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子乘舟范文

時間:2023-03-18 22:00:2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二子乘舟,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從中國進口的1元人民幣的商品,在美國賣1美元(約合8元人民幣)乃至更高是很經常的事情,為什么會有這么巨大的差價?”王杰森表示,原因就在于一些美零售企業壟斷了中國產品在美銷售的渠道,大量利潤為其所賺取。

王杰森以美國最大零售商沃爾瑪為例說,每從中國進口100億美元的商品,沃爾瑪利潤可高達127億美元,中國商家的利潤只有3-5億美元。

不僅如此,近年來,不少中國廠商為保住美國市場,互相壓價,而且一些廠商被迫采取先付貨、后收錢的方式。有的美國零售商和中間商在交貨半年后才付款,甚至在貨售出之后才付錢,等于是把庫存轉給了生產者承擔。

因此,在當前的國際競爭環境下,中資企業應未雨綢繆,及早建立自己產品的銷售渠道。王杰森認為,中國企業應加快腳步“走出去”,在美國注冊子公司直接銷售產品,由子公司以更合理的價格從母公司進口產品,這樣整個過程大部分利潤在美國本土賺取。通過這個途徑,中國產品因價格提高可以減量輸出,會有效降低目前通過美國海關統計的美國巨額對華貿易赤字。

根據他的構想,在沃爾瑪等巨頭掌控美國銷售流通環節之時,中國企業可以考慮通過子公司在亞洲商業城進行展示和銷售,由于這是一個大市場,每家商家的費用相對來說并不是很大,聯合起來將形成很大的影響力,而且也降低了市場風險。

“我們打算將國內廣交會的‘展覽’和義烏的‘銷售’合二為一,使參展商可以一手接單,一手銷售現貨。”王杰森說。他認為,以這種展銷方式,將推動包括中國中小企業產品在美的銷售和發展。

“我們之所以取名為亞洲商城,就是希望商城可涵蓋日本、韓國、印度亞洲等國家產品,以免只有中國產品可能引發的美國國內不利輿論。”王杰森說。他還介紹,當地的馬里蘭州政府和議員都非常支持這樣的項目,因為這不僅有利于中美貿易健康發展,也有利于給當地增加更多就業機會。

篇2

避虜連三年,行半天四維。

我非洛豪士,不畏窮谷饑。

但恨平生意,輕了少陵詩。

今年奔房州,鐵馬背后馳。

造物亦惡劇,脫命趙毫厘。

南山四程云,布襪傲險巇。

籬間老炙背,無意管安危。

知我是朝士,亦復顰其眉。

呼酒軟客腳,菜本濯玉肌。

窮途士易德,歡喜不復辭。

向來貪讀書,閉戶生處髭。

豈知九州內,有山如此奇。

自寬實不情,老人亦解頤。

篇3

關鍵詞:兩漢文化;文化資源;幼兒園課程;開發;應用

中圖分類號:G423.04;G612.3;G6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34-0034-02

一、問題的提出

1. 研究背景

(1)政策和綱領文件的要求。上世紀80年代,針對美國學前教育小學化傾向,全教協會提出了適合兒童的年齡差異和個體差異的發展適宜性課程(DAP)概念。面對地域文化、知識的本土化等一系列新的問題和挑戰,1997年美國在新版幼教指南中,強調兒童生活和學習所處的社會文化背景的價值,由此可以看出文化資源在幼兒園課程建設中的重要性。2001年,我國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同樣認為幼兒園課程是不可能脫離文化背景的。近年來,幼兒園課程開發日益受到教育研究者和一線實踐者的重視。幼兒園如何整合當地文化資源,開發適宜自身發展需求的課程,正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

(2)兩漢文化的優勢。“兩漢文化看徐州。”作為我國的歷史文化名城,徐州歷史文化遺存非常豐富,漢文化景點甚多,如古文化遺產中的漢代三絕,即漢墓、漢兵馬俑、漢畫像石。整理徐州的兩漢文化資源,可以深刻體會到徐州人民的偉大,他們世世代代扎根一方水土,用勤勞和汗水澆灌了當地的文明。獨特的地理優勢,提供了研究的優勢。

2. 研究意義

從幼兒發展的角度來說,幼兒從小感知自己身邊的兩漢文化特點,汲取故土的文化營養,有利于讓幼兒主動地參與學習,對其一生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從幼兒園課程建設的角度來說,合理利用徐州兩漢文化資源,可以充實幼兒園課程的內容,豐富幼兒園課程活動的形式,有利于幼兒園開發和建設園本課程,挑起地方文化促進幼兒發展和地區幼兒園課程建設的重任,擴大教育影響力。對幼兒教師來說,有利于拓展幼兒教師的文化知識,促進其專業能力的發展。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說,可以激發幼兒對于家鄉文化的關注與熱愛,增強其對家鄉文化的認同感,萌發愛家鄉的情感。

二、兩漢文化資源在幼兒園課程中應用的研究結果與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訪談法來實施。問卷的發放和回收于2016年6月進行,采用紙質問卷和電子問卷兩種形式,共計發放150份問卷,實際回收142份,回收率為95%,其中有效問卷134份,有效問卷率為89%。對問卷內容進行統計分析,得出如下結論。

1. 幼兒園教師對兩漢文化資源的課程開發和應用意識薄弱、能力有限

幼兒園教師是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體之一,他們對兩漢文化的了解,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應用能力,直接影響著幼兒園課程的實施效果。問卷中“教師對幼兒進行兩漢文化教育的必要性”“教師參與兩漢文化知識的學習與培訓情況”和“教師對兩漢文化資源課程開發和應用的態度”的調查顯示(篇幅所限,圖表略,下同),98%的幼兒園教師認為需要對幼兒進行兩漢文化教育,大家都比較認同兩漢文化教育的價值。但是,從兩漢文化課程資源的開發和應用來看,81%的幼兒園教師從未參加過兩漢文化知識的系統培訓,對兩漢文化的掌握基本來自于生活經驗。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幼兒園教師文化基礎薄弱,課程資源理論基礎薄弱,因此,存在幼兒園教師對兩漢文化資源在幼兒園課程中的應用被動、開發課程的意識不強、能力有限等問題。

2. 幼兒園教師對兩漢文化資源的課程開發和應用的內容比較狹窄,應用程度不夠

關于文化構成要素的認識,可謂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著名文化學家張岱年先生將文化分為六類:衣食住行方面的生活文化,婚姻、家庭和人生禮儀文化,民間傳統文化,技藝知識、工藝文化,信仰崇尚文化,節日文化。兩漢文化教育的開展,是體現兩漢文化特色的最好方式,對幼兒發展乃至幼兒園課程建設都有著特殊而深遠的意義。問卷中“你熟悉的兩漢文化的知識和內容(多選)”和“你何時開展兩漢文化教育”等調查顯示,幼兒園教師了解和熟悉的徐州地區的兩漢文化特色,依次為飲食文化、景觀文化、服飾文化、禮儀文化、節日文化、建筑文化等。隨著徐州創建“文明城市”、徐州云龍湖風景區等景觀文化越來越受到市民和外地游客的關注,作為幼兒園教師,很容易接觸、掌握這些兩漢文化。其中飲食文化也是幼兒最感興趣、最易于接受的。而漢服和漢式禮儀,也在江蘇師范大學的帶動下逐漸走俏起來。雖然以上的兩漢文化資源幼兒園教師都較熟悉,但是關注的內容比較狹窄,從未系統學習和認知過,多數知識經驗都來自于生活。調查結果顯示,絕大多數幼兒園未系統開發和應用兩漢文化資源,81%的幼兒園教師集中在兩漢文化節時開展相應的課程活動。這些說明,幼兒園教師對于兩漢文化資源的存在不太敏感,利用率較低,對兩漢文化資源的教育價值重視程度不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浪費。

3. 幼兒園教師對兩漢文化資源的課程應用的組織形式較為多樣,但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幼兒園課程的組織形式多種多樣,集中在生活活動、學習活動、游戲活動之中。課程實施的途徑也是多元化的,既可以通過環境創設來完成,也可以在教室中實現,更可以走到社會中去參觀學習。課程參與人員不僅有幼兒園教師,還有家長。調查問卷的數據統計發現,100%的幼兒園都會在區域游戲活動中融入兩漢文化資源。同時,96%的幼兒園多少會在環境布置中呈現兩漢文化特色。但靜態陳列的內容,不能完全融入課程學習之中,還需要幼兒動腦、動手、動身去感受。因此,要增加實踐性和可操作性,啟發和引導幼兒去發現與創造,才會更有價值和意義。另外,幼兒園教學活動中,由于教師自身知識經驗的匱乏,兩漢文化資源課程的開發、設計能力有限,教育效果并不是特別理想。

4. 幼兒園對兩漢文化資源在課程中的應用多有涉及,但缺乏總體性的規劃和引領

本研究,采訪了三位幼兒園園長。

研究者:你們幼兒園課程中有沒有涉及兩漢文化資源應用的內容?如果有,將兩漢文化內容融入到哪些活動形式中?兩漢文化課程開發和應用過程中有什么疑問和困惑嗎?

