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適邊塞詩范文
時間:2023-03-19 19:29: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高適邊塞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 高岑邊塞詩風格的共性特征
盛唐詩壇,名家輩出,流派眾多,風格異同,以高適、岑參為代表的邊塞詩派是當時盛極一時的杰出詩歌流派。
1.1 都以盛唐時期的強烈愛國主義和奮發向上的時代精神為反映內容
藝術是社會生活的反映,詩歌是時代的一面鏡子。唐朝是中國社會的頂峰,盛唐詩歌達到繁榮的高峰,這是自然的事。在短短的五十余年的盛唐時期,涌現出了十幾位大詩人,他們以各不相同的風格,推動了詩歌創作的。正如李白所說:“群才屬休明,乘運共躍鱗。文質相炳煥,眾星羅秋旻”。(《古風》其一)這一代詩人懷著宏偉的理想與抱負,以蓬勃熱烈的感情,激昂慷慨的聲音去表現盛唐時代種種激動人心的生活和斗爭。
高岑二人之詩正是以盛唐人的眼光,帶著盛唐詩歌的偉大氣魄,去觀察和反映邊塞的生活和斗爭,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時代的激動人心的變化,洋溢著愛國主義豪情和積極樂觀的精神。
如高適著名的《燕歌行》中寫道:“漢家煙塵在東北,漢將辭家破殘賊。男兒本自重橫行,天子非常賜顏色”,表達了戌邊將士們的愛國激情,為了保國守邊,“殺氣三時作陣云,寒聲一夜傳刁斗。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英勇殺敵,血戰沙場,確實動人心魄!這種愛國豪情和英雄氣概在高岑的邊塞詩中更是隨處可見。
又如,“火山突兀赤亭口,火山五月火云厚。火云滿山凝未開,飛鳥千里不敢來。(《火山云歌送別》)”。這些詩里有驚異、有贊美,但毫無畏懼和怯懦,處處表現了將士征服自然、藐視艱苦、勇往直前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
1.2 二者藝術上都以七古見長,具有意境壯闊、風格豪健的特征
高適邊塞詩大約二十幾首,絕大部分是古詩,尤以七言歌行為佳。而岑參邊塞詩也以七古見長,筆者認為詩體上這一特點與詩歌所表達的思想內容有關,這是七古這種詩體,詩句的容量大,句數沒有死規定,更便于抒寫愛國豪情和英雄氣概,也更容易創造出豪健的詩風和壯闊的意境。嚴羽說:“高岑之詩悲壯,讀之使人感慨”。(《滄浪詩話-詩評》)胡應麟說:“高岑悲壯為宗”(《詩藪》)這一評價是中肯的。盡管高岑二人藝術個性有所不同,但他們的邊塞詩都具有壯闊的意境和豪健的風格與昂揚的時代精神相一致的!
如前所述:高適的《燕歌行》完全突破了邊塞詩過去著重描寫征夫思婦的傳統,拓展了邊塞詩的表現領域。《燕歌行》不局限與某個特定場景的描摹和某種特殊情緒的抒寫,而是以戰場和戰斗為中心,作縱的方向看,它按時間順序描寫了漢家將士辭家、赴邊、輾轉苦戰和戰斗失敗的全過程。從橫的方向看,它涉及了天子與軍隊、統帥與戰士、敵方與我方、征人與思婦諸種聯系。縱橫交錯,組合成了一幅幅色彩鮮明而又有內在統一性的畫面:京城里天子的殷殷慰勉,征程上隊列的意氣高昂:沙場上戰士在殊死搏斗,軍營中將帥卻恣樂;敵方軍隊“憑陵”侵襲勢如風雨,我方將士“力盡關山陷入重圍;征人遠戌難歸而‘空回首’,思婦久佇無望而‘欲斷腸’”—— 這些畫面完美融合,編織成一副當時邊塞生活的廣闊而真實的畫卷。創造出蒼涼悲壯的藝術境界,展示出豪邁的氣勢。
岑參邊塞詩如《走馬川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輪臺歌》等,無論是邊塞自然景物的描繪,還是戰斗場面的敘寫,或是將士樂觀豪邁情懷的抒發,都悲壯而有力創造出雄渾壯闊的藝術境界,讀起來令人感動!
高岑邊塞詩之所以能夠形成壯闊豪邁的意境,表現出了強烈愛國情懷和樂觀精神,是與作者的經歷分不開的。高適于天寶八年舉有道科中第,曾任封丘縣小官,因不堪其職不久而辭職。天寶十二年,入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為掌書記。二年后返朝任左拾遺、監察御史。安史之亂爆發,又佐哥舒翰守潼關。任淮南節度使、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等職,官至,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多次隨戰邊關,戎馬生涯多年,直接感悟到邊塞將士壯闊的胸懷,親眼目睹邊塞生活風貌,因而能寫出充滿豪情壯志的邊塞詩。而岑參一生三次出塞,當時最重要的東北西部和北部邊陲他都去過,而且在安西、北庭、關西節度使幕中都曾任過職,鞍馬風塵十余載,對邊塞生活十分熟悉,他是以守邊將士的身份來寫邊塞詩的,因而豪情壯志,真情實感,蒼勁悲壯的藝術風格,感人至深!
2 高岑邊塞詩風格的差異
藝術個性是藝術的生命,高岑邊塞詩都以“悲壯為宗”,形成盛唐時期蒼勁悲壯的邊塞詩派,正是這一風格特征,使高岑邊塞詩在盛唐詩壇上獨樹一幟,顯示出長久的藝術生命力,但我們必須看到高岑邊塞詩風格上的差異,才能更好地學習和鑒賞他們的邊塞詩。
2.1 “高詩尚質主理,岑詩尚巧主景”
篇2
【關鍵詞】邊塞詩; 鑒賞; 方法
在唐朝,尤其是盛唐時代,由于國勢強盛,疆域廣闊,交通便利,國內外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往增多;守邊和擴邊的戰爭也較頻繁,不少邊帥能文能武并且喜歡延攬文士;知識分子視野開闊,精神振奮,不少人帶著建功立業的愿望,投筆從戎,赴邊求功。正如楊炯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王維詩句“忘身辭鳳闕,報國取龍城。豈學書生輩,窗間老一經。”;岑參詩句“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這些因素,促成了唐代邊塞詩的繁榮,形成一個邊塞詩派。
邊塞詩指的是那些以邊塞風光、軍旅生活為表現對象的詩,是唐代詩歌的主要題材,是唐詩當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豐富,藝術性最強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邊塞生活經歷和軍旅生活體驗的作家,以親歷的見聞來寫作;其創作貫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階段。其中,初、盛唐邊塞詩多昂揚奮發的格調,藝術性最強。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就是初唐寫作邊塞詩較多的作家,此后其他著名詩人如楊炯、陳子昂、杜審言等人也創作邊塞詩。邊塞詩創作一時蔚為風氣。
盛唐是邊塞詩創作的鼎盛時期,涌現了著名的邊塞詩派,代表詩人有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王維。除此之外,盛唐大詩人李白、杜甫都寫過邊塞詩,這些邊塞詩成為他們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關山月》、《塞下曲》六首、《戰城南》、《北風行》,杜甫的《兵車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詩人也有邊塞詩的名篇傳世,如王昌齡有《出塞》、《從軍行》,王之渙有《出塞》,王翰有《涼州詞》。盛唐成為邊塞詩創作的頂點,此后中晚唐并沒有出現邊塞詩的大家,但題材有所擴展。宋朝的范仲淹、賀鑄、陸游、辛棄疾等也有邊塞詩傳世,但影響遠不如盛唐時期。
邊塞詩作為詩歌大家族中的一員,除了具有一般詩歌的特點,還有它的獨特之處,我們掌握了邊塞詩的這些特點之后,鑒賞起邊塞詩來就會變得更加得心應手一些,邊塞詩主要是結合雄偉、壯闊的邊塞景色的描寫,表現邊塞將士馳騁沙場、抗敵御侮的愛國思想和豪情壯志,風格奔放雄偉,豪邁悲壯。詩歌內容主要有:
1、以詩歌來反映邊塞的山川景物和風土人情
2、表現從軍邊塞、殺敵報國的意志
3、謳歌邊塞將士不畏辛勞、保衛邊陲的戰斗精神
4、抒發御敵建功的愿望和安邊定遠的思想
5、描寫將士和親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6、諷刺并勸諫拓土開邊、窮兵黷武的統治者
7、表現將士和人民厭戰怨征的情感
列出了邊塞詩的內容之后,我們再把邊塞詩中經常出現的意象及鑒賞邊塞詩時常用的術語作一個歸納:
從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書、戈、矛、劍、戟、斧、鉞、刀、鎩;
從地名和民族名看:磧、西、輪臺、龜茲、安西、樓蘭、夜郎;胡、羌、羯、夷、單于;
從景物看:大漠、烽煙、長城、黃沙、長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飛、鷹揚、箭飛、馬走;
景物的特點:雄奇、奇麗、奇寒、遼闊、壯闊、廣闊;
感情特點:豪邁、豪氣、豪情、報國之志、殺敵豪情、昂揚精神;
美學風格: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奔騰、峻偉;
常用手法:比喻、夸張、用典、烘托。
了解了邊塞詩的這些知識之后,如何更好的理解、鑒賞這類詩歌呢?我們認為,應該注意從以下幾個角度去掌握。
①了解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即把握時代特征。 邊塞詩是時代的產物,是最能體現國運興衰的作品,所以,如果能對作者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對體會作品的內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幫助的。詩評家常稱賞“盛唐之音”,邊塞詩正是構成“盛唐之音”內容的一個基本方面。“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誓不還”(王昌齡),豪邁,勇敢,一往無前,即使是艱苦戰爭,也壯麗無比;即使是出征遠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壯烈犧牲,也死而無悔。到了中晚唐,國勢開始衰微,雖然詩人們仍保持著昂揚向上的基調,但不免夾雜著多少悲壯,多少婉傷:“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陳陶)。
