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詞劉禹錫范文
時間:2023-03-30 07:49:1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竹枝詞劉禹錫,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
簡析:這首詩摹擬民間情歌的手法,寫一位初戀少女聽到情人的歌聲時乍疑乍喜的復雜心情。首句楊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興。這是一個春風和煦的日子,江邊楊柳依依,柳條輕拂著水面;江中流水平緩,水平如鏡。
次句聞郎江上唱歌聲敘事。在這動人情思的環境中,這位少女忽然聽到了江面上飄來的聲聲小伙子的歌聲。這歌聲就像一塊石頭投入平靜的江水,濺起一圈圈漣漪一般,牽動了姑娘的感情波瀾。
三、四兩句,寫姑娘聽到歌聲后的心理活動。她心中早就愛上了這個小伙子,但對方還沒有明確表態。今天從他的歌聲中多少聽出了點情意,于是她覺得,這個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氣一樣,說它是晴天吧,西邊卻下著雨,說它是雨天吧,東邊卻又出著太陽。道是無晴卻有晴一句,詩人用諧音雙關的手法,把天晴和愛情這兩件不相關的事物巧妙地聯系起來,表現出初戀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8000平方米的竹枝園位于白帝廟后。在這朗闊秋意里,曲池回廊的竹枝園清幽生涼,令人靈臺明凈。微風吹過,處處竹影綽約,一年四季里,園中龍吟細細,鳳尾森森,真是妙不可言。園內鋪錦列繡,和集大成,有白帝竹枝詞碑園、竹枝樓、三峽木石藝術館。竹枝樓處更有唐代詩人――曾經的夔州刺史劉禹錫的塑像矗立其間。說到竹枝詞怎么能避開劉禹錫呢?“東邊太陽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這兩句就曾打動過十歲的我。現在,看著劉先生若有所思的樣子,我很想調笑一聲:“敢問此間居處,與閣下《陋室銘》里的陋室,哪個更好?”走了好遠,還想補他一句:“其實,你跑到長安寫啥子桃花詩去得罪皇帝老兒,倒不如好好在夔州寫你的竹枝詞。”
竹枝詞碑廊風水極好,臨水而立,青瓦白墻好樣貌,處處透著雅潔古樸。竹枝詞書畫石碑超過百余,皆是各種流派、書體的書畫大家手筆,所刻竹枝詞全從夔州竹枝詞中精選而來。此碑廊不愧有“三峽第一碑林”之稱,東西碑林分別陳列著從隋代至清代的碑刻70多塊,篆、隸、楷、行、草,精品琳瑯滿目,各領,不計其數。最為難得的是兩塊隋碑:古樸大方的金輪寺舍利塔碑和剛勁疏朗的龍山公墓志碑。金輪寺舍利塔碑是隋文帝仁壽二年所刻制,懂書法的行家評道:書法筆畫勁健,結體疏朗洞達,使人窺得初唐楷書淵源所在,開歐、虞、褚、顏先河。龍山公墓志碑則刻有“同治九年六月十五日大水為災,高于城五丈”的小字,是珍貴的水文資料。清雅絕倫的竹葉碑詩畫一體,構圖精巧,是清光緒年間浙江工藝名匠曾崇德的手筆。碑上遠觀修竹三竿,近看則片片竹葉組成一首五言絕句:“不謝東篁意,丹青獨自名。莫嫌孤葉淡,終久不凋零。”當然,這三竿漂亮的有節之竹,是在贊劉、關、張三兄弟的節烈堪比三光日月星啊!
