憶江南古詩范文
時間:2023-04-11 23:57: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憶江南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憶江南古詩原文: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2、譯文:江南的風景多么美好,風景久已熟悉。太陽從江面升起,把江邊的鮮花照得比火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江南春(杜牧)
【原文】
千里鶯啼綠映紅,
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樓臺煙雨中。
【理解】
千里遼闊的江南鶯啼燕語,
綠葉映襯紅花,處處春意濃,
水鄉山城,酒店前的小旗迎風輕輕擺動。
篇3
牽腸掛肚生意為什么如此紅火呢?主要在于:醬料一絕。由張海濤開發的牽腸掛肚,加上特殊的醬料,讓涮鴨腸鴨肚不僅味道鮮美、香濃,一般人是熬制不出來的。涮鴨腸鴨肚在入口之后香而不膩,非常有韌勁,吃起來嚼勁十足,獨特的味道和口感著實令人牽腸掛肚,欲罷不能。其次是投資成本小,經營一個涮鴨腸鴨肚攤點,僅需兩三千元即可操作。
張同軍賣烤面筋已有四年,對牽腸掛肚早有耳聞,平常愛讀書的他觀望海濤小吃很久,但是一直不敢貿然行動,聽說海濤小吃開了實體店,終于才放心來考察。2011年6月他專門跑到西安,張同軍只聞了一下醬料,就被征服了,不由自主舀了一勺醬料,禁不住稱贊:“確實不同凡響,有一股獨特的香味,這醬料果然名不虛傳”。
通過張老師認真仔細、一步步教學,張同軍掌握了制作牽腸掛肚的秘方。學成之后,張同軍的生意如何?
每當夏季夜市生意總是火爆,而在沈陽一個夜市上,張同軍的生意更是風景獨好。老顧客聽說張同軍推出新的品種,都想嘗嘗,但一嘗了不得,吃一串就想吃兩串,牽腸掛肚味道、口感太獨特了,很快鎖定了一批忠實的顧客。
有一位老顧客這樣評價道:“涮鴨腸鴨肚入口香而不膩,有韌勁,吃起來嚼勁十足”。味道好消費者就買賬,有的人一天來兩回,自己吃了還要給家人帶上幾串”。
每天晚上張同軍在攤點經營三四個小時,可凈賺近千元。生意日益興隆,人多的時候常常排隊購買,日子過得蒸蒸日上。
另:海濤實體店冒菜月入過萬
在海濤小吃實體店中,冒菜店利潤是最高的。張記秘制冒菜在保留傳統冒菜的秘方、技術優點的同時,加入了新的秘料及制作環節,使冒菜的口味更香、更濃、更入味,單店平均日銷售超過400碗銷售記錄。
優勢一:正宗、配方絕密、口味絕佳的制作技術使您在口味上遙遙領先,再加上最新研制的秘料和制作工藝使得冒菜的口味更香、更濃、更入味。口味是餐飲經營的基礎,一個色香味俱全的張記秘制冒菜讓您在即使最殘酷的市場環境中也能輕松勝出。
優勢二:核心配方絲毫不做保留,完完整整地傳授給您,讓您再也不用擔心受制于人、不用擔心被加盟總部數倍的賺取核心配料費,細心經營月可賺萬元。
西安海濤小吃培訓中心
地址:西安市自強西路22號
篇4
語文園地一
課型
語文園地
授課
時間
1課時
教學
目標
1.交流平臺,積累課文中優美生動的句子,并細細體會其中的寫作技巧。
2.識字加油站,歸類識字,認識三種不同偏旁的生字及其詞語,了解形聲字形旁表義的功能。
3.詞句段運用,學會在語境中辨析近義詞,學會仿寫動物外形。
4.通過看圖、感悟、體驗、誦讀,體會古詩《憶江南》,幫助小學生積累古詩。
教學
重點
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和背誦。了解古詩意思。
教學
難點
借助拼音自主閱讀詞語和句子,交流不會的問題。
教學設計
設計意圖
導入
(
)分鐘
一、揭題導入
今天我們學習“語文園地”的內容。(板書:語文園地)
新課
教學
(
)分鐘
二、交流平臺
板塊一:交流平臺
課文中有許多優美生動的句子,需要我們細細體味。
1.(出示課件2)
“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爾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圓暈便一圈一圈地蕩漾開去。”
(1)小組學生圍繞上面一句話進行交流,探究自己從這句話中體會到了什么。(板書:體味好句子)
(2)小組派代表做匯報發言。
預設:讀這句話我體會到小燕子飛行的輕盈。
預設:讀這句話,我感到語言很美,“小圓圈”“一圈一圈地蕩漾開去
【設計意圖:出示課文佳句,探究體味,對例句的分析,使得交流的內容不再空洞,變得形象可感。】
”感覺很有畫面感,仿佛看到了那樣的場景。
2.(出示課件3)
“有的還是花骨朵兒,看起來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
這句話你認為作者寫得好在哪里?