到了宋代,國家在民族斗爭中一直處于劣勢,外侮不斷,國難當頭,在邊塞詩中流露出來的感情,就更多地體現在報國無門的憤懣(陸游“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更多地體現為歸家無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盡管仍洋溢著一股愛國熱情,但和盛唐時代的邊塞詩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涼,更多一些惆悵。時代不同,邊塞詩的題材、主題基本類似,風格也差別不大,卻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時代特征。
②推敲作品中蘊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邊塞詩題材的興起,是與詩人們的生活范圍有所擴展緊密關聯的。從邊塞詩中,我們看到詩人的眼界開闊了,詩歌的境界拓展了,詩歌的內容更顯得異彩紛呈。有對建功立業的渴望:“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楊炯);有報效國家的激情:“誓欲成名報國,羞將開口論勛”(張說)。
不少詩人在塞外軍營生活多年,如高適、岑參、李益等,他們的邊塞詩中的內容幾乎涉及到了邊塞生活的各個方面:有的寫出征士兵的鄉愁和家中妻子的離恨(李益“磧里征人三十萬,一時回首月中看” );有的表現塞外生活的艱辛和連年征戰的殘酷(岑參“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有的反映對帝王黷武開邊的不滿和對將軍貪功啟釁的怨恨(高適“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 ); 有的表現報國無門的憤懣和歸家無望的哀痛(陸游“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有的驚異于塞外絕域那種迥異于中原的風光(李益“回樂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我們在閱讀這些詩歌時,要能夠區別每首詩作思想內容上的細微差別。比如岑參的邊塞詩,以慷慨報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苦的樂觀精神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寫邊塞生活的豐富多彩。他也寫過一些在邊塞懷土思親的詩歌,如為后人傳誦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事情雖小,情意深厚。同時,我們還要體會到,躍動于邊塞詩中的種種矛盾:慷慨從戎和久戍思鄉的矛盾;衛國激情和艱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將和獻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③體會不同的藝術風格。 邊塞詩的藝術風格也是異彩紛呈。有的豪放曠達,如王翰的“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有的雄奇壯美,如王維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有的豪壯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有的委婉清麗,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只有通過對詩歌字句的細細體會,才能準確地領會到由于不同時代、不同內容、不同詩人的不同藝術素養、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邊塞征戰詩這個大主題下異彩紛呈的藝術風格。
以陳陶《隴西行》為例:”誓掃匈奴不顧身,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這首詩思想內容有顯著特征:既以昂揚的愛國熱忱,歌頌了戍邊將士保家衛國,奮勇殺敵,不怕犧牲的精神,又毫不諱言戰爭的另一面,以沉痛的心情表現了戰爭所造成的家破人亡的慘痛悲劇。詩的前兩句寫戰事的慘烈,將士的奮勇。”誓掃“句從士氣以見戰爭的性質,”五千“句從犧牲之大來表現戰爭的壯烈和將士義無反顧的奮斗精神。后兩句宕開一筆:遠方戍人已成為無定河邊的尸骨,家鄉的妻子卻不知,夢見的仍然是音容栩栩的良人,仍然朝思暮想,守著、盼著他回來團聚的這一天,而他卻永遠也不能重回她的身邊。這兩句通過現實與夢境的對比,將悲劇意味表現得濃烈深長。
詩歌鑒賞是語文教學中的難點,而邊塞詩,由于學生接觸較少,鑒賞起來更是有一定的難度,希望這篇文章能對我們鑒賞邊塞詩有一定的幫助。
參考文獻
[1] 《唐代邊塞詩研究論文選粹》,甘肅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 《盛唐邊塞詩評》,漆緒邦,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篇3
一、塞下秋來風景異――辨析意象識詩意
邊塞詩大多有比較明顯的“邊塞味”。首先其標題往往有“行”、“軍”“征人”“塞”“戍”等與軍旅有關的字眼。其次,邊塞詩中的意象多反映邊地風貌與軍旅生活。自然景觀諸如黃沙、白云、冰川、秋月、雪山、大漠、孤城、邊關等,地理名諸如塞外、雁門、漠北、玉門關、黃河、陰山、樓蘭、西山等,戰事器具諸如金鼓、旌旗、烽火、刁斗、羌笛、胡笳、琵琶等,人物諸如戍卒、將帥、胡人、單于,樂曲諸如表離情別愁的《梅花落》《折楊柳》《關山月》《行路難》《陽關三疊》等。所謂雄劍羽書戰事緊,號角寶刀殺敵切。旌旗響箭戰場烈,琵琶美酒勝利還。萬里平沙征戰苦,朔風蓬蒿白骨亂。關山隴月人不歸,鴻雁秋風肝腸斷。詩人要么直接描寫,直言邊塞風光的奇異或征戰環境之惡劣;要么借景抒情,用壯闊蒼涼、雄渾高昂的邊塞之景抒發保家衛國的壯志豪情;要么借“邊月朔風、羌笛蘆管”,極言邊疆將士的思家之苦等等,鑒賞時須注意景與情的聯系。
二、邊塞詩魂永不散――主旨集中探詩情
邊塞詩常或多或少都染上詩人的個人色彩和打上時代的烙印,因此詩人的生活遭遇或時代背景等常常是解讀詩情的突破口。詩人的個人遭遇常常在所給詩歌的“【注釋】”中會有所暗示,或年少從軍,或欲求功隨軍,或遭貶隨軍,或戍邊日久等。至于邊塞詩的時代特點,又與國運相關:初唐邊塞流露的多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從軍熱情,盛唐邊塞詩充溢的多是“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進取精神,中唐邊塞透露的多是“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的厭戰情緒,晚唐邊塞詩充滿的多是“憑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的反戰呼聲,宋朝邊塞詩詞雖也有豪壯悲憤之情,但更多的是“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惆悵與遺憾,或是因為戰敗太多,或是因為邊塞苦寒,所以其邊塞詩詞的意象、色彩、所聞、所見、所感,無不給人一種凄涼、衰颯的清冷之感。但無論什么樣的生活遭遇,在任何時代,邊塞詩所抒發的情感總體上表現為如下:
(一)保家衛國、建立功名的壯志豪情
或表現“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從軍熱情;或抒寫馳騁疆場的豐功偉績;或謳歌不惜為國捐軀的英雄氣概。
(二)奮勇殺敵、英勇無畏的英雄氣概
或描寫戰爭的激烈,表現將士勇敢頑強的英雄氣魄;或描寫投劍從征,表現將士視死如歸的勇氣與大無畏的精神;或描邊塞環境的惡劣,表現將士不畏艱險的犧牲精神。
(三)雄奇瑰麗、奇異蒼涼的邊塞風光
如大漠戈壁、邊塞蕭關、冰川雪峰等,這些邊塞風景,常常充滿一種蒼涼雄壯的基調。如高適的《金城北樓》“北樓西望滿晴空,積水連山勝畫中。湍上急流聲若箭,城頭殘月勢如弓。”作者入夜登樓遠眺,城頭殘月如弓,黃河水聲若急箭,讓人依稀感受到邊塞風光的蒼涼雄壯。
(四)征人思鄉、閨婦盼歸的兩地情愁
或表現邊塞將士久戍思鄉的精神痛苦,揭示愛國與思鄉的矛盾;或極寫邊地環境的惡劣與從軍生活的艱苦,透出無法排遣的鄉愁;或寫戍邊生活的單調無聊,表達歸家的期望等。如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寒冷的邊關,月色如霜,寒沙似雪。在這萬籟俱寂的靜夜里,夜風送來了凄涼幽怨的蘆笛聲,喚起了征人思鄉之情。
(五)凄苦哀怨的怨戰情緒與反戰思考
或表現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痛苦與災難,反對窮兵黷武的政策;或極寫戰事之慘烈,控訴邊將的無能,朝廷的用人不當;或諷刺帝王的好大喜功,引發對戰爭的思考。(《古從軍行》李頎 )
三、撥開浮云終見日――品析內容辨手法
詩作的內容與主旨決定所用的手法。所以,對邊塞詩藝術手法的分析,首先要充分讀懂詩意;其次,針對邊塞詩的特點,也得掌握一些常用的手法。
(一)要掌握一些基本手法,如夸張、對比、用典等
如李益《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還,定遠何須生入關。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定天山。”第一句用馬援屢立戰功,被封為伏波將軍的故事。第二句用班超投筆從戎,封定遠侯的故事。第三句用古代晉人與姜戎敗秦的故事。第四句用唐初薛仁貴西征突厥的故事。全詩用典,謳歌了將士們激昂慷慨、視死如歸、堅決消滅來犯之敵的英雄氣概和勇于犧牲的精神。
