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立秋的詩句范文
時間:2023-04-06 10:16: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描寫立秋的詩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2.立秋拿住手,還收三五斗
3.頭伏芝麻二伏豆,晚粟種到立秋后
4.立秋棉管好,整枝不可少
5.立秋種芝麻,老死不開花
6.立了秋,便把扇子丟
7.一場秋雨一場寒
8.十場秋雨要穿棉
篇2
一、選好要寫的特產
要寫好有關家鄉特產的文章,首先要了解家鄉有哪些
特產。
上虞這片古老的土地,遠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先民生活于此。肥沃的土地,秀美的山川,深厚的人文底蘊,使得江南魚米之鄉的上虞物華天寶,珍稀特產,美點佳肴,層出不窮。上虞是一個歷史底蘊深厚的地方,是中國青瓷的發源地,是梁祝傳說中的英臺故里。上虞特產豐富,擁有蓋北葡萄、謝塘黃花梨、二都楊梅等特色鮮果,還有各種各樣的特色小吃,以及板栗、女兒紅黃酒等一大批特色農副產品。
我們家鄉上虞的特產很多,但在一次小小的寫作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個一個地去介紹。那就需要我們選擇自己印象最深的、最有感受的一種特產寫下來。這其實就解決了一個“寫什么”的問題。
二、突出特產的“特”
解決了寫什么特產的問題,那接下來的就是怎樣寫好了。我覺得最主要的就是要突出特產的“特”。什么是特產的“特”呢?那就是這種特產與其他特產的不同之處,是它自己所獨有的。怎么才能寫出特產的“特”呢?很簡單,那就是要留心觀察。只有認真觀察了,才能發現它的特點,否則只能看到它的表面,寫起來也是蜻蜓
點水。
例如:兩個學生介紹同一種水果――菠蘿,一個學生這樣寫道:我是大名鼎鼎的水果大使――菠蘿,我的小名又叫“鳳梨”。遠遠看我像一個穿山甲。我的頭發是綠色的,層層疊疊,像鳳尾,每根頭發上都有很多小刺,像鋸子,很刺手,所以一般人都不敢碰我。我的衣服是金黃色的,像穿了一件盔甲。我的身體外有凹凸不平,像有許多魚鱗,帶著小小的刺,很扎手。我把外衣脫了,就露出嫩黃色的襯衣,看上去水靈靈的。
另一個學生這樣寫道:我有一股淡淡的清香,讓人看了口水快要流出來了。剛吃進口中,會有股甜甜的香味,吃到一半的時候會有一點點的酸,吃到最后就有一點麻,放在鹽水里泡過口感會更好。
顯而易見,第一個學生寫的菠蘿抓住了菠蘿的特點,寫出了菠蘿和其他水果的不同之處。重點寫了菠蘿的外形特點,即菠蘿這種水果與其他水果最大的不同。而第二個學生寫菠蘿的特點,重點寫的是菠蘿的香氣和味道,香氣淡淡的,味道酸酸的,這樣的介紹比較籠統,因為其他的水果也有這樣的特點,也可以說這個學生寫的不是菠蘿,而是其他水果。
當然,我們還可以通過不同時間、不同角度或動靜的變化來發現這一特產的特點。
三、引入故事或傳說
我們上虞歷史悠久,有著燦爛的傳統文化,流傳著許許多多美麗的傳說故事。有關這些特產的故事和傳說也很多,比如《崧廈霉千張的來歷的故事》:據說有一年立秋時節,“秋老虎”甚為猖獗,因時值崧廈鎮迎神賽會,“蔡萬盛水作坊”的老板王紹榮制作了大批千張供應寺廟,由于數量過多而有剩余,他用豆腐布蓋住放在一旁。第二天,發現千張已泛黃點,還散發出一股霉香味,棄之可惜。于是王紹榮把這些千張切成小段,并用稻草捆扎,分給四鄰“消貨”。誰知鄰居們食后,頓覺特有口味。于是,“蔡萬盛水作坊”試著生產,才有了霉千張這道佳肴。還有《崧廈霉千張和乾隆皇帝的故事》《“女兒紅”黃酒的故事》《二都楊梅和慈禧太后的故事》《大禹逢難識野藤》等,這些故事都非常引人入勝。
如果在文章中把這些小故事加進去,那一定能使我們的文章更加生動具體,更能讓讀者覺得我們家鄉的特產文化源遠流長。
如一個學生在寫家鄉的特產――梁湖年糕時,就把有關故事寫進了文章里:“梁湖年糕是用手工制成的,它以晰白、細嫩、光滑、柔軟、可口而馳名海外,曾經也被選作貢品。它是梁湖的驕傲,關于它還有個故事。據說原來的年糕口感粗糙,色澤很暗。在清光緒年間,梁湖有個叫陳培基的農民,從豆腐的制作方法中得到啟發。他先是用優質的晚粳米多次輾軋成米心,用水質清亮的皂李湖、洪山湖水把米淘干凈,在水缸里把米心浸透;然后在15~20天后用清水再把米沖干,用紹興羅山石磨加水把米磨成糊裝入布袋,用石塊將布袋糊粉壓緊,直到榨干水分成粉餅,用鐵皮刨刀將粉塊刨成碎粉;再用木蒸桶將米粉蒸熟成糕花,用搗臼把糕花舂透,約舂30余下;最后用手將糕花壓積成糕團,揉成條狀,用印糕板壓扁,就做成了光潔的梁湖水磨年糕了。據傳軍機處大臣王文韶每年清明回鄉祭祖后,總會帶上家鄉特產梁湖水磨年糕進宮,慈禧太后嘗后贊不絕口,后來梁湖年糕就成了進貢的貢品了?!?/p>
四、運用多種修辭手法
俗話說:三分相貌,七分打扮。就是說人是需要打扮的,如果我們打扮得體,會使自己顯得更好看。寫特產作文也一樣,語言需要修飾,需要潤色。如“如珍珠一般高貴華美,如露水一般晶瑩剔透,蓋北葡萄酸甜可口的滋味,仿佛依然留在舌尖,讓人難以忘懷……”這是一個學生寫蓋北葡萄這一家鄉特產時寫的一句話。這句話一連用了兩個比喻,既寫出了葡萄的形狀,也表現了小作者對這一特產的喜愛之情。如果換一種平淡的、直白的話語,效果就會差很多。
在寫特產文章中,比喻這種修辭手法用得很多,但是還有一種修辭手法――擬人,則更能讓我們寫的特產生動,富有情感。如有一個學生在作文《家鄉的黃花梨》中這樣寫道:“初夏時分,梨花紛紛從枝頭飛落,取而代之的是一個個青色的小腦袋。這滿樹的‘小淘氣’,正睜大眼睛,好奇地打量著四周。陣陣微風吹來,‘小淘氣’們不住地點頭,稱贊四周的美景。到了盛夏,小青梨風風火火地換下青色的春裝,披上了褐色的夏裝,搖身一變,成了一顆顆鑲在枝頭的褐色瑪瑙,又恰似一位位披著褐色夜行服的俠客,正躲在綠葉后乘涼呢!它們是那么豐滿圓潤,那么惹人喜愛!”小作者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把青澀的黃花梨當作一個個淘氣的小娃娃來寫,把成熟了的黃花梨當作一個個俠客來寫,真是惹人喜愛啊!
