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水不忘挖井人課件范文

時間:2023-03-28 12:46:2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吃水不忘挖井人課件,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吃水不忘挖井人課件

篇1

關鍵詞:語文課堂 書寫 教學技巧

一、情境導入,揭示課題

課件出示:心臟跳動的視頻,過渡到實物圖片,然后出示由圖到字的演變過程。讓學生感受漢字造字的魅力。

1、說一說對心字的認識和理解。預設:①人體器官。②思維、感覺。③中心。

2、分析心字的筆畫組成。(點、臥勾、點、點)預設:忘、想、念、意、總。

3、為什么這些字總是和“心”有關呢?預設:這些字的字義和“心”字的字義相關聯。

總結: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心字底”漢字的書寫,板書課題。

本環節主要是讓學生感受漢字造字藝術的魅力,激發孩子對漢字造字字理的探究。

二、形象比喻,掌握“”筆畫要領。

1.形象比喻,初識形態。

提問:上冊我們就學過心字的寫法,回顧一下臥鉤像什么?(月亮、小船、鐮刀、香蕉等)

2.觀察比較臥鉤與月亮的形態,突出臥鉤的弧度。(課件顯示臥鉤與月亮相疊的情景。)

提問:臥鉤的彎度與月亮的彎度是怎樣的?(臥鉤是月亮的一部分,臥鉤的弧度與月亮的弧度是重疊的。)

3.運用兒歌,掌握要領。

彎彎月兒小小船,(形態) 輕輕起筆重重彎,(起筆與行筆) 挑鉤之前要停頓,(關鍵技巧)對準左上再出尖。(收筆)

4.教師示范。

5.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6.作業點評,選取優秀作業和典型缺陷的作業各一。

本環節主要是讓孩子扎實掌握對該字的認識和寫法,用動畫的形式展現其的形態,改變課堂授課方式,激發孩子對寫字的興趣。用兒歌的形式總結寫其寫的要領,便于孩子記憶運用。

三、學寫“心”字,寓教于樂。

1.根據課件演示找位置游戲,看月亮姐姐和三顆小星星的游戲,對“心”字的結構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2.明確三點位置,參與星星找位置游戲,位置找對是笑臉,位置找錯月亮消失。

3.演示課件,學習“心”字的筆順和筆畫。

4.觀察“心”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組織拼字游戲,小組合作,齊心協力拼“心”字。

5.學生嘗試練習,師生共評;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本環節通過游戲的方式,強調“心”字三點的位置;用組字游戲固化三點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書寫要領。

四、學習“想、念、忘、意、總”的寫法。

1.出示“忘、想、念、意、總”指導寫法。

(1)學生觀察怎樣寫好“心字底”?預設:心字底的三個點起筆處約在同一橫線上,臥勾略長,整個心字底略扁。

(2)教師師范,邊寫邊講解,生學寫,師巡視指導。

(3)回憶第10課《小松鼠和小松果》中“意、總”的寫法。

意字中“心比立窄,比日寬”,整體緊湊;總字中“心比口寬又扁”,整體上窄下寬。共性特點是心字中間的點都落在了豎中線上。

(4)觀察22課《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忘、想、念”三字中“心字底”的占格特點。

①小組討論,比較不同。

預設:忘――心字底三點的起筆和臥勾的起筆約在同一橫線上,忘字整體上窄下寬。

想――心字底扁又長,第一點和第三點托起上面的相部,整體想字上半部分稍大于下面的心字底。

念――心字左點的收筆和今字的左撇收筆基本在同一豎線上,念字整體上大下小、上寬下窄。

②學生根據討論,進行板演,提醒學生先不要急于寫,認真讀帖,仔細觀察,做到心中有數再寫。

③師生評價。

④學生練習。

2.小組評選“書法之星”,全班展示。

本環節利用前后知識的遷移,從學過的“心”“總”“意”的寫法過渡到本課新字的書寫。新字書寫通過學生自己討論比較得出書寫要領,讓學生根據討論結果自行書寫、評價,達到在合作中突破重難點的目的。

篇2

關鍵詞: 課堂訓練 問題情境 思考價值

在哈佛大學師生中流傳著這樣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讓人不斷提出問題、思考問題。學習是學生主動建構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培養學生問題意識,使學生主動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在這一富有挑戰性的過程中,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動參與者、知識的積極探求者,從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個性品質會得到鍛煉,主體性逐步形成、發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語文教師不但要鼓勵學生敢于質疑、樂于質疑,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掌握質疑的方法,使學生從“敢問”、“好問”、“勤問”最終走向“善問”。