(二)要有側重地分析其技法。邊塞詩有的側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的著力于意境的營造與情感的抒發
1.側重于表現人物形象的,常用側面烘托、動作肖像描寫,細節描寫等手法。例如王維的《觀獵》“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首句用風呼,弦鳴,側面烘托將軍的臂力強、箭法高。尾句“千里暮云平”寫景作結,借自然環境的變化,烘托將軍狩獵的氣勢與驍勇英姿。
篇4
關鍵詞:《二十四詩品》;雄渾;空間;力度;情感;邊塞詩
一、《二十四品》之“雄渾”解讀
雄渾
大用外腓,真體內充。反虛入渾,積健為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長風。超以象外,得其環中。持之匪強,來之無窮。
詩評本身即是一首意蘊豐富的四言詩,《二十四詩品》之所以難解,和其本身就為詩體,具有詩的多義性有很大關系,當然,這也是其具有恒久魅力的原因之一。因此,若想明晰“雄渾”真義,必須要按照讀詩的方法去解讀。詩語具有很大的跳躍性,解詩也不必逐字逐句去翻譯,把握其精髓即可。筆者認為,此十二句中“大用外腓,真體內充”和“反虛入渾,積健為雄”至為關鍵,也最難理解,只要清楚這四句的含義,便不難把握“雄渾”這種風格了。
(一)大用外腓,真體內充
“大用外腓,真體內充”中兩個關鍵的術語“用”和“體”,是中國古代哲學里的概念,分別指作用和本體。“體”是最根本、內在的東西,“用”是“體”的外在表現。借“體”“用”關系說明雄渾風格的藝術內蘊與其藝術外現的關系。“腓”的解釋有多種,學術界比較認可的是按“脛肉”解,意即小腿肚子,用外在的肌肉不論如何健美,必須附著在骨骼上的譬喻來說明體和用的關系。因此,第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作品強大的藝術公用,是由于它充滿著真實豐厚的內涵意蘊。
(二)反虛入渾,積健為雄
“雄”“渾”二字皆在其中,這是把握“雄渾”風貌的至為關鍵的兩句。“返虛入渾”似乎并不好理解,我們不妨先放下,從簡單的“積健為雄”討論起。健,即剛健,內蓄遒勁的力量。“積健”與“為雄”存在很明顯的因果關系,遒勁之力不斷積累,最終就可以達到“雄”的境地。顯然,“雄”是非常巨大,乃至大到無限的力量。楊延芝《詩品淺解》有“大力無敵謂之雄”。郭紹虞《詩品集解》亦說:“雄,剛也,大也,至大至剛之謂。” 現在再看“返虛入渾”,應當注意的是,這句和“積健成雄”為對句,因此“反虛”的結果是“入渾”,若要理解“渾”的意思,必須要清楚“虛”的概念。
我國古代的“虛”有多重含義,其中有一類含義特別值得注意,即“虛”是一種遼遠空闊而含蘊無限的空虛。《莊子?天地》中說:“同乃虛,虛乃大。”意即同于太初便虛豁,虛豁便包容廣大。這種同于宇宙原始狀態的空虛,顯然是廣闊而包容無限的。之所以采用這種解釋,一則我們應該注意到,司空圖后期的思想體系中道家為主流,整個《二十四詩品》都受到老莊思想的極大影響,我們不能忽略關鍵詞和老莊哲學中相關術語的淵源關系。二則當把“虛”解釋為一種“遼遠空闊而含蘊無限的空虛”之含義時,它所蘊含的這種時間空間上的無限大正與下文的“具備萬物,橫絕太空”遙相呼應,由此可見,這種解釋是具有較高科學性和說服力的。
“返虛”方可“入渾”,我們還要注意這個“返”字。為何要“返虛”?是因此時我們尚處在“實”境中,凡實物,必有限,“虛”表面上是“無”,其實是最大的“有”,它遼遠空闊而又包容無限。因此,我們要從實境中“返虛”,惟其如此,才能達到“渾”的境界。“渾”作為“虛”的發展,自然要有不同于“虛”的地方。筆者認為,如果“虛”還具有“無”這一層面的含義的話,到了“渾”這里,“無”的含義徹底消失,“渾”是一種大有,一種無限的有,一種純粹的有。故有學者說“渾”有“渾厚”之義,大抵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我們不難看出,“雄渾”二字,既有一種力量上的無限大,又有一種空間上的遼闊和精神情感上的厚重。
通過以上討論,尤其是對“反虛入渾,積健為雄”兩句的討論,我們基本可了解“雄渾”的主要風格特征。大體說來,它在力量、空間和情感上都有一種“至大”的美感,在力度上表現為“剛”,在空間上表現為“闊”,在情感上表現為“厚”。這種“雄渾”的風格在唐代邊塞詩中得到了具體的展現。
二、唐邊塞詩的“雄渾”特征
邊塞詩雄壯有力,渾厚海涵,大氣磅礴,和《二十四詩品》中“雄渾”這一風格有著高度的契合。以下則根據上文中對“雄渾”討論得出的結果,分三方面闡釋盛唐邊塞詩展現出的“雄渾”風格。
(一)至剛的力量
邊塞生活艱苦卓絕,生存條件極度惡劣,加之戰事一旦爆發,沙場廝殺,金鼓齊鳴,干戈撞擊……都需要剛健有力的身軀,因此邊塞詩人崇尚贊美至剛的力量,他們筆下的詩歌,也充滿陽剛之氣:
“揚旗拂昆侖,伐鼓振蒲昌……馳大宛馬,系取樓蘭王!”(岑參《武威送劉單判官赴安西行營便呈高開府》)中的唐將士奮勇殺敵、所向披靡,其身上所顯示的力量銳不可擋、無往不勝,令人感受到一種剛毅之力在那里潛伏、蓄積。這樣的例子在盛唐邊塞詩中還有許多:
殺人遼水上,走馬漁陽歸……還家行且獵,弓矢速如飛。(崔顥《古游俠呈軍中諸將》)
長驅大浪破,急擊群山空。(高m《李云南征蠻詩》)
射殺山中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須兒!(王維《老將行》)
弓摧宜山虎,手接泰山猱。(李白《白馬篇》)
(二)遼闊的空間
蒼茫的大地、無垠的沙漠、遼闊的原野、荒瘠的群山、浩渺的太空……這都是邊塞特有的景色,它們在空間上都表現了同一個特征――大而遼闊,這樣的意象被詩人充分寫進詩中。如李白《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詩人攫取最能反映西北邊塞風光的巍峨的“天山”,蒼茫的“云海”,數萬里的“長風,”雄偉的“玉門關”組成一幅雄渾蒼茫的萬里邊塞圖。其形象的巨大,確有“橫絕太空”之勢,再如:
萬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風。(岑參《塞下曲》)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褐石遼西地,漁陽薊北天。關山唯一道,雨雪盡三邊。(高適《別馮判官》)
(三)渾厚的情感
在盛唐的社會氛圍下,人們昂揚奮進的精神達到極點,對國家的熱愛和邊塞特有的地域風情極易激起人們的獻身精神,詩人常以景抒懷,詩歌中飽含悲壯渾厚的情感。如高適的《古大梁行》:“暮天搖落傷懷抱,倚劍悲歌對秋草。”這聲悲嘆深沉強烈,情感渾厚,從中感受到詩人希冀建功立業的勃勃雄心、報效國家的熱忱愿望、對邊防戰士的同情關懷和對無能將帥的滿腔憤恨。再如:
相逢論意氣,慷慨謝深衷。(高m《李云南征蠻詩》)
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王昌齡《從軍行七首》)
常懷感激心,愿效縱橫摸。倚劍欲誰語?關河空郁纖里。(高適《塞上》)
三、結語
雄渾作為《二十四詩品》第一品,充分說明了作者對于“雄渾”這一風格的激賞,而它恰恰是最能代表盛唐氣象的邊塞詩的主要風格。我想這并非偶然,身處亂世的司空圖,也許無數次地幻想自己能夠像那些盛唐的將領一樣,于蒼茫的大漠里,于矯捷的馬蹄中揮毫灑墨,書寫自己壯烈的青春,可是風雨飄搖的國家容不下他的濟世大志,當滿腔熱血最終變成一潭死水,落寞的英雄只能于文字里尋找慰藉。將“雄渾”列為第一品,也許寄予了晚唐的司空圖對于大唐盛世的執著懷念。
參考文獻:
[1]司空圖.二十四詩品[M].羅仲鼎、蔡乃中注.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2]楊延芝.詩品淺解[M].濟南:齊魯書社,1980.
[3]郭紹虞.詩品集解[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4]盧育三.老子釋義[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
[5]蔣錫昌.莊子哲學[M].上海:上海書店,1992.
[6]張國慶.二十四詩品詩歌美學[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
[7]張少康.《二十四詩品》繹意(上)[J].江蘇大學學報,2002(4).
篇5
關鍵詞:意象 情感 情感形成原因 藝術手法
一.導入:
師:同學們,邊塞詩歌的創作源遠流長,作為古典詩歌的一種詩體類型,在中國詩歌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盛開在千年詩苑的一朵奇葩。今天,我們就以高適的《燕歌行》作為導引,從意象、情感、情感形成原因、藝術手法幾個角度來系統了解一下邊塞詩的有關知識。
二.明確邊塞詩中常見意象
師:下面請一位同學朗讀一下《燕歌行》,大家在聽的同時要注意在書上標出詩歌中與戰爭有關的景、物、人。(學生朗讀)
師:大家覺得這位同學讀得怎么樣?
生:讀得很熟練,不過“校尉”(xiào wèi)他讀成了jiào wèi。
師:聽得很仔細。大家還能舉出“校”讀“xiào”的例子嗎?
生(七嘴八舌):上校、少校、學校、校長……
師:同學們總結的很好。下面請同學們整理一下剛才的問題,等一下我們進行交流。(生思考整理)
師:哪位同學先來交流一下你找到的?
生:我找的是景,有瀚海、蕭條的山川、深秋大漠、邊塞衰草、孤城、落日。
師:找的很準確,哪位同學再來交流一下。
生:我找的是“物”,有煙塵、金、鼓、旌旆、羽書、鐵衣、刁斗、 白刃、沙場。
生:我不同意,“鐵衣”不應是物。
師:“鐵衣”是金屬鎧甲,為何不屬于物呢?
生:在這一句中“鐵衣”是主語,它應是“遠戍辛勤久”動作得發出者,如果指鎧甲,又怎么能戍邊呢?可見在這里用“鐵衣”代之將士們,只有他們才能長期鎮守邊關。
師:同學們同意這種觀點嗎?(生表示同意)那么詩歌中還有哪些地方運用了借代這種手法?
