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典故事范文
時間:2023-03-27 05:19:5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國經典故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中國古典詩詞;中國古典舞蹈;意境清空;天人合一
中國古典詩詞和中國古典舞在意境追求上有相通之處,其中比較典型的就是意境上表現出的清空性。二者經常體現出一種情高韻遠,天人合一的意境美。“清空”究其本質,就是在廣闊的畫面之中,有少許的事物存在。在少許的事物之中,又有非常廣闊的意境。“清空”本就在中國詞學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體現了特定的審美理想,南宋張炎在《詞源》之中,提出這一概念,并以此對姜夔之詞做出了評價:“詞要清空,不要質實。清空則古雅峭拔,質實則凝澀晦昧。姜白石詞如野云孤飛,去留無跡;吳夢窗詞如七寶樓臺,眩人眼目,碎拆下來,不成片段。”此清空質實之說。”
張炎以姜夔和作比較,概括了姜夔詞的特點。《揚州慢》這首詞,可以說是姜夔的代表作品。作者以揚州為題,通過傷時感懷,以慢詞的形式寫作,使讀者讀之滿懷愁腸,作者此詞整體風格柔和,語言上化用前人自然平淡的詞語,使得此詞所造之情,給人以輕靈之感。昔日揚州城春風蕩漾,滿城盡是笙簫之歌,而今卻產生巨變,作者看到了許多鮮明的景物和意象,在輕微的點染中寫出了面對“空城”的隱痛。“池水喬木”且厭言兵,戰爭之后的破敗在詞中表現,作者的感情在看似平淡的語言之中迸發出看來,離散之悲跳出了字里行間。“清角吹寒”,寒在空城,“杜郎俊賞”,重到須驚,前人來此作何感想,“冷月無聲”,清幽傷感,仿佛再感嘆前朝舊事。“橋邊開紅藥”寂寞無主,不知為誰盛開。這座繁華過盡的蒼涼“空城”,“漸黃昏,清角吹寒”時分的“空城”,它的“黍離之悲”與詞人的情感融合,道出了詞中意象“都在空城”的深刻內涵,詞中的清空意境在對于空城的描述之中表現出來,同時以清空意境展現詞人心緒,表現出這首《揚州慢》獨特的藝術特質。
此外在中國古代山水詩中,眾多的山水詩在清空意境表現之外,有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詩人通過對描寫山水的感受,將自我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產生出一種獨到的精神境界。在詩人筆下,自然并不再是獨立的存在,而是完全人格化的、帶有情感的,人的情感體驗也外化在山水之中。王維《終南別業》中,在自然中體悟到了生命,在生命感悟之中,精神境界得到了升華,在對于生命的觀照之中,達到了“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詩中盡寫詩人的無心與自然,在描寫自己晚年安家于終南山下,與鄉村父老談笑風生的情景之外,尤其以“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表現出自己的隨意而行,一切隨機和恬淡閑適的心態。在詩人看來,人生境界和生命過程中,在遇到困境之時,不防另辟蹊徑,或許還有其他的道路,人們在處于困境之中時,心靈可以遨游自然、愉快的欣賞大自然,這體現出作者寬廣深遠的人生境界。在遇到困難之時,不防回頭看看,那么你會發現你已經走了相當長的路了。詩人晚年寄身山林、運離塵世,精神境界進入到了自由無礙之境,他對人生的哲理的領悟到了一個相當高的層次,進入了“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
中國古典舞的眾多代表性作品均是境界清空之作,其中所表現出來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與中國古典詩詞有眾多相融合之處。許多作品都運用了古典詩詞中常用的“托物言志”的方法,將人物形象和所詠之物緊密聯系起來,反映出作品所要表達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舞蹈《水墨孤鶴》之中,鶴形象的塑造就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整個舞蹈畫面給人看來,仿佛一幅傳統的水墨畫,水墨畫里以點點淡墨勾勒而成的一只孤鶴,鶴在水中行走,步伐輕盈而矯健,整個情景清空高雅,把鶴的挺拔與孤傲表現的淋漓盡致。鶴自古以來就有幸福、吉祥、長壽的象征,它性情高雅,體態美麗,古人多用白鶴比喻具有高尚品格的人。舞蹈演員在表演之中,對于“鶴”的形象有一個較為深刻的體驗,舞者深入了解鶴的形態以及其所帶有的氣質特點,于蒼涼的簫聲和具有哲理性的弦音之間表現出鶴的嫻雅和孤傲,感悟悠遠、清空的意境。在具體的動作模仿之中,舞者運用上肢的肩、臂、肘、掌、指的各個關節的伸展來塑造鶴的形狀,通過下肢的屈伸和單腿的獨立支撐,配合上肢的手臂,似乎流露出鶴孤傲的心態。
舞者隨著身體重心的變化,將單腿立、前踢腿,強有力的向上跳躍,創造出鶴直飛沖天的形象,表現出鶴的不凡氣質。在音樂的層層遞進之中,鶴在最后向舞臺后方緩步踱去,徐徐展翅之時,音樂凸顯出一絲華麗與炙烈,至此,孤鶴將內心情感最終釋放,舞者以高速的旋轉,肢體大幅度的調動,驚人的張力,甚至倒地滾動,仰面于天空,表現出一個孤高生命的心境。作品借助“鶴”的形象抒發出了潔身自好,孤芳自賞的文人情懷,有一種對人的生命價值的關懷,闡釋著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對于生命意義的理解。
在《水墨孤鶴》之中,舞者通過肢體來刻畫其形,加以整個畫面所表現出來的水墨之美,舞蹈所表現出來的清雅和清空以及內含的文人精神深刻的表現出來,層層哲理展現其中,帶給觀者無盡的思考。中國古典舞通過各種形象的塑造,表現出來了個體與世間萬物、人與自然相互依存的關系,可以看出古代文人對人生的思索,對生命的感悟,對哲理的參透,這些也都是中國古典舞在天人合一的意境上的審美表現。
中國古典詩詞和中國古典舞自古至今傳承了幾千年,它們同為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從中國古典詩詞和中國古典舞的意境清空的審美融合中,我們也可以更深層次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將它根植于內心,傳承并發揚下去。
注釋
①《詞源注》,夏承燾校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年版,第16頁。
參考文獻
[1]郁沅.《二十四詩品導讀》[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56.
[2]夏承燾.《詞源注》[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3:6.
篇2
關鍵詞:古典詩詞 翻譯 意境
中圖分類號: G31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11-0023-02
對中國古典詩詞進行翻譯,不僅是語言的對譯,要準確完整傳達原詩詞的含義;同時更是文化的傳遞,譯文應傳達原文蘊含的思想內容,向讀者展示原詩歌優美的意境。而中國古典詩詞往往具有豐富的詞藻,多變的句子,優美的韻律,有的甚至引經據典,涉獵廣博。如何在譯文中進行意境再造,盡量做到翻譯對等,是本文重點探索的問題。
1 深入了解詩歌創作背景
翻譯不僅是語言的對譯,也是文化的傳遞和再現。譯者在進行翻譯活動時,需要對原文的創作背景乃至作者生活經歷、創作風格等都有較為深入地了解,才能夠做到準確傳達原文含義同時真實再現原文意境。
例1:唐代詩人寒山在一首自傳詩中寫到“時人見寒山,各謂是瘋顛。貌不起人目,身唯布裘纏。”
美國詩人、學者施耐德將其譯為:“When men see Han Shan, they all say he is crazy and not much to look at―dressed in rags and hides” 寒山原詩通俗直白,施耐德譯文極為簡實,力求重現寒山不拘小節,狂放不羈的詩人形象。
寒山出身官宦人家,卻因多次科舉不中遁入空門。詩作在當時不被世人接受,直到現代才逐漸受到世人推崇。其詩作中常寄托著對世俗的不屑和對知音的渴求。在他的另一首詩中有突出體現:“有人笑我詩,我詩合典雅。不煩鄭氏箋,豈用毛公解。不恨會人稀,只為知音寡。”
例2:南唐后主李煜代表作《虞美人》中寫到:“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是南唐最后一位國君,經歷國破,被俘,投降等一系列遭遇。了解他的生平,將這句詞譯為“On the balcony last night,again an east wind, the moon was so bright, I couldn't bear to look toward my old kingdom.”采用第一人稱譯法,使讀者身臨其境,深入感受詞人創作時的悲痛情緒。
2 營造原詩音律美
詩歌意境再造體現在保留原詩形式上的美感。我國古詩翻譯大家翁顯良先生認為詩歌英譯要保持中國古典詩歌的本色。這本色在于意象以及加強其藝術效果的節奏。只要能再現原文的意象,不一定模仿原文章法字法句法。
例1:翁顯良先生所譯初唐詩人陳子昂《登幽州臺歌》譯文:
I See Them Not
Men there have been-I see them not
Men there will be-I see them not
The world goes on, world without end
But here and now, alone I stand-in tears
譯文中三次出現“I see them not”,巧妙運用repetition(重復)的修辭手法,營造出余音不絕的效果,增添音韻美,傳遞出蒼涼、不平的心境。
再以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先生譯《登幽州臺歌》為例:
On the tower of You Zhou
Where are the great men of the past
And where are those of future years
The sky and earth forever last
Here and now I alone shed tears
譯文采用ABAB韻,符合原詩樂感,讀來韻律感強,瑯瑯上口。
例2:唐詩《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英譯為:
At moonset cry the crows, streaking the frosty sky.