三峽木石藝術館則集中展示了三峽樹根雕、三峽陰沉木雕作品,執刀者巧借大自然之渾然天成,成就了作品的精美絕倫,栩栩如生。館內作品多走大氣路線,放眼觀去,格調高雅,天人合一。想想也真奇妙,每一截樹根,都曾埋在地下有著沉郁磅礴不可阻擋的生命力,而此時,卻脫離泥土,生機隔絕,經過人工的雕刻、打磨,以另一種形式展示強烈的活力。打量著這并不幽闃陌生的世界,觀者也會忘記它們只是一截截早已生命凝止的樹根。我頓時覺得整個木石藝術館就是一個小世界,這些根雕作品在生死輪回里展示著禪意深深,待人參破。
古象館里陳列著從白帝鎮瞿塘村出土的一具古劍齒象化石。這家伙大約是兩百萬年前的某一角落霸主,身高約3米,長約6米,保存完好。想那兩百萬年前,這個龐然大物,在陸地上走動、咀嚼,談情說愛,繁育后代,然后老去、死去、被深埋,再以這么完整的骨架穿越煙云到我們眼前,我便一下覺得,無論時光再長,只要有物證來印證,也不過惚惚如昨日。
篇3
北京小吃能在全國聞名遐邇,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比如自元明清以來,北京便是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這使北京小吃在數百年傳承中,不僅吸收了宮廷食品的精華,還融匯了各民族、各地區食品的長項,從而在包容中,不斷改進、發展、定型,得到北京廣大市民,以及出入京都的官佐、學子和商賈等的普遍接受和認同。但毋庸置疑,有詩為證,確實讓北京小吃受益匪淺。這就是歷代文人學士不遺余力地將北京小吃納入詩詞,在聚會、唱和中,熱情謳歌北京小吃,極力傳揚北京小吃,并將北京小吃以詩歌形式載入典籍。
據研究,以北京小吃為題材的古典詩詞,基本采用竹枝詞文體。竹枝詞源自古巴蜀一帶民歌,經中唐詩人劉禹錫、白居易等填詞、唱和、創新后,便品位升華,日漸流行。竹枝詞的外在形式同古典七言絕句本無差異,但對平仄格律等內在要求卻甚寬松。特別因其長于記事,使用白話,且可加注,更給人以雅俗共賞、亦莊亦諧的感覺。說得直白些,竹枝詞雖非打油詩,卻又不乏打油詩的味道。故而,竹枝詞既上得了文人唱和的高雅殿堂,在下層知識分子和平民百姓中也有廣泛市場,還吸引了一大批詩詞造詣一般的人士成為竹枝詞的熱心作者和傳播者。所以,到了清代,北京竹枝詞的作者中,既有創作過《桃花扇》這樣戲劇名著的文學大家孔尚任等人,撰寫了以描繪當年白云觀廟會盛景為題材的《燕九竹枝詞》多首;還有許多普通作者也熱衷寫竹枝詞,更有不少佚名竹枝詞。以竹枝詞吟誦北京小吃,不僅使竹枝詞的創作更貼近北京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起居,也使竹枝詞本身平添了更多京味,反過來竹枝詞又成為傳揚北京小吃的重要載體,這就提高了北京小吃的文學品位,遂使北京小吃的知名度和美譽度至今享譽全國。
以嘉慶年間成書的《都門竹枝詞》(佚名)80首為例,按內容分為12個門類,飲食是門類之一。其后,又有道光年間出版的《都門雜詠》(楊靜亭)百首,分為10個門類,食品也是門類之一。不論飲食還是食品,內中所述則多為小吃。更值得一提的是乾隆年間的《都門竹枝詞》(楊米人)百首中的一首:
“涼果炸糕聒耳多,吊爐燒餅艾窩窩。叉子火燒剛買得,又聽硬面叫餑餑。”
該竹枝詞通過“聒耳多”、“剛買得”和“又聽”三個詞,在活靈活現地描繪北京廟會那此起彼伏、絡繹不絕的叫賣聲的同時,竟然一攬子給讀者介紹了涼果、炸糕、吊爐燒餅、艾窩窩、叉子火燒和硬面餑餑等6個品種的北京小吃。由此可見,竹枝詞雖只短短4句、28個字,但在文人筆下,容量相當可觀。上述6種小吃能被文人選入竹枝詞,可見其當年的受歡迎程度;而這6種小吃能傳承至今,名揚海外,這首竹枝詞可謂功不可沒。