生:還有“煙塵”,用報警的煙火代指戰爭。
生:“玉”本指用玉制的筷子,這里的玉實際上是指思婦。就是說,用“玉”比喻思婦的眼淚, 又用眼淚代指思婦。
師:同學們分析很到位。可見了解常見修辭手法在詩歌中的運用,對我們準確把握詩歌的含義很有幫助。那么有哪些“人”呢?哪位來說一下?
生:我來說。有漢將、天子、校尉、單于、胡騎、戰士、美人、、征人。
師:除了在《燕歌行》中出現的這些景、物、人外,其他邊塞詩中還有哪些常見意象呢?(PPT出示李益《從軍北征》)
師:請同學齊讀詩歌,找出詩歌中提到的意象。
生:有天山、雪、風、橫笛、磧里、 征人、月。
師:哪位同學有補充?(師提示)既然有笛子,就一定要有……
生:音樂。還有《行路難》。
師:許多古代詩歌都是可以用來演唱的,“行路難”是古樂府歌名,許多詩人都曾以它為題寫過詩。
生: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
師:對詩歌記得很牢呀。大家還記得以此為題的詩歌多用來表達那些情感?
生(七嘴八舌):世路艱難,離別悲傷,不能建功立業……
師:不錯,征夫們長期在外戍邊,歸家無期,看不到希望,吹奏這首曲子真是再合適不過了。“幸甚至哉,歌以詠志”,不但高興了可以唱歌,憂傷時音樂也可以療傷。這就提示我們,讀邊塞詩也要注意通過其中的音樂描寫來體悟人物情感。
師:下面我們來小結一下邊塞詩中常見意象。(PPT出示意象,包括景、物、人以及常見地名)
三.體悟邊塞詩中復雜的情感
師:在《燕歌行》中,高適從朝廷寫到邊土,從士卒寫到將帥,從“孤城落日斗兵稀”寫到“死節從來豈顧勛”,整體風格雄渾豪壯,風骨凜然,被稱為邊塞詩的壓卷之作確實是實至名歸。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結合詩中的相關語句分析,這首詩歌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復雜情感。
生:我分析的是“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這兩句寫戰士在前線流血犧牲,將帥卻安居營帳,流連聲色。運用對比的手法,諷刺了將領們不愛護士兵,不關心戰事。
師:是不是所有的將領都不顧戰士死活,只顧自己享樂呢?
生(齊答):不是。
師:從詩歌哪句看出來?
生:“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這句寫道愛護士卒的飛將軍李廣,與那些驕橫的將軍形成鮮明的對比。
師:確實是這樣,李廣體恤下屬,使士卒“咸樂為之死”,是位名副其實的好將軍。在“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一句中作者對士兵是何種情感呢?
生:充滿同情,他們沒有一個李廣一樣的好上司。
師:這句雖無任何議論,但作者的情感和觀點卻表露無遺。作者的同情對象是不是僅限于士兵呢?
生:還有思婦。“玉應啼別離后”“城南欲斷腸”都是寫思婦思念征人,作者也很同情她們。
師:杜甫《兵車行》里說:“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這樣看來,只要有戰爭,不論男女,都不會有好日子過的。哪位同學再來交流?
生:“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衰草連天,孤城落日,士兵努力作戰,人數逐漸減少,但卻不能沖出包圍。用邊塞陰慘的景色,烘托出戰事的慘烈,戰士們傷亡慘重。作者對戰士們充滿了同情。
師:對拼死作戰的英雄們只有同情嗎?
生:還有贊美。雖然敵人兇猛,但戰士們英勇作戰到最后一刻。
師:詩歌中還有哪些地方是對戰士們的贊美?
生:“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士兵們與敵人短兵相接,視死如歸,難道是為了取得個人的功勛?贊美了將士們不顧私利,為國捐軀的豪邁之情。
師:“一將功成萬骨枯”,一些將領眼中只有官爵,而真正保家衛國的卻是最底層的士兵。其他同學還有補充嗎?
生:我覺得對戰士贊美,對思婦同情,對將領批判,都是因為有戰爭,作者對戰爭有一種深深的厭惡。
師:那么誰又是戰爭的發動者呢?
生(齊答):統治者。
師:有人說:“戰爭是統治者之間的游戲。”而老百姓永遠是這場游戲中的炮灰!
師:這樣看來《燕歌行》中的情感真是復雜,有對士兵的,對思婦的,對將領的,對統治者的,還有對戰爭本身的。不過這還不能涵蓋所有邊塞詩表達的情感。我們還學過王維的《使至塞上》,哪兩句非常有名呢?
生: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師:這兩句表達作者何種情感?
生:對邊塞雄奇景色的贊美。
師:很準確。楊炯《從軍行》中哪兩句可以直接抒發作者的情感呢?
生:“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作者想建功立業。
師:下面我們結合一首詩歌,看同學們是否真的理解了我們剛才討論的內容。請大家思考詩的后兩句表現了作者什么樣的情懷?(PPT出示嚴武的《軍城早秋》)
三.探討情感的形成原因
師:討論到這里,我們可以體會到邊塞詩人內心的矛盾:他既頌揚士兵浴血奮戰,又對戰士苦戰無限同情;既厭惡戰爭,又渴望在戰場上建功立業。為何會出現這種看似矛盾的情況呢?
生:我覺得和時代有關系。盛唐時期國力強盛,疆域擴大,軍事力量強盛,戰事頻繁,這樣在戰場上立功機會多,所以很有吸引力。但戰爭又很殘酷,所以才有種又愛又恨的感覺。
師:你的歷史知識不錯呀。
生:我們歷史正學與此有關的知識呢。
師:事物確實是普遍聯系的呀。哪位還有補充?
生:和作家的經歷有關系。很多詩人,如高適,也到過邊塞,對邊塞生活十分熟悉,所以對那里的生活才能做出相對客觀的描摹。
師:可見讀詩歌要聯系時代背景和作者的經歷。其實唐代的邊塞詩是風格不一的。請大家比較以下兩首詩歌,看它們的風格有何不同?(PPT出示盛唐王昌齡的《從軍行》和晚唐陳陶的《隴西行》)
生:第一首意境壯闊,給人以昂揚向上之感。第二首就有一種悲涼之感。
師:從哪里看出悲涼來的?
生:“五千貂錦喪胡塵”“可憐無定河邊骨”,這兩句寫戰士都戰死了,全軍覆沒。
師:為何會有此不同呢?
生:從安史之亂后,唐王朝開始衰落。到了晚唐更是國力衰微,頻吃敗仗,自然也就沒了自信滿滿的盛唐氣象。
師:邊塞詩不僅在中晚唐風格大變,到了宋代,又增添了新的內容。陸游《書憤》的頷聯抒發了作者何種情懷?(PPT出示陸游《書憤》)
生(齊答):報國無門的憂憤。
師:為何會有此之憤呢?