Dimly lit fishing boats’ neath maples sadly lie.
Beyond the city walls, from Temple of Cold Hill,
Bells break the ship-borne roamer’s dream and midnight still.
譯文前兩句分別以“sky”“lie”結尾,后兩句分別以“hill”“still”結尾,押尾韻的修辭手法使譯文讀起來極有節奏感,最大程度保留原詩的音韻格律美感。不失為漢詩英譯的佳作。
3 靈活運用翻譯技巧
英譯中國古典詩歌既要正確理解和準確傳達原詩的含義,又要保持詩歌的格律、音韻美感,甚至要傳遞詩歌文字背后蘊含的深刻文化思想,是翻譯中較難完成的。此外,由于中英兩種語言在詞匯、句型、語言習慣等方面的不同,有時甚至存在翻譯“不對等”“不可譯”現象。因此,在翻譯時靈活、準確運用翻譯技巧,成為詩詞翻譯傳情達意的有效方法。
例1:以唐代詩人李商隱《無題》詩中寫到“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一萬重。”
“劉郎”指東漢時劉晨與阮肇同入天臺山采藥時遇到仙女,結成一段奇緣,而回家后就仙凡兩隔,再也難以見面了。“蓬山”指海上仙山。原文借劉郎的典故表達自己對心上人的思念,難以見面的惆悵。然而譯成英文時,很難在詩歌有限的文字中解釋中國傳統神話典故,因此譯為“But far beyond my reach is the Enchanted Mountain,and you are on the other side, ten thousand peaks away.”譯文略去“劉郎”的典故,直接以“you”來翻譯,如同與心上人對話一般簡明直接表達落寞和痛苦。
此翻譯利用了翻譯技巧中的減譯法(又叫省譯法),作用是略去一些無法翻譯或難以交代清楚的內容,避免造成閱讀障礙,使譯文簡練,易被目的語讀者理解。
例2:唐代詩人杜牧《清明》詩中寫到“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為“Where can a wine shop be found to drown his sad hours? A cowherd points to a cot amid apricot flowers.”考慮到便于英語讀者理解詩歌含義,譯文中使用了增譯法,增譯了“drown his sad hours” “a cot amid…”,幫助讀者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在翻譯時深入了解作者創造背景,譯文營造原文音韻美,靈活適時使用增譯法、省譯法,甚至轉譯、意譯等翻譯技巧,有助于在譯文中準確傳達原文意境,幫助讀者在理解原詩詞內容同時感受優美的意境,力圖做到翻譯對等。
參考文獻:
[1]翁顯良.意態由來畫不成[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3.
[2]許淵沖.中國學派的古典詩詞翻譯理論[J].外語與外語教學, 2005.11.
[3]馮琰.小議許淵沖唐詩翻譯技巧[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1.1.
[4]湯菲菲.唐詩典故英譯的審美再現研究[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04.
篇3
中國十大經典古裝喜劇
1、《武林外傳》
主演:閆妮、沙溢、姚晨、喻恩泰、倪虹潔
《武林外傳》是于2006年播出的一部古裝情景喜劇,也是十部經典國產情景喜劇之一,由閆妮、沙溢、姚晨、喻恩泰等人主演,這部電視劇幾乎是家喻戶曉,充滿著各種經典的搞笑場面。
2、《神醫喜來樂》
《神醫喜來樂》是由李保田、沈傲君、杜雨露等人主演的一部古裝傳記類電視劇,該劇以鄉下郎中喜來樂的故事為主線,來描繪清代末年社會上小人物的命運。
3、《宰相劉羅鍋》
《宰相劉羅鍋》是1996年播出的一部歷史題材古裝劇,由李保田、張國立、王剛、鄧婕等人主演,主要講述的是清朝乾隆年間劉墉與和珅在朝廷和民間在各種事情上斗智斗勇的故事。
4、《巡城御史鬼難纏》
《巡城御史鬼難纏》是播出于2004年的一部古裝刑偵類喜劇,由李保田、傅藝偉、王領等人主演,主要講述的是繞桂闌珊破解一件件重大案件的過程和故事。
5、《鹿鼎記》
《鹿鼎記》是根據金庸的長篇武俠改編的電視劇,有很多版本,很多人認為最經典的就是1998年陳小春和馬浚偉主演的這個版本,至今沒有哪一版可以超越。
6、《苗翠花》
《苗翠花》是1997年香港TVB出品的一部古裝喜劇,主要由關詠荷、江華、陳少霞等人主演,講述的是女主角苗翠花的種種經歷和故事。
7、《鐵齒銅牙紀曉嵐》
《鐵齒銅牙紀曉嵐》是2009年播出的一部古裝歷史喜劇,由張國立、王剛、張鐵林、袁立等人主演,主要講述的是乾隆皇帝和忠臣紀曉嵐以及奸臣和珅三人之間的故事。
8、《醉打金枝》
《醉打金枝》是歐陽震華、關詠荷、魏駿杰等人主演的一部古裝愛情喜劇,于1997年在香港TVB播出,主要講述的是唐朝刁蠻任性的公主升平和生性不羈的附馬郭曖之間的故事。
9、《烏龍闖情關》
《烏龍闖情關》是由孫耀威、曹穎、柯受良、林心如等人主演的一部古裝喜劇,這部劇情節新穎,十分詼諧幽默,深受觀眾喜愛。
10、《少年英雄方世玉》
篇4
關鍵詞:日本園林;中國園林:園林比較:景觀現代化:啟示
中圖分類號:TU986.6;TU-09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0)03-0051-02
1 引言
關于中日古典園林各個層面各種角度各大要素的比較,前人已有不少基礎性的研究工作。從陳從周老先生“中國園林是從人工中見自然和日本園林是從自然中見人工”的著名論述,到劉庭風先生《中日古典園林比較》一書對中國和日本這一同宗同源的兩大園林體系的詳盡比較和剖析。其他還有一系列文章對此展開探討,觀點良多。
公認的是,日本園林對中國園林的借鑒與發展無疑是比較成功的,對我們而言,比較工作研究到一定深度,進一步探討“將來該怎么樣”比單純探討“過去怎么樣”有更加重要的長遠意義和現實意義。故本文在繼承前人工作的基礎上,不再探討中日園林的異同本身,而是希望在對中日古典園林的比較基礎上,管窺日本園林對中國園林的成功借鑒與發展對當代中國景觀現代化之路的啟示。
2 日本園林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吸收與發展的基本情況
2.1 日本園林對中國古典園林的成功借鑒
中國與日本,一衣帶水的鄰居。同宗同源的文化,使得二者在哲學淵源、審美情趣、社會觀念、宗教影響等方面總體上有著很大的相關性。
古代中國文化對日本的強大影響,直接輻射到園林這一藝術形式上,并突出地表現在兩個階段:公元6―8世紀,中國園林模式被帶到日本;公元12到17世紀,日本與中國交流再度活躍,中國園林的意蘊對日本園林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但中日園林在造園環境、園林類型、造園歷史、造園思想、造園手法、園林游覽上均有較大的差異性。
世界公認的是,日本園林是出自中國園林體系,但是它又遠遠超出了機械模仿的范疇,其兼容并蓄不斷創新的程度,令世界甚至包括作為祖師爺的中國都不得不佩服和吃驚,并一度在西方世界造成了以為日本園林是東方園林體系的源頭的錯覺。究竟是什么催生了日本園林在歷史長河中的這棵奇葩?在面臨歷史困惑的中國景觀,又能從中得到什么啟示?
