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范文
時間:2023-03-14 01:38:2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拱橋
拱橋是以承受軸由向壓力為主的拱圈作為只要承重構件的橋梁。拱橋可用磚、石、混凝土等抗壓性能好的材料建造,大跨度的拱橋則用鋼筋混凝土或鋼材建造。
趙州橋
趙州橋,就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古老的拱橋,它是由我國隋代著名的工匠李春建造的。橋長50.82米,跨度37.02米。整個橋身是拱形結構,有兩個大拱洞和兩個小拱洞。這種結構不但建造時省材料,而且減少了對橋基的壓力,使橋壽命延長。
篇2
樂是獨體字,獨體字是以筆畫為直接單位構成的漢字,它是一個囫圇的整體,而且切分不開,是從圖畫演變而成的。獨體的象形字和指事字是構成合體字的基礎。
漢字(拼音:hànzì,注音符號:ㄏㄢˋㄗˋ),又稱中文、中國字、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于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jié)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3
七字不忘指生肖雞,雞是一種家禽,家雞源出于野生的原雞,其馴化歷史至少約4000年,但直到1800年前后雞肉和雞蛋才成為大量生產(chǎn)的商品。雞的種類有火雞、烏雞、野雞等。而且雞也是12生肖中的一屬。
漢字(拼音:hànzì,注音符號:ㄏㄢˋㄗˋ),又稱中文、中國字、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于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jié)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yōu)楣P畫,象形變?yōu)橄笳鳎瑥碗s變?yōu)楹唵危辉谠熳衷瓌t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4
yuán。部首:冂,總筆畫四。円同圓,也是日本的貨幣單位:日元,是日本的官方貨幣,于1871年制定。當年明治政府將一日元的幣值定為同純金1500毫克等值,并設有次一級的幣值單位錢。
漢字,又稱中文、中國字,別稱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于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jié)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yōu)楣P畫,象形變?yōu)橄笳?,復雜變?yōu)楹唵?;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jié)。需要注意的是,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xiàn)象。現(xiàn)代漢字是指楷化后的漢字正楷字形,包括繁體字和簡體字?,F(xiàn)代漢字即從甲骨文、金文、大篆(籀文)、小篆,至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演變而來。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篇5
一、擊缶迎賓
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歡迎儀式開始,2008名演員擊缶而歌,歡迎來自全世界的朋友。
2008名演員、2008尊缶,標志著2008北京奧運會?!坝信笞赃h方來,不亦樂乎?”這是孔子膾炙人口的名句,演員擊缶吟誦,表達了歡迎朋友的愉悅心情。
二、歷史足跡
焰火《歷史足跡》開始燃放,29個巨大焰火腳印走向“鳥巢”。29個巨大的腳印,沿著北京的中軸線,從永定門、前門、天安門、故宮、鼓樓一步步走向奧運會主會場,象征著第29屆奧運會一步步走進中國、走進北京。腳印由火焰組成,代表著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火藥?;鹚幍陌l(fā)明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項杰出的成就,它大大推進了世界歷史的發(fā)展進程。
