情景:“同學們,歡不歡迎老師去你家做客啊?”“歡迎――”學生說道。教師繼續說:“那現在老師要去你家做客了,你會怎么招待老師呢?”一位學生說:“老師,吃糖。”另一位學生跟著說:“老師,喝水。”教師夸獎道:“啊,真是好孩子,謝謝你們。老師喝過水,吃過糖果以后呢?接下來該做什么了?”學生搖了搖頭。教師引導他們:“那你們想不想跟老師聊天啊?”“想――”學生拉長聲音回答。“同學們真熱情啊,那你們都想跟老師聊什么呢?”學生眾說紛紜。一位學生說道:“老師,我給你唱首歌。”教師十分驚喜:“真的嗎?太好了,老師就喜歡聽你唱歌。你想給老師唱首什么歌呢?”學生認真地唱起了《小蘋果》。教師聽到之后帶頭鼓掌,鼓勵他說:“唱得真好聽,等以后老師去你家你一定要給老師唱歌哦。”由此創設出的情景,能夠有效吸引學生參與到情景中來,使學生在情景模擬中知道了如何待客、如何溝通,也激發了學生人際交往的興趣。
(三)通過設計康復訓練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
俗話說“手腦不分家”,而科學同樣證明,動手操作能力與智力水平有著一定的關聯。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些需要動手操作的康復訓練來培養學生的勞動能力,開發學生智力,同時提高學生的日常生活技能。比如,《實用語文》第九冊第六單元中的第12課《刷鞋》,就是教學生動手刷鞋,教師在課上播放刷鞋的教學視頻,并告知學生刷鞋的步驟。由于課上無法進行刷鞋訓練,教師為學生布置了課下作業――刷鞋,要求學生刷一雙鞋,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家人的。后來,很多家長反饋,孩子主動要求刷鞋,雖然刷得并不干凈,但是十分認真,有的孩子在刷完鞋之后還主動把臟水倒進了廁所,并且主動將地上的水擦干凈。家長十分感動,雖然這對于其他孩子來說微不足道,但是對于自己的孩子,卻是多么地難得。后來,教師還教學生洗衣服、煮面條……學生艱難地學著每一項家務,記著每一個步驟,有了很大地提升。
四、語文教學中對智力障礙學生教育的注意事項
語文教學中對智力障礙學生的教育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多耐心,少抱怨
智力障礙學生無論是在智力上,還是在行為上,都會落后于正常學生,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對學生多一些耐心,少一些抱怨,用耐心和愛心為智力障礙學生撐起一片天。
(二)多鼓勵,少批評
智力障礙學生與其他學生一樣渴望被賞識,但是他們得到賞識的機會很少。為此,教師應該對學生多一些鼓勵,少一些批評,讓學生感覺到教師的肯定,樹立信心。
(三)多實踐,少理論
普通學校的語文課通常是進行理論內容的傳授,而特教學校的語文教學則應該偏重于實踐,因為只有多實踐,才能提高學生的各項能力,切實提高其社會適應性。
五、結語
以上,我們對語文教學中提高智力障礙學生的生活適應性進行了論述。每一個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值得被珍視,在培智學校的日常教學、生活中,我們應該給予特殊學生更多的關愛和照顧,促進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郝傳萍,張瑜,馬薇.中度智力落后兒童生活自理能力訓練的個案研究[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2(17).
[2]張志莉.淺談培智學校勞動技能教育[J].新課程學習(中),2012(09).
[3]柳樂.智力障礙學生抑制控制及其與問題行為的關系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13.