也有多首竹枝詞吟誦同一種北京小吃的,這突出反映了該小吃在眾多北京小吃和廣大北京市民心目中的位置。這種小吃就是艾窩窩(又稱愛窩窩),吟誦艾窩窩的竹枝詞,除上述《都門竹枝詞》外,還有兩例:
一是《首都雜詠》,它描繪的艾窩窩是:
“形似元宵不用搖,豆黃玫瑰餡分包。外皮已熟無須煮,入口甘涼制法高。”
二是《燕都小食品雜詠》,它描繪的艾窩窩是:
“白粉江米入蒸鍋,什錦餡兒粉面挫。渾似湯圓不待煮,清真喚作艾窩窩。”詩后還注曰:“艾窩窩,回人所售食品之一,以蒸透極爛之江米,待冷裹以各式之餡,用面粉團成圓形,大小不一,視價而異,可以冷食。”
這兩首竹枝詞互為補充,互相佐證,把艾窩窩的原料組成、制作方法、形狀大小、食用口味描繪得一清二楚。艾窩窩歷史悠久,明萬歷年間內監劉若愚的《酌中志》曰:“以糯米夾芝麻為涼糕,丸而餡之為窩窩”,可見其是用糯米洗凈浸泡,爾后入籠屜蒸熟,晾涼后揉勻,揪成小劑,摁成圓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餡。至于艾窩窩的來歷,清·李光庭的《鄉諺解頤》一書認為:因有位皇帝愛吃這種窩窩,當想吃或要吃時,就吩咐宮人說:“御愛窩窩。”后來此食品傳入民間,一般百姓因不能說“御”,便直稱“愛窩窩”。《金瓶梅》一書第七回記述:“婦人安排酒飯,與薛嫂兒正吃著,只見他姑娘家使個小廝安童,盒子里盛著四塊黃米面棗兒糕、兩塊糖、幾十個艾窩窩。”說明此食品早在明代已走入民間。
在北京小吃的傳承中,一些老字號功不可沒,對此竹枝詞多有記載。僅致美齋就有兩種小吃被選入《都門雜詠》。
一是餛飩,詩曰:“包得餛飩味勝常,餡融春韭嚼來香。湯清潤吻休嫌淡,咽后方知滋味長。”
致美齋的餛飩因何“味勝常”,看來“餡融春韭嚼來香”和“湯清潤吻”“滋味長”是其特色。
二是奶油槽糕,詩曰:“蛋黃和面啖如餳,松子擎來香最清。妙制品惟供上用,奶油風味溯興京。”
致美齋的奶油槽糕好在何處,一句“妙制品惟供上用”告訴人們,它絕不亞于今日“人民大會堂宴會專用”之類的食品。
又如向來以宮廷小吃菱角糕、豌豆黃、小窩頭等著稱的仿膳,《舊京秋詞》中寫道:
“菱糕切玉秫黃窩,午膳居然玉食羅。飯飽湖浜同輟茗,夕陽窗外見殘荷。”
詩中不但贊揚了這家老字號的宮廷小吃,還透露了它優雅的餐飲環境,可以在北海公園“飯飽湖浜同輟茗”,或是“夕陽窗外見殘荷”。
再如月盛齋的燒羊肉:
篇4
土家族奉祭白虎、住吊腳樓、喝油茶湯等。淳厚古樸的民風民俗仍可見到古代巴人的影子。世代傳頌的土家族民歌更是傳承了巴人的《竹枝詞》七言四句、諧體、雙關的特點和歷史悠久的文化淵源。
《竹枝詞》是古代巴渝(今重慶市)一代的民歌,源出古代巴人的踏啼之歌。踏啼之歌者,牽手踏啼,歌舞結合,一聲三疊,相隨和聲。因削竹枝為短笛吹奏相伴,故稱“竹枝歌”。早在先秦時期,土家族先民已經在唱竹枝歌。至唐代,詩人劉禹錫從京都長安來到蠻荒之地的巴渝山區,被土家族這充滿鄉俗氣息的江舟俚曲、閭巷謠謳深深吸引,創造了大量富有土家族風土人情的竹枝詞。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
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還有晴。[1]
綠柳如煙,春水如鏡。情郎的歌聲,從如鏡的江面幽幽傳來,撩動著江邊那少女的情懷,讓她充滿了美好而甜美的憧憬,但她卻又說不清楚,那歌聲是唱給自己的還是唱給春天的?她在忐忑中揣摩著歌聲的奧秘。這世上的人心啊,就像這琢磨不定的天氣,說是陰天,東邊卻是日出,說是晴天,西邊卻在下雨。諧音雙關,本是民間的語言游戲,卻被詩人借移于詩章里,用得如此巧妙,渾然天成。竹枝詞語言的自然質樸,音韻的和諧悠揚,為唐詩開了一代新風,豐富了唐代的詩庫。之后唐、宋、明、清眾多詩人包括白居易、黃庭堅、陸游等歷代文人也都創作大量的《竹枝詞》。
