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廣賢文讀后感范文

時間:2023-03-28 12:01:2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增廣賢文讀后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增廣賢文讀后感

篇1

   學生《神筆馬良》讀后感

   讀了《神筆馬良》我有很多感受。下面我給大家介紹一下《神筆馬良》的主要內容:

   從前有個孩子叫馬良,他特別愛畫畫,畫什么都像活的一樣。他的家里非常窮,買不起筆。一天,他干完活回到窯洞里休息。在這時,窯洞里亮起了金色的光芒,一個白胡子老爺爺給了他一支神筆,并交代要好好用它。當馬良醒來時,以為是夢,可是老爺爺送給他的哪支筆就在他手中。

   后來,馬良就專門幫助窮苦人家畫他們需要的東西,人們都非常感謝他。不久,被官府和皇上知道了,就把馬良抓了過去,馬良用神筆一次次擺脫了困擾,最后還把皇上淹死了。馬良又回到自己的家鄉繼續給窮人畫畫。

   我從馬良身上學到了善良,懂得了我們要用自己的能力盡力幫助別人。同時,也從馬良身上學到了不怕困難,同壞人斗爭到底的勇氣。“莫以善小而不為,莫以惡小而為之。”我要用我的愛心和自己的能力來幫助別人,讓我們每天都沐浴在金色的陽光下。

   如果馬良來到21世紀,他會用那只神筆畫好多的課本,送給那些生活困難而無法上學的小朋友;馬良還要畫好多的學習用品,給那些買不起學習用品的同學送去;馬良還會畫好多電視機,送到貧困山村去,讓小伙伴們從此走出大山,認識世界;他會畫一堆又一堆的糧食,送給哪多災多難的國家,讓那些吃不上飯的人們不再挨餓;他還會畫好多好多的房子,送給那些遭受戰爭的城市,讓那些失去家的人們居住,不管刮風下雨,都不在發愁。

   愿馬良的神筆能讓天下人幸福、美滿。

   學生《神筆馬良》讀后感

   今天我讀了一本書,叫做《神筆馬良》。

   這本書講的是有一個小孩叫馬良,他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只能靠自己打柴、割草過日子。

   他很喜歡畫畫,可是他一支筆也沒有。只能在上山打柴時,每天折一根樹枝,在沙地上畫畫。一年一年過去了,馬良學畫畫從沒有一天間斷過。當然,他的畫畫進步也很大啦。一天晚上,馬良躺在窯洞里,很快就睡著了。半夜不知什么時候,洞里發出了一道五彩的光芒,來了一個白胡子的老人,他給了馬良一支神筆。還說:“馬良,好好珍惜它。”馬良一驚,就醒了過來。

   他以為是夢,可那不是夢。馬良拿起筆,從家里跑了出去,他在地面上試了一試,他畫出來的東西變成了真的,馬良很高興。他拿著神筆為窮人們畫需要的東西。大財主聽說了,去抓馬良。馬良靈機一動,畫出了一匹馬,跑出村了。他到了城里,皇帝派人把馬良抓起來。皇帝要馬良畫一個搖錢樹,馬良先畫了一片大海,然后,他畫了一棵搖錢樹,畫在海的`對岸,再畫一艘船給皇帝。皇帝坐上船,說:“太慢了。”馬良畫了幾陣風,皇帝說:“風夠了。”馬良不聽,繼續畫風。船翻了,皇帝淹死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像馬良一樣做好事幫助別人,不能像大財主和皇帝一樣貪心。這讓我想到了《增廣賢文》里的一句,“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日子未到。”

   學生《神筆馬良》讀后感

   今天,我讀了《神筆馬良》,我覺得寫得非常好,于是想寫一下讀后感。

篇2

一、制訂可行閱讀計劃,選擇適當閱讀書目

課外閱讀計劃包括閱讀目標、閱讀書目的選定、閱讀進度、閱讀方式、交流方式、閱讀展示形式、閱讀評價等。兒童閱讀的核心和難點是“閱讀書目”。《語文課程標準》中附錄了“關于課外讀物的建議”可以作為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的參考依據。也可以適當選擇一些同類的作品補充閱讀,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

現代社會要求教師站在尊重兒童應有的生存、發展的權利的立場,站在兒童本位的立場,從兒童精神生命健康成長出發真心真意地為兒童服務。教師應當具有兒童心理、兒童教育、兒童文學等相關知識結構,應當熟悉兒童文學、兒童讀物的基本篇目,應當懂得如何按照不同年齡階段少年兒童的閱讀心理、接受能力,為他們選擇相應的閱讀書目。

有的人認為閱讀應當充分尊重兒童的興趣,讓他們自由閱讀。但是如果這樣放任其自由讀書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很多兒童閱讀會因視野或偏好等原因除了有一種當下的快樂,往往收獲甚微,缺少未來的成長動力。沒有切實可行的實施計劃,閱讀很難有實效。

當然在適時完成規定的閱讀篇目外,應當積極推薦書目讓兒童閱讀,不必過多介入兒童閱讀活動中,只需隨著閱讀活動的不斷深入,逐漸加大他們的閱讀量和閱讀速度。我們應 “不為應試而讀”“不為功利而讀”。閱讀中不宜做過多的硬性規定,讓閱讀處于一種放松的狀態,一種自然的需要。