2.2 日本園林對中國古典園林吸收的關鍵內容
日本園林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吸收,最關鍵的基本點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觀念。中國古典園林對日本園林最大也是最根本的是自然觀。這對日本園林的藝術形式、風格特征、審美情趣的影響是根本性的,在比較研究中發現日本園林所有的特征都沒有超出這一范疇,這是日本園林屬于東方園林體系最根本的明證,也是日本園林區別于西方園林最重要的地方。
其次,形式。在自然觀這一根本的影響下,日本移植了中國古典園林以山水為骨架的園林體格,延續了蜿蜒自然的風格形式,繼承了堆山、理水、置石等主要手段。這也是日本園林發胎于中國古典園林的體現。
2.3 日本園林對中國古典園林的發展與創新
日本園林絕不是對中國古典園林的簡單模仿,而是精心地吸其精華,精心地融入自己的文化中。在上述全面吸收中不斷發展出屬于自己的獨特園林類型。
從總體上看,日本園林發展出了不同于中國文人型的武僧型;不同于中國造園思想天型、儒型、仁型的人型、佛型、智型;造園手法上不同于中國建筑型、軸線型的置石型、向心型;園林游覽上不同于中國游居型的靜悟型。
從歷史縱向看,日本相繼出現了寢殿造園林、凈土園林、茶庭露地、枯山水、書院造園林等具有鮮明特色的園林類型。這是日本在對中國古典園林全面吸收后根據本國文化發展與創新的重要方面。尤其是枯山水,堪稱日本園林發展與創新的巔峰。
2.4 日本園林對中國古典園林借鑒的主要特征分析
日本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借鑒主要有以下兩個特征:
其一,在初期對繁盛的中國古典園林全盤吸收。主要體現在大和、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即中國魏晉南北朝到盛唐時期。日本民族在面對當時中國的強大文化表現出一貫的謙遜和虛心態度,從一開始通過遣唐使日本全面吸收中國唐風文化,園林要素吸取比較齊全,基本上是一個拿來主義的過程。也就無需經歷像中國自我成長一樣經歷漫長的過程。
其二,全盤吸收后自身的提煉與發展。隨著中國內亂和影響力的減弱,日本廢除遣唐使,開始了長達千年閉關的結合本國文化和舶來文化的自我修練和異化階段。先后經歷了平安時代池泉園的和化期;鐮倉、南北朝、室町時代的佛教化時期:桃山時代的茶道化時期:江戶時代的佛法、茶道、儒意綜合期。對異域文明的提煉與創新,是日本對中國古典園林借鑒的重要特征。
3 日本借鑒中國古典園林對中國景觀現代化的啟示
3.1 日本對中國古典園林借鑒的特殊條件
考察日本園林的發展歷史,其為何在長達千年漫漫的自我演化過程中,開出了一朵朵獨具特色的奇葩?而中國土生土長的古典園林體系在中國反而沒有孕育出這么風格多樣的類型,其原因是什么?現初析其原因如下:
其一,客觀方面:
中國古典園林體系自始自終是在自己的土壤中培育出來的,從一開始就與中國的山型環境、文人社會、強大的君權、統一的政權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封閉的封建時代客觀上失去了與西方園林文化的交流機會,并且在自己周邊環境中強勢的中華文明占有絕對優勢,從而因受到巨大沖擊而產生變異和演化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而作為島國的日本在國土面貌、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方面都與中國有著極大不同。海島特征、國家長期分裂等多方因素影響,使從中國舶去的園林文化及形式必然會因某種程度上的的水土不服而有進一步完善的余地。自然,作為舶來品的園林風格與形式在作為“填補空白”的某段歷史時期后必然會朝著適應當時當地的形式發展。
所以,客觀上古代中國并不具備像日本一樣有引起園林風格和類型不斷發展變化的條件。
其二,主觀方面:
中國封建社會傳統一直有一個揮之不去的“崇古”心理和“天朝”心態,堅定地維護既有秩序,排斥外來文化。一次次集體人為地扼殺了園林發展在根本角度上的創新機會,所有的發展變化都是在既有體系、觀念下對造園技巧的小修小補,從而不可避免地必然伴隨道路的越來越狹窄,園林形式的越來越僵化。這也是為什么中國自宋以來,造園藝術水平不斷下降的原因。
日本在歷史上一直擁有自己的民族特性,但在歷史上從文化發達程度來講和中國相比一直有很大差距,但具有“向強者學習”優點的日本民族在與中國的長期交流中,不斷地受到舶來文化與本民族特性的碰撞。在巨大差距面
前其選擇了謙遜的吸收態度,但一旦發展到了某個程度就開始進行自我的升華。
3.2 中國對西方現代景觀借鑒的特殊情況
隨著中國封建社會解體,曾經獨樹一幟的中國古典園林作為一種不再適應現代社會的實用載體和藝術形式慢慢凋零,西方現代景觀如潮水般涌人。專業人士在不斷呼喚著真正屬于中國的現代景觀的降生,然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情況并不樂觀。實事求是地講,總體上目前我們沒能像當年日本學習中國古典園林一樣在全盤引進中創造出自己的獨特的景觀風格與形式。
那么究竟能不能產生真正屬于中國自己的現代景觀’在回答該問題之前可以做出以下兩個回答:首先,中國不可能回到古典園林時代。這是事實,也是必然,這是時代的步伐使然。其次,中國不可能完全照搬西方現代景觀。這在個別情況下有例外,但總體上卻是必然,這是中華文明作為絕對獨特而悠久的文化從根本上決定的。舍此二者,那么,中國將會產生屬于自己的現代景觀。
那么,我們是不是能像日本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借鑒與發展一樣借鑒西方現代景觀進而實現現代化?這又有以下幾點情況:
第一,園林底蘊:
日本園林早期是從無到有,從中國整體移植。而中國有著與西方古典園林體系交相輝映的獨樹一幟的園林體系。其藝術高度絲毫不弱于西方,園林是文化和藝術的體現,這就決定了不可能如日本學習中國一般“抽刀斷水”,整體移植。
第二,歷史背景:
日本在全面吸取中國古典園林精華后,在長達千年的閉關鎖國中,進行了結合本國實際條件的獨立的自我演化,從而孕育出自己的園林形式與風格。而現代中國將是在長期開放中與西方現代景觀進行交流,甚至直接引進西方景觀設計師和事務所進來直接參與中國環境建設,其力度之大與開放程度之廣前所未有。這將從根本上切斷中國進行封閉式獨立演化出珊全新的只屬于中國園林類型的道路。
第三,吸收態度:
日本園林吸收借鑒中國古典園林的營養是伴隨遣唐使的出訪主動吸取過去的,是主動的,精心的,高水平的。中國國門打開后,官員、專業人士、普通民眾都可以帶回西方現代景觀的信息并產生自己理解的影響。中國吸取西方現代景觀從某種程度上講是被動的,倉促的,良莠不齊的,即糟粕與精華并取。這在現代景觀中的大廣場、大草坪、城市化妝運動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在被動吸取和無暇創造的情況下,走出像日本一樣的道路將會十分困難。
第四,現實條件:
園林作為一種文化與風格,其特征是與政治、經濟、社會環境密切相關的。中國當前經濟、社會都處于快速發展和急速轉型時期,社會的意識并未根本成型,故而園林景觀的發展勢必受到相應的影響。這種急劇的變化,是歷史上的日本不曾有的。短期內,速度仍然重于質量,實踐仍然重于思考,對西方的短時借鑒很難形成自己的獨有特色。
由上述分析可知,中國景觀既不可能回到古典時代,也不能照搬西方現代景觀,同時在不得不進行的景觀現代化過程中還不具備當年日本借鑒中國古典園林并形成自己特色的條件。但是,日本對中國古典園林的傾心借鑒與創新態度,對中國依然有很大的啟發意義。那么,從中我們可以得到什么樣的啟發呢?
3.3 日本借鑒中國古典園林對中國景觀現代化方向的啟示
落后總要向先進靠齊。日本在面對唐宋時期繁榮昌盛的中國古典園林時,如其他文化一樣,并沒有采取盲目的封閉排斥態度,而是極為謙遜地認真引進、研究、消化。
與時俱進是不可避免的,景觀的現代化方向也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在現代化的方向中,又有被全球化浪潮同化成為地球村風格的一員和在全球化浪潮中獨豎民族旗幟兩種可能性。前者意味著景觀現代化即景觀國際化,與照搬無異:后者意味著現代化必須建立在民族基礎之上,避免被國際化。我們該選擇什么樣的方向呢?
日本在學習中國的過程中選擇了后者,雖然那時候并沒有國際化,但當時中國對日本的影響正如今日西方對中國的影響一樣。日本在引進早期的中國古典園林后明智地選擇了創新,在同屬于東方文明體系中尚能創造出獨特的日本園林并大放異彩,何況有著悠久而獨特園林傳統并與西方園林體系風格迥異的中國呢?
所以我們的選擇顯然必須是后者。那么,策略是什么呢?