作者把含苞欲放的花骨朵給人的那種感覺寫出來了。非常生動,傳神。
你認為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把花骨朵寫得那么傳神、生動?
(作者使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飽脹得馬上要破裂似的”,很有代入感,很逼真、很有畫面感。)
3.(出示課件4)
“瓢蟲款款地落下來了,折好它的黑綢襯裙——膜翅,順順溜溜;收攏硬翅,嚴絲合縫。”
找出文中的動詞,說說寫得怎么樣。
小組派代表做匯報發言。
(1)這些動詞分別是“落下來、折好、收攏”,很有條理。
(2)這些動作寫得非常細致,尤其修辭語的運用“(款款)地落下來、(順順溜溜)地折好膜翅、(嚴絲合縫)地收攏硬翅”,顯得描寫就非常細致,妥帖,很有畫面感,眼前仿佛看到了這只飛落的瓢蟲。
4.教師小結:要想把語言寫得優美生動就要描寫細致、,多使用一些恰當的修飾語,運用一定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夸張等,還要寫得有畫面感,寫具體、生動。(板書:描寫細致、修飾語、修辭手法、有畫面感)
(二)識字加油站
1.(出示課件5)
2.
指名拼讀生字,齊讀生字,指名領讀。
注意讀準平舌音“資”,翹舌音“擲”,邊音“撈、繚、絡”,前鼻音“援”,后鼻音“貢”。
3.小組同學對比讀,互相交流,組長記錄小組同學的發現。
4.小組派代表匯報交流,教師小結。
(1)復習形聲字:(出示課件6)形聲字是由形旁和聲旁兩部分組成,其中的形旁表義,聲旁表音。
本題展現的生字都是形聲字,是強調了形旁表義的功能。如第一組的三個生字“援、擲、撈”形旁都是“扌”,表示與手有關,第二組的“縛、繚、絡”偏旁都是“纟”,表示與絲線、繩索有關;第三組“資、貢、貸”偏旁都是“貝”,表示和錢財有關。(板書:形聲字形旁表義)
(2)本題形聲字的分類。
(課件出示7)
①左形右聲:援、擲、撈、縛、繚、絡
②下形上聲:資、貢、貸
5.小組交流,再找一些這樣的漢字進行識字練習。
6.全班交流,教師小結。
(課件出示8)
左形右聲:清
河
淌
油
上聲下形:忘
想
感
態
三、詞句段運用
板塊二:詞句段運用
(一)辨別運用近義詞。
(出示課件9)
1.
讀一讀,指名讀,齊讀,男女比賽讀。
所選的詞語都是近義詞,看看適合選擇哪一個。(板書:近義詞)
【設計意圖:把相同偏旁的生字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學習,并且在學習生字詞的過程中,學習了形聲字形旁表義的功能。】
【設計意圖:把近義詞放在具體的語境中辨析運用,效果會非常明顯,能增強學生對這些詞語的修飾作用和使用場合的理解辨析能力。】
2.說一說,小組交流,讀讀句子,看看選擇什么詞語填空。
3.小組代表發言。
每組詞語都是近義詞,要根據語境,選擇恰當的填空:第一小題,形容細小的波紋的動態,應該選擇“蕩漾”;第二小題,形容歌曲,應該是“輕快的歌曲”較為恰當;第三小題,應選“靈敏”,因為是形容小狗的鼻子的。
(二)句子積累。
(出示課件10)
1.學生自由讀,指名讀,師生評議。
2.說一說這些句子,都抓住了動物的什么特點?(板書:抓住動物特點)
小組交流,代表展示,師生評議。
第一句,描寫小燕子的外形,抓住小燕子的“羽毛、尾巴、翅膀”的特點來寫的,描寫順序是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
第二句描寫獨角仙的外形,抓住了“甲殼、頭部的角”的特點寫的,從顏色、形狀、質感等方面來寫。
3.照樣子,寫寫自己喜歡或熟悉的小動物的外形。
(課件出示11)
如,松鼠是一種美麗的小動物,很討人喜歡.它四肢靈活,行動敏捷。玲瓏
的小面孔上,嵌著一對閃閃發光的小眼睛。身上灰褐色的毛,光滑得好象搽過油。一條毛茸茸的大尾巴總是向上翹著,顯得格外漂亮。
四、日積月累
1.出示古詩,學習生字。
(出示課件12)
憶江南【唐】白居易
【設計意圖:先理解和分析例句,了解描寫動物的外形的方法,再訓練寫話,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理解能力。】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2.師范讀,學生跟讀。互相交流識記生字。自由朗讀。
3.教師簡介:《憶江南》是一首詞,是唐代文人白居易
所作。本詩描繪了江南美景,表達了作者對江南的喜愛和懷念之情。(板書:《憶江南》詞)
4.(出示課件13)詞語解釋
諳(音安):熟悉。
藍:藍草,其葉可制青綠染料。
5.看注釋,小組合作,交流體會詩句的意思。
6.小組派代表參與全班交流,教師小結。
(出示課件14)
譯文:春日,朝陽照耀下的江畔花朵,紅得勝似烈火;江水碧綠的顏色,只有藍草可以相比。這一切,怎能不撩起我對江南的回憶?
