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派詩詞范文
時間:2023-03-20 00:06:5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豪放派詩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
豪放派的特點:大體是創作視野較為廣闊,氣象恢弘雄放,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寫詞,語詞宏博,用事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時失之平直,甚至涉于狂怪叫囂。南渡之后,由于時代巨變,悲壯慷慨的高亢之調應運發展,陳與義、葉夢得、朱敦儒、張孝祥、張元傒、陳亮、劉過等人承流接響,蔚然成風。豪放詞派不但震爍宋代詞壇,而且廣泛地影響詞林后學,從宋、金直到清代,歷來都有標舉豪放旗幟,大力學習蘇軾、辛棄疾的詞人。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鍵詞:中國古代詩詞;酒文化;進行淺談
一直以來,酒都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飲品之一,其實,經過深入探究之后會發現,酒不僅僅只是一種物質產品,還具有十分典型的文化屬性。其中,比較凸顯的即是中國古代詩詞中的“酒文化”,其中除了涵蓋有大量的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等內容以外,同時還彰顯出詩人內心最真實的情感。本文對此進行淺談,也是希望更對人在品酒的時候,也能領悟到其蘊含的“酒文化”。
一、關于“酒文化”的基本定義
所謂“酒文化”,主要是指酒在生產、銷售、消費過程中所產生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總稱。嚴格意義上說,“酒文化”主要包括:酒的制法、品法、作用、歷史等酒文化現象,除了酒自身的物質特征以外,還有一定的精神內涵。
研究發現,中國“酒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不少雅士還寫下了許多品評鑒賞美酒佳釀的著述,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化,“酒文化”早已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并且還對人文生活、文學藝術等內容產生了十分巨大的影響。
二、中國古代詩詞中的“酒文化”
(一)唐詩中的“酒文化”
唐是一個極為繁榮的朝代,唐詩中也出現了很多和酒有關的內容,對于詩人而言,飲酒主要就是為了抒情,由此也形成了相應的酒文化。
以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客中作》為例,主要就是抒寫離別之悲,以及他鄉作客之愁,而其中也凸顯出了我國悠久的“酒文化”。比如:“蘭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來琥珀光”,其中,就說到了著名的蘭陵美酒,并暗示這一美酒主要是用郁金香加工浸制的,所以帶著醇濃的香味,加上是用晶瑩潤澤的玉碗裝的,因此看起來也散發著琥珀般的光艷。至于“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處是他鄉”,雖然暗含詩人的離愁別緒,但是這些都在蘭陵美酒面前被沖淡了。
其實,類似這樣的羈旅之作有很多,但是李白這首詩詞的獨特之處,則在于把離愁而不愁的委屈情感用更委婉的方式表達了出來,這無疑也彰顯出了唐詩與酒文化結緣融合的美妙之處。
(二)宋詞中的“酒文化”
酒是宋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意象之一,它和唐詩中抒發家國民情懷的酒文化不同,主要在于宋詞是圍繞詞人的個人生活而展現酒文化的。嚴格意義上說,宋詞因風格的差異,主要分為豪放派與婉約派。
其中,豪放派的主要代表詞人是蘇軾與辛棄疾,比如:通過“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這兩句詩,就能發現豪放派中的酒,是豪邁或悲壯的烈酒,主要包含有:將士離家的無奈;戰場的殘酷等各種復雜的個人內心情感。
而婉約派中,主要的詞人代表有柳永和李清照。無論是詩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還是“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多是溫婉而靜謐的情感。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發現,“酒文化”的發展與每個時代的文化發展都有著十分密切的聯系。
三、魏晉詩詞中的“酒文化”
眾所周知,魏晉文人縱情于酒,很多的“文人雅客”對飲酒的環境、對酌對象和對飲方式等都有著獨特的追求,可見,“酒文化”在當時是深入每一個魏晉百姓心里的。
比如:在飲酒方式上,魏晉詩人就很追求高雅的境界,通常都呈現出邊彈琴,邊歌舞,邊飲酒,邊賦詩的場景。這也反映出大多數文人對于簡單生活的追求。
除此之外,在飲酒環境上也是特別講究,尤其注重優雅舒適飲酒環境的營造。比如:詩人張正見在《飲酒》中就寫到:“當歌對玉酒,匡坐酌金罍。竹葉三清泛,葡萄百味開……從中,也深刻體會到邀一好友,坐于庭中竹下,聽風吹竹葉之輕鈴,聞風送蘭桂馨香的優雅飲酒環境。其實,在這樣的環境下,詩人們也創作出了許多和酒有關的詩詞。
四、元明清詩詞中的“酒文化”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變化,到了元明清時期,“酒文化”也呈現出新的模式,加上元明清時期,戰爭頻繁,百姓四處流離顛沛,地域文化也促使更多新的“酒域文化”出現。
比如:新年用椒柏酒祭祀或獻于長輩,以此表達對祖先和長者的拜賀;填倉節飲填倉酒,以表達對接下來這一年豐收的美好愿望;端午飲菖蒲酒,是春季養生的佳品;中秋飲桂花酒,酒的清香舒緩人心……這無疑也體現出人們對酒的要求變得更加嚴明,且在不同節令,所飲的酒類也大不相同。
與此同時,不同的酒,體現了人們不一樣的美好愿望。比如:唐寅《把酒對月歌》中就寫到:“李白能詩復能酒,我今百杯復千首”,從中體現出的是詩人內心的自信和豪放情懷。又比如:納蘭性德的《菩薩蠻·催花未歇花奴鼓》則又彰顯出詩人的深情,否則又怎會終日借酒澆愁呢?