除了比喻和擬人,在寫特產的文章時,我們還可以使用其他的修辭手法,比如引用名人的詩句。如著名作家趙暢在《又見二都楊梅紅》中就引用了很多詩人的詩句。其中引用了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詩句――“玉盤楊梅為君設,吳鹽如花皎白雪”,還引用了宋代詩人方岳的詩句――“眾口但便甜似蜜,寧知奇處是微酸”。
五、傾注自己的感情
學生在介紹家鄉的特產時,心中一定充滿了自豪感、喜悅感,那么在寫作中,就可以把自己對家鄉的熱愛之情、贊美之情自然而然地融入到作文中去。像一個學生在《家鄉的黃花梨》的結尾這樣寫道:“?。∥覑奂亦l的黃花梨!愛她的可愛模樣,愛她的味美甘甜,更愛她那謙虛樸實、不事張揚的優秀品質!”瞧,作者對家鄉的熱
愛與贊美之情一下就表現出
來了。
篇3
一、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的比較鑒賞
近年來高考詩歌命題原則之一是“課內知識課外考”。設題人或將要求鑒賞的某句與課本中學過的相關句子列出來,或同時列出課本課外的詩詞,要求考生從表達技巧、語言特色或思想感情等角度進行比較鑒賞,這既能檢測考生對課本知識的掌握情況,引導其重視課本,又考查了其語文素養,一舉兩得。
【金題鏈接】
烏衣巷 (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人月圓(金)吳激①
南朝千古傷心事,猶唱花。舊時王謝,堂前燕子,飛向誰家?
恍然一夢,仙肌勝雪,宮髻堆鴉。江州司馬,青衫淚濕,同是天涯。
[中呂]山坡羊?燕子 (元)趙善慶
來時春社,去時秋社②,年年來去搬寒熱。語喃喃,忙劫劫③。
春風堂上尋王謝,巷陌烏衣夕照斜。興,多見些;亡,都盡說。
[注]①北宋亡后,吳激被迫仕金。在一酒宴上偶遇流落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時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個戊日,分別稱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樣子。
【設題】 請簡要賞析這三篇作品的表現手法及語言特色。(2007高考浙江卷)
【應對方略】首先弄懂詩歌意思;其次熟知常用的起興、虛實、想象、襯托、用典、對照、色調氛圍等表現手法及其表達效果,熟知表現語言特色的詞語,諸如明快直露、形神兼備、形象鮮明生動、平淡純樸、深邃、樸素之中見真情、清新雋永、給人以哲理的啟迪(心靈的慰藉)、不同凡響等,熟知表情達感的常用術語,諸如沉郁、歡快喜樂、憂愁、含蓄深沉、溫婉悲涼、低徊等;其三要寫出它們的相異處并分別表述。如上題可答:“1.劉詩今昔對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體現了詠史詩的特色;2.吳詞剪裁唐人詩句抒亡國隱痛,溫婉悲涼,凸顯婉約詞的正宗風韻;③趙曲以議論作結,點破興亡,明快直露,有濃郁的散曲風味?!?/p>
【常見失誤】其一是不理解題目指向,答非所問;其二不能分條列述,眉毛胡子不分,讓人不知所云;其三不能用詩歌術語作答。
二、同首詩不同版本間某句或某個字詞的比較
同位作家的同首詩,因版本的不同,其中某句或句中的某個字詞可能相異。命題者從品評這“不同”的高下優劣角度設題,使試題有了很強的開放性。
【金題鏈接】
出關① 徐蘭
憑山俯海古邊州, 旆②影風翻見戍樓。馬后桃花馬前雪, 出關爭得不回頭?