(出示課件15)
創作背景:此詞寫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個既淺切又圓活的“好”字,攝盡江南春色的種種佳處,而作者的贊頌之意與向往之情也盡寓其中。同時,唯因“好”之已甚,方能“憶”之不休,因此,此句又已暗通結句“能不憶江南”,并與之相關闔。次句“風景舊曾諳”,點明江南風景之“好”,并非得之傳聞,而是作者出牧杭州時的親身體驗與親身感受。
(出示課件16)
作者簡介: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
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設計意圖:學習古詩詞,理解和分析古詩,增強學生學習古詩、理解古詩、誦讀積累的能力。】
7.讀出韻味
這首詩可以按照這個節奏讀:
(出示課件17):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8.熟讀成誦。
在理解和會讀的基礎上,反復朗讀,熟讀成誦。
課堂小結及拓展延伸(??)分鐘
四、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學會了體味好句子,學習了形旁表義功能的形聲字,學會辨析運用形近詞,練習抓住特點寫動物的外形,學習了古詩《憶江南》。
板書
內容
語文園地一
體味好句子:
描寫細致
使用修飾語、修辭手法
有畫面感
形聲字形旁表義
近義詞辨析
抓住動物特點描寫外形
唐
白居易《憶江南》
教學反思
成功之處:
本堂課的設計內容較為豐富,先體味好句子,接著學習了形旁表義功能的形聲字,學會辨析運用形近詞,練習抓住特點寫動物的外形,學習了古詩《憶江南》。
通過多媒體課件和生動有趣的活動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同時,關注了語文學習習慣和學習能力的培養,拓寬了語文學習的范圍,學生在完成了本課的學習之后能夠舉一反三,獲得更多的知識,增強主動學習語文的意識。
不足之處:
由于是練習,學習起來比較枯燥,今后還應該設計有趣的情境或游戲活動,使學生在玩中學,學起來就輕松、自如了。
備課素材
【教材分析】
這個語文園地有4項內容,分別是交流平臺、識字加油站、詞句段運用、日積月累。交流平臺版塊是通過讀一些課文中出現的優美生動的句子,學會積累體味;識字加油站出示了三組字詞,分別是三種不同偏旁的生字詞,讓我們更好地了解形聲字形旁表義的特點;詞句段運用分別安排了幾組形近詞的辨析運用,以及仿寫動物外形的片段;日積月累部分學習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詩詞《憶江南》,表達作者對江南的懷念和贊美之情。
【與文章相關的資料介紹】
描寫江南的古詩詞有哪些?
1.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2.江南逢李龜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3.江南
【漢
無名氏】
江南可采蓮,蓮葉何田田。
魚戲蓮葉間,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4.贈范曄
【南北朝.陸凱】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
江南無所有,聊寄一枝春。
5.菩薩蠻
【唐.韋莊】
篇5
一、故事激趣
在古詩詞教學中如果能巧妙地加入與課文相關的故事,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詩詞的內容。我常常根據古詩詞的特點自編或引導學生編出生動、有趣的故事,把古詩詞的學習融進有趣的故事中,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教學《贈汪倫》這首古詩時,我用這樣的一個故事進行導入:一天,汪倫聽說李白將來涇川,便寫信迎請,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聽后欣然前往。到后,汪倫告訴說:“桃花者,潭水名也,并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并無萬家酒店。”李白聽后大笑。學生在聽故事中,不知不覺地了解了詩的背景,他們對詩歌自然學得主動積極、興趣濃厚。
二、作畫賞析
蘇軾曾稱贊王維的詩“詩中有畫”。其實何止是王維的詩?如果我們鼓勵學生展開想象,把詩中的畫畫出來,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詩的意境,而且有助于發展學生的想象能力。在教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時我和學生一起進行各種形式的讀,讀完之后,還讓學生說說詩描寫的畫面,再用畫筆把詩描寫的畫面畫出來。學生畫了“日出”“江花”“江水”等栩栩如生的江南風景畫。這樣,學生不僅在畫中欣賞江南春天的美景,還感悟到白居易作詞時的情感,又發展了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和創造力。
三、吟唱體味
吟唱是富有中國特色的古詩學習方法。 中國古人在讀詩時不僅“高聲朗誦,以昌其氣”,還講究“密詠恬吟,以玩其味”。詠,歌也,吟,呻也。在高聲朗誦之后,通過吟唱,進一步入詩徑,悟詩心,品詩味,這一點值得我們認真學習和借鑒。在古詩教學中,這種將古詩學習轉化為富有韻律的活動,深受愛說愛唱的孩子的喜愛,而且有助于學生通過語調、韻律、節奏,進一步體味詩歌的內容和情感。如教學蘇軾的《惠崇春江晚景》時,可選用古箏樂曲《春江花月夜》指導學生吟唱……
四、生活實踐
篇6
師:同學們,春天,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節。提到春天,你的腦海里想到哪些描寫春天的成語或者詩句?