生:南宋半壁江山淪落,統治者不思收復山河,詩人熱愛祖國,所以才會有這種感情。
師:確實是這樣。詩人們雖洋溢著愛國熱情,但更多的是報國無門的憤懣,歸家無望的哀痛。就像辛棄疾感嘆:“把吳鉤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四.明確詩歌中多樣的藝術手法
師:文學作品中只有真摯的情感是遠遠不夠的,它還需要恰當的藝術手法來為其增姿添彩。請同學們找一找《燕歌行》中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
生:對比。
生:借景抒情。
生:用典。
生:對偶。
生:反問,借代。
師:邊塞詩歌或慷慨高歌,令人熱血沸騰;或低回淺唱,讓人愁腸寸斷。我們只有對詩歌的字句細細體會,才有可能準確領會到不同詩歌反映在邊塞詩這個大主題下異彩紛呈的藝術風格。
五.小結:
師:“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掛長城”,這是被稱為“七絕圣手”的王昌齡在《從軍行》中的句子。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幅畫面,深藍夜幕之下,一輪圓月高懸,不知何人正站在長城下抬頭仰望。可以是他,建功立業,深受皇恩的霍去病;可以是他,雖戎馬一生,但卻從未封侯的李廣;還可以是他們,思鄉不得歸的普通士兵……“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這輪明月亙古不變,光照古今。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它照耀邊塞的時間應該更長一些,因為邊塞更需要它來訴說這撩亂之愁。就讓我們齊讀王昌齡的這首《從軍行》來結束今天的課吧。(PPT出示盛唐王昌齡的《從軍行》)
篇6
關鍵詞:繁盛 尚武情懷 武以載道
唐代是中國古代詩歌的頂峰,而盛唐邊塞詩則是頂峰中的頂峰。盛唐邊塞詩是唐代詩歌的不朽之作。它不僅橫空出世了中國詩壇的兩位標志性巨星,還表現在流派眾多、異彩紛呈。在眾多流派中,邊塞詩派以其獨特的魅力脫穎而出,并將邊塞詩創作推到了極致,成為盛唐之音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作為唐代詩歌的不朽之作,盛唐邊塞詩是歷史的選擇、是時代的選擇。其體現出的尚武情懷、武以載道精神,更是盛唐詩人心靈的寫照。邊塞詩所獨具的文化意義不僅為唐代詩歌及后世增添了新鮮的血液,也為中國文人注入了精神。
“丈夫賭命報天子,當斬胡頭衣錦回。”(李白《送外甥鄭灌從軍三首》、“功名祗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 等等都表現出了詩人一往無前、勢不可擋的氣勢和追求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從軍行》其四) 是他們的誓言;“萬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高適《塞下曲》)是他們的執著;“愿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是他們的無畏。正如羅宗強先生所言:“不管他們是否能夠在邊塞中立功, 是否夠能得遂初愿, 但是他們始終是那樣熱烈地向往著、追求著, 沉醉于一半為理想所浸透、一半為現實的雄奇豪壯情調所籠罩的邊塞生活中,極為自然地留下了他們那些氣勢豪雄、情感昂揚的歌吟。”①
唐代邊塞詩人用邊塞詩刻畫出自己的尚武情懷、刻畫出自己的尚武精神。唐代邊塞詩人是具有傲岸之氣、豪邁之慨、堅強之質的。唐代邊塞詩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從唐代邊塞詩中我們可以看到唐代的武以載道的時代主題。武以載道即是執干戈以為社稷,也就是說武作為工具同樣可以承載社會理想之“道”。唐代邊塞詩的武以載道不是裸地奪取,也不是血淋淋地殺戮,而是一種執著地守護。武以載道的邊塞詩對唐代和后代的詩歌及中國文人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一.武以載道的邊塞詩為唐代詩歌及后代詩歌注入的精神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學者們認為邊塞詩是“征戰文學”,認為唐代邊塞詩乃是“唐民族勢力向外發展的結果。”②唐代對外用兵,其實都是可贊美的民族自衛戰爭,因此,“文學家心靈鼓蕩于這荼火般勝利空氣里, 則其產生大批壯快興奮的戰爭歌頌是自然的事”。③三四十年代的學者們在性質上給邊塞詩定了方向,從學者們的觀點看出邊塞詩的大體走向是積極向上的。邊塞詩最主要的精神實質就是以武載道也就是執干戈以為社稷,說明了武作為工具同樣可以承載社會理想之“道”。這也是邊塞詩人在詩歌創作上開拓出的一條新路,一條前代詩人不曾涉足的新路。
武以載道的邊塞詩豐富了唐代詩歌的內容,為唐代詩歌注入了新鮮的血液。武以載道的邊塞詩實際上也是一種改革,是一種新變。邊塞詩為后代詩歌的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鑒的范例。邊塞詩這種題材本身就是對中國古典詩歌題材的一種豐富。詩人們放眼邊塞,詩歌的意象隨之增多,特殊的意象也形成了特殊的意境,特殊的意境造就了特殊的風格。武以載道的邊塞詩彰顯出了一種與時俱進的精神。唐代邊塞詩是中國文學出走后結出的碩果,唐代之后的詩歌也應該完成自己的“出走”。武以載道給唐代詩歌及后代詩歌注入了尚武精神、愛國精神、人文關懷等深層次的文化內涵,從而豐富了詩歌的主題。武以載道的邊塞詩的精神為唐代詩歌及后代詩歌所繼承。后代詩歌不乏抒發愛國情感的詩歌,不乏體現人文情懷、尚武情懷的詩歌。“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正是愛國題材的表現,表現了詩人對沒有看到國家統一的遺憾。“有一句話說出就是禍,有一句話能點得著火。別看五千年沒有說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緘默?說不定是突然著了魔,突然青天里一個霹靂爆一聲:‘咱們的中國!’”(聞一多《一句話》)寥寥數語卻鏗鏘有力,道出了文人在國難當頭的時刻最痛切地吶喊,表現出強烈地愛國熱忱。
二.武以載道為中國文人注入的精神
對文人來說,“文以載道是說所謂最好的文學就是把你心里的話直接講出來,不要修飾,不要有任何形式的思考。”④唐朝則恰恰相反,它是通過武以載道來表達心聲。武以載道也就是說邊塞詩人通過入幕、出塞,通過實實在在的行動來講出自己的心聲。即便是沒有出塞,詩人也通過對邊塞的描寫,來表達自己的心聲。邊塞詩是文人的突破,他們不再固守一心只讀圣賢書的傳統。武以載道體現的是文人的豪情壯志、尚武情懷。從文學史上來說唐朝是一個罕有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個人是可以解放的。他們不再是群體的角色,他們開始代表純粹的個人。邊塞詩就是把文人從自我的小空間解放出來尋找大我,探尋自我價值。在以往的任何時代,文人是作為群體存在的,而在邊塞詩中,文人作為個體登上歷史舞臺,他們有了自己的思維,有了自己的價值,有了自己的追求,有了自己的目標。農業倫理社會是保守的,武以載道給中國文人的是一種功名意識,打破了農業倫理社會無為而治的固定模式。武以載道訴說的是一種尋求自我、突破自我的精神。中國文人開始尋求自身的出路,開始發揮自己的能力,武以載道給中國文人注入了一種新的價值觀,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文人不再只是會無病的詩人,他們有著自身的價值,他們有著強大的能量。
正如葉嘉瑩先生所說:“盛唐武功強大,邊塞詩也特別流行,因為那時候出去打仗的人對國家有一種信心,相信一定會取得勝利,所以打起仗來有一種不顧生死,勇往直前的精神。”⑤武以載道的邊塞詩給中國文人注入的正是這種不顧生死、勇往直前的精神。不顧生死、勇往直前的情懷是文人的堅強、不屈、樂觀和無所畏懼地真實寫照。在國家的任何時代,不論艱難險阻,文人為了國家都是不顧生死、勇往直前的。當國家處于危難之中時,文人會竭盡全力,以自身的力量守護國家。縱觀歷史,無數文人拋頭顱灑熱血為國捐軀。當然這種不顧生死、勇往直前的行為更是高度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的體現。即便是在最危難的時刻,邊塞文人仍保持高度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這種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是一個民族的根基所在,是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堅守的底線。任何時代都呼喚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正是這種民族自信心、民族自豪感驅使無數文人自強不息、艱苦奮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周易?象傳》中國文人理應秉承著這種精神,為祖國的建設添磚添瓦,為祖國的未來努力著、奮斗者。
武以載道的精神還是一種深沉的愛國情懷,是一種將個人與國家相統一的自覺意識。唐朝的邊塞詩人體現的正是這種愛國情懷、這種個人與國家的統一的精神。“總戎掃大漠,一戰擒單于”(高適《塞上》)是詩人實現自身價值和維護國家的統一的意志。掃大漠不僅僅是為了自己,也是為了國家。武以載道是為了執干戈以為社稷,是將個人理想同國家緊緊維系在一起。在戰場上,文人不僅完成了個人的志愿,也維護了國家的穩定。然而,戰爭帶來的不僅僅是勝利榮耀,因為他們要面對惡劣的環境和未知的突襲。同時身在異鄉,還要忍受與家人長期分離。即便如此,文人仍秉承著武以載道的精神,奔赴邊塞。可以說,武以載道還是一種個人的犧牲,犧牲小我來成全大我,以個人的犧牲來維護國家的穩定。不得不說,他們是無私的、偉大的。武以載道也是一種以戰止戰、因戰求和的精神,武以載道求的就是一份和平、一份安定。武以載道的精神給文人注入的是一種對和平的強烈渴望與熱烈追求。“天涯靜處無征戰,兵氣銷為日月光”(常建《塞下曲》)這便是文人的終極目標與追求。他們期望沒有戰爭、沒有廝殺,目光所及之處盡是祥和的盛景。邊塞詩亦是文人的一種理性的反思,一種追求建功立武以載道傳承給文人的也是一種愛好和平的意識,一種希冀國家繁盛、人民幸福安康的崇高意識。
武以載道的精神是崇高的、是偉大的。這種精神不僅值得后世文人敬仰也值得后世文人學習。盛唐邊塞詩以其獨特的魅力屹立于中國的詩壇,并且永葆活力、長盛不衰。盛唐邊塞詩不僅是詩人的吶喊,而且是時代的叫囂。盛唐邊塞詩的尚武情懷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并且為中國文人提供了新的精神導向。盛唐邊塞詩是開在唐朝的一朵不敗花,花開長久,精神永存。
注 釋
①羅宗強.隋唐五代文學思想史[M].上海:中華書局,2003版,第75頁
②蘇雪林.唐詩概論[M].上海:上海書店,1947年版,第55頁
③蘇雪林.唐詩概論[M].上海:上海書店,1947年版,第55頁
④蔣勛.蔣勛讀唐詩[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第一版,第21頁
篇7
在中國詩歌史上,王維是以擅長描寫自然風景著稱的,他的山水田園詩則是這類詩作的代表。除了山水田園詩之外,王維也寫了許多出色的邊塞詩。與盛唐邊塞詩派的代表人物高適、岑參相比,無論是數量上還是質量上都是不可忽視的。