三、夢幻五環(huán)
空中的“飛天”從地上拾環(huán)而起,簇擁著五環(huán)漂浮在夜空中,既美麗又充滿神奇。藍、黃、黑、綠、紅五色圓環(huán)代表了參加現(xiàn)代奧林匹克運動的五大洲--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和美洲,每一個參加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國家都能在自己的國旗上找到至少一種(加上白的底色)五環(huán)的顏色。
四、美麗的奧林匹克
“鳥巢”大屏幕開始放映文藝表演《美麗的奧林匹克》。序幕的短片,表現(xiàn)了一幅中國畫卷從紙張制作、文房四寶到落墨著色、裝裱成軸的全部過程。讓人感到中國神奇的文化藝術。
五、畫卷
一幅真正的中國畫卷徐徐呈現(xiàn)在所有觀眾面前,它告訴人們,今晚的演出將從一幅中國畫卷開始。畫卷中央鋪放著一張白紙,畫紙四周的綾子上,流淌著中國文化起源和發(fā)展的圖案,有巖畫、陶器和青銅器……《畫卷》表現(xiàn)了中國歷史文化的起源和發(fā)展:造紙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巖畫是中國先民留給后人的珍貴文化遺產(chǎn),陶器是中國古老的工藝美術品,中國古代青銅器,是中國古人對人類文明的巨大貢獻。
六、文字
“四海之內(nèi),皆兄弟也”,這是孔子《論語》中的名句,正由他的“三千弟子”吟誦。
巨大的舞臺上,孔子的弟子們手持竹簡高聲吟唱,而一個個活體字印刷的表演,既像古代的活字字盤,又像現(xiàn)代的電腦鍵盤。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古老的漢字承載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歷史。一個巨大的中國古代的“和”字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又一個中國古代的“和”字展現(xiàn)在眼前,第三個現(xiàn)代的“和”字再次出現(xiàn),三個“和”字,表現(xiàn)了中國漢字的演化過程,也表達了孔子的理念———“和為貴”。
七、戲曲
鏗鏘的京劇鑼鼓和悠揚的胡琴共同響起,為每一位觀眾拉開了戲曲表演的大幕。中國地域廣闊,戲曲歷史悠久,方言眾多,因此,中國戲曲也衍生出了數(shù)百個品種,而京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種。兵俑是兵馬俑的一種,陜西秦始皇陵的兵馬俑被稱為世界上的“第奇跡”。
八、絲路
一幅巨大的地圖出現(xiàn)在觀眾面前,展現(xiàn)出了中國古老的“絲綢之路”:2000多年前,中國的商隊就經(jīng)常帶著貴重的絲綢由長安出發(fā),經(jīng)過河西走廊,到中亞、西亞,并聯(lián)結地中海各國?!敖z綢之路”成為中西方經(jīng)濟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與此同時,一條“海上絲綢之路”也展現(xiàn)在人們面前,這是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qū)之間海上交通的路線,當年鄭和就是通過這條海上之路下的西洋。
九、禮樂
燈光漸漸聚集,兩名演員柔聲吟唱,古老的昆曲縈繞在人們的耳畔。昆曲是中國古老的傳統(tǒng)藝術,已選入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地面上,中國最有名的五幅長卷《游春圖》、《清明上河圖》、《大駕鹵簿圖》、《明憲宗元宵行樂圖》、《乾隆八旬萬壽圖卷》一一呈現(xiàn),它們分別來自唐、宋、元、明、清五大朝代,在古典舞的陪襯下,再現(xiàn)了古代中國禮儀之邦的盛世氣象。
十、星光
天籟般的鋼琴聲響起,有如在沉睡的夜空中投入了一顆繁星,這是由年輕的鋼琴家郎朗和一名五歲的小女孩共同演奏的精彩樂章。他們用浪漫的旋律,迎來了嶄新的時代。古老的畫卷在無垠的星光中延展,告訴世人,今天的道路更加美麗寬廣;從黑色到白色再到彩色,跳躍的顏色,展現(xiàn)出了現(xiàn)代絢麗的風格;1000名演員搭建了一個“鳥巢”;空中飛來一只可愛的風箏……無限的星光,優(yōu)美的旋律,寓意今天的生活更加幸福、和諧。