園長A:我們幼兒園的園本課程并不是以兩漢文化建設為主題的,因此,在幼兒園課程中看不到多少與兩漢文化相關的內容。在幼兒園大班的區域活動中,孩子們玩過角色游戲――云龍茶館、賣烙饃饃卷撒子等。除此以外,在親子活動時會組織家長和幼兒參觀云龍山、楚王陵等。在活動過程中,也會伴隨著對漢文化景觀、兩漢文化知識的講解。課程中更多地傾向于中國傳統節日文化,如端午節、中秋節。

園長B:我們幼兒園有市級課題,研究主題是“兩漢飲食文化在幼兒園課程中的應用”。我們進行了系統的規劃和建設,會定期組織教師團隊研討,每個班級制訂教學計劃,教師會認真地搜集資料,撰寫教案,做好區域活動的觀察記錄。在這個過程中,我園積累了大量的資料和有益的經驗。感覺研究的面雖然很廣,但并不深入,課程的延續性并不是很好。

園長C:我們幼兒園正嘗試將兩漢文化融入到幼兒園課程中,比如兩漢禮儀文化、服飾文化,主要集中在幼兒園環境布置、區域活動、親子活動等方面,效果很好,受到幼兒喜歡和家長的大力支持。但是,在課程開發過程中,感覺缺乏理論支持,不知道該選擇哪些適合的內容,不知道該如何將兩漢文化資源歸類整合到相應的幼兒園課程主題中。

從訪談結果可以看出,部分幼兒園已經發掘出兩漢文化資源在幼兒園課程開發和應用中的重要價值,處于起步階段。但是,普遍存在著一些問題:兩漢文化幼兒園課程的開發和應用,缺乏專家的引領;幼兒園在兩漢文化課程資源開發方面的方式比較單一,其教育價值沒有被充分利用;總體上缺乏規劃,還沒有形成一個系統的課程資源開發管理體系。比如兩漢文化資源素材的選擇、時間、內容的安排、實施的途徑、人員分配等關鍵環節,都沒有具體的實施方案。

三、提高兩漢文化資源應用于幼兒園課程中的有效性建議

1. 構建有利于兩漢文化資源課程開發的管理機制

課程資源的開發,是一個持續不斷的動態過程。兩漢文化資源豐富多彩,如果將兩漢文化確定為園本課程,或者預備開展兩漢文化的系列主題課程,就必須整合和歸類好可開發的兩漢文化資源。要將兩漢文化有的民俗文化、節日文化、服飾文化、景觀文化、建筑文化等類別劃分清晰,組織課程建設團隊,搜集兩漢歷史故事、諺語、名勝古跡的資料、音樂舞蹈、繪畫、工藝品、兩漢飲食等文化素材,制定課程開發和管理制度,避免開發和應用課程資源的盲目性。同時,還要注重不斷地對兩漢文化的課程資源進行擴展、豐富和更新。

2. 建立有利于兩漢文化資源課程開發和應用的培訓機制

幼兒教師是實施兩漢文化資源課程的最關鍵因素,因此,要重視幼兒教師素質的提高。教師的專業發展,離不開專家的引領、同事的互助與自身的學習。因此,幼兒園可以定期邀請專家(如文化學專家、課程專家)對課程資源的整合予以指點,還可以借助“三位一體”校園合作模式,聘請學前教育專家或者高校教師,與幼兒教師面對面地探討在實際課程實施中面臨的困境與問題,開展專題培訓活動,建立伙伴關系,共研課題。鼓勵幼兒教師之間進行有效合作,形成學習共同體,相互取長補短,不斷提升兩漢文化資源課程的開發和應用能力。此外,幼兒教師應隨時隨地地關注兩漢文化素材,主動挖掘相應的課程資源,設計相應的實施途徑。

3. 完善有利于兩漢文化資源課程開發和應用的激勵機制

幼兒園教師日常的工作煩瑣又繁重,加上幼兒園已有現成的課程內容可用,因此,很多幼兒教師缺乏開發兩漢文化資源課程的動力。只有在幼兒園開展全國性的活動如“兩漢文化”主題活動,或者是指定專題的評優課時,教師才會較為主動地去思考和創新。因此,幼兒園要想充分調動教師進行課程資源開發的積極性,制定一定的激勵措施是至關重要的。比如,把進行兩漢文化課程資源開發作為教師年度考核、晉級、評優的重要條件。對于自主進行兩漢文化課程資源開發的教師,幼兒園要從精神上、物質上給予獎勵,同時多提供外出參觀學習和參與培訓的機會。這樣,既提高了教師的專業素養,還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

4. 落實有利于兩漢文化資源課程開發和應用的交流機制

幼兒園要想持續發展,絕不能故步自封、閉門造車。要多多加強園園之間的兩漢文化課程建設培訓以及教師之間的經驗交流,以“兩漢文化主題分享月活動”等形式,互相吸取寶貴經驗,形成合力效應,才能促進幼兒園長遠發展以及兩漢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參考文獻:

[1]魏巍.開發藏羌民族地區鄉土資源構建幼兒園原本課程[J].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9(02).

[2]楊莉君,曹莉.幼兒園在開發利用地方民族文化資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0(07).

[3]陳白鷺.利用本土文化資源建設園本課程的基本原則與要求[J].學前教育研究,2010(12).

篇4

[關鍵詞] 超聲檢查;容積成像;乳腺腫瘤;鑒別診斷

[中圖分類號] R737.9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4)07(a)-0131-03

乳腺癌是女性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1]。近年來西門子公司研發了自動乳腺全容積成像系統(automated breast volume scanner,ABVS),專門用于乳腺疾病的檢查,是診斷乳腺病變的新方法[2-3]。本研究通過對106例患者143個病灶的ABVS和二維常規灰階超聲(two-dimensional ultrasonic imaging,2D-US)聲像圖特征進行分析,探討ABVS及2D-US在乳腺癌周圍脂肪組織聲像圖診斷中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年7月~2013年3月浙江省人民醫院超聲科和浙江省舟山醫院超聲科經超聲診斷并行腫塊或手術切除術的106名患者共143例病灶為研究對象。患者均為女性,年齡23~80歲,平均(44.28±7.69)歲,病灶直徑8~73 mm,平均(24.36±15.71)mm。所有病灶均經手術后病理證實。

1.2 儀器與方法

1.2.1 儀器 Simens ACUSON S2000超聲診斷儀及與其配套使用的ABVS成像系統。

1.2.2 方法 先對雙側進行2D-US檢查,再使用ABVS對進行全容積成像。良性腫塊周圍脂肪組織呈相對均勻一致的低回聲;當病灶邊緣脂肪組織出現回聲增高、渾濁模糊、內部纖維組織增多,或呈典型的“毛玻璃樣”改變時,考慮為惡性病變[4-5]。觀察并記錄上述聲像圖改變在2D-US及ABVS中的情況。分別測量腫塊在2D-US和ABVS中的最大直徑,取其平均值作為本組研究中腫塊的直徑大小。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21.0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數據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聲像圖的診斷采用配對資料的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病例一般情況

良性組61例患者共84個病灶,腫塊直徑6~81 mm,平均(23.13±12.70)mm,病理結果:纖維腺瘤50個,乳腺腺病17個,導管內狀瘤8個,漿細胞性乳腺炎3個,慢性化膿性炎2個,肉芽腫性乳腺炎4個;惡性組45例患者共59個病灶,腫塊直徑5~78 mm,平均(20.06±13.64)mm,病理結果:浸潤性導管癌41個,浸潤性小葉癌9個,小管癌6個,髓樣癌2個,導管內狀癌1個。

2.2 兩種檢查方法對乳腺癌周圍惡性脂肪組織聲像圖診斷情況的比較

2D-US及ABVS對腫塊周圍脂肪組織聲像圖改變的診斷情況見表1。兩種檢查方法對脂肪組織聲像圖的診斷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3.200,P = 0.063 > 0.05)。

2.3 兩種檢查方法對不同直徑大小病灶周圍惡性脂肪組織聲像圖診斷情況的比較

將不同直徑大小的腫塊分為4組,分組情況及使用2D-US、ABVS對不同直徑腫塊周圍惡性脂肪組織聲像圖的診斷情況見表2,使用兩種檢查方法對不同直徑大小腫塊周圍惡性脂肪組織聲像圖的檢出情況分別進行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均P > 0.05)。2D-US及ABVS對4組腫塊邊緣脂肪組織惡性聲像圖的檢出率分別為13.04%、13.04%,27.87%、29.51%,33.33%、35.90%,15.00%、30.00%。ABVS對直徑超過30 mm的腫塊周圍脂肪組織的惡性聲像圖的檢出率高于2D-US,兩種檢查方法對其他直徑腫塊周圍脂肪組織惡性聲像圖的檢出情況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2.4 兩種檢查方法在診斷腫塊周圍脂肪組織聲像圖中的各項評價指標

