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事越王勾踐范文

時間:2023-03-27 10:15:4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范蠡事越王勾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離開之后,他下海經商,從頭開始。父子幾經努力,沒太長時間,又竟然發家致富,成為當地難以匹敵的富人。有的國家又慕名請他為相國,就在他任期屆滿之時,他將資財分散給他人之后,又去了外地定居。他既不戀權位,又不貪錢財,還事事做得成功,真正是一位奇特的人,被后人尊稱為“商圣”。

這個人就是具有高智商的范蠡,他所輔佐的君主就是越王勾踐

一、既有預見,又敢面對

春秋后期在今天江蘇、上海一帶有個國家叫吳國,與當時的越國是相鄰的國家,但是這兩個國家的關系一直不好,越王允常與吳王闔廬常常是矛盾不斷。允常病逝之后,兒子勾踐繼位,成為了新的越王。

范蠡,字少伯,楚國宛(今河南南陽)人,生卒年月不詳。他隨朋友文種來到了越國,兩人都做了越國的大夫,經常為越王勾踐出謀劃策。

吳王闔廬看到勾踐剛剛繼位,沒有什么經驗,越國又處在治喪期間,覺得有機可乘,便發動對越國的戰爭。他沒想到碰到的對手勾踐并不那么好對付。

據《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記載:“越王勾踐使死士挑戰,三行,至吳陣,呼而自剄。”這“死士”有兩種解釋,一是說越王勾踐組織了敢死隊,一是說組織了一批犯人,總之讓這些人排成三行,直向前沖,一直沖到了吳國軍隊的陣地之前,他們大聲地吶喊,接著一個一個地自殺。吳國的軍人不知道這是為什么,會要干什么,正看得目瞪口呆,十分驚詫之時。后面的越軍一擁而上,將吳軍打了個措手不及。吳軍中計,十分慌亂,一下子就潰不成軍,在d李(今浙江嘉興一帶)遭到了大敗,連吳王闔廬都被箭射傷。闔廬又羞又氣又恨,很快就不治而亡。臨終之時,闔廬很沉痛地對兒子夫差說:“一定不能忘記這仇恨啊!”

夫差當上了新的吳王,他一直沒有忘記父親的臨終囑咐。他日日夜夜地訓練軍隊,一定要為父親復仇,滅亡越國。

越王勾踐得到情報以后,心想哪能讓你把軍隊訓練好了,等著你來打我呢,我得先發制人,因而就主動挑起了對吳國的戰爭。

范蠡是理智的,他勸勾踐說:“兵器是兇器啊,再說先發動戰爭也違背道義。好戰而動用兇器,不會有好的結果!”

勾踐沒理會這意見,悍然對吳國宣戰,很想復制一次上次那樣的勝利。

吳王夫差聽到消息后,就派出全部精銳的軍隊,進行反擊,很快就在夫椒這個地方打敗了越軍,而且消滅了越國的主力部隊,越王勾踐只得帶著五千殘兵敗將退到會稽(今浙江紹興)。吳軍乘勝追擊,把越王勾踐和他的殘余緊緊包圍在會稽山上。當初自認為戰爭必勝的勾踐真是后悔莫及。

在這即將身死國滅的情況下,勾踐只得找來范蠡,很后悔地說:“我沒有聽從先生的意見,以至落到今天這地步,現在該怎么辦呢?”

范蠡不僅事先有預見,而且還敢于面對失敗。在失敗之后,他不是埋怨勾踐,而是勸他不要灰心,一定要振作起來。他告訴勾踐,勝負是兵家之常事,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保住了自己和國家,日后就會有辦法。他勸勾踐要能伸能屈,趕緊向吳國求和;對吳王要用韜晦之計,要裝得謙卑有禮,不僅送去優厚的禮物,而且一定要向他表示:服從他,事奉他。

在這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勾踐只好答應了,便派大夫文種去向吳王求和。文種哀求吳王說:“君王的亡國臣民勾踐讓我向您報告:請您允許他做您的奴仆,允許他的妻子做您的侍妾。”意思是勾踐完全投降,順從吳王。

看著吳王要允許的樣子,吳國大夫伍子胥馬上勸阻說:“決不能答應他們求和,這是上天把越國賜給您的好機會啊!”在這情況下,吳王沒有立即答應。

文種回到越國,報告了情況。勾踐看到求和沒有希望,就打算殺死妻子兒女,焚燒宗廟里的寶器,和吳軍去決一死戰。文種勸告說:“大王,別這樣,還有辦法可想。我知道吳國的太宰是個貪婪的人,我們可以用重金賄賂他,讓他替我們說話。”

死馬當活馬醫吧,勾踐只好這樣安慰自己。他讓文種暗暗地送給太宰一些珍寶與美女。太宰欣然接受之后,便帶著文種再次去見吳王。文種對吳王說:“還是希望大王赦免勾踐的罪過,他會把我們國家所有的寶器獻給您。要是他得不到赦免,他就會孤注一擲,帶著剩下的五千人和您死拼呀,這樣大王也會付出不小的代價。”就在這時,太宰也幫腔說:“是呀,如果您赦免了他們,越國作為服從您的屬國,勾踐作為您的臣子,有什么不好呢?”