十一、自然
太極的表演體現(xiàn)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太極拳是中國武術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種拳路,它的特點是“動靜結合、剛?cè)嵯酀?。燈光亮起,“八卦”呈現(xiàn),生動再現(xiàn)了中國古老的哲學觀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2008名太極演員排成圓陣,體現(xiàn)了“天圓地方”。古畫日月山川圖,被孩子們?nèi)境闪司G色,表達了環(huán)保的愿望,也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
篇6
今天,多媒體技術已經(jīng)能夠把語音處理技術、圖象處理技術、視聽技術都集成在一起,非常方便地把語音信號、圖象信號先通過模數(shù)轉(zhuǎn)換變成統(tǒng)一的數(shù)學信號進行存儲、加工、控制、編輯、變換、查詢、檢索。多媒體技術,改變了人們固有的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也給語文教學改革帶來了勃勃的生機。
但是,目前,有的教師僅把教學內(nèi)容以文字形式輸入電腦,把教學環(huán)節(jié)編成程序,然后播放,教師整堂課沒有離開鼠標;又有人給有關作品提供的文字配畫,輸入電腦,學生整堂課沒有離開讀連環(huán)畫。
可見,目前,相當一部分人誤認為只在把教材搬進電腦,或簡單地給文字配以圖象、聲音;然后播放,便是多媒體教學。這實在是認識上的一個誤區(qū)。
多媒體給語文教學帶來的生機和活力是其它教學手段無法替代的,這一點勿庸置疑。但以上種種做法都有為用電腦而用電腦的傾向,而對于學生是否受益,受益什么沒有作進一步的思考。電腦的使用成為一種膚淺的趕時髦,帶有極大的盲目性。
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與其他教學媒體的運用一樣,不是盲目、無原則、雜亂無章的、應該十分注意這種手段使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使用恰當,會起到雪中送炭、錦上添花的效果;反之,則可能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種之一。多媒體語文教學是現(xiàn)代最新科技成果對最古老的語言文字的挑戰(zhàn)。
在最古老的語言文字的教學中,多媒體技術有明顯的優(yōu)越性,同時又無法替代語文教學本身。理由如下:
其一,母語教學的規(guī)律告訴我們: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通過傳統(tǒng)的“咬文嚼字”的方式來實現(xiàn)?!肮路h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包含的詩意,只可“意會”,是很難用聲音和畫面來表現(xiàn)的。所以傳統(tǒng)語文教學強調(diào)“書不盡言,言不盡意”這一點。朱熹提了“涵泳”的讀書方法,強調(diào)通過“誦讀”,讀出“情”、悟出“理”,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再現(xiàn)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從而深刻體會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氣、培養(yǎng)“語感”。所謂“語感”是一種近乎直覺的語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種語言經(jīng)驗的反映。作為語言經(jīng)驗的這種“語感”的習得,當然得通過反復的語言實踐來實現(xiàn)。語文課不是政治課,也不是藝術欣賞課。它和數(shù)、理、化等別的科學也不同。其它學科,師生雙方主要是在課上研究語言媒體所承載著的各種知識信息,而語文則是研究承載各種信息的語言媒體本身,研究語言媒體的組合規(guī)律,語文教學的終極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文課的主要媒介只能是傳統(tǒng)的語言文字。多媒體技術中的聲、像、畫永遠替代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師生雙方的語言交流。