其實,古往今來,一些文人墨客都喜歡通過“酒”這一物質去揮灑自己的喜怒哀樂,為此,也釀成了許多醉人的詩篇。
五、結語
中國古代詩詞文化源遠流長,關于“酒文化”的詩詞更是數不勝數,不過,由于其創作的背景各不相同,因此也使得“酒文化”中所寄托的詩人情感也存在較大差異性。實際上,通過對“酒文化”進行研究,也利于加強對一個朝代的認識。本文對此進行淺析,也是希望越來越多的人,能夠從不同時期的詩詞作品中,更深入的了解“酒文化”。
參考文獻:
[1]李丹,徐曉利.詩酒風流 曲水流觴——淺淡中國古典詩詞中的酒文化[J].大眾文藝,2017.06.
[2]萬偉成.酒詩詞文化模式和類型的層次遞進——從酒文化角度觀照古典酒詩詞的發展[J].農業考古,2016.07.
[3]許晶,李庶.曲水流觴話經典:中國酒文化經典作品闡釋[J].四川大學出版社,2016.10.
[4]仲秋融.酒中天地任逍遙——竹林七賢與魏晉酒文化[J].魏晉南北朝文學研究,2015.07.
[5]徐翠華.詩酒文化的有機融合,加速品牌文化的有效傳播[J].商業文化月刊,2015.05
[6]李亮.借酒澆詩,詩之風雅——歷代詩人與酒,酒與詩詞賞析[J].正德學院學報,2017.03.
篇3
一、豪放遒勁的政治吟唱
完顏亮的詩詞至今僅存八首,但這八首作品不僅極具女真民族文化特征和藝術個性化的特點,而且處處表現出女真文化與漢文化融合的影子。完顏亮的詩詞作品融入了較多的個人情感因素,真實地反映了他從委曲求全渴望建功立業到登上王位欲以武力一統南北的內心世界情感發展變化的軌跡,具有濃郁的政治抒情性,是典型的王者政治吟唱。
隨著政治地位的改變,完顏亮的詩詞情調也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前期豪放之中有一種壓抑隱忍之感,后期豪放之中卻張揚著狂放不羈的氣勢,而豪放中的雄健剛勁和一統天下的理想抒發則是其共同的情感基調。庶出的逆境生存環境和母親的教育,養成了完顏亮“外寬內和,而城府深密,人莫測之際”委曲求全以保平安的處事風格,壓抑的政治生活和心理狀態形成了他隱忍的性格特征和渴望建功立業出人頭地的企盼,這也正是完顏亮早期詩詞的主要內容。
在早期做藩王時,完顏亮曾為人書扇“大柄若在手,清風滿天下”,以托物言志的手法抒發一統天下的雄心壯志。題畫詩《至臥內,見其妻幾間有巖桂植瓶中,索筆賦》“一朝揚汝名天下,也學君王著赭黃。”以有皇帝衣著金縷之色的“巖桂”自喻,抒發了渴望君臨天下的政治理想。七絕《書壁述懷》“蛟龍潛匿隱滄波,且與■蟆作混合。等待一朝龍角就,撼搖霹靂震山河。”自比權且潛匿滄波與凡俗之物■蟆作混合的蛟龍,等待頭角豐滿之時“搖撼霹靂震山河”,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
完顏亮準備牧馬南寇、滅亡南宋時,曾派使臣入宋,隱畫工于使臣之中,密畫臨安(浙江杭州)城郭、西湖和吳山以歸,令人繪己像策馬于吳山絕頂,后題《西湖圖詩》“萬里車書盡會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志得意滿,睥睨一切,似乎偌大的宋室江山已入金朝的版圖之中,完顏亮成了天下的霸主。《大金國志?海陵煬王下》稱贊其“一吟一詠,冠絕當時”,雖有溢美之處,但大體還是公允的。
在完顏亮登基后所創作的后期詩詞作品中,真切直率的抒寫了他為一統天下而御駕親征的豪壯之舉,以及那不可一世睥睨天下的自信。《念奴嬌?天丁震怒》一詞真實地再現了當年宋金交戰的壯觀激烈、充滿豪氣的戰爭場景和他必勝的自豪心態。但是他性格執著剛烈,太急于求成而將戰士的生死置之不顧,只求拼死一戰,富于殺伐而寡于謀略,則是造成其悲劇命運的內在原因。
二、清婉寧靜的感懷之作
詞為“艷科”,由《云謠》、《花間》奠定了創作思維基礎和理論基礎。“艷科”的最突出特征就是“題詠性情”,延續到北宋以后,就是所謂的“婉約”。完顏亮的《昭君怨?雪》大致屬于這種類型:
昨日樵村漁浦,今日瓊川銀渚。山色卷簾看,老峰巒。錦帳美人貪睡,不覺天孫剪水。驚問是楊花,是蘆花?