伍子胥實在看不下去了,他有些氣憤地說:“現在不滅亡越國,您以后一定會后悔的。勾踐是賢明的君主,文種和范蠡又是很有謀略的大臣,他們回到國內,將來是會要鬧事的。”

吳王沒有聽從伍子胥的勸告,終于赦免了勾踐。勾踐就帶著軍隊回國了,越國因而得以保存下來。

越王回到國內以后,總結了這次慘敗的教訓,并且在范蠡、文種的幫助下,振作起來,開始苦心經營:他埋葬陣亡的官兵,慰問受傷的戰士,撫養生還的士卒……,還革除了那些百姓不滿的政令。他親自參加生產,妻子也同百姓一樣織布。在生活上他非常節省,吃的是素食,穿的是粗布衣裳。他還在自己坐臥的地方吊著一個苦膽,起床、睡覺之時,甚至是吃飯時,常常嘗一下苦膽,用這提醒自己:“你忘記會稽的恥辱了嗎?”

按照求和時商定的條件,越王和范蠡還得去吳國做人質,因此越王只得派遣300人到吳國去當奴仆,自己還到了吳國,擔當吳王夫差出行時的馬前卒,卑躬屈膝地侍奉吳王。在范蠡的耐心勸慰和幫助下,勾踐忍受著極大的屈辱,在吳國生活了三年。

勾踐與范蠡在吳國的表現,使吳王夫差覺得勾踐君臣對他事事服從,畢恭畢敬,決不會有反叛之心,因而就放心了,于是便讓他們回國了。

二、等待時機,為越雪恥

回國以后,勾踐對范蠡說:“我的國家,就是你的國家,請你好好地計劃吧。”意思是要把治理國家的任務交給范蠡。

范蠡坦誠地回答說:“治理百姓,發展生產,使五谷豐登,人口繁榮,使君臣上下各稱其心,我不如文種啊。而用兵打仗,當機立斷,辦理外交,文種卻不如我。”于是勾踐考慮一番之后,讓大夫文種管理國家的內政,而讓范蠡處理對外事務。

回國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89年),勾踐就迫不及待地找范蠡商量報仇的事,他想要征討吳國,一雪多年的屈辱。范蠡一聽就連連搖頭,他說:“現在還不是時候啊。時機沒有到,勉強去做那是不會吉利的,大王還是等待時運的變化吧!”接著他又滿懷信心地說:“吳國早晚是您囊中之物,這是沒問題的,但若過早地復仇,吉兇就難以預料。”勾踐一聽,只好作罷。

一年過去了,勾踐又對范蠡說:“上次談到征討吳國時,你說不可以。現在吳王沉溺于享樂而根本不顧百姓,朝政也很腐敗,上上下下都是茍且偷安。我覺得這個時機不錯。”

范蠡還是搖了搖頭,他說:“大王所說的是事實,吳國人事的變化已經有了可乘之機,但是上天還沒有出現相應的預兆,您還是等一等吧。”越王便又同意了。

又過了幾年,勾踐又問范蠡:“以前你說時機未到,現在吳王殺害了敢于直諫的忠臣伍子胥,這是他自作孽呀,現在總可以了吧!”

范蠡耐心地解釋說:“吳王雖然殺害了忠臣,倒行逆施,但天地還沒有顯現出滅亡吳國的征兆。現在就去征討,還沒有足夠的把握。大王您還是耐著性子再等等吧!”越王雖說心里不太高興,但他還是答應了。

又一年的春天,伐吳的條件終于成熟了。

這是公元前476年,吳王夫差傾全國之力,北上中原爭霸,與多國諸侯會盟于黃池(今河南封丘縣南邊)。吳國精銳的部隊都跟隨去了,只有為數不多的老弱部隊與太子在都城留守。見到吳國后方非常空虛,勾踐找范蠡商量,范蠡說時機已經成熟,而且說“得時無怠,時不再來;天予不取,反而成災”。意思是機不可失,天賜良機,不接受反而會得到災禍。于是越王勾踐乘虛進兵吳國,很快就攻入吳國的都城,殺死了太子。

吳王夫差聽到消息后,非常著急,這時他正在黃池會合諸侯,怕天下人聽到這種慘敗消息后會失去面子,就堅守秘密,并派人帶上厚禮向越國求和。越王估計自己一時也不能滅亡吳國,就暫時達成了和議。

這以后四年,越國又攻打吳國。吳國軍民疲憊不堪,精銳士兵都在與齊國、晉國的戰爭中傷亡很重,所以吳軍最終大敗,越國軍隊把吳王圍困在姑蘇山上。走投無路之下,吳王只得派使者去向勾踐求和,也想重復當年越國求和那種情景。

面對吳王的求和,勾踐有了些動搖。就在這時,范蠡對越王堅定地說:“會稽的事,是上天把越國賜給吳國,吳國不要;今天是上天把吳國賜給我們了,我們難道可以違背天命嗎?我們謀劃伐吳已經二十二年了,一旦放棄,行嗎?能夠這樣忘記會稽的苦難嗎?”

