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餅規則玩法范文

時間:2023-03-25 05:46:5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博餅規則玩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博餅規則玩法

篇1

《游戲史》中的考證

據蔡豐明所著《游戲史》考證說,麻將大約有幾種起源可能。

一是起源于先秦時代的“六博”。許多文獻如《論語》、《楚辭》以及《史記》等書中,都有不少關于六博的記載。因為所用的棋子雙方各為6枚,六黑六紅,又有骰子6枚,故稱“六博”。“博弈”二字古時指的便是六博和圍棋。

二是源自馬吊牌。小說《金瓶梅》第五十一回中,就有潘金蓮與王潮兒斗馬吊牌的描寫。馬吊牌最初起源于江蘇昆山一帶,由于變化繁多,有很強的娛樂性,所以深得當時人們的喜愛。馬吊葉子一般一寸寬、三寸長,數量為40張,花色共分十字、萬字、索字、文錢四門。到了清初,馬吊牌變為“默和牌”,與現代的麻將的玩法已經十分接近了。

三是源自軍。《清稗類鈔》有“叉麻雀”條云:“粵寇起事,軍中用以賭酒,……行之未幾,流入寧波,不久而遂普及矣。”照此說法,麻將牌首先是在軍中創制,隨后流傳到寧波,然后再普及到全國的。

天一閣的考證

據天一閣研究人員介紹,麻將的發明者是寧波人陳魚門。陳魚門(1817-1878),道光二十九(1849)年拔貢,據說他“廣交游,琴酒無虛日”,極喜玩耍,精熟紙牌。他深感紙牌有諸多不便,于同治三年(1846)改為竹骨,繼承“碰和牌”中的萬、索、筒,共108張,易紅花為綠發,白花為白板,老千為紅中,名“三箭”,各4張,共12張,增各4張,共16張。由此形成當時流行的136張一副的麻將牌。

從記載來看,與其說是陳魚門發明了麻將,不如說是他改良了麻將,使得麻將的玩法更加有趣。

“鄭和發明”說

據說當年明朝鄭和七下西洋,船上數萬將士因海上生活單調和思鄉,精神萎靡不振,甚至積郁成疾。鄭和于是就地取材制作娛樂工具,利用船上毛竹做成竹牌,刻上文字圖案,再制作游戲規則,放在吃飯的方桌上就能供4人同時娛樂。在文字圖案確定上,為了迎合將士們的心理和航海的實際,設立紅“中”代表中原大地,迎合思鄉之情;因為航海的目的是為了經商,故有“發”字。發多少財?“一萬”、“二萬”……“九萬”。由于航海中將士們日常主食是烙大餅,吃多少呢?“一餅”、“二餅”……“九餅”。遇到風平浪靜,將士們也會捕魚,于是有了“一條”、“二條”……“九條”。玩起這個游戲來,將士們的萎靡不振一掃而光,鄭和看到這竹牌能麻痹將士思鄉之情,就將其命名為“麻將”。

篇2

鼓浪嶼位于廈門島西南隅,與廈門隔海相望。登陸鼓浪嶼,需要花費來回8元錢的輪渡費用,這樣你就可以在島上走胡同品小吃了。鼓浪嶼因歷史原因,中外風格各異的建筑物被完好地匯集、保留,有“萬國建筑博覽”之稱。小島還是音樂的沃土,鋼琴擁有密度居全國之冠,又得美名“鋼琴之島”、“音樂之鄉”。

曲徑通幽,別有洞天估計是鼓浪嶼胡同和小路的最好表述。這里除了必須要看的萬國建筑外,各種小吃店工藝品店也是各色游客肯定不能錯過的。在龍頭路商業街的張三瘋奶茶、趙小姐店鋪、三老肉脯干等諸多商鋪,人氣火熱,需要排很長的隊才能叫上號。如果你想快速環游小島,那就沿著新修建的6公里環島路,搭乘電瓶車,快速預覽。

鼓浪嶼是“音樂家搖籃”,也是艷遇的多發地。漫步在各條小道,各個角落,會不時聽到悅耳的鋼琴聲,悠揚的小提琴聲,輕快的吉他聲,動人優美的歌聲,加以海浪的節拍,讓來此的俊男靚女多了期待艷遇的種子。鋼琴博物館是必須要去的。鋼琴博物館陳列了胡友義先生從澳大利亞運回鼓浪嶼的70多架古鋼琴。這里的鋼琴不僅歷史悠久、種類多樣,而且奇特不凡,其中不乏有世界珍品。這些老鋼琴雖歷經百年,但仍可彈奏且音色不減。這也許是鼓浪嶼被稱作為“琴島”的重要原因,也是很多人期待在此邂逅艷遇的原因吧。

