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雪心情感言范文
時間:2023-04-06 19:14:3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下雪心情感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高中生物;實驗;教材
中圖分類號:G633.9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5)05-0340-01
當前,廣西高中部使用的生物教材有多個版本,高一年級(2012年入學,進入課改)大多數地區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新課程高中生物必修本,少數地區使用江蘇教育出版社的新課程高中生物必修本,而現在的高二年級(未進行課改)則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舊教材高中生物必修本。筆者通過比較這三個版本的教材,發現與舊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實驗部分有了較大的改變,更強調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要求強化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1]。不但要求學生掌握的基本實驗技能,并且涉及了設計實驗的方法。
本文以有關酶的實驗為例,對人教版新舊教材在實驗方面對學生的要求做簡要的比較。舊教材的實驗只有一類:都是觀察和驗證實驗[2];新教材探究性實驗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提供方法步驟的實驗;另一類是不提供方法步驟讓學生自行設計實驗[3]。在酶這一節書中,新舊版本教材都將實驗分了兩個部分實驗,第一個實驗是探究酶的催化效率,第二個實驗是探究酶的專一性;本文主要分析酶的專一性實驗。
1.探究酶的專一性的實驗的比較
1.1課文結構上的不同。舊版教材在實驗部分結構都一樣,統一的格式:實驗原理、目的要求、材料用具、方法步驟、結論、討論。這是舊版教材中實驗的結構,實驗的目的是證明前面學習的知識點是正確的,是為了驗證某個結論。而新版教材在實驗的標題上標出"探究"二字,課文結構也是探究性實驗的一般步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材料用具、設計實驗、進行實驗、分析結果、結論和應用、表達和交流、進一步探究。模擬了科學家的科學研究過程,這樣的過程有助于學生了解科學研究過程,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科研能力。后面的表達交流部分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還能讓學生通過交流對實驗結果有進一步的認識,在交流中能因為不同的思想碰撞出紅花,引發深入思考;此后再進一步的探究,更能開拓學生的思維。
對比之下,新課改更強調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在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前提下,強調學生的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素質教育的關鍵是能力的培養,而能力是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舊版的高中《生物》教材中,實驗都以驗證、觀察實驗為主,忽視了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認真落實實驗的教學是培養學生能力,樹立科學素養的一個重要措施。生物學實驗不應該只是一個驗證生物學結論的過程,而更應該是一個探索、嘗試、體驗的過程。新版教材的實驗更能體現這個理念。
1.2新版教材不呈現實驗步驟,要求學生設計實驗。舊教材實驗都是一個模式,觀察、驗證。新教不僅有驗證實驗,還有探究實驗,探究實驗的關鍵在于設計好實驗。新教材把驗證性實驗變為探索實驗,讓學生利用"頭腦風暴法"去思考、改變、分析實驗,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學習的能力,更能體現素質教育的目的,能讓學生從做中學,從做中思,從思中發展。培養學生的設計能力,根據要求設計出的完整實驗,學生來說并非易事。所以,對教師的要求也非常高,教師積極加以啟發和引導,激發學生興趣,加強學生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取得教學相長、師生平等互動的教學效果。
江蘇版的教材里,這兩個實驗可以合并成一個,是一個驗證性實驗,同樣是列出了實驗步驟,但是實驗材料用酵母菌溶液代替豬肝研磨液,這個給我們的提示是,我們可以選擇更適合、更易獲取的實驗材料。
新教材中對實驗的要求是:在態度上,要求學生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初步具有勇于探索,不斷創新的科學精神和合作精神;在實驗能力上,要求學生能夠正確使用顯微鏡等常用工具和儀器,掌握采集和處理實驗材料等操作技能;學會科學觀察的方法,能夠記錄,整理觀察結果并得出結論;初步學會生物實驗方法,能夠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施,分析和解釋實驗中產生的現象和數據并得出合理的結論。
2.教師如何轉變教學策略
在新的課程標準要求下,教師在教學策略就要相應的做出改變,生物實驗中為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教師的準備。
