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心理健康的資料范文
時間:2023-03-30 04:44:1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心理健康的資料,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心理健康;心理障礙;雙構念假設;心理健康風格
中圖分類號:R749.04,R395.6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1000-6729(2010)006-0473-05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0.06.020
迄今為止,對心理健康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且讓眾人都能接受 [1]。對心理健康有三種闡釋:早期的觀點認為心理健康就是沒有心理疾病;第二種闡釋則揭示了心理健康的一些顯著特征,如馬斯洛的“高峰體驗”、“自我實現”,羅杰斯的“機能充分發揮”,以及Keyes的心理繁盛(Flourishing)[2] 等;第三種闡釋把心理健康看成不僅沒有精神障礙,并且處于個體功能的完善狀態,如認為是心理上的,社會上的和情感上的良好狀態 [3]。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則把心理健康定義為不僅沒有精神疾病,而且個體能夠認識到自己的能力,可以應付正常的生活壓力,富有成效的工作,能夠為他人和社會作出貢獻。
對心理健康的測量與評估存在兩方面的批評:(1)以心理障礙評估代替心理健康的評估。國內的心理健康測評工具即以癥狀篩查為主。有研究對我國1979-2006年心理健康測評工具的使用頻度進行分析,發現使用頻度最高的量表為癥狀自評量表、抑郁自評量表、焦慮自評量表等[4]。開發的心理健康測評工具也側重癥狀篩查。國外的情況也并不樂觀,有研究者認為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不是一個單維雙極結構,而是單維的另一個連續體,消除心理障礙未必能夠達到心理健康[1-2]。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的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思潮也為心理健康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5]。積極心理學主張將注意力轉向對人性積極方面的研究[6]。(2)如何測量評估心理健康,幾十年來進展極其緩慢。有人用主觀幸福感之類的量表來評估心理健康,未免過于簡單,因為幸福感肯定不是心理健康的全部[7]。另有人嘗試用12道題來評估心理健康,肯定也難評估到全部的心理健康[8]。但是許明智等確定積極心理健康包括快樂、安寧、自信、信任、友好、健康感和自我控制因子,取得了有益的經驗[9]。
中國人在幾千年的生活實踐中,有著豐富的生存經驗與生活哲學,關于心理健康有著足夠的體驗與認識,中國文化中儒、道、釋各種思想學說更含有豐富的關于心理衛生與健康的內容,但是關于這方面的心理學研究很少。因此,本研究將首先懸擱關于心理健康的定義、理論等爭議,通過扎根研究,采用常人方法論的研究路線,從普通受試的第一手資料發展理論框架,然后再遵循心理測量學的方法與原則編制問卷,探討心理健康的理論建構、測量及其與心理障礙的關系。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通過研究協作關系,在江蘇、遼寧、山東、浙江、上海抽取22所不同類型的高校,由這些高校的教師與研究生在抽取的班級施測,郵寄發放問卷2050份,收回有效問卷1997份。通過問卷中設置的一致性、矛盾、社會贊許等指數廢除一些問卷,最后有效樣本1668人。其中重點本科院校如南京大學等4所共635人,普通院校如遼寧師范大學、南通大學等13所共744人,專科院校如蘇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等5所共288人,缺失1人;本科1296人,專科372人;大一784人,大二616人,大三166人,大四99人,缺失3人;男652人,女1016人;年齡18~26歲,平均20.74歲。
1.2心理健康風格問卷(Mental Healthy Style Questionnaire,MHSQ)的編制
通過扎根研究(grounded research)發展有關心理健康的概念與理論框架。扎根研究方法起源于格拉斯和斯特勞斯(Glaser & Strauss)在一所醫院對醫務人員的研究,國外近年來廣泛應用于醫學、社會學、心理學等領域。該方法強調直接從原始資料中歸納出概念和命題,然后上升到理論[10-11]。
原始資料的收集(通過開放式問卷調查,個案訪談,圖片投射測驗等收集對心理健康的樸素看法與觀念:(1)開放式問卷調查。在公司、學校、政府機關方便抽取被試347人,其中健康受試322人(年齡25~60歲,受教育程度從小學到博士,職業為公司職員、教師、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患者25人(三家三級甲等醫院的20名慢性軀體疾病患者和5名精神疾病康復期患者)。開放式問卷有4個題目(如:“在你的生活經歷中找到一個你所認識的心理健康的人,列舉他或她的特點,愈多愈好。”),讓受試使用紙筆作答,時間不限。(2)個案訪談。對10名被不同院系輔導員認為心理健康的大學本科生進行深度訪談。在征得被訪談者同意之后,對整個訪談過程進行了錄音記錄。(3)圖片投射測驗。對21名被不同院系輔導員認為心理健康的大學生進行圖片投射測驗。呈現三張圖片,其中第一張是健康人的照片,第二張是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照片,第三張來自經典的主體統覺測驗的圖片。請受試根據這三張圖片編出三個不同的故事。指導語:“下面的圖中有兩種人,一種是心理健康的人,另一種是心理不健康的人。兩種人有兩種不同的命運。請你根據圖中的人物,說出關于兩種人不同命運的故事來。”受試共編制故事51個。
將獲得的資料通過扎根研究三級編碼技術[10-11]分析、比較、概括,發展出7個核心概念,即融洽、達觀、快活、勤勉、堅韌、明智、守恒。這7個概念完全來源于非專家的“常人”受試,構成中國普通百姓關于心理健康的樸素理論,稱之為“心理健康風格”,涉及健康的適應狀態、生活方式、處世態度和人格特質等。據此編制出心理健康風格問卷(MHSQ),共343項,包含融洽、達觀、快活、勤勉、堅韌、明智、守恒7個分量表。
1.3工具
使用Beck抑郁問卷(Beck Depression Inventory,BDI)[12]、狀態-特質焦慮問卷(State-Trait Anxiety Inventory,STAI)[13]、明尼蘇達多相人格調查表(MMPI)[14]檢驗區分效度。使用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15]評估心理障礙,探討心理健康與心理障礙的關系。
1.4 統計方法
使用SPSS11.5和Amos4.0軟件,進行信度、效度(包括因素分析)以及結構方程建模的計算。
2 結 果
2.1心理健康風格問卷的信度與效度
2.1.1項目分析
在某校不同院系按班級整群抽取232名大學生預試樣本,按總分高低各取27%分為高分組與低分組,刪除鑒別力不高的5題,保留338題。
2.1.2 因素分析
將1668份問卷隨機分成兩部分,劈半抽取其中的834份做探索性因素分析,應用主成分分析,方差極大正交旋轉,先對全部題目做一階因素分析,抽取56個因素,解釋總變異的61.92%。再分別對分量表做一階因素分析,各抽取3~9個因素,解釋總變異的51.4%~58.7%。對7個分量表做二階因素分析,共抽取出一個因子,命名為心理健康風格,解釋總變異的71.1%。刪除了因素分析負荷低,以及多個因素有較高負荷的69個項目,最后保留269題。
在探索性因素分析的基礎上,使用另一半834個樣本,7個分量表的一階驗證性因素分析擬合度均可接受(表1)。再做二階驗證性因素分析,證實存在一個高階因素即心理健康風格,其因素負荷分別為:堅韌0.96,勤勉0.83,達觀0.80,守恒0.74,融洽、明智、快活0.73;模型χ2為3.71,df為4,P值0.45;χ2/df為0.93,規范擬合指數NFI為1,RFI為1,IFI為1,比較擬合指數CFI為1,近似誤差的均方根RMSEA為0.000。平均因素抽取量0.63,組合信度為0.93。
2.1.3信度
7個分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從最低0.87到最高0.95,總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數為0.98。另取某校心理系34名大學生檢驗重測信度,相隔15天r值最低0.77,最高0.93,總量表0.93(表2)。
2.1.4效度
在總樣本中,對其中兩個班的83名大學生分階段施測MHSQ和BDI、STAI、MMPI,以檢驗其區分效度。結果表明:MHSQ與MMPI的疑病、抑郁、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社會內向分量表和BDI、STAI呈負相關(表3)。
2.2心理健康風格的理論假設
兩種因素分析的結果表明,MHSQ的7個分量表測量到一個因素:即心理健康風格。且這種心理健康風格與臨床癥狀及人格特質均呈負相關。為了進一步探討心理健康風格,本文提出兩個假設:(1)高階因子假設。如果心理健康風格與臨床癥狀都隸屬于一個高階因子,則其中一個因子為積極的方面即健康,另一因子為消極的方面即癥狀。(2)雙構念的協變關系假設。心理健康風格與臨床癥狀是兩個不同構念,是互為因果、相互影響的協變關系。
為驗證以上假設,對1668人同時施測MHSQ和SCL-90,應用結構方程模型進行驗證。結果表明,高階因子模型無法建立,即心理健康風格與心理障礙不存在高階公共因子。協變關系模型擬合則可以接受(χ2=535.78,df=79,NFI=0.98,RFI=0.97,IFI=0.98,TLI=0.97,CFI=0.98,RMSEA=0.06),心理健康風格與心理障礙(SCL-90各分量表的潛變量)之間Φ系數為-0.36。
3 討 論
本文編制的《心理健康風格問卷》(MHSQ)共269題,有7個分量表。7個分量表Cronbachα系數0.87~0.95,總量表0.98;重測信度0.77~0.93,總量表0.93。7個分量表一階探索性因素分析各抽取3~9個因素,解釋總變異的51.4%~58.7%;二階因素分析抽取出一個因子,解釋總變異的71.1%,驗證性因素分析模型擬合良好,平均因素抽取量0.63,組合信度為0.93,基本證實了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結果。區分效度良好,與MMPI的疑病、抑郁、精神衰弱、精神分裂、社會內向分量表和BDI、STAI呈統計學意義負相關。提示該問卷具有良好的信度與效度,可以用其測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MHSQ 的7個分量表廣泛涉及適應狀態、生活方式、處世態度和人格特質等,可以較全面地評估心理健康,并富有中國文化底蘊。(1)融洽分量表:評估和諧的人際關系以及寬容、親和、真誠等可以滋潤人際關系的特質。中國人認為心理健康必須有融洽的人緣。重視人際關系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內容。(2)達觀分量表:評估心理健康者應當具有的處世哲學、生活態度和價值取向,包括豁達、開朗、平常心、知足等。從老莊倡導的豁達超脫、齊物出世到歷代知識分子的“兼濟天下,獨善其身”,乃至百姓的“知足常樂”,這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秉承的睿智的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3)快活分量表:評估中國人特有的心境、體驗和活力,包括追求快樂、體驗激情、希望能吃能睡身體好等內容。(4)勤勉分量表:評估中國人最為重視的一種生活工作態度,也是儒家恪守的生活準則,是中華民族所崇尚的傳統美德。包括進取、認真、勤奮等內容。(5)堅韌分量表:評估中國人的應對風格。包括堅毅、理智、勇敢、自信等。(6)明智分量表:評估中國人所重視的智慧。中國古代各家歷來重視智慧,這種智慧表現為聰明、有能力和有知識。心理健康的人是有智慧、有能力,樂于學習,與社會保持良好接觸的。(7)守恒分量表:評估中國文化一向重視的修養,表現為具有良好的生活習慣,生活有規律,有廣泛積極的興趣,堅持運動和親近自然。從《黃帝內經》到中醫學,及至民間流傳的養生之道,都非常重視這種修養。心理健康的人必然具有這種修養。
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是類似認知風格、應對風格那樣的“風格”,一種生命的風格,既是一種良好、完善的適應狀態[3],也是一種健康的人格特質,更是良好的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心理健康風格可定義為適宜的生活方式、良好的適應狀態、健全的人格特質等的綜合表現或整合水平。
Keyes質疑了將心理健康與心理障礙當作一個連續體的兩極的觀點,并證實了雙構念假設[1-2]。 本研究也證實了雙構念假設:即心理健康與心理障礙不隸屬于一個高階因子,二者是兩個不同的構念,是互為因果、相互影響的協變關系。提示,使用評估心理障礙的量表來評估心理健康是不合適的。
參考文獻
[1]Keyes CLM.Promoting and Protecting Mental Health as Flourishing[J]. Am Psychol,2007,62(2):95-108.