玩博餅 拼運氣

博餅,是什么?只見一群群人圍著桌子,不斷地呼喝著點數,有人高興,有人嘆氣。走近一看,原來桌子中間擺放有一只大碗,碗里放著六只色子,色子點數的相同程度代表了不同的獎項。而在大碗的周圍,擺放的是參與者的獎品。在參與過后,我才知道這是一款比拼運氣的游戲。

博餅起源于泉州,是閩南地區幾百年來獨有的中秋傳統活動,后由泉州南安人鄭成功帶入廈門,是一種獨特的月餅文化,也是對歷史的一種傳承。博餅活動的創始人是被譽為中國民族英雄的鄭成功。博餅是中秋節時的一種大眾娛樂活動,用六粒骰子投擲結果組合來決定參與者的獎品。在參與后,其游戲規則和玩法,讓我想起了每年好客山東賀年會中的搶福游戲。

同樣是反應閩南文化的重頭戲《閩南神韻》,也是很多游客來到廈門必選的文化體驗項目。演出反映了閩臺民俗風情,結合了南音、博餅、木偶、戲劇、南少林、惠安女、鄭成功等最具特色的閩南元素,運用多媒體等聲光互動技術,呈現出完美的舞臺效果。在一個小時左右的時間里,通過精彩的演出展示了閩臺文化的歷史淵源、閩南風情詩畫和閩南兒女的精神面貌。整個風格和表達方式追求視覺沖擊,讓不了解閩南的人瞬間得到一個深刻的印象。

品香斗茶 廈門的感覺

斗香、品茗、插花、掛畫,古代君子“四雅”。中國文人多愛香,一直是香道文化的擁躉者和推動者。閩南香中含多種珍貴藥草,獨特的無污染原材料,使藥效和香味更純正。特定配方的香還有許多功用,如艾(草)香可以驅蚊、殺毒滅菌,檀香可讓人靜心,有助睡眠。

廈門有一群“玩香”的優雅人士,他們定期在“妙吉祥”會所內聚匯,品香養性,侃談人生。“玩香可以怡情養性,調香的過程要將各種香粉調和在一起,研磨成香末,就是在磨你的性子。”“妙吉祥”創始人陳建兵告訴我們。陳建兵說,中國的香及其文化具有延續性,即便在古時被視為偏遠地區的閩南,也有1000多年的歷史。我們可在諸如海滄、同安和廈門島內找到不少宋代及明清時期留下來的遺跡。比如同安的朝元宮,就保存有兩個宋代的體型碩大的石質香爐。

香的玩法有多種。例如“篆香”,用模具把調配好的香粉壓成特定的圖案,這樣既便于用香,還可增加情趣。與“焚”香不同的“隔火炙香”方法也較為流行。它是在香罐內,不直接點燃香品,而是先點燃一塊木炭,待其燃燒充分后埋入香灰,插上氣孔,壓上花紋,再在炭上擱一塊方有香料的薄銀葉,慢火“炙”烤香料,可使香味在無煙狀態下徐徐散發。“行香品香”則在香道表演中最為常見,包括燒炭、搗松香灰、入炭、堆灰、取香、置香、清爐、品香等多道程序。還有一種最簡單的玩法是“堆香”,切一塊紫檀或者其他比較好看的木料,挖一個錐形的洞,將香粉填入洞中,倒出來時即呈錐形,再點燃。在廈門,許多玩香的人懷揣香粉,帶著專業的工具,隨時隨地與愛好者品香交流。

夜乘游艇 泡溫泉

夜晚,乘坐鷺江夜游欣賞鼓浪嶼迷人的夜色,是令人興奮的事情。隨著游船的航行路線,夜幕下的鼓浪嶼在LED燈光的映襯下顯得更加婉約,壯觀的夜色集裝箱碼頭,千變萬化的夜景燈將您帶入鷺島魔幻般的夜晚。同時,“繽紛之夜海上游”的演出將把游客帶入高雅、時尚、動感的藝術之境。從輪渡碼頭到海滄大橋,吹著海風將美景一一收納到眼中。在盡情感受廈門美麗夜景的同時,游船上豐富多彩的活動也悄悄拉開帷幕。

同樣是游艇,五緣灣游艇碼頭里停泊的各色碼頭,也是高端大氣上檔次。乘坐著華毅游艇公司的白色豪華游艇,從五緣灣出海,坐在游艇的二層露天閣樓上,一群人迎著擦肩而過的臺風,遙望遠處的金門島,瘋狂的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