3.4 日本借鑒中國古典園林對中國景觀現代化策略的啟示
這可以從當年日本與今日中國所處的相似處境來尋找答案。
首先,當年日本園林相對中國園林基本是以無對有,今日中國園林與西方現代景觀基本是以弱對強。二者具有某種程度的相似性。日本對強勢文化采取了寬容態度。具體體現在對儒學、禪宗等的態度,并將之融入到自己的園林血液中。中國對待今日西方景觀的態度也應如此。對西方大加倡行的生態觀念、人文關懷、公共性等現代觀念大膽地引進來。這是景觀思想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對此,周維權先生有精辟的論述:“人類社會過去的發展歷史表明,在新舊文化碰撞的急劇變革的時候,如果不打破舊文化的統治地位,傳統會成為包袱,適足以強化自身的封閉性和排他性……接受現代園林的洗禮乃是必由之路,在某種意義上意味著除舊布新,而這‘新’不僅是技術和材料的新、形式的新,重要的還在于園林觀、造園思想的全面更新。”引進西方現代景觀的優秀理念,正是打破舊有觀念的契機。
其次,在開放學習的背后,必須要有對其進行民族化的意識。日本作為一個面積很小的島國,在園林發展歷史上長期學習中國,但慢慢發展獨立并占有了重要的地位,究其原因正是其根據本國條件不斷創新發展而不固守成規的結果。其在園林風格、造園技法等方面的創新與總結,都可以帶給我們很大的啟示。
再次,從學習與創新的主體來看。日本園林對中國古典園林借鑒的過程中關鍵性力量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遣唐使和中國輸送到日本的交流人才的高水平;另一方面,日本造園主的高水平。現在中國景觀行業的交流中,人員眾多,認識水平很難統一。故中國在向西方現代景觀的學習過程中,保持專業人員和業主的高水平是提升和創造具有中國自己特色景觀的重要條件。
篇5
1 蒙古國經濟貿易發展及鐵路建設概況
1.1 蒙古國經濟貿易發展概況
蒙古國地處歐亞大陸中部的蒙古高原。受自然條件和民族構成等因素的影響,采礦業和畜牧業是蒙古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其國民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對外貿易方面,蒙古國的出口商品主要為礦產品、紡織品和畜牧產品等,而其民經濟部門所需的機器設備、工業原料、有色金屬和消費品等絕大部分依賴進口。
1.2 蒙古國鐵路建設概況
鐵路運輸是蒙古國最重要的運輸方式。蒙古國現有鐵路線總長度為2 500 km,其中運營鐵路總長1 816 km;路網密度為16 km/萬km2,僅為我國東北地區鐵路路網密度的1/8。作為蒙古國鐵路主干線的中央鐵路從扎門烏德經烏蘭巴托到蘇赫巴托,貫穿蒙古國南北,分別連接我國的京包鐵路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大鐵路,全長,承擔蒙古國90%以上的鐵路運量。此外,受蘇聯影響,蒙古國鐵路大部分采用1 520 mm軌距,與我國鐵路采用的國際標準軌距不同;因此,蒙古國貨物通過鐵路運抵我國二連浩特口岸后,必須經過換裝才能在我國境內繼續運輸,導致運輸環節增加,運輸成本上升。以煤炭運輸為例,僅因鐵路軌距不同所增加的運輸成本就達2~4美元/t。[1]為此,蒙古國國家大呼拉爾(議會)于2014年通過決議,將在與我國鄰近的2條鐵路線上采用與我國鐵路相同的標準軌距。此舉不失為務實之舉。
2 蒙古國貨物經我國過境運輸涉及的主要問題
2.1 中蒙鐵路運輸通道
隨著中國、蒙古國、俄羅斯三國政治關系的緩和及經貿關系的發展,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中蒙兩國政府的積極倡導和支持下,相關機構經過多年的研究論證,最終規劃以下路線作為中蒙鐵路運輸通道(見圖1)。
圖1 中蒙鐵路運輸通道
(1)烏蘭巴托D二連浩特D天津 該路線是開辟最早且最重要的中蒙鐵路運輸通道,其運輸路徑為:蒙古國貨物經該國中央鐵路運抵我國二連浩特口岸后,經我國集二D京包D京津線運抵天津港。該路線存在以下弊端:首先,二連浩特口岸作為中蒙兩國之間唯一的鐵路口岸,近年來基礎設施明顯滯后;其次,二連浩特D天津段是我國西北地區往來北京的必經路線和我國“北煤南運”的主要路線,目前已處于高負荷運轉狀態,使得天津港對蒙古國貨物的轉運能力受到制約。
(2)喬巴山D珠恩嘎達布其D巴新線D赤大白線D錦州 錦州港位于我國遼寧省西部,是與蒙古國東部地區直線距離最近的港口。從運距上看,蒙古國東部地區的礦產資源經我國錦州港轉運比繞道二連浩特口岸經天津港轉運縮短近1 000 km。該路線是規劃中的中蒙鐵路運輸通道中建設進度最快的路線。目前,該路線的我國境內部分即將全部竣工,珠恩嘎達布其至喬巴山段也已列入蒙古國“新鐵路計劃”。
(3)喬巴山D阿爾山D長春D琿春 琿春口岸位于我國吉林省東南部,地處圖們江下游,是中國、朝鮮、俄羅斯三國交界地帶的一座縣級市。琿春不直接沿海,但可通過長度僅15 km的俄朝界河直達日本海。目前,該路線的我國境內部分阿爾山D琿春段鐵路早已投入使用,而蒙古國境內部分的喬巴山D阿爾山段鐵路(即“兩山”鐵路)則是已規劃20多年仍遲遲不見動作的“爛尾”項目。“兩山”鐵路建設已成為助推琿春實現借港出海及開辟中蒙鐵路運輸新通道的關鍵因素。
2.2 法律適用
過境運輸涉及2個或2個以上國家的法律規定。由于各國的國情和政策存在差異,導致作為上層建筑的法律制度也有所不同,使得過境貨物運輸中的法律適用成為無法回避的問題。對此,目前國際通行做法是通過雙邊協定、多邊協定和國際公約等明確法律適用問題。
2.2.1 《國際鐵路貨物聯運協定》
1951年,蘇聯、民主德國、捷克斯洛伐克等8個國家簽訂《國際鐵路貨物聯運協定》(以下簡稱《國際貨協》),以規范成員國間的跨境鐵路運輸行為。該協定經多次修訂和補充,現在依然是成員國間有效的法律文件,具有國際條約的法律效力。《國際貨協》現有12個成員國,我國和蒙古國均是其成員國。《國際貨協》對國際鐵路聯運合同的締結、履行、變更、責任、訴訟管轄和賠償請求等均作出詳細規定,但對貨物通關和檢驗檢疫的規定較為籠統,其原因是:《國際貨協》的性質是國際民商事法律協定,其主要著眼于國際鐵路聯運合同的履行過程;對于海關通關、出入境檢驗檢疫等具有國家意義的行政行為,《國際貨協》采取尊重各成員國國內法的態度。
2.2.2 《關于蒙古國通過中國領土出入海洋和過境運輸的協定》
根據中蒙兩國簽訂的《關于蒙古國通過中國領土出入海洋和過境運輸的協定》,蒙古國可經由我國天津新港出入海洋,并且可依照《國際貨協》和國際慣例使用我國其他港口。由此可見,《關于蒙古國通過中國領土出入海洋和過境運輸的協定》系為天津港量身定制,在該協定的適用范圍擴大之前,其對天津港以外的其他港口和運輸路線的意義不大。
2.2.3 我國國內法
我國現行有關國際貨物聯運的法律法規有《海關法》《海關對過境貨物監管辦法》《進出口商品檢驗法》《進出口商品檢驗法實施條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實施條例》《海商法》《合同法》《鐵路法》和《港口貨物作業規則》等。上述法律法規在蒙古國貨物經我國過境運輸中亦發揮著重要的規制作用。
2.2.4 世界貿易組織規則
我國和蒙古國均為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成員國,WTO規則在中蒙兩國貿易領域具有強行法的效力。根據《1994年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第5條的規定,對來自或前往WTO成員國領土的過境運輸,作為過境國的其他成員國有義務確保其按照最便于國際過境的路線通過本國領土自由過境,并且在費用、條例和手續等方面給予其國民待遇和最惠國待遇。此外,根據WTO專家組對“哥倫比亞進口港案”的裁決,過境國所承擔的最惠國義務延伸至過境運輸的最終目的地國。然而,我國《海關對過境貨物監管辦法》第13條第1款規定,過境貨物應當按照我國運輸主管部門或海關指定的路線運輸。此規定明顯悖于《1994年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第5條所確立的過境自由原則。根據國際法準則及法律效力位階原則,我國《海關對過境貨物監管辦法》第13條的法律效力有待商榷。
2.3 海關監管和通關及檢驗檢疫
2.3.1 海關監管和通關
2.3.1.1 流程