越王勾踐說:“您說得對,但我無法面對吳國的使者。”

于是范蠡對吳國使者說:“君王已經全權委托我來處理了,這是上天把你們國家賜給我們,我們哪能違背天命呢!你趕快走吧,否則就對不起了。”接著范蠡揮動鼓槌,擂鼓進軍,很快就殲滅了吳國的殘余部隊。吳王夫差這時既后悔又羞愧,只好自殺了。自盡時,他遮住自己的面龐說:“我真沒有臉面去見到伍子胥啊!”

在范蠡的輔助下,越王勾踐就這樣滅亡了吳國,一時間威震天下。

三、經商有道,致富萬金

越軍浩浩蕩蕩勝利回國了,當大軍回到五湖(今太湖流域一帶)時,范蠡向正在得意洋洋的越王辭行說:“君王,請您努力自勉吧,我將不再踏上越國的土地了。”

勾踐一聽,異常驚詫,他趕忙詢問原因。范蠡說:“我聽說,作為人臣,若君王憂慮,臣子應勞心勞力;若君王蒙受恥辱,臣子應以死相報。當年大王受辱,我之所以沒立即去死,就是為了輔佐您報仇雪恨,如今大功告成,我請求領受當年會稽之恥而應該受到的處罰。”

勾踐極力挽留道:“您聽我的勸,同我一起回國吧,我與您平分越國。”接著他嚴肅地威脅說:“您要是堅持不聽的話,那我就要嚴懲你和你的親屬!”

范蠡回答說:“做君主的執行自己的命令,做臣子的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于是就整治行裝,帶著親屬、隨從和一些珍寶,乘坐一只小船悄悄地離開了,從此沒有人知道范蠡去到了何方。

人們都很不理解范蠡為什么在功績卓著時,在得到勾踐極為信任之時,竟然要離開呢?其實,他是經過深思熟慮的。范蠡在與勾踐長期的接觸中了解勾踐的個性與為人。他走后曾經給文種寫了一封信,信中很坦誠地勸告文種說:“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可以共患難,不可共安樂。”勸文種也趕快離開勾踐。

遺憾的是文種沒有離開,果然被范蠡不幸而言中,沒過太久,文種就被勾踐迫害致死。

具有預見性是范蠡智慧高超的表現,而行動的果決也是他成功的原因。身處順境,名聲震天之時,他不圖名聲,不戀權位,毫不猶豫地功成身退,從而保全了自己,避免了一場殺身之禍。

范蠡離開勾踐以后,就沿著海路來到了齊國,他改名換姓,叫“鴟夷子皮”,在海邊暫時住了下來。他帶著兒子一邊耕種田地,一邊利用海洋的資源,經營著副業。他們日出而作,日沒而息,吃苦耐勞,十分勤奮。沒過太長的時間,收獲就非常豐富,加上他又會進行貿易,很快就積累了數十萬家產,“鴟夷子皮”一下子在齊國就很有名聲。

齊國人聽到鴟夷子皮致富的消息后,很是欽佩,上上下下都認為他很有才能。齊王也因此很重視他,便把他請到齊國都城臨淄,聘他做相國。

幾年后,任期屆滿之時,范蠡很有感慨地說道:“居家則致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他又主動辭去了官職,歸還了相印,接著又把他的一些財產分給附近的鄰居和與他交往的鄉親,帶著一些財寶和家人再次悄悄地離開了,誰也不知道這鴟夷子皮先生到哪里去了。

范蠡經過一些時日,輾轉來到了一個叫陶(今山東定陶西北)的地方。這里交通便利,是天下的中心,與各諸侯國四通八達。貨物的交易非常方便,是一個很好經商的地方。于是他決定在這里住下來。這時他又改了自己的名字,改稱為“朱公”。他不僅和親屬在這里從事耕種,飼養家畜,努力生產,而且還大規模地從事商業活動。他根據市場的需要儲存貨物,等待時機,加以轉賣。由于他善于經商,又講誠信,薄利多銷,就迅速地打開了局面,很快又積累了巨額的財富,成為名聲顯赫的富翁,人們都稱他為陶朱公。