2.1針對學生的基礎,精心設計、充分引導。生物實驗,要完成對學生的基本實驗技能的培訓。首先教師應根據教材上的要求或日常生活實際所遇到的問題加以整理,使他們明確要探究的目標。探索與實際生活聯系緊密的問題,學生興趣濃厚,積極預習。其次教師要精心備課,使學生產生認識上的困難或困惑,從而激發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探索。
2.2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所采取的教學策略和學習模式。生物實驗中的探究學習的方法是采用問題、探究、合作的學習形式,即提出實驗課題――討論、設計、選擇實驗方案――實驗探究――討論、評估――完成實驗報告。提出開放性問題,明確下一次的實驗目標,從而達到進一步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目標。
新課改更強調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在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的前提下,強調學生的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3]。素質教育的關鍵是能力的培養,而能力是在實踐中形成和發展的。認真落實實驗的教學,是培養學生能力,樹立科學素養的一個重要措施。生物學實驗不應該只是一個驗證生物學結論的過程,而更應該是一個探索、嘗試、體驗的過程,使用新教材后,教師應該盡快轉變觀念,做到在實驗教學中滲透情感教育。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室編著.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必修)生物第一冊,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46-47
篇2
一、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讓學生感受數學之美
教材是教師與學生進行知識交流的紐帶和橋梁,新課改以后的教材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里面會穿插一些人物和游戲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視覺上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點的印象。數學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運用科學的方法引導學生去主動發現教材中的問題;然后去主動探索、研究、解決問題,是學生在教師的協助下完成對數學知識點的學習、鞏固和綜合應用。 數學學科與社會發展息息相關,可見其重要性。新課改以來,初中數學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愈加豐富,教師可以從中獲取諸多的情感因素,讓學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關系,感悟數學之美。教師可以創設校園相關的情境,導入數學理論知識,如教師可以通過讓學生統計各年級的學生總數,或讓學生分析圖書館管理員該如何統計每天租出和收回的圖書總數等,來導入學習“有理數加法”的知識。初中生的學習欲望非常強烈,與他們生活相關更容易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挖掘數學的內在美,如語言美、數字美、數形美、對稱美等。初中數學教材中有很多數學基本的概念,語句精煉,內涵豐富,具有語言之美;數學學科中有很多數字,如圓周率的π=3.1415926...,就是無限不循環小數,具有獨特的數字之美;并且,幾何圖形、函數圖形等,都具有數形美,圖案簡約而內容深邃;還有軸對稱圖形、圓形等,都具有對稱美。教師應當引導學生發現數學知識與各科不同的獨特美感,讓學生體會這樣的高級的美感,增強情感教育的效果。
二、促進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構建正面的學習氛圍
初中數學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也是老師。只有通過教師的合理引導,學生才能掌握課堂的主導權。因此,教師需要實行情感教育,促進與學生的情感交流。教師應該對學生的情感意識給予肯定,并引導學生將自身的積極情感不斷積累,為未來學習提供充足動力。教師可以創設各種教學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機會,讓學生能夠不斷增強自信心,建立對教師的信任感,進而積極展開學習活動。師生間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產生的心理氛圍是促進師生積極互動的必要條件,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并且,教師需要讓學生放手去做,不要給學生過多的壓力,而是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和賞識,讓學生不斷創新,勇于試錯。
三、激發學習熱情,保持穩定情感
新課程強調初中數學教學必須重視營造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情感上引起共鳴,從而喜歡數學,愛學數學。因此數學教師必須將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結合,以調動學生的“心理場”。例如:教學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三角形的內角和”教師設計小組合作,請三個學生上來進行驗證,然后讓學生在紙上畫三角形,從具體的操作中去證明自己的思路是否正確。學生聽到教師的指令后,充滿激情,都想展示自己的驗證,而教師總是善于發現,巧妙設疑,在與學生的互動中使教學一環扣一環,同時要求學生認真做好記錄。教師的設計融游戲于教學中,既快樂學習,又掌握了知識。這種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為新課學習醞釀了良好的情緒。