全詞以“昨日樵村漁浦,今日瓊川銀渚”引起,敘說了因時間流逝而變化了的空間景觀,但詩人卷簾遙看山色,卻是峰巒依舊,是一種對空間存在的不變性和永恒性的更為深刻的體悟。這一對時空“變”和“不變”的體驗,表達的正是人類的一種共性時空觀,極具文學審美價值。
再如其七律《過汝陽作》抒發了一種深沉的人生感慨,被康熙御制的《全金詩》列為首篇:
門掩黃昏染綠苔,那回蹤跡半塵埃。
宮廷日暮鳥爭噪,幽靜草深人未來。
數向假山當戶墉,一池春水繞樓臺。
繁花不識興亡地,猶倚欄桿次第開。
詩中描繪了一幅黃昏日暮的場景,鳥噪草深,宮廷無人,繁花獨自倚欄盛開,此詩動靜結合,鳥兒肆無忌憚的歌唱只是因為此處并不會有人來,夕陽的余光照在門前的青苔上,那在光線中跳動的塵埃揮不走歷史的陰霾,繁花似錦年年盛開,可是賞花的人卻早已不在。這樣一種時空更迭,人事興亡的空虛感慨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仿佛穿越了時間與空間的界限,親眼目睹了一場盛大的歷史興衰。而這樣一種凄婉寧靜詩風也充分展現了完顏亮多方面的創作才華。
三、完顏亮詩詞風格的成因
完顏亮少有大志,《大金國志》卷十三載他少時“好讀書,學弈象戲、點茶,延接儒生,談論有成人器。既長,風度端嚴,神情閑遠,外若寬和而城府深密,人莫測其際”。完顏亮身為女真帝王既具有北方民族崇尚勇武、率直粗豪的民族性格特點,又自幼受到良好的漢文化教育和熏陶,有較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力。
完顏亮是金史上罕見的力求漢化的皇帝,也是第一個致力于詩作的女真人,隨著一系列漢化政策的強制實施,重視教育,崇尚儒雅,“欲變夷狄風俗,行中國禮樂”(《歸潛志》),儒家學說成為了女真人的文化思想和民族心理的基礎。“金用武得國,無異于遼,而一代制作能自樹立唐、宋之間,有非遼世所及,以文而不以武也”(《金史?文藝上》)。漢化,尤其是南宋雄烈文風對于完顏亮詩歌的浸染,是不可忽略的因素。完顏亮以北方帝王雄健踔厲的文風獨立于南北文壇,融南北文化于一廬,形成了個性鮮明,境界遼闊高遠、大氣磅礴,語言質樸自然,兼具南北風骨的美學風格。
完顏亮本身帶有女真族驍勇善戰,強壯剽悍的血統,同時又積極學習中原文化,熟讀史書,加之其一統天下的強烈愿望,促進了其詩詞南北風骨豪放恣肆美學風格的形成,其作品是中原文化與女真文化相互沖撞,相互融合的優秀結晶。以完顏亮為代表的女真族詩詞作家吸收了蘇軾豪放派詞風,并與女真族特有的草原游牧、森林狩獵、江河漁撈和平原農耕等北方民族文化特征相結合,從而形成這個剛健粗獷民族的獨特性格和氣質,使女真文學呈現一種樸直遒勁豪放的美學風格。
篇4
關鍵詞:詩詞互解;激發興趣;教學高效
詩詞教學既是語文課的重點,又是難點。特別是古代詩詞,含蓄凝練,意境深遠,尤其“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藝術風格,學生不易理解,因而學習詩詞的興趣不高,給教師的詩詞教學帶來不少困難。所以,教師依賴常規教條注定效果不彰,用散句生解詩詞,又會喪失詩詞神韻。如果選用詩詞的相關聯作品,進行詩詞互解,學生就比較容易感受到詩詞的魅力,又避免了詩詞教學“空轉虛耗”。不僅能夠激發起學生學習詩詞的興趣,喚起學生主動親近詩詞藝術,而且能在詩詞藝術的熏陶中快樂成長。事半功倍,教學高效。
一、同類互解,解出作者獨特的藝術境界
看同為政治家兼詩人的和曹操的作品。的《沁園春?長沙》剛健遒勁,大氣包舉,神采飛揚。“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這個囊括時空大地,涵蓋人類斗爭的大問題,凝結他關乎中國前途的深沉思考,表達了“改造舊中國”的自信和氣度。而曹操作為雄才大略的封建帝王,在《短歌行》中用“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達詩人建功立業的政治抱負:愛惜人才,共創王業,天下歸心。但是從歷史高度來講,是無產階級革命家,為人民大眾謀幸福。而曹操則為封建帝王,脫離不了家天下私念,思想境界就有局限。同是宋詞豪放派代表的蘇軾和辛棄疾,蘇軾開創了豪放詞,辛棄疾把它推向高峰。他們都打破了綺麗婉約的傳統模式,提高了詞品和詞的抒情功能。但由于處在不同時代和性格的差異,他們的詞也有著不同的審美風格。比如,遇到赤壁,蘇軾頂多是“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豪放中盡顯曠達;辛棄疾則是“半夜一聲長嘯,悲天地,位予窄”傾盡悲壯。
二、意象互解,解出詩詞意境的時空經緯
意象是中國詩詞獨有的藝術美,歷經千百年的文化錘煉而形成的藝術符號,而意境是詩詞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由于古典詩詞表現手法的含蓄性,加之中學生年齡尚小,閱歷欠缺,難以駕馭主觀情意與客觀物象的融合過程,掌控聯想和想象的力度不均,詩詞從意象到意境的內化,自然成為教學中的難點。如果適當地引用同一意象的詩詞名句,形成意象的思維遷延,則有助于學生理解意象內涵,理解詩詞意境。如;柳永的《雨霖鈴》是寫別情相思,“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以及“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些意象,都是動詞和名詞勾畫出來的。為破解這些意象,可引用李煜的《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這些詩句,好似動漫鏡頭,閃亮出現,意象互連,借景會意,由是清秋愁起。用“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引申理解“清秋”。“更那堪冷落清秋節”得以領悟。
三、時段互解,解出創作風格的變化脈絡
李煜被稱為“千古詞帝”,創作風格前后迥異,這與他的身世緊密關聯。李煜的前期極盡帝王豪奢生活,藉聲色和艷詞消遣綺麗奢華之事。因此,在《浣溪沙》中的“紅日已高三丈透”就形象生動地描寫了宮中通宵達旦的歌舞宴飲,縱情的享樂,歡快的情緒。宋兵南下,李煜淪為階下囚。亡國之痛,孤寂凄苦,詞風盡是哀怨之音,故國之思。絕命詞《虞美人》中寫道“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水之恒流,喻愁痛之無盡,個中滋味,只有品味了。李煜將國仇家恨借助于詞句大加渲染,多吟誦幾遍,令人扼腕慨嘆。其悲慘結局也就不言而喻,《浣溪沙》中的歡快之情更令人心生惋惜。
著名教育學家布魯納曾經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詩詞互解作為方法,對解讀詩詞有正能量,能幫助學生挖掘詩詞的象外之象,能幫助學生發現文字的意韻刺激。但必須建立在有一定詩詞誦讀量的基礎上,能正確把握詩詞的前提下。并且所用詩詞與所解詩詞有關聯,不可生搬硬套,更不能故弄玄虛。
總之,如果學生通過持續的學習,對詩詞的寫作背景、文字內涵有了深層的了解和認識,學生才能發自心底地愛上詩詞。如果能熟練游走于作品之間,而且做到“舉一反三”乃至“融會貫通”,則詩詞互解,就能激趣而高效。
參考文獻:
[1]布魯納.教育過程.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2]克羅齊.美學原理.朱興潛,譯.商務印書館,2012-11.