2D-US及ABVS在鑒別乳腺病灶周圍脂肪組織聲像圖中的各項評價指標情況見表3。ABVS對脂肪組織聲像圖診斷的敏感度及準確度高于2D-US(敏感度分別為68.42%、59.65%,準確度分別為86.01%、82.52%),漏診率低于2D-US(分別為31.58%、40.35%),兩種檢查方法的特異度和誤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 > 0.05)。

3 討論

乳腺癌在女性惡性腫瘤中占第2位[6],超聲具有無創、無輻射等優點,對乳腺癌的診斷極其重要。隨著新技術的不斷發展,西門子公司推出了ABVS系統,專門用于乳腺疾病的超聲檢查。ABVS圖像具有較高的分辨力,能夠對乳腺病變及其周圍組織進行細致觀察[7]。ABVS探頭最大掃查范圍達154 mm×168 mm×60 mm,能夠充分顯示病變及其周圍組織,有利于病變的診斷。

乳腺的脂肪組織分布于皮下、腺體間及的后間隙內,在聲像圖上呈低回聲[8]。其中,腺體內小葉間的脂肪組織在聲像圖上難以具體識別[5],本研究中育齡期女性患者主要觀察皮下脂肪組織聲像圖表現,圍絕經期及絕經后患者主要觀察腫塊周圍皮下及后間隙的脂肪組織聲像圖改變。

本研究顯示,2D-US和ABVS兩種檢查方法對腫塊邊緣脂肪組織惡性征象的特異度、誤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ABVS診斷脂肪組織聲像圖改變的敏感度高于2D-US,漏診率低于2D-US。分析原因可能為:首先,ABVS掃查范圍大于2D-US,其面成像所顯示的面積遠大于2D-US。在對腫塊周圍脂肪組織的觀察中,ABVS的寬屏橫斷面成像本身即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觀察對比平臺,能夠顯示腫塊邊緣異常及遠處正常的低回聲脂肪組織,當腫塊周圍脂肪組織回聲增高時能夠較容易地觀察識別,有利于脂肪組織惡性征象的診斷分析;而2D-US檢查中,由于掃查面積較ABVS小,其單幅聲像圖顯示的對比范圍有限,對于較大范圍的病灶,部分病變需再次掃查正常部位的脂肪組織進行對比分析。常規超聲檢查不如ABVS方便、快捷,且對于改變輕微的脂肪組織聲像圖,2D-US的觀察不如ABVS敏感,甚至出現漏診的可能。本次研究觀察到在直徑較大腫塊的診斷中,2D-US的檢查率低于ABVS。其次,ABVS的Workplace工作站系統有圖像后處理功能,ABVS采集的圖像存儲至工作站后可進行后處理,對窗寬、窗位進行調節,改變圖像的對比度,ABVS還具有反轉等功能,使得一些改變輕微的脂肪組織聲像圖能夠被識別,從而有利于病變的鑒別診斷,而2D-US無上述功能,對部分病變的診斷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外,2D-US還受檢查者操作經驗的影響,對于部分腫塊邊緣局部脂肪組織聲像圖改變,2D-US對檢查者的依賴性較高[9],可能因操作者檢查切面的影響出現漏診的可能;而ABVS是不依耐操作者經驗的一項檢查設備[10-15],ABVS的Workplace可對掃查的圖片以最薄0.05 mm的厚度進行回顧分析,能顯示冠狀面、橫斷面及矢狀面等斷面的圖像,圖像的顯示不受檢查醫師操作手法的影響,盡可能去除人為主觀因素的影響,能夠客觀的顯示病變及其周圍組織各個斷面的信息,盡可能減少漏診的情況。在本次研究中,小部分病例在使用2D-US檢查時由于檢查者未能完全掃查可疑病變周圍每個斷面,未能依據病灶邊緣脂肪組織聲像圖改變進行鑒別診斷,將病變誤診為“乳腺腺病”;而在ABVS橫斷面成像中,同一病灶的周圍脂肪組織內可以觀察到增多的纖維結構回聲,此為惡性病變的征象,ABVS依據此征象對病灶進行了準確的判斷。ABVS盡可能減少了人為因素的影響,但在讀片過程中,仍需仔細、耐心地分析圖片,以減少漏診的可能;而在2D-US檢查過程中,只要認真觀察病變及其周圍組織聲像圖,也可減少漏診率,獲得與ABVS同樣的診斷效果。

綜上所述,雖然ABVS對病灶周圍組織的觀察較2D-US簡便容易,但兩種檢查方法均能較好的對乳腺腫塊周圍脂肪組織聲像圖改變進行鑒別,有助于乳腺癌的診斷。

[參考文獻]

[1] 劉玉紅.女性乳腺癌疾病狀況及乳腺癌發生危險因素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11,38(3):468-469.

[2] Wohrle NK,Hellerhoff K,Notohamiprodjo M,et al. Automated breast volume scanner(ABVS): a new approach for breast imaging [J]. Radiology,2010,50(11):973-981.

[3] Wojcinski S, Farrokh A, Hille U, et al. The Automated Breast Volume Scanner (ABVS): initial experiences in lesion detection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handheld B-mode ultrasound: a pilot study of 50 cases [J]. Int J Womens Health,2011,3(10):337-346.

[4] Yasumura K, Ogawa K, Ishikawa H, et al. Inflammatory Carcinoma of the Breast:Characteristic Finding of MR Imaging [J]. Breast Cancer,1997,4(3):161-169.

[5] 鄭笑娟,朱麗,韓英,等.脂肪組織聲像圖改變在乳腺良惡性病變中的診斷價值[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13, 22(5):429-432.

[6] Athanasion A,Tardivon A,Ollivier L,et al. How to optimize breast ultrasound [J]. Eur J Radiol,2009,69(1):6-13.

[7] Lin X, Wang J, Han F, et, al. Analysis of eighty-one cases with breast lesions using automated breast volume scanner and comparison with handheld ultrasound[J].Eur J Radiol,2012,81(5):873-878.

[8] 張縉熙,姜玉新.淺表器官及組織超聲診斷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214.

[9] 陳玉敏,張江宇,師鎖江,等.高頻彩超、鉬靶X線和乳腺MRI三者聯合診斷早期乳腺癌[J].中國醫藥導報,2013, 10(13):93-94,97.

[10] Tozaki M, Isobe S, Yamaguchi M, et al. Optimal scanning technique to cover the whole breast using an automated breast volume scanner[J]. Jpn J Radiol,2010,28(4):325-328.

[11] 陶肖櫻,樊靜,李穎如,等.三維超聲在乳腺良性疾病微創診療并發癥防治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生,2013, 51(24):71-74,封3.

[12] 周福良,張蓉.MR擴散加權成像與動態增強掃描對乳腺良惡性病變診斷作用[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23):71-72,后插1.

[13] 盛潔,錢朋飛.超聲彈性成像與彩色多普勒在鑒別乳腺良惡性腫瘤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21):101-103.

[14] 張韻華,劉利民,俞清,等.超聲彈性成像聯合常規超聲在乳腺良惡性病變鑒別診斷中的價值[J].中國臨床醫學,2013,20(4):565-567.

篇5

越王勾踐棲于會稽之上,乃號令于三軍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國子姓,有能助寡人謀而退吳者,吾與之共知越國之政。”大夫種進對曰:“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夫雖無四方之憂,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譬如蓑笠,時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棲于會稽之上,然后乃求謀臣,無乃后乎?”勾踐曰:“茍得聞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執其手而與之謀。

遂使之行成于吳,曰:“寡君勾踐乏無所使,使其下臣種,不敢徹聲聞于大王,私于下執事曰:寡君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請勾踐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國之寶器畢從!寡君帥越國之眾以從君之師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國之罪為不可赦也,將焚宗廟,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帶甲五千人,將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帶甲萬人事君也,無乃即傷君王之所愛乎?與其殺是人也,寧其得此國也,其孰利乎?”