四、激活課堂教學,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之美
我們的教學意義在于在教學活動中如何開展教學活動,如何設計好教學活動和開展活動,這是我們教學手段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枯燥的學習中可以挖掘數學的樂趣,用樂趣帶領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激發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欲望。在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感興趣的網絡,通過網絡尋找一些有關的介紹,要采艇不同的方式教學,消除枯燥死板的學習。通過多媒體播放一些有意義的視頻和圖片,從中布置任務,最后再提出相應問題讓學生解答。例如行程問題中的相遇、追及,可以通過視頻很形象地解說,這樣既能活躍學習氣氛,也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學習“立體圖形的面積”計算時,可以用視頻解說,如圓、圓柱等圖形的面積公式是怎么得來的,并處理好視頻播放速度,以在重要的時候讓學生能記憶。多樣化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學生更有效的學習,擺脫單一的方式給學生帶來的枯燥感。此外,還可以設立小組討論,設計數學游戲,以學生為主體,目的就是給學生帶來快樂,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美。
五、優化教學設計,改進教學方法
篇3
【關鍵詞】初中語文 情感教育 對策
1.前言
初中語文主要以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與發展智力為主,而情感教育則是以初中生自身信念、情緒、態度與情感為主,進而不斷提高初中生情感的調控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促進初中生的全面發展。情感教育屬于初中語文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進行語文教學時,要盡可能挖掘教材中情感的因素,在語文教學各個環節中融入情感教育。
2.情感教育對于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性
2.1提高初中生學習興趣
作者在創作過程中會本能賦予作品情感,這也是寫作的源泉。因此,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具備豐富的情感,盡可能讓學生主動的學習,真正掌握作者寫文時的意境,這樣理解文章就比較容易,還能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記憶,進而掌握所學知識。
2.2促進初中生全面發展
初中語文的教學素質目標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學習習慣、審美教育的目標、思想教育的目標、智力發展的目標等;而語文能力和知識培養一般是在首要位置,也就是要求初中生掌握語文基礎知識,其中寫作能力至關重要。而學生學習過程中表達與理解基礎就是情感,只有初中生具備情感的體驗,才可準確理解文章寫法以及思想感情,掌握文章主旨。
2.3加強學生愛國情感
初中語文教育活動中必須體現出民族精神,向學生傳達民族榮辱觀,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愛國的情懷。由于初中生的世界觀與自身立場等因素經常會因為個人情感而受到影響,因此,初中語文的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盡量培養自身的積極情感,進而感染學生情感,這樣學生既可以學到文化知識,又能夠培養出正確的教育觀與世界觀,加強學生愛國的熱情[1]。
3.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學應用
3.1重視初中生情感教育
由于初中生較為叛逆,在教學活動中,自我約束力不強。學生對課程喜愛程度經常會影響到師生關系,同時教師個人言行舉止也會影響到學生情感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學生情感培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如:在《送東陽馬生序》這一課教學中,教師可以選取重點內容進行分析,引導初中生理解文章內容,體會作者還書與借書的情感,然后與當下優越條件對比,培養初中生刻苦學習的精神,激發其學習積極性,提高初中語文整體教學質量。
3.2重視學生主體性發揮
教師在設計語文課堂的拓展延伸教學過程中,不僅要全方面考慮學生語文知識特點、年齡與認知能力,還要充分考慮初中生接受能力,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確保教學滿足學生實際需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例如:在《春酒》這一課教學時,拓展延伸的設計如下:教師可以列舉汪曾祺一直留戀著端午鴨蛋,魯迅始終記得羅漢豆的味道的例子,讓學生明白這些作者喜愛的美食,有著悠長情思。然后,教師要讓學生回憶令自己難以忘懷的美食,這些美食是否可以勾起學生回憶,從而加深初中生對知識的記憶,提高語文教學效果。
3.3教師要盡可能使用情感語言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應用情感語言,這樣語文教學課堂才會變得生動與靈活。教師應用情感語言不僅可以激發學生思維和情感,而且能更好的和學生交流溝通,進而提高初中生學習語文的興趣[2]。