[注]①關,指居庸關。②旆(pèi),旌旗。
【設題】詩的前兩句,有版本作“將軍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與本詩相比你更喜歡哪一種?請簡要說明理由。(2007年高考山東卷)
【應對方略】首先要明確回答自己認可的對象,不能含糊;若是句子間的比較,寫景句就勾勒其描繪的畫面如何生動形象,如何逼真傳神等;抒情句就解釋其是怎樣更好地抒感;議論句就解釋它從哪些方面論說的準確、鮮明、深刻、到位。如上題便可答:“1.更喜歡本詩。本詩前兩句點出居庸關的雄壯氣勢,景物描寫鮮明生動,為后面抒懷作了鋪墊。‘將軍’兩句缺乏形象感,并且與全詩思鄉的情感內容不相稱。2.更喜歡‘將軍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它明白質樸,把將軍此去的心愿和士卒思念家鄉的心情巧妙形成對比,從而突出了一將成名萬骨枯的主題。3.各有其妙(理由見上)。”若是字詞間的比較,就要看字詞所在句特征:抒情句從所給詞語如何強化情感方面入手;寫景句從所給字詞描繪的形象特征如何形象生動入手;若給定字詞處于首句或結句,除回答表達的情感外,還應從結構上領起下文和總結上文的作用作答。
【常見失誤】對句子,一是不能或不知道辨明其特征;二是只是翻譯句子,沒有對其作情感或畫面或說理上的縱深分析。對字詞,一是不理解該詞在句中的用法、意義和作用;二是不能分析詞語在詩歌中運用的妙處、所用辭格及與整個句子如何鏈接的情形。
三、 同首詩內不同句子寫景或抒情方式上的比較
有時候,同一首詩中的不同句子在寫景或抒情的方式上也存在差異,因此這也是比較鑒賞的一個設題點。
【金題鏈接】
新晴野望 王維
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
[注]氛垢:塵埃。
【設題】尾聯描寫了一幅什么樣的圖景?這樣寫有什么好處?(2007年高考全國卷Ⅱ)
【應對方略】詩歌中的圖景指人物、事件、環境共同組合成的一個生活畫面。解答時要用一句簡練的話說出詩句展現的圖畫,并分析其與主題的關系及帶來的效果。如上題可答:“尾聯寫了農忙時節,農人全家在農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這樣寫再次突顯‘新晴’這一詩題,因為‘新晴’才能看到農人們‘傾家事南畝’的景象,給前面所繪的一幅表態畫面平添無限生機,使整幅畫面活了起來?!比羰琴p析抒情方式,要特別注重分析間接抒情達意中情與景的幾種組合關系: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緣情寫景(因情造景),故鑒賞時,應著重分析描述的是什么物象,物象有何特點,物象中注入了作者什么樣的心理感受,這些物象如何組合,又是如何與作者的主觀感受融化為一體的,以及由之而產生的作者的感情傾向。
【常見失誤】對寫景,一是不能從人、事、境三者的組合關系上去分析,二是不能從與前面所給圖景作對比分析。對抒情,一是讀不懂詩句,妄加評述;二是不能辨清抒情的方式方法;三是不能分析出景物本身反映的情感傾向,造成景情兩層皮。
四、相同題目或相同題材詩詞間的比較
相同題材或相同題目的詩詞并存,是常見現象。從比較異同這一角度切入,引導考生在比較中去發現詩美、品賞詩美,也屬常見命題角度。
【金題鏈接】
華清宮 吳融
四郊飛雪暗云端,唯此宮中落便干。綠樹碧檐相掩映,無人知道外邊寒。
過華清宮 李約
君王游樂萬機輕,一曲霓裳四海兵。玉輦升天人已盡,故宮唯有樹長生。
【設題】1.兩首詩描寫了不同時期的華清宮,請指出二者主要運用了哪種相同的表現手法,并作簡要說明。2.兩首詩各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2007年高考湖北卷)
【應對方略】解答表現手法題目,必須熟知想象和聯想、對比和映襯、渲染和白描、鋪排、象征、抑揚法、即景生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諷今、運用典故、以樂景寫哀情、卒章顯志、動靜、虛實等常用表現手法的表現形式及其表達作用,同時在答出其表現手法后,還要分析出詩詞各自具體的對比情況。如1題可答:“都應用了對比(或對照、映襯)手法,吳詩宮內宮外(或空間)對比:宮外飛雪陰云,分外寒冷;宮內綠樹成陰,溫暖如春。李詩今昔(或時間)對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雜樹叢生,宮殿荒涼?!贝鸨容^思想感情題目,首先要讀懂詩詞內容,弄清其是寫景狀物詩、懷古詠史詩、傷春傷別詩、羈旅行役詩、山水田園詩、托物言志詩、邊寒征戰詩、談禪說理詩、贈友送別詩等何種類別,然后再結合其具體內容談論表達了何種情感。如2題可答:“吳詩通過寫景狀物,鞭撻無視人民疾苦、沉湎于享樂的統治者;李詩通過詠史抒懷,諷刺統治者荒誤國,感嘆王朝的興衰。”