黔東北土家族情歌是在特定的自然地理和歷史人文環境中逐漸形成的。它既受巴渝民歌影響,同時又吸收了中原文化的新鮮血液。其最大特點就是借物抒情,比喻得體,內容含蓄大方,情真意切,給人以清雅、明快的質感而又不加雕飾的天然本色。用樸實的語言加上隨意的調子唱出,韻味十足,猶如黃土高坡上的信天游,又好似江南水鄉小調,但在這兩者之間又突出了美的剽悍和粗獷,給人以強烈的聽覺沖擊和審美感受。總之,土家族情歌多角度、深層次地反映了土家族男女青年在愛情和婚姻上的悲歡離合,表現著他們的憧憬與痛苦,思念與恩怨等微妙復雜的婚戀心態。
生活在黔東北的土家人,在“改土歸流”之前,盡管還盛行“姑表婚”、“扁擔親”,但普遍實行的則是一種較原始的自由婚姻制度,沒有法律的約束,只有習俗規范。“凡耕作出入,男女同行,無拘親疏,道途相遇,不分男女,以歌為媒”。[2]
莫說山歌不值錢,團攏幾多好姻緣。
不是山歌來牽線,短棍打蛇難靠邊。[3]
因此,在土家族男女青年中,要成就一段姻緣,以歌相識,以歌傳情是必不可少的手段。按照男女相愛的過程,土家族情歌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1、初識。這是男女相愛的起點,第一次見面的愛慕之情的傾吐,多半是對對方形象和自己內心活動的描述。如:
清早出門好兆頭,碰上阿妹守早牛,
牛兒低頭吃青草,阿妹抬頭望風流。[4]
天堂般的夢境,使青年男女的愛情顯得那么的純潔和自然。
2、試探。男女相識,但互不摸底,于是唱首歌兒投石問路,討一討對方的口氣。
隔河看見紅花開,小郎手短摘不來,
只望哪天春水起,風吹紅花過河來。[5]
在土家族情歌中,男方一般被女方(或自稱)稱為“哥”、“郎”,而稱女方為“妹”、“姐”。隨著歌聲,相聚一邊的姑娘們向唱歌的小伙子堆里望去,如果有幾個或是大多數的小伙子都被姑娘們喜歡的話,這一群姑娘就樂于開腔對合,唱道:
變朵鮮花開路邊,變根花蛇把路攔,
見蛇不打郎行善,見花不采郎裝憨。[6]
在土家語中有“蛇攔路則回頭”的說法,認為外出遇見蛇不吉利,反映了土家男女追求愛情自由的艱辛。但盡管如此,姑娘卻在為男方壯膽,同時也直接地表達了自己的態度,就看男方“見花”敢不敢采了。
3、初戀。初戀是美好的,有羞澀,有甜蜜,有企盼,有苦惱,纏綿悱惻,溫柔多情。
妹打草來郎守牛,二人相會板橋頭,
人影照進漩渦水,轉來轉去不想流。[7]
4、熱戀。熱戀階段,男親女愛,如膠似漆。情歌不再像初戀時那么含蓄委婉,而是非常直白的表達:
昨日與妹同上坡,螞蟥纏住鷺鷥腳,
風里雨里纏定了,永遠相纏不得脫。[8]
5、定情發誓。土家族是一個生活環境較差的農耕民族,素以吃苦耐勞著稱。特別是土家族女子,她們不僅要操持家務,而且還要和男人們一起上山耕作。因此,注重人的內涵,而不是外表是土家族女青年擇偶的審美標準之一。
抬頭谷子空殼殼,埋頭谷子起坨坨,
妹我選種選飽米,選人不選表面貨。
你莫夸來你莫吹,誰愛勞動我愛誰,
金銀財寶如糞土,懶漢莫想娶阿妹。
金雞愛西刺蓬草,鯉魚愛游深水塘,
紅花需要綠葉配,小妹只愛種田郎。[9]
多么好的土家姑娘啊!她們愛人愛得實在,愛人愛得真切,所以,她們一旦選準意中人,也就大膽潑辣地去追求去愛戀,對所愛的人赤誠相見,忠貞不渝,這正是土家人純潔質樸的表現。
千槌打鑼要定音,哥妹相交要定心,
筍子變竹心不變,皮匠錐子要當針(真)。
有情哥哥請放心,鑼鼓一錘已定音。
燕子銜泥不換口,芭蕉換葉不換心。[10]
只有真心,情意才會濃烈,感情才能交融深
厚;只有真心,愛情才能經受得住考驗。