王維,字摩詰,太原祁(今屬山西省)人。王維從小就十分聰慧,開元九年即二十一歲時考上進士,被任命為大樂丞。不久就因故被貶為濟州司倉參軍。后來因為宰相張九齡的推薦,被任命為右拾遺。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被貶,同年秋王維也被任命為涼州河西節度使判官,直到兩年后,才又被召回襄陽主持考試工作,從此王維就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王維的邊塞詩大都創作于開元二十五到開元二十七年這段任涼州河西節度使判官的時間里。王維現存的詩歌有三百七十多首,其中涉及邊塞的有四十多首,約占其總量的十分之一,可見王維的邊塞詩從數量上來說還是不少的。
一、王維的邊塞詩多著眼于寫人,很善于運用各種不同的表現手法,恰到好處地把人物的精神展現出來。
1、善于使用典故,來表達詩歌的主題。
如《觀獵》: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
《觀獵》是王維前期的邊塞詩,這首詩描寫的是將軍射獵時的情景。前四句主要寫了將軍射獵的整個過程,把將軍射獵時的靈巧敏捷和昂揚的斗志寫得十分傳神。后四句寫將軍傍晚收獵回營的情景,在這短短的四句中作者就用了“細柳營”和“射雕處”兩個典故:細柳營是漢代的名將周亞夫駐兵的地方,這里用絲柳營來暗示將軍具有名將的風采;射雕處“《北史》載斛律光嘗于洹橋校獵,云表見一大鳥,射之正中其頸,形如車輪,旋轉而下,乃雕也。邢子高嘆曰:‘此射雕手也。’”這里用這個典故主要是為了表現將軍的身手十分的矯捷,武藝十分的高強。
2、善于截取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的畫面來表現整個生活場景。
如《隴西行》:
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
關山正飛雪,烽戍斷無煙。
這首詩中,王維截取了軍旅生活中遞送軍書的片段。詩的一開始就給人一種緊張的感覺,寫信使為了傳達敵情,一路快馬加鞭的情景。接下來的兩句敘述了軍書的內容“匈奴圍酒泉”,進一步加強了這種緊張的氣氛。最后兩句說明了快馬送書的原因:關山飛雪,使烽煙無法燃起。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邊塞天氣的惡劣。全詩只描寫了軍旅生活中的一個典型的片段,就把整個軍旅生活的緊張、艱苦表現得十分的突出。
3、善于通過側面描寫來表現主題。
如《伊周歌》:
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余。
征人去日殷勤囑,歸雁來時數附書。
這首詩通過描寫思念遠征的丈夫,從側面表現征人生活的艱苦。開始寫秋夜里一個女子思念出征丈夫的情景。后兩句用倒敘手法回憶十多年前丈夫出征時的一幕,雖然一再囑咐丈夫要常寫信回家,但現在結果卻是音訊全無。面對這種情況,女子心中充滿了悲傷,從側面反映了征人的艱苦、以及危險。
4、善用對比、反襯來展現主題。
如《隴頭吟》:
長城少年游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
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
身經大小百余戰,麾下偏裨萬戶侯。
蘇武才為典屬國,節旄空盡海西頭。
《隴頭吟》約作于開元八年左右。本詩“空際振奇”,選取隴關這樣一個邊防要塞作為背景,以一位想從戎立功的俠少與一位久歷戎行而功名蹭蹬的老將對照,展現主題,而以老將聽俠少吹笛這一情節,將少年的壯懷與老將的悲哀巧妙地綰合,從歷史的深度上寫出一代代志士不斷重蹈壯志難酬的覆轍,立意精警而意味深長。沈德潛評這首詩“少年看太白星,欲以立功自命也。然老將百戰不侯,蘇武只邀薄賞,邊功豈易立哉!”[2]
5、善用烘托手法來反映主題。
如《燕支行》:
漢家天將才且雄,不時謁帝明光宮。
萬乘親推雙闕下,千官出餞五陵東。
誓辭甲第金門里,身作長城玉寒中。
衛霍才堪一騎將,朝廷不數貳師功。
趙魏燕韓多勁卒,關西俠少何咆勃。
報讎只是聞嘗膽,飲酒不曾妨刮骨。
畫戟雕戈白日寒,連旗大旆黃塵沒。
疊鼓遙翻瀚海波,鳴笳亂動天山月。
麒麟錦帶佩吳鉤,颯沓清驪躍紫騮。
拔劍已斷天驕臂,歸鞍共飲月支頭。
漢兵大呼一當百,虜騎相看哭且愁。
教戰須令赴湯火,終知上將先伐謀。
全詩以“漢家天將”的出征為描寫對象,通過“萬乘親推”、“千官出餞”的盛大場面,用以突出“天將”的非凡氣概,并對其率部深入“燕支”前線、劍斷“天驕臂”而大獲全勝的英雄事跡,進行了熱情謳歌。
二、王維邊塞詩的另一個突出特色是,他的很多送別邊塞詩,詩的作地并不在邊塞。
王維集中的這類邊塞詩甚多,其代表作有《奉和圣制送不蒙都護兼鴻臚卿歸安西應制》、《送張判官赴河西》、《送陸員外》、《贈裴將軍》、《送元二使安西》等。
如《送張判官赴河西》:
單車曾出塞,報國敢邀勛。見逐張征虜,今思豁冠軍。
沙平連白雪,蓬轉入黃云。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
僅就第五、六兩句的寫景而言,可知這首詩的作年乃是在王維涼州行之后的。這是因為,其所寫之景,皆為王維當年所親歷親見。而作者之所以寫此詩并“高歌一送君”者,關鍵就在于其友人張判官的再次“報國敢邀勛”(據“單車曾出塞”之“曾”,知張判官此前曾出塞一次),因而才有其“慷慨倚長劍”之激賞。
正是因為這類邊塞詩的作地不在邊塞,所以作者于所送之人,大都是對其邊塞之行的舉措予以鼓勵和贊賞,并積極支持其到邊塞去建功立業。王維在這一類邊塞詩中對朋友因臨別而所贈之言,其體現與反映的,乃是他自己早年抱負的一個縮影。由于種種原因,詩人自知許身報國已是無望,因此只得寄希望與他人,特別是那些赴邊出塞的友人,此即成為了王維送別邊塞詩的內核之所在。所以,在王維的這類邊塞詩中,既洋溢這詩人的愛國熱情,又閃爍著一種時代的光輝,其思想性也自然籍此而得到了進一步升華。
三、語言雄渾剛健、慷慨悲壯。
如《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侯騎,都護在燕然。
篇8
正是具備了這種海納百川的雍容氣度、自由昂揚的精神風貌,唐詩才能夠如此五彩繽紛、百芳綻放。不僅綻放于江南水鄉,也回響在長城內外:尤其令人驚喜的是其旺盛的生命力,它在神州邊塞疆域的傳唱,綻放出一朵碩大的詩苑奇葩――邊塞詩。盛唐邊塞詩歌創作的繁榮無疑詮釋著“盛唐氣象”,而連接二者的紐帶之中有一條甚為醒目,即絲綢之路。絲綢之路這一交通動脈經過漢代以來的不斷拓展,時至盛唐呈現出了空前繁榮的景觀。由洛陽、長安經西域通往中亞、西亞、南亞乃至歐洲、北非的這條道路,使得“盛唐氣象”在空間上獲得了絕佳的詮釋。
絲綢之路的繁榮不僅體現出大唐帝國政治、經濟、文化的強盛,同時還呼喚了唐代知識分子的激情、熱情與希望。可以推測,唐代行走于絲路的詩人當有不少,揮毫于絲路的詩作亦當可觀,但不幸的是詩人已不能一一考索,詩作也無法篇篇流傳。然而萬幸的是,有一位邊塞詩人的詩名、詩作流傳了下來。他不止一次的西域行旅所留下的串串腳印早已被大漠風沙掩蓋,但其創作的詩篇卻像一個個音符,伴隨著瀚海駝鈴,順著絲路般的五線譜而響徹至今,他的絲路之作足以唱響“盛唐氣象”中的邊塞之歌。他,就是邊塞詩人――岑參。邊塞詩篇的壯麗譜寫,無疑成就了岑參作為盛唐著名詩人的詩名:然而兩次出塞深入西北邊陲的經歷,更成為岑參一生中最有意義的壯舉。
岑參(715―770),出生于江陵(今湖北荊州。他的曾祖父岑文本、伯祖父岑長倩、堂伯父岑羲在唐朝都曾官至宰相,他的父親岑植也仕至刺史。盡管岑參《感舊賦》曾不無自豪地說:“參,相門子……國家六葉,吾門三相矣!”但這些于他而言都是昔日的美談。岑參幼年喪父,家道中落,憑借自己的刻苦努力,于唐玄宗天寶三載登進士第,被授予右內率府兵曹參軍一職。他與高適等盛唐的大多數文人一樣,都熱衷于進取功名,具有熱切的入世精神
建立赫赫功業、博取富貴功名是盛唐士人的普遍心理,而入幕邊疆塞垣也正是當日文人選取的途徑之一
與岑參齊名的邊塞詩人高適就由入幕邊庭而位至候爵,但文士入幕且仕途暢達如高適者卻數不出幾人來
然而,理想總是要有的,岑參同樣懷揣著如此理想,策馬西行岑參一生共有兩次西域行旅經歷,首次為唐玄宗天寶八載至天寶十載夏的安西之行,第二次為唐玄宗天寶十三載夏到唐肅宗至德二載夏的北庭之行,后一次西行時間相對較長
在岑參現存的400余首詩歌中,兩次西域之行的絲路之作約78首第一次34首,第二次44首約占其全部詩作的20%,也正是這20%的詩篇成就了他的邊塞詩名
相較于第二次西行,岑參的首次行旅及相關創作似并未引起時人多少注意,且詩歌創作數量、創新水平都不及第二次,但是僅根據這34首詩,我們足以清晰還原其西旅軌跡
唐玄宗天寶八載,岑參由右內率府兵曹參右威衛錄事參軍,赴安西都護府高仙芝幕掌書記,開始了其人生首次的西域之行
安西都護府始置于唐太宗貞觀十四年,舊址在今吐魯番以西的交河古城
高宗顯慶三年五月移安西府于龜茲國,以舊安西府為西州,龜茲即今新疆庫車
嚴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圖考》中說:“安西都護府(今庫車)則唐代前期中央政府控制西域之總部其間晾州至安西都護府相去5000里,有通道達,為唐代西通西域中亞之交通孔道,亦唐代前期控制西域中亞之工具也故此道允為當時國際交通之第一重要路線,全程皆置驛……其間(長安至安西都護府)行程7000里,急行一月可達”長安到安西包括絲綢之路東、中段,岑參首次絲路之行就是這一路線
詩人經咸陽一路向西,“一驛復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成陽,暮到隴山頭”(初過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朝發咸陽,暮至隴山,驛站數量之多、驛騎速度之快,可以想象盛唐交通的發達
隴頭分水嶺上有“分水驛”,岑參有感傷行役之作《經隴頭分水》,借眼前之隴水寫羈旅之愁腸
過隴水,經渭州而目睹“渭水東流去”(西過渭州見渭水思秦川),一路西向的他又一次萌生思鄉之情《題金城臨河驛樓》作于金城,即今甘肅蘭州,乃絲路重鎮之一由金城西北進入河西走廊,“燕支山西酒泉道”(《過燕支寄杜位),“燕支山”即焉支山,在今張掖山丹縣過了此山則西為酒泉,再向西就是敦煌,岑參有《敦煌太守歌》出敦煌,詩人有《日沒賀延磧作》等詩作,“賀延磧”指莫賀延磧,是伊州境內的大漠,延袤2000里,水草不生,所以有“平沙萬里絕人煙”(《磧中作)的描繪經過大漠后,“火山今始見,突兀蒲昌東” (《經火山),“蒲昌”為今新疆鄯善,唐時為西州所轄,火山高聳蒲昌之東經火山向西,岑參有《銀山磧西館》、《題鐵門關樓》、《宿鐵關西館》、《安西館中思長安》等詩作,可見繼銀山磧、鐵門關后,岑參終于抵達安西
“家在日出處,朝來起東風”(《安西館中思長安》),由“東風”推測岑參到達安西時,已是天寶九載的春天之后,詩人又有焉耆之行(≤早發焉耆懷終南別業)、陽關之行“二年領公事,兩度過陽關”(《寄宇文判官》)、玉門關之行“玉關西望堪腸斷,況復明朝是歲除”(《玉關寄長安李主簿》),由“二年”、“歲除”推測岑參以上詩作當系于天寶九載歲末“苜蓿峰邊逢立春,胡蘆河上淚沾巾”(《題苜蓿峰寄家人》),根據岑參行跡,“立春”上接“歲除”,時間應該到了天寶十載,春的東歸途中
暮春返程至武威作有《武威春暮聞宇文判官西使還已到晉昌》、《河西春暮憶秦中》、《登涼州尹臺寺》等詩岑參留武威時間較長,由《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行軍》中“五月”可見其滯留到當年夏季,六月到達臨洮時有《臨洮龍興寺玄上人院同詠青木香叢》 《臨洮客舍留別祁四》等詩至此,岑參人生中的首次西域行旅宣告結束,但是其絲路之作的深遠影響才剛露端倪在流傳至今的唐代2000余詩人的近5萬首詩歌中,唯有在岑參筆下將絲路之行完整再現,這是岑參之幸,也是唐詩之幸!