【常見失誤】一是弄不清詩詞的表現手法所指及其表現形式,或分不清詩詞的類別,結果是東拉西扯;二是不知道此類題目答案內容均有“形式”和“內容”兩塊組成,即往往只干癟地答出什么手法或什么情感,而不知結合具體內容稍加分析說明。
五、從詩詞關鍵字詞角度進行比較
從詩詞關鍵字詞角度切入,比較鑒賞詩詞的語言特色、寫景狀物特點和內容情感特征,是新的設題角度。
【金題鏈接】
秋夜獨坐(節選) 唐?王維
獨坐悲雙鬢,空堂欲二更。雨中山果落,燈下草蟲鳴。
夜深 宋?周弼
虛堂人靜不聞更,獨坐書床對夜燈。門外不知春雪霽,半峰殘月一溪冰。
【設題】1.兩詩中均寫了夜景,又有所不同。請具體說明。2.兩詩中均有“獨坐”,而作者心境不同。試簡要分析。(2007年高考遼寧卷)
篇4
【物質消暑法】
【生活用品】
——扇子——扇子起源于中國,已有 3000 多年歷史。最早出現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 雞毛制成,稱之為“障扇” ,故“扇”字里有個“羽”字。當時,扇子不是用來 扇風取涼,而是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西漢以后,扇子開始用 來取涼,它有“篾疑秋翼蟬,團取望舒景”之趣,“能使凄兮似秋,隆暑斯卻”,所 以古人稱它為“搖風”“涼友”或“快哉風” 、 。董仲舒《春秋繁露》中云: “以扇 逐暑” 。扇子作為祛暑清熱的功能,雖不及電風扇乃至空調,但是它作為一種文 化現象,卻頗耐人尋味。 西漢劉安的《淮南子》云: “炎火鑿池,披裘而扇,不能救也” 。東漢班固的 《竹扇》云: “供時有度量,異好有團方。來風堪避暑,靜夜致清涼” 。自此有關 扇子的詩詞也脫框而出。名篇中有唐代詩人杜牧的《秋夕》“銀燭秋光冷畫屏, : 輕羅小扇撲流螢。開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恰?。明代詩人瞿佑有詠扇詩 云: “開合清風紙半張,隨之舒卷豈尋常?;ㄇ霸孪聢F圓坐,一道清風共自涼” 。 前者生動地描繪出少女們持扇追螢的活潑姿態和歡樂情緒, 呈現出一幅清爽的納 涼情景;后者記錄了一家大小同在花前月下,圍在一起消祛暑熱的場景。 《千家 詩》中有: “宮紗蜂趕梅,寶扇鸞開翅;數折聚清風,一捻生秋意。 ”仿佛看見宮 中王公貴妃用手搖著扇子,而后面兩句則使得讀者涼意頓生。
扇子的發明人是誰?目前已無法考證,不過這種辦法原始社會就有人掌握了,只是他們手里拿的很可能是一片大大的樹葉,搖破了再爬樹摘一片,很費事。后來,扇子變結實了,多是用竹編的,古人稱之為“搖風”,還有人給它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涼友”。
經濟條件好的人家會買用絹帛制成的扇子,搖起來比較省力氣,也比較有“檔次”。文人墨客喜歡在扇面上寫詩作畫,既可消暑,又添情趣。如果是達官貴人,在酷暑天則可以享受“人工風扇”。到了漢代,一種名叫“葉輪撥風”的大型納涼器具騰空出世,其消暑效果非??捎^。《西京雜記》中記載:“長安巧匠丁緩作七輪扇,大皆徑丈,相連續,一人運之,滿堂寒顫?!薄皾M堂寒顫”這四個字很令人震撼,不過又肯定要害得那“一人運之”的“一人”滿身臭汗。
——涼屋——唐代出現了一種供人消暑的“涼屋”?!皼鑫荨蓖ǔ0?,采用類似水車的方式推動扇輪搖轉,將涼氣徐徐送入屋中,或者利用機械將水送至屋頂,然后沿檐而下,制成“人工水簾”,屋子里自然會涼快起來。這個方法比“人工風扇”和“葉輪撥風”效果好得多,不論從科技角度看,還是從人文角度看,都是一種進步。有資料顯示,明代人已知道在消暑時巧妙利用地理優勢,掘井納涼,天然環保,不乏科學道理。
——瓷枕——除了上述方法,古人還有別的消夏高招。中國自古被稱為“瓷器王國”,古人除了會用瓷器做碗、做花瓶外,還發明了瓷枕。瓷枕的枕面是一層釉,冰冰涼涼的,夏天枕于其上,睡起覺來當然涼快。所謂“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恐怕就是古人對瓷枕的熱情謳歌。
瓷枕是中國古代瓷器造型中較為流行的一種, 始燒于隋代, 流行于唐代以后。 據說開始時是作為陪葬的冥器,后來才成為一種盛行的寢具。因為瓷枕性清涼, 是夏季消暑的涼物。再有就是瓷枕上有字,比如“眾中少語,無事早歸。 ”又如: “過橋須下馬,有路莫行船。未晚先投宿,雞鳴早看天。 ”這些提醒的話寫在枕 頭上,就是給人提醒。 瓷枕的枕面上有一層瓷釉,夏天枕于其上冰冰涼涼的,睡起覺來當然涼快。 所謂“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 ,恐怕就是古人對瓷枕的厚愛了。據說,乾隆 皇帝就非常鐘愛孩兒枕,有一次得到了一件孩兒枕后,詩興大發,題了一首詩: “瓷枕通靈氣,全勝玳與珊。眠云渾不覺,夢蝶更應安。 ”曾經流行一時。