生:桃紅柳綠、萬紫千紅、鶯歌燕舞、鳥語花香、春光明媚、春暖花開……
生: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評析】通過復習,喚醒已經積累的知識,為下文詩詞的對比學習做好知識的鋪墊,同時也為后面的運用做好準備。
師:看來,描寫春天的詞語和詩句很多。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首詞。這首詞也是描寫春天的。(板書課題:憶江南)誰來讀?
生:(讀得響亮)“憶江南”。
師:輕輕地讀,慢慢地讀,回憶的味道才能散發出來。
生:(輕聲慢速)“憶江南”。
師:像她這樣,我們一起來讀――
生:(齊)“憶江南”。
師:先自己讀讀這首詞,看看能否把它讀正確、讀通順,尤其要注意生字的字音。(生練讀)
師:這是詞中唯一的生字。(出示“諳”字)誰認識?
生:諳(ān)。
師:把這個字送進詞里讀。(生讀)
師:查查字典,“諳”的意思是――
生:熟悉。
師:誰來把這首詞完整地讀一遍。(指名讀)
師:字正腔圓,一字不錯,真好!詞,不僅要讀正確,還要讀出節奏,這樣才有韻味。看看老師是按照怎樣的節奏來讀的。(師范讀,生讀)
師:(屏幕出示課文《憶江南》)這就是這首詞的節奏。按照提示的節奏,我們一起來讀――(生讀)
憶江南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師:這是我們學習的第一首詞。請大家仔細觀察一下,詞與詩比較,形式上有哪些不同的地方?
生:詩的每一句都是一樣長的,都是五個字,或者七個字;而詞不一樣,句子有的長,有的短。
師:你觀察得很細致。由于字數長短不一,因此,詞又叫長短句。
生:詩都是四行或八行,而詞有的多,有的少。
師:行數不固定也是詞的一個特點。同學們,詞與詩還有一點不同:每首詩都有題目,而詞不同,有的詞就沒有題目。然而,詞一定有詞牌名。(板書:詞牌名)詞,填好后是用來詠唱的。每首詞詠唱的固定曲調就是這首詞的詞牌名。像這首詞,它就沒有題目。“憶江南”就是這首詞的詞牌名。
【評析】這是學生學習的第一首詞。因此,有關詞的一些知識有必要告知學生。
二、 品詞析句,感知大意
師:詩與詞雖然有許多不同的地方,但也有相同點。比如,詩中有畫,詞中也有畫。(板書:詞中有畫)請大家仔細地讀讀這首詞,看看透過作者的描寫,你看到了哪些景物?(生讀詞,和同桌交流)
生:我看到了太陽從水面上升起來了。
生:我看到了許多花開了,紅紅的。
師:這些花開在什么地方呀?
生:開在江面上。
師:花能開在江面上嗎?
生:(恍然大悟地)開在江邊。
師:還看到哪些景物?
生:我看見了藍草。
師:見過藍草這種植物嗎?(生搖頭)誰給大家介紹一下這種植物?
生:這種植物葉子是藍綠色的,可以用作提煉顏料。
: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下面注釋的。
師:學習古詩詞,一個重要的方法,遇到不理解的地方要看下面的注釋。看來,大家都沒見過這種草。你看,這就是藍草。(出示藍草的圖)讀讀這首詞,作者看到的是藍草嗎?
生:作者看到的是綠綠的江水,像藍草一樣。
師:(出示畫面)美麗的畫面,需要用美的語言來描述。太陽是什么顏色?怎樣升起?紅花與江水,又是何等的美麗?連起來說一說。
生:太陽從江面慢慢地升起,江水被染紅了,波光粼粼。江邊的鮮花在朝陽的映照下,比火還要紅艷。
師:如果能把太陽的顏色再描述一下就更美了。
生:一輪紅日從水面上緩緩地升起。江水被染紅了,波光粼粼。江邊的鮮花在朝陽的映照下,比火還要紅艷。
師:說得太美了!(掌聲)江水怎樣?
生:春天的江水真綠呀,綠得就像藍草一樣。
師:怎樣的江水呀?