篇7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文化哲學
【中圖分類號】H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0100-01
社會生活信息化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迅猛發展,使得英語及其英語教學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高。國際交流溝通的質量和對最新信息的獲取能力和一個國家的外語掌握水平存在著很大的關系,對外語尤其是英語的掌握能力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的發展狀況和人才培養規格的確立。這這種形式下,高等教育英語教學的作用和地位受到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和重視。
一、大學英語教育教學概述
所謂“大學英語”是指對高等教育非外語專業學生開設的英語教育教學課程,是對“collegeEnglish”的直譯,也就是我們之前經常聽到的公共英語。上世紀80年代,隨著我國公共外語教學研究會名稱的轉變,大學英語的稱謂逐漸取代公共英語稱呼。此后隨著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大學英語”逐漸成為非外語專業大學生學習的英語課程,是一種與專業英語專業學生所學英語相對應的高等教育英語教學課程。由此可見,“大學英語”是一個合成性質的漢語詞匯,第一,學學英語的主體是廣大高校學生,不是小學學習,也不是中學學生,而且,這個主體還必須是學習非外語專業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生。第二,是“英語”,由于學習非外語專業的學生未必都是學習英語的學生,所以這里的大學英語學生是指非外語專業而且是將英語作為語言科目的學生。因此,本文將大學英語界定為學習非外語專業的普通高校學生所學習的,且以提升人文素養、外語技能和外語應用能力為目的的英語課程。
二、從文化哲學角度進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研究的必要性
1.國外教育改革的發展訴求社會主導文化多樣化發展趨勢,使得國外高等教育對教育意義的認識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國外高等教育教學逐漸從文化的角度進行高等教育面臨問題的研究,重視提升廣大高校青年學生的文化素養。世界各國不斷進行高等教育問題探索和改革,逐漸將轉變學生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新潛力,進而讓每個學生在未來社會中都能充分發揮自身的綜合競爭力作為基本的人才培養目的。這就需要不斷培養和提升學生的問題發現和思考能力、問題分析和處理能力、持續學習和創造能力;不斷培養他們的誠實、互助、積極、自信、堅韌、批判和創新等優良的個人品質。2.教學文化研究范式變化的基本需要教育教學的發展與變革,使得教育教學研究的取向價值逐漸由追求“技術興趣”向追求“實踐興趣”方向,進而向“解放興趣”方向轉變;相應的教育教學文化研究也由“工具論”向“本體論”的研究范式轉變。交流和溝通是文化生成和文化發展的基本要求,人類文化的融合與交流是進行大學英語教學的基礎和前提,通過大學英語教育教學活動的開展進行文化交流空間和實踐拓展,因此,在當今跨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大趨勢下,大學英語教學應從工具論的理論取向不斷向人文性和工具性互相結合的方向進行教育教學轉變。
三、文化哲學視角下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思路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跨文化交流領域的持續拓展,社會主導文化逐漸由單純的理性文化與倫理文化,經理性科技文化,向文化多元化發展。國外各國特別是發達國家普遍相應的進行了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從文化的視角進行教育問題審視,并力求實現大學生社會綜合應用知識存儲的提升。同時,教學文化研究范式的轉變,使得教學研究越來越成為一種實體文化。對于教學的研究不再單純的是為尋求教學規律和教學本質,而是直面教學狀況,進行教學問題處理。基于人文的視角進行教學論問題探究成為當今教學論研究的新趨勢。本文通過文化哲學的視角對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教學內容、教學評價等進行審視,對大學英語教學文化的豐富內涵進行探討,探究大學英語教學文化哲學視角下的理論框架構建。對普通高等教育英語教學目標的研究,傳統的教學目標比較重視語言教學的工具性,對語言教學的文化性注重不夠。當前,在教學目標的具體方面,認知目標重視語言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共同獲取,技能目標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方式,強調他們英語思維能力、英語思維習慣和英語語感的培養。而情感方面的教學目標則強調學生英語文化的領悟和英語人文性精神的熏陶,注重學生知識挖掘和邏輯推理人性的培養,使學生具備感悟人性和文化深處所蘊含的人文精神的能力。這對提升大學英語教育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進而提升大學生在將來的社會中的英語運用和領悟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文化哲學視角內的大學英語教學提倡英語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構建,文化哲學視域內的普通高校英語教學研究有助于大學英語教學主體性和教學本質的把握。同時,文化哲學視角內的大學英語教學在大學英語教學價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觀念的構建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車麗娟.基于體驗哲學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優化的理論與實踐[J].語言教育.2013(01)