[2]Keyes CLM.Mental Illness and/or Mental Health? Investigating Axioms of the Complete State Model of Health[J]. J Consult Clin Psychol,2005,73(3):539-548.
[3]Robitschek C,Keyes CLM.Keyes' s Model of Mental Health with Personal Growth Initiative as a Parsimonious Predictor[J]. J Counsel Psychol,2007,56(2):321-329.
[4]李堅.心理健康測評工具使用頻度分析與思考[J]. 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119-123.
[5]Sheldon 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 Am Psychol,2001,56:216-217.
[6]Dahlsgaard K,Petersonb C,Seligmana MEP. Shared Virtue:The Convergence of Valued Human Strengths Across Culture and History[J]. Rev Gen Psychol,2005,9:203-213.
[7]Keyes CLM,Shmotkin D,Ryff CD.Optimizing Well-Being:The Empirical Encounter of Two Traditions[J]. J Pers Soc Psychol,2002,82(6):1007-1022.
[8]Hu YJ,Brown SS,Twigg L,et alCan the 12-item General Health Questionnaire be used to measure positive mental health?[J]. Psychol Med,2007,37:1005-1013.
[9]許明智,龔耀先.心理健康量表的初步編制[J]. 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4,12:111-115.
[10]陳向明.扎根理論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8,4:58-63.
[11]Strauss A,Corbin,J.Basic of Qualitation Research:Grounded theory procedures & techniques[M]. Thous &s Oaks,CA:Sage,1990.
[12]王征宇.癥狀自評量表(SCL-90)[J].上海精神醫學,1984,2:68-70.
[13]劉平.Beck抑郁問卷[J]. 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9,(增刊):191-194.
[14]宋維真.明尼蘇達多項個性調查表使用手冊指導書[M].北京: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1989.
篇2
關鍵詞:高校圖書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G258 文獻標識碼:A
隨著科技的發展,日趨激烈的社會競爭,當代大學生越來越面臨著激烈的挑戰和競爭,他們的心理正在承受著超負荷的壓力,心理疾病率逐年上升,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緩。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現狀
當代大學生的總體心態是健康的。他們面對著的是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風險與成功并存的時代,這也使得他們心理壓力過大。他們在社會環境、家庭環境和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更加多樣性、復雜化,引發的心理問題日益增多。
2012年以來進行的大學生心理健康網絡調查結果顯示,27%的大學生經常有心理方面的困擾,66%的大學生偶有心理方面的困擾,僅有2%的大學生表示沒有困擾,九成以上的大學生都有心理方面的困擾。近年來大學生由于心理問題或心理因素引發的休學、退學等情況時有發生,甚至有自殺、兇殺等惡性事件產生。通過這些觸目驚心的事件,可以看到如果不健康的心理問題得不到及時發現、引導及解決,大學生的健康、生活、學業將受到嚴重的影響,也間接地影響到高校的發展和穩定。
由此可知,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態不容樂觀,應引起社會、學校、家庭及學生的足夠重視,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各高校共同關注的問題。
二、大學生常見心理健康問題
1.由于對專業不感興趣而產生的問題
一部分學生對所學專業缺乏學習興趣,人生目標茫然,學習目標不明確,產生厭煩和抵觸情緒,極易產生焦慮自卑心理。
2.生活環境不適應導致的心理問題
進入大學,遠離原來熟悉的生活和環境,離開了依賴多年、包辦一切的父母,需要獨立地生活和處理日常事務,各種問題隨之出現,部分學生難以很快適應,孤獨感加重。
3.人際關系不適應導致的心理問題
離開家庭,來到一個新的人際群體,同學間的經濟、文化、思想背景各異,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也大不相同,遇到實際問題時,容易發生敏感沖突,從而對學生造成一定心理壓力。
4.學習方面的心理問題
對大學生而言,學習環境和學習方法有很大變化。進入大學階段的學習主要是自主學習,與中學“填鴨式”的學不相同。大學的生活比中學時的生活相對較寬松,有較大的自由空間。學習方法不當、學習時間沒抓緊等都易造成學習困難,帶來焦慮等心理問題。
5.考試方面的心理問題
大學階段,每課常規性考試以及各種資格、技能等級考試等已經成為造成大學生心理壓力的一個重要刺激源。有的大學生由于不能承受各種考試帶來的這種壓力而產生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
6.情感方面的心理問題
大學生處于青春期,有獨特的心理和生理特點,對異性的情感需求愿望強烈,更渴望得到異性的喜歡和認可,但大學生稚嫩的心理畢竟不夠成熟,一但遇到單相思、失戀就容易痛苦,不能自拔,也有的大學生戀愛動機不端正,不是出于愛情本身,而是為了彌補內心的空虛與寂寞,缺乏責任感。因情感的失落極易陷入孤獨、抑郁困擾中。
三、高校圖書館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優勢
1.高校圖書館優雅的特殊環境有利于心靈放松
圖書館是大學校園里最為優雅的學習環境,為大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文化氛圍,使你踏進圖書館,便感到有一種歸屬感、安全感、舒適感。
圖書館寧靜的學習環境,讓人們感到舒適愉悅;置身于優雅溫馨的學習環境中,使人心胸開朗,調整身心,緩解情緒,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
2.高校圖書館具有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
高校圖書館具有豐富、完善、系統的館藏文獻,是讀者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知識源泉,也是大學生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糧。
美國精神醫學專家高爾特說:“圖書館是一座心智的藥房,存儲著為各類情緒失常病人治療的‘藥物’。”在圖書館豐富的館藏資源中,有大量關于心理健康方面的信息資源,從心理衛生知識的普及書刊到心理問題的分析、疏導及心靈雞湯類勵志圖書。大量資料研究也表明,圖書具有安撫、鎮痛的作用,讀一本好書如同與一位真誠的朋友交流,對人的心理素質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因此,好的書籍可以成為營造良好心情、松弛精神緊張的工具,也可以成為促進人們養成堅強的意志品格的工具。
四、高校圖書館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應采取的措施
1.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一個平臺,圖書館應利用報告廳、視聽室、閱覽室、自習室等場地,與學生會社團組織合作,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學術活動,根據學生需要,抓住其最關注的熱點話題,舉辦有針對性的心理健康學術專題報告、專家學者講座等活動,有利于培養大學生健康的情緒。例如,近年來,我館的“星期五講座”就受到學校師生的一致好評。
2.建立便捷的網絡服務
高校圖書館應在圖書館的網頁上設立心理健康教育專欄,開設心理交流論壇,介紹心理健康知識。也可以針對不同心理問題給大學生介紹和推薦書刊。因為建立網上咨詢平臺,網絡咨詢的保密性和匿名性更便于大學生所接受,這樣就可以針對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及時給予疏導,把網絡的優勢利用起來,以便更好地與校園文化建設結合。
3.開設“心靈之家”專題閱覽室
為了滿足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方面的需求,圖書館應開設心理健康專題閱覽室,配備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書、刊、報匯集一室。例如“心靈雞湯”方面的激勵圖書,《心理與健康》《健康之友》《中外健康文摘》等集中收藏,方便學生閱讀。同時配備具有心理學資歷的館員。根據大學生讀者的不同心理問題,推薦書刊,面對面進行交流溝通,幫助分析并給予及時疏導。
面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圖書館應肩負重任,帶著一顆真誠的心走進大學生的內心世界,充分發揮其教育職能,利用自身優勢,提供優質的服務,引導他們走出心理誤區。
參考文獻:
[1]陳平.高校圖書館與大學生心理健康[J].河南圖書館學刊,2006(4).
