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心態范文
時間:2023-03-24 17:05:1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八大心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學習的心態
學習是進步的基礎。是成長的基石。是“能量”的補充。作為高中生,最應該有的心態就是學習的心態。只有不斷學習,才能吸收新知識,鍛煉思考分析能力,才會提高成績。
2.歸零的心態
人生有起伏,成績也一樣。每次考試,不管成績高低,都已經是過去了。高中生要有歸零的心態,勝不驕傲,敗不氣餒。保持歸零的心態,按照學習計劃一步步穩扎穩打,才更有可能在高考的時候穩定發揮,考上自己理想中的大學。
3.寬容的心態
同學之間難免會有摩擦。自私的人,只懂得斤斤計較。最后得到的往往只是一棵樹,而失去了整個森林。寬容的人,會設身處地為對方著想,退一步,卻海闊天空。讓人一句,得人一助。寬容的人更容易得到他人的幫助,從而在有利的環境中備戰高考。
4.付出的心態
要想收獲,必須付出。付出時間,付出精力,付出體力,付出金錢……高中生要有付出的心態,才能心平氣和地認真學習,積極幫助同學,在學習成績和日常生活方面都表現優秀。
5.堅持的心態
很多人不能成功,為什么?因為這些人大多不能堅持。堅持的心態是在遇到坎坷的時候反映出來的,而不是順利的時候。遇到瓶頸的時候還要堅持,直到突破瓶頸達到新的高峰。尤其在學習方面,高中生要堅持到底,不能輸給自己。
6.合作的心態
合作是善于利用資源的一種表現。只有行動和內心合作,積極與老師和同學合作,高中生才能更好地解決難題,獲得更大的進步。
7.謙虛的心態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越飽滿的麥穗越彎腰。保持謙虛的心態,高中生就會學得更扎實,走得更遠。
篇2
關鍵詞:生物學拔尖人才;國際化培養;培養平臺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6-0001-02
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簡稱“珠峰計劃”)是教育部為回應“錢學森之問”而出臺的一項人才培養計劃,啟動于2009年。該計劃首先從數學、物理、化學、生物、計算機等5個基礎學科開始試驗,每年動態選拔一定數量的優秀的學生進入該計劃,由國家設立專項培養經費,為進入該計劃的學生聘請一流師資,提供一流的學習條件,營造一流的學術氛圍。拔尖學生的培養遵循“一制三化”的原則,即導師制、小班化、個性化、國際化。而國際化培養對于拓展學生的國際化視野,使受該計劃支持的學生能夠成長為通曉國際規則、能夠參與國際競爭的相關基礎學科領域的領軍人物至關重要。
四川大學2010年開始實施基礎學科“生物學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在近六年的實踐與探索中,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從構建國際化培養體系、建立國際化評價標準、營造國際化育人環境、構筑國際化交流平臺等方面積極創造條件,探索并形成了多種形式的國際化培養通道,同時取得了良好的人才培養效果。
一、構建國際化培養體系及國際化評價標準
在制訂《“生物學拔尖人才培養試驗計劃”人才培養方案(試行)》的過程中,我們充分調研了國外知名高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與原有專業教學計劃相比,增加了數理課程的學分及難度,對于夯實試驗班學生的數理基礎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也降低了畢業總學分,增加了選課的靈活度,充分滿足了學生個性化學習的要求。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改變被動的知識接受為主動的知識探求,在試驗班的教學模式上積極推行國際上通用的啟發式、探究式教學方式,留給學生一定的自學與討論空間,使得教學效果明顯提升。在教材的選用上面盡量選用國外最新原版教材,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專業英語水平,而且為學生出國深造奠定了基礎。
在課程考核評價方面改變了以考試成績作為唯一評價指標的做法,而是強調加強教學過程的管理及考核,將學生應付考試的能力轉化為應用知識的能力。學生的課程成績評定以平時成績為主,包括課堂參與度、作業、討論、小論文、辯論賽等,而期末考試的成績僅占總成績的40%而已。
二、建設國際化、高水平的師資隊伍
高水平的師資隊伍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基本保證,我們在學院現有的優秀教師隊伍基礎上選聘部分具有多年海外留學經歷,并且具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為拔尖班學生開設專業基礎課,同時還邀請本院的院士、長江學者、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教學名師等為拔尖班學生開設專業研討課。
為了符合拔尖班學生國際化培養的要求,讓拔尖班學生能夠適應全英文教學,為其今后出國深造奠定基礎,我們還聘請了多名全職外籍教師開設了全英文授課的《生物化學》、《分子生物學》、《細胞生物學》、《微生物學》與《保護生物學》。對于試驗班學生而言,初次接觸全英文教學具有一定的難度,但困難同時也是挑戰,通過一個學期的適應之后,多數學生已經克服了語言的障礙,在外籍教師的課堂中感受到了全新的教學風格之余,不僅體會到課程學習的巨大樂趣,也為他們將來快速適應海外留學過程中的課程學習奠定了基礎。