其二,多媒體能給語文教學帶來“直觀”、“形象”、“生動”的“畫面圖式”教學方式。但是,對于語文課而言,不是任何時候都需要,都能夠用多媒體技術來“形象生動”一下的。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這種能力主要是指那種“由近及遠,以所見知所不見”的想象能力。在文學審美的過程中,人們由于生活體驗、情感經(jīng)歷的不同,往往“一千個人心目中有一千個漢姆萊特”。我們盡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營造氣氛,喚起情感,引導想象,但決不能用屏幕、畫面來代替文學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間遠遠大于直觀。僅僅采用直觀手段來組織教學,對學生思考力、想象力、聯(lián)想力是一種極大的限制。
篇7
漢字源遠流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我們現(xiàn)在能見到的最古而又完備的漢字,是殷墟甲骨文,是商代人使用的文字,距今三千多年了。而漢字產(chǎn)生的年代應該比甲骨文早得多。關于漢字的產(chǎn)生,過去曾有過多種說法。
關于漢字起源流傳最廣的說法是倉頡造字。古時候,還沒有發(fā)明文字的時候,要利用打結的繩子來記事。一天,倉頡請屬下去市場用一匹馬換二輛車,而屬下卻搞不清楚是一馬換二車還是一車換二馬,結果錯誤百出,讓倉頡傷透腦筋。倉頡利用繩結記下黃帝交待他辦的許多事,也是越弄越胡涂。于是倉頡開始研究,如何把圖畫變成文字。
倉頡每天在沙地上涂涂寫寫,漸漸地知道圖畫可以轉(zhuǎn)變成文字,他為此欣喜若狂。他慢慢地從生活中了解形成中國文字的六種原理,即“六書”,倉頡從此就不停地造字。
一天,黃帝召見倉頡,請他專心造字,于是倉頡更積極地造字,以造福大眾。這便是祖先發(fā)明文字的由來。
2、有關漢字的手抄報:字謎
(1)八卦山之春猜一個字答案是:根。
(2)八角樓旁水相連猜一個字答案是:淞。
(3)八戒大怒猜一個字答案是:氦。
(4)八戒行者隨長老猜一個字答案是:獅。
(5)八九不離十猜一個字答案是:雜。
(6)八九不離十猜一個字答案是:雜。
3、錯別字笑話
(1)劣祖劣宗
某日,小吳到小陳家拜訪,碰巧遇到小陳因為兒子在習字簿上寫錯字大發(fā)雷霆。于是小吳就趕緊去勸小陳說:“小孩子寫錯字總是難免,你又何必這么生氣呢?”小陳告訴小吳說:“他老是把列祖列宗寫成劣祖劣宗,你說我氣不氣?
(2)歇寫成喝
某生愛寫錯別字,老把歇寫成喝。
篇8
銅獎
“漢字王國”旅行記
廣東省深圳市
樊林
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世界文化的遺產(chǎn),它是我們中國幾千年來的偉大的結晶。我想神秘的漢字王國里有很多等著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哦!
首先來到了源頭——起源門。在這里我了解了很多關于漢字的起源的傳說,原來是這么有趣的,有結繩說、圖畫說、倉頡造字說。這里有很多動人的故事,就像結繩說里,那些古代的人以打獵為生,每次上山打獵時,就會系上一個一個的結,來代表打的獵物,我想我們現(xiàn)在的中國結是不是這樣過來的呢?這里這么多美麗的傳說,讓我真是收獲匪潛。
順著下來,我又看到了漢字在不同時期的發(fā)展和演變。甲骨文、金文、隸書、楷書…讓人看的眼花繚亂,在這不斷的變化過程中,我仿佛又看到了中國的歷史又一一呈現(xiàn)在我們的面前。從殷商時期,到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的氣派,再到漢文化的源源流長都讓我再一次感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
篇9
1.課件制作一味追求時髦,裝點門面的媒體教學成了公開課的“制勝法寶”
在新課改的大背景下,我校的教研活動開展得轟轟烈烈。學校多個設備齊全、技術先進的多媒體教室都被我們各科教師搶著當成了施展拳腳的舞臺。尤其是我們語文組,課件越做越花哨,課堂氛圍越來越活躍。傳統(tǒng)的靠講授、寫板書、啃書本似乎都已銷聲匿跡,新課改在“多媒體教學”的春風下正煥發(fā)出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然而,面對新的教學方式,一些教師在上多媒體教學課時,卻將精力放到了電腦上,忙于點擊鼠標,忽略了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優(yōu)點。