篇3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健康;誤區;引導
我國高等院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經過多年的實踐和探索,已有了很大發展,無論在理論研究、教材建設、師資培訓,還是教育活動的開展,都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近幾年高等教育的超常規發展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帶來了重大的影響。一方面,形勢要求高等院校必須加強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另一方面,高等院校又面臨著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具體形式、手段、有效性等問題的困擾。正確認識和分析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偏差和誤區,積極思考相應的對策,有助于推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開展。
1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九大”誤區
1.1認識上的誤區: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割裂心理健康教育與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機聯系。對于心理健康教育與品德教育之間的關系,有兩種不正確的觀點:一種是片面夸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把大學生中存在的一些思想觀念、價值觀念乃至政治觀念上的問題,都歸因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是萬能的;另一種是將大學生中出現的各種問題統統視為思想品德問題,忽視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認為思想品德教育能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將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
1.2實踐中的誤區:重心理測試、輕科學分析。把心理健康教育簡單地等同于心理測試,在所謂的硬件上下功夫,熱衷于搞各種心理測試,把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和簡單化,對心理問題的科學分析不夠。
1.3咨詢中的誤區:在心理咨詢中重障礙咨詢、輕發展咨詢。由于我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是從解決學生的心理障礙入手的,使一些人誤認為高校心理咨詢的對象只是存在心理障礙、人格缺陷的異常大學生,而與多數心理健康但面臨著成長與成才、情感與事業、日常生活事件的處理等諸多問題的大學生無關,致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和范圍有很大局限,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作用的發揮。
1.4診斷中的誤區:重心理問題診治、輕預防引導。目前,雖然全國大多數高校成立了大學生心理咨詢機構,但許多高校卻存在著心理健康教育定位不準問題,重視個別學生的咨詢診治而輕視普遍防治與引導問題。
1.5研究中的誤區:重心理問題的調查、輕心理求助方式的調研。許多高校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主要是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調查,并根據調查結果研究制定相應的措施,很少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幫助與求助方式,如對大學生在遇到心理問題時是否愿意求助于心理咨詢機構、他們最愿意采取什么樣的求助行為等等研究不夠。
1.6課程開設的誤區:重心理課程的開設、輕心理訓練活動的進行。有些高校熱衷于開設心理知識類的課程,將心理知識教育簡單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輕視心理活動的訓練。
1.7人員使用上的誤區:人人都可做心理咨詢老師,心理咨詢人員不需要進行專門培訓。目前高校中對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員主要有心理輔導教師、德育工作者、醫務工作者和其他管理人員,而且多數是兼職人員,各方面人員的配合較少,教育效果不如人意。特別是心理健康教育隊伍中一部分專兼職教師,因沒有經過心理輔導的專業訓練,對心理學知識了解不多,對心理測試技術和心理輔導方法不熟,在教育過程中經常受德育思維模式的影響,違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特有規律和要求,對大學生的心理會產生副面作用,所以教師的專業化是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1.8學生中的誤區:把前往咨詢輔導的學生看成神經病或精神病。由于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多數大學生對接受心理輔導還存在著偏見和誤解。大學生普遍認為,前往咨詢輔導的同學很可能有什么不正常或有精神病,要不就是有見不得人的隱私或道德品質方面有問題。正因為這些誤解和偏見,大學生對心理輔導的求助率還很低,很多同學寧愿飽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以至影響正常學習、生活、工作,也不愿或不敢前去接受輔導。據資料統計,高校中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約占總數的20%~30%,而各高校心理咨詢、輔導機構一年接待的學生只占學生總數的5%左右。
1.9機制上的誤區:心理咨詢人員不是德育教師系列,不需要評職稱。雖然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中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經費投入、管理機制、從業人員的編制、待遇、職稱評聘等保障機制都提出了要求。但有關資料顯示,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卻存在保障機制不完善,從業人員待遇低,職稱評聘無保障等現象,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師隊伍的流失,這反映了心理輔導教師所處的不良環境與尷尬地位。
2 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對策
2.1要進一步明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和目標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首先應立足于教育和發展,即著眼于全體大學生的健康成長,面向大多數健康正常的大學生,積極開展心理衛生知識的普及宣傳和教育,優化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素質,幫助他們處理好環境適應、自我管理、學習成長、人際交往、交友戀愛、求職擇業、人格發展和情緒調節等方面問題,預防心理問題,提高健康水平,促進全面發展;其次是咨詢治療任務,通過個別咨詢或治療,幫助少數有心理問題的學生擺脫困惑,增強心理調適能力和社會生活適應能力,緩解和解決心理問題,促進健康發展。由此,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具體可劃分為三個層次:一是針對全體大學生,通過各種渠道的宣傳教育,增強大學生群體的心理素質,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促進人格的發展和完善;二是針對少數存在輕度心理問題的大學生,運用心理咨詢等方式方法,積極幫助學生擺脫心理困惑,防止輕度心理障礙“惡化”發展,提高這部分大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增強心理健康水平;三是針對極少數患有嚴重心理障礙或疾病的大學生,通過初步的心理咨詢和治療,控制或緩解病情,并積極協同有關專業醫療機構,幫助這部分大學生擺脫或改善心理癥狀,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2.2要努力探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體系
根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和任務,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可概括為兩個方面:第一,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提高心理素質,促進人格全面發展。通過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樹立心理健康意識,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覺開發和優化潛能,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科學精神;要通過傳授心理調適的方式方法,積極開展環境適應、人際關系和情緒情感等問題的輔導,幫助學生學會或提高自我心理調適能力及承受和應對挫折的能力,形成健康、積極、向上、富有正義感與同情心的良好的個性品質。第二,加強心理衛生教育,預防心理障礙,提高心理健康的整體水平。要針對大學生心理衛生的基本問題和常見的心理障礙,宣傳普及心理衛生知識,了解影響心理健康的因素和增進心理健康的基本途徑與方法;并通過解析心理異常現象、原因及表現,使大學生以科學的態度對待心理問題,消除誤解或成見,形成能在必要時主動尋找幫助的意識。轉貼于
2.3要深入探討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途徑與方法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在建設,立足教育,貴在落實。
(1)建立和完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和組織機構。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面向全體學生開展的系統工程,理應有專門的機構來負責這項系統工程的運作;只有機構落實、人員到位、任務具體,才能保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學、規范、穩定、深入、持久、有效地進行。同時,應保持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的相對獨立性,盡量避免該機構與學校管理部門屬掛靠、相鄰或重疊關系,縮短與學生間的距離。加強領導,完善工作體制,建立健全管理體系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保障。
(2)廣泛開展面向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教育。學校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全體受教育者成為全面發展的人才,心理健康教育也應面向全體學生,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心理衛生知識的普及教育上,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從中受益,而不能等問題出現以后才去進行心理干預。實踐證明,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選修和輔修課程,同時針對不同大學生群體特點以及學生關心的共同問題,舉辦系列專題講座或報告等,并通過校園各媒體廣泛宣傳,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是提高教育實效的有效途徑,可以彌補有限的課堂教學和心理咨詢的不足。只有形成課內課外、教育與指導、咨詢與自助緊密結合的網絡和體系,才能卓有成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3)轉變教育觀念,重視、關心和積極參予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僅是學生日常教育與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而且也是學校全體教職員工特別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各任課教師(不僅僅是思想政治課教師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要結合教學實際過程,研究和改進教學方法,貫徹心理學思想,滲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開發學生的心理潛能,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班主任或輔導員不僅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管理工作中發揮作用,也要在增進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中發揮積極作用。
(4)科學、規范地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普查和咨詢工作。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普查工作要從新生入手,通過科學的心理測驗建立學生個人心理檔案;對于測量出的有明顯心理障礙傾向的學生,要建立咨詢檔案,并通過不同形式的咨詢工作,給予及時必要的幫助、輔導;對于日常咨詢中發現嚴重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學生,要及時轉到專業衛生機構進行治療。
(5)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監管系統,形成“校——系——班級——公寓——宿舍五位一體的心理健康保健網絡”。其中“學校”以心理健康教育機構為核心,以穩定的專兼職專業教師隊伍為主體,負責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開展日常心理咨詢與輔導。“系、院”以各系分管學生工作的負責人、輔導員和班主任為主體,為本系學生提供幫助、輔導,并解決部分心理問題。“級或班級”通過各種形式的教育和培訓,從學生中培養和選拔一批骨干分子或聯絡員,及時反映遇到的心理問題或異常表現。“公寓”管理人員扮演心理觀察員的角色,一旦在公寓發現異常行為學生,承擔救援和上報職責。“宿舍”舍長發揮心理守護員的作用,準確把握學生心態,及時有效地進行心理援救工作。
(6)積極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題研究工作。只有通過研究才能提出旨在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合理化建議,為學校制定相應的學生管理政策、措施提供依據,從而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良性循環。也只有通過研究,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實處,才能使高校把培養具有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際關系協調能力、自我獲取知識能力的全面發展人才作為自己的努力目標,才能堅持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本,注重人格、人品、個性、知識、技能、良好身心素質的協調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樊富珉.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2]胡佩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理論與當代[J],2005,(6).
[3]黃賜英.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論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06(2).
[4]常濤,張正明.新時期我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6(4).
[5]彭萍.心理健康課的方法途徑及實效性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05(12).
[6]楊曉慧.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J].中國高教研究,2007(2).
篇4
關鍵詞:新疆班 生活事件 心理健康 安全感