【食品】
——沉本浮瓜——中醫學認為,蓮子性味甘平,具有養心益腎的功用。夏日常飲蓮子湯,能補中強志,養神益脾。中老年人食用,輕身益氣,令人強健。在清朝宮廷中,消暑冷飲中最出名的冰碗是用甜瓜果藕、杏仁豆腐、葡萄干、鮮胡桃、懷山藥、棗泥糕等料制成,冰鎮后吃起來絕對爽口,真是“過雨荷花滿院香,沉本浮瓜冰雪涼”。
其實,飲食避暑從漢代就開始了。據《荊楚風時記》載:“伏日進湯餅,名為消惡”。古人習慣稱暑氣為惡氣,避惡就是指消暑。“湯餅”是一種放在水里煮熟的面食。雖然湯餅本身不是清涼食品,但在夏天吃熱氣騰騰的湯餅時卻能出一身大汗,從而帶走體內大量熱能。所以,這也是一種很好的消暑方法?,F在人們也可以吃一些熱氣騰騰的面出身汗來消暑,但是要因人而異,只適合不愛出汗的人。另外,夏天一定要多吃各種瓜果,去火降暑。俗話說:“熱天吃西瓜,不用把藥抓”。另外,比如苦瓜清熱毒,黃瓜解口渴、退干熱,絲瓜化痰止咳、涼血清熱,香瓜去火止渴等等,總之,想舒服過夏,要讓自己“離不開”瓜。
——品茗——《本草綱目》稱: “茶苦而寒,陰中之陰,沉也,降也,最能降火?;馂榘?病,火降則上清矣。然火有五次,有虛實。若少壯胃健之人,心、肺、脾、胃之 火多盛,故與茶相宜。溫飲則火因寒氣而下降,熱飲則茶借火氣而升散,又兼解 酒食之毒,使人神思清爽,不昏不睡,此茶之功也” 。認為茶有清火去疾的功能。 現代科學證實,茶,特別是綠茶,含有氨基酸、胡蘿卜及維生素 C 、 E 、 P , 葉酸、鉀、鈉、磷、氟、鋅等營養素和茶堿、茶多酚、咖啡因、揮發油等活性成 分,除能供給人體豐富的營養外,還有提神醒腦、除煩解渴、去膩消食和清熱解 毒等功能。所以在炎熱的夏天,飲茶尤當其時。 “烹之浪碧霜之華,啜之味甘露之液”“茶圣”陸羽對茶的研究可謂是登峰 。 造極,他在《茶經》中還說: “茶味至寒,最宜精行修德之人,若熱渴凝悶,腦 痛目澀,四肢煩,百節不舒,聊四五啜,與醍醐甘露抗衡也” 。唐人編撰的《新 編本草》也說: “茶味甘寒,飲茶之后,可拓腎臟血管,而利小便,去疾熱,止 渴” 。而被譽為茶之“亞圣”的盧仝(音 tóng ) ,對茶的嗜好和研究也是頗有造 諧,他的《七碗茶詩》 : 一碗喉吻潤, 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 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得也, 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可謂是妙手著文章,傳吟千百年,對后人影響很大;他在茶詩中就說茶有“發輕 汗”“肌骨清”“兩腋習習清風生”的解暑去熱之功效。 蘇軾十分嗜茶。茶,助詩思,戰睡魔,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元豐元年 蘇軾任徐州太守。這年春旱,入夏得喜雨,蘇軾去城東 20 里的石潭謝神降雨, 作為《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棗花)》五首紀行。詞云:“酒困路長睢欲睡,日高人 渴漫思茶,敲門試問野人家。”形象地記述了他討茶解渴的情景。他夜晚辦事要 喝茶:“簿書鞭撲晝填委,煮茗燒栗宜宵征”《次韻僧潛見贈》;創作詩文要喝茶:“皓色生甌面,堪稱雪見羞;東坡調詩腹,今夜睡應休”《贈包靜安先生茶 二首》;睡前睡起也要喝茶:“沐罷巾冠快晚涼,睡余齒頰帶茶香”(《留別金山 寶覺圓通二長老》 “春濃睡足午窗明, 想見新茶如潑乳” 《越州張中舍壽樂堂》。 更有一首《水調歌頭》 ,記詠了采茶、制茶、點茶、品茶,繪聲繪色,情趣盎然。 詞云: 已過幾番雨,前夜一聲雷。旗槍爭戰建溪,春*占先魁。采取枝頭雀舌,帶 露和煙搗碎,結就紫云堆。輕動黃金碾,飛起綠塵埃。老龍團,真鳳髓,點將來。 兔毫盞里,霎時滋味舌頭回。喚醒青州從事,戰退睡魔百萬,夢不到陽臺。兩腋 清風起,我欲上蓬萊。 而元代蔡松年《西江月》詞曰:“古殿蒼松偃寒,孤云丈室情深,茶聲破睡 午風陰。不用流泉石枕??菽救送氉咨徱饪上鄬ぁw時團月印天心,更作 逃禪小飲”。從這些詩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飲茶給人帶來涼爽。
——冷飲——扇子也罷,“涼屋”也好,身上涼快了,嘴巴卻享受不到,所以,冷飲也早早出現了。
大約在三千年前的商代,富貴人家就已經開始在冬日鑿冰貯藏于窖,以備來年盛夏消暑之需。周朝設有專掌“冰權”的“凌人”。西周時期,“凌人”更上升為朝廷中的一個職位,從職者專門負責冷飲的制作,這足以說明當時冷飲之珍貴。春秋末期,諸侯喜愛在宴席上飲冰鎮米酒?!冻o?招魂》中有“挫糟凍飲,酹清涼些”的記述,贊賞冰鎮過的糯米酒,喝起來既醇香又清涼。古代甚至還有“冰廚”——《吳越春秋》中就記載越王勾踐出游時食宿于冰廚,在當時,它堪稱空調房間,可想而知耗用人力和冰量一定相當大。