“三年絕鄉信” 《臨洮客舍留別祁四》,岑參初使西域為幕僚前后近三年時間,其絲路之作反映出的行經之處與嚴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圖考》中所敘述的唐代長安通往西域的大道完全相符,即“岑參由長安逾隴坂、大震關、分水驛,經渭州、臨州、蘭州,至涼州,又經肅州、玉門關,渡莫賀延磧至西州,亦曾到沙州;西州又西經銀山、焉耆、鐵門關,至安西”。這正是唐代絲綢之路中道的東段。
安西之行,一路陪伴岑參的唯有日月。“月”在詩人筆下共出現八次,這一自然意象不僅記錄著詩人的絲路行跡,也是其心路歷程的符號與象征,如隴山“山口月”、敦煌“城頭月”、涼州“城頭月”、武威“邊城月”、輪臺月、關西月、故園月,無一不折射出岑參的思鄉情懷。不僅是月,“日”亦被賦予這一含義。尤其是岑參初赴西域時,他筆下的“日”往往與長安故鄉聯系在一起,“長安遙在日光邊” 《燕支寄杜位》,“家在日出處,朝來起東風”(《安西館中思長安》),“長安不可見,喜見長安日” 《憶長安曲二章寄龐》,長安即故鄉所在,由情及物,物也被賦予人情。
西旅所經不僅僅是山川河流,越向西,更多的展現在眼前的是戈壁大漠。岑參首次西行第一首詩便開始了對大漠的描寫,“十日過沙磧”《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可見其廣袤,尤其當詩人出敦煌親歷莫賀延磧時,無垠的大漠令人絕望,乃至發出“悔向萬里來”《日沒賀延磧作》的感嘆。作為萬里沙磧的標志性植被,“白草”在岑參絲路之作中多次出現,然而詩中“白草”并非只作為沙磧大漠的代名詞,“北風吹沙卷白草”《過燕支寄杜位》,“白草胡沙寒颯颯”《田使君美人舞如蓮花北蜒歌》:白草在詩人筆下還巧妙地表現出另一重含義,即沙磧的廣袤:“白草磨天涯”《武威送劉單判官赴安西行營便呈高開府》。正是在岑參筆下,“白草”成為邊塞詩特有的意象。“白草”、“白雪”似乎為西域染上一層神秘的色彩,然而岑參筆下的“梨花”又為這神秘增添了幾分生機。“梨花”在詩人筆下共出現三次,前兩次均為實寫:“邊城細草出,客館梨花飛” 《河西春暮憶秦中》,“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開”《澄涼州尹臺寺》,這兩首詩皆作于第一次西行途中:第三次寫“梨花”為虛寫,“忽然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以梨花的繁喻雪花的盛,設喻奇妙歷來為后人所稱許。第二次絲路之作所體現出的奇麗風格經“梨花”的妙用得以升華,然而,若沒有首次西行的“梨花”印象,沒有親歷邊塞的體驗,如此奇景奇語是不可能出現在岑參筆下的。邊地氣候溫差極大,岑參不僅寫嚴寒也寫酷熱,這主要通過“火山”的描寫而表現。岑參首次見到火山即第一次西行時,“火山今始見,突兀蒲昌東”《經火山》,當時正是嚴冬,然而眼前卻是“赤焰燒虜云,炎氛蒸塞空”,以至“人馬盡汗流”,對天地造化之功的奇偉、異域自然風光的奇麗描繪盡顯筆端。
邊地雖有征戰卻并非處處苦寒,絲路之上不乏安定、富庶之地,只是特殊的地理環境造就出了別樣的異域文化。由岑參首次西旅對敦煌的描寫可見:“黃砂磧里人種田” 《敦煌太守歌》,邊地小郡雖不比中原,但“郡中無事”,百姓安居。邊地民族多被稱為“馬背上的民族”,軍旅生涯中“馬”更為主力。岑參筆下“馬”這一物象使用頻率極高,而他詩中的“馬”并非只作為戰爭意象出現,詩人借“馬”抒建功立業之懷:“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寫羈旅年月之久:“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磕中作》、“彌年但走馬,終日隨飄蓬” 《安西館中思長安》。此外,狀邊地苦寒以襯托羈旅辛苦也借助“馬”這一物象,“雙雙愁淚沾馬毛,颯颯胡沙進人面”《銀山磧西館》,“馬汗踏成泥”《宿鐵關西館》“秋冰鳴馬蹄”《早發焉耆懷終南別業》,通過對馬毛、馬汗、馬蹄的描寫,細處著眼卻營造出極強的藝術效果。軍中生涯不僅是“角聲一動胡天曉”《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行軍》之后的“終日見征戰,連年聞鼓鼙”《早發焉耆懷終南別業》,軍樂之外的宴饗之樂實為沙場之外的主旋律:“美人舞如蓮花旋”、“回裾轉袖若飛雪”、“琵琶橫笛和未匝”《田使君美人舞如蓮花北鋌歌》,胡歌、胡樂、胡姬、胡舞交相輝映的紛繁場景、宴飲氣氛,為邊疆的戎旅生涯增添了無限生趣。
往來于塞外邊地,岑參交往最多的是下層幕僚,相近的身份與境遇使他們心靈的溝通有了更多默契。往返奔走于絲路上的這一文人群體,贈答中的寄托與勉勵成為絲路上的又一主題。《玉關寄長安李主簿》、《武威送劉判官赴磧西行軍》、《送韋侍御先歸京》、《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等,不同的酬贈對象卻抒寫著相同的送別主題。“與子且攜手,不愁前路修”《徹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但是豁達的勉勵并不能完全掩蓋羈旅的相思愁苦與仕途的坎坷辛酸,終究是“相憶不可見,別來頭已斑” 《寄字文判官》。其實后者也正是由來已久的邊塞詩歌主題之一,岑參的成功之處不限于繼承這一主題,更在于對這一主題的升華。“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逢入京使》,苦境之中猶能發曠達之語,悲壯之余更見慷慨。
作為岑參生平首次西域行旅的目的地,對于安西一龜茲之地的正面描寫雖然不多,多數筆墨潑向了長安一安西之間的瀚海。然而,這并非是什么憾事,正因為有這樣一個目的地存在于絲路那端,有這樣一個坐標佇立于風沙大漠,詩人的詩筆才有了方向,詩人的詩方才得以生發。
岑參有幸,西行得大漠之助!
