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美西湖的古詩范文
時間:2023-03-17 02:58: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贊美西湖的古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片段一】創境導入,感知畫面美
師: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山水秀麗,風景名勝數不勝數。首先讓我們一起來欣賞名揚天下的杭州西湖。
(課件播放杭州“西湖十景”的美景,并配上背景音樂《平湖秋月》)
師:欣賞了美麗的畫面,你想說什么呢?
生:西湖的水是那么碧綠,岸邊的桃花是那么鮮艷,碧綠的柳條倒映在清澈的湖面上,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讓我感到心曠神怡。
……
師:是啊,“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今天就讓我們跟隨北宋著名的詩人蘇軾泛舟西湖吧。(師板書課題,齊讀課題,強調“飲”的讀音)
【賞析】人對事物的認識是從感知開始的,審美當然也需從感知開始,通過感知形成表象,入境見形,從而激起美感,產生美的愉悅。新課伊始,教師創設了與古詩相應的情境。優美的音樂、動態的畫面,把學生帶進了西湖的情境中,開啟了美的大門。學生情不自禁地激起了急于走進詩文的欲望,可謂是“未成曲調先有情”。
【片段二】品讀想象,體味意境美
師:詩人是怎么用區區28個字寫出西湖之美的呢?請大家再讀課文,想想哪句寫初晴,哪句寫后雨?
(生找出相關詩句,師出示前兩句詩,生齊讀)
師:在詩人眼中,晴天西湖的什么最美?
生:水光瀲滟的時候很美。
(師課件出示“水光瀲滟”的畫面,生發出驚嘆聲)
師:請你描述這美麗的畫面吧!
生:太陽照在碧綠的湖面上,湖水閃爍著點點金光,就像一顆顆小星星眨巴著眼睛。
師:你真會想象!在明媚的陽光下,除了一池碧水,想想還會有什么樣的美景躍入眼簾呢?
(生相繼說出美麗的荷花、跳動的鯉魚、彎彎的小橋……)
師:這樣的美景呈現在面前,詩人不禁贊嘆——
生:水光瀲滟晴方好。
師:正當詩人沉浸在晴天的西湖美景中時,天下起了雨,雨中的西湖在詩人眼中又是怎樣的呢?
(男生讀第二句詩)
師:你在生活中見過山色空■的景象嗎?
生:每天清晨,學校對面的小山上就云霧繚繞,山就像害羞的女孩躲進了霧里。
師:你喜歡晴天的西湖還是雨天的西湖,為什么?
(生在說的過程中敘述詩意,師多次引導回環讀詩句)
師:是啊,不管晴天還是雨天,西湖都是這樣美!不禁讓大家想起了一個人,她是誰?
生:西子。
師:西子是個怎樣的人呢?
生:春秋時代越國著名的美女。
(師出示課件,簡介西施,并講述《沉魚》的故事)
師:西施美嗎?什么時候美?
生:化淡妝和濃妝的時候都很美。
師:所以詩人說——
生:淡妝濃抹總相宜。
師:“總相宜”就是說——
生:淡妝濃妝都好看。
師:西施是這樣的美,詩人在這里僅僅贊美西子嗎?為什么?
生:詩人把西湖比作西子,贊美西湖,因為西湖和西子一樣,不管什么時候都是那么美。
師:是啊,詩人跨越人與物的界線,把西施的不同打扮與西湖的不同風光聯系起來,西湖正是這樣一位美人,湖光、山色,晴天、雨中都“總相宜”,各有一番風韻。這個奇妙而又貼切的比喻得到了后世的公認,從此“西子湖”成了西湖的別稱。
師(引讀):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雨亦奇——
生: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師:杭州有美麗的西湖,長陽有秀麗的清江,你能把清江美景介紹給大家嗎?