唐代開始出現“冰商 ”,也就是商業性的藏冰戶。冬天藏冰,入夏拿出來賣。到了宋代,冷飲有了新的突破。南宋詩人楊萬里曾對一種叫“冰酪”的冷飲大加贊賞:“似賦還咸爽,才凝又欲飄;玉來盤底碎,雪到口邊消?!瘪R可?波羅來中國時,受元世祖賞賜,幸福地品嘗到了當時的皇家冷飲“冰酪”(它由果汁、牛奶、冰塊等調制而成)。后來,馬可?波羅把“冰酪”的制作技術帶回意大利。扇子也罷,其它方法也好,身上涼快了,嘴巴卻享受不到。都說“民以食為 天” ,大夏天的,要是不吃點喝點冰涼之物哄哄嘴巴,怎么會舒服?所以,冷飲 也早早出現了。 屈原《楚辭》中就有“挫糟凍飲耐清涼兮”的詩句。杜甫《攜妓納涼晚際遇 雨》中的“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 ,惟妙惟肖地描繪了達人顯貴之家吃冷飲 的情景。宋人楊萬里對“冰酪”情有獨鐘: “似膩還成爽,如凝又似飄。玉來盤 底碎,雪向日冰消” 。詩人食“冰酪”那種清涼感盡在詩中。 唐代開始出現“冰商” ,也就是商業性的藏冰戶。冬天藏冰,入夏拿出來賣。 有“冰商”賣冰只認錢不認人,高估了人們的“渴望” ,反而弄巧成拙。據《唐 摭言》載,有人盛夏在街頭賣冰,過路人熱不可耐,都想一食為快。賣冰者自以 為奇貨可居,故意把冰價抬高,路人一氣之下都忍熱走開了。不一會兒,冰都融 化了,賣冰人賠了本。晚唐時,商人為了招徠生意,更在冰中加糖,吸引顧客。 唐朝顯貴楊國忠還造冰山來避暑,這在歷史上極為罕見。 《開元天寶遺事》 卷上記載: “楊氏子弟,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為山,周圍于宴席間。座客雖 酒酣各有寒色,亦有挾纊者,其驕貴如此。 ”天然藏冰,在唐代屬希有之物, 《云 仙雜記》說: “長安冰雪,至夏日則價等金璧” 。而楊氏一族,竟能以融化巨大冰 塊的方式來降溫避暑,足見其富貴驕奢。對于平民百姓而言,冷飲“價等金壁” , 當然只是一種奢望。 而飲食避暑最早于漢代。但漢代的飲食避暑只是“烹羊炮羔,斗酒自勞” , 是一種勞動之余的“斗酒會” ,主要目的是消除疲勞。南北朝伏日以飲食避暑, 有進一步發展。據《荊楚歲時記》載: “伏日進湯餅,名為避惡” 。古人習慣稱暑 氣為惡氣,這里所謂“避惡” ,實際指的是避暑。 “湯餅”是一種放在水里煮熟的 面食。雖然湯餅本身不是清涼食品,但在夏天吃熱氣騰騰的湯餅時卻能出一身大 汗,從而帶走體內大量熱能,所以說,古人盛夏吃湯餅無疑是一種很好的避暑方 法。 時至宋代,伏日清熱防暑食物就更多了。諸如瓜、李、荷葉、綠豆湯、鱔羹、 銀苗菜、新蓮、避暑湯等。據《東京夢華錄》記載說:京都開封人最重三伏避暑。 六月中往往避暑于“風亭水榭,峻宇高樓”等場所。吃則是“雪檻冰盤,浮瓜沉 李……包新荷”《膳夫錄》也記載: 。 “汴中節食,伏日綠荷包子” 。 毫無疑問,夏季熱盛傷津,食西瓜功效最佳。宋代詩人方回《秋熟》詩有: “西瓜足解渴,割裂青瑤膚”的描述西瓜,又名寒瓜。中醫學認為西瓜性味甘寒, 有清熱解暑,除煩止渴、利小便等功用。 《本草綱目》也指出西瓜能“療喉痹, 寬中下氣,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綠荷”與“新荷”都是指荷葉。荷葉為 。 睡蓮科植物蓮的葉,是很好的祛暑食物,其性味苦、澀平。具有清暑利濕、生津 止渴等作用。 《飲食指南》認為,荷葉能“升清消暑,化熱寬中,散淤,主治暑 熱、水腫、淤血癥” 。宋代開封市民伏日,以“浮瓜沉李……包?新花”為避暑 飲食,說明我國至少在北宋時期,人們就注意到盛夏如何利用清涼飲食防暑了。 楊萬里曾對一種叫“冰酪”的冷飲大加贊賞: “似賦還咸爽,才凝又欲飄;玉來 盤底碎,雪到口邊消。 ” 明清以來,伏日最盛行吃蓮子湯。據《帝京歲時記勝》載: “六月盛暑,食 飲最喜清新。京師蓮食者二;內河者嫩而鮮,宜承露,食之益壽;外河堅而實, 宜干用?!肚灏揞愨n》也說: ” “京師夏日……鮮蓮子之類,雜置小冰塊于中”宴 客。中醫學認為,蓮子性味甘平,有補脾澀腸,養心益腎的功用。夏日常飲蓮子 湯,能補中強志,養神益脾。中老年人食之,輕身益氣,令人強健。夏日飲蓮子 湯益壽是有科學道理的。 在清朝, 伏天里選擇中草藥避暑是當時北京地區一大特點, 《京都風俗志》 據 中記載: “伏日,人家有食盛饌異于平日者,謂之‘貼伏膘’ 。或以此日起,有合 冰水者,或有煎蘇葉、藿葉、甘草等湯,于市中舍之,謂之暑湯” 。這里“蘇葉” , 即紫蘇葉,中醫學認為紫蘇性溫、味辛、發表散寒、理氣寬中、化痰止咳。 《日 華子本草》稱其: “止咳,潤心肺,消痰氣。 ”中老年和兒童夏日飲蘇葉湯,則有 健脾補中,脾土健旺的功效。 “甘草” ,亦稱甜草,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中醫 學上以根狀基入藥,性平、味甘,功能緩中補虛、瀉火解毒、調和諸藥,生用可 治咽痛、癰疽腫毒。 “藿” ,草名,即藿香。中醫學上以其莖、葉入藥,性微溫,味辛甘,功能 解暑、化濕、和胃、止嘔。主治感冒暑熱、頭痛胸悶、精神不振、食欲不佳。 《本 草圖經》謂其“治脾胃吐逆,為最要之藥?!夺t余錄》說: ” “藿香,恒散暑氣, 避暑氣。 ”足以可見,蘇葉、藿葉、甘草湯是盛夏食療佳品。