2.片面追求“花哨的技術含量”
有的教師僅把大部分教學內(nèi)容以文字形式輸入電腦,把教學環(huán)節(jié)編成程序,然后播放,教師整堂課沒有離開鼠標;還有人給有關作品提供文字配畫,輸入電腦,學生整堂課沒有離開讀連環(huán)畫。教師花了好長時間精心制作,煞費心思地構思安排,到頭來卻只能被機器牽著鼻子走,不能游刃有余地駕馭好課堂、處理好突發(fā)狀況。這簡直比于丹那句話還讓人傷心:把簡單的事情做復雜很簡單,把復雜的事情做簡單很復雜。
3.忽視了板書的作用
計算機輔助教學的出現(xiàn),使得有些人認為課堂教學從此可以告別黑板與粉筆時代了,因而屏幕遮擋住了黑板,課件顯示替代了板書。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作為傳統(tǒng)課堂教學象征的黑板仍有一些地方是現(xiàn)代教學媒體無法替代的。運用計算機雖然也能呈現(xiàn)板書,但由于屏幕的限制,本來在黑板上可以整體體現(xiàn)的板書,只能一部分一部分呈現(xiàn),這就影響了板書的整體性,從而影響了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的整體感知,同時由于課件的畫面要經(jīng)常變動,用課件呈現(xiàn)的板書也就具有短暫性。
針對以上教師在使用多媒體教學中存在的誤區(qū),我想提幾點自己的建議。
1.用多媒體教學要注意節(jié)奏,避免嘩眾取寵、走馬觀花
多媒體教學可以使學生在有限的單位時間內(nèi)獲取更多的信息,減少信息在大腦中從形象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形象的加工轉(zhuǎn)換過程,充分傳達教學意圖;教師也可以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的情景式教學——這正是現(xiàn)代教育所提倡的加強教與學的交流,調(diào)動學生主觀能動性的有效形式。如沒有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支持,教學往往力不從心,勉為其難。
但是,多媒體在教學中的運用與其他教學媒體的運用一樣,不是盲目、無原則、雜亂無章的,應該十分注意這種手段使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使用恰當,會起到雪中送炭、錦上添花的效果;反之,則可能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
多媒體的各種特性的發(fā)揮,不應以花樣翻新或計算機技術的難度來評定優(yōu)劣,不能認為多媒體教材做得越復雜、技術難度越高就越好,應重在準確、簡捷和恰到好處的教學實用性,要盡量以少而精的計算機資源,制作出簡而優(yōu)的多媒體教材。多媒體的教學應用,重要的是教學設計。
2.注意與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結合
我是語文教師,就拿“語文”來說事兒吧。多媒體給語文教學帶來的生機和活力是其他教學手段無法替代的,這一點毋庸置疑。但以上種種做法都有為用電腦而用電腦的傾向,而對于學生是否受益,受益什么,沒有作進一步的思考。電腦的使用成為一種膚淺的趕時髦,帶有極大的盲目性。
漢語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語種之一。多媒體語文教學是現(xiàn)代最新科技成果對最古老的語言文字的挑戰(zhàn)。在最古老的語言文字的教學中,多媒體技術有明顯的優(yōu)越性,同時又無法替代語文教學本身。
母語教學的規(guī)律告訴我們:語文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通過傳統(tǒng)的“咬文嚼字”的方式來實現(xiàn)。“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包含的詩意,只可“意會”,是很難用聲音和畫面來表現(xiàn)的。它需要學生在學習“文字”這種語言符號中再創(chuàng)造出豐富多彩的世界,而這種再創(chuàng)造的方式就是“想象”。而“想象”的結果卻因人而異,老師所選的自以為很好的情景或畫面有時恰恰抑制了學生的思維。