我國《海關法》第36條規定:過境貨物運輸工具的負責人應當向進境地海關如實申報過境貨物的相關情況,并在海關監管下進境;如有必要,海關可對過境貨物實施查驗。在實際業務中,通常由過境運輸經營人負責填具并在過境運輸全程保管貨運單據和海關通關核準單據,供進出境地海關查驗,并在海關監管下完成過境運輸。
2.3.1.2 弊端
海關是過境貨物運輸過程中的重要節點,通關效率對過境貨物運輸效率有著重大影響。就我國現行的通關模式而言,通關程序較為煩瑣,通關效率較低。據測評,我國海關的通P效率在參與測評的46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名第23位,蒙古國排名第46位。[2]我國現行海關通關流程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1)單證審核程序煩瑣,相關部門之間配合不密切。
(2)電子口岸的平臺作用未能充分顯現。電子口岸是由海關總署會同國務院其他口岸管理部門共同建立的口岸信息平臺。按照最初的設計,電子口岸以集中各部門電子底賬信息的數據庫為基礎,實現進出口業務相關信息流、資金流、貨物流的充分共享和交換;但目前各口岸管理部門間的信息化標準不統一,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信息系統相互獨立,數據格式自成一體,數據資源共享和“單一窗口”的設想尚未實現。
2.3.2 檢驗檢疫
2.3.2.1 流程
對于法定檢驗檢疫貨物,目前我國進出口檢驗檢疫流程大致包括報檢、檢疫查驗、樣品檢測、放行或衛生除害或退運等環節;而對于非法定檢驗檢疫貨物,僅對其運輸工具等實施檢疫衛生處理。具體而言,我國現行檢驗檢疫流程如下:(1)企業申報;(2)檢驗檢疫機構審查;(3)貨主、貨代報送船貨信息和狀況;(4)檢務部門分撥查驗任務;(5)查驗部門查驗貨物和運輸工具(如有必要,經采樣后送檢驗中心檢驗);(6)檢驗檢疫機構計收費用;(7)查驗后處理。
2.3.2.2 弊端
(1)過分注重任務和職能,忽視流程的完整性。業務流程是為實現特定目標而以某種方式執行的具有內在規律的一系列行為。業務流程的各個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邏輯相互銜接,而非大量工作片段的簡單堆砌。然而,我國現行檢驗檢疫流程往往以職能為基礎,以任務為導向。這就造成檢驗檢疫各環節和各部門之間的協作程度不高,甚至出現相互爭搶、推諉或提防的情況,導致內部交易成本上升,檢驗檢疫效率下降。
(2)檢驗檢疫公務人員受行政文化束縛,導致工作流程僵化。我國檢驗檢疫部門長期采用中央垂直管理模式,導致檢驗檢疫公務人員權力思維根深蒂固,官本位的等級觀念較強,形成官僚制的管理范式,不重視相關部門間的配合及工作效率的提高。傳統的官僚制管理范式雖然能夠確保管理流程和制度的穩定性,但以犧牲流程的靈活性和創新性為代價,導致檢驗檢疫流程僵化。此外,由于檢驗檢疫工作對專業要求較高,查驗過程往往僅由少數人甚至1人來完成;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查驗人員固守權力游戲規則,也會增加執法風險。
(3)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目前我國檢驗檢疫領域應用的出入境檢驗檢疫綜合業務計算機管理系統(以下簡稱CIQ2000系統)仍然沿襲傳統的人工業務流程,與“大通關”和貿易便利化的要求相去甚遠,主要表現在:首先,CIQ2000系統未與集中審單系統和電子監管系統實現有效融合,也未與進境貨物快速驗放系統、船舶申報系統、檢驗檢疫專家指導系統等實現整合,導致各系統成為信息孤島;其次,CIQ2000系統未與港航企業和進出口企業的電子數據交換系統建立信息交換機制;再次,電子數據交換系統本身尚不完善,還需要通過大量的紙質單據傳遞和交換相關信息。
2.3.3 小結
海關和檢驗檢疫是過境運輸的兩大重要環節,對過境運輸的質量和效率具有重大影響。目前,我國海關和檢驗檢疫部門存在內部缺乏溝通協作、信息化水平不高等共性問題,其中有的問題已超出部門范疇,需要從更高的層面通過統籌規劃來解決。例如,為提高海關和檢驗檢疫部門的信息化水平,需要在平衡各相關部門利益的同時,動用社會公共資源建立覆蓋所有口岸管理部門及港航企業、進出口企業的公共信息平臺。總之,貿易便利化目標的實現任重而道遠。
3 曹妃甸港承接蒙古國貨物過境運輸業務的條件分析
3.1 優勢
(1)自然條件 曹妃甸港位于渤海灣頂端,瀕臨渤海灣深水主航道,最深處水深,且終年不凍不淤,自古以來就是海運必經之路。在曹妃甸港與原有海岸線之間,是由古灤河長年沖積形成的大面積淺灘,平均水深不足。“面對大海有深槽,背靠大陸有淺灘”的地理優勢為曹妃甸港的開發和建設及其物流產業發展提供了優良的先天條件。[3]
(2)國家政策 自2003年曹妃甸港開始開發建設以來,國家給予曹妃甸港大量的政策扶持。從獲批成為河北省首個國家級綜合保稅區,到獲批接卸巴西淡水河谷40萬 t礦砂船,曹妃甸港逐漸從荒無人煙的海外島嶼發展成為我國北方重要的鋼材、礦石和能源貨物的中轉站和接卸港。
(3)經濟腹地 曹妃甸港依托我國重要的鋼鐵產地唐山市,其經濟腹地覆蓋華北、西北等廣大地區,對礦產資源和工業品的消化能力較強。
(4)自身發展 經過10多年的積累,曹妃甸港已逐漸形成科學的生產工藝和生產管理制度,其散貨和件雜貨的作業效率在全國港口中位居前列,并提出建設成為我國北方大港和北方鋼材下水母港的宏偉目標。
3.2 劣勢
首先,由于曹妃甸港開發建設較晚,其基礎設施還不完善,內部管理體制還不成熟;其次,曹妃甸港臨港產業欠發達,尚未形成產業集聚效應;再次,曹妃甸港在國內外的知名度和客戶認可程度有待提高;最后,曹妃甸港碼頭業主單位林立,在價格體系和生產調度等方面難以協調一致。
3.3 戰略機遇
(1)“一帶一路”國家戰略 2013年9月和10月,先后提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帶一路”戰略。根據“一帶一路”戰略的整體布局,曹妃甸港以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水文條件以及鋼材、礦石、能源集疏運大港的地位,在打造中蒙運輸通道的規劃中占據了有利形勢。
(2)蒙冀鐵路開通 蒙冀鐵路西起鄂爾多斯,東至曹妃甸港,全長約1 000 km。蒙冀鐵路的開通使曹妃甸港跨入海鐵聯運新時代,進而打通曹妃甸港至蒙古國的運輸通道,為蒙古國貨物經曹妃甸港過境運輸提供基礎條件。
(3)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 2014年2月26日,在聽取京津翼協同發展工作匯報時強調,京津冀協同發展是重大國家戰略。此戰略的實施必將促進京津地區大量的企業、資金、人才、技術流入欠發達的河北省,從而惠及包括曹妃甸港在內的京津產業承接地。此外,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明確指出,要加快推進沿海開發,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政策向河北省曹妃甸港、黃驊港等沿海港口延伸,切實提高產業和交通設施的協同聚集能力。
3.4 競爭和挑戰
曹妃甸港所處的渤海灣內有三大港口群。就承接蒙古國貨物過境運輸業務而言,僅曹妃甸港周邊的直接競爭者就有秦皇島港、京唐港、天津港等。
3.4.1 秦皇u港
秦皇島港自1898年開埠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悠久歷史,現已形成完善的硬件設施體系和能源貨物運輸的規模優勢,是我國著名的能源輸出港和“北煤南運”的主樞紐港。與秦皇島港相連的大秦線作為煤炭運輸專線,使秦皇島港的輻射范圍覆蓋我國中西部地區。在過境運輸業務方面,早在2013年,在中國外運秦皇島公司和海關的聯合謀劃和助推下,秦皇島港就已獲準開展過境貨物海鐵聯運業務。
3.4.2 京唐港
京唐港距曹妃甸港僅,兩者的腹地范圍、貨種結構、組織架構、管理模式等基本相同,存在明顯的同質化競爭關系。京唐港內的灤港鐵路總長,對外與國鐵干線京山線、京秦線接軌,較早就實現了海鐵聯運。早在2011年,通過內銷渠道進入京唐港的蒙古國煤炭就已達到200萬t,超過自澳大利亞進口的焦煤,成為京唐港進口煤炭的第一大來源。2015年6月,京唐港經石家莊海關和海關總署批準正式開展過境轉關業務,在承接蒙古國貨物過境運輸業務方面較早進入實踐階段。
3.4.3 天津港