范蠡的一生可說是豐富多彩的一生,是艱苦奮斗,事業成功的一生。他曾多次成功轉換角色。在從政時,他有預見,有謀略,幫助慘敗的勾踐打敗強敵,雪恥復國,使勾踐重新站立起來,并一時稱霸于中原。毫不夸張地說范蠡應當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

他離開勾踐以后也沒有去享清福,而是從頭開始,重新創業。他務農種植,發展農業,還因地制宜,開發海產,因而勞動致富。定居陶地以后,充分利用陶地四通八達的交通優勢,把精力投人到商業經營之中。他采取“人取我予”的原則,把生意做得紅紅火火,滿足了人們生活上的需要。他還善于預見市場形勢,提早準備貨物,抓住商機進行“待乏貿易”。這樣便占據了市場上制高點,擁有了經營的主動權。特別難得的是范蠡并不唯利是圖,在經營上從不追逐暴利。《史記》上說他“侯時轉物,逐十一之利”。也正因為他很懂得市場的規律,經營有道,因而能致萬金。從這方面說,范蠡又是一個成功的商人,當之無愧的“商圣”。

范蠡致富之后,并不只是守著這些財富,做一個守財奴,而能“富好行其德”。 他不止一次地把辛苦掙來的錢財分給窮人、鄉鄰和親戚朋友,慷慨地回報社會。可以說他是歷史上有記錄的最早的一位慈善家。

無怪乎司馬遷贊揚范蠡說:“故范蠡三徙,成名于天下,非茍去而已,所止則成名。”

唐代詩人汪遵也曾寫詩贊道:“已立平吳霸越功,片帆高揚五湖風。不知戰國官榮者,誰似陶朱得始終。”

篇2

歷史上,最能節制欲望的當數范蠡。

范蠡年輕時表面上狂放不羈,實際上是個具有大智慧的曠世奇才。越王勾踐落難,他和文種忠心耿耿追隨著他。他為越王勾踐出謀劃策,幫他反敗為勝,揚眉吐氣,成就霸業。范蠡被封為上將軍,是越國的最高軍事長官。此時,他卻做出了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他要辭去所有官職去經商。范蠡要走,越王勾踐想不通。他對范蠡說,你如果留下來,我分割國土,與你共享;你如果要走,我就殺死你的妻子和孩子。可是,范蠡不為所動,帶著家人偷偷跑到了工商業發達的齊國,并在海邊定居下來。范蠡面對巨大的誘惑,節制了欲望,他不希望“得酒”只乞求自己能有一杯“漿水”,結果,讓他避免了兔死狗烹的下場,而意外地得到了人生的“第二杯酒”。文種不聽范蠡勸告,后來不僅得不到人生“美酒”,還被越王賜死。

范蠡帶著家人在海邊定居后開始艱苦創業。《史記》記載,范蠡“耕于海畔,苦身戮力,父子治產,居無幾何,治產數十萬。”范蠡在短時間內白手起家,積聚大量財富,成為齊國首富,品嘗到了人生的“第二杯酒”。齊國貴族認為他的生意做得非常成功,又齊家有方,治理國家也應是奇才,推舉他做齊國的相國。按常人思維,他要么是繼續發展,成為更大的富翁;要么做齊國的相國,光宗耀祖;要么是坐享其成,好好享受人生。常人無論如何選擇,當然都會選擇“美酒人生”了。然而,高人范蠡卻再一次做出了讓人意想不到的決定,他把錢財散發給了一些貧窮的親戚、朋友、鄰居鄉親。自己帶著妻子、女兒及小部分家產,又悄悄離開了齊國,來到一個叫陶的地方并再次改名換姓。因為他知道,在當時的動蕩社會,名大必遭禍。

陶,位于現在山東省的定陶縣境內,在春秋時是一個商業發達的都會。由于范蠡經營得法,他很快又發家致富了。《史記》記載:“言富者,皆稱陶朱公。”《史記》還記載,范蠡在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與貧交疏昆弟。”

篇3

西施,名夷光,春秋戰國時期出生于浙江諸暨苧蘿村,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于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謀復國。

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的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吳國終被勾踐所滅。

傳說吳被滅后,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一直受到后人的懷念。西施與楊貴妃、王昭君、貂嬋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

(來源:文章屋網 )

篇4

1、春秋末年,吳國和越國因戰爭結下仇怨。吳王夫差為父報仇,在伍子胥的輔佐下日夜勤兵。得意之時的勾踐鑄成“王者之劍”,欲滅吳國而后快。不想,夫差已攻進“劍廬”,伍子胥領兵已渡過大江。勾踐大敗。