語文課不是政治課,也不是藝術欣賞課。它和數(shù)、理、化等別的科學也不同。其他學科,師生雙方主要是在課上研究語言媒體所承載著的各種知識信息,而語文則是研究承載各種信息的語言媒體本身,研究語言媒體的組合規(guī)律,語文教學的終極任務是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語文課的主要媒介只能是傳統(tǒng)的語言文字。多媒體技術中的聲、像、畫永遠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師生雙方的語言交流。
3.強化教師合理使用多媒體教學的意識
篇10
摘要:文字的工具性決定漢字要向簡便化發(fā)展,同時其區(qū)別性約束文字不能太簡單。漢字簡化有其進步性也造成了一定的問題,但時至今日,恢復繁體字是沒有可實施性的。同時,不能一味去追求簡化,漢字拼音化在當前也是不可行的。
一、引言
1909年,陸費逵在《教育雜志》創(chuàng)刊號上《普通教育應當采用俗體字》,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1955年,文化部和漢字文字改革委員會聯(lián)合公布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1958年,在《當前文字改革的任務》中說:“漢字字形演變的總的趨勢是簡化。”報告提出當時文字改革的三項任務,即簡化漢字、推廣普通話、制定和推行《漢語拼音方案》。
二、繁簡之爭
20世紀50年代公布簡體字的前前后后,不是沒有反對的聲音,但是到1978年以前,簡體字迅速在全社會推行,基本上沒有受到干擾。究其原因,有兩點:一是政府的說服和堅決推行,這可以從總理的《報告》中看出;二是中國大陸和外界的交流不多,簡化字可以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huán)境中推行和使用。
1978年以后,簡化字的一統(tǒng)天下被打破,繁體字進入大陸的社會用字領域。社會原因有三條:
1、中國大陸的對外交往擴大與頻繁。香港、澳門、臺灣的人員和旅居他國的華人帶來了繁體字。
2、傳統(tǒng)文化的復蘇。人們重新評價中國的古代文化,古籍出版復興起來,用繁體字印刷的出版物大量增加。
3、書法藝術的影響。書法藝術和書法家重新受到賞識,而某些書法家又有一個癖好,那就是寫繁體字。
1989年,袁曉園撰文提出“識繁寫簡”,主張“把繁體正字作為印刷體,把簡化字作為手寫體”。2008年宋祖英、黃宏、郁鈞劍等21位文藝界的政協(xié)委員向兩會聯(lián)名遞交《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在2009年的兩會上,政協(xié)委員潘慶林遞交了《關于分批停止使用簡體字、恢復繁體字的提案》,提案建議: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比如10年左右,在全國范圍內(nèi)統(tǒng)一分期分批地停止使用簡體字,恢復使用繁體字,即與港澳臺地區(qū)使用同一種繁體字。
總結其觀點,首先,使用和推行簡化字的社會歷史條件已不存在,簡化字存在違反“藝術性”和“科學性”的問題,簡體字破壞了漢字的科學體系。
其次,繁體字是中國文化的根,知曉繁體字,就是知曉中國漢字的由來、知曉中國文化的由來。漢字的簡化雖是一種進步的表現(xiàn),但同時也造成了中國文化的一種隔斷。簡化字給閱讀典籍造成混亂, 割斷了文化。
然后,港澳臺和部分海外華人圈仍在使用繁體字,中國大陸的簡化字不利于文化的普及和交流。
最后,文盲率與文字沒有太大關系,簡化字起不到掃盲的作用。
三、簡體漢字可行性
上述理由是經(jīng)不起推敲,有些甚至是錯誤的,在今天,恢復繁體字是不可行的。
1. 文字演變科學性
首先,當前的社會歷史條件是,簡體字已經(jīng)為人們所接受,恢復繁體字會造成沉重的社會負擔,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簡體字繁體字使用混亂,同時將出現(xiàn)一大批文盲半文盲。就科學性來說,簡化是漢字發(fā)展的主流趨勢,符合文字發(fā)展規(guī)律。不論哪種文字,總是有一定的形體的;不論哪一種形體,總是要發(fā)生變化的。漢字形體不斷發(fā)生變化,這也是很自然的。作為世界上通行至今的一種最古老的文字,漢字起到了記錄漢語的重要工具的作用?,F(xiàn)行簡化字在中國大陸推行期間,文化發(fā)展和人們交流并沒有受到影響,說明簡體字是科學合理的。