從2000年開始國家提出內地辦學定向支援民族教育的新模式,使民族地區優秀學生有機會到內地接受更好的教育,從而推進民族地區的教育資源獲得跨越式發展[1]。對新疆地區的學生來講,到內地經濟發達地區接受教育既是難得的好機會,也必將受到生活事件的應激。由于內地新疆班這種辦學模式呈現出“跨文化教育”的特點[2],在跨文化教育的環境中,部分青少年出現了如難以適應新環境、人際關系敏感、對自我不自信、對學習和生活感到焦慮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在本質上都源自他們內心安全感的下降和缺乏。根據生態系統理論,心理健康是個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3]。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既要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又要受到客觀因素的制約。生活事件作為客觀因素,是指人們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是一種很常見的心理社會應激。Nadia等[4]認為負性生活事件是引起人們抑郁、焦慮等情緒問題的重要原因。安全感是人類基本的心理需求,它是主體對身心可能出現的危險或風險的一種預感,以及個體應對時的有力或者無力感,安全感是人類心理健康的基礎。良好的安全感能夠幫助人們調動社會支持系統,獲得更高的幸福感[5]。
在跨文化教育大背景下,內地新疆班青少年的安全感水平如何?在生活事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過程中,安全感發揮了怎樣的作用?這些都是開展面向這一特殊群體的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須回答的首要問題。
1 對象與方法1.1 研究對象
本研究選取陜西省西安市和浙江省溫州市的8所中學的新疆班,共發放調查問卷535份,回收521份,回收率為97.38%,有效問卷為501份,有效率為93.64%。具體分布:漢族學生80名,少數民族學生421名。少數民族學生中,男生203名,女生218名;預科108名,高一112名,高二120名,高三81名。
1.2 研究工具
①青少年生活事件自評量表(adolescents self-rating life events checklist,ASLEC):該量表適用于青少年生活事件發生頻度和應激強度的評定,該問卷的內部一致性α系數為0.85,本研究中該量表的α系數為0.867[6]。②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mental health inventroy of middle-school students,MMHI-60):該量表的同質性信度為0.65~0.86,本研究中該量表的α系數為0.958[7]。③安全感-不安全感問卷(security-insecurity questionnaire,S-I):該量表的α系數為0.910[8]。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ˉ±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2.1 內地新疆班青少年心理健康、生活事件與安全感的總體狀況
內地新疆班學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得分從高到低依次分別為:學習壓力感、情緒不穩定、焦慮、強迫、人際敏感、抑郁、偏執、適應不良、敵對、和心理不平衡。見表1。
表1 內地新疆班學生心理健康總體情況(xˉ±s)
心理健康各因子 內地新疆班(n=501) 全國常模(n=2446) t P
學習壓力 2.09±0.76 1.92±0.67 4.429** 0.001
情緒不穩定 2.06±0.62 1.98±0.70 2.673** 0.008
焦慮 2.03±0.73 1.81±0.75 6.078** 0.001
強迫 1.90±0.57 1.89±0.61 0.068 0.945
人際敏感 1.84±0.61 1.85±0.73 0.129 0.897
抑郁 1.81±0.61 1.92±0.67 -3.426** 0.001
偏執 1.72±0.59 1.76±0.68 -1.205 0.229
適應不良分 1.71±0.52 1.92±0.62 -8.054** 0.001
敵對 1.60±0.59 1.72±0.75 -4.156** 0.001
心理不平衡 1.50±0.45 1.95±0.65 -19.702** 0.001
內地新疆班青少年的生活事件各因子得分值從高到低依次分別為:學習壓力 2.09±0.62 分、人際關系 1.88±0.60 分、健康適應 1.79±0.54 分、喪失 1.57±0.80 分、其他應激 1.46±0.41 分和受懲罰 1.33±0.41 分。
新疆班青少年安全感各因子得分從高到低依次分別為:情緒安全感因子得分為 0.60±0.26 分,人際安全感為 0.75±0.21 分,自我安全感為 0.55±0.31 分。
2.2 內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
內地新疆班青少年的生活事件各因子分、均分與心理健康各因子分、總分之間存在著非常顯著的正相關。見表2。
2.3 內地新疆班青少年安全感對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的調節效應
內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對心理健康的作用是否受到安全感的影響?生活事件是否通過影響安全感而作用于心理健康?這還要進一步檢驗。首先調節效應檢驗。建立假設: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間起調節作用。見圖1。
表2 內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的相關
項目 人際關系 學習壓力 受懲罰 喪失 健康適應 其他應激 生活事件均分
強迫 0.485** 0.530** 0.367** 0.176** 0.344** 0.308** 0.521**
偏執 0.547** 0.440** 0.309** 0.133** 0.302** 0.394** 0.499**
敵對 0.504** 0.404** 0.359** 0.114* 0.325** 0.469** 0.505**
人際敏感 0.537** 0.441** 0.317** 0.131** 0.259** 0.304** 0.473**
抑郁 0.509** 0.542** 0.298** 0.154** 0.327** 0.386** 0.521**
焦慮 0.497** 0.487** 0.293** 0.134** 0.282** 0.375** 0.487**
學習壓力感 0.398** 0.606** 0.309** 0.146** 0.324** 0.471** 0.526**
適應不良 0.402** 0.506** 0.359** 0.118* 0.405** 0.470** 0.522**
情緒不穩定 0.513** 0.506** 0.402** 0.170** 0.341** 0.466** 0.559**
心理不平衡 0.413** 0.491** 0.295** 0.145** 0.319** 0.352** 0.471**
心理健康均分 0.599** 0.620** 0.410** 0.177** 0.399** 0.499** 0.633**
圖1 安全感的調節作用示意圖
按照溫忠麟等[9]2005年建議的方法,對安全感的調節效應進行檢驗。見表3。
表3 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對心理健康影響過程中的調節效應
步驟 自變量 β t R2 F
1 生活事件 0.444 13.365** 0.170** 178.636
安全感 -0.515 -15.516**
2 生活事件×安全感 -0.106 -3.461** 0.011** 11.977
在以心理健康為因變量的回歸方程中,“生活事件×安全感”的回歸系數達到了顯著水平;引入交互作用項后,新增解釋量也達到了顯著水平,表明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影響心理健康的過程中具有顯著的調節效應,即研究數據支持本研究的安全感調節效應假設。
3 討論3.1 內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心理健康和安全感總體狀況分析
根據本研究的調查結果可看出,內地新疆班青少年受到生活事件的影響是輕度的。生活事件中得分較高的分別是學習壓力、人際關系和健康適應。首先,到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迥異的內地求學,這一群體學生首先要面對來自學習的挑戰,如學習的難度加大、跟不上進度、無法順利完成作業、容易產生考試焦慮等。其次,他們遠離父母,脫離原來的人際關系,在新環境中容易感到孤獨無助,久而久之也會累積起心理壓力。
內地新疆班青少年的整體心理健康水平顯著優于常模,這說明在跨文化教育背景下,這一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良好。但是進一步訪談發現,他們的焦慮心態、學習壓力感與情緒不穩現象需要引起關注。此3類心理都是應景性的,在學習過程中產生情緒不穩,為學習困難、考試不順而感到焦慮,體會到較重的壓力都是正常的。
關于安全感的調查發現,內地新疆班青少年的安全感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并且其安全感指數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3.2 內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差異與相關分析
對內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安全感與心理健康進行民族、性別和年級變量的主效應與交互效應的檢驗發現,在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方面,少數民族學生、女生和高年級學生的得分均高于漢族、男生和低年級學生。按年級來講,高年級學生的生活事件壓力普遍高于低年級的學生,壓力主要來自學習,他們需要面對數量更多、強度更大的應試(特別是高考)挑戰,由此導致心理問題的比例升高,但是他們的心理問題大多還是應景性的,教師應該教給他們正確的應對方法。
男生安全感得分明顯高于女生,這說明女生在擁有強大的內心能量方面,還需要進一步努力。
內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呈顯著的正相關,這說明包括人際交往、學業任務、健康適應以及受批評、懲罰等在內的生活事件是影響個體心理健康的直接且重要的外在因素。生活事件是心理健康重要的影響源,引發了跨文化教育背景下學生的心理適應、情緒情感、人際交往等問題。
3.3 內地新疆班青少年安全感的調節效應分析
根據本研究調節效應檢驗發現,在內地新疆班青少年生活事件作用于心理健康的過程中,安全感具有調節作用,生活事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作用受到了不同安全感水平的影響。
4 結論①在跨文化教育背景下,生活事件對內地新疆班青少年的影響程度較輕,這一群體整體心理健康狀態良好,安全感位于中等偏上水平;②內地新疆班青少年的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呈現顯著的正相關;③安全感在生活事件對心理健康的影響過程中發揮了調節作用;④跨文化教育背景下,生活事件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響因素,而安全感則是保護因素。
參考文獻
[1]馬真.異文化環境下民族學生的心理引導——以內地西藏班、新疆班學生為例[J].貴州民族研究,2018,39(7):239-242.
[2]白毓秀,吳倩倩,趙生玉.內地新疆班高中生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的相關調查研究[J].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19(4):63-67.
[3]何安明,萬嬌嬌,惠秋平.青少年手機依賴者的心理健康狀況及與生活事件,學業倦怠的關系[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9,27(2):410-413.
[4]Nadia Garnefski,Vivian Kraaij.Relationships between cognitive emotion regulation strategie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A comparative study of five specific samples[J].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6,40(8):1659-1669.
[5]韓磊,許玉晴,孫月,等.親子沖突對青少年社交回避與苦惱的影響:情緒管理和安全感的鏈式中介作用[J].中國特殊教育,2019,26(7):40-46.
[6]于顏菲.農村初中生負性生活事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20.
[7]王極盛,李焰,赫爾實.中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編制及其標準化[J].社會心理科學,1997,13(4):15-20.
篇5
關鍵詞:體育活動;體育教學;心理健康
一、引言
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競爭性的增強,使得家長和社會對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來愈高。中小學生除了日漸加重的學業和考試負擔之外,來自社會、父母、友人以及生活環境等方面的精神壓力也愈來愈大。長期的心理壓力困擾會導致各種心理障礙和行為異常現象的產生,如:厭學、棄學、離家出走、焦慮、抑郁、早戀、自卑,甚至犯罪、自殺等。過重的心理壓力不僅影響他們的身體發育,還會嚴重影響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
近年來,關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時有報道[2]。據中國遼寧省教育研究院的專家在1994~1995年所做的調查表明,在北京、上海的獨生子女中,心理變態率竟高達50%以上,有35%的中小學生和20.3%的大學生存在有心理異常現象。香港也有調查指出,58%以上的青年學生試圖自己來對付日益加重的心理壓力,然而,3.8%的人在過度壓力的情況下想自殺。《新民晚報》1995年12月4日刊載張弘的文章“人才濟濟處,心病何趨多?”調查表明,大學生中30%的人都有“心病”。這些現象正在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和高度重視。
在國內外有關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調查研究文獻中,對于心理壓力的誘因還缺乏較全面的分析,同時,關于如何指導和克服青少年的心理障礙,怎樣促進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之一。為了探討解決當前青少年心理壓力的有效途徑并努力促進他們身心的全面健康發展,很多人在不斷研究體育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二、心理健康的標準
現代社會所需的人材,不單要求有健壯的體魄,而且要求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我們的社會,各種競爭日趨激烈,「優勝劣敗的機制被廣泛運用,訊息流動大大加快,整個社會的進行節奏急劇加快,與此同時,各種消極、腐朽的社會現象也在充分暴露。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如果不是身心全面發展的人,在當今社會上就難有所作為。
心理健康包括下列五個方面[1]:
(1)智力正常。所謂智力,就是人認識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正常智力水平是人們從事各種活動最基本的心理條件。觀察能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判斷能力、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組成因素。從智力測量角度來衡量,智商在60至90以下的都是智力低常,即心理不健康。
(2)情緒健康。情緒穩定是情緒健康的重要標志。情緒穩定表明一個人的中樞神經處于相對平衡狀態,意味著機體功能的協調。喜怒無常是情緒不健康的表現。心情愉快是情緒健康的另一個重要標志,還是導致癌癥和其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意志健康。行動的自覺性和果斷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標志。自覺性是指一個人行動中有著明確的目的性。果斷性是指能適時作出決定并加以執行,與優柔寡斷和草率決定相悖。頑強是意志健全的表現。意志的頑強性與我行我素的頑固性是不同的。意志薄弱也是意志不健全的一個表現,這種人常常碰到困難和挫折就氣餒、心灰意冷。
(4)行為協調。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其思想與行為是統一協調的。他的行為有條不紊。心理不健全的人行為是矛盾的,做事有頭無尾,思想混亂,語言支離破碎,注意力不集中。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徵,是在正確人生觀和信念的支配下,樹立遠大的理想,使思想、認識、行為相一致。
(5)人際關系和協。人的交際活動能力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狀態,人與人之間的正常、友好的交往不單是維持心理健康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家庭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引導兒童與其他兒童交往,這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三、體育活動促進心理健康?
健身活動作為一種有效的增進身體健康的手段也必然會促進人的心理健康。對這一假設進行的檢驗首先來自于臨床心理學,一些疾病(如消化性潰瘍、原發性高血壓等),在通過體育活動輔以治療后,不僅生理疾病減輕,心理方面也得到了顯著改善。目前,對體育活動促進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價值的結論,概括如下:
1、體育活動能促進智力發展?