天津港是我國北方第一大港,其鐵路運輸優勢顯著。早在2002年,天津港至二連浩特的國際過境“五定”班列就已開通。作為現階段我國承接蒙古國貨物過境運輸的指定港口,天津新港享受中蒙兩國簽訂的《關于蒙古國通過中國領土出入海洋和過境運輸的協定》所規定的特殊優惠政策。此外,天津港在港口影響力、航線密集度、信息咨詢、法律服務、通關效率等方面也具有較大優勢。
4 曹妃甸港打造蒙古國過境貨物運輸中轉基地的戰略構想
在國家大力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背景下,曹妃甸港作為我國渤海灣大宗物資集疏運大港,應當立足地區實際,著眼于蒙古國大宗能源和礦產資源的過境運輸業務,從以下方面入手,打造蒙古國過境貨物運輸中轉基地。
4.1 搭建并完善港口信息平臺
曹妃甸港的核心企業曹妃甸港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于2013年開始開發電子生產系統。目前該系統仍有待完善,可快速見效的改進措施包括:(1)采用與海關總署H2000通關管理信息系統或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CIQ2000系統相匹配的數據采集和錄入格式,為今后與各聯檢單位的電子信息系統順利對接打下基礎;(2)努力推進與海事局、海關、檢驗檢疫部門電子信息系統的對接,力爭實現與口岸監管部門間的數據傳遞無紙化、高效化;(3)大力推廣應用電子數據交換、無線射頻識別等信息技術,提高一線生產作業數據上報效率及貨物和船舶信息傳遞效率。
4.2 謀劃建設內陸無水港
蒙冀鐵路開通后,曹妃甸港迎來海鐵聯運新時代。綜合曹妃甸港及其腹地經濟和基礎設施發展情況,筆者認為,曹妃甸港應按照“一港多區域”的模式,在我國西北地區和蒙古國境內謀劃設立內陸無水港。
4.3 開發新貨種和新航線
為承接蒙古國貨物過境運輸業務,曹妃甸港需要在現有航線布局的基礎上,謀劃開辟和增加中日韓等航線,以滿足蒙古國進口貨物運輸需求。此外,可以在曹妃甸港腹地謀劃組織蒙古國所需的工業原料、工礦產品、建筑材料、糧食等大宗散雜貨作為蒙古國過境運輸業務的回程貨,從而在蒙古國與曹妃甸港之間實現鐘擺式運輸。
4.4 開展集裝箱海鐵聯運
為配合承接蒙古國貨物過境運輸業務,實現蒙古國與曹妃甸港之間的鐘擺式運輸,曹妃甸港可以在現有航線布局的基礎上,結合生產實際,開辟集裝箱外貿航線,并按照集裝箱海鐵聯運標準,提高集裝箱碼頭的生產作業質量和生產組織能力,為開展集裝箱海鐵聯運提供有力保障。
4.5 建設礦產、能源貨物交易平臺
從宏觀角度來看,過境運輸僅是國際貿易過程中實現貨物跨境流動的環節,是為國際貿易服務的。換句話說,只有繁榮的國際貿易,才能帶來繁忙的國際運輸。筆者認為,曹妃甸港要成為蒙古國貨物經我國過境運輸的中轉基地,應考慮在其現有大宗散貨吞吐量和經濟腹地散貨交易的基礎上搭建針對蒙古國能源和礦產資源的交易平臺,從而通過促進貿易發展,使曹妃甸港成為蒙古國礦石、煤炭等貨物貿易合同的簽訂地和履行地,進而吸引蒙古國大宗貨物經曹妃甸港下水出口。
5 結束語
隨著“一帶一路”戰略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推進實施以及蒙冀鐵路的開通,曹妃甸港在承接蒙古國貨物過境運輸方面的業務需求及地理和資源優勢逐漸顯現,具備成為蒙古國出海口的基本條件;但以其現有的資源和條件,曹妃甸港若要成為未來蒙古國8個出海口之一,還須在諸多方面加以改善。在可預見的將來,曹妃甸港經過內外兼修及自我提升,必將成為蒙古國貨物經我國過境運輸的重要中轉基地。
參考文獻:
[1] 史瑋. 降低煤炭運輸成本 蒙古國將建標軌鐵路連接中國[EB/OL]. (2014-10-27)[2016-11-20]. http://world.cankaoxiaoxi. com/2014/1027/541923.shtml.
[2] 徐建飛. 新疆陸路口岸通關便利化建設研究[D].烏魯木齊:新疆財經大學,2012:22.
篇6
【關鍵詞】英語文學;翻譯;典故;技巧
近年來,經濟發展使得人們越來越關注外國事物。最明顯體現在英語方面,國家英語人才標準更傾向于實用。英語翻譯特別英語文學作品翻譯是實用英語具體體現,需要對英語的深刻理解,其翻譯具有一定難度。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翻譯是重難點,原因有二:一是語言差異,英語作為外來語言有其自身特點,作為非英語國家人士有時對英語典故理解有誤差,造成翻譯文化偏差;二是英語典故來源廣泛,需要豐富的語言經驗與閱歷,否則就會造成不理解導致翻譯失敗或是直接翻譯錯誤。
一、英語文學作品典故來源
古希臘神話是西方文化發源地及文化發展基礎。希臘文明古國中許多神話故事承載著民主思想,傳遞著那個時期特有的民族文化、生活氣息、精神面貌,關系其整個文化命脈。欣賞古希臘神話過程中能夠明顯感到其詼諧幽默與悲壯凄涼之處,同時感受其特有生活氣息、社會文化。古希臘神話是英語文學典故重要來源。宗教在西方國家占有重要地位,是其生活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時代變遷,宗教文化成為藝術創作重要源泉,尤其是基督教的《圣經》,其典故逐漸被引用到文化藝術中。歐洲文藝復興使整個歐洲思想得到解放,同時涌現出大批經典文學作品,深入人心,得到大眾廣泛認可,許多典故被引入文學作品中。寓言故事也是英語文學作品典故主要來源。寓言故事簡短精悍,寓意深刻,傳遞不一樣人生感悟及社會生存道理,起到意外文學效果。尤其是歐洲《伊索寓言》被引用次數最多,《農夫與蛇》經典語句“Nurseaviperinone’sbosom”(把蛇放在懷里)被英語文學作品廣泛引用。除此之外,歷史故事也常出現在文學作品中,翻譯時需了解其實在意義推敲表達含義。
二、英語文學典故翻譯考慮因素
(一)文化背景差異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歷史軌跡,因為處于不同地理環境,在長期的生活勞作中形成不一樣的民族文化、、風土熱情,這就是影響異國相互溝通理解的關鍵因素,特別是非英語語系國家和英語語系國家更是如此,這就是文化差異,是不可避免的重要因素。英國是英語的起源,歷史上英國曾大量擴充殖民地,間接對英語文化起到了傳播作用,也正因為這樣為今后英語成為世界語言奠定基礎。那么在英語文學作品典故翻譯時就需要考慮其來源國家文化背景,才能夠找到最貼近中國語言對其進行藝術與生活融合的完美翻譯。
(二)英漢典故對應情況
俗話說人有國界而文化無國界,文化作為國家無形資產,除了國家對其賦予的某種職能以外,在某種意義上講,它的確沒有國家民族限制。因為人們體驗的是其中的意境,而這種意境是不會因為不同語言阻隔就被破壞的,所以說外國經歷過的文化變革,有時在本國一樣能夠找到相同影子,這對于我們理解所翻譯文學作品中的典故非常有利,促使翻譯過程中更快理解其中的含義與意境,達到更深層次理解與完美翻譯。
(三)文章整體性
英語文學尤其自身的寫作特點,一般都具有畫龍點睛之筆,不是在文章最前面,就是在最后面,如果掌握好整個文章的紋路命脈,就能把握文章整體大意,對文章翻譯非常有利。翻譯人員翻譯過程中,應充分考慮文學作品中典故所在位置,進而推斷出其大致含義,結合文章意境,完美結合靈活翻譯,盡量還原文章最想表達之意。
三、典故翻譯技巧
(一)直譯法
直譯法顧名思義就是直接翻譯,不需變通但也不是直白翻譯,也要講究潤色,不能身影死板,那樣就會失去文學意味。注意遵循文學作品本身風格及保持文學作品原創性。這種方式的好處在于能夠讓讀者直觀了解與感受文學作品中典故內涵,體驗原汁原味英語文學。
(二)意譯法
意譯法意思是以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基礎,以一種與我國文化較為接近的手法對其進行翻譯的方法。使用這種方法原因是直譯法會破壞典故意境而這個英語文學作品典故又找不到合適的與之對應的中國典故,只能在保持意境不變前提下翻譯。
(三)套譯法
套譯法就是將中國傳統典故運用到英語文學作品典故翻譯中,因為如果執意,就會破壞其中所要表達的意境與感情。如“Birdofafeatureflockstogether”這句話直接翻譯就是鳥類在一起聚集功能,這樣看了之后完全沒有文學感覺,很直觀的感覺就是翻譯錯了,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需要考慮與之相近的中國文學故事,用中國老百姓容易接受理解的語言翻譯,更為形象生動。
(四)增譯法
增譯法就是在充分理解文學作品典故含義基礎上,加入自己對文學作品的理解與品讀思想,在直譯基礎上添加相關文學修飾,促進讀者正確理解典故所要表達情感,更能使讀者感受深層次的民族文化氣息。