在外聘全職外教開設全英文課程的同時,我們利用學校每年國際交流周的機會聘請多名國際知名學者和大師開設短期課程。如德國慕尼黑工業大學植物研究所所長,主要從事植物抗逆的分子機理分析Erwin Grill教授,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著名免疫學教授、以色列癌癥協會主席、“國際癌癥微環境協會(ICMS)”主席Isaac P. Witz教授,英國圣安德魯斯大學從事植物進化研究的Richard Abbott教授等,均先后來學院為拔尖班學生開設短期課程。短期課程的開設使學生有更多機會接受知名學者的指導,了解國際科學前沿的發展動態,極大地開拓了他們的國際視野。
三、營造國際化的育人環境
四川大學作為國內知名大學,一貫秉承“開放、包容”的辦學風格,校際學術交流、院系學術交流已經常態化。我院長期以來與多所國外一流高校及著名的科研機構建立了穩定的交流與合作,利用這種優勢,我們每年會邀請多名國際學術大師和著名學者來我院進行學術講座與交流。這種讓學生與國際學術大師和著名學者面對面接觸的機會,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研究的興趣,而且開拓了他們的視野,進而迸發出學生的創新潛力。近三年來,我們共邀請了90余位國際學術大師和著名學者來院開設學術講座,包括2009年化學諾貝爾獎得主、著名的結構生物學家阿達?尤納斯(Ada Yonath)教授,以及2009年生理學或醫學諾貝爾獎得主、美國科學院及美國文理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醫學院杰克?紹斯塔克(Jack Szostak)教授。
此外,從2013年開始,我們在拔尖班學生導師制的基礎上進一步開展了雙導師制的培養模式,即為每位拔尖班學生配備一位院內導師以及一位與院內導師有密切合作關系的國外知名高?;蚋咚窖芯繖C構的外籍導師。院內指導教師主要引導學生從事生命科學基礎研究的興趣,訓練學生查閱文獻、科學報告的能力,并傳授給學生基本的實驗技能和科學素養。外籍指導教師主要在高年級階段通過電子郵件與學生交流,對學生進行科研能力的培訓,某些外籍導師還會利用國際交流周的機會到學校對學生進行面對面的指導。
四、探索國際化人才聯合培養模式
在拔尖班學生的培養過程中我們積極探索了多種形式的國際化聯合培養模式。近幾年來,四川大學和多所國際一流大學簽訂了諸如“2+1+1”或“3+1”等形式的學生聯合培養協議,我院也先后與康涅狄格州立大學、威斯康星大學以及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簽訂了“3+2”聯合培養學生協議。利用已經建立的這些學生聯合培養平臺,每年我們會選拔部分學生以聯合培養的方式進入這些大學進行學習和交流。
2011級吳昊Z同學赴新加坡國立大學交流學習一年,在完成了課程學習后,又在導師的挽留下繼續進行畢業論文的研究工作。由于科研工作突出,該生參加了2013年度的美國細胞學會年會并將其階段性研究成果整理后以海報形式展出,2014年7月該生畢業后順利進入科羅拉多大學博爾德分校攻讀博士學位。我院拔尖班學生通過聯合培養在境外高校進入到各自感興趣的研究室開展研究工作,多數獲得了外方導師的高度贊賞,基本確立了本科畢業后讀研的方向及接收的實驗室,因而為繼續留學深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此外,我們還鼓勵拔尖班學生積極參與國外一流大學設立的暑期學校以及暑期科研訓練項目。針對學生的興趣所在及今后可能的發展方向,我們有計劃、有目的的為學生爭取各種海外夏令營的機會。2012年我們選派了2010級三位同學赴瑞典參加烏普薩拉大學夏令營,重點開展了海洋生態及海洋生物多樣性考察。2013年選派2010級的段北璐同學赴英國參加達爾文基金會組辦的野外生態考查夏令營,該生從中收獲很大,同時在學院舉辦的留學交流匯報會上展示了她完成的精彩的考察報告。
除此之外,讓學生參加高水平國際性學術會議也是國際化培養的一個有效途徑。我們鼓勵拔尖班的指導教師帶領學生參與高水平國際會議,并在經費等方面給予了支持。
從2012年至今,我院拔尖班學生累計參與國際交流與學習達58人次。為了加強管理,促進學生利用寶貴的海外交流機會開拓視野、增長見識,學院還特別制定了《四川大學“基礎學科生物學拔尖學生培養試驗計劃”留學獎學金申請及評定辦法(試行)》。
五、人才培養成效
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是一項立足長遠,面向未來的新型教育戰略,而拔尖學生國際化素養的培養與提升是總體框架設計下的重要一環。本科生國際化培養形式多樣,我院根據學院實際情況和學科發展規劃,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完善,初步建立了合理的本科生國際化培養體系,并且取得了較好的人才培養效果。自2009~2011級試驗班學生中累計有23位學生被國外一流大學錄取繼續深造。此外,這一培養模式也在其他專業學生的國際化培養過程中加以推廣,對于提升學院的整體辦學水平、推進教育國際化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張凌.本科生國際化培養的途徑與思考[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29(9):21-22.
[2]李素敏.高等教育國際化對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影響[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4):11-14.
[3]陳昌貴,翁麗霞.高等教育國際化與創新人才培養[J].高等教育研究,2009,29(6):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