生:清澈的江水。
生:翡翠一般的江水。
師:連起來說――
生:春天來了,翡翠般的江水綠得像藍草一樣。
師:你看,詞中是不是也有畫?(生點頭)下面,讓我們通過朗讀把畫面展示出來。江花的顏色是――
生:(齊)紅勝火。
師:江水的顏色是――
生:(齊)綠如藍。
師:日出江花――
生:(齊)紅勝火。
師:春來江水――
生:(齊)綠如藍。
師:我們連起來讀――
生:(齊)“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評析】詞中有畫。讀出畫面,就是讀懂詞的內容。語文教學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要時刻不忘為學生提供和創造這樣的機會。引導學生通過讀、品、說、寫,走進詩詞的意境,還原作者的生活。
三、 前后勾連,感悟情感
師:同學們,詞中有畫,詞中也有情。(板書:詞中有情)這首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請大家再讀一讀,品一品,看看你是從哪些詞句中品味到的?
生:我從“憶”這個字,體會到作者非常思念江南的美景。
生:我從“好”這個字,體會到作者非常喜愛江南的美景。
師:僅僅是喜愛嗎?
生:贊美。(板書:贊美、思念)
師:讓我們把這份贊美之情、思念之情送進詞中,讀――
師:作者為什么對江南念念不忘,充滿如此深厚的情意?讓我們走進作者的生活,看看這首詞作者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
(出示:白居易,唐代著名的詩人。他曾在杭州任刺史兩年,后又調任蘇州刺史一年有余。這首詞是他回到河南洛陽十余年后寫的。)
師:現在,你知道作者為什么對江南充滿了如此深厚的感情了嗎?
生:因為作者在江南做過官,江南的美景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師:“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這是原因之一。當作者回到河南老家,他生活的環境又是怎樣呢?(屏幕出示)
魏王堤
[唐]白居易
花寒懶發鳥慵啼,信馬閑行到日西。
何處未春先有思? 柳條無力魏王堤。
師:江南的春天,早已百花爭艷、萬紫千紅。此時,洛陽的花開了嗎?怎么看出來的?
生:花沒有開。我是從“花寒懶發”知道的。
師:江南的春天,早已鳥語花香,春光明媚。此時,在洛陽能聽到清脆的鳥鳴嗎?你怎么知道的?
生:這里的鳥因為寒冷,都不愿意叫。我是從“鳥慵啼”知道的。
師:江南的春天,早已桃紅綠柳,生機勃勃。這里的柳條發芽了嗎?
生:沒有。
師:這里的“先有思”其實是說柳條發芽了。盡管發芽,有生機嗎?(生:沒有)你從哪個詞語知道的?
生:這里毫無生機。我是從“柳條無力”看出來的。
師:洛陽的春天,花不開,鳥不啼,柳條無力,毫無生機。難怪作者對江南的春天充滿如此深厚的情感――(生讀)
師:同學們,我們來猜想:閑暇時刻,每每與朋友相聚,作者都會深情地向大家這樣介紹他眼中的江南――(生讀)
師:江南的一花一草、一山一水,都讓作者魂牽夢繞。夜深人靜時,江南的這些美景會不時走進到他的夢境中――(生讀)
【評析】詩詞的前后勾連和巧妙對比,使學生一下子走進了作者的生活,走進了作者的內心,感悟到了作者為什么會對江南的一山一水、一花一草充滿深情,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四、 讀寫結合,拓展遷移
師:江南的美,不僅展現在江花和春水上,也展現在其他的事物中。(出示圖片)看到這些美景,你想到哪些詩句?下面,就讓我們來“串燒”一回,把你想到的詩句填到《憶江南》這首詞中,讓它成為一首新的《憶江南》。
憶江南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不憶江南?
生:江南好,風景舊曾諳。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能不憶江南?
生:江南好,風景舊曾諳。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能不憶江南?
生:江南好,風景舊曾諳。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能不憶江南?
生:江南好,風景舊曾諳。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能不憶江南?
生:江南好,風景舊曾諳。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能不憶江南?
……
師:其實,我們的家鄉四時也有許多美景。我是江蘇太倉人。太倉就是我的家鄉。我是這樣來贊美我的家鄉的。誰來讀?(出示)
憶江南
太倉好,
風景舊曾諳。
夏雨荷香飄兩岸,
秋霜紅楓映藍天。
能不憶太倉?
師:你的家鄉有哪些美景?請你也仿照這首詞來贊美你的家鄉。(學生創作)
生:余杭好,風景舊曾諳。春雨溪水漫池塘,冬雪大地換新裝。能不憶余杭?
生:江蘇好,風景舊曾諳。秋來三兩枝,冬日蠟梅雪里藏。能不憶江蘇?
生:杭州好,風景舊曾諳。春來垂柳千萬條,夏來荷花開兩岸。能不憶杭州?