篇5
廖 海
古典詩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綻放著耀眼的光芒。詩詞之美,美在它的不可言說。“言有盡而意無窮”,古典詩詞以其獨有的韻味,感染著我們的一代又一代。本文小作者張雨萱同學,就感受到了詩詞之美,他的《美,從詩詞中走來》可謂是他的肺腑之言。
習作開篇以一連串的排比和比喻點出了詩詞的獨特韻味,“如一株清麗的荷花”,獨立于世。而無論是唐詩之豪放,抑或是宋詞之靈秀,在小作者看來,都是詩人的“情懷所化”,是“詩人的生命之美的烙印”。由此引出了小作者對詩詞的獨到見解:詩詞之美,在生命之中。
關于詩詞之美,可以有許多不同的鑒評,詩詞有音律之美、畫面之美、委婉之美、比興之美、移情之美,等等。而本文小作者則從詩詞中體悟到逝去的生命之美:岳飛的愛國激情雄渾豪邁,辛棄疾的耿耿忠心深沉淳厚,李清照的相思純情凄美婉約……一首首詩詞,“如高山之流水”,“還生命一股清流”,它們是詩人用生命奏出的一曲曲樂章。詩人們“把生命之美載于詩詞,留給世人有關生命的一切”。
本文小作者一定飽讀詩書,才能從中體悟到屬于他自己的獨到見解。關于詩詞的“生命之美”,習作并沒有完全展開,這也是本文頗令人遺憾的一個地方。但習作的可貴之處在于小作者通過大量的閱讀和思考,形成了自己對詩詞的獨立見解,這是值得贊揚的。
中國是詩歌的國度,詩歌文學源遠流長,歷史上涌現過大量的詩人,為我們留下了數量浩瀚的瑰麗篇章。多讀一些詩歌,能夠從中汲取豐富的養料,陶冶情操,受到美的感染。本文小作者以優美的語言寫下這篇優秀的習作,相信與他廣泛的閱讀和思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習作寫得很美,頗有點有抒情散文的味道,值得大家細細品讀。
大江東去,雄渾一族;小橋流水,婉約一派;滴水飛瀑,柔波驚濤。如同星空中閃爍的星月,唐詩宋詞積淀著我綿延的思緒,蕩漾著我無盡的遐想……
在這紛繁的紅塵中,在這喧囂的塵世間,詩詞猶如一株清麗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唐人之豪放不羈,宋人之靈秀內斂,都顯露在詩詞中。
我喜歡在冬夜春晨、月夕花朝的沉靜中走入詩詞,去體悟逝去的生命之美,那是詩人的情懷所化,那是詩人的生命之美的烙印。
唐詩宋詞,給了我快樂,給了我惆悵,給了我憂郁。我常常沉浸在閱讀唐詩宋詞的苦思冥想中。
當我讀到“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時,我為岳飛的愛國激情所感動,熱血沸騰,滿腔怒火都射向了賣國賊秦檜。
當我讀到“長門事,準擬佳期又誤。娥眉曾有人妒,千金縱買相如賦,脈脈此情誰訴”時,我為辛棄疾懷才不遇、報國無門而不平而扼腕。
“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我為李清照的純情所感動,“凄凄慘慘戚戚……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如此的婉約凄美,如此的傷感愁苦,讓我禁不住潸然淚下,內心掀起了波瀾陣陣。
……
每一次夜深人靜,讀一首首詩詞,如高山之流水,洗盡鉛華,洗凈躁動,還生命一股清流,一眼甘泉,用生活奏出一曲浩然正氣的樂章。
詩詞之美,在生命之中。若能將生命之美公然書于天地間,我愿將我的生命,換作一曲詩詞。
佳人抑或才子,把生命之美載于詩詞,留給世人有關生命的一切。
篇6
學生漠視甚至排斥古典詩詞的主要原因:
1.時代的差距產生的“閱讀隔閡”。古典詩詞離我們的生活太遠,很多詞語意思已經發生了變異、轉移或已經擴大、縮小了意思的指代范圍,許多語法現象已經消失,理解起來比較困難。
2.在當今流行文化、快餐文化的沖擊下,學生的閱讀空間變小,閱讀品味變低。現在中學生學業負擔很重,學生花在閱讀上的時間少之又少。教師看到學生的課桌里放的是一些卡通、漫畫、小說、武俠或言情之類的口袋書,閱讀這些書,語言品味受到侵害。學生的閱讀層次、閱讀品味變低,他們拿到高雅的古典詩詞,就覺得高不可攀,索然寡味。
3.死板的教學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閱讀古詩詞的激情。學生不能與文本對話,缺少審美體驗,很難進入情境。教師把教讀文言文的方法搬到鑒賞古詩詞的課堂上來,可以說是教學的一種失敗,這也是造成學生缺乏學習古詩詞激情的原因。
筆者根據多年的古詩詞教學經驗感悟到:流行歌曲與古代詩詞之間有著密切的聯系,二者的主要聯系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二者的本質作用是趨于相同的。
古典詩詞與流行歌曲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今的時代特征。古典詩詞與流行歌曲都是古今不同時代文化的代表,二者具有共同的特點:流行。古典詩詞與流行歌曲在抒情言志方面又異曲同工之妙,二者都是抒情言志的良好載體。人是需要表達情感的,更需要情感表達的方式。古典詩詞與流行歌曲就是不同時代人們情感表達的獨特方式,當一個人在古詩詞與流行歌曲中感受到相同的情感寄托,那瞬間的感動足以說明古典詩詞與流行歌曲在情感表達方面的相通相融。