2、大兵壓境,越國危在旦夕,范蠡提出降吳的主張。為保留一線復國的機會,勾踐接受了范蠡的意見,降吳為奴。勾踐從此為吳王養馬、拉車,為了復國的大志受盡屈辱。茍且偷生中,默默等待著。伍子胥認為不殺勾踐必留后患,夫差卻不以為然,一個亡國的奴隸,是翻不起什么大浪來的。太宰伯噽向夫差薦上越女西施。在伯噽府,夫差見到了美麗絕倫的西施,為她的美貌所傾倒。

3、伍子胥勸說吳王,切不可相信勾踐。但勾踐的謹慎行事,使得吳王漸漸地放松了警惕,伍子胥的所有諫言也被他當作耳旁之風。勾踐和范蠡在暗中逐漸得到了轉機,并被夫差準予回越國。回國后勾踐仍然謹慎從事,一點一滴地積蓄力量,休養生息。伍子胥一再阻攔意欲北進做霸主的吳王,最終卻被夫差賜死。吳國實力頓時削弱。勾踐終于得到了機會,舉兵復國。

4、姑蘇破城之日,勾踐率大軍在伍子胥自刎之地向其致敬。敗于勾踐之手的夫差也拔劍自刎。越王勾踐,終于歷經十數年的臥薪嘗膽、韜光養晦、勵精圖治,實現了復國的宏愿。

(來源:文章屋網 )

篇5

(一)沉魚

“沉魚”,講的是西施的故事。春秋戰國時期,吳越相爭,吳國兵強馬壯,很快打敗越國,把越王勾踐和宰相范蠡押作人質。越王為報滅國之仇,暫棲于吳王膝下,裝得十分老實忠誠。一次吳王肚子疼,請來郎中也沒有看出哈病。越王勾踐得知后就當著吳王夫差的面,親口嘗了他的糞便,說:“大王沒什么病,是著了涼喝點熱酒暖暖就會好的。”吳王照勾踐說的,喝了點熱酒,果然好了。吳王看到勾踐這樣忠心,就將他放回越國。勾踐回國后接受了范蠡獻的復國三計一是屯兵,加緊練武,二是屯田,發展農業,三是選美女送給吳王,作為內線。當時,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西旌被選送到吳國后,吳王一看西施長得如此漂亮,對西施百依百順,終日沉溺于游樂,不理國事,國力耗費殆盡。越王勾踐乘虛而入,出兵攻打吳國,達到了復國報仇的目的,這里邊有西施的很大功勞。

(二)落雁

“落雁”,是昭君出塞的那段故事。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扯匈奴,選昭君與單干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里,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的代稱。

(三)閉月

“閉月”,是貂嬋的代稱。她是三國時漢獻帝的大臣司徒王允的歌妓,能歌善舞,很受王允的寵愛。當時,董卓專權,挾天子以令諸侯,大臣們敢怒而敢言。王允每天悶悶不樂,茶不飲,飯不進。貂嬋很為主人優愁。在一個月明星稀的夜晚,他在后花園燒香跪地,為主人祈禱,“月亮啊月亮,你雖清白如洗,可哪知我們老爺心中的煩惱!蒼天啊蒼天,你雖那樣深邃,卻難容我們老爺如火如焚的心情。我是老爺的婢女,愿為國為民,萬死不辭。”趕巧,王允也來花園散心。頓時,他感情激動,趕忙走上前去將貂嬋扶起。王允說:“你能為我分憂,我憂在何處,你知道嗎?”“知道,大人。”“那你時哲我討國賊,殺董卓嗎?”“只要大人信得過奴婢,奴婢拐肝腦涂地。”王允聽罷,兩手一合,當即給貂婢一拜。從此、便和貂嬋以父女相稱。一年多以后,王允先將其女許給董卓,后又許給呂布。董、呂二人爭風吃醋,發生火并,董卓被殺。這就是王允巧使連環計,一女二聘殺國賊。那么貂嬋怎么叫“閉月”呢?貂嬋在后花園拜月時,忽然輕風吹來,一塊浮云將那皎潔的明月遮住。這時正好王允瞧見。王允為宣揚他的女兒長得如何漂亮,逢人就說,我的女兒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過,趕緊躲在云彩后面,因此,貂嬋也就被人們稱為“閉月”了。

篇6

問“西施、孟姜女姓什么”,恐怕很多人會不假思索地回答:“西施姓西,孟姜女姓孟。”