對歌跳舞之際,男女即可播下愛情的種子,忘情于融融深情中,“我有迷魂招不得,一唱雄雞天下白”。男女定下私情后,只要征得族中“土老師”(巫師)認可,并在土王祠前拜獻后,便可成婚。土老師就是“證婚人“,土老師的認可就是”法律認可”。在戀愛婚姻上,青年的“自由意志”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民間歌謠,從來就是人民心底情感的自然流露。在黔東北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民歌精華中,這些動人心弦,自然祥和,醇厚濃烈,樸素親切,或使人心花怒放,或使人聲淚俱下,由一代代土家人傳唱、繼承下來的纏纏綿綿的情歌,就像梵凈山麓清冽的山泉,滋潤過多少土家男女那愛的心田。
參考文獻:
[1]吳在慶編選:《劉禹錫集•竹枝詞》[M],商務印書館,2007年10月,第32頁.
[2]田發剛、譚笑:《鄂西土家族傳統文化概觀》[M],長江文藝出版社,1998年,第116頁.
[3][4][5][6][7][8][9][10]《沿河土家族自治縣鄉土教材》[M]2003年(鉛印本).
篇5
摘 要:蘇軾自古以來被認為是豪放詞的開創者,然而也有觀點認為蘇詞與其說是“開創”,不如說是“復古”。本文通過比較蘇詞與中唐文人詞的異同,來詳細分析蘇詞的“復古”意味,從而對蘇軾豪放詞有一個更為深入的認識。
關鍵詞:詞;蘇軾;中唐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05-0175-01
一、前言
詞上承古樂府,發展于唐五代,成熟于宋代。文人“倚聲填詞”,是從中唐開始的。劉禹錫、白居易、張志和、韋應物、王建等都為我們留下了一些清麗質樸的詞作,雖然尚處詞的發展初期,但依然不失其獨特的藝術魅力。
經過晚唐五代及宋初一批詞人的努力,詞逐漸確立了以“婉約”為正宗的風貌。然而蘇軾的出現,在詞界刮起了一陣革新的旋風。其詞“無事不可入、無意不可言”,尤其以《江城子?密州出獵》為代表的豪放詞一反柳七郎式的婉約詞,極大擴展了詞的書寫范圍。然而就其開創豪放派這一點,劉熙載《藝概?詞曲概》中卻說:“太白《憶秦娥》,聲情悲壯;晚唐五代,惟趨婉麗;至東坡始能復古。后世論詞者或轉以東坡為變調,不知晚唐五代乃變調也。”曾棗莊先生也在《三蘇全書?導言》中說:“詞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走了一個‘之’字路,來了一個否定之否定。” 確實,在中唐文人詞中,詞的表達領域是比較廣泛的,并未局限于兒女情長;且詞風十分清麗質樸,帶有濃厚的民歌風味。與晚唐宋初詞相比,蘇詞顯然更加接近詞的本初面貌。本文將中唐文人劉禹錫、白居易、韋應物等的詞作與蘇詞作以對比,分析“復古”之說的緣由,并對這一說法作以適當補充。
二、質樸清麗的民間色彩
“中唐文人俗詞多取調于民間,并繼承源自樂府傳統的‘本題寫本事’,帶有原題賦詠的泛化傾向。”縱觀中唐清麗短小的文人詞作,這種帶有民間色彩的原始質樸是廣泛存在的;而《東坡樂府》中繼承這一特點的詞作亦不占少數。蘇軾對中唐文人詞民間色彩的復古具體表現在對鄉村民風的描寫方面。
中唐文人詞中存在很多對鄉村民風民俗的描寫,“山上層層桃李花,云間煙火是人家。銀釧金釵來負水,長刀短笠去燒畬。”(劉禹錫《竹枝詞》其八)描寫了春日里農民勞作的忙碌場面。“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踏歌聲。”(劉禹錫《竹枝詞二首》其一)描寫了民間踏歌的風俗。“楚水巴山江雨多,巴人能唱本鄉歌。今朝北客思歸去,回入紇那披綠羅。”(劉禹錫《竹枝詞二首》其二)生動展現了地方風土,“而能得六朝民歌之真諦”。這些詞作不但將農民入詞,而且生動地描寫了鄉村風物,展現了質樸歡快的民風民俗。
詞發展至宋代,城市經濟繁榮,市民階層擴大,詞人大多描寫城市市井生活,已極少有將鄉村、民風民俗入詞的現象。而蘇軾在這一點上明顯有向鄉村回歸的表現,許多描寫民風民情的詞作都有濃厚的鄉土氣息,一反城市繁華香艷的色彩。如《浣溪沙》五首,描寫了途經鄉村的所見所聞,展現了農民質樸純真的鄉村生活,質樸明快。