【評析】讀寫遷移是培養語用能力的一條最重要的途徑。教學中,要盡量減少寫作形式的束縛,開啟學生創造思維,讓學生在大量的讀寫中,提升語用能力,積淀語感經驗,體驗學習的樂趣。
師:大家寫得太棒了,都是小詞人啊!其實,寫詞并不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詞講究音律、平仄等,以后我們在學習中繼續體會。古時的詞是用來吟唱的。下面,我們來聽聽現代版的《憶江南》。(播放《憶江南》歌曲)
師:同學們,白居易當時一口氣寫了三首《憶江南》,我們今天學的這是第一首。其他兩首寫了什么呢?回家后,自己查一查,和班級的同學一起交流一下。
篇7
一、讀出詩意
引導學生正確誦讀,是感悟詩詞的關鍵。古詩表達簡潔,意蘊深長,而學生的領悟力是有限的,教師應該避開傳統的串講,而是創設情境,通過反復誦讀,讓學生走進詩詞所描繪的意境。在教學《憶江南》時,我首先要求學生讀準字音,再要求讀得字正腔圓,讀得抑揚頓挫,然后提升讀的要求,從讀的實踐中要求學生讀出自己的味道和感覺來,讓學生由整體上感悟詞人對江南深沉的思念,從字里行間具體叩問其“身”在哪里、“心”在何處,理解白居易對江南的情有獨鐘,對江南的依依不舍,他記“憶”中的江南就變成了鮮活的畫面,深深地印在了學生的心中。
二、想象詩境
古詩詞語言精練、意境深遠,所以,古詩詞教學也應重視創設情境,啟發想象,把學生帶進詩詞所描繪的意境之中。在教學《長相思》時,我充分運用課件重現詩中的畫面,配上渲染氣氛的音樂,啟發學生想象:征途的感受是“冷”的,這種“冷”不僅是自然氣候的表征,更是作者內心情感的狀態;而故園的印記和回想則是充滿“暖意”的,這是一種親情之暖、天倫之暖、心靈之暖。學生通過對不同畫面的創造想象,把這“冷”“暖”逐漸內化為自己獨特的心理感受,有效地把握了視聽信息背后那兩個鮮活的畫面。一“冷”一“暖”,先“冷”后“暖”,“冷”“暖”相間,虛“暖”實“冷”,在想象中、在描摹中學生真正融入了納蘭性德的相思之境。
三、感悟詩情
篇8
關鍵詞:意境;誦讀;多媒體;品味;想象
中圖分類號:G427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2)19-085-1在二十幾年的語文教學生涯中,我覺得帶學生走進古詩詞的意境,有以下幾個途徑:反復誦讀,理解詩意;運用多種媒體,創設情境;品味語言,感悟情感;大膽創生,放飛想象。
一、反復誦讀,理解詩意,走進古詩詞的意境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反復誦讀是學習古詩詞最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級教師于漪也說:“要反復誦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讀出感情,讀出氣勢,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
教師可以根據詩詞的不同風格選擇不同的朗讀方式,讓學生邊讀邊聽,邊讀邊學,邊讀邊思,得到科學而有效的訓練。營造良好的朗讀的氣氛,引導學生漸入佳境。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最初的幾遍誦讀中,讓學生眼前呈現出黃鶴樓、煙花、孤帆、長江等事物。這些意象組合起來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畫面。詩中沒有直抒對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過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邊若有所思的詩人形象,表達送別友人的深情摯意。在反復誦讀中,詩意漸明,那一種若隱若現的形象感染著每一個讀者,這就是走進詩歌意境的魅力。
二、使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情境,走進古詩詞的意境
有些古詩詞的抽象概括、精練含蓄會給學生理解上帶來困難。以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以其文字、聲音、圖像、影像等融于一體、圖像清晰、動態感強、信息量大的強大優勢,為我們進行古詩教學提供了重要的教育手段。在古詩教學中引入現代教育技術,可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生動性,較完美地展現古詩的藝術魅力。使原本簡單枯燥的古詩教學變得充滿情趣,讓詩情畫意立體地凸現在課堂中,形成學生學習古詩的內驅力,促進學生深刻地領悟古詩的意境,學習詩人奇妙的作詩技巧。
在一位老師在教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時,用民樂曲子《西湖春曉》開場,那優美的音樂一下子就把學生吸引住了,隨即,教師展示了多幅西湖的美景,這個時候,學生都驚呼起來,太美了。教師適時推出蘇軾的詩:“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首詩概括性很強,它不是描寫西湖的一處之景、一時之景,而是對西湖美景的全面評價。如果單純從字面去體會,學生肯定理解不了詩歌的本意。