篇9
關鍵詞:英雄氣魄;仁者心懷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3-292-01
唐朝經“貞觀之治”和武周改制,到開元盛世已成為國力強盛的泱泱帝國。為進一步鞏固拓展邊疆,開元天寶年間,邊疆征戰頻繁。由于國力強盛,使唐王朝在戰爭中占有明顯優勢。同時,為激發將士征戰疆場的勇氣,唐對邊將的賞賜也達到了空前的程度。戰爭的勝利和國力的張揚,加上立功受賞、授官升遷的誘惑,使許多詩人投筆從戎,希望“功名只向馬上取”,這為邊塞詩的產生和繁榮提供了深厚基礎。
在眾多的邊塞詩人中,如崔顥、王維、張謂、岑參、高適、祖詠、李白、李頎、王之渙等,都有過從軍入幕或游歷邊塞的經歷,王昌齡也毫不例外。王昌齡于開元十五年及進士第,躬逢千載難遇之盛世,對“盛明今在運”的認識和“乘運共躍鱗”的愿望,使得詩人抱著承運而起、建功立業、為國效勞的人生理想去探索人生。他常以班超、傅自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硯間乎”(《后漢書 班超》。“孤舟未得濟,入夢在何年?”這種急切求得功名的心情使他不甘再做“潛虬且深蟠,黃鵠舉未晚”(岑參《送王大昌齡赴江寧》),像當年許多文人一樣,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岑參《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的英雄氣概,在中進士前后,游歷西北邊地,寫下了大量的邊塞詩。
這些邊塞詩中,詩人一方面以奔放狂熱浪漫俠氣和豪邁粗獷的英雄氣魄去熱情謳歌雄奇壯麗的邊塞風光及將士們報效祖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險的樂觀精神,另一方面,又以悲憫的仁者心懷去關照久戍思歸的征人和獨居深閨的軍眷無盡的思念與孤寂。所以,王昌齡的邊塞詩中,一個主題是歌頌保國安邊的英雄氣魄,另一個主題就是滿懷同情地抒寫遠戍戰士懷鄉思親的憂愁和痛苦,這兩個矛盾的主題互為交融,共同突出一個主題:出征戰士思念故鄉和立功報國兩種心情的矛盾,并從矛盾心理的刻畫中突出展示戰士的全部生活和精神面貌,他們的歡樂追求憂愁和痛苦,并始終洋溢著昂揚向上的盛唐精神,這也是王昌齡不同于其他邊塞詩人的特點之一。
“少伯塞上詩,多能傳出義勇。”(沈德潛《唐詩別裁》卷一)。像高岑一樣,王昌齡的邊塞詩中,詩人也以奔放狂熱的浪漫俠氣和豪邁粗獷的英雄氣魄去熱情謳歌雄奇壯麗的邊塞風光及將士們報效祖國的英雄氣概和不畏艱險的樂觀精神。如他被列為七絕之首的《出塞》: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詩中久遠遼闊蒼涼的時空背景,暗示了戰事的頻繁和戰爭給人帶來的災難,同時后兩句的一個假設也含蓄、巧妙地表現出守邊將士奮勇殺敵、為國捐軀的愛國精神和英雄氣概。其中最典型的還是他的《從軍行 七首》(四):
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這首詩通過長云雪山、孤城、黃沙邊地景色的描寫,把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與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淋漓盡致的展現,“百戰”至“穿金甲”更是寫盡了戰爭的艱苦頻繁、戰斗的慘烈及戍邊時間的漫長,從而使迸出的“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豪言壯志越發的鏗鏘有力,擲地有聲,表現了戍邊將士“男兒本自重橫行”的大丈夫氣概和保家衛國、廓清邊紛的雄心壯志,從而凝成戰斗豪唱。
戰爭是關系生死存亡的殘酷事實,對個人而言可憑無畏勇氣,無視生死地肯定“縱死猶聞俠骨香”(王維《少年行》)的執著,然而“古來征戰幾人回”(王翰《涼州詞》)后面隱藏著多少父母妻子永恒的思念與絕望,所以作為一個具有社會責任感與同情心的詩人,王昌齡并非一任性情率意而行,讓英雄氣魄激越狂熱地奔騰宣泄,一旦詩人從現實出發,游歷邊地,親眼目睹“一將功成萬骨枯”(曹松《乙亥歲二手》)的殘酷,王昌齡不免要從“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不暇思索的狂熱到循理內省的沉思,從而對戍邊的證人、獨居閨中的軍眷甚至交戰的對方真誠流露出同情悲憫的仁者心懷。
面對連年的戰爭,久戍不歸的將士難免有思鄉懷親的哀傷和失卻戰友的痛苦,但同時又有著廓清邊患的責任和擔當,對這種矛盾心情的抒寫,是王昌齡許多詩歌表達的主題,體現著詩人對戍邊者的人性關懷。如《從軍行 七首》(二):
琵琶起舞換新聲,總是關山舊別情。
撩亂邊愁聽不盡,高高秋月照長城。
這首詩中“懷土思親”的別情、“久戍思歸”的邊愁、“邊患未平”的邊離、建功邊塞的雄心和對于現實的憂愁及對山川風物的熱愛等都在這短短四句詩中包括,充分表達了征戍者的復雜的內心世界。
王昌齡邊塞詩中另一種從邊塞經驗中體會出人性之不忍的溫情的是感人之深的軍眷閨怨詩。如果說王昌齡筆下那位“春日凝妝上翠樓”的“閨中”“悔教夫婿覓封侯”的“閨怨”尚是她自己造成的,而另一些閨怨詩卻來自邊關血戰的無情撥弄,是獨處幽閨的思婦所不能把持的。如《從軍行 七首》(一):
烽火城西百尺樓,黃昏獨坐海風秋。
更吹羌笛關山月,無那金閨萬里愁。
篇10
曾經,不知有多少個夜晚,您伏案桌頭,一絲不茍,孜孜不倦地批改著我們的作業。今天,也是一個夜晚,我提起筆,眼前又浮現出那個瘦小而又高大的身影。
那年夏天,我很有幸,跟全校唯一的男英語老師教英語,依舊記憶猶新地記得當天分班時的情景,帶上站著六個班主任,臺下三百多名學生。然后,班主任開始點名,當他用響亮的聲音念出我的名字時,我從頭到尾打量了他一番,這老頭,大約50來歲,卻一頭烏發,兩眼炯炯有神,好像時刻準備著瞪那些不守紀律的學生。他的額頭上早已被歲月刻下了一道道深溝。瘦小的身材還弓著腰,留著小平頭,看起來十分精神,穿著一件白色的襯衣和一條黑色的西褲,腳上穿著一雙舊皮鞋,怎么看也不像個老師。說實話,當時真沒把這個“小老頭”放在眼里。
到了教室,他告訴了我們他的名字,姓姜,這是我們才知道,他是我們的班主任兼英語老師,我想,我英語本來就不好,弄個老頭來教我,這能行嗎?可是,事實把我征服了,老師老當益壯,在第二天的英語課上,講課抑揚頓挫,幽默風趣。逗得我們哈哈大笑。在高興之余,我們還都把當堂的知識掌握了,我暗暗地對他豎起了大拇指,漸漸的也迷上了他的課。哎。這“小老頭”還真叫我刮目相看啊。可是好景不長,我又改變了我的看法,原文秘站:因是他老是愛搶我們的課,理由很簡單,“英語是主科,很重要。”他都已經發話了,我們也束手無策,只能眼睜睜地看著鄰班的同學一個個精神抖擻地上體育課。我們羨慕的目光也隨著飄出了窗外,這時,你千萬別抬頭。猛地抬頭一看,你會發現,。老師定是一手拿著提綱,在瞪著那一雙大眼睛在注視著你,那眼神犀利無比,讓人不敢正視。在別人在玩的時候,我們在學習,就這樣時間長了,便產生了差距。第一次期中考試我們班的英語成績和總成績都在級部名列前茅,我的英語成績也破天荒的考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個120分。看老師樂的,額頭上的皺紋都瞇成了一條縫。在嘗到了甜頭之后,幾乎以后的每一節活動課他都會來“霸占”。我們倒也習以為常了,只是那時想不通,現在才明白,老師他那里是愛搶課,只不過是愛崗敬業,為了讓我們多學習一點知識罷了。那年,我很慶幸,他教我們英語。
又是一個風起葉落的季節,那“嘩嘩”的落葉聲又把我的記憶帶回了從前。這聲音似天籟一般在我耳畔蕩漾,為什么這樣說呢?跟姜老師教過的人都知道,聽到這個聲音,老師又要行動了。在初中,我們八點鐘正式上課,姜老師大約六點半就早早地來了,老師家離學校不是很近,每天他都會蹬著車子趕來,風雨無阻,從來沒有晚過。,來到學校的第一件事就是拿起笤帚,打掃起衛生,飛揚的塵土沖在他的身上,使他顯得格外的蒼老,他那弓一般的腰彎了又彎,我們不忍,便和他一起打掃,老師卻說:“你們上自己座位學習去吧,就行。”我瞬時感動了,一股師愛的源泉向全身涌流,他仔細地打掃完室內,又扛起掃帚,又去室外,我們班的衛生區有幾棵大樹,每年都會落許多葉子。要打掃干凈可不容易。可是老師從來沒有抱怨過,。紅日初升,陽光幾縷灑在老師的臉上,顯得格外的慈祥可親。而他那如弓一般的腰卻和身后挺拔的樹干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同事勸他年紀大了,不要干了,他卻總是笑著說:“干了這么多年了,習慣了。”的確,跟老師教的一年里,我們都親眼目睹過。即使在冬天,下著大雪,路很滑,老師依舊會頂著風,弓著那枯樹一樣的腰,蹬著自行車,來到學校,和我們一起掃雪。溫馨的畫面定格在白雪皚皚之中,也只有在那個時候,我們都會覺得,這個冬天空氣中彌漫著溫暖。
就是這樣一個敬業樂業的有責任心的老師,他在教我們的一年里,幾乎沒向我們講過什么大道理,只是用他的一言一行影響著我們。我們都是農民的孩子,正如他說的一樣:“我們現在如果不好好學習,那將來會像父輩一樣,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生活”。這句話我一直銘記在心,老師,您放心,學生又怎能忍心讓您失望。
寫到這,我已不知道是該稱呼您“小老頭”,“慈父”,還是“保姆”。不,都不是,或許只有一聲藏在心頭很久的“恩師”能夠微微表達我對您的敬佩和感激,終究有一天,人會老去,紙會泛黃,墨會褪去,但您那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的精神會在我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指引我向前。我只是您園中萬千中的一朵,但是我不會忘記是您一手將我栽培。
恩師,天亮了,我看見我們學校的樹葉開始黃了,落了,您又要辛苦了,學生想您,卻不能回去看您,只希望您多穿件衣服,注意身體,別累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