蘇軾在這一點上依然是有承于歐陽修的。《漁家傲》等詞作生動形象地塑造了采蓮女的形象,表現出豐富多彩的鄉村生活。歐蘇的這些鄉村詞作在晚唐宋初詞中是比較罕見的,而蘇軾對鄉村生活的描寫及民風民俗的展現與歐陽修相比題材更加廣泛,且數目更多,不得不說這是他對中唐文人詞民間色彩的復古方面十分重要的體現。
三、填詞酬唱贈答的愛好
“中唐時期,詩壇上酬唱贈答之風頗為興盛,受此影響,中唐文人填詞唱和也蔚然成風。”劉禹錫與白居易的《楊柳枝詞》《憶江南》、張氏兄弟的《漁父》等,都是唱和酬答的佳作。
這一填詞酬唱贈答的現象在晚唐五代及宋初是比較罕見的,只有歐陽修《朝中措?送劉仲原甫出守維揚》、晏殊《山亭柳?贈歌者》,張先《漁家傲?和程公辟贈別》等鮮有的幾篇。然而翻開《東坡樂府》,卻發現酬唱贈答的詞作比比皆是,幾乎占了大半部分:《臨江仙?送錢穆又》《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八聲甘州?寄參寥子》《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虞美人?有美堂贈述古》《何滿子?湖州作,寄益守馮當世》《更漏子?送孫巨源》等等,而寄贈子由的詞更是不勝枚舉。這種唱和酬答的方式也反映出蘇軾“以詩為詞”的主張,與中唐時期未從詩中嚴格分化出來的詞作表現出相似的特點。
四、詞境的廣闊
正如劉熙載所說,詞在中唐初興的時候,所表達的內容是比較廣闊的,并未僅僅局限于兒女情長。
在詠史懷古方面,有劉禹錫《瀟湘神》二首,詞詠湘妃故事;竇弘余《廣謫仙怨》記詠唐玄宗與楊貴妃的凄美愛情,既有微諷,又有惋傷。在邊塞詞方面,有韋應物《調笑令》,詠物同時寫景,氣象曠大,風格質樸;戴叔倫《轉應曲》表達了戍卒長期戎邊生活的愁怨。在閨怨方面,有白居易《長相思》二首,表現出閨婦對夫君纏綿悱惻的相思之苦。
同時,中唐文人詞并非晚唐五代的“代言體”,而經常在詞中慨嘆身世,抒懷。如張志和《漁父》,在風景描寫的背后,抒發的是個人高遠淡泊的情懷;劉禹錫《浪淘沙》:“莫道讒言如浪來,莫言遷客似沙沉。千淘萬瀝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其八)直接表達出被貶謫后的重振士氣,表現出作者樂觀上進的精神。然而這些開闊的詞境在晚唐五代至宋初的發展中,都被“言情”所取代了。
蘇軾正因不滿于詞境過于狹隘,力圖打破其在抒情言志方面的局限、擺脫晚唐五代婉約詞的樊籬,從而“復古”出“無事不可入、無意不可言”的豪放詞,回歸到詞初興時自由而廣闊的詞境。也就是說所謂的“豪放詞”并非與“婉約詞”完全對立的,而是包括婉約風格在內,且在其基礎上將詞境大大擴展。蘇軾在豪放詞之余不僅有大量的婉約詞,而且其一首詞內也呈現出豪放與婉約相交織的意味,是某種復雜感情的感發。如《望江南?超然臺作》,上闋寫景幾乎與婉約詞無異,而下闋卻鮮明地體現出其一貫的曠達風格,實難簡單斷定豪放與婉約。故愚以為與其說蘇軾開創了豪放詞,不如說其擴大了詞境,使詞不僅局限于“”,而可以如詩般自由抒情達意,從而回歸至中唐詞體初創時期的自由廣闊。
參考書目:
[1]、《東坡樂府箋》蘇軾著,朱孝臧編年,龍榆生校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2]、《劉禹錫集箋證》劉禹錫著,瞿蛻園箋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白居易全集》白居易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張王樂府》張籍、王建著,徐澄宇選注,古典文學出版社,1957