[2]楊梅.公共外語教學改革的文化哲學研究[J].吉林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2(05)
[3]周童.基于文化哲學的大學英語教學內容探析[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07)
篇8
一、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內容
目前,學術界對“文化導入”的具體概念解釋不一,最具代表性的是趙賢周提出的“文化導入說”。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不僅僅是對差異文化的理解和尊重,更是一種從知、情、意各個方面體驗式傳授英語的教學過程。多渠道增加相關知識,深層次了解相關信息,文化導入是一種認知行為;轉變自身觀念的局限性,用平和和包容的心態對待差異文化,這才是對待人類文明應有的態度。英語教學中的背景文化包括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知識文化涵蓋政治、經濟、法律、宗教、教育、科研、藝術等多方面;交際文化特指文化背景有差異的人交際時,影響彼此信息準確傳達的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一般包括習語、禁忌、表情、手勢等。文化導入的內容在跨文化交際能力描寫基礎之上,涵蓋語言能力、語用能力和行為能力等文化內容。語言是文化的寫照,也是文化傳播的載體,真正理解和運用英語,必須了解英語的背景文化,克服東西方文化中的差異存在,擺脫漢語言環境和漢語言思維的束縛,以全新視角領略第二語言。與文化的兩個方面相對應,文化導入也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即與知識文化導入、交際文化導入。詞語的意義內涵、指代范圍、感彩、文化背景等均屬于知識文化導入的范圍,這方面的英語教學,側重于文義運用;社交習俗、態度語氣、體態手勢、語言習慣等屬于交際文化導入范疇,這方面的英語教學更側重于對白使用。教學過程要兩者兼修,既不放棄知識的累積,又不忽略交際文化的導入。以往的英語教學以應試為主,側重詞匯拼寫、詞組背誦、詞義辨析等基本的語法知識,對于語義的教學停留在概念解析、語法規則上,略顯得死板。將更全面的交際文化引入英語教學,可以從日常生活各方面入手,講述中英語言形式、風俗禮儀上的差異。交際文化導入的過程,實質上就是提高學生文化修養和意識英語的過程,將西方人特有的價值觀念和特定的思考方式灌輸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英語作為一種語言符號,對其融入了背景文化的深層解讀,可以幫助學生從文化知識到語言意識上認識西方文化。
二、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原則
英語教學涵蓋面極廣,無論是自然地理、發展歷史、風土人情、文化藝術,還是價值觀、習慣性、規范化都是可能涉獵的方面。在英語教學中,課堂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不拘泥于單方面的教學,文化導入教學應針對導入內容,遵循相關性原則、實用性原則、有序性原則。(一)相關性原則。相關性原則是指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應與教材講授內容有關聯,既可以是教材背景的拓展,也可以是教材內容的延伸。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必須以教材內容為基礎,不能漫無目的地脫離教材,二者同步是比較適宜的選擇。文化導入的目的是豐富教師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和課上課下學習效率。當然要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和學習能力,有針對性地進行文化導入,學生已掌握的英語知識和西方文化是繼續學習和拓展的基礎,學生學習英語,最終是要運用所學知識準確進行信息的獲取和傳遞。文化導入不是一個形而上學的概念,它定位于教材,服務于課堂,空洞抽象的文化導入堅決不可取。(二)實用性原則。實用性原則是指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應與日常交際應用相聯系,學以致用才能體現英語教學的價值。語言交流運用,一方面可以檢驗教學成果,另一方面還可以對已學內容進行鞏固和提高。在交際運用中遇到實際問題時,應針對該問題仔細分析講解,反復練習識記,彌補漏洞。實用性原則要求文化導入的內容與語言環境密切相關,英語教學不是脫離語言環境的紙上談兵,在實踐中運用才是根本,它不抽象,也不空洞,它遵循一定的規則和習慣。在此需要注意的是,漢語思維與英語思維有一定的差異,為方便英語學習后更順利地獲取信息,同時也減少英語交流中的溝通障礙,應在英語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英式思維的灌輸,避免文化差異帶來過多的學習障礙。