夫差將欲聽,與之成。子胥諫曰:“不可!夫吳之與越也,仇讎敵戰之國也;三江環之,民無所移。有吳則無越,有越則無吳。將不可改于是矣!員聞之:陸人居陸,水人居水,夫上黨之國,我攻而勝之,吾不能居其地,不能乘其車;夫越國,吾攻而勝之,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此其利也,不可失也已。君必滅之!失此利也,雖悔之,必無及已。”

越人飾美女八人,納之太宰嚭,曰:“子茍赦越國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將進之。”太宰嚭諫曰:“嚭聞古之伐國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夫差與之成而去之。

勾踐說于國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與大國執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則寡人之罪也。寡人請更。”于是葬死者,問傷者,養生者;吊有憂,賀有喜;送往者,迎來者;去民之所惡,補民之不足。然后卑事夫差,宦士三百人于吳,其身親為夫差前馬。

勾踐之地,南至于句無,北至于御兒,東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廣運百里,乃致其父母昆弟而誓之,曰:“寡人聞,古之賢君,四方之民歸之,若水之歸下也。今寡人不能,將帥二三子夫婦以蕃。”令壯者無取老婦,令老者無取壯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取,其父母有罪。將免者以告,公令醫守之。生丈夫,二壺酒,一犬;生女子,二壺酒,一豚;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子,公與之餼。當室者死,三年釋其政;支子死,三月釋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婦、疾疹、貧病者,納宦其子。其達士,潔其居,美其服,飽其食,而摩厲之于義。四方之士來者,必廟禮之。勾踐載稻與脂于舟以行。國之孺子之游者,無不哺也,無不歠也:必問其名。非其身之所種則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織則不衣。十年不收于國,民俱有三年之食。

國之父兄請曰:“昔者夫差恥吾君于諸侯之國,今越國亦節矣,請報之。”勾踐辭曰:“昔者之戰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與知恥?請姑無庸戰。”父兄又請曰:“越四封之內,親吾君也,猶父母也。子而思報父母之仇,臣而思報君之仇,其有敢不盡力者乎?請復戰!”勾踐既許之,乃致其眾而誓之,曰:“寡人聞古之賢君,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今夫差衣水犀之甲者億有三千,不患其志行之少恥也,而患其眾之不足也。今寡人將助天滅之。吾不欲匹夫之勇也,欲其旅進旅退。進則思賞,退則思刑;如此,則有常賞。進不用命,退則無恥;如此,則有常刑。”

果行,國人皆勸。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婦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無死乎?”是故敗吳于囿,又敗之于沒,又郊敗之。 遂滅吳。

譯文

越王勾踐退守到會稽山上,向三軍下令說:“凡是我父輩兄弟和同姓弟兄,只要有能夠幫助我出謀劃策打敗吳國的,我將和他共同管理越國的政事。”大夫文種進見回答說:“我聽說,商人夏天的時候就準備皮貨,冬天的時候就準備細葛布。天旱的時候就準備船,有大水的時候就準備車輛,就是打算在缺少這些東西的時候派上用場。即使沒有被四鄰侵擾的時候,然而謀臣與武士,不可不選供養他們。就像蓑笠一樣,雨已經下來了,肯定要到處找。現在君王您已經退守到會稽山上了,然后才尋求出謀劃策的大臣,只怕太晚了吧?”勾踐說:“如果能夠讓我聽聽您的高見,哪有什么晚的事呢?”于是就拉著文種的手,跟他在一起商量。終于使文種去吳國議和。

夫差想聽取文種的建議,與越國和好。吳國大夫伍子胥進諫說:“不行!吳國與越國,是世代的仇敵,經常打仗;外有三條江水環繞,老百姓沒有地方遷移。有吳國就沒有越國,有越國就沒有吳國。這種局面將不可改變。我聽說,住在陸地上的人習慣于住在陸地上,住在水上的人習慣于住在水上。中原各國,即使我們主動進攻,把他們打敗了,我們也不能長期住在那里,也不習慣乘坐他們的車子;而越國,我們主動進攻,把他們打敗了,我們就能長期住在那里,也能乘坐他們的船。這是消滅越國的有利時機,千萬不可失去。大王您一定要消滅越國!如果您失去這個有利的時機,以后后悔也來不及了。”

越國人把八個美女打扮好,送給吳國的太宰,對他說:“您如果能夠讓吳王赦免了我們越國的罪行,還有更漂亮的美人會送給您。”太宰就向吳王夫差進諫說:“我聽說,古代討伐一個國家,對方認輸也就行了;現在越國已經認輸了,您還想要求什么呢?”吳王夫差就與越國訂立了盟約而后撤兵了。

勾踐對國人說道:“我不知自己的力量不夠,與吳國這樣的大國作對,導致老百姓流離失所,橫尸原野,這是我的罪過。我請求你們允許改變治國政策。”于是埋葬已經死去的人,慰問受傷的人,供養活著的人;誰家有憂就去慰問,誰家有喜事就去祝賀;客人要走,起身相送;有客人要來,親自迎接;凡是老百姓認為不好的事就不去做,凡是老百姓認為應該做而沒有做的,就補做。然后恭卑地服事夫差,派三百個士做吳王的仆人。勾踐自己還親自為夫差充當馬前卒。

勾踐的地盤,南到句無,北到御兒,東到鄞,西到姑蔑,土地面積長寬達百里。又招集他的父輩兄弟發誓說:“我聽說,古代賢明的國君,四方的老百姓都來歸附他,就像水往低處流一樣。現在我無能,將率領你們夫婦們繁衍生息。”于是下令:青壯年不準娶老年婦人,老年不能娶青壯年的妻子;女孩子十七歲還不出嫁,她的父母有罪;男子二十歲還不娶妻生子,他的父母同樣有罪。快要分娩的人要報告,公家派醫生守護。生下男孩,公家獎勵兩壺酒,一條狗;生下女孩,公家獎勵兩壺酒,一頭豬;生三胞胎,公家給配備一名乳母;生雙胞胎,公家發給吃的。嫡長子死了,減免三年的賦稅;支子死了,減免三個月的賦稅:埋葬的時候還一定要哭泣,就像自己的親兒子一樣。還下令孤兒、寡婦、患病的人、貧苦和重病的人,由公家出錢供養教育他們的子女。那些明智理之士,供給他們整潔的住處,給他們穿漂亮的衣服,讓他們吃飽飯,而切磋磨厲義理。前來投奔四方之士,一定在廟堂上舉行宴享,以示尊重。勾踐親自用船載來稻谷和油脂。越國出游的年輕人,沒有不供給飲食的,沒有不給水喝的:一定要問他叫什么名字。不是自己親自耕種所得的就不吃,不是他的夫人親自織的布就不穿。這樣連續十年,國家不收賦稅,老百姓都存有三年的糧食。

篇6

關鍵詞:《詩經》;阜陽漢簡;三家《詩》;漢初封國

阜陽漢簡《詩經》出土于安徽阜陽雙古堆一號漢墓,是西漢第二代汝陰侯夏侯灶隨葬的遺物。漢簡《詩經》有簡片一百七十余條,殘損嚴重。與今本《毛詩》比照,知有《國風》、《小雅》兩種。《國風》有《周南》、《召南》、《邶風》、《鄘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曹風》、《豳風》等殘片,只有《檜風》未見,共有殘詩六十五首(有的僅存篇名)。《小雅》則僅存《鹿鳴之什》中四首詩的殘句,包括《鹿鳴》、《四牡》、《常棣》、《伐木》。由于竹簡殘損嚴重,隨葬時是否為一部包括《風》、《雅》、《頌》的完整的《詩經》,今已不得而知;是否包含《毛詩》以外的佚詩,也難考知。從殘簡看,似乎每首詩后都標明每篇字數,所記字數與今本《毛詩》比照,有些篇目相同,但大多數篇目字數比今本《毛詩》字數要少。阜陽漢簡《詩經》和今本《毛詩》及三家《詩》相比有許多異文,為便于進一步探討,列表比照如下:

阜陽漢簡《詩經》與《毛詩》及三家《詩》異文比照表{1}

形成《詩經》異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文字本身演變方面的原因;又有學術流派、師承家法、《詩經》傳本及《詩經》傳播者的文化素質和用字習慣方面的原因;同時不同地域方言俗語及社會政治文化思潮的影響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分析阜陽漢簡《詩經》與《毛詩》異文,我們認為異文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其一,由古今字形成的異文。《詩經》創作時代,漢字數量還比較少,其中不少用字是“身兼數職”的。隨著漢字的繁衍發展,陸續創造出許多新字,于是便產生了大量異文。如《詩經·邶風·谷風》:“中心有違”之“違”,阜陽漢簡《詩經》作“韋”。“韋”是古字,“違”是今字。這種由于古今字不同造成的異文在《詩經》中很多,詳見上文《異文比照表》。其二,由異體字形成的異文。《詩經》產生和流傳的時間長、地域廣,于是產生了《詩經》中大量的異體字,從而出現許多異文。如《詩經·邶風·靜女》中“貽我彤管”的“管”字在阜陽漢簡《詩經》中作“筦”。“管”和“筦”就是異體字,二字意符相同,俱從“竹”。“管”以“官”為聲,“筦”以“完”為聲,音符相近,故形成異體字。其三,假借關系形成的異文。“假借”是古代文獻特別是上古文獻中出現的字形臨時借用現象。刻本以前,得書十分困難,主要依靠先生口授,靠耳治;加之《詩經》在秦火之后,主要靠口耳相授而得以保存,長期重用耳治的結果,使當時讀書人養成了更加重視字音的習慣,并進而形成了“以聲托事”的用字習慣和方式。所謂“以聲托事”,就是在記錄或引用《詩經》原文時,不太強調使用本字,而是順手變通借用別的同音字或近音字。這是《詩經》中異文眾多的重要原因。假借賴以產生的條件是語音相同或相近,據此我們又可以把假借分為幾種類型:(一)音同假借。其特點是構成異文的雙方是同音關系,也就是說這兩個字的聲母和韻母在上古必須完全相同。如《詩經·周南·卷耳》“我馬瘏矣”,“瘏”阜陽漢簡《詩經》作“屠”,為異文。“瘏”與“屠”上古同屬定母魚部字,聲韻俱同,即為同音假借。(二)音近假借。構成異文的雙方具有音近關系。或者是韻部相同,聲紐發音部位相同(臨近);或者是聲紐相同,韻部相近即具有對轉、旁轉、通轉關系;或者聲母韻母俱相近。這種類型的假借在異文中最為常見。如《詩經·邶風·燕燕》“瞻望非及”,“瞻”阜陽漢簡《詩經》作“章”,為異文。“瞻”上古為章母談部字,“章”為章母陽部字,兩字聲紐相同,韻部相近(有通轉關系),“章”假借為“瞻”。在漢簡《詩經》異文中,還有一類特殊的假借字,我們于此稱為省形假借字。其特點是異文雙方內在本質聯系是在字形方面。所謂省形,是指字形省略。通過字形省略實現假借,又由假借形成異文。這種假借的特點是,一般只取本字的聲符作為借字。這種聲符也是相對獨立的字,且和本字保持著字音上的聯系。如《詩經·鄭風·女曰雞鳴》“與子偕老”之“偕”,在阜陽漢簡《詩經》中作“皆”,只取其聲符作借字。另外在阜陽漢簡《詩經》及其他簡帛文獻所引《詩經》中(當然上古其他文獻中也有),還有另一類型的異文,即通用字(也有人稱之為同義假借字)。通用字嚴格來講并不是假借字,假借字強調字音上的聯系,“以聲托事,因聲求義”,要求音相同或相近而不強調其意義。而這種由于通用造成的異文,互異雙方內在本質聯系則是在字義方面,當然也有許多通用字音也相同或相近。也就是說,構成異文的兩個字是同義關系,或者是語法意義相同,或者詞匯意義相同。這種通用字,也許今天并不能看出它們意義上有什么本質聯系,但許多古代文獻都一直這樣用,所以,我們也歸入這類中。如《詩經·召南·摽有梅》“其實七兮”,“兮”阜陽漢簡《詩經》作“也”,“兮”“也”均為句尾語氣詞,義近相通。此外,“非”通“匪”、“有”通“又”等皆為此種用法。其四,由疊音詞的不同寫法而形成的異文。疊音詞是用來描摹事物狀態或摹擬事物聲音的疊音詞的顯著特點是以聲表意,和漢字本身的意義沒有關系。由于疊音詞是以聲表義的,所以也就容易形成異文。如《詩經·鄘風·鶉之奔奔》“鵲之彊彊”之“彊彊”,在阜陽漢簡《詩經》中作“強強”。其五,由倒文、衍奪、正訛形成的異文。倒文致異,是由于顛倒詩文次序而形成的異文。倒文的原因,可能是傳寫誤倒,也可能是師承有自。這類異文與上述諸類異文有一個明顯的區別,就是互異雙方文字次序不同。如《詩經·齊風·載驅》“齊子游遨”,“游遨”在阜陽漢簡《詩經》中作“敖游”,這就是由于倒文造成的異文。典籍抄寫引用者由于不慎誤添或脫落文字,或者由于對原句理解錯誤,師心自用隨意增刪文字,是衍奪致異的主要原因。如《詩經·衛風·木瓜》“非報也”,在《阜詩》中為“非報之也”,《阜詩》衍“之”字。因為《木瓜》共三章,而其他兩條殘簡此句皆作“非報也”,以此證明“之”為衍文。另外阜陽漢簡《詩經》所記各詩篇字數與今本《毛詩》各篇字數不同,也說明衍奪在《詩經》傳播過程中的存在。正訛致異,也是形成異文的一個原因。由于我國古籍文字錯訛情況比較復雜,有的錯訛不易識別,特別是錯訛字和假借字不易區分,因之古人對此非常慎重,一般是議而不動,存而不改。于是就形成了異文。《詩經·陳風·墓門》:“歌以訊之”,“訊”在“阜詩”中作“誶”。“訊”和“誶”形成異文就是由于《毛詩》“訊”之誤造成的。《廣韻》引此句作“歌以誶止”{1},清人段玉裁等指出今毛本“訊”為“誶”之誤{2}。其六,由地域方言不同形成的異文。由于漢語的使用地域極廣,不同地域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方言。雖然漢語書面語具有超越地域方言的特點,但地域方言對漢語書面語也還是有一定的影響。《詩經》在流傳的過程中,由中原地區到楚地,必然要受到楚地方言的影響。這也是《詩經》異文形成的一個原因。如《詩經·邶風·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汎汎其景。”“汎汎”在《阜詩》中作“苞苞”。“苞”是“泡”的同音借字。《方言》卷二:“泡,盛也。……江淮之間曰泡。”③“汎汎”、“苞苞”就是由于方言而形成的異文。漢簡《詩經》異文中有許多是語氣詞,這恐怕也和地域方言有一定的聯系,有待于我們進一步研究。其七,意義可能不同的異文。在漢簡《詩經》異文中,有些異文很難發現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很有可能是意義不同的異文。也就是說這些異文不僅僅是文字形體的不同,而且文字所表達的文本意義也不同。由此造成對整句詩,甚至整首詩的意義理解不同。《詩經·召南·殷其雷》:“殷其雷,在南山之陽。何斯違斯,莫敢或遑。”今本“殷其雷”,《阜詩》作“印其離”。“印其離”與“殷其雷”音近,但可能是意義不同的異文。“印”讀如“殷”。《說文》:“殷,痛也。”《爾雅·釋訓》:“殷殷,憂也。”“離”,為別離之義。《楚辭·離騷序》云:“離,別也。”“印其離”,傷痛別離也。這類異文有些在語音上有一定聯系,有些沒有語音上的關系。即使有語音聯系的,我們也不能作為假借字來理解,而很可能是意義不同的異文。如《詩經·秦風·小戎》:“文茵暢轂”,“暢”《阜詩》中作“象”。《詩經·齊風·雞鳴》“甘與子同夢”中“甘”,《阜詩》作“敢”。這類異文在漢簡《詩經》異文中雖然占的比例不大,但對于研究漢簡《詩經》與《毛詩》及三家《詩》的區別至關重要,從而對于我們研究《詩經》在先秦至漢的傳播及其不同《詩》學流派的形成有著重要意義。

通過對阜陽漢簡《詩經》與《毛詩》異文的比照與歸納分析,我們發現阜陽漢簡《詩經》和《毛詩》有如此之多的異文。據此,我們可以斷定其絕不屬于《毛詩》系統。那么,它和已經亡佚的齊、魯、韓三家《詩》又是什么關系呢?由上表阜陽漢簡《詩經》與《毛詩》及三家《詩》異文的對比,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一)阜陽漢簡《詩經》和《毛詩》存在大量的異文,有些異文意義很可能不同,由此異文所屬的詩句以至詩篇的意義和《毛詩》的訓釋亦不同。所以阜陽《詩經》絕非《毛詩》系統。(二)阜陽漢簡《詩經》系統也不會是三家《詩》中任何一家。三家《詩》早已亡佚,今天我們所能看到的僅是片言只字,阜陽漢簡《詩經》也很有限,所以我們并不能做全面比勘。盡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根據現有的材料對漢簡《詩經》和三家《詩》進行分析比較。雖然漢簡《詩經》異文和《三家詩》存在少數相同的文字,如《周南·樛木》之“樛”在《阜詩》中作“朻”,與《韓詩》同。《周南·卷耳》:“我馬瘏矣”之“瘏”在《阜詩》中作“屠”,與《魯詩》同。但我們還發現漢簡《詩經》和三家《詩》中的任何一家都存在大量的異文,文字相同的僅是極少數。同樣也有些漢簡《詩經》文字和三家《詩》不同卻和《毛詩》相同,如《邶風·靜女》:“說懌女美”,“說懌”三家《詩》作“說釋”,而《毛詩》作“說懌”和《阜詩》同。我們很難因為《阜詩》這些極少數不同于三家《詩》而同于《毛詩》的文字便認定《阜詩》屬于《毛詩》。因此,我們說漢簡《詩經》雖然和三家《詩》有極少數的文字相同,但它不會屬于三家《詩》中的任何一家。而可能是未被《漢書·藝文志》著錄而流傳于當時的另外一家。那么,主要產生于中原地區的《詩經》是怎樣從中原流傳到南楚地區的?秦火之后,漢代初年《詩經》的流傳情況怎樣?對這些問題進一步地探討對我們研究《詩經》及其他先秦儒家經典在漢代初年的流傳大有裨益。