四、短語典故翻譯舉例
在英語文學作品典故中幾個詞語可能就隱含一個小故事,如果不了解其中蘊含的文化背景,根本翻譯不出究竟是什么意思,翻譯會嚴重受阻。以上已經詳細闡述了英語作品中典故翻譯方法,下面舉個例子詳細體驗一下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翻譯技巧。以“handwritingonthewall”、“meetoneawaterloo”為例,“meetoneawaterloo”這個詞直譯成中文就是“遇上某人的滑鐵盧”,但就字面意思根本不能理解這說的是什么,這時就要考慮是否涉及到否個典故,事實上該典故源自拿破侖,作為法蘭西第一帝國的皇帝,拿破侖的命運與戰爭息息相關,他的成功在于戰爭,而他的失敗同樣由戰爭決定,比利時布魯塞爾滑鐵盧是拿破侖一生政治生涯的最后一站,在這個小鎮上,多國聯軍混戰中以失敗告終,最后淪落被放逐,這幾個詞就關系到這樣一個故事。因此在翻譯時應翻譯為“大敗北或慘敗”。“handwritingonthewall”典故出自《圣經》,故事說的是在古巴比倫國王伯撒沙王位登基大典宴會上,突然空中出現一只手并在墻上寫下MENE,TEKEL,PERES三個大字,預言家說其意思是國家將忘,國王將死。不久之后,寓言實現了,巴比倫真的滅亡了。這個典故所表達的不好事情即將發生,在翻譯時需將其翻譯成成語“不祥之兆”。這樣翻譯更符合我國讀者閱讀習慣,從而加深讀者對相關文學作品的理解。
結束語
我們在翻譯英語文學作品典故時需注意把握:一,把握典故寓意,避免望文生義;二,保持英語典故翻譯原滋原味,不將本國民族特色專有名詞用來翻譯具有獨特民族特色的詞匯;三,符合大眾口味,不論如何翻譯都必須保證翻譯作品有市場價值,這就要求英語文學作品典故翻譯過程中保持大眾化與口語化,不要讓讀書者看不懂究竟什么意思。不被讀者接受的文學作品也就失去了文化傳播意味。總之,翻譯過程中應特別關注典故翻譯的可讀性問題,翻譯者在對要翻譯文學作品典故充分查資料了解之后,確定自己弄明白其原著所要表達的意境之后再結合中國語言特點進行翻譯,運用漢語將典故中所要表達的寓意與道理還原出來。英語文學中典故翻譯要達到“信、達、雅”,其中“信”比較容易做到。要想做到“達”和’雅”必須豐富各方面知識與素養,否則翻譯無法順利實施。
【參考文獻】
[1]王冰琴.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2,27(11):155-157.
篇7
關鍵詞:典故;英文作品;研究
中圖分類號:I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0)12-0235-01
1 引言
在英文寫作實踐中,典故的應用效果是有目共睹的,寥寥幾筆,就將一切深意蘊含其中了。同其他任何先進和科學的語言一樣,完美的現代英語表達體系也得益于歷史中各種典故的滋養。從英語人物典故的三大來源來看:力大無窮的Hereules、冷酷無情的Shyloek、智慧超人的Solomon等等,都已經將人物形象生動的描述到了英語作品之中,成為家喻戶曉的人名。希臘、羅馬神話、莎士比亞戲劇和欽定《圣經》,這三種文學現象構造了英語經典典故的王國,這也說明了英語典故一定程度上是多發源于文學領域的,這一歷史傳統一直延續到今天。
直到20世紀,人們通過工業革命,實現了人類社會的高速發展。科技領域的新發展,大大的改變了人們現有的生活方式,社會變革、政局動蕩和戰爭風云讓陳舊的思想意識受到沖擊,人們開始慢慢接受新的事物,但所有新事物、新現象,以及產生的新思想、新經驗,都要利用語言來表達和傳播,于是,在這種社會情況下,一批繼往開來的作家活躍起來,同時,由于這些作家反映現實的作品與人們的生活吻合、矢而久之,作家在作品中慣用或創造的表現形式、作品中生動典型的人物形象乃至作家本人的名字,都會被人們學習和引用。
2 典故文化與翻譯
典故就是將詩歌中的古代故事和有歷史的詞語加以再次利用。從大體上看,英語典故主要來自《圣經》、希臘羅馬神話的諺語和《伊索寓言》等,它們在長時間的發展中,不斷吸收歐洲各民族的文化精髓,因此,在體現語言文化差異方面更優于其他作品,當中的語言更據由典型性和代表性。
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德華•泰勒在《原始文化》中,第一次將文化作為一個概念提出來,他指出,語言是文化的形式,英語和漢語是兩門語言,文字類型和系統都不同,組織方式和表達習慣也迥異。所以,翻譯典故還要注意文化之間的差異和表達方式的迥異,文化缺省是指譯者在與對方讀者交流時,由于有相同的文化背景而對譯文文化背景的省略翻譯。典故與其他語言現象相比有獨特的一面,就是其鮮明的文化特征。
2.1 譯例分析
2.1.1 直譯
所謂直譯法,就是在根據譯文語言規范以及不使用錯誤聯想的情況下,在譯文中保留英語典故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不使用翻譯語言來代替。這種方法有利于加強中國讀者和觀眾對原始語言的了解和知曉,可以不斷豐富其漢語的表達方式,能使東西方文化能更好的交融。典故成語是文化的重點組成部分,也是將一個名族的多彩現象表達出來。
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力量不斷進步,人們之間的交流也更加頻繁了,文化領域呈現出融匯通合的趨勢。有的典故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流傳了,有的優秀典故還發展到世界各國的文化寶庫中,幾乎家喻戶曉。對于那些中國廣大讀者早已耳熟能詳的外國典故,為了保證其的原滋原味,我們可以根據字面意思直譯出來,不需要加入解釋性的詞語。
例如:Everyone in the family bullied her and made her todothe housework.She was indeed a Cinderella.
譯文:她們家的人都欺負她,強迫她做家務。她確實是個“灰姑娘”。
雖然“灰姑娘”是歐洲童話故事里的人物,但在中國,卻是無人不知灰姑娘的故事,也將“灰姑娘”作為表示現在被壓迫的女孩的名詞。因此把“Cinderella”直譯出來,不需要再加解釋,這不但能增加讀者的理解能力,還會激發讀者的想象。直接翻譯還保留了原著的味道,又能引起讀者正確的聯想。關鍵是,讀者能在全面理解的基礎上仔細品味這個名詞的意義。
2.1.2 直譯和增譯相結合
增譯也叫上下文增譯,是在譯文中明示出原語讀者視為當然而譯語讀者不知道的意義。增譯的過程其實是從外到內的,將原文表層結構還原成深層結構的過程,就是把原文省略掉的部分在加進來,將它的另外一層深意表示出來。
例如:The study had a Spartan look.
譯文(1):這間書房有一種簡樸的景象。
這種譯文雖然用釋義的方法解釋了典故,并明示了在文章中的含義,但卻失去了應有的名族內涵。“Spartan”是古希臘的一個重要城市,在歷史的發展中有十分關鍵的地位。“Spartan”可理解為“期巴達人,斯巴達式的”,斯巴達人在希波戰爭中勇敢抵御了波斯人的入侵,在伯羅奔尼撒之戰中戰勝了雅典王朝,斯巴達人是勤勞吃苦、勇敢的象征。在這個基礎上,應翻譯為:
譯文(2):這間書房有斯巴達式的簡樸。
譯文(2):保持了原語的“洋”味,具有強烈的異國情調,同時較好地彌補了主義的丟失。
3 英語文學作品與圣經和神話典故
3.1 英語文學作品與圣經典故
西方作家大多都受到圣經和希臘羅馬神話的影響是,這種影響還是根深蒂固的。但這種影響卻是十分積極的。例如:一些作家直接把圣經和神話故事當作寫作材料,有的把圣經和神話故事的寓意加入到作品中,以起到警示和鞭策的作用。早期的英國文學與圣經和神話傳說都有較深的淵源,因此,英語詩歌中也有大量典故的存在,讀者掌握這些背景知識有助于更好的理解詩歌作品。如威廉布•萊克的《羔羊》中的第二節:
Little Lamb,who made thee
Dost thou know who made thee?
Little Lamb,I'll tell thee,
Little Lamb,I'll tell thee:
He is called by thy name,
For he calls himself a Lamb.
He is meek and he is mild;
He became a little child.
I a child and thou a lamb.
We are called by his name.
Little Lamb,God bless thee!