(三)有序性原則。有序性原則是指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應循序漸進,考慮學生的年齡階段和接受能力,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由現象到本質,逐步推進橫向和縱向的教學進程。我們倡導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導入,確實是因為看到了文化導入在英語學習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然而,英語教學不能脫離教學對象的語言基礎和學習能力。由淺入深,由易到難,既能保證文化導入的效率,又能鼓舞斗志、增強自信。另外,英語教學不只是老師的一種主動行為,課堂上,老師可以主動引導,設置重點,但是課堂時間是有限的,課堂之外,學生應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課外閱讀、課下實踐,去探索更廣博的文化知識。
三、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必要性
文化涵蓋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積累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它不僅包括教育、藝術、科技、文學這些具體學科,還包括人的思維模式、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不同的文明發展進程,不同的文化化境造就不同的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不可能脫離文化而單獨存在和發展。沒有了文化這個大背景,語言的思想性、知識性、工具性、人文性無從談起。語言不能脫離文明發展過程中積淀下來的傳統和信念,不可能脫離文化而單獨存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語言交流時,文化對語言的影響顯得尤其明顯。想要熟練掌握并靈活運用英語,必須了解英語產生的文化大背景,才能產生強烈的認同感,才算是真正掌握該種語言。中英兩國文化背景差異很大,直接導致中西方文化內涵不盡相同甚至大相徑庭。語言是客觀世界的真實反映,中西方迥異的文化內涵導致詞義上的差異,英語教學中難免會出現文化交流障礙。在英語教學中導入文化,這樣學習語言的過程也是了解文化的過程,了解文化的過程又推動語言的學習過程。英語教學中所有問題的根本就是沒能實現文化學習和語言學習的融會貫通。目前的應試教育體制耗費學生大量的時間,單純以考試成績考核學習成果,扭曲了學生的求知動力和目的,沒有時間和精力進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深入探究。因此,有必要在英語教學中導入文化,把教材知識和文化背景結合起來,了解英語國家特有的社會環境,掌握英語背景下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加深學生對英語這門語言的理解和掌握。
四、英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方法
(一)課堂講授法。英語教學中,教師在撰寫教學方案時,結合教材內容,適當將西方文化融入課堂,連同詞匯、語法一同講解。從教材內容中尋找一個切入點或者是引入點,拓展西方文化知識,具體的拓展方面不拘泥,還可以就切入點引導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對比學習,如學習教材中的圣誕節時,可以對比中國的春節,進而從飲食文化、娛樂方式等方面加深對西方文化的了解。通過這種課堂上的講授,生動展示異域文明,同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課堂的吸引力。(二)專題講解法。英語教學中,教師可結合教材內容,對涉及的文化知識加以拓展講解,詞匯涉及到哪兒就講解到哪兒,課文涵蓋哪些文化就分析哪些文化。這種方法依據所傳授的教材內容而定,靈活性較高,內容也相對寬泛,整個英語教學過程內容豐富多彩,甚至可以引導學生自由發揮,在前期預習教材時,自行查閱相關背景文化知識,課堂上與他人相互分享,集合眾人的交流,全面掌握相關的地理環境、歷史背景、人文特點等文化,并通過對文化的深入解讀真正掌握詞匯、語法等語言知識。(三)對比分析法。英語教學中,教師將中英文化差異融入課堂,引導學生了解并接受這種文化差異。結合中國家庭關系稱謂圖逐一講解英語中的各種稱謂,差異分析對比記憶;結合中國人見面打招呼的對話分析英語中陌生人見面打招呼、熟人見面打招呼等情境下的差異,加深對英語的掌握;通過對英語特定俗語的解釋、翻譯,認識到英語習慣和漢語習慣上的差異。這些文化知識的導入差異性更加明顯,對比分析更便于其掌握。(四)影像展示法。英語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媒體教學,多渠道豐富課堂。通過圖片、聲音、視頻等更具視覺、聽覺沖擊的方式展現西方文化可以給學生更直觀的感受,更易于理解英語中的具體文化知識。如今,越來越多的歐美優秀影視作品被引入中國,更便于學生搜索素材,原聲影視對于學生英語口語和英語聽力的提高都有極大的幫助,原汁原味的外國思維作品對于學生體會其思維方式助益良多,原聲音樂在給學生美的體驗的過程中幫助學生提高聽說能力。(五)寓教于樂法。英語教學不是死板的識記和讀寫,靈活運用多種靈活的方式講授知識,讓學習過程變得生動有趣。西餐廳是體驗式教學的好去處,學習西方餐飲詞匯和文章,再多的詞匯堆積不如一頓西餐感觸更直觀、更深刻,餐具的門道、菜品的習慣、用餐的禮儀,都可以用一頓西餐一一體驗到。另外,課堂辯論賽、模擬情景劇等形式都可以在游戲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還能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寓教于樂,將更多的藝術形式融入英語教學的課堂,引領學生掌握更多的西方文化和英語知識,讓學習變得簡單而快樂。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英語教學中存在一定的障礙,對待同一事物會有截然相反的看法,要正視這一問題客觀存在的合理性,在英語教學中適當導入西方文化,通過更多地了解文化來掌握和應用英語這門語言。