【精神消暑法】
——賞景祛暑——暑夏三伏天,烈日當空灼。在“火輪杲杲(gǎogǎo)懸中天,下鑠大地生青煙” 的環境中,若能臨水亭榭,荷花池畔,那該是怎樣的一種愜意呢?綠樹蔥蘢,萬 木蔭蓊的山中儼然天然空調世界。 唐詩人姚合的五絕寫出了身居林木掩映的高樓賞景消暑的妙趣: “避暑高樓 上,平湖望不窮。鳥穿山色去,人歇樹陰中。 而高駢在《山亭夏日》詩中云: ” “綠樹陰濃夏日長,樓臺倒影入池塘。水晶簾動微風起,滿架薔薇一院香。 ”山 亭古樹參天,人跡罕見,薔薇飄香,周身清涼,描繪出一幅別開生面的山中消夏 風俗畫。 元代釋英的《山中景》詩云: “六月山深處,輕風冷襲衣。遙知城市里,撲 面火花飛。 ”城鎮人口稠密,赤日如烤。而山中樹木青翠,陰涼風爽,兩相比較, 恍若涼熱兩世界。 晚清書法家何紹基在《慈仁寺荷花池》中則這樣寫道:“坐看倒影漫天河, 風過欄桿水不波;想見夜深人散后,滿湖螢火比星多。 ”都能讓讀者很容易從中 感受到徐徐輕風帶給盛夏夜中人的無限快樂。 暑夏的山洞陰涼宜人,實屬消暑佳境。廣西陽朔有個碧蓮洞,洞內有水,水 動生風,吸引古今無數游客來到這清涼世界消夏。有個文人留下獨具一格的回文 詩: “香蓮碧水洞風涼,水洞風涼夏日長。長日夏涼風洞水,涼風洞水碧蓮香。 ” 這首詩順讀倒讀都是消暑降溫的意境,品讀之余頓生幾分涼意。山中樹茂林密, 成了古人納涼的好去處。 喜歡在水亭之中納涼的唐代詩人劉禹錫吟詠出: “千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 涼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雨,水晶簾瑩更通風。 ”岸上是青竹,池中是紅蓮;喧 鬧的市聲遠去了,煩惱的心事散去了;舉目環望,清風徐來,水波微興,頓覺心 曠神怡,似乎就要羽化成仙了。有如此的勝景,詩人劉禹錫哪能不詩興大發呢? 孟浩然的《夏日南亭懷辛大》 ,所寫的也是水邊納涼的情景: “山光忽西落,池月 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近水亭臺,不 僅“先得月” ,而且是先退涼的。詩人沐浴之后,洞開亭戶, “散發”不梳,靠窗 而臥。 南宋詩人楊萬里也喜歡在池邊乘涼,他在《暑熱游荷花池上》寫道: “細草 搖頭忽報儂,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細草微風, 蓮花遮面, 幽深而寧靜, 不禁使人聯想到流連于池畔綠蔭中那種逸趣盎然的情景。 宋代梅堯臣喜歡在古寺中納涼,并寫下《中伏日妙覺寺避暑》“高樹秋聲早,長 : 廊暑氣微。不須河朔飲,煮茗自忘歸。 ”寫禪房花木蔥籠,長廊曲徑幽深,品茗 納涼,堪稱納涼詩佳作。 詩人真山民喜歡避暑山亭里,他的《山亭避暑》寫道: “怕礙清風入,丁寧 莫下簾。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趨炎。竹色水千頃,松聲風四檐。此中有幽致,多 取未傷廉。 ”身處有風吹有景賞的山亭,確是遠離暑熱煩躁的好所在。 北宋葛元懷避暑時喜歡欣賞景物,借景抒情,尋求樂趣,他的《夏日》詩寫 道: “曉荷承墜露,晚岫障斜陽。樹下地常陰,水邊風最涼。蟬移驚鵲近,鷺起 得魚忙。獨坐觀群動,閑消夏日長。 ”詩人在暑夏中一邊閑看鳴蟬驚飛,喜鵲棲 枝,鷺鳥掠水,魚兒撲騰,一邊乘涼消夏,樂在其中。 南宋詩人陸游喜在水畔橋邊納涼,他在《橋南納涼》詩中寫道: “攜杖來追 柳處涼,畫橋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風定池蓮自在香。 ”暑夏月夜,詩 人拄杖追涼到橋南,徜徉于碧波蕩漾的蓮池小徑,月明風清,星河半落,清風拂 面,荷香沁脾,笛聲悠揚,這種納涼方式充滿詩情畫意,實在令人贊慕。 南宋另外一位詩人楊萬里在《暑熱游荷花池》一詩中寫道: “細草搖頭忽報依, 披襟攔得一西風;荷花入暮猶愁熱,低面深藏碧傘中。 ”詩人邀友執傘遮陽,漫 步荷花池邊,把盛夏的炎熱與乘涼的愜意寫得栩栩如生。 徐璣在《夏日閑坐》里說“無數山蟬噪夕陽,高峰影里坐陰涼。石邊偶看清 泉滴,風過微聞松葉香。 ”他倒也是個懂得生活情趣的人,從自家的庭院樓閣到 附近的水榭涼亭,一邊避暑,一邊品味著一草一木中的情韻,偶爾遇到“一川佳 景疏簾外,四面涼風曲檻頭”的情形,就更怡然了。