2.二者都有風格多元化的特點。
流行歌曲為了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口味人們的欣賞需要,因而誕生了不同個性、不同風格的歌手和歌曲。歌手中有令人振奮的搖滾型,有流浪滄桑型,有深情憂郁型,有溫柔細膩型,有青春動感型,有成熟穩重型,他們所演唱的歌曲有的給人啟發思考,有的令人精神振奮,有的令人黯然神傷,有的令人陶醉放松……總之,正是由于不同個性的流行歌手與不同風格的流行歌曲形成了流行樂壇的多元化。同樣,我們再看古典詩詞,風格也是多種多樣,分門別類的。唐詩有田園派、邊塞派、山水派、閨怨派、戰爭派……宋詞有豪放派、婉約派等,而且每個派別都有代表詩人或詞人。他們所表現出來的詩詞風格有的令人奮發激昂,有的令人感傷哀愁,與當代流行歌曲在表現形式、風格特點上如出一轍。
3.二者在其他方面也有緊密聯系。
自古“詩樂”是一家,古典詩詞本身有韻律、可以演唱,如蘇軾名詞《赤壁懷古》可執樂器大板演唱,《雨霖鈴》則可以配上吹簫、古箏、琵琶這些樂器來演唱,而至于當代樂壇的配樂更是豐富,復雜,在演唱形式上游許多相似的地方。
古典詩詞與流行歌曲畢竟是不同時代的產物,具有不同的語言和內容特征,一個似乎太俗,一個又是那樣高雅。流行歌曲似乎難登大雅之堂,更難與古典詩詞相提并論。其實二者無論從情感表達、表現風格、還是從表達方式上來看都有著密切的聯系,而學生對流行歌曲又十分熟悉和喜愛,如果能利用學生這一心理現象,恰到好處地將流行歌曲引入到古典詩詞鑒賞的課堂上來,這不僅能激發學生對古典詩詞的閱讀興趣,還能縮短他們與古典詩詞的距離,可以巧用以下方法:
1.直接引用。既然流行歌曲中許多歌詞都直接來自古典詩詞,隨著音樂的流行,詩詞也自然印在了學生的腦海中了,像《枉凝眉》等。可以引導學生體會歌曲的旋律,演唱者的腔調,讓學生在悠遠婉轉的樂曲中體會詩的憂傷孤寂的意蘊,讓學生在音樂的氛圍中增進對原詩內容的理解。
篇7
一、涵泳吟誦,聆聽音樂美
朱熹認為:“詩是須沉潛諷誦,玩味義理,咀嚼滋味,方有所益”。劉勰說:“吟詠之間,吐納珠玉之聲”。直至今日,涵泳吟誦一直都是語文教學一種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音樂只有純形式的節奏,沒有語言的節奏,詩則兼而有之”,古典詩詞若缺少涵泳吟誦,我們就無法感受詩歌的音樂美,也無法感受蘊藏于音樂美中的詩歌豐富的情韻。雖然躍然于紙上的是靜態的語言文字,但它能直接通過聲音的抑揚起伏、輕重緩急、婉轉曲折等韻律節奏傳達出極為復雜的情感內蘊,讓美妙的詩情畫意流淌在我們的心中。
二、以畫入詩,賞析語言美
以畫入詩,將直觀的視覺畫面呈現給學生,短短的幾句詩詞往往能創造出生動形象的意境氛圍,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有利于學生真切地感受和體味詩歌的內蘊。王維《使至塞上》里,“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十個字非常講究景物的畫面感。首先,構圖精巧。畫面上的景物雖不多,但是空間闊大,層次豐富;其次,線條錯落有致。寥寥幾筆,就用簡約的線條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態,概括性極強,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色彩搭配合理。大漠黃沙,黃昏橘紅色的夕陽,閃著白光的河水,白色的烽煙,雄渾寥廓的邊塞風光如在目前。三、理解格律,感悟吟詠美
古典詩詞的押韻給人以音韻上的回環之美,平仄交替給人以音調上的抑揚頓挫之美,整齊的對偶、對仗又給人以和諧的韻律之美。例如李白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吟誦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把握音調的時高時低,節奏的急緩交替,詩中“勢拔五岳掩赤城”,除“城”字外連用六個仄聲,“青冥浩蕩不見底”,除“青”字外連用五個仄聲,這種平仄的交替,自然形成詩人情感的起伏。
四、馳騁想象,品味意境美
詩詞需要“想”和“悟”。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在準確理解詩句的基礎上,去想象和感悟它所表現的形象和情味。古典詩詞的深層意蘊需要我們放飛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去開拓詩的意境,展現詩的美,深化詩的思想感情。馬致遠的《天凈沙•秋思》,全詩共用了“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等十余個并列意象,疊加在一起構成了一幅一個接一個的畫面,那么這些畫面是斷裂開的嗎?“秋思”指的就只是秋思嗎?教師應該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和時間,讓學生馳騁想象,填補詩歌語言表層以外的深層意境畫面。讀杜甫的《登高》,會感慨于詩人壯志難酬的苦痛;讀李白的《將進酒》,會嘆惜于詩人仕途失意的苦悶,佩服于他“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高昂氣概。