體育活動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在此過程中練習者必須組織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覺(觀察)、記憶、思維和想象。因此,經常參加體育活動能改善人體中樞神經系統,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的協調作用,使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的交替轉換過程得到加強。從而改善大腦皮質神經系統的均衡性和準確性,促進人體感知能力的發展,使得大腦思維想象的靈活性、協調性、反應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經常參加體育活動還能使人在空間和運動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發展,使本體感覺、重力覺、觸覺和速度、高度感等更為準確,從而提高了腦細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蘇聯學者M·M·科爾佳娃用電腦測驗法對出生6個星期的嬰兒進行試驗,結果表明,經常幫助嬰兒屈伸右手指活動能加速嬰兒大腦左半球的語言中樞的成熟。此外,體育活動還能緩解肌肉緊張和日常生活的緊張,能降低焦慮水平,緩解緊張的內在機制,改善神經系統的工作能力。
2、體育活動能提高自我知覺和自信心
體育活動在個體的健身活動的過程中由于活動的內容、難度、達到目的,與其他參加活動的個體接觸,不可避免地會對自己的行為、形象能力等進行自我評價,而個體主動參加體育活動一般都會促進積極自我知覺。同時,個體參加體育活動的內容絕大多數是根據自我興趣、能力等選擇的,他們一般都能很好地勝任健身的內容,這有利于增強個體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體育活動中尋求到安慰和滿足。對我校隨機抽取的205名小學生調查研究表明,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比不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有更高的自信,這說明健身活動對樹立自信心有影響。我校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單雙杠、跳馬等項目的運動,則會使學生在運動中不斷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膽怯心理,以勇敢無畏的精神去戰勝困難,越過障礙,克服和消除靦腆、膽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礙。鼓勵學生參加乒乓球、網球、羽毛球、跨欄、跳高和跳遠等活動,可克服猶豫、徘徊、優柔寡斷的心理障礙,經常鍛煉個性會變得堅強、果斷。
3、體育活動能增加社會交往
體育活動能增加社會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際關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來越缺乏適當的社會聯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趨向冷漠。因此,體育活動就成為一個增進入與人接觸的最好形式。通過參加健身活動,可使人與人之間互相產生親近感,使個體社會交往的需要得到滿足,豐富和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這有利于個體忘卻工作、生活帶來的煩惱,消除精神壓力和孤獨感。并在體育活動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從而,給個體帶來心理上的益處,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際關系。在我校體育教學和活動中,一般說來,二人結伴進行運動的較多,多進行羽毛球、乒乓球、籃排球和足球等運動。學生有了進行某項運動的興趣,也就會去尋找合適的伙伴。通過鍛煉,不僅增進球藝,更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提供了交往和了解的機會。我校體育教學和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關心和愛護集體的榮譽。積極組織各種體育比賽,學生不管是否上場參加比賽,重要在“參與”,符合體育的精神。在賽場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級乃至不同學校的學生,為了觀看或參加比賽,可以拋開平時怨恨、隔閡和距離,一起喜怒哀樂。這種非言語性的間接交流,對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和溝通等都是極為有利的,而且是重要的。可借助體育競賽的形式,卸脫平日過重的心理負擔,平衡心態,促進人際交流。、體育活動能減輕應激反應
體育活動能減輕應激反應,這是因為體育活動可以降低腎上腺素感受體的數目和敏感性:再者,經常進行體育活動可以由于降低心率和血壓而減輕特定的應激源對生理的影響。Kobasa(1985年)指出,體育活動具有減輕應激反應以及降低緊張情緒的作用,因為體育活動可以鍛煉人的意志,增加入的心理堅韌性。在體育活動中讓一些高應激反應的中小學生參加散步或慢跑訓練,或接受預防應激訓練。結果發現,效果很好。
5、體育活動能消除疲勞
疲勞是一個綜合性癥狀,與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關。當一個人從事活動時情緒消極、或當任務的要求超出個人的能力時,生理和心理都會很快地產生疲勞。然而,如果在從事體育活動時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和保證中等強度的活動量,就能減少疲勞。有研究表明,健身活動能提高諸如最大輸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這就能夠減少疲勞。因此,健身活動對治療神經衰弱具有特別顯著的作用。
6、體育活動能治療心理疾病
根據(1983年)的調查,1750名心理醫生中,有60%的人認為應將體育活動作為一個治療手段來消除焦慮癥:60%的人則認為,體育活動是治療抑郁癥的有效手段這一。就目前而言,盡管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體育活動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消除的基本機制尚完全清楚,但體育活動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手段在國外己開始流行起來。(1993年)曾調查兩種體育活動方式對于醫治嚴重抑郁癥住院患者。一種活動方式是散步或慢跑,另一種方式是踢足球,打排球及練體操等體育活動結合放松練習。結果顯示,慢跑組患者報告在抑郁感覺和身體癥狀方面明顯地減輕,并報告自尊感增強,身體狀態明顯好轉。相反,混合組患者未報告有任何生理或心理的變化。可見慢跑或散步等有氧運動更有利于心理健康。1992年,拉方丹等人對1985年至1990年涉及有氧練習和焦慮、抑郁之間的關系(實驗控制十分嚴格的研究)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有氧練習可降低焦慮、抑郁;對長期性的輕微到中度的焦慮癥和抑郁癥有治療作用;鍛煉者參加鍛煉前的焦慮、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健身活動的程度也越大;健身活動后,即使心血管功能沒有提高,焦慮、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我校在課余時間安排的體育活動興趣小組和各種體育比賽,可以給郁積的各種消極情緒提供一個發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產生的沖動通過參加體育運動得到轉移,可消除情緒障礙,減緩和治療某些心理疾病,而且能培養學生不回避矛盾,敢于面對現實,奮力奪取勝利的良好心理素質,也有利于適應現代社會的競爭形勢。而下棋、打太極拳、氣功等運動項目對調節神經活動,增強控制能力,克服急躁沖動的弱點有一定的益處。在我校的教育中,體育課堂即德育課堂,通過體育活動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四、結論
通過加強對學生體育活動的鍛煉,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能起到積極作用。體育運動能促進身體形態的發育,改善人體機能,提高運動能力,并對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培養良好的情緒和意志品質,形成優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積極作用。由于體育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作用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身體運動而實現的,所以,在學校體育教育過程中,應充分加強體育課和學生的群體活動,并配以教師的指導和啟發,使他們通過體育鍛煉,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
參考文獻:
篇6
【關鍵詞】心理咨詢 大學生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是確保當代大學生健康成長必備的心理素質。對于我們的心理健康教育來說,如何讓心理咨詢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良好應用呢?本文將對這一問題展開了深入探討。
一、讓心理咨詢活動與心理健康教育齊頭并進開展
我們在抓心理咨詢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應用之時,要重視心理咨詢的實際應用。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我們可以分批次地對他們開展心理咨詢活動,積極打造心理咨詢平臺,獲取大學生的心理發展動態情況。我們在將心理咨詢活動介入一線心理健康教育之時,還要注意互動工作,例如,我們可以帶領共同研討心理健康教育問題,讓他們親身去感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學內容,體驗心理咨詢工作的效果,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維護其心理健康。
心理咨詢工作,是讓大學生與心理健康教育面對面交流,是強化心理健康教育最直接、最有效、最能夠讓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印象深刻的活動。大學生畢竟涉世不深,他們對心理健康往往了解不夠深刻,通過大學生親自與心理健康師共同探討種種困擾,深刻交流,打開心理郁結[1]。所以,讓大學生心理咨詢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肩并肩,直接深入到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中,對心理咨詢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將是十分奏效的,也是我們值得推廣的。
二、通過心理咨詢的方式,獲得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動態信息
對于心理素質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來說,心理健康教育十分必要,因為他們剛剛完成了基礎教育階段的文化知識學習,在日常學習生活之中,對心理健康方面的關注是不夠的。
心理咨詢活動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強化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要以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為目標。例如,在心理咨詢之中,我們可以進行一些測試,例如,讓大學生在面對突發事件的時候,看其心理承受能力。當他們在面對一些意想不到沖突的時候,需要考驗他們過硬的心理素質。若心理素質好,他們就會用冷靜的心態、頑強的意志去克服困難,化險為夷,化困境為有利優勢,完成特定的任務。我們要通過多種渠道,使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咨詢適時地開展開來。重視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培養,通過心理咨詢的方式,獲得大學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動態信息,我們在開展實際的心理健康教學之中,對癥下藥,增強心理教育的針對性,促進學生心理承受能力提升,鍛煉了他們的心理素質,促進他們良好心理素質的形成,為勝任今后的工作,做好充分地心理素質準備。
三、做好心理咨詢活動開展,傾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反饋
對于強化心理健康教育來說,要達成工作目標,就要強化與心理咨詢的互動。比如,可以通過舉辦關于對心理健康教育理解的演講比賽。心理咨詢在準備演講內容的時候,大量地搜索著相關資料,有意識地增強了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理解,讓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自己以前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碎片化”“只言片語”式的理解,一下子立體起來。不僅看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精彩、富有趣味的一面,讓大學生切身體味到心理健康教育咨詢工作的效果。對心理咨詢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落實,絕不是教師天天宣傳說教就能夠實現的,要聽聽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通過其參加心理咨詢的平臺,掌握他們的心理動態,對他們的一些不當理解或者理解上的偏差,加以引導和修正,這是至關重要的。這樣增強了師生的全面互動,讓本來凝重的交流環境,一下子活躍起來,激發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積極性、創造性,讓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心理咨詢活動的推波助瀾下,良好地開展起來。
四、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助推心理咨詢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毋庸置疑,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我們在開展心理咨詢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效應用之中,要重視校園文化建設。我們要多組織與心理健康教育相關的文娛活動,讓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參與活動的時候,不知不覺地接受著心理健康影響,逐步樹立起良好的心理素質。
校園文化的建設,對強化心理咨詢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落實,起著助推作用,與此同時,心理咨詢工作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廣泛有效開展,也將相得益彰。例如,開展關于心理咨詢工作相關的小品演出活動。讓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自娛自樂中,獲得深刻地健康心理引導,增強心理健康素養程度,為大學生以后的就業、創業、深造等打好良好的心理基礎,增強大學生的精神干勁,培養出身心健康的社會需要的高等人才。
【參考文獻】
[1]王佳利. 積極心理學在高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中的應用[J]. 科技資訊,2012(34).