生:清晨,清江猶如一位美少女,穿著薄薄的輕紗,在江面上隨風舞蹈。
生:中午,陽光灑在江面上,波光粼粼,好像一面金色的大鏡子。
師:因此可以說,欲把清江比西子——
生(齊):淡妝濃抹總相宜。
師:西湖如西子,美景如美人。詩人飲著美酒,看著美景,深深陶醉了,他揮毫潑墨寫下了這傳誦千年的佳作——
(生齊讀全詩)
篇2
新課改的十年間,江蘇小學語文界以飽滿的改革熱情,在教材建設課堂教學等諸多領域進行了創造性的開拓, 形成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小學語文課程體系, 涌現了眾多新生代名師,逐漸形成了“厚重如山,靈動似水”的教學風格。
1 山的厚實,彰顯豐富文化底蘊
厚實的課堂,要有足夠的容量,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厚的內涵。厚實的課堂善于把教材作為根本,整合教學資源,形成豐富充實的知識體系。厚實的課堂并不滿足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而是期待學生在更高的起點上產生更多的疑問,注重學生提高語文綜合素養。厚實的課堂能廣征博引,揮灑自如。厚實的課堂源自教師厚實的文化底蘊、厚實的專業知識、厚實的道德修養、寬廣的胸懷。
1.1 注重積累,豐富知識
積土成山,積水成淵。積累是語文學習的基本途劍離開了積累知識就得不到深化、充實。在蘇派教學中,對于字詞的積累、常識的積累、詩歌文章的積累、閱讀感悟的積累要求很高。在很多公開課中,“課堂練習”環節,經常匯集一些重點詞語,最大程度做到會讀、會寫、會解釋甚至學會運用。一線的老師們也樂于利用課前預備的時間積累一定的詩歌,這不僅僅是為了應付背誦默寫,更重要的是提高文化素養。例如,在教學《山行》時,提供一些關于秋天的古詩讓學生進行積累,又如,在教學《西湖》時,讓學生積累關于贊美西湖的古詩。
1.2 重視培養學生的思維和批判能力
在蘇派教學的主張中,要讓學生學會懷疑和批判,首先教師要要具備這種能力,允許學生質疑權威,培養學生的懷疑和批判精神。啟發學生積極思維,學會探討問題產生的原因,不但要引導學生質疑,而且要教會他們大膽假設,拓寬求證的思路,在分析文本中展現自己獨到的推理。孫雙金說過“激活學生的思維是教學最大的道德”,例如,在教授《贈汪倫》這一課,讓學生思考李白為什么要在汪倫走了以后送他,讓學生抓住矛盾點進行思考,體會人物之間深厚的友誼,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情緒。
1.3 走向實踐,深刻感悟
《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也就是說,語文實踐應當引導學生主動地感悟語言、積累語言和運用語言。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嘗試將寫作訓練穿插在教學設計中,在體悟文章的基礎上,科學地解讀作者是怎樣來寫作的,再引導學生有效地進行寫作練習,可以是一句話也可以是一段話,層層遞進,將理解化為運用。在孫雙金老師教學《春聯》時,他不僅僅注重文本,更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除了文本中的春聯外,孫老師還提供了許多對子讓學生嘗試對,例如“大江東去”對什么,“春回大地”對什么,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的實踐能力。
2 水的靈動,透出智慧與尊重
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的課堂教學,應該觸及人的靈魂,好的教學是靈動的。何謂靈動?這里,“靈”主要指“靈魂”,“動”主要指觸動學生的心靈。呂叔湘先生曾指出,語文教學關鍵在一個“活”字。課堂上,在指導學生品詞析句時,重在讓學生充分理解體會文本中的關鍵詞句,為理解課文的意思創造良好的條件。在教學中,將詞語放進具體的情境當中,為學生創設一個豐富靈動的意境,多方位地激活了詞語潛在的意象,使教學顯得靈動撲閃,透出了課堂的詩意和老師的智慧。
2.1 注重學生的完整情感體驗
“一千個讀者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在初讀文本時,每個人對文本的理解都不盡相同,教師應該對學生的認識表示欣賞,但不能就此結束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因為人的情感體驗是會隨著深入了解文本之后改變,并且對文本初步、整體的認識常常是不全面、不準確的,只有通過老師藝術地指導才能真正實現對文本價值的提取。因此,在語文課堂上,蘇派教學主張學生的主體地位,不僅僅滿足于學生的認識起點,只關注學生對文本局部語言的個性化解讀,忽視了對文本整體價值的探索。例如,教學《如夢令》一課時,讓學生從“論畫”、“悟情”到“品人”,分層次進行體會,對文本進行整體全面的感知。
2.2 強調語文教育是感性教育
語文本身是一種感性的存在,學生又是以感性的方式掌握的,這就決定了語文教育本質上是一種感性教育。而在實際教學中,大部分語文教學機械、刻板、理性泛濫。感性教育是一種形象化的教育,它強調將語文置身于畫面、想象、情境中,是最需要傾注情感的學科;感性教育亦是一種個性化的教育,它視語文為一種獨特的生命現象,是釋放生命、激發生命潛能的過程。
2.3 語文教育是富有創造性的
“創造性”是語文教學的必然規律與本質要求,也是蘇派教學與時俱進特點的體現,為了適應時展的需要、滿足社會對創新要求以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我們在語文教學中,要倡導創造性的閱讀和創造性的寫作。在學生原有的基礎上,讓學生敢于想、敢于說、敢于寫,不拘泥于形式、教條。教師如若指導得太具體,反而框住了學生的思維,適得其反。因此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擺正自己的角色,充當學生學習的引路人,引導者,發揮自己的匠心來促進學生創造性的學習。
2.4 讓課堂流動兒童的“孩子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