2. 文字簡化與文化傳承
其次,簡化字隔斷文化的傳承的說法不知從何談起。中國文化的根,是寄存在文字里更深層的思想。若論以恢復繁體字的方法來保存中國文化的根,人人都書寫更古老的隸書、篆書甚至甲骨文金文,豈不是更能知曉中國文化?在此方面的第一種說法是繁體字比簡體字更具象形意味。況且漢字從篆文變?yōu)殡`書,對于字形上只要求便寫,絕不為古體所拘?,F(xiàn)行的楷書、行書、草書等等,即是隸屬的變相,實際上只是一種毫無意義的麻煩符號罷了。要在這種符號上談什么象形不象形,真是癡人說夢。減省之后,造字的本意自然不復可見了。但文字本是語言的符號,語言是用聲音來表達思想感情的,文字就是這種聲音的符號,只要有若干簡易的形式,大家公認為某音某音的符號,就行了;什么肖形,什么表意,全是莫須有的。
第二種說法是簡體字造成了中國文化的一種隔斷,給閱讀典籍造成混亂,這更是講不通的?,F(xiàn)實是用簡化字已經(jīng)排印出版了幾乎所有古書。在讀懂古書的過程中,繁體字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真正構成讀古書障礙的是古今漢語在詞匯、語法、修辭和古今字、通假字上的差異。歷史上各個朝代都是用當時的字體來繼承古代文化的,我們今天當然也可以用簡體字來繼承古代文化。
3. 文字簡化與文化交流
再者,關于兩岸的統(tǒng)一與文化交流問題。第一,文字的統(tǒng)一對國家的統(tǒng)一的確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在政治主導的前提下,漢字的統(tǒng)一即不起決定作用也不起主要作用。最明顯的是香港、澳門目前仍在使用繁體字,但這并沒有妨礙回歸。海峽兩岸的統(tǒng)一還有賴于適合的政治環(huán)境。在國際交流方面,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等國家的華人完全采用了中國大陸的簡化字,聯(lián)合國文件中的中文文本用的是簡化字,世界上凡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家,他們都尊重中國政府頒布的規(guī)范漢字,如果恢復繁體字將造成的影響不得而知。
由此可見,說漢字簡化于書法無益的所謂書法家們對書法的歷史,書法本身的認識有待深入。另一方面,只有了解漢字簡化過程原理的才能對簡化字提出批評,對繁簡知之甚少,盲目使用繁體字難掩無知。
三、 漢字拼音化
另一方面,漢字改革的進程必須與普通話的推廣相結合,簡體字的簡化過程并不是毫無理據(jù),單純以簡化為目的,漢字拼音化在今天是不可行的,這種根本改變,關系甚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目的的。例如字母的選擇,詞類的連結,同音字的改換,字典的編纂……都非經(jīng)過詳細的討論是不容易決定的。要使?jié)h語拼音成為漢語拼音文字,還要創(chuàng)造三個條件。第一個條件是要有熟悉漢語拼音和能說普通話的廣大群眾,第二個條件是要有切合實用的正法字,第三個條件是要獲得事實上的合法地位。這三個條件也就是任何一種有現(xiàn)實意義的文字所不可或缺的三種特性:流通性、規(guī)范性和合法性。
四、結語
總的來說,社會的發(fā)展、經(jīng)濟的進步是帶動文化的強大動力,文字不是提高文化水平的根本因素,漢字改革不會以簡化字為終點,必須保證漢字發(fā)展的每一步都不能倒退,古老的中國漢字將不斷發(fā)展變化。
參考文獻:
[1]錢玄同.錢玄同文集(第3卷 漢字改革與國語運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2]周有光.漢字改革概論[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79.
[3]王世菁.中國字體變遷史簡編[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熱門標簽
世界觀 世界歷史 世界經(jīng)濟危機 世界科技論文 世界經(jīng)濟概論 世界史 世界政治經(jīng)濟 世界貿(mào)易組織 世界建筑論文 世界防治結核病日 宗教規(guī)章制度 宗教觀 宗教領導講話 宗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