篇7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1 經過上了這么多節的大學生心理健康課,我深深的體會到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的重要途徑,也是加強和改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作為一名大學生更要了解心理健康的含義與標準,研究大學生的心理發展的特點與影響因素,明確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理論與原則,把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資料與方法。而心理健康的人應當具備比較正確的認知、良好的情緒情感、堅強的意志品質與健康的個性心理。以下是我的學習心得:
一、新的學習環境與任務的適應問題
我們都是從高中升到大學,應對新的環境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情緒,例如煩躁、壓抑、苦悶等,當應對自我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千萬不要獨自一人承受,更不要鉆牛角尖,要進取主動調試自我的心理,明白適應環境;要正確對待生活中的挫折、困苦;要學會改變學習方式,使學習簡便愉快,然后確定一個切乎實際的目標;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不知而求止,知而行之。要學會從心里去理解現實中的一切,既來之,則安之,使自我具備較強的適應本事。
二、人際關系的處理
良好的人際關系使人獲得安全感與歸屬感,給人以精神上的愉悅和滿足,促進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際關系使人感到壓抑和緊張,承受孤獨與寂寞,身心健康受到傷害。所以,我們大學生更要培養良好的交際本事。要堅持和諧的人際關系,樂于與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寬容、友誼、信任和尊重的態度與人和睦相處。經過人際交往,認識到大學生的社會職責,培養遵守紀律和社會道德規范的習慣。增強心理適應本事,能與他人同心協力、合作共事,與團體堅持協調的關系,保證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三、戀愛中的矛盾問題
在現代大學生中戀愛已經成為普遍現象,大學生必須要樹立正確的戀愛觀。在戀愛中應遵循:以愛為基礎,以高尚情趣為戀愛發展的動力,在戀愛中相互尊重各自的選擇、自由與權利以及人格,同時信守職責,忠貞專一,以誠相待。要以理解為前提,以奉獻為資料,以被愛為結果。大學生要避免戀愛的消極影響,學會運用愛的技巧要學會澄清感情價值觀,做出愛的決定,注重愛的交流,并履行愛的職責。
心理健康是大學生掌握文化科學知識的重要保證,有了良好的心態,不僅僅能取得好的學習效果,并且有益于終身的發展。大學生要做到心理健康,爭取身心健康,能夠閱讀相關的心理輔導書籍,有需要的能夠進行心理咨詢,定期進行體育鍛煉,好自我的時間,增強自我的心理素質,以良好的心理素質去迎接挑戰。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2
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往往面對著各種心理壓力,種種心理壓力積壓在一起,久而久之,會造成心理上的障礙。作為天子嬌子,心理健康更是學業成就、事業成功、生活快樂的基礎。因此,在大學校園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預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發生,及時為學生疏通心里,排解壓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為一個大學生,我們如何來判斷自己或者是周圍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項基本原則:首先,心理與社會環境是否趨于一致。其次,心理與行為行動是否趨于一致。最后,人的情緒在一個階段內是否穩定。
如果一個人出現了與以上違背較大的情緒,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礙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輕微的心理失調,出現在當代大學生身上大多數是因心身疲乏、緊張不安、心理矛盾沖突、遇到突如其來的問題或面臨難以協調的矛盾等出現,時間短、程度較輕微,隨情境的改變而消失或減緩;個別則時間長、程度較重,最后不得不休學甚至退學。它的表現形式也多種多樣,主要表現在心理活動和行為方面。心理活動方面如感覺過敏或減退、體感異常、錯覺、幻覺、遺忘、疑病妄想、語詞新作、意識模糊、紊亂的心理特點和難以相處等等。行為方面如焦慮、冷漠、固執、攻擊、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以上的情緒狀態,顯然不利于大學生的發展,因此大學生有必要學會自我心理調節,做到心理健康。我們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入手:
1、增強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學習是大學生的主要任務,有了學習興趣就能夠自覺地躍入浩瀚的知識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識,發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質,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
2、保持心境的良好和樂觀向上的情緒,大學生應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愉快開朗的心境,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當遇到悲傷和憂愁的事情要學會自我調節,適度地表達和控制情緒,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喜不狂、憂不絕。
3、在有需要得時候主動進行心理咨詢。學校心理咨詢是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優化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也是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間的推移,心理咨詢被越來越多的人承認和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甚至中學開始設置心理咨詢機構。心理咨詢可以指導學生減輕內心矛盾和沖突,排解心中憂難,開發身心潛能。還能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適應外界環境。所以當我們心中感到壓抑時,就應該及時主動的與心理咨詢師進行溝通。
作為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大學生有必要不斷提高心理素質,全面健康的發展,以良好的心理素質來迎接未來的種種挑戰,為祖國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
心理健康心得感悟3
成為一名大學生是每一名學生的夢想,而我有幸的成為一名皖南醫學院的學生。在這里,我學習到知識,認識許多關系要好的同學,同樣還過著自己在大學里豐富多彩的生活。不過,每一位大學生在大學生活里都會遇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問題。與此同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給廣大大學生提供了一條了解自己,改正自己不良習慣并獲得自我提升的途徑。學習這門課并結合自己身邊的生活使我有很多體會和感悟。
在第一次上這門課的時候,老師向我們詳細的介紹了心理健康的意義,心理健康的概念以及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標準等內容。這讓我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在過去和這些內容有關的課是非常少的。此后老師們一個個生動的事例讓我體會到擁有健康的心理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隨著課程的繼續,我又了解到了許多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的內容,而這些內容都十分貼切大學生的生活,可以幫助我們大學生解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常見問題,從而避免很多事情的發生。
每一位學生都有著自己的生活習慣和小嗜好。但這并不是在任何場合下都適合的。比方說我就有幾位喜歡晚上在宿舍熬夜打電話或者干其他事情的同學。他們經常在夜里弄到很晚都不睡覺,還發出很大的聲音。這種行為其實會影響到同寢室其他同學的學習和休息。但由于既是同學又是室友的關系,其他室友又不好意思提出意見。結果導致他們一直忍受著學習和休息受到影響的折磨。其實他們的做法都是錯的,我們在做自己事情的時候不僅僅是保證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同時還要顧及別人的感受。生活在同一個寢室中,大家享有共同的空間,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不僅僅只關乎我們自己,更關乎別人。所以,我們日常在寢室里做事情的時候一定要顧及室友們的感受,盡可能不去打擾到別人。而室友們一旦受到了別人長期的打擾,也不能總是忍氣吞聲,忍受折磨。而是要通過恰當的途徑向打擾到大家的同學提出意見,幫助他改正自己的錯誤。這樣不僅會帶給大家一個舒適的學習與休息的環境,同樣會讓大家知道尊重他人對于我們的日常生活是多么的重要,加強寢室里同學們之間的友誼。我想,這一點我們作為和別人共同生活在一間寢室的大學生都要做到,尊重他人,同時也善待了自己。
每一個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人都會體驗到不同的情緒,以及不同的情緒所帶給我們的影響,情緒猶如溫度計,能使人沸騰,也能使人冷卻。對于我們大學時期的青年人來說,情緒正處在一個豐富多變、相對不穩定的時期。而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良好的情緒能夠促進我們的身心健康,不良的情緒會對我們的身心造成傷害,同樣也會影響到別人。我想,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焦慮和恐懼也許就是表現的最多的兩種情緒。而當這兩種情緒表現出來時,如果我們沒有采取適當的方法來減輕自己的壓力和不良情緒,就會對我們的身心造成不良的影響。通過課上的學習我了解到我們可以通過眼淚、運動、或者找人傾訴等途徑來進行宣泄。而我們同時要注意適當的控制自己的情緒宣泄,不能因為自己情緒不好而影響甚至傷害到別人。我想,這些方法和建議在我以后的日常生活中一定能夠用到,我將會最大化的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緒,適當宣泄自己的正常情緒,不因為自己的情感變化而影響到他人的正常生活和工作。
英國哲學家羅素曾說過:“沒有公民道德,社會就會滅亡;沒有個人道德,他們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價值。因此對一個美好的世界來說,公民道德和個人道德是同樣必要的。”所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們時刻要注意自己的道德現狀。
而在我的身邊就有許多違背道德的現象時常發生,有些事情甚至觸犯了法律。在我的宿舍樓層的走廊里,時常可見有人隨地吐痰或者亂丟垃圾,還有人半夜12點在宿舍樓里發出很大的聲響,吵得大家都得不到休息,有時即使很多人發出意見甚至破口大罵,發出不必
要聲響的同學也不管不顧,依然我行我素。在操場打籃球時,經常有同學有東西被偷走,我的一位室友就在最近被偷走了一部手機。我想這些行為都是違背道德甚至觸犯法律的,而作為大學生的我們更要注意自己的日常行為。所以我們
在日常生活中要通過良心的自律以及輿論的監督來保證自己的道德不丟失,更要注意自己的行為不觸犯法律。努力讓我們成為一個擁有健康道德和心理的大學生。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人際交往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在正常情況下,一個人除了幾小時的睡眠外其余70%以上的時間花在人與人之間直接或間接的交往上。由此可見,人際交往活動在社會活動中占據著多么重要的地位。在人際交往中是有許多規律和技巧的,這些都需要我們自己去掌握。我們要經常換位思考,這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很重要。同樣我們要善用贊揚和批評,一般情況下,應多作贊揚,少用批評,批評是負性刺激,通常只有當用善良、符合事實、方法得當時,才有可能產生積極的效果,才能促進對方的進步。批評時應當注意場合與環境,應對事不對人,不能對一個人做全盤否定,這樣會挫傷對方的積極性與自尊心,應就現在的一件事而不是將以前的事情重新翻出來,措辭與態度應是有好的、真誠的。同樣主動交往,幫助別人,選擇適當的交往時機及場所也是十分重要的。我想,當我們通過做正確的方法和途徑與他人交往時,一定會創造出一個和諧,愉快的氛圍,同樣會給他人留下好的印象。
壓力同樣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個問題。適當的壓力可以促進我們前進,而壓力一旦過度就會影響到我們的身心健康。所以學會控制和恰當的釋放壓力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大學生的生活中,最常見的壓力就是學業上的壓力。作為一名大學生,學習仍是一項重要的事情。而伴隨著學習,壓力也會隨之而來。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掌握適當的學習方法,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并要注意適當放松自己。從而減輕自己在學習上的壓力,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并為自己的未來打下良好的基礎。
通過大學生心里健康教育這門課的學習,我懂得了很多以前所不知道的知識,掌握了很多在我以后日常生活中能用的到的技巧。當我以后遇到一些情況時就能及時的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巧來解決問題,同樣能夠盡我所能去幫助別人,為和諧的生活氛圍做出一些努力和貢獻。從而讓自己所學的知識發揮最大的作用。我想,這一學期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的學習讓我受益良多,我也將會一直關注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不斷使自己獲得提升。
篇8
關鍵詞:體育院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
1輔導員在工作中把自己定位為心理健康輔導師
輔導員在我國高等院校中是一只獨特的隊伍,他們工作的核心任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進一步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作為一名體育院校的輔導員應當適應當今社會高等院校的發展趨勢和潮流,時刻了解當今社會主流的發展方向。2000年7月國家教育部頒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文件中強調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是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2001年3月國家教育部頒布了《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與工作的意見》,是我國第一次針對大學生群體心理健康頒布的指導性文件。教育部有針對的對于大學生群體心理健康成立了大學生心理健康委員會,并且在各大高校針對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專業的培訓,其中從事高等院校輔導員工作的人群占有可觀的比例。并且,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今各大高等院校都紛紛成立針對大學生群體心理健康問題的心理治療室。在體育院校中有各種專業型人才,他們當中有些學生從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從事體育訓練和競技比賽,擁有很強大的心理意志,但是由于沒有經過系統和全面的學習經歷,導致他們在知識的廣度和儲備與相同年齡層次的學生相比有不小的差距。進而反映在生活和學習中,可能就會引起部分學生產生一些負面心理,進一步會產生一些心理健康方面問題而影響學生的學業。輔導員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可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傳遞一些帶有正能量的知識和信息。高校輔導員要具備敏銳的洞察力,不僅要及時發現學生日常生活學習中的困難,也要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當學生的心理健康出現偏差或者波動以后會引起一系列的問題,如果在此之前輔導員通過自己的觀察或者其它同學的反映發現問題,并且主動找他們進行溝通和心理健康輔導,就能夠避免一系列的不良后果的產生,達到幫助學生健康成長的目的。輔導員在學生的心中不僅是老師的角色,同時也承擔著家長的角色,良好的師生關系是輔導員順利開展工作的基礎。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建立在師生之間互相信任的基礎上的,這樣有利于師生之間的互動、理解和相互之間接納。師生之間相互抵觸的減少有利于輔導員進行思想教育工作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師生建立相互信任的過程中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能夠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在以后開展其他工作的過程中能夠得到學生的積極響應和配合,減輕輔導員自身工作的壓力和提高工作效率。
2輔導員在開展工作時要思想教育和心理咨詢同步進行