——寧心化暑——每當盛夏來臨,一些人常常睡覺不酣,吃飯不香,精神委靡不振。情緒煩躁 不安,變著法子消夏取涼卻仍然是燥熱難耐。其實,面對滾滾熱浪和各種各樣的 降溫措施,首要的還是來自自身的“心理降溫” “心理避暑” ,即寧心化暑,心靜 自然涼。 中醫認為:人體由神與形合而為一,保健養生,須善于調援精神,講究心理 衛生,以增進健康。所以,古人非常看重通過心理減負來達到消暑納涼之目的。 無論天氣多么炎熱,只要靜下心來,在空氣清新的院中、書房或臥室,安上一張 竹床,或擺一木凳,或置一躺椅,或坐,或倚,或臥,意及碧空、疏星、朗月或 極地冰川、雪域草原,自會從胸中溢出清氣,心底漾出涼意,愜意至極。 唐代詩人白居易作《消暑詩》曰: “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 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 ”詩人獨坐 院中,修心養性,迎著臨窗的徐風涼風而怡然自得。白居易還有詩為證: “人人 避暑走如狂,獨有禪師不出房。非是禪房無熱到,但能心靜即身涼。 ”看來, “心 靜自然涼”確實是一劑消暑良方! 北宋詩人蘇武也曾寫過類似的詩: “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放了群功, 空故納萬景。 ”這種超然脫俗的心態,正應了那句名言“煩夏不如賞夏” 。南宋詩 人陸游則有《夏日》“竹梢露滴驚殘夢,荷蓋風翻送早涼。暑用酒逃猶有待,熱 : 憑靜勝更無方。 ” 這一切,用宋代另一詩人溫革《瑣碎錄》所引詩來總結,就是: “避暑有 妙法,不在泉石間。寧心無一事,便到清涼山。 ” 其實, “六月紅云不肯移,清心自合勝炎曦。 ”古人認為,清心靜氣才是避 暑的最高境界。王維在《苦熱行》中繼續寫道: “思出宇宙外,曠然在寥廓。長 風萬里來,江海蕩煩濁。卻顧身為患,始知心未覺。忽入甘露門,宛然清涼樂。 ” 面對暑熱的煎熬怎么辦呢?他竟然幻想著飛身離開地球到云天之外, 遨游在有長 風萬里的寥廓太空之中。 但幻想代替不了現實, “忽入甘露門, 最后 宛然清涼樂” 。 “詩佛”要靠修心養性,從心理上入佛家甘露門,才得清涼之樂。王維的中心思 想是在世俗社會中掙扎, 宛若夏天的酷熱天氣里煎熬一般, 只有放棄所有的欲望, 遁入空門,才是解脫苦熱的唯一妙方——心靜自然涼。
——吹自然風——“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這是唐代詩人孟浩然在《夏日南亭懷辛大》中所描繪的度夏景致?!伴_軒”而可 “臥閑敞”,可見古人愛吹自然風,不僅是由于當時條件所限,而是自然風確實能帶來真正的涼爽。
如今,我們處在一個空調器的時代,辦公室、居室、汽車里等全都有空調。然而空調器是以自然界排放熱量為代價,為某個局部空間輸送涼爽的。結果便是,雖然我們有空調,但我們依然很燥熱。而電風扇的風始終來源于室內,不會帶來較新鮮的空氣,故不及天然風令人舒服。吹一段時間,人的汗液吹干了,但感覺不到涼爽,更不用說阻礙人體正常汗液排出的空調了。所以夏天盡量少開空調,打開窗戶,讓風【蟹】流動起來,該出汗就出汗,在最自然地風中獲得最舒適的狀態。
——垂釣抑暑——夏天的早晨或午后,撐竿垂釣于白楊遮蓋、綠柳垂波的河湖岸畔,呼吸著水 邊的新鮮空氣, 欣賞著水中的百態游魚, 既消除了炎熱暑氣, 又增添了生活樂趣; 既寧神靜氣,又健腦強身,其興頗濃,其益無窮。難怪唐朝儲光羲會作詩曰: “垂 釣綠彎春,春深古花亂;云清疑水淺,荷動知魚散” 。真可謂:風平,水清,心 寧,垂釣之樂不在魚,在于清涼世界也。 明代李時珍指出,垂釣能解除“心脾燥熱” 。暑天炎熱的氣候往往使人煩悶、 焦躁,容易“上火” ,所以夏天釣釣魚是不錯的選擇。古人云: “湖邊一站病邪除, 養心養性勝藥補” 。釣魚的修身養性作用乃不可小視也。 垂釣,現在很多老人仍保持著這一愛好。釣魚不僅在于獲魚,更在于怡養性 情,增益身心。夏天,每當你來到水庫、池塘邊,在繁茂的樹陰下,尋得舒悅和 寧靜,多么愜意!垂釣是用腦、手、眼配合,靜、意、動相助而成的。垂釣之際, 眼、腦、神專注于浮標的動靜,不聲不響,意在丹田,形靜實動,它對提高人的 視覺和頭腦靈敏的反應能力,都起到了積極作用。而專注歡樂的同時,環繞身邊 的還怕沒有涼爽嗎?
——弈棋忘暑——有一首古詩曰: “對奕林蔭下,存亡楚漢爭;茗甘何曉味,煙灼哪知疼?人 靜無蟬噪,沉思任鳥鳴,相拼忘萬事,忽見滿天星” 。隨著棋局的變化,那夏日 的熱焰早消失得無影無蹤。
——享受夏趣——
明代李明珍指出,垂釣能解除“心脾燥熱”。暑天炎熱的氣候往往使人煩悶、焦躁,容易“上火”,所以夏天釣釣魚是不錯的選擇。古人云:“湖邊一站病邪除,養心養性勝藥補”。釣魚的修身養性作用乃不可小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