篇6
出處:唐·皇甫冉《送鄭二員外》“羈心看旅雁,晚泊依秋草”
內涵:是依靠,順從,成熟,收獲的意思,人名中指成熟穩重,碩果累累之義。
2、[有晴]
出處:唐·劉禹錫《竹枝詞》“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
內涵:是擁有,帶有,晴朗無云的意思,人名中指重情重義,活潑開朗之義。
3、[念慈]
出處:唐·韋應物《送楊氏女》“爾輩苦無恃,撫念益慈柔”
篇7
2、別來半歲音書絕,一寸離腸千萬結。——韋莊《應天長》
3、那里是清江江上村,香閨里冷落誰瞅問?好一個憔悴的憑欄人。——關漢卿《大德歌·冬》
4、芙蓉不及美人妝,水殿風來珠翠香。——王昌齡《西宮秋怨》
5、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李之儀《卜算子·我住長江頭》
6、唯將終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元稹《遣悲懷三首·其三》
7、相思一夜天涯遠。——晏幾道《蝶戀花·黃菊開時傷聚散》
篇8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李煜《相見歡·林花謝了春紅》
自在飛花輕似夢,無邊絲雨細如愁。——秦觀《浣溪沙·漠漠輕寒上小樓》
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許渾《咸陽城東樓/咸陽城西樓晚眺/西門》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王維《山居秋暝》
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志南《絕句》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陸游《臨安春雨初霽》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初春小雨/早春》
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陸游《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
一寸柔腸情幾許?薄衾孤枕,夢回人靜,徹曉瀟瀟雨。——惠洪《青玉案·絲槐煙柳長亭路》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篇9
長江、黃河……奔流的是中國文明的精髓。幾千年的詩意,就在這水邊延伸。
(一)
長江走過,割開一卷秀麗的三峽,大地把江水深深擁在懷里,這里就多了幾分浪漫,浪漫得猶如峽間山霧的迷鰲!叭瘴疲何杏輳耗海秈ㄖ隆蔽紫可衽宓拿潰斡袷橇私飭耍覽齙萌萌瞬欠葜耄乙擦私猓康撓拿潰芍泄昀寺奈兜潰謁媧Υ溆牡鬧謝胖萆喜歡弦鴯裁鷲竦矗鴰叵臁:罄吹牟苤蒼諑逅擼慘魎興鬧械納衽廊耍覽齙穆逕襠砣縝岷瑁誆ü怍賊緣暮用媯傲璨ㄎ⒉劍尥嗌盡!彼白砹骶餿笥裱眨俏賜攏粲睦肌!鋇閉媸薔賴募訝耍殘硎欽饃剿懶耍勻簧雒覽齙墓媚錮礎6未室踩緙訝說耐褡氯幔蛭忻廊耍蛭姓饃剿淶睦寺
劉禹錫的竹枝間,浪漫之極了。“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花紅易衰似無意,流水無限似濃愁”,就是在三峽中寫成。而我每每提起“竹枝詞”三個字,總想到一個峽中而生的絕代佳人,抱著琵琶,手里撫著一束柔美的竹枝,同她本身一樣嬌美。
(二)
是她,王昭君。
她帶著三峽的秀美,走進了千里荒涼的北方。
她一定見過黃河,當她看到這條從天而來大河時,她又想到了什么?