低年級學生知識水平、認知能力還很低,提出的問題往往是膚淺的、零碎的,有時甚至是詞不達意的。所以我覺得孩子離“善問”還有一定距離,只要他們能做到“敢問”、“好問”、“勤問”,便是值得鼓勵的了。下面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我在這一方面所做的引導:

一、找題眼提問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引導學生從文章題目入手質疑,抓住課題中的關鍵詞語提出問題。捕捉文章中心是訓練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有效方法,能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課文,達到以疑促讀、以疑促悟的目的。

如學習《女媧補天》一課時,學生會通過“補”字提出諸多問題:女媧為什么要補天?她怎么補天?最后天有被補好嗎?要是現在我們的天又破了叫誰來補?。康湍昙壓⒆硬欢畯膶懽鞣椒?、表現手法等方面提出疑問,但就他們提的問題而言,有的是本課教學重點,有的是難點,有的是學生想探求的課外知識。學生有了求疑解題的心理,就能全身心投入課堂教學活動中,主動參與學習、討論,積極舉手發言。

二、抓重點詞句提問

文章的重點處指文章重點內容或揭示中心的重點句、段等,這些重點處對幫助學生理解全文有極大的作用。這些重點處概括性強,蘊含豐富的思想內涵,與全文內容有密切聯系,在文中有畫龍點睛的作用。在這些重點處質疑,能起到觸一發而動全身的效果。

三、在矛盾處提問

即把課文中看似矛盾的地方提示出來,有些文章在內容之間、內容與形式之間、語言之間存在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矛盾”現象。這些矛盾現象其實大多是作者有意識的安排,往往體現出作者巧妙的構想。因此,善于從文章中找出這樣的矛盾之處,并進一步追問幾個“為什么”,無疑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有效方法。

如上《雨后》這一課,學生在我的引導下提出這樣的問題:文中“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褲子,嘴里說‘糟糕……糟糕!’而他通紅歡喜的臉上,發射出興奮和驕傲”一句,既然“糟糕”,何來“興奮和驕傲”?既然“小妹妹輕輕地小心地跑”,為什么她又“希望自己也摔這么痛快的一跤”?從而使學生理解哥哥既怕回家被家長責備,又愛玩水的那種欲罷不能的心情,而小妹妹怕摔怕臟,可看到哥哥玩得那么開心也想體驗一下的心理。學生對這兩個問題的提出,實際上等于抓住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這一特點讀課文??梢?,對矛盾處進行質疑是解決問題的不竭動力。

四、在比較表達效果中提問

替換比較或刪減關鍵詞比較是語文課堂訓練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訓練學生語感的一種有效途徑。如《美麗的武夷山》最后一句話:“溪水輕輕拍著竹筏,青山徐徐從兩邊退去,人們會有一種入詩入畫的感覺?!痹诮虒W中,我是這樣設計的:將“入詩入畫”換成“如詩如畫”出示在課件上,學生自然而然提出為什么,通過比較分析,他們理解“如詩如畫”僅表現為山水之美,而“入詩入畫”指人們內心的感受,抒發游人游覽武夷山的美妙心情。

五、抓感興趣部分提問

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創設問題情境,引發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產生強烈的探索、學習的內驅力,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與好奇心。如《看瓜》一文,有學生問:“什么是‘調虎離山計’?”《江凡》一課,有學生問:“江凡為什么拿衣服讓奶奶抱住口鼻?”……這些問題促使他們展開激烈的討論,激發他們搜集資料的興趣,讓課堂得到有效延伸。

六、抓住標點提問

有些文章中往往有一些標點的運用不合常規,該用句號的地方用了省略號,該用問號處卻用了感嘆號,講解課文時,引導學生發現這些差異,然后深究下去,深刻領會其意義。低年級課文中這樣的情況較少見,但不是沒有。如教學《遠行靠什么》一文,我選擇從課文最后一段導入課堂: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人類將“走”得更快更遠。引導學生質疑:“走”為什么要加雙引號?通過對這一標點的分析,學生明白用雙引號說明“走”不限在步行,包括一切行路方式,從而引出文章談到的從古至今不斷得到改進的各種交通工具這一主體內容,整個教學過程可謂水到渠成。

七、看插圖提問

篇3

關鍵詞:小學語文 人文 文本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2-1578(2016)11-0185-01

傳承人文是語文學科的神圣使命,因為人文性是一個民族的名片。而語文學習是傳承傳統經典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小學生是培養人文主義情懷的重要時期。因此,教師做好語文教學人文性教學對于學生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等將會起到積極的作用。語文基礎知識固然很重要,而提升到學生的精神方面,還需要多從關注學生人性的塑造開始。這樣,才能培養出德才兼備的事業接班人。