其實,西施并不姓“西”。孟姜女也不姓孟,而是姓姜。

那么為什么會產生這種誤解呢?這和戰國以前中國人姓氏的習慣有關。如果缺乏“姓氏學”的知識,而用習以為常的社會習慣去判斷兩千多年前的周秦歷史情況,就會產生這種錯誤。

原來戰國以前,中國人除了名字之外,還有姓和氏。一個家族的男性用氏。女性用姓。氏冠在名字之前,而姓置于名字之后――猶如現代歐美人的習慣。秦始皇的氏為“趙”,姓為“贏”,由于始皇是男性,所以就叫“趙政”,如果是女性,就叫“政贏”了,后世呼他為“贏政”,是不符合當時的習慣的。又如舜的家族姓媯,其后人封于陳國,因此以陳為氏,陳氏的一支又到了齊國,把陳寫作“田”(陳、田在古代同音),又為田氏。齊國君主原是姓姜(姜太公之后)。田氏篡奪了,從此齊國又被稱為“田齊”,田齊君主后來稱王,其子孫又以“王”或“王孫”為氏。由此可見,姓是固定不變的,而氏可以因時、因地、因官爵而改變。孟姜,按先秦的女子稱呼,其名在前,即“孟”,其姓在后,即“姜”。“孟”這個名字是排行的稱謂,老大稱“孟”或“伯”,老二稱“仲”,老三稱“叔”,老小稱“季”。孟姜就是“大姜”。按現代的習慣稱呼就是“姜大姑娘”。西施也不姓西,而姓施。有一個成語叫“東施效顰”,說的是苧蘿村的東半村和西半村各有一個姑娘。東半村的叫“東施”,西半村的叫“西施”。西施稱號就是這么來的。

西施是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現在人們只能從畫像來想象這位春秋時代美女的長相。但是西施同宗的55世后裔,卻已經在臺灣落地生根。這位“小西施”叫施佩君,和她2400年前的姑婆祖西施一樣,都是美女。只不過西施會捧心,這位“小西施”則是健康的職場女強人。

據臺灣媒體報道,笑容甜美,態度彬彬有禮,在職場上,施佩君是年薪3百萬新臺幣的女強人,不過她有位祖先很有名,就是沉魚落雁的春秋美女西施。

施佩君說:“從小的時候,我就有聽爺爺講過,但可能沒有看到真正的族譜,后來他(爺爺)真的有,有讓我看到原來我們跟西施有點淵源,不希望自己會是東施的后代吧!”

在知道自己有這么一位有名的美女祖先后,施佩君既驕傲又好奇。她說:“曾經在網絡上想要搜尋她的照片,(有搜尋到照片?)網絡上的畫像啦!,我的意思是說,可能就是眼睛細細的,瘦瘦白白的畫像里面看出來。”

西施驚人的美貌,傳聞連捧心都讓人猶憐,“小西施”要不要學自己的姑婆祖?施佩君回答:“我想應該不用吧!”

西施的身子孱弱,不過施佩君可是一位現代的健康美女,唯一令她遺憾的是,姑婆祖西施游走吳越,最后還是覓得良人范蠡,而她(指施佩君)至今仍然獨處,等著緣分降臨。

篇7

大家聽說過“多多益善”這個故事的典故嗎?它講述的是韓信輔助劉邦攻打項羽前向劉邦點兵的故事。韓信,他是一位古代的軍事家、謀略家。今天我來點評一下這位歷史風云人物吧!

韓信是漢朝的一位開國功臣,他幫助劉邦消滅了當時西楚霸王項羽。他也是很有意思的人物。他雖說沒有項羽的勇猛無畏,但有大丈夫所不能忍的能耐。在他還沒發跡時,淮陰縣城的市井無賴,流氓當眾羞辱他,讓他從他們的褲襠中鉆過去,但韓信還是忍住了,因為那時他是弱勢,不能因發生沖突而破壞了自己的前途,甘愿忍受別人的胯下之辱,換來了以后人生的輝煌。這點不像《水滸傳》里的很多魯莽英雄,比如“青面獸”楊志因不能忍,一刀殺了無賴牛二,給自己帶來了極大的麻煩,最后從一名軍隊統領只能落草投奔到梁山。

韓信在指揮作戰方面足智多謀,贏的了一場場的勝戰,可惜太有婦人之仁,而且麻痹大意,在為劉邦奠定了勝利基礎以后,面對劉邦的私心,后者欲鏟除一切功臣勁敵。另一方面雖然他戰功赫赫,名氣很大,但人緣很差,除了宰相蕭何和他有點來往之外,宮中大臣對他非常冷淡,都暗地想方設法把他踢出朝廷之外。那時劉邦重用他讓他統領三軍,也就是擁有很大的軍事權利,可以抵抗劉邦的迫害,起來造反啊,把被動轉變成主動,從而保全他自己,可他沒有這樣做,一心想著對方以前對他的重用和提拔,最后被劉邦輕易除去了后患。這方面我很欣賞戰國時期越國的范蠡,他輔助越王勾踐打敗了吳國夫差,為了防止勾踐對他的敵意,而是選擇了大隱與市,間接的阻止了越王對他的迫害,從而保全了自己,為后世留下了一代良臣典范。