輔導員在開展工作時要思想教育和心理咨詢同步協調進行,二者雖然注重點不同前者注重大學生的政治思想后者立足于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但是二者不是對立的關系而是既相互關聯又相互統一。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都是培養優秀的大學生和為社會提供更加全面的人才。高校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一項長期的任務,它關乎民族的未來和國家的興盛必須長久的進行下去。在進行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心理咨詢輔導是必需要進行的,二者都是為了使大學生既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又擁有合格的政治思想素質。學生自身的心理影響著他們的思想,當學生的心理健康出現問題后,輔導員應當做到在第一時間發現問題并作出相應正確的反應,及時的制定解決方案。心理咨詢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問題的同時,輔助思想教育在最短的時間內把學生拉回到正確的軌道上繼續學習完成相應的學業。二者同步協調進行可以促進學生自由全面發展,提升學生自身能力和素質。把二者結合起來找準切入點,既能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能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動高等院校大學生培養機制的進步和發展,更好地為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
3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主要包含學校、輔導員和學生三個方面
心理健康教育近年來在我國各大高校愈發受到重視,高等院校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愈發引起相關部門的關注。提高高等院校對在校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認識是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礎。(1)學校為在校大學生設置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傳授學生專業的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在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知識水平,提高在校大學生的個人心理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協調發展。(2)學校組織專業的心理咨詢人員對在校大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調查,及時的發現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同時還能預防部分可能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產生心理疾病。(3)學校積極組織心理健康知識競賽和辯論賽,并且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對于優秀的學生可以給予適當的獎勵,并且引導他們去積極帶動身邊的同學了解和學習心理健康的相關知識。(4)學校組織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動員學生查找案例并對其中的經典案例進行分析和學習,相互交流學習心得。
3.2提升高校輔導員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1)學習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心理學理論以及心理輔導的方法和技巧。針對不同的學生全面了解學生個體的能力、知識、性格、興趣等諸多方面差異,在針對不同學生個體進行心理輔導時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解決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2)為每一位學生建立心理健康資料檔案。心理健康工作是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展開的,因此想要準確無誤的對每一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是非常困難的,這就要求每一位高校輔導員為自己的學生建立心理健康資料檔案,方便輔導員了解自己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及時的發現和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健康問題。(3)充分利用現代化科學技術。信息化時代的到來,信息傳播方式多種多樣,輔導員應當順應潮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全面的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在生活中通過社交媒體(QQ、微信、微博等)全面了解學生的最新動態,并從中發現學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及時的發現其中反饋出的信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幫助學生更好的發展。(4)輔導員可以組織小范圍的團體活動,加強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和互動,增強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在活動過程中了解學生的現狀并采取相應的方式消除學生錯誤的認識和理念,樹立正確的認識和理念,建立更加融洽的師生關系和生生關系,提高輔導員的工作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
3.3學生自身樹立心理健康意識
(1)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多種多樣,只有大學生本人最為了解自己,在產生心理健康問題之前如何預防心理健康問題和產生心理健康問題之后如何解決心理健康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大學生應當掌握一些關于心理健康的專業技能和知識幫助和提高自己處理心理健康問題的能力。(2)學生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樹立健康的心理意識。積極的參加各種戶外和團體活動,開放自我,有利于自我的身心發展。(3)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大學生之間討論個人問題時總是習慣于同學之間的交流,當學生自身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之后就能對同學進行心理健康輔導,不僅能夠幫助同學解決問題,還能夠提高自己心理健康水平并且在自己未來的生活中幫助更多的人解決一些心理健康問題和降低自己發生心理健康疾病的風險。
4結語
輔導員在工作中把自己定位為心理健康輔導師,全方位為學生提供心理健康輔導;輔導員在開展工作時要思想教育和心理咨詢同步協調進行,尋找一個良好的切入點幫助學生保持心理健康;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主要包含學校、輔導員和學生三個方面。幫助體育院校學生樹立正確的心理健康意識保持心理健康,把學生培養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宋響文.高校輔導員思想政治教育職能的缺失及對策思考[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7)
篇9
關鍵詞:心理健康 素質教育 智力發展 身心健康心理健康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當前學校教育面臨的新任務和新要求。如何在大學中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當前學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要做好這項工作,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心理健康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背景、意義、目標、內容、途徑等。只有建立起科學的認識和正確的觀念,才能有效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對這個問題,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分析和理解。總的來說,大多數學者都認為:在現代社會,一個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現為認知功能正常,情緒反應適當,意志品質健全,自我意識正確,個性結構完整,人際關系協調,人生態度積極,社會適應良好,行為表現規范和行為與年齡相符等等。
1、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心理健康是一個終生相隨的人生課題,并且表現出很強的階段性
也就是說,同一個人,在人生發展不同的時期或階段,由于對該階段發展任務的適應情況不同,其心理發展可能是健康的,也可能會變得不健康。如,同樣進入青春期,有的孩子適應得好,順利度過,健康快樂地進入下一個人生發展的階段;而有的孩子適應得不好,或加入了不良團伙,或表現出一些不良行為,面臨著心理危機。而一個面臨心理危機的青春期學生,如果得到及時有效的關注與幫助,在其后的發展中就有可能擺脫心理危機而踏上心理健康發展的道路。心理健康的這種階段性正說明心理健康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同時也說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完全可行性的。
2、從差異的角度來看,心理健康具有相對性
心理健康并非是截然的和絕對的,人無法被截然劃分為心理健康和心理不健康兩類,同時也沒有絕對心理健康的人。也就是說,心理健康是我們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會面臨的問題,在每個人身上都會同時存在心理健康的和不健康的側面,只是哪種情況占主流和程度不同而已。心理健康的這種相對性說明心理健康具有全員性,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具有重要價值和意義的。
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來,由于社會發展帶來的種種變化,我國學校教育和兒童發展事業受到了沖擊和挑戰。調查表明,在我國中小學生中間,約1/5左右的兒童青少年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行為問題,如厭學、逃學、偷竊、說謊、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擊、退縮、焦慮、抑郁等等種種外顯的和內隱的心理行為問題。這些心理行為問題不但嚴重地影響著兒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發展,而且也給正常的教育教學工作帶來巨大的困擾,直接影響學校教育任務的完成與教育目標的實現。因此,在學校教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義的舉措。 但在當前的學校教育實踐中,不少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還存在著一些誤解,認為“心理有病”的人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沒必要在學校教育中普及性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事實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精神醫學中的診療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針對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的需要而開展的教育活動,旨在提高和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恰當有效地應對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壓力、如何進行情緒調節等,使學生更有效、積極地適應社會、適應自身的發展變化,促進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發展。所以,預防問題發生、促進心理素質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從本質上來講,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質的教育和培養,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
還有的教師認為,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針對個別生開展的教育活動。誠然,個別生在心理健康發展方面需要得到特別的教育和幫助。但是,如前所說,心理健康是全員性的問題,是每一位學生在成長與發展中都必然會面臨的挑戰,包括那些學習優秀、在教師看來是“好”孩子的學生,也同樣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許多研究與實踐證明,有時這些“好”學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為,往往由于學習成績好,這些“好”學生心理發展中不健康的側面就常常被忽視,得不到教師的重視和及時的幫助教育。如,一些“好”學生由于長期被寵、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變得極脆弱,稍不如意就發脾氣,有的還采取極端措施進行打擊、報復,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清華大學鉈中毒便是一個最好的例證,還有的就此邁上了自殺、輕生的道路來面對失敗和挫折的壓力。可見,心理健康教育并非只是個別學生教育的需要,心理健康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重要課題,心理健康教育應成為我們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
還有的教師認為,心理健康教育應歸屬德育工作,是學生工作者和班主任教師的任務。事實上,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可以在德育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而且它提供了一種新的角度,使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重新認識和看待自己的學生以及學生出現的一些行為問題,可以有效地幫助學校教師改善師生交往狀況。以往教師容易只注意到學生表面的那些行為問題并將之很快上升到德育的高度做出品行不良的判斷,而忽略了這些行為問題背后掩藏著的原因,包括學生的心理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幫助教師以一種更寬松、更接納和理解的態度來認識和看待學生和學生的行為,不僅注意到行為本身,更注重去發現并合理滿足這些行為背后的那些基本的心理需要;不簡單地進行是非判斷,而是從一種人性化的角度去理解和教育學生。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體現出了對學生的尊重、一種對“人”的尊重,這是建立相互支持、理解和信任的良好師生關系的前提,也是我們每一位教師在教育實踐中面臨的重要課題。所以說,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師面臨的任務和要求,應引起每一位教師的認可與重視。
三、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議
在學校教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已逐漸成為越來越多的學校領導和教師的共識,如何在學校教育中切實、深入、全面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成為當前學校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據我調查和一些相關資料反應。近年來,特別是一些大城市,如;北京市七城區20余所中小學校開展了“學習與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工程”的研究與探索,主要從學校管理、教師培訓、家校協同和學生發展以及社會參與等不同的層面,全方位地、立體地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進行許多有益的嘗試與探索,取得了一些經驗,并得到了廣大學校領導和教師的認可與好評。為了推動學校健康教育的發展,同時,北師大也在各大城市辦起了有關心理發展與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教師研修班,我本人經過兩年多的學習,和同仁的探討,研究,根據近年來我們的理論思考和實踐探索,下面就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談幾點建議:
1、重視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
教師自身的素質直接決定其教育行為。只有掌握關于兒童青少年心理發展的科學知識、按照科學的規律和方法開展教育工作、處理學生日常表現出的心理行為問題和意外事件,教師才能真正做到將心理健康教育落在實處,才能真正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如,一位平時表現還不錯的、身心都很健康的學生,由于一時的沖動偷拿了同學的錢,事后良心的自責使他找到老師并承認了錯誤。但由于教師處理不當,他從此被戴上了小偷的帽子,父母的責罵、教師的不屑和同學的疏遠,使他心理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從此郁郁寡歡、自暴自棄,不但學習成績下降,而且變得怕和人打交道,甚至出現幻聽、幻視,總懷疑別人在背后議論他又在偷東西,最終發展到再也無法上學,陷入心理危機。而有同樣經歷的另一位學生,在承認錯誤的時候得到了老師的諒解,老師不但沒有將事態擴大,而且還把信任和改正的機會給他,把管理班費的任務教給了他。在老師的不斷鼓勵和積極支持下,這位學生終于擺脫了上次錯誤在心靈上留下的陰影,能抬起頭走路、堂堂正正地坦然處理關于錢的問題,其它方面的發展不但沒受到消極影響,反而因老師的諒解和信任所帶來的自尊、自信的增強而得到促進。