在課堂上,老師用視頻來展示兩種天氣時西湖山水風光之美和晴雨多變的特征,學生很快就理解了詩歌的意思。不僅懂得了詩意,體會到詩人的情感,還沉浸在西湖那醉人的風景中。現代教育技術的使用,使西湖仿佛就在學生眼前,而且在最短時間里呈現西湖不同的美,帶學生走進蘇軾所要描寫的絕美意境中。這種如夢如幻的教學氛圍為學生潛在的想象力的馳騁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條件,進一步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了他們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由“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
三、品味語言,感悟情感,走進古詩詞的意境
古詩詞的自主探究學習必須學會品詩。千錘百煉的詩眼、千古傳頌的佳句、情景交融的寫作技巧,都應引導學生自己思考發現、細細品味,才能真正把握。
如白居易《憶江南》中“風景舊曾諳”,讓學生理解“諳”是熟悉的意思,從中知道詩人曾經很熟悉江南,現在很懷念江南,因而才抒發“能不憶江南”的感情。一個“諳”字,讓學生腦海中出現一幅畫卷,詩人愉悅在熟知的美景中,什么樣的美景呢?詩人所熟悉的是春天日出時的江南風光。江南風光之美,在于她的秀麗明艷,而最美麗的是那碧綠的江水,最明艷的是那鮮紅的江花。
四、大膽創生,放飛想象,走進古詩詞的意境
古詩具有想象豐富雋永、清新自然的特色,其強烈熾熱的情感總是借助想象以創造豐富多彩的形象,描繪生機盎然、優美新奇、蘊涵雋永的意境,是發展學生想象力的活教材。
我們要用想象去感受詩人生動、形象、凝練的語言所表現出來的一幅幅具體、生動、形象的畫面。這些畫面往往是詩人對現實生活的細心觀察、體驗的結晶,是詩人心中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教學中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感受詩情畫意。學生不僅要敢想,更要會想。
篇9
一、設計多層次作業,尊重學生的差異性
每個學生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都具有自己的獨特性,發展也各有不同,應使每個學生在自己的基礎上、不同的起點上,得到最優發展。而他們的知識基礎,智力發展水平和個性特長都要有較大的不同,他們所需的知識程度也都不同。因此,作業的設計和布置必須多層次,有差異。對某些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適當減少他們的作業量或適當地降低作業的難度,讓他們做一些抄寫、簡單動手、有趣味的作業,一方面使這些“后進生”易學、樂學。另一方面也解決了他們“吃不了”的問題。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適當拔高要求,設計一些積累語言文字,擴展課外閱讀,提高動手操作能力等方面的作業。這樣,學生的能力不但得到了鍛煉,滿足了他們渴求知識的心理,而且也解決了“吃不飽”的問題。比如《憶江南>一課的課后作業,我是這樣設計的:
(一)背誦《憶江南》,并讀一讀詩人白居易寫的《暮江吟》,看看與這一首有什么不同?
(二)背誦《憶江南》,摘抄其中的比喻句,并談一談好在哪里?
(三)背誦《憶江南》,這一組作業設計有難有易,既有基礎知識的鞏固,又有知識的創新和能力的訓練,滿足了不同程度學生的需求,讓每一個學生在不同起點上獲得最優的發展。
二、設計趣味性作業.適應學生的心理特征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賴于興趣。”教學的實踐也證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每個成年人都有這樣一種體會:做自己喜歡的事做起來會覺得輕松異常,做自己不喜歡的事,不愿意的事就會舉步維艱。以往的機械重復的作業引不起學生的興趣,那么我們語文作業的設計首先要從學生的興趣出發,針對學生的教學實踐,設計作業內容。如:春天來了,就可布置有關“春”的課外專題作業:
(一)引導學生走出課本去尋春繪春;收集有關春天的成語、對聯、謎語、諺語、俗語、詩歌、文章、故事等等,經過取舍改造和加工,編成小報來描繪春天。
(二)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去嬉春鬧春:觀賞春天的美景,享受春天的陽光,親吻春天的和風,甚至去沐浴一番那細細的甜甜的春雨;去野外放飛多彩多姿的風箏;到小河邊嬉戲活潑可愛的小魚;到草地上翻幾個跟頭,親親那柔柔的小草……然后把這春景春趣春情春樂或拍成照片,或攝成錄像,讓美好的春色永駐。
(三)創造想象的空間,引導學生賞春思春。當學生陶醉在濃濃的春意中時,引導他們從此時此地此景遙想到大江南北的春色,長城內外的美景,聯想到為了祖國永恒春色而辛苦勞作的人們,此時,學生的眼前’就會涌現出一幅幅無限美好的春景圖。
(四)讓孩子們用自己喜愛的形式吟春頌春,或寫成春文,作成春詩,或繪成春畫,譜成春歌。這樣,不但激發了學生濃厚的作業興趣,而且培養了學生動手、動腦、想象、思維等各方面的能力。
三、設計開放性作業,體現語文的人文性