韓信是個有爭議的歷史人物。他有他的長處和致命弱點,我佩服他的大丈夫能屈能伸的忍耐力,以及他的足智多謀但不喜歡他身上過余的婦人之仁,特別是面對自己的不利局面沒有保持清醒的頭腦,所以他雖然是軍事家,但決不是政治家。

篇8

第一首一字詩《西施吟》:一笑一顰一捧心,一國傾廢一霎間。一船一槳一生伴,一日歸來一湖煙。

詩中的“一笑一顰一捧心”寫出了西施的迷人之美。傳說西施有心痛的毛病。犯病時手扶住胸口(即“一捧心”),皺著眉頭(即“一顰”),比平時更美麗。后有“東施效顰”的諷刺性成語,即源于此。“一國傾廢”是寫西施為幫助自己的君王越王勾踐復國,而在國難當頭之際,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被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西施終于用“美人計”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致使吳國滅亡,彰顯了一個小女子的愛國情操。最后兩句則是寫西施在完成復國使命后,與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終。四句詩,恰當巧用十個“一“字,概述了西施傳奇壯美的一生,妙!

第二首一字詩《昭君吟》:一車一馬一路塵,一鳴秋鴻一縷魂。一曲一唱一聲怨,一月空照一丘墳。

這首詩寫的是西漢美女王昭君主動出塞,嫁于匈奴單于的故事。王昭君勸丈夫呼韓邪單于不要去發動戰爭,還把中原的文化傳給匈奴。打這以后,匈奴和漢朝和睦相處,有六十多年沒有發生戰爭。前兩句寫的是昭君出塞,路途漫漫,獨嘗思鄉之苦的悲壯之氣;后兩句則用凄清的詩句贊美了王昭君為國而忍辱負重,身喪他鄉的巾幗情懷。正如杜甫《詠懷古跡》云:“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昭君吟》四句詩,巧用十個“一”字,描述了王昭君的孤苦命運與愛國精神,奇!

第三首一字詩《貂蟬吟》:一計一獻一連環,一朝興亡一欷款。一筆一紙一方硯,一段風流一段書。

這首詩寫的是東漢末年有著傾國傾城之貌的歌女貂蟬,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于月下焚香禱告上天,愿為憂國憂民、欷欺不止的主人王允分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便設下連環計。貂蟬依計步步誘使呂布最終鏟除了董卓。四句詩,巧用十個“一”字,描述了一個絕色女子知恩圖報的情義與不輸男子的膽量智慧,好!

篇9

范蠡曾告誡主子,擅動兵器,必遭天譴。這話得到了印證,先是老吳王闔閭動兵遭越軍射殺,后是越王勾踐欲先發制人反被闔閭的接班人夫差困于會稽。面對敗局,曾經呼風喚雨的勾踐,像具備超凡適應能力的變色龍,不為玉碎,寧為瓦全。他哭著鼻子求吳王夫差,您就答應收我做奴仆吧,還有我的妻子,那么美艷,您要不嫌棄就讓她做您的侍妾吧。昔日不可一世的對手,成了卑躬屈膝的喪家犬,夫差心一軟,沒聽伍子胥諫言,放了勾踐一條活路。

國仇家恨對任何有血性的男人來說,那叫一個切膚之痛,帝王怎不耿耿于懷?為雪奇恥,勾踐嘗糞問疾、臥薪嘗膽,如此熬過二十年,終于創造了“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偉跡,一舉成為忍辱負重、發奮圖強的精神典范。只是吳王夫差冤大了,人家犯在他手里,他饒了人家性命,而他犯在人家手里,想得到同等待遇,門都沒有。一個意志被磨煉得比冷鐵還堅硬的人,往往有人所不能之力,人所難為之舉,乃至人所共恥之忤。也許范蠡是這方面的學問家,幫勾踐完成霸業后,逃得比兔子還快。他的戰友大夫種,下場則是以生命作代價,為“兔死狗烹”再添個案。然而,那些鑲嵌于勾踐體膚上的暗斑,在臥薪嘗膽的光環下,一一喪失了話語權。

成則英雄,敗則狗熊,若對號入座,勾踐當仁不讓占著前排,劉禪就只能掩面往后面鉆了。在歷史的股掌之間,蜀漢后主劉禪是個不折不扣的窩囊廢。樂不思蜀,這辛酸復無奈的四個字,像一錠松煙墨,縱借天河之水,都洗不干凈。