作者:劉念 單位:烏魯木齊職業大學外國語學院
【參考文獻】
[1]張國華.大學英語教學文化導入的重要性及方法[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6):937~938
[2]王愛莉.英語教學文化導入新舉措[A].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C].2005
篇9
1醫學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
興趣是一種心理傾向性因素,能夠使人擁有自覺學習和認知某種事物的動力,與大腦皮層思維活動的興奮性中樞相聯系[2]。醫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在醫學英語教學模式中,醫學英語教師必須采取以學生為中心的主體教學模式,將聽、說、讀、寫、譯能力的培養有機地貫穿到整個學習過程中,而在這個過程中,提高醫學生學習的興趣至關重要。在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下,采取的是教師進行課堂灌輸式教學。而該校學生英語基礎普遍薄弱,學習自主性不強,英語學習效率低下,因此,筆者在教學中首先建立了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提高了教師在學生中的親和力。對英語基礎薄弱學生更要加強關心,進行更多幫助和鼓勵,增加其學好醫學英語的信心。其次,在教學過程中要幽默風趣、循循善誘,采用啟發式教學模式,以提高醫學生課堂學習的興趣,從而激發其學習的熱情。第三,要盡量多地讓學生獲得成功,成功可以使人愉快且能增強自信,特別對正處于青春期的醫學生來說更是十分必要,在學習醫學英語的過程中不斷地獲得成功和肯定,能夠增強其學習的信心。所以,在英語教學中要或多或少地設計和實施一些能夠讓學生獲得成功的環節。通過對學生心理特點的分析,對醫學英語各方面取得較好成績的醫學生,要給予物質和精神的雙重獎勵,使學生感受到學習醫學英語的成就感,同時增加其學習興趣,激發學習的自主性。筆者在教學中還針對英語基礎薄弱學生的個人進步進行個性化獎勵,從而使他們下次更加努力,為醫學英語的學習提供持續的動力。第四,對英語使用國家的語言文化背景進行介紹。在教學過程中遇到英語使用國家的文章時,要對其語言文化的背景、歷史進行相關介紹,可以對一些國外的節日如萬圣節、復活節等的特點和來歷及相關故事在教學中進行講解,從而提高學生聽課的注意力,并對相關詞匯加深印象和理解。
2視聽教學的文化導入及多媒體教學模式的普及
在目前社會背景下,英語的交流能力比掌握理解大量的英語詞匯更加重要,這就要求醫學生不僅具有讀寫能力,更要靈活地運用語言、具備熟練的醫學英語聽、說能力[3]。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下,對這方面重視程度不夠,醫學生普遍認為很多英語視聽教材內容枯燥、題材單調過時,且出現很多非生活化的語言,使醫學英語教學遠遠滯后于社會的發展要求。因此,筆者在醫學英語的教學過程中,為了使英語視聽教學過程不死氣沉沉,采取了以下措施:首先,在英語視聽課中展示的英語及其所蘊含的文化背景更加全面和真實。采用一種文化導入讓學生在了解英語使用國家的文化和本土風俗的基礎上,更好地開闊視野,提高英語視聽學習效率,從而既可以在生活上有所啟發,也能在英語學習上有所進步。使醫學生轉變學習的重點和突破傳統學習理念的禁錮,在此學習過程中,醫學生能夠從注重語言形式到注重表達內容,同時理解一些語言的文化,在理解其文化的過程中促進英語的學習。另一方面在視聽教學中,英語教師需要在課堂進行相應適時的語言文化講解,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在該校醫學生中,不少學生在課余時間自覺閱讀有關英語使用國家背景的書籍,隨著相關知識的積累,對語言文化的理解更加透徹,對英語的學習更加得心應手,事半功倍。其次,由于醫學英語教程中,課文的理解存在一定難度,如文章的通篇結構,采用傳統媒體解釋很難讓醫學生明白,而借助多媒體能夠讓文章的篇幅結構直觀地顯示出來,使文章的思路清晰,減輕學生的理解負擔。同時,醫學英語中的詞匯一般比較冗長,無章法可循,學生記憶起來存在一定的壓力,英語教師可以對詞根詞綴的規律進行總結,并用powerpoint文件給學生展示出來,這樣就可以讓學生舉一反三,同時附以圖片、視頻加以講解,把學生引入到真實的語言學習環境中,既加深了學生的記憶,又增強了信息的真實感。
3以就業為導向,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篇10
關鍵詞:中職英語;教學策略;就業
新世紀以來,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不斷深入,經濟模式和產業結構正處在一個升級換代的重要時期,需要更多的高素質人才、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專業型人才。