1 充分挖掘教材,用文本中的人文因素來陶冶學生情操

布魯姆教學觀認為,教材是教學的載體,不結合教材的教學是盲人摸象。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不僅是傳授語文知識,還應該充分挖掘語文學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塑造學生的人文特性,使學生的情操得到陶冶和升華。為了體現出語文的人文因素,編者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有的課文抒發了作者的愛國之情,能夠促使投身祖國現代化建設的強烈使命感在學生心中扎根,這些作品都洋溢著濃烈的主觀情感,具有極強的感染力。例如,《讓我們蕩起雙槳》和《世界多美好啊》這兩篇課文,都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抒發了作者對新生活的熱愛之情;而《錢學森》和《負荊請罪》這兩篇課文,則表現偉人們的光輝形象,激勵小學生以他們為榜樣,不斷激發學生的愛國之情;還有的課文如《探母》是反映了母愛的偉大,而《吃水不忘挖井人》則是頌揚誠實守信、助人為樂的人性閃光點,這些課文無一不散發出強烈的任性光輝,陶冶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操。因此,挖掘課本中人文因素是開展人文教育的最好素材。

2 感悟文本內容,通過文本中人文因素來增強情感體驗

閱讀文本的過程是閱讀產生情感體驗的過程。但是,在教學過程中首先要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然后在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感悟文本內容。無論采取的具體學習方法是怎樣的,都是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作品中蘊含的深刻內涵,分辨出明確的價值取向。教師要謹記,語文教學最不同于其他學科的特點就是,要深入挖掘語文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不僅要教會學生掌握語言與文字方面的技能,而且更要塑造學生的人格品質,讓他們多加接受語文中的人文主義熏陶。情感體驗最重要的是,如何才能讓學生深切地體會到文本中的情感,這就需要教師講求一定的方法了。例如:在教學《聶將軍和日本人小姑娘》時,教師應該讓學生多多朗讀。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聶將軍如何關愛日本人兒童時的情景,通過視覺、聽覺等多方面去感受聶將軍人文主義精神與國際主義精神,從中體會詩人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情懷,從而增強了情感體驗。

3 品味人文語文,引導學生關注言語中人文情愫

品味語言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在教學過程中當我們把目光著眼于語文本身時,不難發現語言和文字的重要性。它們是學生進一步探索人生意義的基礎,是接受人文主義熏陶的前提。因此,首先要教會學生正確的運用文字。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學的第一環節是熟悉生字詞。然后是語言形式的探究。目的是培養的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我們知道,注重語言知識技能的積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必須做到聽說讀寫樣樣精通。這樣,才能把語言潛能發揮到極致。除此之外,語言知識的學習本身就是接受人文主義熏陶的過程,語言本身就蘊含了大量的人文因素,所以語言知識的學習和人文性的塑造是相輔相成的。例如,在教學《黃河的主人》時,一定要做到對重點詞句講解到位,消除學生對文本中的產生每一個知識盲點,將對語言形式的重視程度提高到足夠的高度,讓學生反復誦讀,務必使學生準確理解詩作中的每一個字詞,每一個句子。同時,就文本內容進行人文品讀,從中讀出文字中的人文情懷。

4 散發人性之美,把語文教學中的人文教育做到位

當代語文教學理論認為,語文教學的靈魂是人性。語文學科是充滿人性之美的學科。文學作品中一切的描寫、修辭、鋪墊、烘托等都是為了表達人性,作者在作品中所表達的萬種感情,都是對人性的刻畫。而且文學作品中總是用人性貫穿在人物,情節等各個環節中。因此,語文教育還在某些時候能夠起到道德教育的作用,喚起學生對真善美的追求,激起他們對人生的無限希望,從而錘煉出他們高尚的道德品質。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時刻注意激發學生的同情心與善念,培養他們樂觀積極的人生態度,這樣一來也深化了語文教學的作用。例如,在教學《云雀的心愿》時,有學生提問: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如何保護人類生存環

境?……面對學生這樣的提問,教師應該意識到這是一個人性教育的良機,教師不妨暫時把既定的教學步驟放一放,把保護動物這一問題單純的拎出來讓學生討論,多探究一些環境保護問題,同時把人文教育融入其中。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展人文主義教育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接受人文主義教育是當代學生健康成長和發展的內在要求。作為一名一線的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切實做好人文素養教育。這樣,小學語文教學才會完成時代賦予的神圣使命。

參考文獻:

[1] 龔賢明.小學語文教學是人文素養的有效傳承[J].文理導航,201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