可見,教師作為教育實施的主體,其自身的素質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很難想象,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低、對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學認識的教師,可以培養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質的學生。所以,重視教師自身素質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開展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2、注重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
目前,不少的學校雖然也認識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卻機械、簡單地將之理解為課程教育或開展一、兩次轟轟烈烈的活動。孰不知,真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絕不是每周一兩節課或者搞幾次活動就能實現的。事實上,大量的研究與實踐經驗都表明,心理健康教育和其它的教育一樣需要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相結合,需要“潤物細無聲”的意識和觀念;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僅靠有限的時間、空間是難以實現的,同樣需要在點滴的生活實踐經驗中積累而成。因此,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應成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只有將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內容滲透到教師每天大量而具體教育教學工作中去,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真正做到實處。實踐證明,只要充分發揮教師自身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創造性,鼓勵教師開動腦筋、注意積累、重視交流,完全可以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融合在一起,其教育效果也將非常顯著,同時會對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帶來巨大的促進。
3、注重實踐,突出以活動為主的特點
研究與實踐證明,實現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賴于個體在真實情境中的實踐操作與體驗。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為一門說教課,不能只停留在口頭上,而應深入生活、在實踐中加以訓練、鞏固。為此,我們倡導注重實踐,給學生機會,讓學生在參與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實現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動為主的特點,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動之中,不僅在活動中蘊涵、傳遞有關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還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學實踐中隨時抓住問題作為教育契機開展生動、直觀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識地組織學生開展各種活動去實踐、體驗所學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等等。通過這些生動、活潑、有趣的活動,不僅讓學生受到實實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使學生體會到心理健康教育來源于生活、實踐于生活的基本道理,從而將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實處。
4、注重家長與社會力量的參與,共同推進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學校教育,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還受到其它社會因素的制約。其中,家長作為學生成長與發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長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認識和觀念將直接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這在一些學校組織的意在鍛煉學生心理素質、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手拉手夏令營或者少年軍校的活動被塞滿高級食物的書包和每隔三兩天一次的探望搞得變了味道的教育現狀中得到充分體現。除此之外,各種社會現象、社會輿論、影視文化與傳媒等其它社會因素也直接影響著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可見,心理健康教育不僅僅是學校教育的任務,也是全社會的任務和職責;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會的支持和認可,才能得到真正開展。也就是說,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應注重調動全社會的力量,獲得來自社會的支持和認可,首先應獲得來自家長的支持和認可。因此,我們提出,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必須注重與家長達成共識,通過各種活動與宣傳,打破家長那種認為只要學習好就是發展得好的舊觀念、舊框框,幫助家長建立現代的、科學的人才觀,獲得家長的支持和認同,鼓勵家長參與,創設出全體成員共同參與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環境與氛圍,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實實地開展下去。
參考文獻
[1]《發展心理學》林崇德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
篇10
關鍵詞:體育活動;體育教學;心理健康
一、引言
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競爭性的增強,使得家長和社會對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來愈高。中小學生除了日漸加重的學業和考試負擔之外,來自社會、父母、友人以及生活環境等方面的精神壓力也愈來愈大。長期的心理壓力困擾會導致各種心理障礙和行為異常現象的產生,如:厭學、棄學、離家出走、焦慮、抑郁、早戀、自卑,甚至犯罪、自殺等。過重的心理壓力不僅影響他們的身體發育,還會嚴重影響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
近年來,關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時有報道[2] 。據中國遼寧省教育研究院的專家在1994~1995年所做的調查表明,在北京、上海的獨生子女中,心理變態率竟高達50%以上,有35%的中小學生和20.3%的大學生存在有心理異常現象。香港也有調查指出,58%以上的青年學生試圖自己來對付日益加重的心理壓力,然而,3.8%的人在過度壓力的情況下想自殺。《新民晚報》1995年12月4日刊載張弘的文章“人才濟濟處,心病何趨多?”調查表明,大學生中30%的人都有“心病”。這些現象正在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和高度重視。
在國內外有關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調查研究文獻中,對于心理壓力的誘因還缺乏較全面的分析,同時,關于如何指導和克服青少年的心理障礙,怎樣促進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之一。為了探討解決當前青少年心理壓力的有效途徑并努力促進他們身心的全面健康發展,很多人在不斷研究體育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二、心理健康的標準
現代社會所需的人材,不單要求有健壯的體魄,而且要求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我們的社會,各種競爭日趨激烈,「優勝劣敗的機制被廣泛運用,訊息流動大大加快,整個社會的進行節奏急劇加快,與此同時,各種消極、腐朽的社會現象也在充分暴露。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如果不是身心全面發展的人,在當今社會上就難有所作為。
心理健康包括下列五個方面[1]:
(1)智力正常。所謂智力,就是人認識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正常智力水平是人們從事各種活動最基本的心理條件。觀察能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判斷能力、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組成因素。從智力測量角度來衡量,智商在60至90以下的都是智力低常,即心理不健康。
(2)情緒健康。情緒穩定是情緒健康的重要標志。情緒穩定表明一個人的中樞神經處于相對平衡狀態,意味著機體功能的協調。喜怒無常是情緒不健康的表現。心情愉快是情緒健康的另一個重要標志,還是導致癌癥和其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意志健康。行動的自覺性和果斷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標志。自覺性是指一個人行動中有著明確的目的性。果斷性是指能適時作出決定并加以執行,與優柔寡斷和草率決定相悖。頑強是意志健全的表現。意志的頑強性與我行我素的頑固性是不同的。意志薄弱也是意志不健全的一個表現,這種人常常碰到困難和挫折就氣餒、心灰意冷。
(4)行為協調。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其思想與行為是統一協調的。他的行為有條不紊。心理不健全的人行為是矛盾的,做事有頭無尾,思想混亂,語言支離破碎,注意力不集中。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徵,是在正確人生觀和信念的支配下,樹立遠大的理想,使思想、認識、行為相一致。
(5)人際關系和協。人的交際活動能力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狀態,人與人之間的正常、友好的交往不單是維持心理健康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家庭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引導兒童與其他兒童交往,這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三、體育活動促進心理健康?
健身活動作為一種有效的增進身體健康的手段也必然會促進人的心理健康。對這一假設進行的檢驗首先來自于臨床心理學,一些疾病(如消化性潰瘍、原發性高血壓等),在通過體育活動輔以治療后,不僅生理疾病減輕,心理方面也得到了顯著改善。目前,對體育活動促進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價值的結論,概括如下:
1、體育活動能促進智力發展?
體育活動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在此過程中練習者必須組織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覺(觀察)、記憶、思維和想象。因此,經常參加體育活動能改善人體中樞神經系統,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的協調作用,使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的交替轉換過程得到加強。從而改善大腦皮質神經系統的均衡性和準確性,促進人體感知能力的發展,使得大腦思維想象的靈活性、協調性、反應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經常參加體育活動還能使人在空間和運動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發展,使本體感覺、重力覺、觸覺和速度、高度感等更為準確,從而提高了腦細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蘇聯學者M·M·科爾佳娃用電腦測驗法對出生6個星期的嬰兒進行試驗,結果表明,經常幫助嬰兒屈伸右手指活動能加速嬰兒大腦左半球的語言中樞的成熟。此外,體育活動還能緩解肌肉緊張和日常生活的緊張,能降低焦慮水平,緩解緊張的內在機制,改善神經系統的工作能力。
2、體育活動能提高自我知覺和自信心
體育活動在個體的健身活動的過程中由于活動的內容、難度、達到目的,與其他參加活動的個體接觸,不可避免地會對自己的行為、形象能力等進行自我評價,而個體主動參加體育活動一般都會促進積極自我知覺。同時,個體參加體育活動的內容絕大多數是根據自我興趣、能力等選擇的,他們一般都能很好地勝任健身的內容,這有利于增強個體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體育活動中尋求到安慰和滿足。對我校隨機抽取的205名小學生調查研究表明,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比不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有更高的自信,這說明健身活動對樹立自信心有影響。我校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單雙杠、跳馬等項目的運動,則會使學生在運動中不斷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膽怯心理,以勇敢無畏的精神去戰勝困難,越過障礙,克服和消除靦腆、膽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礙。鼓勵學生參加乒乓球、網球、羽毛球、跨欄、跳高和跳遠等活動,可克服猶豫、徘徊、優柔寡斷的心理障礙,經常鍛煉個性會變得堅強、果斷。
3、體育活動能增加社會交往
體育活動能增加社會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際關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來越缺乏適當的社會聯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趨向冷漠。因此,體育活動就成為一個增進入與人接觸的最好形式。通過參加健身活動,可使人與人之間互相產生親近感,使個體社會交往的需要得到滿足,豐富和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這有利于個體忘卻工作、生活帶來的煩惱,消除精神壓力和孤獨感。并在體育活動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從而,給個體帶來心理上的益處,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際關系。在我校體育教學和活動中,一般說來,二人結伴進行運動的較多,多進行羽毛球、乒乓球、籃排球和足球等運動。學生有了進行某項運動的興趣,也就會去尋找合適的伙伴。通過鍛煉,不僅增進球藝,更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提供了交往和了解的機會。我校體育教學和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關心和愛護集體的榮譽。積極組織各種體育比賽,學生不管是否上場參加比賽,重要在“參與”,符合體育的精神。在賽場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級乃至不同學校的學生,為了觀看或參加比賽,可以拋開平時怨恨、隔閡和距離,一起喜怒哀樂。這種非言語性的間接交流,對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和溝通等都是極為有利的,而且是重要的。可借助體育競賽的形式,卸脫平日過重的心理負擔,平衡心態,促進人際交流。
4、體育活動能減輕應激反應
體育活動能減輕應激反應,這是因為體育活動可以降低腎上腺素感受體的數目和敏感性:再者,經常進行體育活動可以由于降低心率和血壓而減輕特定的應激源對生理的影響。Kobasa(1985年)指出,體育活動具有減輕應激反應以及降低緊張情緒的作用,因為體育活動可以鍛煉人的意志,增加入的心理堅韌性。在體育活動中讓一些高應激反應的中小學生參加散步或慢跑訓練,或接受預防應激訓練。結果發現,效果很好。
5、體育活動能消除疲勞
疲勞是一個綜合性癥狀,與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關。當一個人從事活動時情緒消極、或當任務的要求超出個人的能力時,生理和心理都會很快地產生疲勞。然而,如果在從事體育活動時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和保證中等強度的活動量,就能減少疲勞。有研究表明,健身活動能提高諸如最大輸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這就能夠減少疲勞。因此,健身活動對治療神經衰弱具有特別顯著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