翻開《漢晉春秋》,曹魏的鐵蹄急如驟雨,劉禪的帝王夢也壽終正寢。雖被賜封為安樂公,但已淪為人臣,賜封無非一記扇了不許喊的耳光。家國不存,威儀掃地,茍安敵手,只能在夢里神游故國,只能在夢里寵幸宮妃,也只能在夢里發號施令,這豈是做了四十一年皇帝的劉禪能接受的?我相信,彼時的劉禪應該動過殉國的閃念,但為了蜀漢臣民的安危,他必須咬緊牙關,韜光養晦,屈辱偷生,幻想能重整旗鼓,伺機讓東山再起成為現實,像勾踐一樣痛雪前恥。所以,當司馬昭借宮中舞宴測試劉禪有無野心時,他說:“此間樂,不思蜀。”沒料想,一語既出,“雷倒”世人。其實,與勾踐投降時的媚態比,劉禪更值得尊重,如果老天爺也眷顧他一次,誰說那不是特殊情勢下的過人智慧?不信,看看南唐后主李煜,僅憑一句“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腦袋就搬了家。我想,歷史之所以把劉禪刻畫成“扶不起的阿斗”,除了他沒有勾踐的幸運,如此蓋棺定論還可以收到反襯的藝術效果,以利凸顯諸葛亮的威名。

千百年來,諸葛亮的化身大抵是忠義神,是工作狂,是大智囊。當年,蜀漢先主劉備托孤于他,進一步鞏固了其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牌坊。如履薄冰的他,也許是謹慎有余,即使劉禪能當家作主了,仍把持朝政、事必躬親。諸葛亮如此盡忠,雄心勃勃的劉禪就為難了,雖有國君之名,卻無帝王之實,為避免內廷起火,禍及黎民,他只能顧全大局,一次次松開緊攥的拳頭,維系君臣手足之誼,并慢慢養成謙恭、忍讓、理智的個性。無奈當時實力本就最弱的蜀漢,最終沒有實現以弱勝強的大逆轉,這個責任總得理論一下吧,而且總不能說是諸葛亮輔佐不力吧,找誰背黑鍋呢?最合適的人選非劉禪莫屬了――誰讓他留下樂不思蜀的口實!

篇10

但是心路又確實離不開謀和計。謀和計的漢字本意,是分開的,而且是男謀女計。

女人大多數攻于計,愛計,仇計,妒計,恨計,心計,手計,算計,盤計,包括搏回頭率,獲金銀獎,靈,秀,讓誰喜歡讓誰高興,都在計。女人心思就是計,拋開時尚流行的商業語,“為悅己者容”就是計。晨起匆匆上崗前,在不同場合,車上,路上,電梯里,利用短短瞬間,掏出自備小鏡,迅速整容的,滿城盡是。用哭笑媚人,以掉手帕為計的,或者裸肩背、露腿腹為美尚的,古今皆有。潘金蓮勾搭西門慶用掉下的垂簾桿,楊貴妃讓唐玄宗掉魂用湯浴,漢高祖皇后殺韓信,用的是讓其誤闖未央宮。

我見過用頭發鬧事的,在美容店,長頭發她說你剪短了,出價不菲,要賠三萬元。

女人用計天賜與,顏色為成本。盡人皆知的中國四大美人,無一不施計。西施原本是范蠡的情人,為了幫助越王勾踐打敗吳國,滾到吳王夫差的床上長達十年,直到越王打敗吳國,才又重回到范蠡的懷里。其他三美,漢宮妃王昭君,為胡漢和親出嫁匈奴,歌舞伎貂蟬,為效王允離間董卓呂布,楊玉環以豐腴之身,顛倒了唐朝父子兩代皇帝,無不是因為國色天香,容貌傾城。

男人鈍,長于思,所以謀。謀事,謀業,謀路,謀上進,謀發展,也謀私謀名謀利。小到謀飯碗,大到謀天下,一生什么都要謀。咨事為謀,晉見為謀,詢為謀,察為謀,忍為謀,唱為謀,開會商議,學習討論更為謀。張良為漢謀的是秦,孔明為劉備謀的是魏吳,劉伯溫為朱元璋謀下大明江山,在做了太祖皇的朱元璋擺慶功宴,“狡兔死,走狗烹”,圖謀炸死所有開國群雄時,星夜獨走,就與臨終寫遺表,仍“臣奉先帝”的孔明不同,前謀之后有后謀,足智多謀。

魯迅筆下的阿Q,大喊過:哪個天殺的,謀了我的飯碗去!,老將們二月開會叫搞陰謀。拍案站起,痛說過:不是陰謀是陽謀。男人沒有沒謀的,只不過有人為家謀,有人為業謀,有人謀己,有人算他。

現代社會,開會是謀,請客是謀,誰坐哪里,誰上誰下,誰進誰出,或者何快何穩,何慢何急,何動何不動,都是謀。

謀為上事。謀在前,謀而后動,未動先謀,動了以后再謀不叫謀,是市場亂了以后再補貼。老話:成事在天,謀事在人,是說同等情況下,人要動腦子。

謀是籌,計是算,計字旁邊是漢數十,無算不計。謀字旁邊是某,指不定事,有商議在。男人們敢說謀,也敢叫謀,王士謀、宋思謀、張藝謀,女人稱秀猶可,卻沒有管自己叫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