五、比較賞析,體會流派美
篇8
關鍵詞:宋詞 教學 認知 觀照
宋詞是中國文學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文體樣式,也是中華文明的經典。如何在課堂中引領學生品析宋詞的美呢?我認為有幾下幾點值得借鑒:
一.穿越時空認知宋詞妙境
現代氣息的樂曲和歌詞與“宋詞”詩思詞韻有很大程度上相近,都是運用語言文字配合音樂作詞譜曲供人們歌唱。只是,詩與樂的結合方式中,宋詞從“選詞以配音”到“由樂以定詞”(倚聲填詞)的藝術范式,現代的作詞譜曲者很難企及。雖然不受那么多“詞牌”的束縛,但詞與意的表達只有遵循“規范”,才能開闊視野而融入藝術情境,這是古今相通的共識。因此說,現代人學習“宋詞”,不僅學知識,而且學文化,還能從學習與領悟中藝術地品味人生的哲理。
1.認知宋詞的詞牌與詞意。《虞美人》懷舊——對往昔美好生活的追憶,以今日境遇的感傷壯物而傳情;《漁家傲》以“蒼涼悲壯”之調抒豪放健舉之情;《雨霖鈴》、《采蓮子》敘事——寫漂泊行役的游子世路生計的艱難;《八聲甘州》雅詞;《風棲梧》小令(雅俗融合)抒發年華流逝,功業無成的身世之感;《臨江仙》《鷓鴣天》撫今思昔(今昔互襯、悲喜交集之作);《蘇幕遮》抒寫羈旅鄉思(羈旅中離愁別恨的情調);《漁家傲》在慨嘆沉思中抒壯志難酬或“行人”對佳人的渴望與求而不得的惆悵之調;《蝶戀花》思婦傷春或惜春傷時,詠物與抒情融合無間;《浣溪沙》抒惜春傷時之調;《醉花陰》抒寂寞感傷中孤獨個性之情;《踏莎行》抒離情閑愁之調;《采桑子》即興之調(在描繪湖光山色、自然風物中抒發平和愉悅的心境);《天仙子》臨老傷春之調;《清平樂》清平(貧)、潔身自愛,此調多寫珍惜男女之情;《江神子》快詞,以雄心壯志抒英姿颯爽、感慨激昂之信心;《江城子》悼亡之詞;《破陣子》抒抱負成空,功業難成的悲憤之情;《卜算子》抒高潔自賞,不茍同世俗之調;《水龍呤》詠物抒懷;《遇永樂》懷古傷今;《桂枝香》吊古憂今;《菩薩蠻》離愁別緒,良宵生夢;《青玉案》抒高潔自守和壯志難酬及孤寂幽獨的情懷;《賀新郎》送別詞;《如夢令》抒寫分別之感;《念奴嬌》詠史傷懷;《沁園春》抒對美景的留戀之情以及對名人的仰慕;《水調歌頭》展開聯想,生發議論。這么多詞牌表達的詞與意,僅是宋詞中詞牌的主要部分,可見宋詞的學識是極其豐富的。它是宋代文人詩詞創作探索的結晶。
2.解析宋詞的風格與流派。北宋前期:以晏殊為代表的“名士派”(“二晏”典雅清麗);以歐陽修為代表的“婉約派”(意指上委婉,表達上簡約);以柳永為代表的“俚俗派”(“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北宋中期:詞至蘇軾而變“豪放派”(突破“詞為艷科”,代之以“豪放健朗”的風格);北宋后期:詞至周邦彥而變“言情體物”(言情,沁人心脾;體物,寫景、豁人耳目);南宋初期:辛棄疾繼承發展了“豪放派”風格(抒寫壯志情懷,愛國思想);南宋初中期:李清照繼承了“婉約派”風格(開創“詞別是一家”的“易安體”,風格由婉約清麗到沉郁凄愴);南宋后期:“辛派詞人”受辛棄疾影響,陳亮、劉過、劉克莊、劉辰翁(“記興游、發感慨”,抒發愛國情懷)。宋詞各個風格流派的詩詞創作,將宋詞繁榮的文化動因,推演出“‘主情’的宋詞必然要在‘言志’的唐詩之后大行其道”①的文化景觀與知性情致。它從晚唐“花間詞”的基礎上銳意創新,并在宋初文壇以“名士”、“婉約”、“俚俗”等藝術風格表達詞人對生活與情感的內心體驗;以后的創作中,詞的審美內涵不斷豐富與提高,新生活、新體驗、新意境不斷地充實著詞人的創作情致。至蘇軾的詞創作,開始突破“詞為艷科”的樊籬、盡洗以往濃重的脂粉氣,并擺脫纖弱柔婉的詞風,而代之以沉雄健朗的豪放詞風,使宋詞“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從此,宋詞在士林文壇上提高了地位并恢宏壯大。
3.領悟宋詞的“三境界”說。(1)起興:“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這是一個人在生命孤獨的痛苦時刻,不懈地追尋生命著落點的創新意識;(2)養興:“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一個人在“求索”生命意義時找到了值得為之奮斗的目標,全力以赴不惜一切代價而奮斗的過程,它需要堅韌不拔的毅力;(3)興會:“眾里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一個人通過自己的苦苦尋求和努力,發現自己想要的東西原來就在自己的身邊而感嘆,這種欣然會意的心靈領悟,它向人們昭示著一個真理,那就是世俗的愿望是否達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靈的解放和靈魂的歸屬。
二.精神漫游觀照佳作情致
宋詞的興盛顯現出“宋代文人大多實現了社會責任感和個性自由的整合”。②宋代文人在擺脫心理困惑的精神求索中,是創作個性與人生歷練的生動寫照,充分體現了文人獨鐘的精神漫游,伴隨著詩詞創作的心路歷程從遙遠的時代奔向未來!