二、積極引導兒童閱讀,豐富兒童精神生活

1.倡導兒童文學閱讀,培養閱讀興趣

教師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擴大閱讀面,增強閱讀量。整個小學階段,兒童文學的閱讀占據兒童課外閱讀的主要地位。兒童的閱讀心理和閱讀興趣跟成人不同,兒童文學是培養兒童閱讀興趣的最有效方式,同時,經典的兒童作品包括很多知識性的內容。根據兒童認知能力的特點,低年級應開展圖畫書閱讀、童謠、歌謠誦讀等;中年級閱讀童話、寓言等;高年級讀整本的經典兒童、文學故事。

2.重視經典詩文誦讀,豐富精神世界

經典詩文是中華古老文化的瑰寶,是中華民族人文精神的結晶。經典詩文不僅內涵豐富,意境高遠,而且語言凝練,富有哲理。若把這些語言文化的精髓傳遞給我們的孩子,也就意味著在孩子的心靈播下了一粒粒中華文化的種子,讓孩子擁有了中國靈魂,擁有了民族性格。我們應引導學生進行中華經典詩文的誦讀,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發展學生個性,豐富他們的精神世界,將使學生受益終身。

我們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按照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引導學生誦讀《小學生必背古詩詞80首》《增廣賢文》《唐詩宋詞》《論語》等。低年級以誦讀經典詩文為主,中年級開始涉獵經典名著。教師必須為學生精心選擇,熱忱推薦,積極引導他們誦讀錦繡華章。有些內容可適當講解,有些可講究“書讀百遍,而義自見”“書聲朗朗,潤物無聲”。

良好的人文環境會對學生產生強有力的持續的影響,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潛移默化的陶冶。以經典詩文布置校舍白墻、長廊、板報等營造文化氛圍,有效地對學生進行熏陶。校園廣播、學校網站、電子閱覽室等充實大量經典著作,調動他們的閱讀興趣;將優美的樂曲、經典朗讀作為休息與娛樂的播放節目,營造讀書氛圍。

3.加強科普讀物熏陶,提升精神素養

如果學生閱讀的書籍只限于童話、小說等文學作品,也是不完整的。現代社會科學日新月異,學生應當了解科學演進過程、發展動態,具有科學意識。因此,應重視科普作品的閱讀,老師可與各學科老師商議推薦一些有關科普讀物,適時補充到相應學段的閱讀計劃中去。鼓勵學生根據個人興趣愛好,積極進行各種科學書籍的閱讀,了解科學,研究科學。科學與人文閱讀對于實現“具有廣泛的閱讀興趣,努力擴大閱讀視野”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三、開展多樣活潑形式,扎實推進閱讀活動

引導學生課外閱讀要注意采用不同的形式,豐富學生的經驗,激發閱讀的興致。教師可以嘗試豐富多樣的形式:(1)指導做讀書筆記,從低年級至高年級可采用摘抄好詞好句,摘抄精彩篇章,記錄讀后感等以增加閱讀的理性思考;(2)開辦讀書會、我和書的故事等共同交流、討論、賞析、評價自已選讀的好書,分享讀書過程中的趣事;(3)高年級的學生可嘗試一些報告會、演講會、辯論會、戲劇表演等,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

班級讀書會是課外閱讀的一種有效形式。班級讀書會是以班級為單位,在老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在語文課堂上開展的閱讀活動。它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課外閱讀,而是由教師指定(或師生共同確定)一本書,利用課內外的時間共同閱讀,然后在班上進行討論。在班級會上,學生讀整本的書,通過學生的閱讀、交流、討論,激發學生持續的閱讀興趣。在讀書會上,師生可以對某一段落、章節進行深入研讀,也可以就某一人物。作者的觀點進行討論。總之,發揮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讀中有收獲、有進步。

四、建立課內課外聯系,形成開放課程系統

課內與課外閱讀應相輔相成,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語文學習“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課內閱讀側重掌握方法,課外閱讀側重閱讀積累。

課內閱讀應重視閱讀方法的傳授,學生利用學到的閱讀方法,在課外閱讀中不斷嘗試快速閱讀、提綱式閱讀、找重點讀、精讀與略讀相結合、“線式閱讀”和“面式閱讀”等方法,就能快速、高效進行大量閱讀。

利用語文閱讀課教學相關時機進行擴展閱讀。可以把寫作特點相仿的作品、內容相近的作品、思想意義一致的作品進行整合閱讀;可以就同一個作家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作品進行比較閱讀;也可以由某一片段引發整本書的全文閱讀;還可以進行人物對比閱讀……

利用各種渠道擴大學生閱讀量。利用報刊、雜志、網絡進行檢索、借閱、抄錄、下載,進行閱讀。可以結合信息課程來指導學生學會運用現代媒體技術,進行廣泛閱讀,增加閱讀量,擴大閱讀面,拓展閱讀的空間和時間,提高閱讀的效率。

引導學會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探究性閱讀要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進取精神。如學生閱讀《十萬個為什么》之類的科普書籍時,可以引導他們先不要一口氣把某個為什么的答案讀完,可以幾個同學圍繞這個“為什么”去討論、交流、分析、解決,最后再看書上的答案對比參考。創造閱讀有利于培養學生勇于創新的精神。提倡學生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如在引導學生閱讀我國優秀的古典名著《西游記》時,可以引導學生抓住小說的某一個部分,從自已的理解出發,從不同的角度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寫一些隨筆,而后可以互相交流討論。學生可以說說自己對哪個人物形象比較喜歡?為什么喜歡?雖然主要人物是孫悟空,但答案不應該苛求統一,可以是百花齊放的,可以是充滿創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