《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課程目標必須面向全體學生,力爭使每一個學生的語文素養都得到發展。因而,我們的教學要堅持以學生為本,充分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把學生置于一個動態,開放的學習環境中,為學生提供多元、綜合學習的機會,讓學生在無拘無束的環境中,學得主動,學得積極,使每位學生都成為學習的主人,體現自由開放的學習過程。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情況的需要,我設計了如下幾個類型的開放性作業。
(一)繪畫。學完課文后,讓學生把所學的內容畫下來,以形象的直觀性促進理解的準確性。如學習了古詩《鄉村四月》,讓學生畫一幅春意盎然的春景圖,體會春天的美麗景色。
(二)實驗。學完課文后將所學的知識實踐一下,以思維的可顯性促進理解的科學性。如學了《兩個鐵球同時著地》,讓學生動手做實驗,驗證課文所說的辦法。
(三)續寫。學完課文后引導學生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展開合理想象,進行續寫。這既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可以鍛煉學生的書面、口頭表達能力。如:在學了《窮人》后,讓學生續寫桑娜拉開帳子后發生的事:孩子的命運會怎么樣呢?桑娜與漁夫又會帶領孩子怎樣度過一個又一個難關?讓學生大膽想象和創造,并把想象的故事寫下來。
(四)觀察。為了培養學生的觀察習慣和掌握觀察方法,可以讓學生留心觀察生活。如;在學習《爬山虎的腳》后,可讓學生留心觀察身邊的植物發芽、長葉、開花的過程。
篇10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情境激趣
在普遍缺乏傳統文化的浸,缺乏對古典詩文的文化價值、教育價值、藝術價值足夠認識的今天,我們又如何能在短期內并有效地教學古詩,關鍵還得從“趣”字入手,并緊扣“趣”字,創設相當的情境,激發廣大學生學習古詩的興趣和熱情,養成一種良好的學習古詩的自覺習慣,自然古詩之韻如詩曰:“水精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一、詩畫結合,培養學生理解詩詞的能力
王維《山居秋暝》的頷聯“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寫的是靜景:明亮的月光,透過枝葉的縫隙照進了松林,清澈的泉水在石頭上靜靜地流淌。寥寥十個字,勾勒出了一幅清幽、明凈、自然、和諧的山水圖。為了讓學生眼中有此美景,我們可以出示畫家為我們準備的教學掛圖,或也用寥寥幾筆來勾勒夜空的明月、錯落有致的松樹、清澈見底的流泉、潔凈可愛的石頭等,再現詩人眼中秋夜的靜穆,讓孩子們在一幅優美的簡筆畫前,忘掉塵世的紛爭與喧囂,使心靈得到凈化。
二、點化詩詞中的音樂美,讓學生從聽覺上感覺詩意
教學中,借助音樂能調動情感,烘托、渲染詩歌的內容,創設美的氛圍,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學習理解古詩。許多教師在教學古詩時都會選用適當的樂曲讓孩子們進行配樂吟誦,或悲或喜,或沉緩或輕快,在樂曲聲中去感知詩中之形象,體會作者之情感,感悟詩中之理趣。如教學杜甫的《春夜喜雨》,有的教師配以輕音樂,其中摻有“沙沙”春雨、“咝咝”微風、“丁冬丁冬”的流泉,還伴有幾聲清脆的蛙鳴聲等,把詩中靜謐、清新的氛圍襯托得很分明,體現了詩人夜居草堂,欣喜愜意的心情。
三、用朗讀感悟造就古詩詞情境之美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古詩不僅內涵豐富,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很強的藝術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詞句優美,字字珠璣,韻律和諧,節奏性強,易讀易記。
(一) 把握停頓,感受古詩的節奏美。絕句和律詩因其本身的書寫規范,蘊涵相對固定的節奏感,因而在教學指導朗讀時,要讓學生明確并把握停頓。
(二) 熟讀成誦,感悟古詩的韻律美。古詩的教學切忌重傳授,輕感悟;切忌重講解,輕朗讀。而應讓學生充分地讀,通過多讀,感受詩的藝術感染力,感悟詩的和諧韻律。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決定了古詩文閱讀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內容的深度,而在于積累語言,增強語感,提高文學修養。
(三) 詞曲相映,整體感悟。無論是古調還是今曲,無論是通俗還是戲曲,許多優秀古詩詞都有相關的曲調相襯,且有當紅影視劇明星表演或演唱,這也為孩子們朗讀感悟古詩創設了許多條件。如香港歌后王菲演唱的[宋]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內地歌手毛寧演唱的[唐]張繼的《楓橋夜泊》的改編曲,以及越劇表演藝術家趙志剛演唱的[唐]崔護的《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和[唐]自居易的《離離原上草》、[唐]孟郊的《 游子吟》、 [唐]李白的《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等。真是名詩成就名曲,名曲促進古詩的學習。
四、用品味意境提升詩魂,培養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