黃河一身豪氣,黃濤一瀉千里,聲如雷鳴,最為豪邁。還是引用劉禹錫的詩罷:“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銀河去,同到牽牛織女家。”豪放浪漫之氣不亞于李白。
李白以豪邁為底調,極盡浪漫之吟誦。“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乘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李白見到了黃河的風急浪高,更助長了心中豪氣。
我沒有考究過王維路過黃河的具位置。“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不盡的黃沙,伴著滾滾而來的不盡天上水,在大地上寫出不盡的蒼涼。
我不知道在這些文豪之前的五昭君,是否因為見到這大地上的景象而心有觸動,不盡的荒涼,還承受無數鐵蹄的打磨的中原以北,就是這樣。歷來的詩中就多了一悲愴,多了一些牽掛、思鄉,多了一些男兒血氣。
本來,五昭君就是為了改變一些現狀,穿過了漠北的風塵。豪邁隨處都有的,遍布九州,就是巫峽的水,也在月夜號叫。
(三)
我想不用再去想一想五岳,想一想其他的地方。就幾條大河,也能給我們無數的回響。
一片詩意的土地……因為她的美麗。
她承載了我們的生活,更承載了我們的文化。我們沒有理由不熱愛她。
前段時間聽過一場教授的演講,大談愛國主義,他不講,我心里也明了。
我有我的原因,我有我的方式,我愛這土地。
想起一首我很喜歡的詩,很能代表我的感覺,是艾青老先生寫的,寫在一個愛國的時代: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輪林間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都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我的靈魂在詩意的土地流浪,想繼續吟出飛揚的詩……
(四)
又去了嘉陵江邊,磁器口。
建文帝來過,匆匆地來,又匆匆地走了,丟下滿目青山。
這里繁華得很,繁華得讓人失落,失落掉心中最后一點神秘感。走在人堆里,幾步就一個外國人的影子晃過,嘉陵江上有些迷迷的霧,像建文帝臨走時迷惘的眼神。
建文帝迷惘的是江山去處,而這霧迷離著什么?
鬧得很,鬧得無法讓后人能好好品味一下前人留下的遺產,文化中商業的比重,似乎要吞沒余下的部分。
讀書為什么,在詩意沒落的年代?
千年詩意的中國,連一個小小的諾貝爾文學獎都不曾有人拿過。我們應該輕輕地拿一個回來,這樣富有詩意的山河,這樣沉淀著的文化,不要失落在黑色的眼睛中。
我開始出發,向著那個理想的方向,更希望更多的人,一起走,雖然會很艱難,雖然還很遙遠。
篇10
彎弓射大雕。
??題記
(一)
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劉禹錫撫著他的素琴,彈撥著一曲《竹枝詞》,
如此閑情雅致,使匆忙趕來的陸游看了甚是不滿:“李唐頹敗,身為國民,理當
前赴后繼,為國一拼,可你卻在這只顧自己安樂!你愧為鴻儒也!”
“非也,放翁兄,你可知如今朝敗,我看您憂國憂民,千頭萬緒,倒不
如琴棋書畫自陶情,梅蘭竹菊共養性,此乃人生之追求也。”陸游聽了,不僅氣沒消,還吹起了胡子,瞪起了眼。兩人不歡而散。
可此時的天際卻越顯妖嬈。月光從云層中流出,云層相撞,擦出一片流金溢彩。
(二)
泰戈爾與與余秋雨,同是散文大家。一本《飛鳥集》,使我感到了人的自由美,一次《文化苦旅》,又讓人們體察到了人生的真諦。兩人各有千秋,實在難分高下。泰戈爾抿了抿嘴角:“余秋雨先生的散文細致入微,實是文壇之明星,散文之大家!”
“泰戈爾先生,您實在太謙虛了,您才華萬丈,《飛鳥集》更是大作中的大作!”
兩人互贊不休,談徹今宵。
窗外,楊柳風正抹,撫過萬物,花兒笑了,鈴一般的花朵瞇著眼在叫;杏花雨正漫,施給萬物,樹兒笑了,春筍快樂吮吸。
(三)
矛、盾相見,沒有可怕的風雨大作,昏天黑地。
矛:“盾,其實我應該感謝你,沒有你,我就不能得以改進,不斷進步。”
盾:“矛,其實我應該感謝你,沒有你,我就不能熱銷,使人們認識我。”