1.生命孤獨與創作個性的張揚。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新詞美酒、亭臺香徑,賞心樂事中感嘆春殘花落、物是人非的孤獨回味。《蝶戀花》“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通過景物的渲染和主人公心理活動的刻畫,抒發那種綿長深切的相思之苦;范仲淹《漁家傲》“將軍白發征夫淚”,這首被公認為開宋代“豪放”先聲的詞作,境界宏闊蒼涼,抒發出作者一片深沉悲壯的情懷;歐陽修《踏莎行》“樓高莫近危欄倚”,以柔婉的格調,寫離愁別恨的情緒況味。《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寫得意境渾成,有很大的包容性,可生發出許多聯想比附;柳永《雨霖鈴》“多情自古傷離別”寫羈旅行役憂思。《風棲梧》“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肖得人憔悴”寫感人至深的男女之情;蘇軾《江城子》“老夫聊發少年狂”,詞中借出獵習射,表達自己希望能為國靖邊,驅走敵人的信心。《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借自然界變幻的表象寬解人間所有的悲歡離合,寄托自己對人生、對自由的美好愿望。《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通過雄奇壯麗的赤壁江山的描繪以及對英雄人物的緬懷,抒發貶居生活中的自己依然渴望有所作為的壯志,同時也流露事業無成、早生華發的慨嘆;秦觀《鵲橋仙》“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通過牛郎織女一年一度七夕相會傳說的描繪,在對比中寫出了真摯不移的愛情生活。
2.慷慨悲歌與憂國情懷的詠嘆。陸游《卜算子》“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梅花臨寒獨開,不畏群花妒忌,就是零落化塵,依然散發香氣,這孤高堅勁的品格,象征著自己的節操;李清照《一剪梅》“一種相思,兩處閑愁”,刻畫與丈夫殊不忍別,覓錦帕送之,并設想別后的思念之情。《醉花陰》“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通過獨處重陽佳節的寂寞感受,寫出了對久別的愛人深切相思的情懷。《聲聲慢》“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通過晚秋景色和孤獨處境的描繪,傾訴出夫亡家破,飽經憂患和離亂的無限憂愁;辛棄疾《青玉案》“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詞人以“自況”揶揄,突出地表現“那人”與眾不同的性格,以及始終不渝地堅持抗戰理想。《摸魚兒》“惜春長怕花開早,何況落紅無數”。運用比興的手法表現年華虛度,志不得伸的感慨。并以外柔內剛的氣韻抒豪健之慨嘆。《水龍呤》“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通過登臨建康賞心亭,即景生情,抒發南渡以來報國無路,壯志難伸,以及知音難覓的悲憤抑郁情懷!
當然,宋詞佳作遠不止這些。如果我們真得多讀,一定會覺得余音繚繞,回味無窮!
注釋:
①冷成金著:《唐詩宋詞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5頁。
篇9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軾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導入】
必修四詩詞單元我們學習了蘇軾的這兩首詞。蘇軾身為豪放派代表,命運坎坷,一生不能展眉一笑。而最終他以豁達與灑脫,不僅贏得了朋友們的敬重,就連他的政敵,也對他由衷生出敬佩。今天,老師補充介紹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與同學們一起進一步了解蘇軾其人其文。
【一讀】生齊讀全詞
【二品】
(一)梳理全詞結構
1.詩詞一般賞析步驟:標題——作者——注釋——序言——詩詞主體(題材)——詩詞眼——意象——重點語句——意境。
2.“標題——作者——注釋——序言”提取信息: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二)知人論世
1.問:蘇軾詩文名篇名句有哪些?
答:《題西林壁》《飲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惠崇春江晚景》《赤壁賦》《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定風波》等。
插入板書:
蘇軾其文:豪放、豁達、豪邁、開闊、真摯、哲理、婉約
蘇軾其人:樂觀、曠達、積極、爽朗、達觀、堅韌、幽默、智慧、仁厚、儒雅、至情至性、癡情
2.介紹悼亡主題:
①始于《詩經》,《詩經·邶風·綠衣》是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悼亡詩(《詩經唐風葛生》寫妻子思念丈夫)。
②悼亡詩寫得最有名的有西晉的潘岳《悼亡詩》(潘岳,“才比宋玉,貌似潘安”古代美男子不僅有貌,而且有才。在歷史上,他是與陸機齊名的文豪。在感情上,他更是一生只愛楊氏。由此,悼亡詩詞專指丈夫悼念妻子);中唐的元稹《遣悲懷三首》(“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晚唐的李商隱(《正月崇讓宅》)(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李商隱《錦瑟》)。
③蘇軾首創將悼亡內容寫進詞中——《江城子》。
④清代納蘭容若的悼亡詞《浣溪沙》(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沉思往事立殘陽。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附《木蘭辭·擬古決絕詞柬友》(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三)品讀全詞
問:序言中寫“記夢”,真正寫夢的是那幾句?其余是寫什么?