例如:在學習《真正的英雄》這一課時,教師可以列舉、與等英雄事例,將這些人物做過的偉大事件刻畫出來,激發學生愛國情懷,這樣學生也就比較容易理解這篇文章,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
3.4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身內涵
語文涉及范圍比較廣,這就需要教師博覽群書,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教師通過閱讀各種書籍,開闊眼界,積極的探究和思考,充分理解課文內容和相關知識,充分體會課文思想感情。只有這樣,教師在講解課文時,才會將自身體驗和感受融入到其中,進而豐富學生情感的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例如:在學習《項鏈》這一課時,教師要從各個方面解讀,如:從課文中容易看出,馬蒂爾德因為自己的虛榮心而失去了整個青春;而從另一方面可以看出,女主人公人生雖然錯位,但是因為自己勇敢與誠實又變得十分美好,進而讓學生感受青春容易流逝,要學會珍惜。
3.5通過情感教育營造民主的學習氛圍
目前初中語文教學中應用情感教育的方式,強調學生主動學習。這就需要初中語文教師突破傳統語文教學模式,讓學生與老師進行交流與溝通,讓學生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體,而不是客體,盡可能形成民主、輕松與積極的初中語文學習環境。教師還要將大部分課堂時間讓給學生互相討論,使得學生主動積極的去探索知識,激發學生的探知欲,但這個過程中教師適當引導初中生思考。
例如:在學習《我的老師》一文時,首先教師要使學生在課前了解文章寫作背景,同時按照課文中的相關標注自主理解文章主要內容,然后將學生分組討論,在討論后學生再提出自己的觀點。這種將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學過程中的方式,能夠解決文章中的相關問題,最終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語文閱讀效率的目的。
4.結語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情感教育有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高度重視情感教育,將這種方式融入到每一個語文教學的環節中。此外,初中語文教師還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營造活潑、民主、積極的學習氛圍,也就是創造與學生情感相適應的教學環境,讓學生身心得到放松,進而實現樂學、樂教的效果,最終使語文的教學質量得到提高。
【參考文獻】
篇4
那是一份由心而生的驕傲
在向建黨90周年的28部獻禮片中,王晶的兩部電影榜上有名,其中以反映載人航天及宇航員生活的電影《飛天》因其獨特性和神秘感而備受關注,王晶飾演神舟十號飛船成員之一,同時也是熒屏上的第一位女宇航員薜沂蒙,她是新一代的宇航員的代表。
“這個角色是極致的,在平常的戲中根本不可能體驗到。我們國家目前只培養了兩名女宇航員,當我穿上宇航服,看到上面鮮艷的國旗,那份國家榮譽感油然而生,能飾演這樣的角色真是無比驕傲。”談起角色,王晶難掩興奮之情。
為了實現“飛天”的夢想,宇航員們過著常人難以想象的生活,野外生存、失重等訓練必不可少,影片真實再現了一些他們的生活場景。在天寒地凍的內蒙古拍攝野外生存訓練,王晶坦言那里的雪非常厚,徹骨的寒冷,但這一切對于她都是新鮮、刺激的,因而心情一直處于較為興奮和激動的狀態,反而不覺得辛苦了。
在1比1的宇宙飛船里拍攝宇航員失重狀態的戲才是對演員最大的挑戰。王晶吊著威亞足足拍了一個多月。失重狀態下,人的活動是360度的,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姿態,與游泳的感覺有些許類似,對演員的體能、柔韌性以及心理都是考驗,王晶感言自己的運動員身板兒挺爭氣,經受住了此番挑戰。
為了角色,王晶看了大量與航天相關的資料,而真正觸動她的還是來到航天中心,面對面與神舟六號航天員聶海勝、費俊龍的一番交流。費俊龍說當他和他的兄弟一起飛上天空,面對浩瀚的太空,地球如此渺小,人類個體更如塵沙,所以,還有什么值得計較的呢?在步入太空的宇航員身后,又有著多少人的智慧和辛勞。而坐在身邊的人曾與自己共度生死,更有著不是親人卻勝似親人的感情。“當他說完這席話的時候,我忽然明白了這些宇航員的情愫,這也是我戲中應該表達的情感。”結束這個戲,王晶感嘆自己的人生閱歷都豐富了。
幸運曾眷顧于我
《熊貓人》是王晶中戲畢業后的第一部戲,這使她有幸成為“杰女郎”,與周杰倫率領的臺灣攝制組朝夕相處了八個月,還親赴臺灣拍攝。體會到了臺灣同仁的敬業、熱情、友善。 “那是一段特別美好的經歷,讓我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還無形中促成了自己的第二部作品《巔峰時代》的拍攝。”
能夠出演周杰倫的戲,對一個年輕演員而言顯然已是不錯的起點。但王晶并沒有順著偶像劇的路線演下去,而開始接二連三地演起了主旋律作品,對此,她表示可能更多地是由自己的外形與氣質決定的。“《國球女孩》是以乒乓球運動員王楠、張怡寧為藍本的故事,導演選中我也是因為我當過運動員,與她們的氣質接近。拍攝時劇組對我進行了突擊訓練,還專門找了國家隊的陪練幫我練球。由于強度大,導致我的右肩勞損,至今做一些動作都會有影響。但我深深體會到了運動員的辛苦,在燦燦獎杯的背后,有多少不為人知的巨大付出。”
拍攝電影《先驅者》時上海下雪了,飾演五卅時期紡織女工的王晶只能穿一件破爛單衣拍攝,其中還要被包工頭拿棍子打,被拖著走。衣服磨破了,手也凍裂了。盡管如此,王晶表示自己與群眾演員相比幸運得多,不少群眾演員趴在地上,臉早已和泥水凍在了一起。影片里無數這樣一閃而過的鏡頭,但鏡頭外演員的艱苦付出誰人知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