Little Lamb,God bless thee!
詩的第一節是由一個小孩問一頭羔羊,“是誰創造了它”,第二節做出了回答,“他也叫羔羊”。里面的“他”,不是其他人,而是耶穌,在《新約》中,耶穌稱自己為羔羊,如《啟示錄》5:“曾被殺的羔羊是配得權柄、豐富、智慧……”,“但愿頌贊、尊貴、榮耀、權勢都歸給坐寶座的和羔羊”。加入讀者對圣經有一定的了解,就能很快速的理解這首詩歌。
文藝復興時期,英國戲劇大師莎士比亞在作品中多次引用《圣經》典故和思想。《威尼斯商人》是將世界上的仁慈、寬恕和博愛精神集中一體的杰作,劇中的安東尼奧是基督徒的,他的一言一行都蘊含了基督精神。當他舍己為人,借錢給朋友,幫助朋友還債時,表達出耶穌的一種博愛、仁慈情懷,在法庭上,他堅持正義,甘愿受罰,默默承受將要到來的苦難,將耶穌的奉獻精神完美的呈現了出來。顯然,莎士比亞是以基督徒為模型塑造了安東尼奧這一形象。
4 結語
英文作品的翻譯最終目的,是要將讀者帶進這個作品的世界,理解該作品所表達的深意。王斌說“:把譯語文化與源語文化各立于一根鋼軌上,相互看得見,卻永遠摸不著。”問題就在于譯者對作品的判讀和讀者對作品的判斷之間的差異,在不影響譯者理解文章的情況下,將原著中的真實含義表達出來,避免文化缺省失真,讓讀者更夠更好的理解整個作品,明白當中的典故所要表達真意,以促進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在英文作品的典故應用中,《圣經》和希臘羅馬神話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它們也奠定了西方文學的基礎。英語文學作品中出現的典故,可以看出,《圣經》和希臘羅馬神話對于西方文學的巨大影響。在理解英文作品時,只有對《圣經》和希臘羅馬神話有大致的了解,才能明白作者應用這個典故的真正意思。讀者只有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積累《圣經》和希臘羅馬神話的有關知識,這樣才能深入理解文學作品,甚至靈活運用。
參考文獻
[1]孫雪娥,何樹勛,廉潔.英美文學作品中雙關語的修辭效果及其翻譯[J].商洛學院學報,2009,(5).
[2]李弗.不能不知的外國典故[J].幸福(悅讀),2009,(4).
篇8
含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出自《三字經》,《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當中,《三字經》是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三字經》取材典故范,包括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背誦《三字經》的同時,就了解了常識、傳統國學及歷史故事,以及故事內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來源:文章屋網 )
篇9
電視劇《不肯去觀音》。
《不肯去觀音》是中國首部觀音題材的故事電影,源自佛教典籍中的經典故事,由張鑫執導,李純、中泉英雄、中野良子、斯琴高娃、聶遠聯袂主演的一部劇情片。
影片以公元842年至864年間日本僧人赴大唐求請觀音的一段歷史傳說為線索,講述了普陀山如何成為觀音道場的故事。
(來源:文章屋網 )
篇10
摘 要:中國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讓幼兒從小接受傳統文化的啟蒙教育,既可以規范他們的日常生活行為,學習禮貌和禮儀,從小做一個知書達理,有教養,孝敬父母,講道德的孩子,同時還能培養幼兒的民族自豪感和熱愛祖國的情懷。因此,在幼兒園開展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是弘揚和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關鍵詞:幼兒園;中國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教育
中圖分類號:G31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4-132-01
實施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時代的客觀要求,是當今社會培養民族精神,開展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然而當今社會,上至成年、下至幼兒,傳統文化在人們的腦海中越來越淡漠,這種現象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祖國下一代的思想、行為和價值觀,所以,在幼兒園開展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是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項重要舉措。
那幼兒園該如何開展傳統文化的教育和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過程中該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結合我園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情況談幾點建議:
一、幼兒園開展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措施
1、明確教學目標、合理選擇內容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元素應該包括:傳統經典范文、古典詩詞、書法、繪畫、傳統技藝、傳統工藝、民間傳統節慶、風俗、禮儀、始祖的祭典活動等多方面的內容。在選材上,我們要結合孩子年齡特點、發展水平和可適宜性等方面進行考慮,制定好各年齡班的發展目標,選好教學內容。如:小班選材就以簡單的兒歌、古詩詞、傳統節日、典故故事、童謠為主要內容,讓幼兒在有趣的故事中初步認識中國文化的內容,在節日活動中感受傳統節日的文化氛圍;中班就加入三字經、古詩、節日的由來等內容;大班就以《論語》、成語故事、民間傳統節慶、風俗、禮儀、經典典故、歷史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的內容,讓孩子們在了解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激發孩子們熱愛祖國、熱愛科學的情感等等。
2、制定開展方案、落實教學任務
為了有效地開展傳統文化的教育,我們在確定教學內容的基礎上,還制定了一套開展活動的實施方案,讓大家明確自己開展活動的內容和職責,并按計劃、按時開展活動,確保活動確定好的效果。
3、做好評價和反思、共享成功收獲
教育評價背后體現的是一種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更多的是教師專業水平的反饋,所以,幼兒園要促進教師專業化的成長,提高教育質量,教學的評價和教師的反思是一個必不可少的過程。而幼兒園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的探索過程中、做好評價工作,讓教師們在評價中吸取別人優秀的經驗,反思自己工作中的不足,分析別人成功的喜悅,激發自我學習的積極性,是開展教學研討的一項重要舉措,也是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
二、多種形式開展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
1、在環境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教育
幼兒園的環境是一本無聲的教科書,它通過幼兒的感官潛移默化地對幼兒產生影響,將傳統文化內容滲透到環境中去,可以擴大幼兒的視野,豐富幼兒的知識,使幼兒從另外一個角度接觸和了解傳統文化。因此、我們可為幼兒創造了一個能與之親近的傳統文化環境氛圍。如:在走廊、樓梯轉角和專門的活動區角的墻上張貼中國傳統文化的圖片、三字經、智慧樹上掛滿百家姓、走廊掛上幼兒動手制作的花燈、川劇臉譜、剪紙等民俗手工藝術作品。另外還可以創設多種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活動區角,如:“農家院”、“戲曲服飾表演”、“傳統小吃坊”,張貼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題畫、節日的布置等,讓中國文化和民間藝術走進幼兒園,讓幼兒在傳統節日氣氛的烘托中,親身感受各類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美,體驗參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的樂趣。
2、在語言和藝術活動中開展傳統文化的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內容,比較多是經典的故事、民謠、古詩詞、民間歌舞等內容,涉及的范疇多與語言和藝術教學領域為主,所以,為了更有效地落實教學內容,保證開展工作的質量,在課程安排上,我們應該有意識地在語言和藝術領域的教學活動中擴展傳統文化的教育,讓孩子們交流和藝術表現中感受我國文化的廣博和精深,激發愛國、愛家的情感。
3、在主題活動中進行中華傳統文化教育
在開展傳統文化教育上,主題教學模式更能從多角度、多層面地,有計劃性和方向性地完成教學的效果,如:開展《暢游北京》的主題活動,通過組織多種形式的活動,了解北京是我國首都、北京有許多歷史文物、有許多經典故事、手工藝術品、特色小吃等,通過歷史典故和民間特色、學習京劇、民族樂器表演等,開展啟蒙教育活動,讓孩子們了解民族傳統戲曲、樂器演奏等傳統文化精髓,萌發審美情趣,促進美育情感,為培養健康人格做學前準備、提高幼兒人文藝術修養。
4、在一日活動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
我們應注重將傳統文化滲透在幼兒一日生活之中,使幼兒時時處處都能感受、觸摸傳統文化,使傳統文化教育更加生活化。如:晨間律動時加入傳統文化“打蓮湘”;課間活動時,玩“摸瞎子”、“扔沙包”、“跳格子”等游戲;午飯后,播放瑯瑯上口的民間童謠讓幼兒欣賞;午睡起床后,播放婉轉流利的民間音樂供幼兒傾聽等等。只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做一個有心人,注意挖掘身邊中華傳統文化題材,并采取有效的方法教育幼兒,就能凈化幼兒的心靈、陶冶幼兒性情、提高幼兒素質。
中國的振興和發展靠教育,教育的關鍵必須從娃娃抓起,從幼兒教育抓起,主要我們遵循“古為今用”的原則,努力挖掘中華傳統文化精華,用中華民族特有的傳統文化對幼兒進行美的教育、使幼兒的心靈受到精神文明的滋養和凈化,成為愛祖國、愛民族、崇尚傳統美德、傳統文化的一代新人。
參考文獻:
[l] 蔣 換.如何在幼兒教育中融入我國傳統文化的教育 .新疆教育,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