板書:“思”“夢”“嘆”
問:詞眼是什么?
板書:“凄涼”
(四)合作探討
1.分析上片詞
①思:“十年生死兩茫茫”
②問:“不思量,自難忘”是否矛盾?
③品:“千里孤墳,無處話凄涼”
④賞:“縱使相逢應不識”
⑤“塵滿面,鬢如霜”如何理解?(結合資料,談談怎樣的十年歲月風塵?)
⑥小結上片:寫夢前,幾經分合轉折,抒發了作者對亡妻思念不已的一片真情。
2.分析下片詞
①讀“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②感“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③味“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④小結上片:上篇寫盡了相思之苦,下篇即轉入寫夢。因“思”而成“夢”,先寫所“思”后寫所“夢”,自然成章。“思”是“夢”的基礎,“夢”是“思”的幻化。
(五)出示課件總結全詞
“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白居易《長恨歌》)
金庸先生共鳴:《神雕俠侶》第三十八回:《生死茫茫》
總結:詞中感情的表現,在夢前和夢中,前后一致;而隨著入夢和夢醒,又一步步深化:死別相思苦;相思不見,無處話凄涼苦;積思成夢,幽夢話凄涼亦苦;夢醒而只剩得冷月松岡,則更苦。全詞凄婉哀傷,出語悲苦,真可說是一字一淚!面對這樣的深情,解讀都似乎是一種傷害,無數的人毫不吝惜地把“絕唱”這個詞贈與了這首詞。
【三記】
背誦全詞——老師示范朗讀,學生當堂背誦。
【四寫】
蘇軾全詞如何“以情動人”?
1.直接抒情——作者用最平常的語言,作了最真實動人的描繪。
2.虛實映情——夜來幽夢忽還鄉,以虛映實,虛中見實,是這首詞在藝術表現上的顯著特色。
3.細節傳情——“小軒窗,正梳妝”寫出了一對年輕夫妻相親相愛的和美關系和幸福生活情景。
篇10
一、知人論世——知情
“知人論世”最早是孟子提出來的。“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與作品的關系。詩人的生平、經歷、境遇等都會在詩歌中有所體現,并形成詩人獨特的創作風格和個性,決定著詩歌的特殊主題。如陶淵明的脫俗與田園情結,李白的大氣豪放,王維的生活情趣,陸游的愛國與憂民。“論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處的時代環境。詩人自身的經歷與境遇離不開社會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況下針對什么東西寫作,也就是把詩詞與時代背景聯系起來考查。比如,南北朝時代,北朝戰亂頻繁,加之北方少數民族性格粗獷剽悍,在詩詞中往往表現出尚武精神;南朝社會相對比較安定,故南朝詩詞多寫人們相思、愛戀。唐代社會安定,經濟、文化高度繁榮,詩詞題材自然也就豐富多彩,有希望建立軍功的、反映邊塞生活的、描繪山水田園的等等,達到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巔峰。鑒賞古典詩詞,一般要聯系其寫作背景,才能從深層次準確地理解,而不是牽強地把握主題。
二、反復誦讀——含情
誦讀古詩詞,對于深刻地理解作品,進入詩情畫意的境界,陶冶情操,培養審美能力,提高文化素養,都顯得至關重要。比如《望天門山》中感彩濃厚的自然景觀,滾滾長江東逝水的雄偉氣勢,只有通過反復誦讀,才能感悟出詩人李白的大氣與豪放。《示兒》中愛國詩人陸游臨終前囑咐兒子“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可以感悟到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品讀咀嚼,掩卷深思,嘆惋無窮。《楓橋夜泊》一詩中的“愁”字可以切合文脈,能夠貫通全詩神韻和精髓的詩眼。指導學生讀通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談談自己讀完詩后的感受和情緒,引導學生發現“愁”字在全詩中的統領作用,然后再返回詩中去尋覓“愁”,從而快速地進入詩人的內心世界,感受詩句中散發出來的那綿延不絕、鋪天蓋地的愁思。
三、品評賞析——悟情
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的妙詞佳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的“綠”字是經過反復推敲,多次修改才定下來的。首先王安石寫出“春風又到江南岸”,他覺得“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風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詩意,想了一會,就提筆把“到”字圈去,改為“過”字。后來細想一下,又覺得“過”字不妥,雖比“到”字生動一些,寫出了春風的一掠而過的動態,但要用來表達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過”字,改為“入”、“滿”。這樣改了多次,最后才定為“綠”字。一個“綠”字把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動人景象表達出來了,成了后人所說的“詩眼”。因此,在古詩詞的閱讀教學中要抓住關鍵詞讓學生進行品評賞析,這樣才能領悟詩中的意境,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探究體驗——動情
寫景抒情類。如白居易的《暮江吟》,描寫了江邊傍晚和夜晚的大自然美景,夕陽、江水、露珠、彎月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抒發了作者熱愛祖國美麗河山的思想感情。
敘事抒情類。如李白的《贈汪倫》,詩的前兩句是敘事,李白正要乘船離開桃花潭,好友汪倫深情地唱著歌趕來送行,展示一幅依依惜別的感人畫面。詩的后兩句是抒情。詩人借用桃花潭水作比較,贊嘆朋友的深情厚誼,抒發了作者對好友汪倫的感激之情。
狀物、托物言志類。比如王安石的《梅花》,表面上詠物,實際上言志。王安石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宋神宗時,任為宰相,積極推行新法,但遭到以司馬光為首的守舊派的反對,使自己處于孤立無援的境地。后來,被迫離職回到江寧,但仍不屈服于腐朽的壓迫。這首詩是他借詠梅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品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