秦統一天下,李斯倡言禁百家。秦火之后儒家的許多典籍被毀,《詩經》也難逃其劫。漢初廢秦挾書令,征天下未焚之籍。而《詩》由于其流傳廣、應用多,加之其自身簡潔、精練、押韻、重章疊句、便于口誦等特點,故遭秦火以后沒有受到損缺。班固云:“遭秦而全者,以其諷誦,不獨在竹帛故也。”{1}漢代,《詩經》的教化功能,社交功能(包括賦《詩》言志的外交功能)、禮儀功能仍然存在,《詩經》對維護統治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詩經》在漢代很受重視。《詩經》在漢代擁有大量的學習者,傳習規模之大是其他四經無法比擬的。《史記》記載,申公的學生“自遠方至受業者百余人”{2}。這不僅是《魯詩》一家。《漢書》記《齊詩》《韓詩》亦曰:“皆至大官,徒眾尤盛。”③可見《詩》在漢代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不僅在民間,而且在朝廷、學術界也具有廣泛而深入的社會基礎。《詩經》在漢代擁有如此廣泛的基礎,說明《詩》學的豐富性和流派的眾多。在眾多的《詩經》學流派中,齊、魯、韓、毛四家《詩》無疑是影響最大的。隨著漢簡《詩經》及簡帛文獻所引《詩經》的出土,使我們對漢代的《詩經》傳播及其《詩》學體系不得不重新認識和做進一步的研究。

前人將漢代《詩經》學分為齊、魯、韓、毛四家,只是大體而言。除此而外,四家《詩》學之下又分為若干支派。《漢書·藝文志》曰:“凡《詩》六家,四百一十六卷。”{1}這是包括了《齊詩》中的后氏、孫氏兩家。不僅如此,《齊詩》亦有冀匡、師伏之學;《魯詩》中又可分出韋氏學、許氏學及張、唐、褚氏之學;《韓詩》有王、食、長孫之學等等。其實我們把《詩》分齊、魯、韓、毛,只是漢代《詩經》流派的犖犖大者,是當時影響顯著的《詩》學流派。其背后還應當有其他《詩》學流派,盡管這些流派沒有四家《詩》那樣顯赫,沒有那么大的影響,但這些《詩》學流派及它們所依據的《詩經》傳本仍然在各諸侯封國及民間流傳。阜陽漢簡《詩經》的出土就證明了這一點。阜陽漢簡《詩經》殘存簡片一百七十余條,拿《阜詩》的斷片殘簡與《毛詩》及齊、魯、韓三家《詩》比照,我們發現《阜詩》與四家《詩》有大量的異文存在。在這些異文中,有些異文我們找不到它們之間有什么聯系,可能是意義不同的異文。而對這些異文的不同理解直接影響到對整句詩、甚至對整首詩的理解,從而也影響到對詩意旨的不同理解。如《詩經·召南·殷其雷》:“殷其雷,在南山之陽”之“殷其雷”,《阜詩》引作“印其離”。《毛傳》:“殷,雷聲也。”《鄭箋》云:“雷以喻號令于南山之陽又喻其在外也,召南大夫以王命施號令于四方猶雷殷殷發聲于山之陽。”{2}《阜詩》“印其離”,我們認為不同于《毛傳》和《鄭箋》。“印”是“殷”的借字。《說文》:“殷,痛也。”《爾雅·釋訓》:“殷殷,憂也。”離,如字,為別離之義。“印其離”,傷痛別離也。此詩開首送別于南山之陽,傷痛別離也。從而我們亦可斷定此詩為送別傷離之作。而沒有《毛傳》、《鄭箋》所說的“召南大夫以王命施號令于四方猶雷殷殷發聲于山之陽”及“勸為臣之義未得歸也”的政教色彩。《詩經·邶風·谷風》:“黽勉同心,不宜有怒。”《阜詩》引作“不我有怒”。《毛詩》《鄭箋》云:“所以黽勉者以為見譴,怒者非夫婦之宜。”③由此可見《毛詩》更強調夫婦之宜。而《阜詩》作“我”更強調抒情主人公自身的怨憤。《詩經·齊風·雞鳴》:“蟲飛薨薨,甘與子同夢。”《鄭箋》云:“蟲飛薨薨,東方且明之時,我猶樂與子臥而同夢,言親愛之無已。”{4}《毛詩》“甘”《阜詩》作“敢”有“豈敢”“不敢”之義,是女主人公勸男子不要貪戀床笫。細玩詩意,“甘”“敢”不同。《詩經·秦風·小戎》:“文茵暢轂”《阜詩》作“文茵象轂”。《毛傳》“暢轂,長轂也。文茵,虎皮也。”《阜詩》“象轂”對“文茵”從詩義上來看更恰當。這些異文都不能按同音或音近假借來理解,而是意義的根本不同。所以我們說《阜詩》絕非《毛詩》或三家《詩》中的任何一家。而是流傳于漢初而未被《漢志》著錄的另一《詩》學系統。從而顯示了漢代《詩》學流派的豐富性和《詩經》傳播的多樣性。我們認為《詩經》在有漢一代的傳播,除了文獻記載的齊、魯、韓、毛四家之外,在民間還有不同于四家的《詩經》傳本傳流。其實這一論斷并不難理解,只要我們了解一下《詩經》在漢代的傳播方式,這一問題就自然解決了。

篇7

關鍵詞:蘇子瞻東坡居士號白居易黃州

在中國古代,中上層人物,特別是文人,除了名、字之外,還有筆名、雅號,作為人之為人的標記符號。蕓蕓眾生,名、字、號如河漢星斗,似乎不足為奇,然而這些簡單方塊字的排列組合,卻蘊涵了別有洞天的意味,展示了豐富的文化底蘊。孔夫子曰:“必先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北宋文學家顏之推在《顏氏家訓?風操》篇中說:“古者,名以正體,字以表德。”宋代著名學者晁補之曾論名字說:“名者,所以制義出禮;而字者,相期于實以虛其名者也。”[1]司馬光曾訓示其子侄認為:“朝夕不離于口者,名字而已。爾曹茍能言其名求其義,問其字念其道,庶幾吾宗其猶不為人后乎!”名,是在社會上使用的個人的符號。自稱用名,稱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釋和補充,是和“名”相表里的。

相對于字的莊重正式,號則多是輕逸隨性的。號的形成有兩種情況,一是由使用者本人起的,二是由他人所起且得到公認的。封建社會的中上層人物,尤其是文人雅士,多帶一個或若干個號,著名的士人學者尤甚。那些繽紛多彩的號,從各個側面展示了文人的心路歷程,是其主人性情的寄寓,生活的顯現,業績的張揚,志趣的昭示,折射著時代的精神,寓含著后人的褒貶。不同時期人生各個階段不同的號相加,實則可以視為“號”主人的一部活生生的歷史。

《異號類編序》曰:“別號之興,大抵始于周秦之際,瑰奇之士,不得志于時,放浪于形骸。兀自喜,假言托喻,用晦其名,然而其人既有著述以自見,則聞于當時,傳諸后世,其名雖晦,其號益彰,鬼谷鶻冠之流,蓋其著也,自是以后,通人慕之,競相相標。”[2]《說文解字》段注:“號,(呼)也。”古人立字以尊名,專給人呼;更立字以尊號,把號呼得格外響亮,便表示對號主人特別客氣,特別尊重。《周禮?春官?大祀》“辨之號”注:“號為尊其名,更為美稱焉。”[3]如若說名、字承載著命運的注定、父母的殷殷希望,那么號則是個人個性的表現和理想的張揚,承載著后人的尊崇和景仰。

清嘉慶時編《眉山屬志?凡例》云:“(宋)時天下以文名者六,而眉山得其三。”這里所說的“以文名者六”指唐宋家中的宋六家: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蘇軾、蘇轍,其中三蘇是眉州眉山人。

宋仁景佑三年(1036年),蘇軾誕生在眉山城內紗行的家宅,依舊歷為十二月十九日卯時,為這個“郁然千載詩書城”[3]《眉州披風榭拜東坡先生遺像》的名城再添光彩。蘇軾,字子瞻,老泉長子,因排行之由又字和仲。關于其名、字的由來,《詩?韓奕篇》疏云:“軾者,兩較之間,有橫可憑者也。”《急救篇》注:“軾,車前橫木也。”“軾”的本義是車前可以憑視的橫木。 蘇洵的《嘉集箋注》有記載,《名二子說》[4]卷十五“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則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子瞻”是蘇軾一生行誼的主要表字。考察其本意,“子”即人之稱,男子的美稱。《說文解字》:“子十一月陽氣動,萬物滋。人以為稱。”段玉裁注:“《律書》‘子者,滋也。’言萬物滋于下也。子本陽氣動,萬物滋之稱。萬物莫靈于人,故因假借以為人之稱。”“瞻”即視之意。《說文解字》曰:“瞻,臨視也。”[5]由“子”、“瞻”本意,加之“登軾而望”的意義推測,“子瞻”的意義是指這個美男子他日定當登高而望遠,能洞察天地萬物,必定大有作為。

而事實上蘇軾也不負父親的殷殷期許,《宋史?蘇軾傳》給予他一生的評價是:“器識之宏偉,議論之卓絕,文章之雄雋,政事之精明,四者皆能以特立之志為之主,而以邁往之氣補之。故意之所向,言足以達其有猷,行足以遂其有為。至于禍患之來,節義足以固其有守,皆志與氣之所為也。”[6]“逍遙一世之上,睥睨天地之間。”[7]正所謂名如其人,如若說“睥睨天地之間”是蘇子瞻名、字所蘊涵的特立之志與豪邁之氣的體現,那么“逍遙一世之上”則定是“東坡居士”這個號所展示的號之主人真性情的寫照。