為了滿足時代飛速發展的需要,我國的教育部門對此也制定了相關的文件,對中職教育提出了相關的要求:“貫徹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思想,創新教育教學模式,提高服務質量,提高學生專業技能,以實現學生就業為目標,培養具有職業道德的具有過硬專業技能的新世紀高素質人才”。
一、中職英語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中職英語的教學內容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
中職英語在教學內容上,為了適應新概念教育教學的要求,往往把一些能表現人物優秀特點和先進科學文化的文章作為教學內容。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培養學生的素質素養和科學文化水平,反映了服務學生、促進就業的教學目標,但是這些教學內容依舊存在不少的問題,不能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不能與學生重視的專業課程產生聯系,由于中職學生社會經驗和實踐能力相對缺乏,在中職英語的學習中,不能發現英語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課之間的聯系。中職學生意識不到中職英語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學習中職英語知識對專業課的學習一點用都沒有,認為中職英語的學習對自己的就業沒有多大影響,認為自己學習不學習中職英語知識跟自己能否學好專業技能沒有多大關系。試問,在這種情況下,中職學生怎么能夠學好英語,更別談什么教學成效了。
2.中職英語的教學觀念和教學方法沒有結合學生的特點
不單是教學內容與學生重視的專業課聯系不大,就是中職英語老師在教授知識的過程中也不能很好地結合學生重視的專業課。中職英語老師具有深厚的基礎英語知識,但是對學生的專業知識了解不深,甚至有的老師對學生的專業課一無所知,這樣在中職英語的教學課堂上,英語知識的講解就變成了老師對基本英語知識結構的講解。這樣雖然老師在講臺上努力的講解知識,學生還是不認真聽老師的講課,課堂氣氛壓抑,學生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長期發展下去,老師漸漸地就對學生失去了信心,教學效果越來越差。
二、以“就業為導向”,創新中職英語教學策略
1.創新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興趣和自信心
要想改變中職學生的學觀念,老師首先要讓學生了解到中職英語在中職學習階段能夠發揮出的積極作用,要讓學生知道中職英語和他們所重視的專業科學之間的聯系。老師要充分地針對學生對于學習知識的需求,從根本上出發,讓學生真正的了解到中職英語是學習專業知識的基礎,它是專業知識學習的輔助工具,是專業技能學習的交流工具,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2.創新教學內容,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培養
中職英語老師要充分地結合學生的需求,通過各個學科之間的聯系,把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需求的專業知識同英語教學內容聯系起來,讓學生有針對性的學習,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現在學習的英語知識對自己專業素質和能力的提升是有積極作用的。
為了提高中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老師在教學中真真正正地發揮了自己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堅持了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老師的授課模式也不再是傳統的“照本宣科”,中職英語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教學方法的創新和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雖然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老師沒有把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需求的專業知識同英語教學內容聯系起來,沒有充分體現中職英語教學對提高學生專業素養的積極作用,問題沒有被徹底的解決,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本質上得到提高。
所以,中職英語老師要想提高教學成效,改革創新工作要結合好學生各個階段的學習能力,要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英語,在英語學習中體驗生活。比如,在講授美德的文章時,要讓學生感悟到個人素質對于以后事業的影響;在講授先進科學技術的文章時,老師可以穿插著學生的專業知識,讓學生覺得學習英語知識的過程中也能學到相關的專業知識。
總之,中職英語的教育教學工作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老師要耐心、細心、用心,通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改革創新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方法的實用性和針對性,更好地為學生以后的就業服務,培養時代需要的人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