宋元豐三年(1080年)“御史李定、舒、何正言其表語;并媒所為詩以為訕謗,逮赴薹獄,欲置之死。神宗憐之,以黃州團練副使安置。”[8]這一事件史稱“烏臺詩案”。因“烏臺詩案”,蘇軾被貶謫任職于湖北黃州團練副使,不得不簽書公事,形同罪人,家眷大小二十多人暫住皋亭,靠蘇軾微薄可憐的薪俸,生活得非常艱難。蘇軾雖然精打細算,但仍入不敷出,常常是齋廚索然。“痛自節儉,日用不得過百分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掛于梁上,平旦用畫叉挑取一塊,即藏去叉,仍以大竹筒別貯用不盡者,以待賓客。此賈耘老法也。”[9]第二年,窮書生馬正卿到臨皋亭拜謁,適見全家食野菜,便向州守徐君猷說情,將黃州門外數十畝廢舊營地交給蘇軾開墾,他親自耕種,種了些粳稻棗粟之類以此來稍濟困窘。這塊荒地被命名為“東坡”。據宋人洪邁所著《容齋隨筆》[10]卷五“東坡慕天”條,《贈寫真李道士》說:“他時要指集賢人,知是香山居士。”《贈善相程杰》詩說:“我似樂天君記取,華顛賞遍洛陽春。”《送程懿叔》云:“我甚似樂天,但無素與蠻。”此地之所以命名為東坡,而蘇軾始稱“東坡居士”,詳細考察其緣由,得知是由于他仰慕白居易而起的號。蘇軾被貶至黃州時候,正好與白居易貶至忠州的情況相似。元和十四年(821年)白樂天離江州赴忠州任刺史,植樹于東坡,吟有《東坡種花》[11],有“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載”,“東城春向暮,樹木今何如?”的詩句。又有《步東坡》詩一首“朝上東坡步,夕上東坡步。東坡何所愛?愛此新成樹。”此外還有《別東坡花樹》等詩。在蘇軾《入侍邇侍》[12]一詩云:“定似香山居士,世緣終道根深。”在該詩的題跋中說:“樂天自江州司馬除忠州刺史,放以主客郎中知制誥,遂拜中書舍人。某雖不敢自比,然謫居黃州,起知文登,召為儀曹,遂忝侍從。出處老少,大略相似,庶幾復享晚節閑適之樂。”《去杭州》誄云:“出處依稀似樂天,敢將衰朽較前賢。”其序中也寫道,“平生自覺老少粗似樂天。”且由于“其(蘇軾、白居易)文章旨主辭達,而忠厚好施,剛直盡言,與人要情,于物無著,大約相似。”(《四庫全書本?二老堂詩話?東坡立名》)而也正因為這種“同是天涯淪落人”的隔世知己之意,對“香山居士”的景仰之情使蘇子瞻有了“東坡居士”的號。

而“居士”自命名的由來則更多地融入了蘇子瞻佛、道的思想。“居士”,梵文Grha-pati,意為家長、家主、長者,或“居家之士”,當今中國的佛教社會已普稱一切信佛教的在家佛教徒為“居士”了。唐宋時期,佛教盛行于我國,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稱居士,而這對上層知識分子文人雅士影響頗深,所以許多人便以“居士”為號。蘇軾早年讀孔子釋家書,受佛、道思想影響頗深,其著作《陳太初尸解》云:“吾八歲入學,以道士張易簡為師”[13]蘇轍在《亡兄子瞻端名墓志銘》[14]中曾寫過,“繼而讀《莊子》,喟然嘆息曰,‘吾昔有見于中,口未能言,今見《莊子》,得吾心也。’”蘇軾讀蘇轍的《老子新解》,寫了這樣一段評語:“使戰國有此書,則無商鞅、韓非;使漢初有此書,則孔老為一;晉宋有此書,則佛老而為二。” “我本修行人,三世積精煉。”(《南華寺》卷二十二)“崎嶇真可笑,我是小乘僧。”(《次韻定慧欽長老見寄八首》卷二十三)[12]“居士”一號,是號之主人以佛道中人自稱,以寄其超然之情。蘇軾遭受貶謫,于人生感到漂泊無依,故取佛道二教之論,以求身心安頓和自我的調適。由此觀之,“東坡居士”一號既有追慕古賢之意,又有其性情的昭示。

后來蘇軾又在東坡上造了幾間屋,稱為“雪堂”,并親寫“東坡雪堂”匾額。從此以后,黃州就有了一個東坡居士,時常往來于臨皋亭與雪堂之間。此號一行于世,不但蘇軾在詩文、書畫、社會生活中舉以自代,世人往往愛呼此號,并出現了許多變體,有直呼“東坡”、“坡”者,有敬稱“東坡先生”、“東坡居士”、“東坡老人”者,也有省呼“坡公”、“坡翁”、“大坡”者,“坡”比“蘇軾”更家喻戶曉。

實際上蘇軾一生行號很多,其中有以其學位、官職命名的號:蘇軾年少得志,嘉六年便以最高等三等通過朝廷舉行的“賢良方正直言極諫”考試,取得了賢良方正的學位,于是此后人們便榮稱其為“蘇賢良”;神宗宗熙四年,經過秘閣考試合格后,蘇子瞻以太常博士直史館通判杭州,在宋代,相沿唐代舊制,任館職的皆稱學士,于是人們便稱之為“蘇學士”,或稱“蘇太史”;哲宗元元年,蘇軾被起為翰林學士,世人時稱為“蘇翰林”、“蘇內翰”;元七年,蘇軾又被遷為端明殿學士兼翰林侍讀學士,遂有“蘇端明”之號。此外,還有其自命或世人因喜愛之冠以之號:蘇軾到定州任知州并將其所筑石室命名為“雪浪齋”,并自號“雪浪翁”;宋哲宗元年間,因翰林院官署榮稱“玉堂”,蘇軾乃自號“玉堂仙”,“我是玉堂仙,謫來海南村”[12];其壯年時,須髯絡絡飄飄,故而世人謔稱其為“髯翁”,其晚年則蒼顏白發,髯髯稀疏,這時又稱之為“禿髯翁”;蘇軾晚年謫居儋州,一日遇雨,借笠屐而歸,當地人見他閑庭信步則笑謔稱之為“笠屐翁”;而據洪邁《夷堅志?丙志》記載:“坡在海上,嘗自稱‘鐵冠道人’。”蘇軾一生或數典州郡,或管列六部,而因其在地方多有政績,且每有佳作,人們也便多以其所在之地冠以姓氏相呼,于是便有蘇徐州、蘇密州、蘇湖州、蘇黃州、蘇惠州之稱,且因在這些地方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百姓也尊稱其為“使君公”或“蘇使君”;蘇軾遇赦北歸,途中曾得旨復朝奉職,提舉成都玉局官,主要是負責管理成都的玉局、道觀,故而世人稱之為“玉局翁”,后又衍成“玉局老”。

在這些樸實無華但又蘊意深刻的號中,或名齋堂園塾,或托寄志趣,或流露隱意,或自我解嘲,而如此多的號中唯獨“東坡居士”源遠流長,在中國古代的文化史上,東坡居士這個形象比蘇軾本人更有號召力和感染力。究其原因在此兩方面:

相傳李公麟在鎮江金山畫有一幅蘇軾像,蘇軾過此地,自題一首六言絕句:“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12]。“秀句出寒餓,身窮詩乃亨”,在四十多年的創作生涯中,蘇軾貶居時期的十多年比之任職時期的三十多年,無疑取得了更大的成就。“我們在這里,把蘇軾的一生概括為‘在朝――外任――貶居’的兩次大循環,以此為主干來敘述他的生平。”[15]而蘇軾則獨把其被貶居作為其最大的榮耀,作為第一站的黃州毫無疑問是最重要的福地。與經濟上的困窘相比,被貶黃州時期的蘇軾在文學創作上卻進入了豐收期。東坡于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十二月責授黃州團練副使,次年二月一日抵達黃州,時年四十五歲。元豐七年三月被命遷汝州,四月離黃州,時年四十九歲,總計在黃州時間為五年又一個月,而在黃州時所作書牘有二百七十九篇。他的散文,以從前的政論、史論、哲學論文而轉為主以隨筆、小傳、題跋、書簡等文學性的散文為主,筆法極其靈活,耐人尋味;經了人生中一番大起大落的洗禮后,他的詩歌,也從以前富贍流麗、豐滿生動的筆調,走向以清曠的語句寫出厚重的感慨,構思也更見細密;他的詞作,也由對人生感慨的抒寫,進一步發展了“詩化”的趨向,有的豪邁雄放,有的高狂灑脫,亦有的婉約情深,可謂出神入化。如朱弁所云:“東坡文章,至黃州以后,人莫能及。”[16]《東坡先生真贊》中黃庭堅云:“岌岌堂堂,如山如河,其愛之也,引之上西掖鑾坡,是亦東坡,非亦一東坡;槁項黃馘,觸時干戈,其惡之也,投之于鯤鯨之波,是亦一東坡,非亦一東坡。”[22]“是亦一東坡,非亦一東坡”,為“臣”的東坡與為“人”的東坡本是同一個,作為人臣,自當稟守臣節,但更根本的是作為一個“人”,以人格而立于天地間,寓居于人世。所以,仕途中的東坡義無反顧地踐履臣節,貶居中的東坡則進入更寬廣的“人”的境界。“人”比“臣”大,是為“大節”。――有了這種人生頓悟,以壯浪的姿態活于三教內外,以“坡仙”的姿態游戲人間。

而蘇軾成熟的人生態度和完整的文化性格也正式從“東坡居士”之號開始形成:狂、曠、諧、適。

“烏臺詩案”促成了蘇軾人生思想的成熟。巨大的打擊使他深切認識和體會到外部存在殘酷而又琢磨不定的力量,使他的狂由抗世傲世轉為保持對自我本真的追求。其詞中有云:“事皆前定,誰弱又誰強?且趁閑身為老,須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渾教是醉,三萬六千場。”[17]

元豐時被貶往黃州,他的《初到黃州》詩云:“自笑平生為口忙,老來事業轉荒唐。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逐客不妨員外置,詩人例作水曹郎。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隨后,在元豐五年出現了一批名作:前后《赤壁賦》、《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浣紗溪》(山下蘭芽短浸溪)、《西江月》(照野彌彌淺浪)、《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等,都共同抒寫了悠然曠遠、超塵絕世的情調,表現出文化性格的穩固化。而“只慚無補絲毫事,尚費官家壓酒囊。”“此間但有荒江大山,修竹古木;每飲村酒,醉后曳杖放腳,不知遠近,亦曠然天真,與武林舊游,未易議優劣爾。”[13]之諧與狂、曠植根于同一性格之中,以解嘲來擺脫痛苦,以輕松來化解悲哀。

且此時在黃州的“東坡居士”亦開始實現人生向藝術人生的轉化。他主張要從凡夫俗子的普通日常生活中發現愉悅自身的美。《記承天寺夜游》在簡練地寫出月夜清景后:“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13]《臨皋閑題》說:“江山風月,本無常主,閑者便是主人。”《書臨皋亭》寫出了江山主人的適意:“東坡居士酒醉飯飽,倚于幾上。白云左繚,清江右洄,重門洞開,林巒人。當是時,若有思而無所思,以受萬物之備,慚愧慚愧!”他的盡俗以成雅的人生態度,真正做到無往而不適。

“這一切,使坡經歷了一次整體意義上的脫胎換骨,也使他的藝術才情獲得了一次蒸餾和升華,他,真正地成熟了――與古往今來許多大家一樣,成熟于一場災難之后,成熟于滅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窮鄉僻壤,成熟于幾乎沒有人在他身邊的時刻。幸好,他還不年老,他在黃州期間,是四十四歲至四十八歲,對一個男人來說,正是最重要的年月,今后還大有可為。”“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能夠看得很遠卻又并不陡峭的高度。”[18]《坡突圍》在經歷了一場大的災難,在經歷了“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的人情冷暖,在經歷了一次心底最深刻的自我剖析后,“吾儕雖老且窮,而道理貫心肝,忠義填骨髓,直須談笑于死生之際。……雖懷坎于時,遇事有可尊主澤民者,便忘軀為之,福禍得喪,付與造物。”我們看到了一個成熟的蘇子瞻,而這個人生的轉折點毫無疑問是在蘊涵著蘇子瞻“東坡居士”號之真性情才開始的,而后蘇軾甚喜用“東坡居士”一號也是和成就了為“人”之東坡的始發站有莫大關系的,可以說沒有黃州的開始,也就沒有今人所見的蘇子瞻。且在黃州期間的頗多創作,“立言”以留后世,“東坡居士”之號也隨之使人們更為熟悉。而也因“東坡居士”之盛名,“坡仙”這一衍生之號也流傳下來,清人鄭文焯在《東坡樂府》中評蘇軾《水調歌頭》之詞,謂其“發端從太白仙心脫化,頓成奇逸之筆”;劉熙載《藝概》里又說蘇軾之詞“具神仙出世之姿”,于是有人常譽稱蘇軾為“仙坡”。元好問《奚官牧馬圖息軒畫》云:“奚官有知應解笑,世無坡仙誰賞音?”

“吳越之民,相與哭于市,其君子相與吊于家;訃聞四方,無賢愚皆咨嗟出涕;太學之世數百人,相率飯僧慧林佛舍”[14](《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銘》)“蘇文熟,吃羊肉;蘇文生,吃菜羹。”這是四句秀才們的口頭禪。從這些史料中不難看出,百姓對蘇軾“勇于任事”的感激,書生們對蘇軾才華的欽慕,也就注定了蘇子瞻成為一個萬眾矚目的名人,而名人的效應在于,他的任何趣聞軼事都會影響深遠。而在蘇子瞻的軼事中,最有噱頭的莫過于“東坡肉”的來歷。

“坡自己善于做菜,也樂意自己做菜吃,他太太一定頗為高興。根據記載,坡認為在黃州豬肉極賤,可‘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他頗引為憾事。他告訴人一個燉豬肉的方法,極為簡單。就是用很少的水煮開之后,用文火燉上數小時,當然要放醬油”。[19]

“他又發明了一種青菜湯,就叫做東坡湯。這根本是窮人吃的,他推薦給和尚吃。方法就是用兩層鍋,米飯在菜湯上蒸,同時飯菜全熟。下面的湯里有白菜、蘿卜、油菜根、芥菜,下鍋之前要仔細洗好,放點兒姜。在中國古時,湯里照例要放進些生米。在青菜已經煮得沒有生味道之后,蒸的米飯就放入另一個漏鍋里,但要留心莫使湯碰到米飯,這樣蒸汽才能進得均勻。”

名人效應再加上美食的影響,千百年來,僅僅是這樣的軼事的傳播,已經反映出一部人心中的文化史。宋以后中國百姓心中,無不有個東坡形象的存在。

“人生三不幸:年少登科者,一不幸;席父兄之勢為美官,二不幸;有稿能文章者,三不幸也。”[20]雖不是針對坡有感而發,但東坡的一生在“為臣”的路上確實是坎坷不順的,作為一個積極入世的士大夫,坡是“不幸的”。而經歷過宦海沉浮的蘇子瞻,卻勇敢地承受了一個元大臣的命運,“臣每自惟昆蟲草木之微,無以仰報天地生成之德,惟有獨立不倚,知無不言,可以少報萬一”[13]《杭州召還乞郡狀》正如蘇老泉對其“軾”及“子瞻”之意的期許;“也體認到人生創造的樂趣”,“某平生無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則筆力曲折,無不盡意。自謂世間樂事無逾此者。”[21]引蘇軾語也正如“東坡居士”所蘊涵“寄寓”的狂、曠、諧、適。黃庭堅《跋東坡墨跡》[22]:“文章妙天下,忠義貫日月。” “皇天后土,鑒平生忠義之心;名山大川,還千古英靈之氣。”[23]無論是在廟堂還是在江湖,世人都給予東坡肯定與贊譽。相比于有著莊重名、字的“蘇子瞻”,或許他更貼近世人心目中的形象是:竹杖芒鞋,吟嘯徐行于中國大地的“東坡居士”。

注釋:

[1][宋]晁補之:《雞肋集》,長春:吉林出版集團,2005年版。

[2][清]史夢蘭輯,谷風主編:《辭書集成?異號類編》,北京團結出版社,1993年版。

[3][宋]陸游:《陸放翁全集?劍南詩稿》,北京:中國書店,1986年版。

[4][宋]蘇洵著,曾棗莊,金成禮箋注:《嘉集箋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5][漢]許慎著,[清]段玉裁注:《說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6][元]脫脫等撰:《宋史?蘇軾傳》,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

[7]盧國龍:《宋儒微言》,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年版。

[8][清]黃宗羲:《宋元學案?蘇氏蜀學略》(卷九十九),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版。

[9][宋]蘇軾:《坡全集》,《四庫全書?集部》,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年版。

[10][宋]洪邁著,[清]孫凡禮點校:《容齋隨筆》,北京:中華書局,2005年版。

[11][唐]白居易著,朱金城注:《白居易集箋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12][宋]蘇軾撰,[清]王文誥輯注,孔凡禮點校:《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版。

[13][宋]蘇軾撰,[清]孔凡禮點校:《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版。

[14][宋]蘇轍:《蘇轍集?欒城后集》,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年版。

[15]王水照,朱剛著,匡亞明主編:《蘇軾評傳》,《中國思想家評傳叢書》,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6][宋]朱弁撰:《風月堂詩話》,《四庫全書?集部》,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年版。

[17][宋]蘇軾:《東坡樂府》,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8]余秋雨:《文化苦旅》,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01年版。

[19]林語堂:《坡傳》,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0][宋]程顥,程頤:《二程集?外書》,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

[21][宋]蘇籀:《欒城遺言》,《四庫全書?集部》,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年版。

[22][宋]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四部叢刊》,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